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魏国建立以后,和洽担任侍中,后来有人举报毛玠诽谤太祖,太祖召见身边的大臣,非常愤怒。
|
魏国既建,为侍中,后有白毛玠谤毁太祖,太祖见近臣,怒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和洽陈述说毛玠向来行为举止都有本分,请求核查清楚事情情况。
|
洽陈玠素行有本,求案实其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退朝之后,太祖下令说: 现在举报的人说毛玠不只是毁谤我,还有为崔琰表示的怨恨。
|
罢朝,太祖令曰: 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谤吾也,乃复为崔琰觖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样的行为损害了君臣间的恩德道义,胡乱为死去的亲友怨恨悲叹,实在是不能容忍。
|
此损君臣恩义,妄为死友怨叹,殆不可忍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去萧何、曹参和高祖刘邦出身都很微贱,但后来建立功勋。
|
昔萧、曹与高祖并起微贱,致功立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高祖每次处在困厄之中,这两位都恭敬顺从,更加彰显为人臣子的道义,所以福分能延续到后代。
|
高祖每在屈笮,二相恭顺,臣道益彰,所以祚及后世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和侍中现在请求核查这件事,我之所以没有允准,是想要加以考验罢了。
|
和侍中比求实之,所以不听,欲重参之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和洽回答说: 如果向举报的人那样说,毛玠的罪过深重,已经不是天地能容忍的了。
|
洽对曰: 如言事者言,玠罪过深重,非天地所覆载。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臣不是敢偏帮毛玠而曲解的君臣之道,是因为毛玠的才能超出百官,受到特殊的提拔,在重要职位上声名显赫,多年以来都蒙受恩宠,刚强正直,忠诚公正,被人忌惮,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
|
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伦也,以玠出群吏之中,特见拔擢,显在首职,历年荷宠,刚直忠公,为众所惮,不宜有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但是人情世故难以保留,应该要经过考验,两次检验其中的事实。
|
然人情难保,要宜考覈,两验其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您的恩德遭受耻辱,不忍心将他们处以法理,更会导致是非对错的分别不明显,心中的疑虑也会从眼前开始。
|
今圣恩垂含垢之仁,不忍致之于理,更使曲直之分不明,疑自近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祖说: 之所以没有查验,是想要保全毛玠和奏报的人罢了。 和洽对答说: 如果毛玠确实有诽谤君主的言论,应该处死陈尸在街市上;如果毛玠没有做这样的事,那就是奏报的人犯了诬陷大臣和误导圣听的罪行;这两种情况没有加以查验,臣私下很不安。
|
太祖曰: 所以不考,欲两全玠及言事者耳。 洽对曰: 玠信有谤上之言,当肆之巿朝;若玠无此,言事者加诬大臣以误主听;二者不加检覈,臣窃不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祖说: 现在正有军事,怎么能听了他人的话就立即考验呢?
|
太祖曰: 方有军事,安可受人言便考之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去狐射姑在朝堂山刺杀阳处父,这就是对君主的告诫。
|
狐射姑刺阳处父於朝,此为君之诫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祖攻克张鲁,和洽上奏说明应该适时的撤退军队,迁移百姓,可以省下部队驻扎防守的费用。
|
太祖克张鲁,洽陈便宜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祖没有采纳,这之后还将百姓迁移,放弃了汉中。
|
太祖未纳,其后竟徙民弃汉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和洽后来出京担任郎中令。
|
出为郎中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帝登基后,和洽担任光禄勋,被封为安城亭侯。
|
文帝践阼,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明帝登基后,晋升他的爵位为西陵乡侯,食邑两百户。
|
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和年间,散骑常侍高堂隆上奏: 良好的教化还没有形成,就已经有了衰败的气象,这一定是相关官员不勤于职务之事,导致失去了天的常道。
|
太和中,散骑常侍高堂隆奏: 时风不至,而有休废之气,必有司不勤职事以失天常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明帝下诏,谦恭地将错误归结在自己身上,并广泛征求意见。
|
诏书谦虚引咎,博谘异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和洽认为 百姓人口不多,耕地稀少,但不耕作却要吃饭的人多。
|
洽以为 民稀耕少,浮食者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将粮食看做生命。
|
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废弃了一时的农耕,那就失去了养育生命的根本。
|
故费一时之农,则失育命之本。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先王将废除繁琐的费用支出看做要紧事,以专心耕种。
|
