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99
| article
stringlengths 0
5.56M
|
---|---|
史記/卷104
|
../
田叔
田叔者,趙陘城人也。其先,齊田氏苗裔也。叔喜劍,學黃老術於樂鉅公所。叔為人刻廉自喜,喜遊諸公。趙人舉之趙相趙午,午言之趙王張敖所,趙王以為郎中。數歲,切直廉平,趙王賢之,未及遷。
會陳豨反代,漢七年,高祖往誅之,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謂張王曰:「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趙王齧指出血,曰:「先人失國,微陛下,臣等當蟲出。公等柰何言若是!毋復出口矣!」於是貫高等曰:「王長者,不倍德。」卒私相與謀弒上。會事發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於是趙午等皆自殺,唯貫高就係。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貫高事明白,趙王敖得出,廢為宣平侯,乃進言田叔等十餘人。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叔為漢中守十餘年,會高後崩,諸呂作亂,大臣誅之,立孝文帝。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問之曰:「公知天下長者乎?」對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長者也,宜知之。」叔頓首曰:「故雲中守孟舒,長者也。」是時孟舒坐虜大入塞盜劫,雲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雲中十餘年矣,虜曾一人,孟舒不能堅守,毋故士卒戰死者數百人。長者固殺人乎?公何以言孟舒為長者也?」叔叩頭對曰:「是乃孟舒所以為長者也。夫貫高等謀反,上下明詔,趙有敢隨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鉗,隨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豈自知為雲中守哉!漢與楚相距,士卒罷敝。匈奴冒頓新服北夷,來為邊害,孟舒知士卒罷敝,不忍出言,士爭臨城死敵,如子為父,弟為兄,以故死者數百人。孟舒豈故驅戰之哉!是乃孟舒所以為長者也。」於是上曰:「賢哉孟舒!」復召孟舒以為雲中守。
後數歲,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殺故吳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還報。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對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景帝大賢之,以為魯相。
魯相初到,民自言相,訟王取其財物百餘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餘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魯王聞之大慚,發中府錢,使相償之。相曰:「王自奪之,使相償之,是王為惡而相為善也。相毋與償之。」於是王乃盡償之。
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數使人請相休,終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獨何為就舍!」魯王以故不大出遊。
數年,叔以官卒,魯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傷先人名。」
仁以壯健為衛將軍舍人,數從擊匈奴。衛將軍進言仁,仁為郎中。數歲,為二千石丞相長史,失官。其後使刺舉三河。上東巡,仁奏事有辭,上說,拜為京輔都尉。月餘,上遷拜為司直。數歲,坐太子事。時左相自將兵,令司直田仁主閉守城門,坐縱太子,下吏誅死。仁發兵,長陵令車千秋上變仁,仁族死。陘城今在中山國。
太史公曰:孔子稱曰「居是國必聞其政」,田叔之謂乎!義不忘賢,明主之美以救過。仁與餘善,餘故並論之。
褚先生曰:臣為郎時,聞之曰田仁故與任安相善。任安,滎陽人也。少孤貧困,為人將車之長安,留,求事為小吏,未有因緣也,因佔著名數。武功,扶風西界小邑也,谷口蜀道近山。安以為武功小邑,無豪,易高也,安留,代人為求盜亭父。後為亭長。邑中人民俱出獵,任安常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老小當壯劇易處,眾人皆喜,曰:「無傷也,任少卿分別平,有智略。」明日復合會,會者數百人。任少卿曰:「某子甲何為不來乎?」諸人皆怪其見之疾也。其後除為三老,舉為親民,出為三百石長,治民。坐上行出遊共帳不辦,斥免。
乃為衛將軍舍人,與田仁會,俱為舍人,居門下,同心相愛。此二人家貧,無錢用以事將軍家監,家監使養惡齧馬。兩人同床臥,仁竊言曰:「不知人哉家監也!」任安曰:「將軍尚不知人,何乃家監也!」衛將軍從此兩人過平陽主,主家令兩人與騎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斷席別坐。主家皆怪而惡之,莫敢呵。
其後有詔募擇衛將軍舍人以為郎,將軍取捨人中富給者,令具鞌馬絳衣玉具劍,欲入奏之。會賢大夫少府趙禹來過衛將軍,將軍呼所舉舍人以示趙禹。趙禹以次問之,十餘人無一人習事有智略者。趙禹曰:「吾聞之,將門之下必有將類。傳曰『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子視其所友』。今有詔舉將軍舍人者,欲以觀將軍而能得賢者文武之士也。今徒取盎人子上之,又無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綺繡耳,將柰之何?」於是趙禹悉召衛將軍舍人百餘人,以次問之,得田仁、任安,曰:「獨此兩人可耳,餘無可用者。」衛將軍見此兩人貧,意不平。趙禹去,謂兩人曰:「各自具樾象絳衣。」兩人對曰:「家貧無用具也。」將軍怒曰:「今兩君家自為貧,何為出此言?鞅鞅如有移德於我者,何也?」將軍不得已,上籍以聞。有詔召見衛將軍舍人,此二人前見,詔問能略相推第也。田仁對曰;「提桴鼓立軍門,使士大夫樂死戰鬬,仁不及任安。」任安對曰:「夫決嫌疑,定是非,辯治官,使百姓無怨心,安不及仁也。」武帝大笑曰:「善。」使任安護北軍,使田仁護邊田穀於河上。此兩人立名天下。
其後用任安為益州刺史,以田仁為丞相長史。
田仁上書言:「天下郡太守多為姦利,三河尤甚,臣請先刺舉三河。三河太守皆內倚中貴人,與三公有親屬,無所畏憚,宜先正三河以警天下姦吏。」是時河南、河內太守皆御史大夫杜父兄子弟也,河東太守石丞相子孫也。是時石氏九人為二千石,方盛貴。田仁數上書言之。杜大夫及石氏使人謝,謂田少卿曰:「吾非敢有語言也,願少卿無相誣汙也。」仁已刺三河,三河太守皆下吏誅死。仁還奏事,武帝說,以仁為能不畏彊禦,拜仁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
其後逢太子有兵事,丞相自將兵,使司直主城門。司直以為太子骨肉之親,父子之閒不甚欲近,去之諸陵過。是時武帝在甘泉,使御史大夫暴君下責丞相「何為縱太子」,丞相對言「使司直部守城門而開太子」。上書以聞,請捕系司直。司直下吏,誅死。
是時任安為北軍使者護軍,太子立車北軍南門外,召任安,與節令發兵。安拜受節,入,閉門不出。武帝聞之,以為任安為詳邪,不傅事,何也?任安笞辱北軍錢官小吏,小吏上書言之,以為受太子節,言「幸與我其鮮好者」。書上聞,武帝曰:「是老吏也,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有兩心。安有當死之罪甚眾,吾常活之,今懷詐,有不忠之心。」下安吏,誅死。夫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知進而不知退,久乘富貴,禍積為祟。故范蠡之去越,辭不受官位,名傳後世,萬歲不忘,豈可及哉!後進者慎戒之。
【索隱述贊】田叔長者,重義輕生。張王既雪,漢中是榮。孟舒見廢,抗說相明。按梁以禮,相魯得情。子仁坐事,刺舉有聲。
|
史記/卷105
|
../__TOC__
==扁鵲==
扁鵲
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時為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閒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洩。」扁鵲曰:「敬諾。」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為醫或在齊,或在趙。在趙者名扁鵲。
當晉昭公時,諸大夫彊而公族弱,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於是召扁鵲。扁鵲入視病,出,董安於問扁鵲,扁鵲曰:「血脈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孫支與子輿曰:『我之帝所甚樂。吾所以久者,適有所學也。帝告我:「晉國且大亂,五世不安。其後將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公孫支書而藏之,秦策於是出。夫獻公之亂,文公之霸,而襄公敗秦師於殽而歸縱淫,此子之所聞。今主君之病與之同,不出三日必閒,閒必有言也。」
居二日半,簡子寤,語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心。有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有羆來,我又射之,中羆,羆死。帝甚喜,賜我二笥,皆有副。吾見兒在帝側,帝屬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壯也以賜之。』帝告我:『晉國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將大敗周人於範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董安於受言,書而藏之。以扁鵲言告簡子,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
其後扁鵲過虢。虢太子死,扁鵲至虢宮門下,問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國中治穰過於眾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氣不時,交錯而不得洩,暴發於外,則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氣,邪氣畜積而不得洩,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蹷而死。」扁鵲曰:「其死何如時?」曰:「雞鳴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齊勃海秦越人也,家在於鄭,未嘗得望精光侍謁於前也。聞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無誕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則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終日,扁鵲仰天嘆曰:「夫子之為方也,若以管窺天,以郄視文。越人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病應見於大表,不出千里,決者至眾,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為不誠,試入診太子,當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於陰,當尚溫也。」
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乃以扁鵲言入報虢君。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於中闕,曰:「竊聞高義之日久矣,然未嘗得拜謁於前也。先生過小國,幸而舉之,偏國寡臣幸甚。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長終而不得反。」言末卒,因噓唏服臆,魂精洩橫,流涕長潸,忽忽承睫,悲不能自止,容貌變更。扁鵲曰:「若太子病,所謂『屍蹷』者也。夫以陽入陰中,動胃繵緣,中經維絡,別下於三焦、膀胱,是以陽脈下遂,陰脈上爭,會氣閉而不通,陰上而陽內行,下內鼓而不起,上外絕而不為使,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破陰絕陽,(之)色[已]廢脈亂,故形靜如死狀。太子未死也。夫以陽入陰支蘭藏者生,以陰入陽支蘭藏者死。凡此數事,皆五藏蹙中之時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閒,太子蘇。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煮之,以更熨兩脅下。太子起坐。更適陰陽,但服湯二旬而復故。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閒,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痺醫;來入鹹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秦太醫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鵲也,使人刺殺之。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倉公==
淳于意
太倉公者,齊太倉長,臨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醫方術。高後八年,更受師同郡元裡公乘陽慶。慶年七十餘,無子,使意盡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甚精。受之三年,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然左右行遊諸侯,不以家為家,或不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文帝四年中,人上書言意,以刑罪當傳西之長安。意有五女,隨而泣。意怒,罵曰:「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於是少女緹縈傷父之言,乃隨父西。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復生而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妾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書聞,上悲其意,此歲中亦除肉刑法。
意家居,詔召問所為治病死生驗者幾何人也,主名為誰。
詔問故太倉長臣意:「方伎所長,及所能治病者?有其書無有?皆安受學?受學幾何歲?嘗有所驗,何縣里人也?何病?醫藥已,其病之狀皆何如?具悉而對。」臣意對曰:
:自意少時,喜醫藥,醫藥方試之多不驗者。至高後八年,得見師臨菑元裡公乘陽慶。慶年七十餘,意得見事之。謂意曰:「盡去而方書,非是也。慶有古先道遺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生死,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書,甚精。我家給富,心愛公,欲盡以我禁方書悉教公。」臣意即曰:「幸甚,非意之所敢望也。」臣意即避席再拜謁,受其脈書上下經、五色診、奇咳術、揆度陰陽外變、藥論、石神、接陰陽禁書,受讀解驗之,可一年所。明歲即驗之,有驗,然尚未精也。要事之三年所,即嘗已為人治,診病決死生,有驗,精良。今慶已死十年所,臣意年盡三年,年三十九歲也。
:齊侍御史成自言病頭痛,臣意診其脈,告曰:「君之病惡,不可言也。」即出,獨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內發於腸胃之閒,後五日當擁腫,後八日嘔膿死。」成之病得之飲酒且內。成即如期死。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脈,得肝氣。肝氣濁而靜,此內關之病也。脈法曰「脈長而弦,不得代四時者,其病主在於肝。和即經主病也,代則絡脈有過」。經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裡。其代絕而脈賁者,病得之酒且內。所以知其後五日而擁腫,八日嘔膿死者,切其脈時,少陽初代。代者經病,病去過人,人則去。絡脈主病,當其時,少陽初關一分,故中熱而膿未發也,及五分,則至少陽之界,及八日,則嘔膿死,故上二分而膿發,至界而擁腫,盡洩而死。熱上則燻陽明,爛流絡,流絡動則脈結發,脈結發則爛解,故絡交。熱氣已上行,至頭而動,故頭痛。
:齊王中子諸嬰兒小子病,召臣意診切其脈,告曰:「氣鬲病。病使人煩懣,食不下,時嘔沫。病得之(少)[心]憂,數忔食飲。」臣意即為之作下氣湯以飲之,一日氣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癒。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診其脈,心氣也,濁躁而經也,此絡陽病也。脈法曰「脈來數疾去難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熱,脈盛者,為重陽。重陽者,逿心主。故煩懣食不下則絡脈有過,絡脈有過則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憂也。
:齊郎中令循病,眾醫皆以為蹙入中,而刺之。臣意診之,曰:「湧疝也,令人不得前後溲。」循曰:「不得前後溲三日矣。」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得前[後]溲,再飲大溲,三飲而疾愈。病得之內。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脈時,右口氣急,脈無五藏氣,右口脈大而數。數者中下熱而湧,左為下,右為上,皆無五藏應,故曰湧疝。中熱,故溺赤也。
:齊中御府長信病,臣意入診其脈,告曰:「熱病氣也。然暑汗,脈少衰,不死。」曰:「此病得之當浴流水而寒甚,已則熱。」信曰:「唯,然!往冬時,為王使於楚,至莒縣陽周水,而莒橋梁頗壞,信則擥車轅未欲渡也,馬驚,即墮,信身入水中,幾死,吏即來救信,出之水中,衣盡濡,有閒而身寒,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臣意即為之液湯火齊逐熱,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即使服藥,出入二十日,身無病者。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脈時,並陰。脈法曰「熱病陰陽交者死」。切之不交,並陰。並陰者,脈順清而愈,其熱雖未盡,猶活也。腎氣有時閒濁,在太陰脈口而希,是水氣也。腎固主水,故以此知之。失治一時,即轉為寒熱。
:齊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診脈,曰:「風癉客脬,難於大小溲,溺赤。」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即前後溲,再飲病已,溺如故。病得之流汗出循。循者,去衣而汗晞也。所以知齊王太后病者,臣意診其脈,切其太陰之口,溼然風氣也。脈法曰「沈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腎切之而相反也,脈大而躁。大者,膀胱氣也;躁者,中有熱而溺赤。
:齊章武裡曹山跗病,臣意診其脈,曰:「肺消癉也,加以寒熱。」即告其人曰:「死,不治。適其共養,此不當醫治。」法曰「後三日而當狂,妄起行,欲走;後五日死」。即如期死。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內。所以知山跗之病者,臣意切其脈,肺氣熱也。脈法曰「不平不鼓,形獘」。此五藏高之遠數以經病也,故切之時不平而代。不平者,血不居其處;代者,時參擊並至,乍躁乍大也。此兩絡脈絕,故死不治。所以加寒熱者,言其人屍奪。屍奪者,形獘;形獘者,不當關灸鑱石及飲毒藥也。臣意未往診時,齊太醫先診山跗病,灸其足少陽脈口,而飲之半夏丸,病者即洩注,腹中虛;又灸其少陰脈,是壞肝剛絕深,如是重損病者氣,以故加寒熱。所以後三日而當狂者,肝一絡連屬結絕乳下陽明,故絡絕,開陽明脈,陽明脈傷,即當狂走。後五日死者,肝與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盡,盡即死矣。
:齊中尉潘滿如病少腹痛,臣意診其脈,曰:「遺積瘕也。」臣意即謂齊太僕臣饒、內史臣繇曰:「中尉不復自止於內,則三十日死。」後二十餘日,溲血死。病得之酒且內。所以知潘滿如病者,臣意切其脈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氣也。右脈口氣至緊小,見瘕氣也。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三陰俱摶者,如法;不俱摶者,決在急期;一摶一代者,近也。故其三陰摶,溲血如前止。
:陽虛侯相趙章病,召臣意。眾醫皆以為寒中,臣意診其脈曰:「迵風。」迵風者,飲食下嗌而輒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後十日乃死。病得之酒。所以知趙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脈,脈來滑,是內風氣也。飲食下嗌而輒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為前分界法。後十日乃死,所以過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實,中藏實故過期。師言曰「安穀者過期,不安穀者不及期」。
:濟北王病,召臣意診其脈,曰:「風蹶胸滿。」即為藥酒,盡三石,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濟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脈時,風氣也,心脈濁。病法「過入其陽,陽氣盡而陰氣入」。陰氣入張,則寒氣上而熱氣下,故胸滿。汗出伏地者,切其脈,氣陰。陰氣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
:齊北宮司空命婦出於病,眾醫皆以為風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陽脈。臣意診其脈,曰:「病氣疝,客於膀胱,難於前後溲,而溺赤。病見寒氣則遺溺,使人腹腫。」出於病得之慾溺不得,因以接內。所以知出於病者,切其脈大而實,其來難,是蹶陰之動也。脈來難者,疝氣之客於膀胱也。腹之所以腫者,言蹶陰之絡結小骯也。蹶陰有過則脈結動,動則腹腫。臣意即灸其足蹶陰之脈,左右各一所,即不遺溺而溲清,小骯痛止。即更為火齊湯以飲之,三日而疝氣散,即愈。
:故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懣,臣意告曰:「熱蹶也。」則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無出血,病旋已。病得之飲酒大醉。
:濟北王召臣意診脈諸女子侍者,至女子豎,豎無病。臣意告永巷長曰:「豎傷脾,不可勞,法當春嘔血死。」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豎何能?」王曰:「是好為方,多伎能,為所是案法新,往年市之民所,四百七十萬,曹偶四人。」王曰:「得毋有病乎?」臣意對曰:「豎病重,在死法中。」王召視之,其顏色不變,以為不然,不賣諸侯所。至春,豎奉劍從王之廁,王去,豎後,王令人召之,即僕於廁,嘔血死。病得之流汗。流汗者,(同)法病內重,毛髮而色澤,脈不衰,此亦(關)內[關]之病也。
: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
:菑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臣意。臣意往,飲以莨碭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臣意復診其脈,而脈躁。躁者有餘病,即飲以消石一齊,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
: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臣意見之食閨門外,望其色有病氣。臣意即告宦者平。平好為脈,學臣意所,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傷脾氣也,當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飲,法至夏洩血死。」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時入宮,君之舍人奴盡食閨門外,平與倉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相即召舍人(奴)而謂之曰:「公奴有病不?」舍人曰:「奴無病,身無痛者。」至春果病,至四月,洩血死。所以知奴病者,脾氣周乘五藏,傷部而交,故傷脾之色也,望之殺然黃,察之如死青之茲。眾醫不知,以為大蟲,不知傷脾。所以至春死病者,胃氣黃,黃者土氣也,土不勝木,故至春死。所以至夏死者,脈法曰「病重而脈順清者曰內關」,內關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無苦。若加以一病,死中春;一愈順,及一時。其所以四月死者,診其人時愈順。愈順者,人尚肥也。奴之病得之流汗數出,(灸)[炙]於火而以出見大風也。
:菑川王病,召臣意診脈,曰:「蹶上為重,頭痛身熱,使人煩懣。」臣意即以寒水拊其頭,刺足陽明脈,左右各三所,病旋已。病得之沐髮未乾而臥。診如前,所以蹶,頭熱至肩。
:齊王黃姬兄黃長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諸客坐,未上食。臣意望見王后弟宋建,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脅痛不可俛仰,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入濡腎。及其未舍五藏,急治之。病方今客腎濡,此所謂『腎痺』也。」宋建曰:「然,建故有要脊痛。往四五日,天雨,黃氏諸倩見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復置之。暮,要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建病得之好持重。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見其色,太陽色乾,腎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發也。臣意即為柔湯使服之,十八日所而病癒。
:濟北王侍者韓女病要背痛,寒熱,眾醫皆以為寒熱也。臣意診脈,曰:「內寒,月事不下也。」即竄以藥,旋下,病已。病得之慾男子而不可得也。所以知韓女之病者,診其脈時,切之,腎脈也,嗇而不屬。嗇而不屬者,其來難,堅,故曰月不下。肝脈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臨菑氾裡女子薄吾病甚,眾醫皆以為寒熱篤,當死,不治。臣意診其脈,曰:「蟯瘕。」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麤,循之慼慼然。臣意飲以芫華一撮,即出蟯可數升,病已,三十日如故。病蟯得之於寒溼,寒溼氣宛篤不發,化為蟲。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其尺索刺麤,而毛美奉發,是蟲氣也。其色澤者,中藏無邪氣重病。
:齊淳于司馬病,臣意切其脈,告曰:「當病迵風。迵風之狀,飲食下嗌輒後之。病得之飽食而疾走。」淳于司馬曰:「我之王家食馬肝,食飽甚,見酒來,即走去,驅疾至舍,即洩數十出。」臣意告曰:「為火齊米汁飲之,七八日而當愈。」時醫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謂左右閣都尉曰:「意以淳于司馬病為何?」曰:「以為迵風,可治。」信即笑曰:「是不知也。淳于司馬病,法當後九日死。」即後九日不死,其家復召臣意。臣意往問之,盡如意診。臣即為一火齊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診其脈時,切之,盡如法。其病順,故不死。
:齊中郎破石病,臣意診其脈,告曰:「肺傷,不治,當後十日丁亥溲血死。」即後十一日,溲血而死。破石之病,得之墮馬僵石上。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脈,得肺陰氣,其來散,數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墮馬者,切之得番陰脈。番陰脈入虛裡,乘肺脈。肺脈散者,固色變也乘也。所以不中期死者,師言曰:「病者安穀即過期,不安穀則不及期」。其人嗜黍,黍主肺,故過期。所以溲血者,診脈法曰「病養喜陰處者順死,養喜陽處者逆死」。其人喜自靜,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寐,故血下洩。
:齊王侍醫遂病,自練五石服之。臣意往過之,遂謂意曰:「不肖有病,幸診遂也。」臣意即診之,告曰:「公病中熱。論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為藥精悍,公服之不得數溲,亟勿服。色將發臃。」遂曰:「扁鵲曰『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故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臣意曰:「公所論遠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裡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曰『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藥及鑱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闢矣,而宛氣愈深。診法曰『二陰應外,一陽接內者,不可以剛藥』。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箸,邪氣流行,為重困於俞,忿發為疽。」意告之後百餘日,果為疽發乳上,入缺盆,死。此謂論之大體也,必有經紀。拙工有一不習,文理陰陽失矣。
:齊王故為陽虛侯時,病甚,眾醫皆以為蹷。臣意診脈,以為痺,根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氣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齊粥且飲,六日氣下;即令更服丸藥,出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內。診之時不能識其經解,大識其病所在。
:臣意嘗診安陽武都裡成開方,開方自言以為不病,臣意謂之病苦沓風,三歲四支不能自用,使人瘖,瘖即死。今聞其四支不能用,瘖而未死也。病得之數飲酒以見大風氣。所以知成開方病者,診之,其脈法奇咳言曰「藏氣相反者死」。切之,得腎反肺,法曰「三歲死」也。
:安陵阪裡公乘項處病,臣意診脈,曰:「牡疝。」牡疝在鬲下,上連肺。病得之內。臣意謂之:「慎毋為勞力事,為勞力事則必嘔血死。」處後蹴踘,要蹷寒,汗出多,即嘔血。臣意復診之,曰:「當旦日日夕死。」即死。病得之內。所以知項處病者,切其脈得番陽。番陽入虛裡,處旦日死。一番一絡者,牡疝也。
:臣意曰:他所診期決死生及所治已病眾多,久頗忘之,不能盡識,不敢以對。
問臣意:「所診治病,病名多同而診異,或死或不死,何也?」對曰:「病名多相類,不可知,故古聖人為之脈法,以起度量,立規矩,縣權衡,案繩墨,調陰陽,別人之脈各名之,與天地相應,參合於人,故乃別百病以異之,有數者能異之,無數者同之。然脈法不可勝驗,診疾人以度異之,乃可別同名,命病主在所居。今臣意所診者,皆有診籍。所以別之者,臣意所受師方適成,師死,以故表籍所診,期決死生,觀所失所得者合脈法,以故至今知之。」
問臣意曰:「所期病決死生,或不應期,何故?」對曰:「此皆飲食喜怒不節,或不當飲藥,或不當針灸,以故不中期死也。」
問臣意:「意方能知病死生,論藥用所宜,諸侯王大臣有嘗問意者不?及文王病時,不求意診治,何故?」對曰:「趙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皆使人來召臣意,臣意不敢往。文王病時,臣意家貧,欲為人治病,誠恐吏以除拘臣意也,故移名數,左右不修家生,出行遊國中,問善為方數者事之久矣,見事數師,悉受其要事,盡其方書意,及解論之。身居陽虛侯國,因事侯。侯入朝,臣意從之長安,以故得診安陵項處等病也。」
問臣意:「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狀?」臣意對曰:「不見文王病,然竊聞文王病喘,頭痛,目不明。臣意心論之,以為非病也。以為肥而蓄精,身體不得搖,骨肉不相任,故喘,不當醫治。脈法曰『年二十脈氣當趨,年三十當疾步,年四十當安坐,年五十當安臥,年六十已上氣當大董』。文王年未滿二十,方脈氣之趨也而徐之,不應天道四時。後聞醫灸之即篤,此論病之過也。臣意論之,以為神氣爭而邪氣入,非年少所能復之也,以故死。所謂氣者,當調飲食,擇晏日,車步廣志,以適筋骨肉血脈,以瀉氣。故年二十,是謂『易眢』。法不當砭灸,砭灸至氣逐。」
問臣意:「師慶安受之?聞於齊諸侯不?」對曰:「不知慶所師受。慶家富,善為醫,不肯為人治病,當以此故不聞。慶又告臣意曰:『慎毋令我子孫知若學我方也。』」
問臣意:「師慶何見於意而愛意,欲悉教意方?」對曰:「臣意不聞師慶為方善也。意所以知慶者,意少時好諸方事,臣意試其方,皆多驗,精良。臣意聞菑川唐裡公孫光善為古傳方,臣意即往謁之。得見事之,受方化陰陽及傳語法,臣意悉受書之。臣意欲盡受他精方,公孫光曰:『吾方盡矣,不為愛公所。吾身已衰,無所復事之。是吾年少所受妙方也,悉與公,毋以教人。』臣意曰:『得見事侍公前,悉得禁方,幸甚。意死不敢妄傳人。』居有閒,公孫光閒處,臣意深論方,見言百世為之精也。師光喜曰:『公必為國工。吾有所善者皆疏,同產處臨菑,善為方,吾不若,其方甚奇,非世之所聞也。吾年中時,嘗欲受其方,楊中倩不肯,曰「若非其人也」。胥與公往見之,當知公喜方也。其人亦老矣,其家給富。』時者未往,會慶子男殷來獻馬,因師光奏馬王所,意以故得與殷善。光又屬意於殷曰:『意好數,公必謹遇之,其人聖儒。』即為書以意屬陽慶,以故知慶。臣意事慶謹,以故愛意也。」
問臣意曰:「吏民嘗有事學意方,及畢盡得意方不?何縣里人?」對曰:「臨菑人宋邑。邑學,臣意教以五診,歲餘。濟北王遣太醫高期、王禹學,臣意教以經脈高下及奇絡結,當論俞所居,及氣當上下出入邪[正]逆順,以宜鑱石,定砭灸處,歲餘。菑川王時遣太倉馬長馮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順,論藥法,定五味及和齊湯法。高永侯家丞杜信,喜脈,來學,臣意教以上下經脈五診,二歲餘。臨菑召裡唐安來學,臣意教以五診上下經脈,奇咳,四時應陰陽重,未成,除為齊王侍醫。」問臣意:「診病決死生,能全無失乎?」臣意對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敗逆者不可治,其順者乃治之。心不精脈,所期死生視可治,時時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女無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故扁鵲以其伎見殃,倉公乃匿跡自隱而當刑。緹縈通尺牘,父得以後寧。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豈謂扁鵲等邪?若倉公者,可謂近之矣。
【索隱述贊】上池秘術,長桑所傳。始候趙簡,知夢鈞天。言佔虢嗣,屍蹶起焉。倉公贖罪,陽慶推賢。效驗多狀,式具於篇。
【正義】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尺,受水穀三鬥五升,其中常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二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腸胃凡長五賬八尺四寸,合受水穀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腸胃長短受水穀之數也。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血溫五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魂魄。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申,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回積十六曲,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腸重三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半,當齊,右回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唇至齒長九分。齒已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也。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太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也,此所謂十二經脈長短之數也。寸口,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週於身,漏水下百刻。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度為一週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於寸口也。
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臭香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白黑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聞五音矣。五藏不和,則九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為癰也。
|
史記/卷106
|
../
==劉濞==
劉濞
漢吳王濞
吳王濞者,高帝兄劉仲之子也。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劉仲為代王。而匈奴攻代,劉仲不能堅守,棄國亡,閒行走雒陽,自歸天子。天子為骨肉故,不忍致法,廢以為郃陽侯。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東並荊地,劫其國兵,西度淮,擊楚,高帝自將往誅之。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氣力,以騎將從破布軍蘄西,會甀,布走。荊王劉賈為布所殺,無後。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益)[盜]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於是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病不朝。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諸吳使來,輒系責治之。吳王恐,為謀滋甚。及後使人為秋請,上復責問吳使者,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以故遂稱病。且夫『察見淵中魚,不祥』。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閉,恐上誅之,計乃無聊。唯上棄之而與更始。」於是天子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几杖,老,不朝。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輒與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裡。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餘年,以故能使其眾。
晁錯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數從容言吳過可削。數上書說孝文帝,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孝景帝即位,錯為御史大夫,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郄,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几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三年冬,楚王朝,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后服,私姦服舍,請誅之。詔赦,罰削東海郡。因削吳之豫章郡、會稽郡。及前二年趙王有罪,削其河閒郡。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姦,削其六縣。
漢廷臣方議削吳。吳王濞恐削地無已,因以此發謀,欲舉事。念諸侯無足與計謀者,聞膠西王勇,好氣,喜兵,諸齊皆憚畏,於是乃使中大夫應高誂膠西王。無文書,口報曰:「吳王不肖,有宿夕之憂,不敢自外,使喻其驩心。」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興於姦,飾於邪臣,好小善,聽讒賊,擅變更律令,侵奪諸侯之地,徵求滋多,誅罰良善,日以益甚。裡語有之,『舐糠及米』。吳與膠西,知名諸侯也,一時見察,恐不得安肆矣。吳王身有內病,不能朝請二十餘年,嘗患見疑,無以自白,今脅肩累足,猶懼不見釋。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適,所聞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王曰:「然,有之。子將柰何?」高曰:「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今吳王自以為與大王同憂,願因時循理,棄軀以除患害於天下,億亦可乎?」王瞿然駭曰:「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雖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高曰:「御史大夫晁錯,熒惑天子,侵奪諸侯,蔽忠塞賢,朝廷疾怨,諸侯皆有倍畔之意,人事極矣。彗星出,蝗蟲數起,此萬世一時,而愁勞聖人之所以起也。故吳王欲內以晁錯為討,外隨大王後車,彷徉天下,所鄉者降,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守滎陽敖倉之粟,距漢兵。治次舍,須大王。大王有幸而臨之,則天下可並,兩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高歸報吳王,吳王猶恐其不與,乃身自為使,使於膠西,面結之。
膠西群臣或聞王謀,諫曰:「承一帝,至樂也。今大王與吳西鄉,弟令事成,兩主分爭,患乃始結。諸侯之地不足為漢郡什二,而為畔逆以憂太后,非長策也。」王弗聽。遂發使約齊、菑川、膠東、濟南、濟北,皆許諾,而曰「城陽景王有義,攻諸呂,勿與,事定分之耳」。
諸侯既新削罰,振恐,多怨晁錯。及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則吳王先起兵,膠西正月丙午誅漢吏二千石以下,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亦然,遂發兵西。齊王後悔,飲藥自殺,畔約。濟北王城壞未完,其郎中令劫守其王,不得發兵。膠西為渠率,膠東、菑川、濟南共攻圍臨菑。趙王遂亦反,陰使匈奴與連兵。
七國之發也,吳王悉其士卒,下令國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諸年上與寡人比,下與少子等者,皆發。」發二十餘萬人。南使閩越、東越,東越亦發兵從。
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初起兵於廣陵。西涉淮,因並楚兵。發使遺諸侯書曰:「吳王劉濞敬問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趙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故長沙王子:幸教寡人!以漢有賊臣,無功天下,侵奪諸侯地,使吏劾繫訊治,以僇辱之為故,不以諸侯人君禮遇劉氏骨肉,絕先帝功臣,進任姦宄,詿亂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舉兵誅之,謹聞教。敝國雖狹,地方三千里;人雖少,精兵可具五十萬。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餘年,其王君皆不辭分其卒以隨寡人,又可得三十餘萬。寡人雖不肖,願以身從諸王。越直長沙者,因王子定長沙以北,西走蜀、漢中。告越、楚王、淮南三王,與寡人西面;齊諸王與趙王定河閒、河內,或入臨晉關,或與寡人會雒陽;燕王、趙王固與胡王有約,燕王北定代、雲中,摶胡眾入蕭關,走長安,匡正天子,以安高廟。願王勉之。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餘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寡人未得諸王之意,未敢聽。今諸王茍能存亡繼絕,振弱伐暴,以安劉氏,社稷之所願也。敝國雖貧,寡人節衣食之用,積金錢,彊兵革,聚穀食,夜以繼日,三十餘年矣。凡為此,願諸王勉用之。能斬捕大將者,賜金五千斤,封萬戶;列將,三千斤,封五千戶;裨將,二千斤,封二千戶;二千石,千斤,封千戶;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戶:皆為列侯。其以軍若城邑降者,卒萬人,邑萬戶,如得大將;人戶五千,如得列將;人戶三千,如得裨將;人戶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佗封賜皆倍軍法。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願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於吳,諸王日夜用之弗能盡。有當賜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遺之。敬以聞。」
七國反書聞天子,天子乃遣太尉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大將軍竇嬰屯滎陽,監齊趙兵。
吳楚反書聞,兵未發,竇嬰未行,言故吳相袁盎。盎時家居,詔召入見。上方與晁錯調兵笇軍食,上問袁盎曰:「君嘗為吳相,知吳臣田祿伯為人乎?今吳楚反,於公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今破矣。」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豪桀,白頭舉事。若此,其計不百全,豈發乎?何以言其無能為也?」袁盎對曰:「吳有銅鹽利則有之,安得豪桀而誘之!誠令吳得豪桀,亦且輔王為義,不反矣。吳所誘皆無賴子弟,亡命鑄錢姦人,故相率以反。」晁錯曰:「袁盎策之善。」上問曰:「計安出?」盎對曰:「願屏左右。」上屏人,獨錯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屏錯。錯趨避東廂,恨甚。上卒問盎,盎對曰:「吳楚相遺書,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過諸侯,削奪之地』。故以反為名,西共誅晁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斬晁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削地,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於是上嘿然良久,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盎曰:「臣愚計無出此,願上孰計之。」乃拜盎為太常,吳王弟子德侯為宗正。盎裝治行。後十餘日,上使中尉召錯,紿載行東市。錯衣朝衣斬東市。則遣袁盎奉宗廟,宗正輔親戚,使告吳如盎策。至吳,吳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親故,先入見,諭吳王使拜受詔。吳王聞袁盎來,亦知其欲說己,笑而應曰:「我已為東帝,尚何誰拜?」不肯見盎而留之軍中,欲劫使將。盎不肯,使人圍守,且殺之,盎得夜出,步亡去,走梁軍,遂歸報。
條侯將乘六乘傳,會兵滎陽。至雒陽,見劇孟,喜曰:「七國反,吾乘傳至此,不自意全。又以為諸侯已得劇孟,劇孟今無動。吾據滎陽,以東無足憂者。」至淮陽,問父絳侯故客鄧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吳兵銳甚,難與爭鋒。楚兵輕,不能久。方今為將軍計,莫若引兵東北壁昌邑,以梁委吳,吳必盡銳攻之。將軍深溝高壘,使輕兵絕淮泗口,塞吳饢道。彼吳梁相敝而糧食竭,乃以全彊制其罷極,破吳必矣。」條侯曰:「善。」從其策,遂堅壁昌邑南,輕兵絕吳饢道。
吳王之初發也,吳臣田祿伯為大將軍。田祿伯曰:「兵屯聚而西,無佗奇道,難以就功。臣願得五萬人,別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吳王太子諫曰:「王以反為名,此兵難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柰何?且擅兵而別,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損耳。」吳王即不許田祿伯。
吳少將桓將軍說王曰:「吳多步兵,步兵利險;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願大王所過城邑不下,直棄去,疾西據雒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毋入關,天下固已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漢軍車騎至,馳入梁楚之郊,事敗矣。」吳王問諸老將,老將曰:「此少年推鋒之計可耳,安知大慮乎!」於是王不用桓將軍計。
吳王專並將其兵,未度淮,諸賓客皆得為將、校尉、候、司馬,獨周丘不得用。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吳,酤酒無行,吳王濞薄之,弗任。周丘上謁,說王曰:「臣以無能,不得待罪行閒。臣非敢求有所將,願得王一漢節,必有以報王。」王乃予之。周丘得節,夜馳入下邳。下邳時聞吳反,皆城守。至傳舍,召令。令入戶,使從者以罪斬令。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吳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過食頃。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出乃相告,下邳皆下。周丘一夜得三萬人,使人報吳王,遂將其兵北略城邑。比至城陽,兵十餘萬,破城陽中尉軍。聞吳王敗走,自度無與共成功,即引兵歸下邳。未至,疽發背死。
二月中,吳王兵既破,敗走,於是天子制詔將軍曰:「蓋聞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非者天報之以殃。高皇帝親表功德,建立諸侯,幽王、悼惠王絕無後,孝文皇帝哀憐加惠,王幽王子遂、悼惠王子卬等,令奉其先王宗廟,為漢藩國,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吳王濞倍德反義,誘受天下亡命罪人,亂天下幣,稱病不朝二十餘年,有司數請濞罪,孝文皇帝寬之,欲其改行為善。今乃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闢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約從反,為逆無道,起兵以危宗廟,賊殺大臣及漢使者,迫劫萬民,夭殺無罪,燒殘民家,掘其丘冢,甚為暴虐。今卬等又重逆無道,燒宗廟,鹵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將軍其勸士大夫擊反虜。擊反虜者,深入多殺為功,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殺之,無有所置。敢有議詔及不如詔者,皆要斬。」
初,吳王之度淮,與楚王遂西敗棘壁,乘勝前,銳甚。梁孝王恐,遣六將軍擊吳,又敗梁兩將,士卒皆還走梁。梁數使使報條侯求救,條侯不許。又使使惡條侯於上,上使人告條侯救梁,復守便宜不行。梁使韓安國及楚死事相弟張羽為將軍,乃得頗敗吳兵。吳兵欲西,梁城守堅,不敢西,即走條侯軍,會下邑。欲戰,條侯壁,不肯戰。吳糧絕,卒饑,數挑戰,遂夜奔條侯壁,驚東南。條侯使備西北,果從西北入。吳大敗,士卒多饑死,乃畔散。於是吳王乃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夜亡去,度江走丹徒,保東越。東越兵可萬餘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漢使人以利啗東越,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即使人鏦殺吳王,盛其頭,馳傳以聞。吳王子子華、子駒亡走閩越。吳王之棄其軍亡也,軍遂潰,往往稍降太尉、梁軍。楚王戊軍敗,自殺。
三王之圍齊臨菑也,三月不能下。漢兵至,膠西、膠東、菑川王各引兵歸。膠西王乃袒跣,席槁,飲水,謝太后。王太子德曰:「漢兵遠,臣觀之已罷,可襲,願收大王餘兵擊之,擊之不勝,乃逃入海,未晚也。」王曰:「吾士卒皆已壞,不可發用。」弗聽。漢將弓高侯穨當遺王書曰:「奉詔誅不義,降者赦其罪,復故;不降者滅之。王何處,須以從事。」王肉袒叩頭漢軍壁,謁曰:「臣卬奉法不謹,驚駭百姓,乃苦將軍遠道至於窮國,敢請菹醢之罪。」弓高侯執金鼓見之,曰:「王苦軍事,願聞王發兵狀。」王頓首膝行對曰:「今者,晁錯天子用事臣,變更高皇帝法令,侵奪諸侯地。卬等以為不義,恐其敗亂天下,七國發兵,且以誅錯。今聞錯已誅,卬等謹以罷兵歸。」將軍曰:「王茍以錯不善,何不以聞?(及)[乃]未有詔虎符,擅發兵擊義國。以此觀之,意非欲誅錯也。」乃出詔書為王讀之。讀之訖,曰:「王其自圖。」王曰:「如卬等死有餘罪。」遂自殺。太后、太子皆死。膠東、菑川、濟南王皆死,國除,納於漢。酈將軍圍趙十月而下之,趙王自殺。濟北王以劫故,得不誅,徙王菑川。
初,吳王首反,並將楚兵,連齊趙。正月起兵,三月皆破,獨趙後下。復置元王少子平陸侯禮為楚王,續元王後。徙汝南王非王吳故地,為江都王。
==評論==
太史公曰:吳王之王,由父省也。能薄賦斂,使其眾,以擅山海利。逆亂之萌,自其子興。爭技發難,卒亡其本;親越謀宗,竟以夷隕。晁錯為國遠慮,禍反近身。袁盎權說,初寵後辱。故古者諸侯地不過百里,山海不以封。「毋親夷狄,以疏其屬」,蓋謂吳邪?「毋為權首,反受其咎」,豈盎、錯邪?
【索隱述贊】吳楚輕悍,王濞倍德。富因採山,釁成提局。憍矜貳志,連結七國。嬰命始監,錯誅未塞。天之悔禍,卒取奔北。
|
史記/卷107
|
../__TOC__
==竇嬰==
竇嬰
魏其侯竇嬰者,孝文後從兄子也。父世觀津人。喜賓客。孝文時,嬰為吳相,病免。孝景初即位,為詹事。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竇太后愛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飲。是時上未立太子,酒酣,從容言曰:「千秋之後傳梁王。」太后驩。竇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太后由此憎竇嬰。竇嬰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竇嬰門籍,不得入朝請。
孝景三年,吳楚反,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乃召嬰。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太后亦慚。於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以讓邪?」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所賜金,陳之廊廡下,軍吏過,輒令財取為用,金無入家者。竇嬰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兵已盡破,封嬰為魏其侯。諸遊士賓客爭歸魏其侯。孝景時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侯,諸列侯莫敢與亢禮。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廢,魏其數爭不能得。魏其謝病,屏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諸賓客辯士說之,莫能來。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能富貴將軍者,上也;能親將軍者,太后也。今將軍傅太子,太子廢而不能爭;爭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謝病,擁趙女,屏閒處而不朝。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有如兩宮螫將軍,則妻子毋類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請如故。
桃侯免相,竇太后數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豈以為臣有愛,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衛綰為丞相。
==田蚡==
田蚡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後同母弟也,生長陵。魏其已為大將軍後,方盛,蚡為諸郎,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節,蚡益貴幸,為太中大夫。蚡辯有口,學槃盂諸書,王太后賢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稱制,所鎮撫多有田蚡賓客計筴,蚡弟田勝,皆以太后弟,孝景後三年封蚡為武安侯,勝為周陽侯。
武安侯新欲用事為相,卑下賓客,進名士家居者貴之,欲以傾魏其諸將相。建元元年,丞相綰病免,上議置丞相、太尉。籍福說武安侯曰:「魏其貴久矣,天下士素歸之。今將軍初興,未如魏其,即上以將軍為丞相,必讓魏其。魏其為丞相,將軍必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讓賢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風上,於是乃以魏其侯為丞相,武安侯為太尉。籍福賀魏其侯,因弔曰:「君侯資性喜善疾惡,方今善人譽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惡,惡人眾,亦且毀君侯。君侯能相容,則幸久;不能,今以毀去矣。」魏其不聽。
魏其、武安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迎魯申公,欲設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舉適諸竇宗室毋節行者,除其屬籍。時諸外家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竇太后。太后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趙綰、王臧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說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彊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武安侯雖不任職,以王太后故,親幸,數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武安日益橫。建元六年,竇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喪事不辦,免。以武安侯蚡為丞相,以大司農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武安。
武安者,貌侵,生貴甚。又以為諸侯王多長,上初即位,富於春秋,蚡以肺腑為京師相,非痛折節以禮詘之,天下不肅。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是後乃退。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自坐東鄉,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武安由此滋驕,治宅甲諸第。田園極膏腴,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前堂羅鐘鼓,立曲旃;後房婦女以百數。諸侯奉金玉狗馬玩好,不可勝數。
魏其失竇太后,益疏不用,無勢,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將軍獨不失故。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獨厚遇灌將軍。
==灌夫==
灌將軍夫者,潁陰人也。夫父張孟,嘗為潁陰侯嬰舍人,得幸,因進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為灌孟。吳楚反時,潁陰侯灌何為將軍,屬太尉,請灌孟為校尉。夫以千人與父俱。灌孟年老,潁陰侯彊請之,鬱郁不得意,故戰常陷堅,遂死吳軍中。軍法,父子俱從軍,有死事,得與喪歸。灌夫不肯隨喪歸,奮曰:「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之仇。」於是灌夫被甲持戟,募軍中壯士所善願從者數十人。及出壁門,莫敢前。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將麾下,所殺傷數十人。不得前,復馳還,走入漢壁,皆亡其奴,獨與一騎歸。夫身中大創十餘,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夫創少瘳,又復請將軍曰:「吾益知吳壁中曲折,請復往。」將軍壯義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吳已破,灌夫以此名聞天下。
潁陰侯言之上,上以夫為中郎將。數月,坐法去。後家居長安,長安中諸公莫弗稱之。孝景時,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為淮陽天下交,勁兵處,故徙夫為淮陽太守。建元元年,入為太僕。二年,夫與長樂衛尉竇甫飲,輕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竇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誅夫,徙為燕相。數歲,坐法去官,家居長安。
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貴戚諸有勢在己之右,不欲加禮,必陵之;諸士在己之左,愈貧賤,尤益敬,與鈞。稠人廣眾,薦寵下輩。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學,好任俠,已然諾。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大猾。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於潁川。潁川兒乃歌之曰:「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
灌夫家居雖富,然失勢,卿相侍中賓客益衰。及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後棄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為名高。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相得驩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灌夫有服,過丞相。丞相從容曰:「吾欲與仲孺過魏其侯,會仲孺有服。」灌夫曰:「將軍乃肯幸臨況魏其侯,夫安敢以服為解!請語魏其侯帳具,將軍旦日蚤臨。」武安許諾。灌夫具語魏其侯如所謂武安侯。魏其與其夫人益市牛酒,夜灑埽,早帳具至旦。平明,令門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來。魏其謂灌夫曰:「丞相豈忘之哉?」灌夫不懌,曰:「夫以服請,宜往。」乃駕,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戲許灌夫,殊無意往。及夫至門,丞相尚臥。於是夫入見,曰:「將軍昨日幸許過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嘗食。」武安鄂謝曰:「吾昨日醉,忽忘與仲孺言。」乃駕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飲酒酣,夫起舞屬丞相,丞相不起,夫從坐上語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謝丞相。丞相卒飲至夜,極驩而去。
丞相嘗使籍福請魏其城南田。魏其大望曰:「老僕雖棄,將軍雖貴,寧可以勢奪乎!」不許。灌夫聞,怒,罵籍福。籍福惡兩人有郤,乃謾自好謝丞相曰:「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已而武安聞魏其、灌夫實怒不予田,亦怒曰:「魏其子嘗殺人,蚡活之。蚡事魏其無所不可,何愛數頃田?且灌夫何與也?吾不敢複求田。」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元光四年春,丞相言灌夫家在潁川,橫甚,民苦之。請案。上曰:「此丞相事,何請。」灌夫亦持丞相陰事,為奸利,受淮南王金與語言。賓客居間,遂止,俱解。
夏,丞相取燕王女為夫人,有太后詔,召列侯宗室皆往賀。魏其侯過灌夫,欲與俱。夫謝曰:「夫數以酒失得過丞相,丞相今者又與夫有郤。」魏其曰:「事已解。」彊與俱。飲酒酣,武安起為壽,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為壽,獨故人避席耳,餘半膝席。灌夫不悅。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觴。」夫怒,因嘻笑曰:「將軍貴人也,屬之!」時武安不肯。行酒次至臨汝侯,臨汝侯方與程不識耳語,又不避席。夫無所發怒,乃罵臨汝侯曰:「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為壽,乃效女兒呫囁耳語!」武安謂灌夫曰:「程李俱東西宮衛尉,今眾辱程將軍,仲孺獨不為李將軍地乎?」灌夫曰:「今日斬頭陷匈,何知程李乎!」坐乃起更衣,稍稍去。魏其侯去,麾灌夫出。武安遂怒曰:「此吾驕灌夫罪。」乃令騎留灌夫。灌夫欲出不得。籍福起為謝,案灌夫項令謝。夫愈怒,不肯謝。武安乃麾騎縛夫置傳舍,召長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詔。」劾灌夫罵坐不敬,系居室。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魏其侯大媿,為資使賓客請,莫能解。武安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陰事。
魏其銳身為救灌夫。夫人諫魏其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后家忤,寧可救邪?」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乃匿其家,竊出上書。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上然之,賜魏其食,曰:「東朝廷辯之。」
魏其之東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飽得過,乃丞相以他事誣罪之。武安又盛毀灌夫所為橫恣,罪逆不道。魏其度不可奈何,因言丞相短。武安曰:「天下幸而安樂無事,蚡得為肺腑,所好音樂狗馬田宅。蚡所愛倡優巧匠之屬,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闢倪兩宮間,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臣乃不知魏其等所為。」於是上問朝臣:「兩人孰是?」御史大夫韓安國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累巨萬,橫恣潁川,淩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內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對。餘皆莫敢對。上怒內史曰:「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吾並斬若屬矣。」即罷起入,上食太后。太后亦已使人候伺,具以告太后。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且帝甯能為石人邪!此特帝在,即錄錄,設百歲後,是屬寧有可信者乎?」上謝曰:「俱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是時郎中令石建為上別言兩人事。
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韓御史良久謂丞相曰:「君何不自喜?夫魏其毀君,君當免冠解印綬歸,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如此,上必多君有讓,不廢君。魏其必內愧,杜門齰舌自殺。今人毀君,君亦毀人,譬如賈豎女子爭言,何其無大體也!」武安謝罪曰:「爭時急,不知出此。」
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劾繫都司空。孝景時,魏其常受遺詔,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諸公莫敢複明言於上。魏其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幸得複召見。書奏上,而案尚書大行無遺詔。詔書獨藏魏其家,家丞封。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當棄市。五年十月,悉論灌夫及家屬。魏其良久乃聞,聞即恚,病痱,不食慾死。或聞上無意殺魏其,魏其複食,治病,議定不死矣。乃有蜚語為惡言聞上,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
其春,武安侯病,專呼服謝罪。使巫視鬼者視之,見魏其、灌夫共守,欲殺之。竟死。子恬嗣。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不敬。
淮南王安謀反覺,治。王前朝,武安侯為太尉,時迎王至霸上,謂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賢,高祖孫,即宮車晏駕,非大王立當誰哉!」淮南王大喜,厚遺金財物。上自魏其時不直武安,特為太后故耳。及聞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評論==
太史公曰: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時決筴而名顯。魏其之舉以吳楚,武安之貴在日月之際。然魏其誠不知時變,灌夫無術而不遜,兩人相翼,乃成禍亂。武安負貴而好權,杯酒責望,陷彼兩賢。嗚呼哀哉!遷怒及人,命亦不延。眾庶不載,竟被惡言。嗚呼哀哉!禍所從來矣!
【索隱述贊】竇嬰、田蚡,勢利相雄。鹹倚外戚,或恃軍功。灌夫自喜,引重其中。意氣杯酒,䁹睨兩宮。事竟不直,冤哉二公!
|
史記/卷108
|
../__TOC__
==韓安國==
韓安國
-{御}-史大夫韓安國者,梁成安人也,-{後}-徙睢陽。嘗受韓子、雜家説-{於}-騶田生所。事梁孝王為中大夫。呉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為將,捍呉兵-{於}-東界。張羽力戰,安國持重,以故呉不能過梁。呉楚已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
梁孝王,景帝母弟,竇太-{後}-愛之,令得自請置相、二千石,出入-{遊}-戲,僭-{於}-天子。天子聞之,心弗善也。太-{後}-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見,案責王所為。韓安國為梁使,見大長公主而泣曰:「何梁王為人子之孝,為人臣之忠,太-{後}-曾弗省也?夫前日呉、楚、齊、趙七國反時,自關以東皆合從西鄕,惟梁最親為艱難。梁王念太-{後}-、帝在中,而諸侯擾亂,一言泣數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將兵擊卻呉楚,呉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後}-以小睗苛禮責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見者大,故出稱蹕,入言警,車旗皆帝所賜也,即欲以侘鄙縣,驅馳國中,以誇諸侯,令天下盡知太-{後}-、帝愛之也。今梁使來,輒案責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為。何梁王之為子孝,為臣忠,而太-{後}-弗恤也?」大長公主具以告太-{後}-,太-{後}-喜曰:「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謝太-{後}-曰:「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後}-遺憂。」悉見梁使,厚賜之。其-{後}-梁王益親驩。太-{後}-、長公主更賜安國可直千餘金。名由此顯,結-{於}-漢。
其-{後}-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無何,梁內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史,起徒中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甲因肉袒謝。安國笑曰:「可溺矣!公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
梁內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齊人公孫詭,説之,欲請以為內史。竇太-{後}-聞,乃詔王以安國為內史。
公孫詭、羊勝説孝王求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漢大臣不聽,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及殺故呉相袁盎,景帝遂聞詭、勝等計畫,乃遣使捕詭、勝,必得。漢使十輩至梁,相以下舉國大索,月餘不得。內史安國聞詭、勝匿孝王所,安國入見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無良臣,故事紛紛至此。今詭、勝不得,請辭賜死。」王曰:「何至此?」安國泣數行下,曰:「大王自度-{於}-皇帝,孰與太上皇之與高皇帝及皇帝之與臨江王親?」孝王曰:「弗如也。」安國曰:「夫太上、臨江親父子之閒,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劍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皇終不得制事,居於櫟陽。臨江王,適長太子也,以一言過,廢王臨江;用宮垣事,卒自殺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語曰:『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今大王列在諸侯,悅一邪臣浮説,犯上禁,橈明法。天子以太-{後}-故,不忍致法-{於}-王。太-{後}-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終不覺寤。有如太-{後}-宮車即晏駕,大王尚誰攀乎?」語未卒,孝王泣數行下,謝安國曰:「吾今出詭、勝。」詭、勝自殺。漢使還報,梁事皆得釋,安國之力也。-{於}-是景帝、太-{後}-益重安國。孝王卒,共王即位,安國坐法失官,居家。
建元中,武安侯田蚡為漢太尉,親貴用事,安國以五百金物遺蚡。蚡言安國太-{後}-,天子亦素聞其賢,即召以為北地都尉,遷為大司農。閩越、東越相攻,安國及大行王恢將。未至越,越殺其王降,漢兵亦罷。建元六年,武安侯為丞相,安國為-{御}-史大夫。
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為邊吏,習知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歳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彊,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其明年,則元光元年,鴈門馬邑豪聶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陰使聶翁壹為閒,亡入匈奴,謂單於曰:「吾能斬馬邑令丞吏,以城降,財物可盡得。」單於愛信之,以為然,許聶翁壹。聶翁壹乃還,詐斬死罪囚,縣其頭馬邑城,示單於使者為信。曰:「馬邑長吏已死,可急來。」-{於}-是單於穿塞將十餘萬騎,入武州塞。
當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二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衞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諸將皆屬護軍。約單於入馬邑而漢兵縱發。王恢、李息、李廣別從代主擊其輜重。-{於}-是單於入漢長城武州塞。未至馬邑百餘裡,行掠鹵,徒見畜牧-{於}-野,不見一人。單於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問尉史。尉史曰:「漢兵數十萬伏馬邑下。」單於顧謂左右曰:「幾為漢所賣!」乃引兵還。出塞,曰:「吾得尉史,乃天也。」命尉史為「天王」。塞下傳言單於已引去。漢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罷。王恢等兵三萬,聞單於不與漢合,度往擊輜重,必與單於精兵戰,漢兵勢必敗,則以便宜罷兵,皆無功。
天子怒王恢不出擊單於輜重,擅引兵罷也。恢曰:「始約虜入馬邑城,兵與單於接,而臣擊其輜重,可得利。今單於聞,不至而還,臣以三萬人眾不敵,禔取辱耳。臣固知還而斬,然得完陛下士三萬人。」-{於}-是下恢廷尉。廷尉當恢逗橈,當斬。恢私行千金丞相蚡。蚡不敢言上,而言-{於}-太-{後}-曰:「王恢首造馬邑事,今不成而誅恢,是為匈奴報仇也。」上朝太-{後}-,太-{後}-以丞相言告上。上曰:「首為馬邑事者,恢也,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為此。且縱單於不可得,恢所部擊其輜重,猶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於}-是恢聞之,乃自殺。
安國為人多大略,智足以當世取合,而出-{於}-忠厚焉。貪嗜-{於}-財。所推舉皆廉士,賢-{於}-己者也。-{於}-梁舉壺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安國為-{御}-史大夫四歳餘,丞相田蚡死,安國行丞相事,奉引墮車蹇。天子議置相,欲用安國,使使視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澤為丞相。安國病免數月,蹇愈,上復以安國為中尉。歳餘,徙為衞尉。
車騎將軍衞青擊匈奴,出上-{谷}-,破胡蘢城。將軍李廣為匈奴所得,復失之;公孫敖大亡卒:皆當斬,贖為庶人。明年,匈奴大入邊,殺遼西太守,及入鴈門,所殺略數千人。車騎將軍衞青擊之,出鴈門。衞尉安國為材官將軍,屯-{於}-漁陽。安國捕生虜,言匈奴遠去。即上書言方田作時,請且罷軍屯。罷軍屯月餘,匈奴大入上-{谷}-、漁陽。安國壁乃有七百餘人,出與戰,不勝,復入壁。匈奴虜略千餘人及畜產而去。天子聞之,怒,使使責讓安國。徒安國益東,屯右北平。是時匈奴虜言當入東方。
安國始為-{御}-史大夫及護軍,-{後}-稍斥疎,下遷;而新幸壯將軍衞青等有功,益貴。安國既疎遠,默默也;將屯又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罷歸,乃益東徙屯,意忽忽不樂。數月,病歐血死。安國以元朔二年中卒。
==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餘}-與壺遂定律暦,觀韓長孺之義,壺遂之深中隱厚。世之言梁多長者,不虛哉!壺遂官至詹事,天子方倚以為漢相,會遂卒。不然,壺遂之內廉行修,斯鞠躬君子也。
==索隱述贊==
【索隱述贊】安國忠厚,初為梁將。因事坐法,免徒起相。死灰更然,生虜失防。推賢見重,賄金貽謗。雪泣悟主,臣節可亮。
|
史記/卷109
|
../
==李廣==
李廣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裡}-,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戸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呉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呉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鴈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歩行,行數十-{裡}-。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裡}-,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之),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裡}-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衞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衞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鬬}-以自衞,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鬬}-,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為人廉,謹-{於}-文法。
-{後}-漢以馬邑城誘單-{於}-,使大軍伏馬邑旁-{谷}-,而廣為驍騎將軍,領屬護軍將軍。是時單-{於}-覺之,去,漢軍皆無功。其-{後}-四歳,廣以衞尉為將軍,出鴈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於}-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閒,絡而盛臥廣。行十餘-{裡}-,廣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於}-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頃之,家居數歳。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歳,不敢入右北平。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財,終不言家產事。廣為人長,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絶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歩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居頃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後}-二歳,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裡}-,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車,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後}-二歳,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歳,元狩四年也。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於}-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髪}-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於}-,臣願居前,先死單-{於}-。」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於}-,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於}-接戰,單-{於}-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絶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髪}-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廣子 敢===
廣子三人,曰當戸、椒、敢,為郎。天子與韓嫣戲,嫣少不遜,當戸擊嫣,嫣走。-{於}-是天子以為勇。當戸早死,拜椒為代郡太守,皆先廣死。當戸有遺腹子名陵。廣死軍時,敢從驃騎將軍。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當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國除。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戸,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居歳餘,去病死。而敢有女為太子中人,愛幸,敢男禹有寵-{於}-太子,然好利,李氏陵遲衰微矣。
===廣孫 陵===
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監諸騎。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餘-{裡}-,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衞胡。
數歳,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而使陵將其射士歩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裡}-,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陵既至期還,而單-{於}-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且引且戰,連-{鬬}-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餘-{裡}-,匈奴遮狹絶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餘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
單-{於}-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索隱述贊==
猿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
|
史記/卷110
|
../
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駞、驢、驘、駃騠、騊駼、騨騱。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毋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茍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
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於西戎,邑於豳。其後三百有餘歳,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作周。其後百有餘歳,周西伯昌伐畎夷氏。後十有餘年,武王伐紂而營雒邑,復居於酆鄗,放逐戎夷涇、洛之北,以時入貢,命曰「荒服」。其後二百有餘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之後,荒服不至。於是周遂作甫刑之闢。穆王之後二百有餘年,周幽王用寵姬褒姒之故,與申侯有卻。申侯怒而與犬戎共攻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遂取周之焦穫,而居於涇渭之閒,侵暴中國。秦襄公救周,於是周平王去酆鄗而東徙雒邑。當是之時,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為諸侯。是後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齊,齊釐公與戰於齊郊。其後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其後二十有餘年,而戎狄至洛邑,伐周襄王,襄王奔於鄭之氾邑。初,周襄王欲伐鄭,故娶戎狄女為-{後}-,與戎狄兵共伐鄭。已而黜狄-{後}-,狄-{後}-怨,而襄王後母曰惠-{後}-,有子子帶,欲立之,於是惠-{後}-與狄-{後}-、子帶為內應,開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帶為天子。於是戎狄或居於陸渾,東至於衛,侵盜暴虐中國。中國疾之,故詩人歌之曰「戎狄是應」,「薄伐獫狁,至於大原」,「出輿彭彭,城彼朔方」。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於晉。晉文公初立,欲修霸業,乃興師伐逐戎翟,誅子帶,迎內周襄王,居於雒邑。
當是之時,秦晉為彊國。晉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圁、洛之閒,號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自是之後百有餘年,晉悼公使魏絳和戎翟,戎翟朝晉。後百有餘年,趙襄子踰句注而破並代以臨胡貉。其後既與韓魏共滅智伯,分晉地而有之,則趙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與戎界邊。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至於惠王,遂拔義渠二十五城。惠王擊魏,魏盡入西河及上郡於秦。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後}-亂,有二子。宣太-{後}-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鴈門、代郡。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因邊山險塹谿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餘裡。又度河據陽山北假中。
當是之時,東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單-{於}-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單-{於}-有太子名冒頓。後有所愛閼氏,生少子,而單-{於}-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於月氏。冒頓既質於月氏,而頭曼急擊月氏。月氏欲殺冒頓,冒頓盜其善馬,騎之亡歸。頭曼以為壯,令將萬騎。冒頓乃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行獵鳥獸,有不射鳴鏑所射者,輒斬之。已而冒頓以鳴鏑自射其善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頓立斬不射善馬者。居頃之,復以鳴鏑自射其愛妻,左右或頗恐,不敢射,冒頓又復斬之。居頃之,冒頓出獵,以鳴鏑射單-{於}-善馬,左右皆射之。於是冒頓知其左右皆可用。從其父單-{於}-頭曼獵,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亦皆隨鳴鏑而射殺單-{於}-頭曼,遂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冒頓自立為單-{於}-。
冒頓既立,是時東胡彊盛,聞冒頓殺父自立,乃使使謂冒頓,欲得頭曼時有千里馬。冒頓問群臣,群臣皆曰:「千里馬,匈奴寶馬也,勿與。」冒頓曰:「柰何與人鄰國而愛一馬乎?」遂與之千里馬。居頃之,東胡以為冒頓畏之,乃使使謂冒頓,欲得單-{於}-一閼氏。冒頓復問左右,左右皆怒曰:「東胡無道,乃求閼氏!請擊之。」冒頓曰:「柰何與人鄰國愛一女子乎?」遂取所愛閼氏予東胡。東胡王愈益驕,西侵。與匈奴閒,中有棄地,莫居,千餘裡,各居其邊為甌脫。東胡使使謂冒頓曰:「匈奴所與我界甌脫外棄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頓問群臣,群臣或曰:「此棄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於是冒頓大怒曰:「地者,國之本也,柰何予之!」諸言予之者,皆斬之。冒頓上馬,令國中有後者斬,遂東襲擊東胡。東胡初輕冒頓,不為備。及冒頓以兵至,擊,大破滅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既歸,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侵燕代]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故河南塞,至朝那、膚施,遂侵燕、代。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歳,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雲。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
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蘭氏,其後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諸左方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往者,東接穢貉、朝鮮;右方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單-{於}-之庭直代、雲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最為大(國),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之屬。
歳正月,諸長小會單-{於}-庭,祠。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計。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盜者沒入其家;有罪小者軋,大者死。獄久者不過十日,一國之囚不過數人。而單-{於}-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其坐,長左而北鄉。日上戊己。其送死,有棺槨金銀衣裘,而無封樹喪服;近倖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千百人。舉事而候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善為誘兵以冒敵。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戰而扶輿死者,盡得死者家財。
後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於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以冒頓單-{於}-為賢。
是時漢初定中國,徙韓王信於代,都馬邑。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踰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高帝乃使使閒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於}-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於}-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漢亦引兵而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
是後韓王信為匈奴將,及趙利、王黃等數倍約,侵盜代、雲中。居無幾何,陳豨反,又與韓信合謀擊代。漢使樊噲往擊之,復拔代、鴈門、雲中郡縣,不出塞。是時匈奴以漢將眾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於是漢患之,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於}-閼氏,歳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後燕王盧綰反,率其黨數千人降匈奴,往來苦上谷以東。
高祖崩,孝惠、呂太-{後}-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冒頓乃為書遺高-{後}-,妄言。高-{後}-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後}-乃止,復與匈奴和親。
至孝文帝初立,復修和親之事。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葆塞蠻夷,殺略人民。於是孝文帝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詣高奴,擊右賢王。右賢王走出塞。文帝幸太原。是時濟北王反,文帝歸,罷丞相擊胡之兵。
其明年,單-{於}-遺漢書曰:「天所立匈奴大單-{於}-敬問皇帝無恙。前時皇帝言和親事,稱書意,合歡。漢邊吏侵侮右賢王,右賢王不請,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與漢吏相距,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皇帝讓書再至,發使以書報,不來,漢使不至,漢以其故不和,鄰國不附。今以小吏之敗約故,罰右賢王,使之西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彊力,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之。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北州已定,願寢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以應始古,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未得皇帝之志也,故使郎中系雩淺奉書請,獻橐他一匹,騎馬二匹,駕二駟。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則且詔吏民遠舍。使者至,即遣之。」以六月中來至薪望之地。書至,漢議擊與和親孰便。公卿皆曰:「單-{於}-新破月氏,乘勝,不可擊。且得匈奴地,澤鹵,非可居也。和親甚便。」漢許之。
孝文皇帝前六年,漢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於}-無恙。使郎中系雩淺遺朕書曰:『右賢王不請,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漢以故不和,鄰國不附。今以小吏敗約,故罰右賢王使西擊月氏,盡定之。願寢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朕甚嘉之,此古聖主之意也。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所以遺單-{於}-甚厚。倍約離兄弟之親者,常在匈奴。然右賢王事已在赦前,單-{於}-勿深誅。單-{於}-若稱書意,明告諸吏,使無負約,有信,敬如單-{於}-書。使者言單-{於}-自將伐國有功,甚苦兵事。服繡袷綺衣、繡袷長襦、錦袷袍各一,比餘一,黃金飾具帶一,黃金胥紕一,繡十匹,錦三十匹,赤綈、綠繒各四十匹,使中大夫意、謁者令肩遺單-{於}-。」
後頃之,冒頓死,子稽粥立,號曰老上單-{於}-。
老上稽粥單-{於}-初立,孝文皇帝復遣宗室女公主為單-{於}-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公主。說不欲行,漢彊使之。說曰:「必我行也,為漢患者。」中行說既至,因降單-{於}-,單-{於}-甚親幸之。
初,匈奴好漢繒絮食物,中行說曰:「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然所以彊者,以衣食異,無仰於漢也。今單-{於}-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歸於漢矣。其得漢繒絮,以馳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於是說教單-{於}-左右疏記,以計課其人眾畜物。
漢遺單-{於}-書,牘以尺一寸,辭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於}-無恙」,所遺物及言語云云。中行說令單-{於}-遺漢書以尺二寸牘,及印封皆令廣大長,倨傲其辭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敬問漢皇帝無恙」,所以遺物言語亦云雲。
漢使或言曰:「匈奴俗賤老。」中行說窮漢使曰:「而漢俗屯戍從軍當發者,其老親豈有不自脫溫厚肥美以齎送飲食行戍乎?」漢使曰:「然。」中行說曰:「匈奴明以戰攻為事,其老弱不能鬬,故以其肥美飲食壯健者,蓋以自為守衛,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輕老也?」漢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無冠帶之飾,闕庭之禮。」中行說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飲水,隨時轉移。故其急則人習騎射,寬則人樂無事,其約束輕,易行也。君臣簡易,一國之政猶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惡種姓之失也。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今中國雖詳不取其父兄之妻,親屬益疏則相殺,至乃易姓,皆從此類。且禮義之敝,上下交怨望,而室屋之極,生力必屈。伕力耕桑以求衣食,-{築}-城郭以自備,故其民急則不習戰功,緩則罷於作業。嗟土室之人,顧無多辭,令喋喋而佔佔,冠固何當?」
自是之後,漢使欲辯論者,中行說輒曰:「漢使無多言,顧漢所輸匈奴繒絮米糱,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己矣,何以為言乎?且所給備善則已;不備,苦惡,則候秋孰,以騎馳蹂而稼穡耳。」日夜教單-{於}-候利害處。
漢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單-{於}-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使奇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於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軍長安旁以備胡寇。而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甯侯魏遬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車騎往擊胡。單-{於}-留塞內月餘乃去,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匈奴日已驕,歳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漢患之,乃使使遺匈奴書。單-{於}-亦使當戶報謝,復言和親事。
孝文帝後二年,使使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於}-無恙。使當戶且居雕渠難、郎中韓遼遺朕馬二匹,已至,敬受。先帝制: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於}-;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無離,臣主相安,俱無暴逆。今聞渫惡民貪降其進取之利,倍義絕約,忘萬民之命,離兩主之驩,然其事已在前矣。書曰:『二國已和親,兩主驩說,寢兵休卒養馬,世世昌樂,闟然更始。』朕甚嘉之。聖人者日新,改作更始,使老者得息,幼者得長,各保其首領而終其天年。朕與單-{於}-俱由此道,順天恤民,世世相傳,施之無窮,天下莫不鹹便。漢與匈奴鄰國之敵,匈奴處北地,寒,殺氣早降,故詔吏遺單-{於}-秫糱金帛絲絮佗物歳有數。今天下大安,萬民熙熙,朕與單-{於}-為之父母。朕追念前事,薄物細故,謀臣計失,皆不足以離兄弟之驩。朕聞天不頗覆,地不偏載。朕與單-{於}-皆捐往細故,俱蹈大道,墮壞前惡,以圖長久,使兩國之民若一家子。元元萬民,下及魚鱉,上及飛鳥,跂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而闢危殆。故來者不止,天之道也。俱去前事:朕釋逃虜民,單-{於}-無言章尼等。朕聞古之帝王,約分明而無食言。單-{於}-留志,天下大安,和親之後,漢過不先。單-{於}-其察之。」
單-{於}-既約和親,於是制詔御史曰:「匈奴大單-{於}-遺朕書,言和親已定,亡人不足以益眾廣地,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犯(令)[今]約者殺之,可以久親,後無咎,俱便。朕已許之。其佈告天下,使明知之。」
後四歳,老上稽粥單-{於}-死,子軍臣立為單-{於}-。既立,孝文皇帝復與匈奴和親。而中行說復事之。
軍臣單-{於}-立四歳,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郡、雲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眾而去。於是漢使三將軍軍屯北地,代屯句注,趙屯飛狐口,緣邊亦各堅守以備胡寇。又置三將軍,軍長安西細柳、渭北棘門、霸上以備胡。胡騎入代句注邊,烽火通於甘泉、長安。數月,漢兵至邊,匈奴亦去遠塞,漢兵亦罷。後歳餘,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而趙王遂乃陰使人於匈奴。吳楚反,欲與趙合謀入邊。漢圍破趙,匈奴亦止。自是之後,孝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今帝即位,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匈奴自單-{於}-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
漢使馬邑下人聶翁壹奸蘭出物與匈奴交,詳為賣馬邑城以誘單-{於}-。單-{於}-信之,而貪馬邑財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護四將軍以伏單-{於}-。單-{於}-既入漢塞,未至馬邑百餘裡,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是時鴈門尉史行徼,見寇,葆此亭,知漢兵謀,單-{於}-得,欲殺之,尉史乃告單-{於}-漢兵所居。單-{於}-大驚曰:「吾固疑之。」乃引兵還。出曰:「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言。」以尉史為「天王」。漢兵約單-{於}-入馬邑而縱,單-{於}-不至,以故漢兵無所得。漢將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輜重,聞單-{於}-還,兵多,不敢出。漢以恢本造兵謀而不進,斬恢。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然匈奴貪,尚樂關市,嗜漢財物,漢亦尚關市不絕以中之。
自馬邑軍後五年之秋,漢使四將軍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至蘢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出雲中,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為胡所敗七千餘人。李廣出鴈門,為胡所敗,而匈奴生得廣,廣-{後}-得亡歸。漢囚敖、廣,敖、廣贖為庶人。其冬,匈奴數入盜邊,漁陽尤甚。漢使將軍韓安國屯漁陽備胡。其明年秋,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餘人。胡又入敗漁陽太守軍千餘人,圍漢將軍安國,安國時千餘騎亦且盡,會燕救至,匈奴乃去。匈奴又入鴈門,殺略千餘人。於是漢使將軍衛青將三萬騎出鴈門,李息出代郡,擊胡。得首虜數千人。其明年,衛青復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於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牛羊百餘萬。於是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漢亦棄上谷之什闢縣造陽地以予胡。是歳,漢之元朔二年也。
其-{後}-冬,匈奴軍臣單-{於}-死。軍臣單-{於}-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為單-{於}-,攻破軍臣單-{於}-太子於單。於單亡降漢,漢封於單為涉安侯,數月而死。
伊稚斜單-{於}-既立,其夏,匈奴數萬騎入殺代郡太守恭友,略千餘人。其秋,匈奴又入鴈門,殺略千餘人。其明年,匈奴又復復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萬騎,殺略數千人。匈奴右賢王怨漢奪之河南地而-{築}-朔方,數為寇,盜邊,及入河南,侵擾朔方,殺略吏民其眾。
其明年春,漢以衛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闕擊胡。右賢王以為漢兵不能至,飲酒醉,漢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圍右賢王。右賢王大驚,脫身逃走,諸精騎往往隨-{後}-去。漢得右賢王眾男女萬五千人,裨小王十餘人。其秋,匈奴萬騎入殺代郡都尉朱英,略千餘人。
其明年春,漢復遣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餘萬騎,乃再出定襄數百里擊匈奴,得首虜前-{後}-凡萬九千餘級,而漢亦亡兩將軍,軍三千餘騎。右將軍建得以身脫,而前將軍翕侯趙信兵不利,降匈奴。趙信者,故胡小王,降漢,漢封為翕侯,以前將軍與右將軍並軍分行,獨遇單-{於}-兵,故盡沒。單-{於}-既得翕侯,以為自次王,用其姊妻之,與謀漢。信教單-{於}-益北絕幕,以誘罷漢兵,徼極而取之,無近塞。單-{於}-從其計。其明年,胡騎萬人入上谷,殺數百人。
其明年春,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裡,擊匈奴,得胡首虜(騎)萬八千餘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驃騎將軍復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里,擊匈奴。過居延,攻祁連山,得胡首虜三萬餘人,裨小王以下七十餘人。是時匈奴亦來入代郡、鴈門,殺略數百人。漢使博望侯及李將軍廣出右北平,擊匈奴左賢王。左賢王圍李將軍,卒可四千人,且盡,殺虜亦過當。會博望侯軍救至,李將軍得脫。漢失亡數千人,合騎侯後驃騎將軍期,及與博望侯皆當死,贖為庶人。
其秋,單-{於}-怒渾邪王、休屠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渾邪王與休屠王恐,謀降漢,漢使驃騎將軍往迎之。渾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降漢。凡四萬餘人,號十萬。於是漢已得渾邪王,則隴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實之,而減北地以西戍卒半。其明年,匈奴入右北平、定襄各數萬騎,殺略千餘人而去。
其明年春,漢謀曰「翕侯信為單-{於}-計,居幕北,以為漢兵不能至」。乃粟馬發十萬騎,(負)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糧重不與焉。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中分軍,大將軍出定襄,驃騎將軍出代,鹹約絕幕擊匈奴。單-{於}-聞之,遠其輜重,以精兵待於幕北。與漢大將軍接戰一日,會暮,大風起,漢兵縱左右翼圍單-{於}-。單-{於}-自度戰不能如漢兵,單-{於}-遂獨身與壯騎數百潰漢圍西北遁走。漢兵夜追不得。行斬捕匈奴首虜萬九千級,北至闐顏山趙信城而還。
單-{於}-之遁走,其兵往往與漢兵相亂而隨單-{於}-。單-{於}-久不與其大眾相得,其右谷蠡王以為單-{於}-死,乃自立為單-{於}-。真單-{於}-復得其眾,而右谷蠡王乃去其單-{於}-號,復為右谷蠡王。
漢驃騎將軍之出代二千餘裡,與左賢王接戰,漢兵得胡首虜凡七萬餘級,左賢王將皆遁走。驃騎封於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翰海而還。
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地接匈奴以北。
初,漢兩將軍大出圍單-{於}-,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卒物故亦數萬,漢馬死者十餘萬。匈奴雖病,遠去,而漢亦馬少,無以復往。匈奴用趙信之計,遣使於漢,好辭請和親。天子下其議,或言和親,或言遂臣之。丞相長史任敞曰:「匈奴新破,困,宜可使為外臣,朝請於邊。」漢使任敞於單-{於}-。單-{於}-聞敞計,大怒,留之不遣。先是漢亦有所降匈奴使者,單-{於}-亦輒留漢使相當。漢方復收士馬,會驃騎將軍去病死,於是漢久不北擊胡。
數歳,伊稚斜單-{於}-立十三年死,子烏維立為單-{於}-。是歳,漢元鼎三年也。烏維單-{於}-立,而漢天子始出巡郡縣。其後漢方南誅兩越,不擊匈奴,匈奴亦不侵入邊。
烏維單-{於}-立三年,漢已滅南越,遣故太僕賀將萬五千騎出九原二千餘裡,至浮苴井而還,不見匈奴一人。漢又遣故從驃侯趙破奴萬餘騎出令居數千里,至匈河水而還,亦不見匈奴一人。
是時天子巡邊,至朔方,勒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而使郭吉風告單-{於}-。郭吉既至匈奴,匈奴主客問所使,郭吉禮卑言好,曰:「吾見單-{於}-而口言。」單-{於}-見吉,吉曰:「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今單-{於}-(能)即[能]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單-{於}-即不能,即南面而臣於漢。何徒遠走,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毋為也。」語卒而單-{於}-大怒,立斬主客見者,而留郭吉不歸,遷之北海上。而單-{於}-終不肯為寇於漢邊,休養息士馬,習射獵,數使使於漢,好辭甘言求請和親。
漢使王烏等窺匈奴。匈奴法,漢使非去節而以墨黥其面者不得入穹廬。王烏,北地人,習胡俗,去其節,黥面,得入穹廬。單-{於}-愛之,詳許甘言,為遣其太子入漢為質,以求和親。
漢使楊信於匈奴。是時漢東拔穢貉、朝鮮以為郡,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絕胡與羌通之路。漢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烏孫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又北益廣田至胘雷為塞,而匈奴終不敢以為言。是歳,翕侯信死,漢用事者以匈奴為已弱,可臣從也。楊信為人剛直屈彊,素非貴臣,單-{於}-不親。單-{於}-欲召入,不肯去節,單-{於}-乃坐穹廬外見楊信。楊信既見單-{於}-,說曰:「即欲和親,以單-{於}-太子為質於漢。」單-{於}-曰:「非故約。故約,漢常遣翁主,給繒絮食物有品,以和親,而匈奴亦不擾邊。今乃欲反古,令吾太子為質,無幾矣。」匈奴俗,見漢使非中貴人,其儒先,以為欲說,折其辯;其少年,以為欲刺,折其氣。每漢使入匈奴,匈奴輒報償。漢留匈奴使,匈奴亦留漢使,必得當乃肯止。
楊信既歸,漢使王烏,而單-{於}-復餚甘言,欲多得漢財物,紿謂王烏曰:「吾欲入漢見天子,面相約為兄弟。」王烏歸報漢,漢為單-{於}--{築}-邸於長安。匈奴曰:「非得漢貴人使,吾不與誠語。」匈奴使其貴人至漢,病,漢予藥,欲愈之,不幸而死。而漢使路充國佩二千石印綬往使,因送其喪,厚葬直數千金,曰「此漢貴人也」。單-{於}-以為漢殺吾貴使者,乃留路充國不歸。諸所言者,單-{於}-特空紿王烏,殊無意入漢及遣太子來質。於是匈奴數使奇兵侵犯邊。漢乃拜郭昌為拔胡將軍,及浞野侯屯朔方以東,備胡。路充國留匈奴三歳,單-{於}-死。
烏維單-{於}-立十歳而死,子烏師廬立為單-{於}-。年少,號為兒單-{於}-。是歳元封六年也。自此之後,單-{於}-益西北,左方兵直雲中,右方直酒泉、燉煌郡。
兒單-{於}-立,漢使兩使者,一弔單-{於}-,一弔右賢王,欲以乖其國。使者入匈奴,匈奴悉將致單-{於}-。單-{於}-怒而盡留漢使。漢使留匈奴者前後十餘輩,而匈奴使來,漢亦輒留相當。
是歳,漢使貳師將軍廣利西伐大宛,而令因杅將軍敖-{築}-受降城。其冬,匈奴大雨雪,畜多饑寒死。兒單-{於}-年少,好殺伐,國人多不安。左大都尉欲殺單-{於}-,使人閒告漢曰:「我欲殺單-{於}-降漢,漢遠,即兵來迎我,我即發。」初,漢聞此言,故-{築}-受降城,猶以為遠。
其明年春,漢使浞野侯破奴將二萬餘騎出朔方西北二千餘裡,期至浚稽山而還。浞野侯既至期而還,左大都尉欲發而覺,單-{於}-誅之,發左方兵擊浞野。浞野侯行捕首虜得數千人。還,未至受降城四百里,匈奴兵八萬騎圍之。浞野侯夜自出求水,匈奴閒捕,生得浞野侯,因急擊其軍。軍中郭縱為護,維王為渠,相與謀曰:「及諸校尉畏亡將軍而誅之,莫相勸歸。」軍遂沒於匈奴。匈奴兒單-{於}-大喜,遂遣奇兵攻受降城。不能下,乃寇入邊而去。其明年,單-{於}-欲自攻受降城,未至,病死。
兒單-{於}-立三歳而死。子年少,匈奴乃立其季父烏維單-{於}-弟右賢王呴犁湖為單-{於}-。是歳太初三年也。
呴犁湖單-{於}-立,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餘裡,-{築}-城鄣列亭至廬朐,而使遊擊將軍韓說、長平侯衛伉屯其旁,使彊弩都尉路博德-{築}-居延澤上。
其秋,匈奴大入定襄、雲中,殺略數千人,敗數二千石而去,行破壞光祿所-{築}-城列亭鄣。又使右賢王入酒泉、張掖,略數千人。會任文擊救,盡復失所得而去。是歳,貳師將軍破大宛,斬其王而還。匈奴欲遮之,不能至。其冬,欲攻受降城,會單-{於}-病死。
呴犁湖單-{於}-立一歳死。匈奴乃立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為單-{於}-。
漢既誅大宛,威震外國。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詔曰:「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於}-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是歳太初四年也。
且鞮侯單-{於}-既立,盡歸漢使之不降者。路充國等得歸。單-{於}-初立,恐漢襲之,乃自謂「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也」。漢遣中郎將蘇武厚幣賂遺單-{於}-。單-{於}-益驕,禮甚倨,非漢所望也。其明年,浞野侯破奴得亡歸漢。
其明年,漢使貳師將軍廣利以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胡首虜萬餘級而還。匈奴大圍貳師將軍,幾不脫。漢兵物故什六七。漢復使因杅將軍敖出西河,與彊弩都尉會涿塗山,毋所得。又使騎都尉李陵將步騎五千人,出居延北千餘裡,與單-{於}-會,合戰,陵所殺傷萬餘人,兵及食盡,欲解歸,匈奴圍陵,陵降匈奴,其兵遂沒,得還者四百人。單-{於}-乃貴陵,以其女妻之。
後二歳,復使貳師將軍將六萬騎,步兵十萬,出朔方。彊弩都尉路博德將萬餘人,與貳師會。遊擊將軍說將步騎三萬人,出五原。因杅將軍敖將萬騎步兵三萬人,出鴈門。匈奴聞,悉遠其累重於餘吾水北,而單-{於}-以十萬騎待水南,與貳師將軍接戰。貳師乃解而引歸,與單-{於}-連戰十餘日。貳師聞其家以巫蠱族滅,因並眾降匈奴,得來還千人一兩人耳。遊擊說無所得。因杅敖與左賢王戰,不利,引歸。是歳漢兵之出擊匈奴者不得言功多少,功不得御。有詔捕太醫令隨但,言貳師將軍家室族滅,使廣利得降匈奴。
太史公曰:孔氏著春秋,隱桓之閒則章,至定哀之際則微,為其切當世之文而罔褒,忌諱之辭也。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時之權,而務莖讇納其說,以便偏指,不參彼己;將率席中國廣大,氣奮,人主因以決策,是以建功不深。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
|
史記/卷111
|
../
==衞青==
衞青
大將軍衛青者,平陽人也。其父鄭季,為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衛媼通,生青。青同母兄衛長子,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為衛氏。字仲卿。長子更字長君。長君母號為衛媼。媼長女衛孺,次女少兒,次女即子夫。後子夫男弟步、廣皆冒衛氏。
青為侯家人,少時歸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為兄弟數。青嘗從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鉗徒相青曰:「貴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青壯,為侯家騎,從平陽主。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宮幸上。皇后,堂邑大長公主女也,無子,妒。大長公主聞衛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時給事建章,未知名。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上聞,乃召青為建章監,侍中,及同母昆弟貴,賞賜數日閒累千金。孺為太僕公孫賀妻。少兒故與陳掌通,上召貴掌。公孫敖由此益貴。子夫為夫人。青為大中大夫。
元光五年,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大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
元朔元年春,衛夫人有男,立為皇后。其秋,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三萬騎擊匈奴,斬首虜數千人。明年,匈奴入殺遼西太守,虜略漁陽二千餘人,敗韓將軍軍。漢令將軍李息擊之,出代;令車騎將軍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數十萬,走白羊、樓煩王。遂以河南地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戶封青為長平侯。青校尉蘇建有功,以千一百戶封建為平陵侯。使建築朔方城。青校尉張次公有功,封為岸頭侯。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亂人倫,暴長虐老,以盜竊為務,行詐諸蠻夷,造謀藉兵,數為邊害,故興師遣將,以徵厥罪。詩不云乎:『薄伐玁狁,至於太原』,『出車彭彭,城彼朔方』。今車騎將軍青度西河至高闕,獲首虜二千三百級,車輜畜產畢收為鹵,已封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谿舊塞,絕梓領,梁北河,討蒲泥,破符離,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執訊獲醜,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益封青三千戶。」其明年,匈奴入殺代郡太守友,入略鴈門千餘人。其明年,匈奴大入代、定襄、上郡,殺略漢數千人。
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漢令車騎將軍青將三萬騎,出高闕;衛尉蘇建為遊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彊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皆領屬車騎將軍,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出右北平:鹹擊匈奴。匈奴右賢王當衛青等兵,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飲醉。漢兵夜至,圍右賢王,右賢王驚,夜逃,獨與其愛妾一人壯騎數百馳,潰圍北去。漢輕騎校尉郭成等逐數百里,不及,得右賢裨王十餘人,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於是引兵而還。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車騎將軍青為大將軍,諸將皆以兵屬大將軍,大將軍立號而歸。天子曰:「大將軍青躬率戎士,師大捷,獲匈奴王十有餘人,益封青六千戶。」而封青子伉為宜春侯,青子不疑為陰安侯,青子登為發幹侯。青固謝曰:「臣幸得待罪行閒,賴陛下神靈,軍大捷,皆諸校尉力戰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勞,上幸列地封為三侯,非臣待罪行閒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天子曰:「我非忘諸校尉功也,今固且圖之。」乃詔御史曰:「護軍都尉公孫敖三從大將軍擊匈奴,常護軍,傅校獲王,以千五百戶封敖為合騎侯。都尉韓說從大將軍出窳渾,至匈奴右賢王庭,為麾下搏戰獲王,以千三百戶封說為龍頟侯。騎將軍公孫賀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賀為南窌侯。輕車將軍李蔡再從大將軍獲王,以千六百戶封蔡為樂安侯。校尉李朔,校尉趙不虞,校尉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朔為涉軹侯,以千三百戶封不虞為隨成侯,以千三百戶封戎奴為從平侯。將軍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功,賜爵關內侯,食邑各三百戶。」其秋,匈奴入代,殺都尉朱英。
其明年春,大將軍青出定襄,合騎侯敖為中將軍,太僕賀為左將軍,翕侯趙信為前將軍,衛尉蘇建為右將軍,郎中令李廣為後將軍,右內史李沮為彊弩將軍,鹹屬大將軍,斬首數千級而還。月餘,悉復出定襄擊匈奴,斬首虜萬餘人。右將軍建、前將軍信並軍三千餘騎,獨逢單於兵,與戰一日餘,漢兵且盡。前將軍故胡人,降為翕侯,見急,匈奴誘之,遂將其餘騎可八百,奔降單於。右將軍蘇建盡亡其軍,獨以身得亡去,自歸大將軍。大將軍問其罪正閎、長史安、議郎周霸等:「建當云何?」霸曰:「自大將軍出,未嘗斬裨將。今建棄軍,可斬以明將軍之威。」閎、安曰:「不然。兵法『小敵之堅,大敵之禽也』。今建以數千當單於數萬,力戰一日餘,士盡,不敢有二心,自歸。自歸而斬之,是示後無反意也。不當斬。」大將軍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閒,不患無威,而霸說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職雖當斬將,以臣之尊寵而不敢自擅專誅於境外,而具歸天子,天子自裁之,於是以見為人臣不敢專權,不亦可乎?」軍吏皆曰「善」。遂囚建詣行在所。入塞罷兵。
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善騎射,再從大將軍,受詔與壯士,為剽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於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及相國、當戶,斬單於大父行籍若侯產,生捕季父羅姑比,再冠軍,以千六百戶封去病為冠軍侯。上谷太守郝賢四從大將軍,捕斬首虜二千餘人,以千一百戶封賢為眾利侯。」是歲,失兩將軍軍,亡翕侯,軍功不多,故大將軍不益封。右將軍建至,天子不誅,赦其罪,贖為庶人。
大將軍既還,賜千金。是時王夫人方幸於上,甯乘說大將軍曰:「將軍所以功未甚多,身食萬戶,三子皆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貴,願將軍奉所賜千金為王夫人親壽。」大將軍乃以五百金為壽。天子聞之,問大將軍,大將軍以實言,上乃拜甯乘為東海都尉。
張騫從大將軍,以嘗使大夏,留匈奴中久,導軍,知善水草處,軍得以無饑渴,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
==霍去病==
霍去病
冠軍侯去病既侯三歲,元狩二年春,以冠軍侯去病為驃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有功。天子曰:「驃騎將軍率戎士踰烏盭,討遬濮,涉狐奴,歷五王國,輜重人眾懾慴者弗取,冀獲單於子。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殺折蘭王,斬盧胡王,誅全甲,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首虜八千餘級,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戶。」
其夏,驃騎將軍與合騎侯敖俱出北地,異道;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俱出右北平,異道:皆擊匈奴。郎中令將四千騎先至,博望侯將萬騎在後至。匈奴左賢王將數萬騎圍郎中令,郎中令與戰二日,死者過半,所殺亦過當。博望侯至,匈奴兵引去。博望侯坐行留,當斬,贖為庶人。而驃騎將軍出北地,已遂深入,與合騎侯失道,不相得,驃騎將軍踰居延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天子曰:「驃騎將軍踰居延,遂過小月氏,攻祁連山,得酋塗王,以眾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虜三萬二百級,獲五王,五王母,單於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師大率減什三,益封去病五千戶。賜校尉從至小月氏爵左庶長。鷹擊司馬破奴再從驃騎將軍斬遬濮王,捕稽沮王,千騎將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虜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虜千四百人,以千五百戶封破奴為從驃侯。校尉句王高不識,從驃騎將軍捕呼於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虜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戶封不識為宜冠侯。校尉僕多有功,封為煇渠侯。」合騎侯敖坐行留不與驃騎會,當斬,贖為庶人。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將)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然而諸宿將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驃騎日以親貴,比大將軍。
其秋,單於怒渾邪王居西方數為漢所破,亡數萬人,以驃騎之兵也。單於怒,欲召誅渾邪王。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邊。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天子聞之,於是恐其以詐降而襲邊,乃令驃騎將軍將兵往迎之。驃騎既渡河,與渾邪王眾相望。渾邪王裨將見漢軍而多欲不降者,頗遁去。驃騎乃馳入與渾邪王相見,斬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獨遣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盡將其眾渡河,降者數萬,號稱十萬。既至長安,天子所以賞賜者數十巨萬。封渾邪王萬戶,為漯陰侯。封其裨王呼毒尼為下摩侯,鷹庇為煇渠侯,禽為河綦侯,大當戶銅離為常樂侯。於是天子嘉驃騎之功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攻匈奴西域王渾邪,王及厥眾萌鹹相奔,率以軍糧接食,並將控弦萬有餘人,誅獟駻,獲首虜八千餘級,降異國之王三十二人,戰士不離傷,十萬之眾鹹懷集服,仍與之勞,爰及河塞,庶幾無患,幸既永綏矣。以千七百戶益封驃騎將軍。」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寬天下之繇。
居頃之,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其明年,匈奴入右北平、定襄,殺略漢千餘人。
其明年,天子與諸將議曰:「翕侯趙信為單於畫計,常以為漢兵不能度幕輕留,今大發士卒,其勢必得所欲。」是歲元狩四年也。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將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驃騎始為出定襄,當單於。捕虜言單於東,乃更令驃騎出代郡,令大將軍出定襄。郎中令為前將軍,太僕為左將軍,主爵趙食其為右將軍,平陽侯襄為後將軍,皆屬大將軍。兵即度幕,人馬凡五萬騎,與驃騎等鹹擊匈奴單於。趙信為單於謀曰:「漢兵既度幕,人馬罷,匈奴可坐收虜耳。」乃悉遠北其輜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適值大將軍軍出塞千餘裡,見單於兵陳而待,於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可萬騎。會日且入,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益縱左右翼繞單於。單於視漢兵多,而士馬尚彊,戰而匈奴不利,薄莫,單於遂乘六驘,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時已昏,漢匈奴相紛挐,殺傷大當。漢軍左校捕虜言單於未昏而去,漢軍因發輕騎夜追之,大將軍軍因隨其後。匈奴兵亦散走。遲明,行二百餘裡,不得單於,頗捕斬首虜萬餘級,遂至窴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餘粟以歸。
大將軍之與單於會也,而前將軍廣、右將軍食其軍別從東道,或失道,後擊單於。大將軍引還過幕南,乃得前將軍、右將軍。大將軍欲使使歸報,令長史簿責前將軍廣,廣自殺。右將軍至,下吏,贖為庶人。大將軍軍入塞,凡斬捕首虜萬九千級。
是時匈奴眾失單於十餘日,右谷蠡王聞之,自立為單於。單於後得其眾,右王乃去單於之號。
驃騎將軍亦將五萬騎,車重與大將軍軍等,而無裨將。悉以李敢等為大校,當裨將,出代、右北平千餘裡,直左方兵,所斬捕功已多大將軍。軍既還,天子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閭,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鹵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師率減什三,取食於敵,閒行殊遠而糧不絕,以五千八百戶益封驃騎將軍。」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屬驃騎將軍,會與城,不失期,從至檮餘山,斬首捕虜二千七百級,以千六百戶封博德為符離侯。北地都尉邢山從驃騎將軍獲王,以千二百戶封山為義陽侯。故歸義因淳王復陸支、樓專王伊即靬皆從驃騎將軍有功,以千三百戶封復陸支為壯侯,以千八百戶封伊即靬為眾利侯。從驃侯破奴、昌武侯安稽從驃騎有功,益封各三百戶。校尉敢得旗鼓,為關內侯,食邑二百戶。校尉自為爵大庶長。軍吏卒為官,賞賜甚多。而大將軍不得益封,軍吏卒皆無封侯者。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乃益置大司馬位,大將軍、驃騎將軍皆為大司馬。定令,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自是之後,大將軍青日退,而驃騎日益貴。舉大將軍故人門下多去事驃騎,輒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謚之,並武與廣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居六歲,元封元年,嬗卒,謚哀侯。無子,絕,國除。
自驃騎將軍死後,大將軍長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後五歲,伉弟二人,陰安侯不疑及發幹侯登皆坐酎金失侯。失侯後二歲,冠軍侯國除。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謚為烈侯。子伉代為長平侯。
自大將軍圍單於之後,十四年而卒。竟不復擊匈奴者,以漢馬少,而方南誅兩越,東伐朝鮮,擊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
大將軍以其得尚平陽長公主故,長平侯伉代侯。六歲,坐法失侯。
==左方兩大將軍及諸裨將名==
:左方兩大將軍及諸裨將名:
:最大將軍青,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一與單於戰,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再益封,凡萬一千八百戶。封三子為侯,侯千三百戶。並之,萬五千七百戶。其校尉裨將以從大將軍侯者九人。其裨將及校尉已為將者十四人。為裨將者曰李廣,自有傳。無傳者曰:
===公孫賀===
:將軍公孫賀。賀,義渠人,其先胡種。賀父渾邪,景帝時為平曲侯,坐法失侯。賀,武帝為太子時舍人。武帝立八歲,以太僕為輕車將軍,軍馬邑。後四歲,以輕車將軍出雲中。後五歲,以騎將軍從大將軍有功,封為南窌侯。後一歲,以左將軍再從大將軍出定襄,無功。後四歲,以坐酎金失侯。後八歲,以浮沮將軍出五原二千餘裡,無功。後八歲,以太僕為丞相,封葛繹侯。賀七為將軍,出擊匈奴無大功,而再侯,為丞相。坐子敬聲與陽石公主姦,為巫蠱,族滅,無後。
===李息===
:將軍李息,鬱郅人。事景帝。至武帝立八歲,為材官將軍,軍馬邑;後六歲,為將軍,出代;後三歲,為將軍,從大將軍出朔方:皆無功。凡三為將軍,其後常為大行。
===公孫敖===
:將軍公孫敖,義渠人。以郎事武帝。武帝立十二歲,為(驃)騎將軍,出代,亡卒七千人,當斬,贖為庶人。後五歲,以校尉從大將軍有功,封為合騎侯。後一歲,以中將軍從大將軍,再出定襄,無功。後二歲,以將軍出北地,後驃騎期,當斬,贖為庶人。後二歲,以校尉從大將軍,無功。後十四歲,以因杅將軍築受降城。七歲,復以因杅將軍再出擊匈奴,至餘吾,亡士卒多,下吏,當斬,詐死,亡居民閒五六歲。後發覺,復系。坐妻為巫蠱,族。凡四為將軍,出擊匈奴,一侯。
===李沮===
:將軍李沮,雲中人。事景帝。武帝立十七歲,以左內史為彊弩將軍。後一歲,復為彊弩將軍。
===李蔡===
:將軍李蔡,成紀人也。事孝文帝、景帝、武帝。以輕車將軍從大將軍有功,封為樂安侯。已為丞相,坐法死。
===張次公===
:將軍張次公,河東人。以校尉從衛將軍青有功,封為岸頭侯。其後太后崩,為將軍,軍北軍。後一歲,為將軍,從大將軍,再為將軍,坐法失侯。次公父隆,輕車武射也。以善射,景帝幸近之也。
===蘇建===
:將軍蘇建,杜陵人。以校尉從衛將軍青,有功,為平陵侯,以將軍築朔方。後四歲,為遊擊將軍,從大將軍出朔方。後一歲,以右將軍再從大將軍出定襄,亡翕侯,失軍,當斬,贖為庶人。其後為代郡太守,卒,冢在大猶鄉。
===趙信===
:將軍趙信,以匈奴相國降,為翕侯。武帝立十七歲,為前將軍,與單於戰,敗,降匈奴。
===張騫===
:將軍張騫,以使通大夏,還,為校尉。從大將軍有功,封為博望侯。後三歲,為將軍,出右北平,失期,當斬,贖為庶人。其後使通烏孫,為大行而卒,冢在漢中。
===趙食其===
:將軍趙食其,祋祤人也。武帝立二十二歲,以主爵為右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襄,迷失道,當斬,贖為庶人。
===曹襄===
:將軍曹襄,以平陽侯為後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襄。襄,曹參孫也。
===韓說===
:將軍韓說,弓高侯庶孫也。以校尉從大將軍有功,為龍頟侯,坐酎金失侯。元鼎六年,以待詔為橫海將軍,擊東越有功,為按道侯。以太初三年為遊擊將軍,屯於五原外列城。為光祿勳,掘蠱太子宮,衛太子殺之。
===郭昌===
:將軍郭昌,雲中人也。以校尉從大將軍。元封四年,以太中大夫為拔胡將軍,屯朔方。還擊昆明,毋功,奪印。
===荀彘===
:將軍荀彘,太原廣武人。以御見,侍中,為校尉,數從大將軍。以元封三年為左將軍擊朝鮮,毋功。以捕樓船將軍坐法死。
:最驃騎將軍去病,凡六出擊匈奴,其四出以將軍,斬捕首虜十一萬餘級。及渾邪王以眾降數萬,遂開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四益封,凡萬五千一百戶。其校吏有功為侯者凡六人,而後為將軍二人。
===路博德===
:將軍路博德,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從驃騎將軍有功,為符離侯。驃騎死後,博德以衛尉為伏波將軍,伐破南越,益封。其後坐法失侯。為彊弩都尉,屯居延,卒。
===趙破奴===
:將軍趙破奴,故九原人。嘗亡入匈奴,已而歸漢,為驃騎將軍司馬。出北地時有功,封為從驃侯。坐酎金失侯。後一歲,為匈河將軍,攻胡至匈河水,無功。後二歲,擊虜樓蘭王,復封為浞野侯。後六歲,為浚稽將軍,將二萬騎擊匈奴左賢王,左賢王與戰,兵八萬騎圍破奴,破奴生為虜所得,遂沒其軍。居匈奴中十歲,復與其太子安國亡入漢。後坐巫蠱,族。
:自衛氏興,大將軍青首封,其後枝屬為五侯。凡二十四歲而五侯盡奪,衛氏無為侯者。
==評論==
太史公曰:蘇建語餘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驃騎亦放此意,其為將如此。
【索隱述贊】君子豹變,貴賤何常。青本奴虜,忽升戎行。姊配皇極,身尚平陽。寵榮斯僭,取亂彝章。嫖姚繼踵,再靜邊方。
|
史記/卷112
|
../__TOC__
==公孫弘==
丞相公孫弘者,齊菑川國薛縣人也,字季。少時為薛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養後母孝謹。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賢良文學之士。是時弘年六十,徵以賢良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病免歸。
元光五年,有詔徵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公孫弘。弘讓謝國人曰:「臣已嘗西應命,以不能罷歸,願更推選。」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對策,百餘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入見,狀貌甚麗,拜為博士。是時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詔使弘視之。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上不聽。
弘為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弘為布被,食不重肉。後母死,服喪三年。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說之。二歲中,至左內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辯之。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閒,汲黯先發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汲黯庭詰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倖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張歐免,以弘為御史大夫。是時通西南夷,東置滄海,北築朔方之郡。弘數諫,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願罷之。於是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發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願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上乃許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卻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脫粟之飯。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士亦以此賢之。
淮南、衡山謀反,治黨與方急。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皆宰相奉職不稱,恐竊病死,無以塞責。乃上書曰:「臣聞天下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故曰『力行近乎仁,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鑒三王,建周道,兼文武,厲賢予祿,量能授官。今臣弘罷駑之質,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素有負薪之病,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印,乞骸骨,避賢者路。」天子報曰:「古者賞有功,襃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君宜知之。蓋君子善善惡惡,(君宜知之)君若謹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閒,君其省思慮,一精神,輔以醫藥。」因賜告牛酒雜帛。居數月,病有瘳,視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子度嗣為平津侯。度為山陽太守十餘歲,坐法失侯。
==主父偃==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遊齊諸生閒,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為諸侯莫足遊者,乃西入關見衛將軍。衛將軍數言上,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其辭曰:
: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諫,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願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凱,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屍流血,故聖王重行之。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務勝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諫曰:「不可。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勝必殺之,非民父母也。靡獘中國,快心匈奴,非長策也。」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攻胡,闢地千里,以河為境。地固澤(鹹)鹵,不生五穀。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餘年,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踰河而北。是豈人眾不足,兵革不備哉?其勢不可也。又使天下蜚芻輓粟,起於黃、腄、瑯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鐘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饢,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於邊,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御史成進諫曰:「不可。夫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高帝不聽,遂北至於代谷,果有平城之圍。高皇帝蓋悔之甚,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然後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夫秦常積眾暴兵數十萬人,雖有覆軍殺將系虜單於之功,亦適足以結怨深讎,不足以償天下之費。夫上虛府庫,下敝百姓,甘心於外國,非完事也。夫匈奴難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獸畜之,不屬為人。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而下(修)[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憂,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則變生,事苦則慮易。乃使邊境之民獘靡愁苦而有離心,將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權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書》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願陛下詳察之,少加意而熟慮焉。
是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各一事。徐樂曰:
: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何謂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陳涉無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無鄉曲之譽,非有孔、墨、曾子之賢,陶朱、猗頓之富也,然起窮巷,奮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是之謂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或存乎!天下雖未有大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彊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閒者關東五穀不登,年歲未復,民多窮困,重之以邊境之事,推數循理而觀之,則民且有不安其處者矣。不安故易動。易動者,土崩之勢也。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明於安危之機,修之廟堂之上,而銷未形之患。其要,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故雖有彊國勁兵,陛下逐走獸,射蜚鳥,弘遊燕之囿,淫縱恣之觀,極馳騁之樂,自若也。金石絲竹之聲不絕於耳,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而天下無宿憂。名何必湯武,俗何必成康!雖然,臣竊以為陛下天然之聖,寬仁之資,而誠以天下為務,則湯武之名不難侔,而成康之俗可復興也。此二體者立,然後處尊安之實,揚名廣譽於當世,親天下而服四夷,餘恩遺德為數世隆,南面負扆攝袂而揖王公,此陛下之所服也。臣聞圖王不成,其敝足以安。安則陛下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何徵而不服乎哉!
嚴安上書曰:
:臣聞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餘歲,成康其隆也,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及其衰也,亦三百餘歲,故五伯更起。五伯者,常佐天子興利除害,誅暴禁邪,匡正海內,以尊天子。五伯既沒,賢聖莫續,天子孤弱,號令不行。諸侯恣行,彊陵弱,眾暴寡,田常篡齊,六卿分晉,並為戰國,此民之始苦也。於是彊國務攻,弱國備守,合從連橫,馳車擊轂,介冑生蟣蝨,民無所告愬。
:及至秦王,蠶食天下,併吞戰國,稱號曰皇帝,主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鑄以為鐘虡,示不復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向使秦緩其刑罰,薄賦斂,省繇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智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風而修其故俗,為智巧權利者進,篤厚忠信者退;法嚴政峻,諂諛者眾,日聞其美,意廣心軼。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闢地進境,戍於北河,蜚芻芻粟以隨其後。又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擊之,秦兵大敗。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掛於越,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陳勝、吳廣舉陳,武臣、張耳舉趙,項梁舉吳,田儋舉齊,景駒舉郢,周市舉魏,韓廣舉燕,窮山通谷豪士並起,不可勝載也。然皆非公侯之後,非長官之吏也。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壤長地進,至於霸王,時教使然也。秦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絕祀者,窮兵之禍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彊,不變之患也。
:今欲招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濊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蘢城,議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長策也。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於遠方之備,靡敝國家,非所以子民也。行無窮之慾,甘心快意,結怨於匈奴,非所以安邊也。禍結而不解,兵休而復起,近者愁苦,遠者驚駭,非所以持久也。今天下鍛甲砥劍,橋箭累弦,轉輸運糧,未見休時,此天下之所共憂也。夫兵久而變起,事煩而慮生。今外郡之地或幾千里,列城數十,形束壤制,旁脅諸侯,非公室之利也。上觀齊晉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六卿大盛也;下觀秦之所以滅者,嚴法刻深,欲大無窮也。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幾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萬世之變,則不可稱諱也。
書奏天子,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於是上乃拜主父偃、徐樂、嚴安為郎中。偃數見,上疏言事,詔拜偃為謁者,遷為中大夫。一歲中四遷偃。
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又說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併兼之家,亂眾之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姦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上又從其計。
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矣。」主父曰:「臣結發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上覽其說,下公卿議,皆言不便。公孫弘曰:「秦時常發三十萬眾筑北河,終不可就,已而棄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計,立朔方郡。
元朔二年,主父言齊王內淫佚行僻,上拜主父為齊相。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乃使人以王與姊姦事動王,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有司以聞。
主父始為布衣時,嘗遊燕、趙,及其貴,發燕事。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是時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乃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主父方貴幸時,賓客以千數,及其族死,無一人收者,唯獨洨孔車收葬之。天子後聞之,以為孔車長者也。
太史公曰:公孫弘行義雖修,然亦遇時。漢興八十餘年矣,上方鄉文學,招俊乂,以廣儒墨,弘為舉首。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太皇太后詔大司徒大司空:「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與奢也寧儉』。昔者管仲相齊桓,霸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謂之不知禮,以其奢泰侈擬於君故也。夏禹卑宮室,惡衣服,後聖不循。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優矣,莫高於儉。儉化俗民,則尊卑之序得,而骨肉之恩親,爭訟之原息。斯乃家給人足,刑錯之本也歟?可不務哉!夫三公者,百寮之率,萬民之表也。未有樹直表而得曲影者也。孔子不云乎,『子率而正,孰敢不正』。『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維漢興以來,股肱宰臣身行儉約,輕財重義,較然著明,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孫弘者也。位在丞相而為布被,脫粟之飯,不過一肉。故人所善賓客皆分奉祿以給之,無有所餘。誠內自克約而外從制。汲黯詰之,乃聞於朝,此可謂減於制度而可施行者也。德優則行,否則止,與內奢泰而外為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以病乞骸骨,孝武皇帝即制曰『賞有功,褒有德,善善惡惡,君宜知之。其省思慮,存精神,輔以醫藥』。賜告治病,牛酒雜帛。居數月,有瘳,視事。至元狩二年,竟以善終於相位。夫知臣莫若君,此其效也。弘子度嗣爵,後為山陽太守,坐法失侯。夫表德章義,所以率俗厲化,聖王之制,不易之道也。其賜弘後子孫之次當為後者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徵詣公車,上名尚書,朕親臨拜焉。」
==贊==
班固稱曰:公孫弘、卜式、兒寬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雀,遠跡羊豕之閒,非遇其時,焉能致此位乎?是時漢興六十餘載,海內乂安,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制度多闕,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輪迎枚生,見主父而嘆息。群臣慕向,異人並出。卜式試於芻牧,弘羊擢於賈豎,衛青奮於奴僕,日磾出於降虜,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矣。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落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帥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孝宣承統,纂修洪業,亦講論六藝,招選茂異,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以儒術進,劉向、王褒以文章顯。將相則張安世、趙充國、魏相、邴吉、於定國、杜延年,治民則黃霸、王成、龔遂、鄭弘、邵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之屬,皆有功跡見述於後。累其名臣,亦其次也。
【索隱述贊】平津巨儒,晚年始遇。外示寬儉,內懷嫉妒。寵備榮爵,身受肺腑。主父推恩,觀時設度。生食五鼎,死非時蠹。
|
史記/卷113
|
../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
高後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後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並王之,自為功也。」於是佗乃自尊號為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焉。高後遣將軍隆慮侯灶往擊之。會暑溼,士卒大疫,兵不能踰嶺。歲餘,高後崩,即罷兵。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裡。乃乘黃屋左纛,稱制,與中國侔。
及孝文帝元年,初鎮撫天下,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即位意,喻盛德焉。乃為佗親冢在真定,置守邑,歲時奉祀。召其從昆弟,尊官厚賜寵之。詔丞相陳平等舉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陸賈,先帝時習使南越。乃召賈以為太中大夫,往使。因讓佗自立為帝,曾無一介之使報者。陸賈至南越,王甚恐,為書謝,稱曰:「蠻夷大長老夫臣佗,前日高後隔異南越,竊疑長沙王讒臣,又遙聞高後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以故自棄,犯長沙邊境。且南方卑溼,蠻夷中閒,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天王哉!」乃頓首謝,願長為藩臣,奉貢職。於是乃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併世。皇帝,賢天子也。自今以後,去帝制黃屋左纛。」陸賈還報,孝文帝大說。遂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至建元四年卒。
佗孫胡為南越王。此時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胡使人上書曰:「兩越俱為藩臣,毋得擅興兵相攻擊。今閩越興兵侵臣,臣不敢興兵,唯天子詔之。」於是天子多南越義,守職約,為興師,遣兩將軍往討閩越。兵未踰嶺,閩越王弟餘善殺郢以降,於是罷兵。
天子使莊助往諭意南越王,胡頓首曰:「天子乃為臣興兵討閩越,死無以報德!」遣太子嬰齊入宿衛。謂助曰:「國新被寇,使者行矣。胡方日夜裝入見天子。」助去後,其大臣諫胡曰:「漢興兵誅郢,亦行以驚動南越。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無失禮,要之不可以說好語入見。入見則不得復歸,亡國之勢也。」於是胡稱病,竟不入見。後十餘歲,胡實病甚,太子嬰齊請歸。胡薨,謚為文王。
嬰齊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璽。嬰齊其入宿衛在長安時,取邯鄲樛氏女,生子興。及即位,上書請立樛氏女為後,興為嗣。漢數使使者風諭嬰齊,嬰齊尚樂擅殺生自恣,懼入見要用漢法,比內諸侯,固稱病,遂不入見。遣子次公入宿衛。嬰齊薨,謚為明王。
太子興代立,其母為太后。太后自未為嬰齊姬時,嘗與霸陵人安國少季通。及嬰齊薨後,元鼎四年,漢使安國少季往諭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內諸侯;令辯士諫大夫終軍等宣其辭,勇士魏臣等輔其缺,衛尉路博德將兵屯桂陽,待使者。王年少,太後中國人也,嘗與安國少季通,其使復私焉。國人頗知之,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亂起,亦欲倚漢威,數勸王及群臣求內屬。即因使者上書,請比內諸侯,三歲一朝,除邊關。於是天子許之,賜其丞相呂嘉銀印,及內史、中尉、太傅印,餘得自置。除其故黥劓刑,用漢法,比內諸侯。使者皆留填撫之。王、王太后飭治行裝重齎,為入朝具。
其相呂嘉年長矣,相三王,宗族官仕為長吏者七十餘人,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蒼梧秦王有連。其居國中甚重,越人信之,多為耳目者,得眾心愈於王。王之上書,數諫止王,王弗聽。有畔心,數稱病不見漢使者。使者皆注意嘉,勢未能誅。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發,乃置酒,介漢使者權,謀誅嘉等。使者皆東鄉,太后南鄉,王北鄉,相嘉、大臣皆西鄉,侍坐飲。嘉弟為將,將卒居宮外。酒行,太后謂嘉曰:「南越內屬,國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杖,遂莫敢發。嘉見耳目非是,即起而出。太后怒,欲鏦嘉以矛,王止太後。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稱病,不肯見王及使者。乃陰與大臣作亂。王素無意誅嘉,嘉知之,以故數月不發。太后有淫行,國人不附,欲獨誅嘉等,力又不能。
天子聞嘉不聽王,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無決。又以為王、王太后已附漢,獨呂嘉為亂,不足以興兵,欲使莊參以二千人往使。參曰:「以好往,數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無足以為也。」辭不可,天子罷參也。郟壯士故濟北相韓千秋奮曰:「以區區之越,又有王、太后應,獨相呂嘉為害,願得勇士二百人,必斬嘉以報。」於是天子遣千秋與王太后弟樛樂將二千人往,入越境。呂嘉等乃遂反,下令國中曰:「王年少。太後,中國人也,又與使者亂,專欲內屬,盡持先王寶器入獻天子以自媚,多從人,行至長安,虜賣以為僮僕。取自脫一時之利,無顧趙氏社稷,為萬世慮計之意。」乃與其弟將卒攻殺王、太后及漢使者。遣人告蒼梧秦王及其諸郡縣,立明王長男越妻子術陽侯建德為王。而韓千秋兵入,破數小邑。其後越直開道給食,未至番禺四十里,越以兵擊千秋等,遂滅之。使人函封漢使者節置塞上,好為謾辭謝罪,發兵守要害處。於是天子曰:「韓千秋雖無成功,亦軍鋒之冠。」封其子延年為成安侯。樛樂,其姊為王太后,首願屬漢,封其子廣德為龍亢侯。乃下赦曰:「天子微,諸侯力政,譏臣不討賊。今呂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樓船十萬師往討之。」
元鼎五年秋,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出桂陽,下匯水;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出豫章,下橫浦;故歸義越侯二人為戈船、下厲將軍,出零陵,或下離水,或柢蒼梧;使馳義侯因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柯江:鹹會番禺。
元鼎六年冬,樓船將軍將精卒先陷尋陜,破石門,得越船粟,因推而前,挫越鋒,以數萬人待伏波。伏波將軍將罪人,道遠,會期後,與樓船會乃有千餘人,遂俱進。樓船居前,至番禺。建德、嘉皆城守。樓船自擇便處,居東南面;伏波居西北面。會暮,樓船攻敗越人,縱火燒城。越素聞伏波名,日暮,不知其兵多少。伏波乃為營,遣使者招降者,賜印,復縱令相招。樓船力攻燒敵,反驅而入伏波營中。犁旦,城中皆降伏波。呂嘉、建德已夜與其屬數百人亡入海,以船西去。伏波又因問所得降者貴人,以知呂嘉所之,遣人追之。以其故校尉司馬蘇弘得建德,封為海常侯;越郎都稽得嘉,封為臨蔡侯。
蒼梧王趙光者,越王同姓,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自定屬漢;越桂林監居翁諭甌駱屬漢:皆得為侯。戈船、下厲將軍兵及馳義侯所發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遂為九郡。伏波將軍益封。樓船將軍兵以陷堅為將梁侯。自尉佗初王後,五世九十三歲而國亡焉。
太史公曰:尉佗之王,本由任囂。遭漢初定,列為諸侯。隆慮離溼疫,佗得以益驕。甌駱相攻,南越動搖。漢兵臨境,嬰齊入朝。其後亡國,徵自樛女;呂嘉小忠,令佗無後。樓船從欲,怠傲失惑;伏波困窮,智慮愈殖,因禍為福。成敗之轉,譬若糾墨。
【索隱述贊】中原鹿走,群雄莫制。漢事西驅,越權南裔。陸賈騁說,尉他去帝。嫪後內朝,呂嘉狼戾。君臣不協,卒從剿棄。
|
史記三家註/卷114
|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
==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
閩越集解韋昭曰:「閩音武巾反。東越之別名。」索隱案:說文雲「閩,東越蛇種也」,故字從「蟲」。閩音旻。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孝惠三年,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後數世,至孝景三年,吳王濞反,欲從閩越,閩越未肯行,獨東甌從吳。及吳破,東甌受漢購,殺吳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誅,歸國。
吳王子子駒亡走閩越,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越擊東甌。至建元三年,閩越發兵圍東甌。東甌食盡,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問太尉田蚡,蚡對曰:「越人相攻擊,固其常,又數反覆,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自秦時棄弗屬。」於是中大夫莊助詰蚡曰:「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誠能,何故棄之?且秦舉鹹陽而棄之,何乃越也!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當安所告愬?又何以子萬國乎?」上曰:「太尉未足與計。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乃遣莊助以節發兵會稽。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兵,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東甌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閒。
至建元六年,閩越擊南越。南越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擊而以聞。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農韓安國出會稽,皆為將軍。兵未踰嶺,閩越王郢發兵距險。其弟餘善乃與相、宗族謀曰:「王以擅發兵擊南越,不請,故天子兵來誅。今漢兵眾彊,今即幸勝之,後來益多,終滅國而止。今殺王以謝天子。天子聽,罷兵,固一國完;不聽,乃力戰;不勝,即亡入海。」皆曰「善」。即鏦殺王,使使奉其頭致大行。大行曰:「所為來者誅王。今王頭至,謝罪,不戰而耘,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農軍,而使使奉王頭馳報天子。詔罷兩將兵,曰:「郢等首惡,獨無諸孫繇君醜不與謀焉。」乃使郎中將立醜為越繇王,奉閩越先祭祀。
餘善已殺郢,威行於國,國民多屬,竊自立為王。繇王不能矯其眾持正。天子聞之,為餘善不足復興師,曰:「餘善數與郢謀亂,而後首誅郢,師得不勞。」因立餘善為東越王,與繇王並處。
至元鼎五年,南越反,東越王餘善上書,請以卒八千人從樓船將軍擊呂嘉等。兵至揭揚,以海風波為解,不行,持兩端,陰使南越。及漢破番禺,不至。是時樓船將軍楊僕使使上書,願便引兵擊東越。上曰士卒勞倦,不許,罷兵,令諸校屯豫章梅領待命。
元鼎六年秋,餘善聞樓船請誅之,漢兵臨境,且往,乃遂反,發兵距漢道。號將軍騶力等為「吞漢將軍」,入白沙、武林、梅嶺,殺漢三校尉。是時漢使大農張成、故山州侯齒將屯,弗敢擊,卻就便處,皆坐畏懦誅。
餘善刻「武帝」璽自立,詐其民,為妄言。天子遣橫海將軍韓說出句章,浮海從東方往;樓船將軍楊僕出武林;中尉王溫舒出梅嶺;越侯為戈船、下瀨將軍,出若邪、白沙。元封元年冬,鹹入東越。東越素發兵距險,使徇北將軍守武林,敗樓船軍數校尉,殺長吏。樓船將軍率錢唐轅終古斬徇北將軍,為禦兒侯。自兵未往。
故越衍侯吳陽前在漢,漢使歸諭餘善,餘善弗聽。及橫海將軍先至,越衍侯吳陽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軍於漢陽。從建成侯敖,與其率,從繇王居股謀曰:「餘善首惡,劫守吾屬。今漢兵至,眾彊,計殺餘善,自歸諸將,儻幸得脫。」乃遂俱殺餘善,以其眾降橫海將軍,故封繇王居股為東成侯,萬戶;封建成侯敖為開陵侯;封越衍侯吳陽為北石侯;封橫海將軍說為案道侯;封橫海校尉福為繚嫈侯。福者,成陽共王子,故為海常侯,坐法失侯。舊從軍無功,以宗室故侯。諸將皆無成功,莫封。東越將多軍,漢兵至,棄其軍降,封為無錫侯。
於是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閒。東越地遂虛。
太史公曰:越雖蠻夷,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何其久也!歷數代常為君王,句踐一稱伯。然餘善至大逆,滅國遷眾,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猶尚封為萬戶侯,由此知越世世為公侯矣。蓋禹之餘烈也。
:索隱述贊句踐之裔,是曰無諸。既席漢寵,實因秦餘。騶、駱為姓,閩中是居。王搖之立,爰處東隅。後嗣不道,自相誅鋤。
|
史記三家註/卷115
|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
==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
::集解張晏曰:「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索隱案: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訕。
朝鮮正義潮仙二音。《括地誌》雲:「高驪都平壤城,本漢樂浪郡王險城,又古云朝鮮地也。」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屬燕。燕王盧綰反,入匈奴,滿亡命,聚黨千餘人,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以聞,上許之,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里。
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見;真番旁眾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閼不通。元封二年,漢使涉何譙諭右渠,終不肯奉詔。何去至界上,臨浿水,使御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即渡,馳入塞,遂歸報天子曰「殺朝鮮將」。上為其名美,即不詰,拜何為遼東東部都尉。朝鮮怨何,發兵襲攻殺何。
天子募罪人擊朝鮮。其秋,遣樓船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兵五萬人,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討右渠。右渠發兵距險。左將軍卒正多率遼東兵先縱,敗散,多還走,坐法斬。樓船將軍將齊兵七千人先至王險。右渠城守,窺知樓船軍少,即出城擊樓船,樓船軍敗散走。將軍楊僕失其眾,遁山中十餘日,稍求收散卒,復聚。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未能破自前。
天子為兩將未有利,乃使衞山因兵威往諭右渠。右渠見使者頓首謝:「願降,恐兩將詐殺臣;今見信節,請服降。」遣太子入謝,獻馬五千匹,及饋軍糧。人眾萬餘,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將軍疑其為變,謂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將軍詐殺之,遂不渡浿水,復引歸。山還報天子,天子誅山。
左將軍破浿水上軍,乃前,至城下,圍其西北。樓船亦往會,居城南。右渠遂堅守城,數月未能下。
左將軍素侍中,幸,將燕代卒,悍,乘勝,軍多驕。樓船將齊卒,入海,固已多敗亡;其先與右渠戰,因辱亡卒,卒皆恐,將心慙,其圍右渠,常持和節。左將軍急擊之,朝鮮大臣乃陰閒使人私約降樓船,往來言,尚未肯決。左將軍數與樓船期戰,樓船欲急就其約,不會;左將軍亦使人求閒郤降下朝鮮,朝鮮不肯,心附樓船:以故兩將不相能。左將軍心意樓船前有失軍罪,今與朝鮮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計,未敢發。天子曰將率不能,前及乃使衞山諭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剸決,與左將軍計相誤,卒沮約。今兩將圍城,又乖異,以故久不決。使濟南太守公孫遂往徵正之,有便宜得以從事。遂至,左將軍曰:「朝鮮當下久矣,不下者有狀。」言樓船數期不會,具以素所意告遂,曰:「今如此不取,恐為大害,非獨樓船,又且與朝鮮共滅吾軍。」遂亦以為然,而以節召樓船將軍入左將軍營計事,即命左將軍麾下執捕樓船將軍,並其軍,以報天子。天子誅遂。
左將軍已並兩軍,即急擊朝鮮。朝鮮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相與謀曰:「始欲降樓船,樓船今執,獨左將軍並將,戰益急,恐不能與,戰王又不肯降。」陰、唊、路人皆亡降漢。路人道死。元封三年夏,尼谿相參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來降。王險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巳又反,復攻吏。左將軍使右渠子長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諭其民,誅成巳,以故遂定朝鮮,為四郡。封參為澅清侯,陰為荻苴侯,唊為平州侯,長降為幾侯。最以父死頗有功,為溫陽侯。
左將軍徵至,坐爭功相嫉,乖計,棄市。樓船將軍亦坐兵至洌口,當待左將軍,擅先縱,失亡多,當誅,贖為庶人。
太史公曰:右渠負固,國以絕祀。涉何誣功,為兵發首。樓船將狹,及難離咎。悔失番禺,乃反見疑。荀彘爭勞,與遂皆誅。兩軍俱辱,將率莫侯矣。
:索隱述贊衞滿燕人,朝鮮是王。王險置都,路人作相。右渠首差,涉何誷上。兆禍自斯,狐疑二將。山、遂伏法,紛紜無狀。
|
史記/卷116
|
../
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巂、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冄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冄駹最大。其俗或士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冄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十餘歲,秦滅。及漢興,皆棄此國而開蜀故徼。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筰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擊東越,東越殺王郢以報。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書說上曰:「南越王黃屋左纛,地東西萬餘裡,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也。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餘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誠以漢之彊,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上許之。乃拜蒙為郎中將,將千人,食重萬餘人,從巴蜀筰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蒙厚賜,喻以威德,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漢道險,終不能有也,乃且聽蒙約。還報,乃以為犍為郡。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將往喻,皆如南夷,為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
當是時,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轉相饢。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溼死者甚眾;西南夷又數反,發兵興擊,秏費無功。上患之,使公孫弘往視問焉。還對,言其不便。及弘為御史大夫,是時方築朔方以據河逐胡,弘因數言西南夷害,可且罷,專力事匈奴。上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稍令犍為自葆就。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於是天子乃令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閒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至滇,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西十餘輩。歲餘,皆閉昆明,莫能通身毒國。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使者還,因盛言滇大國,足事親附。天子注意焉。
及至南越反,上使馳義侯因犍為發南夷兵。且蘭君恐遠行,旁國虜其老弱,乃與其眾反,殺使者及犍為太守。漢乃發巴蜀罪人嘗擊南越者八校尉擊破之。會越已破,漢八校尉不下,即引兵還,行誅頭蘭。頭蘭,常隔滇道者也。已平頭蘭,遂平南夷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滅,會還誅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為夜郎王。
南越破後,及漢誅且蘭、邛君,並殺筰侯,冄駹皆振恐,請臣置吏。乃以邛都為越巂郡,筰都為沈犁郡,冄駹為汶山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
上使王然於以越破及誅南夷兵威風喻滇王入朝。滇王者,其眾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寖、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聽。勞寖、靡莫數侵犯使者吏卒。元封二年,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寖、靡莫,以兵臨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誅。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
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寵焉。
太史公曰:楚之先豈有天祿哉?在周為文王師,封楚。及周之衰,地稱五千裡。秦滅諸候,唯楚苗裔尚有滇王。漢誅西南夷,國多滅矣,唯滇復為寵王。然南夷之端,見枸醬番禺,大夏杖、邛竹。西夷後揃,剽分二方,卒為七郡。
【索隱述贊】西南外徼,莊蹻首通。漢因大夏,乃命唐蒙。勞洸、靡莫,異俗殊風。夜郎最大,邛、筰稱雄。及置郡縣,萬代推功。
|
史記/卷117
|
../__TOC__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以貲為郎,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非其好也。會景帝不好辭賦,是時梁孝王來朝,從遊說之士齊人鄒陽、淮陰枚乘、吳莊忌夫子之徒,相如見而說之,因病免,客遊梁。梁孝王令與諸生同舍,相如得與諸生遊士居數歲,乃著子虛之賦。
會梁孝王卒,相如歸,而家貧,無以自業。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長卿久宦遊不遂,而來過我。」於是相如往,舍都亭。臨邛令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見之,後稱病,使從者謝吉,吉愈益謹肅。臨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程鄭亦數百人,二人乃相謂曰:「令有貴客,為具召之。」並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數。至日中,謁司馬長卿,長卿謝病不能往,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彊往,一坐盡傾。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好之,原以自娛。」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間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孫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人或謂王孫,王孫終不聽。文君久之不樂,曰:「長卿第俱如臨邛,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爐。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卓王孫聞而恥之,為杜門不出。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長卿故倦遊,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獨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
居久之,蜀人楊得意為狗監,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也。請為天子游獵賦,賦成奏之。」上許,令尚書給筆劄。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為楚稱;「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無是公」者,無是人也,明天子之義。故空藉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其卒章歸之於節儉,因以風諫。奏之天子,天子大說。其辭曰:
楚使子虛使於齊,齊王悉發境內之士,備車騎之眾,與使者出田。田罷,子虛過詫烏有先生,而無是公在焉。坐定,烏有先生問曰:「今日田樂乎?」子虛曰:「樂。」「獲多乎?」曰:「少。」「然則何樂?」曰:「僕樂齊王之慾誇僕以車騎之眾,而僕對以雲夢之事也。」曰:「可得聞乎?」
子虛曰:「可。王駕車千乘,選徒萬騎,田於海濱。列卒滿澤,罘罔彌山,揜兔轔鹿,射麋腳麟。鶩於鹽浦,割鮮染輪。射中獲多,矜而自功。顧謂僕曰:『楚亦有平原廣澤遊獵之地饒樂若此者乎?楚王之獵何與寡人?』僕下車對曰:『臣,楚國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遊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遍睹也,又惡足以言其外澤者乎!』齊王曰:『雖然,略以子之所聞見而言之。』
「僕對曰:『唯唯。臣聞楚有七澤,嘗見其一,未睹其餘也。臣之所見,蓋特其小小者耳,名曰雲夢。雲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則盤紆茀鬱,隆崇嵂崒;岑巖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幹青雲;罷池陂陁,下屬江河。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坿,錫碧金銀,眾色炫燿,照爛龍鱗。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瑉琨珸,瑊玏玄厲,瑌石武夫。其東則有蕙圃衡蘭,芷若射干,穹窮昌蒲,江離麋蕪,諸蔗猼且。其南則有平原廣澤,登降陁靡,案衍壇曼,緣以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則生葴蓇苞荔,薛莎青薠。其卑濕則生藏莨蒹葭,東薔雕胡,蓮藕菰蘆,菴䕡軒芋,物居之,不可勝圖。其西則有湧泉清池,激水推移;外發芙蓉蓤華,內隱鉅石白沙。其中則有神龜蛟鼉,瑇瑁鱉黿。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柟豫章,桂椒木蘭,蘗離硃楊,櫨梸梬栗,橘柚芬芳。其上則有赤猨蠷蝚,鵷雛孔鸞,騰遠射干。其下則有白虎元豹,蟃蜒貙豻,兕象野犀,窮奇獌狿。
「『於是乃使專諸之倫,手格此獸。楚王乃駕馴駁之駟,乘雕玉之輿,靡魚須之橈旃,曳明月之珠旗,建幹將之雄戟,左烏嗥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陽子驂乘,纖阿為禦;案節未舒,即陵狡獸,轔邛邛,蹵距虛,軼野馬而𨎥騊駼,乘遺風而射遊騏;儵眒淒浰,靁動熛至,星流霆擊,弓不虛發,中必決眥,洞胷達腋,絕乎心繫,獲若雨獸,揜草蔽地。於是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覽乎陰林,觀壯士之暴怒,與猛獸之恐懼,徼𧮬受詘,殫睹眾物之變態。
「『於是鄭女曼姬,被阿錫,揄紵縞,襍纖羅,垂霧縠;襞積褰縐,紆徐委曲,鬱橈谿穀;衯衯裶裶,揚袘恤削,蜚纖垂髾;扶與猗靡,噏呷萃蔡,下摩蘭蕙,上拂羽蓋,錯翡翠之威蕤,繆繞玉綏;縹乎忽忽,若神仙之彷彿。
「『於是乃相與獠於蕙圃,媻珊勃窣上金隄,揜翡翠,射鵕䴊,微矰出,纖繳施,弋白鵠,連駕鵝,雙鶬下,玄鶴加。怠而後發,遊於清池;浮文鷁,揚桂枻,張翠帷,建羽蓋,罔瑇瑁,釣紫貝;摐金鼓,吹鳴籟,榜人歌,聲流喝,水蟲駭,波鴻沸,湧泉起,奔揚會,礧石相擊,硠硠潏潏,若雷霆之聲,聞乎數百里之外。
「『將息獠者,擊靈鼓,起烽燧,車案行,騎就隊,纚乎淫淫,班乎裔裔。於是楚王乃登陽雲之臺,泊乎無為,澹乎自持,勺藥之和具而後禦之。不若大王終日馳騁而不下輿,脟割輪淬,自以為娛。臣竊觀之,齊殆不如。』於是王默然無以應僕也。」
烏有先生曰:「是何言之過也!足下不遠千里,來況齊國,王悉發境內之士,而備車騎之眾,以出田,乃欲戮力致獲,以娛左右也,何名為誇哉!問楚地之有無者,原聞大國之風烈,先生之餘論也。今足下不稱楚王之德厚,而盛推雲夢以為高,奢言淫樂而顯侈靡,竊為足下不取也。必若所言,固非楚國之美也。有而言之,是章君之惡;無而言之,是害足下之信。章君之惡而傷私義,二者無一可,而先生行之,必且輕於齊而累於楚矣。且齊東陼巨海,南有琅邪,觀乎成山,射乎之罘,浮勃澥,遊孟諸,邪與肅慎為鄰,右以湯穀為界,秋田乎青丘,傍徨乎海外,吞若雲夢者八九,其於胸中曾不蒂芥。若乃俶儻瑰偉,異方殊類,珍怪鳥獸,萬端鱗萃,充仞其中者,不可勝記,禹不能名,契不能計。然在諸侯之位,不敢言遊戲之樂,苑囿之大;先生又見客,是以王辭而不復,何為無用應哉!」
無是公聽然而笑曰:「楚則失矣,齊亦未為得也。夫使諸侯納貢者,非為財幣,所以述職也;封疆畫界者,非為守禦,所以禁淫也。今齊列為東籓,而外私肅慎,捐國逾限,越海而田,其於義故未可也。且二君之論,不務明君臣之義而正諸侯之禮,徒事爭遊獵之樂,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勝,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揚名發譽,而適足以貶君自損也。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
「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霸滻,出入涇渭;酆鄗潦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兮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徑乎桂林之中,過乎泱莽之野。汨乎渾流,順阿而下,赴隘陝之口。觸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洶湧滂晞,滭浡滵汩,湢測泌瀄,橫流逆折,轉騰潎洌,澎濞沆瀣,穹隆雲撓,蜿灗膠戾,逾波趨浥,蒞蒞下瀨,批壧旻壅,餎揚滯沛,臨坻注壑,瀺灂霣墜,湛湛隱隱,砰磅訇潏,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馳波跳沫,汩槃漂疾,悠遠長懷,寂漻無聲,肆乎永歸。然後灝溔潢漾,安翔徐徊,翯乎滈滈,東注大湖,衍溢陂池。於是乎蛟龍赤螭,靧嚲螹離,鰅騄鰬魠,禺禺鱋魶,揵鰭擢尾,振鱗奮翼,潛處於深巖;魚鱉讙聲,萬物眾夥,明月珠子,玓瓅江靡,蜀石黃鶗,水玉磊砢,磷磷爛爛,采色霅旰,叢積乎其中。鴻鵠鷫鴇,𪀁䳘鸀鳿,𪁉𪂴䴋目,煩鶩鷛𪆫,𪇅䳄鵁鸕,群浮乎其上。汎淫氾濫,隨風澹淡,與波搖蕩,掩薄草渚,唼喋菁藻,咀嚼蓤藕。
「於是乎崇山巃嵸,崔巍嵳峩,深林鉅木,嶄巖嵾嵳,九嵏、嶻嶭,南山峩峩,巖陀甗錡,嶊崣崫崎,振谿通穀,蹇產溝瀆,谽呀豁閜,阜陵別島,崴磈嵔瘣,丘墟崫𡾋,隱轔鬱𡾊,登降施靡,陂池貏豸,沇溶淫鬻,散渙夷陸,亭臯千里,靡不被築。掩以綠蕙,被以江離,糅以蘼蕪,雜以流夷。尃結縷,欑戾莎,揭車衡蘭,槀本射干,茈薑蘘荷,葴橙若蓀,鮮枝黃礫,蔣芧青薠,布濩閎澤,延曼太原,麗靡廣衍,應風披靡,吐芳揚烈,鬱鬱斐斐,眾香發越,肹蠁布寫,䁆瞹苾勃。
「於是乎周覽泛觀,瞋盻軋沕,芒芒恍忽,視之無端,察之無崖。日出東沼,入於西陂。其南則隆冬生長,踴水躍波;獸則𤛑旄獏犛,沈牛麈麋,赤首圜題,窮奇象犀。其北則盛夏含凍裂地,涉冰揭河;獸則麒麟角𧤗,騊駼橐駞,蛩蛩驒騱,駃騠驢騾。
「於是乎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閣,華榱璧璫,輦道纚屬,步朓周流,長途中宿。夷顒築堂,累臺增成,巖穾洞房,俯杳眇而無見,仰攀橑而捫天,奔星更於閨闥,宛虹拖於楯軒。青虯蚴蟉於東箱,象輿婉蟬於西清,靈圉燕於間觀,偓佺之倫暴於南榮,醴泉湧於清室,通川過乎中庭。槃石裖崖,嶔巖倚傾,嵯峨磼酺,刻削崢嶸,玫瑰碧琳,珊瑚叢生,渼玉旁唐,璸斒文鱗,赤瑕駁犖,雜臿其間,垂綏琬琰,和氏出焉。
「於是乎盧橘夏孰,黃甘橙楱,枇杷橪柿,楟柰厚朴,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鬱棣,榙𣗶荔枝,羅乎後宮,列乎北園。䝯丘陵,下平原,揚翠葉,杌紫莖,發紅華,秀硃榮,煌煌扈扈,照曜鉅野。沙棠櫟櫧,華氾弇櫨,留落胥餘,仁頻並閭,欃檀木蘭,豫章女貞,長千仞,大連抱,誇條直暢,實葉葰茂,攢立叢倚,連卷累佹,崔錯癹骫,阬衡閜砢,垂條扶於,落英幡纚,紛容蕭參,旖旎從風,瀏蒞芔吸,蓋象金石之聲,管籥之音。柴池茈虒,旋環後宮,雜遝累輯,被山緣谷,循阪下隰,視之無端,究之無窮。
「於是玄猿素雌,蜼玃飛鸓,蛭蜩蠗蝚,螹胡豰蛫,棲息乎其間;長嘯哀鳴,翩幡互經,夭蟜枝格,偃蹇杪顛。於是乎隃絕梁,騰殊榛,捷垂條,踔稀間,牢落陸離,爛曼遠遷。
「若此輩者,數千百處。嬉遊往來,宮宿館舍,庖廚不徙,後宮不移,百官備具。
「於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乘鏤象,六玉虯,拖蜺旌,靡雲旗,前皮軒,後道遊;孫叔奉轡,衛公驂乘,扈從橫行,出乎四校之中。鼓嚴簿,縱獠者,江河為阹,泰山為櫓,車騎雷起,隱天動地,先後陸離,離散別追,淫淫裔裔,緣陵流澤,雲布雨施。」
「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羆,足野羊,蒙鶡蘇,絝白虎,被豳文,跨野馬。陵三顒之危,下磧曆之坻;俓鷟赴險,越壑厲水。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罥騕褭,射封豕。箭不苟害,解脰陷腦;弓不虛發,應聲而倒。於是乎乘輿彌節裴回,翱翔往來,睨部曲之進退,覽將率之變態。然後浸潭促節,儵夐遠去,流離輕禽,槅履狡獸,轊白鹿,捷狡兔,軼赤電,遺光燿,追怪物,出宇宙,彎繁弱,滿白羽,射遊梟,櫟蜚虡,擇肉後發,先中命處,弦矢分,藝殪僕。
「然後揚節而上浮,陵驚風,曆駭梠,乘虛無,與神俱,轔玄鶴,亂昆雞。遒孔鸞,促鵕璘,拂鷖鳥,捎鳳皇,捷鴛雛,掩焦明。
「道盡塗殫,回車而還。招搖乎襄羊,降集乎北紘,率乎直指,闇乎反鄉。蹶石,曆封巒,過乂鵲,望露寒,下棠梨,息宜春,西馳宣曲,濯鷁牛首,登龍臺,掩細柳,觀士大夫之勤略,鈞獠者之所得獲。徒車之所轔轢,乘騎之所蹂若,人民之所蹈騃,與其窮極倦,驚憚慴伏,不被創刃而死者,佗佗籍籍,填阬滿谷,揜平彌澤。
「於是乎遊戲懈怠,置酒乎昊天之臺,張樂乎轇輵之宇;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鉅;建翠華之旗,樹靈鼉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穀為之蕩波。巴俞宋蔡,淮南於遮,文成顛歌,族舉遞奏,金鼓迭起,鏗鎗鐺剸,洞心駭耳。荊吳鄭衛之聲,韶濩武象之樂,陰淫案衍之音,鄢郢繽紛,激楚結風,俳優侏儒,狄鞮之倡,所以娛耳目而樂心意者,麗靡爛漫於前,靡曼美色於後。
「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姣冶嫻都,靚莊刻飭,便嬛綽約,柔橈嬛嬛,娬媚姌嫋;抴獨繭之褕袘,眇閻易以戌削,編姺徶蘋,與世殊服;芬香漚鬱,酷烈淑鬱;皓齒粲爛,宜笑旳皪;長眉連娟,微睇釂藐;色授魂與,心愉於側。
「於是酒中樂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泰奢侈!朕以覽聽餘「於是酒中樂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泰奢侈!朕以覽聽餘間,無事棄日,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於此,恐後世靡麗,遂往而不反,非所以為繼嗣創業垂統也。』於是乃解酒罷獵,而命有司曰:『地可以墾闢,悉為農郊,以贍萌隸;隤牆填塹,使山澤之民得至焉。實陂池而勿禁,虛宮觀而勿仞。發倉廩以振貧窮,補不足,恤鰥寡,存孤獨。出德號,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更正朔,與天下為始。』
「於是曆吉日以齊戒,襲朝衣,乘法駕,建華旗,鳴玉鸞,遊乎六藝之囿,騖乎仁義之塗,覽觀春秋之林,射貍首,兼騶虞,弋玄鶴,建干鏚,載雲鶒,揜群雅,悲伐檀,樂樂胥,修容乎禮園,翱翔乎書圃,述易道,放怪獸,登明堂,坐清廟,恣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內,靡不受獲。於斯之時,天下大說,鄉風而聽,隨流而化,喟然興道而遷義,刑錯而不用,德隆乎三皇,功羨於五帝。若此,故獵乃可喜也。
「若夫終日暴露馳騁,勞神苦形,罷車馬之用,抏士卒之精,費府庫之財,而無德厚之恩,務在獨樂,不顧眾庶,忘國家之政,而貪雉兔之獲,則仁者不由也。從此觀之,齊楚之事,豈不哀哉!地方不過千里,而囿居九百,是草木不得墾闢,而民無所食也。夫以諸侯之細,而樂萬乘之所侈,僕恐百姓之被其尤也。」
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席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諱,乃今日見教,謹聞命矣。」
賦奏,天子以為郎。無是公言天子上林廣大,山谷水泉萬物,乃子虛言楚雲夢所有甚眾,侈靡過其實,且非義理所尚,故刪取其要,歸正道而論之。
相如為郎數歲,會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發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轉漕萬餘人,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上聞之,乃使相如責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
告巴蜀太守: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撫天下,輯安中國。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於怖駭,交臂受事,詘膝請和。康居西域,重譯請朝,稽首來享。移師東指,閩越相誅。右吊番禺,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怠墮,延頸舉踵,喁喁然皆爭歸義,欲為臣妾,道裡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致。夫不順者已誅,而為善者未賞,故遣中郎將往賓之,發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幣帛,衛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戰鬥之患。今聞其乃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為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亦非人臣之節也。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而爵,位為通侯,居列東第,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今奉幣役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身死無名,諡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方今田時,重煩百姓,已親見近縣,恐遠所谿穀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縣道,使鹹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相如還報。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發巴、蜀、廣漢卒,作者數萬人。治道二歲,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費以巨萬計。蜀民及漢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時邛筰之君長聞南夷與漢通,得賞賜多,多欲原為內臣妾,請吏,比南夷。天子問相如,相如曰:「邛、筰、厓、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時嘗通為郡縣,至漢興而罷。今誠複通,為置郡縣,愈於南夷。」天子以為然,乃拜相如為中郎將,建節往使。副使王然於、壺充國、呂越人馳四乘之傳,因巴蜀吏幣物以賂西夷。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蜀人以為寵。於是卓王孫、臨邛諸公皆因門下獻牛酒以交驩。卓王孫喟然而歎,自以得使女尚司馬長卿晚,而厚分與其女財,與男等同。司馬長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厓、駹、斯榆之君皆請為內臣。除邊關,關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為徼,通零關道,橋孫水以通邛都。還報天子,天子大說。
相如使時,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不為用,唯大臣亦以為然。相如欲諫,業已建之,不敢,乃著書,籍以蜀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其辭曰:
漢興七十有八載,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紛紜,湛恩汪濊,群生澍濡,洋溢乎方外。於是乃命使西征,隨流而攘,風之所被,罔不披靡。因朝厓從駹,定筰存邛,略斯榆,舉苞滿,結軼還轅,東鄉將報,至於蜀都。
耆老大夫薦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儼然造焉。辭畢,因進曰:「蓋聞天子之於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絕而已。今罷三郡之士,通夜郎之塗,三年於茲,而功不竟,士卒勞倦,萬民不贍,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業,此亦使者之累也,竊為左右患之。且夫邛、筰、西僰之與中國並也,歷年茲多,不可記已。仁者不以德來,彊者不以力並,意者其殆不可乎!今割齊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無用,鄙人固陋,不識所謂。」
使者曰:「烏謂此邪?必若所-{雲}-,則是蜀不變服而巴不化俗也。餘尚惡聞若說。然斯事體大,固非觀者之所覯也。餘之行急,其詳不可得聞已,請為大夫粗陳其略。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異也。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
「昔者鴻水浡出,氾濫衍溢,民人登降移徙,陭麕而不安。夏後氏戚之,乃堙鴻水,決江疏河,漉沈贍菑,東歸之於海,而天下永寧。當斯之勤,豈唯民哉。心煩於慮而身親其勞,躬胝無胈,膚不生毛。故休烈顯乎無窮,聲稱浹乎於茲。
「且夫賢君之踐位也。豈特委瑣握麀,拘文牽俗,循誦習傳,當世取說-{雲}-爾哉!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規。故馳騖乎相容並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且詩不-{雲}-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內,八方之外,浸潯衍溢,懷生之物有不浸潤於澤者,賢君恥之。今封疆之內,冠帶之倫,鹹獲嘉祉,靡有闕遺矣。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地,舟輿不通,人跡罕至,政教未加,流風猶微。內之則犯義侵禮於邊境,外之則邪行橫作,放弒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為奴,繫累號泣,內鄉而怨,曰『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而恩普,物靡不得其所,今獨曷為遺己』。舉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盭夫為之垂涕,況乎上聖,又惡能已?故北出師以討彊胡,南馳使以誚勁越。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原得受號者以億計。故乃關沬、若,徼牂柯,鏤零山,梁孫原。創道德之塗,垂仁義之統。將博恩廣施,遠撫長駕,使疏逖不閉,阻深闇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於此,而息誅伐於彼。遐邇一體,中外褆福,不亦康乎?夫拯民於沈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遲,繼周氏之絕業,斯乃天子之急務也。百姓雖勞,又惡可以已哉?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於憂勤,而終於佚樂者也。然則受命之符,合在於此矣。方將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鹹五,下登三。觀者未睹指,聽者未聞音,猶鷦明已翔乎寥廓,而羅者猶視乎藪澤。悲夫!」
於是諸大夫芒然喪其所懷來而失厥所以進,喟然並稱曰:「允哉漢德,此鄙人之所原聞也。百姓雖怠,請以身先之。」敞罔靡徙,因遷延而辭避。
其後人有上書言相如使時受金,失官。居歲餘,複召為郎。
相如口吃而善著書。常有消渴疾。與卓氏婚,饒於財。其進仕宦,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稱病間居,不慕官爵。常從上至長楊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彘,馳逐野獸,相如上疏諫之。其辭曰: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軼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伎,力不得用,枯木朽株盡為害矣。是胡越起於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雖萬全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而況涉乎蓬蒿,馳乎丘墳,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禍也不亦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而樂出於萬有一危之塗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也。
蓋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臣原陛下之留意幸察。
上善之。還過宜春宮,相如奏賦以哀二世行失也。其辭曰:
登陂阤之長阪兮,坌入曾宮之嵳峩。臨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參差。巖巖深山之谾谾兮,通谷𧯆兮谽𧯋。汩淢噏習以永逝兮,注平臯之廣衍。觀眾樹之塕薆兮,覽竹林之榛榛。東馳土山兮,北揭石瀨。彌節容與兮,曆吊二世。持身不謹兮,亡國失埶。信讒不寤兮,宗廟滅絕。嗚呼哀哉!操行之不得兮,墳墓蕪穢而不脩兮,魂無歸而不食。夐邈絕而不齊兮,彌久遠而愈鬐。精罔閬而飛揚兮,拾九天而永逝。嗚呼哀哉!
相如拜為孝文園令。天子既美子虛之事,相如見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嘗為大人賦,未就,請具而奏之。」相如以為列仙之傳居山澤間,形容甚臒,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賦。其辭曰:
世有大人兮,在於中州。宅彌萬裡兮,曾不足以少留。悲世俗之迫隘兮,朅輕舉而遠遊。垂絳幡之素蜺兮,載雲氣而上浮。建格澤之長竿兮,總光耀之採旄。垂旬始以為幓兮,抴彗星而為髾。掉指橋以偃蹇兮,又旖旎以招搖。攬欃槍以為旌兮,靡屈虹而為綢。紅杳渺以眩湣兮,猋風湧而雲浮。駕應龍象輿之蠖略逶麗兮,驂赤螭青虯之鞮蟉蜿蜒。低卬夭蟜據以驕驁兮,詘折隆窮蠼以連卷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驤以孱顏。跮踱輵轄容以委麗兮,綢繆偃蹇怵鞨以梁倚。糾蓼叫奡蹋以艐路兮,蔑蒙踴躍騰而狂趡。蒞颯卉翕熛至電過兮,煥然霧除,霍然雲消。
邪絕少陽而登太陰兮,與真人乎相求。互折窈窕以右轉兮,橫厲飛泉以正東。悉徵靈圉而選之兮,部乘眾神於瑤光。使五帝先導兮,反太一而從陵陽。左玄冥而右含靁兮,前陸離而後潏湟。廝徵北僑而役羨門兮,屬岐伯使尚方。祝融驚而蹕御兮,清氛氣而後行。屯餘車其萬乘兮,綷雲蓋而樹華旗。使勾芒其將行兮,吾欲往乎南嬉。
歴唐堯於崇山兮,過虞舜於九疑。紛湛湛其差錯兮,雜遝膠葛以方馳。騷擾𧘂蓯其相紛挐兮,滂濞泱軋灑以林離。鑽羅列聚叢以蘢茸兮,衍曼流爛壇以陸離。徑入靁室之砰磷鬱律兮,洞出鬼谷之崫礨嵬䃶。遍覽八紘而觀四荒兮,朅渡九江而越五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絕浮渚而渉流沙。奄息總極氾濫水嬉兮,使靈媧鼓瑟而舞馮夷。時若薆薆將混濁兮,召屏翳誅風伯而刑雨師。西望崑崙之軋沕洸忽兮,直徑馳乎三危。排閶闔而入帝宮兮,載玉女而與之歸。舒閬風而搖集兮,亢烏騰而一止。低囘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皬然白首。載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雖濟萬世不足以喜。
囘車朅來兮,絕道不周,會食幽都。呼吸沆瀣飱朝霞兮,噍咀芝英兮嘰瓊華。嬐侵潯而高縱兮,紛鴻湧而上厲。貫列缺之倒景兮,涉豐隆之滂沛。馳遊道而脩降兮,騖遺霧而遠逝。迫區中之隘陝兮,舒節出乎北垠。遺屯騎於玄闕兮,軼先驅於寒門。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眩眠而無見兮,聽惝恍而無聞。乘虛無而上假兮,超無友而獨存。
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說,飄飄有淩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間意。
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後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無書。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無他書。」其遺劄書言封禪事,奏所忠。忠奏其書,天子異之。其書曰:
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兮生民,曆撰列闢,以迄於秦。率邇者踵武,逖聽者風聲。紛綸葳蕤,堙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也。續昭夏,崇號諡,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罔若淑而不昌,疇逆失而能存?
軒轅之前,遐哉邈乎,其詳不可得聞也。五三六經載籍之傳,維見可觀也。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因斯以談,君莫盛於唐堯,臣莫賢於後稷。後稷創業於唐,公劉發跡於西戎,文王改制,爰周郅隆,大行越成,而後陵夷衰微,千載無聲,豈不善始善終哉。然無異端,慎所由於前,謹遺教於後耳。故軌跡夷易,易遵也;湛恩濛湧,易豐也;憲度著明,易則也;垂統理順,易繼也。是以業隆於繦褓而崇冠於二後。揆厥所元,終都攸卒,未有殊尤絕跡可考於今者也。然猶躡梁父,登泰山,建顯號,施尊名。大漢之德,逢湧原泉,沕潏漫衍,旁魄四塞,雲尃霧散,上暢九垓,下溯八埏。懷生之類霑濡浸潤,協氣橫流,武節飄逝,邇陝遊原,迥闊泳沫,首惡湮沒,闇昧昭晢,昆蟲凱澤,回首面內。然後囿騶虞之珍群,徼麋鹿之怪獸,鰜一莖六穗於庖,犧雙共抵之獸,獲周餘珍收龜於岐,招翠黃乘龍於沼。鬼神接靈圉,賓於間館。奇物譎詭,俶儻窮變。欽哉,符瑞臻茲,猶以為薄,不敢道封禪。蓋周躍魚隕杭,休之以燎,微夫斯之為符也,以登介丘,不亦恧乎!進讓之道,其何爽與?
於是大司馬進曰:「陛下仁育群生,義徵不憓,諸夏樂貢,百蠻執贄,德侔往初,功無與二,休烈浹洽,符瑞眾變,期應紹至,不特創見。意者泰山、梁父設壇場望幸,蓋號以況榮,上帝垂恩儲祉,將以薦成,陛下謙讓而弗發也。挈三神之驩,缺王道之儀,群臣恧焉。或謂且天為質闇,珍符固不可辭;若然辭之,是泰山靡記而梁父靡幾也。亦各並時而榮,鹹濟世而屈,說者尚何稱於後,而-{雲}-七十二君乎?夫修德以錫符,奉符以行事,不為進越。故聖王弗替,而修禮地祇,謁款天神,勒功中嶽,以彰至尊,舒盛德,發號榮,受厚福,以浸黎民也。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不可貶也。原陛下全之。而後因雜薦紳先生之略術,使獲燿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猶兼正列其義,校飭厥文,作春秋一藝,將襲舊六為七,攄之無窮,俾萬世得激清流,揚微波,蜚英聲,騰茂實。前聖之所以永保鴻名而常為稱首者用此,宜命掌故悉奏其義而覽焉。」
於是天子沛然改容,曰:「愉乎,朕其試哉!」乃遷思回慮,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廣符瑞之富。乃作頌曰:
自我天覆,雲之油油。甘露時雨,厥壤可遊。滋液滲漉,何生不育;嘉穀六穗,我穡曷蓄。
非唯雨之,又潤澤之;非唯濡之,氾尃濩之。萬物熙熙,懷而慕思。名山非唯雨之,又潤澤之;非唯濡之,氾尃濩之。萬物熙熙,懷而慕思。名山顯位,望君之來。君乎君乎,侯不邁哉!
般般之獸,樂我君囿;白質黑章,其儀可;旼旼睦睦,君子之般般之獸,樂我君囿;白質黑章,其儀可;旼旼睦睦,君子之能。蓋聞其聲,今觀其來。厥塗靡蹤,天瑞之徵。茲亦於舜,虞氏以興。
濯濯之麟,遊彼靈畤。孟冬十月,君俎郊祀。馳我君輿,帝以享祉。三代之前,蓋未嘗有。
宛宛黃龍,興德而升;采色炫燿,熿炳煇煌。正陽顯見,於傳載之,雲受命所乘。
厥之有章,不必諄諄。依類託寓,諭以封巒。
披藝觀之,天人之際已交,上下相發允答。聖王之德,兢兢翼翼也。故曰「興必慮衰,安必思危」。是以湯武至尊嚴,不失肅祗;舜在假典,顧省厥遺:此之謂也。
司馬相如既卒五歲,天子始祭-{後}-土。八年而遂先禮中嶽,封於太山,至梁父禪肅然。
相如他所著,若遺平陵侯書、與五公子相難、草木書篇不採,採其尤著公卿者-{雲}-。
==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之以顯,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譏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雖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楊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風一,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餘採其語可論者著於篇。
==索隱述贊==
【索隱述贊】相如縱誕,竊貲卓氏。其學無方,其才足倚。子虛過吒,上林非侈。四馬還邛,百金獻伎。惜哉封禪,遺文卓爾。
|
史記/卷118
|
../
淮南厲王長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趙王張敖美人。高祖八年,從東垣過趙,趙王獻之美人。厲王母得幸焉,有身。趙王敖弗敢內宮,為築外宮而捨之。及貫高等謀反柏人事發覺,並逮治王,盡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內。厲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聞上,上方怒趙王,未理厲王母。厲王母弟趙兼因闢陽侯言呂后,呂后妒,弗肯白,闢陽侯不彊爭。及厲王母已生厲王,恚,即自殺。吏奉厲王詣上,上悔,令呂后母之,而葬厲王母真定。真定,厲王母之家在焉,父世縣也。
高祖十一年(十)[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長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將兵擊滅布,厲王遂即位。厲王蚤失母,常附呂后,孝惠、呂后時以故得幸無患害,而常心怨闢陽侯,弗敢發。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為最親,驕蹇,數不奉法。上以親故,常寬赦之。三年,入朝。甚橫。從上入苑囿獵,與上同車,常謂上「大兄」。厲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請闢陽侯。闢陽侯出見之,即自袖鐵椎椎闢陽侯,令從者魏敬剄之。厲王乃馳走闕下,肉袒謝曰:「臣母不當坐趙事,其時闢陽侯力能得之呂后,弗爭,罪一也。趙王如意子母無罪,呂後殺之,闢陽侯弗爭,罪二也。呂后王諸呂,欲以危劉氏,闢陽侯弗爭,罪三也。臣謹為天下誅賊臣闢陽侯,報母之仇,謹伏闕下請罪。」孝文傷其志,為親故,弗治,赦厲王。當是時,薄太后及太子諸大臣皆憚厲王,厲王以此歸國益驕恣,不用漢法,出入稱警蹕,稱制,自為法令,擬於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以輂車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閩越、匈奴。事覺,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長安。
「丞相臣張倉、典客臣馮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賀、備盜賊中尉臣福昧死言:淮南王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詔,居處無度,為黃屋蓋乘輿,出入擬於天子,擅為法令,不用漢法。及所置吏,以其郎中春為丞相,聚收漢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與居,為治家室,賜其財物爵祿田宅,爵或至關內侯,奉以二千石,所不當得,欲以有為。大夫但、士五開章等七十人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欲以危宗廟社稷。使開章陰告長,與謀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開章之淮南見長,長數與坐語飲食,為家室娶婦,以二千石俸奉之。開章使人告但,已言之王。春使使報但等。吏覺知,使長安尉奇等往捕開章。長匿不予,與故中尉蕑忌謀,殺以閉口。為棺槨衣衾,葬之肥陵邑,謾吏曰『不知安在』。又詳聚土,樹表其上,曰『開章死,埋此下』。及長身自賊殺無罪者一人;令吏論殺無罪者六人;為亡命棄市罪詐捕命者以除罪;擅罪人,罪人無告劾,系治城旦舂以上十四人;赦免罪人,死罪十八人,城旦舂以下五十八人;賜人爵關內侯以下九十四人。前日長病,陛下憂苦之,使使者賜書、棗脯。長不欲受賜,不肯見拜使者。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擊之。陛下以淮南民貧苦,遣使者賜長帛五千匹,以賜吏卒勞苦者。長不欲受賜,謾言曰『無勞苦者』。南海民王織上書獻璧皇帝,忌擅燔其書,不以聞。吏請召治忌,長不遣,謾言曰『忌病』。春又請長,願入見,長怒曰『女欲離我自附漢』。長當棄市,臣請論如法。」
制曰:「朕不忍致法於王,其與列侯二千石議。」
「臣倉、臣敬、臣逸、臣福、臣賀昧死言:臣謹與列侯吏二千石臣嬰等四十三人議,皆曰『長不奉法度,不聽天子詔,乃陰聚徒黨及謀反者,厚養亡命,欲以有為』。臣等議論如法。」
制曰:「朕不忍致法於王,其赦長死罪,廢勿王。」
「臣倉等昧死言:長有大死罪,陛下不忍致法,幸赦,廢勿王。臣請處蜀郡嚴道邛郵,遣其子母從居,縣為築蓋家室,皆廩食給薪菜鹽豉炊食器席蓐。臣等昧死請,請佈告天下。」
制曰:「計食長給肉日五斤,酒二斗。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從居。他可。」
盡誅所與謀者。於是乃遣淮南王,載以輜車,令縣以次傳。是時袁盎諫上曰:「上素驕淮南王,弗為置嚴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為人剛,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霧露病死。陛下為有殺弟之名,柰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復之。」縣傳淮南王者皆不敢發車封。淮南王乃謂侍者曰:「誰謂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驕故不聞吾過至此。人生一世閒,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發封,以死聞。上哭甚悲,謂袁盎曰:「吾不聽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柰何,願陛下自寬。」上曰:「為之柰何?」盎曰:「獨斬丞相、御史以謝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諸縣傳送淮南王不發封餽侍者,皆棄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於雍,守冢三十戶。
孝文八年,上憐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歲,乃封子安為阜陵侯,子勃為安陽侯,子賜為陽周侯,子良為東成侯。
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上聞之,乃嘆曰:「堯舜放逐骨肉,周公殺管蔡,天下稱聖。何者?不以私害公。天下豈以我為貪淮南王地邪?」乃徙城陽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謚淮南王為厲王,置園復如諸侯儀。
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復故城陽。上憐淮南厲王廢法不軌,自使失國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勃為衡山王,陽周侯賜為廬江王,皆復得厲王時地,參分之。東城侯良前薨,無後也。
孝景三年,吳楚七國反,吳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發兵應之。其相曰:「大王必欲發兵應吳,臣願為將。」王乃屬相兵。淮南相已將兵,因城守,不聽王而為漢;漢亦使曲城侯將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吳使者至廬江,廬江王弗應,而往來使越。吳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堅守無二心。孝景四年,吳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為貞信,乃勞苦之曰:「南方卑溼。」徙衡山王王濟北,所以褒之。及薨,遂賜謚為貞王。廬江王邊越,數使使相交,故徙為衡山王,王江北。淮南王如故。
淮南王安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譽天下。時時怨望厲王死,時欲畔逆,未有因也。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時為太尉,乃逆王霸上,與王語曰:「方今上無太子,大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即宮車一日晏駕,非大王當誰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遺武安侯金財物。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畔逆事。建元六年,彗星見,淮南王心怪之。或說王曰:「先吳軍起時,彗星出長數尺,然尚流血千里。今彗星長竟天,天下兵當大起。」王心以為上無太子,天下有變,諸侯並爭,愈益治器械攻戰具,積金錢賂遺郡國諸侯遊士奇材。諸辨士為方略者,妄作妖言,諂諛王,王喜,多賜金錢,而謀反滋甚。
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辯。王愛陵,常多予金錢,為中詗長安,約結上左右。元朔三年,上賜淮南王几杖,不朝。淮南王王后荼,王愛幸之。王后生太子遷,遷取王皇太后外孫修成君女為妃。王謀為反具,畏太子妃知而內洩事,乃與太子謀,令詐弗愛,三月不同席。王乃詳為怒太子,閉太子使與妃同內三月,太子終不近妃。妃求去,王乃上書謝歸去之。王后荼、太子遷及女陵得愛幸王,擅國權,侵奪民田宅,妄致系人。
元朔五年,太子學用劍,自以為人莫及,聞郎中雷被巧,乃召與戲。被一再辭讓,誤中太子。太子怒,被恐。此時有欲從軍者輒詣京師,被即願奮擊匈奴。太子遷數惡被於王,王使郎中令斥免,欲以禁後,被遂亡至長安,上書自明。詔下其事廷尉、河南。河南治,逮淮南太子,王、王后計欲無遣太子,遂發兵反,計猶豫,十餘日未定。會有詔,即訊太子。當是時,淮南相怒壽春丞留太子逮不遣,劾不敬。王以請相,相弗聽。王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蹤跡連王,王使人候伺漢公卿,公卿請逮捕治王。王恐事發,太子遷謀曰:「漢使即逮王,王令人衣衛士衣,持戟居庭中,王旁有非是,則刺殺之,臣亦使人刺殺淮南中尉,乃舉兵,未晚。」是時上不許公卿請,而遣漢中尉宏即訊驗王。王聞漢使來,即如太子謀計。漢中尉至,王視其顏色和,訊王以斥雷被事耳,王自度無何,不發。中尉還,以聞。公卿治者曰:「淮南王安擁閼奮擊匈奴者雷被等,廢格明詔,當棄市。」詔弗許。公卿請廢勿王,詔弗許。公卿請削五縣,詔削二縣。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罰以削地。中尉入淮南界,宣言赦王。王初聞漢公卿請誅之,未知得削地,聞漢使來,恐其捕之,乃與太子謀刺之如前計。及中尉至,即賀王,王以故不發。其後自傷曰:「吾行仁義見削,甚恥之。」然淮南王削地之後,其為反謀益甚。諸使道從長安來,為妄妖言,言上無男,漢不治,即喜;即言漢廷治,有男,王怒,以為妄言,非也。
王日夜與伍被、左吳等案輿地圖,部署兵所從入。王曰:「上無太子,宮車即晏駕,廷臣必徵膠東王,不即常山王,諸侯並爭,吾可以無備乎!且吾高祖孫,親行仁義,陛下遇我厚,吾能忍之;萬世之後,吾寧能北面臣事豎子乎!」
王坐東宮,召伍被與謀,曰:「將軍上。」被悵然曰:「上寬赦大王,王復安得此亡國之語乎!臣聞子胥諫吳王,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遊姑蘇之臺也』。今臣亦見宮中生荊棘,露霑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復召曰:「將軍許寡人乎?」被曰:「不,直來為大王畫耳。臣聞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未形,故聖人萬舉萬全。昔文王一動而功顯於千世,列為三代,此所謂因天心以動作者也,故海內不期而隨。此千歲之可見者。夫百年之秦,近世之吳楚,亦足以喻國家之存亡矣。臣不敢避子胥之誅,願大王毋為吳王之聽。昔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致之西河。當是之時,男子疾耕不足於糟糠,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里,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殭屍千里,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願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說,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為亂者十家而六。又使尉佗踰五嶺攻百越。尉佗知中國勞極,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於是百姓離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家而七。客謂高皇帝曰:『時可矣。』高皇帝曰:『待之,聖人當起東南閒。』不一年,陳勝吳廣發矣。高皇始於豐沛,一倡天下不期而響應者不可勝數也。此所謂蹈瑕候閒,因秦之亡而動者也。百姓願之,若旱之望雨,故起於行陳之中而立為天子,功高三王,德傳無窮。今大王見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獨不觀近世之吳楚乎?夫吳王賜號為劉氏祭酒,復不朝,王四郡之眾,地方數千里,內鑄消銅以為錢,東煑海水以為鹽,上取江陵木以為船,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車,國富民眾。行珠玉金帛賂諸侯宗室大臣,獨竇氏不與。計定謀成,舉兵而西。破於大梁,敗於狐父,奔走而東,至於丹徒,越人禽之,身死絕祀,為天下笑。夫以吳越之眾不能成功者何?誠逆天道而不知時也。方今大王之兵眾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天下安寧有萬倍於秦之時,願大王從臣之計。大王不從臣之計,今見大王事必不成而語先洩也。臣聞微子過故國而悲,於是作麥秀之歌,是痛紂之不用王子比干也。故孟子曰『紂貴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是紂先自絕於天下久矣,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今臣亦竊悲大王棄千乘之君,必且賜絕命之書,為群臣先,死於東宮也。」於是[王]氣怨結而不揚,涕滿匡而橫流,即起,歷階而去。
王有孽子不害,最長,王弗愛,王、王后、太子皆不以為子兄數。不害有子建,材高有氣,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又怨時諸侯皆得分子弟為侯,而淮南獨二子,一為太子,建父獨不得為侯。建陰結交,欲告敗太子,以其父代之。太子知之,數捕系而榜笞建。建具知太子之謀欲殺漢中尉,即使所善壽春莊芷以元朔六年上書於天子曰:「毒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今淮南王孫建,材能高,淮南王王后荼、荼子太子遷常疾害建。建父不害無罪,擅數捕系,欲殺之。今建在,可徵問,具知淮南陰事。」書聞,上以其事下廷尉,廷尉下河南治。是時故闢陽侯孫審卿善丞相公孫弘,怨淮南厲王殺其大父,乃深購淮南事於弘,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計謀,深窮治其獄。河南治建,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淮南王患之,欲發,問伍被曰:「漢廷治亂?」伍被曰:「天下治。」王意不說,謂伍被曰:「公何以言天下治也?」被曰:「被竊觀朝廷之政,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長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舉錯遵古之道,風俗紀綱未有所缺也。重灌富賈,周流天下,道無不通,故交易之道行。南越賓服,羌僰入獻,東甌入降,廣長榆,開朔方,匈奴折翅傷翼,失援不振。雖未及古太平之時,然猶為治也。」王怒,被謝死罪。王又謂被曰:「山東即有兵,漢必使大將軍將而制山東,公以為大將軍何如人也?」被曰:「被所善者黃義,從大將軍擊匈奴,還,告被曰:『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於士卒有恩,眾皆樂為之用。騎上下山若蜚,材幹絕人。』被以為材能如此,數將習兵,未易當也。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言大將軍號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須士卒盡得水,乃敢飲。軍罷,卒盡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賜金帛,盡以賜軍吏。雖古名將弗過也。」王默然。
淮南王見建已徵治,恐國陰事且覺,欲發,被又以為難,乃復問被曰:「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也?」被曰:「以為非也。吳王至富貴也,舉事不當,身死丹徒,頭足異處,子孫無遺類。臣聞吳王悔之甚。願王孰慮之,無為吳王之所悔。」王曰:「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且吳何知反,漢將一日過成皋者四十餘人。今我令樓緩先要成皋之口,周被下潁川兵塞轘轅、伊闕之道,陳定發南陽兵守武關。河南太守獨有雒陽耳,何足憂。然此北尚有臨晉關、河東、上黨與河內、趙國。人言曰『絕成皋之口,天下不通』。據三川之險,招山東之兵,舉事如此,公以為何如?」被曰:「臣見其禍,未見其福也。」王曰:「左吳、趙賢、朱驕如皆以為有福,什事九成,公獨以為有禍無福,何也?」被曰:「大王之群臣近幸素能使眾者,皆前系詔獄,餘無可用者。」王曰:「陳勝、吳廣無立錐之地,千人之聚,起於大澤,奮臂大呼而天下響應,西至於戲而兵百二十萬。今吾國雖小,然而勝兵者可得十餘萬,非直適戍之眾,釠鑿棘矜也,公何以言有禍無福?」被曰:「往者秦為無道,殘賊天下。興萬乘之駕,作阿房之宮,收太半之賦,發閭左之戍,父不寧子,兄不便弟,政苛刑峻,天下熬然若焦,民皆引領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而怨上,故陳勝大呼,天下響應。當今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內,汎愛蒸庶,布德施惠。口雖未言,聲疾雷霆,令雖未出,化馳如神,心有所懷,威動萬裡,下之應上,猶影響也。而大將軍材能不特章邯、楊熊也。大王以陳勝、吳廣諭之,被以為過矣。」王曰:「茍如公言,不可徼倖邪?」被曰:「被有愚計。」王曰:「柰何?」被曰:「當今諸侯無異心,百姓無怨氣。朔方之郡田地廣,水草美,民徙者不足以實其地。臣之愚計,可偽為丞相御史請書,徙郡國豪桀任俠及有耐罪以上,赦令除其罪,產五十萬以上者,皆徙其家屬朔方之郡,益發甲卒,急其會日。又偽為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詔獄(逮)書,[逮]諸侯太子倖臣。如此則民怨,諸侯懼,即使辯武隨而說之,儻可徼倖什得一乎?」王曰:「此可也。雖然,吾以為不至若此。」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宮,作皇帝璽,丞相、御史、大將軍、軍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漢使節法冠,欲如伍被計。使人偽得罪而西,事大將軍、丞相;一日發兵,使人即刺殺大將軍青,而說丞相下之,如發蒙耳。
王欲發國中兵,恐其相、二千石不聽。王乃與伍被謀,先殺相、二千石;偽失火宮中,相、二千石救火,至即殺之。計未決,又欲令人衣求盜衣,持羽檄,從東方來,呼曰「南越兵入界」,欲因以發兵。乃使人至廬江、會稽為求盜,未發。王問伍被曰:「吾舉兵西鄉,諸侯必有應我者;即無應,柰何?」被曰:「南收衡山以擊廬江,有尋陽之船,守下雉之城,結九江之浦,絕豫章之口,彊弩臨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東收江都、會稽,南通勁越,屈彊江淮閒,猶可得延歲月之壽。」王曰:「善,無以易此。急則走越耳。」
於是廷尉以王孫建辭連淮南王太子遷聞。上遣廷尉監因拜淮南中尉,逮捕太子。至淮南,淮南王聞,與太子謀召相、二千石,欲殺而發兵。召相,相至;內史以出為解。中尉曰:「臣受詔使,不得見王。」王念獨殺相而內史中尉不來,無益也,即罷相。王猶豫,計未決。太子念所坐者謀刺漢中尉,所與謀者已死,以為口絕,乃謂王曰:「群臣可用者皆前系,今無足與舉事者。王以非時發,恐無功,臣願會逮。」王亦偷欲休,即許太子。太子即自剄,不殊。伍被自詣吏,因告與淮南王謀反,反蹤跡具如此。
吏因捕太子、王后,圍王宮,盡求捕王所與謀反賓客在國中者,索得反具以聞。上下公卿治,所連引與淮南王謀反列侯二千石豪傑數千人,皆以罪輕重受誅。衡山王賜,淮南王弟也,當坐收,有司請逮捕衡山王。天子曰:「諸侯各以其國為本,不當相坐。與諸侯王列侯會肄丞相諸侯議。」趙王彭祖、列侯臣讓等四十三人議,皆曰:「淮南王安甚大逆無道,謀反明白,當伏誅。」膠西王臣端議曰:「淮南王安廢法行邪,懷詐偽心,以亂天下,熒惑百姓,倍畔宗廟,妄作妖言。春秋曰『臣無將,將而誅』。安罪重於將,謀反形已定。臣端所見其書節印圖及他逆無道事驗明白,甚大逆無道,當伏其法。而論國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宗室近倖臣不在法中者,不能相教,當皆免官削爵為士伍,毋得宦為吏。其非吏,他贖死金二斤八兩。以章臣安之罪,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毋敢復有邪僻倍畔之意。」丞相弘、廷尉湯等以聞,天子使宗正以符節治王。未至,淮南王安自剄殺。王后荼、太子遷諸所與謀反者皆族。天子以伍被雅辭多引漢之美,欲勿誅。廷尉湯曰:「被首為王畫反謀,被罪無赦。」遂誅被。國除為九江郡。
衡山王賜,王后乘舒生子三人,長男爽為太子,次男孝,次女無採。又姬徐來生子男女四人,美人厥姬生子二人。衡山王、淮南王兄弟相責望禮節,閒不相能。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為畔逆反具,亦心結賓客以應之,恐為所並。
元光六年,衡山王入朝,其謁者衛慶有方術,欲上書事天子,王怒,故劾慶死罪,彊榜服之。衡山內史以為非是,卻其獄。王使人上書告內史,內史治,言王不直。王又數侵奪人田,壞人冢以為田。有司請逮治衡山王。天子不許,為置吏二百石以上。衡山王以此恚,與奚慈、張廣昌謀,求能為兵法候星氣者,日夜從容王密謀反事。
王后乘舒死,立徐來為王后。厥姬俱幸。兩人相妒,厥姬乃惡王后徐來於太子曰:「徐來使婢蠱道殺太子母。」太子心怨徐來。徐來兄至衡山,太子與飲,以刃刺傷王后兄。王后怨怒,數毀惡太子於王。太子女弟無採,嫁棄歸,與奴姦,又與客姦。太子數讓無採,無採怒,不與太子通。王后聞之,即善遇無採。無採及中兄孝少失母,附王后,王后以計愛之,與共毀太子,王以故數擊笞太子。元朔四年中,人有賊傷王后假母者,王疑太子使人傷之,笞太子。後王病,太子時稱病不侍。孝王后、無採惡太子:「太子實不病,自言病,有喜色。」王大怒,欲廢太子,立其弟孝。王后知王決廢太子,又欲並廢孝。王后有侍者,善舞,王幸之,王后欲令侍者與孝亂以汙之,欲並廢兄弟而立其子廣代太子。太子爽知之,念後數惡己無已時,欲與亂以止其口。王后飲,太子前為壽,因據王后股,求與王后臥。王后怒,以告王。王乃召,欲縛而笞之。太子知王常欲廢己立其弟孝,乃謂王曰:「孝與王御者姦,無採與奴姦,王彊食,請上書。」即倍王去。王使人止之,莫能禁,乃自駕追捕太子。太子妄惡言,王械繫太子宮中。孝日益親幸。王奇孝材能,乃佩之王印,號曰將軍,令居外宅,多給金錢,招致賓客。賓客來者,微知淮南、衡山有逆計,日夜從容勸之。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救赫、陳喜作輣車鏃矢,刻天子璽,將相軍吏印。王日夜求壯士如周丘等,數稱引吳楚反時計畫,以約束。衡山王非敢效淮南王求即天子位,畏淮南起並其國,以為淮南已西,發兵定江淮之閒而有之,望如是。
元朔五年秋,衡山王當朝,六年過淮南,淮南王乃昆弟語,除前卻,約束反具。衡山王即上書謝病,上賜書不朝。
元朔六年中,衡山王使人上書請廢太子爽,立孝為太子。爽聞,即使所善白嬴之長安上書,言孝作輣車鏃矢,與王御者姦,欲以敗孝。白嬴至長安,未及上書,吏捕嬴,以淮南事系。王聞爽使白嬴上書,恐言國陰事,即上書反告太子爽所為不道棄市罪事。事下沛郡治。元(朔七)[狩元]年冬,有司公卿下沛郡求捕所與淮南謀反者未得,得陳喜於衡山王子孝家。吏劾孝首匿喜。孝以為陳喜雅數與王計謀反,恐其發之,聞律先自告除其罪,又疑太子使白嬴上書發其事,即先自告,告所與謀反者救赫、陳喜等。廷尉治驗,公卿請逮捕衡山王治之。天子曰:「勿捕。」遣中尉安、大行息即問王,王具以情實對。吏皆圍王宮而守之。中尉大行還,以聞,公卿請遣宗正、大行與沛郡雜治王。王聞,即自剄殺。孝先自告反,除其罪;坐與王御婢姦,棄市。王后徐來亦坐蠱殺前王后乘舒,及太子爽坐王告不孝,皆棄市。諸與衡山王謀反者皆族。國除為衡山郡。
太史公曰:《詩》之所謂「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信哉是言也。淮南、衡山親為骨肉,疆土千里,列為諸侯,不務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而專挾邪僻之計,謀為畔逆,仍父子再亡國,各不終其身,為天下笑。此非獨王過也,亦其俗薄,臣下漸靡使然也。夫荊楚彊勇輕悍,好作亂,乃自古記之矣。
【索隱述贊】淮南多橫,舉事非正。天子寬仁,其過不更。轞車致禍,鬥粟成詠。王安好學,女陵作詗。兄弟不和,傾國殞命。
|
史記/卷119
|
../
==序==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姦}-也。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
==孫叔敖==
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虞丘相進之-{於}-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姦}-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採,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
莊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業。市令言之相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幾}-何頃乎?」市令曰:「三月頃。」相曰:「罷,吾今令之-{復}-矣。」-{後}-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幣,以為輕。今市令來言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之不定』。臣請遂令-{復}-如故。」王許之,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
楚民俗好庳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髙之。相曰:「令數下,民不知所從,不可。王必欲髙車,臣請教閭-{裡}-使髙其梱。乘車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數下車。」王許之。居半歳,民悉自髙其車。
此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子産==
子産者,鄭之列大夫也。鄭昭君之時,以所愛徐贄為相,國亂,上下不親,父子不和。大宮子期言之君,以子産為相。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産去我死乎!民將安歸?」
==公儀休==
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髙弟為魯相。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遺相魚者,相不受。客曰:「聞君嗜魚,遺君魚,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魚,故不受也。今為相,能自給魚;今受魚而免,誰-{復}-給我魚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拔其園葵而棄之。見其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雲}-:「欲令農士工女安所讎其貨乎」?
==石奢==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堅直廉正,無所阿避。行縣,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縱其父而還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殺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廢法縱罪,非忠也;臣罪當死。」王曰:「追而不及,不當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離==
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過-{聽}-殺人,自拘當死。文公曰:「官有貴賤,罰有輕重。下吏有過,非子之罪也。」李離曰:「臣居官為長,不與吏讓位;受祿為多,不與下分利。今過-{聽}-殺人,傅其罪下吏,非所聞也。」辭不受令。文公曰:「子則自以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離曰:「理有法,失刑則刑,失死則死。公以臣能-{聽}-微決疑,故使為理。今過-{聽}-殺人,罪當死。」遂不受令,伏劍而死。
==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孫叔敖出一言,郢市-{復}-。子産病死,鄭民號哭。公儀子見好布而家婦逐。石奢縱父而死,楚昭名立。李離過殺而伏劍,晉文以正國法。
|
史記/卷120
|
../
__TOC__
== 汲黯 ==
汲黯
汲黯字長孺,濮陽人也。其先有寵於古之衛君。至黯七世,世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時為太子洗馬,以莊見憚。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為謁者。東越相攻,上使黯往視之。不至,至吳而還,報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內失火,延燒千餘家,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也。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上賢而釋之,遷為滎陽令。黯恥為令,病歸田裡。上聞,乃召拜為中大夫。以數切諫,不得久留內,遷為東海太守。黯學黃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靜,擇丞史而任之。其治,責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臥閨閤內不出。歲餘,東海大治。稱之。上聞,召以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治務在無為而已,弘大體,不拘文法。
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見,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學,遊俠,任氣節,內行修絜,好直諫,數犯主之顏色,常慕傅柏、袁盎之為人也。善灌夫、鄭當時及宗正劉棄。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位。
當是時,太后弟武安侯蚡為丞相,中二千石來拜謁,蚡不為禮。然黯見蚡未嘗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學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對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公卿皆為黯懼。上退,謂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戇也!」群臣或數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於不義乎?且已在其位,縱愛身,柰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滿三月,上常賜告者數,終不愈。最後病,莊助為請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職居官,無以踰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將軍青侍中,上踞廁而視之。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帳中,使人可其奏。其見敬禮如此。
張湯方以更定律令為廷尉,黯數質責湯於上前,曰:「公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業,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國富民,使囹圄空虛,二者無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斑皇帝約束紛更之為?公以此無種矣。」黯時與湯論議,湯辯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厲守高不能屈,忿發罵曰:「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是時,漢方徵匈奴,招懷四夷。黯務少事,乘上閒,常言與胡和親,無起兵。上方向儒術,尊公孫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別文法,湯等數奏決讞以幸。而黯常毀儒,面觸弘等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陷人於罪,使不得反其真,以勝為功。上愈益貴弘、湯,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欲誅之以事。弘為丞相,乃言上曰:「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右內史。」為右內史數歲,官事不廢。
大將軍青既益尊,姊為皇后,然黯與亢禮。人或說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將軍,大將軍尊重益貴,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將軍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將軍聞,愈賢黯,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過於平生。
淮南王謀反,憚黯,曰:「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
天子既數徵匈奴有功,黯之言益不用。
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與黯同位,黯又非毀弘、湯等。已而弘至丞相,封為侯;湯至御史大夫;故黯時丞相史皆與黯同列,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上默然。有閒黯罷,上曰:「人果不可以無學,觀黯之言也日益甚。」
居無何,匈奴渾邪王率眾來降,漢發車二萬乘。縣官無錢,從民貰馬。民或匿馬,馬不具。上怒,欲斬長安令。黯曰:「長安令無罪,獨斬黯,民乃肯出馬。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漢,漢徐以縣次傳之,何至令天下騷動,罷獘中國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及渾邪至,賈人與市者,坐當死者五百餘人。黯請閒,見高門,曰:「夫匈奴攻當路塞,絕和親,中國興兵誅之,死傷者不可勝計,而費以巨萬百數。臣愚以為陛下得胡人,皆以為奴婢以賜從軍死事者家;所鹵獲,因予之,以謝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今縱不能,渾邪率數萬之眾來降,虛府庫賞賜,發良民侍養,譬若奉驕子。愚民安知市買長安中物而文吏繩以為闌出財物於邊關乎?陛下縱不能得匈奴之資以謝天下,又以微文殺無知者五百餘人,是所謂『庇其葉而傷其枝』者也,臣竊為陛下不取也。」上默然,不許,曰:「吾久不聞汲黯之言,今又復妄發矣。」後數月,黯坐小法,會赦免官。於是黯隱於田園。
居數年,會更五銖錢,民多盜鑄錢,楚地尤甚。上以為淮陽,楚地之郊,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黯伏謝不受印,詔數彊予,然後奉詔。詔召見黯,黯為上泣曰:「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用之。臣常有狗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願為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願也。」上曰:「君薄淮陽邪?吾今召君矣。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黯既辭行,過大行李息,曰:「黯棄居郡,不得與朝廷議也。然御史大夫張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佞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毀之;主意所欲,因而譽之。好興事,舞文法,內懷詐以御主心,外挾賊吏以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與之俱受其僇矣。」息畏湯,終不敢言。黯居郡如故治,淮陽政清。後張湯果敗,上聞黯與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諸侯相秩居淮陽。七歲而卒。
卒後,上以黯故,官其弟汲仁至九卿,子汲偃至諸侯相。黯姑姊子司馬安亦少與黯為太子洗馬。安文深巧善宦,官四至九卿,以河南太守卒。昆弟以安故,同時至二千石者十人。濮陽段宏始事蓋侯信,信任宏,宏亦再至九卿。然衛人仕者皆嚴憚汲黯,出其下。
== 鄭當時 ==
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鄭君死孝文時。
鄭莊以任俠自喜,脫張羽於緦聲聞梁楚之閒。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莊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少官薄,然其遊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莊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為右內史。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貶秩為詹事,遷為大農令。
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餽遺人,不過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閒,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推轂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於己。未嘗名吏,與官屬言,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莊。
鄭莊使視決河,自請治行五日。上曰:「吾聞『鄭莊行,千里不齎糧』,請治行者何也?」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漢徵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多逋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莊為汝南太守。數歲,以官卒。
鄭莊、汲黯始列為九卿,廉,內行修絜。此兩人中廢,家貧,賓客益落。及居郡,卒後家無餘貲財。莊兄弟子孫以莊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 贊 ==
太史公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人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鄭亦云,悲夫!
【索隱述贊】河南矯制,自古稱賢。淮南臥理,天子伏焉。積薪興歎,伉直愈堅。鄭莊推士,天下翕然。交道勢利,翟公愴旃。
|
史記/卷121
|
../
太史公曰:餘讀功令,至於廣厲學官之路,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彊國。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幹七十餘君無所遇,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獲麟,曰「吾道窮矣」。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博,後世學者多錄焉。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後陵遲以至於始皇,天下並爭於戰國,懦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閒,學者獨不廢也。於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六藝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於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絃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故孔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夫齊魯之閒於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故漢興,然後諸儒始得修其經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定者,鹹為選首,於是喟然嘆興於學。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呂后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鬱滯,乃請曰:「丞相御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屋之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鹹登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裡之化,以廣賢材焉』。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裡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弟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明布諭下。治禮次治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著功令。佗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
== 申公 ==
申公
申公者,魯人也。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於魯南宮。呂太后時,申公遊學長安,與劉郢同師。已而郢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學,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恥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絕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疑者則闕不傳。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上,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綰為御史大夫。綰、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說儒術,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
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至膠西內史,夏寬至城陽內史,碭魯賜至東海太守,蘭陵繆生至長沙內史,徐偃為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為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好學。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
== 轅固生 ==
轅固生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轅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弒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遂罷。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然,無以復罪,罷之。居頃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復以賢良徵固。諸諛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餘矣。固之徵也,薛人公孫弘亦徵,側目而視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自是之後,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 韓生 ==
韓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為常山王太傅。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自是之後,而燕趙閒言詩者由韓生。韓生孫商為今上博士。
== 伏生 ==
伏生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閒。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歐陽生教千乘兒寬。兒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兒寬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閒行傭賃,以給衣食。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以試第次,補廷尉史。是時張湯方鄉學,以為奏讞掾,以古法議決疑大獄,而愛幸寬。寬為人溫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書、書奏,敏於文,口不能發明也。湯以為長者,數稱譽之。及湯為御史大夫,以兒寬為掾,薦之天子。天子見問,說之。張湯死後六年,兒寬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寬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從容得久,然無有所匡諫;於官,官屬易之,不為盡力。張生亦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不能明也。
自此之後,魯周霸、孔安國,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事。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
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
而魯徐生善為容。孝文帝時,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延、徐襄。襄,其天姿善為容,不能通禮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以容為漢禮官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皆嘗為漢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禮為淮陽太守。是後能言禮為容者,由徐氏焉。
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徵,官至中大夫。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廣川人孟但以易為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
== 董仲舒 ==
董仲舒
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董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膠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故漢興至於五世之閒,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
== 胡毋生 ==
胡毋生
胡毋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
瑕丘江生為穀梁春秋。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溫呂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長史,持節使決淮南獄,於諸侯擅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為郎、謁者、掌故者以百數。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索隱述贊】孔氏之衰,經書緒亂。言諸六學,始自炎漢。著令立官,四方鶬腕。曲臺壞壁,書禮之冠。傳易言詩,雲蒸霧散。興化致理,鴻猷克贊。
|
史記/卷122
|
../
==序==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淸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姦}-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漢興,破觚而為圜,斲雕而為-{樸}-,網漏-{於}-呑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姦}-,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髙-{後}-時,酷吏獨有侯封,刻轢宗室,侵辱功臣。呂氏已敗,遂(禽)[夷]侯封之家。孝景時,晁錯以刻深頗用-{術}-輔其資,而七國之亂,-{發}-怒-{於}-錯,錯卒以被戮。其-{後}-有郅都、-{寧}-成之屬。
==郅都==
郅都者,楊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時,都為中郎將,敢直諫,-{面}-折大臣-{於}-朝。嘗從入上林,賈姬如廁,野彘卒入廁。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賈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復}-一姬進,天下所少-{寧}-賈姬等乎?陛下縱自輕,柰宗廟太-{後}-何!」上還,彘亦去。太-{後}-聞之,賜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濟南瞯氏宗人三百-{餘}-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於}-是景帝乃拜都為濟南太守。至則族瞯氏首惡,-{餘}-皆股慄。居歳-{餘}-,郡中不拾遺。旁十-{餘}-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為人勇,有氣力,公廉,不-{發}-私書,問遺無所受,請寄無所-{聽}-。常自稱曰:「已倍親而仕,身固當奉職死節官下,終不顧妻子矣。」
郅都遷為中尉。丞相條侯至貴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時民-{樸}-,畏罪自重,而都獨先嚴酷,致行法不避貴戚,列侯宗室見都側目而視,號曰「蒼鷹」。
臨江王-{徴}-詣中尉府對簿,臨江王欲得刀筆為書謝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閒與臨江王。臨江王旣為書謝上,因自殺。竇太-{後}-聞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歸家。孝景帝乃使使持節拜都為鴈門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從事。匈奴素聞郅都節,居邊,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鴈門。匈奴至為偶人象郅都,令騎馳射莫能中,見憚如此。匈奴患之。竇太-{後}-乃竟中都以漢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釋之。竇太-{後}-曰:「臨江王獨非忠臣邪?」-{於}-是遂斬郅都。
==-{寧}-成==
-{寧}-成者,穰人也。以郎謁者事景帝。好氣,為人小吏,必陵其長吏;為人上,操下如束濕薪。滑賊任威。稍遷至濟南都尉,而郅都為守。始前數都尉皆歩入府,因吏謁守如縣令,其畏郅都如此。及成往,直陵都出其上。都素聞其聲,-{於}-是善遇,與結驩。久之,郅都死,-{後}-長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於}-是上召-{寧}-成為中尉。其治效郅都,其廉弗如,然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
武帝卽位,徙為內史。外戚多毀成之短,抵罪髡鉗。是時九卿罪死卽死,少被刑,而成極刑,自以為不-{復}-收,-{於}-是解脫,詐刻傳出關歸家。稱曰:「仕不至二千石,賈不至千萬,安可比人乎!」乃貰貸買陂田千-{餘}-頃,假貧民,役使數千家。數年,會赦。致産數千金,為任俠,持吏長短,出從數十騎。其使民威重-{於}-郡守。
周陽由者,其父趙兼以淮南王舅父侯周陽,故因姓周陽氏。由以宗家任為郎,事孝文及景帝。景帝時,由為郡守。武帝卽位,吏治尚循謹甚,然由居二千石中,最為暴酷驕恣。所愛者,撓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誅滅之。所居郡,必夷其豪。為守,視都尉如令。為都尉,必陵太守,奪之治。與汲黯倶為忮,司馬安之文惡,倶在二千石列,同車未嘗敢均茵伏。
由-{後}-為河東都尉,時與其守勝屠公爭權,相告言罪。勝屠公當抵罪,義不受刑,自殺,而由棄市。
自-{寧}-成、周陽由之-{後}-,事益多,民巧法,大抵吏之治類多成、由等矣。
==趙禹==
趙禹者,斄人。以佐史補中都官,用廉為令史,事太尉亞夫。亞夫為丞相,禹為丞相史,府中皆稱其廉平。然亞夫弗任,曰:「極知禹無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今上時,禹以刀筆吏積勞,稍遷為-{御}-史。上以為能,至太中大夫。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吏傳得相監司。用法益刻,蓋自此始。
==張湯==
張湯者,杜人也。其父為長安丞,出,湯為兒守-{舍}-。還而鼠盜肉,其父怒,笞湯。湯掘窟得盜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並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其父見之,視其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父死-{後}-,湯為長安吏,久之。
周陽侯始為諸卿時,嘗-{系}-長安,湯傾身為之。及出為侯,大與湯交,遍見湯貴人。湯給事內史,為-{寧}-成掾,以湯為無害,言大府,調為茂陵尉,治方中。
武安侯為丞相,-{徴}-湯為史,時-{薦}-言之天子,補-{御}-史,使案事。治陳皇-{後}-蠱獄,深竟黨與。-{於}-是上以為能,稍遷至太中大夫。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已而趙禹遷為中尉,徙為少府,而張湯為廷尉,兩人交驩,而兄事禹。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絶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見文法輒取,亦不覆案,求官屬陰罪。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始為小吏,-{乾}-沒,與長安富賈田甲、魚翁叔之屬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內雖不合,然陽浮慕之。
是時上方鄕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亭疑法。奏讞疑事,必豫先為上分別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讞決法廷尉絜令,揚主之明。奏事卽譴,湯應謝,鄕上意所便,必引正、監、掾史賢者,曰:「固為臣議,如上責臣,臣弗用,愚抵-{於}-此。」罪常釋。(聞)[閒]卽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為此奏,乃正、監、掾史某為之。」其欲-{薦}-吏,揚人之善蔽人之過如此。所治卽上意所欲罪,予監史深禍者;卽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所治卽豪,必舞文巧詆;卽下戸羸弱,時口言,雖文致法,上財察。-{於}-是往往釋湯所言。湯至-{於}-大吏,內行修也。通賓客飲食。-{於}-故人子弟為吏及貧昆弟,調護之尤厚。其造請諸公,不避寒暑。是以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然得此聲譽。而刻深吏多為爪牙用者,依-{於}-文學之士。丞相弘數稱其美。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嚴助及伍被,上欲釋之。湯爭曰:「伍被本畫反謀,而助親幸出入禁闥爪牙臣,乃交私諸侯如此,弗誅,-{後}-不可治。」-{於}-是上可論之。其治獄所排大臣自為功,多此類。-{於}-是湯益尊任,遷為-{御}-史大夫。
會渾邪等降,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貧民流徙,皆仰給縣官,縣官空虛。-{於}-是丞上指,請造白金及五銖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出告緡令,鉏豪彊併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湯毎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決-{於}-湯。百姓不安其生,騷動,縣官所興,未獲其利,-{姦}-吏並侵漁,-{於}-是痛繩以罪。則自公卿以下,至-{於}-庶人,-{鹹}-指湯。湯嘗病,天子至自視病,其隆貴如此。
匈奴來請和親,群臣議上前。博士狄山曰:「和親便。」上問其便,山曰:「兵者兇器,未易數動。髙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結和親。孝惠、髙-{後}-時,天下安樂。及孝文帝欲事匈奴,北邊蕭然苦兵矣。孝景時,呉楚七國反,景帝往來兩宮閒,寒心者數月。呉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實。今自陛下舉兵撃匈奴,中國以空虛,邊民大困貧。由此觀之,不如和親。」上問湯,湯曰:「此愚儒,無知。」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湯乃詐忠。若湯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詆諸侯,別疎骨肉,使蕃臣不自安。臣固知湯之為詐忠。」-{於}-是上作色曰:「吾使生居一郡,能無使虜入盜乎?」曰:「不能。」曰:「居一縣?」對曰:「不能。」-{復}-曰:「居一障閒?」山自度辯窮且下吏,曰:「能。」-{於}-是上遣山乘鄣。至月-{餘}-,匈奴斬山頭而去。自是以-{後}-,群臣震慴。
湯之客田甲,雖賈人,有賢操。始湯為小吏時,與錢通,及湯為大吏,甲所以責湯行義過失,亦有烈士風。
湯為-{御}-史大夫七歳,敗。
河東人李文嘗與湯有卻,已而為-{御}-史中丞,恚,數從中文書事有可以傷湯者,不能為地。湯有所愛史魯謁居,知湯不平,使人上蜚變告文-{姦}-事,事下湯,湯治論殺文,而湯心知謁居為之。上問曰:「言變事縱跡安起?」湯詳驚曰:「此殆文故人怨之。」謁居病臥閭-{裡}-主人,湯自往視疾,為謁居摩足。趙國以冶鑄為業,王數訟鐵官事,湯常排趙王。趙王求湯陰事。謁居嘗案趙王,趙王怨之,並上書告:「湯,大臣也,史謁居有病,湯至為摩足,疑與為大-{姦}-。」事下廷尉。謁居病死,事連其弟,弟-{系}-導官。湯亦治他囚導官,見謁居弟,欲陰為之,而詳不省。謁居弟弗知,怨湯,使人上書告湯與謁居謀,共變告李文。事下減宣。宣嘗與湯有卻,及得此事,窮竟其事,未奏也。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丞相靑翟朝,與湯約倶謝,至前,湯念獨丞相以四時行園,當謝,湯無與也,不謝。丞相謝,上使-{御}-史案其事。湯欲致其文丞相見知,丞相患之。三長史皆害湯,欲陷之。
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倶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而湯乃為小吏,跪伏使買臣等前。已而湯為廷尉,治淮南獄,排擠莊助,買臣固心望。及湯為-{御}-史大夫,買臣以會稽守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數年,坐法廢,守長史,見湯,湯坐床上,丞史遇買臣弗為禮。買臣楚士,深怨,常欲死之。王朝,齊人也。以-{術}-至右內史。邊通,學長短,剛暴彊人也,官再至濟南相。故皆居湯右,已而失官,守長史,詘體-{於}-湯。湯數行丞相事,知此三長史素貴,常淩折之。以故三長史合謀曰:「始湯約與君謝,已而賣君;今欲劾君以宗廟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湯陰事。」使吏捕案湯左田信等,曰湯且欲奏請,信輒先知之,居物致富,與湯分之,及他-{姦}-事。事辭頗聞。上問湯曰:「吾所為,賈人輒先知之,益居其物,是類有以吾謀告之者。」湯不謝。湯又詳驚曰:「固宜有。」減宣亦奏謁居等事。天子果以湯懷詐-{面}-欺,使使八輩簿責湯。湯具自道無此,不服。-{於}-是上使趙禹責湯。禹至,讓湯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狀,天子重致君獄,欲令君自為計,何多以對簿為?」湯乃為書謝曰:「湯無尺寸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為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罪者,三長史也。」遂自殺。
湯死,家産直不過五百金,皆所得奉賜,無他業。昆弟諸子欲厚葬湯,湯母曰:「湯為天子大臣,被汙惡言而死,何厚葬乎!」載以牛車,有棺無槨。天子聞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盡案誅三長史。丞相靑翟自殺。出田信。上惜湯。稍遷其子安世。
趙禹中廢,已而為廷尉。始條侯以為禹賊深,弗任。及禹為少府,比九卿。禹酷急,至晩節,事益多,吏務為嚴峻,而禹治加緩,而名為平。王溫舒等-{後}-起,治酷-{於}-禹。禹以老,徙為燕相。數歳,亂悖有罪,免歸。-{後}-湯十-{餘}-年,以壽卒-{於}-家。
==義縱==
義縱者,河東人也。為少年時,嘗與張次公倶攻剽為群盜。縱有姊姁,以醫幸王太-{後}-。王太-{後}-問:「有子兄弟為官者乎?」姊曰:「有弟無行,不可。」太-{後}-乃告上,拜義姁弟縱為中郎,補上黨郡中令。治敢行,少蘊藉,縣無逋事,舉為第一。遷為長陵及長安令,直法行治,不避貴戚。以捕案太-{後}-外孫修成君子仲,上以為能,遷為河內都尉。至則族滅其豪穰氏之屬,河內道不拾遺。而張次公亦為郎,以勇悍從軍,敢深入,有功,為岸頭侯。
-{寧}-成家居,上欲以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東為小吏時,-{寧}-成為濟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成為關都尉。歳-{餘}-,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號曰「-{寧}-見乳虎,無値-{寧}-成之怒」。義縱自河內遷為南陽太守,聞-{寧}-成家居南陽,及縱至關,-{寧}-成側行送迎,然縱氣盛,弗為禮。至郡,遂案-{寧}-氏,盡破碎其家。成坐有罪,及孔、暴之屬皆奔亡,南陽吏民重足一跡。而平氏朱彊、杜衍、杜周為縱牙爪之吏,任用,遷為廷史。軍數出定襄,定襄吏民亂敗,-{於}-是徙縱為定襄太守。縱至,掩定襄獄中重罪輕-{系}-二百-{餘}-人,及賓客昆弟私入相視亦二百-{餘}-人。縱一捕鞠,曰「為死罪解脫」。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慄,猾民佐吏為治。
是時趙禹、張湯以深刻為九卿矣,然其治尚寬,輔法而行,而縱以鷹撃毛摯為治。-{後}-會五銖錢白金起,民為-{姦}-,京師尤甚,乃以縱為右內史,王溫舒為中尉。溫舒至惡,其所為不先言縱,縱必以氣淩之,敗壞其功。其治,所誅殺甚多,然取為小治,-{姦}-益不勝,直指始出矣。吏之治以斬殺縛束為務,閻奉以惡用矣。縱廉,其治放郅都。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多不治。上怒曰:「縱以我為不-{復}-行此道乎?」嗛之。至冬,楊可方受告緡,縱以為此亂民,部吏捕其為可使者。天子聞,使杜式治,以為廢格沮事,棄縱市。-{後}-一歳,張湯亦死。
==王溫舒==
王溫舒者,陽陵人也。少時椎埋為-{姦}-。已而試補縣亭長,數廢。為吏,以治獄至廷史。事張湯,遷為-{御}-史。督盜賊,殺傷甚多,稍遷至廣平都尉。擇郡中豪敢任吏十-{餘}-人,以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快其意所欲得。此人雖有百罪,弗法;卽有避,因其事夷之,亦滅宗。以其故齊趙之郊盜賊不敢近廣平,廣平聲為道不拾遺。上聞,遷為河內太守。
素居廣平時,皆知河內豪-{姦}-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具私馬五十匹,為驛自河內至長安,部吏如居廣平時方略,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連坐千-{餘}-家。上書請,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盡沒入償臧。奏行不過二三日,得可事。論報,至流血十-{餘}--{裡}-。河內皆怪其奏,以為神速。盡十二月,郡中毋聲,毋敢夜行,野無犬吠之盜。其頗不得,失之旁郡國,黎來,會春,溫舒頓足嘆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殺伐行威不愛人如此。天子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其治-{復}-放河內,徙諸名禍猾吏與從事,河內則楊皆、麻戊,關中楊贛、成信等。義縱為內史,憚未敢恣治。及縱死,張湯敗-{後}-,徙為廷尉,而尹齊為中尉。
==尹齊==
尹齊者,東郡茌平人。以刀筆稍遷至-{御}-史。事張湯,張湯數稱以為廉武,使督盜賊,所斬伐不避貴戚。遷為關內都尉,聲甚-{於}--{寧}-成。上以為能,遷為中尉,吏民益凋敝。尹齊木彊少文,豪惡吏伏匿而善吏不能為治,以故事多廢,抵罪。上-{復}-徙溫舒為中尉,而楊-{僕}-以嚴酷為主爵都尉。
楊-{僕}-者,宜陽人也。以千夫為吏。河南守案舉以為能,遷為-{御}-史,使督盜賊關東。治放尹齊,以為敢摯行。稍遷至主爵都尉,列九卿。天子以為能。南越反,拜為樓船將軍,有功,封將梁侯。為荀彘所縛。居久之,病死。
而溫舒-{復}-為中尉。為人少文,居廷惛惛不辯,至-{於}-中尉則心開。督盜賊,素習關中俗,知豪惡吏,豪惡吏盡-{復}-為用,為方略。吏苛察,盜賊惡少年投缿購告言-{姦}-,置伯格長以牧司-{姦}-盜賊。溫舒為人讇善事有埶者;卽無埶者,視之如奴。有埶家,雖有-{姦}-如山,弗犯;無埶者,貴戚必侵辱。舞文巧詆下戸之猾,以燻大豪。其治中尉如此。-{姦}-猾窮治,大抵盡靡爛獄中,行論無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於}-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勢者為-{遊}-聲譽,稱治。治數歳,其吏多以權富。
溫舒撃東越還,議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時天子方欲作通天-{臺}-而未有人,溫舒請覆中尉脫卒,得數萬人作。上説,拜為少府。徙為右內史,治如其故,-{姦}-邪少禁。坐法失官。-{復}-為右輔,行中尉事。如故操。
歳-{餘}-,會宛軍-{發}-,詔-{徴}-豪吏,溫舒匿其吏華成,及人有變告溫舒受員騎錢,他-{姦}-利事,罪至族,自殺。其時兩弟及兩婚家亦各自坐他罪而族。光祿徐自為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王溫舒罪至同時而五族乎!」
溫舒死,家直累千金。-{後}-數歳,尹齊亦以淮陽都尉病死,家直不滿五十金。所誅滅淮陽甚多,及死,仇家欲燒其屍,屍亡去歸葬。
自溫舒等以惡為治,而郡守、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溫舒,而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南陽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齊有徐勃,燕趙之閒有堅盧、-{範}-生之屬。大群至數千人,擅自號,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縛辱郡太守、都尉,殺二千石,為檄告縣趣具食;小群以百數,掠鹵鄕-{裡}-者,不可勝數也。-{於}-是天子始使-{御}-史中丞、丞相長史督之。猶弗能禁也,乃使光祿大夫-{範}-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撃,斬首大部或至萬-{餘}-級,及以法誅通飲食,坐連諸郡,甚者數千人。數歳,乃頗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復}-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無可柰何。-{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後}-小吏畏誅,雖有盜不敢-{發}-,恐不能得,坐課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盜賊寖多,上下相為匿,以文辭避法焉。
==減宣==
減宣者,楊人也。以佐史無害給事河東守府。衞將軍靑使買馬河東,見宣無害,言上,-{徴}-為大廐丞。官事辨,稍遷至-{御}-史及中丞。使治主父偃及治淮南反獄,所以微文深詆,殺者甚眾,稱為敢決疑。數廢數起,為-{御}-史及中丞者-{幾}-二十歳。王溫舒免中尉,而宣為左內史。其治米鹽,事大小皆關其手,自部署縣名曹實物,官吏令丞不得擅搖,痛以重法繩之。居官數年,一切郡中為小治辨,然獨宣以小致大,能因力行之,難以為經。中廢。為右扶風,坐怨成信,信亡藏上林中,宣使郿令格殺信,吏卒格信時,射中上林苑門,宣下吏詆罪,以為大逆,當族,自殺。而杜周任用。
==杜周==
杜周者,南陽杜衍人。義縱為南陽守,以為爪牙,舉為廷尉史。事張湯,湯數言其無害,至-{御}-史。使案邊失亡,所論殺甚眾。奏事中上意,任用,與減宣相編,更為中丞十-{餘}-歳。
其治與宣相放,然重遲,外寬,內深次骨。宣為左內史,周為廷尉,其治大放張湯而善候伺。上所欲擠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釋者,久-{繫}-待問而微見其冤狀。客有讓周曰:「君為天子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獄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疎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
至周為廷尉,詔獄亦益多矣。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不減百-{餘}-人。郡吏大府舉之廷尉,一歳至千-{餘}-章。章大者連逮-{證}-案數百,小者數十人;遠者數千,近者數百-{裡}-。會獄,吏因責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於}-是聞有逮皆亡匿。獄久者至更數赦十有-{餘}-歳而相告言,大抵盡詆以不道以上。廷尉及中都官詔獄逮至六七萬人,吏所增加十萬-{餘}-人。
週中廢,-{後}-為執金時,逐盜,捕治桑弘羊、衞皇-{後}-昆弟子刻深,天子以為盡力無私,遷為-{御}-史大夫。家兩子,夾河為守。其治暴酷皆甚-{於}-王溫舒等矣。杜周初-{徴}-為廷史,有一馬,且不全;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子孫尊官,家訾累數巨萬矣。
==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自郅都、杜周十人者,此皆以酷烈為聲。然郅都伉直,引是非,爭天下大體。張湯以知陰陽,人主與倶上下,時數辯當否,國家賴其便。趙禹時-{據}-法守正。杜周從諛,以少言為重。自張湯死-{後}-,網密,多詆嚴,官事寖以秏廢。九卿碌碌┐其官,救過不贍,何暇論繩墨之外乎!然此十人中,其廉者足以為儀表,其汚者足以為戒,方略教導,禁-{姦}-止邪,一切亦皆彬彬質有其文武焉。雖慘酷,斯稱其位矣。至若蜀守馮當暴挫,廣漢李貞擅磔人,東郡彌-{僕}-鋸項,天水駱璧推-{鹹}-,河東褚廣妄殺,京兆無忌、馮翊殷周蝮鷙,水衡閻奉-{樸}-撃賣請,何足數哉!何足數哉!
==索隱述贊==
太上失德,法令滋起。破觚為圓,禁暴不止。-{奸}-偽斯熾,慘酷爰始。乳獸揚威,蒼鷹側視。舞文巧詆,懷生何恃!
|
史記/卷123
|
../
大宛之跡,見自張騫。張騫,漢中人。建元中為郎。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隴西。經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於。單於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居匈奴中,益寬,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曰:「若欲何之?」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導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導繹,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太子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留歲餘,還,並南山,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餘,單於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漢拜騫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騫為人彊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曰: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裡。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屬邑大小七十餘城,眾可數十萬。其兵弓矛騎射。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東則扜穼、於窴。於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鹽澤去長安可五千裡。匈奴右方居鹽澤以東,至隴西長城,南接羌,鬲漢道焉。
烏孫在大宛東北可二千里,行國,隨畜,與匈奴同俗。控弦者數萬,敢戰。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羈屬,不肯往朝會焉。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萬人。與大宛鄰國。國小,南羈事月氏,東羈事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萬。故時彊,輕匈奴,及冒頓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單於,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閒,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餘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臨媯水,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國或數千里。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畫革旁行以為書記。其西則條枝,北有奄蔡、黎軒。
條枝在安息西數千里,臨西海。暑溼。耕田,田稻。有大鳥,卵如甕。人眾甚多,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屬之,以為外國。國善眩。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嘗見。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裡媯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無大(王)[君]長,往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善賈市。及大月氏西徙,攻敗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餘萬。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其東南有身毒國。
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溼暑熱雲。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彊,可以賂遺設利朝也。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裡,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天子欣然,以騫言為然,乃令騫因蜀犍為發閒使,四道並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閉氐、筰,南方閉巂、昆明。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然聞其西可千餘裡有乘象國,名曰滇越,而蜀賈姦出物者或至焉,於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國。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道不通,罷之。及張騫言可以通大夏,乃復事西南夷。
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是歲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騫為衛尉,與李將軍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匈奴圍李將軍,軍失亡多;而騫後期當斬,贖為庶人。是歲漢遣驃騎破匈奴西(城)[域]數萬人,至祁連山。其明年,渾邪王率其民降漢,而金城、河西西並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匈奴時有候者到,而希矣。其後二年,漢擊走單於於幕北。
是後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國也。匈奴攻殺其父,而昆莫生棄於野。烏嗛肉蜚其上,狼往乳之。單於怪以為神,而收長之。及壯,使將兵,數有功,單於復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長守於西(城)[域]。昆莫收養其民,攻旁小邑,控弦數萬,習攻戰。單於死,昆莫乃率其眾遠徙,中立,不肯朝會匈奴。匈奴遣奇兵擊,不勝,以為神而遠之,因羈屬之,不大攻。今單於新困於漢,而故渾邪地空無人。蠻夷俗貪漢財物,今誠以此時而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使,使遺之他旁國。
騫既至烏孫,烏孫王昆莫見漢使如單於禮,騫大慚,知蠻夷貪,乃曰:「天子致賜,王不拜則還賜。」昆莫起拜賜,其他如故。騫諭使指曰:「烏孫能東居渾邪地,則漢遣翁主為昆莫夫人。」烏孫國分,王老,而遠漢,未知其大小,素服屬匈奴日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專制。騫不得其要領。昆莫有十餘子,其中子曰大祿,彊,善將眾,將眾別居萬餘騎。大祿兄為太子,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蚤死。臨死謂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為太子,無令他人代之。」昆莫哀而許之,卒以岑娶為太子。大祿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諸昆弟,將其眾畔,謀攻岑娶及昆莫。昆莫老,常恐大祿殺岑娶,予岑娶萬餘騎別居,而昆莫有萬餘騎自備,國眾分為三,而其大總取羈屬昆莫,昆莫亦以此不敢專約於騫。
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窴、扜穼及諸旁國。烏孫發導譯送騫還,騫與烏孫遣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
騫還到,拜為大行,列於九卿。歲餘,卒。
烏孫使既見漢人眾富厚,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其後歲餘,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
自博望侯騫死後,匈奴聞漢通烏孫,怒,欲擊之。及漢使烏孫,若出其南,抵大宛、大月氏相屬,烏孫乃恐,使使獻馬,願得尚漢女翁主為昆弟。天子問群臣議計,皆曰「必先納聘,然後乃遣女」。初,天子發書易,雲「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而漢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國。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於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人所齎操大放博望侯時。其後益習而衰少焉。漢率一歲中使多者十餘,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
是時漢既滅越,而蜀、西南夷皆震,請吏入朝。於是置益州、越巂、牂柯、沈黎、汶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出此初郡抵大夏,皆復閉昆明,為所殺,奪幣財,終莫能通至大夏焉。於是漢發三輔罪人,因巴蜀士數萬人,遣兩將軍郭昌、衛廣等往擊昆明之遮漢使者,斬首虜數萬人而去。其後遣使,昆明復為寇,竟莫能得通。而北道酒泉抵大夏,使者既多,而外國益厭漢幣,不貴其物。
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其後從吏卒皆爭上書言外國奇怪利害,求使。天子為其絕遠,非人所樂往,聽其言,予節,募吏民毋問所從來,為具備人眾遣之,以廣其道。來還不能毋侵盜幣物,及使失指,天子為其習之,輒覆案致重罪,以激怒令贖,復求使。使端無窮,而輕犯法。其吏卒亦輒復盛推外國所有,言大者予節,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徒皆爭效之。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齎物,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度漢兵遠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漢使乏絕積怨,至相攻擊。而樓蘭、姑師小國耳,當空道,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使者爭遍言外國災害,皆有城邑,兵弱易擊。於是天子以故遣從驃侯破奴將屬國騎及郡兵數萬,至匈河水,欲以擊胡,胡皆去。其明年,擊姑師,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因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還,封破奴為浞野侯。王恢數使,為樓蘭所苦,言天子,天子發兵令恢佐破奴擊破之,封恢為浩侯。於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門矣。
烏孫以千匹馬聘漢女,漢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烏孫,烏孫王昆莫以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為左夫人。昆莫曰「我老」,乃令其孫岑娶妻翁主。烏孫多馬,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馬。
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及宛西小國驩潛、大益,宛東姑師、扜穼、蘇薤之屬,皆隨漢使獻見天子。天子大悅。
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窴,其山多玉石,採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
是時上方數巡狩海上,乃悉從外國客,大都多人則過之,散財帛以賞賜,厚具以饒給之,以覽示漢富厚焉。於是大觳抵,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令外國客遍觀(名)[各]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傾駭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戲歲增變,甚盛益興,自此始。
西北外國使,更來更去。宛以西,皆自以遠,尚驕恣晏然,未可詘以禮羈縻而使也。自烏孫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單於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漢使,非出幣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所以然者,遠漢,而漢多財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於漢使焉。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須髯,善市賈,爭分銖。俗貴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錢器。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他兵器。得漢黃白金,輒以為器,不用為幣。
而漢使者往既多,其少從率多進熟於天子,言曰:「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宛國饒漢物,相與謀曰:「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敗,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絕邑,乏食者多。漢使數百人為輩來,而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致大軍乎?無柰我何。且貳師馬,宛寶馬也。」遂不肯予漢使。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宛貴人怒曰:「漢使至輕我!」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鬱成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於是天子大怒。諸嘗使宛姚定漢等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彊弩射之,即盡虜破宛矣。天子已嘗使浞野侯攻樓蘭,以七百騎先至,虜其王,以定漢等言為然,而欲侯寵姬李氏,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趙始成為軍正,故浩侯王恢使導軍,而李哆為校尉,制軍事。是歲太初元年也。而關東蝗大起,蜚西至敦煌。
貳師將軍軍既西過鹽水,當道小國恐,各堅城守,不肯給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數日則去。比至鬱成,士至者不過數千,皆饑罷。攻鬱成,鬱成大破之,所殺傷甚眾。貳師將軍與哆、始成等計:「至鬱成尚不能舉,況至其王都乎?」引兵而還。往來二歲。還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使使上書言:「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患饑。人少,不足以拔宛。願且罷兵,益發而復往。」天子聞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門,曰軍有敢入者輒斬之!貳師恐,因留敦煌。
其夏,漢亡浞野之兵二萬餘於匈奴。公卿及議者皆願罷擊宛軍,專力攻胡。天子已業誅宛,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侖頭易苦漢使矣,為外國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赦囚徒材官,益發惡少年及邊騎,歲餘而出敦煌者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牛十萬,馬三萬餘匹,驢騾橐它以萬數。多齎糧,兵弩甚設,天下騷動,傳相奉伐宛,凡五十餘校尉。宛王城中無井,皆汲城外流水,於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而發天下七科適,及載糒給貳師。轉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而拜習馬者二人為執驅校尉,備破宛擇取其善馬雲。
於是貳師後復行,兵多,而所至小國莫不迎,出食給軍。至侖頭,侖頭不下,攻數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漢兵到者三萬人。宛兵迎擊漢兵,漢兵射敗之,宛走入葆乘其城。貳師兵欲行攻鬱成,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乃先至宛,決其水源,移之,則宛固已憂困。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宛大恐,走入中城。宛貴人相與謀曰:「漢所為攻宛,以王毋寡匿善馬而殺漢使。今殺王毋寡而出善馬,漢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戰而死,未晚也。」宛貴人皆以為然,共殺其王毋寡,持其頭遣貴人使貳師,約曰:「漢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漢軍食。即不聽,我盡殺善馬,而康居之救且至。至,我居內,康居居外,與漢軍戰。漢軍熟計之,何從?」是時康居候視漢兵,漢兵尚盛,不敢進。貳師與趙始成、李哆等計:「聞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所為來,誅首惡者毋寡。毋寡頭已至,如此而不許解兵,則堅守,而康居候漢罷而來救宛,破漢軍必矣。」軍吏皆以為然,許宛之約。宛乃出其善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給漢軍。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餘匹,而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以為宛王,與盟而罷兵。終不得入中城。乃罷而引歸。
初,貳師起敦煌西,以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乃分為數軍,從南北道。校尉王申生、故鴻臚壺充國等千餘人,別到鬱成。鬱成城守,不肯給食其軍。王申生去大軍二百里,(偵)[偩]而輕之,責鬱成。鬱成食不肯出,窺知申生軍日少,晨用三千人攻,戮殺申生等,軍破,數人脫亡,走貳師。貳師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破鬱成。鬱成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康居聞漢已破宛,乃出鬱成王予桀,桀令四騎士縛守詣大將軍。四人相謂曰:「鬱成王漢國所毒,今生將去,卒失大事。」欲殺,莫敢先擊。上邽騎士趙弟最少,拔劍擊之,斬鬱成王,齎頭。弟、桀等逐及大將軍。
初,貳師後行,天子使使告烏孫,大發兵併力擊宛。烏孫發二千騎往,持兩端,不肯前。貳師將軍之東,諸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軍入獻,見天子,因以為質焉。貳師之伐宛也,而軍正趙始成力戰,功最多;及上官桀敢深入,李哆為謀計,軍入玉門者萬餘人,軍馬千餘匹。貳師後行,軍非乏食,戰死不能多,而將吏貪,多不愛士卒,侵牟之,以此物故眾。天子為萬裡而伐宛,不錄過,封廣利為海西侯。又封身斬鬱成王者騎士趙弟為新畤侯。軍正趙始成為光祿大夫,上官桀為少府,李哆為上黨太守。軍官吏為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者百餘人,千石以下千餘人。奮行者官過其望,以適過行者皆絀其勞。士卒賜直四萬金。伐宛再反,凡四歲而得罷焉。
漢已伐宛,立昧蔡為宛王而去。歲餘,宛貴人以為昧蔡善諛,使我國遇屠,乃相與殺昧蔡,立毋寡昆弟曰蟬封為宛王,而遣其子入質於漢。漢因使使賂賜以鎮撫之。
而漢發使十餘輩至宛西諸外國,求奇物,因風覽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鹽水,往往有亭。而侖頭有田卒數百人,因置使者護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
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裡,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索隱述贊】大宛之跡,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窺海上。條枝西入,天馬內向。蔥嶺無塵,鹽池息浪。曠哉絕域,往往亭障。
Category:印度
|
史記/卷124
|
75%
../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雲。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廩,伊尹負於鼎俎,傅說匿於傅險,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蹠、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埶激也。至如閭巷之俠,脩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餘甚恨之。以餘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彊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醜之。餘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餘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餘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陰脫季布將軍之阸,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莫不延頸願交焉。
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自以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雒陽有劇孟。周人以商賈為資,而劇孟以任俠顯諸侯。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天下騷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雲。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及劇孟死,家無餘十金之財。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
是時濟南瞷氏、陳周庸亦以豪聞,景帝聞之,使使盡誅此屬。其後代諸白、梁韓無闢、陽翟薛兄、陜韓孺紛紛復出焉。
郭解
郭解,軹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姦剽攻,不休及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於心,卒發於睚眥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彊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屍於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倨視之,解遣人問其名姓。客欲殺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踐更時脫之。」每至踐更,數過,吏弗求。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箕踞者乃肉袒謝罪。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
雒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終不聽。客乃見郭解。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解乃謂仇家曰:「吾聞雒陽諸公在此間,多不聽者。今子幸而聽解,解奈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待我去,令雒陽豪居其間,乃聽之。」
解執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後乃敢嘗酒食。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餘車,請得解客舍養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衛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上曰:「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解家遂徙。諸公送者出千餘萬。軹人楊季主子為縣掾,舉徙解。解兄子斷楊掾頭。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
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爭交驩解。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已又殺楊季主。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闕下。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身至臨晉。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少公自殺,口絕。久之,乃得解。窮治所犯,為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姦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遂族郭解翁伯。
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裡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臨淮兒長卿,東陽田君孺,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採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戲,惜哉!
【索隱述贊】遊俠豪倨,藉藉有聲。權行州裡,力折公卿。朱家脫季,劇孟定傾。急人之難,免讎於更。偉哉翁伯,人貌榮名。
|
史記/卷125
|
../
==序==
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虛言。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昔以色幸者多矣。至漢興,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時有閎孺。此兩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貴幸,與上臥起,公卿皆因關說。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鵕䴊,貝帶,傅脂粉,化閎、籍之屬也。兩人徙家安陵。孝文時中寵臣,士人則鄧通,宦者則趙同、北宮伯子。北宮伯子以愛人長者;而趙同以星氣幸,常為文帝參乘;鄧通無伎能。
==鄧通==
鄧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舩為黃頭郎。孝文帝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從後推之上天,顧見其衣裻帶後穿。覺而之漸臺,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即見鄧通,其衣後穿,夢中所見也。召問其名姓,姓鄧氏,名通,文帝說焉,尊幸之日異。通亦願謹,不好外交,雖賜洗沐,不欲出。於是文帝賞賜通巨萬以十數,官至上大夫。文帝時時如鄧通家遊戲。然鄧通無他能,不能有所薦士,獨自謹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當貧餓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謂貧乎?」於是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唶吮之。文帝不樂,從容問通曰:「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問病,文帝使唶癰,唶癰而色難之。已而聞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心慚,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鄧通免,家居。居無何,人有告鄧通盜出徼外鑄錢。下吏驗問,頗有之,遂竟案,盡沒入鄧通家,尚負責數巨萬。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於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孝景帝時,中無寵臣,然獨郎中令周文仁,仁寵最過庸,乃不甚篤。今天子中寵臣,士人則韓王孫嫣,宦者則李延年。
==韓嫣==
嫣者,弓高侯孽孫也。今上為膠東王時,嫣與上學書相愛。及上為太子,愈益親嫣。嫣善騎射,善佞。上即位,欲事伐匈奴,而嫣先習胡兵,以故益尊貴,官至上大夫,賞賜擬於鄧通。時嫣常與上臥起。江都王入朝,有詔得從入獵上林中。天子車駕蹕道未行,而先使嫣乘副車,從數十百騎,騖馳視獸。江都王望見,以為天子,闢從者,伏謁道傍。嫣驅不見。既過,江都王怒,為皇太后泣曰:「請得歸國入宿衛,比韓嫣。」太后由此嗛嫣。嫣侍上,出入永巷不禁,以-{姦}-聞皇太后。皇太后怒,使使賜嫣死。上為謝,終不能得,嫣遂死。而案道侯韓說,其弟也,亦佞幸。
==李延年==
李延年,中山人也。父母及身兄弟及女,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給事狗中。而平陽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上見,心說之,及入永巷,而召貴延年。延年善歌,為變新聲,而上方興天地祠,欲造樂詩歌弦之。延年善承意,弦次初詩。其女弟亦幸,有子男。延年佩二千石印,號協聲律。與上臥起,甚貴幸,埒如韓嫣也。久之,寖與中人亂,出入驕恣。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後,愛弛,則禽誅延年昆弟也。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甚哉愛憎之時!彌子瑕之行,足以觀後人佞幸矣。雖百世可知也。
|
史記/卷126
|
../
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淳于髡==
淳于髡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說,置酒後宮,召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帣韝鞠跽,待酒於前,時賜餘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鬥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以諷諫焉。齊王曰:「善。」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為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嘗在側。
其後百餘年,楚有優孟。
==優孟==
優孟
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啗以棗脯。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優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驚而問其故。優孟曰:「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王曰:「何如?」對曰:「臣請以彫玉為棺,文梓為槨,楩楓豫章為題湊,發甲卒為穿壙,老弱負土,齊趙陪位於前,韓魏翼衛其後,廟食太牢,奉以萬戶之邑。諸侯聞之,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也。」王曰:「寡人之過一至此乎!為之柰何?」優孟曰:「請為大王六畜葬之。以壟灶為槨,銅歷為棺,齎以薑棗,薦以木蘭,祭以糧稻,衣以火光,葬之於人腹腸。」於是王乃使以馬屬太官,無令天下久聞也。
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逢優孟,與言曰:「我,孫叔敖子也。父且死時,屬我貧困往見優孟。」優孟曰:「若無遠有所之。」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餘,像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莊王置酒,優孟前為壽。莊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也,欲以為相。優孟曰:「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莊王許之。三日後,優孟復來。王曰:「婦言謂何?」孟曰:「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難以得食。起而為吏,身貪鄙者餘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賕枉法,為姦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於是莊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此知可以言時矣。
其後二百餘年,秦有優旃。
==優旃==
優旃
優旃者,秦倡侏儒也。善為笑言,然合於大道,秦始皇時,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優旃見而哀之,謂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優旃曰:「我即呼汝,汝疾應曰諾。」居有頃,殿上上壽呼萬歲。優旃臨檻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諾。」優旃曰:「汝雖長,何益,幸雨立。我雖短也,幸休居。」於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始皇嘗議欲大苑囿,東至函谷關,西至雍、陳倉。優旃曰:「善。多縱禽獸於其中,寇從東方來,令麋鹿觸之足矣。」始皇以故輟止。
二世立,又欲漆其城。優旃曰:「善。主上雖無言,臣固將請之。漆城雖於百姓愁費,然佳哉!漆城蕩蕩,寇來不能上。即欲就之,易為漆耳,顧難為蔭室。」於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居無何,二世殺死,優旃歸漢,數年而卒。
==評論==
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齊威王橫行。優孟搖頭而歌,負薪者以封。優旃臨檻疾呼,陛楯得以半更。豈不亦偉哉!
=褚先生補=
褚先生曰:臣幸得以經術為郎,而好讀外家傳語。竊不遜讓,復作故事滑稽之語六章,編之於左。可以覽觀揚意,以示後世好事者讀之,以遊心駭耳,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郭舍人==
郭舍人
武帝時有所幸倡郭舍人者,發言陳辭雖不合大道,然令人主和說。武帝少時,東武侯母常養帝,帝壯時,號之曰「大乳母」。率一月再朝。朝奏入,有詔使倖臣馬遊卿以帛五十匹賜乳母,又奉飲糒飱養乳母。乳母上書曰:「某所有公田,願得假倩之。」帝曰:「乳母欲得之乎?」以賜乳母。乳母所言,未嘗不聽。有詔得令乳母乘車行馳道中。當此之時,公卿大臣皆敬重乳母。乳母家子孫奴從者橫暴長安中,當道掣頓人車馬,奪人衣服。聞於中,不忍致之法。有司請徙乳母家室,處之於邊。奏可。乳母當入至前,面見辭。乳母先見郭舍人,為下泣。舍人曰:「即入見辭去,疾步數還顧。」乳母如其言,謝去,疾步數還顧。郭舍人疾言罵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陛下已壯矣,寧尚須汝乳而活邪?尚何還顧!」於是人主憐焉悲之,乃下詔止無徙乳母,罰謫譖之者。
==東方朔==
東方朔
武帝時,齊人有東方生名朔,以好古傳書,愛經術,多所博觀外家之語。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然能勝之。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讀之二月乃盡。詔拜以為郎,常在側侍中。數召至前談語,人主未嘗不說也。時詔賜之食於前。飯已,盡懷其餘肉持去,衣盡汙。數賜縑帛,簷揭而去。徒用所賜錢帛,取少婦於長安中好女。率取婦一歲所者即棄去,更取婦。所賜錢財盡索之於女子。人主左右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聞之,曰:「令朔在事無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任其子為郎,又為侍謁者,常持節出使。朔行殿中,郎謂之曰:「人皆以先生為狂。」朔曰:「如朔等,所謂避世於朝廷閒者也。古之人,乃避世於深山中。」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金馬門者,宦[者]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
時會聚宮下博士諸先生與論議,共難之曰:「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澤及後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數。著於竹帛,自以為海內無雙,即可謂博聞辯智矣。然悉力盡忠以事聖帝,曠日持久,積數十年,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意者尚有遺行邪?其故何也?」東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備也。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夫張儀、蘇秦之時,周室大壞,諸侯不朝,力政爭權,相禽以兵,並為十二國,未有雌雄,得士者彊,失士者亡,故說聽行通,身處尊位,澤及後世,子孫長榮。今非然也。聖帝在上,德流天下,諸侯賓服,威振四夷,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於覆盂,天下平均,合為一家,動發舉事,猶如運之掌中。賢與不肖,何以異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眾,竭精馳說,並進輻湊者,不可勝數。悉力慕義,困於衣食,或失門戶。使張儀、蘇秦與僕並生於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侍侍郎乎!傳曰:『天下無害菑,雖有聖人,無所施其才;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故曰時異則事異。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詩》曰:『鼓鐘於宮,聲聞於外。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茍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躬行仁義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學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處士,時雖不用,崛然獨立,塊然獨處,上觀許由,下察接輿,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常也。子何疑於餘哉!」於是諸先生默然無以應也。
建章宮後閤重櫟中有物出焉,其狀似麋。以聞,武帝往臨視之。問左右群臣習事通經術者,莫能知。詔東方朔視之。朔曰:「臣知之,願賜美酒粱飯大飱臣,臣乃言。」詔曰:「可。」已又曰:「某所有公田魚池蒲葦數頃,陛下以賜臣,臣朔乃言。」詔曰:「可。」於是朔乃肯言,曰:「所謂騶牙者也。遠方當來歸義,而騶牙先見。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騶牙。」其後一歲所,匈奴混邪王果將十萬眾來降漢。乃復賜東方生錢財甚多。
至老,朔且死時,諫曰:「《詩》雲『營營青蠅,止於蕃。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願陛下遠巧佞,退讒言。」帝曰:「今顧東方朔多善言?」怪之。居無幾何,朔果病死。傳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此之謂也。
==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
武帝時,大將軍衛青者,衛-{後}-兄也,封為長平侯。從軍擊匈奴,至餘吾水上而還,斬首捕虜,有功來歸,詔賜金千斤。將軍出宮門,齊人東郭先生以方士待詔公車,當道遮衛將軍車,拜謁曰:「願白事。」將軍止車前,東郭先生旁車言曰:「王夫人新得幸於上,家貧。今將軍得金千斤,誠以其半賜王夫人之親,人主聞之必喜。此所謂奇策便計也。」衛將軍謝之曰:「先生幸告之以便計,請奉教。」於是衛將軍乃以五百金為王夫人之親壽。王夫人以聞武帝。帝曰:「大將軍不知為此。」問之安所受計策,對曰:「受之待詔者東郭先生。」詔召東郭先生,拜以為郡都尉。東郭先生久待詔公車,貧困饑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道中人笑之,東郭先生應之曰:「誰能履行雪中,令人視之,其上履也,其履下處乃似人足者乎?」及其拜為二千石,佩青緺出宮門,行謝主人。故所以同官待詔者,等比祖道於都門外。榮華道路,立名當世。此所謂衣褐懷寶者也。當其貧困時,人莫省視;至其貴也,乃爭附之。諺曰:「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其此之謂邪?
王夫人病甚,人主至自往問之曰:「子當為王,欲安所置之?」對曰:「願居洛陽。」人主曰:「不可。洛陽有武庫、敖倉,當關口,天下嚥喉。自先帝以來,傳不為置王。然關東國莫大於齊,可以為齊王。」王夫人以手擊頭,呼「幸甚」。王夫人死,號曰「齊王太后薨」。
==淳于髡==
淳于髡
昔者,齊王使淳于髡獻鵠於楚。出邑門,道飛其鵠,徒揭空籠,造詐成辭,往見楚王曰:「齊王使臣來獻鵠,過於水上,不忍鵠之渴,出而飲之,去我飛亡。吾欲刺腹絞頸而死。恐人之議吾王以鳥獸之故令士自傷殺也。鵠,毛物,多相類者,吾欲買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國奔亡,痛吾兩主使不通。故來服過,叩頭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齊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賜之,財倍鵠在也。
==王先生==
武帝時,徵北海太守詣行在所。有文學卒史王先生者,自請與太守俱,「吾有益於君」,君許之。諸府掾功曹白雲:「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實,恐不可與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遂與俱。行至宮下,待詔宮府門。王先生徒懷錢沽酒,與衛卒僕射飲,日醉,不視其太守。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謂戶郎曰:「幸為我呼吾君至門內遙語。」戶郎為呼太守。太守來,望見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問君何以治北海令無盜賊,君對曰何哉?」對曰:「選擇賢材,各任之以其能,賞異等,罰不肖。」王先生曰:「對如是,是自譽自伐功,不可也。願君對言,非臣之力,盡陛下神靈威武所變化也。」太守曰:「諾。」召入,至於殿下,有詔問之曰:「何於治北海,令盜賊不起?」叩頭對言:「非臣之力,盡陛下神靈威武之所變化也。」武帝大笑,曰:「於呼!安得長者之語而稱之!安所受之?」對曰:「受之文學卒史。」帝曰:「今安在?」對曰:「在宮府門外。」有詔召拜王先生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為水衡都尉。傳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財。」
==西門豹==
西門豹
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豹往到鄴,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長老曰:「苦為河伯娶婦,以故貧。」豹問其故,對曰:「鄴三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收取其錢得數百萬,用其二三十萬為河伯娶婦,與祝巫共分其餘錢持歸。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雲是當為河伯婦,即娉取。洗沐之,為治新繒綺縠衣,閒居齋戒;為治齋宮河上,張緹絳帷,女居其中。為具牛酒飯食,行十餘日。共粉飾之,如嫁女床蓆,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數十里乃沒。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遠逃亡。以故城中益空無人,又困貧,所從來久遠矣。民人俗語曰『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西門豹曰:「至為河伯娶婦時,願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來告語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諾。」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三老、官屬、豪長者、裡父老皆會,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後。西門豹曰:「呼河伯婦來,視其好醜。」即將女出帷中,來至前。豹視之,顧謂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為入報河伯,得更求好女,後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有頃,曰:「巫嫗何久也?弟子趣之!」復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頃,曰:「弟子何久也?復使一人趣之!」復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門豹曰:「巫嫗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煩三老為入白之。」復投三老河中。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長老、吏傍觀者皆驚恐。西門豹顧曰:「巫嫗、三老不來還,柰之何?」欲復使廷掾與豪長者一人入趣之。皆叩頭,叩頭且破,額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門豹曰:「諾,且留待之須臾。」須臾,豹曰:「廷掾起矣。狀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鄴吏民大驚恐,從是以後,不敢復言為河伯娶婦。
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當其時,民治渠少煩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然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十二渠經絕馳道,到漢之立,而長吏以為十二渠橋絕馳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馳道合三渠為一橋。鄴民人父老不肯聽長吏,以為西門君所為也,賢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長吏終聽置之。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後世,無絕已時,幾可謂非賢大夫哉!