是以先王务蠲烦费,以专耕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从春夏季节以来,百姓因为劳役很是困顿,农事荒废,百姓饥饿,好的教化不能推广,未必不是因为这个。
|
自春夏以来,民穷於役,农业有废,百姓嚣然,时风不至,未必不由此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消除灾变,恢复正常的办法,没有比节俭用度更好的了。
|
消复之术,莫大於节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祖开创了宏伟的基业,支出兵士们的费用,供应军队封赏的费用,官吏们在财产和粮食上丰富,官府仓库的粮食布帛充足,都是因为太祖不修饰没有用处的宫殿,断绝奢华的消费,现在的要务,是在于撤除繁琐的劳役,删减多余的杂物,以作为军队的储备。
|
太祖建立洪业,奉师徒之费,供军赏之用,吏士丰於资食,仓府衍於谷帛,由不饰无用之宫,绝浮华之费,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馀之务,以为军戎之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边境的守卫防御,应该做好准备。
|
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预料敌人的行动虚实,养精蓄锐,制定好克敌制胜的计策,明确好攻占取胜的谋略,详细地听取众人的意见,以求得合适的策略。
|
料贼虚实,蓄士养众,算庙胜之策,明攻取之谋,详询众庶以求厥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谋略没有制定好,轻视敌军,那军队就算多次出兵,也没有什么用,正所谓 喜好武事却没有威力 ,是古人的训诫啊。
|
若谋不素定,轻弱小敌,军人数举,举而无庸,所谓 悦武无震 ,古人之诫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和洽转任太常,生活清贫,保持简朴,以至于要卖掉土地房屋以供应生活。
|
转为太常,清贫守约,至卖田宅以自给。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明帝得知后,对他加以赏赐粮食布帛。
|
明帝闻之,加赐谷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和洽去世后,谥号为简侯。
|
薨,谥曰简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儿子和离承袭了他的爵位。
|
子离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和离的弟弟和逌,很有才干,节操高尚,做官到廷尉书。
|
离弟逌,才爽开济,官至廷尉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和洽的同郡人许混,是许邵的儿子。
|
洽同郡许混者,许劭子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为人干净纯正,能明辨识人,明帝时期曾担任尚书。
|
清醇有鉴识,明帝时为尚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
|
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七岁时,父亲的一个朋友前来拜访,问常林说: 伯先在家吗?
|
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 伯先在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你为什么不对我下拜!
|
汝何不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常林回答说: 虽然应该礼敬宾客,但你对着儿子称他父亲的字,有什么可拜的呢?
|
林曰: 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大家都赞赏他。
|
於是咸共嘉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守王匡发兵讨伐董卓,派门生在他们的县城中暗中观察吏役和百姓的过失,发现之后就将他们收押,判决之后让他们用钱财粮食抵消罪罚,延误期限就会灭掉全族,以彰显威严。
|
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於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常林的叔父掌掴了客人,被王匡的门生上告,王匡大怒,将他的叔父收押起来。
|
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全族人都很惊慌恐惧,不知道有多重的处罚,担心常林的叔父不能获救。
|
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常林前去拜见王匡的同县人胡母彪说: 王府君因为文武双全,到我们郡来担任太守。
|
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 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门这个郡内外都有山河环绕,土地广阔百姓殷实,又有很多闲贤能之人,可以又他选拔任用。
|
鄙郡表里山河,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天子年幼,现在贼臣董卓盘踞京城,势力强大,国家都震动惊恐,是英雄豪杰奋发做为的好时机。
|
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栗,雄才奋用之秋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想要诛杀天下的贼子,匡扶衰微的王室,有智慧的人会看着风向归附,响应的人就像有声响一样,平定战乱,有什么战事不能胜利?
|
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没有恩德,又不能任用贤人,那灭亡的时候已经快到了,又有什么闲暇来匡扶朝廷,建立功名呢?
|
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您还是好好考虑这件事吧!