傳曰:「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
==評論==
【索隱述贊】滑稽鴟夷,如脂如韋。敏捷之變,學不失詞。淳于索絕,趙國興師。楚優拒相,寢丘獲祠。偉哉方朔,三章紀之。
|
史記/卷127
|
../__TOC__
== 序 ==
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興何嘗不以卜筮決於天命哉!其於周尤甚,及秦可見。代王之入,任於卜者。太卜之起,由漢興而有。
== 司馬季主 ==
司馬季主
司馬季主者,楚人也。卜於長安東市。
宋忠為中大夫,賈誼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從論議,誦易先王聖人之道術,究遍人情,相視而嘆。賈誼曰:「吾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數中以觀採。」二人即同輿而之市,遊於卜肆中。天新雨,道少人,司馬季主閒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辯天地之道,日月之運,陰陽吉凶之本。二大夫再拜謁。司馬季主視其狀貌,如類有知者,即禮之,使弟子延之坐。坐定,司馬季主復理前語,分別天地之終始,日月星辰之紀,差次仁義之際,列吉凶之符,語數千言,莫不順理。
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狀,聽先生之辭,小子竊觀於世,未嘗見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汙?」
司馬季主捧腹大笑曰:「觀大夫類有道術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辭之野也!今夫子所賢者何也?所高者誰也?今何以卑汙長者?」
二君曰:「尊官厚祿,世之所高也,賢才處之。今所處非其地,故謂之卑。言不信,行不驗,取不當,故謂之汙。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賤簡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誇嚴以得人情,虛高人祿命以説人志,擅言禍災以傷人心,矯言鬼神以盡人財,厚求拜謝以私於己。』此吾之所恥,故謂之卑汙也。」
司馬季主曰:「公且安坐。公見夫被髪童子乎?日月照之則行,不照則止,問之日月疵瑕吉凶,則不能理。由是觀之,能知別賢與不肖者寡矣。
「賢之行也,直道以正諫,三諫不聽則退。其譽人也不望其報,惡人也不顧其怨,以便國家利眾為務。故官非其任不處也,祿非其功不受也;見人不正,雖貴不敬也;見人有汙,雖尊不下也;得不為喜,去不為恨;非其罪也,雖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謂賢者,皆可為羞矣。卑疵而前,孅趨而言;相引以勢,相導以利;比周賓正,以求尊譽,以受公奉;事私利,枉主法,獵農民;以官為威,以法為機,求利逆暴:譬無異於操白刃劫人者也。初試官時,倍力為巧詐,飾虛功執空文以罔主上,用居上為右;試官不讓賢陳功,見偽增實,以無為有,以少為多,以求便勢尊位;食飲驅馳,從姬歌兒,不顧於親,犯法害民,虛公家:此夫為盜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弒君未伐者也。何以為高賢才乎?
「盜賊發不能禁,夷貊不服不能攝,姦邪起不能塞,官秏亂不能治,四時不和不能調,歳穀不孰不能適。才賢不為,是不忠也;才不賢而託官位,利上奉,妨賢者處,是竊位也;有人者進,有財者禮,是偽也。子獨不見鴟梟之與鳳皇翔乎?蘭芷芎藭棄於廣野,蒿蕭成林,使君子退而不顯眾,公等是也。
「述而不作,君子義也。今夫卜者,必法天地,象四時,順於仁義,分策定卦,旋式正棋,然後言天地之利害,事之成敗。昔先王之定國家,必先龜策日月,而後乃敢代;正時日,乃後入家;產子必先佔吉凶,後乃有之。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越王句踐放文王八卦以破敵國,霸天下。由是言之,卜筮有何負哉!
「且夫卜筮者,埽除設坐,正其冠帶,然後乃言事,此有禮也。言而鬼神或以饗,忠臣以事其上,孝子以養其親,慈父以畜其子,此有德者也。而以義置數十百錢,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患或以免,事或以成,嫁子娶婦或以養生:此之為德,豈直數十百錢哉!此夫老子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今夫卜筮者利大而謝少,老子之雲豈異於是乎?
「莊子曰:『君子內無饑寒之患,外無劫奪之憂,居上而敬,居下不為害,君子之道也。』今夫卜筮者之為業也,積之無委聚,藏之不用府庫,徙之不用輜車,負裝之不重,止而用之無盡索之時。持不盡索之物,遊於無窮之世,雖莊氏之行未能增於是也,子何故而云不可卜哉?天不足西北,星辰西北移;地不足東南,以海為池;日中必移,月滿必虧;先王之道,乍存乍亡。公責卜者言必信,不亦惑乎!
「公見夫談士辯人乎?慮事定計,必是人也,然不能以一言説人主意,故言必稱先王,語必道上古;慮事定計,飾先王之成功,語其敗害,以恐喜人主之志,以求其欲。多言誇嚴,莫大於此矣。然欲彊國成功,盡忠於上,非此不立。今夫卜者,導惑教愚也。夫愚惑之人,豈能以一言而知之哉!言不厭多。
「故騏驥不能與罷驢為駟,而鳳皇不與燕雀為群,而賢者亦不與不肖者同列。故君子處卑隱以闢眾,自匿以闢倫,微見德順以除群害,以明天性,助上養下,多其功利,不求尊譽。公之等喁喁者也,何知長者之道乎!」
宋忠、賈誼忽而自失,芒乎無色,悵然噤口不能言。於是攝衣而起,再拜而辭。行洋洋也,出門僅能自上車,伏軾低頭,卒不能出氣。
居三日,宋忠見賈誼於殿門外,乃相引屏語相謂自嘆曰:「道高益安,勢高益危。居赫赫之勢,失身且有日矣。夫卜而有不審,不見奪糈;為人主計而不審,身無所處。此相去遠矣,猶天冠地屨也。此老子之所謂『無名者萬物之始』也。天地曠曠,物之熙熙,或安或危,莫知居之。我與若,何足預彼哉!彼久而愈安,雖曾氏之義未有以異也。」
久之,宋忠使匈奴,不至而還,抵罪。而賈誼為梁懷王傅,王墮馬薨,誼不食,毒恨而死。此務華絶根者也。
== 太史公曰 ==
太史公曰:古者卜人所以不載者,多不見於篇。及至司馬季主,餘志而著之。
== 褚先生曰 ==
褚先生曰:臣為郎時,遊觀長安中,見卜筮之賢大夫,觀其起居行歩,坐起自動,誓正其衣冠而當鄕人也,有君子之風。見性好解婦來卜,對之顏色嚴振,未嘗見齒而笑也。從古以來,賢者避世,有居止舞澤者,有居民閒閉口不言,有隱居卜筮閒以全身者。夫司馬季主者,楚賢大夫,遊學長安,通易經,術黃帝、老子,博聞遠見。觀其對二大夫貴人之談言,稱引古明王聖人道,固非淺聞小數之能。及卜筮立名聲千里者,各往往而在。傳曰:「富為上,貴次之;既貴各各學一伎能立其身。」黃直,大夫也;陳君夫,婦人也:以相馬立名天下。齊張仲、曲成侯以善擊刺學用劍,立名天下。留長孺以相彘立名。滎陽褚氏以相牛立名。能以伎能立名者甚多,皆有高世絶人之風,何可勝言。故曰:「非其地,樹之不生;非其意,教之不成。」夫家之教子孫,當視其所以好,好含茍生活之道,因而成之。故曰:「制宅命子,足以觀士;子有處所,可謂賢人。」臣為郎時,與太卜待詔為郎者同署,言曰:「孝武帝時,聚會佔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五行家曰可,堪輿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叢辰家曰大凶,歷家曰小兇,天人家曰小吉,太一家曰大吉。辯訟不決,以狀聞。制曰:『避諸死忌,以五行為主。』」人取於五行者也。
== 索隱述贊 ==
【索隱述贊】日者之名,有自來矣。吉凶占候,著於墨子。齊楚異法,書亡罕紀。後人斯繼,季主獨美。取免暴秦,此焉終否。
|
史記/卷128
|
../
== 龜策 ==
龜策
太史公曰: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記已。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塗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
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亦有決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國不同俗。然皆可以戰伐攻擊,推兵求勝,各信其神,以知來事。
略聞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以為龜藏則不靈,蓍久則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寶藏蓍龜;又其大小先後,各有所尚,要其歸等耳。或以為聖王遭事無不定,決疑無不見,其設稽神求問之道者,以為後世衰微,愚不師智,人各自安,化分為百室,道散而無垠,故推歸之至微,要絜於精神也。或以為昆蟲之所長,聖人不能與爭。其處吉凶,別然否,多中於人。至高祖時,因秦太卜官。天下始定,兵革未息。及孝惠享國日少,呂后女主,孝文、孝景因襲掌故,未遑講試,雖父子疇官,世世相傳,其精微深妙,多所遺失。至今上即位,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通一伎之士鹹得自效,絕倫超奇者為右,無所阿私,數年之閒,太卜大集。會上欲擊匈奴,西攘大宛,南收百越,卜筮至預見表象,先圖其利。及猛將推鋒執節,獲勝於彼,而蓍龜時日亦有力於此。上尤加意,賞賜至或數千萬。如丘子明之屬,富溢貴寵,傾於朝廷。至以卜筮射蠱道,巫蠱時或頗中。素有眥睚不快,因公行誅,恣意所傷,以破族滅門者,不可勝數。百僚蕩恐,皆曰龜策能言。後事覺姦窮,亦誅三族。
夫摓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是以擇賢而用佔焉,可謂聖人重事者乎!周公卜三龜,而武王有瘳。紂為暴虐,而元龜不佔。晉文將定襄王之位,卜得黃帝之兆,卒受彤弓之命。獻公貪驪姬之色,卜而兆有口象,其禍竟流五世。楚靈將背周室,卜而龜逆,終被乾谿之敗。兆應信誠於內,而時人明察見之於外,可不謂兩合者哉!君子謂夫輕卜筮,無神明者,悖;揹人道,信禎祥者,鬼神不得其正。故書建稽疑,五謀而卜筮居其二,五佔從其多,明有而不專之道也。
餘至江南,觀其行事,問其長老,雲龜千歲乃遊蓮葉之上,蓍百莖共一根。又其所生,獸無虎狼,草無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龜飲食之,以為能導引致氣,有益於助衰養老,豈不信哉!
褚先生曰:臣以通經術,受業博士,治春秋,以高第為郎,幸得宿衛,出入宮殿中十有餘年。竊好太史公傳。太史公之傳曰:「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略闚其要,故作龜策列傳。」臣往來長安中,求龜策列傳不能得,故之大卜官,問掌故文學長老習事者,寫取龜策卜事,編於下方。
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傳曰:「下有伏靈,上有兔絲;上有擣蓍,下有神龜。」所謂伏靈者,在兔絲之下,狀似飛鳥之形。新雨已,天清靜無風,以夜捎兔絲去之,既以篝燭此地燭之,火滅,即記其處,以新布四丈環置之,明即掘取之,入四尺至七尺,得矣,過七尺不可得。伏靈者,千歲松根也,食之不死。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傳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不能得滿百莖長丈者,取八十莖已上,蓍長八尺,即難得也。人民好用卦者,取滿六十莖已上,長滿六尺者,既可用矣。記曰:「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一曰「北斗龜」,二曰「南辰龜」,三曰「五星龜」,四曰「八風龜」,五曰「二十八宿龜」,六曰「日月龜」,七曰「九州龜」,八曰「玉龜」:凡八名龜。龜圖各有文在腹下,文云云者,此某之龜也。略記其大指,不寫其圖。取此龜不必滿尺二寸,民人得長七八寸,可寶矣。今夫珠玉寶器,雖有所深藏,必見其光,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謂乎!筆玉處於山而木潤,淵生珠而岸不枯者,潤澤之所加也。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蚗龍伏之。王者得之,長有天下,四夷賓服。能得百莖蓍,並得其下龜以卜者,百言百當,足以決吉凶。
神龜出於江水中,廬江郡常歲時生龜長尺二寸者二十枚輸太卜官,太卜官因以吉日剔取其腹下甲。龜千歲乃滿尺二寸。王者發軍行將,必鉆龜廟堂之上,以決吉凶。今高廟中有龜室,藏內以為神寶。
傳曰:「取前足臑骨穿佩之,取龜置室西北隅懸之,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臣為郎時,見萬畢石朱方,傳曰:「有神龜在江南嘉林中。嘉林者,獸無虎狼,鳥無鴟梟,草無毒螫,野火不及,斧斤不至,是為嘉林。龜在其中,常巢於芳蓮之上。左脅書文曰:『甲子重光,得我者匹夫為人君,有土正,諸侯得我為帝王。』求之於白蛇蟠杅林中者,齋戒以待,譺然,狀如有人來告之,因以醮酒佗發,求之三宿而得。」由是觀之,豈不偉哉!筆龜可不敬與?
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餘歲,老人死,移床,龜尚生不死。龜能行氣導引。問者曰:「龜至神若此,然太卜官得生龜,何為輒殺取其甲乎?」近世江上人有得名龜,畜置之,家因大富。與人議,欲遣去。人教殺之勿遣,遣之破人家。龜見夢曰:「送我水中,無殺吾也。」其家終殺之。殺之後,身死,家不利。人民與君王者異道。人民得名龜,其狀類不宜殺也。以往古故事言之,古明王聖主皆殺而用之。
宋元王時得龜,亦殺而用之。謹連其事於左方,令好事者觀擇其中焉。
宋元王二年,江使神龜使於河,至於泉陽,漁者豫且舉網得而囚之。置之籠中。夜半,龜來見夢於宋元王曰:「我為江使於河,而幕網當吾路。泉陽豫且得我,我不能去。身在患中,莫可告語。王有德義,故來告訴。」元王惕然而悟。乃召博士衛平而問之曰:「今寡人夢見一丈夫,延頸而長頭,衣玄繡之衣而乘輜車,來見夢於寡人曰:『我為江使於河,而幕網當吾路。泉陽豫且得我,我不能去。身在患中,莫可告語。王有德義,故來告訴。』是何物也?」衛平乃援式而起,仰天而視月之光,觀鬥所指,定日處鄉。規矩為輔,副以權衡。四維已定,八卦相望。視其吉凶,介蟲先見。乃對元王曰:「今昔壬子,宿在牽牛。河水大會,鬼神相謀。漢正南北,江河固期,南風新至,江使先來。白雲壅漢,萬物盡留。斗柄指日,使者當囚。玄服而乘輜車,其名為龜。王急使人問而求之。」王曰:「善。」
於是王乃使人馳而往問泉陽令曰:「漁者幾何家?名誰為豫且?豫且得龜,見夢於王,王故使我求之。」泉陽令乃使吏案籍檢視,水上漁者五十五家,上流之廬,名為豫且。泉陽令曰:「諾。」乃與使者馳而問豫且曰:「今昔汝漁何得?」豫且曰:「夜半時舉網得龜。」使者曰:「今龜安在?」曰:「在籠中。」使者曰:「王知子得龜,故使我求之。」豫且曰:「諾。」即系龜而出之籠中,獻使者。
使者載行,出於泉陽之門。正晝無見,風雨晦冥。雲蓋其上,五采青黃;雷雨並起,風將而行。入於端門,見於東箱。身如流水,潤澤有光。望見元王,延頸而前,三步而止,縮頸而卻,復其故處。元王見而怪之,問衛平曰:「龜見寡人,延頸而前,以何望也?縮頸而復,是何當也?」衛平對曰:「龜在患中,而終昔囚,王有德義,使人活之。今延頸而前,以當謝也,縮頸而卻,欲亟去也。」元王曰:「善哉!神至如此乎,不可久留;趣駕送龜,勿令失期。」衛平對曰:「龜者是天下之寶也,先得此龜者為天子,且十言十當,十戰十勝。生於深淵,長於黃土。知天之道,明於上古。遊三千歲,不出其域。安平靜正,動不用力。壽蔽天地,莫知其極。與物變化,四時變色。居而自匿,伏而不食。春倉夏黃,秋白冬黑。明於陰陽,審於刑德。先知利害,察於禍福,以言而當,以戰而勝,王能寶之,諸侯盡服。王勿遣也,以安社稷。」元王曰:「龜甚神靈,降於上天,陷於深淵。在患難中。以我為賢。德厚而忠信,故來告寡人。寡人若不遣也,是漁者也。漁者利其肉,寡人貪其力,下為不仁,上為無德。君臣無禮,何從有福?寡人不忍,柰何勿遣!」衛平對曰:「不然。臣聞盛德不報,重寄不歸;天與不受,天奪之寶。今龜周流天下,還復其所,上至蒼天,下薄泥塗。還遍九州,未嘗愧辱,無所稽留。今至泉陽,漁者辱而囚之。王雖遣之,江河必怒,務求報仇。自以為侵,因神與謀。淫雨不霽,水不可治。若為枯旱,風而揚埃,蝗蟲暴生,百姓失時。王行仁義,其罰必來。此無佗故,其祟在龜。後雖悔之,豈有及哉!王勿遣也。」
元王慨然而嘆曰:「夫逆人之使,絕人之謀,是不暴乎?取人之有,以自為寶,是不彊乎?寡人聞之,暴得者必暴亡,彊取者必後無功。桀紂暴彊,身死國亡。今我聽子,是無仁義之名而有暴彊之道。江河為湯武,我為桀紂。未見其利,恐離其咎。寡人狐疑,安事此寶,趣駕送龜,勿令久留。」
衛平對曰:「不然,王其無患。天地之閒,累石為山。高而不壞,地得為安。故云物或危而顧安,或輕而不可遷;人或忠信而不如誕謾,或醜惡而宜大官,或美好佳麗而為眾人患。非神聖人,莫能盡言。春秋冬夏,或暑或寒。寒暑不和,賊氣相姦。同歲異節,其時使然。故令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或為仁義,或為暴彊。暴彊有鄉,仁義有時。萬物盡然,不可勝治。大王聽臣,臣請悉言之。天出五色,以辨白黑。地生五穀,以知善惡。人民莫知辨也,與禽獸相若。谷居而穴處,不知田作。天下禍亂,陰陽相錯。悤悤疾疾,通而不相擇。妖孽數見,傳為單薄。聖人別其生,使無相獲。禽獸有牝牡,置之山原;鳥有雌雄,布之林澤;有介之蟲,置之谿谷。故牧人民,為之城郭,內經閭術,外為阡陌。夫妻男女,賦之田宅,列其室屋。為之圖籍,別其名族。立官置吏,勸以爵祿。衣以桑麻,養以五穀。耕之耰之,鉏之耨之。口得所嗜,目得所美,身受其利。以是觀之,非彊不至。故曰田者不彊,囷倉不盈;商賈不彊,不得其贏;婦女不彊,布帛不精;官御不彊,其勢不成;大將不彊,卒不使令;侯王不彊,沒世無名。故云彊者,事之始也,分之理也,物之紀也。所求於彊,無不有也。王以為不然,王獨不聞玉櫝隻雉,出於崑山;明月之珠,出於四海;鐫石拌蚌,傳賣於市;聖人得之,以為大寶。大寶所在,乃為天子。今王自以為暴,不如拌蚌於海也;自以為彊,不過鐫石於崑山也。取者無咎,寶者無患。今龜使來抵網,而遭漁者得之,見夢自言,是國之寶也,王何憂焉。」
元王曰:「不然。寡人聞之,諫者福也,諛者賊也。人主聽諛,是愚惑也。雖然,禍不妄至,福不徒來。天地合氣,以生百財。陰陽有分,不離四時,十有二月,日至為期。聖人徹焉,身乃無災。明王用之,人莫敢欺。故云福之至也,人自生之;禍之至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刑與德雙。聖人察之,以知吉凶。桀紂之時,與天爭功,擁遏鬼神,使不得通。是固已無道矣,諛臣有眾。桀有諛臣,名曰趙梁。教為無道,勸以貪狼。系湯夏臺,殺關龍逢。左右恐死,偷諛於傍。國危於累卵,皆曰無傷。稱樂萬歲,或曰未央。蔽其耳目,與之詐狂。湯卒伐桀,身死國亡。聽其諛臣,身獨受殃。春秋著之,至今不忘。紂有諛臣,名為左彊。誇而目巧,教為象郎。將至於天,又有玉床。犀玉之器,象箸而羹。聖人剖其心,壯士斬其胻。箕子恐死,被髪佯狂。殺周太子歷,囚文王昌。投之石室,將以昔至明。陰兢活之,與之俱亡。入於周地,得太公望。興卒聚兵,與紂相攻。文王病死,載屍以行。太子發代將,號為武王。戰於牧野,破之華山之陽。紂不勝敗而還走,圍之象郎。自殺宣室,身死不葬。頭懸車軫,四馬曳行。寡人念其如此,腸如涫湯。是人皆富有天下而貴至天子,然而大傲。欲無猒時,舉事而喜高,貪很而驕。不用忠信,聽其諛臣,而為天下笑。今寡人之邦,居諸侯之閒,曾不如秋毫。舉事不當,又安亡逃!」
衛平對曰:「不然。河雖神賢,不如崑崙之山;江之源理,不如四海,而人尚奪取其寶,諸侯爭之,兵革為起。小國見亡,大國危殆,殺人父兄,虜人妻子,殘國滅廟,以爭此寶。戰攻分爭,是暴彊也。故云取之以暴彊而治以文理,無逆四時,必親賢士;與陰陽化,鬼神為使;通於天地,與之為友。諸侯賓服,民眾殷喜。邦家安寧,與世更始。湯武行之,乃取天子;春秋著之,以為經紀。王不自稱湯武,而自比桀紂。桀紂為暴彊也,固以為常。桀為瓦室,紂為象郎。徵絲灼之,務以費(民)[氓]。賦斂無度,殺戮無方。殺人六畜,以韋為囊。囊盛其血,與人縣而射之,與天帝爭彊。逆亂四時,先百鬼嘗。諫者輒死,諛者在傍。聖人伏匿,百姓莫行。天數枯旱,國多妖祥。螟蟲歲生,五穀不成。民不安其處,鬼神不享。飄風日起,正晝晦冥。日月並蝕,滅息無光。列星奔亂,皆絕紀綱。以是觀之,安得久長!雖無湯武,時固當亡。故湯伐桀,武王剋紂,其時使然。乃為天子,子孫續世;終身無咎,後世稱之,至今不已。是皆當時而行,見事而彊,乃能成其帝王。今龜,大寶也,為聖人使,傳之賢(士)[王]。不用手足,雷電將之;風雨送之,流水行之。侯王有德,乃得當之。今王有德而當此寶,恐不敢受;王若遣之,宋必有咎。後雖悔之,亦無及已。」
元王大悅而喜。於是元王向日而謝,再拜而受。擇日齋戒,甲乙最良。乃刑白雉,及與驪羊;以血灌龜,於壇中央。以刀剝之,身全不傷。脯酒禮之,橫其腹腸。荊支卜之,必制其創。理達於理,文相錯迎。使工佔之,所言盡當。邦福重寶,聞於傍鄉。殺牛取幫,被鄭之桐。草木畢分,化為甲兵。戰勝攻取,莫如元王。元王之時,衛平相宋,宋國最彊,龜之力也。
故云神至能見夢於元王,而不能自出漁者之籠。身能十言盡當,不能通使於河,還報於江,賢能令人戰勝攻取,不能自解於刀鋒,免剝刺之患。聖能先知亟見,而不能令衛平無言。言事百全,至身而攣;當時不利,又焉事賢!賢者有恆常,士有適然。是故明有所不見,聽有所不聞;人雖賢,不能左畫方,右畫圓;日月之明,而時蔽於浮雲。羿名善射,不如雄渠、蜂門;禹名為辯智,而不能勝鬼神。地柱折,天故毋椽,又柰何責人於全?孔子聞之曰:「神龜知吉凶,而骨直空枯。日為德而君於天下,辱於三足之烏。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蝟辱於鵲,騰蛇之神而殆於即且。竹外有節理,中直空虛;松柏為百木長,而守門閭。日辰不全,故有孤虛。黃金有疵,白玉有瑕。事有所疾,亦有所徐。物有所拘,亦有所據。罔有所數,亦有所疏。人有所貴,亦有所不如。何可而適乎?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世為屋,不成三瓦而陳之,以應之天。天下有階,物不全乃生也。」
褚先生曰:漁者舉網而得神龜,龜自見夢宋元王,元王召博士衛平告以夢龜狀,平運式,定日月,分衡度,視吉凶,佔龜與物色同,平諫王留神龜以為國重寶,美矣。古者筮必稱龜者,以其令名,所從來久矣。餘述而為傳。
三月二月正月十二月十一月中關內高外下四月首仰足開肣開首俛大五月橫吉首俛大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卜禁曰:子亥戌不可以卜及殺龜。日中如食已卜。暮昏龜之徼也,不可以卜。庚辛可以殺,及以鉆之。常以月旦祓龜,先以清水澡之,以卵祓之,乃持龜而遂之,若常以為祖。人若已卜不中,皆祓之以卵,東向立,灼以荊若剛木,土卵指之者三,持龜以卵周環之,祝曰:「今日吉,謹以粱卵焍黃祓去玉靈之不祥。」玉靈必信以誠,知萬事之情,辯兆皆可佔。不信不誠,則燒玉靈,揚其灰,以徵後龜。其卜必北向,龜甲必尺二寸。
卜先以造灼鉆,鉆中已,又灼龜首,各三;又復灼所鉆中曰正身,灼首曰正足,各三。即以造三週龜,祝曰:「假之玉靈夫子。夫子玉靈,荊灼而心,令而先知。而上行於天,下行於淵,諸靈數,莫如汝信。今日良日,行一良貞。某欲卜某,即得而喜,不得而悔。即得,發鄉我身長大,首足收人皆上偶。不得,發鄉我身挫折,中外不相應,首足滅去。」
靈龜卜祝曰:「假之靈龜,五巫五靈,不如神龜之靈,知人死,知人生。某身良貞,某欲求某物。即得也,頭見足發,內外相應;即不得也,頭仰足肣,內外自垂。可得佔。」
卜佔病者祝曰:「今某病困。死,首上開,內外交駭,身節折;不死,首仰足肣。」卜病者祟曰:「今病有祟無呈,無祟有呈。兆有中祟有內,外祟有外。」
卜系者出不出。不出,橫吉安;若出,足開首仰有外。
卜求財物,其所當得。得,首仰足開,內外相應;即不得,呈兆首仰足肣。
卜有賣若買臣妾馬牛。得之,首仰足開,內外相應;不得,首仰足肣,呈兆若橫吉安。
卜擊盜聚若干人,在某所,今某將卒若干人,往擊之。當勝,首仰足開身正,內自橋,外下;不勝,足肣首仰,身首內下外高。
卜求當行不行。行,首足開;不行,足肣首仰,若橫吉安,安不行。
卜往擊盜,當見不見。見,首仰足肣有外;不見,足開首仰。
卜往候盜,見不見。見,首仰足肣,肣勝有外;不見,足開首仰。
卜聞盜來不來。來,外高內下,足肣首仰;不來,足開首仰,若橫吉安,期之自次。
卜遷徙去官不去。去,足開有肣外首仰;不去,自去,即足肣,呈兆若橫吉安。
卜居官尚吉不。吉,呈兆身正,若橫吉安;不吉,身節折,首仰足開。
卜居室家吉不吉。吉,呈兆身正,若橫吉安;不吉,身節折,首仰足開。
卜歲中禾稼孰不孰。孰,首仰足開,內外自橋外自垂;不孰,足肣首仰有外。
卜歲中民疫不疫。疫,首仰足肣,身節有彊外;不疫,身正首仰足開。
卜歲中有兵無兵。無兵,呈兆若橫吉安;有兵,首仰足開,身作外彊情。
卜見貴人吉不吉。吉,足開首仰,身正,內自橋;不吉,首仰,身節折,足肣有外,若無漁。
卜請謁於人得不得。得,首仰足開,內自橋;不得,首仰足肣有外。
卜追亡人當得不得。得,首仰足肣,內外相應;不得,首仰足開,若橫吉安。
卜漁獵得不得。得,首仰足開,內外相應;不得,足肣首仰,若橫吉安。
卜行遇盜不遇。遇,首仰足開,身節折,外高內下;不遇,呈兆。
卜天雨不雨。雨,首仰有外,外高內下;不雨,首仰足開,若橫吉安。
卜天雨霽不霽。霽,呈兆足開首仰;不霽,橫吉。
命曰橫吉安。以佔病,病甚者一日不死;不甚者卜日瘳,不死。系者重罪不出,輕罪環出;過一日不出,久毋傷也。求財物買臣妾馬牛,一日環得;過一日不得。行者不行。來者環至;過食時不至,不來。擊盜不行,行不遇;聞盜不來。徙官不徙。居官家室皆吉。歲稼不孰。民疾疫無疾。歲中無兵。見人行,不行不喜。請謁人不行不得。追亡人漁獵不得。行不遇盜。雨不雨。霽不霽。
命曰呈兆。病者不死。系者出。行者行。來者來。市買得。追亡人得,過一日不得。問行者不到。
命曰柱徹。卜病不死。系者出。行者行。來者來。市買不得。憂者毋憂。追亡人不得。
命曰首仰足肣有內無外。佔病,病甚不死。系者解。求財物買臣妾馬牛不得。行者聞言不行。來者不來。聞盜不來。聞言不至。徒官聞言不徙。居官有憂。居家多災。歲稼中孰。民疾疫多病。歲中有兵,聞言不開。見貴人吉。請謁不行,行不得善言。追亡人不得。漁獵不得。行不遇盜。雨不雨甚。霽不霽。故其莫字皆為首備。問之曰,備者仰也,故定以為仰。此私記也。
命曰首仰足肣有內無外。佔病,病甚不死。系者不出。求財買臣妾不得。行者不行。來者不來。擊盜不見。聞盜來,內自驚,不來。徙官不徙。居官家室吉。歲稼不孰。民疾疫有病甚。歲中無兵。見貴人吉。請謁追亡人不得。亡財物,財物不出得。漁獵不得。行不遇盜。雨不雨。霽不霽。兇。
命曰呈兆首仰足肣。以佔病,不死。系者未出。求財物買臣妾馬牛不得。行不行。來不來。擊盜不相見。聞盜來不來。徙官不徙。居官久多憂。居家室不吉。歲稼不孰。民病疫。歲中毋兵。見貴人不吉。請謁不得。漁獵得少。行不遇盜。雨不雨。霽不霽。不吉。
命曰呈兆首仰足開。以佔病,病甐死。繫囚出。求財物買臣妾馬牛不得。行者行。來者來。擊盜不見盜。聞盜來不來。徙官徙。居官不久。居家室不吉。歲稼不孰。民疾疫有而少。歲中毋兵。見貴人不見吉。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行遇盜。雨不雨。霽小吉。
命曰首仰足肣。以佔病,不死。系者久,毋傷也。求財物買臣妾馬牛不得。行者不行。擊盜不行。來者來。聞盜來。徙官聞言不徙。居家室不吉。歲稼不孰。民疾疫少。歲中毋兵。見貴人得見。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行遇盜。雨不雨。霽不霽。吉。
命曰首仰足開有內。以佔病者,死。系者出。求財物買臣妾馬牛不得。行者行。來者來。擊盜行不見盜。聞盜來不來。徙官徙。居官不久。居家室不吉。歲孰。民疾疫有而少。歲中毋兵。見貴人不吉。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行不遇盜。雨霽。霽小吉,不霽吉。
命曰橫吉內外自橋。以佔病,卜日毋瘳死。系者毋罪出。求財物買臣妾馬牛得。行者行。來者來。擊盜合交等。聞盜來來。徙官徙。居家室吉。歲孰。民疫無疾。歲中無兵。見貴人請謁追亡人漁獵得。行遇盜。雨霽,雨霽大吉。
命曰橫吉內外自吉。以佔病,病者死。系不出。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追亡人漁獵不得。行者不來。擊盜不相見。聞盜不來。徙官徙。居官有憂。居家室見貴人請謁不吉。歲稼不孰。民疾疫。歲中無兵。行不遇盜。雨不雨。霽不霽。不吉。
命曰漁人。以佔病者,病者甚,不死。系者出。求財物買臣妾馬牛擊盜請謁追亡人漁獵得。行者行來。聞盜來不來。徙官不徒。居家室吉。歲稼不孰。民疾疫。歲中毋兵。見貴人吉。行不遇盜。雨不雨。霽不霽。吉。
命曰首仰足肣內高外下。以佔病,病者甚,不死。系者不出。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追亡人漁獵得。行不行。來者來。擊盜勝。徙官不徙。居官有憂,無傷也。居家室多憂病。歲大孰。民疾疫。歲中有兵不至。見貴人請謁不吉。行遇盜。雨不雨。霽不霽。吉。
命曰橫吉上有仰下有柱。病久不死。系者不出。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追亡人漁獵不得。行不行。來不來。擊盜不行,行不見。聞盜來不來。徙官不徙。居家室見貴人吉。歲大孰。民疾疫。歲中毋兵。行不遇盜。雨不雨。霽不霽。大吉。
命曰橫吉榆仰。以佔病,不死。系者不出。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至不得。行不行。來不來。擊盜不行,行不見。聞盜來不來。徙官不徙。居官家室見貴人吉。歲孰。歲中有疾疫,毋兵。請謁追亡人不得。漁獵至不得。行不得。行不遇盜。雨霽不霽。小吉。
命曰橫吉下有柱。以佔病,病甚不環有瘳無死。系者出。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行來不來。擊盜不合。聞盜來來。徙官居官吉,不久。居家室不吉。歲不孰。民毋疾疫。歲中毋兵。見貴人吉。行不遇盜。雨不雨。霽。小吉。
命曰載所。以佔病,環有瘳無死。系者出。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請謁追亡人漁獵得。行者行。來者來。擊盜相見不相合。聞盜來來。徙官徙。居家室憂。見貴人吉。歲孰。民毋疾疫。歲中毋兵。行不遇盜。雨不雨。霽霽。吉。
命曰根格。以佔病者,不死。系久毋傷。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行不行。來不來。擊盜盜行不合。聞盜不來。徙官不徙。居家室吉。歲稼中。民疾疫無死。見貴人不得見。行不遇盜。雨不雨。不吉。
命曰首仰足肣外高內下。卜有憂,無傷也。行者不來。病久死。求財物不得。見貴人者吉。
命曰外高內下。卜病不死,有祟。市買不得。居官家室不吉。行者不行。來者不來。系者久毋傷。吉。
命曰頭見足發有內外相應。以佔病者,起。系者出。行者行。來者來。求財物得。吉。
命曰呈兆首仰足開。以佔病,病甚死。系者出,有憂。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行不行。來不來。擊盜不合。聞盜來來。徙官居官家室不吉。歲惡。民疾疫無死。歲中毋兵。見貴人不吉。行不遇盜。雨不雨。霽。不吉。
命曰呈兆首仰足開外高內下。以佔病,不死,有外祟。系者出,有憂。求財物買臣妾馬牛,相見不會。行行。來聞言不來。擊盜勝。聞盜來不來。徙官居官家室見貴人不吉。歲中。民疾疫有兵。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聞盜遇盜。雨不雨。霽。兇。
命曰首仰足肣身折內外相應。以佔病,病甚不死。系者久不出。求財物買臣妾馬牛漁獵不得。行不行。來不來。擊盜有用勝。聞盜來來。徙官不徙。居官家室不吉。歲不孰。民疾疫。歲中。有兵不至。見貴人喜。請謁追亡人不得。遇盜兇。
命曰內格外垂。行者不行。來者不來。病者死。系者不出。求財物不得。見人不見。大吉。
命曰橫吉內外相應自橋榆仰上柱足肣。以佔病,病甚不死。系久,不抵罪。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行不行。來不來。居官家室見貴人吉。徙官不徙。歲不大孰。民疾疫有兵。有兵不會。行遇盜。聞言不見。雨不雨。霽霽。大吉。
命曰頭仰足肣內外自垂。卜憂病者甚,不死。居官不得居。行者行。來者不來。求財物不得。求人不得。吉。
命曰橫吉下有柱。卜來者來。卜日即不至,未來。卜病者過一日毋瘳死。行者不行。求財物不得。系者出。
命曰橫吉內外自舉。以佔病者,久不死。系者久不出。求財物得而少。行者不行。來者不來。見貴人見。吉。
命曰內高外下疾輕足發。求財物不得。行者行。病者有瘳。系者不出。來者來。見貴人不見。吉。
命曰外格。求財物不得。行者不行。來者不來。系者不出。不吉。病者死。求財物不得。見貴人見。吉。
命曰內自舉外來正足發。[行]者行。來者來。求財物得。病者久不死。系者不出。見貴人見。吉。
此橫吉上柱外內自舉足肣。以卜有求得。病不死。系者毋傷,未出。行不行。來不來。見人不見。百事盡吉。
此橫吉上柱外內自舉柱足以作。以卜有求得。病死環起。繫留毋傷,環出。行不行。來不來。見人不見。百事吉。可以舉兵。
此挺詐有外。以卜有求不得。病不死,數起。系禍罪。聞言毋傷。行不行。來不來。
此挺詐有內。以卜有求不得。病不死,數起。繫留禍罪無傷出。行不行。來者不來。見人不見。
此挺詐內外自舉。以卜有求得。病不死。系毋罪。行行。來來。田賈市漁獵盡喜。
此狐狢。以卜有求不得。病死,難起。繫留毋罪難出。可居宅。可娶婦嫁女。行不行。來不來。見人不見。有憂不憂。
此狐徹。以卜有求不得。病者死。繫留有抵罪。行不行。來不來。見人不見。言語定。百事盡不吉。
此首俯足肣身節折。以卜有求不得。病者死。繫留有罪。望行者不來。行行。來不來。見人不見。
此挺內外自垂。以卜有求不晦。病不死,難起。繫留毋罪,難出。行不行。來不來。見人不見。不吉。
此橫吉榆仰首俯。以卜有求難得。病難起,不死。系難出,毋傷也。可居家室,以娶婦嫁女。
此橫吉上柱載正身節折內外自舉。以卜病者,卜日不死,其一日乃死。
此橫吉上柱足肣內自舉外自垂。以卜病者,卜日不死,其一日乃死。
(為人病)首俯足詐有外無內。病者佔龜未已,急死。卜輕失大,一日不死。
首仰足肣。以卜有求不得。以繫有罪。人言語恐之毋傷。行不行。見人不見。
大論曰:外者人也,內者自我也;外者女也,內者男也。首俛者憂。大者身也,小者枝也。大法,病者,足肣者生,足開者死。行者,足開至,足肣者不至。行者,足肣不行,足開行。有求,足開得,足肣者不得。系者,足肣不出,開出。其卜病也,足開而死者,內高而外下也。
== 評論 ==
【索隱述贊】三王異龜,五帝殊卜。或長或短,若瓦若玉。其記已亡,其繇後續。江使觸網,見留宋國。神能託夢,不衛其足。
|
史記/卷129
|
../
== 序言 ==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輓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輓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穀、纑、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枏、梓、薑、桂、金、錫、連、丹沙、犀、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 周朝 ==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澙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閒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 范蠡 ===
昔者越王句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計然曰:「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彊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
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於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後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而息之,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 子贛 ===
子贛既學於仲尼,退而仕於衛,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閒,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於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埶而益彰者乎?
=== 白圭 ===
白圭,周人也。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夫歲孰取穀,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予之食。太陰在卯,穰;明歲衰惡。至午,旱;明歲美。至酉,穰;明歲衰惡。至子,大旱;明歲美,有水。至卯,積著率歲倍。欲長錢,取下穀;長石鬥,取上種。能薄飲食,忍嗜慾,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故曰:「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試矣,能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
=== 猗頓、郭縱 ===
猗頓用盬鹽起。而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
=== 烏氏倮 ===
烏氏倮牧,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閒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而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臺。夫倮鄙人牧長,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
== 漢朝 ==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傑諸侯彊族於京師。
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穀,地重,重為邪。及秦文、(孝)[德]、繆居雍,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獻(孝)公徙櫟邑,櫟邑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武)[孝]、昭治鹹陽,因以漢都,長安諸陵,四方輻湊並至而會,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則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饒炧、薑、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馬、旄牛。然四塞,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以所多易所鮮。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然地亦窮險,唯京師要其道。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故其俗纖儉習事。楊、平陽陳西賈秦、翟,北賈種、代。種、代,石北也,地邊胡,數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姦,不事農商。然迫近北夷,師旅亟往,中國委輸時有奇羨。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而武靈王益厲之,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故楊、平陽陳掾其閒,得所欲。溫、軹西賈上黨,北賈趙、中山。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餘民,民俗懁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姦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遊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
然邯鄲亦漳、河之閒一都會也。北通燕、涿,南有鄭、衛。鄭、衛俗與趙相類,然近梁、魯,微重而矜節。濮上之邑徙野王,野王好氣任俠,衛之風也。
夫燕亦勃、碣之閒一都會也。南通齊、趙,東北邊胡。上谷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數被寇,大與趙、代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有魚鹽棗栗之饒。北鄰烏桓、夫餘,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
洛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故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
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綵布帛魚鹽。臨菑亦海岱之閒一都會也。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鬬,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其中具五民。
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頗有桑麻之業,無林澤之饒。地小人眾,儉嗇,畏罪遠邪。及其衰,好賈趨利,甚於周人。
夫自鴻溝以東,芒、碭以北,屬鉅野,此梁、宋也。陶、睢陽亦一都會也。昔堯作(遊)[於]成陽,舜漁於雷澤,湯止於亳。其俗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雖無山川之饒,能惡衣食,致其蓄藏。
越、楚則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輕,易發怒,地薄,寡於積聚。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陳在楚夏之交,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徐、僮、取慮,則清刻,矜己諾。
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其俗類徐、僮。朐、繒以北,俗則齊。浙江南則越。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郢之後徙壽春,亦一都會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與閩中、幹越雜俗,故南楚好辭,巧說少信。江南卑溼,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黃金,長沙出連、錫,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而楊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瑁、果、布之湊。
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樸,猶有先王之遺風。潁川敦願。秦末世,遷不軌之民於南陽。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漢、江、淮。宛亦一都會也。俗雜好事,業多賈。其任俠,交通潁川,故至今謂之「夏人」。
夫天下物所鮮所多,人民謠俗,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領南、沙北固往往出鹽,大體如此矣。
總之,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穀桑麻六畜,地小人眾,數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魯好農而重民。三河、宛、陳亦然,加以商賈。齊、趙設智巧,仰機利。燕、代田畜而事蠶。
由此觀之,賢人深謀於廊廟,論議朝廷,守信死節隱居巖穴之士設為名高者安歸乎?歸於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賈歸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故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其在閭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姦,掘冢鑄幣,任俠併兼,借交報仇,篡逐幽隱,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騖者,其實皆為財用耳。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遊閒公子,飾冠劍,連車騎,亦為富貴容也。弋射漁獵,犯晨夜,冒霜雪,馳阬谷,不避猛獸之害,為得味也。博戲馳逐,鬬雞走狗,作色相矜,必爭勝者,重失負也。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糈也。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不避刀鋸之誅者,沒於賂遺也。農工商賈畜長,固求富益貨也。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餘力而讓財矣。
諺曰:「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居之一歲,種之以穀;十歲,樹之以木;百歲,來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謂也。今有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封者食租稅,歲率戶二百。千戶之君則二十萬,朝覲聘享出其中。庶民農工商賈,率亦歲萬息二千,百萬之家則二十萬,而更傜租賦出其中。衣食之慾,恣所好美矣。故曰陸地牧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澤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閒千樹萩;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鐘之田,若千畝卮茜,千畦薑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然是富給之資也,不窺市井,不行異邑,坐而待收,身有處士之義而取給焉。若至家貧親老,妻子軟弱,歲時無以祭祀進醵,飲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慚恥,則無所比矣。是以無財作力,少有鬬智,既饒爭時,此其大經也。今治生不待危身取給,則賢人勉焉。是故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姦富最下。無巖處奇士之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亦足羞也。
凡編戶之民,富相什則卑下之,伯則畏憚之,千則役,萬則僕,物之理也。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通邑大都,酤一歲千釀,醯醬千瓨,漿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販穀糶千鐘,薪槁千車,船長千丈,木千章,竹竿萬,其軺車百乘,牛車千兩,木器髤者千枚,銅器千鈞,素木鐵器若炧茜千石,馬蹄蹾千,牛千足,羊彘千雙,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細布千鈞,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鬥,糱麴鹽豉千荅,鮐鮆千斤,鯫千石,鮑千鈞,棗栗千石者三之,狐鼦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鐘,子貸金錢千貫,節駔會,貪賈三之,廉賈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佗雜業不中什二,則非吾財也。
請略道當世千里之中,賢人所以富者,令後世得以觀擇焉。
=== 卓氏 ===
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秦破趙,遷卓氏。卓氏見虜略,獨夫妻推輦,行詣遷處。諸遷虜少有餘財,爭與吏,求近處,處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狹薄。吾聞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饑。民工於市,易賈。」乃求遠遷。致之臨邛,大喜,即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獵之樂,擬於人君。
=== 程鄭 ===
程鄭,山東遷虜也,亦冶鑄,賈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臨邛。
=== 孔氏 ===
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鐵冶為業。秦伐魏,遷孔氏南陽。大鼓鑄,規陂池,連車騎,遊諸侯,因通商賈之利,有遊閒公子之賜與名。然其贏得過當,愈於纖嗇,家致富數千金,故南陽行賈盡法孔氏之雍容。
=== 曹邴氏 ===
魯人俗儉嗇,而曹邴氏尤甚,以鐵冶起,富至巨萬。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俛有拾,仰有取,貰貸行賈遍郡國。鄒、魯以其故多去文學而趨利者,以曹邴氏也。
=== 刀閒 ===
齊俗賤奴虜,而刀閒獨愛貴之。桀黠奴,人之所患也,唯刀閒收取,使之逐漁鹽商賈之利,或連車騎,交守相,然愈益任之。終得其力,起富數千萬。故曰「寧爵毋刀」,言其能使豪奴自饒而盡其力。
=== 師史 ===
周人既纖,而師史尤甚,轉轂以百數,賈郡國,無所不至。洛陽街居在齊秦楚趙之中,貧人學事富家,相矜以久賈,數過邑不入門,設任此等,故師史能致七千萬。
=== 任氏 ===
宣曲任氏之先,為督道倉吏。秦之敗也,豪傑皆爭取金玉,而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距滎陽也,民不得耕種,米石至萬,而豪傑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此起富。富人爭奢侈,而任氏折節為儉,力田畜。田畜人爭取賤賈,任氏獨取貴善。富者數世。然任公家約,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畢則身不得飲酒食肉。以此為閭裡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 橋姚、無鹽氏 ===
塞之斥也,唯橋姚已致馬千匹,牛倍之,羊萬頭,粟以萬鐘計。吳楚七國兵起時,長安中列侯封君行從軍旅,齎貸子錢,子錢家以為侯邑國在關東,關東成敗未決,莫肯與。唯無鹽氏出捐千金貸,其息什之。三月,吳楚平,一歲之中,則無鹽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關中。
=== 關中富商 ===
關中富商大賈,大抵盡諸田,田嗇、田蘭。韋家栗氏,安陵、杜杜氏,亦巨萬。
此其章章尤異者也。皆非有爵邑奉祿弄法犯姦而富,盡椎埋去就,與時俯仰,獲其贏利,以末致財,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變化有概,故足術也。若至力農畜,工虞商賈,為權利以成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裡者,不可勝數。
=== 其他富人 ===
夫纖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田農,掘業,而秦揚以蓋一州。掘冢,姦事也,而田叔以起。博戲,惡業也,而桓發用富。行賈,丈夫賤行也,而雍樂成以饒。販脂,辱處也,而雍伯千金。賣漿,小業也,而張氏千萬。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胃脯,簡微耳,濁氏連騎。馬醫,淺方,張裡擊鐘。此皆誠壹之所致。
== 總結 ==
由是觀之,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萬者乃與王者同樂。豈所謂「素封」者邪?非也?
【索隱述贊】貨殖之利,工商是營。廢居善積,倚巿邪贏。白圭富國,計然強兵。倮參朝請,女築懷清。素封千戶,卓鄭齊名。
|
玉臺新詠
|
玉臺新詠
==序==
==卷一==
:*古詩八首
:#上山採蘼蕪
:#凜凜歲雲暮 (古詩十九首之第十六首)
:#冉冉孤生竹 (古詩十九首之第八首)
:#孟冬寒氣至 (古詩十九首之第十七首)
:#客從遠方來 (古詩十九首之第十八首)
:#四坐且莫諠
:#悲與親友別
:#穆穆清風至
:*古樂府詩六首
:#日出東南隅行
:#相逢狹路間
:#隴西行
:#豔歌行
:#皚如山上雪
:#雙白鵠
*枚乘
:*雜詩九首
:#西北有高樓 (古詩十九首之第五首)
:#東城高且長 (古詩十九首之第十二首)
:#行行重行行 (古詩十九首之第一首)
:#涉江採芙蓉 (古詩十九首之第六首)
:#青青河畔草 (古詩十九首之第二首)
:#蘭若生春陽
:#庭中有奇樹 (古詩十九首之第九首)
:#迢迢牽牛星 (古詩十九首之第十首)
:#明月何皎皎 (古詩十九首之第十九首)
*李延年 歌詩一首 (並序)
*蘇武 留別妻一首
*辛延年 羽林郎詩一首
*班婕妤 怨詩一首 (並序)
*宋子侯 董嬌嬈詩一首
*漢時 童謠歌一首
*張衡 同聲歌一首
*秦嘉 贈婦詩三首 (並序)
*秦嘉妻徐淑 答詩一首
*蔡邕 飲馬長城窟行一首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一首
*徐幹
:*室思一首
:*情詩一首
*繁欽 定情詩一首
*無人名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並序) (又名《孔雀東南飛》)
==卷二==
*魏文帝
:*於清河見輓船士新婚與妻別一首
:*又清河作一首
*甄皇后 樂府塘上行一首
*劉勳妻王氏 雜詩二首 (並序)
*曹植
:*雜詩五首
:*樂府三首
:#美女篇
:#種葛篇
:#浮萍篇
:*棄婦詩一首
*魏明帝 樂府詩二首
*阮籍 詠懷詩二首
*傅玄
:*樂府詩七首
:#青青河邊草篇
:#苦相篇 豫章行
:#有女篇 豔歌行
:#朝時篇 怨歌行
:#明月篇
:#秋蘭篇
:#西長安行
:*和班氏詩一首
*張華
:*情詩五首
:*雜詩二首
*潘岳
:*內顧詩二首
:*悼亡詩二首
*石崇 王昭君辭一首 (並序)
*左思 嬌女詩一首
==卷三==
*陸機
:*擬古七首
:#擬西北有高樓
:#擬東城一何高
:#擬蘭若生春陽
:#擬苕苕牽牛星
:#擬青青河畔草
:#擬庭中有奇樹
:#擬涉江採芙蓉
:*為顧彥先贈婦二首
:*為周夫人贈車騎一首
:*樂府三首
:#豔歌行
:#前緩聲歌
:#塘上行
*陸雲 為顧彥先贈婦往返四首
*張協 雜詩一首
*楊方 合歡詩五首
*王鑒 七夕觀織女一首
*李充 嘲友人一首
*曹毘 夜聽擣衣一首
*陶潛 擬古詩一首
*荀昶
:*樂府詩二首
:#擬相逢狹路間
:#擬青青河邊草
*王微 雜詩二首
*謝惠連
:*雜詩三首
:#七月七日詠牛女
:#擣衣
:#代古
*劉鑠
:*雜詩五首
:#代行行重行行
:#代明月何皎皎
:#代孟冬寒氣至
:#代青青河畔草
:#詠牛女
*陸機 (宋刻不收)
:*擬古二首
:#擬行行重行行
:#擬明月何皎皎
==卷四==
*王僧達 七夕月下一首
*顏延之
:*為織女贈牽牛一首
:*秋胡詩一首
*鮑照
:*雜詩九首
:#翫月城西門
:#代京洛篇
:#擬樂府白頭吟
:#採桑詩
:#夢還詩
:#擬古
:#詠雙燕
:#贈故人二首
*王素 學阮步兵體一首
*吳邁遠
:*擬樂府四首
:#飛來雙白鵠
:#陽春曲
:#長別離
:#長相思
*鮑令暉
:*雜詩六首
:#擬青青河畔草
:#擬客從遠方來
:#題書後寄行人
:#古意贈今人
:#代葛沙門妻郭小玉詩二首
*邱巨源
:*雜詩二首
:#詠七寳扇
:#聽隣妓
*王融
:*雜詩五首
:#古意二首
:#詠琵琶
:#詠幔
:#巫山高
*謝朓
:*雜詩十二首
:#贈王主簿二首
:#同王主簿怨情
:#聽妓二首
:#詠邯鄲故才人嫁為廝養卒婦
:#秋夜
:#雜詠五首
::#鐙
::#燭
::#席
::#鏡臺
::#落梅
*陸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一首
*施榮泰 雜詩一首
*鮑照 (以下宋刻不收)
:*樂府二首
:#朗月行
:#東門行
*王融
:*雜詩三首
:#芳樹
:#廻文詩
:#蕭諮議西上夜禁
*謝朓
:*雜詩五首
:#銅雀臺妓
:#贈故人
:#別江水曹
:#離夜詩
:#詠竹火籠
*陸厥 邯鄲行一首
*虞羲 自君之出矣一首
==卷五==
*江淹
:*古體四首
:#古離別
:#班婕妤詠扇
:#張司空離情
:#休上人怨別
*丘遲
:*敬酬柳樸射徵怨
:*答徐侍中為人贈婦
*沈約
:*登高望春
:*昭君辭
:*少年新婚為之諫
:*雜曲三首
:#攜手曲
:#有所思
:#夜夜曲
:*雜詠五首
:#春詠
:#詠桃
:#詠月
:#詠柳
:#詠篪
:*六憶詩四首
:*十詠二首
:#領邊繡
:#腳下履
:*擬青青河邊草
:*擬三婦
:*古意
:*夢見美人
:*效古
:*初春
:*悼往
*柳惲
:*擣衣詩一首
:*鼓吹曲
:#獨不見
:#度關山
:*雜詩
:*長門怨
:*江南曲
:*起夜來
:*七夕穿針
:*詠席
*江洪
:*詠歌姬
:*詠舞女
:*詠紅箋
:*詠薔薇
*高爽 詠鏡
*鮑子卿
:*詠畫扇
:*詠玉堦
*何子朗
:*學謝體
:*和虞記室騫古意
:*和繆郎視月
*範靖婦
:*詠步搖花
:*戲蕭
:*詠五彩竹火籠
:*詠鐙
*何遜
:*日夕望江贈魚司馬
:*輕薄篇
:*詠照鏡
:*閨怨
:*詠七夕
:*詠舞妓
:*看新婦
:*詠倡家
:*詠白鷗嘲別者
:*學青青河邊草
:*嘲劉諮議孝綽
*王樞
:*古意應蕭信武教
:*至烏林村見採桑者聊以贈之
:*徐尚書座賦得可憐
*庾丹
:*秋閨有望
:*夜夢還家
*範雲 (以下宋刻不收)
:*巫山高
:*望織女
:*思歸
:*送別
*江淹
:*徵怨
:*詠美人春遊
:*西洲曲
:*潘黃門述哀
*沈約
:*塘上行
:*秋夜
:*詠鶴
==卷六==
*吳均
:*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
:*與柳惲相贈答六首
:*擬古四首
:#陌上桑
:#秦王卷衣
:#採蓮
:#攜手
:*贈杜容成一首
:*春詠
:*去妾贈前夫
:*詠少年
*王僧孺
:*春怨
:*月夜詠陳南康新有所納
:*見貴者初迎盛姬聊為之詠
:*與司馬治書同聞鄰婦夜織
:*夜愁
:*春閨有怨
:*擣衣
:*為人述夢
:*為人傷近而不見
:*為何庫部舊姬擬蘼蕪之句
:*在王晉安酒席數韻
:*為人有贈
:*何生姬人有怨
:*鼓瑟曲 有所思
:*為人寵妾有怨
:*為姬人自傷
:*秋閨怨
*張率
:*擬樂府三首
:#相逢行
:#對酒
:#遠期
*徐悱
:*贈內
:*對房前桃樹詠佳期贈內
*費昶
:*華觀省中夜聞城外擣衣
:*和蕭記室春旦有所思
:*春郊望美人
:*詠照鏡
:*和蕭洗馬畫屏風二首
:#陽春發和氣
:#秋夜涼風起
:*採蔆
:*長門後怨
:*鼓吹曲二首
:#巫山高
:#有所思
*姚翻 同郭侍郎採桑一首
*孔翁歸 奉和湘東王教班婕妤一首
*徐悱妻劉令嫻 答外詩二首
*何思澄
:*奉和湘東王教班婕妤
:*擬古
:*南苑逢美人
*徐悱妻劉氏 答唐孃七夕所穿針一首
*吳均 (以下宋刻不收)
:*梅花落
:*閨怨
:*妾安所居
:*三婦豔
*王僧孺 詠歌姬一首
*徐悱妻劉氏 聽百舌一首
*費昶 芳樹一首
*徐勉 採蔆曲一首
*楊皦 詠舞一首
==卷七==
*梁武帝
:*擣衣
:*擬長安有狹邪十韻
:*擬明月照高樓
:*擬青青河邊草
:*代蘇屬國婦
:*古意二首
:*芳樹
:*臨高臺
:*有所思
:*紫蘭始萌
:*織婦
:*七夕
:*戲作
*皇太子
:*聖製樂府三首
:#豔歌篇十八韻
:#蜀國絃歌篇十韻
:#妾薄命篇十韻
:*代樂府三首
:#新成安樂宮
:#雙桐生空井
:#楚妃歎
:*和湘東王橫吹曲三首
:#洛陽道
:#折楊柳
:#紫騮馬
:*雍州十曲抄三首
:#南湖
:#北渚
:#大堤
:*同庾肩吾四詠二首
:#蓮舟買荷度
:#照流看落釵
:*和湘東王三韻二首
:#春宵
:#冬曉
:*戲作謝惠連體十三韻
:*倡婦怨情十二韻
:*和徐錄事見內人作臥具
:*戲贈麗人
:*秋閨夜思
:*和湘東王名士悅傾城
:*從頓蹔還城
:*詠人棄妾
:*執筆戲書
:*豔歌曲
:*怨詩
:*擬沈隱侯夜夜曲
:*七夕
:*同劉諮議詠春雪
:*晚景出行
:*賦樂府得大垂手
:*賦樂器名得箜篌
:*詠舞
:*春閨情
:*詠晚閨
:*率爾成詠
:*美人晨妝
:*賦得當壚
:*林下妓
:*擬落日窗中坐
:*詠美人觀畫
:*孌童
*邵陵王綸
:*代秋胡婦閨怨
:*車中見美人
:*代舊姬有怨
*湘東王繹
:*登顏園故閣
:*戲作豔詩
:*夜遊栢齋
:*和劉上黃
:*詠晚棲烏
:*寒宵三韻
:*詠秋夜
*武陵王紀
:*同蕭長史看妓
:*和湘東王夜夢應令
:*曉思
:*閨妾寄徵人
*昭明太子 長相思 (以下宋刻不收)
*簡文帝
:*美女篇
:*怨歌行
:*獨處怨
:*傷美人
:*雞鳴高樹顛
:*春日
:*秋夜
:*和湘東王陽雲臺簷柳
:*聽夜妓
:*詠內人晝眠
:*詠中婦織流黃
:*櫂歌行
:*和人以妾換馬
:*詠舞
:*採蓮
:*採桑
:*半路溪
:*小垂手
:*傷別離 (以下九首徐刻俱作元帝詩)
:*春夜看妓
:*詠風
:*看摘薔薇
:*洛陽道
:*折楊柳
:*金樂歌
:*古意
:*春日
*邵陵王 見姬人一首
==卷八==
*蕭子顯
:*樂府二首
:#日出東南隅行
:#代美女篇
*王筠
:*和吳主簿六首
:#春月二首
:#秋夜二首
:#遊望二首
*劉孝綽
:*遙見隣舟主人投一物眾姬爭之有客請餘為詠
:*淇上戲蕩子婦示行事一首
:*賦詠得照棊燭刻五分成
:*夜聽妓賦得烏夜啼
:*賦得遺所思
*劉遵
:*繁華應令
:*從頓還城應令
*王訓 奉和率爾有詠一首
*庾肩吾
:*詠得有所思
:*詠美人自看畫應令
:*賦得橫吹曲長安道
:*南苑還看人
:*送別於建興苑相逢
:*和湘東王二首
:#應令春宵
:#應令冬曉
*劉孝威
:*侍宴賦得龍沙宵月明
:*奉和湘東王應令冬曉
:*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
*徐君倩
:*共內人夜坐守歲
:*初春攜內人行戲
*鮑泉
:*南苑看遊者
:*落日看還
*劉緩
:*敬詶劉長史詠名士悅傾城
:*雜詠和湘東王三首
:#寒閨
:#秋夜
:#冬宵
*鄧鏗
:*和陰梁州雜怨
:*奉和夜聽妓聲
*甄固 奉和世子春情一首
*庾信
:*奉和詠舞
:*七夕
:*仰和何僕射還宅懷故
*劉邈
:*萬山見採桑人
:*見人織聊為之詠
:*秋閨
:*鼓吹曲 折楊柳
*紀少瑜
:*建興苑
:*擬吳均體應教
:*春日
*聞人倩 春日
*徐孝穆
:*走筆戲書應令
:*奉和詠舞
:*和王舍人送客未還閨中有望
:*為羊兗州家人答餉鏡
*吳孜 春閨怨
*湯僧濟 詠渫井得金釵
*徐悱妻劉氏 和婕妤怨
*王叔英妻劉氏 和昭君怨
*蕭子雲 春思 (以下宋刻不收)
*蕭子暉 春宵
*蕭子範 春望古意
*蕭慤 秋思
*王筠
:*閨情二首
:*有所思
:*三婦豔
:*詠鐙擎
*劉孝綽
:*贈美人
:*古意
:*春宵
:*冬曉
:*三婦豔
*劉孝儀 閨怨
*劉孝威
:*奉和逐涼詩
:*塘上行 苦辛篇
:*怨
*劉遵 應令詠舞
*王訓 應令詠舞
*庾肩吾
:*有所思行
:*隴西行
:*和徐主簿望月
:*愛妾換馬
:*詠美人
:*七夕
*庾成師 遠期篇
*鮑泉
:*和湘東王春日
:*詠薔薇
:*寒閨詩
*鄧鏗 閨中月夜
*陰鏗
:*侯司空宅詠妓
:*侍宴賦得竹
:*和樊晉侯傷妾
:*南征閨怨
:*班婕妤怨
*朱超道 賦得蕩子行未歸
*裴子野 詠雪
*房篆 金石樂
*陸罩 閨怨
*庾信
:*昭君辭
:*明君辭
:*結客少年塲行
:*對酒
:*看妓
:*春日題屏風
==卷九==
:*歌辭二首
:#東飛伯勞歌
:#河中之水歌
:*越人歌一首 (並序)
*司馬相如 琴歌二首 (並序)
*烏孫公主 歌詩一首 (並序)
*漢成帝時 童謠歌二首 (並序)
*漢桓帝時 童謠歌二首
*張衡 四愁詩四首
*秦嘉 贈婦詩 (四言)一首
*魏文帝 樂府燕歌行二首
*曹植 樂府妾薄命行一首
*傅玄
:*擬北樂府三首
:#歷九秋篇 董逃行
:#車遙遙篇
:#燕人美篇
:*擬四愁詩四首 (並序)
*蘇伯玉妻 盤中詩一首
*張載 擬四愁詩四首
*晉惠帝時 童謠歌一首
*陸機 樂府燕歌行一首
*鮑照
:*代淮南王二首
:*代白紵歌辭二首
:*行路難四首
*釋寶月 行路難一首
*陸厥 李夫人及貴人歌一首
*沈約
:*八詠二首
:#登臺望秋月
:#會圃臨春風
:*白紵曲二首
:#春日白紵曲一首
:#秋日白紵曲一首
*吳均 行路難二首
*張率
:*擬樂府長相思二首
:*白紵歌詞二首
*費昶 行路難二首
*皇太子聖製
:*烏棲曲四首
:*雜句從軍行一首
:*和蕭侍中子顯春別四首
:*雜句春情一首
:*擬古一首
:*倡樓怨節一首
*湘東王 春別應令四首
*蕭子顯
:*春別四首
:*樂府烏棲曲應令二首
:*燕歌行
*王筠 行路難一首
*劉孝綽 元廣州景仲座見披姬一首
*劉孝威 擬古應教一首
*徐君蒨 別義陽郡二首
*王叔英婦 贈答一首
*沈約
:*古詩題六首
:#歲暮愍衰草
:#霜來悲落桐
:#夕行聞夜鶴
:#晨徵聽曉鴻
:#解珮去朝市
:#披褐守山東
*張衡 定情歌 (以下宋刻不收)
*劉鑠 白紵曲
*鮑照 北風行
*湯惠休
:*楚明妃曲
:*白紵歌
:*秋風歌
:*歌思引
*梁武帝
:*江南美
:*龍笛曲
:*採菱曲
:*遊女曲
:*朝雲曲
:*白紵辭二首
*昭明太子
:*江南曲
:*龍笛曲
:*採蓮曲
*簡文帝 東飛伯勞歌二首
*元帝
:*燕歌行
:*烏棲曲四首
:*別詩二首
*沈約
:*趙瑟曲
:*秦箏曲
:*陽春曲
*範靖妻沈氏 晨風行一首
*張率 白紵歌辭三首
*蕭子顯 烏棲曲一首
*庾信
:*燕歌行
:*烏夜啼
:*怨詩
:*舞媚孃
*徐陵
:*烏棲曲
:*雜曲
==卷十==
:*古絕句四首
*賈充 與妻李夫人連句詩三首
*孫綽 情人碧玉歌二首
*王獻之 情人桃葉歌二首
*桃葉 答王團扇歌三首
*謝靈運 東陽谿中贈答二首
*宋孝武帝
:*丁督護歌二首
:*擬徐幹詩一首
*許瑤
:*詠枏榴枕
:*閨婦答隣人
*鮑令暉 寄行人一首
:*近代西曲歌五首
:#石城樂
:#估客樂
:#烏夜啼
:#襄陽樂
:#楊叛兒
:*近代吳歌九首
:#春歌
:#夏歌
:#秋歌
:#冬歌
:#前谿
:#上聲
:#歡聞
:#長樂佳
:#獨曲
:*近代雜歌三首
:#潯陽樂
:#青陽歌曲
:#蠶絲歌
:*近代雜詩一首
:*丹陽孟珠歌一首
:*錢唐蘇小歌一首
*王融
:*擬古
:*代徐幹
:*秋夜
:*詠火
*謝朓
:*玉階怨
:*金谷聚
:*王孫遊
:*同王主簿有所思
*虞炎 有所思一首
*沈約
:*襄陽白銅鞮
:*早行逢故人車中為贈
:*為鄰人有懷不至
*施榮泰 詠王昭君一首
*高爽 詠酌酒人一首
*吳興妖神 贈謝府君覽一首
*江洪
:*採菱二首
:*淥水曲二首
:*秋風二首
:*詠美人治妝
*範靖婦
:*王昭君歎二首
:*映水曲
*何遜
:*南苑
:*閨怨
:*為人妾思
:*詠春風
:*秋閨怨
*吳均 雜絕句四首
*王僧孺
:*春思
:*為徐僕射妓作
*徐悱婦
:*光宅寺
:*題甘蕉葉示人
:*摘同心支子贈謝孃因附此詩
*姚翻
:*代陳慶之美人為詠
:*夢見故人
:*有期不至
*王環 代西豐侯美人一首
*梁武帝
:*邊戎詩
:*詠燭
:*詠華
:*詠笛
:*詠舞
:*連句詩
:*春歌三首
:*夏歌四首
:*秋歌四首
:*子夜歌二首
:*上聲歌一首
:*歡聞歌二首
:*團扇歌一首
:*碧玉歌一首
:*襄陽白銅鞮三首
*皇太子
:*雜題二十一首
:#寒閨
:#行雨
:#梁塵
:#華月
:#夜夜曲
:#從頓還南城
:#春江曲
:#新燕
:#彈箏
:#夜遣內人還後舟
:#詠武陵王左右伍暠傳桮
:#有所傷三首
:#遊人
:#絕句贈麗人
:#遙望
:#愁閨照鏡
:#浮雲
:#寒閨
:#和人渡水
*蕭子顯
:*春閨思
:*詠苑中遊人
*劉孝綽
:*遙見美人採荷
:*詠小兒採蔆
*庾肩吾
:*詠舞曲應令
:*詠主人少姬應教
:*詠長信宮中草
:*石崇金谷妓
*王臺卿
:*同蕭治中十詠二首
:#蕩婦高樓月
:#南浦別佳人
*劉孝儀
:*詠織女
:*詠石蓮
*劉孝威 和定襄侯八絕初筓一首
*江伯瑤 和定襄侯八絕楚越衫一首
*劉浤 詠繁華一首
*何曼才 為徐陵傷妾詩一首
*蕭驎 詠衵複一首
*紀少瑜 詠殘鐙一首
*王叔英婦 暮寒一首
*戴暠 詠欲眠詩一首
*劉孝威
:*古體雜意
:*詠佳麗
*劉義恭 自君之出矣 (以下宋刻不收)
*湯惠休 楊花曲
*張融 別詩
*王融
:*少年子
:*陽翟新聲
*謝朓 春遊
*邢劭 思公子
*梁武帝
:*春歌
:*冬歌四首
*簡文帝
:*採菱歌
:*夜夜曲
:*金閨思二首
*武陵王 昭君辭
*範雲
:*別詩
:*擬自君之出矣
*範靖婦
:*登樓曲
:*越城曲
*蕭子顯
:*南征曲
:*陌上桑二首
:*桃花曲
:*樹中草
*王臺卿 陌上桑四首
==註釋==
category:古體詩
category:徐陵
category:詩集
*
|
原住民身分法 (民國90年)
|
原住民身分法
第一條 (立法目的)
: 為認定原住民身分,保障原住民權益,特制定本法。
: 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規定。
第二條 (原住民身分之認定)
: 本法所稱原住民,包括山地原住民及平地原住民,其身分之認定,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依下列規定:
: 一、山地原住民:臺灣光復前原籍在山地行政區域內,且戶口調查簿登記其本人或直系血親尊親屬屬於原住民者。
: 二、平地原住民:臺灣光復前原籍在平地行政區域內,且戶口調查簿登記其本人或直系血親尊親屬屬於原住民,並申請戶籍所在地鄉(鎮、市、區)公所登記為平地原住民有案者。
第三條 (身分之取得:婚姻關係)
: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除第九條另有規定外,原住民身分不喪失,非原住民不取得原住民身分。
第四條 (身分之取得:婚生子女)
: 原住民與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
: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之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取得原住民身分。
: 前項父母離婚,或有一方死亡者,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由具有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行使或負擔者,其無原住民身分之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
第五條 (身分之取得喪失:收養關係)
: 原住民為非原住民收養者,除第九條另有規定外,其原住民身分不喪失。
: 未滿七歲之非原住民為年滿四十歲且無子女之原住民父母收養者,得取得原住民身分。
: 本法施行前,未滿七歲之非原住民為原住民父母收養者,不受前項養父母須年滿四十歲且無子女規定之限制。
: 前二項之收養關係終止時,該養子女之原住民身分喪失。
第六條 (身分之取得:非婚生子女)
: 原住民女子之非婚生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
: 前項非婚生子女經非原住民生父認領者,喪失原住民身分。但約定從母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其原住民身分不喪失。
: 非原住民女子之非婚生子女,經原住民生父認領,且從父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取得原住民身分。
第七條 (子女變更從姓或取得原住民傳統名字)
: 第四條第二項及前條第二項、第三項子女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母之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未成年時得由法定代理人協議或成年後依個人意願取得或變更,不受民法第一千零五十九條及姓名條例第一條第二項規定之限制。
: 前項子女嗣後變更為非原住民父或母之姓者,喪失原住民身分。
: 第一項子女之變更從姓或取得原住民傳統名字,未成年時及成年後各以一次為限。
第八條 (本法施行前未取得身分者之申請程式)
: 依本法之規定應具原住民身分者,於本法施行前因結婚、收養或其他原因喪失或未取得原住民身分者,得檢具足資證明原住民身分之檔案,申請回復或取得原住民身分。
第九條 (申請喪失原住民身分)
: 原住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請喪失原住民身分:
: 一、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者。
: 二、原住民為非原住民收養者。
: 三、年滿二十歲,自願拋棄原住民身分者。
: 依前項規定喪失原住民身分者,除第三款情形外,得於婚姻關係消滅或收養關係終止後,檢具證明檔案申請回復原住民身分。
: 依第一項申請喪失原住民身分者,其申請時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原住民身分不喪失。
第十條 (約定變更原住民身分)
: 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結婚,得約定變更為相同之山地原住民或平地原住民身分;其子女之身分從之。
: 未依前項規定約定變更為相同之原住民身分者,其子女於未成年時,得由法定代理人協議或成年後依個人意願,取得山地原住民或平地原住民身分。
第十一條 (身分取得、喪失、變更或回復之受理機關及應登記事項)
: 原住民身分取得、喪失、變更或回復之申請,由當事人戶籍所在地之戶政事務所受理,審查符合規定後於戶籍資料及戶口名簿內註記或塗銷其山地或平地原住民身分及族別,並通報當事人戶籍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
: 前項原住民之族別認定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第十二條 (更正登記事項之程式)
: 因戶籍登記錯誤、遺漏或其他原因,誤登記為原住民身分或漏未登記為原住民身分者,當事人戶籍所在地之戶政事務所應於知悉後,書面通知當事人為更正之登記,或由當事人向戶籍所在地之戶政事務所申請查明,並為更正之登記。
第十三條 (施行日)
: 本法自中華民國九十年一月一日施行。
90年
90年
分類:中華民國立法前溯及既往施行的法律
分類:2001年1月1日
|
政府採購法 (民國91年)
|
政府採購法
== 第一章 總則 ==
第一條 (立法宗旨)
: 為建立政府採購制度,依公平、公開之採購程式,提升採購效率與功能,確保採購品質,爰制定本法。
第二條 (採購之定義)
: 本法所稱採購,指工程之定作、財物之買受、定製、承租及勞務之委任或僱傭等。
第三條 (適用機關之範圍)
: 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公營事業(以下簡稱機關)辦理採購,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第四條 (法人或團體辦理採購適用本法之規定)
: 法人或團體接受機關補助辦理採購,其補助金額佔採購金額半數以上,且補助金額在公告金額以上者,適用本法之規定,並應受該機關之監督。
第五條 (委託法人或團體辦理採購)
: 機關採購得委託法人或團體代辦。
: 前項採購適用本法之規定,該法人或團體並受委託機關之監督。
第六條 (辦理採購應遵循之原則)
: 機關辦理採購,應以維護公共利益及公平合理為原則,對廠商不得為無正當理由之差別待遇。
: 辦理採購人員於不違反本法規定之範圍內,得基於公共利益、採購效益或專業判斷之考量,為適當之採購決定。
: 司法、監察或其他機關對於採購機關或人員之調查、起訴、審判、彈劾或糾舉等,得洽請主管機關協助、鑑定或提供專業意見。
第七條 (工程、財物、勞務之定義)
: 本法所稱工程,指在地面上下新建、增建、改建、修建、拆除構造物與其所屬裝置及改變自然環境之行為,包括建築、土木、水利、環境、交通、機械、電氣、化工及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之工程。
: 本法所稱財物,指各種物品(生鮮農漁產品除外)、材料、裝置、機具與其他動產、不動產、權利及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之財物。
: 本法所稱勞務,指專業服務、技術服務、資訊服務、研究發展、營運管理、維修、訓練、勞力及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之勞務。
: 採購兼有工程、財物、勞務二種以上性質,難以認定其歸屬者,按其性質所佔預算金額比率最高者歸屬之。
第八條 (廠商之定義)
: 本法所稱廠商,指公司、合夥或獨資之工商行號及其他得提供各機關工程、財物、勞務之自然人、法人、機構或團體。
第九條 (主管機關)
: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為行政院採購暨公共工程委員會,以政務委員一人兼任主任委員。
: 本法所稱上級機關,指辦理採購機關直屬之上一級機關。其無上級機關者,由該機關執行本法所規定上級機關之職權。
第十條 (主管機關掌理之事項)
: 主管機關掌理下列有關政府採購事項:
: 一、政府採購政策與制度之研訂及政令之宣導。
: 二、政府採購法令之研訂、修正及解釋。
: 三、標準採購契約之檢討及審定。
: 四、政府採購資訊之蒐集、公告及統計。
: 五、政府採購專業人員之訓練。
: 六、各機關採購之協調、督導及考核。
: 七、中央各機關採購申訴之處理。
: 八、其他關於政府採購之事項。
第十一條 (採購資訊中心及採購人員訓練所之設定)
: 主管機關應設立採購資訊中心,統一蒐集共通性商情及同等品分類之資訊,並建立工程材料、裝置之價格資料庫,以供各機關採購預算編列及底價訂定之參考。除應秘密之部分外,應無償提供廠商。
: 主管機關得設採購人員訓練所,統一培訓專業採購人員。
第十二條 (查核金額以上採購之監辦)
: 機關辦理查核金額以上採購之開標、比價、議價、決標及驗收時,應於規定期限內,檢送相關檔案報請上級機關派員監辦;上級機關得視事實需要訂定授權條件,由機關自行辦理。
: 機關辦理未達查核金額之採購,其決標金額達查核金額者,或契約變更後其金額達查核金額者,機關應補具相關檔案送上級機關備查。
: 查核金額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十三條 (公告金額以上採購之監辦)
: 機關辦理公告金額以上採購之開標、比價、議價、決標及驗收,除有特殊情形者外,應由其主(會)計及有關單位會同監辦。
: 未達公告金額採購之監辦,依其屬中央或地方,由主管機關、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另定之。未另定者,比照前項規定辦理。
: 公告金額應低於查核金額,由主管機關參酌國際標準定之。
: 第一項會同監辦採購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行政院主計處定之。
第十四條 (分批辦理採購之限制)
: 機關不得意圖規避本法之適用,分批辦理公告金額以上之採購。其有分批辦理之必要,並經上級機關核准者,應依其總金額核計採購金額,分別按公告金額或查核金額以上之規定辦理。
第十五條 (採購人員應遵循之迴避原則)
: 機關承辦、監辦採購人員離職後三年內不得為本人或代理廠商向原任職機關接洽處理離職前五年內與職務有關之事務。
: 機關承辦、監辦採購人員對於與採購有關之事項,涉及本人、配偶、三親等以內血親或姻親,或同財共居親屬之利益時,應行迴避。
: 機關首長發現承辦、監辦採購人員有前項應行迴避之情事而未依規定迴避者,應令其迴避,並另行指定承辦、監辦人員。
: 廠商或其負責人與機關首長有第二項之情形者,不得參與該機關之採購。但本項之執行反不利於公平競爭或公共利益時,得報請主管機關核定後免除之。
: 採購之承辦、監辦人員應依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之相關規定,申報財產。
第十六條 (採購請託或關說之處理)
: 請託或關說,宜以書面為之或作成紀錄。
: 政風機構得調閱前項書面或紀錄。
: 第一項之請託或關說,不得作為評選之參考。
第十七條 (外國廠商參與採購)
: 外國廠商參與各機關採購,應依我國締結之條約或協定之規定辦理。
: 前項以外情形,外國廠商參與各機關採購之處理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 外國法令限制或禁止我國廠商或產品服務參與採購者,主管機關得限制或禁止該國廠商或產品服務參與採購。
== 第二章 招標 ==
第十八條 (招標之方式及定義)
: 採購之招標方式,分為公開招標、選擇性招標及限制性招標。
: 本法所稱公開招標,指以公告方式邀請不特定廠商投標。
: 本法所稱選擇性招標,指以公告方式預先依一定資格條件辦理廠商資格審查後,再行邀請符合資格之廠商投標。
: 本法所稱限制性招標,指不經公告程式,邀請二家以上廠商比價或僅邀請一家廠商議價。
第十九條 (公開招標)
: 機關辦理公告金額以上之採購,除依第二十條及第二十二條辦理者外,應公開招標。
第二十條 (選擇性招標)
: 機關辦理公告金額以上之採購,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採選擇性招標:
: 一、經常性採購。
: 二、投標檔案審查,須費時長久始能完成者。
: 三、廠商準備投標需高額費用者。
: 四、廠商資格條件複雜者。
: 五、研究發展事項。
第二十一條 (選擇性招標得建立合格廠商名單)
: 機關為辦理選擇性招標,得預先辦理資格審查,建立合格廠商名單。但仍應隨時接受廠商資格審查之請求,並定期檢討修正合格廠商名單。
: 未列入合格廠商名單之廠商請求參加特定招標時,機關於不妨礙招標作業,並能適時完成其資格審查者,於審查合格後,邀其投標。
: 經常性採購,應建立六家以上之合格廠商名單。
: 機關辦理選擇性招標,應予經資格審查合格之廠商平等受邀之機會。
第二十二條 (限制性招標)
: 機關辦理公告金額以上之採購,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採限制性招標:
: 一、以公開招標、選擇性招標或依第九款至第十一款公告程式辦理結果,無廠商投標或無合格標,且以原定招標內容及條件未經重大改變者。
: 二、屬專屬權利、獨家製造或供應、藝術品、秘密諮詢,無其他合適之替代標的者。
: 三、遇有不可預見之緊急事故,致無法以公開或選擇性招標程式適時辦理,且確有必要者。
: 四、原有採購之後續維修、零配件供應、更換或擴充,因相容或互通性之需要,必須向原供應廠商採購者。
: 五、屬原型或首次製造、供應之標的,以研究發展、實驗或開發性質辦理者。
: 六、在原招標目的範圍內,因未能預見之情形,必須追加契約以外之工程,如另行招標,確有產生重大不便及技術或經濟上困難之虞,非洽原訂約廠商辦理,不能達契約之目的,且未逾原主契約金額百分之五十者。
: 七、原有採購之後續擴充,且已於原招標公告及招標檔案敘明擴充之期間、金額或數量者。
: 八、在集中交易或公開競價市場採購財物。
: 九、委託專業服務、技術服務或資訊服務,經公開客觀評選為優勝者。
: 十、辦理設計競賽,經公開客觀評選為優勝者。
: 十一、因業務需要,指定地區採購房地產,經依所需條件公開徵求勘選認定適合需要者。
: 十二、購買身心障礙者、原住民或受刑人個人、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政府立案之原住民團體、監獄工場、慈善機構所提供之非營利產品或勞務。
: 十三、委託在專業領域具領先地位之自然人或經公告審查優勝之學術或非營利機構進行科技、技術引進、行政或學術研究發展。
: 十四、邀請或委託具專業素養、特質或經公告審查優勝之文化、藝術專業人士、機構或團體表演或參與文藝活動。
: 十五、公營事業為商業性轉售或用於製造產品、提供服務以供轉售目的所為之採購,基於轉售物件、製程或供應源之特性或實際需要,不適宜以公開招標或選擇性招標方式辦理者。
: 十六、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者。
: 前項第九款及第十款之廠商評選辦法與服務費用計算方式與第十一款、第十三款及第十四款之作業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 第一項第十三款及第十四款,不適用工程採購。
第二十三條 (未達公告金額之招標方式)
: 未達公告金額之招標方式,在中央由主管機關定之;在地方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定之。地方未定者,比照中央規定辦理。
第二十四條 (統包)
: 機關基於效率及品質之要求,得以統包辦理招標。
: 前項所稱統包,指將工程或財物採購中之設計與施工、供應、安裝或一定期間之維修等併於同一採購契約辦理招標。
: 統包實施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五條 (共同投標)
: 機關得視個別採購之特性,於招標檔案中規定允許一定家數內之廠商共同投標。
: 前項所稱共同投標,指二家以上之廠商共同具名投標,並於得標後共同具名簽約,連帶負履行採購契約之責,以承攬工程或提供財物、勞務之行為。
: 共同投標以能增加廠商之競爭或無不當限制競爭者為限。
: 同業共同投標應符合公平交易法第十四條但書各款之規定。
: 共同投標廠商應於投標時檢附共同投標協議書。
: 共同投標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六條 (招標檔案之訂定)
: 機關辦理公告金額以上之採購,應依功能或效益訂定招標檔案。其有國際標準或國家標準者,應從其規定。
: 機關所擬定、採用或適用之技術規格,其所標示之擬採購產品或服務之特性,諸如品質、效能、安全、尺寸、符號、術語、包裝、標誌及標示或生產程式、方法及評估之程式,在目的及效果上均不得限制競爭。
: 招標檔案不得要求或提及特定之商標或商名、專利、設計或型式、特定來源地、生產者或供應者。但無法以精確之方式說明招標要求,而已在招標檔案內註明諸如「或同等品」字樣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七條 (招標之公告)
: 機關辦理公開招標或選擇性招標,應將招標公告或辦理資格審查之公告刊登於政府採購公報並公開於資訊網路。公告之內容修正時,亦同。
: 前項公告內容、公告日數、公告方法及政府採購公報發行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 機關辦理採購時,應估計採購案件之件數及每件之預計金額。預算及預計金額,得於招標公告中一併公開。
第二十八條 (標期之訂定)
: 機關辦理招標,其自公告日或邀標日起至截止投標或收件日止之等標期,應訂定合理期限。其期限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九條 (公開發給、發售或郵遞招標檔案)
: 公開招標之招標檔案及選擇性招標之預先辦理資格審查檔案,應自公告日起至截止投標日或收件日止,公開發給、發售及郵遞方式辦理。發給、發售或郵遞時,不得登記領標廠商之名稱。
: 選擇性招標之檔案應公開載明限制投標廠商資格之理由及其必要性。
: 第一項檔案內容,應包括投標廠商提交投標書所需之一切必要資料。
第三十條 (押標金及保證金)
: 機關辦理招標,應於招標檔案中規定投標廠商須繳納押標金;得標廠商須繳納保證金或提供或併提供其他擔保。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 一、勞務採購,得免收押標金、保證金。
: 二、未達公告金額之工程、財物採購,得免收押標金、保證金。
: 三、以議價方式辦理之採購,得免收押標金。
: 四、依市場交易慣例或採購案特性,無收取押標金、保證金之必要或可能者。
: 押標金及保證金應由廠商以現金、金融機構簽發之本票或支票、保付支票、郵政匯票、無記名政府公債、設定質權之金融機構定期存款單、銀行開發或保兌之不可撤銷擔保信用狀繳納,或取具銀行之書面連帶保證、保險公司之連帶保證保險單為之。
: 押標金、保證金及其他擔保之種類、額度及繳納、退還、終止方式,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三十一條 (押標金之發還及不予發還之情形)
: 機關對於廠商所繳納之押標金,應於決標後無息發還未得標之廠商。廢標時,亦同。
: 機關得於招標檔案中規定,廠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所繳納之押標金,不予發還,其已發還者,並予追繳:
: 一、以偽造、變造之檔案投標。
: 二、投標廠商另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
: 三、冒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
: 四、在報價有效期間內撤回其報價。
: 五、開標後應得標者不接受決標或拒不簽約。
: 六、得標後未於規定期限內,繳足保證金或提供擔保。
: 七、押標金轉換為保證金。
: 八、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有影響採購公正之違反法令行為者。
第三十二條 (保證金之抵充及擔保責任)
: 機關應於招標檔案中規定,得不發還得標廠商所繳納之保證金及其孳息,或擔保者應履行其擔保責任之事由,並敘明該項事由所涉及之違約責任、保證金之抵充範圍及擔保者之擔保責任。
第三十三條 (投標檔案之遞送)
: 廠商之投標檔案,應以書面密封,於投標截止期限前,以郵遞或專人送達招標機關或其指定之場所。
: 前項投標檔案,廠商得以電子資料傳輸方式遞送。但以招標檔案已有訂明者為限,並應於規定期限前遞送正式檔案。
: 機關得於招標檔案中規定允許廠商於開標前補正非契約必要之點之檔案。
第三十四條 (招標檔案公告前應予保密)
: 機關辦理採購,其招標檔案於公告前應予保密。但須公開說明或藉以公開徵求廠商提供參考資料者,不在此限。
: 機關辦理招標,不得於開標前洩漏底價,領標、投標廠商之名稱與家數及其他足以造成限制競爭或不公平競爭之相關資料。
: 底價於開標後至決標前,仍應保密,決標後除有特殊情形外,應予公開。但機關依實際需要,得於招標檔案中公告底價。
: 機關對於廠商投標檔案,除供公務上使用或法令另有規定外,應保守秘密。
第三十五條 (替代方案提出之時機及條件)
: 機關得於招標檔案中規定,允許廠商在不降低原有功能條件下,得就技術、工法、材料或裝置,提出可縮減工期、減省經費或提高效率之替代方案。其實施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三十六條 (投標廠商資格之規定)
: 機關辦理採購,得依實際需要,規定投標廠商之基本資格。
: 特殊或巨額之採購,須由具有相當經驗、實績、人力、財力、裝置等之廠商始能擔任者,得另規定投標廠商之特定資格。
: 外國廠商之投標資格及應提出之資格檔案,得就實際需要另行規定,附經公證或認證之中文譯本,並於招標檔案中訂明。
: 第一項基本資格、第二項特定資格與特殊或巨額採購之範圍及認定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三十七條 (訂定投標廠商資格不得不當限制)
: 機關訂定前條投標廠商之資格,不得不當限制競爭,並以確認廠商具備履行契約所必須之能力者為限。
: 投標廠商未符合前條所定資格者,其投標不予受理。但廠商之財力資格,得以銀行或保險公司之履約及賠償連帶保證責任、連帶保證保險單代之。
第三十八條 (政黨及其關係企業不得參與投標)
: 政黨及與其具關係企業關係之廠商,不得參與投標。
: 前項具關係企業關係之廠商,準用公司法有關關係企業之規定。
第三十九條 (委託廠商專案管理)
: 機關辦理採購,得依本法將其對規劃、設計、供應或履約業務之專案管理,委託廠商為之。
: 承辦專案管理之廠商,其負責人或合夥人不得同時為規劃、設計、施工或供應廠商之負責人或合夥人。
: 承辦專案管理之廠商與規劃、設計、施工或供應廠商,不得同時為關係企業或同一其他廠商之關係企業。
第四十條 (代辦採購)
: 機關之採購,得洽由其他具有專業能力之機關代辦。
: 上級機關對於未具有專業採購能力之機關,得命其洽由其他具有專業能力之機關代辦採購。
第四十一條 (招標檔案疑義之處理)
: 廠商對招標檔案內容有疑義者,應於招標檔案規定之日期前,以書面向招標機關請求釋疑。
: 機關對前項疑義之處理結果,應於招標檔案規定之日期前,以書面答復請求釋疑之廠商,必要時得公告之;其涉及變更或補充招標檔案內容者,除選擇性招標之規格標與價格標及限制性招標得以書面通知各廠商外,應另行公告,並視需要延長等標期。機關自行變更或補充招標檔案內容者,亦同。
第四十二條 (分段開標)
: 機關辦理公開招標或選擇性招標,得就資格、規格與價格採取分段開標。
: 機關辦理分段開標,除第一階段應公告外,後續階段之邀標,得免予公告。
第四十三條 (採購得採行之措施)
: 機關辦理採購,除我國締結之條約或協定另有禁止規定者外,得採行下列措施之一,並應載明於招標檔案中:
: 一、要求投標廠商採購國內貨品比率、技術移轉、投資、協助外銷或其他類似條件,作為採購評選之專案,其比率不得逾三分之一。
: 二、外國廠商為最低標,且其標價符合第五十二條規定之決標原則者,得以該標價優先決標予國內廠商。
第四十四條 (優先決標予國內廠商之情形)
: 機關辦理特定之採購,除我國締結之條約或協定另有禁止規定者外,得對國內產製加值達百分之五十之財物或國內供應之工程、勞務,於外國廠商為最低標,且其標價符合第五十二條規定之決標原則時,以高於該標價一定比率以內之價格,優先決標予國內廠商。
: 前項措施之採行,以合於就業或產業發展政策者為限,且一定比率不得逾百分之三,優惠期限不得逾五年;其適用範圍、優惠比率及實施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 第三章 決標 ==
第四十五條 (公開招標)
: 公開招標及選擇性招標之開標,除法令另有規定外,應依招標檔案公告之時間及地點公開為之。
第四十六條 (底價之訂定及訂定時機)
: 機關辦理採購,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訂定底價。底價應依圖說、規範、契約並考量成本、市場行情及政府機關決標資料逐項編列,由機關首長或其授權人員核定。
: 前項底價之訂定時機,依下列規定辦理:
: 一、公開招標應於開標前定之。
: 二、選擇性招標應於資格審查後之下一階段開標前定之。
: 三、限制性招標應於議價或比價前定之。
第四十七條 (不訂底價之原則)
: 機關辦理下列採購,得不訂底價。但應於招標檔案內敘明理由及決標條件與原則:
: 一、訂定底價確有困難之特殊或複雜案件。
: 二、以最有利標決標之採購。
: 前項第一款及第二款之採購,得規定廠商於投標檔案內詳列報價內容。
: 小額採購之金額,在中央由主管機關定之;在地方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定之。但均不得逾公告金額十分之一。地方未定者,比照中央規定辦理。
第四十八條 (不予開標決標之情形)
: 機關依本法規定辦理招標,除有下列情形之一不予開標決標外,有三家以上合格廠商投標,即應依招標檔案所定時間開標決標:
: 一、變更或補充招標檔案內容者。
: 二、發現有足以影響採購公正之違法或不當行為者。
: 三、依第八十二條規定暫緩開標者。
: 四、依第八十四條規定暫停採購程式者。
: 五、依第八十五條規定由招標機關另為適法之處置者。
: 六、因應突發事故者。
: 七、採購計畫變更或取銷採購者。
: 八、經主管機關認定之特殊情形。
: 第一次開標,因未滿三家而流標者,第二次招標之等標期間得予縮短,並得不受前項三家廠商之限制。
第四十九條 (未達公告金額之採購應取得報價或企劃書之情形)
: 未達公告金額之採購,其金額逾公告金額十分之一者,除第二十二條第一項各款情形外,仍應公開取得三家以上廠商之書面報價或企劃書。
第五十條 (不予投標廠商開標或投標之情形)
: 投標廠商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機關於開標前發現者,其所投之標應不予開標;於開標後發現者,應不決標予該廠商:
: 一、未依招標檔案之規定投標。
: 二、投標檔案內容不符合招標檔案之規定。
: 三、借用或冒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或以偽造、變造之檔案投標。
: 四、偽造或變造投標檔案。
: 五、不同投標廠商間之投標檔案內容有重大異常關聯者。
: 六、第一百零三條第一項不得參加投標或作為決標物件之情形。
: 七、其他影響採購公正之違反法令行為。
: 決標或簽約後發現得標廠商於決標前有前項情形者,應撤銷決標、終止契約或解除契約,並得追償損失。但撤銷決標、終止契約或解除契約反不符公共利益,並經上級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 第一項不予開標或不予決標,致採購程式無法繼續進行者,機關得宣佈廢標。
第五十一條 (審標疑義之處理及結果之通知)
: 機關應依招標檔案規定之條件,審查廠商投標檔案,對其內容有疑義時,得通知投標廠商提出說明。
: 前項審查結果應通知投標廠商,對不合格之廠商,並應敘明其原因。
第五十二條 (決標之原則)
: 機關辦理採購之決標,應依下列原則之一辦理,並應載明於招標檔案中:
: 一、訂有底價之採購,以合於招標檔案規定,且在底價以內之最低標為得標廠商。
: 二、未訂底價之採購,以合於招標檔案規定,標價合理,且在預算數額以內之最低標為得標廠商。
: 三、以合於招標檔案規定之最有利標為得標廠商。
: 四、採用複數決標之方式:機關得於招標檔案中公告保留採購專案或數量選擇之組合權利,但應合於最低價格或最有利標之競標精神。
: 機關採前項第三款決標者,以異質之工程、財物或勞務採購而不宜以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辦理者為限。
: 決標時得不通知投標廠商到場,其結果應通知各投標廠商。
第五十三條 (超底價之決標)
: 合於招標檔案規定之投標廠商之最低標價超過底價時,得洽該最低標廠商減價一次;減價結果仍超過底價時,得由所有合於招標檔案規定之投標廠商重新比減價格,比減價格不得逾三次。
: 前項辦理結果,最低標價仍超過底價而不逾預算數額,機關確有緊急情事需決標時,應經原底價核定人或其授權人員核准,且不得超過底價百分之八。但查核金額以上之採購,超過底價百分之四者,應先報經上級機關核准後決標。
第五十四條 (未訂底價之決標)
: 決標依第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辦理者,合於招標檔案規定之最低標價逾評審委員會建議之金額或預算金額時,得洽該最低標廠商減價一次。減價結果仍逾越上開金額時,得由所有合於招標檔案規定之投標廠商重新比減價格。機關得就重新比減價格之次數予以限制,比減價格不得逾三次,辦理結果,最低標價仍逾越上開金額時,應予廢標。
第五十五條 (最低標決標之採購無法決標處理)
: 機關辦理以最低標決標之採購,經報上級機關核准,並於招標公告及招標檔案內預告者,得於依前二條規定無法決標時,採行協商措施。
第五十六條 (最有利標)
: 決標依第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辦理者,應依招標檔案所規定之評審標準,就廠商投標標的之技術、品質、功能、商業條款或價格等專案,作序位或計數之綜合評選,評定最有利標。價格或其與綜合評選專案評分之商數,得做為單獨評選之專案或決標之標準。未列入之專案,不得做為評選之參考。評選結果無法依機關首長或評選委員會過半數之決定,評定最有利標時,得採行協商措施,再作綜合評選,評定最有利標。評定應附理由。綜合評選不得逾三次。
: 依前項辦理結果,仍無法評定最有利標時,應予廢標。
: 機關採最有利標決標者,應先報經上級機關核准。
: 最有利標之評選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五十七條 (協商之原則)
: 機關依前二條之規定採行協商措施者,應依下列原則辦理:
: 一、開標、投標、審標程式及內容均應予保密。
: 二、協商時應平等對待所有合於招標檔案規定之投標廠商,必要時並錄影或錄音存證。
: 三、原招標檔案已標示得更改專案之內容,始得納入協商。
: 四、前款得更改之專案變更時,應以書面通知所有得參與協商之廠商。
: 五、協商結束後,應予前款廠商依據協商結果,於一定期間內修改投標檔案重行遞送之機會。
第五十八條 (標價不合理之處理)
: 機關辦理採購採最低標決標時,如認為最低標廠商之總標價或部分標價偏低,顯不合理,有降低品質、不能誠信履約之虞或其他特殊情形,得限期通知該廠商提出說明或擔保。廠商未於機關通知期限內提出合理之說明或擔保者,得不決標予該廠商,並以次低標廠商為最低標廠商。
第五十九條 (採購契約)
: 機關以選擇性招標或限制性招標辦理採購者,採購契約之價款不得高於廠商於同樣市場條件之相同工程、財物或勞務之最低價格。
: 廠商亦不得以支付他人佣金、比例金、仲介費、後謝金或其他利益為條件,促成採購契約之簽訂。
: 違反前二項規定者,機關得終止或解除契約或將溢價及利益自契約價款中扣除。
: 公開招標之投標廠商未達三家者,準用前三項之規定。
第六十條 (廠商未依機關通知辦理之結果)
: 機關辦理採購依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三條、第五十四條或第五十七條規定,通知廠商說明、減價、比減價格、協商、更改原報內容或重新報價,廠商未依通知期限辦理者,視同放棄。
第六十一條 (決標結果之公告)
: 機關辦理公告金額以上採購之招標,除有特殊情形者外,應於決標後一定期間內,將決標結果之公告刊登於政府採購公報,並以書面通知各投標廠商。無法決標者,亦同。
第六十二條 (決標資料之彙送)
: 機關辦理採購之決標資料,應定期彙送主管機關。
== 第四章 履約管理 ==
第六十三條 (採購契約及委託契約)
: 各類採購契約之要項,由主管機關參考國際及國內慣例定之。
: 委託規劃、設計、監造或管理之契約,應訂明廠商規劃設計錯誤,監造不實或管理不善,致機關遭受損害之責任。
第六十四條 (採購契約之終止或解除)
: 採購契約得訂明因政策變更,廠商依契約繼續履行反而不符公共利益者,機關得報經上級機關核准,終止或解除部分或全部契約,並補償廠商因此所生之損失。
第六十五條 (得標廠商不得轉包工程或契約)
: 得標廠商應自行履行工程、勞務契約,不得轉包。
: 前項所稱轉包,指將原契約中應自行履行之全部或其主要部分,由其他廠商代為履行。
: 廠商履行財物契約,其需經一定履約過程,非以現成財物供應者,準用前二項規定。
第六十六條 (違反不得轉包規定之處理)
: 得標廠商違反前條規定轉包其他廠商時,機關得解除契約、終止契約或沒收保證金,並得要求損害賠償。
: 前項轉包廠商與得標廠商對機關負連帶履行及賠償責任。再轉包者,亦同。
第六十七條 (得標廠商得將採購分包)
: 得標廠商得將採購分包予其他廠商。稱分包者,謂非轉包而將契約之部分由其他廠商代為履行。
: 分包契約報備於採購機關,並經得標廠商就分包部分設定權利質權予分包廠商者,民法第五百十三條之抵押權及第八百十六條因添附而生之請求權,及於得標廠商對於機關之價金或報酬請求權。
: 前項情形,分包廠商就其分包部分,與得標廠商連帶負瑕疵擔保責任。
第六十八條 (價金或報酬請求權得為權利質權之標的)
: 得標廠商就採購契約對於機關之價金或報酬請求權,其全部或一部得為權利質權之標的。
第六十九條
: (刪除)
第七十條 (工程採購應執行品質管理)
: 機關辦理工程採購,應明訂廠商執行品質管理、環境保護、施工安全衛生之責任,並對重點專案訂定檢查程式及檢驗標準。
: 機關於廠商履約過程,得辦理分段查驗,其結果並得供驗收之用。
: 中央及直轄市、縣(市)政府應成立工程施工查核小組,定期查核所屬(轄)機關工程品質及進度等事宜。
: 工程施工查核小組之組織準則,由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其作業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 財物或勞務採購需經一定履約過程,而非以現成財物或勞務供應者,準用第一項及第二項之規定。
== 第五章 驗收 ==
第七十一條 (限期辦理驗收及驗收人員之指派)
: 機關辦理工程、財物採購,應限期辦理驗收,並得辦理部分驗收。
: 驗收時應由機關首長或其授權人員指派適當人員主驗,通知接管單位或使用單位會驗。
: 機關承辦採購單位之人員不得為所辦採購之主驗人或樣品及材料之檢驗人。
: 前三項之規定,於勞務採購準用之。
第七十二條 (驗收結果不符之處理)
: 機關辦理驗收時應製作紀錄,由參加人員會同簽認。驗收結果與契約、圖說、貨樣規定不符者,應通知廠商限期改善、拆除、重作、退貨或換貨。其驗收結果不符部分非屬重要,而其他部分能先行使用,並經機關檢討認為確有先行使用之必要者,得經機關首長或其授權人員核准,就其他部分辦理驗收並支付部分價金。
: 驗收結果與規定不符,而不妨礙安全及使用需求,亦無減少通常效用或契約預定效用,經機關檢討不必拆換或拆換確有困難者,得於必要時減價收受。其在查核金額以上之採購,應先報經上級機關核准;未達查核金額之採購,應經機關首長或其授權人員核准。
: 驗收人對工程、財物隱蔽部分,於必要時得拆驗或化驗。
第七十三條 (簽認結算驗收證明書)
: 工程、財物採購經驗收完畢後,應由驗收及監驗人員於結算驗收證明書上分別簽認。
: 前項規定,於勞務驗收準用之。
== 第六章 爭議處理 ==
第七十四條 (廠商與機關間爭議之處理)
: 廠商與機關間關於招標、審標、決標之爭議,得依本章規定提出異議及申訴。
第七十五條 (廠商向招標機關提出異議)
: 廠商對於機關辦理採購,認為違反法令或我國所締結之條約、協定(以下合稱法令),致損害其權利或利益者,得於下列期限內,以書面向招標機關提出異議:
: 一、對招標檔案規定提出異議者,為自公告或邀標之次日起等標期之四分之一,其尾數不足一日者,以一日計。但不得少於十日。
: 二、對招標檔案規定之釋疑、後續說明、變更或補充提出異議者,為接獲機關通知或機關公告之次日起十日。
: 三、對採購之過程、結果提出異議者,為接獲機關通知或機關公告之次日起十日。其過程或結果未經通知或公告者,為知悉或可得而知悉之次日起十日。但至遲不得逾決標日之次日起十五日。
: 招標機關應自收受異議之次日起十五日內為適當之處理,並將處理結果以書面通知提出異議之廠商。其處理結果涉及變更或補充招標檔案內容者,除選擇性招標之規格標與價格標及限制性招標應以書面通知各廠商外,應另行公告,並視需要延長等標期。
第七十六條 (申訴)
: 廠商對於公告金額以上採購異議之處理結果不服,或招標機關逾前條第二項所定期限不為處理者,得於收受異議處理結果或期限屆滿之次日起十五日內,依其屬中央機關或地方機關辦理之採購,以書面分別向主管機關、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所設之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申訴。地方政府未設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者,得委請中央主管機關處理。
: 廠商誤向該管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以外之機關申訴者,以該機關收受之日,視為提起申訴之日。
: 前項收受申訴書之機關應於收受之次日起三日內,將申訴書移送於該管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並通知申訴廠商。
第七十七條 (申訴書應載明事項)
: 申訴應具申訴書,載明下列事項,由申訴廠商簽名或蓋章:
: 一、申訴廠商之名稱、地址、電話及負責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住所或居所。
: 二、原受理異議之機關。
: 三、申訴之事實及理由。
: 四、證據。
: 五、年、月、日。
: 申訴得委任代理人為之,代理人應檢附委任書並載明其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職業、電話、住所或居所。
: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於前項情形準用之。
第七十八條 (申訴之審議及完成審議之期限)
: 廠商提出申訴,應同時繕具副本送招標機關。機關應自收受申訴書副本之次日起十日內,以書面向該管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陳述意見。
: 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應於收受申訴書之次日起四十日內完成審議,並將判斷以書面通知廠商及機關。必要時得延長四十日。
第七十九條 (申訴之不予受理及補正)
: 申訴逾越法定期間或不合法定程式者,不予受理。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命其補正;逾期不補正者,不予受理。
第八十條 (申訴審議程式)
: 採購申訴得僅就書面審議之。
: 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得依職權或申請,通知申訴廠商、機關到指定場所陳述意見。
: 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於審議時,得囑託具專門知識經驗之機關、學校、團體或人員鑑定,並得通知相關人士說明或請機關、廠商提供相關檔案、資料。
: 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辦理審議,得先行向廠商收取審議費、鑑定費及其他必要之費用;其收費標準及繳納方式,由主管機關定之。
: 採購申訴審議規則,由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八十一條 (撤回申訴)
: 申訴提出後,廠商得於審議判斷送達前撤回之。申訴經撤回後,不得再行提出同一之申訴。
第八十二條 (審議判斷以書面指明有無違法並建議機關處置方式)
: 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審議判斷,應以書面附事實及理由,指明招標機關原採購行為有無違反法令之處;其有違反者,並得建議招標機關處置之方式。
: 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於完成審議前,必要時得通知招標機關暫停採購程式。
: 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為第一項之建議或前項之通知時,應考量公共利益、相關廠商利益及其他有關情況。
第八十三條 (審議判斷之效力)
: 審議判斷,視同訴願決定。
第八十四條 (招標機關對異議或申訴得採取之措施)
: 廠商提出異議或申訴者,招標機關評估其事由,認其異議或申訴有理由者,應自行撤銷、變更原處理結果,或暫停採購程式之進行。但為應緊急情況或公共利益之必要,或其事由無影響採購之虞者,不在此限。
: 依廠商之申訴,而為前項之處理者,招標機關應將其結果即時通知該管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
第八十五條 (招標機關對審議判斷之處理)
: 審議判斷指明原採購行為違反法令者,招標機關應另為適法之處置。
: 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於審議判斷中建議招標機關處置方式,而招標機關不依建議辦理者,應於收受判斷之次日起十五日內報請上級機關核定,並由上級機關於收受之次日起十五日內,以書面向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及廠商說明理由。
: 第一項情形,廠商得向招標機關請求償付其準備投標、異議及申訴所支出之必要費用。
第八十五條之一 (履約爭議未能達成協議之處理)
: 機關與廠商因履約爭議未能達成協議者,得以下列方式之一處理:
: 一、向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申請調解。
: 二、向仲裁機構提付仲裁。
: 前項調解屬廠商申請者,機關不得拒絕。
: 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辦理調解之程式及其效力,除本法有特別規定者外,準用民事訴訟法有關調解之規定。
: 履約爭議調解規則,由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八十五條之二 (申請調解費用之收取)
: 申請調解,應繳納調解費、鑑定費及其他必要之費用;其收費標準、繳納方式及數額之負擔,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八十五條之三 (書面調解建議)
: 調解經當事人合意而成立;當事人不能合意者,調解不成立。
: 調解過程中,調解委員得依職權以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名義提出書面調解建議;機關不同意該建議者,應先報請上級機關核定,並以書面向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及廠商說明理由。
第八十五條之四 (調整方案及異議之提出)
: 履約爭議之調解,當事人不能合意但已甚接近者,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應斟酌一切情形,並徵詢調解委員之意見,求兩造利益之平衡,於不違反兩造當事人之主要意思範圍內,以職權提出調解方案。
: 當事人或參加調解之利害關係人對於前項方案,得於送達之次日起十日內,向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提出異議。
: 於前項期間內提出異議者,視為調解不成立;其未於前項期間內提出異議者,視為已依該方案調解成立。
: 機關依前項規定提出異議者,準用前條第二項之規定。
第八十六條 (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之設定)
: 主管機關及直轄市、縣(市)政府為處理中央及地方機關採購之廠商申訴及機關與廠商間之履約爭議調解,分別設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置委員七人至二十五人,由主管機關及直轄市、縣(市)政府聘請具有法律或採購相關專門知識之公正人士擔任,其中三人並得由主管機關及直轄市、縣(市)政府高階人員派兼之。但派兼人數不得超過全體委員人數五分之一。
: 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應公正行使職權。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組織準則,由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 第七章 罰則 ==
第八十七條 (強迫投標廠商違反本意之處罰)
: 意圖使廠商不為投標、違反其本意投標,或使得標廠商放棄得標、得標後轉包或分包,而施強暴、脅迫、藥劑或催眠術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各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 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廠商無法投標或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 意圖影響決標價格或獲取不當利益,而以契約、協議或其他方式之合意,使廠商不為投標或不為價格之競爭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 意圖影響採購結果或獲取不當利益,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容許他人借用本人名義或證件參加投標者,亦同。
: 第一項、第三項及第四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八十八條 (受託辦理採購人員意圖私利之處罰)
: 受機關委託提供採購規劃、設計、審查、監造、專案管理或代辦採購廠商之人員,意圖為私人不法之利益,對技術、工法、材料、裝置或規格,為違反法令之限制或審查,因而獲得利益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其意圖為私人不法之利益,對廠商或分包廠商之資格為違反法令之限制或審查,因而獲得利益者,亦同。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八十九條 (受託辦理採購人員洩密之處罰)
: 受機關委託提供採購規劃、設計或專案管理或代辦採購廠商之人員,意圖為私人不法之利益,洩漏或交付關於採購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物品或其他資訊,因而獲得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十條 (強制採購人員違反本意為採購決定之處罰)
: 意圖使機關規劃、設計、承辦、監辦採購人員或受機關委託提供採購規劃、設計或專案管理或代辦採購廠商之人員,就與採購有關事項,不為決定或為違反其本意之決定,而施強暴、脅迫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各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十一條 (強制採購人員洩密之處罰)
: 意圖使機關規劃、設計、承辦、監辦採購人員或受機關委託提供採購規劃、設計或專案管理或代辦採購廠商之人員,洩漏或交付關於採購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物品或其他資訊,而施強暴、脅迫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各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十二條 (廠商之代理人等違反本法,廠商亦科罰金)
: 廠商之代表人、代理人、受僱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犯本法之罪者,除依該條規定處罰其行為人外,對該廠商亦科以該條之罰金。
== 第八章 附則 ==
第九十三條 (共同供應契約)
: 各機關得就具有共通需求特性之財物或勞務,與廠商簽訂共同供應契約。
第九十三條之一 (電子化採購)
: 機關辦理採購,得以電子化方式為之,其電子化資料並視同正式檔案,得免另備書面檔案。
: 前項以電子化方式採購之招標、領標、投標、開標、決標及費用收支作業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九十四條 (評選委員會之設定)
: 機關辦理評選,應成立五人至十七人評選委員會,專家學者人數不得少於三分之一,其名單由主管機關會同教育部、考選部及其他相關機關建議之。
: 評選委員會組織準則及審議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九十五條 (專業人員)
: 機關辦理採購宜由採購專業人員為之。
: 前項採購專業人員之資格、考試、訓練、發證及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相關機關定之。
第九十六條 (取得環保標章之產品得優先採購)
: 機關得於招標檔案中,規定優先採購取得政府認可之環境保護標章使用許可,而其效能相同或相似之產品,並得允許百分之十以上之價差。產品或其原料之製造、使用過程及廢棄物處理,符合再生材質、可回收、低汙染或省能源者,亦同。
: 其他增加社會利益或減少社會成本,而效能相同或相似之產品,準用前項之規定。
: 前二項產品之種類、範圍及實施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及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第九十七條 (扶助中小企業承包或分包政府採購)
: 主管機關得參酌相關法令規定採取措施,扶助中小企業承包或分包一定金額比例以上之政府採購。
: 前項扶助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九十八條 (僱用殘障人士及原住民)
: 得標廠商其於國內員工總人數逾一百人者,應於履約期間僱用身心障礙者及原住民,人數不得低於總人數百分之二,僱用不足者,除應繳納代金,並不得僱用外籍勞工取代僱用不足額部分。
第九十九條 (投資政府規劃建設之廠商甄選程式適用本法)
: 機關辦理政府規劃或核准之交通、能源、環保、旅遊等建設,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開放廠商投資興建、營運者,其甄選投資廠商之程式,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適用本法之規定。
第一百條 (主管機關得查核採購進度)
: 主管機關、上級機關及主計機關得隨時查核各機關採購進度、存貨或其使用狀況,亦得命其提出報告。
: 機關多餘不用之堪用財物,得無償讓與其他政府機關或公立學校。
第一百零一條 (應通知廠商並刊登公報之廠商違法情形)
: 機關辦理採購,發現廠商有下列情形之一,應將其事實及理由通知廠商,並附記如未提出異議者,將刊登政府採購公報:
: 一、容許他人借用本人名義或證件參加投標者。
: 二、借用或冒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或以偽造、變造之檔案參加投標、訂約或履約者。
: 三、擅自減省工料情節重大者。
: 四、偽造、變造投標、契約或履約相關檔案者。
: 五、受停業處分期間仍參加投標者。
: 六、犯第八十七條至第九十二條之罪,經第一審為有罪判決者。
: 七、得標後無正當理由而不訂約者。
: 八、查驗或驗收不合格,情節重大者。
: 九、驗收後不履行保固責任者。
: 十、因可歸責於廠商之事由,致延誤履約期限,情節重大者。
: 十一、違反第六十五條之規定轉包者。
: 十二、因可歸責於廠商之事由,致解除或終止契約者。
: 十三、破產程式中之廠商。
: 十四、歧視婦女、原住民或弱勢團體人士,情節重大者。
: 廠商之履約連帶保證廠商經機關通知履行連帶保證責任者,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一百零二條 (廠商得對機關認為違法之情事提出異議及申訴)
: 廠商對於機關依前條所為之通知,認為違反本法或不實者,得於接獲通知之次日起二十日內,以書面向該機關提出異議。
: 廠商對前項異議之處理結果不服,或機關逾收受異議之次日起十五日內不為處理者,無論該案件是否逾公告金額,得於收受異議處理結果或期限屆滿之次日起十五日內,以書面向該管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申訴。
: 機關依前條通知廠商後,廠商未於規定期限內提出異議或申訴,或經提出申訴結果不予受理或審議結果指明不違反本法或並無不實者,機關應即將廠商名稱及相關情形刊登政府採購公報。
: 第一項及第二項關於異議及申訴之處理,準用第六章之規定。
第一百零三條 (登於公報之廠商不得投標之期限)
: 依前條第三項規定刊登於政府採購公報之廠商,於下列期間內,不得參加投標或作為決標物件或分包廠商。
: 一、有第一百零一條第一款至第五款情形或第六款判處有期徒刑者,自刊登之次日起三年。但經判決撤銷原處分或無罪確定者,應登出之。
: 二、有第一百零一條第七款至第十四款情形或第六款判處拘役、罰金或緩刑者,自刊登之次日起一年。但經判決撤銷原處分或無罪確定者,應登出之。
: 機關採購因特殊需要,經上級機關核准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一百零四條 (軍事機關採購不適用本法之情形)
: 軍事機關之採購,應依本法之規定辦理。但武器、彈藥、作戰物資或與國家安全或國防目的有關之採購,而有下列情形者,不在此限。
: 一、因應國家面臨戰爭、戰備動員或發生戰爭者,得不適用本法之規定。
: 二、機密或極機密之採購,得不適用第二十七條、第四十五條及第六十一條之規定。
: 三、確因時效緊急,有危及重大戰備任務之虞者,得不適用第二十六條、第二十八條及第三十六條之規定。
: 四、以議價方式辦理之採購,得不適用第二十六條第三項本文之規定。
: 前項採購之適用範圍及其處理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國防部定之,並送立法院審議。
第一百零五條 (不適用本法招標決標規定之採購)
: 機關辦理下列採購,得不適用本法招標、決標之規定。
: 一、國家遇有戰爭、天然災害、癘疫或財政經濟上有重大變故,需緊急處置之採購事項。
: 二、人民之生命、身體、健康、財產遭遇緊急危難,需緊急處置之採購事項。
: 三、公務機關間財物或勞務之取得,經雙方直屬上級機關核准者。
: 四、依條約或協定向國際組織、外國政府或其授權機構辦理之採購,其招標、決標另有特別規定者。
: 前項之採購,有另定處理辦法予以規範之必要者,其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百零六條 (駐外機構辦理採購之規定)
: 駐國外機構辦理或受託辦理之採購,因應駐在地國情或實地作業限制,且不違揹我國締結之條約或協定者,得不適用下列各款規定。但第二款至第四款之事項,應於招標檔案中明定其處理方式。
: 一、第二十七條刊登政府採購公報。
: 二、第三十條押標金及保證金。
: 三、第五十三條第一項及第五十四條第一項優先減價及比減價格規定。
: 四、第六章異議及申訴。
: 前項採購屬查核金額以上者,事後應敘明原由,檢附相關檔案送上級機關備查。
第一百零七條 (採購檔案之儲存)
: 機關辦理採購之檔案,除依會計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儲存者外,應另備具一份,儲存於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
第一百零八條 (採購稽核小組之設定)
: 中央及直轄市、縣(市)政府應成立採購稽核小組,稽核監督採購事宜。
: 前項稽核小組之組織準則及作業規則,由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一百零九條 (審計機關稽察)
: 機關辦理採購,審計機關得隨時稽察之。
第一百一十條 (得就採購事件提起訴訟或上訴)
: 主計官、審計官或檢察官就採購事件,得為機關提起訴訟、參加訴訟或上訴。
第一百一十一條 (巨額重大採購之效益分析評估)
: 機關辦理巨額採購,應於使用期間內,逐年向主管機關提報使用情形及其效益分析。主管機關並得派員查核之。
: 主管機關每年應對已完成之重大採購事件,作出效益評估;除應秘密者外,應刊登於政府採購公報。
第一百一十二條 (採購人員倫理準則)
: 主管機關應訂定採購人員倫理準則。
第一百一十三條 (施行細則)
: 本法施行細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百一十四條 (施行日期)
: 本法自公佈後一年施行。
: 本法修正條文(包括中華民國九十年一月十日修正公佈之第七條)自公佈日施行。
91年
|
玉臺新詠/序
|
75%
玉臺新詠
夫凌雲槩「槩」,又作概日,由余之所未窺;千門萬戶,張衡之所曾賦。周王璧臺之上,漢帝金屋之中,玉樹以珊瑚作枝,珠簾以玳瑁「玳瑁」,又作「瑇瑁」為押,其中有麗人焉。其人五陵豪族,充選掖庭;四姓良家,馳名永巷。亦有潁川、新市,河間、觀津,本號嬌娥,曾名巧笑。楚王宮裡,無不推其細腰;衛國佳人,俱言訝其纎手。閱詩敦禮,豈東隣之自媒,婉約風流,異西施之被教。弟兄協律,生小學歌,少長河陽,由來能舞。琵琶新曲,無待石崇;箜篌雜引,非關曹植。傳鼓瑟於楊家,得吹簫於秦女。至若寵聞長樂,陳後知而不平;畫出天仙,閼氏覽而遙妬。至如東隣巧笑,來侍寢於更衣;西子微顰,得橫陳於甲帳。陪遊馺娑,騁纎腰於結風;長樂鴛鴦,奏新聲於度曲。妝鳴蟬之薄鬢,照墮馬之垂鬟。反插金鈿,橫抽寶樹。南都石黛,最發雙蛾;北地燕脂,偏開兩靨。亦有嶺上仙童,分丸魏帝;腰中寶鳳,授㻺軒轅。金星將婺女爭華,麝月與嫦娥競爽。驚鸞冶袖,時飄韓掾之香;飛燕長裾,宜結陳王之珮。雖非圖畫,入甘泉而不分;言異神仙,戲陽臺而無別。真可謂傾國傾城,無對無雙者也。
加以天時開朗,逸思雕華,妙解文章,尤工詩賦。瑠璃硯匣,終日隨身;翡翠筆床,無時離手。清文滿篋,非惟芍藥之花;新製連篇,甯止蒲萄之樹。九日登高,時有緣情之作;萬年公主,非無累「累」,一作「誄」德之辭。其佳麗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既而椒宮宛轉,柘館陰岑,絳鶴晨嚴,銅蠡晝靜。三星未夕,不事懷衾,五日猶賒,誰能理曲。優遊少託,寂寞多閑。厭長樂之疎鐘,勞中宮之緩箭。纎腰無力,怯南陽之搗衣;生長深宮,笑扶風之織錦。雖復投壺玉女,為觀「觀」,一作「歡」盡於百驍「驍」,一作「驕」;爭愽齊姬,心賞窮於六箸。無怡神於暇景,惟屬意於新詩。庶得代彼皋「皋」,一作「萱」蘇,㣲蠲愁疾。
但往世名篇,當今巧製,分諸麟閣,散在鴻都。不籍篇章,無由披覽。於是然脂暝寫,弄筆晨書。撰錄豔歌,凡為十卷。曾無忝於雅頌,亦靡濫於風人。涇渭之間,若斯而已。於是麗以金箱,裝之寶軸。三臺妙跡,龍伸蠖屈之書;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高樓紅粉,仍定魚魯之文;闢惡生香,聊防羽陵之蠹。靈飛太「太」,一作「六」甲,高擅玉函;鴻烈仙方,長推丹枕。至如青牛帳裡,餘曲既「既」,一作「未」終;朱鳥窓前,新妝已竟。方當開茲縹帙,散此縚繩,永對翫於書幃,長迴圈於纎手。豈如鄧學春秋,儒者之功難習;竇專黃老,金丹之術不成。因勝「因勝」,一作「固勝」西蜀豪家,託情窮於魯殿;東儲甲觀,流詠止於洞簫。孌彼諸姬,聊同棄日,猗歟彤管,無或譏焉「無或譏焉」,一作「麗矣香奩」。
left
Category:玉臺新詠
Category:徐陵
Category:序
|
四坐且莫諠
|
四坐且莫諠
四坐且莫諠 願聽歌一言「諠」,同「喧」
請說銅鑪器 崔嵬象南山
上枝以松柏 下根據銅盤
雕文各異類 離婁自相聯「雕」,一作「彫」
誰能為此器 公輸與魯班
朱火然其中 青煙颺其間
從風入君懷 四坐莫不歎一作「且莫歡」
香風難久居 空令蕙草殘
==註釋==
category:五言古詩
|
穆穆清風至
|
穆穆清風至
穆穆清風至 吹我羅裳裾
青袍似春草 長條隨風舒
朝登津樑上 褰裳望所思「上」,一作「山」
安得抱柱信 皎日以為期
==註釋==
category:五言古詩
|
雜詩
|
*雜詩 (王維)
*雜詩 (王微)
*雜詩 (王季友)
*雜詩 (李端)
*雜詩 (李華)
*雜詩 (張華)
*雜詩 (張協)
*雜詩 (張九齡) 雜詩五首
*雜詩 (張彪)
*雜詩 (崔顥)
*雜詩 (崔國輔)
*雜詩 (盧象)
*雜詩 (韓愈)
*雜詩 (儲光羲)
*雜詩 (枚乘)
*雜詩 (劉勳妻王氏) 二首(並序)
*雜詩 (曹植)
*雜詩 (陶淵明) 十二首
*雜詩 (沈佺期)
*雜詩 (劉基)
*雜詩 (乾隆帝)
*雜詩 (權韠)
*雜詩 (王國維)
|
蘭若生春陽
|
蘭若生春陽
蘭若生春陽 涉冬猶盛滋
願言追昔愛 情欵感四時
美人在雲端 天路隔無期
夜光照玄陰 長歎戀所思
誰謂我無憂 積念發狂痴
category:五言古詩
category:枚乘
|
登樂遊原
|
登樂遊原
園廟何年廢,登臨有故丘。
孤村連日靜,多雨及霖休。
常與秦山對,曾經漢主遊。
豈知千載後,萬事水東流。
Category:唐詩
Category:五言律詩
|
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版權局、國家智慧財產權局令2006年第1號
|
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版權局、國家智慧財產權局令
50%
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版權局、國家智慧財產權局令
2006 年第 1 號
《展會智慧財產權保護辦法》已經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版權局、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審議透過,現予公佈,自二○○六年三月一日起施行。
部長:薄熙來
2006年
|
展會智慧財產權保護辦法
|
展會智慧財產權保護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展會期間智慧財產權保護,維護會展業秩序,推動會展業的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相關行政法規等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舉辦的各類經濟技術貿易展覽會、展銷會、博覽會、交易會、展示會等活動中有關專利、商標、版權的保護。
第三條 展會管理部門應加強對展會期間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協調、監督、 檢查,維護展會的正常交易秩序。
第四條 展會主辦方應當依法維護智慧財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展會主辦方在招商招展時,應加強對參展方有關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對參展專案(包括展品、展板及相關宣傳資料等)的智慧財產權狀況的審查。在展會期間,展會主辦方應當積極配合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
展會主辦方可透過與參展方簽訂參展期間智慧財產權保護條款或合同的形式,加強展會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
第五條 參展方應當合法參展,不得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並應對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或司法部門的調查予以配合。
==第二章 投訴處理==
第六條 展會時間在三天以上(含三天),展會管理部門認為有必要的,展會主辦方應在展會期間設立智慧財產權投訴機構。設立投訴機構的,展會舉辦地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派員進駐,並依法對侵權案件進行處理。
未設立投訴機構的,展會舉辦地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展會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指導、監督和有關案件的處理,展會主辦方應當將展會舉辦地的相關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的聯絡人、聯絡方式等在展會場館的顯著位置予以公示。
第七條 展會智慧財產權投訴機構應由展會主辦方、展會管理部門、專利、商標、版權等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的人員組成,其職責包括:
:(一)接受智慧財產權權利人的投訴,暫停涉嫌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展品在展會期間展出;
:(二)將有關投訴材料移交相關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
:(三)協調和督促投訴的處理;
:(四)對展會智慧財產權保護資訊進行統計和分析;
:(五)其他相關事項。
第八條 智慧財產權權利人可以向展會智慧財產權投訴機構投訴也可直接向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投訴。權利人向投訴機構投訴的,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合法有效的智慧財產權權屬證明:涉及專利的,應當提交專利證書、專利公告文字、專利權人的身份證明、專利法律狀態證明;涉及商標的,應當提交商標註冊證明檔案,並由投訴人簽章確認,商標權利人身份證明;涉及著作權的,應當提交著作權權利證明、著作權人身份證明;
:(二)涉嫌侵權當事人的基本資訊;
:(三)涉嫌侵權的理由和證據;
:(四)委託代理人投訴的,應提交授權委託書。
第九條 不符合本辦法第八條規定的,展會智慧財產權投訴機構應當及時通知投訴人或者請求人補充有關材料。未予補充的,不予接受。
第十條 投訴人提交虛假投訴材料或其他因投訴不實給被投訴人帶來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第十一條 展會智慧財產權投訴機構在收到符合本辦法第八條規定的投訴材料後,應於24小時內將其移交有關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
第十二條 地方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受理投訴或者處理請求的,應當通知展會主辦方,並及時通知被投訴人或者被請求人。
第十三條 在處理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投訴或者請求程式中,地方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展會的展期指定被投訴人或者被請求人的答辯期限。
第十四條 被投訴人或者被請求人提交答辯書後,除非有必要作進一步調查,地方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及時作出決定並送交雙方當事人。
被投訴人或者被請求人逾期未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地方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作出決定。
第十五條 展會結束後,相關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及時將有關處理結果通告展會主辦方。展會主辦方應當做好展會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統計分析工作,並將有關情況及時報展會管理部門。
==第三章 展會期間專利保護==
第十六條 展會投訴機構需要地方智慧財產權局協助的,地方智慧財產權局應當積極配合,參與展會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地方智慧財產權局在展會期間的工作可以包括:
:(一)接受展會投訴機構移交的關於涉嫌侵犯專利權的投訴,依照專利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二)受理展出專案涉嫌侵犯專利權的專利侵權糾紛處理請求,依照專利法第五十七條的規定進行處理;
:(三)受理展出專案涉嫌假冒他人專利和冒充專利的舉報,或者依職權查處展出專案中假冒他人專利和冒充專利的行為,依據專利法第五十八條和第五十九條的規定進行處罰。
第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方智慧財產權局對侵犯專利權的投訴或者處理請求不予受理:
:(一)投訴人或者請求人已經向人民法院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的;
:(二)專利權正處於無效宣告請求程式之中的;
:(三)專利權存在權屬糾紛,正處於人民法院的審理程式或者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調解程式之中的;
:(四)專利權已經終止,專利權人正在辦理權利恢復的。
第十八條 地方智慧財產權局在通知被投訴人或者被請求人時,可以即行調查取證,查閱、複製與案件有關的檔案,詢問當事人,採用拍照、攝像等方式進行現場勘驗,也可以抽樣取證。
地方智慧財產權局收集證據應當製作筆錄,由承辦人員、被調查取證的當事人簽名蓋章。被調查取證的當事人拒絕簽名蓋章的,應當在筆錄上註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現場的,也可同時由其他人簽名。
==第四章 展會期間商標保護==
第十九條 展會投訴機構需要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協助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積極配合,參與展會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展會期間的工作可以包括:
:(一)接受展會投訴機構移交的關於涉嫌侵犯商標權的投訴,依照商標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二)受理符合商標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侵犯商標專用權的投訴;
:(三)依職權查處商標違法案件。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侵犯商標專用權的投訴或者處理請求不予受理:
:(一)投訴人或者請求人已經向人民法院提起商標侵權訴訟的;
:(二)商標權已經無效或者被撤銷的。
第二十一條 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決定受理後,可以根據商標法律法規等相關規定進行調查和處理。
==第五章 展會期間著作權保護==
第二十二條 展會投訴機構需要地方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協助的,地方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積極配合,參與展會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地方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在展會期間的工作可以包括:
:(一)接受展會投訴機構移交的關於涉嫌侵犯著作權的投訴,依照著作權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二)受理符合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侵犯著作權的投訴,根據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二十三條 地方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在受理投訴或請求後,可以採取以下手段收集證據:
:(一)查閱、複製與涉嫌侵權行為有關的檔案檔案、賬簿和其他書面材料;
:(二)對涉嫌侵權複製品進行抽樣取證;
:(三)對涉嫌侵權複製品進行登記儲存。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四條 對涉嫌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投訴,地方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認定侵權成立的,應會同會展管理部門依法對參展方進行處理。
第二十五條 對涉嫌侵犯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處理請求,地方智慧財產權局認定侵權成立的,應當依據專利法第十一條第一款關於禁止許諾銷售行為的規定以及專利法第五十七條關於責令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的規定作出處理決定,責令被請求人從展會上撤出侵權展品,銷燬介紹侵權展品的宣傳材料,更換介紹侵權專案的展板。
對涉嫌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的處理請求,被請求人在展會上銷售其展品,地方智慧財產權局認定侵權成立的,應當依據專利法第十一條第二款關於禁止銷售行為的規定以及第五十七條關於責令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的規定作出處理決定,責令被請求人從展會上撤出侵權展品。
第二十六條 在展會期間假冒他人專利或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的,地方智慧財產權局應當依據專利法第五十八條和第五十九條規定進行處罰。
第二十七條 對有關商標案件的處理請求,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認定侵權成立的,應當根據《商標法》、《商標法實施條例》等相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二十八條 對侵犯著作權及相關權利的處理請求,地方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認定侵權成立的,應當根據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進行處罰,沒收、銷燬侵權展品及介紹侵權展品的宣傳材料,更換介紹展出專案的展板。
第二十九條 經調查,被投訴或者被請求的展出專案已經由人民法院或者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作出判定侵權成立的判決或者決定併發生法律效力的,地方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直接作出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和第二十九條所述的處理決定。
第三十條 請求人除請求制止被請求人的侵權展出行為之外,還請求制止同一被請求人的其他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的,地方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對發生在其管轄地域之內的涉嫌侵權行為,可以依照相關智慧財產權法律法規以及規章的規定進行處理。
第三十一條 參展方侵權成立的,展會管理部門可依法對有關參展方予以公告;參展方連續兩次以上侵權行為成立的,展會主辦方應禁止有關參展方參加下一屆展會。
第三十二條 主辦方對展會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力的,展會管理部門應對主辦方給予警告,並視情節依法對其再次舉辦相關展會的申請不予批准。
==第七章 附則==
第三十三條 展會結束時案件尚未處理完畢的,案件的有關事實和證據可經展會主辦方確認,由展會舉辦地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在15個工作日內移交有管轄權的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處理。
第三十四條 本辦法中的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部門是指專利、商標和版權行政管理部門;本辦法中的展會管理部門是指展會的審批或者登記部門。
第三十五條 本辦法自2006年3月1日起實施。
2006年
|
豔電
|
艷電
發電者:副總裁
通訊處:香港
收電:廿七年十二月卅一日十七時
電報號:三一九
譯者:孟傳楹
重慶中央黨部,蔣總裁,暨 中央執監委員諸同志均鑑:
今年四月,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說明此次抗戰之原因,曰:「自塘沽協定以來,吾人所以忍辱負重以與日本週旋,無非欲停止軍事行動,採用和平方法,先謀北方各省之保全,再進而謀東北四省問題之合理解決,再政治上以保持主權及行政之完整為最低限度。在經濟上以互惠平等為合作原則。」
自去歲七月蘆溝橋事變突發,中國認為此種希望不能實現,始迫而出於抗戰。頃讀日本政府本月二十二日關於調整中日邦交根本方針的闡明:
第一點,為善鄰友好。
並鄭重宣告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無賠償軍費之要求,日本不但尊重中國之主權,且將仿明治維新前例,以允許內地居住營業之自由為條件,交還租界,廢除治外法權,俾中國能完成其獨立。
日本政府既有此鄭重宣告,則吾人依於和平方法,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如此則吾人遵照宣言謀東北四省問題之合理解決,實為應有之決心與步驟。
第二點,為共同防共。
則此數年,日本政府屢曾提議,吾人顧慮以此之故,干涉及於吾國之軍事及內政。
今日本政府既已闡明,當以日德義防共協定之精神締結中日防共協定,則此種顧慮,可以消除。防共目的在防止共產國際之擾亂的陰謀,對蘇邦交不生影響。中國共產黨人既宣告願為三民主義之實現而奮鬥,則應即澈底拋棄其組織及宣傳,並取消其邊區政府及軍隊之特殊組織,完全遵守中華民國之法律制度。三民主義為中華民國之最高原則,一切違背此最高原則之組織與宣傳,吾人必自動的積極的加以制裁,以盡其維護中華民國之責任。
第三點,為經濟提攜。
此亦數年以來,日本政府屢曾提議者,吾人以政治糾紛尚未解決,則經濟提攜無從說起。今者日本政府既已鄭重闡明尊重中國之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並闡明非欲在中國實行經濟上之獨佔,亦非欲要求中國限制第三國之利益,惟欲按照中日平等之原則,以謀經濟提攜之實現,則對此主張應在原則上予以贊同,並應本此原則,以商訂各種具體方案。
以上三點,兆銘經熟慮之後,以為國民政府應即以此為根據,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
日本政府十一月三日之宣告,已改變一月十六日宣告之態度,如國民政府根據以上三點,為和平之談判,則交涉之途徑已開。
中國抗戰之目的,在求國家之生存獨立,抗戰年餘,創鉅痛深,倘猶能以合於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事,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之目的已達。
以上三點,為和平之原則,至其條理,不可不悉心商榷,求其適當。其尤要者,日本軍隊全部由中國撤去,必須普遍而迅速,所謂在防共協定期間內,在特定地點允許駐兵,至多以內蒙附近之地點為限,此為中國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所關,必須如此,中國始能努力於戰後之休養,努力於現代國家之建設。
中日兩國壤地相接,善鄰友好有其自然與必要,歷年以來,所以背道而馳,不可不深求其故,而各自明瞭其責任。今後中國固應以善鄰友好為教育方針,日本尤應令其國民放棄其侵華侮華之傳統思想,而在教育上益立親華之方針,以奠定兩國永久和平之基礎,此為吾人對於東亞幸福應有之努力。同時吾人對於太平之安寧秩序及世界之和平保障,亦必須與關係各國一致努力,以維持增進其友誼及共同利益也。
謹此提議,伏祈採納!