|
君其藏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就趁机陈述了他叔父被收押的事情。
|
因说叔父见拘之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胡母彪立即写信责问王匡,王匡就释放了常林的叔父。
|
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常林就到上党郡躲避,在山中耕种。
|
林乃避地上党,耕种山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出现旱灾蝗灾,只有常林的粮食丰收,他将周围的邻居都召集过来,将自己的粮食整升整斗地分给他们。
|
当时旱蝗,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常林居住的地方靠近已故河间太守陈延家的围墙。
|
依故河间太守陈延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冯两家,过去都是做官的家族。
|
陈、冯二姓,旧族冠冕。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张杨看上了这两家家的妇人,还贪图他们家的财物。
|
张杨利其妇女,贪其资货。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常林率领全族人,为他们出谋划策。
|
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两家人被围困六十多天,最后都得以保全。
|
见围六十馀日,卒全堡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并州刺史高幹上表请求任命常林为骑都尉,常林推辞没有接受。
|
并州刺史高幹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刺史梁习推荐州郡中的名士常林以及杨俊、王腸、王象、荀纬,太祖将他们都任命为县长。
|
后刺史梁习荐州界名士林及杨俊、王凌、王象、荀纬,太祖皆以为县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常林主管南和县,治理和教化都很有效果,被越级提升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治理的地方都很有政绩。
|
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帝还是五官中郎将时,常林是他的功曹。
|
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祖率军西征,田银、苏伯反叛,幽州、冀州也出现动乱。
|
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帝想要亲自征讨他们,常林说: 我过去曾忝列博陵太守,后来又在幽州任职,贼人的形势动态,我是可以预料的。
|
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 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北方的官吏百姓,喜好安定厌恶战争,接受教化已经很久了,怀着善意的人很多。
|
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田银、苏伯只不过是勉强凑在一起的部队,智谋不足但阴谋很大,不能造成祸患。
|
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我朝大军在远处,外部有强大的敌军,将军作为镇守天下的人,轻率行动,率兵远征,即使打了胜仗也不算智勇。
|
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将领前去征讨,不久就击溃消灭的敌军。
|
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常林出京担任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后来又入朝担任丞相东曹属。
|
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入为丞相东曹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魏国建立以后,常林担任尚书。
|
魏国既建,拜尚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帝登基后,又提升他为少府,封为乐阳亭侯,后又转任大司农。
|
文帝践阼,迁少府,封乐阳亭侯,转大司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明帝登基后,晋升常林的爵位为高阳乡侯,升任光禄勋太常。
|
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徙光禄勋太常。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晋宣王司马懿因为常林是同乡中年老德高的人,每次都向他下拜。
|
晋宣王以林乡邑耆德,每为之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人对常林说: 司马公身份贵重,您应该阻止他对您的行礼。
|
或谓林曰: 司马公贵重,君宜止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常林说: 司马公自己想要遵守长幼的位次,作为年轻人的表率。
|
林曰: 司马公自欲敦长幼之叙,为后生之法。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身份贵重,不是我担心的,他下拜行礼不是我需要阻止的。
|
贵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说话的人就恭敬地告退了。
|
言者踧而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大臣们都议论说因为常林节操清雅高峻,想要推举他为三公或辅相,但常林就自称病重推辞。
|
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常林被任命为光禄大夫。
|
拜光禄大夫。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常林在八十三岁的时候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骠骑将军,按照公侯的礼节下葬,谥号为贞侯。
|
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谥曰贞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儿子常峕承袭爵位,曾担任过常山太守,因为触犯刑律而被诛杀。
|
子峕嗣,为泰山太守,坐法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常峕的弟弟常静继承封爵。
|
峕弟静绍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杨俊,字季才,河内郡获嘉县人。
|
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曾向陈留郡的边让从师学习,边让很看重他。
|
受学陈留边让,让器异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杨俊因为各地战乱正在兴起,而河内郡又处于四通八达的要地,一定会成为战场,就带着郡中的老弱之人到京、密地区山林间,同行的有一百多家。
|
俊以兵乱方起,而河内处四达之衢,必为战场,乃扶持老弱诣京、密山间,同行者百馀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杨俊救济贫穷困顿的人,互相供应物资。
|
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族中的人知道以前被劫持做为奴仆的共有六家,杨俊都倾尽家财将他们赎了回来。
|
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司马宣王十六七岁的时候,和杨俊相遇,杨俊说: 这不是一般人啊。
|
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 此非常之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有司马朗早年就有名声,他的族兄司马芝,大家都还不了解,只有杨俊说: 司马芝虽然平素的声望比不上司马朗,但实际上他比司马朗优秀。
|
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惟俊言曰: 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杨俊辗转到并州避难。
|
俊转避地并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本郡的王象,年少就孤高,是人家的仆人,十七八岁的时候,被派去放羊但他却私下读书,因此被鞭打。
|
本郡王象,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被箠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杨俊赏识他的资质,立即就给他赎身带到家中,为他聘娶妻子成家,然后就和他告别了。
|
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别。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祖委任杨俊为曲梁县令,又入京担任丞相掾属,被推举为茂才,又担任安陵县令,被提升为南阳太守。
|
太祖除俊曲梁长,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安陵令,迁南阳太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在位期间,宣扬德行教化,建立学校,官吏百姓都称赞他。
|
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升任征南军师。
|
徙为征南军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魏国建立后,他又被提升为中尉。
|
魏国既建,迁中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祖征讨汉中,魏讽在邺城反叛。
|
太祖征汉中,魏讽反於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