汪兆銘,豔。
==參考資料==
「汪兆銘致蔣總裁電」(1938/12/29),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會5.3/108.7。
1944
|
國務院關於釋出第六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的通知
|
<政府檔案
國務院關於釋出第六批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的通知
國函〔2005〕107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第六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已經國務院審定,現予釋出。風景名勝區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遺產。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正確處理開發利用與資源保護的關係,統一規劃和管理風景名勝區,切實做好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對風景名勝區有關工作的指導,促進風景名勝區各項工作的開展。
::::::::國務院
::::::::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
第六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
(共10處)
浙江省
:方山—長嶼硐天風景名勝區
安徽省
:花亭湖風景名勝區
江西省
:高嶺—瑤裡風景名勝區
:武功山風景名勝區
:雲居山—柘林湖風景名勝區
河南省
:青天河風景名勝區
:神農山風景名勝區
湖南省
:紫鵲界梯田—梅山龍宮風景名勝區
:德夯風景名勝區
貴州省
:紫雲格凸河穿洞風景名勝區
|
爾雅
|
爾雅
== 釋詁 第一 ==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
林、烝、天、帝、皇、王、-{後}-、-{闢}-、公、侯,君也。
弘、廓、宏、溥、介、純、夏、幠、厖、墳、嘏、丕、奕、洪、誕、戎、駿、假、京、碩、濯、訏、宇、穹、壬、路、淫、甫、景、廢、壯、冢、簡、菿、昄、晊、將、業、蓆,大也。
幠、厖,有也。
迄、臻、極、到、赴、來、弔、艐、格、戾、懷、摧、詹,至也。
如、-{適}-、之、嫁、徂、逝,往也。
賚、貢、錫、畀、予、貺,賜也。
儀、若、祥、淑、鮮、省、臧、嘉、令、類、綝、彀、攻、-{穀}-、介、徽,善也。
舒、業、順,敘也。
敘、業、順、敘,緒也。
怡、懌、悅、欣、衎、喜、愉、豫、愷、康、愖、般,樂也。
悅、懌、愉、釋、賓、協,服也。
遹、遵、率、循、由、從,自也。
遹、遵、率,循也。
靖、惟、漠、圖、詢、度、諮、諏、究、如、慮、謨、猷、肇、基、訪,謀也。
典、彞、法、則、刑、-{範}-、矩、庸、恆、律、戛、職、秩,常也。
柯、憲、刑、-{範}-、-{闢}-、律、矩、則,法也。
辜、-{闢}-、戾,罪也。
黃-{髮}-、齯齒、鮐背、耇老,壽也。
允、孚、亶、展、諶、誠、亮、詢,信也。
展、諶、允、愼、亶,誠也。
謔浪、笑敖,戲謔也。
粵、-{於}-、爰,曰也。
爰、粵,-{於}-也。
爰、粵、-{於}-、那、都、繇,-{於}-也。
敆、郃、盍、翕、仇、偶、妃、匹、會,合也。
仇、讎、敵、妃、知、儀,匹也。
妃、合、會,對也。
妃,媲也。
紹、胤、嗣、續、纂、緌、績、武、-{係}-,繼也。
忥、諡、溢、蟄、愼、貉、謐、顗、頠、密、-{寧}-,靜也。
隕、磒、湮、下、降、墜、摽、蘦,落也。
命、令、禧、畛、祈、請、謁、訊、誥,告也。
永、悠、迥、違、遐、逷、闊,遠也。
永、悠、迥、遠,遐也。
虧、壞、圮、垝,毀也。
矢、雉、引、延、順、-{薦}-、劉、繹、-{屍}-、旅,陳也。
-{屍}-、職,主也。
-{屍}-,寀也。
寀、寮,官也。
績、緒、採、業、服、宜、貫、公,事也。
永、羕、引、延、融、駿,長也。
喬、-{嵩}-、崇,髙也。
崇,充也。
犯、奢、果、剋、捷、功、肩、堪,勝也。
勝、肩、戡、劉、殺,克也。
劉、獮、斬、刺,殺也。
亹亹、蠠沒、孟、敦、勗、釗、茂、劭、勔,勉也。
騖、務、昏、暋,強也。
卬、吾、-{臺}-、予、朕、身、甫、-{餘}-、言,我也。
朕、-{餘}-、躬,身也。
-{臺}-、朕、賚、畀、-{卜}-、陽,予也。
肅、延、誘、-{薦}-、餤、晉、寅、藎,進也。
羞、餞、迪、烝,進也。
詔、亮、左、右、相,導也。
詔、相、導、左、右、助,勴也。
亮、介、尚,右也。
左、右,亮也。
緝熙、烈、顯、昭、皓、熲,光也。
劼、鞏、堅、篤、掔、虔、膠,固也。
疇、孰,誰也。
暀暀、皇皇、藐藐、穆穆、休、嘉、珍、褘、懿、鑠,美也。
諧、輯、協,和也。
關關、噰噰,音聲和也。
勰、燮,和也。
從、申、神、加、弼、崇,重也。
觳、悉、卒、泯、忽、滅、罄、空、畢、罊、殲、拔、殄,盡也。
苞、蕪、茂,-{豐}-也。
揫、斂、屈、收、戢、蒐、裒、鳩、樓,聚也。
肅、齊、遄、速、亟、屢、數、迅,疾也。
寁、駿、肅、亟、遄,速也。
壑、阬阬、滕、-{徴}-、隍、漮,虛也。
黎、庶、烝、多、-{醜}-、師、旅,眾也。
洋、觀、裒、眾、那,多也。
流、差、柬,擇也。
戰、慄、震、驚、戁、竦、恐、慴,懼也。
痡、瘏、虺、頽、玄、黃、劬、勞、咎、悴、瘽、瘉、鰥、戮、
癙、癵、㾖、癢、疧、疵、閔、逐、疚、痗、瘥、痱、癉、瘵、瘼、癠,病也。
恙、寫、悝、盱、繇、慘、恤、罹,憂也。
倫、勩、邛、敕、勤、愉、庸、癉,勞也。
勞、來、強、事、謂、翦、篲,勤也。
悠、傷、憂,思也。
懷、惟、慮、-{願}-、念、惄,思也。
祿、祉、履、戩、祓、禧、禠、祜,福也。
禋、祀、祠、蒸、嘗、禴,祭也。
儼、恪、祗、翼、諲、恭、欽、寅、熯,敬也。
朝、旦、夙、晨、晙,早也。
䇓、俟、替、戾、厎、止、徯,待也。
噊、-{幾}-、災、殆,危也。
𧰙,汽也。
治、肆、古,故也。
肆、故,今也。
惇、亶、祜、篤、掔、仍、膍、埤、竺、腹,厚也。
載、謨、食、詐,偽也。
話、猷、載、行、訛,言也。
遘、逢,遇也。
遘、逢、遇,遻也。
遘、逢、遇、遻,見也。
顯、昭、覲、釗、覿,見也。
監、瞻、臨、蒞、覜、相,視也。
鞠、哅、溢,盈也。
孔、魄、哉、延、虛、無,之言間也。
瘞、幽、隱、匿、蔽、竄,微也。
訖、徽、妥、懷、安、按、替、戾、底、厎、尼、定、曷、遏,止也。
豫、射,厭也。
烈、績,業也。
績、勳,功也。
功、績、質、登、平、明、考、就,成也。
梏、梗、較、頲、庭、道,直也。
密、康,靜也。
豫、-{寧}-、綏、康、柔,安也。
平、均、夷、弟,易也。
矢,弛也。
弛,易也。
希、寡、鮮,罕也。
鮮,寡也。
酬、酢、侑,報也。
毗、劉、暴,樂也。
覭、髳、茀,離也。
蠱、慆、貳,疑也。
楨、翰、儀,榦也。
弼、棐、輔、比,俌也。
疆、界、邊、衞、圉,垂也。
昌、敵、強、應、丁,當也。
浡、肩、搖、動、蠢、迪、俶、厲,作也。
茲、斯、諮、呰、已,此也。
嗟、諮,𨲠也。
閑、狎、串、貫,習也。
曩、塵、佇、淹、留,久也。
逮、及、暨,與也。
騭、假、格、陟、躋、登,陞也。
揮、盝、歇、涸,竭也。
挋、拭、刷,淸也。
鴻、昏、-{於}-、顯、間,代也。
饁、饟,饋也。
遷、運,徙也。
秉、拱,執也。
廞、熙,興也。
衞、蹶、假,嘉也。
廢、稅、赦,-{舍}-也。
棲、遲、憩、休、苦、喟、齂、呬,息也。
供、峙、共,具也。
𢜮、憐、惠,愛也。
娠、蠢、震、戁、妯、騷、感、訛、蹶,動也。
覆、察、副,審也。
契、滅、殄,絶也。
郡、臻、仍、迺、侯,乃也。
迪、繇、訓,道也。
僉、-{鹹}-、胥,皆也。
育、孟、耆、艾、正、伯,長也。
艾,-{歴}-也。
厤、秭、算,數也。
-{歴}-,傅也。
艾、-{歴}-、覛、胥,相也。
乂、亂、靖、神、弗、淈,治也。
頤、艾、育,養也。
汱、渾、隕,墜也。
際、接、翜,捷也。
毖、神、溢,愼也。
鬱、陶、繇,喜也。
馘、穧,獲也。
阻、艱,難也。
剡、略,利也。
允、任、壬,佞也。
俾、拼、抨,使也。
俾、拼、抨、使,從也。
儴、仍,因也。
董、督,正也。
享,孝也。
珍、享,獻也。
縱、縮,亂也。
探、篡、俘,取也。
徂、在,存也。
在、存、省、士,察也。
烈、蘗,-{餘}-也。
迓,迎也。
元、良,首也。
-{薦}-、摯,臻也。
賡、揚,續也。
祔、祪,祖也。
卽,尼也。
尼,定也。
邇、-{幾}-、暱,近也。
妥、安,坐也。
貉、縮,綸也。
貉、嗼、安,定也。
伊,維也。
伊、維,侯也。
時、寔,是也。
卒、猷、假、輟,已也。
求、酋、在、卒、就,終也。
崩、薨、無、祿、卒、徂、落、殪,死也。
== 釋言 第二 ==
殷、齊,中也。
斯、誃,離也。
謖、興,起也。
還、-{復}-,返也。
宣、徇,遍也。
馹、遽,傳也。
蒙、荒,奄也。
告、謁,請也。
肅、噰,聲也。
格、懷,來也。
畛、厎,致也。
恀、怙,恃也。
律、遹,述也。
兪、畣,然也。
豫、臚,敘也。
庶、-{幾}-,尚也。
觀、指,示也。
若、惠,順也。
敖、幠,傲也。
幼、鞠,稚也。
逸、愆,過也。
疑、休,戾也。
疾、齊,壯也。
悈、褊,急也。
貿、賈,巿也。
厞、陋,隱也。
遏、遾,逮也。
-{徵}-、邁,行也。
圮、敗,覆也。
-{薦}-、原,再也。
撫、敉,撫也。
臞、脙,瘠也。
桄、熲,充也。
屢、暱,亟也。
靡、罔,無也。
爽,差也;爽,忒也。
佴,貳也。
劑、翦,齊也。
饙、餾,稔也。
媵、將,送也。
作、造,為也。
餥、餱,食也。
鞫、究,窮也。
滷、矜、-{鹹}-,苦也。
-{幹}-、流,求也;流,覃也;覃,延也。
佻,偸也。
潛,深也;潛、深,測也。
-{穀}-、鞠,生也。
啜,茹也;茹、虞,度也。
試、式,用也。
誥、誓,謹也。
競、逐,強也。
-{禦}-、圉,禁也。
窒、薶,塞也。
黼、黻,彰也。
膺、身,親也。
愷、悌,-{發}-也。
髦、士,官也。
畯,農夫也。
蓋、割,裂也。
邕、支,載也。
諈、諉,累也。
漠、察,淸也。
庇、庥,廕也。
-{穀}-、履,祿也。
履,禮也。
隱,佔也。
逆,迎也。
憯,曾也。
增,益也。
窶,貧也。
薆,隱也。
僾,唈也。
基,經也;基,設也。
祺,祥也;祺,吉也。
兆,域也。
肇,敏也。
挾,藏也。
浹,徹也。
替,廢也;替,滅也。
速,-{徴}-也;-{徴}-,召也。
琛,寶也。
探,試也。
髦,選也;髦,俊也。
俾,職也。
紕,飾也。
淩,慄也;慄,慼也。
蠲,明也;茅,明也;明,朗也。
猷,圖也;猷,若也。
偁,舉也;偁,好也。
坎、律,銓也。
矢,誓也。
舫,舟也。
泳,-{遊}-也。
迨,及也。
冥,幼也。
降,下也。
傭,均也。
強,暴也。
宨,肆也;肆,力也。
俅,戴也。
瘞,幽也。
氂,罽也。
烘,燎也。
煁,烓也。
陪,朝也。
康,苛也。
樊,藩也。
賦,量也。
粻,糧也。
庶,侈也;庶,幸也。
-{築}-,拾也。
奘,駔也。
集,會也。
舫,泭也。
洵,均也;洵,龕也。
逮,遝也。
是,則也。
畫,形也。
賑,富也。
局,分也。
懠,怒也。
僁,聲也。
葵,揆也;揆,度也。
逮,及也。
惄,飢也。
眕,重也。
獵,虐也。
土,田也。
戍,遏也。
師,人也。
硈,鞏也。
棄,忘也。
囂,閑也。
謀,心也。
獻,聖也。
-{裡}-,邑也。
襄,除也。
振,古也。
懟,怨也。
縭,介也。
號,謼也。
兇,咎也。
苞,稹也。
逜,寤也。
顁,題也。
猷、肯,可也。
務,侮也。
貽,遺也。
貿,買也。
賄,財也。
甲,狎也。
菼,騅也;菼,薍也。
粲,餐也。
渝,變也。
宜,餚也。
夷,悅也。
顛,頂也。
耋,老也。
輶,輕也。
俴,淺也。
綯,絞也。
訛,化也。
跋,躐也。
疐,跲也。
烝,塵也。
戎,相也。
飫,私也。
孺,屬也。
幕,暮也。
煽,熾也;熾,盛也。
柢,本也。
窕,閒也。
淪,率也。
罹,毒也。
檢,同也。
郵,過也。
遜,遯也。
斃,踣也。
僨,僵也。
畛,殄也。
曷,盍也。
虹,潰也。
暗,闇也。
㓿,膠也。
孔,甚也。
厥,其也。
戛,禮也。
闍,-{臺}-也。
囚,拘也。
攸,所也。
展,-{適}-也。
鬱,氣也。
宅,居也。
休,慶也。
祈,叫也。
濬、幽,深也。
哲,智也。
弄,玩也。
尹,正也。
皇、匡,正也。
服,整也。
聘,問也。
愧,慚也。
殛,誅也。
克,能也。
翌,明也。
哅,訟也。
晦,冥也。
奔,走也。
逡,退也。
疐,-{僕}-也。
亞,次也。
諗,念也。
屆,極也。
弇,同也;弇,蓋也。
恫,痛也。
握,具也。
振,訊也。
鬩,恨也。
越,揚也。
對,遂也。
燬,火也。
懈,怠也。
宣,緩也。
遇,偶也。
曩,曏也。
偟,暇也。
宵,夜也。
懊,忨也。
愒,貪也。
榰,柱也。
裁,節也。
-{並}-,-{併}-也。
卒,旣也。
慒,慮也。
將,資也。
黹,紩也。
遞,迭也。
矧,況也。
廩,廯也。
逭,逃也。
訊,言也。
間,俔也。
澐,沆也。
-{幹}-,扞也。
趾,足也。
剕,刖也。
襄,駕也。
忝,辱也。
燠,煖也。
塊,堛也。
將,齊也。
餬,饘也。
啟,跪也。
矏,密也。
開,-{闢}-也。
袍,襺也。
障,畛也。
靦,姡也。
鬻,糜也。
舒,緩也。
翢,纛也;纛,翳也。
隍,壑也。
芼,搴也。
典,經也。
威,則也。
苛,妎也。
芾,小也。
迷,惑也。
狃,-{復}-也。
逼,迫也。
般,還也。
班,賦也。
濟,渡也;濟,成也;濟,益也。
緡,綸也。
-{闢}-,-{歴}-也。
漦,盝也。
寬,綽也。
袞,黻也。
華,皇也。
昆,-{後}-也。
彌,終也。
== 釋訓 第三 ==
明明、斤斤,察也。
條條、秩秩,智也。
穆穆、肅肅,敬也。
諸諸、便便,辯也。
肅肅、翼翼,恭也。
廱廱、優優,和也。
兢兢、憴憴,戒也。
戰戰、蹌蹌,動也。
晏晏、溫溫,柔也。
業業、翹翹,危也。
惴惴、憢憢,懼也。
番番、矯矯,勇也。
桓桓、烈烈,威也。
洸洸、赳赳,武也。
譪譪、濟濟,止也。
悠悠、洋洋,思也。
蹶蹶、踖踖,敏也。
薨薨、增增,眾也。
烝烝、遂遂,作也。
委委、佗佗,美也。
忯忯、惕惕,愛也。
偁偁、格格,舉也。
蓁蓁、孽孽,戴也。
懨懨、媞媞,安也。
祁祁、遲遲,徐也。
丕丕、簡簡,大也。
存存、萌萌,在也。
懋懋、慔慔,勉也。
庸庸、慅慅,勞也。
赫赫、躍躍,迅也。
綽綽、爰爰,緩也。
坎坎、蹲蹲,喜也。
瞿瞿、休休,儉也。
旭旭、蹻蹻,憍也。
夢夢、訰訰,亂也。
懪懪、邈邈,悶也。
儚儚、恛恛,惛也。
版版、盪盪,僻也。
爞爞、炎炎,燻也。
居居、究究,惡也。
仇讎、敖敖,傲也。
佌佌、瑣瑣,小也。
悄悄、慘慘,慍也。
痯痯、瘐瘐,病也。
殷殷、惸惸、忉忉、慱慱、欽欽、京京、忡忡、惙惙、怲怲、弈弈,憂也。
畇畇,田也。
畟畟,耜也。
郝郝,耕也。
繹繹,生也。
穟穟,苗也。
緜緜,穮也。
挃挃,穫也。
慄慄,眾也。
溞溞,淅也。
烰烰,烝也。
俅俅,服也。
峨峨,祭也。
鍠鍠,樂也。
穰穰,福也。
子子、孫孫,引無極也。
顒顒、卬卬,君之德也。
丁丁、嚶嚶,相切直也。
譪譪、萋萋,臣盡力也。
噰噰、喈喈,民協服也。
佻佻、契契,愈遐急也。
宴宴、粲粲,尼居息也。
哀哀、悽悽,懷報德也。
鯈鯈、嘒嘒,罹禍毒也。
晏晏、旦旦,悔爽忒也。
皋皋、琄琄,剌素食也。
懽懽、愮愮,憂無告也。
憲憲、洩洩,-{制}-法則也。
謔謔、謞謞,崇讒慝也。
翕翕、訿訿,莫供職也。
速速、蹙蹙,惟逑鞫也。
抑抑,密也。
秩秩,淸也。
甹夆,掣曳也。
朔,北方也。
不俟,不來也。
不遹,不蹟也。
不徹,不道也。
勿念,勿忘也。
萲諼,忘也。
毎有,雖也。
饎,酒食也。
舞號,雩也。
暨,不及也。
蠢,不遜也。
如切如磋,道學也。
如琢如磨,自修也。
瑟兮僩兮,恂慄也。
赫兮烜兮,威儀也。
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旣微且尰:骭瘍為微,腫足為尰。
是刈是濩:濩,煮之也。
履帝武敏:武,跡也;敏,拇也。
張仲孝友: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
有客宿宿:言再宿也。
有客信信:言四宿也。
美女為媛。美士為彥。
其虛其徐,威儀容止也。
猗嗟名兮,目上為名。
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
之子者,是子也。
徒-{御}-不驚,輦者也。
襢裼,肉袒也。
暴虎,徒搏也。
馮河,徒渉也。
籧篨,口柔也。
戚施,-{面}-柔也。
夸毗,體柔也。
婆娑,舞也。
擗,拊心也。
矜憐,撫掩之也。
緎,羔裘之縫也。
殿屎,呻也。
幬,謂之帳。
侜張,誑也。
誰昔,昔也。
不辰,不時也。
凡-{曲}-者為罶。
鬼之為言歸也。
== 釋親 第四 ==
父為考,母為妣。
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
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
曾祖王父之考為髙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為髙祖王母。
父之世父、叔父為從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為從祖祖母。
父之晜弟,先生為世父,-{後}-生為叔父。
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
謂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
父之姊妹為姑,父之從父晜弟為從祖父。
父之從祖晜弟為族父。族父之子相謂為族晜弟。
族晜弟之子相謂為親同姓。
兄之子、弟之子相謂為從父晜弟。
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
王父之姊妹為王姑,曾祖王父之姊妹為曾祖王姑,髙祖王父之姊妹為髙祖王姑,父之從父姊妹為從祖姑,父之從祖姊妹為族祖姑,父之從父晜弟之母為從祖王母,父之從祖晜弟之母為族祖王母。
父之兄妻為世母,父之弟妻為叔母。父之從父晜弟之妻為從祖母,父之從祖晜弟之妻為族祖母。
父之從祖祖父為族曾王父,父之從祖祖母為族曾王母。
父之妾為庶母。
祖,王父也。
晜,兄也。宗族。
母之考為外王父,母之妣為外王母。母之王考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為外曾王母。
母之晜弟為舅,母之從父晜弟為從舅。
母之姊妹為從母,從母之男子為從母晜弟,其女子子為從母姊妹。母黨。
妻之父為外舅,妻之母為外姑。
姑之子為甥,舅之子為甥。
妻之晜弟為甥,姊妹之夫為甥。
妻之姊妹同出為姨。
女子謂姊妹之夫為私,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
女子謂晜弟之子為姪,謂出之子為離孫,謂姪之子為歸孫。
女子子之子為外孫。女子同出,謂先生為姒,-{後}-生為娣。
女子謂兄之妻為嫂,弟之妻為婦。
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妻黨。
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則曰:君舅、君姑,沒則曰:先舅、先姑。
謂夫之庶母為少姑,夫之兄為兄公,夫之弟為叔,夫之姊為女公,夫之女弟為女妹。
子之妻為婦,長婦為嫡婦,眾婦為庶婦。
女子子之夫為婿,婿之父為姻。
婦之父為婚。父之黨為宗族。母與妻之黨為兄弟。
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
兩婿相謂為亞。婦之黨為婚兄弟,婿之黨為姻兄弟。嬪婦也。
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也。婚姻。
== 釋宮 第五 ==
宮謂之室,室謂之宮。
牖戸之間謂之扆,其內謂之家,東西牆謂之序,西南隅謂之奧,西北隅謂之屋漏,東北隅謂之宧,東南隅謂之窔。
柣謂之閾,棖謂之楔,楣謂之梁,樞謂之椳。
樞達北方謂之落時,落時謂之戺。
垝謂之坫,牆謂之墉,鏝謂之杇,椹謂之榩,地謂之黝,牆謂之堊。
樴謂之杙,在牆者謂之楎,在地者謂之臬,大者謂之栱,長者謂之閣。
闍謂之-{臺}-,有木者謂之榭。
鷄棲-{於}-弋,為榤。鑿垣而棲,為塒。
植謂之傳,傳謂之突。杗廇謂之梁,其上楹謂之梲。
閞謂之槉,栭謂之楶,棟謂之桴,桷謂之榱,桷直而遂謂之閲,直不受簷謂之交,簷謂之樀。
容謂之防。連謂之簃。屋上薄謂之筄,兩階間謂之鄕,中庭之左右謂之位。
門屛之間謂之寧,屛謂之樹。
閍謂之門,正門謂之應門,觀謂之闕,宮中之門謂之闈,其小者謂之閨,小閨謂之閤,衖門謂之閎。
門側之堂謂之塾,橛謂之闑,闔謂之扉,所以止扉謂之閎。
瓴甋謂之甓。宮中衖謂之壺,廟中路謂之唐,堂途謂之陳。
路、旅,途也。路、塲、猷、行,道也。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
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歩,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
隄謂之梁,石槓謂之徛。室有東西廂曰廟,無東西廂有室曰寢,無室曰榭。
四方而髙曰-{臺}-,陝而修-{曲}-曰樓。
== 釋器 第六 ==
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
盎謂之缶,甌瓿謂之瓵,康瓠謂之甈。
斪斸謂之定,斫謂之鐯。𣂁謂之疀。
繌罟謂之九罭;九罭,魚罔也。
嫠婦之笱謂之罶,罺謂之汕,篧謂之罩,槮謂之涔。
鳥罟謂之羅。兔罟謂之罝。麋罟謂之罞。彘罟謂之羉。魚罟謂之罛。
繴舟之罿;罿,罬也。罬謂之罦;罦,覆車也。
絇謂之救。律謂之分。大版謂之業。繩之謂之縮之。
彞、卣、罍,器也。小罍謂之坎。
衣裗謂之䘽,黼領謂之襮,縁謂之純,袕謂之褮,衣眥謂之襟,衱謂之裾,衿謂之袸。
佩衿謂之褑,執衽謂之袺,扱衽謂之襭,衣蔽前謂之襜。
婦人之褘謂之縭;縭,緌也。裳削幅謂之纀。
輿革:前謂之鞎,-{後}-謂之笰。
竹:前謂之-{禦}-,-{後}-謂之蔽。
環謂之捐。鑣謂之钀。載轡謂之轙,轡首謂之革。
餀謂之餯,食饐謂之餲。
摶者謂之糷,米者謂之糪。
肉謂之敗,魚謂之餒。
肉曰脫之,魚曰斮之。
冰,脂也。
肉謂之羹,魚謂之鮨。
肉謂之醢,有骨者謂之臡。
康謂之蠱,澱謂之垽。
鼎絶大謂之鼐,圜爉上謂之鼒,附耳外謂之釴。款足者謂之鬲。
甑謂之鬵;鬵,鉹也。
璲,瑞也。
玉十謂之區。
羽本謂之翮,一羽謂之箴,十羽謂之縳,百羽謂之緷。
木謂之虡,旄謂之藣,菜謂之蔌,白蓋謂之苫。
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
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
鉼金謂之鈑,錫謂之鈏。
象謂之鵠,角謂之觷,犀謂之剒,木謂之剫,玉謂之雕。
金謂之鏤,木謂之刻,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
璆琳,玉也。簡謂之畢,不律謂之筆,滅謂之點,絶澤謂之銑。
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
弓有縁者謂之弓,無縁者謂之弭。以金者謂之銑,以蜃者謂之珧,以玉者謂之珪。
珪大尺二寸謂之玠,璋大八寸謂之琡,璧大六寸謂之宣,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繸,綬也。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赬,三染謂之纁。靑謂之蔥,黑謂之黝,斧謂之黼。
邸謂之柢。雕謂之琢。蓐謂之茲。竿謂之箷。簀謂之笫。革中絶謂之辨,革
中辨謂之韏。鏤,鎪也。卣,中尊也。
== 釋樂 第七 ==
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徴}-謂之迭,羽謂之柳。
大瑟謂之灑。大琴謂之離。
大鼓謂之鼖,小者謂之應。
大磬謂之毊。
大笙謂之巣,小者謂之和。
大篪謂之沂。
大塤謂之嘂。
大-{鐘}-謂之鏞,其中謂之剽,小者謂之棧。
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
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
大籥謂之産,其中謂之仲,小者謂之箹。
徒鼓瑟謂之歩,徒吹謂之和,徒歌謂之謠,徒撃鼓謂之咢,徒鼓-{鐘}-謂之修,徒鼓磬謂之寋。
所以鼓柷謂之止,所以鼓敔謂之籈。
大鞀謂之麻,小者謂之料。
和樂謂之節。
== 釋天 第八 ==
穹蒼蒼,天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四時。
春為靑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四氣和謂之玉燭。
春為-{發}-生,夏為長嬴,秋為收成,冬為安-{寧}-。四時和為通正,謂之景風。
甘雨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祥。
-{穀}-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果不熟為荒,仍饑為-{薦}-。——災。
大歳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歳陽。
大歳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
載,歳也。夏曰歳,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歳名。
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月陽。
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四月為-{餘}-,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塗。——月名。
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焚輪謂之穨,扶搖謂之猋。風與火為庉,迴風為飄,日出而風為暴,風而雨土為霾,陰而風為曀。天氣下,地不應曰雺;地氣-{發}-,天不應曰霧。霧謂之晦。螮蝀謂之雩。螮蝀,虹也。蜺為挈貳。弇日為蔽-{雲}-,疾雷為霆霓,雨霰為霄雪。暴雨謂之涷,小雨謂之霢霂,久雨謂之淫。淫謂之霖,濟謂之霽。——風雨。
壽星,角亢也。天根,氐也。天駟,房也。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謂之大辰,析木謂之津。箕-{鬥}-之間,漢津也。星紀,-{鬥}-牽牛也。玄枵,虛也。顓頊之虛,虛也。北陸,虛也。營室謂之定。娵觜之口,營室東壁也。降婁,奎婁也。大梁,昴也。西陸,昴也。濁謂之畢,咮謂之柳。柳,鶉火也。北極謂之北辰,何鼓謂之牽牛,明星謂之啟明。彗星為欃槍,奔星為彴約。——星名。
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嘗,冬祭曰蒸。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薶,祭山曰庪縣,祭川曰浮沈,祭星曰布,祭風曰磔。是禷、是禡,師祭也。旣伯、旣禱,馬祭也。禘,大祭也。繹,又祭也。周曰繹,商曰肜,夏曰-{復}-胙。——祭名。
春獵為蒐,夏獵為苗,秋獵為獮,冬獵為狩。宵田為獠,火田為狩。乃立冢土,戎-{醜}-攸行。起大事、動大眾,必先有事乎社而-{後}-出,謂之宜。振振闐闐,出為治兵,尚威武也。入為振旅,反尊卑也。——講武。
素錦綢槓,纁帛縿。素陞齌-{於}-縿,練旒九。飾以組,維以縷,緇廣充幅。長尋曰旐,繼旐曰旆,注旄首曰旌。有鈴曰旂,錯革鳥曰旟,因章曰旃。——旌旂。
== 釋地 第九 ==
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楊陓,宋有孟諸,楚有-{雲}-夢,呉、越之間有具區,齊有海隅,燕有昭-{餘}-祁,鄭有圃田,周有焦穫。——十藪。
東陵阠,南陵息愼,西陵威夷,中陵朱滕,北陵西隃。鴈門是也。陵莫大-{於}-加陵,梁莫大-{於}-湨梁,墳莫大-{於}-河墳。——八陵。
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有崑崙虛之璆琳琅玕焉。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東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中有岱-{嶽}-,與其五-{穀}-、魚、鹽生焉。——九府。
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岠虛比,瀨邛邛岠虛,齧甘草,卽有難;邛邛岠虛負而走,其名謂之蹶。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中有枳首蛇焉。此四方中國之異氣也。五方。
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下濕曰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髙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大陵詓阿。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田一歳曰菑,二歳曰新田,三歳曰畬。——野。
東至靯泰遠,西至-{於}-邠國,南至-{於}-濮鈆,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觚竹、北戸、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岠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鬥}-極為空桐,東至日所出為大平,西至日所入為大蒙。大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四極。
== 釋丘 第十 ==
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再成鋭上為融丘,三成為崑崙丘。如乘者乘丘,如陼者陼丘。水潦所止,泥丘。方丘,胡丘。絶髙為之京,非人為之丘。水潦所還,埒丘。上正,章丘。澤中有丘,都丘。當途,梧丘。途出其右而還之,畫丘。途出其前,戴丘;途出其-{後}-,昌丘。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後}-,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營丘。如覆敦者,敦丘。邐迤,沙丘。左髙,-{鹹}-丘;右髙,臨丘;前髙,旄丘;-{後}-髙,陵丘;偏髙,阿丘。宛中,宛丘。丘背有丘為負丘。左澤,定丘;右陵,泰丘。如畝,畝丘。如陵,陵丘。丘上有丘為宛丘。陳有宛丘,晉有潛丘,淮南有州黎丘。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丘。
望厓灑而髙岸,夷上灑下不漘。隩、隈:厓內為隩,外為隈。畢,堂牆。重厓,岸。岸上,滸。墳,大防。涘為厓。窮瀆,汜。-{谷}-者溦。——厓岸。
== 釋山 第十一 ==
河南,華。河西,獄。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
山三襲,陟;再成,英;一成,坯。山大而髙,-{崧}-;山小而髙,岑。鋭而髙,嶠;卑而大,扈;小而眾,巋。小山,岌;大山,峘。屬者嶧,獨者蜀。
上正,章。宛中,隆。山脊,岡。未及上,翠微。山頂,冢。崒者,厜嶬。
山如堂者密,如防者盛。巒山,墮。重甗,隒。左右有岸,厒。大山,宮;小山,霍。小山,別;大山,鮮。
山絶,陘。多小石,磝。多大石,礐。多草木,岵;無草木,峐。山上有水,埒。夏有水、冬無水,澩。山豄無所通,谿。石戴土謂之崔嵬,土戴石為砠。
山夾水,澗;陵夾水,澞。山有穴為岫。
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髙為中-{嶽}-。梁山,晉望也。
== 釋水 第十二 ==
泉一見一否為瀸,井一有水一無水為瀱汋。
濫泉正出:正出,湧出也。
沃泉懸出:懸出,下出也。
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
湀-{闢}-流川,過辨回川。
灉,反入。潬,沙出。汧,出不流。歸異,出同流,肥。瀵,大出尾下。
水醮曰厬。水自河出為灉。
濟為濋,汶為灛,洛為波,漢為潛,淮為滸,江為沱,濄為洵,潁為沙,汝為濆。水決之澤為汧,決-{復}-入為汜。
河水淸且灡,漪。大波為瀾,小波為淪,直波為徑。
江有沱,河有灉,汝有濆。
水滸,厓。水草交為湄。
濟有深渉。深則厲,淺則掲:掲者,掲衣也;以衣渉水為厲,繇膝以下為掲,繇膝以上為渉,繇帶以上為厲。潛行為泳。
汎汎楊舟,紼縭維之:紼,繂也。縭,緌也。
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
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溝,注溝曰澮,注澮曰瀆。
逆流而上曰泝洄,順流而下曰泝-{遊}-,正絶流曰亂。
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水泉。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人所為為潏。水中。
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百-{裡}-一小-{曲}-,千-{裡}-一-{曲}-一直。
河-{曲}-。
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九河。
== 釋草 第十三 ==
蒮,山韭。茖,山蔥。葝,山薤。蒚,山蒜。薜,山蘄。椴,木槿。櫬,木槿。-{朮}-,山薊。楊,枹薊。
葥,王蔧。菉,王芻。拜,蔏藋。蘩,皤蒿;蒿,菣。蔚,牡菣。齧,彫蓬。
-{薦}-,黍蓬。萆,鼠莞。葝,鼠尾。菥蓂,大薺。蒤,虎杖。孟,狼尾。
瓠,棲瓣。茹藘,茅蒐。果臝之實,栝樓。荼,苦菜。萑,蓷。鷊,綬。粢,稷。眾,秫。戎菽謂之荏菽。卉,草。
萒,雀弁。蘥,雀麥。蘾,烏蕵。萰,菟荄。蘩,菟蒵。蔩,菟瓜。茢薽,豕首。荓,馬帚。藱,懷羊。茭,牛蘄。葖,蘆萉。淔,灌。苬,芝。-{筍}-,竹萌。
簜,竹。
莪,蘿。苨,菧苨。絰,履。莕,接;-{餘}-其-{葉}-,苻。白華,野菅。薜,白蘄。
菲,芴。葍,䔰。熒,委萎。葋,艼熒。竹,萹蓄。葴,寒漿。薢茩,芵茪。莁荑,蔱蘠。瓞瓝,其紹瓞。芍,鳧茈。蘱,薡蕫。蕛,苵。
鉤,芺。薤,鴻薈。蘇,桂荏。薔,虞蓼。蓧,蓨。虋,赤苗。芑,白苗。
秬,黑黍。秠,一稃二米。稌,稻。
葍,藑茅。-{臺}-,夫須。藆,藅。莔,貝母。荍,蚍衃。艾,冰-{臺}-。蕇,亭-{歴}-。
苻,鬼目。薜,庾草。蔜,𦺋𧃒。離南,活莌。蘢,天蘥。須,葑蓯。蒡,隱荵。
莤,蔓-{於}-。蓾,蔖。柱夫,搖車。出隧,蘧蔬。蘄茞,蘪蕪。茨,蒺蔾。蘮蒘,竊衣。髦,顛蕀。雚,芄蘭。蕁,莐藩。蕍,蕮。
蔨,鹿靃,其實莥。薃,侯莎,其實媞。莞,苻蘺,其上蒚。
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紅,蘢古,其大者蘬。蒫,薺實。黂,枲實;枲,麻。須,蕵蕪。菲,蒠菜。
蕢,赤莧。蘠蘼,虋冬。萹,苻止。濼,貫眾。
莙,牛藻。蓫薚,馬尾。萍,蓱,其大者蘋。莃,菟葵。芹,楚葵。藬,牛蘈。藚,牛唇。
蘋,藾蕭。連,異翹。澤,烏蘾。傅,橫目。釐,蔓華。蔆,蕨攗。大菊,蘧麥。薛,牡𧄽。葥,山莓。齧,苦堇。藫,石衣。
蘜,治蘠。唐蒙,女蘿;女蘿,菟絲。苗,蓨。茥,蒛葐。芨,堇草。虃,百足。菺,戎葵。蘻,狗毒。垂,比-{葉}-。蕧,盜庚。芓,麻母。瓝,九-{葉}-。藐,茈草。
倚商,籹脫。蘵,黃蒢。藒車,芞輿。權,黃華。葞,春草。蔠葵,蘩露。
菋,荎藸。蒤,委-{葉}-。皇,守田。鉤,藈姑。望,乘車。
困,衱袶。攫,烏階。杜,土鹵。盱,虺床。蔝,蔜。赤,枹薊。菟奚,顆涷。中馗,菌;小者菌。菆,小-{葉}-。苕,陵苕;黃華,蔈;白華,茇。
蘪,從水生。薇,垂水。薛,山麻。莽,數節。桃枝,四寸有節。粼,堅中。
簢,筡中。仲,無笐。䈚,箭萌。篠,箭。
枹,霍首素華,軌鬷。芏,夫王。藄,月爾。葴,馬藍。姚莖,塗薺。芐,地黃。蒙,王女。拔,蘢葛。藗,牡茅。菤耳,苓耳。蕨,虌。
蕎,邛鉅。蘩,由胡。莣,杜榮。稂,童粱。藨,麃。的,薂。購,蔏蔞。
茢,勃茢。葽繞,棘蒬。茦,刺。
蕭,萩。蕁,海藻。長楚,銚芅。蘦,大苦。芣苡,馬舄;馬舄,車前。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
苀,東蠡。緜馬,羊齒。萿,麋舌。搴,櫃朐。蘩之-{醜}-,秋為蒿。芺、薊,其實荂。蔈、荂,荼。猋、藨,芀。葦-{醜}-,芀。葭,葦。蒹,薕。葭,蘆。菼,薍,其萌虇。
蕍、芛、葟,華榮。巻施草,拔心不死。荺,茭。荄,根。攫,橐含。華,荂也。華荂,榮也。木謂之華,草謂之榮;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
== 釋木 第十四 ==
槄,山榎。
栲,山樗。
柏,椈。
髡,梱。
椵,柂。
梅,柟。
柀,煔。
櫠,椵。
杻,檍。
楙,木瓜。
椋,卽來。
栵,栭。
檴,落。
柚,條。
時,英梅。
楥,柜柳。
栩,杼。
菋,荎著。
藲,荎。
杜,甘棠。
狄,臧槔。
貢,綦。
朹,檕梅。
朻者聊。
魄,榽橀。
梫,木桂。
棆,無疵。
椐,樻。
檉,河柳。
旄,澤柳。
楊,蒲柳。
權,黃英。
輔,小木。
杜,赤棠,白者棠。
諸慮,山櫐。
欇,虎櫐。
杞,枸檵。
杬,魚毒。
檓,大椒。
楰,鼠梓。
楓,欇欇。
寓木,宛童。
無姑,其實夷。
櫟,其實梂。
檖,蘿。
楔,荊桃;旄,冬桃;榹桃,山桃。
休,無實李;痤,接慮李;駁,赤李。
棗,壺棗;邊,要棗;櫅,白棗;樲,酸棗;楊徹,齊棗;遵,羊棗;洗,大棗;煮,塡棗;蹶洩,苦棗;皙,無實棗;還味,棯棗。
櫬,梧。
-{樸}-,枹者。
謂櫬,採薪,採薪卽薪。
棪,㯈其。
劉,劉杙。
櫰,槐大-{葉}-而黑。
守宮槐,-{葉}-晝聶宵炕。
槐小-{葉}-曰榎;大而皵,楸;小而皵,榎。
椅,梓。
桋,赤梀,白者梀。
終,牛棘。
灌木,叢木。
瘣木,苻婁。
蕡,藹。
枹遒木,魁瘣。
棫,白桵。
梨,山樆。
桑㸤有葚,-{梔}-。
女桑,桋桑。
楡,白枌。
唐棣,栘。
常棣,棣。
檟,苦荼。
樕-{樸}-,心。
榮,桐木。
棧木,-{幹}-木。
檿桑,山桑。
木自獘,柛;立死,椔;獘者,翳。
木相磨,槸;棤,皵;梢,梢櫂。
樅,-{松}--{葉}-柏身;檜,柏-{葉}--{松}-身。
句如羽,喬;下句曰朻,上句曰喬。
如木楸曰喬,如竹箭曰苞,如-{松}-柏曰茂,如槐曰茂。
祝州木,髦柔英。
槐、棘-{醜}-,喬。
桑、柳-{醜}-,條。
椒、樧-{醜}-,莍。
桃、李-{醜}-,核。
瓜曰華之,桃曰膽之,棗、李曰疐之,樝、梨曰鑽之。
小枝上繚為喬,無枝為檄。
木族生為灌。
==釋-{蟲}- 第十五==
螜,天螻。
蜚,蠦蜰。
螾𧊔,入耳。
蜩,蜋蜩、螗蜩。蚻,蜻蜻。蠽,茅蜩。蝒,馬蜩。蜺,寒蜩。蜓蚞,螇螰。
蛣蜣,蜣蜋。
蠍,蛣𧌑。
蠰,齧桑。
諸慮,奚相。
蜉蝣,渠略。
蛂,蟥蛢。
蠸輿父,守瓜。
蝚,蛖螻。
不蜩,王蚥。
蛄䗐,強䖹。
不過,蟷蠰。其子,蜱蛸。
蒺蔾,蝍蛆。
蝝,蝮蜪。
蟋蟀,蛬。
蟼,蟆。
螁,馬䗃。
蛗螽,蠜。草螽,負蠜。蜇螽,蜙蝑。蟿螽,螇蚸。土螽,蠰谿。
螼蚓,蜸蠶。
莫貈,蟷蜋,蛑。
虰蛵,負勞。
蜭,毛蠹。
蟔,蛄蟴。
蟠,鼠負。
蟫,白魚。
䖸,羅。
螒,天鷄。
傅,負版。
強,蚚。
蛶,螪何。
螝,蛹。
蜆,縊女。
蚍蜉,大螘,小者螘。蠪,打螘。螱,飛螘,其子蚳。
次蟗,鼅鼄。䵹鼄,鼄蝥:土䵹鼄,草䵹鼄。
土蜂,木蜂。
蟦,蠐螬。
蝤蠐,蠍。
蛜威,委黍。
蠨蛸,長踦。
蛭蝚,至掌。
國貉,-{蟲}-蠁。
蠖,蚇蠖。
果臝,蒲盧。
螟蛉,桑-{蟲}-。
蠍,桑蠹。
熒火,卽炤。
密肌,繼英。
蚅,烏蠋。
蠓,蠛蠓。
王蛈蟓。
蝝,桑繭。雔由:樗繭,棘繭,欒繭。蚢,蕭繭。
翥-{醜}-鏬,螽-{醜}-奮,強-{醜}-捋,蜂-{醜}-螸,蠅-{醜}-扇。
食苗心,螟。食-{葉}-,蟘。食節,賊。食根,蟊。
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
==釋魚 第十六==
鯉。
鱣。
鰋,鯷。
鱧。
鯇。
鯊,鮀。
鮂,黑鰦。
鰼,鰌。
鰹,大鮦;小者鮵。
魾,大鱯,小者鮡。
鰝,大蝦。
鯤,魚子。
鱀,是鱁。
鱦,小魚。
鮥,鮛鮪。
鯦,當魱。
鮤,鱴刀。
鱊鮬,鱖鯞。
魚有力者,鰴。
魵,蝦。
鮅,鱒。
魴,魾。
鯬鯠。
蜎,蠉。
蛭,蟣。
科-{鬥}-,活東。
魁陸。
蜪蚅。
鼁𪓰,蟾諸。在水者黽。
蜌,螷。
蚌,含漿。
鱉三足,能。龜三足,賁。
蚹蠃,螔蝓。蠃小者,蜬。
螖蠌,小者蟧。
蜃。小者珧。
龜,俯者靈,仰者謝,前弇諸果,-{後}-弇諸獵,左倪不類,右倪不若。
貝,居陸贆,在水者蜬。大者魧,小者鰿。玄貝,貽貝。-{餘}-貾,黃白文。-{餘}-泉,白黃文。蚆,博而頯。𧋕,大而險。𧐐,小而橢。
蠑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宮也。
镻,蝁。螣,螣蛇。蟒,王蛇。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
鯢,大者謂之蝦。
魚枕謂之丁。魚腸謂之乙。魚尾謂之丙。
一曰神龜,二曰靈龜,三曰攝龜,四曰寶龜,五曰文龜,六曰筮龜,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
==釋鳥 第十七==
隹其,鳺鴀。
鶌鳩,鶻鵃。
鳲鳩,鴶鵴。
鷑鳩,鵧鷑。
鴡鳩,王鴡。
鵅,鵋䳢。
鶅,鵵軌。
鴗,天狗。
鷚,天鸙。
鵱鷜,鵝。
鶬,糜鴰。
鵅,烏𪈚。
舒鴈,鵝。
舒鳧,鶩。
鳽,鵁鶄。
輿,鵛鷋。
鵜,鴮鸅。
鶾,天鷄。
鷽,山鵲。
鷣,負雀。
齧齒,艾。
鶨,䳢。
老鳸,鴳。
桑鳸,竊脂。
鳭鷯,剖葦。
桃-{蟲}-,鷦;其雌,鴱。
鶠,鳳;其雌,皇。
𪃹鴒,雝渠。
鷽斯,鵯鶋。
燕,白脰烏。
鴽,鴾母。
密肌,-{繫}-英。
巂周,燕。燕,鳦。
鴟鴞,鸋鴃。
狂,茅鴟,怪鴟。梟,鴟。
鶛,劉疾。
生哺,鷇。生噣,雛。
爰居,雜縣。
春鳸,鳻鶞。夏鳸,竊玄。秋鳸,竊藍。冬鳸,竊黃。桑鳸,竊脂。棘鳸,竊丹。行鳸,唶唶。宵鳸,嘖嘖。
鵖鴔,戴鵀。
鶭,澤虞。
鶿,鷧。
鷯,鶉。其雄,鶛;牝,痺。
鸍,沈鳧。
鴢,頭鵁。
鵽鳩,寇雉。
萑,老鵵。
鶟鶦,鳥。
狂,㝱鳥。
皇,黃鳥。
翠,鷸。
鸀,山鳥。
蝙蝠,服翼。
晨風,鸇。
鸉,白鷢。
寇雉,泆泆。
鷏,蟁母。
鷉,須臝。
鼯鼠,夷由。
倉庚,商庚。
鴩,餔敊。
鷹,鶆鳩。
鶼鶼,比翼。
鵹黃,楚雀。
鴷,斲木。
鸄,鶶鷵。
鸕,諸雉。
鷺,舂鉏。
鷂雉。鷮雉。鳪雉。鷩雉。秩秩,海雉。鸐,山雉。雗雉,鵫雉。雉絶有力,奮。伊洛而南,素質、五采皆備成章曰翬。江淮而南,靑質、五采皆備成章曰鷂。南方曰𤾊。東方曰鶅,北方曰鵗,西方曰鷷。
鳥鼠同穴,其鳥為鵌,其鼠為鼵。
鸛鷒,鶝鶔。如鵲,短尾,射之,銜矢射人。
鵲鵙-{醜}-,其飛也翪。鳶烏-{醜}-,其飛也翔。鷹隼-{醜}-,其飛也翬。鳧鴈-{醜}-,其足蹼,其踵企。烏鵲-{醜}-,其掌縮。
亢,鳥嚨。其粻,嗉。
鶉子,鳼。鴽子,鸋。雉之暮子為鷚。
鳥之雌雄不可別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
鳥少美長-{醜}-為鶹鷅。
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
鵙,伯勞也。
倉庚,黧黃也。
==釋獸 第十八==
麋:牡,麔;牝,麎;其子,䴠;其跡,躔;絶有力,狄。
鹿: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跡,速;絶有力,𪊑。
麕:牡,麌;牝,麜;其子,麆;其跡,解;絶有力,豜。
狼:牡,獾;牝,狼;其子,獥;絶有力,迅。
兔子,嬔;其跡,迒;絶有力,欣。
豕子,豬。䝐,豶。么,幼。奏者,豱。豕生三,豵;二,師;一,特。所寢,檜。四豴皆白,豥。其跡,刻。絶有力,䝈。牝,豝。
虎竊毛謂之虦貓。
貘,白豹。
甝.白虎。虪.黑虎。
貀,無前足。
鼳.鼠身長須而賊.秦人謂之小驢。
熊.虎-{醜}-.其子狗;絶有力,麙。
貍子,𧳙。
貈子,貆。
貒子,貗。
貔.白狐。其子,豰。
麝父,麕足。
豺.狗足。
貙獌,似貍。
羆,如熊,黃白文。
麢,大羊。
麠,大麃,牛尾,一角。
𪊨,大𪊨,旄毛狗足。
魋,如小熊,竊毛而黃。
猰貐,類貙,虎爪,食人,迅走。
狻麑,如虦貓,食虎豹。
驨,如馬,一角;不角者,騏。
羱,如羊。
-{麐}-,麕身,牛尾,一角。
猶,如麂,善登木。
貄,脩毫。
貙,似貍。
兕,似牛。
犀,似豕。
彙,毛刺。
狒狒,如人,被-{髮}-,迅走。食人。
貍、狐、貒、貈-{醜}-,其足,蹯;其跡,𠘯。
蒙頌,猱狀。
猱,蝯,善援。
貜父,善顧。
威夷,長脊而泥。
麔、麚,短脰。
贙,有力。
豦,迅頭。
蜼,卬鼻而長尾。
時,善乘領。
猩猩,小而好啼。
闕洩,多狃。
寓屬。
鼢鼠。
鼸鼠。
鼷鼠。
鼶鼠。
鼬鼠。
鼩鼠。
鼭鼠。
鼣鼠。
鼫鼠。
鼤鼠。
鼨鼠,豹文。
鼮鼠。
鼰鼠。
鼠屬。
牛曰齝,羊曰齥,麋鹿曰齸。
鳥曰嗉。寓鼠曰嗛。
齸屬。
獸曰釁。人曰撟。魚曰須。鳥曰狊。
須屬。
==釋畜 第十九==
騊駼馬。
野馬。
駮如馬.倨牙.食虎豹。
騉蹄趼,善陞甗。
騉駼枝蹄趼,善陞甗。
小領,盜驪。
絶有力,駥。
膝上皆白,惟馵。四骹皆白,驓。四蹢皆白,首。前足皆白,騱。-{後}-足皆白,翑。前右足白,啟。左白,踦。-{後}-右足白,驤;左白,馵。
駵馬白腹,騵。驪馬白跨,驈。白州,驠。尾本白,騴。尾白,駺。馰顙,白顛。白達,素縣。-{面}-顙皆白,惟駹。
回毛在膺,宜乘。在肘-{後}-,減陽。在-{幹}-,茀方。在背,闋廣。
逆毛,居馻。
騋:牝,驪;牡,玄;駒,褭驂。
牡曰騭,牝曰騇。
駵白,駁。黃白,騜。駵馬黃脊,騝。驪馬黃脊,騽。靑驪,駽。靑驪驎,驒。靑驪繁鬣,騥。驪白雜毛,駂。黃白雜毛,駓。陰白雜毛,駰。蒼白雜毛,騅。彤白雜毛,騢。白馬黑鬣,駱。白馬黑唇,駩。黑喙,騧。一目白,瞷。二目白,魚。
「旣差我馬」.差,擇也。宗廟齊毫,戎事齊力,田獵齊足。
馬屬。
犘牛。
犦牛。
犤牛。
犩牛。
犣牛。
犝牛。
犑牛。
角一俯一仰,觭。皆踴,觢。
黑唇,犉。黑眥,牰。黑耳,犚。黑腹,牧。黑腳,犈。
其子,犢。
體長,牬。
絶有力,欣犌。
牛屬。
羊:牡,羒;牝,牂。
夏羊:牡,羭;牝,羖。
角不齊,觤。角三觠,羷。
羳羊,黃腹。
未成羊,羜。
絶有力,奮。
羊屬。
犬生三,猣。二,師;一,玂。
未成毫,狗。
長喙,獫。短喙,猲獢。
絶有力,狣。
尨,狗也。
狗屬。
鷄大者,蜀。蜀子,雓。
未成鷄,僆。
絶有力,奮。
鷄屬。
馬八尺為駥。
牛七尺為犉。
羊六尺為羬。
彘五尺為䝈。
狗四尺為獒。
鷄三尺為鶤。
六畜。
分類:小學
分類:辭典
|
俄語拼音總表
|
拼音總表
а о у ы э я ё ю и е
б ба бо бу бы бэ бя бё бю би бе
п па по пу пы пэ пя пё пю пи пе
д да до ду ды дэ дя дё дю ди де
т та то ту ты тэ тя тё тю ти те
в ва во ву вы вэ вя вё вю ви ве
ф фа фо фу фы фэ фя фё фю фи фе
з за зо зу зы зэ зя зё зю зи зе
с са со су сы сэ ся сё сю си се
м ма мо му мы мэ мя мё мю ми ме
л ла ло лу лы лэ ля лё лю ли ле
н на но ну ны нэ ня нё ню ни не
р ра ро ру ры рэ ря рё рю ри ре
г га го гу - - - - - ги ге
к ка ко ку - - - - - ки ке
х ха хо ху - - - - - хи хе
ж жа жо жу - - - жё - жи же
ш ша шо шу - - - шё - ши ше
щ ща що щу - - - щё - щи ще
ч ча чо чу - - - чё - чи че
ц ца цо цу цы - - - - ци це
|
三國演義/第042回
|
三國演義
卻說鍾縉、鍾紳,二人攔住趙雲廝殺。趙雲挺槍便刺。鍾縉當先揮大斧來迎。兩馬相交,戰不三合,被雲一槍刺落馬下,奪路便走。背後鍾紳持戟趕來,馬尾相衝,那枝戟只在趙雲後心內弄影。雲急撥轉馬頭,恰好兩胸相拍。雲左手持槍隔過畫戟,右手拔出青釭寶劍砍去,帶盔連腦,砍去一半,紳落馬而死,餘眾奔散。趙雲得脫,望長阪橋而走。只聞後面喊聲大震。原來文聘引軍趕來。趙雲到得橋邊,人困馬乏。見張飛挺矛立馬於橋上,雲大呼曰:「翼德援我!」飛曰:「子龍速行,追兵我自當之。」
雲縱馬過橋,行二十餘裡,見玄德與眾人憩於樹下。雲下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雲喘息而言曰:「趙雲之罪,萬死猶輕!糜夫人身帶重傷,不肯上馬,投井而死。雲只得推土牆掩之;懷抱公子,身突重圍;賴主公洪福,幸而得脫。適才公子尚在懷中啼哭,此一會不見動靜,想是不能保也。」遂解視之。原來阿斗正睡著未醒。雲喜曰:「幸得公子無恙!」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後人有詩曰:
::曹操軍中飛虎出,趙雲懷內小龍眠。
::無由撫慰忠臣意,故把親兒擲馬前。
卻說文聘引軍追趙雲至長阪橋,只見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又見橋東樹林之後,塵頭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馬不敢近前。
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樂進、張遼、張郃、許褚等都至。見飛怒目橫矛,立馬於橋上,又恐是諸葛孔明之計,都不敢近前,紮住陣腳,一字兒擺在橋西,使人飛報曹操。操聞知,急上馬,從陣後來。張飛圓睜環眼,隱隱見後軍青羅傘蓋、旄鉞旌旗來到,料得是曹操心疑,親自來看。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
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
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逃奔。正是: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後人有詩曰:
::長阪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
::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
卻說曹操懼張飛之威,驟馬望西而走,冠簪盡落,披髮奔逃。張遼、許褚趕上扯住轡環。曹操倉皇失措。張遼曰:「丞相休驚。料張飛一人,何足深懼!今急回軍殺去,劉備可擒也。」曹操方才神色稍定,乃令張遼、許褚再至長阪橋探聽訊息。
且說張飛見曹軍一擁而退,不敢追趕,速喚回原隨二十餘騎,解去馬尾樹枝,令將橋梁拆斷,然後回馬來見玄德,具言斷橋一事。玄德曰:「吾弟勇則勇矣,惜失於計較。」飛問其故。玄德曰:「曹操多謀。汝不合拆斷橋梁。彼必追至矣。」飛曰:「他被我一喝,倒退數裡,何敢再追?」玄德曰:「若不斷橋,彼恐有埋伏,不敢進兵;今拆斷了橋,彼料我無軍而怯,必來追趕。彼有百萬之眾,雖涉江、漢,可填而過,豈懼一橋之斷耶?」於是即刻起身,從小路斜投漢津,望沔陽路而走。
卻說曹操使張遼、許褚探長阪橋訊息,回報曰:「張飛已拆斷橋梁而去矣。」操曰:「彼斷橋而去,乃心怯也。」遂傳令差一萬軍,速搭三座浮橋,只今夜就要過。李典曰:「此恐是諸葛亮之詐謀,不可輕進。」操曰:「張飛一勇之夫,豈有詐謀?」遂傳下號令,火速進兵。
卻說玄德行近漢津,忽見後面塵頭大起,鼓聲連天,喊聲震地。玄德曰:「前有大江,後有追兵,如之奈何?」急命趙雲準備抵敵。曹操下令軍中曰:「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眾將可努力向前。」眾將領令,一個個奮威追趕。忽山坡後鼓聲響處,一隊軍馬飛出,大叫曰:「我在此等候多時了!」
當頭那員大將,手執青龍刀,坐下赤兔馬。原來是關雲長,去江夏惜得軍馬一萬,探知當陽長阪大戰,特地從此路截出。曹操一見雲長,即勒住馬回顧眾將曰:「又中諸葛亮之計也!」傳令大軍速退。
雲長追趕十數裡,即回軍保護玄德等到漢津,已有船隻伺候;雲長請玄德並甘夫人、阿斗至船中坐定。雲長問曰:「二嫂如何不見?」玄德訴說當陽之事。雲長歎曰:「昔日獵於許田時,若從吾意,可無今日之患。」玄德曰:「我於此時亦『投鼠忌器』耳。」
正說之間,忽見江南岸戰鼓大鳴,舟船如蟻,順風揚帆而來。玄德大驚。船來至近,只見一人白袍銀鎧,立於船頭上大呼曰:「叔父別來無恙?小姪得罪來遲!」玄德視之,乃劉琦也。琦過船哭拜曰:「聞叔父困於曹操,小姪特來接應。」玄德大喜,遂合兵一處而行。在船中正訴情由,忽西南上戰船一字兒擺開,乘風唿哨而至。
劉琦驚曰:「江夏之兵,小姪已盡起至此矣。今有戰船攔路,非曹操之軍,即江東之軍也,如之奈何?」
玄德出船頭視之,見一人綸巾道服,坐在船頭上,乃孔明也,背後立著孫乾。玄德慌請過船,問其何故卻在此。孔明曰:「亮自至江夏,先令雲長於漢津登陸地而接應。我料曹操必來追趕,主公必不從江陵來,必斜取漢津矣;故特請公子先來接應,我竟往夏口,盡起軍前來相助。」
玄德大悅,合為一處,商議破曹之策。孔明曰:「夏口城險,頗有錢糧,可以久守。請主公到夏口屯住。公子自回江夏,整頓戰船,收拾軍器,為犄角之勢,可以抵當曹操。若共歸江夏,則勢反孤矣。」劉琦曰:「軍師之言甚善。但愚意欲請叔父暫至江夏,整頓軍馬停當,再回夏口不遲。」玄德曰:「賢姪之言亦是。」遂留下雲長,引五千軍守夏口。玄德、孔明、劉琦共投江夏。
卻說曹操見雲長在旱路引軍截出,疑有伏兵,不敢來追;又恐水路先被玄德奪了江陵,便星夜提兵赴江陵來。荊州治中鄧義、別駕劉先。已備知襄陽之事,料不能抵敵曹操,遂引荊州軍民出郭投降。
曹操入城,安民已定,釋韓嵩之囚,加為大鴻臚。其餘眾官,各有封賞。曹操與眾將議曰:「今劉備已投江夏,恐結連東吳,是滋蔓也。當用何計破之?」荀攸曰:「我今大振兵威,遣使馳檄江東,請孫權會獵於江夏,共擒劉備,分荊州之地,永結盟好。孫權必驚疑而來降,則吾事濟矣。」
操從其計,一面發檄遣使赴東吳;一面計點馬步水軍共八十三萬,詐稱一百萬,水陸並進,船騎雙行,沿江而來。西連荊峽,東接蘄黃,寨柵聯絡三百餘裡。
話分兩頭。卻說江東孫權,屯兵柴桑郡,聞曹操大軍至襄陽,劉琮已降,今又星夜兼道取江陵,乃集眾謀士商議禦守之策。魯肅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士民殷富。吾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劉備新敗,肅請奉命往江夏弔喪,因說劉備使撫劉表眾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備若喜而從命,則大事可成矣。」權喜從其言,即遣魯肅齎禮往江夏弔喪。
卻說玄德至江夏,與孔明、劉琦共議良策。孔明曰:「曹操勢大,急難抵敵,不如往投東吳孫權,以為應援。使南北相持,吾等於中取利,有何不可?」玄德曰:「江東人物極多,必有遠謀,安肯相容耶?」孔明笑曰:「今操引百萬之眾,虎踞江漢,江東安得不使人來探聽虛實?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風,直至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南北兩軍互相吞併。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我乘勢以取江南可也。」玄德曰:「此論甚高。但如何得江東人到?」
正說間,人報江東孫權差魯肅來弔喪,船已傍岸。孔明笑曰:「大事濟矣!」遂問劉琦曰:「往日孫策亡時,襄陽曾遣人去弔喪否?」琦曰:「江東與我家有殺父之讎,安得通慶弔之禮?」孔明曰:「然則魯肅之來,非為弔喪,乃來探聽軍情也。」遂謂玄德曰:「魯肅至,若問曹操動靜,主公只推不知。再三問時,主公只說可問諸葛亮。」
計議已定,使人迎接魯肅。肅入城弔喪,收過禮物,劉琦請肅與玄德相見。禮畢,邀入後堂飲酒。肅曰:「久聞皇叔大名,無緣拜會;今幸得見,實為欣慰。近聞皇叔與曹操會戰,必知彼虛實。敢問操軍約有幾何?」玄德曰:「備兵微將寡,一聞操至即走,竟不知彼虛實。」魯肅曰:「聞皇叔用諸葛孔明之謀,兩場火燒得曹操魂亡膽落,何言不知耶?」玄德曰:「除非問孔明,便知其詳。」肅曰:「孔明安在?願求一見。」
玄德教請孔明出來相見。肅見孔明禮畢,問曰:「嚮慕先生才德,未得拜晤;今幸相遇,願聞目今安危之事。」孔明曰:「曹操奸計,亮已盡知;但恨力未及,故且避之。」肅曰:「皇叔今將止於此乎?」孔明曰:「使君與蒼梧太守吳臣有舊,將往投之。」肅曰:「吳臣糧少兵微,自不能保,焉能容人?」孔明曰:「吳臣處雖不足久居,今且暫依之,別有良圖。」
肅曰:「孫將軍虎踞六郡,兵精糧足,又極敬賢禮士,江東英雄,多歸附之。今為君計,莫若遣心腹往結東吳,以共圖大事。」孔明曰:「劉使君與孫將軍自來無舊,恐虛費詞說;且別無心腹之人可使。」肅曰:「先生之兄,現為江東參謀,日望與先生相見。肅不才,願與公同見孫將軍,共議大事。」玄德曰:「孔明是吾之師,頃刻不可相離,安可去也?」
肅堅請孔明同去。玄德佯不許。孔明曰:「事急矣,請奉命一行。」玄德方才許諾。魯肅遂別了玄德、劉琦,與孔明登舟,望柴桑郡來。正是:
::只因諸葛扁舟去,致使曹兵一旦休。
不知孔明此去畢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041回
042
|
三國演義/第043回
|
三國演義
卻說魯肅、孔明辭了玄德、劉琦,登舟望柴桑郡來。二人在舟中共議,魯肅謂孔明曰:「先生見孫將軍,切不可實言曹操兵多將廣。」孔明曰:「不須子敬叮嚀,亮自有對答之語。」及船到岸,肅請孔明於館驛中暫歇,先自往見孫權。權正聚文武於堂上議事,聞魯肅回,急召入問曰:「子敬往江夏,體探虛實若何?」肅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稟。」權將曹操檄文示肅曰:「操昨遣使齎文至此,孤先發遣來使,現今會眾商議未定。」肅接檄文觀看。其略曰:
::孤近承帝命,奉詔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賜迴音。
魯肅看畢曰:「主公尊意若何?」權曰:「未有定論。」張昭曰:「曹操擁百萬之眾,借天子之名,以徵四方,拒之不順。且主公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既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勢不可敵。以愚之計,不如納降為萬安之策。」眾謀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孫權沈吟不語。張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則東吳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孫權低頭不語。
須臾,權起更衣,魯肅隨於權後。權知肅意,乃執肅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肅曰:「恰才眾人所言,深誤將軍。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權曰:「何以言之?」肅曰:「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將軍宜早定大計。」
權歎曰:「諸人議論,大失孤望。子敬開說大計,正與吾見相同。此天以子敬賜我也!但操新得袁紹之眾,近又得荊州之兵,恐勢大難以抵敵。」肅曰:「肅至江夏,引諸葛瑾之弟諸葛亮在此,主公可問之,便知虛實。」權曰:「臥龍先生在此乎?」肅曰:「現在館驛中安歇。」權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見。來日聚文武於帳下,先教見我江東英俊,然後升堂議事。」
肅領命而去。次日至館驛中見孔明,又囑曰:「今見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見機而變,決不有誤。」肅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禮已畢,坐於客位。張昭等見孔明丰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遊說。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捲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
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閒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時,尚且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後,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裡,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沈痾,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尪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藉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於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聲問曰:「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孔明視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虞翻冷笑曰:「軍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區區求救於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虞翻不能對。
座間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遊說東吳耶?」孔明視之,乃步騭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蘇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傑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也。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步騭默默然無語。
忽一人問曰:「孔明以操何如人也。」孔明視其人,乃薛綜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漢賊也,又何必問?」綜曰:「公言差矣。漢歷傳至今,天數將終。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
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劉豫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蓆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孔明視之,乃陸績也。孔明笑曰:「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後,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帝冑,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雲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蓆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陸績語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孔明視之,乃嚴畯也。孔明曰:「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嚴畯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忽又一人大聲曰:「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孔明視其人,乃汝南程德樞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程德樞不能對。
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時座上張溫、駱統二人,又欲問難。忽一人自外而入,厲聲言曰:「孔明乃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軍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鬥口耶!」眾視其人,乃零陵人,姓黃,名蓋,字公覆,現為東吳糧官。當時黃蓋謂孔明曰:「愚聞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何不將金石之論為我主言之,乃與眾人辯論也?」孔明曰:「諸君不知世務,互相問難,不容不答耳。」
於是黃蓋與魯肅引孔明入。至中門,正遇諸葛瑾,孔明施禮。瑾曰:「賢弟既到江東,如何不來見我?」孔明曰:「弟既事豫州,理宜先公後私,公事未畢,不敢及私。望兄見諒。」瑾曰:「賢弟見過吳侯,卻來敘話。」說罷自去。
魯肅曰:「適間所囑,不可有誤。」孔明點頭應諾。引至堂上,孫權降階而迎,優禮相待。施禮畢,賜孔明坐。眾文武分兩行而立。魯肅立於孔明之側,只看他講話。孔明致玄德之意畢,偷眼看孫權: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說。等他問時,用言激之便了。」
獻茶已畢,孫權曰:「多聞魯子敬談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見,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無學,有辱明問。」權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劉豫州與曹操決戰,必深知彼軍虛實。」孔明曰:「劉豫州兵微將寡,更兼新野城小無糧,安能與曹操相持?」權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馬步水軍,約有一百餘萬。」權曰:「莫非詐乎?」孔明曰:「非詐也。曹操就兗州已有青州軍二十萬;平了袁紹,又得五六十萬;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萬;今又得荊州之軍二三十萬:以此計之,不下一百五十萬。亮以百萬言之,恐驚江東之士也。」
魯肅在旁,聞言失色,以目視孔明,孔明只做不見。權曰:「曹操部下戰將,還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謀之士,能徵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權曰:「今曹操平了荊楚,復有遠圖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準備戰船,不欲圖江東,待取何地?」權曰:「若彼有吞併之意,戰與不戰,請足下為我一決。」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將軍不肯聽從。」權曰:「願聞高論。」孔明曰:「曏者宇內大亂,故將軍起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除大難,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荊州,威震海內;縱有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之論,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權未及答。孔明又曰:「將軍外託服從之名,內懷疑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冑,英才蓋世,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
孫權聽了孔明此言,不覺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後堂。眾皆哂笑而散。魯肅責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寬洪大度,不即面責。先生之言,藐視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計,彼不問我,我故不言。」肅曰:「果有良策,肅當請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視曹操百萬之眾,如群蟻耳!但我一舉手,則皆為虀粉矣!」
肅聞言,便入後堂,見孫權。權怒氣未息,顧謂肅曰:「孔明欺吾太甚!」肅曰:「臣亦以此責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輕言。主公何不求之?」權回嗔作喜曰:「原來孔明有良謀,故以言詞激我。我一時淺見,幾誤大事。」便同魯肅重復出堂,再請孔明敘話。權見孔明,謝曰:「適來冒瀆威嚴,幸勿見罪。」孔明亦謝曰:「亮言語冒犯,望乞恕罪。」權邀孔明入後堂,置酒相待。
數巡之後,權曰:「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豫州與孤耳。今數雄已滅,獨豫州與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吳之地,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與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孔明曰:「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士民附操者,迫於勢耳,非本心也。今將軍誠能與豫州協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惟將軍裁之。」
權大悅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吾意已決,更無他疑。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遂令魯肅將此意傳諭文武官員,就送孔明於館驛安歇。
張昭知孫權欲興兵,遂與眾議曰:「中了孔明之計也!」急入見權曰:「昭等聞主公將興兵與曹操爭鋒。主公自思比袁紹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將寡,尚能一鼓克袁紹,何況今日擁百萬之眾南征,豈可輕敵?若聽諸葛亮之言,妄動甲兵,此所謂負薪救火也。」孫權只低頭不語。顧雍曰:「劉備因為曹操所敗,故欲借我江東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為其所用乎?願聽子布之言。」
孫權沈吟未決。張昭等出,魯肅入見曰:「適張子布等,又勸主公休動兵,力主降議,此皆全軀保妻子之臣,為自謀之計耳。願主公勿聽也。」孫權尚在沈吟。肅曰:「主公若遲疑,必為眾人誤矣。」權曰:「卿且暫退,容我三思。」肅乃退出。時武將或有要戰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議論紛紛不一。
且說孫權退入內宅,寢食不安,猶豫不決。吳國太見權如此,問曰:「何事在心,寢食俱廢?」權曰:「今曹操屯兵於江、漢,有下江南之意。問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戰者。欲待戰來,恐寡不敵眾;欲待降來,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猶豫不決。」吳國太曰:「汝何不記吾姐臨終之語乎?」孫權如醉方醒,似夢初覺,想出這句話來。正是:
::追思國母臨終語,引得周郎立戰功。
畢竟說著甚的,且看下文分解。
第042回
043
|
三國演義/第044回
|
三國演義
卻說吳國太見孫權疑惑不決,乃謂之曰:「先姊遺言云:『伯符臨終有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今何不請公瑾問之?」權大喜,即遣使往鄱陽請周瑜議事。原來周瑜在鄱陽湖訓練水師,聞曹操大軍至漢上,便星夜回柴桑郡議軍機事。使者未發,周瑜已先到。魯肅與瑜最厚,先來接著,將前項事細述一番。周瑜曰:「子敬休憂,瑜自有主張。今可速請孔明來相見。」
魯肅上馬去了。周瑜方才歇息。忽報張昭、顧雍、張紘、步騭四人來相探。瑜接入堂中坐定,敘寒溫畢。張昭曰:「都督知江東之利害否?」瑜曰:「未知也。」昭曰:「曹操擁眾百萬,屯於漢上,昨傳檄文至此,欲請主公會獵於江夏。雖有相吞之意,尚未露其形。昭等勸主公且降之,庶免江東之禍。不想魯子敬從江夏帶劉備軍師諸葛亮至此,彼因自欲雪憤,特下說詞以激主公。子敬卻執迷不悟。正欲待都督一決。」瑜曰:「公等之見皆同否?」顧雍等曰:「所議皆同。」瑜曰:「吾亦欲降久矣。公等請回。明早見主公,自有定議。」
昭等辭去。少頃,又報程普、黃蓋、韓當等一班戰將來見。瑜迎入,各問慰訖。程普曰:「都督知江東早晚屬他人否?」瑜曰:「未知也。」普曰:「吾等自隨孫將軍開基創業,大小數百戰,方才戰得六郡城池。今主公聽謀士之言,欲降曹操,此真可恥可惜之事。吾等寧死不辱。望都督勸主公決計興兵。吾等願效死戰。」瑜曰:「將軍等所見皆同否?」黃蓋忿然而起,以手拍額曰:「吾頭可斷,誓不降曹!」眾人皆曰:「吾等皆不願降。」瑜曰:「吾正欲與曹操決戰,安肯投降?將軍等請回。瑜見主公,自有定議。」
程普等別去。又未幾,諸葛瑾、呂範等一班兒文官相候。瑜迎入,講禮畢。諸葛瑾曰:「舍弟諸葛亮自漢上來,言劉豫州欲結東吳,共伐曹操,文武商議未定。因舍弟為使,瑾不敢多言,專候都督來決此事。」瑜曰:「以公論之若何?」瑾曰:「降者易安,戰者難保。」周瑜笑曰:「瑜自有主張。來日同至府下定議。」
瑾等辭退。忽又報呂蒙、甘寧等一班兒來見。瑜請入,亦敘談此事。有要戰者,有要降者,互相爭論。瑜曰:「不必多言,來日都到府下公議。」眾乃辭去。周瑜冷笑不止。
至晚,人報魯子敬引孔明來拜。瑜出中門迎入。敘禮畢,分賓主而坐。肅先問瑜曰:「今曹操驅眾南侵,和與戰二策,主公不能決,一聽於將軍。將軍之意若何?」瑜曰:「曹操以天子為名,其師不可拒。且其勢大,未可輕敵。戰則必敗,降則易安。吾意已決。來日見主公,便當遣使納降。」
魯肅愕然曰:「君言差矣!江東基業,已歷三世,豈可一旦棄於他人?伯符遺言,外事付託將軍。今正欲仗將軍保全國家,為泰山之靠,奈何亦從懦夫之議耶?」瑜曰:「江東六郡,生靈無限;若罹兵革之禍,必有歸怨於我,故決計請降耳。」肅曰:「不然。以將軍之英雄,東吳之險固,操未必便能得志也。」
二人互相爭辯,孔明只袖手冷笑。瑜曰:「先生何故哂笑?」孔明曰:「亮不笑別人,笑子敬不識時務耳。」肅曰:「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識時務?」孔明曰:「公瑾主意欲降操,甚為合理。」瑜曰:「孔明乃識時務之士,必與吾有同心。」肅曰:「孔明,你也如何說此?」孔明曰:「操極善用兵,天下莫敢當。向只有呂布、袁紹、袁術、劉表敢與對敵。今數人皆被操滅,天下無人矣。獨有劉豫州不識時務,強與爭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將軍決計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貴。國祚遷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
魯肅大怒曰:「汝教吾主屈膝受辱於國賊乎!」孔明曰:「愚有一計。並不勞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亦不須親自渡江;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若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捲旗而退矣。」瑜曰:「用何二人,可退操兵?」孔明曰:「江東去此兩人,如大木飄一葉,太倉減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
瑜又問:「果用何二人?」孔明曰:「亮居隆中時,即聞操於漳河新造一臺,名曰『銅雀』,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沈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將軍何不去尋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操得二女,稱心滿意,必班師矣。此范蠡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為之?」
瑜曰:「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筆成文。操嘗命作一賦,名曰《銅雀臺賦》。賦中之意,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喬。」瑜曰:「此賦公能記否?」孔明曰:「吾愛其文華美,嘗竊記之。」瑜曰:「試請一誦。」孔明即時誦《銅雀臺賦》雲:
::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臺以娛情。
::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
::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
::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雲天亙其既立兮,家願得乎雙逞。
::揚仁化於宇宙兮,盡肅恭於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
::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君壽於東皇。
::御龍旂以遨遊兮,迴鸞駕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願斯臺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單於屢侵疆界,漢天子許以公主和親,今何惜民間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主婦,小喬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狀,曰:「亮實不知。失口亂言,死罪!死罪!」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孔明曰:「事須三思,免致後悔。」瑜曰:「吾承伯符寄託,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適來所言,故相試耳。吾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操。」孔明曰:「若蒙不棄,願效犬馬之勞,早晚拱聽驅策。」瑜曰:「來日入見主公,便議起兵。」孔明與魯肅辭出,相別而去。
次日清晨,孫權升堂。左邊文官張昭、顧雍等三十餘人;右邊武官程普、黃蓋等三十餘人。衣冠濟濟,劍佩鏘鏘,分班侍立。
少頃,周瑜入見。禮畢,孫權問慰罷。瑜曰:「近聞曹操引兵屯漢上,馳書至此,主公尊意若何?」權即取檄文與周瑜看,瑜看畢,笑曰:「老賊以我江東無人,敢如此相侮耶!」權曰:「君之意若何?」瑜曰:「主公曾與眾文武商議否?」權曰:「連日議此事,有勸我降者,有勸我戰者。吾意未定,故請公瑾一決。」瑜曰:「誰勸主公降?」權曰:「張子布等皆主其意。」瑜即問張昭曰:「願聞先生所以主降之意。」昭曰:「曹操挾天子而徵四方,動以朝廷為名;近又得荊州,威勢愈大。吾江東可以拒操者,長江耳。今操艨艟戰艦,何止千百?水陸並進,何可當之?不如且降,更圖後計。」瑜曰:「此迂儒之論也!江東自開國以來,今歷三世,安忍一旦廢棄!」權曰:「若此計將安出?」
瑜曰:「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將軍以神武雄才,仗父兄餘業,據有江東,兵精糧足,正當橫行天下,為國家除殘去暴,奈何降賊耶?且操今此來,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馬騰、韓遂為其後患,而操久於南征,一忌也;北軍不諳水戰,操捨鞍馬,仗舟楫,與東吳爭衡,二忌也;又時值隆冬盛寒,馬無蒿草,三忌也;驅中國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數忌,雖多必敗。將軍擒操,正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千,進屯夏口,為將軍破之!」
權矍然起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所懼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誓不兩立!卿言當伐,甚合孤意。此天以卿授我也。」瑜曰:「臣為將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只恐將軍狐疑不定。」權拔佩劍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諸官將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言罷,便將此劍賜周瑜,即封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如文武官將有不聽號令者,即以此劍誅之。
瑜受了劍,對眾言曰:「吾奉主公之命,率眾破曹。諸將官吏來日俱於江畔行營聽令。如遲誤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斬施行。」言罷,辭了孫權,起身出府。眾文武各無言而散。
周瑜回到下處,便請孔明議事。孔明至。瑜曰:「今日府下公議已定,願求破曹良策。」孔明曰:「孫將軍心尚未穩,不可以決策也。」瑜曰:「何謂心不穩?」孔明曰:「心怯曹兵之多,懷寡不敵眾之意。將軍以軍數開解,使其瞭然無疑,然後大事可成。」瑜曰:「先生之論甚善。」
乃復入見孫權。權曰:「公瑾夜至,必有事故。」瑜曰:「來日調撥軍馬,主公心有疑否?」權曰:「但憂曹操兵多,寡不敵眾耳。他無所疑。」瑜笑曰:「瑜正為此,特來開解主公。主公因見操檄文,言水陸大軍百萬,故懷疑懼,不復料其虛實。今以實較之:彼將中國之兵,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眾,亦止七八萬耳,尚多懷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眾,其數雖多,不足畏也。瑜得五萬兵,自足破之。願主公勿以為慮。」權撫瑜背曰:「公瑾此言,足釋吾疑。子布無謀,深失孤望。獨卿及子敬與孤同心耳。卿可與子敬、程普,即日選軍前進。孤當續發人馬,多載資糧,為卿後應。卿前軍倘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親與曹賊決戰,更無他疑。」
周瑜謝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乃令人連夜請魯肅入帳,言欲殺孔明之事。肅曰:「不可。今操賊未破,先殺賢士,是自去其助也。」瑜曰:「此人助劉備,必為江東之患。」肅曰:「諸葛瑾乃其親兄,可令招此人同事東吳,豈不妙哉?」瑜善其言。
次日平明,瑜赴行營,升中軍帳高坐。左右立刀斧手,聚集文官武將聽令。原來程普年長於瑜,今瑜爵居其上,心中不樂;是日乃託病不出,令長子程諮自代。瑜令眾將曰:「王法無親,諸君各守乃職。方今曹操弄權,甚於董卓囚天子於許昌,屯暴兵於境上。吾今奉命討之,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軍到處,不得擾民。賞勞罰罪,並不徇縱。」
令畢,即差韓當、黃蓋,為前部先鋒,領本部戰船,即日起行,前至三江口下寨,別聽將令;蔣欽、周泰,為第二隊;凌統、潘璋,為第三隊;太史慈、呂蒙,為第四隊;陸遜、董襲為第五隊;呂範、朱治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隊官軍,水陸並進,剋期取齊。
調撥已畢,諸將各自收拾船隻軍器起行。程諮回見父程普,說周瑜調兵,動止有法。普大驚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為將;今能如此,真將才也!我如何不服?」遂親詣行營謝罪。瑜亦遜謝。
次日,瑜請諸葛瑾,謂曰:「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劉備?今幸至江東,欲煩先生不惜齒牙餘論,使令弟棄劉備而事東吳,則主公既得良輔,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見,豈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瑾曰:「瑾自至江東,愧無寸功。今都督有命,敢不效力?」即時上馬,逕投驛亭來見孔明。孔明接入,哭拜,各訴闊情。
瑾泣曰:「弟知伯夷、叔齊乎?」孔明暗思:「此必周郎教來說我也。」遂答曰:「夷、齊,古之聖賢也。」瑾曰:「夷、齊雖至餓死首陽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處。我今與你同胞共乳,乃各事其主,不能旦暮相聚,視夷、齊之為人,能無愧乎?」孔明曰:「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義也。弟與兄皆漢人。今劉皇叔乃漢室之冑,兄若能去東吳,而與弟同事劉皇叔,則上不愧為漢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義兩全之策也。不識兄意以為何如?」
瑾思曰:「我來說他,反被他說了我也。」遂無言回答,起身辭去,回見周瑜,細述孔明之言。瑜曰:「公意若何?」瑾曰:「吾受孫將軍厚恩,安肯相背?」瑜曰:「公既忠心事主,不必多言。吾自有伏孔明之計。」正是:
::智與智逢宜必合,才和才角又難容。
畢竟周瑜何計伏孔明,且看下回分解。
第043回
044
|
春宿左省
|
春宿左省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Category:千家詩
Category:唐詩
Category:五言律詩
|
淮太西縣煙土稅徵收與管理暫行辦法
|
淮太西縣煙土稅徵收與管理暫行辦法
民國三十四年七月日頒佈
(作者按:“淮太西”縣系河南之淮陽、太康、西華三縣之一部劃編而成,隸屬於冀魯豫邊區第六專區,該專區又稱水東專區,因地處新黃河以東。本辦法第七條所稱水東辦事處,即指此而言。)
一、為了加強對敵經濟鬥爭,減輕人民負擔,管制煙土出口,爭取必需品的收入,特根據冀魯豫邊區政府稅收原則暨本縣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二、於本縣中心集市設立煙土總行,統一管理煙土行之經營與稅收事宜。
1、進行煙土經營之行戶(以下簡稱行戶),須按期向煙土總行呈請登記交納營業稅,領取營業許可證,在煙土總行監督與管理下進行營業。
2、煙土總行將根據實際情形在其他集市設定分行或集市管理員,分別負責各集市煙土稅收與營業管理事宜。
3、煙土總行得根據集市交易情形,規定一定行戶額數,超過規定額數時,由縣政府在呈請行戶中指定之,其餘可作為候補行戶。
4、合法經營之煙土行戶,可取得下列收入:
(一) 介紹成交,可按買賣各給三分紅利。
(二) 可按代收煙土稅總收入百分之十作為酬金。
5、總行得考核各行戶營業收稅及執行法令之情形,予以適當獎懲,必要時並可撤消其營業許可權,由其他候補行戶的補之。
三、買賣煙土之商民必須將稅款向總行或合法營業之行戶進行交納,方準出口。
1、購買菸土人須首先向煙土總行或其代辦機關舉行登記,並取得許可證始得購買菸土。
2、購買菸土後,即由經手交貨之行戶收納煙土稅後始準出口。
3、不經買賣,而系直接出口之煙土,應先到納稅機關繳納稅款領取稅單,始準出口。
四、稅率
1、煙土稅率暫定徵收按售價百分之十五徵收之。
2、購買菸土人如以銀元黃金購煙土者,按百分之五徵收,但只准在總行或其指定機關換兌。
五、罰則:
1、煙土行戶買賣煙土後,低報煙土價格因而漏稅者,查獲後,除補稅納款外,處以應繳稅款二倍之罰金。
2、購買菸土人,於購買後,實行走私漏稅者,查獲後除補稅外,另處相當於納稅額二倍之罰金。不經買賣關係走私漏稅者,其處罰適用於購貨走私辦法。
3、透過非法行戶(即未領取營業許可證之行戶)買賣煙土,查獲後,賣主處相當於煙土售價十分之一的罰金,買主除照章納稅外,處相當於煙土購價十分之四的罰金,非法行戶,依情節輕重,處五千元到兩萬元的罰金。
4、不經煙土行戶,私人買賣煙土者,查獲後賣主處相當於煙土售價十分之一的罰金,買主除照章補稅外,處相當於煙土購價十分之五的罰金。
六、提成:
1、緝私人員及脫離生產之其他工作人員,查獲漏稅或私行買賣煙土者,應按所得罰金百分之十獎勵查獲人;但每人每次不超過一千元。
2、商民行戶群眾發現有漏稅或私行買賣煙土事項者,有向煙土總行報告之權,因報告而查獲者,以所得罰金百分之二十作為提獎。
3、處罰許可權屬於縣政府或煙土總行,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個人不得自行處罰。
七、本辦法經水東辦事處批准後公佈施行。
(錄自中共印發之油印原件)
摘自:http://www.huanghuagang.org/library/dayan_jiu_zhonggong.htm
Category:政府檔案
|
給清華人的一封公開信 - 關於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合併事宜
|
給清華人的一封公開信(中文版)
這封信是我答應過在政府提出合併兩校計畫的細節較明確後,儘早寫給清華人,使其對於行政院、教育部、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在有關兩校合併的問題上,能有更全面的瞭解。在過去有很多報章沒有準確的報導─扭曲了對這些討論的過程、動機、當中已達成或仍未達成的共識、以及在校園中對本計畫支援或反對的程度。在十一月的第一個星期,副校長與我將會到各個學院,向各教職員解釋情況並回答他們的問題,我們也將在學務長與教務長安排下舉辦公聽會與學生會談。而這封信的目的是為這些會談提供背景資料,當事實都清楚呈現在清華的校園後,我希望你們每一位可以對這件事做出個人理性的決定,將來在校務會議對合併事宜做出辯論與投票時,把你們的看法轉達給你們的校務會議代表。
== 背景 ==
科技顧問會議(STAG),係由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博士主持,其功能為擬定國家工業和高等教育的科技政策,並向行政院提出建議,我與交大張校長皆為其中的成員。八年前,科技顧問會議曾建議臺灣至少應建立一所世界級的大學。從那時候起,教育部推動了很多特別經費支助的計畫,來回應這個建議,其中包括卓越計劃,大學合併計劃,以及這個世界級大學的構思。當三年前清華要遴選新校長時,我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聘用了,我也常以幫助臺灣成立最少一所高排名的研究型大學作為我在這裡的使命。
當時的一些危機成了這個構思的推動力量。在過去的二十年來,大學與學院的數目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的學生人數也急速增加,現在全臺灣共有一百六十所大學院校,它們都爭相要求公共資源。不幸的是,高等教育經費在過去二十年中,金額卻下降了。教育部對清大每一個學生提供的教育經費,從劉兆玄校長的高峰期到現在,差不多少了一半。在學生與教師的比例上,情況比較沒有那麼差,比率從過去的16 比1 到現在的19 比1。除了國立陽明大學外,清大生師比的情況相對其他學校已經算很好了。我們是一個重視研究的大學,清大的教師及研究人員非常努力的去爭取國科會研究經費,這些經費在他們的努力下不斷在增加,在未來幾年中,仍會繼續積極爭取。儘管如此,學校的發展使大學的基本設施和運作經費都變窮了,這是因為研究計畫經費中的管理費部分長期定在6%,而這數字與學校的實際支出,相對是太少了。其中學生的需求、新進教師的經費補助、貴重儀器的配合款、期刊和書籍、電訊與電腦、辦公室和實驗室空間、水電費、廢水處理等支出,全部都包含在此經費中。
在美國的大學中,每年與研究相關的維護費為全校使用中儀器裝置費總值的5%到7%。對像清華這樣的研究大學,該項裝置費總值可能是全校教師每年研究計畫所得經費的十倍,所以研究計畫中編列的管理費在美國通常是佔50%到70%。在臺灣這種研究所需管理費與所編列管理費的不相稱,使得獲得計畫越多的學校整體變得越來越窮,把基本設施的維護和建設都忽略了。而其解決之道並非把研究水平降低,而是提高管理費的比例。我一直在科技顧問會議中主張提高管理費,而我很高興的向各位報告,國科會的管理費在未來兩年,會提高到15%。其實這仍是不足,不過是個很好的開始。
教育部面對大學院校因過份擴充造成的經濟與教育危機,便向科技顧問會議建議成立「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由前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主持。劉校長現在也是臺灣聯合大學系統(中央、交大、清大及陽明四校)的總校長。去年,這個委員會主要作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1. 在臺灣的大學與院校應正式的分作四大型別: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專業教育學院和社群學院。每個類別應有其個別管理委員會。
:2. 應該將一些條例鬆綁,使各型別高等校院可以歸入同一套規定下,也允許每一個大學或學院可以更彈性的去達到其學術成就。
:3. 政府應設立一特別的經費計劃,在十年內利用伍佰億,來提高臺灣重點研究型大學的表現。
依我個人的意見,第三點的需求似乎大低了(該委員會在我還沒有到清華就已成立,我並非這個委員會的成員),「宏觀規劃委員會」雖然在緊迫的時間下作出以上的建議,但政府對委員會建議的反應比預期的好。教育部已把第一點作為正式的政策,這使得每一院校可以去認定自己的類別,成為未來在該類別爭取資源及達到所定目標的基本標準。立法院訂立有關大學法方案時,表明了關於第二點條例的放寬。而五年伍佰億的計畫,也有效的把第三點關於重點大學研究的特別經費倍增了。
在學術界中,有一些抱怨政府的方法太短視或在提出特別經費計劃中別有動機,但我有不一樣的看法。從我看來,政府是在有限的時間內,並在經濟和政治緊迫的情況下,盡力做到最好,去回應「學術與研究界中的最高代表」所作出的建議。因為政府預算的限制,計劃看來好像比較短視,是按年度與選舉週期而定。然而世界各地每一個政府的科學與教育政策,在這種情況下以學術界看起來都顯得短視。除了大幅增加高等教育校院的糊塗決定外,臺灣政府是做得相當不錯了。現在兩難的問題是如何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解決這樣一個糊塗問題,而又令每一方面都感覺到被公平的對待。
政府的回應使得教育部有一連串的特別計劃,希望透過公開競爭,給大家公平的機會去申請這些額外資源,但是這些資源,最後仍是按能力與表現來分配。卓越計劃幫助了幾個相關研究群體的成立,但當中沒有以整個大學的能力作認定,也沒有處理相關的重要問題如:教師的聘請、進修以及留任,也沒有處理學術界衰退的架構及環境。同時因經費太少,對大學整合計劃僅作有限度的規劃,而且對直接的研究資助所專注的方向太狹窄;其實這一點我一直認為不應該由教育部資助,而應該是國科會資助,在公開激烈又公平的評審後,決定經費補助的物件。
很幸運的,臺聯大的成功說服了教育部,使我們從大學整合計劃來的經費可以用作支援設施建設的事宜,例如整合以及改進我們圖書館的藏書,網路的設施,以及為校際研究中心在四個廣而重要的研究領域提供基礎經費。我們的努力,連續兩年來都從外審委員中,得到最高的評價,而臺聯大現在亦在大學整合計劃中得到最多的經費支助。可是,為了把四所在實質上與文化上都有不可忽略差距的學校進行協調整合,成功的背後,我們付出的代價是龐大的努力與時間。在某個程度上,緊密的合作比合併困難,特別是當政府無法確定對前者的經費支援會如後者一般。
== 清大與交大的反應 ==
教育部在黃部長時期,設立了一個十年目標,要提升最少一所臺灣的大學,成為世界前一百名之研究型大學。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將會有一筆特別的經費。黃部長在數個不同的場合澄清教育部不會視臺聯大為一個實體,而有資格去得到這樣一筆經費,清大與交大也因為規模太小而不會得到這筆經費。他鼓勵清大與交大會談,使兩校走向一個較具規模的組織。為加強兩校合作,清大與交大定期舉行兩校間的合作會議,出席者包括兩校校長,副校長,教務長,研發長,主任秘書,學務長,總務長,圖書館長,計算機與通訊中心主任等。我們鼓勵各學院,各系所以及研究單位去與同質性的單位會談,看兩校如何開始進行學術與研究之密切合作計劃。
教育部在杜部長的主持下,他又重申臺聯大是不會在研究型大學的排名上,被視為一個單獨的實體。他曾要求清大與交大,為兩校如何在高等教育研究界合併成為一個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學,提交一份粗略的大綱。經過校務發展委員會的商議後,清大與交大為回應教育部的要求準備了一份構想書,大概描述了在第一個五年的時間表內,清大與交大如何方能合併,而在十年內達成世界前一百名,二十年內成為前五十名大學的目標。我們提交了一份週詳的五年預算,並大致地描述了我們其後之十五年逐漸增加的需要。在二十年後,我們希望每年學校的預算將會與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二OO三年的經費相同。我們所建議的內容都曾在校務發展委員會及行政會議中報告。
在我們的初步回應構想書中,表明了我們只是行政上對教育部的要求做一個假設的計劃與安排,要等到政府能夠達到我們的預算要求後,我們才會有真實的承諾。並且只有在兩校的校務會議都透過後,一個正式的計劃書才會被送出。我們相信,清大與交大對教育部所送出的初步回應構想書,會成為政府提出五年五佰億以促成一到三所世界級大學的好理由。在我們初步回應構想書送出以前,政府曾經有不同的討論,當中包括把一筆大的經費送給臺大或平均地分配在臺灣各高等校院中。我們的初步回應構想書,把大家的焦點都集中在使用這筆特別經費真正重要的動機上。換句話說,我們兩校更需要與政府對談去實行這計劃。在對談當中,兩校必須要有同樣的意見,而清大與交大的行政主管們將會做為我們
的代表承擔這責任。
在遊院長二OO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的談話中,提到的五年五佰億經費的計劃,其實是把焦點放在提升一到三個研究型大學晉身至世界級大學的水平。這計劃說明瞭卓越計畫以及大學整合計畫的不足。我個人的希望是政府能認定之前對這些計畫原先所定的目標及所付出的努力,而且找方法讓它們持續下去,或者以低一些的層次,去補助那五年伍佰億的新計畫。但無論結果如何,我都趨向於樂觀的相信政府,會本著好意與負責試著去討論並面對大專院校數目急遽增加所造成的問題。我個人也願意看見這個計劃只是長期努力的第一步,在當中一所或多所高度評價的研究行型大學會在臺灣形成。在民主社會的政治管理環境下,我不認為有“任何政府”可以保證一個真實長期的行動過程,而這一連串的短程舉動可以達成的最終目標。我們所需要做的,是提高警覺並彈性地掌握高等教育這一艘船的航線在正確的方向上。在記者會上,遊院長已公佈了五年伍佰億新臺幣的目標和方法,我在參與推動臺灣要在十到二十年內達到頂級研究型大學的目標時,我真心的認為這計劃是我在過往所參與的三年內最好的機會。
== 五年伍佰億新臺幣的計劃 ==
遊院長在二OO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所發表的政策目標及方針上,包括三個主要目標:
:1. 這個特別預算的分配,目的是要在一定的時間內,提升一所到三所高等教育學府達到世界級的水平。
:2. 要符合連續五年每年三十億新臺幣經費的資格,該大學需在研究與教學層面要有一定規模。
:3. 要更有效率,並彈性的利用新資源,大學需同意把公職人員的僱用系統轉為“法人化”。
這三個目標在清大引發了很多的討論。當中所產生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政策的詳情及第二與第三點的施行細節仍有待制定。在詳細情形及經費分配還未清楚以前,學校不願意有任何行動,而政府也拒絕在大學願意配合第二與第三點前就安排經費分配,結果只會造成一個僵局。這個僵局維持越久,對於從當中沒有從計劃中得益的學校,想要提出他們的聲音去改變行動方向就越是不利。如果那些將會從計劃中得益的學校,不去把握這個佔優勢的機會,或避開這些外加利益隨之而來的機會,我不認為我們能期待整個社會或當中所選到政府的代表,可以支援我們。要把議案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呈現在立法院等候透過,當中包含政治的渴望和勇氣。如果我們輕忽這個機會,去改變我們成為更好的高等學府,對大學、對我們社會、對臺灣的未來將會是個可怕的結局。
== 清大與交大合併事宜 ==
遊院長在二OO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發表的條文中,第二條應用在清大與交大上,代表著有效的把兩校合併為一校。這不是一個新的主意,在我還沒來清華以前,這主意就在蘊釀了,但是從來沒有很嚴肅地被討論,是因為(1)合併的動機尚不能勝過種種障礙;(2)反對合併的聲浪在各種情況下都太強,遠超於對事件中立或偏向贊成的聲音。我相信情況在去年有戲劇性的改變,而兩校合併在五年伍佰億的贊助下,不單是一個好選擇,而它可能也是唯一的選擇。請容許在這裡
先提出一些大家關心問題。
:A. 為什麼要合併?合作不行嗎?
兩校的合作是任何兩所大學都能做的事情,例如:清大與世界各大學以及研究團體有四十多個合作的協議。政府不會因為清大與交大簽下另一個無論多大的合作協議,而從教育部分配給我們加倍的經費。臺灣其他的校院,也不可能支援這樣的做法。從大學的觀點出發,要深深的合作而產生最大的利益需要一定程度的融合,包括在兩個校園、學院、系所及研究單位。合作需要兩個不同的意見去妥協,而合併後僅需要單方的同意即可,所以合作是會比合併來得困難。
:B. 為什麼不以清大跟交大的聲譽分別去向教育部申請更多的資源?
分別申請是清大與交大在過去近五十年來的做法,但過去十幾年來,並沒有太令人鼓舞的成功記錄。我們或許自以為是傑出的大學,應該從教育部得到特別的待遇。可是,在多元的討論中,這項要求常被其餘一百五十多所大學院校及其代表反對。一個卓越的系統,可以給予公平的機會─但因才能與表現而有不同的結果,這是一流研究型大學脫穎而出所必須,是不能由下而上的。卓越的系統只能從上而下,讓大家都能夠接受,因為有競爭性、卓越的高等教育以及研究校院,對整個社會是有益的。當清大與交大合併,便能夠有足夠的規模與資源去成為一個卓越的大學,這就是為什麼如果我們合併,政府會願意給我們更大的資源。
:C. 大型有什麼好處?
有爭議說清大或交大的模式,不應該像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而應該像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或加州理工學院。我相信這建議是誤導的。原因有三:首先,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或加州理工學院,他們全是富有的私立大學(比起哈佛大學來說還算是窮)。麻省理工學院有著跟清華很相像的輪廓,因為大家都有一萬名學生而專精在理工方面,但麻省理工幾乎有我們雙倍的教授人數(974 相對於540),每年的運作預算是我們的十三倍。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與學生比例為1 : 5.6,而每三名學生就有兩名職員。加州理工學院一個在理工方面有高度專精的大學,當中有三百九十位從事教學以及研究的教授,而只有二千六百六十六位學生,服務的職員則有2172 名。身為臺灣一所公立大學,清華是沒有辦法冀望得到如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或加州理工學院同樣的資源,以及如此低的師生比或者職員與師生比例。
在公立大學中,柏克萊無可否認是世界最好的,它們沒有醫學院但它們有一千四百七十五位全職教授,註冊學生的數目多達三萬三千名,它們的學生與教員比例相當於清大或交大。但柏克萊在每一個學門中均是清大或交大的三倍。它們每年的預算,每個學生或教授分配的是我們的四到五倍多,這些並不是不可能超越,但確是很難達到的優勢。
談到大學規模,重點在於教授的數目,而不是學生的數目。在美國沒有一所被認為是高品質的公立大學,是少於一千位教授,例如:密西根大學安亞柏校區,包括它們的醫學院就有三萬七千名學生及二千七百七十一位終身職或將會得終身職的教授;威斯康辛州大學麥迪遜校區有四萬一千五百名學生及二千零六十位教授;伊利諾州大學香檳校區有三萬九千名學生以及一千八百八十一位教授。相較之下,清大隻有大約五百四十位教授,所有的系所都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大小,教授在這種發展不足下,沒有足夠的相關領域同仁去討論研究問題,是一種損失;對學生來說,在他們的專業上,未能在各方面都提供週全的知識,又是另一種損失。清大與交大的合併,長期來說,是可以解決這個大小與領域的不足,使得學校的學生與教授數目有如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一般多。聖地牙哥校區是一個新興起的研究型大學,它正在成長,預期會發展到如柏克萊校區和洛杉磯
校區一般的大。
合併對教授與學生的另一個實質好處,是在有雙倍教授教導同樣的課程底下,每位教授要留在課堂上課的時間就減少了,這樣可以讓教授們有更多的時間在研究的工作上以及在教室的裡外、實驗室或工作室非正式的教導學生。這種非正式的學習經驗,對訓練研究生的獨立性跟創作性有非
常大的好處。
:D. 招聘、薪水、宿舍與工作環境
當我初來到清華的時候,我為教授遴聘、招生、教職員的薪水、教職員以及學生的宿舍及在清大裡面的工作環境,擬訂了改進計劃,前提是我們在五年內可以倍增我們的年度預算,大家可參閱以前的檔案,在此不再贅述。當我在二OO二年初來清大出任校長時,我們的年度預算是三十億新臺幣,如果我們把合併計畫每年三十億新臺幣的一半分出來到清大,加上目前每年四十億的預算,我們二OO五年的年度經費將會有五十五億新臺幣,換句話說,我們就可以在三年以內就達到我們五年的經費目標。如果清交兩校的校務會議透過合併計劃,清大校內各系所在未來五年計劃的
發展藍圖便可實現。
:E. 改名
無論公司行號或大學,合併中有一個令人煩惱的問題,就是如何為新的組織取一個名字。清華與交通的名字當中包含著密切的身份認同感,每當人提及兩校當中不同的傳統以及文化,都覺得這個是合併的障礙。我被質疑對這些的不同點缺乏敏感,因為我在清華校園的時間不長。首先讓我向有所懷疑的人宣告,我長期且意識清華這個名字的重要。我在一九四三年生於昆明,而並非在溫州或北京,是因為我父親也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在中日戰爭時期,與其他的教授搬到昆明,當時清華在那裡與北大及南開另組成西南聯大。一九四九年,我的家庭搬到美國,我父母的好友都是清大校友,我大學以及研究時期的指導教授林家翹教授也是畢業於清華大學。當我在一九六八年開始我的事業,我選擇了去石溪校區,部分也是因為在那裡的楊振寧教授,他也是一個清華校友。在一九七O年,我父親回來臺灣,在這個校園當校長,我便對臺灣這個校園有所認識。我個人參與在一九九O年臺灣的科學發展當中,當時另一位柏克萊的同事也是清大的校友-李遠哲博士,回來臺灣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當李院長出任校長遴選委員會主席,在二OO二年把我帶到現在的職位來。我一生中有六十多年與清華的連結,是我離開柏克萊而回到這個校園來的唯一原因。經過這些解釋後,我希望對我有批評的人,請不要再質疑我對清華缺乏認同感。
包括我在內,沒有人會希望清華這個名字消失。在所考慮的建議中,會完全保留清華與交通的名字,但是順序還沒有決定,而在所有關於合併的官方的討論中,我們都簡稱 “NXU”。當中的“X”是有待決定的未知,但我請所有教授、學生、校友及員工放心,“Tsing Hua”和”ChiaoTung”這兩個字或其縮寫“T”和“C”,一定是“X”的一部份。
合併以後的大學,將會融合清華及交通的文化和傳統,這樣也不是一件壞事。不是所有清華的傳統都是好的,也不是所有交大的傳統都是壞的,我們需要互相學習,當我們接納雙方比較好的而捨棄壞的部份,這個合併的大學會運作得更好。其實所謂的“清華的傳統及文化”也是一個混合體。理學院、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人文社會學院、科技管理學院、電資院、原科院、共同教育委員會等都不一樣,既然這些不同的學院在不同的校園,能夠相處得來,合併以後的各單位及研究組織一定會相處得來。有一天大家需要相處在同一個環境,這會迫使相關領域的人有更密切的交流,這應算是一種利益而不是對合併的阻礙。無可否認地,這會有短期的不方便,但與長期的利益相比,我個人不認為不同的文化及傳統,是一個“show-stopper”。成功的合併,就如成功的婚姻,需要信任與無私的精神,以對方成長為出發點。
== 從公務員到法人化職員 ==
在這件事情的討論當中,我所知道大家關心的有兩方面。第一,大家關心到放棄公務員的身份之後會危害到原有的退休金,那是大家當初被僱用時候所簽訂的,也因為這個原因加入在學校服務。遊院長曾向張校長與我保證政府會繼續向清大和交大的員工履行過去的承諾,只有在轉為法人化以後的新聘人員,才會受新的退休制度所影響。清大與交大會就這件事邀請行政院研考會葉主委來向大家做一個簡報,來解釋情況並回答所有員工這方面法律以及行政的問題。
只要有法令約束去確定原有承諾的履行,我個人贊成轉成到法人化有兩個原因。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我相信這會給大學所需的自由度去追求它們自己的學術目標,如果有人想擁有如劉兆漢總校長的報告第二點所說鬆綁的條例想法,他一定要準備去承擔一定風險。第二,我個人相信退休制度的重整,是面對經濟發展的必須行動,當醫療制度的改善,出生人口的下降,會造成人口系統性的老化。
普遍來說,每個月的退休金是從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和還未出生的下一代來支應。未來愈來愈少人會為了現在正在工作或接近退休的人支付他們的退休金而努力工作。如果任何政府不正視這個問題,而把這個不能承受的債務負擔放在年輕一代身上,就太不負責任了。學術界現在正有一個機會在這方面來為這個社會建立一個無私的榜樣。
大家所關心轉成法人化後的第二個問題是,政府是否會最終放棄支援公立大學,這裡基本的問題就是缺乏信任。在一個民主的社會裡,政府需要得到被管理者的支援和認可,政府官員如果濫用了這種信任,在投票箱裡頭,總是有一個資源,沒有人比政府官員對這資源更敏感。所以只要我們做得好,以及教授與研究學者不斷地向大眾告知我們的成就與需要,我們不需要害怕政府會放棄它對高等教育與研究的責任。這可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能一次達成,是因為我們的支票與收支平衡一定要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以保持我們對社會的承諾。
過去總是有一個幻想,在學術界能夠或應該從政府或社會得到永久的保證,高等教育以及研究會得到永遠不變程度的資金。這爭議一直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條例下發生,我們所應該希望的,是在數年以內能夠維持一定的穩定來實行長期的計劃。在這過程當中所需要的是一個從社會及政府而來的一個基本承諾,只要高等教育與研究不斷地提供經濟、醫學、國家安全、環境、文化與知識利益,會不斷地得到相當經費的支援。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所提供的五年承諾,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只要政府明白它們需要一些方法來繼續支援我們即可。而我們的目標是要達到在臺灣建立一所世界級研究型大學。能夠達到這樣目標的列車,第一個車廂是從五年伍佰億這個計劃開始。對清大而言,是我們要選擇這個難得的機會跳上這部列車,或是在這個令臺灣高等教育研究界振奮的機會過去後而被遺棄。其它一百五十多所臺灣的大學都很希望得到我們今天的機會,我由衷地希望,我們會以該有的感謝與熱情來接受這個機會與責任。
== 接下來要怎麼做 ==
正如我已經講過的,十一月第一週我將和副校長一起去各學院座談,回答對此感興趣教職員們的問題。我們也將在學務長及教務長安排下舉辦公聽會與有興趣的學生們會面。
下一階段會在清華和交通大學校園的校務會議透過備忘錄,這是我們準備提交教育部一個關於兩校合併事宜的里程計劃表。我們已要求教育部給我們一個關於經費承諾、其短程計劃草稿、以及政府所認定法人化的詳細內容。當政府和兩個學校都簽署好備忘錄後,我們會設立董事會,為大學作一整合的管理與運作系統,為合併的學校選出一位校長,進而正式轉換成為一所大學。過程當中,需要有適當的指導小組去協調這個工作。未來兩大學合併的意願書將送到兩校的校務會議確認。當意願書透過後,而教育部也接納了申請,經費便會確定下來。
備註:中華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第三條:“本法所稱公務人員,係指法定機關依法任用之有給專任人員及公立學校編制內依法任用之職員。”因此,公務人員包括公立大學校長。
Category:徐遐生
Category:公開信
Category:國立清華大學
Category:國立交通大學
|
基金會年度檢查辦法
|
基金會年度檢查辦法
第一條 為加強對基金會和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的管理,促進公益事業發展,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三十四條第一項、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基金會年度檢查,是指基金會登記管理機關依法按年度對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和章程開展活動的情況實施監督管理的制度。
第三條 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應當於每年3月31日前向登記管理機關報送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的上一年度的年度工作報告,接受登記管理機關檢查。
第四條 年度工作報告的內容應當包括:財務會計報告、註冊會計師審計報告,開展募捐、接受捐贈、提供資助等活動的情況以及人員和機構的變動情況等。
財務會計報告應當符合《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規定的內容和要求;註冊會計師審計報告,應當有註冊會計師事務所統一受理並與被審計的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簽訂委託合同的證明;開展募捐、接受捐贈、提供資助等活動情況應當有基金會履行資訊公佈義務的情況;人員和機構變動情況應當有按照規定辦理變更登記情況以及基金會換屆的會議紀要和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進行財務審計的情況等。
第五條 年度檢查過程中,登記管理機關可以要求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或者有關人員就年度工作報告中涉及的有關問題進行補充說明,必要時可以進行實地檢查。
第六條 經登記管理機關審查,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在上一年度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和章程的情況良好,沒有違法違規情形的,認定為年檢合格。
第七條 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視情節輕重分別作出年檢基本合格、年檢不合格的結論:
:(一)違反《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規定,不按照捐贈協議使用捐贈財產的;
:(二)違反《條例》第四十條規定,擅自設立基金會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的;
:(三)具有《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情形之一的;
:(四)違反《條例》第四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基金會理事、監事及專職工作人員私分、侵佔、挪用基金會財產的;
:(五)違反《條例》關於基金會組織機構管理方面有關規定的。
登記管理機關作出基本合格或者不合格年檢結論後,應當責令該基金會或者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限期整改,並視情況依據《條例》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第八條 年度檢查不合格的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在整改期間,登記管理機關不準予變更名稱或者業務範圍,不準予設立分支機構或者代表機構。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提請稅務機關責令補交違法行為存續期間所享受的稅收減免。
第九條 透過年度檢查發現基金會、基金會分支機構、基金會代表機構或者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有《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依法撤銷登記。
第十條 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無正當理由不參加年檢的,由登記管理機關責令停止活動,並向社會公告。
第十一條 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連續兩年不接受年檢的,由登記管理機關依法撤銷登記。
第十二條 完成年度檢查後,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向社會公告年度檢查結果,並向業務主管單位通報。
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應當在透過登記管理機關的年度檢查後,將年度工作報告在登記管理機關指定的媒體上公佈,接受社會公眾的查詢、監督。
第十三條 年度工作報告的格式文字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
第十四條 本辦法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2006年
|
基金會資訊公佈辦法
|
基金會資訊公佈辦法
第一條 為了規範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資訊公佈活動,保護捐贈人及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公益事業發展,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資訊公佈,是指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按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將其內部資訊和業務活動資訊透過媒體向社會公佈的活動。
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是資訊公佈義務人。
第三條 資訊公佈義務人公佈的資訊資料應當真實、準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
資訊公佈義務人應當保證捐贈人和社會公眾能夠快捷、方便地查閱或者複製公佈的資訊資料。
第四條 資訊公佈義務人應當向社會公佈的資訊包括:
:(一) 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的年度工作報告;
:(二) 公募基金會組織募捐活動的資訊;
:(三) 基金會開展公益資助專案的資訊。
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在遵守本辦法規定的基礎上可以自行決定公佈更多的資訊。
第五條 資訊公佈義務人應當在每年3月31日前,向登記管理機關報送上一年度的年度工作報告。登記管理機關審查通過後30日內,資訊公佈義務人按照統一的格式要求,在登記管理機關指定的媒體上公佈年度工作報告的全文和摘要。
資訊公佈義務人的財務會計報告未經審計不得對外公佈。
第六條 公募基金會組織募捐活動,應當公佈募得資金後擬開展的公益活動和資金的詳細使用計劃。在募捐活動持續期間內,應當及時公佈募捐活動所取得的收入和用於開展公益活動的成本支出情況。募捐活動結束後,應當公佈募捐活動取得的總收入及其使用情況。
第七條 基金會開展公益資助專案,應當公佈所開展的公益專案種類以及申請、評審程式。評審結束後,應當公佈評審結果並通知申請人。公益資助專案完成後,應當公佈有關的資金使用情況。事後對專案進行評估的,應當同時公佈評估結果。
第八條 對於公共媒體上出現的對資訊公佈義務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不利影響的訊息,資訊公佈義務人應當公開說明或者澄清。
第九條 除年度工作報告外,資訊公佈義務人公佈資訊時,可以選擇報刊、廣播、電視或者網際網路作為公佈資訊的媒體。
第十條 資訊公佈所使用的媒體應當能夠覆蓋資訊公佈義務人的活動地域。公佈的資訊內容中應當註明資訊公佈義務人的基本情況和聯絡、諮詢方式。
第十一條 資訊公佈義務人應當建立健全資訊公佈活動的內部管理制度,並指定專人負責處理資訊公佈活動的有關事務。對於已經公佈的資訊,應當製作資訊公佈檔案,妥善保管。
第十二條 資訊公佈義務人公佈有關活動或者專案的資訊,應當持續至活動結束或者專案完成。
資訊一經公佈,資訊公佈義務人不得任意修改,確需修改的,應當嚴格履行內部管理制度的程式在修改後重新公佈,並說明理由,宣告原資訊作廢。
第十三條 資訊公佈義務人應當將資訊公佈活動的情況如實反映在年度工作報告中,接受登記管理機關監督檢查。
第十四條 登記管理機關依法對資訊公佈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建立資訊公佈義務人誠信記錄。
資訊公佈義務人不履行資訊公佈義務或者公佈虛假資訊的,由登記管理機關責令改正,並依據《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第十五條 年度工作報告的資訊公佈格式文字,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 本辦法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2006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條例 (2005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條例
第一條 為了科學、有效地開展海關統計工作,保障海關統計的準確性、及時性、完整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海關統計是海關依法對進出口貨物貿易的統計,是國民經濟統計的組成部分。
海關統計的任務是對進出口貨物貿易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和統計監督,進行進出口監測預警,編制、管理和公佈海關統計資料,提供統計服務。
第三條 海關總署負責組織、管理全國海關統計工作。
海關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細則》及本條例的規定履行職責。
第四條 實際進出境並引起境內物質存量增加或者減少的貨物,列入海關統計。
進出境物品超過自用、合理數量的,列入海關統計。
第五條 下列進出口貨物不列入海關統計:
(一)過境、轉運和通運貨物;
(二)暫時進出口貨物;
(三)貨幣及貨幣用黃金;
(四)租賃期1年以下的租賃進出口貨物;
(五)因殘損、短少、品質不良或者規格不符而免費補償或者更換的進出口貨物;
(六)海關總署規定的不列入海關統計的其他貨物。
第六條 進出口貨物的統計專案包括:
(一)品名及編碼;
(二)數量、價格;
(三)經營單位;
(四)貿易方式;
(五)運輸方式;
(六)進口貨物的原產國(地區)、啟運國(地區)、境內目的地;
(七)出口貨物的最終目的國(地區)、運抵國(地區)、境內貨源地;
(八)進出口日期;
(九)關別;
(十)海關總署規定的其他統計專案。
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和海關監管需要,海關總署可以對統計專案進行調整。
第七條 進出口貨物的品名及編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商品目錄》歸類統計。
進出口貨物的數量,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商品目錄》規定的計量單位統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商品目錄》由海關總署公佈。
第八條 進口貨物的價格,按照貨價、貨物運抵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輸入地點起卸前的運輸及其相關費用、保險費之和統計。
出口貨物的價格,按照貨價、貨物運抵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輸出地點裝卸前的運輸及其相關費用、保險費之和統計,其中包含的出口關稅稅額,應當予以扣除。
第九條 進口貨物,應當分別統計其原產國(地區)、啟運國(地區)和境內目的地。
出口貨物,應當分別統計其最終目的國(地區)、運抵國(地區)和境內貨源地。
第十條 進出口貨物的經營單位,按照在海關注冊登記、從事進出口經營活動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統計。
第十一條 進出口貨物的貿易方式,按照海關監管要求分類統計。
第十二條 進出口貨物的運輸方式,按照貨物進出境時的運輸方式統計,包括水路運輸、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及其他運輸方式。
第十三條 進口貨物的日期,按照海關放行的日期統計;出口貨物的日期,按照辦結海關手續的日期統計。
第十四條 進出口貨物由接受申報的海關負責統計。
第十五條 海關統計資料包括海關統計原始資料以及以原始資料為基礎採集、整理的相關統計資訊。
前款所稱海關統計原始資料,是指經海關確認的進出口貨物報關單及其他有關單證。
第十六條 海關總署應當定期、無償地向國務院有關部門提供有關綜合統計資料。
直屬海關應當定期、無償地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提供有關綜合統計資料。
第十七條 海關應當建立統計資料定期公佈制度,向社會公佈海關統計資訊。
海關可以根據社會公眾的需要,提供統計服務。
第十八條 海關統計人員對在統計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
第十九條 當事人有權在儲存期限內查詢自己申報的海關統計原始資料及相關資訊,對查詢結果有疑問的,可以向海關申請核實,海關應當予以核實,並解答有關問題。
第二十條 海關對當事人依法應當申報的專案有疑問的,可以向當事人提出查詢,當事人應當及時作出答覆。
第二十一條 依法應當申報的專案未申報或者申報不實影響海關統計準確性的,海關應當責令當事人予以更正,需要予以行政處罰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二條 本條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2005年
HAI GUAN TONG JI TIAO LI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令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令==
===第31號===
《基金會資訊公佈辦法》已經2005年12月27日第六次部務會議透過,現予公佈,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部 長:李學舉
::二〇〇六年一月十二日
===第30號===
《基金會年度檢查辦法》已經2005年12月27日第六次部務會議透過,現予公佈,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部 長:李學舉
::二〇〇六年一月十二日
|
春秋左氏傳
|
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
=目錄=
* 序
*隱公全覽
**元年前722年己未
**二年前721年庚申
**三年前720年辛酉
**亖年前719年壬戌
**五年前718年癸亥
**六年前717年甲子
**七年前716年乙丑
**八年前715年丙寅
**九年前714年丁卯
**十年前713年戊辰
**十一年前712年己巳
*桓公全覽
**元年前711年庚午
**二年前710年辛未
**三年前709年壬申
**亖年前708年癸酉
**五年前707年甲戌
**六年前706年乙亥
**七年前705年丙子
**八年前704年丁丑
**九年前703年戊寅
**十年前702年己卯
**十一年前701年庚辰
**十二年前700年辛巳
**十三年前699年壬午
**十亖年前698年癸未
**十五年前697年甲申
**十六年前696年乙酉
**十七年前695年丙戌
**十八年前694年丁亥
*莊公全覽
**元年前693年戊子
**二年前692年己丑
**三年前691年庚寅
**亖年前690年辛卯
**五年前689年壬辰
**六年前688年癸巳
**七年前687年甲午
**八年前686年乙未
**九年前685年丙申
**十年前684年丁酉
**十一年前683年戊戌
**十二年前682年己亥
**十三年前681年庚子
**十亖年前680年辛丑
**十五年前679年壬寅
**十六年前678年癸卯
**十七年前677年甲辰
**十八年前676年乙巳
**十九年前675年丙午
**廿年前674年丁未
**廿一年前673年戊申
**廿二年前672年己酉
**廿三年前671年庚戌
**廿亖年前670年辛亥
**廿五年前669年壬子
**廿六年前668年癸丑
**廿七年前667年甲寅
**廿八年前666年乙卯
**廿九年前665年丙辰
**卅年前664年丁巳
**卅一年前663年戊午
**卅二年前662年己未
*閔公全覽
**元年前661年庚申
**二年前660年辛酉
*僖公全覽
**元年前659年壬戌
**二年前658年癸亥
**三年前657年甲子
**亖年前656年乙丑
**五年前655年丙寅
**六年前654年丁卯
**七年前653年戊辰
**八年前652年己巳
**九年前651年庚午
**十年前650年辛未
**十一年前649年壬申
**十二年前648年癸酉
**十三年前647年甲戌
**十亖年前646年乙亥
**十五年前645年丙子
**十六年前644年丁丑
**十七年前643年戊寅
**十八年前642年己卯
**十九年前641年庚辰
**廿年前640年辛巳
**廿一年前639年壬午
**廿二年前638年癸未
**廿三年前637年甲申
**廿亖年前636年乙酉
**廿五年前635年丙戌
**廿六年前634年丁亥
**廿七年前633年戊子
**廿八年前632年己丑
**廿九年前631年庚寅
**卅年前630年辛卯
**卅一年前629年壬辰
**卅二年前628年癸巳
**卅三年前627年甲午
*文公全覽
**元年前626年乙未
**二年前625年丙申
**三年前624年丁酉
**亖年前623年戊戌
**五年前622年己亥
**六年前621年庚子
**七年前620年辛丑
**八年前619年壬寅
**九年前618年癸卯
**十年前617年甲辰
**十一年前616年乙巳
**十二年前615年丙午
**十三年前614年丁未
**十亖年前613年戊申
**十五年前612年己酉
**十六年前611年庚戌
**十七年前610年辛亥
**十八年前609年壬子
*宣公全覽
**元年前608年癸丑
**二年前607年甲寅
**三年前606年乙卯
**亖年前605年丙辰
**五年前604年丁巳
**六年前603年戊午
**七年前602年己未
**八年前601年庚申
**九年前600年辛酉
**十年前599年壬戌
**十一年前598年癸亥
**十二年前597年甲子
**十三年前596年乙丑
**十亖年前595年丙寅
**十五年前594年丁卯
**十六年前593年戊辰
**十七年前592年己巳
**十八年前591年庚午
*成公全覽
**元年前590年辛未
**二年前589年壬申
**三年前588年癸酉
**亖年前587年甲戌
**五年前586年乙亥
**六年前585年丙子
**七年前584年丁丑
**八年前583年戊寅
**九年前582年己卯
**十年前581年庚辰
**十一年前580年辛巳
**十二年前579年壬午
**十三年前578年癸未
**十亖年前577年甲申
**十五年前576年乙酉
**十六年前575年丙戌
**十七年前574年丁亥
**十八年前573年戊子
*襄公全覽
**元年前572年己丑
**二年前571年庚寅
**三年前570年辛卯
**亖年前569年壬辰
**五年前568年癸巳
**六年前567年甲午
**七年前566年乙未
**八年前565年丙申
**九年前564年丁酉
**十年前563年戊戌
**十一年前562年己亥
**十二年前561年庚子
**十三年前560年辛丑
**十亖年前559年壬寅
**十五年前558年癸卯
**十六年前557年甲辰
**十七年前556年乙巳
**十八年前555年丙午
**十九年前554年丁未
**廿年前553年戊申
**廿一年前552年己酉
**廿二年前551年庚戌
**廿三年前550年辛亥
**廿亖年前549年壬子
**廿五年前548年癸丑
**廿六年前547年甲寅
**廿七年前546年乙卯
**廿八年前545年丙辰
**廿九年前544年丁巳
**卅年前543年戊午
**卅一年前542年己未
*昭公全覽
**元年前541年庚申
**二年前540年辛酉
**三年前539年壬戌
**亖年前538年癸亥
**五年前537年甲子
**六年前536年乙丑
**七年前535年丙寅
**八年前534年丁卯
**九年前533年戊辰
**十年前532年己巳
**十一年前531年庚午
**十二年前530年辛未
**十三年前529年壬申
**十亖年前528年癸酉
**十五年前527年甲戌
**十六年前526年乙亥
**十七年前525年丙子
**十八年前524年丁丑
**十九年前523年戊寅
**廿年前522年己卯
**廿一年前521年庚辰
**廿二年前520年辛巳
**廿三年前519年壬午
**廿亖年前518年癸未
**廿五年前517年甲申
**廿六年前516年乙酉
**廿七年前515年丙戌
**廿八年前514年丁亥
**廿九年前513年戊子
**卅年前512年己丑
**卅一年前511年庚寅
**卅二年前510年辛卯
*定公全覽
**元年前509年壬辰
**二年前508年癸巳
**三年前507年甲午
**亖年前506年乙未
**五年前505年丙申
**六年前504年丁酉
**七年前503年戊戌
**八年前502年己亥
**九年前501年庚子
**十年前500年辛丑
**十一年前499年壬寅
**十二年前498年癸卯
**十三年前497年甲辰
**十亖年前496年乙巳
**十五年前495年丙午
*哀公全覽
**元年前494年丁未
**二年前493年戊申
**三年前492年己酉
**亖年前491年庚戌
**五年前490年辛亥
**六年前489年壬子
**七年前488年癸丑
**八年前487年甲寅
**九年前486年乙卯
**十年前485年丙辰
**十一年前484年丁巳
**十二年前483年戊午
**十三年前482年己未
**十亖年前481年庚申
**十五年前480年辛酉
**十六年前479年壬戌
**十七年前478年癸亥
**十八年前477年甲子
**十九年前476年乙丑
**廿年前475年丙寅
**廿一年前474年丁卯
**廿二年前473年戊辰
**廿三年前472年己巳
**廿亖年前471年庚午
**廿五年前470年辛未
**廿六年前469年壬申
**廿七年前468年癸酉
*全覽 即將各篇置於同一頁閱讀
right
right
right
right
right
春秋
Category:編年
*
|
春秋左氏傳/隱公
|
春秋左氏傳
----
==隱公元年==
===傳===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經===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及宋人盟於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公子益師卒。
===傳===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書爵。曰「儀父」,貴之也。公攝位而欲求好於邾,故為蔑之盟。
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闢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於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緩,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贈死不及屍,弔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禮也。
八月,紀人伐夷。夷不告,故不書。有蜚。不為災,亦不書。
惠公之季年,敗宋師於黃。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始通也。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故不書。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衛侯來會葬,不見公,亦不書。
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衛人為之伐鄭,取廩延。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請師於邾,邾子使私於公子豫。豫請往,公弗許,遂行。及邾人、鄭人盟於翼。不書,非公命也。
新作南門。不書,亦非公命也。
十二月,祭伯來,非王命也。
眾父卒。公不與小斂,故不書日。
==隱公二年==
===經===
二年,春,公會戎於潛。
夏,五月,莒人入向。
無駭帥師入極。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
九月,紀裂繻來逆女。
冬,十月,伯姬歸於紀。
紀子帛、莒子盟於密。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鄭人伐衛。
===傳===
二年春,公會戎於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
莒子娶於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
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
戎請盟。秋,盟於唐,復修戎好也。
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卿為君逆也。
冬,紀子帛、莒子盟於密,魯故也。
鄭人伐衛,討公孫滑之亂也。
==隱公三年==
===經===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武氏子來求賻。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於石門。
癸未,葬宋穆公。
===傳===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書之。
夏,君氏卒──聲子也。不赴於諸侯,不反哭於寢,不祔於姑,故不曰:「薨」。不稱夫人,故不言葬,不書姓。為公故,曰:「君氏」。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谿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採繁》、《採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武氏子來求賻,王未葬也。
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曰:「先君舍與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靈,得保首領以沒,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對曰:「群臣願奉馮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豈曰能賢?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務乎?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使公子馮出居於鄭。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殤公即位。
君子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饗之,命以義夫。《商頌》曰:『殷受命咸宜,百祿是荷。』其是之謂乎!」
冬,齊、鄭盟於石門,尋盧之盟也。庚戌,鄭伯之車僨於濟。
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又娶於陳,曰厲媯,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
公子州籲,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籲,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弗聽。
其子厚與州籲遊,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隱公四年==
===經===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戊申,衛州籲弒其君完。
夏,公及宋公遇於清。
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秋,翬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九月,衛人殺州籲於濮。
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傳===
四年春,衛州籲弒桓公而立。
公與宋公為會,將尋宿之盟。未及期,衛人來告亂。夏,公及宋公遇於清。
宋殤公之即位也,公子馮出奔鄭,鄭人慾納之。及衛州籲立,將修先君之怨於鄭,而求寵於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為主,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則衛國之願也。」宋人許之。於是陳、蔡方睦於衛,故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
公問於眾仲曰:「衛州籲其成乎?」對曰:「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夫州籲,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夫州籲弒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乎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
秋,諸侯復伐鄭。宋公使來乞師,公辭之。羽父請以師會之,公弗許,固請而行。故書曰「翬帥師」,疾之也。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州籲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於石子。石子曰:「王覲為可。」曰:「何以得覲?」曰:「陳桓公方有寵於王,陳、衛方睦,若朝陳使請,必可得也。」厚從州籲如陳。石碏使告於陳曰:「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陳人執之,而請涖於衛。九月,衛人使右宰醜涖殺州籲於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涖殺石厚於陳。
君子曰:「石碏,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衛人逆公子晉於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書曰「衛人立晉」,眾也。
==隱公五年==
===經===
五年,春,公矢魚於棠。
夏四月,葬衛桓公。
秋,衛師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
邾人、鄭人伐宋。
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宋人伐鄭,圍長葛。
===傳===
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採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書曰「公矢魚於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隨。
夏,葬衛桓公。衛亂,是以緩。
四月,鄭人侵衛牧,以報東門之役。衛人以燕師伐鄭。鄭祭足、原繁、洩駕以三軍軍其前,使曼伯與子元潛軍軍其後。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六月,鄭二公子以制人敗燕師於北制。君子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於翼。
衛之亂也,郕人侵衛,故衛師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宮,將萬焉。公問羽數於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公從之。於是初獻六羽,始用六佾也。
宋人取邾田。邾人告於鄭曰:「請君釋憾於宋,敝邑為道。」鄭人以王師會之。伐宋,入其郛,以報東門之役。宋人使來告命。公聞其入郛也,將救之,問於使者曰:「師何及?」對曰:「未及國。」公怒,乃止,辭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難,今問諸使者,曰『師未及國』,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冬,十二月辛已,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於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宋人伐鄭,圍長葛,以報入郛之役也。
==隱公六年==
===經===
六年,春,鄭人來渝平。
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長葛。
===傳===
六年春,鄭人來渝平,更成也。
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
夏,盟於艾,始平於齊也。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
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商書》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秋,宋人取長葛。
冬,京師來告饑。公為之請糴於宋、衛、齊、鄭,禮也。
鄭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禮焉。周桓公言於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
==隱公七年==
===經===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於紀。
滕侯卒。
夏,城中丘。
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秋,公伐邾。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
===傳===
七年春,滕侯卒。不書名,未同盟也。凡諸侯同盟,於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告終稱嗣也,以繼好息民,謂之禮經。
夏,城中丘,書,不時也。
齊侯使夷仲年來聘,結艾之盟也。
秋,宋及鄭平。七月庚申,盟於宿。公伐邾,為宋討也。
初,戎朝於周,發幣於公卿,凡伯弗賓。冬,王使凡伯來聘。還,戎伐之於楚丘以歸。
陳及鄭平。十二月,陳五父如鄭涖盟。壬申,及鄭伯盟,歃如忘。洩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賴盟矣。」鄭良佐如陳涖盟,辛巳,及陳侯盟,亦知陳之將亂也。
鄭公子忽在王所,故陳侯請妻之。鄭伯許之,乃成昬。
==隱公八年==
===經===
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垂。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庚寅,我入祊。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辛亥,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
螟。
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傳===
八年春,齊侯將平宋、衛,有會期。宋公以幣請於衛,請先相見,衛侯許之,故遇於犬丘。
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不祀泰山也。
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於周。
四月甲辰,鄭公子忽如陳逆婦媯。辛亥,以媯氏歸。甲寅,入於鄭。陳針子送女。先配而後祖。針子曰:「是不為夫婦。誣其祖矣,非禮也,何以能育?」
齊人卒平宋、衛於鄭。秋,會於溫,盟於瓦屋,以釋東門之役,禮也。
八月丙戌,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
公及莒人盟於浮來,以成紀好也。
冬,齊侯使來告成三國。公使眾仲對曰:「君釋三國之圖,以鳩其民,君之惠也。寡君聞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
無駭卒。羽父請謚與族。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
==隱公九年==
===經===
九年,春,天子使南季來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庚辰,大雨雪。
挾卒。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於防。
===傳===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書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書,時失也。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平地尺為大雪。
夏,城郎,書,不時也。
宋公不王。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絕宋使。
秋,鄭人以王命來告伐宋。
冬,公會齊侯於防,謀伐宋也。
北戎侵鄭,鄭伯禦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無剛者,嘗寇而速去之。君為三覆以待之。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後者不救,則無繼矣。乃可以逞。」從之。
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師,前後擊之,盡殪。戎師大奔。十一月甲寅,鄭人大敗戎師。
==隱公十年==
===經===
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
夏,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秋,宋人、衛人入鄭。宋人、蔡人、衛人伐戴。鄭伯伐取之。
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
===傳===
十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癸丑,盟於鄧,為師期。
夏五月,羽父先會齊侯、鄭伯伐宋。
六月戊申,公會齊侯、鄭伯於老桃。壬戌,公敗宋師於菅。庚午,鄭師入郜。辛未,歸於我。庚辰,鄭師入防。辛巳,歸於我。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可謂正矣。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體也。」
蔡人、衛人、郕人不會王命。
秋七月庚寅,鄭師入郊。猶在郊,宋人、衛人入鄭。蔡人從之伐戴。八月壬戌,鄭伯圍戴。癸亥,克之,取三師焉。宋、衛既入鄭,而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故不和而敗。
九月戊寅,鄭伯入宋。
冬,齊人、鄭人入郕,討違王命也。
==隱公十一年==
===經===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
夏,公會鄭伯於時來。
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傳===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
公使羽父請於薛侯曰:「君與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願以滕君為請。」
薛侯許之,乃長滕侯。
夏,公會鄭伯於郲,謀伐許也。鄭伯將伐許,五月甲辰,授兵於大宮。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
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於許,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遂入許。許莊公奔衛。
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乃與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於許君,而假手於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餬其口於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沒於地,天其以禮悔禍於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昬媾,其能降以相從也。無滋他族實偪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唯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寘於許。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於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嶽之胤也,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以詛射潁考叔者。君子謂:「鄭莊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詛之,將何益矣!」
王取鄔、劉、蒍、邗之田於鄭,而與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陘、隤、懷。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恕而行之,德之則也,禮之經也。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與戰於竟,息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之將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冬十月,鄭伯以虢師伐宋。壬戌,大敗宋師,以報其入鄭也。宋不告命,故不書。凡諸侯有命,告則書,不然則否。師出臧否,亦如之。雖及滅國,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不書於策。
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大宰。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羽父懼,反譖公於桓公,而請弒之。公之為公子也,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鄭人囚諸尹氏,賂尹氏,而禱於其主鍾巫,遂與尹氏歸,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鍾巫,齊於社圃,館於寪氏。壬辰,羽父使賊弒公於寪氏,立桓公,而討寪氏,有死者。不書葬,不成喪也。
----
回目錄 下一篇
01
ja:春秋左氏傳/001 隱公
|
春秋左氏傳/桓公
|
隱公
==桓公元年==
===經===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
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
秋,大水。
冬,十月。
===傳===
元年春,公即位,修好於鄭。鄭人請復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許之。三月,鄭伯以璧假許田,為周公、祊故也。
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結祊成也。盟曰:「渝盟,無享國。」
秋,大水。凡平原出水為大水。
冬,鄭伯拜盟。
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於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
==桓公二年==
===經===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滕子來朝。
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於稷,以成宋亂。
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大廟。
秋,七月,杞侯來朝。
蔡侯、鄭伯會於鄧。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於唐。
冬,公至自唐。
===傳===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弒殤公。
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而後動於惡,故先書弒其君。會於稷,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
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於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遊、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錫、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寘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秋七月,杞侯來朝,不敬,杞侯歸,乃謀伐之。
蔡侯、鄭伯會於鄧,始懼楚也。
九月,入杞,討不敬也。
公及戎盟於唐,修舊好也。
冬,公至自唐,告於廟也。凡公行,告於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禮也。特相會,往來稱地,讓事也。自參以上,則往稱地,來稱會,成事也。
初,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師服曰:「異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
惠之二十四年,晉始亂,故封桓叔於曲沃,靖侯之孫欒賓傅之。師服曰:「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今晉,甸侯也,而建國,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惠之三十年,晉潘父弒昭侯而納桓叔,不克。晉人立孝侯。
惠之四十五年,曲沃莊伯伐翼,弒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陘庭之田。陘庭南鄙啟曲沃伐翼。
==桓公三年==
===經===
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於嬴。
夏,齊侯、衛侯胥命於蒲。
六月,公會杞侯於郕。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公子翬如齊逆女。
九月,齊侯送姜氏於讙。
公會齊侯於讙。
夫人姜氏至自齊。
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有年。
===傳===
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於陘庭,韓萬御戎,梁弘為右,逐翼侯於汾隰,驂絓而止。夜獲之,及欒共叔。
會於嬴,成昬於齊也。
夏,齊侯、衛侯胥命於蒲,不盟也。
公會杞侯於郕,杞求成也。
秋,公子翬如齊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
齊侯送姜氏於讙,非禮也。凡公女嫁於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於先君;公子,則下卿送之。於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於天子,則諸卿皆行,公不自送。於小國,則上大夫送之。
冬,齊仲年來聘,致夫人也。
芮伯萬之母芮姜惡芮伯之多寵人也,故逐之,出居於魏。
==桓公四年==
===經===
四年,春,正月,公狩於郎。
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
===傳===
四年春,正月,公狩於郎。書,時,禮也。
夏,周宰渠伯糾來聘。父在,故名。
秋,秦師侵芮,敗焉,小之也。
冬,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
==桓公五年==
===經===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
夏,齊侯鄭伯如紀。天王使仍叔之子來聘。葬陳桓公。城祝丘。
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大雩。螽。
冬,州公如曹。
===傳===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再赴也。於是陳亂,文公子佗殺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亂作,國人分散,故再赴。
夏,齊侯、鄭伯朝於紀,欲以襲之。紀人知之。
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禦之。
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蔡人、衛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
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蔡人、衛人;為右拒,以當陳人,曰:「陳亂,民莫有鬬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顧之,必亂。蔡、衛不枝,固將先奔,既而萃於王卒,可以集事。」從之。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於繻葛,命二拒曰:「旝動而鼓。」蔡、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祝聃請從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
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
仍叔之子來聘,弱也。
秋,大雩,書,不時也。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始殺而嘗,閉蟄而烝。過則書。
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
==桓公六年==
===經===
六年,春,正月,寔來。
夏,四月,公會紀侯於成。
秋,八月,壬午,大閱,蔡人殺陳佗。
九月,丁卯,子同生。
冬,紀侯來朝。
===傳===
六年,春,自曹來朝。書曰:「寔來」,不復其國也。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軍於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鬬伯比言於楚子曰:「吾不得志於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鬬伯比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君。」王毀軍而納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鹹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脩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脩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隨侯懼而脩政,楚不敢伐。
夏,會於成。紀來諮謀齊難也。北戎伐齊,齊使乞師於鄭,鄭大子忽帥師救齊。
六月,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於齊。於是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餼,使魯為其班,後鄭。鄭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師。
公之未昏於齊也。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詩》雲:『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為?」君子曰:「善自為謀。」及其敗戎師也,齊侯又請妻之,固辭。人問其故,大子曰:「無事於齊,吾猶不敢。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民其謂我何?」遂辭諸鄭伯。
秋,大閱,簡車馬也。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禮舉之,接以大牢。卜士負之,士妻食之,公與文姜宗婦命之。公問名於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名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曰同。」
冬,紀侯來朝。請王命以求成於齊,公告不能。
==桓公七年==
===經===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鹹丘。
夏,穀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
===傳===
七年春,穀伯、鄧侯來朝。名,賤之也。
夏,盟、向求成於鄭,既而背之。
秋,鄭人、齊人、衛人伐盟、向。王遷盟、向之民於郟。
冬,曲沃伯誘晉小子侯,殺之。
==桓公八年==
===經===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天王使家父來聘。
夏,五月丁丑,烝。
秋,伐邾。
冬,十月,雨雪。祭公來,遂逆王后於紀。
===傳===
八年,春,滅翼。隨少師有寵。楚鬬伯比曰:「可矣。讎有釁,不可失也。」
夏,楚子合諸侯於沈鹿。黃、隨不會,使薳章讓黃。楚子伐隨,軍於漢淮之間。季梁請下之:「弗許而後戰,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師謂隨侯曰:「必速戰,不然,將失楚師。」隨侯禦之,望楚師,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少師曰:「不當王,非敵也。」弗從。戰於速杞,隨師敗績。隨侯逸,鬬丹獲其戎車,與其戎右少師。
秋,隨及楚平。楚子將不許。鬬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隨未可克也。」乃盟而還。
冬,王命虢仲立晉哀侯之弟緡於晉。祭公來,遂逆王后於紀,禮也。
==桓公九年==
===經===
九年,春,紀季姜歸於京師。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
===傳===
九年春,紀季姜歸於京師。凡諸侯之女行,唯王后書。
巴子使韓服告於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於鄧。鄧南鄙鬱人攻而奪之幣,殺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讓於鄧,鄧人弗受。
夏,楚使鬬廉帥師及巴師圍鬱。鄧養甥、聃甥帥師鬱救。三逐巴師,不克。鬬廉衡陳其師於巴師之中,以戰,而北。鄧人逐之,背巴師而夾攻之。鄧師大敗,鬱人宵潰。
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
冬,曹大子來朝,賓之以上卿,禮也。享曹大子,初獻,樂奏而歎。施父曰:「曹大子其有憂乎?非歎所也。」
==桓公十年==
===經===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
秋,公會衛侯於桃丘,弗遇。
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
===傳===
十年春,曹桓公卒。
虢仲譖其大夫詹父於王。詹父有辭,以王師伐虢。夏,虢公出奔虞。
秋,秦人納芮伯萬於芮。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既而悔之。曰:「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乃獻。又求其寶劍。叔曰:「是無厭也。無厭,將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冬,齊、衛、鄭來戰於郎,我有辭也。
初,北戎病齊,諸侯救之。鄭公子忽有功焉。齊人餼諸侯,使魯次之。魯以周班後鄭。鄭人怒,請師於齊。齊人以衛師助之。故不稱侵伐。先書齊、衛,王爵也。
==桓公十一年==
===經===
十有一年,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於惡曹。
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鄭莊公。九月,宋人執鄭祭仲。突歸於鄭。鄭忽出奔衛。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公會宋公於夫鐘。
冬,十有二月,公會宋公於闞。
===傳===
十一年春,齊、衛、鄭、宋盟於惡曹。
楚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之。鬬廉曰:「鄖人軍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於郊郢,以禦四邑。我以銳師宵加於鄖,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鬥志。若敗鄖師,四邑必離。」莫敖曰:「盍請濟師於王?」對曰:「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成軍以出,又何濟焉?」莫敖曰:「卜之?」對曰:「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遂敗鄖師於蒲騷,卒盟而還。
鄭昭公之敗北戎也,齊人將妻之,昭公辭。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內寵,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從。
夏,鄭莊公卒。
初,祭封人仲足有寵於莊公,莊公使為卿。為公娶鄧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於鄭莊公,曰雍姞,生厲公。雍氏宗有寵於宋莊公,故誘祭仲而執之,曰:「不立突,將死。」亦執厲公而求賂焉。祭仲與宋人盟,以厲公歸而立之。
秋九月丁亥,昭公奔衛。己亥,厲公立。
==桓公十二年==
===經===
十有二年,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會杞侯、莒子盟於曲池。
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於穀丘。八月壬辰,陳侯躍卒。公會宋公於虛。
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於龜。丙戌,公會鄭伯,盟於武父。丙戌,衛侯晉卒。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丁未,戰於宋。
===傳===
十二年夏,盟於曲池,平杞、莒也。
公欲平宋、鄭。秋,公及宋公盟於句瀆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會於虛。冬,又會於龜。宋公辭平,故與鄭伯盟於武父。遂帥師而伐宋,戰焉,宋無信也。
君子曰:「苟信不繼,盟無益也。《詩》雲:『君子屢盟,亂是用長。』無信也。」
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扞採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於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伐絞之役,楚師分涉於彭。羅人慾伐之,使伯嘉諜之,三巡數之。
==桓公十三年==
===經===
十有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三月,葬衛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
冬十月。
===傳===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鬬伯比送之。還,謂其禦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遂見楚子曰:「必濟師。」楚子辭焉。入告夫人鄧曼。鄧曼曰:「大夫其非眾之謂,其謂君撫小民以信,訓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於蒲騷之役,將自用也,必小羅。君若不鎮撫,其不裝置乎?夫固謂君訓眾而好鎮撫之,召諸司而勸之以令德,見莫敖而告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豈不知楚師之盡行也?」楚子使賴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於師曰:「諫者有刑。」及鄢,亂次以濟。遂無次,且不裝置。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莫敖縊於荒谷,群帥囚於冶父以聽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宋多責賂於鄭,鄭不堪命。故以紀、魯及齊與宋、衛、燕戰。不書所戰,後也。
鄭人來請修好。
==桓公十四年==
===經===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於曹。無冰。
夏,五,鄭伯使其弟語來盟。
秋,八月壬申,禦廩災。乙亥,嘗。
冬,十有二月丁巳,齊侯祿父卒。宋人以齊人、蔡人、衛人、陳人伐鄭。
===傳===
十四年春,會於曹。曹人致餼,禮也。
夏,鄭子人來尋盟,且修曹之會。
秋八月壬申,禦廩災。乙亥,嘗。書,不害也。
冬,宋人以諸侯伐鄭,報宋之戰也。焚渠門,入,及大逵。伐東郊,取牛首。以大宮之椽歸,為盧門之椽。
==桓公十五年==
===經===
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三月乙未,天王崩。
夏,四月己巳,葬齊僖公。五月,鄭伯突出奔蔡。鄭世子忽複歸於鄭。許叔入於許。公會齊侯於艾。邾人、牟人、葛人來朝。
秋,九月,鄭伯突入於櫟。
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於衰,伐鄭。
===傳===
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來求車,非禮也。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財。
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
六月乙亥,昭公入。
許叔入於許。
公會齊侯於艾,謀定許也。
秋,鄭伯因櫟人殺檀伯,而遂居櫟。
冬,會於衰,謀伐鄭,將納厲公也。弗克而還。
==桓公十六年==
===經===
十有六年,春,正月,公會宋公、蔡侯、衛侯於曹。
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
秋,七月,公至自伐鄭。
冬,城向。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
===傳===
十六年春正月,會於曹,謀伐鄭也。
夏,伐鄭。
秋七月,公至自伐鄭,以飲至之禮也。
冬,城向,書,時也。
初,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屬諸右公子。為之娶於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屬壽於左公子。夷姜縊。宣姜與公子朔構急子。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壽子告之,使行。不可,曰:「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有無父之國則可也。」及行,飲以酒,壽子載其旌以先,盜殺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請殺我乎!」又殺之。二公子故怨惠公。
十一月,左公子洩、右公子職立公子黔牟。惠公奔齊。
==桓公十七年==
===經===
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會齊侯、紀侯盟於黃。二月丙午,公會邾儀父,盟於趡。
夏,五月丙午,及齊師戰於奚。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陳歸於蔡。癸巳,葬蔡桓侯。及宋人、衛人伐邾。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傳===
十七年春,盟於黃,平齊、紀,且謀衛故也。
乃邾儀父盟於趡,尋蔑之盟也。
夏,及齊師戰於奚,疆事也。於是齊人侵魯疆,疆吏來告,公曰:「疆場之事,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姑盡所備焉。事至而戰,又何謁焉?」
蔡桓侯卒。蔡人召蔡季於陳。
秋,蔡季自陳歸於蔡,蔡人嘉之也。
伐邾,宋志也。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書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禦。日官居卿以底日,禮也。日禦不失日,以授百官於朝。
初,鄭伯將以高渠彌為卿,昭公惡之,固諫,不聽,昭公立,懼其殺己也。辛卯,弒昭公,而立公子亹。
君子謂昭公知所惡矣。公子達曰:「高伯其為戮乎?複惡已甚矣。」
==桓公十八年==
===經===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於濼。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
夏,四月丙子,公薨於齊。丁酉,公之喪至自齊。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
===傳===
十八年春,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
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
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
魯人告於齊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甯居,來修舊好,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惡於諸侯。請以彭生除之。」齊人殺彭生。
秋,齊侯師於首止;子亹會之,高渠彌相。七月戊戌,齊人殺子亹而轘高渠彌,祭仲逆鄭子於陳而立之。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稱疾不往。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
周公欲弒莊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與王殺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
初,子儀有寵於桓王,桓王屬諸周公。辛伯諫曰:「並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周公弗從,故及。
隱公
02
ja:春秋左氏傳/002 桓公
|
春秋左氏傳/莊公
|
桓公
==莊公元年==
===經===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孫於齊。
夏,單伯送王姬。
秋,築王姬之館於外。
冬十月乙亥,陳侯林卒。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王姬歸於齊。齊師遷紀、郱、鄑、郚。
===傳===
元年春,不稱即位,文姜出故也。
三月,夫人孫於齊。不稱姜氏,絕不為親,禮也。
秋,築王姬之館於外。為外,禮也。
==莊公二年==
===經===
二年春王二月,葬陳莊公。
夏,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
秋七月,齊王姬卒。
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會齊侯於禚。乙酉,宋公馮卒。
===傳===
二年冬,夫人姜氏會齊侯於禚。書,奸也。
==莊公三年==
===經===
三年春王正月,溺會齊師伐衛。
夏亖月,葬宋莊公。五月,葬桓王。
秋,紀季以酅入於齊。
冬,公次於滑。
===傳===
三年春,溺會齊師伐衛,疾之也。
夏五月,葬桓王,緩也。
秋,紀季以酅入於齊,紀於是乎始判。
冬,公次於滑,將會鄭伯,謀紀故也。鄭伯辭以難。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莊公亖年==
===經===
亖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齊侯於祝丘。三月,紀伯姬卒。
夏,齊侯、陳侯、鄭伯遇於垂。紀侯大去其國。六月乙丑,齊侯葬紀伯姬。
秋七月。
冬,公及齊人狩於禚。
===傳===
亖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荊屍,授師孑焉,以伐隨,將齊,入告夫人鄧曼曰:『餘心蕩。』鄧曼歎曰:『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大命,而蕩王心焉。若師徒無虧,王薨於行,國之福也。』王遂行,卒於樠木之下。令尹鬥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營軍臨隨。隨人懼,行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且請為會於漢汭,而還。濟漢而後發喪。
紀侯不能下齊,以與紀季。夏,紀侯大去其國,違齊難也。
==莊公五年==
===經===
五年春王正月。
夏,夫人姜氏如齊師。
秋,郳犁來來朝。
冬,公會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
===傳===
五年秋,郳犁來來朝,名,未王命也。
冬,伐衛納惠公也。
==莊公六年==
===經===
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衛。
夏六月,衛侯朔入於衛。
秋,公至自伐衛。螟。
冬,齊人來歸衛俘。
===傳===
六年春,王人救衛。
夏,衛侯入,放公子黔牟於周,放甯跪於秦,殺左公子洩、右公子職,乃即位。
君子以二公子之立黔牟為不度矣。夫能固位者,必度於本末而後立衷焉。不知其本,不謀。知本之不枝,弗強。《詩》雲:『本枝百世。』
冬,齊人來歸衛寶,文姜請之也。
楚文王伐申,過鄧。鄧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騅甥、聃甥、養甥請殺楚子,鄧侯弗許。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齊。其及圖之乎?圖之,此為時矣。』鄧侯曰:『人將不食吾餘。』對曰:『若不從三臣,抑社稷實不血食,而君焉取餘?』弗從。還年,楚子伐鄧。十六年,楚複伐鄧,滅之。
==莊公七年==
===經===
七年春,夫人姜氏會齊侯於防。
夏亖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
秋,大水。無麥、苗。
冬,夫人姜氏會齊侯於穀。
===傳===
七年春,文姜會齊侯於防,齊志也。
夏,恆星不見,夜明也。星隕如雨,與雨偕也。
秋,無麥苗,不害嘉穀也。
==莊公八年==
===經===
八年春王正月,師次於郎,以俟陳人,蔡人。甲午,治兵。
夏,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齊師。
秋,師還。
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弒其君諸兒。
===傳===
八年春,治兵於廟,禮也。
夏,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齊師。仲慶父請伐齊師。公曰:『不可。我實不德,齊師何罪?罪我之由。《夏書》曰:「皋陶邁種德,德,乃降。」姑務修德以待時乎。』秋,師還。君子是以善魯莊公。
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故謀作亂。
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孫無知,有寵於僖公,衣服禮秩如嫡。襄公絀之。二人因之以作亂。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使間公,曰:『捷,吾以女為夫人。』
冬十二月,齊侯遊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墜於車,傷足喪屨。反,誅屨於徒人費。弗得,鞭之,見血。走出,遇賊於門,劫而束之。費曰:『我奚禦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費請先入,伏公而出,鬥,死於門中。石之紛如死於階下。遂入,殺孟陽於床。曰:『非君也,不類。』見公之足於戶下,遂弒之,而立無知。
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亂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來奔。
初,公孫無知虐於雍廩。
==莊公九年==
===經===
九年春,齊人殺無知。公及齊大夫盟於既。
夏,公伐齊納子糾。齊小白入於齊。
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
八月庚申,及齊師戰於乾時,我師敗績。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
冬,浚洙。
===傳===
九年春,雍廩殺無知。
公及齊大夫盟於既,齊無君也。
夏,公伐齊,納子糾。桓公自莒先入。
秋,師及齊師戰於乾時,我師敗績,公喪戎路,傳乘而歸。秦子、樑子以公旗闢於下道,是以皆止。
鮑叔帥師來言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管、召、仇也,請受而甘心焉。』乃殺子糾於生竇,召忽死之。管仲請囚,鮑叔受之,乃堂阜而稅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髙傒,使相可也。』公從之。
==莊公十年==
===經===
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二月,公侵宋。三月,宋人遷宿。
夏六月,齊師、宋師次於郎。公敗宋師於乘丘。
秋九月,荊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
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
===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夏六月,齊師、宋師次於郎。公子偃曰:『宋師不整,可敗也。宋敗,齊必還,請擊之。』公弗許。自雩門竊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從之。大敗宋師於乘丘。齊師乃還。
蔡哀侯娶於陳,息侯亦娶焉。息媯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從之。秋九月,楚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
齊侯之出也,過譚,譚不禮焉。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冬,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
==莊公十一年==
===經===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戊寅,公敗宋師於鄑。
秋,宋大水。
冬,王姬歸於齊。
===傳===
十一年夏,宋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禦之,宋師未陳而薄之,敗諸鄑。
凡師,敵未陳曰敗某師,皆陳曰戰,大崩曰敗績,得人雋曰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亰師敗曰王師敗績於某。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興乎。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國有兇稱孤,禮也。言懼而名禮,其庶乎。』既而聞之曰公子禦說之辭也。臧孫達曰:『是宜為君,有恤民之心。』
冬,齊侯來逆共姬。
乘丘之役,公之金僕姑射南宮長萬,公右遄孫生搏之。宋人請之,宋公靳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魯囚也。吾弗敬子矣。』病之。
==莊公十二年==
===經===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紀叔姬歸於酅。
夏亖月。
秋八月甲午,宋萬弒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十月,宋萬出奔陳。
===傳===
十二年秋,宋萬弒閔公於蒙澤。遇仇牧於門,批而殺之。遇大宰督於東宮之西,又殺之。立子遊。群公子奔蕭。公子禦說奔亳。南宮牛、猛獲帥師圍亳。
冬十月,蕭叔大心及戴、武、宣、穆、莊之族以曹師伐之。殺南宮牛於師,殺子游於宋,立桓公。猛獲奔衛。南宮萬奔陳,以乘車輦其母,一日而至。
宋人請猛獲於衛,衛人慾勿與,石祁子曰:『不可。天下之惡一也,惡於宋而保於我,保之何補?得一夫而失一國,與惡而棄好,非謀也。』衛人歸之。亦請南宮萬於陳,以賂。陳人使婦人飲之酒,而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見。宋人皆醢之。
==莊公十三年==
===經===
十有三年春,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於北杏。
夏六月,齊人滅遂。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盟於柯。
===傳===
十三年春,會於北杏,以平宋亂。遂人不至。
夏,齊人滅遂而戍之。
冬,盟於柯,始及齊平也。
宋人背北杏之會。
==莊公十亖年==
===經===
十有亖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夏,單伯會伐宋。
秋七月,荊入蔡。
冬,單伯會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於鄄。
===傳===
十亖年春,諸侯伐宋,齊請師於周。夏,單伯會之,取成於宋而還。
鄭厲公自櫟侵鄭,及大陵,獲傅瑕。傅瑕曰:『苟舍我,吾請納君。』與之盟而赦之。六月甲子,傅瑕殺鄭子及其二子而納厲公。
初,內蛇與外蛇鬥於鄭南門中,內蛇死。六年而厲公入。公聞之,問於申繻曰:『猶有妖乎?』對曰:『人之所忌,其氣焰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
厲公入,遂殺傅瑕。使謂原繁曰:『傅瑕貳,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納我而無二心者,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吾願與伯父圖之。且寡人出,伯父無裡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對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貳如之?苟主社稷,國內之民其誰不為臣?臣無二心,天之制也。子儀在位十亖年矣,而謀召君者,庸非二乎。莊公之子猶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賂勸貳而可以濟事,君其若之何?臣聞命矣。』乃縊而死。
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君子曰:『《商書》所謂「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者,其如蔡哀侯乎。』
冬,會於鄄,宋服故也。
==莊公十五年==
===經===
十有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會於鄄。
夏,夫人姜氏如齊。
秋,宋人、齊人、邾人伐郳。鄭人侵宋。
冬十月。
===傳===
十五年春,復會焉,齊始霸也。
秋,諸侯為宋伐郳。鄭人間之而侵宋。
==莊公十六年==
===經===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夏,宋人、齊人、衛人伐鄭。
秋,荊伐鄭。
冬十有二月,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於幽。邾子克卒。
===傳===
十六年夏,諸侯伐鄭,宋故也。
鄭伯自櫟入,緩告於楚。秋,楚伐鄭,及櫟,為不禮故也。
鄭伯治與於雍糾之亂者。九月,殺公子閼,刖強鉏。公父定叔出奔衛。三年而複之,曰:『不可使共叔無後於鄭。』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
君子謂:『強鉏不能衛其足。』
冬,同盟於幽,鄭成也。
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
初,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蒍國請而免之。既而弗報。故子國作亂,謂晉人曰:『與我伐夷而取其地。』遂以晉師伐夷,殺夷詭諸。周公忌父出奔虢。惠王立而複之。
==莊公十七年==
===經===
十有七年春,齊人執鄭詹。
夏,齊人殲於遂。
秋,鄭詹自齊逃來。
冬,多麋。
===傳===
十七年春,齊人執鄭詹,鄭不朝也。
夏,遂因氏、頜氏、工婁氏、須遂氏饗齊戍,醉而殺之,齊人殲焉。
==莊公十八年==
==莊公十九年==
===經===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
夏亖月。
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於鄄,遂及齊侯、宋公盟。夫人姜氏如莒。
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
===傳===
十九年春,楚子禦之,大敗於津。還,鬻拳弗納。遂伐黃,敗黃師於碏陵。還,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諸夕室,亦自殺也,而葬於絰皇。
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鬻拳曰:『吾懼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為大閽,謂之大伯,使其後掌之。君子『鬻拳可謂愛君矣,諫以自納於刑,刑猶不忘納君於善。』
初,王姚嬖於莊王,生子頹。子頹有寵,蒍國為之師。及惠王即位。取蒍國之圃以為囿,邊伯之宮近於王宮,王取之。王奪子禽祝跪與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因蘇氏。秋,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出奔溫。蘇子奉子頹以奔衛。衛師、燕師伐周。冬,立子頹。
==莊公二十年==
===經===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夏,齊大災。
秋七月。
冬,齊人伐戎。
===傳===
二十年春,鄭伯和王室,不克。執燕仲父。夏,鄭伯遂以王歸,王處於櫟。秋,王及鄭伯入於鄔。遂入成周,取其寶器而還。
冬,王子頹享五大夫,樂及遍舞。鄭伯聞之,見虢叔,曰:『寡人聞之,哀樂失時,殃咎必至。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夫司寇行戮,君為之不舉,而況敢樂禍乎?!奸王之位,禍孰大焉?臨禍忘憂,憂必及之。盍納王乎?』虢公曰:『寡人之願也。』
==莊公二十一年==
===經===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辛酉,鄭伯突卒。
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冬十有二月,葬鄭厲公。
===傳===
二十一年春,胥命於弭。夏,同伐王城。鄭伯將王,自圉門入,虢叔自北門入,殺王子頹及五大夫。鄭伯享王於闕西闢,樂備。王與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原伯曰:『鄭伯效尤,其亦將有咎。』五月,鄭厲公卒。
王巡虢守。虢公為王宮於玤,王與之酒泉。鄭伯之享王也,王以後之鞶鑒予之。虢公請器,王予之爵。鄭伯由是始惡於王。
冬,王歸自虢。
==莊公二十二年==
===經===
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癸丑,葬我小君文姜。陳人殺其公子禦寇。
夏五月。
秋七月丙申,及齊髙傒盟於防。
冬,公如齊納幣。
===傳===
二十二年春,陳人殺其大子禦寇,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
齊侯使敬仲為卿。辭曰:『羈旅之臣,幸若獲宥,及於寬政,赦其不閑於教訓而免於罪戾,弛於負擔,君之惠也,所獲多矣。敢辱髙位,以速官謗。請以死告。《詩》雲:「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使為工正。
飲桓公酒,樂。公曰:『以火繼之。』辭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君子曰:『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於淫,仁也。』
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佔之,曰:『吉,是謂「鳳皇於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亰。」』陳厲公,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於王。」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嶽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及陳之初亡也,陳桓子始大於齊。其後亡也,成子得政。
==莊公二十三年==
===經===
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齊。祭叔來聘。
夏,公如齊觀社。公至自齊。荊人來聘。公及齊侯遇於穀。蕭叔朝公。
秋,丹桓宮楹。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
十有二月甲寅,公會齊侯盟於扈。
===傳===
二十三年夏,公如齊觀社,非禮也。曹劌諫曰:『不可。夫禮,所以整民也。故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朝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征伐以討其不然。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習之。非是,君不舉矣。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
晉桓、莊之族逼,獻公患之。士蒍曰:『去富子,則群公子可謀也已。』公曰:『爾試其事。』士蒍與群公子謀,譖富子而去之。
秋,丹桓宮之楹。
==莊公二十亖年==
===經===
二十有亖年春王三月,刻桓宮桷。葬曹莊公。
夏,公如齊逆女。
秋,公至自齊。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
戊寅,大夫宗婦覿,用幣。大水。
冬,戎侵曹。曹羈出奔陳。赤歸於曹。郭公。
===傳===
二十亖年春,刻其桷,皆非禮也。禦孫諫曰:『臣聞之:「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納諸大惡,無乃不可乎!』
秋,哀姜至。公使宗婦覿,用幣,非禮也。禦孫曰:『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修,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贄,是無別也。男女之別,國之大節也。而由夫人亂之,無乃不可乎!』
晉士蒍又與群公子謀,使殺遊氏之二子。士蒍告晉侯曰:『可矣。不過二年,君必無患。』
==莊公二十五年==
===經===
二十有五年春,陳侯使女叔來聘。
夏五月癸丑,衛侯朔卒。
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伯姬歸於杞。
秋,大水,鼓、用牲於社、於門。
冬,公子友如陳。
===傳===
二十五年春,陳女叔來聘,始結陳好也。嘉之,故不名。
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非常也。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於是乎用幣於社,伐鼓於朝。
秋,大水。鼓,用牲於社、於門,亦非常也。凡天災,有幣無牲。非日月之眚,不鼓。
晉士蒍使群公子盡殺遊氏之族,乃城聚而處之。
冬,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
==莊公二十六年==
===經===
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
夏,公至自伐戎。曹殺其大夫。
秋,公會宋人、齊人,伐徐。
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傳===
二十六年春,晉士蒍為大司空。
夏,士蒍城絳,以深其宮。
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
==莊公二十七年==
===經===
二十有七年春,公會杞伯姬於洮。
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於幽。
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
冬,杞伯姬來。莒慶來逆叔姬。杞伯來朝。公會齊侯於城濮。
===傳===
二十七年春,公會杞伯姬於洮,非事也。天子非展義不巡守,諸侯非民事不舉,卿非君命不越竟。
夏,同盟於幽,陳、鄭服也。
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非禮也。原仲,季友之舊也。
冬,杞伯姬來,歸寧也。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甯曰如某,出曰歸於某。
晉侯將伐虢,士蒍曰:『不可,虢公驕,若驟得勝於我,必棄其民。無眾而後伐之,欲禦我誰與?夫禮樂慈愛,戰所畜也。夫民讓事樂和,愛親哀喪而後可用也。虢弗畜也,亟戰將饑。』
王使召伯廖賜齊侯命,且請伐衛,以其立子頹也。
==莊公二十八年==
===經===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
夏亖月丁未,邾子瑣卒。
秋,荊伐鄭,公會齊人、宋人救鄭。
冬,築郿。大無麥、禾,臧孫辰告糴於齊。
===傳===
二十八年春,齊侯伐衛。戰,敗衛師。數之以王命,取賂而還。
晉獻公娶於賈,無子。烝於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其娣生卓子。驪姬嬖,欲立其子,賂外嬖梁五,與東關嬖五,使言於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與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無主。宗邑無主則民不威,疆埸無主則啟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國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與屈,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廣莫,於晉為都。晉之啟土,不亦宜乎?』晉侯說之。
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絳。二五卒與驪姬譖群公子而立奚齊,晉人謂之二耦。
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於其宮側,而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於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禦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婦人不忘襲仇,我反忘之!』
秋,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入於桔柣之門。子元、鬭禦疆、鬭梧、耿之不比為旆,鬭班、王孫遊、王孫喜殿。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楚言而出。子元曰:『鄭有人焉。』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乃止。
冬,饑。臧孫辰告糴於齊,禮也。
築郿,非都也。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
==莊公二十九年==
===經===
二十有九年春,新延既。
夏,鄭人侵許。
秋,有蜚。
冬十有二月,紀叔姬卒。城諸及防。
===傳===
二十九年春,新作延廄。書,不時也。凡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
夏,鄭人侵許。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秋,有蜚,為災也。凡物不為災不書。
冬十二月,城諸及防,書,時也。凡土功,龍見而畢務,戒事也。火見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畢。
樊皮叛王。
==莊公三十年==
===經===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次於成。
秋七月,齊人降鄣。
八月癸亥,葬紀叔姬。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
冬,公及齊侯遇於魯濟。齊人伐山戎。
===傳===
三十年春,王命虢公討樊皮。夏亖月丙辰,虢公入樊,執樊仲皮,歸於亰師。
楚公子元歸自伐鄭,而處王宮,鬭射師諫,則執而梏之。
秋,申公鬭班殺子元,鬭谷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
冬,遇於魯濟,謀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莊公三十一年==
===經===
三十有一年春,築臺於郎。
夏亖月,薛伯卒。築臺於薛。
六月,齊侯來獻戎捷。
秋,築臺於秦。
冬,不雨。
===傳===
三十一年夏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非禮也。凡諸侯有亖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遺俘。
==莊公三十二年==
===經===
三十有二年春,城小穀。
夏,宋公、齊侯遇於梁丘。
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八月癸亥,公薨於路寢。
冬十月己未,子般卒。
公子慶父如齊。狄伐邢。
===傳===
三十二年春,城小谷,為管仲也。
齊侯為楚伐鄭之故,請會於諸侯。宋公請先見於齊侯。夏,遇於梁丘。
秋七月,有神降於莘。
惠王問諸內史過曰:『是何故也?』對曰:『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對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王從之。內史過往,聞虢請命,反曰:『虢必亡矣,虐而聽於神。』
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應、宗區、史嚚享焉。神賜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
初,公築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雩,講於梁氏,女公子觀之。圉人犖自牆外與之戲。子般怒,使鞭之。公曰:『不如殺之,是不可鞭。犖有力焉,能投蓋於稷門。』
公疾,問後於叔牙。對曰:『慶父材。』問於季友,對曰:『臣以死奉般。』公曰:『鄉者牙曰慶父材。』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待於針巫氏,使針季酖之,曰:『飲此則有後於魯國,不然,死且無後。』飲之,歸,及逵泉而卒,立叔孫氏。
八月癸亥,公薨於路寢。子般即位,次於黨氏。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犖賊子般於黨氏。成季奔陳。立閔公。
==斠勘==
桓公
03
ja:春秋左氏傳/003莊公
|
春秋左氏傳/閔公
|
莊公
----
__TOC__
==閔公元年==
===經===
元年春,王正月,齊人救邢。
夏六月,辛酉,葬我君莊公。
秋八月,公及齊侯盟於落姑。季子來歸。
冬,齊仲孫來。
===傳===
元年春,不書即位,亂故也。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宴安酖毒,不可懷也。《詩》雲:『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請救邢以從簡書。」齊人救邢。
夏,六月,葬莊公,亂故,是以緩。
秋,八月,公及齊侯盟於落姑,請復季友也。齊侯許之,使召諸陳,公次於郎以待之。「季子來歸」,嘉之也。
冬,齊仲孫湫來省難。書曰「仲孫」,亦嘉之也。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公曰:「魯可取乎?」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後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君其務寧魯難而親之。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昬亂,霸王之器也。」
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以滅耿、滅霍、滅魏。還,為大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
士蒍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為之極,又焉得立?不如逃之,無使罪至。為吳大伯,不亦可乎?猶有令名,與其及也。且諺曰:『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天若祚大子,其無晉乎!」
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啟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名之大,以從盈數,其必有眾。」
初,畢萬筮仕於晉,遇《屯》之《比》。辛廖佔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為土、車從馬、足居之、兄長之、母覆之、眾歸之、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殺,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孫,必復其始。」
==閔公二年==
===經===
二年春,王正月,齊人遷陽。
夏,五月,乙酉,吉禘於莊公。
秋,八月,辛丑,公薨。
九月,夫人姜氏孫於邾。公子慶父出奔莒。
冬,齊高子來盟。
十有二月,狄入衛。
鄭棄其師。
===傳===
二年春,虢公敗犬戎於渭汭。舟之僑曰:「無德而祿,殃也。殃將至矣。」遂奔晉。
夏,吉禘於莊公,速也。
初,公傅奪卜齮田,公不禁。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賊公於武闈。成季以僖公適邾。共仲奔莒,乃入,立之。以賂求共仲於莒,莒人歸之。及密,使公子魚請。不許,哭而往。共仲曰:「奚斯之聲也。」乃縊。
閔公,哀姜之娣叔姜之子也,故齊人立之。共仲通於哀姜,哀姜欲立之。閔公之死也,哀姜與知之,故孫於邾。齊人取而殺之於夷,以其屍歸,僖公請而葬之。
成季之將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又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復於父,敬如君所。」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
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公與石祁子玦,與甯莊子矢,使守,曰:「以此贊國,擇利而為之。」與夫人繡衣,曰:「聽於二子。」渠孔御戎,子伯為右,黃夷前驅,孔嬰齊殿。及狄人戰於熒澤,衛師敗績,遂滅衛。衛侯不去其旗,是以甚敗。狄人囚史華龍滑與禮孔,以逐衛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實掌其祭。不先,國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則告守曰:「不可待也。」夜與國人出。狄入衛,遂從之,又敗諸河。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齊人使昭伯烝於宣姜,不可,強之。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文公為衛之多患也,先適齊。及敗,宋桓公逆諸河,宵濟。衛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立戴公以廬於曹。許穆夫人賦《載馳》。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歸公乘馬,祭服五稱,牛羊豕雞狗皆三百與門材。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兩。
鄭人惡高克,使帥師次於河上,久而弗召。師潰而歸,高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
晉侯使大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裡克諫曰:「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夫帥師,專行謀,誓車旅,君與國政之所圖也,非大子之事也。師在制命而已。稟命則不威,專命則不孝,故君之嗣適不可以帥師。君失其官,帥師不威,將焉用之?且臣聞皋落氏將戰,君其舍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誰立焉!」不對而退。
見大子,大子曰:「吾其廢乎?」對曰:「告之以臨民,教之以軍旅,不共是懼,何故廢乎?且子懼不孝,無懼弗得立,修己而不責人,則免於難。」
大子帥師,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狐突御戎,先友為右,梁餘子養御罕夷,先丹木為右,羊舌大夫為尉。先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無慝,兵要遠災,親以無災,又何患焉?」狐突歎曰:「時,事之徵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故敬其事,則命以始;服其身,則衣之純;用期衷,則佩之度。今命以時卒,閟其事也;衣之尨服,遠其躬也;佩以金玦,棄其衷也。服以遠之,時以閟之;尨,涼;冬,殺;金,寒;玦,離;胡可恃也?雖欲勉之,狄可盡乎?」梁餘子養曰:「帥師者,受命於廟,受脤於社,有常服矣。不獲而尨,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尨奇無常,金玦不復,雖復何為?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曰『盡敵而反』,敵可盡乎?雖盡敵,猶有內讒,不如違之。」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違命不孝,棄事不忠。雖知其寒,惡不可取,子其死之。」
大子將戰,狐突諫曰:「不可,昔辛伯諗周桓公雲:『內寵並後,外寵二政,嬖子配適,大都耦國,亂之本也。』周公弗從,故及於難。今亂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圖之!與其危身以速罪也。」
成風聞成季之繇,乃事之,而屬僖公焉,故成季立之。
僖之元年,齊桓公遷邢於夷儀。二年,封衛於楚丘。邢遷如歸,衛國忘亡。
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莊公
04
|
春秋左氏傳/僖公
|
閔公
==僖公元年==
===經===
元年春,王正月。齊師、宋師、曹伯次於聶北,救邢。
夏,六月,邢遷於夷儀。齊師、宋師、曹師城邢。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於夷,齊人以歸。楚人伐鄭。
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於檉。
九月,公敗邾師於偃。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於酈,獲莒拏。
十有二月,丁已,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傳===
元年春,不稱即位,公出故也。公出復入不書,諱之也。諱國惡,禮也。
諸侯救邢。邢人潰,出奔師。師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遷之,師無私焉。
夏,邢遷於夷儀。諸侯城之,救患也。凡侯伯,救患、分災、討罪,禮也。
秋,楚人伐鄭,鄭即齊故也。
盟於犖,謀救鄭也。
九月,公敗邾師於偃,虛丘之戍將歸者也。
冬,莒人來求賂,公子友敗諸酈,獲莒子之弟拏。非卿也,嘉獲之也。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
夫人氏之喪至自齊,君子以齊人殺哀姜也,為已甚矣。女子從人者也。
==僖公二年==
===經===
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虞師、晉師滅下陽。
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貫。
冬十月,不雨。楚人侵鄭。
===傳===
二年春,諸侯城楚丘而封衛焉。不書,所會後也。
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於虞,猶外府也。」公曰:「宮之奇存焉。」對曰:「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於君,君暱之。雖諫,將不聽。」乃使荀息假道於虞,曰:「冀為不道,入自顛軨,伐鄍三門。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今虢為不道,保於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請假道以請罪於虢。」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宮之奇諫,不聽,遂起師。
夏,晉裡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先書虞,賄故也。
秋,盟於貫,服江、黃也。
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
虢公敗戎於桑田。晉卜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陽不懼,而又有功,是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必易晉而不撫其民矣,不可以五稔。」
冬,楚人伐鄭,鬬章囚鄭聃伯。
==僖公三年==
===經===
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徐人取舒。
六月,雨。
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於陽穀。
冬,公子友如齊蒞盟。楚人伐鄭。
===傳===
三年春,不雨。
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於五月,不曰旱,不為災也。
秋,會於陽穀,謀伐楚也。齊侯為陽穀之會,來尋盟。
冬,公子友如齊蒞盟。
楚人伐鄭,鄭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齊方勤我,棄德不祥。」
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
==僖公四年==
===經===
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遂伐楚,次於陘。
夏,許男新臣卒。楚屈完來盟於師,盟於召陵。齊人執陳轅濤塗。
秋,及江人、黃人伐陳。
八月,公至自伐楚。葬許穆公。
冬,十有二月,公孫茲帥師會齊人、宋人、衛人、鄭人、許人、曹人侵陳。
===傳===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於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
陳轅濤塗謂鄭申侯曰:「師出於陳鄭之間,國必甚病。若出於東方,觀兵於東夷,循海而歸,其可也。」申侯曰:「善。」濤塗以告齊侯,許之。申侯見曰:「師老矣!若出於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若出於陳鄭之間,共其資糧、屝屨,其可也。」齊侯說,與之虎牢,執轅濤塗。
秋,伐陳,討不忠也。
許穆公卒於師,葬之以侯,禮也。凡諸侯薨於朝會,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於是有以袞斂。
冬,叔孫戴伯帥師,會諸侯之師侵陳。陳成,歸轅濤塗。
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卜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且其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必不可。」弗聽,立之。生奚齊,其娣生卓子。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姬謂大子曰:「君夢齊姜,必速祭之。」大子祭於曲沃,歸胙於公,公田,姬寘諸宮。六日,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姬泣曰:「賊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殺其傅杜原款。或謂大子:「子辭,君必辯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十二月,戊申,縊於新城。姬遂譖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僖公五年==
===經===
五年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杞伯姬來朝其子。
夏,公孫茲如牟。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於首止。
秋,八月,諸侯盟於首止。鄭伯逃歸,不盟。楚人滅弦,弦子奔黃。
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冬,晉人執虞公。
===傳===
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晉侯使以殺大子申生之故來告。
初,晉侯使士蒍為二公子築蒲與屈。不慎,寘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士蒍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慼,憂必讎焉;無戎而城,讎必保焉。-{』}-寇讎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讎之保,不忠。失忠與敬,何以事君?《詩》雲:『懷德惟寧,宗子惟城。』君其脩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及難,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讎也。」踰垣而走。披斬其袪,遂出奔翟。
夏,公孫茲如牟,娶焉。
會於首止。會王大子鄭,謀寧周也。
陳轅宣仲怨鄭申侯之反己於召陵,故勸之城其賜邑,曰:「美城之,大名也,子孫不忘。吾助子請。」乃為之請於諸侯而城之,美。遂譖諸鄭伯曰:「美城其賜邑,將以叛也。」申侯由是得罪。
秋,諸侯盟。王使周公召鄭伯曰:「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鄭伯喜於王命,而懼其不朝於齊也,故逃歸不盟。孔叔止之曰:「國君不可以輕,輕則失親;失親,患必至。病而乞盟,所喪多矣!君必悔之。」弗聽,逃其師而歸。
楚鬭穀於菟滅弦,弦子奔黃。於是江、黃、道、柏方睦於齊,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裝置,故亡。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乎?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緊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問於卜偃曰:「吾其濟乎?」對曰:「克之。」公曰:「何時?」對曰:「童謠雲:『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鶉火中,必是時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脩虞祀,且歸其職貢於王。故書曰:「晉人執虞公。」罪虞,且言易也。
==僖公六年==
===經===
六年春,王正月。
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伐鄭,圍新城。
秋,楚人圍許。諸侯遂救許。
冬,公至自伐鄭。
===傳===
六年春,晉侯使賈華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將奔狄。郤芮曰:「後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夏,諸侯伐鄭,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圍新密,鄭所以不時城也。
秋,楚子圍許,以救鄭。諸侯救許,乃還。
冬,蔡穆侯將許僖公以見楚子於武城。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楚子問諸逢伯,對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啟如是,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櫬,禮而命之,使復其所。」楚子從之。
==僖公七年==
===經===
七年春,齊人伐鄭。
夏,小邾子來朝。鄭殺其大夫申侯。
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甯母。曹伯班卒。公子友如齊。
冬,葬曹昭公。
===傳===
七年春,齊人伐鄭。孔叔言於鄭伯曰:「諺有之曰:『心則不競,何憚於病?』既不能彊,又不能弱,所以斃也。國危矣,請下齊以救國。」公曰:「吾知其所由來矣,姑少待我。」對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夏,鄭殺申侯以說於齊,且用陳轅濤塗之譖也。
初,申侯申出也,有寵於楚文王。文王將死,與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後之人,將求多於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鄭,又有寵於厲公。子文聞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秋,盟於甯母,謀鄭故也。
管仲言於齊侯曰:「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齊侯脩禮於諸侯,諸侯官受方物。
鄭伯使大子華聽命於會,言於齊侯曰:「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實違君命。若君去之以為成,我以鄭為內臣,君亦無所不利焉。」齊侯將許之。管仲曰:「君以禮與信屬諸侯,而以姦終之,無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謂禮,守命共時之謂信。違此二者,姦莫大焉。」公曰:「諸侯有討於鄭,未捷;今苟有釁,從之,不亦可乎?」對曰:「君若綏之以德,加之以訓辭,而帥諸侯以討鄭;鄭將覆亡之不暇,豈敢不懼?若摠其罪人以臨之,鄭有辭矣,何懼?且夫合諸侯以崇德也。會而列姦,何以示後嗣?夫諸侯之會,其德刑禮義,無國不記,記姦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記,非盛德也。君其勿許,鄭必受盟。夫子華既為大子,而求介於大國,以弱其國,亦必不免。鄭有叔詹、堵叔、師叔三良為政,未可間也。」齊侯辭焉。子華由是得罪於鄭。
冬,鄭伯使請盟於齊。
閏月,惠王崩。襄王惡大叔帶之難,懼不立,不發表而告難於齊。
==僖公八年==
===經===
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盟於洮。鄭伯乞盟。
夏,狄伐晉。
秋,七月,禘於大廟,用致夫人。
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
===傳===
八年春,盟於洮,謀王室也。鄭伯乞盟,請服也。襄王定位而後發喪。
晉裡克帥師,梁由靡御,虢射為右,以敗狄於採桑。梁由靡曰:「狄無恥,從之必大克。」裡克曰:「懼之而已,無速眾狄。」虢射曰:「期年狄必至,示之弱矣。」
夏,狄伐晉,報採桑之役也,復期月。
秋,禘而致哀姜焉,非禮也。凡夫人不薨於寢,不殯於廟,不赴於同,不祔於姑,則弗致也。
冬,王人來告喪,難故也,是以緩。
宋公疾,大子茲父固請曰:「目夷長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魚。子魚辭曰:「能以國讓,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順。」遂走而退。
==僖公九年==
===經===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說卒。
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
秋,七月,乙酉,伯姬卒。
九月,戊辰,諸侯盟於葵丘。甲子,晉侯佹諸卒 。
冬,晉裡奚克殺其君之子奚齊。
===傳===
九年春,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會諸侯,故曰「子」。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夏,會於葵丘,尋盟,且脩好,禮也。
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將下拜。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餘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於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秋,齊侯盟諸侯於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宰孔先歸,遇晉侯曰:「可無會也。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其在亂乎!?君務靖亂,無勤於行。」晉侯乃還。
九月,晉獻公卒。裡克、㔻鄭欲納文公,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亂。
初,獻公使荀息傅奚齊。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稽首而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公曰:「何謂忠貞?」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
及裡克將殺奚齊,先告荀息曰:「三怨將作,秦晉輔之,子將何如?」荀息曰:「將死之。」裡克曰:「無益也。」荀叔曰:「吾與先君言矣,不可以貳。能欲復言,而愛身乎?雖無益也,將焉闢之?且人之慾善,誰不如我?我欲無貳,而能謂人已乎?」
冬,十月,裡克殺奚齊於次。書曰:「殺其君之子」,未葬也。荀息將死之,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輔之。」荀息立公子卓以葬。
十一月,裡克殺公子卓於朝。荀息死之。
君子曰:「《詩》所謂『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荀息有焉!」
齊侯以諸侯之師伐晉,及高梁而還,討晉亂也。令不及魯,故不書。
晉郤芮使夷吾重賂秦以求入,曰:「人實有國,我何愛焉?入而能民,土於何有?」從之。
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
秦伯謂郤芮曰:「公子誰恃?」對曰:「臣聞亡人無黨,有黨必有讎。夷吾弱不好弄,能鬥不過,長亦不改,不識其他。」公謂公孫枝曰:「夷吾其定乎?」對曰:「臣聞之:唯則定國。《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文王之謂也。又曰:『不僭不賊,鮮不為則』,無好無惡,不忌不克之謂也。今其言多忌克,難哉!」公曰:「忌則多怨,又焉能克?是吾利也。」
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於是宋治。故魚氏世為左師。
==僖公十年==
===經===
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齊。狄滅溫,溫子奔衛。晉裡克弒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
夏,齊侯、許男伐北戎。晉殺其大夫裡克。
秋,七月。
冬,大雨雪。
===傳===
十年春,狄滅溫,蘇子無信也。蘇子叛王即狄,又不能於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滅。蘇子奔衛。
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齊隰朋,立晉侯。晉侯殺裡克以說。將殺裡克,公使謂之曰:「微子則不及此。雖然,子弒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臣聞命矣。」伏劍而死。於是丕鄭聘於秦,且謝緩賂,故不及。
晉侯改葬共大子。
秋,狐突適下國,遇大子。大子使登僕,而告之曰:「夷吾無禮,餘得請於帝矣,將以晉畀秦,秦將祀餘。」對曰:「臣聞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君祀無乃殄乎!且民何罪?失刑乏祀,君其圖之。」君曰:「諾,吾將復請。七日,新城西偏,將有巫者而見我焉。」許之,遂不見。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許我罰有罪矣,敝於韓。」
丕鄭之如秦也,言於秦伯曰:「呂甥、郤稱、冀芮實為不從。若重問以召之,臣出晉君,君納重耳,蔑不濟矣。」
冬,秦伯使泠至報問,且召三子。郤芮曰:幣重而言甘,誘我也。遂殺丕鄭、祁舉及七輿大夫:左行共華、右行賈華、叔堅、騅歂、纍虎、特宮、山祁,皆裡丕之黨也。
丕豹奔秦,言於秦伯曰:「晉侯背大主而忌小怨,民弗與也。伐之必出。」公曰:「失眾,焉能殺?違禍,誰能出君?」
==僖公十一年==
===經===
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丕鄭父。
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於陽穀。
秋,八月,大雩。
冬,楚人伐黃。
===傳===
十一年春,晉侯使以丕鄭之亂來告。
天王使召武公、內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後乎!王賜之命,而惰於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
夏,揚、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師,入王城,焚東門,王子帶召之也。秦晉伐戎以救周。
秋,晉侯平戎於王。黃人不歸楚貢。
冬,楚人伐黃。
==僖公十二年==
===經===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
夏,楚人滅黃。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丑,陳侯杵臼卒。
===傳===
十二年春,諸侯城衛楚丘之郛,懼狄難也。
黃人恃諸侯之睦於齊也,不共楚職,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
夏,楚滅黃。
王以戎難故,討王子帶。
秋,王子帶奔齊。
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於王,使隰朋平戎於晉。
王以上卿之禮饗管仲,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陪臣敢辭。」王曰:「舅氏,餘嘉乃勳,應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無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禮而還。
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讓不忘其上。《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矣。』」
==僖公十三年==
===經===
十有三年春,狄侵衛。
夏,四月,葬陳宣公。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鹹。
秋,九月,大雩。
冬,公子友如齊。
===傳===
十三年春,齊侯使仲孫湫聘於周,且言王子帶。事畢,不與王言。歸復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夏,會於鹹,淮夷病杞故,且謀王室也。
秋,為戎難故,諸侯戍周。齊仲孫湫致之。
冬,晉薦饑,使乞糴於秦。秦伯謂子桑:「與諸乎?」對曰:「重施而報,君將何求?重施而不報,其民必攜,攜而討焉,無眾必敗。」謂百里:「與諸乎?」對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丕鄭之子豹在秦,請伐晉。秦伯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秦於是乎輸粟於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汎舟之役」。
==僖公十四年==
===經===
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
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於防,使鄫子來朝。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狄侵鄭。
冬,蔡侯肸卒。
===傳===
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而遷杞焉。不書其人,有闕也。
鄫季姬來寧,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
夏,遇於防,而使來朝。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晉卜偃曰:「期年將有大咎,幾亡國。」
冬,秦饑,使乞糴於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是則然矣。」虢射曰:「無損於怨,而厚於寇,不如勿與。」慶鄭曰:「背施幸災,民所棄也。近猶讎之,況怨敵乎?」弗聽。退曰:「君其悔是哉!」
==僖公十五年==
===經===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楚人伐徐。
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丘,遂次於匡。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
夏,五月,日有食之。
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
八月,螽。
九月,公至自會。季姬歸於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廟。
冬,宋人伐曹。楚人敗徐於婁林。
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於韓,獲晉侯。
===傳===
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
三月,盟於牡丘,尋葵丘之盟,且救徐也。孟穆伯帥師,及諸侯之師救徐,諸侯次於匡以待之。
夏,五月,日有食之。不書朔與日,官失之也。
秋,伐厲,以救徐也。
晉侯之入也,秦穆姬屬賈君焉,且曰:「盡納群公子。」晉侯烝於賈君,又不納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梁城,既而不與。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
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車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其卦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夫狐蠱,必其君也。《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三敗及韓。
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孫。」卜右,慶鄭吉。弗使,步揚御戎,家僕徒為右。乘小駟,鄭入也。慶鄭曰:「古者大事,必乘其產。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唯所納之,無不如志。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將與人易。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彊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聽。
九月,晉侯逆秦師,使韓簡視師。復曰:「師少於我,鬥士倍我。」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饑食其粟,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今又擊之,我怠秦奮,倍猶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況國乎?」遂使請戰,曰:「寡人不佞,能合其眾而不能離也。君若不還,無所逃命。」秦伯使公孫枝對曰:「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韓簡退曰:「吾幸而得囚。」
壬戌,戰於韓原。晉戎馬還濘而止,公號慶鄭。慶鄭曰:「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梁由靡御韓簡,虢射為右,輅秦伯,將止之。鄭以救公誤之,遂失秦伯。秦獲晉侯以歸。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秦伯使辭焉,曰:「二三子何其慼也!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豈敢以至?」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穆姬聞晉侯將至,以大子罃、弘與女簡、璧,登臺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絰逆,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諸靈臺。
大夫請以入。公曰:「獲晉侯,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晉人慼憂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圖晉憂,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難任,背天不祥,必歸晉君。」公子縶曰:「不如殺之,無聚慝焉。」子桑曰:「歸之而質其大子,必得大成。晉未可滅,而殺其君,祇以成惡。且史佚有言曰:『無始禍,無怙亂,無重怒。』重怒難任,陵人不祥。」乃許晉平。
晉侯使郤乞告瑕呂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朝國人而以君命賞。且告之曰:『孤雖歸,辱社稷矣,其卜貳圉也。』」眾皆哭。晉於是乎作爰田。呂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將若君何?」眾曰:「何為而可?」對曰:「徵繕以輔孺子。諸侯聞之,喪君有君,群臣輯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眾說,晉於是乎作州兵。
初,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遇歸妹之睽。史蘇佔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西鄰責言,不可償也。歸妹之睽,猶無相也。』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為嬴敗姬。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於宗丘。歸妹睽孤,寇張之弧。姪其從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於高梁之虛。』」
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從史蘇之佔,吾不及此夫。」韓簡侍,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史蘇是佔,勿從何益?《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職競由人。』」
震夷伯之廟,罪之也,於是展氏有隱慝焉。
冬,宋人伐曹,討舊怨也。
楚敗徐於婁林,徐恃救也。
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於王城。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徵繕以立圉也,曰:『必報讎,寧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徵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慼,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館晉侯,饋七牢焉。
蛾析謂慶鄭曰:「盍行乎?」對曰:「陷君於敗,敗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臣而不臣,行將焉入?」
十一月,晉侯歸。丁丑,殺慶鄭而後入。
是歲,晉又饑,秦伯又餼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聞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後必大。』晉其庸可冀乎?姑樹德焉,以待能者。」於是秦始徵晉河東,置官司焉。
==僖公十六年==
===經===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
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
秋,七月,甲子,公孫茲卒。
冬,十有二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邢侯、曹伯於淮。
===傳===
十六年春,隕石於宋五,隕星也。六鷁退飛,過宋都,風也。周內史叔興聘於宋,宋襄公問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對曰:「今茲魯多大喪,明年齊有亂。君將得諸侯而不終。」退而告人曰:「君失問。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夏,齊伐厲,不克。救徐而還。
秋,狄侵晉,取狐、廚、受鐸,涉汾,及昆都,因晉敗也。
王以戎難告於齊,齊徵諸侯而戍周。
冬,十一月,乙卯,鄭殺子華。
十二月,會於淮,謀鄫,且東略也。
城鄫,役人病,有夜登丘而呼曰:「齊有亂。」不果城而還。
==僖公十七年==
===經===
十有七年春,齊人、徐人伐英氏。
夏,滅項。
秋,夫人姜氏會齊侯於卞。
九月,公至自會。
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
===傳===
十七年春,齊人為徐伐英氏,以報婁林之役也。
夏,晉大子圉為質於秦,秦歸河東而妻之。
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嬴孕,過期。卜招父與其子卜之,其子曰:「將生一男一女。」招曰:「然。男為人臣,女為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及子圉西質,妾為宦女焉。
師滅項。淮之會,公有諸侯之事,未歸而取項。齊人以為討而止公。
秋,聲姜以公故,會齊侯於卞。
九月,公至。書曰「至自會」,猶有諸侯之事焉,且諱之也。
齊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無子。齊侯好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長衛姬生武孟,少衛姬生惠公,鄭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華子生公子雍。公與管仲屬孝公於宋襄公,以為大子。
雍巫有寵於衛共姬,因寺人貂以薦羞於公,亦有寵。公許之,立武孟。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
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虧。孝公奔宋。
十二月,乙亥,赴。辛巳,夜殯。
==僖公十八年==
===經===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衛人、邾人,伐齊。
夏,師救齊。
五月,戊寅,宋師及齊師戰於甗,齊師敗績。狄救齊。
秋,八月,丁亥,葬齊桓公。
冬,邢人、狄人伐衛。
===傳===
十八年春,宋襄公以諸侯伐齊。
三月,齊人殺無虧。
鄭伯始朝於楚。楚子賜之金,既而悔之,與之盟曰:「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鍾。
齊人將立孝公,不勝四公子之徒,遂與宋人戰。
夏,五月,宋敗齊師於甗,立孝公而還。
秋,八月,葬齊桓公。
冬,邢人、狄人伐衛,圍菟圃。衛侯以國讓父兄子弟,及朝眾,曰:「苟能治之,燬請從焉。」眾不可,而從師於訾婁。狄師還。
梁伯益其國而不能實也,命曰「新裡」,秦取之。
==僖公十九年==
===經===
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執滕子嬰齊。
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於曹南。鄫子會盟於邾。己酉,邾人執鄫子用之。
秋,宋人圍曹。衛人伐邢。
冬,會陳人、蔡人、楚人、鄭人,盟於齊。梁亡。
===傳===
十九年春,遂城而居之。
宋人執滕宣公。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於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司馬子魚曰:「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況敢用人乎?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義士猶曰薄德。今一會而虐二國之君,又用諸淫昏之鬼,將以求霸,不亦難乎?得死為幸。」
秋,衛人伐邢,以報菟圃之役。於是衛大旱,卜有事於山川,不吉。甯莊子曰:「昔周饑,克殷而年豐。今邢方無道,諸侯無伯,天其或者欲使衛討邢乎?」從之,師興而雨。
宋人圍曹,討不服也。子魚言於宋公曰:「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脩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詩》曰:『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今君德無乃猶有所闕,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內省德乎,無闕而後動。」
陳穆公請脩好於諸侯,以無忘齊桓之德。
冬,盟於齊,脩桓公之好也。
梁亡,不書其主,自取之也。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處,民罷而弗堪,則曰「某寇將至。」乃溝公宮,曰:「秦將襲我。」民懼而潰,秦遂取梁。
==僖公二十年==
===經===
二十年春,新作南門。
夏,郜子來朝。
五月,乙巳,西宮災。鄭人入滑。
秋,齊人、狄人盟於邢。
冬,楚人伐隨。
===傳===
二十年春,新作南門。書,不時也。凡啟塞從時。
滑人叛鄭,而服於衛。
夏,鄭公子士、洩堵寇,帥師入滑。
秋,齊狄盟於邢,為邢謀衛難也。於是衛方病邢。
隨以漢東諸侯叛楚。
冬,楚鬭穀於菟帥師伐隨,取成而還。
君子曰:「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諸侯。臧文仲聞之曰:「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
==僖公二十一年==
===經===
二十有一年春,狄侵衛。宋人、齊人、楚人盟於鹿上。
夏,大旱。
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於盂,執宋公以伐宋。
冬,公伐邾。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十有二月,癸丑,公會諸侯盟於薄。釋宋公。
===傳===
二十一年春,宋人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曰:「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幸而後敗。」
夏,大旱,公欲焚巫、尫。臧文仲曰:「非旱備也。脩城郭,貶食省用,務穡勸分,此其務也,巫、尫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旱,焚之滋甚。」公從之。是歲也,饑而不害。
秋,諸侯會宋公於盂。子魚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於是楚執宋公以伐宋。
冬,會於薄以釋之。子魚曰:「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
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邾人滅須句,須句子來奔,因成風也。成風為之言於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蠻夷猾夏,周禍也。若封須句,是崇皞濟而脩祀紓禍也。」
==僖公二十二年==
===經===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
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於升陘。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
===傳===
二十二年春,伐邾,取須句,反其君焉,禮也。
三月,鄭伯如楚。
夏,宋公伐鄭。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
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
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
晉大子圉為質於秦,將逃歸,謂嬴氏曰:「與子歸乎?」對曰:「子,晉大子,而辱於秦。子之慾歸,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從子而歸,棄君命也。不敢從,亦不敢言。」遂逃歸。
富辰言於王曰:「請召大叔。《詩》曰:『協比其鄰,昏姻孔雲。』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王說。王子帶自齊復歸於京師,王召之也。
邾人以須句故出師。公卑邾,不裝置而禦之。臧文仲曰:「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恃也。《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又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猶無不難也,無不懼也,況我小國乎?君其無謂邾小,蜂、蠆有毒,而況國乎?」弗聽。
八月,丁未,公及邾師戰於升陘,我師敗績。邾人獲公冑,縣諸魚門。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丙子晨,鄭文夫人芊氏、姜氏勞楚子於柯澤。楚子使師縉示之俘馘。
君子曰:「非禮也。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踰閾,戎事不邇女器。」
丁丑,楚子入饗於鄭。九獻,庭實旅百,加籩豆六品。饗畢,夜出,文芊送于軍。取鄭二姬以歸。
叔詹曰:「楚王其不沒乎?為禮卒於無別。無別不可謂禮,將何以沒?」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
==僖公二十三年==
===經===
二十有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緡。
夏,五月,庚寅,宋公茲父卒。
秋,楚人伐陳。
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傳===
二十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緡,以討其不與盟於齊也。
夏,五月,宋襄公卒,傷於泓故也。
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於宋也。遂取焦、夷,城頓而還。子文以為之功使為令尹。叔伯曰:「子若國何?」對曰:「吾以靖國也。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
九月,晉惠公卒。
懷公命無從亡人。期期而不至,無赦。狐突之子毛及偃,從重耳在秦,弗召。
冬,懷公執狐突曰:「子來則免。」對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質,貳乃闢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數矣。若又召之,教之貳也。父教子貳,何以事君?刑之不濫,君之明也,臣之願也。淫刑以逞,誰則無罪?臣聞命矣。」乃殺之。
卜偃稱疾不出,曰:「《周書》有之:『乃大明服。』己則不明,而殺人以逞,不亦難乎?民不見德,而唯戮是聞,其何後之有?」
十一月,杞成公卒。書曰「子」,杞夷也。不書名,未同盟也。凡諸侯同盟,死則赴以名,禮也。赴以名,則亦書之,不然則否,闢不敏也。
晉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晉人伐諸蒲城。蒲城人慾戰,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於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盾。將適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處狄十二年而行。
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
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從者以為不可,將行,謀於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公子曰:「無之。」姜曰:「行也。懷與安,實敗名。」公子不可。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僖負羈之妻曰:「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反其國,必得志於諸侯。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貳焉?」乃饋盤飧,寘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贈之以馬二十乘。
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叔詹諫曰:「臣聞天之所啟,人弗及也。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公子,姬出也,而至於今,一也。離外之患,而天下不靖晉國,殆將啟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三也。晉鄭同儕,其過子弟,固將禮焉,況天之所啟乎?」弗聽。
及楚,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奉匜沃盥,既而揮之。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趙衰曰:「重耳拜賜。」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僖公二十四年==
===經===
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夏,狄伐鄭。
秋,七月。
冬,天王出居於鄭。晉侯夷吾卒。
===傳===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納之。不書,不告入也。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於河。
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二月,甲午,晉師軍於廬柳。秦伯使公子縶如晉師。師退,軍於郇。辛丑,狐偃及秦、晉之大夫盟於郇。壬寅,公子入於晉師。丙午,入於曲沃。丁未,朝於武宮。戊申,使殺懷公於高梁。不書,亦不告也。
呂、郤畏偪,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後餘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餘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
三月,晉侯潛會秦伯於王城。己丑,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晉侯逆夫人嬴氏以歸。秦伯送衛於晉三千人,實紀綱之僕。
初,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其出也,竊藏以逃,盡用以求納之。及入,求見。公辭焉以沐。謂僕人曰:「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居者為社稷之守,行者為羈絏之僕,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國君而讎匹夫,懼者甚眾矣。」僕人以告,公遽見之。
狄人歸季隗於晉,而請其二子。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摟嬰。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餘辭。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請,許之。來,以盾為才,固請於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內子,而己下之。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姦,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鄭之入滑也,滑人聽命。師還,又即衛。鄭公子士洩、堵俞彌帥師伐滑。王使伯服、遊孫伯如鄭請滑。鄭伯怨惠王之入而不與厲公爵也,又怨襄王之與衛、滑也,故不聽王命而執二子。王怒,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不可。臣聞之,大上以德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昔周公弔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曰:『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如是,則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今天子不忍小忿以棄鄭親,其若之何?庸勳,親親,暱近,尊賢,德之大者也。即聾,從昧,與頑,用嚚,姦之大者也。棄德崇姦,禍之大者也。鄭有平、惠之勳,又有厲、宣之親,棄嬖寵而用三良,於諸姬為近,四德具矣。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狄皆則之,四姦具矣。周之有懿德也,猶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扞禦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召穆公亦云。今周德既衰,於是乎又渝周、召以從諸姦,無乃不可乎?民未忘禍,王又興之,其若文、武何?」王弗聽,使頹叔、桃子出狄師。
夏,狄伐鄭,取櫟。
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富辰諫曰:「不可。臣聞之曰:『報者倦矣,施者未厭。』狄固貪惏,王又啟之。女德無極,婦怨無終,狄必為患。」王又弗聽。
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後,惠後將立之,未及而卒。昭公奔齊,王復之。又通於隗氏。王替隗氏。頹叔、桃子曰:「我實使狄,狄其怨我。」遂奉大叔以狄師攻王。王御士將禦之,王曰:「先後其謂我何?寧使諸侯圖之。」王遂出,及坎欿,國人納之。
秋,頹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師伐周,大敗周師,獲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王出適鄭,處於氾。大叔以隗氏居於溫。
鄭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鷸冠。鄭伯聞而惡之,使盜誘之。八月,盜殺之於陳宋之間。
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詩》曰:『彼己之子,不稱其服。』子臧之服,不稱也夫!《詩》曰:『自詒伊慼。』其子臧之謂矣。《夏書》曰:『地平天成。』稱也。」
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還,入於鄭。鄭伯將享之,問禮於皇武子。對曰:「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豐厚可也。」鄭伯從之。享宋公有加,禮也。
冬,王使來告難,曰:「不穀不德,得罪於母弟之寵子帶,鄙在鄭地氾,敢告叔父。」臧文仲對曰:「天子蒙塵於外,敢不奔問官守。」王使簡師父告於晉,使左鄢父告於秦。
天子無出,書曰「天王出居於鄭」,闢母弟之難也。天子凶服降名,禮也。
鄭伯與孔將鉏、石甲父、侯宣多省視官具於氾,而後聽其私政,禮也。
衛人將伐邢,禮至曰:「得其守,國不可得也。我請昆弟仕焉。」乃往得仕。
==僖公二十五年==
===經===
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衛侯燬滅邢。
夏,四月,癸酉,衛侯燬卒。宋蕩伯姬來逆婦。宋殺其大夫。
秋,楚人圍陳。納頓子於頓。葬衛文公。
冬,十有二月,癸亥,公會衛子、莒慶盟於洮。
===傳===
二十五年春,衛人伐邢,二禮從國子巡城,掖以赴外,殺之。
正月,丙午。衛侯燬滅邢,同姓也,故名。禮至為銘曰:「餘掖殺國子,莫餘敢止。」
秦伯師於河上,將納王。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繼文之業,而信宣於諸侯,今為可矣。」
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公曰:「吾不堪也。」對曰:「周禮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於天子之卦也。戰克而王饗,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為澤以當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復,亦其所也。」
晉侯辭秦師而下。三月,甲辰。次於陽樊,右師圍溫,左師逆王。
夏,四月,丁巳。王入於王城,取大叔於溫,殺之於隰城。
戊午,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請隧,弗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與之陽樊、溫、原、欑茅之田。晉於是始起南陽。
陽樊不服,圍之。蒼葛呼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秋,秦、晉伐鄀。楚鬭克、屈禦寇以申息之師戍商密。秦人過析,隈入而係輿人,以圍商密,昏而傅焉。宵,坎血加書,偽與子儀、子邊盟者。商密人懼曰:「秦取析矣,戍人反矣!」乃降秦師。囚申公子儀、息公子邊以歸。楚令尹子玉追秦師,弗及。遂圍陳,納頓子於頓。
冬,晉侯圍原,命三日之糧。原不降,命去之。諜出,曰:「原將降矣。」軍吏曰:「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遷原伯貫於冀。趙衰為原大夫,狐溱為溫大夫。
衛人平莒於我。
十二月,盟於洮,脩衛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
晉侯問原守於寺人勃鞮。對曰:「昔趙衰以壺飧從徑,餒而弗食。」故使處原。
==僖公二十六年==
===經===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會莒子、衛甯速盟於向。齊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酅,不及。
夏,齊人伐我北鄙。衛人伐齊。公子遂如楚乞師。
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
冬,楚人伐宋,圍緡。公以楚師伐齊,取穀。公至自伐齊。
===傳===
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會莒茲平公、甯莊子盟於向,尋洮之盟也。齊師侵我西鄙,討是二盟也。
夏,齊孝公伐我北鄙。衛人伐齊,洮之盟故也。
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於展禽。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東門襄仲、臧文仲如楚乞師。臧孫見子玉而道之伐齊、宋,以其不臣也。
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
秋,楚成得臣、鬭宜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
宋以其善於晉侯也,叛楚即晉。
冬,楚令尹子玉、司馬子西帥師伐宋,圍緡。公以楚師伐齊,取穀。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寘桓公子雍於穀,易牙奉之以為魯援。楚申公叔侯戍之。桓公之子七人,為七大夫於楚。
==僖公二十七年==
===經===
二十有七年春,杞子來朝。
夏,六月,庚寅,齊侯昭卒。
秋,八月,乙未,葬齊孝公。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
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十有二月,甲戌,公會諸侯盟於宋。
===傳===
二十七年春,杞桓公來朝,用夷禮,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
夏,齊孝公卒,有齊怨,不廢喪紀,禮也。
秋,入杞,責無禮也。
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終朝而畢,不戮一人。子玉復治兵於蒍,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蒍賈尚幼,後至,不賀。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子之傳政於子玉,曰:『以靖國也。』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子玉之敗,子之舉也,舉以敗國,將何賀焉?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賀,何後之有?」
冬,楚子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先軫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於是乎蒐於被廬,作三軍,謀元帥。趙衰曰:「郤縠可。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君其試之。」乃使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使狐偃將上軍,讓於狐毛而佐之;命趙衰為卿,讓於欒枝、先軫;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為右。
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於是乎出定襄王,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將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於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徵其辭。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於是乎大蒐以示之禮。作執秩以正其官,民聽不惑,而後用之。出穀戍,釋宋圍,一戰而霸,文之教也。
==僖公二十八年==
===經===
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楚人救衛。
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
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於城濮,楚師敗績。楚殺其大夫得臣。衛侯出奔楚。
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於踐土。陳侯如會。公朝於王所。
六月,衛侯鄭自楚復歸於衛,衛元咺出奔晉。陳侯款卒。
秋,杞伯姬來。公子遂如齊。
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人、秦人於溫。天王狩於河陽。壬申,公朝於王所。晉人執衛侯,歸之於京師。衛元咺自晉復歸於衛。諸侯遂圍許。曹伯襄復歸於曹,遂會諸侯圍許。
===傳===
二十八年春,晉侯將伐曹,假道於衛,衛人弗許。還自河南濟,侵曹,伐衛。
正月,戊申,取五鹿。
二月,晉郤縠卒。原軫將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晉侯、齊侯盟於斂盂。衛侯請盟,晉人弗許。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於晉。衛侯出居於襄牛。公子買戍衛,楚人救衛,不克。公懼於晉,殺子叢以說焉,謂楚人曰:「不卒戍也。」晉侯圍曹,門焉,多死。曹人屍諸城上,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曰:「稱舍於墓。」師遷焉,曹人兇懼,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兇也而攻之。
三月,丙午,入曹。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且曰:「獻狀。」令無入僖負羈之宮而免其族,報施也。魏犨、顛頡怒曰:「勞之不圖,報於何有!」爇僖負羈氏,魏犨傷於胸。公欲殺之而愛其材,使問,且視之病,將殺之。魏犨束胸,見使者曰:「以君之靈,不有寧也。」距躍三百,曲踴三百。乃舍之,殺顛頡以徇於師,立舟之僑以為戎右。
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說,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
楚人入居於申,使申叔去穀,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此三志者,晉之謂矣!」
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子玉使宛春告於晉師,曰:「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軫曰:「子與之。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讎已多,將何以戰?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公說,乃拘宛春於衛,且私許復曹、衛。曹衛告絕於楚。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軍吏曰:「以君闢臣,辱也。且楚師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闢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憖次於城濮。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子玉使鬬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
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晉師陳於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子西將左,子上將右。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狐毛設二旆而退之。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楚師馳之。原軫、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師敗績。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晉師三日館穀,及癸酉而還。甲午,至於衡雍,作王宮於踐土。
鄉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為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於晉,晉欒枝入盟鄭伯。
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丁未,獻楚俘於王,駟介百乘,徒兵千。鄭伯傅王,用平禮也。
已酉,王享醴,命晉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覲。
衛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適陳,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
癸亥,王子虎盟諸侯於王庭。要言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其玄孫,無有老幼!」君子謂是盟也信,謂晉於是役也能以德攻。
初,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未之服也。先戰,夢河神謂己曰:「畀餘,餘賜女孟諸之麋。」弗致也。大心與子西使榮黃諫,弗聽。榮季曰:「死而利國,猶或為之,況瓊玉乎?是糞土也,而可以濟師,將何愛焉?」弗聽。出告二子曰:「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既敗,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孫伯曰:「得臣將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將以為戮。』」及連穀而死。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蒍呂臣實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或訴元咺於衛侯曰:「立叔武矣。」其子角從公,公使殺之。咺不廢命,奉夷叔以入守。
六月,晉人復衛侯。甯武子與衛人盟於宛濮,曰:「天禍衛國,君臣不協,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扞牧圉?不協之故,用昭乞盟於爾大神以誘天衷。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
國人聞此盟也,而後不貳。衛侯先期入,甯子先,長牂守門以為使也,與之乘而入。公子歂犬、華仲前驅。叔孫將沐,聞君至,喜,捉髮走出,前驅射而殺之。公知其無罪也,枕之股而哭之。歂犬走出,公使殺之。元咺出奔晉。
城濮之戰,晉中軍風於澤,亡大旆之左旃。祁瞞奸命,司馬殺之以徇於諸侯。使茅茷代之。師還。壬午,濟河。舟之僑先歸,士會攝右。
秋,七月,丙申,振旅愷以入於晉,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徵會討貳。殺舟之僑以徇於國,民於是大服。君子謂:「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詩》雲:『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不失賞刑之謂也。」
冬,會於溫,討不服也。
衛侯與元咺訟,甯武子為輔,針莊子為坐,士榮為大士。衛侯不勝。殺士榮,刖針莊子,謂甯俞忠而免之。執衛侯,歸之於京師,寘諸深室。甯子職納橐饘焉。元咺歸於衛,立公子瑕。
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於河陽。」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
壬申,公朝於王所。丁丑,諸侯圍許。
晉侯有疾,曹伯之豎侯獳貨筮史,使曰:「以曹為解。齊桓公為會而封異姓,今君為會而滅同姓。曹叔振鐸,文之昭也。先君唐叔,武之穆也。且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也。與衛偕命,而不與偕復,非信也。同罪異罰,非刑也。禮以行義,信以守禮,刑以正邪。舍此三者,君將若之何?」公說,復曹伯,遂會諸侯於許。
晉侯作三行以禦狄,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篾將左行。
==僖公二十九年==
===經===
二十有九年春,介葛盧來。公至自圍許。
夏,六月,會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於翟泉。
秋,大雨雹。
冬,介葛盧來。
===傳===
二十九年春,葛盧來朝,舍於昌衍之上。公在會,饋之芻米,禮也。
夏,公會王子虎、晉孤偃、宋公孫固、齊國歸父、陳轅濤塗、秦小子憖,盟於翟泉,尋踐土之盟,且謀伐鄭也。卿不書,罪之也。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
秋,大雨雹,為災也。
冬,介葛盧來,以未見公,故復來朝,禮之。加燕好,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雲。」問之而信。
==僖公三十年==
===經===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狄侵齊。
秋,衛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衛侯鄭歸於衛。晉人、秦人圍鄭。介人侵蕭。
冬,天王使宰周公來聘。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
===傳===
三十年春,晉人侵鄭,以觀其可攻與否。狄間晉之有鄭虞也。
夏,狄侵齊。晉侯使醫衍酖衛侯。甯俞貨醫,使薄其酖,不死。公為之請,納玉於王與晉侯,皆十榖。王許之。
秋,乃釋衛侯。衛侯使賂周歂、冶廑,曰:苟能納我,吾使爾為卿。周、冶殺元咺及子適、子儀。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將命,周歂先入,及門,遇疾而死。冶廑辭卿。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倍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謂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初,鄭公子蘭出奔晉,從於晉侯伐鄭,請無與圍鄭。許之。使待命於東。鄭石甲父、侯宣多逆以為大子,以求成於晉,晉人許之。
冬,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白、黑、形鹽。辭曰:「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則有備物之饗,以象其德。薦五味,羞嘉穀,鹽虎形,以獻其功。吾何以堪之?」
東門襄仲將聘於周,遂初聘於晉。
==僖公三十一年==
===經===
三十有一年春,取濟西田。公子遂如晉。
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
秋,七月。
冬,杞伯姬來求婦。狄圍衛。
十有二月,衛遷於帝丘。
===傳===
三十一年春,取濟西田,分曹地也。使臧文仲往,宿於重館。重館人告曰:「晉新得諸侯,必親其共,不速行,將無及也。」從之。分曹地自洮以南,東傅於濟,盡曹地也。
襄仲如晉,拜曹田也。
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非禮也。猶三望,亦非禮也。禮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牲成而卜郊。上怠慢也。望,郊之細也。不郊,亦無望可也。
秋,晉蒐於清原,作五軍似禦狄。趙衰為卿。
冬,狄圍衛,衛遷於帝丘。卜曰三百年。
衛成公夢康叔曰:「相奪予享。」公命祀相。甯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於此久矣。非衛之罪也。不可以間成王、周公之命祀,請改祀命。」
鄭洩駕惡公子瑕,鄭伯亦惡之,故公子瑕出奔楚。
==僖公三十二年==
===經===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己丑,鄭伯捷卒。衛人侵狄。
秋,衛人及狄盟。
冬,十有二月,己卯,晉侯重耳卒。
===傳===
三十二年春,楚鬭章請平於晉,晉陽處父報之。晉楚始通。
夏,狄有亂。衛入侵狄,狄請平焉。
秋,衛人及狄盟。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僖公三十三年==
===經===
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齊侯使國歸父來聘。
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師於殽。癸巳,葬晉文公。狄侵齊。公伐邾,取訾婁。
秋,公子遂帥師伐邾。晉人敗狄於箕。
冬,十月,公如齊。十有二月,公至自齊。乙巳,公薨於小寢。隕霜不殺草,李梅實。晉人、陳人、鄭人伐許。
===傳===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冑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告於鄭。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閒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
齊國莊子來聘,自郊勞至於贈賄,禮成而加之以敏。臧文仲言於公曰:「國子為政,齊猶有禮,君其朝焉。臣聞之,服於有禮,社稷之衛也。」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敵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梁弘御戎,萊駒為右。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殽,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伕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狄侵齊,因晉喪也。公伐邾,取訾婁,以報升陘之役。邾人不裝置。
秋,襄仲復伐邾。狄伐晉,及箕。
八月,戊子,晉侯敗狄於箕。郤缺獲白狄子。先軫曰: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免冑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
初,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與之歸,言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請用之!臣聞之,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公曰:「其父有罪,可乎?」對曰:「舜之罪也,殛鯀,其舉也興禹。管敬仲,桓之賊也,實相以濟。康誥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詩》曰:『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君取節焉可也!」文公以為下軍大夫。反自箕,襄公以三命命先且居將中軍,以再命命先茅之縣賞胥臣,曰:「舉郤缺,子之功也。」以一命命郤缺為卿,復與之冀,亦未有軍行。
冬,公如齊,朝,且弔有狄師也。反,薨於小寢,即安也。
晉、陳、鄭伐許,討其貳於楚也。楚令尹子上侵陳、蔡。陳、蔡成,遂伐鄭,將納公子瑕。門於桔柣之門,瑕覆於周氏之汪。外僕髡屯禽之以獻。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
晉陽處父侵蔡,楚子上救之,與晉師夾泜而軍。陽子患之,使謂子上曰:「吾聞之,『文不犯順,武不違敵。』子若欲戰,則吾退舍,子濟而陳,遲速唯命。不然,紓我,老師費財,亦無益也!」乃駕以待。子上欲涉,大孫伯曰:「不可。晉人無信,半涉而薄我,悔敗何及?不如紓之。」乃退舍。陽子宣言曰:「楚師遁矣!」遂歸。楚師亦歸。大子商臣譖子上曰:「受晉賂而闢之,楚之恥也。罪莫大焉!」王殺子上。
葬僖公,緩,作主,非禮也。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於主,烝、嘗、禘於廟。
閔公
06
|
春秋左氏傳/文公
|
僖公
==文公元年==
=== 經 ===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天王使叔服來會葬。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天王使毛伯來錫公命。晉侯伐衛。叔孫得臣如京師。衛人伐晉。
秋,公孫敖會晉侯於戚。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弒其君頵。公孫敖如齊。
=== 傳 ===
元年春,王使內史叔服來會葬。公孫敖聞其能相人也,見其二子焉。叔服曰:「穀也食子,難也收子。穀也豐下,必有後於魯國。」
於是閏三月,非禮也。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履端於始,序則不愆。舉正於中,民則不惑。歸餘於終,事則不悖。
夏,四月,丁巳,葬僖公。
王使毛伯衛來錫公命,叔孫得臣如周拜。
晉文公之季年,諸侯朝晉。衛成公不朝,使孔達侵鄭,伐緜、訾、及匡。晉襄公既祥,使告於諸侯而伐衛,及南陽。先且居曰:「效尤,禍也。請君朝王,臣從師。」晉侯朝王於溫,先且居、胥臣伐衛。
五月,辛酉朔,晉師圍戚。
六月,戊戌,取之,獲孫昭子。
衛人使告於陳,陳共公曰:「更伐之,我辭之。」衛孔達帥師伐晉。君子以為古,古者越國而謀。
秋,晉侯疆戚田,故公孫敖會之。
初,楚子將以商臣為大子,訪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齒未也,而又多愛,黜乃亂也。楚國之舉,恆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弗聽。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大子商臣。商臣聞之而未察,告其師潘崇曰:「若之何而察之?」潘崇曰:「享江芊而勿敬也。」從之。江芊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慾殺女而立職也。」告潘崇曰:「信矣。」潘崇曰:「能事諸乎?」曰:「不能。」「能行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
冬,十月,以宮甲圍成王。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謚之曰「靈」,不瞑,曰「成」,乃瞑。
穆王立,以其為大子之室與潘崇,使為大師,且掌環列之尹。
穆伯如齊,始聘焉,禮也。凡君即位,卿出並聘,踐脩舊好,要結外援,好事鄰國,以衛社稷,忠信卑讓之道也。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讓,德之基也。
殽之役,晉人既歸秦師,秦大夫及左右皆言於秦伯曰:「是敗也,孟明之罪也,必殺之。」秦伯曰:「是孤之罪也。周芮良夫之詩曰:『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是貪故也,孤之謂矣。孤實貪以禍夫子,夫子何罪?」復使為政。
==文公二年==
===經===
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晉侯及秦師戰於彭衙,秦師敗績。
丁丑,作僖公主。
三月,乙巳,及晉處父盟。
夏,六月,公孫敖會宋公、陳侯、鄭伯、晉士縠盟於垂隴。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於秋七月。
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僖公。
冬,晉人、宋人、陳人、鄭人、伐秦。公子遂如齊納幣。
===傳===
二年春,秦孟明視帥師伐晉,以報殽之役。
二月,晉侯禦之。先且居將中軍、趙衰佐之;王官無地御戎;狐鞫居為右。甲子,及秦師戰於彭衙,秦師敗績。晉人謂秦-{「}-拜賜之師-{」}-。戰於殽也,晉梁弘御戎、萊駒為右。戰之明日,晉襄公縛秦囚,使萊駒以戈斬之。囚呼、萊駒失戈,狼瞫取戈以斬囚,禽之以從公乘,遂以為右。箕之役,先軫黜之,而立續簡伯。狼瞫怒,其友曰:-{「}-盍死之?-{」}-瞫曰:-{「}-吾未獲死所。-{」}-其友曰:-{「}-吾與女為難。-{」}-瞫曰:-{「}-《周志》有之:-{『}-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死而不義,非勇也。共用之謂勇,吾以勇求右,無勇而黜,亦其所也。謂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子姑待之!-{」}-及彭衙既陳,以其屬馳秦師,死焉。晉師從之,大敗秦師。君子謂狼瞫於是乎君子。《詩》曰:-{「}-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怒不作亂,而以從師,可謂君子矣。秦伯猶用孟明。孟明增脩國政,重施於民。趙成子言於諸大夫曰:-{「}-秦師又至,將必闢之。懼而增德,不可當也。《詩》曰:-{『}-毋念爾祖,聿脩厥德。-{』}-孟明念之矣。念德不怠,其可敵乎?-{」}-
丁丑,作僖公主。書,不時也。
晉人以公不朝,來討。公如晉。
夏四月,己巳,晉人使陽處父盟公,以恥之。書曰:-{「}-及晉處父盟-{」}-,以厭之也。適晉不書,諱之也。
公未至,六月,穆伯會諸侯,及晉司空士縠盟於垂隴,晉討衛故也。書-{「}-士縠-{」}-,堪其事也。陳侯為衛請成於晉,執孔達以說。
秋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僖公,逆祀也。於是夏父弗忌為宗伯,尊僖公,且明見曰:-{「}-吾見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後小,順也。躋聖賢,明也。明順,禮也。-{」}-君子以為失禮。禮無不順。祀,國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謂禮乎?子雖齊聖,不先父食,久矣。故禹不先鯀,湯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宋祖帝乙,鄭祖厲王,猶上祖也。是以《魯頌》曰:-{「}-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君子曰禮,謂其後稷親,而先帝也。詩曰:-{「}-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君子曰:-{「}-禮謂其姊親而先姑也。-{」}-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廢六關、妾織蒲,三不仁也。作虛器、縱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
冬,晉先且居、宋公子成、陳轅選、鄭公子歸生,伐秦,取汪及彭衙而還,以報彭衙之役。卿不書,為穆公故,尊秦也,謂之崇德。襄仲如齊納幣,禮也。凡君即位,好舅甥,脩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孝,禮之始也。
==文公三年==
===經===
春,王正月,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伐沈,沈潰。
夏,五月,王子虎卒。秦人伐晉。
秋,楚人圍江,雨螽於宋。
冬,公如晉。
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晉侯盟。晉陽處父帥師伐楚,以救江。
===傳===
春,莊叔會諸侯之師伐沈,以其服於楚也。沈潰。凡民,逃其上曰潰,在上曰逃。衛侯如陳,拜晉成也。
夏四月,乙亥,王叔文公卒,來赴,弔如同盟,禮也。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屍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懼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舉善也。《詩》曰:-{「}-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孟明有焉;-{「}-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子桑有焉。
秋,雨螽於宋,隊而死也。
楚師圍江,晉先僕伐楚以救江。
冬,晉以江故告於周。王叔桓公、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門於方城,遇息公子朱而還。
晉人懼其無禮於公也,請改盟。公如晉,及晉侯盟。晉侯饗公,賦《菁菁者莪》,莊叔以公降拜,曰:-{「}-小國受命於大國,敢不慎儀?君貺之以大禮,何樂如之?抑小國之樂,大國之惠也。-{」}-晉侯降辭,登成拜,公賦《嘉樂》。
==文公四年==
===經===
春,公至自晉。
夏,逆婦姜於齊。狄侵齊。
秋,楚人滅江。晉侯伐秦,衛侯使甯俞來聘。
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風氏薨。
===傳===
春,晉人歸孔達於衛。以為衛之良也,故免之。
夏,衛侯如晉拜。曹伯如晉會正。
逆婦姜於齊,卿不行,非禮也。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於魯也,曰:-{「}-貴聘而賤逆之,君而卑之,立而廢之,棄信而壞其主,在國必亂,在家必亡。不允宜哉。《詩》曰:-{「}-畏天之威,於時保之-{」}-,敬主之謂也。-{」}-
秋,晉侯伐秦,圍刓新城,以報王官之役。
楚人滅江,秦伯為之降服,出次,不舉,過數。大夫諫,公曰:-{「}-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吾自懼也。-{」}-君子曰,詩云:-{「}-惟彼二國,其政不獲,惟此四國,爰究爰度,其秦穆之謂矣。-{」}-
衛甯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荅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王於是乎賜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幹大禮以自取戾。
冬,成風薨。
==文公五年==
===經===
春,王正月,王使榮叔歸含,且賵。
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風。王使召伯來會葬。
夏,公孫敖如晉。秦人入鄀。
秋,楚人滅六。
冬十月,甲申,許男業卒。
===傳===
春,王使榮叔來含,且賵。召昭公來會葬,禮也。初,鄀叛楚即秦,又貳於楚。
夏,秦人入鄀。六人叛楚,即東夷。
秋,楚成大心、仲歸帥師滅六。冬,楚子燮滅蓼。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德之不建,民之無援,哀哉!-{」}-
晉陽處父聘於衛,反過甯,甯嬴從之,及溫而還。其妻問之,嬴曰:-{「}-以剛。《商書》曰:-{『}-沈漸剛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沒乎!?天為剛德,猶不於時,況在人乎!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餘懼不獲其利,而離其難,是以去之。-{」}-晉趙成子、欒貞子、霍伯、臼季,皆卒。
==文公六年==
===經===
春,葬許僖公。
夏,季孫行父如陳。秋,季孫行父如晉。
八月,乙亥,晉侯驩卒。
冬十月,公子遂如晉。葬晉襄公。晉殺其大夫陽處父。晉狐射姑出奔狄。
閏月不告月。猶朝於廟。
===傳===
春,晉蒐於夷,舍二軍。使狐射姑將中軍,趙盾佐之。陽處父至自溫,改蒐於董,易中軍。陽子,成季之屬也,故黨於趙氏,且謂趙盾能,曰:-{「}-使能,國之利也。-{」}-是以上之。宣子於是乎始為國政,制事典、正法罪、闢刑獄、董逋逃、由質要、治舊洿、本秩禮、續常職、出滯淹。既成,以授大傅陽子,與大師賈佗,使行諸晉國,以為常法。臧文仲以陳、衛之睦也,欲求好於陳。
夏,季文子聘於陳,且娶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君子曰:-{「}-秦穆之不為盟主也,宜哉!死而棄民。先王違世,猶詒之法,而況奪之善人乎!?《詩》曰:-{『}-人之雲亡,邦國殄瘁。-{』}-無善人之謂。若之何奪之?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長,是以並建聖哲、樹之風聲、分之採物、著之話言、為之律度、陳之藝極、引之表儀、予之法制、告之訓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以禮,則使毋失其土宜,眾隸賴之,而後即命。聖王同之。今縱無法以遺後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難以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復東徵也。
秋,季文子將聘於晉,使求遭喪之禮以行。其人曰:-{『}-將焉用之?-{』}-文子曰:-{「}-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無之,實難。過求何害?-{」}-
八月,乙亥,晉襄公卒。靈公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君。趙孟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長,先君愛之,且近於秦。秦舊好也。置善則固,事長則順,立愛則孝,結舊則安。為難故,故欲立長君。有此四德者,難必抒矣。-{」}-賈季曰:-{「}-不如立公子樂。辰嬴嬖於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趙孟曰:-{「}-辰嬴賤,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且為二嬖,淫也。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國,闢也。母淫子闢,無威;陳小而遠,無援。將何安焉?杜祁以君故,讓偪姞而上之;以狄故,讓季隗而已次之,故班在四。先君是以愛其子,而仕諸秦,為亞卿焉。秦大而近,足以為援;母義子愛,足以威民。立之,不亦可乎?-{」}-使先蔑、士會,如秦,逆公子雍。賈季亦使召公子樂於陳。趙孟使殺諸郫。賈季怨陽子之易其班也,而知其無援於晉也。
九月,賈季使續鞫居殺陽處父。書曰-{「}-晉殺其大夫-{」}-,侵官也。
冬十月,襄仲如晉。葬襄公。
十一月,丙寅,晉殺續簡伯。賈季奔狄。宣子使臾駢送其帑。夷之蒐,賈季戮臾駢。臾駢之人,欲盡殺賈氏以報焉。臾駢曰:-{「}-不可。吾聞前志有之曰:-{『}-敵惠敵怨,不在後嗣,忠之道也。-{』}-夫子禮於賈季,我以其寵報私怨,無乃不可乎!?介人之寵,非勇也;損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釋此三者,何以事夫子?!-{」}-盡具其帑,與其器用財賄,親師扞之,送致諸竟。
閏月不告朔,非禮也。
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於是乎在矣。不告閏朔,棄時政也,何以為民?
==文公七年==
===經===
春,公伐邾。
三月,甲戌,取須句,遂城郚。
夏,四月,宋公王臣卒,宋人殺其大夫。戊子,晉人及秦人戰於令狐,晉先蔑奔秦,狄侵我西鄙。
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於扈。
冬,徐伐莒,公孫敖如莒蒞盟。
===傳===
春,公伐邾,間晉難也。
三月,甲戌,取須句,寘文公子焉,非禮也。
夏,四月,宋成公卒。於是公子成為右師,公孫友為左師,樂豫為司馬,鱗矔為司徒,公子蕩為司城,華御事為司寇。昭公將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陰矣,葛藟猶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為比,況國君乎?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圖之,親之以德,皆股肱也,誰敢攜貳,若之何去之?」不聽,穆襄之族,率國人以攻公,殺公孫固,公孫鄭,於公宮。六卿和公室,樂豫舍司馬,以讓公子卬。昭公即位而葬。書曰:「宋人殺其大夫。」不稱名,眾也,且言非其罪也。
秦康公送公子雍於晉,曰:「文公之入也,無衛,故有呂郤之難。」乃多與之徒衛。穆嬴日抱太子以啼於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將焉寘此?」出朝則抱以適趙氏,頓首於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屬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雖終,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宣子與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偪,乃背先蔑而立靈公,以禦秦師,箕鄭居守。趙盾將中軍,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軍,先蔑將下軍,先都佐之,步招御戎,戎津為右,及堇陰,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則賓也;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復緩師,秦將生心。先人有奪人之心,軍之善謀也;逐寇如追逃,軍之善政也。」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戊子,敗秦師於令狐,至於刳首。己丑,先蔑奔秦,士會從之。先蔑之使也,荀林父止之曰:「夫人大子猶在,而外求君,此必不行,子以疾辭,若何?不然,將及,攝卿以往,可也,何必子,同官為寮,吾嘗同寮,敢不盡心乎?」弗聽,為賦《板》之三章,又弗聽。及亡,荀伯盡送其帑,及其器用財賄於秦,曰:「為同寮故也。」士會在秦三年,不見士伯。其人曰:「能亡人於國,不能見於此,焉用之?」士季曰:「吾與之同罪,非義之也,將何見焉?」及歸,遂不見。
狄侵我西鄙,公使告於晉。
趙宣子使因賈季問酆舒,且讓之。
酆舒問於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
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
秋,八月,齊侯、宋公、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晉趙盾,盟於扈,
晉侯立故也。公後至,故不書所會。
凡會諸侯,不書所會,後也。
後至不書其國,闢不敏也。
穆伯娶於莒,曰,戴已,生文伯;
其娣聲已,生惠叔。
戴已卒,又聘於莒。
莒人以聲已辭,則為襄仲聘焉。
冬,徐伐莒,莒人來請盟。
穆伯如莒蒞盟,且為仲逆。
及鄢陵,登城見之,美,自為娶之。
仲請攻之,公將許之。
叔仲惠伯諫曰:
「臣聞之,兵作於內為亂,於外為寇。寇猶及人,亂自及也。
今臣作亂,而君不禁,以啟寇讎,若之何?」
公止之,惠伯成之。
使仲舍之,公孫敖反之,復為兄弟如初。
從之。
晉郤缺言於趙宣子曰:「日衛不睦,故取其地。
今已睦矣,可以歸之。
叛而不討,何以示威?
服而不柔,何以示懷?
非威非懷,何以示德?
無德,何以主盟?
子為正卿,以主諸侯,而不務德,將若之何?
《夏書》曰:
『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勿使壞。』
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謂之九歌。
六府三事,謂之九功。
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
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
義而行之,謂之德禮。
無禮不樂,所由叛也。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
盍使睦者歌吾子乎?」
宣子說之。
==文公八年==
===經===
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八月,戊申,天王崩。
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趙盾,盟于衡雍。
乙酉,公子遂會雒戎,盟於暴。
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復。丙戌,奔莒。螽。
宋人殺其大夫司馬,宋司城來奔。
===傳===
春,晉侯使解揚歸匡、戚之田於衛,
且復致公婿池之封,自申至於虎牢之竟。
夏,秦人伐晉,取武城,以報令狐之役。
秋,襄王崩,晉人以扈之盟來討。
冬,襄仲會晉趙孟,盟于衡雍,報扈之盟也。
遂會伊雒之戎,書曰,公子遂,珍之也。
穆伯如周弔喪,不至,以幣奔莒,從已氏焉。
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昭公不禮焉。
夫人因戴氏之族,以殺襄公之孫孔叔、公孫鍾離,及大司馬公子卬,
皆昭公之黨也。司馬握節以死,故書以官。
司城蕩意諸來奔,效節於府人而出,公以其官逆之,
皆復之,亦書以官,皆貴之也。
夷之蒐,晉侯將登箕鄭父、先都,而使士縠,梁益耳,將中軍。
先克曰:「狐趙之勳,不可廢也。」
從之,先克奪蒯得田於堇陰,故箕鄭父、先都、士縠、
梁益耳、蒯得,作亂。
==文公九年==
===經===
春,毛伯來求金,夫人姜氏如齊。
二月,叔孫得臣如京師。辛丑,葬襄王。晉人殺其大夫先都。
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齊。
晉人殺其大夫士縠,及箕鄭父。
楚人伐鄭。公子遂會晉人、宋人、衛人、許人,救鄭。
夏,狄侵齊。
秋,八月,曹伯襄卒。
九月,癸酉,地震。
冬,楚子使椒來聘。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隧,葬曹共公。
===傳===
春,王正月,己酉,使賊殺先克。
乙丑,晉人殺先都,梁益耳。
毛伯衛來求金,非禮也。不書王命,未葬也。
二月,莊叔如周葬襄王。
三月,甲戌,晉人殺箕鄭父,士縠,蒯得。
範山言於楚子:「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
楚子師於狼淵以伐鄭,囚公子堅,公子尨,及樂耳。
鄭及楚平,公子遂會晉趙盾、宋華耦、衛孔達、許大夫,救鄭,不及楚師。
卿不書,緩也,以懲不恪。
夏,楚侵陳,克壺丘,以其服於晉也。
秋,楚公子朱自東夷伐陳,陳人敗之,獲公子茷。
陳懼,乃及楚平。
冬,楚子越椒來聘,執幣傲。
叔仲惠伯:「是必滅若敖氏之宗,傲其先君,神弗福也。」
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禮也。
諸侯相弔賀也,雖不當事,苟有禮焉 ,書也,以無忘舊好。
==文公十年==
===經===
春,王三月,辛卯,臧孫辰卒,
夏,秦伐晉,楚殺其大夫宜申,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及蘇子盟於女栗,
冬,狄侵宋,楚子,蔡侯,次於厥貉,
===傳===
春,晉人伐秦,取少梁,
夏,秦伯伐晉,取北徵,初楚範巫矞似,謂成王,與子玉,子西,曰,三君皆將強死,城濮之役,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西,子西縊而縣絕,王使適至,遂止之,使為商公,沿漢泝江,將入郢,王在渚宮,下見之,懼而辭曰,臣免於死,又有讒言,謂臣將逃,臣歸死於司敗也,王使為工尹,又與子家謀弒穆王,穆王聞之,
五月,殺鬥宜申,及仲歸,
秋,七月,及蘇子盟於女栗,頃王立故也,陳侯,鄭伯,會楚子於息,
冬,遂及蔡侯,次於厥貉,將以伐宋,宋華御事曰,楚欲弱我也,先為之弱乎,何必使誘我,我實不能,民何罪,乃逆楚子,勞且聽命,遂,道以田孟諸,宋公為右盂,鄭伯為左盂,期思公復遂,為右司馬,子朱及文之無畏,為左司馬,命夙駕載燧,宋公違命,無畏抶其僕以徇,或謂子舟曰,國君不可戮也,子舟曰,當官而行,何彊之有,詩曰,剛亦不吐,柔亦不茹,毋縱詭隨,以謹罔極,是亦非闢彊也,敢愛死以亂官乎,厥貉之會,麇子逃歸,
==文公十一年==
===經===
春,楚子伐麇。
夏,叔仲彭生,會晉郤缺於承筐。
秋,曹伯來朝,公子遂如宋,狄侵齊。
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於鹹。
===傳===
春,楚子伐麇,成大心敗麇師於防渚,潘崇復伐麇,至於鍚穴。
夏,叔仲惠伯會晉郤缺於承筐,謀諸侯之從於楚者。
秋,曹文公來朝,即位而來見也。
襄仲聘於宋,且言司城蕩意諸而復之,
因賀楚師之不害也。
鄋瞞侵齊,遂伐我,公卜使叔孫得臣追之,
吉,侯叔夏御莊叔,綿房甥為右,
富父終甥駟乘。
冬,十月,甲午,敗狄於鹹,獲長狄僑如。
富父終甥樁其喉,以戈殺之,
埋其首於子駒之門,以命宣伯。
初,宋武公之世,鄋瞞伐宋,
司徒皇父帥師禦之,耏班御皇父充石,
公子穀甥為右,司寇牛父駟乘,以敗狄於長丘,
獲長狄緣斯,皇父之二子死焉。
宋公於是以門賞耏班,使食其徵謂之耏門。
晉之滅潞也,獲僑如之弟焚如。
齊襄公之二年,鄋瞞伐齊,
齊王子成父獲其弟榮如,
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門。
衛人獲其季弟簡如,
鄋瞞由是遂亡。
郕大子朱儒,自安於夫鍾,國人弗徇。
==文公十二年==
===經===
春,王正月,郕伯來奔,杞伯來朝,
二月,庚子,子叔姬卒,
夏,楚人圍巢,
秋,滕子來朝,秦伯使術來聘,
冬,十有二月,戊午,晉人,秦人,戰於河曲,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鄆,
===傳===
春,郕伯卒,郕人立君,大子以夫鍾與郕邽來奔,公以諸侯逆之,非禮也,故書曰,郕伯來奔,不書地,尊諸侯也,杞桓公來朝,始朝公也,且請絕叔姬,而無絕昏,公許之,
二月,叔姬卒,不言杞,絕也,書叔姬,言非女也,楚令尹大孫伯卒,成嘉為令尹,群舒叛楚,夏,子孔執舒子平,及宗子,遂圍巢,
秋,滕昭公來朝,亦始朝公也,秦伯使西乞術來聘,且言將伐晉,襄仲辭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魯國,鎮撫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辭玉,對曰,不腆敝器,不足辭也,主人三辭,賓客曰,寡君願徼福於周公,魯公,以事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諸執事,以為瑞節,要結好命,所以藉寡君之命,結二國之好,是以敢致之,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國無陋矣,厚賄之,秦為令狐之役故,
冬,秦伯伐晉,取羈馬,晉人禦之,趙盾將中軍,荀林父佐之,郤缺將上軍,臾駢佐之,欒盾將下軍,胥甲佐之,範無恤御戎,以從秦師於河曲,臾駢曰,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從之,秦人慾戰,秦伯謂士會曰,若何而戰,對曰,趙氏新出其屬曰臾駢,必實為此謀,將以老我師也,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若使輕者肆焉,其可,秦伯以璧祈戰於河,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謀,將獨出,乃以其屬出,宣子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交綏,秦行人夜戒晉師曰,兩君之士,皆未憖也,明日請相見也,臾駢曰,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將遁矣,薄諸河,必敗之,胥甲,趙穿,當軍門呼曰,死傷未收而棄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於險,無勇也,乃止,秦師夜遁,復侵晉,入瑕,城諸及鄆,書時也,
==文公十三年==
===經===
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午,陳侯朔卒,邾子蘧蒢卒,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大室屋壞,
冬,公如晉,衛侯會公於沓,狄侵衛,
十有二月,己丑,公及晉侯盟,公還自晉,鄭伯會公於棐,
===傳===
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晉人患秦之用士會也,
夏,六卿相見於諸浮,趙宣子曰,隨會在秦,賈季在狄,難日至矣,若之何,中行桓子曰,請復賈季,能外事,且由舊勳,郤成子曰,賈季亂,且罪大,不如隨會,能賤而有恥,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無罪,乃使魏壽餘偽以魏叛者,以誘士會,執其帑於晉,使夜逸,請自歸於秦,秦伯許之,履士會之足於朝,秦伯師於河西,魏人在東,壽餘曰,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吾與之,先使士會,士會辭曰,晉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乃行,繞朝贈之以策,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既濟,魏人譟而還,秦人歸其帑,其處者為劉氏,
邾文公卜遷於繹,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子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左右曰,命可長也,君何弗為,邾子曰,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苟利矣,遷也,吉莫如之,遂遷於繹,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秋,七月,大室之屋壞,書不共也,
冬,公如晉朝且尋盟,衛侯會公於沓,請平於晉,公還,鄭伯會公於棐,亦請平於晉,公皆成之,鄭伯與公宴於棐,子家賦鴻鴈,季文子曰,寡君未免於此,文子賦四月,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采薇之四章,鄭伯拜,公荅拜,
==文公十四年==
===經===
春,王正月,公至自晉,邾人伐我南鄙,叔彭生帥帥伐邾,
夏,五月,乙亥,齊侯潘卒,
六月,公會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癸酉,同盟於新城,
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公至自會,晉人納捷菑於邾,弗克納,
九月,甲申,公孫敖卒於齊,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宋子哀來奔,
冬,單伯如齊,齊人執單伯,齊人執子叔姬,
===傳===
春,頃王崩,周公閱與王孫,蘇爭政,故不赴,凡崩薨,不赴則不書,禍福不告亦不書,不懲敬也,邾文公之卒也,公使弔焉,不敬,邾人來討,伐我南鄙,故惠伯伐邾子叔姬妃齊昭公,生舍,叔姬無寵,舍無威,公子商人驟施於國,而多聚士,盡其家,貸於公有司以繼之,
夏,五月,昭公卒,舍即位,邾文公元妃齊姜,生定公,二妃晉姬,生捷菑,文公卒,邾人立定公,捷菑奔晉,
六月,同盟於新城,從於楚者服,且謀邾也,
秋,七月,乙卯夜,齊商人弒舍而讓元,元曰,爾求之久矣,我能事爾,爾不可使多蓄憾,將免我乎,爾為之,有星孛入於北斗,周內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晉趙盾以諸侯之師八百乘,納捷菑於邾,邾人辭曰,齊出貜且長,宣子曰,辭順而弗從,不祥,乃還,周公將與王孫蘇訟於晉,王叛王孫蘇,而使尹氏與聃啟,訟周公於晉,趙宣子平王室而復之,楚莊王立,子孔,潘崇,將襲群舒,使公子燮與子儀守,而伐舒蓼,二子作亂,城郢,而使賊殺子孔,不克而還,
八月,二子以楚子出,將如商密,廬戢黎及叔麇誘之,遂殺鬥克,及公子燮,初,鬥克囚於秦,秦有殽之敗,而使歸求成,成而不得志,公子燮求令尹而不得,故二子作亂,穆伯之從己氏也,魯人立文伯,穆伯生二子於莒,而求復,文伯以為請,襄仲使無朝聽命,復而不出,二年而盡室以復適莒,文伯疾,而請曰,穀之子弱,請立難也,許之,文伯卒,立惠叔,穆伯請重賂以求復,惠叔以為請,許之,將來,
九月,卒於齊,告喪,請葬,弗許,宋高哀為蕭封人,以為卿,不義宋公而出,遂來奔,書曰,宋子哀來奔,貴之也,齊人定懿公,使來告難,故書以九月,齊公子元,不順懿公之為政也,終不曰公,曰夫已氏,襄仲使告於王,請以王寵,求昭姬於齊,曰,殺其子,焉用其母,請受而罪之,
冬,單伯如齊,請子叔姬,齊人執之,又執子叔姬,
==文公十五年==
===經===
春,季孫行父如晉,
三月,宋司馬華孫來盟,
夏,曹伯來朝,齊人歸公孫敖之喪,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單伯至自齊,晉郤缺帥師伐蔡,戊申,入蔡,
秋,齊人侵我西鄙,季孫行父如晉,
冬,十有一月,諸侯盟於扈,
十有二月,齊人來歸子叔姬,齊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
===傳===
春,季文子如晉,為單伯與子叔姬故也,
三月,宋華耦來盟,其官皆從之,書曰,宋司馬華孫,貴之也,公與之宴,辭曰,君之先臣督,得罪於宋殤公,名在諸侯之策,臣承其祀,其敢辱君,請承命於亞旅,魯人以為敏,
夏,曹伯來朝,禮也,諸侯五年再相朝,以脩王命,古之制也,齊人或為孟氏謀,曰,魯爾親也,飾棺寘諸堂阜,魯必取之,從之,卞人以告,惠叔猶毀以為請,立於朝以待命,許之,取而殯之,齊人送之書曰,齊人歸公孫敖之喪,為孟氏,且國故也,葬視共仲,聲己不視,帷堂而哭,襄仲欲勿哭,惠伯曰喪,親之終也,雖不能始,善終可也,史佚有言曰,兄弟致美,救乏,賀善,弔災,祭敬,喪哀,情雖不同,毋絕其愛親之道也,子無失道,何怨於人,襄仲說,帥兄弟以哭之,他年,其二子來,孟獻子愛之,聞於國,或譖之曰,將殺子,獻子以告,季文子二子曰,夫子以愛我聞,我以將殺子聞,不亦遠於禮乎,遠禮不如死,一人門於句鼆,一人門於戾丘,皆死,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非禮也,日有食之,天子不舉,伐鼓於社,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以昭事神,訓民事君,示有等威,古之道也,齊人許單伯請而赦之,使來致命,書曰,單伯至自齊,貴之也,新城之盟,蔡人不與,晉郤缺以上軍下軍伐蔡,曰,君弱,不可以怠,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還,凡勝國,曰滅之,獲大城焉,曰入之,
秋,齊人侵我西鄙,故季文子告於晉,
冬,十一月,晉侯,宋公,衛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盟於扈,尋新城之盟,且謀伐齊也,齊人賂晉侯,故不克而還,於是有齊難,是以公不會,書曰,諸侯盟於扈,無能為故也,凡諸侯會,公不與不書,諱君惡也,與而不書,後也,齊人來歸子叔姬,王故也,齊侯侵我西鄙,謂諸侯不能也,遂伐曹,人其郛,討其來朝也,季文子曰,齊侯其不免乎,己則無禮,而討於有禮者,曰,女何故行禮,禮以順天,天之道也,己則反天,而又以討人,難以免矣,詩曰,胡不相畏,不畏於天,君子之不虐幼賤,畏於天也,在周頌曰,畏天之威,於時保之,不畏於天,將何能保,以亂取國,奉禮以守,猶懼不終,多行無禮,弗能在矣,
==文公十六年==
===經===
春,季孫行父會齊侯於陽穀,齊侯弗及盟,
夏,五月,公四不視朔,
六月,戊辰,公子遂及齊侯,盟於郪丘,
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毀泉臺,楚人,秦人,巴人,滅庸,
冬,十有一月,宋人弒其君杵臼,
===傳===
春,王正月,及齊平,公有疾,使季文子會齊侯於陽穀,請盟,齊侯不肯,曰,請俟君間,
夏,五月,公四不視朔,疾也,公使襄仲納賂於齊侯,故盟於郪丘,有蛇自泉宮出,入於國,如先君之數,
秋,八月,辛未,聲姜薨,毀泉臺,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徙於阪高,蒍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乃出師,旬有五日,百濮乃罷,自廬以往,振廩同食,次於句澨,使廬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揚窗,三宿而逸,曰,庸師眾,群蠻聚焉,不如復大師,且起王卒,合而後進,師叔曰,不可,姑又與之遇,以驕之,彼驕我怒,而後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唯裨,鯈,魚,人實逐之,庸人曰,楚不足與戰矣,遂不裝置,楚子乘馹,會師於臨品,分為二隊,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秦人巴人從楚師,群蠻從楚子盟,遂滅庸,宋公子鮑禮於國人,宋饑,竭其粟而貸之,年自七十以上,無不饋詒也,時加羞珍異,無日不數於六卿之門,國之材人,無不事也,親自桓以下,無不恤也,公子鮑美而豔,襄夫人慾通之,而不可,夫人助之施,昭公無道,國人奉公子鮑以因夫人,於是華元為右師,公孫友為左師,華耦為司馬,鱗鱹為司徒,蕩意諸為司城,公子朝為司寇,初,司城蕩卒,公孫壽辭司城,請使意諸為之,既而告人曰,君無道,吾官近,懼及焉,棄官則族無所庇,子,身之貳也,姑紓死焉,雖亡子,猶不亡族,既,夫人將使公田孟諸而殺之,公知之,盡以寶行,蕩意諸曰,盍適諸侯,公曰,不能其大夫,至於君祖母,以及國人,諸侯誰納我,且既為人君,而又為人臣,不如死,盡以其寶賜左右,以使行,夫人使謂司城去公,對曰,臣之而逃其難,若後君何,
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將田孟諸,未至,夫人王姬使帥甸攻而殺之,蕩意諸死之,書曰,宋人弒其君杵臼,君無道也,文公即位,使母弟須為司城,華耦卒,而使蕩虺為司馬,
==文公十七年==
===經===
春,晉人,衛人,陳人,鄭人,伐宋,
夏,四月,癸亥,葬我小君聲姜,齊侯伐我西鄙,
六月,癸未,公及齊侯盟於穀,諸侯會於扈,
秋,公至自穀,
冬,公子遂如齊,
===傳===
春,晉荀林父,衛孔達,陳公孫寧,鄭石楚,伐宋,討曰,何故弒君,猶立文公而還,卿不書,失其所也,
夏,四月,癸亥,葬聲姜,有齊難,是以緩,齊侯伐我北鄙,襄仲請盟,
六月,盟於穀,晉侯蒐於黃父,遂復合諸侯於扈,平宋也,公不與會,齊難故也,書曰諸侯,無功也,於是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九月,蔡侯入於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
十一月,克減侯宣多,而隨蔡侯以朝於執事,
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請陳侯於楚,而朝諸君,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
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於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於襄,而再見於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雖我小國,則篾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於鯈,唯執事命之,
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朝於齊,
四年,二月,壬戌,為齊侵蔡,亦獲成於楚,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豈其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晉鞏朔行成於鄭,趙穿,公婿池,為質焉,
秋,周甘歜敗戎於邥垂,乘其飲酒也,
冬,十月,鄭大子夷,石楚,為質於晉,襄仲如齊,拜穀之盟,復曰,臣聞齊人將食魯之麥,以臣觀之,將不能齊君之語偷,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
==文公十八年==
===經===
春,王二月,丁丑,公薨於臺下,秦伯罃卒,
夏,五月,戊戌,齊人弒其君商人,
六月,癸酉,葬我君文公,
秋,公子遂,叔孫得臣,如齊,
冬,十月,子卒,夫人姜氏歸於齊,季孫行父如齊,莒弒其君庶其,
===傳===
春,齊侯戒師期,而有疾,醫曰,不及秋,將死,公聞之,卜曰,尚無及期,惠伯令龜,卜楚丘佔之,曰,齊侯不及期,非疾也,君亦不聞,令龜有咎,二月,丁丑,公薨,
齊懿公之為公子也,與邴歜之父爭田,弗勝,及即位,乃掘而刖之,而使歜僕,納閻職之妻,而使職驂乘,
夏,五月,公遊於申池,二人浴於池,歜以撲抶職,職怒,歜曰,人奪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傷,職曰,與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乃謀弒懿公,納諸竹中,歸舍爵而行,齊人立公子元,
六月,葬文公,
秋,襄仲,莊叔,如齊,惠公立故,且拜葬也,文公二妃,敬嬴生宣公,敬嬴嬖,而私事襄仲,宣公長,而屬諸襄仲,襄仲欲立之,叔仲不可,仲見於齊侯而請之,齊侯新立,而欲親魯,許之,
冬,十月,仲殺惡及視,而立宣公,書曰,子卒,諱之也,仲以君命召惠伯,其宰公冉務人止之,曰,入必死,叔仲曰,死君命可也,公冉務人曰,若君命可死,非君命何聽,弗聽,乃入,殺而埋之馬矢之中,公冉務人奉其帑以奔蔡,既而復叔仲氏,
夫人姜氏歸於齊,大歸也,將行哭而過市,曰天乎,仲為不道,殺適,立庶,市人皆哭,魯人謂之哀姜,
莒紀公子生大子僕,又生季佗,愛季佗而黜僕,且多行禮於國,僕因國人以弒紀公,以其寶玉來奔,納諸宣公,公命與之邑,曰,今日必授,季文子使司寇出諸竟,曰,今日必達,公問其故,季文子使大史克對曰,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禮,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隊,曰,見有禮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見無禮於其君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作誓命曰,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器為姦,主藏之名,賴姦之用,為大凶德,有常無赦,在九刑不忘,行父還觀莒僕,莫可則也,孝敬忠信為吉德,盜賊藏姦為凶德,夫莒僕,則其孝敬,則弒君父矣,則其忠信,則竊寶玉矣,其人,則盜賊也,其器,則姦兆也,保而利之,則主藏也,以訓則昏,民無則焉,不度於善,而皆在於凶德,是以去之,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於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醜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惡名,以至於堯,堯不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故虞書數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無違教也,曰,納於百揆,百揆時序,無廢事也,曰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無兇人也,舜有大功二十而為天子,今行父雖未獲一吉人,去一兇矣,於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庶幾免於戾乎,
宋武氏之族道昭公子,將奉司城須以作亂,十二月,宋公殺母弟須,及昭公子使戴,莊,桓,之族,攻武氏於司馬子伯之館,遂出武穆之族,使公孫師為司城,公子朝卒,使樂呂為司寇,以靖國人。
僖公
06
|
春秋左氏傳/宣公
|
文公
==宣公元年==
===經===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子遂如齊逆女.
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
夏.季孫行父如齊.晉放其大夫胥甲父於衛.公會齊侯於平州.公子遂如齊.
六月.齊人取濟西田.
秋.邾子來朝.楚子.鄭人.侵陳.遂侵宋.晉趙盾帥師救陳.宋公.陳侯.衛侯.曹伯.會晉師於棐林.伐鄭.
冬.晉趙穿帥師侵崇.晉人.宋人.伐鄭.
===傳===
元年春.王正月.公子遂如齊逆女.尊君命也.
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尊夫人也.
夏.季文子如齊.納賂.以請會.晉人討不用命者.放胥甲父於衛.而立胥克.先辛奔齊.會於平州.以定公位.東門襄仲如齊拜成.
六月.齊人取濟西之田.為立公故.以賂齊也.宋人之弒昭公也.晉荀林父以諸侯之師伐宋.宋及晉平.宋文公受盟於晉.又會諸侯於扈.將為魯討齊.皆取賂而還.鄭穆公曰.晉不足與也.遂受盟於楚.陳共公之卒.楚人不禮焉.陳靈公受盟於晉.
秋.楚子侵陳.遂侵宋.晉趙盾帥師救陳宋.會於棐林.以伐鄭也.楚蒍賈救鄭.遇於北林.囚晉解揚.晉人乃還.晉欲求成於秦.趙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吾以求成焉.
冬.趙穿侵崇.秦弗與成.晉人伐鄭.以報北林之役.於是晉侯侈.趙宣子為政.驟諫而不入.故不競於楚.
==宣公二年==
===經===
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華元帥師.及鄭公子歸生帥師.戰於大棘.宋師敗績.獲宋華元.秦師伐晉.
夏. 晉人.宋人.衛人.陳人.侵鄭.
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皋.
冬.十月.乙亥.天王崩.
===傳===
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於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
二月.壬子.戰於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狂狡輅鄭人.鄭人入於井.倒戟而出之.獲狂狡.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易之戮也.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於是刑孰大焉.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殘民以逞.宋人以兵車百乘.文馬百駟.以贖華元於鄭.半入.華元逃歸.立於門外.告而入.見叔牂.曰.子之馬然也.對曰.非馬也.其人也.既合而來奔.宋城.華元為植.巡功.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使其驂乘.謂之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人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華元曰.去之.夫其口眾我寡.秦師伐晉.以報崇也.遂圍焦.
夏.晉趙盾救焦.遂自陰地.及諸侯之師侵鄭.以報大棘之役.楚鬥椒救鄭.曰.能欲諸侯而惡其難乎.遂次於鄭.以待晉師.趙盾曰.彼宗競於楚.殆將斃矣.姑益其疾.乃去之.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闢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歎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鬥且出.提彌明死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於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趙穿逆公子黑臀於周.而立之.壬申.朝於武宮.初.麗姬之亂.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無公族.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為餘子.其庶子為公行.晉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趙盾請以括為公族.曰.君姬氏之愛子也.微君姬氏.則臣狄人也.公許之.
冬.趙盾為旄車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為公族大夫.
==宣公三年==
===經===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猶三望.葬匡王.楚子伐陸渾之戎.
夏.楚人侵鄭.
秋.赤狄侵齊.宋師圍曹.
冬.十月.丙戌.鄭伯蘭卒.葬鄭穆公.
===傳===
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禮也.望.郊之屬也.不郊.亦無望可也.晉侯伐鄭.及郔.鄭及晉平.士會入盟.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姦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夏.楚人侵鄭.鄭即晉故也.宋文公即位三年殺母弟須.及昭公子.武氏之謀也.使戴桓之族.攻武氏於司馬子伯之館.盡逐武穆之族.武穆之族.以曹師伐宋.
秋.宋師圍曹.報武氏之亂也.
冬.鄭穆公卒.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曰.餘為伯鯈.餘而祖也.以是為而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見之.與之蘭而御之.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徵蘭乎.公曰.諾.生穆公.名之曰蘭.文公報鄭子之妃.曰陳媯.生子華.子臧.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使盜殺子臧於陳宋之間.又娶於江.生公子士.朝於楚.楚人酖之.及葉而死.又娶於蘇.生子瑕.子俞彌.俞彌早卒.洩駕惡瑕.文公亦惡之.故不立也.公逐群公子.公子蘭奔晉.從晉文公伐鄭.石癸曰.吾聞姬姞耦.其子孫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今公子蘭.姞甥也.天或啟之.必將為君.其後必蕃.先納之.可以亢寵.與孔將鉏.侯宣多.納之.盟於大宮.而立之.以與晉平.穆公有疾.曰.蘭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蘭而卒.
==宣公四年==
===經===
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秦伯稻卒.
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赤狄侵齊.
秋.公如齊.公至自齊.
冬.楚子伐鄭.
===傳===
四年春.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非禮也.平國以禮.不以亂.伐而不治.亂也.以亂平亂.何治之有無治.何以行禮.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子家曰.畜老猶憚殺之.而況君乎.反譖子家.子家懼而從之.
夏‧弒靈公.書曰.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權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無能達也.凡弒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鄭人立子良.辭曰.以賢則去疾不足.以順.則公子堅長.乃立襄公.襄公將去穆氏.而舍子良.子良不可曰.穆氏宜存.則固願也.若將亡之.則亦皆亡.去疾何為.乃舍之.皆為大夫.初.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為大慼.及將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無及於難.且泣曰.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及令尹子文卒.鬥般為令尹.子越為司馬.蒍賈為工正.譖子揚而殺之.子越為令尹.已為司馬.子越又惡之.乃以若敖氏之族.圄伯嬴於轑陽.而殺之.遂處烝野.將攻王.王以三王之子為質焉.弗受.師於漳澨.
秋.七月.戊戌.楚子與若敖氏戰於皋滸.伯棼射王.汰輈.及鼓跗.著於丁寧.又射.汰輈.以貫笠轂.師懼.退.王使巡師曰.吾先君文王克息.獲三矢焉.伯棼竊其二.盡於是矣.鼓而進之.遂滅若敖氏.初.若敖娶於鄖.生鬥伯比.若敖卒.從其母畜於邧.淫於邧子之女.生子文焉.邧夫人使棄諸夢中.虎乳之.邧子田.見之.懼而歸.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故命之曰鬥穀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實為令尹子文.其孫箴尹克黃.使於齊.還及宋.聞亂.其人曰.不可以人矣.箴尹曰.棄君之命.獨誰受之.君.天也.天可逃乎.遂歸復命.而自拘於司敗.王思子文之治楚國也.曰.子文無後.何以勸善.使復其所.改命曰生
.
冬.楚子伐鄭.鄭未服也.
==宣公五年==
===經===
五年春.公如齊.
夏.公至自齊.
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叔姬.叔孫得臣卒.
冬.齊高固及子叔姬來.楚人伐鄭.
===傳===
五年春.公如齊.高固使齊侯止公.請叔姬焉.
夏.公至自齊.書過也.
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女.自為也.故書曰.逆叔姬.即自逆也.
冬.來.反馬也.楚子伐鄭.陳及楚平.晉荀林父救鄭伐陳.
==宣公六年==
===經===
六年春.晉趙盾.衛孫免.侵陳.
夏.四月.
秋.八月.螽.
冬.十月.
===傳===
六年春.晉衛侵陳.陳即楚故也.
夏.定王使子服求後於齊.
秋.赤狄伐晉.圍懷.及邢丘.晉侯欲伐之.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貫.將可殪也.周書曰.殪戎殷.此類之謂也.
冬.召桓公逆王后於齊.楚人伐鄭.取成而還.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語.欲為卿伯廖告人曰.無德而貪.其在周易豐之離.弗過之矣.間一歲.鄭人殺之.
==宣公七年==
===經===
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
夏.公會齊侯伐萊.
秋.公至自伐萊.大旱.
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於黑壤.
===傳===
七年春.衛孫桓子來盟.始通.且謀會晉也.
夏.公會齊侯伐萊.不與謀也.凡師出.與謀曰及.不與謀曰會.赤狄侵晉.取向陰之禾.鄭及晉平.公子宋之謀也.故相鄭伯以會.
冬.盟於黑壤.王叔桓公臨之.以謀不睦.晉侯之立也.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晉人止公於會.盟於黃父.公不與盟.以賂免.故黑壤之盟不書.諱之也.
==宣公八年==
===經===
八年春.公至自會.
夏.六月.公子遂如齊.至黃.乃復.辛巳.有事於大廟.仲遂卒於垂.壬午.猶繹.萬入.去籥.戊子.夫人嬴氏薨.晉師.白狄.伐秦.楚人滅舒蓼.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敬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城平陽.楚師伐陳.
===傳===
春.白狄及晉平.
夏.會晉伐秦.晉人獲秦諜.殺諸絳市.六日而蘇.有事於大廟.襄仲卒而繹.非禮也.楚為眾舒叛故.伐舒蓼.滅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吳越而還.晉胥克有蠱疾.郤缺為政.
秋.廢胥克.使趙朔佐下軍.
冬.葬敬嬴.旱無麻.始用葛茀.雨不克葬.禮也.禮.卜葬先遠日.闢不懷也.城平陽.書時也.陳及晉平.楚師伐陳.取成而還.
==宣公九年==
===經===
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齊.公至自齊.
夏.仲孫蔑如京師.齊侯伐萊.
秋.取根牟.
八月.滕子卒.
九月.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會於扈.晉荀林父帥師伐陳.辛酉.晉侯黑臀卒於扈.
冬.十月.癸酉.衛侯鄭卒.宋人圍滕.楚子伐鄭.晉郤缺帥師救鄭.陳殺其大夫洩冶.
===傳===
春.王使來徵聘.
夏.孟獻子聘於周.王以為有禮.厚賄之.
秋.取根牟.言易也.滕昭公卒.會於扈.討不睦也.陳侯不會.晉荀林父以諸侯之師伐陳.晉侯卒於扈.乃還.
冬.宋人圍滕.因其喪也.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洩冶諫曰:「公卿宣淫.民無效焉.且聞不令.君其納之.」公曰:「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請殺之.公弗禁.遂殺洩冶.孔子曰:「詩云.民之多闢.無自立闢.其洩冶之謂乎!」
楚子為厲之役故.伐鄭.晉郤缺救鄭.鄭伯敗楚師於柳棼.國人皆喜.唯子良憂.曰.是國之災也.吾死無日矣.
==宣公十年==
===經===
春.公如齊.公至自齊.齊人歸我濟西田.
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己巳.齊侯元卒.齊崔氏出奔衛.公如齊.
五月.公至自齊.癸巳.陳夏徵舒弒其君平國.
六月.宋師伐滕.公孫歸父如齊.葬齊惠公.晉人.宋人.衛人.曹人.伐鄭.
秋.天王使王季子來聘.公孫歸父帥師伐邾.取繹.大水.季孫行父如齊.
冬.公孫歸父如齊.齊侯使國佐來聘.饑.楚子伐鄭.
===傳===
春.公如齊.齊侯以我服故.歸濟西之田.
夏.齊惠公卒.崔杼有寵於惠公.高.國畏其偪也.公卒而逐之.奔衛.書曰.崔氏.非其罪也.且告以族.不以名.凡諸侯之大夫違.告於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廟.敢告.所有玉帛之使者則告.不然則否.公如齊奔喪.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飲酒於夏氏.公謂行父曰.徵舒似汝.對曰.亦似君.徵舒病之.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二子奔楚.滕人恃晉而不事宋.
六月.宋師伐滕.鄭及楚平.諸侯之師伐鄭.取成而還.
秋.劉康公來報聘.師伐邾.取繹.季文子初聘於齊.
冬‧子家如齊.伐邾故也.國武子來報聘.楚子伐鄭.晉士會救鄭.逐楚師於潁北.諸侯之師戍鄭.鄭子家卒.鄭人討幽公之亂.斲子家之棺而逐其族.改葬幽公.諡之曰靈.
==宣公十一年==
===經===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楚子.陳侯.鄭伯.盟於辰陵.公孫歸父會齊人伐莒.
秋.晉侯會狄於欑函.
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丁亥.楚子入陳.納公孫寧儀行父於陳.
===傳===
十一年春‧楚子伐鄭.及櫟.子良曰.晉楚不務德而兵爭.與其來者可也.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乃從楚.
夏.楚盟於辰陵.陳鄭服也.楚左尹子重侵宋.王待諸郔.令尹蒍艾獵城沂.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財用.平板榦.稱畚築.程土物.議遠邇.略基趾.具餱糧.度有司.事三旬而成.不愆於素.晉郤成子求成於眾狄.眾狄疾赤狄之役.遂服於晉.
秋.會於欑函.眾狄服也.是行也.諸大夫欲召狄.郤成子曰.吾聞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繼.其從之也.詩曰.文王既勤止.文王猶勤.況寡德乎.
冬.楚子為陳夏氏亂故.伐陳.謂陳人無動.將討於少西氏.遂入陳.殺夏徵舒.轘諸栗門.因縣陳.陳侯在晉.申叔時使於齊反.復命而退.王使讓之曰.夏徵舒為不道.弒其君.寡人以諸侯討而戮之.諸侯縣公皆慶寡人.女獨不慶寡人.何故.對曰.猶可辭乎.王曰.可哉.曰.夏徵舒弒其君.其罪大矣.討而戮之.君之義也.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諸侯之從也.曰.討有罪也.今縣陳.貪其富也.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無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聞也.反之.可乎.對曰.吾儕小人.所謂取諸其懷而與之也.乃復封陳.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故書曰.楚子入陳.納公孫寧.儀行父.於陳.書有禮也.厲之役.鄭伯逃歸.自是楚未得志焉.鄭既受盟於辰陵.又徼事於晉.
==宣公十二年==
===經===
春.葬陳靈公.楚子圍鄭.
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滅蕭.晉人.宋人.衛人.曹人.同盟於清丘.宋師伐陳.衛人救陳.
===傳===
春.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於大宮.且巷出車.吉.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師.鄭人脩城.進復圍之.
三月.克之.入自皇門.至於逵路.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顧前好.徼福於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於九縣.君之惠也.孤之願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左右曰.不可許也.得國無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里.而許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質.
夏.六月.晉師救鄭.荀林父將中軍.先縠佐之.士會將上軍.郤克佐之.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韓厥為司馬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曰.無及於鄭.而勦民.焉用之.楚歸而動.不後.隨武子曰.善.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徵.楚軍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荊屍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薦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捨.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子姑整軍而經武乎.猶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兼弱也.汋曰.於鑠王師.遵養時晦.耆昧也.武曰.無競惟烈.撫弱耆昧.以務烈所.可也.彘子曰.不可.晉所以霸.師武臣力也.今失諸侯.不可謂力.有敵而不從.不可謂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師以出.聞敵彊而退.非夫也.命有軍師.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為也.以中軍佐濟.知莊子曰.此師殆哉.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兇.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眾散為弱.川壅為澤.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兇也.不行謂之臨.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此之謂矣.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韓獻子謂桓子曰.彘子以偏師陷.子罪大矣.子為元帥.師不用命.誰之罪也.失屬亡師.為罪已重.不如進也.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師遂濟.楚子北師次於郔.沈尹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將右.將飲馬於河而歸.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令尹孫叔敖弗欲.曰.昔歲入陳.今茲入鄭.不無事矣.戰而不捷.參之肉.其足食乎.參曰.若事之捷.孫叔為無謀矣.不捷.參之肉.將在晉軍.可得食乎.令尹南轅反旆.伍參言於王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轅而北之.次於管以待之.晉師在敖鄗之間.鄭皇戌使如晉師曰.鄭之從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貳心.楚師驟勝而驕.其師老矣.而不裝置.子擊之.鄭師為承.楚師必敗.彘子曰.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欒武子曰.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不可謂驕.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我則不德.而徼怨於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右廣初駕.數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於昏.內官序當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謂無備.子良.鄭之良也.師叔.楚之崇也.師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鄭親矣.來勸我戰.我克則來.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鄭不可從.趙括.趙同.曰.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克敵得屬.又何俟.必從彘子.知季曰.原屏.咎之徒也.趙莊子曰.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楚少宰如晉師.曰.寡君少遭閔兇.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旌.摩壘而還.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晉人逐之.左右角之.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麋興於前.射麋麗龜晉鮑癸當其後.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敢膳諸從者.鮑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既免.晉魏錡求.公族未得.而怒.欲敗晉師.請致師.弗許.請使.許之.遂往請戰而還.楚潘黨逐之.及熒澤.見六麋.射一麋以顧獻.曰.子有軍事.獸人無乃不給於鮮.敢獻於從者.叔黨命去之.趙旃求卿未得.且怒於失楚之致師者.請挑戰.弗許.請召盟.許之.與魏錡皆命而往.郤獻子曰.二憾往矣.弗備必敗.彘子曰.鄭人勸戰.弗敢從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師無成命.多備何為.士季曰.備之善.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喪師無日矣.不如備之.楚之無惡.除備而盟.何損於好.若以惡來.有備不敗.且雖諸侯相見.軍衛不徹.警也.彘子不可.士季使鞏朔.韓穿.帥七覆於敖前.故上軍不敗.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於河.故敗而先濟.潘黨既逐魏錡.趙旃夜至於楚軍.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楚子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左則受之.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屈蕩為右.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趙旃棄車而走林.屈蕩搏之.得其甲裳.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使軘車逆之.潘黨望其塵.使騁而告曰.晉師至矣.楚人亦懼王之入
晉軍也.遂出陳.孫叔曰.進之.寧我薄人.無人薄我.詩云.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先人也.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桓子不知所為.鼓於軍中.曰.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晉師右移.上軍未動.工尹齊.將右拒卒.以逐下軍.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曰.不穀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穀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靈.以濟楚師.使潘黨率遊闕四十乘.從唐侯以為左拒
.以從上軍.駒伯曰.待諸乎.隨季曰.楚師方壯.若萃於我.吾師必盡.不如收而去之.分謗生民.不亦可乎.殿其卒而退.不敗.王見右廣.將從之乘.屈蕩屍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終.自是楚之乘.廣先左.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趙旃以其良馬二.濟其兄與叔父.以他馬反.遇敵不能去.棄車而走林.逢大夫與其二子乘.謂其二子無顧.顧曰.趙傁在後.怒之.使下.指木曰.屍女於是.授趙旃綏以免.明日以表屍之.皆重獲在木下.楚熊負羈囚知罃.知莊子以其族反之.廚武子御.下軍之士多從之.每射.抽矢菆.納諸廚子之房.廚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愛.董澤之蒲.可勝既乎.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射連尹襄老.獲之.遂載其屍.射公子穀臣.囚之.以二者還.及昏.楚師軍於邲.晉之餘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丙辰.楚重至於邲.遂次於衡雍.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維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何以為京觀乎.祀於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是役也.鄭石制.實入楚師.將以分鄭.而立公子魚臣.辛未.鄭殺僕叔及子服.君子曰.史佚所謂毋怙亂者.謂是類也.詩曰.亂離瘼矣.爰其適歸.歸於怙亂者也夫.鄭伯.許男.如楚.
秋.晉師歸.桓子請死.晉侯欲許之.士貞子諫曰.不可.城濮之役.晉師三日穀.文公猶有憂色.左右曰.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公曰.得臣猶在.憂未歇也.困獸猶鬥.況國相乎.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後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楚是以再世不競.今天或者大警晉也.而又殺林父以重楚勝.其無乃久不競乎.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夫其敗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損於明.晉侯使復其位.
冬.楚子伐蕭.宋華椒以蔡人救蕭.蕭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王曰.勿殺.吾退.蕭人殺之.王怒.遂圍蕭.蕭潰.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遂傅於蕭.還無社與司馬卯言.號申叔展.叔展曰.有麥麴乎.曰.無.有山鞠窮乎.曰.無.河魚腹疾奈何.曰.目於眢井而拯之.若為茅絰.哭井則已.明日.蕭潰.申叔視其井.則茅絰存焉.號而出之.晉原縠.宋華椒.衛孔達.曹人.同盟於清丘.曰.恤病討貳.於是卿不書.不實其言也.宋為盟故.伐陳.衛人救之.孔達曰.先君有約言焉.若大國討.我則死之.
==宣公十三年==
===經===
十有三年春.齊師伐莒.
夏.楚子伐宋.
秋.螽.
冬.晉殺其大夫先縠.
===傳===
十三年春.齊師伐莒.莒恃晉而不事齊故也.
夏.楚子伐宋.以其救蕭也.君子曰.清丘之盟.唯宋可以免焉.
秋.赤狄伐晉.及清.先縠召之也.
冬.晉人討邲之敗.與清之師.歸罪於先縠而殺之.盡滅其族.君子曰.惡之來也.己則取之.其先縠之謂乎.清丘之盟.晉以衛之救陳也.討焉.使人弗去.曰.罪無所歸.將加而師.孔達曰苟利社稷.請以我說.罪我之由.我則為政.而亢大國之討.將以誰任.我則死之.
==宣公十四年==
===經===
十有四年春.衛殺其大夫孔達.
夏.五月.壬申.曹伯壽卒.晉侯伐鄭.
秋.九月.楚子圍宋.葬曹文公.
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穀.
===傳===
十四年春.孔達縊而死.衛人以說於晉.而免.遂告於諸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達.構我敝邑於大國.既伏其罪矣.敢告.衛人以為成勞.復室其子.使復其位.
夏.晉侯伐鄭.為邲故也.告於諸侯.蒐焉而還.中行桓子之謀也.曰.示之以整.使謀而來.鄭人懼.使子張代子良於楚.鄭伯如楚.謀晉故也.鄭以子良為有禮.故召之.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華元曰.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殺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殺之.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於窒皇.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市.
秋.九月.楚子圍宋.
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穀.見晏桓子.與之言魯樂.桓子告高宣子.曰.子家其亡乎.懷於魯矣.懷必貪.貪必謀人.謀人.人亦謀己.一國謀之.何以不亡.孟獻子言於公曰.臣聞小國之免於大國也.聘而獻物.於是有庭實旅百.朝而獻功.於是有容貌.採章.嘉淑.而有加貨.謀其不免也.誅而薦賄.則無及也.今楚在宋.君其圖之.公說.
==宣公十五年==
===經===
十有五年春.公孫歸父會楚子於宋.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六月.癸卯.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秦人伐晉.王札子殺召伯.毛伯.
秋‧螽.仲孫蔑.會齊高固於無婁.初稅畝.
冬.蝝生.饑.
===傳===
十五年春.公孫歸父會楚子於宋.宋人使樂嬰齊告急於晉.晉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彊.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揚如宋.使無降楚.曰.晉師悉起.將至矣.鄭人囚而獻諸楚.楚子厚賂之.使反其言.不許.三而許之.登諸樓車.使呼宋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將殺之.使與之言曰.爾既許不穀.而反之.何故.非我無信.女則棄之.速即爾刑.對曰.臣聞之.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信載義而行之為利.謀不失利.以衛社稷.民之主也.義無二信.信無二命.君之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無霣.又可賂乎.臣之許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祿也.寡君有信臣.下臣獲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歸.
夏.五月.楚師將去宋.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廢王命.王棄言焉.王不能荅.申叔時僕曰.築室反耕者.宋必聽命.從之.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子反懼.與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潞子嬰兒之夫人.晉景公之姊也.酆舒為政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晉侯將伐之.諸大夫皆曰.不可.酆舒有三雋才.不如待後之人.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雋才雖多.何補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傷其君目.五也.怙其雋才.而不以茂德.茲益罪也.後之人.或者將敬奉德義.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若之何待之.不討有罪.曰.將待後.後有辭而討焉.毋乃不可乎.夫恃才與眾.亡之道也.商紂由之故滅.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故文反正為乏.盡在狄矣.晉侯從之.
六月.癸卯.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辛亥.滅潞.酆舒奔衛.衛人歸諸晉.晉人殺之.王孫蘇與召氏.毛氏.爭政.使王子捷殺召戴公.及毛伯衛.卒立召襄.
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於輔氏.壬午.晉侯治兵於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還.及雒.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
晉侯賞桓子狄臣千室.亦賞士伯以瓜衍之縣.曰.吾獲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喪伯氏矣.羊舌職說是賞也.曰.周書所謂庸庸祗祗者.謂此物也夫.士伯庸中行伯.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謂明德矣.文王所以造周.不是過也.故詩曰.陳錫哉周.能施也.率是道也.其何不濟.
晉侯使趙同.獻狄俘於周.不敬.劉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奪之魄矣.
初.稅畝.非禮也.穀出不過藉.以豐財也.
冬‧蝝生.饑.幸之也.
==宣公十六年==
===經===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籲.
夏.成周宣榭火.
秋.郯伯姬來歸.
冬.大有年
===傳===
十六年春.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籲.鐸辰.
三月.獻狄俘晉侯.請於王.戊申.以黻冕命士會將中軍.且為大傅.於是晉國之盜.逃奔於秦.羊舌職曰.吾聞之.禹稱善人.不善人遠.此之謂也.夫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是無善人之謂也.
夏.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秋.郯伯姬來歸.出也.為毛召之難故.王室復亂.王孫蘇奔晉.晉人復之.
冬.晉侯使士會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殽烝.武子私問其故.王聞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聞乎.王享有體薦.晏有折俎.公當享.卿當宴.王室之禮也.武子歸而講求典禮.以脩晉國之法.
==宣公十七年==
===經===
十有七年春.王正月.庚子.許男錫我卒.丁未.蔡侯申卒.
夏.葬許昭公.葬蔡文公.
六月.癸卯.日有食之.己未.公會晉侯.衛侯.曹伯.邾子.同盟於斷道.
秋.公至自會.
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
===傳===
十七年春.晉侯使郤克徵會於齊.齊頃公帷婦人使觀之.郤子登.婦人笑於房.獻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報.無能涉河.獻子先歸.使欒京廬待命於齊.曰.不得齊事.無復命矣.郤子至.請伐齊.晉侯弗許.請以其私屬.又弗許.齊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會.及斂盂.高固逃歸.
夏.會於斷道.討貳也.盟於卷楚.辭齊人.晉人執晏弱於野王.執蔡朝於原.執南郭偃於溫.苗賁皇使.見晏桓子.歸言於晉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舉言群臣不信.諸侯皆有貳志.齊君恐不得禮.故不出.而使四子來.左右或沮之.曰.君不出.必執吾使.故高子及斂盂而逃.夫三子者曰.若絕君好.寧歸死焉.為是犯難而來.吾若善逆彼.以懷來者.吾又執之.以信齊沮.吾不既過矣乎.過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辭.而害來者.以懼諸侯.將焉用之.晉人緩之.逸.
秋.八月.晉師還.範武子將老.召文子曰.燮乎.吾聞之.喜怒以類者鮮.易者實多.詩曰.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之喜怒.以已亂也.弗已者.必益之.郤子其或者欲已亂於齊乎.不然.餘懼其益之也.餘將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豸乎.爾從二三子.唯敬.乃請老.郤獻子為政.
冬.公弟叔肸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稱弟.皆母弟也.
==宣公十八年==
===經===
十有八年春.晉侯.衛世子臧.伐齊.公伐杞.
夏.四月.
秋.七月.邾人戕鄫子於鄫.甲戌.楚子旅卒.公孫歸父如晉.
冬.十月.壬戌.公薨於路寢.歸父還自晉.至笙.遂奔齊.
===傳===
十八年春.晉侯.衛大子臧.伐齊.至於陽穀.齊侯會晉侯盟於繒.以公子彊為質於晉.晉師還.蔡朝.南郭偃.逃歸.
夏.公使如楚乞師.欲以伐齊.
秋.邾人戕鄫子於鄫.凡自虐其君曰弒.自外曰戕.楚莊王卒.楚師不出.既而用晉師.楚於是乎有蜀之役.公孫歸父以襄仲之立公也.有寵.欲去三桓.以張公室.與公謀而聘於晉.欲以晉人去之.
冬.公薨.季文子言於朝曰.使我殺適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臧宣叔怒曰.當其時.不能治也.後之人何罪.子欲去之.許請去之.遂逐東門氏.子家還及笙.壇帷.復命於介.既復命.袒括髮.即位哭.三踴而出.遂奔齊.書曰.歸父還自晉.善之也.
文公
Category:春秋左氏傳07
|
春秋左氏傳/成公
|
宣公
==成公元年==
===經===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無冰。
三月。作丘甲。
夏。臧孫許。及晉侯。盟於赤棘。
秋。王師敗績於茅戎。
冬。十月。
===傳===
元年春。晉侯使瑕嘉平戎於王。單襄公如晉拜成。劉康公徼戎。將遂伐之。叔服曰。背盟而欺大國。此必敗。背盟不祥。欺大國不義。神人弗助。將何以勝。不聽。遂伐茅戎。
三月。癸未。敗績于徐吾氏。為齊難故。作丘甲。聞齊將出楚師。
夏。盟於赤棘。
秋。王人來告敗。
冬。臧宣叔令脩賦繕完。具守備。曰。齊楚結好。我新與晉盟。晉楚爭盟。齊師必至。雖晉人伐齊。楚必救之。是齊楚同我也。知難而有備。乃可以逞。
==成公二年==
===經===
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
夏。四月。丙戌。衛孫良夫帥師。及齊師戰於新築。衛師敗績。
六月。癸酉。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師會晉郤克。衛孫良夫。曹公子首。及齊侯戰於鞍。齊師敗績。
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己酉。及國佐盟於袁婁。
八月。壬午。宋公鮑卒。庚寅。衛侯速卒。取汶陽田。
冬。楚師。鄭師。侵衛。
十有一月。公會楚公子嬰齊於蜀。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曹人。邾人。薛人。鄫人。盟於蜀。
===傳===
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圍龍。頃公之嬖人盧蒲就魁。門焉。龍人囚之。齊侯曰。勿殺。吾與而盟。無入而封。弗聽。殺而膊諸城上。齊侯親鼓。士陵城。三日。取龍。遂南侵。及巢丘。衛侯使孫良夫。石稷。甯相。向禽。將侵齊。與齊師遇。石子欲還。孫子曰。不可。以師伐人。遇其師而還。將謂君何。若知不能。則如無出。今既遇矣。不如戰也。
夏。有。石成子曰。師敗矣。子不少須。眾懼盡。子喪師徒。何以復命。皆不對。又曰。子國卿也。隕子。辱矣。子以眾退。我此乃止。且告車來甚眾。齊師乃止。次於鞫居。新築人仲叔於奚救孫桓子。桓子是以免。既。衛人賞之以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已。孫桓子還於新築。不入。遂如晉乞師。臧宣叔亦如晉乞師。皆主郤獻子。晉侯許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賦也。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克於先大夫。無能為役。請八百乘。許之。郤克將中軍。士燮將上軍。欒書將下軍。韓厥為司馬。以救魯衛。臧宣叔逆晉師。且道之。季文子帥師會之。及衛地。韓獻子將斬人。郤獻子馳將救之。至。則既斬之矣。郤子使速以徇。告其僕曰。吾以分謗也。師從齊師於莘。
六月。壬申。師至於靡笄之下。齊侯使請戰。曰。子以君師。辱於敝邑。不腆敝賦。詰朝請見。對曰。晉與魯衛。兄弟也。來告曰。大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請於大國。無令輿師。淹於君地。能進不能退。君無所辱命。齊侯曰。大夫之許。寡人之願也。若其不許。亦將見也。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車。繫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餘餘勇。癸酉。師陳於鞍。邴夏御齊侯。逢醜父為右。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餘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餘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餘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苟有險。餘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並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齊師敗績。逐之。三週華不注。韓厥夢子輿謂己曰。且闢左右。故中御而從齊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射其左。越於車下。射其右。斃於車中。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韓厥俛定其右。逢醜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醜父寢於轏中。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韓厥執縶馬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曰。寡君使群臣為魯衛請。曰。無令輿師。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且懼奔闢。而忝兩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攝官承乏。醜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鄭周父御佐車。宛茷為右。載齊侯以免。韓厥獻醜父。郤獻子將戮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郤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乃免之。齊侯免。求醜父。三入三出。每出齊師以帥退。入於狄卒。狄卒皆抽戈楯冒之以入於衛師。衛師免之。遂自徐關入。齊侯見保者曰勉之。齊師敗矣。闢女子。女子曰。君免乎。曰。免矣。曰。銳司徒免乎。曰。免矣。曰。苟君與吾父免矣。可若何。乃奔。齊侯以為有禮。既而問之。闢司徒之妻也。予之石窌。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玉磬。與地。不可。則聽客之所為。賓媚人致賂。晉人不可。曰。必以蕭同叔子為質。而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對曰。蕭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敵。則亦晉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於諸侯。而曰必質其母以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若以不孝令於諸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其晉實有闕。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之慾。詩曰。佈政優優。百祿是遒。子實不優。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曰。子以君師辱於敝邑。不腆敝賦。以犒從者。畏君之震。師徒橈敗。吾子惠徼齊國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子又不許。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魯衛諫曰。齊疾我矣。其死亡者。皆親暱也。子若不許。讎我必甚。唯子則又何求。子得其國寶。我亦得地而紓於難。其榮多矣。齊晉亦唯天所授。豈必晉。晉人許之。對曰。群臣帥賦輿。以為魯衛請。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聽。禽鄭自師逆公。
秋。七月。晉師及齊國佐盟於爰婁。使齊人歸我汶陽之田。公會晉師於上鄍。三帥先路三命之服。司馬。司空。輿帥。候正。亞旅。皆受一命之服。
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車馬。始用殉。重器備。槨有四阿。棺有翰檜。君子謂華元。樂舉。於是乎不臣。臣。治煩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爭。今二子者。君生則縱其惑。死又益其侈。是棄君於惡也。何臣之為。
九月。衛穆公卒。晉二子自役弔焉。哭於大門之外。衛人逆之。婦人哭於門內。送亦如之。遂常以葬。楚之討陳夏氏也。莊王欲納夏姬。申公巫臣曰。不可。君召諸侯。以討罪也。今納夏姬。貪其色也。貪色為淫。淫為大罰。周書曰。明德慎罰。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務崇之之謂也。慎罰。務去之之謂也。若興諸侯。以取大罰。非慎之也。君其圖之。王乃止。子反欲取之。巫臣曰。是不祥人也。是夭子蠻。殺御叔。弒靈侯。戮夏南。出孔儀。喪陳國。何不祥如是。人生實難。其有不獲死乎。天下多美婦人。何必是。子反乃止。王以予連尹襄老。襄老死於邲。不獲其屍。其子黑要烝焉。巫臣使道焉。曰。歸。吾聘女。又使自鄭召之。曰。屍可得也。必來逆之。姬以告王。王問諸屈巫。對曰。其信。知罃之父。成公之嬖也。而中行伯之季弟也。新佐中軍。而善鄭皇戌。甚愛此子。其必因鄭而歸王子。與襄老之屍。以求之。鄭人懼於邲之役。而欲求媚於晉。其必許之。王遣夏姬歸。將行。謂送者曰。不得屍。吾不反矣。巫臣聘諸鄭。鄭伯許之。及共王即位。將為陽橋之役。使屈巫聘於齊。且告師期。巫臣盡室以行。申叔跪從其父將適郢。遇之。曰。異哉。夫子有三軍之懼。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將竊妻以逃者也。及鄭。使介反幣。而以夏姬行。將奔齊。齊師新敗。曰。吾不處不勝之國。遂奔晉。而因郤至。以臣於晉。晉人使為邢大夫。子反請以重幣錮之。王曰。止。其自為謀也則過矣。其為吾先君謀也則忠。忠。社稷之固也。所蓋多矣。且彼若能利國家。雖重幣。晉將可乎。若無益於晉。晉將棄之。何勞錮焉。晉師歸。範文子後入。武子曰。無為吾望爾也乎。對曰。師有功。國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屬耳目焉。是代帥受名也。故不敢。武子曰。吾知免矣。郤伯見公曰。子之力也夫。對曰。君之訓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範叔見。勞之如郤伯。對曰。庚所命也。克之制也。燮何力之有焉。欒伯見。公亦如之。對曰。燮之詔也。士用命也。書何力之有焉。宣公使求好於楚。莊王卒。宣公薨。不克作好。公即位。受盟於晉。會晉伐齊。衛人不行使於楚。而亦受盟於晉。從於伐齊。故楚令尹子重為陽橋之役以救齊。將起師。子重曰。君弱。群臣不如先大夫。師眾而後可。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夫文王猶用眾。況吾儕乎。且先君莊王屬之曰。無德以及遠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乃大戶。已責。逮鰥。救乏。赦罪。悉師。王卒盡行。彭名御戎。蔡景公為左。許靈公為右。二君弱。皆強冠之。
冬。楚師侵衛。遂侵我師於蜀。使臧孫往。辭曰。楚遠而久。固將退矣。無功而受名。臣不敢。楚侵及陽橋。孟孫請往賂之。以執斲執針織紝。皆百人。公衡為質。以請盟。楚人許平。
十一月。公及楚公子嬰齊。蔡侯。許男。秦右大夫說。宋華元。陳公孫寧。衛孫良夫。鄭公子去疾。及齊國之大夫。盟於蜀。卿不書匱盟也。於是乎畏晉而竊與楚盟。故曰匱盟。蔡侯許男不書。乘楚車也。謂之失位。君子曰。位其不可不慎也乎。蔡許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於諸侯。況其下乎。詩曰。不解於位。民之攸塈。其是之謂矣。楚師及宋。公衡逃歸。臧宣叔曰。衡父不忍數年之不宴。以棄魯國。國將若之何。誰居。後之人必有任是夫。國棄矣。是行也。晉闢楚。畏其眾也。君子曰。眾之不可已也。大夫為政。猶以眾克。況明君而善用其眾乎。大誓所謂商兆民離。周十人同者。眾也。晉侯使鞏朔獻齊捷於周。王弗見。使單襄公辭焉。曰。蠻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毀常。王命伐之。則有獻捷。王親受而勞之。所以懲不敬。勸有功也。兄弟甥舅。侵敗王略。王命伐之。告事而已。不獻其功。所以敬親暱。禁淫慝也。今叔父克遂有功於齊。而不使命卿鎮撫王室。所使來撫餘一人。而鞏伯實來。未有職司於王室。又奸先王之禮。餘雖欲於鞏伯。其敢廢舊典以忝叔父。夫齊。甥舅之國也。而大師之後也。寧不亦淫從其欲。以怒叔父。抑豈不可諫誨。士莊伯不能對。王使委於三吏。禮之如侯伯克敵。使大夫告慶之禮。降於卿禮一等。王以鞏伯宴。而私賄之。使相告之曰。非禮也。勿籍。
==成公三年==
===經===
三年春。王正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辛亥。葬衛穆公。
二月。公至自伐鄭。甲子。新宮災。三日哭。乙亥。葬宋文公。
夏。公如晉。鄭公子去疾帥師伐許。公至自晉。
秋。叔孫僑如帥師圍棘。大雩。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廧咎如。
冬。十有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衛侯使孫良夫來聘。丙午。及荀庚盟。丁未。及孫良夫盟。鄭伐許。
===傳===
三年春。諸侯伐鄭。次於伯牛。討邲之役也。遂東侵鄭。鄭公子偃帥師禦之。使東鄙覆諸鄤。敗諸丘輿。皇戌如楚獻捷。
夏。公如晉拜汶陽之田。許恃楚而不事鄭。鄭子良伐許。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以求知罃。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兩釋纍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穀。對曰。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脩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
秋。叔孫僑如圍棘。取汶陽之田。棘不服。故圍之。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廧咎如。討赤狄之餘焉。廧咎如潰。上失民也。
冬。十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且尋盟。衛侯使孫良夫來聘。且尋盟。公問諸臧宣叔曰。中行伯之於晉也。其位在三。孫子之於衛也。位為上卿。將誰先。對曰。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衛在晉。不得為次國。晉為盟主。其將先之。丙午。盟晉。丁未。盟衛。禮也。
十二月。甲戌。晉作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為卿。賞鞍之功也。齊侯朝於晉。將授玉。郤克趨進曰。此行也。君為婦人之笑辱也。寡君未之敢任。晉侯享齊侯。齊侯視韓厥。韓厥曰。君知厥也乎。齊侯曰。服改矣。韓厥登舉爵曰。臣之不敢愛死。為兩君之在此堂也。荀罃之在楚也。鄭賈人有將窴諸褚中以出。既謀之。未行。而楚人歸之。賈人如晉。荀罃善視之。如實出已。賈人曰。吾無其功。敢有其實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誣君子。遂適齊。
==成公四年==
===經===
四年春。宋公使華元來聘。
三月。壬申。鄭伯堅卒。杞伯來朝。
夏。四月。甲寅。臧孫許卒。公如晉。葬鄭襄公。
秋。公至自晉。
冬。城鄆。鄭伯伐許。
===傳===
四年春。宋華元來聘。通嗣君也。杞伯來朝。歸叔姬故也。
夏。公如晉。晉侯見公不敬。季文子曰。晉侯必不免。詩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夫晉侯之命。在諸侯矣。可不敬乎。
秋。公至自晉。欲求成於楚。而叛晉。季文子曰。不可。晉雖無道。未可叛也。國大臣睦。而邇於我。諸侯聽焉。未可以貳。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
冬。十一月。鄭公孫申帥師疆許田。許人敗諸展陂。鄭伯伐許。取鉏任泠敦之田。晉欒書將中軍。荀首佐之。士燮佐上軍。以救許。伐鄭。取汜祭。楚子反救鄭。鄭伯與許男訟焉。皇戌攝鄭伯之辭。子反不能決也。曰。君若辱在寡君。寡君與其二三臣。共聽兩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不然。側不足以知二國之成。晉趙嬰通於趙莊姬。
==成公五年==
===經===
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來歸。仲孫蔑如宋。
夏。叔孫僑如會晉荀首於穀。梁山崩。
秋。大水。
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十有二月。己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於蟲牢。
===傳===
五年春。原屏放諸齊。嬰曰。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弗聽。嬰夢天使謂己祭餘。餘福女。使問諸士貞伯。貞伯曰。不識也。既而告其人曰。神福仁而禍淫。淫而無罰。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亡。孟獻子如宋。報華元也。
夏。晉荀首如齊逆女。故宣伯餫諸穀。梁山崩。晉侯以傳召伯宗伯。宗闢重。曰。闢傳。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問其所。曰。絳人也。問絳事焉。曰。梁山崩。將召伯宗謀之。問將若之何。曰。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國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為之不舉。降服。乘縵。徹樂。出次。祝幣。史辭。以禮焉。其如此而已。雖伯宗。若之何。伯宗請見之。不可。遂以告而從之。許靈公愬鄭伯於楚。
六月。鄭悼公如楚訟。不勝。楚人執皇戌及子國。故鄭伯歸。使公子偃請成於晉。
秋。八月。鄭伯及晉趙同盟於垂棘宋公子圍龜為質於楚而歸。華元享之。請鼓譟以出。鼓譟以復入。曰。習攻華氏。宋公殺之。
冬。同盟於蟲牢。鄭服也。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為人辭以子靈之難。
十一月。己酉。定王崩。
==成公六年==
===經===
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會。
二月。辛巳。立武宮。取鄟。衛孫良夫帥師侵宋。
夏。六月。邾子來朝。公孫嬰齊如晉。壬申。鄭伯費卒。
秋。仲孫蔑。叔孫僑如。帥師侵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
冬。季孫行父如晉。晉欒書帥師救鄭。
===傳===
六年春。鄭伯如晉拜成。子游相。授玉於東楹之東。士貞伯曰。鄭伯其死乎。自棄也已。視流而行速。不安其位。宜不能久。
二月。季文子以鞍之功立武宮。非禮也。聽於人以救其難。不可以立武。立武由己。非由人也。取鄟。言易也。
三月。晉伯宗。夏陽說。衛孫良夫。甯相。鄭人。伊雒之戎。陸渾。蠻氏。侵宋。以其辭會也。師於針。衛人不保。說欲襲衛。曰。雖不可入。多俘而歸。有罪不及死。伯宗曰。不可。衛唯信晉。故師在其郊。而不裝置。若襲之。是棄信也。雖多衛俘而晉無信。何以求諸侯。乃止。師還。衛人登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國利君樂。不可失也。韓獻子將新中軍。且為僕大夫。公揖而入。獻子從公立於寢庭。謂獻子曰。何如。對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易覯則民愁。民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沈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澤林盬。國之寶也。國饒。則民驕佚。近寶。公室乃貧。不可謂樂。公說。從之。
夏。四月。丁丑。晉遷於新田。
六月。鄭悼公卒。子叔聲伯如晉。命伐宋。秋。孟獻子。叔孫宣伯。侵宋。晉命也。楚子重伐鄭。鄭從晉故也。
冬。季文子如晉。賀遷也。晉欒書救鄭。與楚師遇於繞角。楚師還。晉師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師救蔡。禦諸桑隧。趙同。趙括。欲戰。請於武子。武子將許之。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諫曰。不可。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於此。是遷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雖克不令。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若不能敗。為辱已甚。不如還也。乃遂還。於是軍師之慾戰者眾。或謂欒武子曰。聖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子盍從眾。子為大政。將酌於民者也。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戰者。三人而已。欲戰者可謂眾矣。商書曰。三人佔。從二人。眾故也。武子曰。善鈞從眾。夫善。眾之主也。三卿為主。可謂眾矣。從之。不亦可乎。
==成公七年==
===經===
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吳伐郯。
夏。五月。曹伯來朝。不郊猶三望。
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
八月。戊辰。同盟於馬陵。公至自會。吳入州來。
冬。大雩。衛孫林父出奔晉。
===傳===
七年春。吳伐郯。郯成。季文子曰。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無弔者也。夫。詩曰。不弔昊天。亂靡有定。其此之謂乎。有上不弔。其誰不受亂。吾亡無日矣。君子曰。知懼如是。斯不亡矣。鄭子良相成公以如晉見。且拜師。
夏。曹宣公來朝。
秋。楚子重伐鄭。師於氾。諸侯救鄭。鄭共仲。侯羽。軍楚師。囚鄖公鍾儀。獻諸晉。
八月。同盟於馬陵。尋蟲牢之盟。且莒服故也。晉人以鍾儀歸。囚諸軍府。楚圍宋之役。師還。子重請取於申呂。以為賞田。王許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御北方。若取之。是無申呂也。晉鄭必至於漢。王乃止。子重是以怨巫臣。子反欲取夏姬。巫臣止之。遂取以行。子反亦怨之。及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殺巫臣之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及襄老之子黑要。而分其室。子重取子閻之室。使沈尹。與王子罷。分子蕩之室。子反取黑要。與清尹之室。巫臣自晉遺二子書曰。爾以讒慝貪惏事君。而多殺不辜。餘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巫臣請使於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說之。乃通吳於晉。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寘其子狐庸焉。使為行人於吳。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馬陵之會。吳入州來。子重自鄭奔命。子重。子反。於是乎一歲七奔命。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於上國。衛定公惡孫林父。冬。孫林父出奔晉。衛侯如晉。晉反戚焉。
==成公八年==
===經===
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於齊。晉欒書帥師侵蔡。公孫嬰齊如莒。宋公使華元來聘。
夏。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
秋。七月。天子使召伯來賜公命。
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晉侯使士燮來聘。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人。邾人。伐剡。衛人來媵。
===傳===
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於齊。季文子餞之。私焉。曰。大國制義。以為盟主。是以諸侯懷德畏討。無有貳心。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而用師於齊。使歸諸敝邑。今有二命。曰。歸諸齊。信以行義。義以成命。小國所望而懷也。信不可知。義無所立。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詩曰。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猶喪妃耦。而況霸主。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詩曰。猶之未遠。是用大簡。行父懼晉之不遠猶。而失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
晉欒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驪。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範韓也。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詩曰。愷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績矣。是行也。鄭伯將會晉師。門於許東門。大獲焉。聲伯如莒。逆也。宋華元來聘。聘共姬也。
夏。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禮也。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屏將為亂。欒郤為徵。
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於公宮。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三代之令王。皆數百年保天之祿。夫豈無闢王。賴前哲以免也。周書曰。不敢侮鰥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秋。召桓公來賜公命。晉侯使申公巫臣如吳。假道於莒。與渠丘公立於池上。曰。城已惡。莒子曰。闢陋在夷。其孰以我為虞。對曰。夫狡焉思啟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國蔑有。唯然。故多大國矣。唯或思或縱也。勇夫重閉。況國乎。
冬。杞叔姬卒。來歸自杞。故書。晉士燮來聘。言伐郯也。以其事吳故。公賂之。請緩師。文子不可。曰。君命無貳。失信不立。禮無加貨。事無二成。君後諸侯。是寡君不得事君也。燮將復之。季孫懼。使宣伯帥師會伐郯。衛人來媵。共姬。禮也。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
==成公九年==
===經===
九年春。王正月。杞伯來逆叔姬之喪以歸。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於蒲。公至自會。
二月。伯姬歸於宋。
夏。季孫行父如宋致女。晉人來媵。
秋。七月。丙子。齊侯無野卒。晉人執鄭伯。晉欒書帥師伐鄭。
冬。十有一月。葬齊頃公。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庚申。莒潰。楚人入鄆。秦人白狄伐晉。鄭人圍許。城中城。
===傳===
九年春。杞桓公來逆叔姬之喪。請之也。杞叔姬卒。為杞故也。逆叔姬。為我也。為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於晉。晉人懼。會於蒲。以尋馬陵之盟。季文子謂範文子曰。德則不競。尋盟何為。範文子曰。勤以撫之。寬以待之。堅疆以御之。明神以要之。柔服而伐貳。德之次也。是行也。將始會吳。吳人不至。
二月。伯姬歸於宋。楚人以重賂求鄭。鄭伯會楚公子成於鄧。
夏‧季文子如宋致女。復命。公享之。賦韓奕之五章。穆姜出於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猶有望也。敢拜大夫之重勤。又賦綠衣之卒章而入。晉人來媵。禮也。
秋。鄭伯如晉。晉人討其貳於楚也。執諸銅鞮。欒書伐鄭。鄭人使伯蠲行成。晉人殺之。非禮也。兵交。使在其間可也。楚子重侵陳以救鄭。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召而弔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問之。對曰。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於嬰齊。而夕於側也。不知其他。公語範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從之。重為之禮。使歸求成。
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陳伐莒。圍渠丘。渠丘城惡。眾潰。奔莒。戊申。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殺。吾歸而俘。莒人殺之。楚師圍莒。莒城亦惡。庚申。莒潰。楚遂入鄆。莒無備故也。君子曰。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脩城郭。浹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無備也夫。詩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雖有姬姜。無棄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匱。言備之不可以已也。秦人白狄伐晉。諸侯貳故也。鄭人圍許。示晉不急君也。是則公孫申謀之曰。我出師以圍許。為將改立君者。而紓晉使。晉必歸君。城中城。書時也。
十二月。楚子使公子辰如晉。報鍾儀之使。請修好結成。
==成公十年==
===經===
十年春。衛侯之弟黑背。帥師侵鄭。
夏。四月。五卜郊不從。乃不郊。
五月。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齊人來媵。丙午。晉侯獳卒。
秋。七月。公如晉。
冬。十月。
===傳===
十年春。晉侯使糴茷如楚。報大宰子商之使也。衛子叔黑背侵鄭。晉命也。鄭公子班聞叔申之謀。
三月。子如立公子繻。
夏。四月。鄭人殺繻。立髡頑。子如奔許。欒武子曰。鄭人立君。我執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鄭。而歸其君。以求成焉。晉侯有疾。
五月。晉立大子州蒲以為君。而會諸侯伐鄭。鄭子罕賂以襄鍾。子然盟於脩澤。子駟為質。辛巳。鄭伯歸。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踴曰。殺餘孫不義。餘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於室。又壞戶。公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遂以為殉。鄭伯討立君者。戊申。殺叔申。叔禽。君子曰。忠為令德。非其人猶不可。況不令乎。
秋。公如晉。晉人止公。使送葬。於是糴茷未反。
冬。葬晉景公。公送葬。諸侯莫在。魯人辱之。故不書。諱之也。
==成公十一年==
===經===
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晉。晉侯使郤犨來聘。己丑。及郤犨盟。
夏。季孫行父如晉。
秋。叔孫僑如如齊。
冬。十月。
===傳===
十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晉。晉人以公為貳於楚。故止公。公請受盟。而後使歸。郤犨來聘。且蒞盟。聲伯之母不聘。穆姜曰。吾不以妾為姒。生聲伯而出之。嫁於齊管於奚。生二子而寡。以歸聲伯。聲伯以其外弟為大夫。而嫁其外妹於施孝叔。郤犨來聘。求婦於聲伯。聲伯奪施氏婦以與之。婦人曰。鳥獸猶不失儷。子將若何。曰。吾不能死亡。婦人遂行。生二子於郤氏。郤氏亡。晉人歸之施氏。施氏逆諸河。沈其二子。婦人怒曰。已不能庇其伉儷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殺之。將何以終。遂誓施氏。
夏。季文子如晉報聘。且蒞盟也。周公楚惡惠襄之偪也。且與伯與爭政。不勝。怒而出。及陽樊。王使劉子復之。盟於鄄而入。三日。復出奔晉。
秋。宣伯聘於齊。以脩前好。晉郤至與周爭鄇田。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郤至曰。溫。吾故也。故不敢失。劉子單子曰。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與檀伯達封於河。蘇氏即狄。又不能於狄。而奔衛。襄王勞文公。而賜之溫。狐氏。陽氏。先處之。而後及子。若治其故。則王官之邑也。子安得之。晉侯使郤至勿敢爭。宋華元善於令尹子重。又善於欒武子。聞楚人既許晉糴茷成。而使歸復命矣。
冬。華元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秦晉為成。將會於令狐。晉侯先至焉。秦伯不肯涉河。次於王城。使史顆盟晉侯於河東。晉郤犨盟秦伯於河西。範文子曰。是盟也。何益。齊盟。所以質信也。會所信之始也。始之不從。其何質乎。秦伯歸而背晉成。
==成公十二年==
===經===
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晉。
夏。公會晉侯。衛侯。於瑣澤。
秋。晉人敗狄於交剛。
冬。十月。
===傳===
十二年春。王使以周公之難來告。書曰。周公出奔晉。凡自周無出。周公自出故也。宋華元克合晉楚之成。
夏。五月。晉士燮會楚公子罷。許偃。癸亥。盟於宋西門之外。曰。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菑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胙國。鄭伯如晉聽成。會於瑣澤。成故也。狄人間宋之盟以侵晉。而不裝置。
秋。晉人敗狄於交剛。晉郤至如楚聘。且蒞盟。楚子享之。子反相。為地室而縣焉。郤至將登。金奏作於下。驚而走出。子反曰。日雲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賓曰。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貺之以大禮。重之以備樂。如天之福。兩君相見。何以代此。下臣不敢。子反曰。如天之福。兩君相見。無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遺。焉用樂。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賓曰。若讓之以一矢。禍之大者。其何福之為。世之治也。諸侯間於天子之事。則相朝也。於是乎有享宴之禮。享以訓共儉。宴以示慈惠。共儉以行禮。而慈惠以佈政。政以禮成。民是以息。百官承事。朝而不夕。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亂則反之。今吾子之言。亂之道也。不可以為法。然吾子主也。至敢不從。遂入卒事。歸以語範文子。文子曰。無禮必食言。吾死無日矣夫。
冬。楚公子罷如晉聘。且蒞盟。
十二月。晉侯及楚公子罷盟於赤棘。
==成公十三年==
===經===
十有三年春。晉侯使郤錡來乞師。
三月。公如京師。
五月。公自京師。遂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曹伯盧卒於師。
秋。七月。公至自伐秦。
冬。葬曹宣公。
===傳===
十三年春。晉侯使郤錡來乞師。將事不敬。孟獻子曰。郤氏其亡乎。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郤子無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師。將社稷是衛。而惰棄君命也。不亡何為。
三月。公如京師。宣伯欲賜。請先使。王以行人之禮。禮焉。孟獻子從。王以為介。而重賄之。公及諸侯朝王。遂從劉康公。成肅公。會晉侯伐秦。成子受脤於社。不敬。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獻公即世。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於晉。又不能成大勳。而為韓之師。亦悔於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冑。跋履山川。踰越險阻。徵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則亦既報舊德矣。鄭人怒君之疆場。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秦大夫不詢於我寡君。擅及鄭盟。諸侯疾之。將致命於秦。文公恐懼。綏靜諸侯。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於西也。無祿。文公即世。穆為不弔。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絕我好。伐我保城。殄滅我費滑。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勳。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殽之師。猶願赦罪於穆公。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天誘其衷。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於我。穆襄即世。康靈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君亦不惠稱盟。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輔氏之聚。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於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吾與女同好棄惡。復脩舊德。以追念前勳。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君又不祥。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於吏。君有二心於狄。曰。晉將伐女。狄應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於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不穀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秦桓公既與晉厲公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道以伐晉。諸侯是以睦於晉。晉欒書將中軍。荀庚佐之。士燮將上軍。郤錡佐之。韓厥將下軍。荀罃佐之。趙旃將新軍。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欒針為右。孟獻子曰。晉帥乘和。師必有大功。
五月。丁亥。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於麻隧。秦師敗績。獲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曹宣公卒於師。師遂濟涇。及侯麗而還。迓晉侯於新楚。成肅公卒於瑕。
六月。丁卯。夜。鄭公子班自訾求入於大宮。不能。殺子印。子羽。反軍於市。己巳。子駟帥國人盟於大宮。遂從而盡焚之。殺子如。子駹。孫叔。孫知。
曹人使公子負芻守。使公子欣時逆曹伯之喪。
秋。負芻殺其大子而自立也。諸侯乃請討之。晉人以其役之勞。請俟他年。
冬。葬曹宣公。既葬。子臧將亡。國人皆將從之。成公乃懼。告罪。且請焉。乃反而致其邑。
==成公十四年==
===經===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
夏。衛孫林父自晉歸於衛。
秋。叔孫僑如如齊逆女。鄭公子喜帥師伐許。
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
冬。十月。庚寅。衛侯臧卒。秦伯卒。
===傳===
十四年春。衛侯如晉。晉侯強見孫林父焉。定公不可。
夏。衛侯既歸。晉侯使郤犨送孫林父而見之。衛侯欲辭。定姜曰。不可。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國又以為請。不許。將亡。雖惡之。不猶愈於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衛侯見而復之。衛侯饗苦成叔。甯惠子相。苦成叔傲。甯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為享食也。以觀威儀。省禍福也。故詩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萬福來求。今夫子傲。取禍之道也。
秋。宣伯如齊逆女。稱族。尊君命也。
八月。鄭子罕伐許。敗焉。戊戌。鄭伯復伐許。庚子。入其郛。許人平以叔申之封。
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舍族。尊夫人也。故君子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脩之。衛侯有疾。使孔成子。甯惠子。立敬姒之子衎。以為大子。
冬。十月。衛定公卒。夫人姜氏既哭而息。見大子之不哀也。不內酌飲。歎曰。是夫也。將不唯衛國之敗。其必始於未亡人。烏呼。天禍衛國也。夫吾不獲鱄也。使主社稷。大夫聞之。無不聳懼。孫文子自是不敢舍其重器於衛。盡寘諸戚。而甚善晉大夫。
==成公十五年==
===經===
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衛定公。
三月。乙巳。仲嬰齊卒。癸丑。公會晉侯。衛侯。鄭伯。曹伯。宋世子成。齊國佐。邾人。同盟於戚。晉侯執曹伯。歸於京師。公至自會。
夏。六月。宋公固卒。楚子伐鄭。
秋。八月。庚辰。葬宋共公。宋華元。出奔晉。宋華元自晉歸於宋。宋殺其大夫山。宋魚石出奔楚。
冬。十有一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衛孫林父。鄭公子鰌。邾人。會吳於鍾離。許遷於葉。
===傳===
十五年春。會於戚。討曹成公也。執而歸諸京師。書曰。晉侯執曹伯。不及其民也。凡君不道於其民。諸侯討而執之。則曰。某人執某侯。不然則否。諸侯將見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為君。非吾節也。雖不能聖。敢失守乎。遂逃奔宋。
夏。六月。宋共公卒。楚將北師。子囊曰。新與晉盟而背之。無乃不可乎。子反曰。敵利則進。何盟之有。申叔時老矣。在申。聞之曰。子反必不免。信以守禮。禮以庇身。信禮之亡。欲免得乎。楚子侵鄭。及暴隧。遂侵衛。及首止。鄭子罕侵楚。取新石。欒武子欲報楚。韓獻子曰。無庸。使重其罪。民將叛之。無民孰戰。
秋。八月。葬宋共公。於是華元為右師。魚石為左師。蕩澤為司馬。華喜為司徒。公孫師為司城。向為人為大司寇。鱗朱為少司寇。向帶為大宰。魚府為少宰。蕩澤弱公室。殺公子肥。華元曰。我為右師。君臣之訓。師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賴寵乎。乃出奔晉。二華。戴族也。司城。莊族也。六官者。皆桓族也。魚石將止華元。魚府曰。右師反必討。是無桓氏也。魚石曰。右師苟獲反。雖許之討。必不敢。且多大功。國人與之。不反。懼桓氏之無祀於宋也。右師討。猶有戌在。桓氏雖亡。必偏。魚石自止華元於河上。請討。許之。乃反。使華喜。公孫師。帥國人攻蕩氏。殺子山。書曰。宋殺大夫山。言背其族也。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出舍於雎上。華元使止之。不可。
冬。十月。華元自止之。不可。乃反。魚府曰。今不從。不得入矣。右師視速而言疾。有異志焉。若不我納。今將馳矣。登丘而望之。則馳聘而從之。則決睢澨。閉門登陴矣。左師。二司寇。二宰。遂出奔楚。華元使向戌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以靖國人。晉三郤害伯宗。譖而殺之。及欒弗忌。伯州犁奔楚。韓獻子曰。郤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紀也。而驟絕之。不亡何待。初。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難。
十一月。會吳於鍾離。始通吳也。許靈公畏偪於鄭。請遷於楚。辛丑。楚公子申遷許於葉。
==成公十六年==
===經===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
夏。四月。辛未。滕子卒。鄭公子喜帥師侵宋。
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晉侯使欒黶來乞師。甲午。晦。晉侯及楚子。鄭伯。戰於鄢陵。楚子鄭師敗績。楚殺其大夫公子側。
秋。公會晉侯。齊侯。衛侯。宋華元。邾人。於沙隨。不見公。公至自會。公會尹子。晉侯。齊國佐。邾人。伐鄭。曹伯歸自京師。
九月。晉人執季孫行父。舍之於苕丘。
冬。十月。乙亥。叔孫僑如出奔齊。
十有二月。乙丑。季孫行父及晉郤犨盟於扈。公至自會。乙酉。刺公子偃。
===傳===
十六年春。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陰之田。求成於鄭。鄭叛晉。子駟從楚子盟於武城。
夏。四月。滕文公卒。鄭子罕伐宋。宋將鉏。樂懼。敗諸汋陂。退舍於夫渠。不儆。鄭人覆之。敗諸汋陵。獲將鉏樂懼。宋恃勝也。
衛侯伐鄭。至於鳴鴈。為晉故也。晉侯將伐鄭。範文子曰。若逞吾願。諸侯皆叛。晉可以逞。若唯鄭叛。晉國之憂。可立俟也。欒武子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必伐鄭。乃興師。欒書將中軍。士燮佐之。郤錡將上軍。荀偃佐之。韓厥將下軍。郤至佐新軍。荀罃居守。郤犨如衛。遂如齊。皆乞師焉。欒黶來乞師。孟獻子曰。有勝矣。戊寅。晉師起。
鄭人聞有晉師。使告於楚。姚句耳與往。楚子救鄭。司馬將中軍。令尹將左。右尹子辛將右過申。子反入見申叔時。曰。師其何如。對曰。德。刑。詳。義。禮。信。戰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詳以事神。義以建利。禮以順時。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時順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無不具。各知其極。故詩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厖。和同以聽。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此戰之所由克也。今楚內棄其民。而外絕其好。瀆齊盟。而食話言。奸時以動。而疲民以逞。民不知信。進退罪也。人恤所底。其誰致死。子其勉之。吾不復見子矣。姚句耳先歸。子駟問焉。對曰。其行速。過險而不整。速則失志。不整喪列。志失列喪。將何以戰。楚懼不可用也。
五月。晉師濟河。聞楚師將至。範文子欲反。曰。我偽逃楚。可以紓憂。夫合諸侯。非吾所能也。以遺能者。我若群臣輯睦以事君。多矣。武子曰。不可。
六月。晉楚遇於鄢陵。範文子不欲戰。郤至曰。韓之戰。惠公不振旅。箕之役。先軫不反命。邲之師。荀伯不復從。皆晉之恥也。子亦見先君之事矣。今我闢楚。又益恥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秦狄齊楚皆彊。不盡力。子孫將弱。今三彊服矣。敵楚而已。唯聖人能外內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盍釋楚以為外懼乎。甲午。晦。楚晨壓晉軍而陳。軍吏患之。範匄趨進曰。塞井夷灶。陳於軍中而疏行首。晉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執戈逐之。曰。國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欒書曰。楚師輕窕。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郤至曰。楚有六間。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惡。王卒以舊。鄭陳而不整。蠻軍而不陳。陳不違晦。在陳而囂。合而加囂。各顧其後。莫有鬥心。舊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於王後。王曰。騁而左右。何也。曰。召軍吏也。皆聚於中軍矣。曰。合謀也。張幕矣。曰。虔卜於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甚囂且塵上矣。曰。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戰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戰禱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賁皇在晉侯之側。亦以王卒告。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苗賁皇言於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卒。必大敗之。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復。曰。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國蹙王傷。不敗何待。公從之。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步毅御晉厲公。欒針為右。彭名御楚共王。潘黨為右。石首御鄭成公。唐苟為右。欒範以其族夾公行。陷於淖。欒書將載晉侯。針曰。書退。國有大任。焉得專之。且侵官。冒也。失官。慢也。離局。姦也。有三罪焉。不可犯也。乃掀公以出於淖。癸巳。潘尪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憂於戰。王怒曰。大辱國。詰朝。爾射死藝。呂錡夢射月。中之。退入於泥。佔之曰。姬姓。日也。異姓。月也。必楚王也。射而中之。退入於泥。亦必死矣。及戰。射共王中目。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中項伏弢。以一矢復命。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識見不穀而趨。無乃傷乎。郤至見客。免冑承命曰。君之外臣至。從寡君之戎事。以君之靈。間蒙甲冑。不敢拜命。敢告不寧。君命之辱。為事之故。敢肅使者。三肅使者而退。
晉韓厥從鄭伯。其御杜溷羅曰。速從之。其御屢顧。不在馬。可及也。韓厥曰。不可以再辱國君。乃止。郤至從鄭伯。其右茀翰胡曰。諜輅之。餘從之乘。而俘以下。郤至曰。傷國君有刑。亦止。石首曰。衛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敗於熒。乃內旌於弢中。唐苟謂石首曰。子在君側。敗者壹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請止。乃死。
楚師薄於險。叔山冉謂養由基曰。雖君有命。為國故。子必射。乃射。再發盡殪。叔山冉搏人以役。中車折軾。晉師乃止。囚楚公子茷。欒針見子重之旌。請曰。楚人謂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日臣之使於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眾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今兩國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謂整。臨事而食言。不可謂暇。請攝飲焉。公許之。使行人執榼承飲。造於子重曰。寡君乏使。使針御持矛。是以不得犒從者。使某攝飲。子重曰。夫子嘗與吾言於楚。必是故也。不亦識乎。受而飲之。免使者而復鼓。
旦而戰。見星未已。子反命軍吏察夷傷。補卒乘。繕甲兵。展車馬。雞鳴而食。唯命是聽。晉人患之。苗賁皇徇曰。蒐乘補卒。秣馬利兵。脩陳固列。蓐食申禱。明日復戰。乃逸楚囚。王聞之。召子反謀。穀陽豎獻飲於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見。王曰。天敗楚也夫。餘不可以待。乃宵遁。晉入楚軍。三日穀。範文子立於戎馬之前。曰。君幼。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周書曰。惟命不於常。有德之謂。楚師還。及瑕。王使謂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師徒者。君不在。子無以為過。不穀之罪也。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賜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實奔。臣之罪也。子重復謂子反曰。初隕師徒者。而亦聞之矣。盍圖之。對曰。雖微先大夫有之。大夫命側。側敢不義。側亡君師。敢忘其死。王使止之。弗及而卒。戰之日。齊國佐。高無咎。至於師。衛侯出於衛。公出於壞隤。
宣伯通於穆姜。欲去季孟。而取其室。將行。穆姜送公。而使逐二子。公以晉難告。曰。請反而聽命。姜怒。公子偃。公子鉏。趨過指之曰。女不可。是皆君也。公待於壞隤。申宮儆備。設守而後行。是以後。使孟獻子守於公宮。
秋。會幹沙隨。謀伐鄭也。宣伯使告郤犨曰。魯侯待於壞隤。以待勝者。郤犨將新軍。且為公族大夫。以主東諸侯。取貨於宣伯。而訴公於晉侯。晉侯不見公。曹人請於晉曰。自我先君宣公即位。國人曰。若之何。憂猶未弭。而又討我寡君。以亡曹國社稷之鎮公子。是大泯曹也。先君無乃有罪乎。若有罪。則君列諸會矣。君唯不遺德刑。以伯諸侯。豈獨遺諸敝邑。敢私布之。
七月。公會尹武公。及諸侯伐鄭。將行。姜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諸侯之師。次於鄭西。我師次於督揚。不敢過鄭。子叔聲伯使叔孫豹請逆於晉師。為食於鄭郊。師逆以至。聲伯四日不食以待之。食使者。而後食。諸侯遷於制田。知武子佐下軍。以諸侯之師侵陳。至於鳴鹿。遂侵蔡未反。諸侯遷於潁上。戊午。鄭子罕宵軍之宋齊。衛皆失軍。曹人復請於晉。晉侯謂子臧。反。吾歸而君。子臧反。曹伯歸。子臧盡致其邑與卿。而不出。宣伯使告郤犨曰。魯之有季孟。猶晉之有欒範也。政令於是乎成。今其謀曰。晉政多門。不可從也。寧事齊楚。有亡而已。蔑從晉矣。若欲得志於魯。請止行父而殺之。我斃蔑也。而事晉。蔑有貳矣。魯不貳。小國必睦。不然。歸必叛矣。
九月。晉人執季文子於苕丘。公還。待於鄆。使子叔聲伯請季孫於晉。郤犨曰。苟去仲孫蔑而止季孫行父。吾與子國。親於公室。對曰。僑如之情。子必聞之矣。若去蔑與行父。是大棄魯國。而罪寡君也。若猶不棄。而惠徼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晉君。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若朝亡之。魯必夕亡。以魯之密邇仇讎。亡而為讎。治之何及。郤犨曰。吾為子請邑。對曰。嬰齊。魯之常隸也。敢介大國。以求厚焉。承寡君之命以請。若得所請。吾子之賜多矣。又何求。範文子謂欒武子曰。季孫於魯。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可不謂忠乎。信讒慝而棄忠良。若諸侯何。子叔嬰齊奉君命無私。謀國家不貳。圖其身不忘其君。若虛其請。是棄善人也。子其圖之。乃許魯平。赦季孫。
冬。十月。出叔孫僑如而盟之。僑如奔齊。
十二月。季孫及郤犨盟於扈。歸刺公子偃。召叔孫豹於齊而立之。齊聲孟子通僑如。使立於高國之閒。僑如曰。不可以再罪。奔衛。亦閒於卿。晉侯使郤至獻楚捷於周。與單襄公語。驟稱其伐。單子語諸大夫曰。溫季其亡乎。位於七人之下。而求掩其上。怨之所聚。亂之本也。多怨而階亂。何以在位。夏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將慎其細也。今而明之。其可乎。
==成公十七年==
===經===
十有七年春。衛北宮括帥師侵鄭。
夏。公會尹子。單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邾人。伐鄭。
六月。乙酉。同盟於柯陵。
秋。公至自會。齊高無咎出奔莒。
九月。辛丑。用郊。晉侯使荀罃來乞師。
冬。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人。邾人。伐鄭。十有一月。公至自伐鄭。壬申。公孫嬰卒於貍脤。十有二月丁已朔。日有食之。邾子貜且卒。晉殺其大夫郤錡。郤犨。郤至。楚人滅舒庸。
===傳===
十七年春。王正月。鄭子駟侵晉虛滑。衛北宮括救晉侵鄭。至於高氏。
夏。五月。鄭大子髡。頑侯獳。為質於楚。楚公子成。公子寅。戍鄭。公會尹武公。單襄公。及諸侯伐鄭。自戲童至於曲洧。晉範文子反自鄢陵。使其祝宗祈死曰。君驕侈而克敵。是天益其疾也。難將作矣。愛我者唯祝我使我速死。無及於難。範氏之福也。
六月。戊辰。士燮卒。乙酉。同盟於柯陵。尋戚之盟也。楚子重救鄭師於首止。諸侯還。齊慶克通於聲孟子。與婦人蒙衣乘輦。而入於閎。鮑牽見之。以告國武子。武子召慶克而謂之。慶克久不出。而告夫人曰。國子謫我。夫人怒。國子相靈公以會高鮑。處守及還。將至。閉門而索客。孟子訴之曰。高鮑將不納君而立公子角。國子知之。
秋。七月。壬寅。刖鮑牽而逐高無咎。無咎奔莒。高弱以盧叛。齊人來召鮑國而立之。初。鮑國去鮑氏而來。為施孝叔臣。施氏卜宰。匡句須吉。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與匡句須邑。使為宰以讓鮑國而致邑焉。施孝叔曰。子實吉。對曰。能與忠良。吉孰大焉。鮑國相施氏忠。故齊人取以為鮑氏。後仲尼曰。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冬。諸侯伐鄭。
十月。庚午。圍鄭。楚公子申救鄭。師於汝上。
十一月。諸侯還。初。聲伯夢涉洹。或與己瓊瑰食之。泣而為瓊瑰。盈其懷。從而歌之曰。濟洹之水。贈我以瓊瑰。歸乎歸乎。瓊瑰盈吾懷乎。懼不敢佔也。還自鄭。壬申。至於貍脤而佔之。曰。餘恐死。故不敢佔也。今眾繁而從餘三年矣。無傷也。言之之莫而卒。齊侯使崔杼為大夫。使慶克佐之。帥師圍盧。國佐從諸侯圍鄭。以難請而歸。遂如盧師。殺慶克以穀叛。齊侯與之盟于徐關而復之。
十二月。盧降。使國勝告難於晉。待命於清。晉厲公侈。多外嬖。反自鄢陵。欲盡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胥童以胥克之廢也。怨郤氏。而嬖於厲公。郤錡奪夷陽五田。五亦嬖於厲公。郤犨與長魚矯爭田。執而梏之。與其父母妻子同一轅。既矯。亦嬖於厲公。欒書怨郤至。以其不從己而敗楚師也。欲廢之。使楚公子茷告公曰。此戰也。郤至實召寡君。以東師之未至也。與軍帥之不具也。曰此必敗。吾因奉孫周以事君。公告欒書。書曰。其有焉。不然。豈其死之不恤。而受敵使乎。君盍嘗使諸周而察之。郤至聘於周。欒書使孫周見之。公使覘之信。遂怨郤至。厲公田。與婦人先殺而飲酒。後使大夫殺。郤至奉豕。寺人孟張奪之。郤至。射而殺之。公曰。季子欺餘。厲公將作難。胥童曰。必先三郤。族大多怨。去大族不偪。敵多怨有庸。公曰。然郤氏聞之。郤錡欲攻公。曰雖死。君必危。郤至曰。人所以立。信知勇也。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亂。失茲三者。其誰與我。死而多怨。將安用之。君實有臣而殺之。其謂君何。我之有罪。吾死後矣。若殺不辜。將失其民。欲安得乎。待命而已。受君之祿。是以聚黨。有黨而爭命。罪孰大焉。壬午。胥童。夷羊五。帥甲八百。將攻郤氏。長魚矯請無用眾。公使清沸魋助之。抽戈結衽而偽訟者。三郤將謀於榭。矯以戈殺駒伯苦成叔於其位。溫季曰。逃威也。遂趨。矯及諸其車。以戈殺之。皆屍諸朝。胥童以甲劫欒書中行偃於朝。矯曰。不殺二子。憂必及君。公曰。一朝而屍三卿。餘不忍益也。對曰。人將忍君。臣聞亂在外為姦。在內為軌。御姦以德。御軌以刑。不施而殺。不可謂德。臣偪而不討。不可謂刑。德刑不立。姦軌並至。臣請行。遂出奔狄。公使辭於二子曰。寡人有討於郤氏。郤氏既伏其辜矣。大夫無辱。其復職位。皆再拜稽首曰。君討有罪而免臣於死。君之惠也。二臣雖死。敢忘君德。乃皆歸。公使胥童為卿。公遊於匠麗氏。欒書。中行偃。遂執公焉。召士匄。士匄辭。召韓厥。韓厥辭。曰。昔吾畜於趙氏。孟姬之讒。吾能違兵。古人有言曰。殺老牛莫之敢屍。而況君乎。二三子不能事君。焉用厥也。舒庸人以楚師之敗也。道吳人圍巢。伐駕。圍釐虺。遂恃吳而不裝置。楚公子橐師襲舒庸。滅之。
閏月。乙卯。晦。欒書中行偃殺胥童。民不與郤氏。胥童道君為亂。故皆書曰。晉殺其大夫。
==成公十八年==
===經===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晉殺其大夫胥童。庚申。晉弒其君州蒲。齊殺其大夫國佐。公如晉。
夏。楚子。鄭伯。伐宋。宋魚石復入於彭城。公至自晉。晉侯使士匄來聘。
秋。杞伯來朝。
八月。邾子來朝。築鹿囿。己丑。公薨於路寢。
冬。楚人鄭人侵宋。晉侯使士魴來乞師。
十有二月。仲孫蔑會晉侯。宋公。衛侯。邾子。齊崔杼。同盟於虛朾。丁未。葬我君成公。
===傳===
十八年春。王正月。庚申。晉欒書。中行偃。使程滑弒厲公。葬之於翼東門之外。以車一乘。使荀罃。士魴。逆周子於京師而立之。生十四年矣。大夫逆於清原。周子曰。孤始願不及此。雖及此。豈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從將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從君。神之所福也。對曰。群臣之願也。敢不唯命是聽。庚午。盟而入。館於伯子同氏辛巳。朝於武宮。逐不臣者七人。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齊為慶氏之難故。甲申晦。齊侯使士華免以戈殺國佐於內宮之朝。師逃於夫人之宮。書曰。齊殺其大夫國佐。棄命專殺。以穀叛故也。使清人殺國勝。國弱來奔。王湫奔萊。慶封為大夫。慶佐為司寇。既。齊侯反國弱。使嗣國氏。禮也。
二月。乙酉朔。晉侯悼公即位於朝。始命百官。施捨己責。逮鰥寡。振廢滯。匡乏困。救災患。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節器用。時用民。欲無犯。時使魏相。士魴。魏頡。趙武為卿。荀家。荀會。欒黶。韓無忌為公族大夫。使訓卿之子弟。共儉孝弟。使士渥濁為大傅。使脩範武子之法。右行辛為司空。使脩士蒍之法。弁糾御戎。校正屬焉。使訓諸御知義。荀賓為右。司士屬焉。使訓勇力之士。時使卿無共御。立軍尉以攝之。祁奚為中軍尉。羊舌職佐之。魏絳為司馬。張老為候奄。鐸遏寇為上軍尉。籍偃為之司馬。使訓卒乘。親以聽命。程鄭為乘馬御。六騶屬焉。使訓群騶知禮。凡六官之長。皆民譽也。舉不失職。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師不陵正。旅不偪師。民無謗言。所以復霸也。公如晉。朝嗣君也。
夏。六月。鄭伯侵宋。及曹門外。遂會楚子伐宋。取朝郟。楚子辛。鄭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納宋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焉。以三百乘戍之而還。書曰復入。凡去其國。國逆而立之曰入。復其位曰復歸。諸侯納之曰歸。以惡曰復入。宋人患之。西鉏吾曰。何也。若楚人與吾同惡。以德於我。吾固事之也。不敢貳矣。大國無厭。鄙我猶憾。不然。而收吾憎。使贊其政。以間吾釁。亦吾患也。今將崇諸侯之姦。而披其地。以塞夷庚。逞姦而攜服。毒諸侯而懼吳晉。吾庸多矣。非吾憂也。且事晉何為。晉必恤之。公至自晉。晉範宣子來聘。且拜朝也。君子謂晉於是乎有禮。
秋。杞桓公來朝。勞公。且問晉故。公以晉君語之。杞伯於是驟朝於晉。而請為昏。
七月。宋老佐。華喜。圍彭城。老佐卒焉。八月。邾宣公來朝。即位而來見也。築鹿囿。書不時也。己丑。公薨於路寢。言道也。
冬‧十一月。楚子重救彭城伐宋。宋華元如晉告急。韓獻子為政。曰。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彊。自宋始矣。晉侯師於臺谷以救宋。遇楚師於靡角之谷。楚師還。晉士魴來乞師。季文子問師數於臧武仲。對曰。伐鄭之役。知伯實來。下軍之佐也。今彘季亦佐下軍。如伐鄭可也。事大國無失班爵。而加敬焉禮也。從之。
十二月。孟獻子會於虛朾。謀救宋也。宋人辭諸侯。而請師以圍彭城。孟獻子請於諸侯而先歸會葬。丁未。葬我君成公。書順也。
宣公
08
|
春秋左氏傳/襄公
|
春秋左氏傳
==襄公元年==
===經===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孫蔑會晉欒黶.宋華元.衛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宋人.薛人.圍宋彭城.
夏.晉韓厥帥師伐鄭.仲孫蔑會齊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於鄫.
秋.楚公子壬夫帥師侵宋.
九月.辛酉.天王崩.邾子來朝.
冬.衛侯使公孫剽來聘.晉侯使荀罃來聘.
===傳===
元年春.己亥.圍宋彭城.非宋地.追書也.於是為宋討魚石.故稱宋.且不登叛人也.謂之宋志.彭城降晉.晉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歸.寘諸瓠丘.齊人不會彭城.晉人以為討.二月.齊大子光為質於晉.
夏.五月.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上.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待晉師.晉師自鄭.以鄫之師侵楚焦夷.及陳.晉侯.衛侯.次於戚.以為之援.
秋.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留.鄭子然侵宋.取犬丘.
九月.邾子來朝.禮也.
冬.衛子叔.晉知武子.來聘.禮也.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大國聘焉.以繼好結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也.
==襄公二年==
===經===
二年春.王正月.葬簡王.鄭師伐宋.
夏.五月.庚寅.夫人姜氏薨.
六月.庚辰.鄭伯睔卒.晉師.宋師.衛甯殖.侵鄭.
秋.七月.仲孫蔑會晉荀罃.宋華元.衛孫林父.曹人.邾人.於戚.己丑.葬我小君齊姜.叔孫豹如宋.
冬.仲孫蔑會晉荀罃.齊崔杼.宋華元.衛孫林父.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於戚.遂城虎牢.楚殺其大夫公子申.
===傳===
二年春.鄭師侵宋.楚令也.齊侯伐萊.萊人使正輿子.賂夙沙衛以索馬牛.皆百匹.齊師乃還.君子是以知齊靈公之為靈也.
夏.齊姜薨.初.穆姜使擇美檟.以自為櫬.與頌琴.季文子取以葬.君子曰.非禮也.禮無所逆.婦養姑者也.虧姑以成婦.逆莫大焉.詩曰.其惟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季孫於是為不哲矣.且姜氏.君之妣也.詩曰.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偕.齊侯使諸姜宗婦來送葬.召萊子.萊子不會.故晏弱城東陽以偪之.鄭成公疾.子駟請息肩於晉.公曰.楚君以鄭故.親集矢於其目.非異人任.寡人也.若背之.是棄力與言.其誰暱我.免寡人.唯二三子.
秋.七月.庚辰.鄭伯睔卒.於是子罕當國.子駟為政.子國為司馬.晉師侵鄭.諸大夫欲從晉.子駟曰.官命未改.會於戚.謀鄭故也.孟獻子曰.請城虎牢以偪鄭.知武子曰.善鄫之會.吾子聞崔子之言.今不來矣.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齊故也.寡君之憂.不唯鄭.罃將復於寡君.而請於齊.得請而告.吾子之功也.若不得請.事將在齊.吾子之請.諸侯之福也.豈唯寡君賴之.穆叔聘於宋.通嗣君也.
冬.復會於戚.齊崔武子.及滕薛小邾之大夫皆會.知武子之言故也.遂城虎牢.鄭人乃成.楚公子申為右司馬.多受小國之賂.以偪子重.子辛.楚人殺之.故書曰.楚殺其大夫公子申.
==襄公三年==
===經===
三年春.楚公子嬰齊帥師伐吳.公如晉.
夏.四月.壬戌.公及晉侯盟於長樗.公至自晉.
六月.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鄭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己未.同盟於雞澤.陳侯使袁僑如會.戊寅.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
秋.公至自會.
冬.晉荀罃帥師伐許.
===傳===
三年春.楚子重伐吳.為簡之師.克鳩茲.至於衡山.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吳人要而擊之.獲鄧廖.其能免者.組甲八十.被練三百而已.子重歸.既飲至.三日.吳人伐楚.取駕.駕.良邑也.鄧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謂子重於是役也.所獲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病而卒.
公如晉.始朝也.夏.盟於長樗.孟獻子相.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懼矣.孟獻子曰.以敝邑介在東表.密邇仇讎.寡君將君是望.敢不稽首.
晉為鄭服故.且欲脩吳好.將合諸侯.使士匄告於齊曰.寡君使匄以歲之不易.不虞之不戒.寡君願與一二兄弟相見.以謀不協.請君臨之使.匄乞盟.齊侯欲勿許.而難為不協.乃盟於耏外.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解狐得舉.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唯善.故能舉其類.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六月.公會單頃公及諸侯.己未.同盟於雞澤.晉侯使荀會逆吳子於淮上.吳子不至.楚子辛為令尹.侵欲於小國.陳成公使袁僑如會.求成.晉侯使和組父告於諸侯.秋.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陳請服也.
晉侯之弟揚幹.亂行於曲梁.魏絳戮其僕.晉侯怒謂羊舌赤曰.合諸侯以為榮也.揚幹為戮.何辱如之.必殺魏絳.無失也.對曰.絳無貳志.事君不闢難.有罪不逃刑.其將來辭.何辱命焉.言終.魏絳至.授僕人書.將伏劍.士魴.張老.止之.公讀其書曰.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馬.臣聞師眾以順為武.軍事有死無犯為敬.君合諸侯.臣敢不敬.君師不武.執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懼其死.以及揚幹.無所逃罪.不能致訓.至於用鉞.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於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親愛也.吾子之討.軍禮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訓.使幹大命.寡人之過也.子無重寡人之過.敢以為請.晉侯以魏絳為能.以刑佐民矣.反役.與之禮食.使佐新軍.張老為中軍司馬.士富為候奄.
楚司馬公子何忌侵陳.陳叛故也.許靈公事楚.不會於雞澤.
冬.晉知武子帥師伐許.
==襄公四年==
===經===
四年春.王三月.己酉.陳.侯午卒.
夏.叔孫豹如晉.
秋.七月.戊子.夫人姒氏薨.葬陳成公.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姒.
冬.公如晉.陳人圍頓.
===傳===
四年春.楚師為陳叛故.猶在繁陽.韓獻子患之.言於朝曰.文王帥殷之叛國.以事紂.唯知時也.今我易之.難哉.三月.陳成公卒.楚人將伐陳.聞喪乃止.陳人不聽命.臧武仲聞之曰.陳不服於楚必亡.大國行禮焉而不服.在大猶有咎.而況小乎.夏.楚彭名侵陳.陳無禮故也.
穆叔如晉.報知武子之聘也.晉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鳴之三.三拜.韓獻子使行人子員問之.曰.子以君命辱於敝邑.先君之禮.藉之以樂.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與聞.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也.臣不敢及.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勞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諮於周.臣聞之.訪問於善為諮.諮親為詢.諮禮為度.諮事為諏.諮難為謀.臣獲五善.敢不重拜.
秋.定姒薨.不殯於廟.無櫬.不虞.匠慶謂季文子曰.子為正卿.而小君之喪不成.不終君也.君長.誰受其咎.初.季孫為己樹六檟於蒲圃東門之外.匠慶請木.季孫曰.略.匠慶用蒲圃之檟.季孫不御.君子曰.志所謂多行無禮.必自及也.其是之謂乎.
冬.公如晉聽政.晉侯享公.公請屬鄫.晉侯不許.孟獻子曰.以寡君之密邇於仇讎.而願固事君.無失官命.鄫無賦於司馬.為執事朝夕之命敝邑.敝邑褊小.闕而為罪寡君.寡君是以願藉助焉.晉侯許之.楚人使頓間陳.而侵伐之.故陳人圍頓.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戎.晉侯曰.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魏絳曰.諸侯新服.陳新來和.將觀於我.我德則睦.否則攜貳.勞師於戎.而楚伐陳.必弗能救.是棄陳也.諸華必叛.戎禽獸也.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夏訓有之曰.有窮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對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脩民事.而淫於原獸.棄武羅.伯困.熊髡.尨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鹹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於民.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於過.處豷於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於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於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於夏家.獸臣司原.取告僕夫.虞箴如是.可不懲乎.於是晉侯好田.故魏絳及之.公曰.然則莫如和戎乎.對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一也.邊鄙不聳.民狎其野.穡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威懷.三也.以德綏戎.師徒不動.甲兵不頓.四也.鑒於後羿.而用德度.遠至邇安.五也.君其圖之.公說.使魏絳盟諸戎.脩民事.田以時.
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紇救鄫.侵邾.敗於狐駘.國人逆喪者皆髽.魯於是乎始髽.國人誦之曰.臧之狐裘.敗我於狐駘.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敗於邾.
==襄公五年==
===經===
五年春.公至自晉.
夏.鄭伯使公子發來聘.叔孫豹鄫.世子巫.如晉.仲孫蔑.衛孫林父.會吳於善道.
秋.大雩.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齊世子光.吳人.鄫人.於戚.公至自會.
冬.戍陳楚公子貞帥師伐陳.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齊世子光.救陳.
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陳.辛未.季孫行父卒.
===傳===
五年春.公至自晉.王使王叔陳生愬戎於晉.晉人執之.士魴如京師.言王叔之貳於戎也.
夏.鄭子國來聘.通嗣君也.穆叔覿鄫大子於晉.以成屬鄫.書曰.叔孫豹.鄫大子巫.如晉.言比諸魯大夫也.吳子使壽越如晉.辭不會於雞澤之故.且請聽諸侯之好.晉人將為之合諸侯.使魯衛先會吳.且告會期.故孟獻子.孫文子.會吳於善道.
秋.大雩.旱也.楚人討陳叛故.曰.由令尹子辛.實侵欲焉.乃殺之.書曰.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貪也.君子謂楚共王於是不刑.詩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講事不令.集人來定.已則無信.而殺人以逞.不亦難乎.夏書曰.成允成功.
九月.丙午.盟於戚.會吳.且命戍陳也.穆叔以屬鄫為不利.使鄫大夫聽命於會.楚子囊為令尹.範宣子曰.我喪陳矣.楚人討貳.而立子囊.必改行.而疾討陳.陳近於楚.民朝夕急.能無往乎.有陳.非吾事也.無之而後可.冬.諸侯戍陳.子囊伐陳.
十一月.甲午.會於城棣以救之.季文子卒.大夫入斂.公在位.宰庀家器為葬備.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私積.可不謂忠乎.
==襄公六年==
===經===
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
夏.宋華弱來奔.
秋.葬杞桓公.滕子來朝.莒人滅鄫.
冬.叔孫豹如邾.季孫宿如晉.
十有二月.齊侯滅萊.
===傳===
六年春.杞桓公卒.始赴以名.同盟故也.宋華弱與樂轡少相狎.長相優.又相謗也.子蕩怒.以弓梏華弱於朝.平公見之.曰.司武而梏於朝.難以勝矣.遂逐之.
夏.宋華弱來奔.司城子罕曰.同罪異罰.非刑也.專戮於朝.罪孰大焉.亦逐子蕩.子蕩射子罕之門曰.幾日而不我從.子罕善之如初.
秋.滕成公來朝.始朝公也.莒人滅鄫.鄫恃賂也.
冬.穆叔如邾.聘且脩平.晉人以鄫故來討曰.何故亡鄫.季武子如晉見.且聽命.
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於鄭子國之來聘也.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環城.傅於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齊師大敗之.丁未.入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正輿子王湫奔莒.莒人殺之.四月.陳無宇獻萊宗器於襄公.晏弱圍棠.
十一月.丙辰.而滅之.遷萊於郳.高厚.崔杼.定其田.
==襄公七年==
===經===
七年春.郯子來朝.
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小邾子來朝.城費.
秋.季孫宿如衛.
八月.螽.
冬.十月.衛侯使孫林父來聘.壬戌.及孫林父盟.楚公子貞帥師圍陳.
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於鄬.鄭伯髡頑如會.未見諸侯.丙戌.卒於鄵.陳侯逃歸.
===傳===
七年春.郯子來朝.始朝公也.
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孟獻子曰.吾乃今而後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農事也.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後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從也.
南遺為費宰.叔仲昭伯為隧正.欲善季氏.而求媚於南遺.謂遺請城費.吾多與而役.故季氏城費.
小邾穆公來朝.亦始朝公也.
秋.季武子如衛.報子叔之聘.且辭緩報.非貳也.
冬.十月.晉韓獻子告老.公族穆子有廢疾.將立之.辭曰.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又曰.弗躬弗親.庶民弗信.無忌不才.讓其可乎.請立起也.與田蘇遊.而曰好仁.詩曰.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恤民為德.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參和為仁.如是則神聽之.介福降之.立之.不亦可乎.庚戌.使宣子朝.遂老.晉侯謂韓無忌仁.使掌公族大夫.
衛孫文子來聘.且拜武子之言.而尋孫桓子之盟.公登亦登.叔孫穆子相.趨進曰.諸侯之會.寡君未嘗後衛君.今吾子不後寡君.寡君未知所過.吾子其少安.孫子無辭.亦無悛容.穆叔曰.孫子必亡.為臣而君.過而不悛.亡之本也.詩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謂從者也.衡而委蛇必折.
楚子囊圍陳.會於鄬以救之.鄭僖公之為大子也.於成之十六年.與子罕適晉.不禮焉.又與子豐適楚.亦不禮焉.及其元年.朝於晉.子豐欲愬諸晉而廢之.子罕止之.及將會於鄬.子駟相.又不禮焉.侍者諫.不聽.又諫.殺子.及鄵.子駟使賊夜弒僖公.而以瘧疾赴於諸侯.簡公生五年.奉而立之.陳人患楚.慶虎.慶寅.謂楚人曰.吾使公子黃往而執之.楚人從之.二慶使告陳侯於會曰.楚人執公子黃矣.君若不來.群臣不忍社稷宗廟.懼有二圖.陳侯逃歸.
==襄公八年==
===經===
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晉.
夏.葬鄭僖公.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邾人.於邢丘.公至自晉.莒人伐我東鄙.
秋.九月.大雩.
冬.楚公子貞帥師伐鄭.晉侯使士匄來聘.
===傳===
八年春.公如晉朝.且聽朝聘之數.
鄭群公子以僖公之死也.謀子駟.子駟先之.夏.四月.庚辰.辭殺子狐.子熙.子侯.子丁.孫擊.孫惡.出奔衛.庚寅.鄭子國.子耳.侵蔡.獲蔡司馬公子燮.鄭人皆喜.唯子產不順.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楚人來討.能勿從乎.從之.晉師必至.晉楚伐鄭.自今鄭國.不四五年.弗得寧矣.子國怒之.曰.爾何知.國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將為戮矣.
五月.甲辰.會於邢丘.以命朝聘之數.使諸侯之大夫聽命.季孫宿.齊高厚.宋向戌.衛甯殖.邾大夫會之.鄭伯獻捷於會.故親聽命.大夫不書.尊晉侯也.
莒人伐我東鄙.以疆鄫田.
秋.九月.大雩.旱也.
冬.楚子囊伐鄭.討其侵蔡也.子駟.子國.子耳.欲從楚.子孔.子蟜.子展.欲待晉.子駟曰.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兆雲詢多.職競作羅.謀之多族.民之多違.事滋無成.民急矣.姑從楚以紓吾民.晉師至.吾又從之.敬共幣帛.以待來者.小國之道也.犧牲玉帛.待於二竟.以待彊者.而庇民焉.寇不為害.民不罷病.不亦可乎.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小國無信.兵亂日至.亡無日矣.五會之信.今將背之.雖楚救我.將安用之.親我無成.鄙我是欲.不可從也.不如待晉.晉君方明.四軍無闕.八卿和睦.必不棄鄭.楚師遼遠.糧食將盡.必將速歸.何患焉.舍之聞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子駟曰.詩云.謀夫孔多.是用不集.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於道.請從楚.騑也受其咎.乃及楚平.使王子伯駢告於晉曰.君命敝邑.脩而車賦.儆而師徒.以討亂略.蔡人不從.敝邑之人.不敢寧處.悉索敝賦.以討於蔡.獲司馬燮.獻於邢丘.今楚來討曰.女何故稱兵於蔡.焚我郊保.馮陵我城郭.敝邑之眾.夫婦男女.不遑啟處.以相救也.翦焉傾覆.無所控告.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民知窮困.而受盟於楚.孤也與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知武子使行人子員對之曰.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於寡君.而即安於楚.君之所欲也.誰敢違君.寡君將帥諸侯以見於城下.唯君圖之.
晉範宣子來聘.且拜公之辱.告將用師於鄭.公享之.宣子賦摽有梅.季武子曰.誰敢哉.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歡以承命.何時之有.武子賦角弓.賓將出.武子賦彤弓.宣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獻功于衡雍.受彤弓於襄王.以為子孫藏.匄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君子以為知禮.
==襄公九年==
===經===
九年春.宋災.
夏.季孫宿如晉.
五月.辛酉.夫人姜氏薨.
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穆姜.
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伐鄭.
十有二月.己亥.同盟於戲.楚子伐鄭.
===傳===
九年春.宋災.樂喜為司城.以為政.使伯氏司裡.火所未至.徹小屋.塗大屋.陳畚挶.具綆缶.備水器.量輕重.蓄水潦.積土塗.巡丈城.繕守備.表火道.使華臣具正徒.令隧正.納郊保.奔火所.使華閱討右官.官庀其司.向戌討左.亦如之.使樂遄庀刑器.亦如之.使皇鄖命校正出馬.工正出車.備甲兵.庀武守.使西鉏吾庀府守.令司宮巷伯儆宮.二師令四鄉正敬享.祝宗用馬於四墉.祀盤庚於西門之外.
晉侯問於士弱曰.吾聞之.宋災.於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對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內火.是故咮為鶉火.心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閱其禍敗之釁.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對曰.在道.國亂無象.不可知也.
夏.季武子如晉.報宣子之聘也.穆姜薨於東宮.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秦景公使士雃乞師於楚.將以伐晉.楚子許之.子囊曰.不可.當今吾不能與晉爭.晉君類能而使之.舉不失選.官不易方.其卿讓於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競於教.其庶人力於農穡.商工皂隸.不知遷業.韓厥老矣.知罃稟焉.以為政.範匄少於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軍.韓起少於欒黶.而欒黶士魴上之.使佐上軍.魏絳多功.以趙武為賢而為之佐.君明臣忠.上讓下競.當是時也.晉不可敵.事之而後可.君其圖之.王曰.吾既許之矣.雖不及晉.必將出師.秋.楚子師於武城.以為秦援.秦人侵晉.晉饑.弗能報也.
冬.十月.諸侯伐鄭.庚午.季武子.齊崔杼.宋皇鄖.從荀罃.士匄.門於鄟門.衛北宮括.曹人.邾人.從荀偃.韓起.門於師之梁.滕人.薛人.從欒黶.士魴.門於北門.杞人.郳人.從趙武.魏絳.斬行栗.甲戌.師於氾.令於諸侯曰.脩器備.盛餱糧.歸老幼.居疾於虎牢.肆眚圍鄭.鄭人恐.乃行成.中行獻子曰.遂圍之.以待楚人之救也.而與之戰.不然無成.知武子曰.許之盟而還師.以敝楚人.吾三分四軍.與諸侯之銳.以逆來者.於我未病.楚不能矣.猶愈於戰.暴骨以逞.不可以爭.大勞未艾.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諸侯皆不欲戰.乃許鄭成.
十一月.己亥.同盟於戲.鄭服也.將盟.鄭六卿公子騑.公子發.公子嘉.公孫輒.公孫蠆.公孫舍之.及其大夫門子皆從鄭伯.晉士莊子為載書.曰.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晉命是聽.而或有異志者.有如此盟.公騑趨進曰.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閒.大國不加德音.而亂以要之.使其鬼神不獲歆其禋祀.其民人不獲享其土利.夫婦辛苦墊隘.無所底告.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彊.可以庇民者是從.而敢有異志者.亦如之.荀偃曰.改載書.公孫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若可改也.大國亦可叛也.知武子謂獻子曰.我實不德.而要人以盟.豈禮也哉.非禮何以主盟.姑盟而退.脩德息師而來.終必獲鄭.何必今日.我之不德.民將棄我.豈唯鄭.若能休和.遠人將至.何恃於鄭.乃盟而還.晉人不得志於鄭.以諸侯復伐之.
十二月.癸亥.門其三門.閏月.戊寅.濟於陰阪.侵鄭.次於陰口而還.子孔曰.晉師可擊也.師老而勞.且有歸志.必大克之.子展曰.不可.公送晉侯.晉侯以公宴於河上.問公年.季武子對曰.會於沙隨之歲.寡君以生.晉侯曰.十二年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君可以冠矣.大夫盍為冠具.武子對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禮行之.以金石之樂節之.以先君之祧處之.今寡君在行.未可具也.請及兄弟之國.而假備焉.晉侯曰.諾.公還及衛.冠於成公之廟.假鍾磬焉.禮也.楚子伐鄭.子駟將及楚平.子孔.子蟜.曰.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子駟.子展.曰.吾盟固雲唯彊是從.今楚師至.晉不我救.則楚彊矣.盟誓之言.豈敢背之.且要盟無質.神弗臨也.所臨唯信.信者言之瑞也.善之主也.是故臨之.明神不蠲要盟.背之可也.乃及楚平.公子罷戎入盟.同盟於中分.楚莊夫人卒.王未能定鄭而歸.晉侯歸.謀所以息民.魏絳請施捨.輸積聚以貸.自公以下.苟有積者.盡出之.國無滯積.亦無困人.公無禁利.亦無貪民.祈以幣更.賓以特牲.器用不作.車服從給.行之期年.國乃有節.三駕而楚不能與爭.
==襄公十年==
===經===
十年春.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於柤.
夏.五月.甲午.遂滅偪陽.公至自會.楚公子貞.鄭公孫輒.帥師伐宋.晉師伐秦.
秋.莒人伐我東鄙.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冬.盜殺鄭公子騑.公子發.公孫輒.戍鄭虎牢.楚公子貞帥師救鄭.公至自伐鄭.
===傳===
十年春.會於柤.會吳子壽夢也.三月.癸丑.齊高厚相大子光.以先會諸侯於鍾離.不敬.士莊子曰.高子相大子以會諸侯.將社稷是衛.而皆不敬.棄社稷也.其將不免乎.夏.四月.戊午.會於柤.
晉荀偃.士匄.請伐偪陽而封宋向戌焉.荀罃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固請.丙寅.圍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偪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孟獻子曰.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主人縣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絕之.隊則又縣之.蘇而復上者三.主人辭焉.乃退.帶其斷以徇於軍三日.諸侯之師.久於偪陽.荀偃.士匄.請於荀罃曰.水潦將降.懼不能歸.請班師.知伯怒.投之以機.出於其間曰.女成二事而後告餘.餘恐亂命.以不女違.女既勤君而興諸侯.牽帥老夫.以至於此.既無武守.而又欲易餘罪.曰是實班師.不然克矣.餘羸老也.可重任乎.七日不克.必爾乎取之.五月.庚寅.荀偃.士匄.帥卒攻偪陽.親受矢石.甲午.滅之.書曰.遂滅偪陽.言自會也.以與向戌.向戌辭曰.君若猶辱鎮撫宋國.而以偪陽光啟寡君.群臣安矣.其何貺如之.若專賜臣.是臣興諸侯以自封也.其何罪大焉.敢以死請.乃予宋公.宋公享晉侯於楚丘.請以桑林.荀罃辭.荀偃.士匄.曰.諸侯宋魯.於是觀禮.魯有禘樂.賓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師題以旌夏.晉侯懼而退.入於房.去旌.卒享而還.及著雍.疾.卜.桑林見.荀偃.士匄.欲奔請禱焉.荀罃不可曰.我辭禮矣.彼則以之.猶有鬼神.於彼加之.晉侯有間.以偪陽子歸.獻於武宮.謂之夷俘.偪陽.妘姓也.使周內史選其族嗣.納諸霍人.禮也.師歸.孟獻子以秦堇父為右.生秦丕茲.事仲尼.
六月.楚子囊.鄭子耳.伐宋.師於訾毋.庚午.圍宋門於桐門.晉荀罃伐秦.報其侵也.衛侯救宋.師於襄牛.鄭子展曰.必伐衛.不然.是不與楚也.得罪於晉.又得罪於楚.國將若之何.子駟曰.國病矣.子展曰.得罪於二大國必亡.病不猶愈於亡乎.諸大夫皆以為然.故鄭皇耳帥師侵衛.楚令也.孫文子卜追之.獻兆於定姜.姜氏問繇曰.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喪其雄.姜氏曰.徵者喪雄.禦寇之利也.大夫圖之.衛人追之.孫蒯獲鄭皇耳於犬丘.
秋.七月.楚子囊.鄭子耳.伐我西鄙.還圍蕭.八月.丙寅.克之.九月.子耳侵宋北鄙.孟獻子曰.鄭其有災乎.師競已甚.周猶不堪競.況鄭乎.有災.其執政之三士乎.
莒人間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東鄙.
諸侯伐鄭.齊崔杼使大子光先至於師.故長於滕.己酉.師於牛首.初子駟與尉止有爭.將禦諸侯之師.而黜其車.尉止獲.又與之爭.子駟抑尉止曰.爾車非禮也.遂弗使獻.初.子駟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皆喪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於是子駟當國.子國為司馬.子耳為司空.子孔為司徒.冬.十月.戊辰.尉止.司臣.侯晉.堵女父.子師僕.帥賊以入.晨攻執政於西宮之朝.殺子駟.子國.子耳.劫鄭伯.以如北宮.子孔知之.故不死.書曰盜.言無大夫焉.子西聞盜.不儆而出.屍而追盜.盜入於北宮.乃歸授甲.臣妾多逃.器用多喪.子產聞盜為門者.庀群司.閉府庫.慎閉藏.完守備.成列而後出.兵車十七乘.屍而攻盜於北宮.子蟜帥國人助之.殺尉止.子師僕.盜眾盡死.侯晉奔晉.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齊.奔宋.子孔當國.為載書.以位序聽政闢.大夫諸司門子弗順.將誅之.子產止之.請為之焚書.子孔不可.曰.為書以定國.眾怒而焚之.是眾為政也.國不亦難乎.子產曰.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不如焚書以安眾.子得所欲.眾亦得安.不亦可乎.專欲無成.犯眾興禍.子必從之.乃焚書於倉門之外.眾而後定.
諸侯之師.城虎牢而戍之.晉師城梧及制.士魴.魏絳.戍之.書曰.戍鄭虎牢.非鄭地也.言將歸焉.鄭及晉平.楚子囊救鄭.
十一月.諸侯之師還鄭而南.至於陽陵.楚師不退.知武子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驕.驕則可與戰矣.欒黶曰.逃楚.晉之恥也.合諸侯以益恥.不如死.我將獨進.師遂進.己亥.與楚師夾潁而軍.子蟜曰.諸侯既有成行.必不戰矣.從之將退.不從亦退.退楚必圍我.猶將退也.不如從楚.亦以退之.霄涉潁.與楚人盟.欒黶欲伐鄭師.荀罃不可.曰.我實不能禦楚.又不能庀鄭.鄭何罪.不如致怨焉而還.今伐其師.楚必救之.戰而不克.為諸侯笑
.克不可命.不如還也.丁未.諸侯之師還.侵鄭北鄙而歸.楚人亦還.
王叔陳生與伯輿爭政.王右伯輿.王叔陳生怒而出奔.及河.王復之.殺史狡以說焉.不入.遂處之.晉侯使士匄平王室.王叔與伯輿訟焉.王叔之宰.與伯輿之大夫瑕禽.坐獄於王庭.士匄聽之.王叔之宰曰.篳門閨竇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難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王賴之.而賜之騂旄之盟.曰.世世無失職.若篳門閨竇.其能來東底乎.且王何賴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賄成.而刑放於寵.官之師旅.不勝其富.吾能無篳門閨竇乎.唯大國圖之.下而無直.則何謂正矣.範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使王叔氏與伯輿合要.王叔氏不能舉其契.王叔奔晉.不書.不告也.單靖公為卿士.以相王室.
==襄公十一年==
===經===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軍.
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不郊.鄭公孫舍之帥師侵宋.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秋.七月.己未.同盟於亳城北.公至自伐鄭.楚子.鄭伯.伐宋.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會於蕭魚.公至自會.楚執鄭行人.良霄
冬.秦人伐晉.
===傳===
十一年春.季武子將作三軍.告叔孫穆子曰.請為三軍.各徵其軍.穆子曰.政將及子.子必不能.武子固請之.穆子曰.然則盟諸.乃盟諸僖閎.詛諸五父之衢.正月.作三軍.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毀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無徵.不入者倍徵.孟氏使半為臣.若子若弟.叔孫氏使盡為臣.不然不捨.
鄭人患晉楚之故.諸大夫曰.不從晉.國幾亡.楚弱於晉.晉不吾疾也.晉疾.楚將闢之.何為而使晉師致死於我.楚弗敢敵.而後可固與也.子展曰.與宋為惡.諸侯必至.吾從之盟.楚師至.吾又從之.則晉怒甚矣.晉能驟來楚將不能.吾乃固與晉.大夫說之.使疆場之司.惡於宋.宋向戌侵鄭.大獲.子展曰.師而伐宋可矣.若我伐宋.諸侯之伐我必疾.吾乃聽命焉.且告於楚.楚師至.吾乃與之盟.而重賂晉師.乃免矣.夏.鄭子展侵宋.
四月.諸侯伐鄭.己亥.齊太子光.宋向戌.先至於鄭.門於東門.其莫.晉荀罃至於西郊.東侵舊許.衛孫林父侵其北鄙.
六月.諸侯會於北林.師於向右.還次於瑣.圍鄭.觀兵於南門.西濟於濟隧.鄭人懼.乃行成.
秋.七月.同盟於亳.範宣子曰.不慎.必失諸侯.諸侯道敝而無成.能無貳乎.乃盟.載書曰.凡我同盟.毋薀年.毋壅利.毋保姦.毋留慝.救災患.恤禍亂.同好惡.獎王室.或間茲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隊命亡氏.踣其國家.楚子囊乞旅於秦.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將以伐鄭.鄭伯逆之.丙子.伐宋.
九月.諸侯悉師以復伐鄭.鄭人使良霄.大宰石蓖.如楚.告將服於晉.曰.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懷君.君若能以玉帛綏晉.不然.則武震以攝威之.孤之願也.楚人執之.書曰行人.言使人也.諸侯之師觀兵於鄭東門.鄭人使王子伯駢行成.甲戌.晉趙武入盟鄭伯.
冬.十月.丁亥.鄭子展出盟晉侯.
十二月.戊寅.會於蕭魚.庚辰.赦鄭囚.皆禮而歸之.納斥候.禁侵掠.晉侯使叔肸告於諸侯.公使臧孫紇對曰.凡我同盟.小國有罪.大國致討.苟有以藉手.鮮不赦宥.寡君聞命矣.鄭人賂晉侯以師悝.師觸.師蠲.廣車.軘車.淳十五乘.甲兵備.凡兵車百乘.歌鐘二肆.及其鎛磬.女樂二八.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曰.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請與子樂之.辭曰.夫和戎狄.國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諸侯.諸侯無慝.君之靈也.二三子之勞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願君安其樂而思其終也.詩曰.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樂只君子.福祿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帥從.夫樂以安德.義以處之.禮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厲之.而後可以殿邦國.同福祿.來遠人.所謂樂也.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寡人無以待戎.不能濟河.夫賞.國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廢也.子其受之.魏絳於是乎始有金石之樂.禮也.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鮑先入晉地.士魴禦之.少秦師而弗裝置.壬午.武濟自輔氏.與鮑交伐晉師.己丑.秦晉戰於櫟.晉師敗績.易秦故也.
==襄公十二年==
===經===
十有二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我東鄙.圖臺.季孫宿帥師救臺.遂入鄆.
夏.晉侯使士魴來聘.
秋.九月.吳子乘卒.
冬.楚公子貞帥師侵宋.公如晉.
===傳===
十二年春.莒人伐我東鄙.圍臺.季武子救臺.遂入鄆.取其鐘以為公盤.
夏.晉士魴來聘.且拜師.
秋.吳子壽夢卒.臨於周廟.禮也.凡諸侯之喪.異姓臨於外.同姓於宗廟.同宗於祖廟.同族於禰廟.是故魯為諸姬.臨於周廟.為邢.凡.蔣.茅.胙.祭.臨於周公之廟.
冬.楚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師於楊梁.以報晉之取鄭也.靈王求後於齊.齊侯問對於晏桓子.桓子對曰.先王之禮辭有之.天子求後於諸侯.諸侯對曰.夫婦所生若而人.妾婦之子若而人.無女而有姊妹.及姑姊妹.則曰.先守某公之遺女若而人.齊侯許昏.王使陰裡逆之.公如晉.朝.且拜士魴之辱.禮也.秦嬴歸於楚.楚司馬子庚聘於秦.為夫人寧.禮也.
==襄公十三年==
===經===
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晉.
夏.取邿.
秋.九月.庚辰.楚子審卒.
冬.城防.
===傳===
十三年春.公至自晉.孟獻子書勞於廟.禮也.
夏.邿亂.分為三師救邿.遂取之.凡書取.言易也.用大師焉曰滅.弗地曰入.
荀罃.士魴.卒.晉侯蒐於綿上以治兵.使士匄將中軍.辭曰.伯遊長.昔臣習於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賢也.請從伯遊.荀偃將中軍.士匄佐之.使韓起將上軍.辭以趙武.又使欒黶辭曰.臣不如韓起.韓起願上趙武.君其聽之.使趙武將上軍.韓起佐之.欒黶將下軍.魏絳佐之.新軍無帥.晉侯難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屬.以從於下軍.禮也.晉國之民.是以大和.諸侯遂睦.
君子曰.讓.禮之主也.範宣子讓.其下皆讓.欒黶為汰.弗敢違也.晉國以平.數世賴之.刑善也夫.一人刑善.百姓休和.可不務乎.書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其是之謂乎.周之興也.其詩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言刑善也.及其衰也.其詩曰.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言不讓也.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農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由不爭也.謂之懿德.及其亂也.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是以上下無禮.亂虐並生.由爭善也.謂之昏德.國家之敝.恆必由之.
楚子疾.告大夫曰.不穀不德.少主社稷.生十年而喪先君.未及習師保之教訓.而應受多福.是以不德.而亡師於鄢.以辱社稷.為大夫憂.其弘多矣.若以大夫之靈.獲保首領.以歿於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從先君於禰廟者.請為靈若厲.大夫擇焉.莫對.及五命.乃許.秋.楚共王卒.子囊謀諡.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徵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謚之共.大夫從之.
吳侵楚.養由基奔命.子庚以師繼之.養叔曰.吳乘我喪.謂我不能師也.必易我而不戒.子為三覆以待我.我請誘之.子庚從之.戰於康浦.大敗吳師.獲公子黨.君子以吳為不弔.詩曰.不弔昊天.亂靡有定.
冬.城防.書事時也.於是將早城.臧武仲請俟畢農事.禮也.
鄭良霄.大宰石蓖.猶在楚.石蓖言於子囊曰.先王卜征五年.而歲習其祥.祥習則行.不習則增.脩德而改卜.今楚實不競.行人何罪.止鄭一卿.以除其偪.使睦而疾楚.以固於晉焉.用之使歸.而廢其使.怨其君以疾其大夫.而相牽引也.不猶愈乎.楚人歸之.
==襄公十四年==
===經===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孫宿叔老會晉士匄.齊人.宋人.衛人.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吳於向.
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夏.四月.叔孫豹會晉荀偃.齊人.宋人.衛北宮括.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己未.衛侯出奔齊.莒人侵我東鄙.
秋.楚公子貞帥師伐吳.
冬.季孫宿會晉士匄.宋華閱.衛孫林父.鄭公孫蠆.莒人.邾人.於戚.
===傳===
十四年春.吳告敗於晉.會於向.為吳謀楚故也.範宣子數吳之不德也.以退吳人.執莒公子務婁.以其通楚使也.將執戎子駒支.範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洩.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獄之裔冑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狸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於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於是乎有殽之師.晉禦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於時.以從執政.猶殽志也.豈敢離逖.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於會.亦無瞢焉.賦青蠅而退.宣子辭焉.使即事於會.成愷悌也.於是子叔齊子為季武子介以會.自是晉人輕魯幣.而益敬其使.
吳子諸樊既除喪.將立季札.季札辭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君義嗣也.誰敢奸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才.願附於子臧.以無失節.固立之.棄其室而耕.乃舍之.
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侯伐秦.以報櫟之役也.晉侯待於竟.使六卿帥諸侯之師以進.及涇不濟.叔向見叔孫穆子.穆子賦匏有苦葉.叔向退而具舟.魯人.莒人.先濟.鄭子蟜見衛北宮懿子曰.與人而不固.取惡莫甚焉.若社稷何.懿子說.二子見諸侯之師.而勸之濟.濟涇而次.秦人毒涇上流.師入多死.鄭司馬子蟜帥鄭師以進.師皆從之.至於棫林.不獲成焉.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欒黶曰.晉國之命.未是有也餘馬首欲東.乃歸.下軍從之.左史謂魏莊子曰.不待中行伯乎.莊子曰.夫子命從帥.欒伯吾帥也.吾將從之.從帥所以待夫子也.伯遊曰.吾今實過.悔之何及.多遺秦禽.乃命大還.晉人謂之遷延之役.欒針曰.此役也.報櫟之敗也.役又無功.晉之恥也.吾有二位於戎路.敢不恥乎.與士鞅馳秦師死焉.士鞅反.欒黶謂士匄曰.餘弟不欲往而子召之.餘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餘之弟也.弗逐.餘亦將殺之.士鞅奔秦.於是齊崔杼.宋華閱.仲江.會伐秦.不書.惰也.向之會.亦如之.衛北宮括不書於向.書於伐秦.攝也.
秦伯問於士鞅曰.晉大夫其誰先亡.對曰.其欒氏乎.秦伯曰.以其汰乎.對曰.然.欒黶汰虐已甚.猶可以免.其在盈乎.秦伯曰.何故.對曰.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愛其甘棠.況其子乎.欒黶死.盈之善未能及人.武子所施沒矣.而黶之怨實章.將於是乎在.秦伯以為知言.為之請於晉而復之.
衛獻公戒孫文子.寧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鴻於囿.二子從之.不釋皮冠而與之言.二子怒.孫文子知戚.孫蒯入使.公飲之酒.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大師辭.師曹請為之.初.公有嬖妾.使師曹誨之琴.師曹鞭之.公怒.鞭師曹三百.故師曹欲歌之.以怒孫子.以報公.公使歌之.遂誦之.蒯懼.告文子.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並帑於戚.而入見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大懼社稷之傾覆.將若之何.對曰.君制其國.臣敢奸之.雖奸之.庸知愈乎.遂行.從近關出.公使子蟜.子伯.子皮.與孫子盟於丘宮.孫子皆殺之.
四月.己未.子展奔齊.公如鄄.使子行於孫子.孫子又殺之.公出奔齊.孫氏追之.敗公徒於河澤.鄄人執之.初.尹公佗學射於庾公差.庾公差學射於公孫丁.二子追公.公孫丁御公.子魚曰.射為背師.不射為戮.射為禮乎.射兩軥而還.尹公佗曰.子為師.我則遠矣.乃反之.公孫丁授公轡而射之.貫臂.子鮮從公及竟.公使祝宗告亡.且告無罪.定姜曰.無神何告.若有.不可誣也.有罪若何告無.舍大臣而與小臣謀.一罪也.先君有冢卿以為師保.而蔑之.二罪也.餘以巾櫛事先君.而暴妾使餘.三罪也.告亡而已.無告無罪.公使厚成叔弔於衛曰.寡君使瘠聞君不撫社稷.而越在他竟.若之何不弔.以同盟之故.使瘠敢私於執事.曰.有君不弔.有臣不敏.君不赦宥.臣亦不帥職.增淫發洩.其若之何.衛人使大叔儀對曰.群臣不佞.得罪於寡君.寡君不以即刑而悼棄之.以為君憂.君不忘先君之好.辱弔群臣.又重恤之.敢拜君命之辱.重拜大貺.厚孫歸復命.語臧武仲曰.衛君其必歸乎.有大叔儀以守.有母弟鱄以出.或撫其內.或營其外.能無歸乎.齊人以郲寄衛侯.及其復也.以郲糧歸.右宰穀從而逃歸.衛人將殺之.辭曰.餘不說初矣.餘狐裘而羔袖.乃赦之.衛人立公孫剽.孫林父.甯殖.相之.以聽命於諸侯.衛侯在郲.臧紇如齊唁衛侯.與之言虐.退而告其人曰.衛侯其不得入矣.其言糞土也.亡而不變.何以復國.子展.子鮮.聞之.見臧紇與之言道.臧孫說.謂其人曰.衛君必入.夫二子者.或輓之.或推之.欲無入得乎.師歸自伐秦.晉侯舍新軍.禮也.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於是知朔生盈而死.盈生六年而武子卒.彘裘亦幼.皆未可立也.新軍無帥.故舍之.
師曠侍於晉侯.晉侯曰.衛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曰.或者其君實甚.良君將賞善而刑淫.養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圉.皆有親暱.以相輔佐也.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於市.百工獻藝.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正月孟春.於是乎有之.諫失常也.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秋.楚子為庸浦之役故.子囊師於棠以伐吳.吳不出而還.子囊殿.以吳為不能而弗儆.吳人自皋舟之隘要而擊之.楚人不能相救.吳人敗之.獲楚公子宜穀.
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大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今餘命女環.茲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無忝乃舊.敬之哉.無廢朕命.
晉侯問衛故於中行獻子.對曰.不如因而定之.衛有君矣.伐之.未可以得志.而勤諸侯.史佚有言曰.因重而撫之.仲虺有言曰.亡者侮之.亂者取之.推亡固存.國之道也.君其定衛以待時乎.冬.會於戚.謀定衛也.範宣子假羽毛於齊而弗歸.齊人始貳.
楚子囊還自伐吳.卒.將死.遺言謂子庚必城郢.君子謂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名.將死不忘衛社稷.可不謂忠乎.忠.民之望也.詩曰.行歸於周.萬民所望.忠也.
==襄公十五年==
===經===
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同戌來聘.
二月.己亥.及向戌盟於劉.劉夏逆王后於齊.
夏.齊侯伐我北鄙.圍成.公救成.至遇.季孫宿.叔孫豹.帥師城成郛.
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邾人伐我南鄙.
冬.十有一月.癸亥.晉侯周卒.
===傳===
十五年春.宋向戌來聘.且尋盟.見孟獻子.尤其室曰.子有令聞.而美其室.非所望也.對曰.我在晉.吾兄為之.毀之重勞.且不敢間.
官師從單靖公.逆王后於齊.卿不行.非禮也.
楚公子午為令尹.公子罷戎為右尹.蒍子馮為大司馬.公子橐師為右司馬.公子成為左司馬.屈到為莫敖.公子追舒為箴尹.屈蕩為連尹.養由基為宮廄尹.以靖國人.君子謂楚於是乎能官人.官人.國之急也.能官人.則民無覦心.詩云.嗟我懷人.寘彼周行.能官人也.王及公侯.伯.子.男.甸.採.衛大夫.各居其列.所謂周行也.
鄭尉氏.司氏.之亂其餘盜在宋.鄭人以子西.伯有.子產.之故.納賂於宋.以馬四十乘.與師茷.師慧.三月.公孫黑為質焉.司城子罕以堵女父.尉翩.司齊.與之.良司臣而逸之.託諸季武子.武子寘諸卞.鄭人醢之三人也.師慧過宋朝.將私焉.其相曰.朝也.慧曰.無人焉.相曰.朝也.何故無人.慧曰.必無人焉.若猶有人.豈其以千乘之相.易淫樂之矇.必無人焉故也.子罕聞之.固請而歸之.
夏.齊侯圍成.貳於晉故也.於是乎城成郛.
秋.邾人伐我南鄙.使告於晉.晉將為會.以討邾莒.晉侯有疾.乃止.冬.晉悼公卒.遂不克會.鄭公孫夏如晉奔喪.子蟜送葬.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寘諸其裡.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十二月.鄭人奪堵狗之妻.而歸諸範氏.
==襄公十六年==
===經===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晉悼公.
三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溴梁.戊寅.大夫盟.晉人執莒子.邾子.以歸.齊侯伐我北鄙.
夏.公至自會.
五月.甲子.地震.叔老會鄭伯.晉荀偃.衛甯殖.宋人.伐許.
秋.齊侯伐我北鄙.圍郕.大雩.
冬.叔孫豹如晉.
===傳===
十六年春.葬晉悼公.平公即位.羊舌肸為傅.張君臣為中軍司馬.祁奚.韓襄.欒盈.士鞅.為公族大夫.虞丘書為乘馬御.改服脩官.烝於曲沃.警守而下.會於溴梁.命歸侵田.以我故.執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齊楚之使.晉侯與諸侯宴於溫.使諸大夫舞.曰.歌詩必類.齊高厚之詩不類.荀偃怒.且曰.諸侯有異志矣.使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歸.於是叔孫豹.晉荀偃.宋向戌.衛甯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討不庭.許男請遷於晉.諸侯遂遷許.許大夫不可.晉人歸諸侯.鄭子蟜聞將伐許.遂相鄭伯以從諸侯之師.穆叔從公.齊子帥師會晉荀偃.書曰.會鄭伯.為夷故也.夏.六月.次於棫林.庚寅.伐許.次於函氏.晉荀偃.欒黶.帥師伐楚.以報宋揚梁之役.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於湛阪.楚師敗績.晉師遂侵方城之外.復伐許而還.
秋.齊侯圍郕.孟孺子速徼之.齊侯曰.是好勇.去之以為之名.速遂塞海陘而還.
冬.穆叔如晉聘.且言齊故.晉人曰.以寡君之未禘祀.與民之未息.不然.不敢忘.穆叔曰.以齊人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是以大請.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領西望曰.庶幾乎比執事之間.恐無及也.見中行獻子賦圻父.獻子曰.偃知罪矣.敢不從執事.以同恤社稷.而使魯及此.見範宣子.賦鴻鴈之卒章.宣子曰.匄在此.敢使魯無鳩乎.
==襄公十七年==
===經===
十有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子牼卒.宋人伐陳.
夏.衛石買帥師伐曹.
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桃.高厚帥師伐我北鄙.圍防.
九月.大雩.宋華臣出奔陳.
冬.邾人伐我南鄙.
===傳===
十七年春.宋莊朝伐陳.獲司徒卬.卑宋也.衛孫蒯田於曹隧.飲馬於重丘.毀其瓶.重丘人閉門而詢之.曰.親逐而君.爾父為厲.是之不憂.而何以田為.夏.衛石買.孫蒯.伐曹.取重丘.曹人愬於晉.
齊人以其未得志於我故.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桃.高厚圍臧紇於防.師自陽關逆臧孫.至於旅松.郰叔紇.臧疇.臧賈.帥甲三百.宵犯齊師.送之而復.齊師去之.齊人獲臧堅.齊侯使夙沙衛唁之.且曰無死.堅稽首曰.拜命之辱.抑君賜不終.姑又使其刑臣禮於士.以杙抉其傷而死.
冬.邾人伐我南鄙.為齊故也.宋華閱卒.華臣弱皋比之室.使賊殺其宰華吳.賊六人以鈹殺諸盧門.合左師之後.左師懼曰.老夫無罪.賊曰.皋比私有討於吳.遂幽其妻.曰.畀餘而大璧.宋公聞之.曰.臣也.不唯其宗室是暴.大亂宋國之政.必逐之.左師曰.臣也亦卿也.大臣不順.國之恥也.不如蓋之.乃舍之.左師為己短策.苟過華臣之門.必騁.
十一月.甲午.國人逐瘈狗.瘈狗入於華臣氏.國人從之.華臣懼.遂奔陳.宋皇國父為大宰.為平公築臺.妨於農功.子罕請俟農功之畢.公弗許.築者謳曰.澤門之皙.實興我役.邑中之黔.實慰我心.子罕聞之.親執撲.以行築者.而抶其不勉者.曰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闢燥濕寒暑.今君為一臺而不速成.何以為役.謳者乃止.或問其故.子罕曰.宋國區區.而有詛有祝.禍之本也.齊晏桓子卒.晏嬰麤縗斬.苴絰帶.杖.菅屨.食鬻.居倚廬.寢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之禮也.曰.唯卿為大夫.
==襄公十八年==
===經===
十有八年春.白狄來.
夏.晉人執衛行人石買.
秋.齊師伐我北鄙.
冬.十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圍齊.曹伯負芻卒於師.楚公子午帥師伐鄭.
===傳===
十八年春.白狄始來.
夏.晉人執衛行人石買於長子.執孫蒯於純留.為曹故也.
秋.齊侯伐我北鄙.中行獻子將伐齊.夢與厲公訟.弗勝.公以戈擊之.首隊於前.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見梗陽之巫皋.他日見諸道.與之言同.巫曰.今茲主必死.若有事於東方.則可以逞.獻子許諾.晉侯伐齊.將濟河.獻子以朱絲係玉二榖而禱曰.齊環怙恃其險.負其眾庶.棄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其官臣偃實先後之.苟捷有功.無作神羞.官臣偃無敢復濟.唯爾有神裁之.沈玉而濟.
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溴梁之言.同伐齊.齊侯禦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裡.夙沙衛曰.不能戰.莫如守險.弗聽.諸侯之士門焉.齊人多死.範宣子告析文子曰.吾知子敢匿情乎.魯人.莒人.皆請以車千乘.自其鄉入.既許之矣.若入.君必失國.子盍圖之.子家以告公.公恐.晏嬰聞之曰.君固無勇.而又聞是.弗能久矣.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晉人使司馬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旆而疏陳之.使乘車者.左實右偽.以施先.輿曳柴而從之.齊侯見之.畏其眾也.乃脫歸.丙寅晦.齊師夜遁.師曠告晉侯曰.鳥烏之聲樂.齊師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叔向告晉侯曰.城上有烏.齊師其遁.
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陰.遂從齊師.夙沙衛連大車以塞隧而殿.殖綽.郭最.曰.子殿國師.齊之辱也.子姑先乎.乃代之殿.衛殺馬於隘以塞道.晉州綽及之.射殖綽中肩.兩矢夾脰.曰.止.將為三軍獲.不止.將取其衷.顧曰.為私誓.州綽曰.有如日.乃弛弓而自後縛之.其右具丙.亦舍兵而縛郭最.皆衿甲而縛.坐於中軍之鼓下.晉人慾逐歸者.魯衛請攻險.己卯.荀偃.士匄以中軍克京茲.乙酉.魏絳.欒盈.以下軍克邿.趙武.韓起.以上軍圍廬.弗克.
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門之萩.範鞅門於雍門.其御追喜.以戈殺犬於門中.孟莊子斬其橁.以為公琴.己亥.焚雍門.及西郭.南郭.劉難.士弱.率諸侯之師.焚申池之竹木.壬寅.焚東郭.北郭.範鞅門於揚門.州綽門於東閭.左驂迫.還於東門中.以枚數闔.齊侯駕.將走郵棠.大子與郭榮扣馬曰.師速而疾.略也.將退矣.君何懼焉.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輕.輕則失眾.君必待之.將犯之.大子抽劍斷鞅.乃止.甲辰.東侵及濰.南及沂.鄭子孔欲去諸大夫.將叛晉.而起楚師以去之.使告子庚.子庚弗許.楚子聞之.使楊豚尹宜告子庚曰.國人謂不穀主社稷.而不出師.死不從禮.不穀即位.於今五年.師徒不出.人其以不穀為自逸而忘先君之業矣.大夫圖之.其若之何.子庚歎曰.君王其謂午懷安乎.吾以利社稷也.見使者.稽首而對曰.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何.君而繼之.不可.收師而退.可以無害.君亦無辱.子庚帥師治兵於汾.於是子蟜.伯有.子張.從鄭伯伐齊.子孔.子展.子西守.二子知子孔之謀.完守入保.子孔不敢會楚師.楚師伐鄭.次於魚陵.右師城上棘.遂涉潁.次於旃然.蒍子馮.公子格.率銳師侵費滑.胥靡.獻於.雍梁.右回梅山.侵鄭東北.至於蟲牢而反.子庚門於純門.信於城下.而還涉於魚齒之下.甚雨及之.楚師多凍.役徒幾盡.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師不時.必無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
==襄公十九年==
===經===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諸侯盟於祝柯.晉人執邾子.公至自伐齊.取邾田自漷水.季孫宿如晉.葬曹成公.
夏.衛孫林父帥師伐齊.
秋.七月.辛卯.齊侯環卒.晉士匄帥師侵齊.至穀.聞齊侯卒.乃還.
八月.丙辰.仲孫蔑卒.齊殺其大夫高厚.鄭殺其大夫公子嘉.
冬.葬齊靈公.城西郛.叔孫豹會晉士匄於柯.城武城.
===傳===
十九年春.諸侯還自沂上.盟於督揚曰.大毋侵小.執邾悼公.以其伐我故.遂次於泗上.疆我田.取邾田.自漷水.歸之於我.晉侯先歸.公享晉六卿於蒲圃.賜之三命之服.軍尉.司馬.司空.輿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賄荀偃東錦.加璧乘馬.先吳壽夢之鼎.荀偃癉疽.生瘍於頭.濟河.及著雍.病.目出.大夫先歸者皆反.士匄請見.弗內.請後.曰鄭甥可.
二月.甲寅.卒.而視.不可含.宣子盥而撫之曰.事吳敢不如事主.猶視.欒懷子曰.其為未卒事於齊故也乎.乃復撫之曰.主苟終.所不嗣事於齊者.有如河.乃瞑受含.宣子出曰.吾淺之為丈夫也.晉欒魴帥師從衛孫文子伐齊.季武子如晉拜師.晉侯享之.範宣子為政.賦黍苗.季武子興.再拜稽首曰.小國之仰大國也.如百穀之仰膏雨焉.若常膏之.其天下輯睦.豈唯敝邑.賦六月.季武子以所得於齊之兵.作林鍾.而銘魯功焉.臧武仲謂季孫曰.非禮也.夫銘.天子令德.諸侯言時計功.大夫稱伐.今稱伐.則下等也.計功.則借人也.言時.則妨民多矣.何以為銘.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銘其功烈.以示子孫.昭明德而懲無禮也.今將借人之力.以救其死.若之何銘之.小國幸於大國.而昭所獲焉.以怒之.亡之道也.
齊侯娶於魯.曰顏懿姬.無子.其姪鬷聲姬生光.以為大子.諸子.仲子.戎子.戎子嬖.仲子生牙.屬諸戎子.戎子請以為大子.許之.仲子曰.不可.廢常不祥.間諸侯難.光之立也.列於諸侯矣.今無故而廢之.是專黜諸侯.而以難犯不祥也.君必悔之.公曰.在我而已.遂東大子光.使高厚傅牙以為大子.夙沙衛為少傅.齊侯疾.崔杼微逆光.疾病而立之.光殺戎子.屍諸朝.非禮也.婦人無刑.雖有刑.不在朝市.
夏.五月.壬辰.晦.齊靈公卒.莊公即位.執公子牙於句瀆之丘.以夙沙衛易已.衛奔高唐以叛.晉士匄侵齊及穀.聞喪而還.禮也.
於四月.丁未.鄭公孫蠆卒.赴於晉.大夫範宣子言於晉侯.以其善於伐秦也.
六月.晉侯請於王.王追賜之大路.使以行禮也.
秋.八月.齊崔杼殺高厚於灑藍.而兼其室.書曰.齊殺其大夫.從君於昏也.
鄭子孔之為政也專.國人患之.乃討西宮之難.與純門之師.子孔當罪.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甲辰.子展.子西.率國人伐之.殺子孔而分其室.書曰.鄭殺其大夫.專也.子然.子孔.宋子之子也.士子孔.圭媯之子也.圭媯之班.亞宋子而相親也.士子孔.亦相親也.僖之四年.子然卒.簡之元年.士子孔卒.司徒孔實相子革.子良.之室.三室如一.故及於難.子革.子良.出奔楚.子革.為右尹.鄭人使子展當國.子西聽政.立子產為卿.
齊慶封圍高唐弗克.冬.十一月.齊侯圍之.見衛在城上.號之乃下.問守備焉.以無備告.揖之.乃登.聞師將傅.食高唐也.殖綽.工僂.會.夜縋納師.醢衛于軍.城西郛.懼齊也.齊及晉平.盟於大隧.故穆叔會範宣子於柯.穆叔見叔向.賦載馳之四章.叔向曰.肸敢不承命.穆叔曰.齊猶未也.不可以不懼.乃城武城.衛石共子卒.悼子不哀.孔成子曰.是謂蹙其本.必不有其宗.
==襄公二十年==
===經===
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孫速會莒人盟於向.
夏.六月.庚申.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於澶淵.
秋.公至自會.仲孫速帥師伐邾.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蔡公子履出奔楚.陳侯之弟黃出奔楚.叔老如齊.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季孫宿如宋.
===傳===
二十年春.及莒平.孟莊子會莒人.盟於向.督揚之盟故也.
夏.盟於澶淵.齊成故也.邾人驟至.以諸侯之事.弗能報也.
秋.孟莊子伐邾以報之.蔡公子燮欲以蔡之晉.蔡人殺之.公子履其母弟也.故出奔楚.陳慶虎.慶寅.畏公子黃之偪.愬諸楚曰.與蔡司馬同謀.楚人以為討.公子黃出奔楚.初.蔡文侯欲事晉.曰.先君與於踐土之盟.晉不可棄.且兄弟也.畏楚不能行而卒.楚人使蔡無常.公子燮.求從先君以利蔡.不能而死.書曰.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言不與民同欲也.陳侯之弟黃出奔楚.言非其罪也.公子黃將出奔.呼於國曰.慶氏無道.求專陳國.暴蔑其君.而去其親.五年不滅.是無天也.齊子初聘於齊.禮也.
冬.季武子如宋.報向戌之聘也.褚師段逆之以受享.賦常棣之七章以卒.宋人重賄之.歸復命.公享之.賦魚麗之卒章.公賦南山有臺.武子去所曰.臣不堪也.衛甯惠子疾.召悼子曰.吾得罪於君.悔而無及也.名藏在諸侯之策.曰孫林父.甯殖.出其君.君入則掩之.若能掩之.則吾子也.若不能.猶有鬼神.吾有餒而已.不來食矣.悼子許諾.惠子遂卒.
==襄公二十一年==
===經===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晉.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
夏.公至自晉.
秋.晉欒盈出奔楚.
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曹伯來朝.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於商任.
===傳===
二十一年春.公如晉拜師.及取邾田也.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季武子以公姑姊妻之.皆有賜於其從者.於是魯多盜.季孫謂臧武仲曰.子盍詰盜.武仲曰.不可詰也.紇又不能.季孫曰.我有四封.而詰其盜.何故不可.子為司寇.將盜是務去.若之何不能.武仲曰子召外盜而大禮焉.何以止吾盜.子為正卿.而來外盜.使紇去之.將何以能.庶其竊邑於邾以來.子以姬氏妻之.而與之邑.其從者皆有賜焉.若大盜禮焉.以君之姑姊與其大邑.其次皂牧輿馬.其小者衣裳劍帶.是賞盜也.賞而去之.其或難焉.紇也聞之.在上位者灑濯其心.壹以待人.軌度其信.可明徵也.而後可以治人.夫上之所為.民之歸也.上所不為.而民或為之.是以加刑罰焉.而莫敢不懲.若上之所為而民亦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夏書曰.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將謂由已壹也.信由已壹.而後功可念也.庶其非卿也.以地來.雖賤必書.重地也.
齊侯使慶佐為大夫.復討公子牙之黨.執公子買於句瀆之丘.公子鉏來奔.叔孫還奔燕.
夏.楚子庚卒.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訪於申叔豫.叔豫曰.國多寵而王弱.國不可為也.遂以疾辭.方暑.闕地下冰而床焉.重繭衣裘.鮮食而寢.楚子使醫視之.復曰.瘠則甚矣.而血氣未動.乃使子南為令尹.
欒桓子娶於範宣子.生懷子.範鞅以其亡也.怨欒氏.故與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桓子卒.欒祁與其老州賓通.幾亡室矣.懷子患之.祁懼其討也.愬諸宣子曰.盈將為亂.以範氏為死桓主而專政矣.曰.吾父逐鞅也.不怒.而以寵報之.又與吾同官而專之.吾父死而益富.死吾父而專於國.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其謀如是.懼害於主.吾不敢不言.範鞅為之徵.懷子好施.士多歸之.宣子畏其多士也.信之.懷子為下卿.宣子使城著而遂逐之.
秋.欒盈出奔楚.宣子殺箕遺.黃淵.嘉父.司空靖.邴豫.董叔.邴師.申書.羊舌虎.叔羆.囚伯華.叔向.籍偃.人謂叔向曰.子離於罪.其為不知乎.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知也.樂王鮒見叔向曰.吾為子請.叔向弗應.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聞之曰.樂王鮒言於君.無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許.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樂王鮒.從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其獨遺我乎.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夫子覺者也.晉侯問叔向之罪於樂王鮒.對曰.不棄其親.其有焉.於是祁奚老矣.聞之.乘馹而見宣子曰.詩曰.惠我無疆.子孫保之.書曰.聖有暮勳.明徵定保.夫謀而鮮過.惠訓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猶將十世宥之.以勸能者.今壹不免其身.其棄社稷.不亦惑乎.鯀殛而禹興.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管蔡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棄社稷.子為善.誰敢不勉.多殺何為.宣子說.與之乘以言諸公而免之.不見叔向而歸.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初.叔向之母妒叔虎之母美而不使.其子皆諫其母.其母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彼美.餘懼其生龍蛇以禍女.女敝族也.國多大寵.不仁人間之.不亦難乎.餘何愛焉.使往視寢.生叔虎.美而有勇力.欒懷子嬖之.故羊舌氏之族及於難.欒盈過於周.周西鄙掠之.辭於行人曰.天子陪臣盈.得罪於王之守臣.將逃罪.罪重於郊甸.無所伏竄.敢布其死.昔陪臣書能輸力於王室.王施惠焉.其子黶不能保任其父之勞.大君若不棄書之力.亡臣猶有所逃.若棄書之力.而思黶之罪.臣戮餘也.將歸死於尉氏.不敢還矣.敢布四體.惟大君命焉.王曰.尤而效之.其又甚焉.使司徒禁掠欒氏者.歸所取焉.使候出諸轘轅.
冬.曹武公來朝.始見也.會於商任.錮欒氏也.齊侯.衛侯.不敬.叔向曰.二君者必不免.會朝禮之經也.禮政之輿也.政身之守也.怠禮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亂也.知起.中行喜.州綽.邢蒯.出奔齊.皆欒氏之黨也.樂王鮒謂範宣子曰.盍反州綽.邢蒯.勇士也.宣子曰.彼欒氏之勇也.餘何獲焉.王鮒曰.子為彼欒氏.乃亦子之勇也.齊莊公朝指殖綽.郭最.曰.是寡人之雄也.州綽曰.君以為雄.誰敢不雄.然臣不敏.平陰之役.先二子鳴.莊公為勇爵.殖綽.郭最.欲與焉.州綽曰.東閭之役.臣左驂迫.還於門中.識其枚數.其可以與於此乎.公曰.子為晉臣也.對曰.臣為隸新.然二子者.譬於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
==襄公二十二年==
===經===
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會.
夏.四月.
秋.七月.辛酉.叔老卒.
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沙隨.公至自會.楚殺其大夫公子追舒.
===傳===
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晉.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將飲酒.曰.焉用聖人.我將飲酒而已.雨行.何以聖為.穆叔聞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令倍其賦.
夏.晉人徵朝於鄭.鄭人使少正公孫僑對曰.在晉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於是即位.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駟.從寡君以朝於執事.執事不禮於寡君.寡君懼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於楚.晉是以有戲之役.楚人猶競而申禮於敝邑.敝邑欲從執事.而懼為大尤.曰.晉其謂我不共有禮.是以不敢攜貳於楚.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蟜又從寡君以觀釁於楚.晉於是乎有蕭魚之役.謂我敝邑.邇在晉國.譬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楚亦不競.寡君盡其土.實重之以宗.器以受齊.盟遂帥群.臣隨於執.事以會歲終.貳於楚者.子侯.石盂.歸而討之.溴梁之明年.子蟜老矣.公孫夏從寡君以朝於君.見於嘗酎.與執燔焉.間二年.聞君將靖東夏.
四月.又朝以聽事.期不朝之間.無歲不聘.無役不從.以大國政令之無常.國家罷病.不虞薦至.無日不惕.豈敢忘職.大國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若不恤其患.而以為口實.其無乃不堪任命.而翦為仇讎.敝邑是懼.其敢忘君命.委諸執事.執事實重圖之.
秋.欒盈自楚適齊.晏平仲言於齊侯曰.商任之會.受命於晉.今納欒氏.將安用之.小所以事大.信也.失信不立.君其圖之.弗聽.退告陳文子曰.君人執信.臣人執共.忠信篤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君自棄也.弗能久矣.
九月.鄭公孫黑肱有疾.歸邑於公.召室老宗人.立段而使黜官薄祭.祭以特羊.殷以少牢.足以共祀.盡歸其餘邑曰.吾聞之.生於亂世.貴而能貧.民無求焉.可以後亡.敬共事君.與二三子.生在敬戒.不在富也.己巳.伯張卒.君子曰善戒.詩曰.慎爾侯度.用戒不虞.鄭子張其有焉.
冬.會於沙隨.復錮欒氏也.欒盈猶在齊.晏子曰.禍將作矣.齊將伐晉.不可以不懼.楚觀起有寵於令尹子南.未益祿而有馬數十乘.楚人患之.王將討焉.子南之子棄疾為王御士.王每見之必泣.棄疾曰.君三泣臣矣.敢問誰之罪也.王曰.令尹之不能.爾所知也.國將討焉.爾其居乎.對曰.父戮子居.君焉用之.洩命重刑.臣亦不為.王遂殺子南於朝.轘觀起於四竟.子南之臣謂棄疾.請徙子屍於朝.曰君臣有禮.唯二三子.三日.棄疾請屍.王許之.既葬.其徒曰.行乎.曰吾與殺吾父.行將焉入.曰然則臣王乎.曰棄父事讎.吾弗忍也.遂縊而死.復使薳子馮為令尹.公齮子為司馬.屈建為莫敖.有寵於薳子者八人.皆無祿而多馬.他日朝.與申叔豫言.弗應而退.從之.入於人中.又從之.遂歸.退朝見之.曰.子三困我於朝.吾懼不敢不見.吾過.子姑告我.何疾我也.對曰.吾不免是懼.何敢告子.曰.何故.對曰.昔觀起有寵於子南.子南得罪.觀起車裂.何故不懼.自御而歸.不能當道.至.謂八人者曰.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知我者.如夫子則可.不然謂止.辭八人者.而後王安之.
十二月.鄭遊販將歸晉.未出竟.遭逆妻者.奪之.以館於邑.丁巳.其夫攻子明殺之.以其妻行.子展廢良而立大叔.曰國卿.君之貳也.民之主也.不可以苟.請舍子明之類.求亡妻者.使復其所.使遊氏勿怨.曰.無昭惡也.
==襄公二十三年==
===經===
二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三月.己巳.杞伯匄卒.
夏.邾畀我來奔.葬杞孝公.陳殺其大夫慶虎及慶寅.陳侯之弟黃.自楚歸於陳.晉欒盈復入於晉.入於曲沃.
秋.齊侯伐衛.遂伐晉.
八月.叔孫豹帥師救晉.次於雍榆.己卯.仲孫速卒.
冬.十月.乙亥.臧孫紇出奔邾.晉人殺欒盈.齊侯襲莒.
===傳===
二十三年春.杞孝公卒.晉悼夫人喪之.平公不徹樂.非禮也.禮為鄰國闕.陳侯如楚.公子黃愬二慶於楚.楚人召之.使慶樂往殺之.慶氏以陳叛.
夏.屈建從陳侯圍陳.陳人城板隊而殺人.役人相命.各殺其長.遂殺慶虎.慶寅.楚人納公子黃.君子謂慶氏不義.不可肆也.故書曰.惟命不於常.晉將嫁女於吳.齊侯使析歸父媵之.以藩載欒盈.及其士.納諸曲沃.欒盈夜見胥午而告之.對曰.不可.天之所廢.誰能興之.子必不免.吾非愛死也.知不集也.盈曰.雖然.因子而死.吾無悔矣.我實不天.子無咎焉.許諾.伏之而觴曲沃人.樂作.午言曰.今也得欒孺子何如.對曰.得主而為之死.猶不死也.皆歎.有泣者.爵行.又言.皆曰.得主何貳之有.盈出.遍拜之.
四月.欒盈帥曲沃之甲.因魏獻子以晝入絳.初.欒盈佐魏莊子於下軍.獻子私焉.故因之.趙氏以原屏之難怨欒氏.韓趙方睦.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欒氏.而固與範氏和親.知悼子少而聽於中行氏.程鄭嬖於公.唯魏氏及七輿大夫與之.樂王鮒侍坐於範宣子.或告曰.欒氏至矣.宣子懼.桓子曰.奉君以走固宮.必無害也.且欒氏多怨.子為政.欒氏自外.子在位.其利多矣.既有利權.又執民柄.將何懼焉.欒氏所得.其唯魏氏乎.而可強取也.夫克亂在權.子無懈矣.公有姻喪.王鮒使宣子墨縗冒絰.二婦人輦以如公.奉公以如固宮.範鞅逆魏舒.則成列既乘.將逆欒氏矣.趨進曰.欒氏帥賊以入.鞅之父與二三子在君所矣.使鞅逆吾子.鞅請驂乘持帶.遂超乘.右撫劍.左援帶.命驅之出.僕請.鞅曰.之公.宣子逆諸階.執其手.賂之以曲沃.初.斐豹隸也.著於丹書.欒氏之力臣曰督戎.國人懼之.斐豹謂宣子曰.苟焚丹書.我殺督戎.宣子喜曰.而殺之.所不請於君焚丹書者.有如日.乃出豹而閉之.督戎從之.踰隱而待之.督戎踰入.豹自後擊而殺之.範氏之徒在臺後.欒氏乘公門.宣子謂鞅曰.矢及君屋死之.鞅用劍以帥卒.欒氏退.攝車從之.遇欒樂曰.樂免之.死將訟女於天.樂射之不中.又注則乘槐本而覆.或以戟鉤之.斷肘而死.欒魴傷.欒盈奔曲沃.晉人圍之.
秋.齊侯伐衛.先驅.穀榮御王孫揮.召揚為右.申驅.成秩御莒恆.申鮮虞之傅摯為右.曹開御戎.晏父戎為右.貳廣.上之登御邢公.盧蒲癸為右.啟.牢成御襄罷師.狼蘧疏為右.胠.商子車御侯朝.桓跳為右.大殿.商子游御夏之禦寇.崔如為右.燭庸之越駟乘.自衛將遂伐晉.晏平仲曰.君恃勇力以伐盟主.若不濟.國之福也.不德而有功.憂必及君.崔杼諫曰.不可.臣聞之.小國間大國之敗而毀焉.必受其咎.君其圖之.弗聽.陳文子見崔武子曰.將如君何.武子曰.吾言於君.君弗聽也.以為盟主.而利其難.群臣若急.君於何有.子姑止之.文子退.告其人曰.崔子將死乎.謂君甚.而又過之.不得其死.過君以義.猶自抑也.況以惡乎.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大行.張武軍於熒庭.戍郫邵.封少水.以報平陰之役.乃還.趙勝帥東陽之師以追之.獲晏氂.
八月叔孫豹帥師救晉.次於雍榆.禮也.季武子無適子.公彌長.而愛悼子.欲立之.訪於申豐曰.彌與紇.吾皆愛之.欲擇才焉而立之.申豐趨退.歸.盡室將行.他日又訪焉.對曰.其然.將具敝車而行.乃止.訪於臧紇.臧紇曰.飲我酒.吾為子立之.季氏飲大夫酒.臧紇為客.既獻.臧孫命北面重席.新樽絜之.召悼子.降逆之.大夫皆起.及旅.而召公鉏.使與之齒.季孫失色.季氏以公鉏為馬正.慍而不出.閔子馬見之曰.子無然.禍福無門.唯人所召.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無所.敬其父命.何常之有.若能孝敬.富倍季氏可也.姦回不軌.禍倍下民可也.公鉏然之.敬共朝夕.恪居官次.季孫喜.使飲己酒.而以具往.盡舍旃.故公鉏氏富.又出為公左宰.孟孫惡臧孫.季孫愛之.孟氏之御騶豐點.好羯也.曰.從餘言.必為孟孫.再三雲.羯從之.孟莊子疾.豐點謂公鉏.苟立羯.請讎臧氏.公鉏謂季孫曰.孺子秩固其所也.若羯立.則季氏信有力於臧氏矣.弗應.己卯.孟孫卒.公鉏奉羯立於戶側.季孫至.入哭而出.曰.秩焉在.公鉏曰.羯在此矣.季孫曰.孺子長.公鉏曰.何長之有.唯其才也.且夫子之命也.遂立羯.秩奔邾.臧孫入哭.甚哀多涕.出.其御曰.孟孫之惡子也.而哀如是.季孫若死.其若之何.臧孫曰.季之愛我.疾疢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疢不如惡石.夫石猶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孟孫死.吾亡無日矣.孟氏閉門.告於季孫曰.臧氏將為亂.不使我葬.季孫不信.臧孫聞之戒.
冬.十月.孟氏將闢.藉除於臧氏.臧孫使正夫助之.除於東門甲.從已而視之.孟氏又告季孫.季孫怒.命攻臧氏.乙亥.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奔.邾.初.臧宣叔娶於鑄.生賈及為而死.繼室以其姪.穆姜之姨子也.生紇.長於公宮.姜氏愛之.故立之.臧賈臧為出在鑄.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賈.且致大蔡焉.曰.紇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弔.紇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納請.其可.賈曰.是家之禍也.非子之過也.賈聞命矣.再拜受龜.使為以納請.遂自為也.臧孫如防.使來告曰.紇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請.苟守先祀.無廢二勳.敢不闢邑.乃立臧為.臧紇致防而奔齊.其人曰.其盟我乎.臧孫曰.無辭.將盟臧氏.季孫召外史掌惡臣.而問盟首焉.對曰.盟東門氏也.曰.毋或如東門遂.不聽公命.殺適立庶.盟叔孫氏也.曰.毋或如叔孫僑如欲廢國常.蕩覆公室.季孫曰.臧孫之罪.皆不及此.孟椒曰.盍以其犯門斬關.季孫用之.乃盟臧氏曰.無或如臧孫紇.幹國之紀.犯門斬關.臧孫聞之曰.國有人焉.誰居.其孟椒乎.晉人克欒盈於曲沃.盡殺欒氏之族黨.欒魴出奔宋.書曰.晉人殺欒盈.不言大夫.言自外也.齊侯還自晉.不入.遂襲莒.門於且於.傷股而退.明日將復戰.期於壽舒.杞.殖華還.載甲夜入且於之隧.宿於莒郊.明日.先遇莒子於蒲侯氏.莒子重賂之.使無死.曰.請有盟.華周對曰.貪貨棄命.亦君所惡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棄之.何以事君.莒子親鼓之.從而伐之.獲杞梁.莒人.行成.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弔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弔.齊侯弔諸其室.齊侯將為臧紇田.臧孫聞之.見齊侯.與之言伐晉.對曰.多則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晝伏夜動.不穴於寢廟.畏人故也.今君聞晉之亂.而後作焉.寧將事之.非鼠如何.乃弗與田.仲尼曰.知之難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於魯國.抑有由也.作不順而施不恕也.夏書曰.念茲在茲.順事恕施也.
==襄公二十四年==
===經===
二十有四年春.叔孫豹如晉.仲孫羯帥師侵齊.
夏.楚子伐吳.
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齊崔杼帥師伐莒.大水.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夷儀.
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伐鄭.公至自會.陳針宜咎出奔楚.叔孫豹如京師.大饑.
===傳===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晉.範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範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將焉用賄.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宣子說.乃輕幣.是行也.鄭伯朝晉.為重幣故.且請伐陳也.鄭伯稽首.宣子辭.子西相曰.以陳國之介.恃大國而陵虐於敝邑.寡君是以請罪焉.敢不稽首.孟孝伯侵齊.晉故也.
夏.楚子為舟師以伐吳.不為軍政.無功而還.齊侯既伐晉而懼.將欲見楚子.楚子使薳啟彊如齊聘.且請期.齊社蒐軍實.使客觀之.陳文子曰.齊將有寇.吾聞之.兵不戢.必取其族.
秋.齊侯聞將有晉師.使陳無宇從薳啟彊如楚辭.且乞師.崔杼帥師送之.遂伐莒.侵介根.會於夷儀.將以伐齊.水不克.
冬.楚子伐鄭以救齊.門於東門.次於棘澤.諸侯還救鄭.晉侯使張骼.輔躒.致楚師.求御於鄭.鄭人卜宛射犬吉.子大叔戒之曰.大國之人.不可與也.對曰無有眾寡.其上一也.大叔曰.不然.部婁無松柏.二子在幄.坐射犬於外.既食而後食之.使御廣車而行.已皆乘乘車.將及楚師.而後從之乘.皆踞轉而鼓琴.近不告而馳之.皆取冑於櫜而冑.入壘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挾囚.弗待而出.皆超乘.抽弓而射.既免.復踞轉而鼓琴.曰.公孫同乘.兄弟也.故再不謀.對曰.曩者志入而已.今則怯也.皆笑曰.公孫之亟也.楚子自棘澤還.使薳啟彊帥師送陳無宇.吳人為楚舟師之役故.召舒鳩人.舒鳩人叛楚.楚子師於荒浦.使沈尹壽與師祁犁讓之.舒鳩子敬逆二子.而告無之.且請受盟.二子復命.王欲伐之.薳子曰.不可.彼告不叛.且請受盟.而又伐之.伐無罪也.姑歸息民.以待其卒.卒而不貳.吾又何求.若猶叛我.無辭.有庸.乃還.陳人復討慶氏之黨.針宜咎出奔楚.齊人城郟.穆叔如周聘.且賀城.王嘉其有禮也.賜之大路.晉侯嬖程鄭.使佐下軍.鄭行人公孫揮如晉聘.程鄭問焉.曰.敢問降階何由.子羽不能對.歸以語然明.然明曰.是將死矣.不然將亡.貴而知懼.懼而思降.乃得其階.下人而已.又何問焉.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不在程鄭.其有亡釁乎.不然.其有惑疾.將死而憂也.
==襄公二十五年==
==襄公二十六年==
===經===
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衛甯喜弒其君剽.衛孫林父入於戚以叛.甲午.衛侯衎復歸於衛.
夏.晉侯使荀吳來聘.公會晉人.鄭良霄.宋人.曹人.於澶淵.
秋.宋公殺其世子痤.晉人執衛甯喜.
八月.壬午.許男甯卒於楚.
冬.楚子.蔡侯.陳侯.伐鄭.葬許靈公.
===傳===
二十六年春.秦伯之弟針如晉脩成.叔向命召行人子員.行人子朱曰.朱也當御.三雲.叔向不應.子朱怒曰.班爵同.何以黜朱於朝.撫劍從之.叔向曰.秦晉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晉國賴之.不集.三軍暴骨.子員道二國之言無私.子常易子.姦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拂衣從之.人救之.平公曰.晉其庶乎.吾臣之所爭者大.師曠曰.公室懼卑.臣不心競而力爭.不務德而爭善.私慾已侈.能無卑乎.
衛獻公使子鮮為復.辭.敬姒強命之.對曰.君無信.臣懼不免.敬姒曰.雖然.以吾故也.許諾.初.獻公使與甯喜言.甯喜曰.必子鮮在.不然.必敗.故公使子鮮.子鮮不獲命於敬姒.以公命與甯喜言曰.苟反.政由甯氏.祭則寡人.甯喜告蘧伯玉.伯玉曰.瑗不得聞君之出.敢聞其入.遂行.從近關出.告右宰穀.右宰穀曰.不可.獲罪於兩君.天下誰畜之.悼子曰.吾受命於先人.不可以貳.穀曰.我請使焉而觀之.遂見公於夷儀.反曰.君淹恤在外.十二年矣.而無憂色.亦無寬言.猶夫人也.若不已.死無日矣.悼子曰.子鮮在.右宰穀曰.子鮮在何益.多而能亡.於我何為.悼子曰.雖然.不可以已.孫文子在戚.孫嘉聘於齊.孫襄居守.
二月‧庚寅.甯喜右宰穀伐孫氏.不克.伯國傷.甯子出舍於郊.伯國死.孫氏夜哭國人召甯子.甯子復攻孫氏.克之.辛卯.殺子叔及大子角.書曰.甯喜弒其君剽.言罪之在甯氏也.孫林父以戚如晉書曰.入於戚以叛.罪孫氏也.臣之祿.君實有之.義則進.否則奉身而退.專祿以周旋.戮也.甲午.衛侯入.書曰.復歸國.納之也.大夫逆於竟者.執其手而與之言道.逆者自車揖之.逆於門者頷之而已.公至.使讓大叔.文子曰.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吾子獨不在寡人.古人有言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對曰.臣知罪矣.臣不佞.不能負羈絏以從扞牧圉.臣之罪一也.有出者.有居者.臣不能貳.通外內之言以事君.臣之罪二也.有二罪.敢忘其死.乃行.從近關出.公使止之.衛人侵戚東鄙.孫氏愬於晉.晉戍茅氏.殖綽伐茅氏.殺晉戍三百人.孫蒯追之.弗敢擊.文子曰.厲之不如.遂從衛師.敗之圉雍鉏.獲殖綽.復愬於晉.
鄭伯賞入陳之功.三月.甲寅.朔.享子展.賜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賜子產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子產辭邑.曰.自上以下.隆殺.以兩.禮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賞禮.請辭邑.公固予之.乃受三邑.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讓不失禮.晉人為孫氏故.召諸侯.將以討衛也.
夏.中行穆子來聘.召公也.
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遂侵鄭.五月.至於城麇.鄭皇頡戍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之.正於伯州犁.伯州犁曰.請問於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爭.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囚曰.頡遇王子弱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圍.弗及.楚人以皇頡歸.印堇父與皇頡戍城麇.楚人囚之.以獻於秦.鄭人取貨於印氏以請之.子大叔為令正.以為請.子產曰.不獲.受楚之功.而取貨於鄭.不可謂國.秦不其然.若曰拜君之勤鄭國.微君之惠.楚師其猶在敝邑之城下.其可.弗從.遂行.秦人不予.更幣.從子產.而後獲之.
六月.公會晉趙武.宋向戌.鄭良霄.曹人.於澶淵.以討衛.疆戚田.取衛西鄙懿氏六十.以與孫氏.趙武不書.尊公也.向戌不書.後也.鄭先宋.不失所也.於是衛侯會之.晉人執寧喜.北宮遺.使女齊以先歸.衛侯如晉.晉人執而囚之.於士弱氏.
秋.七月.齊侯.鄭伯.為衛侯故如晉.晉侯兼享之.晉侯賦嘉樂.國景子相齊侯.賦蓼蕭.子展相鄭伯.賦緇衣.叔向命晉侯拜二君.曰.寡君敢拜齊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敢拜鄭君之不貳也.國子使晏平仲私於叔向.曰.晉君宣其明德於諸侯.恤其患而補其闕.正其違而治其煩.所以為盟主也.今為臣執君.若之何.叔向告趙文子.文子以告晉侯.晉侯言衛侯之罪.使叔向告二君.國子賦轡之柔矣.子展賦將仲子兮.晉侯乃許歸衛侯.叔向曰.鄭七穆.罕氏其後亡者也.子展儉而壹.初.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棄諸堤下.共姬之妾.取以入.名之曰棄.長而美.平公入夕.共姬與之食.公見棄也而視之尤.姬納諸御.嬖.生佐.惡而婉.大子痤美而很.合左師畏而惡之.寺人惠牆伊戾.為大子內師.而無寵.
秋.楚客聘於晉.過宋.大子知之.請野享之.公使往.伊戾請從之.公曰.夫不惡女乎.對曰.小人之事君子也.惡之不敢遠.好之不敢近.敬以待命.敢有貳心乎.縱有共其外.莫共其內.臣請往也.遣之.至則欿用牲.加書徵之.而騁告公曰.大子將為亂.既與楚客盟矣.公曰.為我子.又何求.對曰.欲速.公使視之.則信有焉.問諸夫人與左師.則皆曰固聞之.公囚大子.大子曰.唯佐也能免我.召而使請.曰日中不來.吾知死矣.左師聞之.聒而與之語.過期.乃縊而死.佐為大子.公徐聞其無罪也.乃亨伊戾.左師見夫人之步馬者問之.對曰.君夫人氏也.左師曰.誰為君夫人.餘胡弗知.圉人歸以告夫人.夫人使饋之錦與馬.先之以玉.曰.君之妾棄.使某獻.左師改命曰.君夫人.而後再拜稽首受之.鄭伯歸自晉.使子西如晉聘.辭曰.寡君來煩執事.懼不免於戾.使夏謝不敏.君子曰.善事大國.初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也.伍舉娶於王子牟.王子牟為申公而亡.楚人曰.伍舉實送之.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聲子曰.子行也.吾必復子.及宋向戌將平晉楚.聲子通使於晉.還如楚.令尹子木與之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對曰.雖有.而用楚材實多.歸生聞之.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賞僭則懼及淫人.刑濫則懼及善人.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與其失善.寧其利淫.無善人.則國從之.詩曰.人之雲亡.邦國殄瘁.無善人之謂也.故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懼失善也.商頌有之曰.不僭不濫.不敢怠皇.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此湯所以獲天福也.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恤民不倦.賞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將賞為之加膳.加膳則飫賜.此以知其勸賞也.將刑為之不舉.不舉則徹樂.此以知其畏刑也.夙興夜寐.朝夕臨政.此以知其恤民也.三者禮之大節也.有禮無敗.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於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不可救療.所謂不能也.子儀之亂.析公奔晉.晉人寘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繞角之役.晉將遁矣.析公曰.楚師輕窕.易震蕩也.若多鼓鈞聲以夜軍之.楚師必遁晉人從之.楚師宵潰.晉遂侵蔡襲沈.獲其君.敗申息之師於桑隧.獲申麗而還.鄭於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雍子之父兄譖雍子.君與大夫不善是也.雍子奔晉.晉人與之鄐.以為謀主.彭城之役.晉楚遇於靡角之谷.晉將遁矣.雍子發命於軍曰.歸老幼.反孤疾.二人役歸一人.簡兵蒐乘.秣馬蓐食.師陳焚次.明日將戰.行歸者.而逸楚囚.楚師宵潰.晉降彭城.而歸諸宋.以魚石歸.楚失東夷.子辛死之.則雍子之為也.子反與子靈爭夏姬.而雍害其事.子靈奔晉.晉人與之邢.以為謀主.扞禦北狄.通吳於晉.教吳叛楚.教之乘車.射御.驅侵.使其子狐庸.為吳行人焉.吳於是伐巢.取駕.克棘.入州來.楚罷於奔命.至今為患.則子靈之為也.若敖之亂.伯賁之子賁皇奔晉.晉人與之苗.以為謀主.鄢陵之役.楚晨壓晉軍而陳.晉將遁矣.苗賁皇曰.楚師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若塞井夷灶.成陳以當之.欒範易行以誘之.中行二郤.必克二穆.吾乃四萃於其王族.必大敗之.晉人從之.楚師大敗.王夷師熸.子反死之.鄭叛吳興.楚失諸侯.則苗賁皇之為也.子木曰.是皆然矣.聲子曰.今又有甚於此.椒舉聚於申公子牟.子牟得戾而亡.君大夫謂椒舉.女實遣之.懼而奔鄭.引領南望曰.庶幾赦餘.亦弗圖也.今在晉矣.晉人將與之縣.以比叔向.彼若謀害楚國.豈不為患.子木懼.言諸王.益其祿爵而復之.聲子使椒鳴逆之.許靈公如楚.請伐鄭.曰.師不興.孤不歸矣.八月.卒於楚.楚子曰.不伐鄭.何以求諸侯.
冬.十月.楚子伐鄭.鄭人將禦之.子產曰.晉楚將平.諸侯將和.楚王是故昧於一來.不如使逞而歸.乃易成也.夫小人之性.釁於勇.嗇於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國家之利也.若何從之.子展說.不禦寇.
十二月.乙酉.入南里.墮其城.涉於樂氏.門於師之梁.縣門發.獲九人焉.涉於氾而歸.而後葬許靈公.衛人歸衛姬於晉.乃釋衛侯.君子是以知平公之失政也.晉韓宣子聘於周.王使請事對曰.晉士起將歸時事於宰旅.無他事矣.王聞之曰.韓氏其昌阜於晉乎.辭不失舊.齊人城郟之歲.其夏.齊烏餘以廩丘奔晉.襲衛羊角取之.遂襲我高魚.有大雨自其竇入.介於其庫.以登其城.克而取之.又取邑於宋.於是範宣子卒.諸侯弗能治也.及趙文子為政.乃卒治之.文子言於晉侯曰.晉為盟主.諸侯或相侵也.則討而使歸其地.今烏餘之邑.皆討類也.而貪之.是無以為盟主也.請歸之.公曰.諾.孰可使也.對曰.胥梁帶能無用師.晉侯使往.
==襄公二十七年==
===經===
二十有七年春.齊侯使慶封來聘.
夏.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蔡公孫歸生.衛石惡.陳孔奐.鄭良霄.許人.曹人.於宋.衛殺其大夫甯喜.衛侯之弟鱄出奔晉.
秋.七月.辛巳.豹及諸侯之大夫盟於宋.
冬.十有二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傳===
二十七年春.胥梁帶使諸喪邑者.具車徒以受地.必周使烏餘具車徒以受封.烏餘以眾出使諸侯.偽效烏餘之封者.而遂執之.盡獲之.皆取其邑而歸諸侯.諸侯是以睦於晉.齊慶封來聘.其車美.孟孫謂叔孫曰.慶季之車.不亦美乎.叔孫曰.豹聞之.服美不稱.必以惡終.美車何為.叔孫與慶封食不敬.為賦相鼠.亦不知也.衛甯喜專.公患之.公孫免餘請殺之.公曰.微甯子不及此.吾與之言矣.事未可知.祗成惡名.止也.對曰.臣殺之.君勿與知.乃與公孫無地.公孫臣謀.使攻甯氏.弗克.皆死.公曰.臣也無罪.父子死餘矣.
夏.免餘復攻甯氏.殺甯喜及右宰穀.屍諸朝.石惡將會宋之盟.受命而出.衣其屍.枕之股而哭之.欲斂以亡.懼不免.且曰.受命矣.乃行.子鮮曰.逐我者出.納我者死.賞罰無章.何以沮勸.君失其信.而國無刑.不亦難乎.且鱄實使之.遂出奔晉.公使止之.不可.及河.又使止之.止使者而盟於河.託於木門.不鄉衛國而坐.木門大夫勸之仕.不可.曰.仕而廢其事.罪也.從之.昭吾所以出也.將誰愬乎.吾不可以立於人之朝矣.終身不仕.公喪之.如稅服終身.公與免餘邑六十.辭曰.唯卿備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祿.亂也.臣弗敢聞.且甯子唯多邑故死.臣懼死之速及也.公固與之.受其半以為少師.公使為卿.辭曰.大叔儀不貳.能贊大事.君其命之.乃使文子為卿.宋向戌善於趙文子.又善於令尹子木.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如晉.告趙孟.趙孟謀於諸大夫.韓宣子曰.兵.民之殘也.財用之蠹.小國之大菑也.將或弭之.雖曰不可.必將許之.弗許.楚將許之.以召諸侯.則我失為盟主矣.晉人許之.如楚.楚亦許之.如齊.齊人難之.陳文子曰.晉楚許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許.則固攜吾民矣.將焉用之.齊人許之.告於秦.秦亦許之.皆告於小國.為會於宋.
五月甲辰.晉趙武至於宋.丙午.鄭良霄至.
六月丁未朔.宋人享趙文子.叔向為介.司馬置折俎.禮也.仲尼使舉是禮也.以為多文辭.戊申.叔孫豹.齊慶封.陳須無.衛石惡.至.甲寅.晉荀盈從趙武至.丙辰.邾悼公至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成言於晉.丁卯.宋向戌如陳.從子木成言於楚.戊辰.滕成公至.子木謂向戌.請晉楚之從.交相見也.庚午.向戌復於趙孟.趙孟曰.晉.楚.齊.秦.匹也.晉之不能於齊.猶楚之不能於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於敝邑.寡君敢不固請於齊.壬申.左師復言於子木.子木使驛謁諸王.王曰.釋齊秦.他國請相見也.
秋.七月.戊寅.左師至.是夜也.趙孟及子皙盟.以齊言.庚辰.子木至自陳.陳孔奐.蔡公孫歸生.至.曹許之大夫皆至.以藩為軍.晉楚各處其偏.伯夙謂趙孟曰.楚氛甚惡.懼難.趙孟曰.吾左還入於宋.若我何.辛巳.將盟於宋西門之外.楚人衷甲.伯州犁曰.合諸侯之師.以為不信.無乃不可乎.夫諸侯望信於楚.是以來服.若不信.是棄其所以服諸侯也.固請釋甲.子木曰.晉楚無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大宰退告人曰.令尹將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棄信.志將逞乎.志以發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參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趙孟患楚衷甲.以告叔向.叔向曰.何害也.匹夫一為不信.猶不可.單斃其死.若合諸侯之卿.以為不信.必不捷矣.食言者不病.非子之患也.夫以信召人.而以僭濟之.必莫之與也.安能害我.且吾因宋以守病.則夫能致死.與宋致死.雖倍楚可也.子何懼焉.又不及是.曰.弭兵以召諸侯.而稱兵以害我.吾庸多矣.非所患也.季武子使謂叔孫以公命曰.視邾滕.既而齊人請邾.宋人請滕.皆不與盟.叔孫曰.邾.滕.人之私也.我列國也.何故視之.宋.衛.吾匹也.乃盟.故不書其族.言違命也.晉楚爭先.晉人曰.晉固為諸侯盟主.未有先晉者也.楚人曰.子言晉楚匹也.若晉常先.是楚弱也.且晉楚狎主諸侯之盟也久矣.豈專在晉.叔向謂趙孟曰.諸侯歸晉之德只.非歸其屍盟也.子務德.無爭先.且諸侯盟.小國固必有屍盟者.楚為晉細.不亦可乎.乃先楚人.書先晉.晉有信也.壬午.宋公兼享晉楚之大夫.趙孟為客.子木與之言.弗能對.使叔向侍言焉.子木亦不能對也.乙酉.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於蒙門之外.子木問於趙孟曰.範武子之德何如.對曰.夫子之家事治.言於晉國無隱情.其祝史陳信於鬼神.無愧辭.子木歸以語王.王曰.尚矣哉.能歆神人.宜其光輔五君.以為盟主也.子木又語王曰.宜晉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無以當之.不可與爭.晉荀寅遂如楚蒞盟.
鄭伯享趙孟於垂隴.子展.伯有.子西.子產.子大叔.二子石.從.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以卒君貺.武亦以觀七子之志.子展賦草蟲.趙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當之.伯有賦鶉之賁賁.趙孟曰.床笫之言不踰閾.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子西賦黍苗之四章.趙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產賦隰桑.趙孟曰.武請受其卒章.子大叔賦野有蔓草.趙孟曰.吾子之惠也.印段賦蟋蟀.趙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公孫段賦桑扈.趙孟曰.匪交匪敖.福將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辭福祿得乎.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將為戮矣.詩以言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幸而後亡.叔向曰.然.已侈所謂.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謂矣.文子曰.其餘皆數世之主也.子展其後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樂而不荒.樂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後亡不亦可乎.
宋左師請賞.曰.請免死之邑.公與之邑六十.以示子罕.子罕曰.凡諸侯小國.晉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後上下慈和.慈和而後能安靖其國家.以事大國.所以存也.無威則驕.驕則亂生.亂生必滅.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兵之設久矣.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聖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而子求之.不亦誣乎.以誣道蔽諸侯.罪莫大焉.縱無大討.而又求賞.無厭之甚也.削而投之.左師辭邑.向氏欲攻司城.左師曰.我將亡.夫子存我.德莫大焉.又可攻乎.君子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樂喜之謂乎.何以恤我.我其收之.向戌之謂乎.齊崔杼生成.及彊.而寡.娶東郭姜.生明.東郭姜以孤入.曰.棠無咎.與東郭偃相崔氏.崔成有病而廢之.而立明.成請老於崔.崔子許之.偃與咎弗予.曰崔宗邑也.必在宗主.成與彊怒.將殺之.告慶封曰.夫子之身.亦子所知也.唯咎與偃是從.父兄莫得進矣.大恐害夫子.敢以告.慶封曰.子姑退.吾圖之.告盧蒲嫳.盧蒲嫳曰.彼君之讎也.天或者將棄彼矣.彼實家亂.子何病焉.崔之薄.慶之厚也.他日又告.慶封曰.苟利夫子.必去之.難吾助女.
九月.庚辰.崔成崔彊殺東郭偃.棠咎.於崔氏之朝.崔子怒而出.其眾皆逃.求人使駕.不得.使圉人駕.寺人御而出.且曰崔氏有福.止餘猶可.遂見慶封.慶封曰.崔慶一也.是何敢然.請為子討之.使盧蒲嫳帥甲以攻崔氏.崔氏堞其宮而守之.弗克.使國人助之.遂滅崔氏.殺成與彊而盡俘其家.其妻縊.嫳復命於崔子.且御而歸之.至則無歸矣.乃縊.崔明夜闢諸大墓.辛巳.崔明來奔.慶封當國.楚薳罷如晉蒞盟.晉侯享之.將出.賦既醉.叔向曰.薳氏之有後於楚國也.宜哉.承君命.不忘敏.子蕩將知政矣.敏以事君.必能養民.政其焉往.崔氏之亂.申鮮虞來奔.僕賃於野.以喪莊公.冬.楚人召之.遂如楚為右尹.
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曆過也.再閏失矣.
==襄公二十八年==
===經===
二十有八年春.無冰.
夏.衛石惡出奔晉.邾子來朝.
秋.八月.大雩.仲孫羯如晉.
冬.齊慶封來奔.
十有一月.公如楚.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
===傳===
二十八年春.無冰.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饑乎.歲在星紀.而淫於玄枵.以有時菑.陰不堪陽.蛇乘龍.龍.宋鄭之星也.宋鄭必饑.玄枵.虛中也.枵.秏名也.土虛而民秏.不饑何為.
夏.齊侯.陳侯.蔡侯.北燕伯.杞伯.鬍子.沈子.白狄.朝於晉.宋之盟故也.齊侯將行.慶封曰.我不與盟.何為於晉.陳文子曰.先事後賄.禮也.小事大.未獲事焉.從子.如志.禮也.雖不與盟.敢叛晉乎.重丘之盟.未可忘也.子其勸行.衛人討甯氏之黨.故石惡出奔晉.衛人立其從之圃.以守石氏之祀.禮也.邾悼公來朝.時事也.
秋.八月.大雩.旱也.蔡侯歸自晉.入於鄭.鄭伯享之.不敬.子產曰.蔡侯其不免乎.日其過此也.君使子展迋勞於東門之外而傲.吾曰.猶將更之.今還受享而惰.乃其心也.君小國事大國.而惰傲以為己心.將得死乎.若不免.必由其子.其為君也.淫而不父.僑聞之.如是者恆有子禍.孟孝伯如晉.告將為宋之盟故如楚也.蔡侯之如晉也.鄭伯使遊吉如楚.及漢.楚人還之.曰.宋之盟.君實親辱.今吾子來.寡君謂吾子姑還.吾將使馹奔問諸晉.而以告.子大叔曰.宋之盟.君命將利小國.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鎮撫其民人.以禮承天之休.此君之憲令.而小國之望也.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以歲之不易.聘於下執事.今執事有命曰.女何與政令之有.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無乃非盟載之言.以闕君德.而執事有不利焉.小國是懼.不然.其何勞之敢憚.子大叔歸復命.告子展曰.楚子將死矣.不脩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復之頤曰.迷復兇.其楚子之謂乎.欲復其願.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兇乎.君其往也.送葬而歸.以快楚心.楚不幾十年.未能恤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裨灶曰.今茲周王及楚子皆將死.歲棄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以害鳥帑.周楚惡之.
九月.鄭遊吉如晉.告將朝於楚.以從宋之盟.子產相鄭伯以如楚.舍不為壇.外僕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適四國.未嘗不為壇.自是至今.亦皆循之.今子草舍.無乃不可乎.子產曰.大適小.則為壇.小適大.苟舍而已.焉用壇.僑聞之.大適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過失.救其菑患.賞其德刑.教其不及.小國不困.懷服如歸.是故作壇以昭其功.宣告後人.無怠於德.小適大有五惡.說其罪戾.請其不足.行其政事.共其職貢.從其時命.不然則重其幣帛.以賀其福而弔其兇.皆小國之禍也.焉用作壇.以昭其禍.所以告子孫.無昭禍焉可也.齊慶封好田而耆酒.與慶舍政.則以其內實.遷於盧蒲嫳氏.易內而飲酒數日國遷朝焉.使諸亡人得賊者.以告而反之.故反盧蒲癸.癸臣子之.有寵.妻之.慶舍之士.謂盧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闢宗.何也.曰.宗不餘闢.餘獨焉闢之.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惡識宗.癸言王何而反之.二人皆嬖.使執寢戈而先後之.公膳日雙雞.饔人竊更之以鶩.御者知之.則去其肉.而以其洎饋.子雅.子尾.怒.慶封告盧蒲嫳.盧蒲嫳曰.譬之如禽獸.吾寢處之矣.使析歸父告晏平仲.平仲曰.嬰之眾不足用也.知無能謀也.言弗敢出.有盟可也.子家曰.子之言云.又焉用盟.告北郭子車.子車曰.人各有以事君.非佐之所能也.陳文子謂桓子曰.禍將作矣.吾其何得.對曰.得慶氏之木百車於莊文子曰.可慎守也已.盧蒲癸.王何.卜.攻慶氏.示子之兆.曰.或卜攻讎.敢獻其兆.子之曰.克.見血.
冬.十月.慶封田於萊.陳無宇從.丙辰.文子使召之.請曰.無宇之母疾病.請歸.慶季卜之.示之兆.曰.死.奉龜而泣.乃使歸.慶嗣聞之.曰.禍將作矣.謂子家速歸.禍作必於嘗.歸猶可及也.子家弗聽.亦無悛志.子息曰.亡矣.幸而獲在吳越.陳無宇濟水.而戕舟發梁.盧蒲姜謂癸曰.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癸告之.姜曰.夫子愎.莫之止.將不出.我請止之.癸曰.諾.
十一月.乙亥.嘗於大公之廟.慶舍蒞事.盧蒲姜告之.且止之.弗聽.曰.誰敢者.遂如公.麻嬰為屍.慶奊為上獻.盧蒲癸.王何.執寢戈.慶氏以其甲環公宮.陳氏.鮑氏.之圉人為優.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而飲酒.且觀優.至於魚裡.欒高陳鮑之徒.介慶氏之甲.子尾抽桷擊扉三.盧蒲癸自後刺子之.王何以戈擊之.解其左肩.猶援廟桷動於甍.以俎壺投殺人而後死.遂殺慶繩麻嬰.公懼.鮑國曰.群臣為君故也陳須無以公歸.稅服而如內宮.慶封歸.遇告亂者.丁亥.伐西門.弗克.還伐北門.克之.入伐內宮.弗克.反陳於嶽.請戰弗許.遂來奔.獻車於季武子.美澤可以鑑.展莊叔見之.曰.車甚澤.人必瘁.宜其亡也.叔孫穆子食慶封.慶封氾祭.穆子不說.使工為之誦茅鴟.亦不知.既而齊人來讓.奔吳.吳句餘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於其舊.子服惠伯謂叔孫曰.天殆富淫人.慶封又富矣.穆子曰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天其殃之也.其將聚而殲旃.癸巳.天王崩.未來赴.亦未書.禮也.崔氏之亂.喪群公子.故鉏在魯.叔孫還在燕.賈在句瀆之丘.及慶氏亡.皆召之.具其器用.而反其邑焉.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獨弗欲.對曰.慶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無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惡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使無遷也.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嫚.謂之幅利.利過則為敗.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與北郭佐邑六十.受之.與子雅邑.辭多受少.與子尾邑.受而稍致之.公以為忠.故有寵.釋盧蒲嫳於北竟.求崔杼之屍.將戮之.不得.叔孫穆子曰.必得之.武王有亂臣十人.崔杼其有乎.不十人.不足以葬.既崔氏之臣曰.與我其拱璧.吾獻其柩.於是得之.
十二月.乙亥.朔齊人選莊公殯於大寢.以其棺屍崔杼於市.國人猶知之.皆曰崔子也.為宋之盟故.公及宋公.陳侯.鄭伯.許男.如楚.公過鄭.鄭伯不在伯有迋勞於黃崖.不敬.穆叔曰.伯有無戾於鄭.鄭必有大咎.敬.民之主也.而棄之.何以承守.鄭人不討.必受其辜.濟澤之阿.行潦之蘋藻.寘諸宗室.季蘭屍之.敬也.敬可棄乎.及漢.楚康王卒.公欲反.叔仲昭伯曰.我楚國之為.豈為一人行也.子服惠伯曰.君子有遠慮.小人從邇.飢寒之不恤.誰遑其後.不如姑歸也.叔孫穆子曰.叔仲子.專之矣.子服子.始學者也.榮成伯曰.遠圖者.忠也.公遂行.宋向戌曰.我一人之為.非為楚也.飢寒之不恤.誰能恤楚.姑歸而息民.待其立君而為之備.宋公遂反.楚屈建卒.趙文子喪之如同盟.禮也.王人來告喪.問崩日.以甲寅告.故書之.以徵過也.
==襄公二十九年==
===經===
二十有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
夏.五月.公至自楚.庚午.衛侯衎卒.閽弒吳子餘祭.仲孫羯會晉荀盈.齊高止.宋華定.衛世叔儀.鄭公孫段.曹人.莒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杞.晉侯使士鞅來聘.杞子來盟.吳子使札來聘.
秋.九月.葬衛獻公.齊高止出奔北燕.
冬.仲孫羯如晉.
===傳===
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釋不朝.正於廟也.楚人使公親襚.公患之.穆叔曰.袚殯而襚.則布幣也.乃使巫以桃茢先袚殯.楚人弗禁.既而悔之.
二月.癸卯.齊人葬莊公於北郭.
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陳侯.鄭伯.許男.送葬.至於西門之外.諸侯之大夫.皆至於墓.楚郟敖即位.王子圍為令尹.鄭行人子羽曰.是謂不宜.必代之昌.松柏之下.其草不殖.公還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曰.聞守卞者將叛.臣帥徒以討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後聞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祇見疏也.公謂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對曰.君實有國.誰敢違君.公與公冶冕服.固辭.強之而後受.公欲無入.榮成伯賦式微.乃歸.
五月.公至自楚.公冶致其邑於季氏.而終不入焉.曰.欺其君.何必使餘.季孫見之.則言季氏如他日.不見.則終不言季氏及疾.聚其臣曰.我死.必無以冕服斂.非德賞也.且無使季氏葬我.葬靈王.鄭上卿有事.子展使印段往.伯有曰.弱.不可.子展曰.與其莫往.弱不猶愈乎.詩云.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東西南北.誰敢寧處.堅事晉楚.以蕃王室也.王事無曠.何常之有.遂使印段如
周.吳人伐楚.獲俘焉.以為閽.使守舟.吳子餘祭觀舟.閽以刀弒之.鄭子展卒.子皮即位.於是鄭饑而未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戶一鍾.是以得鄭國之民.故罕氏常掌國政.以為上卿.宋司城子罕聞之.曰.鄰於善.民之望也.宋亦饑.請於平公.出公粟以貸.使大夫皆貸.司城氏貸而不書.為大夫之無者貸.宋無飢人.叔向聞之.曰.鄭之罕.宋之樂.其後亡者也.二者其皆得國乎.民之歸也.施而不德.樂氏加焉.其以宋升降乎.晉平公.杞出也.故治杞.
六月.知悼子合諸侯之大夫以城杞.孟孝伯會之.鄭子大叔與伯石往.子大叔見大叔文子.與之語.文子曰.甚乎其城杞也.子大叔曰.若之何哉.晉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其棄諸姬.亦可知也已.諸姬是棄.其誰歸之.吉也聞之.棄同即異.是謂離德.詩曰.協比其鄰.昏姻孔雲.晉不鄰矣.其誰雲之.齊高子容.與宋司徒.見知伯.女齊相禮.賓出.司馬侯言於知伯曰.二子皆將不免.子容專.司徒侈.皆亡家之主也.知伯曰.何如.對曰.專則速及.侈將以其力斃.專則人實斃之.將及矣.範獻子來聘.拜城杞也.公享之.展莊叔執幣.射者三耦.公臣不足.取於家臣.家臣.展瑕.展玉父.為一耦.公臣.公巫.召伯仲.顏莊叔.為一耦.鄫鼓父.黨叔.為一耦.晉侯使司馬女叔侯來治杞田.弗盡歸也.晉悼夫人慍曰.齊也取貨.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公告叔侯.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若非侵小.將何所取.武獻以下.兼國多矣.誰得治之.杞.夏餘也.而即東夷.魯.周公之後也.而睦於晉.以杞封魯.猶可.而何有焉.魯之於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於朝.史不絕書.府無虛月.如是可矣.何必瘠魯以肥杞.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寧夫人.而焉用老臣.杞文公來盟.書曰子.賤之也.吳公子札來聘.見叔孫穆子.說之.謂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擇人.吾聞君子務在擇人.吾子為魯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禍必及子.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乎其周之舊也.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楓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偪.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脩之.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其出聘也.通嗣君也.故遂聘於齊.說晏平仲.謂之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獲所歸.難未歇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聘於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紵衣焉.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難將至矣.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之以禮.不然.鄭國將敗.適衛.說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衛多君子.未有患也.自衛如晉.將宿於戚.聞鍾聲焉.曰.異哉.吾聞之也.辯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獲罪於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於幕上.君又在殯.而可以樂乎.遂去之.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適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於三族乎.說叔向.將行.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於難.
秋九月.齊公孫蠆.公孫灶.放其大夫高止於北燕.乙未出.書曰出奔.罪高止也.高止好以事自為功.且專.故難及之.
冬‧孟孝伯如晉.報範叔也.為高氏之難故.高豎以盧叛.
十月.庚寅.閭丘嬰帥師圍盧.高豎曰.苟請高氏有後.請致邑.齊人立敬仲之曾孫酀.良敬仲也.
十一月.乙卯.高豎致盧而出奔晉.晉人城綿而寘旃.鄭伯有使公孫黑如楚.辭曰.楚鄭方惡而使餘往.是殺餘也.伯有曰.世行也.子皙曰.可則往.難則已.何世之有.伯有將強使之.子皙怒.將伐伯有氏.大夫和之.
十二月.己巳.鄭大夫盟於伯有氏.裨諶曰.是盟也.其與幾何.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今是長.亂之道也.禍未歇也.必三年而後能紓然明曰.政將焉往.裨諶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闢.子產舉不踰等.則位班也.擇善而舉.則世隆也.天又除之.奪伯有魄.子西即世.將焉闢之.天禍鄭久矣.其必使子產息之.乃猶可以戾.不然.將亡矣.
==襄公三十年==
===經===
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罷來聘.
夏.四月.蔡世子般弒其君固.
五月.甲午.宋災.宋伯姬卒.天王殺其弟佞夫.王子瑕奔晉.
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鄭良霄出奔許.自許入於鄭.鄭人殺良霄.
冬.十月.葬蔡景公.晉人.齊人.宋人.衛人.鄭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於澶淵.宋災故.
===傳===
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罷來聘.通嗣君也.穆叔問王子之為政何如.對曰吾儕小人.食而聽事.猶懼不給命.而不免於戾.焉與知政.固問焉.不告.穆叔告大夫曰.楚令尹將有大事子蕩將與焉.助之匿其情矣.子產相鄭伯以如晉.叔向問鄭國之政焉.對曰.吾得見與否.在此歲也.駟良方爭.未知所成若有所成.吾得見.乃可知也.叔向曰.不既和矣乎.對曰.伯有侈而愎.子皙好在人上.莫能相下也.雖其和也.猶相積惡也.惡至無日矣.
三月.癸未.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絳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於食.有與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紀年.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問諸朝.師曠曰.魯叔仲惠伯會郤成子於承匡之歲也.是歲也.狄伐魯.叔孫莊叔於是乎敗狄於鹹.獲長狄僑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數也.士文伯曰.然則二萬二千六百有六旬也.趙孟問其縣大夫.則其屬也.召之而謝過焉.曰.武不才.任君之大事.以晉國之多虞.不能由吾子.使吾子辱在泥塗久矣.武之罪也.敢謝不才.遂仕之.使助為政.辭以老.與之田.使為君復陶.以為絳縣師.而廢其輿尉.於是魯使者在晉.歸以語諸大夫.季武子曰.晉未可媮也.有趙孟以為大夫.有伯瑕以為佐.有史趙師曠而諮度焉.有叔向女齊以師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勉事之而後可.
夏.四月.己亥.鄭伯及其大夫盟.君子是以知鄭難之不已也.蔡景侯為大子般娶於楚.通焉.大子弒景侯.初.王儋季卒.其子括將見王而歎.單公子愆期為靈王御士.過諸廷.聞其歎而言曰.烏乎.必有此夫.入以告王.且曰.必殺之.不慼而願大.視躁而足高.心在他矣.不殺必害.王曰.童子何知.及靈王崩.儋括欲立王子佞夫.佞夫弗知.戊子.儋括圍蒍.逐成愆.成愆奔平畤.
五月.癸巳.尹言多.劉毅.單蔑.甘過.鞏成.殺佞夫.括瑕廖奔晉.書曰.天王殺其弟佞夫.罪在王也.或呌於宋大廟曰.譆譆出出.鳥鳴於亳社.如曰譆譆.甲午.宋大災.宋伯姬卒.待姆也.君子謂宋共姬女而不婦.女待人.婦義事也.
六月.鄭子產如陳蒞盟.歸復命.告大夫曰.陳亡國也.不可與也.聚禾粟.繕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撫其民.其君弱植.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門.以介於大國.能無亡乎.不過十年矣.
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共姬也.鄭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鍾焉.朝至未己.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自朝布路而罷.既而朝.則又將使子皙如楚.歸而飲酒.庚子.子皙以駟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雍梁.醒而後知之.遂奔許.大夫聚謀.子皮曰.仲虺之志雲.亂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國之利也.罕.駟.豐.同生.伯有汏侈.故不免.人謂子產.就直助彊.子產曰.豈為我徒.國之禍難.誰知所儆.或主彊直.難乃不生.姑成吾所.辛丑.子產斂伯有氏之死者而殯之.不及謀而遂行印段從之.子皮止之.眾曰.人不我順.何止焉.子皮曰.夫子禮於死者.況生者乎.遂自止之.壬寅.子產入.癸卯.子石入.皆受盟於子皙氏.乙巳.鄭伯及其大夫盟於大宮.盟國人於師之梁之外.伯有聞鄭人之盟己也.怒.聞子皮之甲.不與攻己也.喜.曰.子皮與我矣.癸丑.晨.自墓門之瀆入.因馬師頡介於襄庫.以伐舊北門.駟帶率國人以伐之.皆召子產.子產曰兄弟而及此.吾從天所與.伯有死於羊肆.子產襚之.枕之股而哭之.斂而殯諸.伯有之臣在市側者.既而葬諸斗城.子駟氏欲攻子產.子皮怒之.曰.禮.國之幹也.殺有禮.禍莫大焉.乃止.於是遊吉如晉還.聞難不入.復命於介.八月.甲子.奔晉.駟帶追之.及酸棗.與子上盟.用兩珪質於河.使公孫肸入盟大夫.己巳.復歸.書曰.鄭人殺良霄.不稱大夫.言自外入也.於子蟜之卒也.將葬.公孫揮與裨灶晨會事焉.過伯有氏.其門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猶在乎.於是歲在降婁.降婁中而旦.裨灶指之曰.猶可以終歲.歲不及此次也已.及其亡也.歲在娵訾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婁.僕展從伯有.與之皆死.羽頡出奔晉.為任大夫.雞澤之會.鄭樂成奔楚.遂適晉.羽頡因之.與之比而事趙文子.言伐鄭之說焉.以宋之盟故.不可.子皮以公孫鉏為馬師.楚公子圍殺大司馬蒍掩而取其室.申無宇曰.王子必不免.善人.國之主也.王子相楚國.將善是封.殖而虐之.是禍國也.且司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體也.絕民之主.去身之偏.艾王之體.以禍其國.無不祥大焉.何以得免.為宋災故.諸侯之大夫會.以謀歸宋財.
冬.十月.叔孫豹會晉趙武.齊公孫蠆.宋向戌.衛北宮佗.鄭罕虎.及小邾之大夫.會於澶淵.既而無歸於宋.故不書其人.君子曰.信其不可不慎乎.澶淵之會.卿不書.不信也夫.諸侯之上卿.會而不信.寵名皆棄.不信之不可也如是.詩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信之謂也.又曰.淑慎爾止.無載爾偽.不信之謂也.書曰.某人某人會於澶淵.宋災故.尤之也.不書魯大夫.諱之也.鄭子皮授子產政.辭曰.國小而偪.族大寵多.不可為也.子皮曰.虎帥以聽.誰敢犯子.子善相之.國無小.小能事大.國乃寬.子產為政.有事伯石.賂與之邑.子大叔曰.國皆其國也.奚獨賂焉.子產曰.無欲實難.皆得其欲.以從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何愛於邑.邑將焉往.子大叔曰.若四國何.子產曰.非相違也.而相從也.四國何尤焉.鄭書有之曰.安定國家.必大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歸.既伯石懼而歸邑.卒與之.伯有既死.使大史命伯石為卿.辭.大史退.則請命焉.復命之.又辭.如是三.乃受策入拜.子產是以惡其為人也.使次己位.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豐卷將祭.請田焉.弗許.曰.唯君用鮮.眾給而已.子張怒.退而徵役.子產奔晉.子皮止之.而逐豐卷.豐卷奔晉.子產請其田裡.三年而復之.反其田裡.及其入焉.從政一年.輿人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及三年.又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襄公三十一年==
===經===
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六月.辛巳.公薨於楚宮.
秋.九月.癸巳.子野卒.己亥.仲孫羯卒.
冬.十月.滕子來會葬.癸酉.葬我君襄公.
十有一月.莒人弒其君密州.
===傳===
三十一年春.王正月.穆叔至自會.見孟孝伯.語之曰.趙孟將死矣.其語偷.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若趙孟死.為政者其韓子乎.吾子盍與季孫言之.可以樹善.君子也.晉君將失政矣.若不樹焉.使早備魯.既而政在大夫.韓子懦弱.大夫多貪.求欲無厭.齊楚未足與也.魯其懼哉.孝伯曰.人生幾何.誰能無偷.朝不及夕.將安用樹.穆叔出而告人曰.孟孫將死矣.吾語諸趙孟之偷也.而又甚焉.又與季孫語晉故.季孫不從.及趙文子卒.晉公室卑.政在侈家.韓宣子為政.不能圖諸侯.魯不堪晉求.讒慝弘多.是以有平丘之會.
齊子尾害閭丘嬰.欲殺之.使帥師以伐陽州.我問師故.夏.五月.子尾殺閭丘嬰以說於我.師工僂.灑渻灶.孔虺.賈寅.出奔莒.出群公子.
公作楚宮.穆叔曰.大誓雲.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君欲楚也夫.故作其宮.若不復適楚.必死是宮也.六月.辛巳.公薨於楚宮.叔仲帶竊其拱璧以與御人.納諸其懷.而從取之.由是得罪.
立胡女敬歸之子子野.次於季氏.秋.九月.癸巳卒.毀也.
己亥.孟孝伯卒.立敬歸之娣齊歸之子公子裯.穆叔不欲.曰.大子死.有母弟則立之.無則長立.年鈞擇賢.義鈞則卜.古之道也.非適嗣.何必娣之子.且是人也.居喪而不哀.在慼而有嘉容.是謂不度.不度之人.鮮不為患.若果立之.必為季氏憂.武子不聽.卒立之.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於是昭公十九年矣.猶有童心.君子是以知其不能終也.
冬.十月.滕成公來會葬.惰而多涕.子服惠伯曰.滕君將死矣.怠於其位.而哀已甚.兆於死所矣.能無從乎.
癸酉.葬襄公.公薨之月.子產相鄭伯以如晉.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士文伯讓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高其閈閎.厚其牆垣.以無憂客使.今吾子壞之.雖從者能戒.其若異客何.以敝邑之為盟主.繕完葺牆.以待賓客.若皆毀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請命.對曰.以敝邑褊小.介於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悉索敝賦.以來會時事.逢執之不間.而未得見.又不獲聞命.未知見時.不敢輸幣.亦不敢暴露.其輸之.則君之府實也.非薦陳之.不敢輸也.其暴露之.則恐燥濕之不時.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僑聞文公之為盟主也.宮室卑庳.無觀臺榭.以崇大諸侯之館.館如公寢.庫廄繕脩.司空以時平易道路.圬人以時塓館宮室.諸侯賓至.甸設庭燎.僕人巡宮.車馬有所.賓從有代.巾車脂轄.隸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屬.各展其物.公不留賓.而亦無廢事.憂樂同之.事則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賓至如歸.無寧菑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今銅鞮之宮數裡.而諸侯舍於隸人.門不容車.而不可踰越.盜賊公行.而夭厲不戒.賓見無時.命不可知.若又勿壞.是無所藏幣以重罪也.敢請執事.將何以命之.雖君之有魯喪.亦敝邑之憂也.若獲薦幣.脩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憚勤勞.文伯復命.趙文子曰.信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謝不敏焉.晉侯見鄭伯.有加禮.厚其宴好而歸之.乃築諸侯之館.叔向曰.辭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產有辭.諸侯賴之.若之何其釋辭也.詩曰.辭之輯矣.民之協矣.辭之繹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
鄭子皮使印段如楚.以適晉告.禮也.
莒犁比公生去疾.及展輿.既立展輿.又廢之.犁比公虐.國人患之.十一月.展輿因國人以攻莒子.弒之.乃立.去疾奔齊.齊出也.展輿吳出也.書曰.莒人弒其君買朱鉏.言罪之在也.
吳子使屈狐庸聘於晉.通路也.趙文子問焉.曰.延州來季子.其果立乎.巢隕諸樊.閽戕戴吳.天似啟之.何如.對曰.不立.是二王之命也.非啟季子也.若天所啟.其在今嗣君乎.甚德而度.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親而事有序.其天所啟也.有吳國者.必此君之子孫實終之.季子守節者也.雖有國不立.
十二月.北宮文子相衛襄公以如楚.宋之盟故也.過鄭.印段迋勞於棐林.如聘禮而以勞辭.文子入聘.子羽為行人.馮簡子與子大叔逆客.事畢而出.言於衛侯曰.鄭有禮.其數世之福也.其無大國之討乎.詩曰.誰能執熱.逝不以濯.禮之於政.如熱之有濯也.濯以救熱.何患之有.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於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北宮文子所謂有禮也.
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願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於鄭國.棟也.棟折榱崩.僑將厭焉.敢不盡言.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製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獵.射御貫.則能獲禽.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為鄭國.我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後知不足.自今請雖吾家聽子而行.子產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子皮以為忠.故委政焉.子產是以能為鄭國.
衛侯在楚.北宮文子見令尹圍之威儀.言於衛侯曰.令尹似君矣.將有他志.雖獲其志.不能終也.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終之實難.令尹其將不免.公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詩云.敬慎威儀.惟民之則.令尹無威儀.民無則焉.民所不則.以在民上.不可以終.公曰.善哉.何謂威儀.對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順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衛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周詩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訓.以威儀也.周書數文王之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言畏而愛之也.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言則而象之也.紂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紂於是乎懼而歸之.可謂愛之.文王伐崇.再駕而降為臣.蠻夷帥服.可謂畏之.文王之功.天下誦而歌舞之.可謂則之.文王之行.至今為法.可謂象之.有威儀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捨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
春秋左氏傳
09
|
春秋左氏傳/昭公
|
襄公
==元年==
===經===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公子圍.齊國弱.宋向戌.衛齊惡.陳公子招.蔡公孫歸生.鄭罕虎.許人.曹人.於虢.
三月‧取鄆.
夏.秦伯之弟針出奔晉.
六月丁巳.邾子華卒.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
秋.莒去疾自齊入於莒.莒展輿出奔吳.叔弓帥師疆鄆田.葬邾悼公.
冬.十有一月.己酉.楚子麇卒.公子比出奔晉.
===傳===
元年春.楚公子圍聘於鄭.且娶於公孫段氏.伍舉為介.將入館.鄭人惡之.使行人子羽與之言.乃館於外.既聘.將以眾逆.子產患之.使子羽辭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從者.請墠聽命.令尹命大宰伯州犁對曰.君辱貺寡大夫圍.謂圍將使豐氏.撫有而室.圍布几筵.告於莊共之廟而來.若野賜之.是委君貺於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於諸卿也.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將不得為寡君老,其蔑以復矣.唯大夫圖之.子羽曰.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小國失恃.而懲諸侯.使莫不憾者.距違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懼.不然.敝邑館人之屬也.其敢愛豐氏之祧.伍舉知其有備也.請垂櫜而入.許之.正月乙未.入逆而出.遂會於虢.尋宋之盟也.祁午謂趙文子曰.宋之盟.楚人得志於晉.今令尹之不信.諸侯之所聞也.子弗戒.懼又如宋.子木之信.稱於諸侯.猶詐晉而駕焉.況不信之尤者乎.楚重得志於晉.晉之恥也.子相晉國.以為盟主.於今七年矣.再合諸侯.三合大夫.服齊狄.寧東夏.平秦亂.城淳于.師徒不頓.國家不罷.民無謗讟.諸侯無怨.天無大災.子之力也.有令名矣.而終之以恥午也是懼.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受賜矣.然宋之盟.子木有禍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駕於晉也.今武猶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武將信以為本.循而行之.譬如農夫.是穮是蔉.雖有饑饉.必有豐年.且吾聞之.能信不為人下.吾未能也.詩曰.不僭不賊.鮮不為則.信也.能為人則者.不為人下矣.吾不能是難.楚不為患.楚令尹圍請用牲.讀舊書.加於牲上而已.晉人許之.
三月.甲辰.盟.楚公子圍設服離衛.叔孫穆子曰.楚公子美矣.君哉.鄭子皮曰.二執戈者前矣.蔡子家曰.蒲宮有前.不亦可乎.楚伯州犁曰.此行也.辭而假之寡君.鄭行人揮曰.假不反矣.伯州犁曰.子姑憂子皙之慾背誕也.子羽曰.當璧猶在.假而不反.子其無憂乎.齊國子曰.吾代二子愍矣.陳公子招曰.不憂何成.二子樂矣.衛齊子曰.苟或知之.雖憂何害.宋合左師曰.大國令.小國共.吾知共而已.晉樂王鮒曰.小旻之卒章善矣.吾從之.退會.子羽謂子皮曰.叔孫絞而婉.宋左師簡而禮.樂王鮒字而敬.子與子家持之.皆保世之主也.齊衛陳大夫.其不免乎.國子代人憂.子招樂憂.齊子雖憂弗害.夫弗及而憂.與可憂而樂.與憂而弗害.皆取憂之道也.憂必及之.大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三大夫兆憂.能無至乎.言以知物.其是之謂矣.
季武子伐莒.取鄆.莒人告於會.楚告於晉曰.尋盟未退.而魯伐莒.瀆齊盟.請戮其使.樂桓子相趙文子.欲求貨於叔孫.而為之請.使請帶焉弗與.梁其脛曰.貨以藩身.子何愛焉.叔孫曰.諸侯之會.衛社稷也.我以貨免.魯必受師.是禍之也.何衛之為.人之有牆.以蔽惡也.牆之隙壞.誰之咎也.衛而惡之.吾又甚焉.雖怨季孫.魯國何罪.叔出季處.有自來矣.吾又誰怨.然鮒也賄.弗與不已.召使者裂裳帛而與之.曰帶其褊矣.趙孟聞之曰.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義也.有是亖者.又可戮乎.乃請諸楚.曰.魯雖有罪.其執事不闢難.畏威而敬命矣.子若免之.以勸左右可也.若子之群吏.處不闢汙.出不逃難.其何患之有.患之所生.汙而不治.難而不守.所由來也.能是二者.又何患焉.不靖其能.其誰從之.魯叔孫豹可謂能矣.請免之以靖能者.子會而赦有罪.又賞其賢.諸侯其誰不欣焉.望楚而歸之.視遠如邇.疆場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王伯之令也.引其封疆.而樹之官.舉之表旗.而著之制令.過則有刑.猶不可壹.於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自無令王諸侯逐進.狎主齊盟.其又可壹乎.恤大舍小.足以為盟主.又焉用之.封疆之削.何國蔑有.主齊盟者.誰能辯焉.吳濮有釁.楚之執事.豈其顧盟.莒之疆事.楚勿與知.諸侯無煩.不亦可乎.莒魯爭鄆.為日久矣.苟無大害於其社稷.可無亢也.去煩宥善.莫不競勸.子其圖之.固請諸楚.楚人許之.乃免叔孫.令尹享趙孟.賦大明之首章.趙孟賦小宛之二章.事畢.趙孟謂叔向曰.令尹自以為王矣.何如.對曰.王弱.令尹疆.其可哉.雖可不終.趙孟曰.何故.對曰.彊以克弱而安之.彊不義也.不義而彊.其斃必速.詩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彊不義也.令尹為王.必求諸侯.晉少懦矣.諸侯將往.若獲諸侯.其虐滋甚.民弗堪也.將何以終.夫以彊取.不義而克.必以為道.道以淫虐.弗可久已矣.
夏.亖月.趙孟.叔孫豹.曹大夫.入於鄭.鄭伯兼享之.子皮戒趙孟.禮終.趙孟賦瓠葉.子皮遂戒穆叔.且告之.穆叔曰.趙孟欲一獻.子其從之.子皮曰.敢乎.穆叔曰.夫人之所欲也.又何不敢.及享.具五獻之籩豆於幕下.趙孟辭.私於子產曰.武請於冢宰矣.乃用一獻.趙孟為客.禮終乃宴.穆叔賦鵲巢.趙孟曰.武不堪也.又賦采蘩.曰.小國為蘩.大國省穡而用之.其何實非命.子皮賦野有死麇之卒章.趙孟賦常棣.且曰吾兄弟比以安.尨也可使無吠.穆叔.子皮.及曹大夫.興拜.舉兕爵曰.小國賴子.知免於戾矣.飲酒樂.趙孟出.曰.吾不復此矣.
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於潁.館於雒汭.劉子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禹之力也.子盍亦遠績禹功.而大庇民乎.對曰.老夫罪戾是懼.焉能恤遠.吾儕偷食.朝不謀夕.何其長也.劉子歸以語王曰.諺所為老將知而耄及之者.其趙孟之謂乎.為晉正卿.以主諸侯.而儕於隸入.朝不謀夕.棄神人矣.神怒民叛.何以能久.趙孟不復年矣.神怒不歆其祀.民叛不即其事.祀事不從.又何以年.
叔孫歸.曾夭御季孫以勞之.旦及日中.不出.曾夭謂曾阜曰.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魯以相忍為國也.忍其外.不忍其內.焉用之.阜曰.數月於外.一旦於是.庸何傷.賈而欲贏.而惡囂乎.阜謂叔孫曰.可以出矣.叔孫指楹曰.雖惡是.其可去乎.乃出見之.
鄭徐吾犯之妹美.公孫楚聘之矣.公孫黑又使強委禽焉.犯懼.告子產.子產曰.是國無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與.犯請於二子.請使女擇焉.皆許之.子皙盛飾入.布幣而出.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觀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婦婦.所謂順也.適子南氏.子皙怒.既而櫜甲以見子南.欲殺之.而取其妻.子南知之.執戈逐之.及衝.擊之以戈.子皙傷而歸.告大夫曰.我好見之.不知其有異志也.故傷.大夫皆謀之.子產曰.直鈞幼賤.有罪.罪在楚也.乃執子南而數之曰.國之大節有五.女皆奸之.畏君之威.聽其政.尊其貴.事其長.養其親.五者所以為國也.今君在國.女用兵焉.不畏威也.奸國之紀.不聽政也.子皙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貴也.幼而不忌.不事長也.兵其從兄.不養親也.君曰.餘不女忍殺.宥女以遠.勉速行乎.無重而罪.五月.庚辰.鄭放遊楚於吳.將行子南.子產諮於大叔.大叔曰.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彼國政也.非私難也.子圖鄭國.利則行之.又何疑焉.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夫豈不愛.王室故也.吉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遊.
秦後子有寵於桓.如二君於景.其母曰.弗去懼選.癸卯.針適晉.其車千乘.書曰.秦伯之弟針出奔晉.罪秦伯也.後子享晉侯.造舟於河.十里舍車.自雍及絳.歸取酬幣.終事八反.司馬侯問焉.曰.子之車盡於此而已乎.對曰.此之謂多矣.若能少此.吾何以得見.女叔齊以告公.且曰.秦公子必歸.臣聞君子能知其過.必有令圖.令圖.天所贊也.後子見趙孟.趙孟曰.吾子其曷歸.對曰.針懼選於寡君.是以在此.將待嗣君.趙孟曰.秦君何如.對曰.無道.趙孟曰.亡乎.對曰.何為.一世無道.國未艾也.國於天地.有與立焉.不數世淫.弗能斃也.趙孟曰.天乎.對曰.有焉.趙孟曰.其幾何.對曰.針聞之.國無道而年穀和熟.天贊之也.鮮不五稔.趙孟視蔭曰.朝夕不相及.誰能待五.後子出而告人曰.趙孟將死矣.主民.翫歲而愒日.其與幾何.
鄭為遊楚亂故.六月.丁巳.鄭伯及其大夫盟於公孫段氏.罕虎.公孫僑.公孫段.印段.遊吉.駟帶.私盟於閨門之外.實薰隧.公孫黑強與於盟.使大史書其名.且曰七子.子產弗討.
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群狄於大原.崇卒也.將戰.魏舒曰.彼徒我車.所遇又阨.以什共車.必克.困諸阨.又克.請皆卒.自我始.乃毀車以為行.五乘為三伍.荀吳之嬖人不肯即卒.斬以徇.為五陳以相離.兩於前.伍於後.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以誘之.翟人笑之.未陳而薄之.大敗之.
莒展輿立.而奪群公子秩.公子召去疾於齊.秋.齊公子鉏納去疾.展輿奔吳.叔弓帥師疆鄆田.因莒亂也.於是莒務婁.瞀胡.及公子滅明.以大厖.與常儀靡.奔齊.君子曰.莒展之不立.棄人也夫.人可棄乎.詩曰.無競維人.善矣.
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沈臺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徵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已.餘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若君身.則亦出入飲食哀樂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為焉.僑聞之.君子有亖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令.夜以安身.於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茲心不爽.而昏亂百度.今無乃壹之.則生疾矣.僑又聞之.內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盡矣.則相生疾.君子是以惡之.故志曰.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違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禮之大司也.今君內實有亖姬焉.其無乃是也乎.若由是二者.弗可為也已.亖姬有省.猶可無則.必生疾矣.叔向曰.善哉.肸未之聞也.此皆然矣.叔向出.行人揮送之.叔向問鄭故焉.且問子皙.對曰.其與幾何.無禮而好陵人.怙富而卑其上.弗能久矣.晉侯聞子產之言曰.博物君子也.重賄之.
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祐.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物亦如之.至於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亖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出告趙孟.趙孟曰.誰當良臣.對曰.主是謂矣.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和聞之.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寵節.有菑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今君至於淫以生疾.將不能圖恤社稷.禍孰大焉.主不能禦.吾是以雲也.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穀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趙孟曰.良醫也.厚其禮而歸之.
楚公子圍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櫟.郟.鄭人懼.子產曰.不害.令尹將行大事.而先除二子也.禍不及鄭.何患焉.冬.楚公子圍將聘於鄭.伍舉為介.未出竟.聞王有疾而還.伍舉遂聘.十一月.己酉.公子圍至.入問王疾.縊而弒之.遂殺其二子幕及平夏.右尹子幹出奔晉.宮廄尹子皙出奔鄭.殺大宰伯州犁於郟.葬王於郟.謂之郟敖.使赴於鄭.伍舉問應為後之辭焉.對曰.寡大夫圍.伍舉更之曰.共王之子圍為長.子幹奔晉.從車五乘.叔向使與秦公子同食.皆百人之餼.趙文子曰.秦公子富.叔向曰.底祿以德.德鈞以年.年同以尊.公子以國.不聞以富.且夫以千乘去其國.彊禦已甚.詩曰.不侮鰥寡.不畏彊禦.秦楚匹也.使後子與子幹齒辭.曰.針懼選.楚公子不獲.是以皆來.亦唯命.且臣與羇齒.無乃不可乎.史佚有言曰.非羇何忌.
楚靈王即位.薳罷為令尹.薳啟彊為大宰.鄭遊吉如楚葬郟敖.且聘立君.歸.謂子產曰.具行器矣.楚王汰侈.而自說其事.必合諸侯.吾往無日矣.子產曰.不數年.未能也.
十二月.晉既烝.趙孟適南陽將會孟子餘.甲辰朔.烝於溫.庚戌.卒.鄭伯如晉.弔及雍乃復.
==昭公二年==
===經===
二年春.晉侯使韓起來聘.
夏.叔弓如晉.
秋.鄭殺其大夫公孫黑.
冬.公如晉.至河乃復.季孫宿如晉.
===傳===
二年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公享之.季武子賦綿之卒章.韓子賦角弓.季武子拜曰.敢拜子之彌縫敝邑.寡君有望矣.武子賦節之卒章.既享.宴於季氏.有嘉樹焉.宣子譽之.武子曰.宿敢不封殖此樹以無忘角弓.遂賦甘棠.宣子曰.起不堪也.無以及召公.宣子遂如齊納幣.見子雅.子雅召子旗.使見宣子.宣子曰.非保家之主也.不臣.見子尾.子尾見彊.宣子謂之如子旗.大夫多笑之.唯晏子信之.曰.夫子君子也.君子有信.其有以知之矣.自齊聘於衛.衛侯享之.北宮文子賦淇澳.宣子賦木瓜.
夏.亖月.韓須如齊逆女.齊陳無宇送女.致少姜.少姜有寵於晉侯.晉侯謂之少齊.謂陳無宇非卿.執諸中都.少姜為之請曰.送從逆班.畏大國也.猶有所易.是以亂作.叔弓聘於晉.報宣子也.晉侯使郊勞.辭曰.寡君使弓來繼舊好.固曰.女無敢為賓.徹命於執事.敝邑弘矣.敢辱郊使.請辭.致館.辭曰.寡君命下臣來繼舊好.好合使成.臣之祿也.敢辱大館.叔向曰.子叔子知禮哉.吾聞之曰.忠信.禮之器也.卑讓.禮之宗也.辭不忘國.忠信也.先國後己.卑讓也.詩曰.敬慎威儀.以近有德.夫子近德矣.
秋.鄭公孫黑將作亂.欲去遊氏而代其位.傷疾作而不果.駟氏與諸大夫欲殺之.子產在鄙.聞之.懼弗及.乘遽而至.使吏數之.曰.伯有之亂.以大國之事.而未爾討也.爾有亂心無厭.國不女堪.專伐伯有.而罪一也.昆弟爭室.而罪二也.薰隧之盟.女矯君位.而罪三也.有死罪三.何以堪之.不速死.大刑將至.再拜稽首辭曰.死在朝夕.無助天為虐.子產曰.人誰不死.兇人不終.命也.作凶事.為兇人.不助天.其助兇人乎.請以印為褚師.子產曰.印也若才.君將任之.不才.將朝夕從女.女罪之不恤.而又何請焉.不速死.司寇將至.
七月.壬寅.縊.屍諸周氏之衢.加木焉.晉少姜卒.公如晉.及河.晉侯使士.文伯來辭曰.非伉儷也.請君無辱.公還.季孫宿遂致服焉叔.向言陳無宇於晉侯曰.彼何罪.君使公族逆之.齊使上大夫送之.猶曰不共.君求以貪.國則不共.而執其使.君刑己頗.何以為盟主.且少姜有辭.
冬.十月.陳無宇歸.
十一月.鄭印段如晉弔.
==昭公三年==
===經===
三年春.王正月.丁未.滕子原卒.
夏.叔弓如滕.
五月.葬滕成公.
秋.小邾子來朝.
八月.大雩.
冬.大雨雹.北燕伯款出奔齊.
===傳===
三年春.王正月.鄭遊吉如晉.至少姜之葬.梁丙與張趯見之.梁丙曰.甚矣哉.子之為此來也.子大叔曰.將得已乎.昔文襄之霸也.其務不煩諸侯.令諸侯三歲而聘.五歲而朝.有事而會.不協而盟.君薨大夫弔.卿共葬事.夫人士弔.大夫送葬.足以昭禮命.事謀闕而已.無加命矣.今嬖寵之喪.不敢擇位.而數於守適.唯懼獲戾.豈敢憚煩.少姜有寵而死.齊必繼室.今茲吾又將來賀.不唯此行也.張趯曰.善哉.吾得聞此數也.然自今子其無事矣.譬如火焉.火中.寒暑乃退.此其極也.能無退乎.晉將失諸侯.諸侯求煩不獲.二大夫退.子大叔告人曰.張趯有知.其猶在君子之後乎.丁未.滕子原卒.同盟.故書名.齊侯使晏嬰請繼室於晉.曰.寡君使嬰曰.寡人願事君.朝夕不倦.將奉質幣.以無失時.則國家多難.是以不獲.不腆先君之適.以備內官.焜燿寡人之望.則又無祿.早世隕命.寡人失望.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顧齊國.辱收寡人.徼福於大公丁公.照臨敝邑.鎮撫其社稷.則猶有先君之適.及遺姑姊妹若而人.君若不棄敝邑.而辱使董振擇之.以備嬪嬙.寡人之望也.韓宣子使叔向對曰.寡君之願也.寡君不能獨任其社稷之事.未有伉儷.在縗絰之中.是以未敢請.君有辱命.惠莫大焉.若惠顧敝邑.撫有晉國.賜之內主.豈惟寡君.舉群臣實受其貺其自唐叔以下.實寵嘉之.既成昏.晏子受禮.叔向從之晏.相與語.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公棄其民.而歸於陳氏.齊舊亖量.豆.區.釜.鍾.亖升為豆.各自其亖.以登於釜.釜十則鍾.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魚鹽蜃蛤.弗加於海.民參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國之諸市.屨賤踴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欲無獲民.將焉闢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叔向曰.然.雖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庶民罷敝.而宮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聞公命.如逃寇讎.欒.郤.胥.原.狐.續.慶.伯.降在皂隸.政在家門.民無所依.君日不悛.以樂慆憂.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子曰.子將若何.叔向曰.晉之公族盡矣.肸聞之.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從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無子.公室無度.幸而得死.豈其獲祀.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辭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裡旅.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對曰.既利之.敢不識乎.公曰.何貴何賤.於是景公繁於刑.有鬻踴者.故對曰.踴貴屨賤.既已告於君.故與叔向語而稱之.景公為是省於刑.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其是之謂乎.及晏子如晉.公更其宅.反則成矣.既拜乃毀之.而為裡室.皆如其舊.則使宅人反之.且諺曰.非宅是卜.唯鄰是卜.二三子先卜鄰矣.違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禮.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違諸乎.卒復其舊宅.公弗許.因陳桓子以請.乃許之.
夏.亖月.鄭伯如晉.公孫段相.甚敬而卑.禮無違者.晉侯嘉焉.授之以策.曰.子豐有勞於晉國.餘聞而弗忘.賜女州田.以胙乃舊勳.伯石再拜稽首.受策以出.君子曰.禮其人之急也乎.伯石之汏也.一為禮於晉.猶荷其祿.況以禮終始乎.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其是之謂乎.初.州縣欒豹之邑也.及欒氏亡.範宣子.趙文子.韓宣子.皆欲之.文子曰.溫吾縣也.二宣子曰.自郤稱以別三傳矣.晉之別縣.不唯州.誰獲治之.文子病之.乃舍之.二子曰.吾不可以正議而自與也.皆舍之.及文子為政.趙獲曰.可以取州矣.文子曰.退.二子之言義也.違義禍也.餘不能治餘縣.又焉用州.其以徼禍也.君子曰.弗知實難.知而弗從.禍莫大焉.有言州必死.豐氏故主.韓氏伯石之獲州也.韓宣子為之請之.為其復取之之故.
五月.叔弓如滕.葬滕成公.子服椒為介.及郊.遇懿伯之忌.敬子不入.惠伯曰.公事有公利.無私忌.椒請先入.乃先受館.敬子從之.晉韓起如齊逆女.公孫蠆為少姜之有寵也.以其子更公女.而嫁公子.人謂宣子.子尾欺晉.晉胡受之.宣子曰.我欲得齊而遠其寵.寵將來乎.
秋.七月.鄭罕虎如晉.賀夫人.旦告曰.楚人日徵敝邑.以不朝立王之故.敝邑之往.則畏執事.其謂寡君.而固有外心.其不往.則宋之盟雲.進退罪也.寡君使虎布之.宣子使叔向對曰.君若辱有寡君.在楚何害.脩宋盟也.君苟思盟.寡君乃知免於戾矣.君若不有寡君.雖朝夕辱於敝邑.寡君猜焉.君實有心.何辱命焉.君其往也.苟有寡君.在楚猶在晉也.張趯使謂大叔曰.自子之歸也.小人糞除先人之敝廬.曰.子其將來.今子皮實來.小人失望.大叔曰.吉賤不獲來.畏大國尊夫人也.且孟曰而將無事.吉庶幾焉.
小邾穆公來朝.季武子欲卑之.穆叔曰.不可.曹滕二邾.實不忘我.好敬以逆之.猶懼其貳.又卑一睦焉.逆群好也.其如舊而加敬焉志曰.能敬無災.又曰.敬逆來者.天所福也.季孫從之.
八月.大雩.旱也.齊侯田於莒.盧蒲嫳見.泣且請曰.餘髮如此種種.餘奚能為.公曰.諾.吾告二子.歸而告之.子尾欲復之.子雅不可.曰.彼其髮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
九月.子雅放盧蒲嫳於北燕.燕簡公多嬖寵.欲去諸大夫.而立其寵人.冬.燕大夫比以殺公之外嬖.公懼奔齊.書曰.北燕伯款出奔齊.罪之也.
十月.鄭伯如楚.子產相.楚子享之.賦吉日既享.子產乃具田備.王以田江南之夢.齊公孫灶卒.司馬灶見晏子曰.又喪子雅矣.晏子曰.惜也子旗不免.殆哉姜族弱矣.而媯將始昌.二惠競爽.猶可.又弱一個焉.姜其危哉.
==昭公亖年==
===經===
亖年春.王正月.大雨雹.
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鬍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會於申.楚人執徐子.
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鬍子.沈子.淮夷.伐吳.執齊慶封.殺之.遂滅賴.
九月.取鄫.
冬.十有二月.乙卯.叔孫豹卒.
===傳===
亖年春.王正月.許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鄭伯.復田江南.許男與焉.使椒舉如晉求諸侯.二君待之椒舉致命曰.寡君使舉曰.日君有惠.賜盟於宋.曰.晉楚之從.交相見也.以歲之不易.寡人願結驩於二三君.使舉請間.君若苟無亖方之虞.則願假寵以請於諸侯.晉侯欲勿許.司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或者欲逞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罰.未可知也.其使能終.亦未可知也.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爭.君其許之.而脩德以待其歸.若歸於德.吾猶將事之.況諸侯乎.若適淫虐.楚將棄之.吾又誰與爭.曰.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鄉而不濟.對曰.恃險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亖獄三塗.陽城大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冀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也.從古以然.是以先王務脩德音.以亨神人.不聞其務險與馬也.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若何虞難.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晉有裡平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衛邢無難.敵亦喪之.故人之難.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脩政德.亡於不暇.又何能濟.君其許之.紂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隕.周是以興.夫豈爭諸侯.乃許楚使.使叔向對曰.寡君有社稷之事.是以不獲春秋時見諸侯.君實有之.何辱命焉.椒舉遂請昏.晉侯許之.楚子問於子產曰.晉其許我諸侯乎.對曰.許君.晉君少安.不在諸侯.其大夫多求.莫匡其君.在宋之盟.又曰如一.若不許君.將焉用之.王曰.諸侯其來乎.對曰.必來.從宋之盟.承君之歡.不畏大國.何故不來.不來者.其魯衛曹邾乎.曹畏宋.邾畏魯.魯衛偪於齊而親於晉.唯是不來.其餘君之所及也.誰敢不至.王曰.然則吾所求者.無不可乎.對曰.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
大雨雹.季武子問於申豐曰.雹可禦乎.對曰.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其藏冰也.深山窮谷.固陰沍寒.於是乎取之.其出之也.朝之祿位.賓食喪祭.於是乎用之.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其出入也.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大大命婦.喪浴用冰.祭寒而藏之.獻羔而啟之.公始用之.火出而畢賦.自命夫命婦.至於老疾.無不受冰.山人取之.縣人傳之.輿人納之.隸人藏之.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則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悽風.秋無苦雨.雷出不震.無菑霜雹癘疾不降.民不夭札.今藏川池之冰.棄而不用.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雹之為菑.誰能禦之.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
夏.諸侯如楚.魯.衛.曹.邾.不會.曹邾辭以難.公辭以時祭.衛侯辭以疾.鄭伯先待於申.六月丙午.楚子合諸侯於申.椒舉言於楚子曰.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啟有鈞臺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蒐.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君其何用.宋向戌.鄭公孫僑.在諸侯之良也.君其選焉.王曰.吾用齊桓.王使問禮於左師與子產.左師曰.小國習之.大國用之.敢不薦聞.獻公合諸侯之禮六.子產曰.小國共職.敢不薦守.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君子謂合左師善守先代.子產善相小國.王使椒舉侍於後以規過.卒事不規.王問其故.對曰.禮吾未見者有六焉.又何以規.宋大子佐後至.王田於武城.久而弗見.椒舉請辭焉.王使往曰.屬有宗祧之事於武城.寡君將墮幣焉.敢謝後見.徐子吳出也.以為貳焉.故執諸申.楚子示諸侯侈.椒舉曰.夫六王二公之事.皆所以示諸侯.禮也.諸侯所由用命也.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周幽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皆所以示諸侯.汏也.諸侯所由棄命也.今君以汏.無乃不濟乎.王弗聽.子產見左師曰.吾不患楚矣.汏而愎諫.不過十年.左師曰.然.不十年侈.其惡不遠.遠惡而後棄.善亦如之.德遠而後興.
秋‧七月.楚子以諸侯伐吳.宋大子鄭伯先歸.宋華費遂鄭大夫從.使屈申圍朱方。八月.甲申.克之.執齊慶封而盡滅其族.將戮慶封.椒舉曰.臣聞無瑕者可以戮人.慶封惟逆命.是以在此.其肯從於戮乎.播於諸侯.焉用之.王弗聽.負之釜鉞.以徇於諸侯.使言曰.無或如齊慶封.弒其君.弱其孤.以盟其大夫.慶封曰.無或如楚共王之庶子圍.弒其君兄之子.麇而代之.以盟諸侯.王使速殺之.遂以諸侯滅賴.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於中軍.王問諸椒舉.對曰.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王從之.遷賴於鄢.楚子欲遷許於賴.使鬥韋龜與公子棄疾.城之而還.申無宇曰.楚禍之首.將在此矣.召諸侯而來.伐國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違.民其居乎.民之不處.其誰堪之.不堪王命.乃禍亂也.
九月.取鄫.言易也.莒亂.著丘公立而不撫鄫.鄫叛而來.故曰取.凡克邑.不用師徒曰取.
鄭子產作丘賦.國人謗之.曰.其父死於路.己為蠆尾.以令於國.國將若之何.子寬以告.子產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詩曰.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吾不遷矣.渾罕曰.國氏其先亡乎.君子作法於涼.其敝猶貪.作法於貪.敝將若之何.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偪而無禮.鄭先衛亡.偪而無法.政不率法.而制於心.民各有心.何上之有.
冬.吳伐楚入.棘.櫟.麻.以報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於夏汭.鹹尹宜咎城鍾離.薳啟疆城巢.然丹城州來.東國水.不可以城.彭生罷賴之師.
初.穆子去叔孫氏.及庚宗.遇婦人.使私為食而宿焉.問其行.告之故.哭而送之.適齊娶於國氏.生孟丙仲壬.夢天壓己.弗勝.顧而見人.黑而上僂.深目而豭喙.號之曰.牛助餘.乃勝之.旦而皆召其徒.無之.且曰.志之.及宣伯奔齊.饋之.宣伯曰.魯以先子之故.將存吾宗.必召女.召女何如.對曰.願之久矣.魯人召之.不告而歸.既立.所宿庚宗之婦人.獻以雉.問其姓.對曰.餘子長矣.能奉雉而從我矣.召而見之.則所夢也.未問其名.號之曰牛.曰唯.皆召其徒.使視之.遂使為豎.有寵.長使為政.公孫明知叔孫於齊.歸.未逆國姜.子明取之.故怒其子.長而後使逆之.田於丘蕕.遂遇疾焉.豎牛欲亂其室而有之.強與孟盟.不可.叔孫為孟鍾曰.爾未際.饗大夫以落之.既具.使豎牛請.日入弗謁.出命之日.及賓至.聞鍾聲.牛曰.孟有北婦人之客.怒將往.牛止之.賓出.使拘而殺諸外.牛又強與仲盟.不可.仲與公御萊書.觀於公.公與之環.使牛入示之.入不示.出命佩之.牛謂叔孫見仲而何.叔孫曰.何為.曰不見.既自見矣.公與之環而佩之矣.遂逐之.奔齊.疾急.命召仲.牛許而不召.杜洩見.告之飢渴.授之戈.對曰.求之而至.又何去焉.豎牛曰.夫子疾病.不欲見人.使寘饋於個而退.牛弗進.則置虛命徹.
十二月.癸丑.叔孫不食.乙卯.卒.牛立昭子而相之.公使杜洩葬叔孫.豎牛賂叔仲昭子與南遺.使惡杜洩於季孫而去之.杜洩將以路葬.且盡卿禮.南遺謂季孫曰.叔孫未乘.路葬焉.用之.且冢卿無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季孫曰.然.使杜洩舍路.不可.曰.夫子受命於朝.而聘於王.王思舊勳為賜之路.復命而致之君.君不敢逆王命.而復賜之.使三官書之.吾子為司徒.實書名.夫子為司馬.與工正書服.孟孫為司空以書勳.今死而弗以.是棄君命也.書在公府而弗以.是廢三官也.若命服.生弗敢服.死又不以.將焉用之.乃使以葬.季孫謀去中軍.豎牛曰.夫子固欲去之.
==昭公五年==
===經===
五年春.王正月.舍中軍.楚殺其大夫屈申.公如晉.
夏.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
秋.七月.公至自晉.戊辰.叔弓帥師敗莒師於蚡泉.秦伯卒.
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吳.
===傳===
五年春.王正月.舍中軍.卑公室也.毀中軍於施氏.成諸臧氏.初作中軍.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季氏盡徵之.叔孫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及其舍之也.亖分公室.季氏檡二.二子各一.皆盡徵之.而貢於公.以書使杜洩告於殯曰.子固欲毀中軍.既毀之矣.故告杜洩曰.夫子唯不欲毀也.故盟諸僖閎.詛諸五父之衢.受其書而投之.帥士而哭之.叔仲子謂季孫曰.帶受命於子叔孫曰.葬鮮者自西門.季孫命杜洩.杜洩曰.卿喪自朝.魯禮也.吾子為國政.未改禮而又遷之.群臣懼死.不敢自也.既葬而行.仲至自齊.季孫欲立之.南遺曰.叔孫氏厚.則季氏薄.彼實家亂.子勿與知.不亦可乎.南遺使國人助豎牛.以攻諸大庫之庭.司宮射之.中目而死.豎牛取東鄙三十邑.以與南遺.昭子即位.朝其家眾曰.豎牛禍叔孫氏.使亂大從.殺適立庶.又披其邑.將以赦罪.罪莫大焉.必速殺之.豎牛懼.奔齊.孟、仲之子.殺諸塞關之外.投其首於寧風之棘上.仲尼曰.叔孫昭子之不勞.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詩云.有覺德行.亖國順之.初.穆子之生也.莊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謙.以示卜楚丘.曰.是將行.而歸為子祀.以讒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餒死.明夷.日也.日之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自王已下.其二為公.其三為卿.日上其中.食日為二.旦日為三.明夷之謙.明而未融.其當旦乎.故曰為子祀.日之謙當鳥.故曰明夷於飛.明之未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動.故曰君子於行.當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離.火也.艮.山也.離為火.火焚山.山敗.於人為言.敗言為讒.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讒也.純離為牛.世亂讒勝.勝將適離.故曰其名曰牛.謙不足.飛不翔.垂不峻.翼不廣.故曰其為子後乎.吾子亞卿也.抑少不終.
楚子以屈伸為貳於吳.乃殺之.以屈生為莫敖.使與令尹子蕩如晉逆女.過鄭.鄭伯勞子蕩於氾.勞屈生於菟氏.晉侯送女於邢丘.子產相鄭伯.會晉侯於邢丘.
公如晉.自郊勞至於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亖分.民食於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於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於禮.不亦遠乎.君子謂叔侯於是乎知禮.
晉韓宣子如楚送女.叔向為介.鄭子皮.子大叔.勞諸索氏.大叔謂叔向曰.楚王汏侈已甚.子其戒之.叔向曰.汏侈已甚.身之災也.焉能及人.若奉吾幣帛.慎吾威儀.守之以信.行之以禮.敬始而思終.終無不復.從而不失儀.敬而不失威.道之以訓辭.奉之以舊法.考之以先王.度之以二國.雖汏侈若我何.及楚.楚子朝其大夫曰.晉.吾仇敵也.苟得志焉.無恤其他.今其來者.上卿上大夫也.若吾以韓起為閽.以羊舌肸為司宮.足以辱晉.吾亦得志矣.可乎.大夫莫對.薳啟彊曰.可.苟有其備.何故不可.恥匹夫不可以無備.況恥國乎.是以聖王務行禮.不求恥人.朝聘有珪.享覜有璋.小有述職.大有巡功.設機而不倚.爵盈而不飲.宴有好貨.飧有陪鼎.入有郊勞.出有贈賄.禮之至也.國家之敗.失之道也.則禍亂興.城濮之役.晉無楚備.以敗於邲.邲之役.楚無晉備.以敗於鄢.自鄢以來.晉不失備.而加之以禮.重之以睦.是以楚弗能報.而求親焉.既獲姻親.又欲恥之.以召寇讎.備之若何.誰其重此.若有其人.恥之可也.若其未有.君亦圖之.晉之事君.臣曰可矣.求諸侯而麇至.求昏而薦女.君親送之.上卿及上大夫致之.猶欲恥之.君其亦有備矣.不然奈何.韓起之下.趙成.中行吳.魏舒.範鞅.知盈.羊舌肸之下.祁午.張趯.籍談.女齊.梁丙.張骼.輔躒.苗賁皇.皆諸侯之選也.韓襄為公族大夫.韓須受命而使矣.箕襄.邢帶.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韓賦七邑.皆成縣也.羊舌亖族.皆彊家也.晉人若喪韓起.楊肸.五卿.八大夫.輔韓須.楊石.因其十家九縣.長轂九百.其餘亖十縣.遺守亖千.奮其武怒.以報其大恥.伯華謀之.中行伯魏舒帥之.其蔑不濟矣.君將以親易怨.實無禮以速寇.而未有其備.使群臣往遺之禽.以逞君心.何不可之有.王曰.不穀之過也.大夫無辱.厚為韓子禮.王欲敖叔向以其所不知而不能.亦厚其禮.韓起反.鄭伯勞諸圉.辭不敢見.禮也.
鄭罕虎如齊.娶於子尾氏.晏子驟見之.陳桓子問其故.對曰.能用善人.民之主也.
夏.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牟夷非卿而書.尊地也.莒人愬於晉.晉侯欲止公.範獻子曰.不可.人朝而執之.誘也.討不以師.而誘以成之.惰也.為盟主而犯此二者.無乃不可乎.請歸之.間而以師討焉.乃歸公.
秋.七月.公至自晉.莒人來討.不裝置.戊辰.叔弓敗諸蚡泉.莒未陳也.
冬.十月.楚子以諸侯及東夷伐吳.以報棘.櫟.麻.之役.薳射以繁揚之師.會於夏汭.越大夫常壽過.帥師會楚子於瑣.聞吳師出.薳啟彊帥師從之.遽不裝置.吳人敗諸鵲岸.楚子以馹至於羅汭.吳子使其弟蹶由犒師.楚人執之.將以釁鼓.王使問焉.曰.女卜來吉乎.對曰.吉.寡君聞君將治兵於敝邑.卜之以守龜.曰.餘亟使人犒師.請行以觀王怒之疾徐.而為之備.尚克知之.龜兆告吉.曰克可知也.君若驩焉.好逆使臣.滋敝邑休殆而忘其死.亡無日矣.今君奮焉.震電馮怒.虐執使臣.將以釁鼓.則吳知所備矣.敝邑雖羸.若早脩完.其可以息師.難易有備.可謂吉矣.且吳社稷是卜.豈為一人.使臣獲釁軍鼓.而敝邑知備.以禦不虞.其為吉孰大焉.國之守龜.其何事不卜.一臧一否.其誰能當之.城濮之兆.其報在邲.今此行也.其庸有報志.乃弗殺.楚師濟於羅汭.沈尹赤會楚子次於萊山.薳射帥繁揚之師.先入南懷.楚師從之.及汝清.吳不可入.楚子遂觀兵於坻箕之山.是行也.吳早裝置.楚無功而還.以蹶由歸.楚子懼吳.使沈尹射待命於巢.薳啟彊待命於雩婁.禮也.
秦後子復歸於秦.景公卒故也.
==昭公六年==
===經===
六年春.王正月.杞柏益姑卒.葬秦景公.
夏.季孫宿如晉.葬杞文公.宋華合比.出奔衛.
秋.九月.大雩.楚薳罷帥師伐吳.
冬.叔弓如楚.齊侯伐北燕.
===傳===
六年春.王正月.杞文公卒.弔如同盟.禮也.大夫如秦葬景公.禮也.
三月.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產書曰.始吾有虞於子.今則已矣.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猶不可禁禦.是故閑之以義.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懼其未也.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教之以務.使之以和.臨之以敬.蒞之以彊.斷之以剛.猶求聖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長.慈惠之師.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禍亂.民知有闢.則不忌於上.並有爭心.以徵於書.而徼倖以成之.弗可為矣.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鄭國.作封洫.立謗政.制參闢.鑄刑書.將以靖民.不亦難乎.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德.日靖亖方.又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如是何闢之有.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並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肸聞之.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復書曰.若吾子之言.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士文伯曰.火見.鄭其火乎.火未出而作火.以鑄刑器.藏爭闢焉.火如象之.不火何為.
夏.季孫宿如晉.拜莒田也.晉侯享之有加籩.武子退.使行人告曰.小國之事大國也.苟免於討.不敢求貺.得貺不過三獻.今豆有加.下臣弗堪.無乃戾也.韓宣子曰.寡君以為驩也.對曰.寡君猶未敢.況下臣.君之隸也.敢聞加貺.固請徹加.而後卒事.晉人以為知禮.重其好貨.宋寺人柳有寵.大子佐惡之.華合比曰.我殺之.柳聞之.乃坎用牲埋書.而告公曰.合比將納亡人之族.既盟於北郭矣.公使視之.有焉.遂逐華合比.合比奔衛.於是華亥欲代右師.乃與寺人柳比.從為之徵曰.聞之久矣.公使代之.見於左師.左師曰.女夫也必亡.女喪而宗室.於人何有.人亦於女何有.詩曰.宗子維城.毋俾城壞.毋獨斯畏.女其畏哉.
六月.丙戌.鄭災.楚公子棄疾如晉.報韓子也.過鄭.鄭罕虎.公孫僑.遊吉.從鄭伯以勞諸柤.辭不敢見.固請見之.見如見王.以其乘馬八匹.私面見子皮.如上卿.以馬六匹.見子產以馬亖匹.見子大叔以馬二匹.禁芻牧採樵.不入田.不樵樹.不採蓺.不抽屋.不強匄.誓曰.有犯命者.君子廢.小人降.舍不為暴.主不慁賓.往來如是.鄭三卿皆知其將為王也.韓宣子之適楚也.楚人弗逆.公子棄疾及晉竟.晉侯將亦弗逆.叔向曰.楚闢我衷.若何效闢.詩曰.爾之教矣.民胥效矣.從我而已焉.用效人之闢.書曰.聖作則.無寧以善人為則.而則人之闢乎.匹夫為善.民猶則之.況國君乎.晉侯說.乃逆之.
秋.七月.大雩.旱也.徐儀楚聘於楚.楚子執之.逃歸.懼其叛也.使薳洩伐徐.吳人救之.令尹子蕩帥師伐吳.師於豫章.而次於乾谿.吳人敗其師於房鍾.獲宮廄尹棄疾.子蕩歸罪於薳洩而殺之.
冬.叔弓如楚聘.且弔敗也.
十一月.齊侯如晉.請伐北燕也.士匄相士鞅逆諸河.禮也.晉侯許之.
十二月.齊侯遂伐北燕.將納簡公.晏子曰.不入.燕有君矣.民不貳.吾君賄.左右諂諛.作大事不以信.未嘗可也.
==昭公七年==
===經===
七年春.王正月.暨齊平.
三月.公如楚.叔孫婼如齊蒞盟.
夏.亖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戊辰.衛侯惡卒.
九月.公至自楚.
冬.十有一月.癸未.季孫宿卒.
十有二月.癸亥.葬衛襄公.
===傳===
七年春.王正月.暨齊平.齊求之也.癸巳.齊侯次於虢.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聽命.先君之敝器.請以謝罪公孫皙曰.受服而退.俟釁而動.可也.二月.戊午.盟於濡上.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不克而還.
楚子之為令尹也.為王旌以田.芊尹無宇斷之.曰.一國兩君.其誰堪之.及即位.為章華之宮.納亡人以實之.無宇之閽入焉.無宇執之.有司弗與.曰.執人於王宮.其罪大矣.執而謁諸王.王將飲酒.無宇辭曰.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臺.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今有司曰.女胡執人於王宮.將焉執之.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閱.所以得天下也.吾先君文王作僕區之法曰.盜所隱器.與盜同罪.所以封汝也.若從有司.是無所執逃臣也.逃而舍之.是無陪臺也.王事無乃闕乎.昔武王數紂之罪.以告諸侯曰.紂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故夫致死焉.君王始求諸侯而則紂.無乃不可乎.若以二文之法取之.盜有所在矣.王曰.取而臣以往.盜有寵.未可得也.遂赦之.
楚子成章華之臺.願以諸侯落之.大宰薳啟彊曰.臣能得魯侯.薳啟彊來召公.辭曰.昔先君成公.命我先大夫嬰齊曰.吾不忘先君之好.將使衡父照臨楚國.鎮撫其社稷.以輯寧爾民.嬰齊受命於蜀.奉承以來.弗敢失隕.而致諸宗祧曰.我先君共王.引領北望.日月以冀.傳序相授.於今亖王矣.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臨我喪.孤與其二三臣.悼心失圖.社稷之不皇.況能懷思君德.今君若步玉趾.辱見寡君.寵靈楚國.以信蜀之役.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蜀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實嘉賴之.豈唯寡君.君若不來.使臣請問行期.寡君將承質幣而見於蜀.以請先君之貺.公將往.夢襄公祖.梓慎曰.君不果行.襄公之適楚也.夢周公祖而行.今襄公實祖.君其不行.子服惠伯曰.行.先君未嘗適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適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三月.公如楚.鄭伯勞於師之梁.孟僖子為介.不能相儀.及楚.不能荅郊勞.
夏.亖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晉侯問於士文伯曰.誰將當日食.對曰.魯衛惡之.衛大魯小.公曰.何故.對曰.去衛地.如魯地.於是有災.魯實受之.其大咎.其衛君乎.魯將上卿.公曰.詩所謂彼日而食.於何不臧者.何也.對曰.不善政之謂也.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謫於日月之災.故政不可不慎也.務三而已.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
晉人來治杞田.季孫將以成與之.謝息為孟孫守.不可.曰.人有言曰.雖有挈缾之知.守不假器.禮也.夫子從君.而守臣喪邑.雖吾子亦有猜焉.季孫曰.君之在楚.於晉罪也.又不聽晉.魯罪重矣.晉師必至.吾無以待之.不如與之.間晉而取諸杞.吾與子桃.成反.誰敢有之.是得二成也.魯無憂.而孟孫益邑.子何病焉.辭以無山.與之萊柞.乃遷於桃.晉人為杞取成.
楚子享公於新臺.使長鬣者相.好以大屈.既而悔之.薳啟彊聞之.見公.公語之.拜賀.公曰.何賀.對曰.齊與晉越.欲此久矣.寡君無適與也.而傳諸君.君其備禦三鄰.慎守寶矣.敢不賀乎.公懼.乃反之.
鄭子產聘於晉.晉侯疾.韓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寢疾.於今三月矣.並走群望.有加而無瘳.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何厲之有.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韓子祀夏郊.晉侯有間.賜子產莒之二方鼎.子產為豐施歸州田於韓宣子.曰.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今無祿早世.不獲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聞於君.私致諸子.宣子辭.子產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施將懼不能任其先人之祿.其況能任大國之賜.縱吾子為政而可.後之人若屬有疆埸之言.敝邑獲戾.而豐氏受其大討.吾子取州.是免敝邑於戾.而建置豐氏也.敢以為請.宣子受之.以告晉侯.晉侯以與宣子.宣子為初言.病有之.以易原縣於樂大心.
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鑄刑書之歲二月.或夢伯有介而行.曰壬子.餘將殺帶也.明年壬寅.餘又將殺段也.及壬子.駟帶卒.國人益懼.齊燕平之月.壬寅.公孫段卒.國人愈懼.其明月.子產立公孫洩及良止以撫之.乃止.子大叔問其故.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大叔曰.公孫洩何為.子產曰.說也.為身無義而圖說.從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從也.及子產適晉.趙景子問焉.曰.伯有猶能為鬼乎.子產曰.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況良霄.我先君穆公之冑.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從政三世矣.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馮厚矣.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
子皮之族.飲酒無度.故馬師氏與子皮氏有惡.齊師還自燕之月.罕朔殺罕魋.罕朔奔晉.韓宣子問其位於子產.子產曰.君之羈臣.苟得容以逃死.何位之敢擇.卿違.從大夫之位.罪人.以其罪降.古之制也.朔於敝邑.亞大夫也.其官馬師也.獲戾而逃.唯執政所寘之.得免其死.為惠大矣.又敢求位.宣子為子產之敏也.使從嬖大夫.
秋.八月.衛襄公卒.晉大夫言於範獻子曰.衛事晉為睦.晉不禮焉.庇其賊人.而取其地.故諸侯貳.詩曰.鶺鴒在原.兄弟急難.又曰.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兄弟之不睦.於是乎不弔.況遠人誰敢歸之.今又不禮於衛之嗣.衛必叛我.是絕諸侯也.獻子以告韓宣子.宣子說.使獻子如衛弔.且反戚田.衛齊惡告喪於周.且請命.王使臣簡公如衛弔.且追命襄公曰.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餘敢忘高圉.亞圉.
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及其將死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之後也.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共.故其鼎銘雲.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餘口.其共也如是.臧孫紇有言曰.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其將在孔丘乎.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仲尼曰.能補過者.君子也.詩曰.君子是則是效.孟僖子可則效已矣.
單獻公棄親用羈.冬.十月.辛酉.襄頃之族.殺獻公而立成公.
十一月.季武子卒.晉侯謂伯瑕曰.吾所問日食從矣.可常乎.對曰.不可.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類.官職不則.同始異終.胡可常也.詩曰.或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國.其異終也如是.公曰.何謂六物對曰.歲時日月星辰是謂也.公曰.多語寡人辰.而莫同.何謂辰.對曰.日月之會是謂辰.故以配日.
衛襄公.夫人姜氏無子.嬖人婤姶生孟縶.孔成子夢康叔謂己.立元.餘使羈之孫圉與史苟相之.史朝亦夢康叔謂己.餘將命而子苟.與孔烝鉏之曾孫圉.相元.史朝見成子.告之夢.夢協.晉韓宣子為政.聘於諸侯之歲.婤姶生子.名之曰元.孟縶之足不良.能行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衛國.主其社稷.遇屯.又曰.餘尚立縶.尚克嘉之.遇屯之比以示史朝.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成子曰.非長之謂乎.對曰.康叔名之.可謂長矣.孟非人也.將不列於宗.不可謂長.且其繇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非嗣也.二卦皆雲子其建之.康叔命之.二卦告之.筮襲於夢.武王所用也.弗從何為.弱足者居.侯主社稷.臨祭祀.奉民人.事鬼神.從會朝.又焉得居.各以所利.不亦可乎.故孔成子立靈公.
十二月.癸亥.葬衛襄公.
==昭公八年==
===經===
八年春.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夏.亖月.辛丑.陳侯溺卒.叔弓如晉.楚人執陳行人幹徵師.殺之.陳公子留.出奔鄭.
秋.蒐於紅.陳人殺其大夫公子過.大雩.
冬.十月.壬午.楚師滅陳.執陳公子招.放之於越.殺陳孔奐.葬陳哀公.
===傳===
八年春.石言於晉魏榆.晉侯問於師曠曰.石何故言.對曰石不能言.或馮焉.不然.民聽濫也.抑臣又聞之曰.作事不時.怨讟動於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宮室崇侈.民力彫盡.怨讟並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於是晉侯方築虒祁之宮.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徵.故怨咎及之.詩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其是之謂乎.是宮也成.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陳哀公元妃鄭姬生悼大子偃師.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勝.二妃嬖.留有寵.屬諸司徒招與公子過.哀公有廢疾.
三月甲申.公子招.公子過.殺悼大子偃師而立公子留.
夏.亖月.辛亥.哀公縊.幹徵師赴於楚.且告有立君.公子勝愬之於楚.楚人執而殺之.公子留奔鄭.書曰.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罪在招也.楚人執陳行人幹徵師殺之.罪不在行人也.叔弓如晉.賀虒祁也.遊吉相鄭伯以如晉.亦賀虒祁也.史趙見子大叔曰.甚哉其相蒙也.可弔也而又賀之.子大叔曰.若何弔也.其非唯我賀.將天下實賀.
秋.大蒐於紅.自根牟至於商衛.革車千乘.
七月.甲戌.齊子尾卒.子旗欲治其室.丁丑.殺梁嬰.
八月.庚戌.逐子成.子工.子車.皆來奔.而立子良氏之宰.其臣曰.孺子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授甲將攻之.陳桓子善於子尾.亦授甲將助之.或告子旗.子旗不信.則數人告將往.又數人告於道.遂如陳氏.桓子將出矣.聞之而還.遊服而逆之.請命.對曰.聞彊氏授甲將攻子.子聞諸.曰.弗聞.子盍亦授甲.無宇請從.子旗曰.子胡然.彼孺子也.吾誨之.猶懼其不濟.吾又寵秩之.其若先人何.子盍謂之.周書曰.惠不惠.茂不茂.康叔所以服弘大也.桓子稽顙曰.頃靈福子.吾猶有望.遂和之如初.陳公子招歸罪於公子過而殺之.
九月.楚公子棄疾帥師奉孫吳圍陳.宋戴惡會之.
冬.十一月.壬午.滅陳.輿嬖袁克.殺馬毀玉以葬.楚人將殺之.請寘之.既又請私.私於幄.加絰於顙而逃.使穿封戌.為陳公曰.城麇之役不諂.侍飲酒於王.王曰.城麇之役.女知寡人之及此.女其闢寡人乎.對曰.若知君之及此.臣必致死禮以息楚.晉侯問於史趙曰.陳其遂亡乎.對曰.未也.公曰何故.對曰.陳顓頊之族也.歲在鶉火.是以卒滅.陳將如之.今在析木之津.猶將復由.且陳氏得政於齊.而後陳卒亡.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於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臣聞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數未也.繼守將在齊.其兆既存矣.
==昭公九年==
===經===
九年春.叔弓會楚子於陳.許遷於夷.
夏.亖月.陳災.
秋.仲孫貜如齊.
冬.築郎囿.
===傳===
九年春.叔弓.宋華亥.鄭遊吉.衛趙黶.會楚子於陳.
二月.庚申.楚公子棄疾.遷許於夷.實城父.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然丹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遷方城外人於許.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潁.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邇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廢隊是為.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先王居檮杌於亖裔.以禦螭魅.故允姓之姦.居於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偪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戎有中國.誰之咎也.后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難乎.伯父圖之.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叔向謂宣子曰.文之伯也.豈能改物.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自文以來.世有衰德.而暴滅宗周.以宣示其侈.諸侯之貳.不亦宜乎.且王辭直.子其圖之.宣子說.王有姻喪.使趙成如周弔.且致閻田與襚.反潁俘.王亦使賓滑執甘大夫襄以說於晉.晉人禮而歸之.
夏.亖月.陳災.鄭裨灶曰.五年.陳將復封.封五十二年而遂亡.子產問其故.對曰.陳.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陳.逐楚而建陳也.妃以五成.故曰五年.歲五及鶉火.而後陳卒亡.楚克有之.天之道也.故曰五十二年.
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六月.卒於戲陽.殯於絳.未葬.晉侯飲酒樂.膳宰屠蒯趨入.請佐公使尊.許之.而遂酌以飲.工曰.女為君耳.將司聰也.辰在子卯.謂之疾日.君徹宴樂.學人舍業.為疾故也.君之卿佐.是謂股肱.股肱或虧.何痛如之.女弗聞而樂.是不聰也.又飲外嬖嬖叔曰.女為君目.將司明也.服以旌禮.禮以行事.事有其物.物有其容.今君之容.非其物也.而女不見.是不明也.亦自飲也.曰.味以行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臣實司味.二御失官.而君弗命.臣之罪也.公說.徹酒.初.公欲廢知氏而立其外嬖.為是悛而止.秋.八月.使荀躒佐下軍以說焉.
孟僖子如齊.殷聘禮也.
冬.築郎囿.書時也.季平子欲其速成也.叔孫昭子曰.詩曰.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焉用速成.其以勦民也.無囿猶可.無民其可乎.
==十年前532年己巳==
==昭公十一年==
===經===
十有一年春.王二月.叔弓如宋.葬宋平公.
夏.亖月.丁巳.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於申.楚公子杞疾帥師圍蔡.
五月.甲申.夫人歸氏薨.大蒐於比蒲.仲孫貜會邾子盟於祲祥.
秋.季孫意如會.晉韓起.齊國弱.宋華亥.衛北宮佗.鄭罕虎.曹人.杞人.於厥憖.
九月.己亥.葬我小君齊歸.
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師滅蔡.執蔡世子有以歸用之.
===傳===
十一年春.王二月.叔弓如宋.葬平公也.
景王問於萇弘曰.今茲諸侯.何實吉.何實兇.對曰.蔡兇.此蔡侯般弒其君之歲也.歲在豕韋.弗過此矣.楚將有之然壅也.歲及大梁.蔡復楚兇.天之道也.楚子在申.召蔡靈侯.靈侯將往.蔡大夫曰.王貪而無信.唯蔡於感.今幣重而言甘.誘我也.不如無往.蔡侯不可.五月.丙申.楚子伏甲而饗蔡侯於申.醉而執之.
夏.亖月.丁巳.殺之.刑其士七十人.公子棄疾帥師圍蔡.韓宣子問於叔向曰.楚其克乎.對曰.克哉.蔡侯獲罪於其君.而不能其民.天將假手於楚以斃之.何故不克.然肸聞之.不信以幸.不可再也.楚王奉孫吳以討於陳曰.將定而國.陳人聽命.而遂縣之.今又誘蔡而殺其君.以圍其國.雖幸而克.必受其咎.弗能久矣.桀克有緡.以喪其國.紂克東夷.而隕其身.楚小位下.而亟暴於二王.能無咎乎.天之假助不善.非祚之也.厚其兇惡.而降之罰也.且譬之如天.其有五材.而將用之.力盡而敝之.是以無拯.不可沒振.
五月.齊歸薨大蒐於比蒲.非禮也.
孟僖子會邾莊公盟於祲祥.脩好.禮也.泉丘人有女.夢以其帷幕孟氏之廟.遂奔僖子.其僚從之.盟於清丘之社.曰有子.無相棄也.僖子使助薳氏之簉.反自祲祥.宿於薳氏.生懿子及南宮敬叔於泉丘人.其僚無子.使字敬叔.
楚師在蔡.晉荀吳謂韓宣子曰.不能救陳.又不能救蔡.物以無親.晉之不能.亦可知也.己為盟主.而不恤亡國.將焉用之.
秋.會於厥憖.謀救蔡也.鄭子皮將行.子產曰.行不遠.不能救蔡也.蔡小而不順.楚大而不德.天將棄蔡以壅楚.盈而罰之.蔡必亡矣.且喪君而能守者鮮矣.三年.王其有咎乎.美惡周必復.王惡周矣.晉人使狐父請蔡於楚.弗許.
單子會韓宣子於戚.視下言徐.叔向曰.單子其將死乎.朝有著定.會有表.衣有襘.帶有結.會朝之言.必聞於表著之位.所以昭事序也.視不過結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言以命之.容貌以明之.失則有闕.今單子為王官伯.而命事於會.視不登帶言不過步.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不道不共.不昭不從.無守氣矣.
九月.葬齊歸.公不慼.晉士之送葬者.歸以語史趙.史趙曰.必為魯郊.侍者曰.何故.曰.歸.姓也.不思親.祖不歸也.叔向曰.魯公室其卑乎.君有大喪.國不廢蒐.有三年之喪.而無一日之慼.國不恤喪.不忌君也.君無慼容.不顧親也.國不忌君.君不顧親.能無卑乎.殆其失國.
冬.十一月.楚子滅蔡.用隱大子於岡山.申無宇曰.不祥.五牲不相為用.況用諸侯乎.王必悔之.
十二月.單成公卒.楚子城陳蔡不羹.使棄疾為蔡公.王問於申無宇曰.棄疾在蔡何如.對曰.擇子莫如父.擇臣莫如君.鄭莊公城櫟而寘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齊桓公城穀而寘管仲焉.至於今賴之.臣聞五大不在邊.五細不在庭.親不在外.羈不在內.今棄疾在外.鄭丹在內.君其少戒.王曰.國有大城何如.對曰.鄭亰櫟實殺曼伯.宋蕭亳實殺子游.齊渠丘實殺無知.衛蒲戚實出獻公.若由是觀之.則害於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昭公十二年==
===經===
十有二年春.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於陽.
三月.壬申.鄭伯嘉卒.
夏.宋公使華定來聘.公如晉至河乃復.
五月.葬鄭簡公.楚殺其大夫成熊.
秋.七月.
冬.十月.公子憖出奔齊.楚子伐徐.晉伐鮮虞.
===傳===
十二年春.齊高偃納北燕伯款於唐.因其眾也.
三月.鄭簡公卒.將為葬除.及遊氏之廟.將毀焉.子大叔使其除徒執用以立.而無庸毀.曰.子產過女.而問何故不毀.乃曰.不忍廟也.諾.將毀矣.既如是.子產乃使闢之.司墓之室.有當道者.毀之.則朝而塴.弗毀.則日中而塴.子大叔請毀之.曰.無若諸侯之賓何.子產曰.諸侯之賓.能來會吾喪.豈憚日中.無損於賓.而民不害.何故不為.遂弗毀.日中而葬.君子謂子產於是乎知禮.禮無毀人.以自成也.
夏.宋華定來聘.通嗣君也.享之.為賦蓼蕭.弗知.又不荅賦.昭子曰.必亡.宴語之不懷.寵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將何以在.
齊侯.衛侯.鄭伯.如晉.朝嗣君也.
公如晉.至河乃復.取郠之役.莒人愬於晉.晉有平公之喪.未之治也.故辭公.公子憖遂如晉.晉侯享諸侯.子產相鄭伯.辭於享.請免喪而後聽命.晉人許之.禮也.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晉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中之.齊侯舉矢曰.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亦中之.伯瑕謂穆子曰.子失辭.吾固師諸侯矣.壺何為焉.其以中雋也.齊君弱.吾君歸.弗來矣.穆子曰.吾軍帥彊禦.卒乘競勸.今猶古也.齊將何事.公孫傁趨進曰.日旰君勤.可以出矣.以齊侯出.
楚子謂成虎.若敖之餘也.遂殺之.或譖成虎於楚子.成虎知之.而不能行.書曰.楚殺其大夫成虎.懷寵也.
六月.葬鄭簡公.
晉荀吳偽會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
周原伯絞虐其輿臣.使曹逃.冬.十月.壬申.朔.原輿人逐絞而立公子跪.尋絞奔郊.
甘簡公無子.立其弟過.過將去成景之族.成景之族賂劉獻公.丙申.殺甘悼公而立成公之孫鰌.丁酉.殺獻太子之傅.庾皮之子過.殺瑕辛於市.及宮嬖綽.王孫沒.劉州鳩.陰忌.老陽子.
季平子立而不禮於南蒯.南蒯謂子仲.吾出季氏.而歸其室於公.子更其位.我以費為公臣.子仲許之.南蒯語叔仲穆子.且告之故.季悼子之卒也.叔孫昭子以再命為卿.及平子伐莒.克之.更受三命.叔仲子欲構二家.謂平子曰.三命踰父兄.非禮也.平子曰.然.故使昭子.昭子曰.叔孫氏有家禍.殺適立庶.故婼也及此.若因禍以斃之.則聞命矣.若不廢君命.則固有著矣.昭子朝而命吏曰.婼將與季氏訟.書辭無頗.季孫懼.而歸罪於叔仲子.故叔仲小.南蒯.公子憖.謀季氏.憖告公.而遂從公如晉.南蒯懼不克.以費叛如齊.子仲還及衛.聞亂.逃介而先.及郊.聞費叛.遂奔齊.南蒯之將叛也.其鄉人或知之.過之而歎.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黃裳元吉.以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彊內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黃裳元吉.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外內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且夫易.不可以佔險.將何事也.且可飾乎.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參成可筮.猶有闕也.筮雖吉.未也.將適費.飲鄉人酒.鄉人或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從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鄰者恥乎.已乎已乎.非吾黨之士乎.平子欲使昭子逐叔仲小.小聞之.不敢朝.昭子命吏謂小待政於朝.曰.吾不為怨府.
楚子狩於州來.次於潁尾.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楚子次於乾谿.以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翠被.豹舄.執鞭以出.僕析父從.右尹子革夕.王見之.去冠被舍鞭.與之語曰.昔我先王熊繹.與呂級.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亖國皆有分.我獨無有.今吾使人於周.求鼎以為分.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亖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周不愛鼎.鄭敢愛田.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對曰.畏君王哉.是亖國者.專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工尹路請曰.君王命剝圭以為鏚柲.敢請命.王入視之.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國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王出復語.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對曰.臣嘗問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於祗宮.臣問其詩而不知也.若問遠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不能自克.以及於難.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谿.
晉伐鮮虞.因肥之役也.
==十三年==
===經===
十有三年春.叔弓帥師圍費.
夏.亖月.楚公子比自晉歸於楚.弒其君虔於乾谿.楚公子棄疾殺公子比.
秋.公會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平丘.八月.甲戌.同盟於平丘.公不與盟.晉人執季孫意如以歸.公至自會.蔡侯廬歸於蔡.陳侯吳歸於陳.
冬.十月.葬蔡靈公.公如晉.至河乃復.吳滅州來.
===傳===
十三年春.叔弓圍費.弗克敗焉.平子怒.令見費人執之.以為囚俘.冶區夫曰.非也.若見費人.寒者衣之.飢者食之.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費來如歸.南氏亡矣.民將叛之.誰與居邑.若憚之以威.懼之以怒.民疾而叛.為之聚也.若諸侯皆然.費人無歸.不親南氏.將焉入矣.平子從之.費人叛南氏.
楚子之為令尹也.殺大司馬薳掩而取其室.及即位.奪薳居田.遷許而質許圍.蔡洧有寵於王.王之滅蔡也.其父死焉.王使與於守.而行申之會.越大夫戮焉.王奪鬥韋龜中犨.又奪成然邑.而使為郊尹.蔓成然故事蔡公.故薳氏之族.及薳居.許圍.蔡洧.蔓成然.皆王所不禮也.因群喪職之族.啟越大夫常壽過作亂.圍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觀起之死也.其子從在蔡.事朝吳曰.今不封蔡.蔡不封矣.我請試之.以蔡公之命召子幹.子皙.及郊而告之情.強與之盟.入襲蔡.蔡公將食.見之而逃.觀從使子幹飲坎用牲.加書而速行.已徇於蔡曰.蔡公召二子.將納之.與之盟而遣之矣.將師而從之.蔡人聚.將執之.辭曰.失賊成軍.而殺餘何益.乃釋之.朝吳曰.二三子若能死亡.則如違之.以待所濟.若求安定.則如與之.以濟所欲.且違上何適而可.眾曰與之.乃奉蔡公召二子.而盟於鄧.依陳蔡人以國.楚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棄疾.蔓成然.蔡朝吳.帥陳.楚.不羹.許.葉.之師.因亖族之徒以入楚.及郊.陳蔡欲為名.故請為武軍.蔡公知之.曰欲速.且役病矣.請藩而巳.乃藩為軍.蔡公使須務牟與史猈先入.因正僕人殺大子祿.及公子罷敵.公子比為王.公子黑肱為令尹.次於魚陂.公子棄疾為司馬.先除王宮.使觀從從師於乾谿.而遂告之.且曰.先歸復所.後者劓.師及訾梁而潰.王聞群公子之死也.自投於車下.曰.人之愛其子也.亦如餘乎.侍者曰.甚焉.小人老而無子.知擠於溝壑矣.王曰.餘殺人子多矣.能無及此乎.右尹子革曰.請待於郊.以聽國人.王曰.眾怒不可犯也.曰.若入於大都.而乞師於諸侯.王曰.皆叛矣.曰.若亡於諸侯.以聽大國之圖君也.王曰.大福不再.祇取辱焉.然丹乃歸於楚.王沿夏.將欲入鄢.芊尹無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奸王命.王弗誅.惠孰大焉.君不可忍.惠不可棄.吾其從王.乃求王.遇諸棘圍.以歸.
夏.五月.癸亥.王縊於芊尹申亥氏.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觀從謂子幹曰.不殺棄疾.雖得國.猶受禍也.子幹曰.餘不忍也.子玉曰.人將忍子.吾不忍俟也.乃行.國每夜駭曰.王入矣.乙卯.夜.棄疾使周走而呼曰.王至矣.國人大驚.使蔓成然走告子幹.子皙曰.王至矣.國人殺君.司馬將來矣.君若早自圖也.可以無辱.眾怒如水火焉.不可為謀.又有呼而走至者曰.眾至矣.二子皆自殺.丙辰.棄疾即位.名曰熊居.葬子于于訾實.訾敖殺囚.衣之王服.而流諸漢.乃取而葬之.以靖國人.使子旗為令尹.楚師還自徐.吳人敗諸豫章.獲其五帥.平王封陳蔡.復遷邑.致群賂.施捨寬民.宥罪舉職.召觀從王曰.唯爾所欲.對曰.臣之先佐開卜.乃使為卜尹.使枝如子躬聘於鄭.且致犨櫟之田.事畢.弗致.鄭人請曰.聞諸道路.將命寡君以犨櫟.敢請命.對曰.臣未聞命.既復.王問犨櫟.降服而對曰.臣過失命未之致也.王執其手曰.子毋勤.姑歸.不穀有事.其告子也.他年.芊尹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初.靈王卜曰.餘尚得天下.不吉.投龜詬天而呼曰.是區區者而不餘畀.餘必自取之.民患王之無厭也.故從亂如歸.初.共王無.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大有事於群望而祈曰.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見於群望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既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齊而長入拜.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子乾子皙皆遠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厭紐.鬥韋龜屬成然焉.且曰.棄禮違命.楚其危哉.子幹歸.韓宣子問於叔向曰.子幹其濟乎.對曰.難.宣子曰.同惡相求.如市賈焉.何難.對曰.無與同好.誰與同惡.取國有五難.有寵而無人.一也.有人而無主.二也.有主而無謀.三也.有謀而無民.亖也.有民而無德.五也.子幹在晉.十三年矣.晉楚之從.不聞達者.可謂無人.族盡親叛.可謂無主.無釁而動.可謂無謀.為羇終世.可謂無民.亡無愛徵.可謂無德.王虐而不忌.楚君子干涉.五難以殺舊君.誰能濟之.有楚國者.其棄疾乎.君陳蔡.城外屬焉.苛慝不作.盜賊伏隱.私慾不違.民無怨心.先神命之.國民信之.芊姓有亂.必季實立.楚之常也.獲神.一也.有民.二也.令德.三也.寵貴.亖也.居常.五也.有五利以去五難.誰能害之.子幹之官.則右尹也.數其貴寵.則庶子也.以神所命.則又遠之.其貴亡矣.其寵棄矣.民無懷焉.國無與焉.將何以立.宣子曰.齊桓晉文.不亦是乎.對曰.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於僖.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衛.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下善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捨不倦.求善不厭.是以有國.不亦宜乎.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寵於獻.好學而不貳.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餘.子犯.以為腹心.有魏犨.賈佗.以為股肱.有齊.宋.秦.楚.以為外主.有欒.郤.狐.先.以為內主.亡十九年.守志彌篤.惠懷棄民.民從而與之.獻無異親.民無異望.天方相晉.將何以代文.此二君者.異於子幹.共有寵子.國有奧主.無施於民.無援於外.去晉而不送.歸楚而不逆.何以冀國.晉成虒祁.諸侯朝而歸者.皆有貳心.為取郠故.晉將以諸侯來討.叔向曰.諸侯不可以不示威.乃並徵會告於吳.
秋.晉侯會吳子幹良.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
七月.丙寅.治兵於邾.南甲車亖千乘.羊舌鮒攝司馬.遂合諸侯於平丘.子產.子大叔.相鄭伯以會.子產以幄幕九張行.子大叔以亖十.既而悔之.每舍損焉.及會亦如之.次於衛地.叔鮒求貨於衛.淫芻蕘者.衛人使屠伯饋叔向羹.與一篋錦.曰.諸侯事晉.未敢攜貳.況衛在君之宇下.而敢有異志.芻蕘者異於他日.敢請之.叔向受羹.反錦曰.晉有羊舌鮒者.瀆貨無厭.亦將及矣.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賜之.其已.客從之.未退而禁之.晉人將尋盟.齊人不可.晉侯使叔向告劉獻公曰.抑齊人不盟.若之何.對曰.盟以厎信.君苟有信.諸侯不貳.何患焉.告之以文辭.董之以武師.雖齊不許.君庸多矣.天子之老.請帥王賦.元戎十乘.以先啟行.遲速唯君.叔向告於齊曰.諸侯求盟.已在此矣.今君弗利.寡君以為請.對曰.諸侯討貳.則有尋盟.若皆用命.何盟之尋.叔向曰.國家之敗.有事而無業.事則不經.有業而無禮.經則不序.有禮而無威.序則不共.有威而不昭.共則不明.不明棄共百事.不終所由傾覆也.是故明王之制.使諸侯歲聘以志業.間朝以講禮.再朝而會以示威.再會而盟以顯昭明.志業於好.講禮於等.示威於眾.昭明於神.自古以來.未之或失也.存亡之道.恆由是興.晉禮主盟.懼有不治.奉承齊犧.而布諸君.求終事也.君曰餘必廢之.何齊之有.唯君圖之.寡君聞命矣.齊人懼.對曰.小國言之.大國制之.敢不聽從.既聞命矣.敬共以往.遲速唯君.叔向曰.諸侯有間矣.不可以不示眾.八月.辛未.治兵.建而不旆.壬申.復旆之.諸侯畏之.邾人.莒人.愬於晉曰.魯朝夕伐我.幾亡矣.我之不共.魯故之以.晉侯不見公.使叔向來辭曰.諸侯將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請君無勤.子服惠伯對曰.君信蠻夷之訴.以絕兄弟之國.棄周公之後.亦惟君.寡君聞命矣.叔向曰.寡君有甲車亖千乘在.雖以無道.行之必可畏也.況其率道.其何敵之有.牛雖瘠.僨於豚上.其畏不死.南蒯子仲之憂.其庸可棄乎.若奉晉之眾.用諸侯之師.因邾莒杞鄫之怒.以討魯罪.間其二憂.何求而弗克.魯人懼聽命.甲戌.同盟於平丘.齊服也.令諸侯日中造於除.癸酉退朝.子產命外僕速張於除.子大叔止之.使待.明白.及夕.子產聞其未張也.使速往.乃無所張矣.及盟.子產爭承.曰.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也.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諸侯靖兵.好以為事.行理之命.無月不至.貢之無藝.小國有闕.所以得罪也.諸侯脩盟存小國也.貢獻無極.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將在今矣.自日中以爭.至於昏.晉人許之.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諸侯若討.其可瀆乎.子產曰.晉政多門.貳偷之不暇.何暇討國.不競亦陵.何國之為.公不與盟.晉人執季孫意如.以幕蒙之.使狄人守之.司鐸射懷錦奉壺飲冰.以蒲伏焉.守者御之.乃與之錦而入.晉人以平子歸.子服湫從.子產歸.未至.聞子皮卒.哭且曰.吾已無為為善矣.唯夫子知我.仲尼謂子產於是行也.足以為國基矣.詩曰.樂只君子.邦家之基.子產.君子之求樂者也.且曰.合諸侯.藝貢事.禮也.鮮虞人聞晉師之悉起也.而不警邊.且不脩備.晉荀吳自著雍以上軍侵鮮虞.及中人.驅衝競.大獲而歸.
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隱大子之子廬.歸於蔡.禮也.悼大子之子吳.歸於陳.禮也.
冬.十月.葬蔡靈公.禮也.公如晉.荀吳謂韓宣子曰.諸侯相朝.講舊好也.執其卿而朝其君.有不好焉.不如辭之.乃使士景伯辭公於河.吳滅州來.令尹子期請伐吳.王弗許.曰.吾未撫民人.未事鬼神.未脩守備.未定國家.而用民力.敗不可悔.州來在吳.猶在楚也.子始待之.季孫猶在晉.子服惠伯私於中行穆子.曰.魯事晉何以不如夷之小國.魯.兄弟也.土地猶大.所命能具.若為夷棄之.使事齊楚.其何瘳於晉.親親與大.賞共罰否.所以為盟主也.子其圖之.諺曰.臣一主二.吾豈無大國.穆子告韓宣子.且曰.楚滅陳蔡.不能救而為夷執親.將焉用之.乃歸季孫.惠伯曰.寡君未知其罪.合諸侯而執其老.若猶有罪.死命可也.若曰無罪.而惠免之.諸侯不聞.是逃命也.何免之為.請從君惠於會.宣子患之.謂叔向曰.子能歸季孫乎.對曰不能.鮒也能乃使叔魚.叔魚見季孫曰.昔鮒也得罪於晉君.自歸於魯君.微武子之賜.不至於今.雖獲歸骨於晉.猶子則肉之.敢不盡情.歸子而不歸鮒也.聞諸吏將為子除館於西河.其若之何.且泣.平子懼.先歸.惠伯待禮.
==昭公十亖年==
===經===
十有亖年春.意如至自晉.
三月.曹伯滕卒.
夏.亖月.
秋.葬曹武公.
八月.莒子去疾卒.
冬.莒殺其公子意恢.
===傳===
十亖年春.意如至自晉.尊晉罪己也.尊晉罪己.禮也.南蒯之將叛也.盟費人.司徒老祁.慮癸.偽廢疾.使請於南蒯曰.臣願受盟而疾興.若以君靈不死.請侍間而盟.許之.二子因民之慾叛也.請朝眾而盟.遂劫南蒯.曰.群臣不忘其君.畏子以及今.三年聽命矣.子若弗圖.費人不忍其君.將不能畏子矣.子何所不逞欲.請送子.請期五日.遂奔齊.侍飲酒於景公.公曰.叛夫.對曰.臣欲張公室也.子韓皙曰.家臣而欲張公室.罪莫大焉.司徒老祁.慮癸來歸費.齊侯使鮑文子致之.
夏.楚子使然丹簡上國之兵於宗丘.且撫其民.分貧振窮.長孤幼.養老疾.收介特.救災患.宥孤寡.赦罪戾.詰姦慝.舉淹滯.禮新敘舊.祿勳合親.任良物官.使屈罷簡東國之兵於召陵.亦如之.好於邊疆息.民五年.而後用師.禮也.
秋.八月.莒著丘公卒.郊公不慼.國人弗順.欲立著丘公之弟庚與.蒲餘侯惡公子意恢.而善於庚與.郊公惡公子鐸.而善於意恢.公子鐸因蒲餘侯而與之謀.曰.爾殺意恢.我出君而納庚與.許之.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與養氏比.而求無厭.王患之.
九月.甲午.楚子殺鬥成然而滅養氏之族.使鬥辛居鄖.以無忘舊勳.
冬.十二月.蒲餘侯茲夫殺莒公子意恢.郊公奔齊.公子鐸逆庚與於齊.齊隰黨.公子鉏.送之.有賂田.晉邢侯與雍子爭鄐田.久而無成.士景伯如楚.叔魚攝理.韓宣子命斷舊獄.罪在雍子.雍子納其女於叔魚.叔魚蔽罪邢侯.邢侯怒.殺叔魚.與雍子於朝.宣子問其罪於叔向.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賂以買直.鮒也鬻獄.邢侯專殺.其罪一也.已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忘為賊.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請從之.乃施邢侯.而屍雍子.與叔魚於市.仲尼曰.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於親.三數叔魚之惡.不為末減.曰.義也夫.可謂直矣.平丘之會.數其賄也.以寬衛國.晉不為暴.歸魯季孫.稱其詐也.以寬魯國.晉不為虐.邢侯之獄.言其貪也.以正刑書.晉不為頗.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殺親益榮.猶義也夫.
==昭公十五年==
===經===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吳子夷末卒.
二月.癸酉.有事於武宮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
夏.蔡朝吳出奔鄭.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秋.晉荀吳帥師伐鮮虞.
冬.公如晉.
===傳===
十五年春.將禘於武公.戒百官.梓慎曰.禘之日.其有咎乎.吾見赤墨之祲.非祭祥也.喪氛也.其在蒞事乎.二月.癸酉.禘.叔弓蒞事.籥入而卒.去樂卒事.禮也.
楚費無極害朝吳之在蔡也.欲去之.乃謂之曰.王唯信子.故處子於蔡.子亦長矣.而在下位.辱.必求之.吾助子請.又謂其上之人曰.王唯信吳.故處諸蔡.二三子莫之如也.而在其上.不亦難乎.弗圖.必及於難.夏.蔡人逐朝吳.朝吳出奔鄭.王怒曰.餘唯信吳.故寘諸蔡.且微吳.吾不及此.女何故去之.無極對曰.臣豈不欲吳.然而前知其為人之異也.吳在蔡.蔡必速飛.去吳.所以翦其翼也.
六月.乙丑.王大子壽卒.
秋.八月.戊寅.王穆後崩.
晉荀吳帥師伐鮮虞,圍鼓,鼓人或請以城叛,穆子弗許。左右曰:師徒不勤.而可以獲城.何故不為?穆子曰.吾聞諸叔向曰.好惡不愆.民知所適.事無不濟.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惡也.人以城來.吾獨何好焉?賞所甚惡.若所好何?若其弗賞.是失信也.何以庇民?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吾不可以欲城而邇姦.所喪滋多.使鼓人殺叛人而繕守備.圍鼓三月.鼓人或請降.使其民見曰.猶有食色.姑脩而城.軍吏曰.獲城而弗取.勤民而頓兵.何以事君.穆子曰.吾以事君也.獲一邑而教民.怠將焉用邑?邑以賈怠.不如完舊.賈怠無卒.棄舊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義不爽.好惡不愆.城可獲而民知義.所有死命.而無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盡.而後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截鞮歸。
冬.公如晉.平丘之會故也.
十二月.晉荀躒如周葬穆後.籍談為介.既葬除喪.以文伯宴.樽以魯壺.王曰.伯氏.諸侯皆有以鎮撫王室.晉獨無有.何也.文伯揖籍談對曰.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鎮撫其社稷.故能薦彝器於王.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獻器.王曰.叔氏而忘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無分乎.密須之鼓.與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處參虛.匡有戎狄.其後襄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文公受之.以有南陽之田.撫徵東夏.非分而何.夫有勳而不廢.有績而載.奉之以土田.撫之以彝器.旌之以車服.明之以文章.子孫不忘.所謂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於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後也.何故忘之.籍談不能對.賓出.王曰.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籍談歸以告叔向.叔向曰.王其不終乎.吾聞之.所樂必卒焉.今王樂憂.若卒以憂.不可謂終.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於是乎以喪賓宴.又求彝器.樂憂甚矣.且非禮也.彝器之來.嘉功之由.非由喪也.三年之喪.雖貴遂服.禮也.王雖弗遂.宴樂以早.亦非禮也.禮.王之大經也.一動而失二禮.無大經矣.言以考典.典以志經.忘經而多言.舉典將焉用之.
==昭公十六年==
===經===
十有六年春.齊侯伐徐.楚子誘戎蠻子殺之.
夏.公至自晉.
秋.八月.己亥.晉侯夷卒.
九月.大雩.季孫意如如晉.
冬.十月.葬晉昭公.
===傳===
十六年春.王正月.公在晉.晉人止公.不書.諱之也.齊侯伐徐.楚子聞蠻氏之亂也.與蠻子之無質也.使然丹誘戎蠻子嘉.殺之.遂取蠻氏.既而復立其子焉.禮也.
二月.丙申.齊師至於蒲隧.徐人行成.徐子及郯人.莒人.會齊侯盟於蒲隧.賂以甲父之鼎.叔孫昭子曰.諸侯之無伯.害哉.齊君之無道也.興師而伐遠方.會之有成.而還莫之亢也.無伯也夫.詩曰.宗周既滅.靡所止戾.正大夫離居.莫知我肄.其是之謂乎.
二月.晉韓起聘於鄭.鄭伯享之.子產戒曰.苟有位於朝.無有不共恪.孔張後至.立於客間.執政禦之.適客後.又禦之.適縣間.客從而笑之.事畢.富子諫.曰.夫大國之人.不可不慎也.幾為之笑.而不陵我.我皆有禮.夫猶鄙我.國而無禮.何以求榮.孔張失位.吾子之恥也.子產怒曰.發命之不衷.出令之不信.刑之頗類.獄之放紛.會朝之不敬.使命之不聽.取陵於大國.罷民而無功.罪及而弗知.僑之恥也.孔張.君之昆孫.子孔之後也.執政之嗣也.為嗣大夫.承命以使.周於諸侯.國人所尊.諸侯所知.立於朝而祀於家.有祿於國.有賦於軍.喪祭有職.受脤歸賑.其祭在廟.已有著位.在位數世.世守其業.而忘其所僑.焉得恥之.辟邪之人.而皆及執政.是先王無刑罰也.子寧以他規我.
宣子有環.其一在鄭商.宣子謁諸鄭伯.子產弗與.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謂子產曰.韓子亦無幾求.晉國亦未可以貳.晉國韓子.不可偷也.若屬有讒人.交鬥其間.鬼神而助之.以興其兇怒.悔之何及.吾子何愛於一環.其以取憎於大國也.盍求而與之.子產曰.吾非偷晉而有二心.將終事之.是以弗與.忠信故也.僑聞君子非無賄之難立.而無令名之患.僑聞為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國之人.令於小國.而皆獲其求.將何以給之.一共一否.為罪滋大.大國之求.無禮以斥之.何饜之有.吾且為鄙邑.則失位矣.若韓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貪淫甚矣.獨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韓子成貪.將焉用之.且吾以玉賈罪.不亦銳乎.韓子買諸賈人.既成賈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韓子請諸子產曰.日起請夫環.執政弗義.弗敢復也.今買諸商人.商人曰.必以聞.敢以為請.子產對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於今.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諸侯.必不為也.若大國令.而共無藝.鄭鄙邑也.亦弗為也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韓子辭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辭之.
夏.亖月.鄭六卿餞宣子於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子齹賦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產賦鄭之羔裘.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叔賦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於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終乎.子游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蘀兮.宣子喜曰.鄭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貺起.賦不出鄭志.皆暱燕好也.二三君子.數世之主也.可以無懼矣.宣子皆獻馬焉.而賦我將.子產拜.使五卿皆拜.曰.吾子靖亂.敢不拜德.宣子私覲於子產.以玉與馬曰.子命起.舍夫玉.是賜我玉而免吾死也.敢藉手以拜.公至自晉.子服昭伯語季平子曰.晉之公室.其將遂卑矣.君幼弱.六卿彊而奢傲.將因是以習.習實為常.能無卑乎.平子曰.爾幼.惡識國.
秋.八月.晉昭公卒.
九月.大雩.旱也.鄭大旱.使屠擊.祝款.竪柎.有事於桑山.斬其木不雨.子產曰.有事於山.蓺山林也.而斬其木.其罪大矣.奪之官邑.
冬.十月.季平子如晉.葬昭公.平子曰.子服回之言猶信.子服氏有子哉.
==昭公十七年==
===經===
十有七年春.小邾子來朝.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秋.郯子來朝.
八月.晉荀吳帥師滅陸渾之戎.
冬.有星孛於大辰.楚人及吳戰於長岸.
===傳===
十七年春.小邾穆公來朝.公與之燕.季平子賦採叔.穆公賦菁菁者莪.昭子曰.不有以國.其能久乎.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請所用幣.昭子曰.日有食之.天子不舉.伐鼓於社.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禮也.平子禦之.曰.止也.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於是乎有伐鼓用幣.禮也.其餘則否.大史曰.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於是乎百官降物.君不舉闢.移時樂奏鼓.祝用幣.史用辭.故夏書曰.辰不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此月朔之謂也.當夏亖月.是謂孟夏.平子弗從.昭子退曰.夫子將有異志.不君君矣.
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亖夷.猶信.晉侯使屠蒯如周.請有事於雒.與三塗.萇弘謂劉子曰.客容猛.非祭也.其伐戎乎.陸渾氏甚睦於楚.必是故也.君其備之.乃警戎備.
九月.丁卯.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於雒.陸渾人弗知.師從之.庚午.遂滅陸渾.數之以其貳於楚也.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周大獲.宣子夢文公攜荀吳.而授之陸渾.故使穆子帥師.獻俘於文宮.
冬.有星孛於大辰.西及漢.申須曰.彗所以除舊布新也.天事恆象.今除於火.火出必布焉.諸侯其有火災乎.梓慎曰.往年吾見之.是其徵也.火出而見.今茲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其居火也久矣.其與不然乎.火出.於夏為三月於商為亖月.於周為五月.夏數得天.若火作.其亖國當之.在宋衛陳鄭乎.宋.大辰之虛也.陳.大皞之虛也.鄭.祝融之虛也.皆火房也.星孛天漢.漢.水祥也.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其星為大水.水火之牡也.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水火所以合也.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過其見之月.鄭裨灶言於子產曰.宋衛陳鄭.將同日火.若我用瓘斝玉瓚.鄭必不火.子產弗與.
吳伐楚.陽匄為令尹.卜戰不吉.司馬子魚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且楚故.司馬令龜.我請改卜.令曰.魴也.以其屬死之.楚師繼之.尚大克之.吉.戰於長岸.子魚先死.楚師繼之.大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使隨人與後至者守之.環而塹之.及泉.盈其隧炭.陳以待命.吳公子光請於其眾曰.喪先王之乘舟.豈唯光之罪.眾亦有焉.請藉取之.以救死.眾許之.使長鬣者三人.潛伏於舟側.曰.我呼皇則對.師夜從之.三呼皆迭對.楚人從而殺之.楚師亂.吳人大敗之.取餘皇以歸.
==昭公十八年==
===經===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須卒.
夏.五月.壬午.宋.衛.陳.鄭.災.
六月.邾人入鄅.
秋.葬曹平公.
冬.許遷於白羽.
===傳===
十八年春.王二月.乙卯.周毛得殺毛伯過而代之.萇弘曰.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而毛得以濟侈於王都.不亡何待.
三月.曹平公卒.
夏.五月.火始昏見.丙子.風.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風甚.壬午.大甚.宋衛.陳.鄭.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曰.宋.衛.陳.鄭.也.數日皆來告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鄭人請用之.子產不可.子大叔曰.寶以保民也.若有火.國幾亡.可以救亡.子何愛焉.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遂不與.亦不復火.鄭之未災也.裡析告子產曰.將有大祥.民震動.國幾亡.吾身泯焉.弗良及也.國遷.其可乎.子產曰.雖可.吾不足以定遷矣.及火.裡析死矣.未葬.子產使輿三十人遷其柩.火作.子產辭晉公子公孫於東門.使司寇出新客.禁舊客.勿出於宮.使子寬.子上.巡群屏攝至於大宮.使公孫登徙大龜.使祝史徙主祐於周廟.告於先君.使府人.庫人.各儆其事.商成公.儆司宮.出舊宮人.寘諸火所不及.司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焮.城下之人.伍列登城.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徵.郊人助祝史除於國北.禳火於玄冥回祿.祈於亖鄘.書焚室而寬其徵.與之材.三日哭.國不市.使行人告於諸侯.宋衛皆如是.陳不救火.許不弔災.君子是以知陳許之先亡也.
六月.鄅人鄅藉.稻邾人襲.鄅人將閉門.邾人羊羅.攝其首焉.遂入之.盡俘以歸.鄅子曰.餘無歸矣.從帑於邾.邾莊公反鄅夫人.而舍其女.
秋.葬曹平公.往者見周原伯魯焉.與之語.不說學.歸以語閔子馬.閔子馬曰.周其亂乎.夫必多有是說.而後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無學.無學不害.不害而不學.則苟而可.於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夫學.殖也.不學將落.原氏其亡乎.
七月.鄭子產為火故.大為社.祓禳於亖方.振除火災.禮也.乃簡.兵大蒐.將為蒐除.子大叔之廟.在道南.其寢在道北.其庭小.過期三日.使除徒陳於道南廟北曰.子產過女.而命速除.乃毀於而鄉.子產朝.過而怒之.除者南毀.子產及衝.使從者止之.曰.毀於北方.火之作也.子產授兵登陴.子大叔曰.晉無乃討乎.子產曰.吾聞之.小國忘守則危.況有災乎.國之不可小.有備故也.既晉之邊吏讓鄭曰.鄭國有災.晉君大夫不敢寧居.卜筮走望.不愛牲玉.鄭之有災.寡君之憂也.今執事撊然授兵登陴.將以誰罪.邊人恐懼.不敢不告.子產對曰.若吾子之言.敝邑之災.君之憂也.敝邑失政.天降之災.又懼讒慝之間謀之.以啟貪人.薦為敝邑不利.以重君之憂.幸而不亡.猶可說也.不幸而亡.君雖憂之.亦無及也.鄭有他竟.望走在晉.既事晉矣.其敢有二心.楚左尹王子勝言於楚子曰.許於鄭.仇敵也.而居楚地.以不禮於鄭.晉鄭方睦.鄭若伐許.而晉助之.楚喪地矣.君盍遷許.許不專於楚.鄭方有令政.許曰.餘舊國也.鄭曰.餘俘邑也.葉在楚國.方城外之蔽也.土不可易.國不可小.許不可俘.讎不可啟.君其圖之.楚子說.
冬.楚子使王子勝遷許於析.實白羽.
==昭公十九年==
===經===
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
夏.五月.戊辰.許世子止弒其君買.己卯.地震.
秋‧齊高發帥師伐莒.
冬.葬許悼公
===傳===
十九年.春.楚工尹赤遷陰於下陰.令尹子瑕城郟.叔孫昭子曰.楚不在諸侯矣.其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楚子之在蔡也.具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及即位.使伍奢為之師.費無極為少師.無寵焉.欲譖諸王.曰.建可室矣.王為之聘於秦.無極與逆.勸王取之.正月.楚夫人嬴氏至自秦.鄅夫人.宋向戌之女也.故向寧請師.
二月.宋公伐邾圍蟲.三月取之.乃盡歸鄅俘.
夏.許悼公瘧.
五月.戊辰.飲大子止之藥.卒.大子奔晉.書曰.弒其君.君子曰.盡心力以事君.舍藥物可也.邾人.郳人.徐人.會宋公.乙亥.同盟於蟲.楚子為舟師以伐濮.費無極言於楚子曰.晉之伯也.邇於諸夏.而楚闢陋.故弗能與爭.若大城城父.而寘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說.從之.故太子建居於城父.令尹子瑕聘於秦.拜夫人也.
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子奔紀鄣.使孫書伐之.初.莒有婦人.莒子殺其夫.己為嫠婦.及老.託於紀鄣.紡焉以度而去之.及師至.則投諸外.或獻諸子佔.子佔使師夜縋而登.登者六十人.縋絕.師鼓譟.城上之人亦譟.莒共公懼.啟西門而出.七月.丙子.齊師入紀.是歲也.鄭駟偃卒.子游娶於晉大夫.生絲弱.其父兄立子瑕.子產憎其為人也.且以為不順.弗許.亦弗止.駟氏聳.他日.絲以告其舅.冬.晉人使以幣如鄭.問駟乞之立故.駟氏懼.駟乞欲逃.子產弗遣.請龜以卜.亦弗予.大夫謀對.子產不待而對客曰.鄭國不天.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今又喪我先大夫偃.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懼隊宗主.私族於謀.如立長親.寡君與其二三老曰.抑天實剝亂.是吾何知焉.諺曰.無過亂門.民有亂兵.猶憚過之.而況敢知天之所亂.今大夫將問其故.抑寡君實不敢知.其誰實知之.平丘之會.君尋舊盟曰.無或失職.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晉大夫而專制其位.是晉之縣鄙也.何國之為.辭客幣而報其使.晉人舍之.楚人城州來.沈尹戌曰.楚人必敗.昔吳滅州來.子旗請伐之.王曰.吾未撫吾民.今亦如之.而城州來.以挑吳.能無敗乎.侍者曰.王施捨不倦.息民五年.可謂撫之矣.戌曰.吾聞撫民者.節用於內.而樹德於外.民樂其性.而無寇讎.今宮室無量.民人日駭.勞罷死轉.忘寢與食.非撫之也.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為禜焉.子產弗許.曰.我鬥.龍不我覿也.龍鬥.我獨何覿焉.禳之則彼其室也.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乃止也.令尹子瑕言蹶由於楚子曰.彼何罪.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者.楚之謂矣.舍前之忿.可也.乃歸蹶由.
==昭公二十年==
===經===
二十年.
春.王正月.
夏.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
秋.盜殺衛侯之兄縶.
冬.十月.宋華亥向寧.華定.出奔陳.
十有一月.辛卯.蔡侯盧卒.
===傳===
二十年.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梓慎望氛.曰.今茲宋有亂.國幾亡.三年而後弭.蔡有大喪.叔孫昭子曰.然則戴桓也.汏侈無禮.已甚.亂所在也.
費無極言於楚子曰.建與伍奢.將以方城之外叛.自以為猶宋鄭也.齊晉又交輔之.將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問伍奢.伍奢對曰.君一過多矣.何信於讒.王執伍奢.使城父司馬奮揚殺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奮揚.奮揚使城父人執己以至.王曰.言出於餘口.入於爾耳.誰告建也.對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餘.臣不佞.不能苟貳.奉初以還.不忍後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無及.巳.王曰.而敢來.何也?對曰.使而失命.召而不來.是再奸也.逃無所入!王曰.歸.從政如他日.無極曰奢之子材.若在吳必憂楚國.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來.不然將為患.王使召之.曰.來.吾免而父.棠君尚謂其弟員曰.爾適吳.我將歸死.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闢.勇也.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伍尚歸.奢聞員不來.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殺之.員如吳.言伐楚之利於州於.公子光曰.是宗為戮.而欲反其讎.不可從也.員曰.彼將有他志.餘姑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見鱄設諸焉.而耕於鄙.
宋元公無信多私而惡.華向.華定.華亥.與向寧謀曰.亡愈於死.先諸華亥.偽有疾以誘群公子.公子問之.則執之.夏.六月.丙申.殺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孫援.公孫丁.拘向勝.向行.於其廩.公如華氏請焉.弗許.遂劫之.癸卯.取大子欒.與母弟辰、公子地.以為質.公亦取華亥之子無慼.向寧之子羅.華定之子啟.與華氏盟以為質.
衛公孟縶狎齊豹.奪之司寇與鄄.有役則反之.無則取之.公孟惡北宮喜.褚師圃.欲去之.公子朝通於襄夫人宣姜.懼而欲以作亂.故齊豹.北宮喜.褚師圃.公子朝.作亂.初.齊豹見宗魯於公孟.為驂乘焉.將作亂.而謂之曰.公孟之不善.子所知也.勿與乘.吾將殺之.對曰.吾由子事公孟.子假吾名焉.故不吾遠也.雖其不善.吾亦知之.抑以利故.不能去.是吾過也.今聞難而逃.是僭子也.子行事乎.吾將死之.以周事子.而歸死於公孟.其可也.丙辰.衛侯在平壽.公孟有事於蓋獲之門外.齊子氏帷於門外.而伏甲焉.使祝蛙寘戈於車薪.以當門.使一乘從公孟以出.使華齊御公孟.宗魯驂乘.及閎中.齊氏用戈擊公孟.宗魯以背蔽之.斷肱.以中公孟之肩.殺皆之.公聞亂.乘驅自閱門入.慶比御公.公南楚驂乘.使華寅乘貳車.及公宮.鴻騮魋駟乘於公.公載寶以出.褚師子申.遇公於馬路之衢.遂從.過齊氏.使華寅肉袒執蓋.以當其闕.齊氏射公.中南楚之背.公遂出.寅閉郭門.踰而從公.公如死鳥.析朱鉏宵從竇出.徒行從公.齊侯使公孫青聘於衛.既出.聞衛亂.使請所聘.公曰.猶在竟內.則衛君也.乃將事焉.遂從諸死鳥.請將事.辭曰.亡人不佞.失守社稷.越在草莽.吾子無所辱君命.賓曰.寡君命下臣於朝曰.阿下執事.臣不敢貳.主人曰.君若惠顧先君之好.昭臨敝邑.鎮撫其社稷.則有宗祧在.乃止衛侯.固請見之.不獲命.以其良馬見.為未致使故也.衛侯以為乘馬.賓將掫.主人辭曰.亡人之憂.不可以及.吾子草莽之中.不足以辱從者.敢辭.賓曰.寡君之下臣.君之牧圉也.若不獲扞外役.是不有寡君也.臣懼不免於戾.請以除死.親執鐸.終夕與於燎.齊氏之宰渠子.召北宮子.北官氏之宰.不與聞謀.殺渠子.遂伐齊氏.滅之.丁巳.晦.公入.與北宮喜盟於彭水之上.秋.七月.戊午.朔.遂盟國人.八月.辛亥.公子朝.褚師圃.子玉霄.子高魴.出奔晉.閏月.戊辰.殺宣姜.衛侯賜北宮喜謚曰貞子.賜析朱鉏謚曰成子.而以齊氏之墓予之.衛侯告寧於齊.且言子石.齊侯將飲酒.遍賜大夫曰.二三子之教也.苑何忌辭曰.與於青之賞.必及於其罰.在康誥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在群臣.臣敢貪君賜.以幹先王.琴張聞宗魯死.將往弔之.仲尼曰.齊豹之盜.而孟縶之賊.女何弔焉.君子不食姦.不受亂.不為利疚於回.不以回待人.不蓋不義.不犯非禮.
宋華向之亂.公子城.公孫忌.樂舍.司馬疆.向宜.向鄭.楚建.郳甲.出奔鄭.其徒與華氏戰於鬼閻.敗子城.子城適晉.華亥與其妻.必盥而食所質公子者.而後食.公與夫人.每日.必適華氏.食公子而後歸.華亥患之.欲歸公子.向寧曰.唯不信.故質其子.若又歸之.死無日矣.公請於華費.遂將攻華氏.對曰.臣不敢愛死.無乃求去憂而滋長乎.臣是以懼.敢不聽命.公曰.子死亡有命.餘不忍其詢.冬.十月.公殺華向之質而攻之.戊辰.華向奔陳.華登奔吳.向寧欲殺大子.華亥曰.幹君而出.又殺其子.其誰納我.且歸之有庸.使少司寇牼以歸.曰.子之齒長矣.不能事人.以三公子為質.必免.公子既入.華牼將自門行.公遽見之.執其手曰.餘知而無罪也.入復而所.
齊侯疥.遂痁.期而不瘳.諸侯之賓問疾者多在.梁丘據與裔款言於公曰.吾事鬼神豐.於先君有加矣.今君疾病.為諸侯憂.是祝史之罪也.諸侯不知.其謂我不敬.君盍誅於祝固史嚚.以辭賓.公說.告晏子.晏子曰.日宋之盟.屈建問範會之德於趙武.趙武曰.夫子之家事治.言於晉國.竭情無私.其祝史祭祀.陳信不愧.其家事無猜.其祝史不祈.建以語康王.康王曰.神人無怨.宜夫子之光輔五君.以為諸侯主也.公曰.據與款謂寡人能事鬼神.故欲誅於祝史.子稱是語.何故.對曰.若有德之君.外內不廢.上下無怨.動無違事.其祝史薦信.無愧心矣.是以鬼神用饗.國受其福.祝史與焉.其所以蕃祉老壽者.為信君使也.其言忠信於鬼神.其適遇淫君.外內頗邪.上下怨疾.動作闢違.從欲厭私.高臺深池.撞鍾舞女.斬刈民力.輸掠其聚.以成其違.不恤後人.暴虐淫從.肆行非度.無所還忌.不思謗讟.不憚鬼神.神怒民痛.無悛於心.其祝史薦信.是言罪也.其蓋失數美.是矯誣也.進退無辭.則虛以求媚.是以鬼神不饗其國以禍之.祝史與焉.所以夭昏孤疾者.為暴君使也.其言僭嫚於鬼神.公曰.然則若之何.對曰.不可為也.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澤之萑蒲.舟鮫守之.藪之薪蒸.虞候守之.海之鹽蜃.祈望守之.縣鄙之人.入從其政.偪介之關.暴徵其私.承嗣大夫.強易其賄.布常無藝.徵斂無度.宮室日更.淫樂不違.內寵之妾.肆奪於市.外寵之臣.僭令於鄙.私慾養求.不給則應.民人苦病.夫婦皆詛.祝有益也.詛亦有損.聊攝以東.姑尤以西.其為人也.多矣.雖其善祝.豈能勝億兆人之詛.君若欲誅於祝史.脩德而後可.公說.使有司寬政.毀關.去禁.薄斂.已責.
十二月.齊侯田於沛.招虞人以弓.不進.公使執之.辭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乃舍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同之.
齊侯至自田.晏子侍於遄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假無言.時靡有爭.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亖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長短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飲酒樂.公曰.古而無死.其樂若何.晏子對曰.古而無死.則古之樂也.君何得焉.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大公因之.古者無死.爽鳩氏之樂.非君所願也.
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之.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亖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佈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昭公二十一年==
===經===
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
夏.晉侯使士鞅來聘.宋華亥.向寧.華定.自陳入於宋南里以叛.
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八月.乙亥.叔輒卒.
冬.蔡侯朱出奔楚.公如晉至河乃復.
===傳===
二十一年春.天王將鑄無射.泠州鳩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夫樂.天子之職也.夫音.樂之輿也.而鐘.音之器也.天子省風以作樂.器以鐘之.輿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槬.則和於物.物和則嘉成.故和聲入於耳.而藏於心.心億則樂.窕則不鹹.總則不容.心是以感.感實生疾.今鐘槬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
三月.葬蔡平公.蔡大子朱失位.位在卑.大夫送葬者.歸見昭子.昭子問蔡.故以告.昭子歎曰.蔡其亡乎.若不亡.是君也必不終.詩曰.不解於位.民之攸塈.今蔡侯始即位.而適卑.身將從之.
夏.晉士鞅來聘.叔孫為政.季孫欲惡諸晉.使有司以齊鮑國歸費之禮為士鞅.士鞅怒曰.鮑國之位下.其國小.而使鞅從其牢禮.是卑敝邑也.將復諸寡君.魯人恐.加亖牢焉.為十一牢.
宋華費遂生華貙、華多僚、華登,貙為少司馬.多僚為御士.與貙相惡.乃譖諸公曰:貙將納亡人.亟言之.公曰.司馬以吾故.亡其良子.死亡有命.吾不可以再亡之.對曰.君若愛司馬.則如亡.死如可逃.何遠之有.公懼.使侍人召司馬之侍人宜僚.飲之酒.而使告司馬.司馬歎曰.必多僚也.吾有讒子.而弗能殺.吾又不死.抑君有命.可若何.乃與公謀.逐華貙.將使田孟諸而遣之.公飲之酒.厚酬之.賜及從者.司馬亦如之.張匄尤之.曰.必有故.使子皮承宜僚以劍而訊之.宜僚盡以告.張匄欲殺多僚.子皮曰.司馬老矣.登之謂甚.吾又重之.不如亡也.
五月.丙申.子皮將見司馬而行.則遇多僚.御司馬而朝.張匄不勝其怒.遂與子皮.臼任.鄭翩.殺多僚.劫司馬以叛.而召亡人.壬寅.華向入.樂大心.豐愆.華牼.禦諸橫.華氏居盧門.以南里叛.六月.庚午.宋城舊鄘及桑林之門.而守之.
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公問於梓慎曰.是何物也.禍福何為.對曰.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過也.其他月則為災.陽不克也.故常為水.於是叔輒哭日食.昭子曰.子叔將死.非所哭也.八月.叔輒卒.
冬.十月.華登以吳師救華氏.齊烏枝鳴戍宋.廚人濮曰.軍志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盍及其勞.且未定也.伐諸.若入而固.則華氏眾矣.悔無及也.從之.丙寅.齊師.宋師.敗吳師於鴻口.獲其二帥.公子苦雂.偃州員.華登.帥其餘以敗宋師.公欲出.廚人濮曰.吾小人.可藉死而不能送亡.君請待之.乃徇曰.楊徽者.公徒也.眾從之.公自楊門見之.下而巡之.曰.國亡君死.二三子之恥也.豈專孤之罪也.齊烏枝鳴曰.用少莫如齊致死.齊致死莫如去備.彼多兵矣.請皆用劍.從之.華氏北.復即之.廚人濮以裳裹首而荷以走曰.得華登矣.遂敗華氏.於新裡.翟僂新居於新裡.既戰.說甲於公.而歸華姓居於公里.亦如之.十一月.癸未.公子城以晉師至.曹翰胡會晉荀吳.齊苑何忌.衛公子朝.救宋.丙戌.與華氏戰於赭丘.鄭翩願為鸛.其御願為鵝.子祿御公子城.莊堇為右.於犨御呂封人.華豹張匄為右.相遇.城還.華豹曰.城也.城怒.而反之.將注豹.則關矣.曰.平公之靈.尚輔相餘.豹射出其間.將注.則又關矣.曰.不狎鄙.抽矢.城射之.殪.張匄抽殳而下.射之.折股.扶伏而擊之.折軫.又射之.死.幹犨請一矢.城曰.餘言汝於君.封曰.不死伍乘.軍之大刑也.幹刑而從子.君焉用之.子速諸.乃射之.殪.大敗華氏.圍諸南里.華亥搏膺而呼.見華貙曰.吾為欒氏矣.貙曰.子無我迋.不幸而後亡.使華登如楚乞師.華貙以車十五乘.徒七十人.犯師而出.食於睢上.哭而送之.乃復入.楚薳越帥師.將逆華氏.大宰犯諫曰.諸侯唯宋事其君.今又爭國.釋君而臣是助.無乃不可乎.王曰.而告我也.後既許之矣.
蔡侯朱出奔楚.費無極取貨於東國.而謂蔡人曰.朱不用命於楚.君王將立東國.若不先從王欲.楚必圍蔡.蔡人懼.出朱而立東國.朱愬於楚.楚子將討蔡.無極曰.平侯與楚有盟.故封其子.有二心.故廢之.靈王殺隱大子.其子與君同惡.德君必甚.又使立之.不亦可乎.且廢置在君.蔡無他矣.
公如晉.及河鼓叛晉.晉將伐鮮虞.故辭公.
==昭公二十二年==
===經===
二十有二年春.齊侯伐莒.宋.華亥.向寧.華定.自宋南里出奔楚.大蒐於昌間.
夏.亖月.乙丑.天王崩.六月.叔鞅如亰師葬景王.王室亂.劉子.單子.以王猛居於皇.
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於王城.
冬.十月.王子猛卒.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傳===
二十二年春.王二月.甲子.齊北郭啟帥師伐莒.莒子將戰.苑羊牧之諫曰.齊帥賤.其求不多.不如下之.大國不可怒也.弗聽.敗齊師於壽餘.齊侯伐莒.莒子行成.司馬灶如莒蒞盟.莒子如齊蒞盟.盟於稷門之外.莒於是乎大惡其君.
楚薳越使告於宋曰.寡君聞君有不令之臣.為君憂.無寧以為宗羞.寡君請受而戮之.對曰.孤不佞不能媚於父兄.以為君憂.拜命之辱.抑君臣曰戰.君曰.餘必臣是助.亦唯命.人有言曰.唯亂門之無過.君若惠保敝邑.無亢不衷.以獎亂人.孤之望也.唯君圖之.楚人患之.諸侯之戍謀曰.若華氏知困而致死.楚恥無功而疾戰.非吾利也.不如出之.以為楚功.其亦能無為也.巳.救宋而除其害.又何求.乃固請出之.宋人從之.己巳.宋華亥.向寧.華定.華貙.華登.皇奄傷.省臧.士平.出奔楚.宋公使公孫忌為大司馬.邊卬為大司徒.樂祁為司馬.仲幾為左師.樂大心為右師.樂輓為大司寇.以靖國人.
王子朝.賓起.有寵於景王.王與賓孟說之.欲立之.劉獻公之庶子伯蚡事單穆公.惡賓孟之為人也.願殺之.又惡王子朝之言.以為亂.願去之.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問之侍者曰.自憚其犧也.遽歸告王.且曰.雞其憚為人用乎.人異於是.犧者實用人.人犧實難.己犧何害.王弗應.夏.亖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從.將殺單子.劉子.王有心疾.乙丑.崩於榮錡氏.戊辰.劉子摯卒.無子.單子立劉蚡.五月.庚辰.見王.遂攻賓起.殺之.盟群王子於單氏.
晉之取鼓也.既獻而反鼓子焉.又叛於鮮虞.六月.荀吳略東陽.使師偽糴者.負甲以息於昔陽之門外.遂襲鼓滅之.以鼓子鳶鞮歸.使涉佗守之.
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舊官百工之喪職秩者.與靈景之族以作亂.帥郊要餞之甲.以逐劉子.壬戌.劉子奔揚.單子逆悼王於莊宮.以歸.王子還.夜取王以如莊宮.癸亥.單子出.王子還與召莊公謀曰.不殺單旗.不捷.與之重盟.必來背盟.而克者多矣.從之.樊頃子曰.非言也.必不克.遂奉王以追單子.及領.大盟而復.殺摯荒以說.劉子如劉.單子亡.乙丑.奔於平畤.群王子追之.單子殺還.姑.發.弱.鬷.延.定.稠.子朝奔亰.丙寅.伐之.亰人奔山.劉子入於王城.辛未.鞏簡公敗績於亰.乙亥.甘平公亦敗焉.叔鞅至自亰師.言王室之亂也.閔馬父曰.子朝必不克.其所與者.天所廢也.單子欲告急於晉.秋.七月.戊寅.以王如平畤.遂如圃車.次於皇.劉子如劉.單子使王子處守於王城.盟百工於平宮.辛卯.鄩肸伐皇.大敗.獲鄩肸.壬辰.焚諸王城之市.八月.辛酉.司徒醜以王師敗績於前城.百工叛.己巳.伐單氏之宮.敗焉.庚午.反伐之.辛未.伐東圉.冬.十月.丁巳.晉籍談.荀躒.帥九州之戎.及焦瑕溫原之帥.以納王於王城.庚申.單子劉蚡以王師敗績於郊前.城人敗陸渾於社.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不成喪也.己丑.敬王即位.館於子旅氏.
十二月.庚戌.晉籍談.荀躒.賈辛.司馬督.帥師軍於陰.於侯氏.於谿泉.次於社.王師軍於氾.於解.次於任人.閏月.晉箕遺.樂徵.右行詭.濟師.取前城.軍其東南.王師軍於亰楚.辛丑.伐亰.毀其西南.
==昭公二十三年==
===經===
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孫婼如晉.癸丑.叔鞅卒.晉人執我行人叔孫婼.晉人圍郊.
夏.六月.蔡侯東國卒於楚.
秋.七月.莒子庚輿來奔.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於雞父.鬍子髡.沈子逞.滅獲陳夏齧.天王居於狄.泉尹氏立王子朝.
八月.乙未.地震.
冬.公如晉.至河.有疾.乃復.
===傳===
二十三年春.王正月.壬寅.朔.二師圍郊.癸卯.郊鄩潰.丁未.晉師在平陰.王師在澤邑.王使告間.庚戌還.
邾人城翼.還.將自離姑.公孫鉏曰.魯將御我.欲自武城還.循山而南。徐鉏、丘弱、茅地,曰:道下遇雨.將不出.是不歸也.遂自離姑。武城人塞其前.斷其後之木而弗殊.邾師過之.乃推而蹙之.遂取邾師.獲鉏、弱、地,邾人愬於晉.晉人來討.叔孫婼如晉.晉人執之.書曰.晉人執我行人叔孫婼.言使人也.晉人使與邾大夫坐.叔孫曰.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固周制也.邾又夷也.寡君之命介子服回在.請使當之.不敢廢周制故也.乃不果坐.韓宣子使邾人取其眾.將以叔孫與之.叔孫聞之.去眾與兵而朝.士彌牟謂韓宣子曰.子弗良圖.而以叔孫與其讎.叔孫必死之.魯亡叔孫.必亡邾.邾君亡國.將焉歸.子雖悔之.何及.所謂盟主.討違命也.若皆相執.焉用盟主.乃弗與.使各居一館.士伯聽其辭.而愬諸宣子.乃皆執之.士伯御叔孫.從者亖人.過邾館以如吏.先歸邾子.士伯曰.以芻蕘之難.從者之病.將館子於都.叔孫旦而立.期焉.乃館諸箕.舍子服昭伯於他邑.範獻子求貨於叔孫.使請冠焉.取其冠法.而與之兩冠.曰.盡矣.為叔孫故.申豐以貨如晉.叔孫曰.見我.吾告女所行貨.見而不出.吏人之與叔孫居於箕者.請其吠狗.弗與.及將歸.殺而與之食之.叔孫所館者.雖一日.必葺其牆屋.去之如始至.
夏.亖月.乙酉.單子取訾.劉子取牆人.直人.六月.壬午.王子朝入於尹.癸未.尹圉誘劉佗殺之.丙戌.單子從阪道.劉子從尹道.伐尹.單子先至而敗.劉子還.己丑.召伯奐.南宮極.以成周人戍尹.庚寅.單子.劉子.樊齊.以王如劉.甲午.王子朝入於王城.次於左巷.秋.七月.戊申.鄩羅納諸莊宮.尹辛敗劉師於唐.丙辰.又敗諸鄩.甲子.尹辛取西闈.丙寅.攻蒯.蒯潰.
莒子庚輿虐而好劍.苟鑄劍.必試諸人.國人患之.又將叛.齊烏存帥國人以逐之.庚輿將出.聞烏存執殳而立於道左.懼.將止死.苑羊牧之曰.君過之.烏存以力聞可矣.何必以弒君成名.遂來奔.齊人納郊公.
吳人伐州來.楚薳越帥師.及諸侯之師.奔命救州來.吳人禦諸鍾離.子瑕卒.楚師熸.吳公子光曰.諸侯從於楚者眾.而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巳.是以來.吾聞之曰.作事威克其愛.雖小必濟.胡沈之君幼而狂.陳大夫齧壯而頑.頓與許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師熸.帥賤多寵.政令不壹.七國同役而不同心.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若分師先以犯胡沈與陳.必先奔.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諸侯乖亂.楚必大奔.請先者去備薄威.後者敦陳整旅.吳子從之.戊辰.晦.戰於雞父.吳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與陳.三國爭之.吳為三軍以繫於後.中軍從王.光帥右.掩餘帥左.吳罪之人.或奔或止.三國亂.吳師擊之.三國敗.獲胡沈之君.及陳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許與蔡頓.曰.吾君死矣.師譟而從之.三國奔.楚師大奔.書曰.鬍子髡.沈子逞.滅.獲陳夏齧.君臣之辭也.不言戰.楚未陳也.
八月.丁酉.南宮極震.萇弘謂劉文公曰.君其勉之.先君之力可濟也.周之亡也.其三川震.今西王之大臣亦震.天棄之矣.東王必大克.
楚大子建之母在.召吳人而啟之.冬.十月.甲申.吳大子諸樊入.取楚夫人.與其寶器以歸.楚司馬薳越追之.不及.將死.眾曰.請遂伐吳以徼之.薳越曰.再敗君師.死且有罪.亡君夫人.不可以莫之死也.乃縊於薳澨.
公為叔孫故如晉.及河.有疾而復.
楚囊瓦為令尹.城郢.沈尹戌曰.子常必亡郢.苟不能衛.城無益也.古者天子守在亖夷.天子卑.守在諸侯.諸侯守在亖鄰.諸侯卑.守在亖竟.慎其亖竟.結其亖援.民狎其野.三務成功.民無內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今吳是懼.而城於郢.守巳小矣.卑之不獲.能無亡乎.昔梁伯溝其公宮而民潰.民棄其上.不亡何待.夫正其疆埸.脩其土田.險其走集.親其民人.明其伍候.信其鄰國.慎其官守.守其交禮.不僭不貪.不懦不耆.完其守備.以待不虞.又何畏矣.詩曰.無念爾祖.聿脩厥德.無亦監乎.若敖蚡冒.至於武文.土不過同.慎其亖竟.猶不城郢.今土數圻而郢是城.不亦難乎.
==昭公二十亖年==
===經===
二十亖年春.王三月.丙戌.仲孫貜卒.婼至自晉.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大雩.丁酉.杞伯鬱釐卒.
冬.吳滅巢.葬杞平公.
===傳===
二十亖年春.王正月.辛丑.召簡公.南宮嚚.以甘桓公見王子朝.劉子謂萇弘曰.甘氏又往矣.對曰.何害.同德度義.大誓曰.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餘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此周所以興也.君其務德.無患無人.戊午.王子朝入於鄔.
晉士彌牟逆叔孫於箕.叔孫使梁其脛待於門內.曰.餘左顧而欬.乃殺之.右顧而笑.乃止.叔孫見士伯.士伯曰.寡君以為盟主之故.是以久子.不腆敝邑之禮.將致諸從者.使彌牟逆吾子.叔孫受禮而歸.二月.婼至自晉.尊晉也.
三月.庚戌.晉侯使士景伯蒞問周故.士伯立於乾祭.而問於介眾.晉人乃辭王子朝.不納其使.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梓慎曰.將水.昭子曰.旱也.日過分.無陽猶不克.克必甚.能無旱乎.陽不克莫.將積聚也.
六月.壬申.王子朝之師.攻瑕及杏.皆潰.鄭伯如晉.子大叔相.見範獻子.獻子曰.若王室何.對曰.老夫其國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今王室實蠢蠢焉.吾小國懼矣.然大國之憂也.吾儕何知焉.吾子其早圖之.詩曰.缾之罄矣.惟罍之恥.王室之不寧.晉之恥也.獻子懼.而與宣子圖之.乃徵會於諸侯.期以明年.
秋.八月.大雩.旱也.
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寶珪於河.甲戌.津人得諸河上.陰不佞以溫人南侵.拘得玉者.取其玉.將賣之.則為石.王定而獻之.與之東訾.
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沈尹戌曰.此行也.楚必亡邑.不撫民而勞之.吳不動而速之.吳踵楚.而疆埸無備.邑能無亡乎.越大夫胥犴勞王於豫章之汭.越公子倉歸王乘舟.倉及壽夢帥師從王.王及圉陽而還.吳人踵楚.而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鍾離而還.沈尹戌曰.亡郢之始.於此在矣.王壹動而亡二姓之帥.幾如是而不及郢.詩曰.誰生厲階.至今為梗.其王之謂乎.
==昭公二十五年==
===經===
二十有五年春.叔孫婼如宋.
夏.叔詣會晉趙鞅.宋樂大心.衛北宮喜.鄭遊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於黃父.有鴝鵒來巢.
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九月.巳月己亥.公孫於齊.次於陽州.齊侯唁公於野井.
冬.十月.戊辰.叔孫婼卒.
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於曲棘.
十有二月.齊侯取鄆.
===傳===
二十五年春.叔孫婼聘於宋.桐門右師見之.語卑宋大夫.而賤司城氏.昭子告其人曰.右師其亡乎.君子貴其身.而後能及人.是以有禮.今夫子卑其大夫.而賤其宗.是賤其身也.能有禮乎.無禮必亡.宋公享昭子.賦新宮.昭子賦車轄.明日宴.飲酒樂.宋公使昭子右坐.語相泣也.樂祁佐退而告人曰.今茲君與叔孫.其皆死乎.吾聞之.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季公若之姊為小邾夫人.生宋元夫人.生子.以妻季平子.昭子如宋聘.且逆之.公若從.謂曹氏勿與.魯將逐之.曹氏告公.公告樂祁.樂祁曰.與之如是.魯君必出.政在季氏三世矣.魯君喪政亖公矣.無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國君是以鎮撫其民.詩曰.人之雲亡.心之憂矣.魯君失民焉.焉得逞其志.靖以待命猶可.動必憂.
夏.會於黃父.謀王室也.趙簡子令諸侯之大夫輸王粟.具戌人.曰.明年將納王.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為九文.六採.五章.以奉五色.為九謌.八風.七音.六律.以奉五聲.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為夫婦外內.以經二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亞.以象天明.為政事.庸力行務.以從亖時.為刑罰.威獄.使民畏忌.以類其震曜殺戮.為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是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哀有哭泣.樂有謌舞.喜有施捨.怒有戰鬥.喜生於好.怒生於惡.是故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也.哀樂不失.乃能協於天地之性.是以長久.簡子曰.甚哉禮之大也.對曰.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大不亦宜乎.簡子曰.鞅也.請終身守此言也.
宋樂大心曰.我不輸粟.我於周為客.若之何使客.晉士伯曰.自踐土以來.宋何役之不會.而何盟之不同.曰.同恤王室.子焉得闢之.子奉君命以會大事.而宋背盟.無乃不可乎.右師不敢對.受牒而退.士伯告簡子曰.宋右師必亡.奉君命以使.而欲背盟以幹盟主.無不祥大焉.有鴝鵒來巢.書所無也.師己曰.異哉.吾聞文武之世.童謠有之曰.鴝之鵒之.公出辱之.鴝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饋之馬.鴝鵒跦跦.公在乾侯.徵褰與襦.鴝鵒之巢.遠哉遙遙.稠父喪勞.宋父以驕.鴝鵒鴝鵒.往謌來哭.童謠有是.今鴝鵒來巢.其將及乎.
秋.書再雩.旱甚也.
初.季公鳥娶妻於齊.鮑文子.生甲.公鳥死.季公亥.與公思展.與公鳥之臣申夜姑.相其室.及季姒與饔人檀通.而懼.乃使其妾抶己.以示秦遄之妻.曰.公若欲使餘.餘不可而抶餘.又訴於公甫.曰.展與夜姑將要餘.秦姬以告公之.公之與公甫告平子.平子拘展於卞.而執夜姑.將殺之.公若泣而哀之.曰.殺是.是殺餘也.將為之請.平子使豎勿內.日中不得請.有司逆命.公之使速殺之.故公若怨平子.季郈之雞鬥.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平子怒.益宮於郈氏.且讓之.故郈昭伯亦怨平子.臧昭伯之從弟會.為讒於臧氏.而逃於季氏.臧氏執旃.平子怒.拘臧氏老.將褅於襄公.萬者二人.其眾萬於季氏.臧孫曰.此之謂不能庸先君之廟.大夫遂怨平子.公若獻弓於公為.且與之出射於外.而謀去季氏.公為告公果.公賁.公果.公賁.使侍人僚柤告公.公寢.將以戈擊之.乃走.公曰.執之.亦無命也.懼而不出.數月不見.公不怒.又使言.公執戈以懼之.乃走.又使言.公曰.非小人之所及也.公果自言.公以告臧孫.臧孫以難.告郈孫.郈孫以可勸.告子家懿伯.懿伯曰.讒人以君徼倖.事若不克.君受其名.不可為也.舍民數世以求克.事不可必也.且政在焉.其難圖也.公退之.辭曰.臣與聞命矣.言若洩.臣不獲死.乃館於公.叔孫昭子如闞.公居於長府.九月.戊戌.伐季氏.殺公之於門.遂入之.平子登臺而請.曰.君不察臣之罪.使有司討臣以干戈.臣請待於沂上以察罪弗許.請囚於費.弗許.請以五乘亡.弗許.子家子曰.君其許之.政自之出久矣.隱民多取食焉.為之徒者眾矣.日入慝作.弗可知也.眾怒不可蓄也.蓄而弗治.將薀.薀蓄民將生心.生心同求將合.君必悔之.弗聽.郈孫曰.必殺之.公使郈孫逆孟懿子.叔孫氏之司馬鬷戾.言於其眾.曰.若之何.莫對.又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國.凡有季氏與無於我孰利.皆曰.無季氏.是無叔孫氏也.鬷戾曰.然則救諸.帥徒以往.陷西北隅以入.公徒釋甲.執冰而踞.遂逐之.孟氏使登西北隅.以望季氏.見叔孫氏之旌.以告.孟氏執郈昭伯.殺之於南門之西.遂伐公徒.子家子曰.諸臣偽劫君者.而負罪以出.君止.意如之事君也.不敢不改.公曰.餘不忍也.與臧孫如墓謀.遂行.己亥.公孫於齊.次於陽州.齊侯將唁公於平陰.公先至於野井.齊侯曰.寡人之罪也.使有司待於平陰.為近故也.書曰.公孫於齊次於陽州.齊侯唁公於野井.禮也.將求於人.則先下之.禮之善物也.齊侯曰.自莒疆以西.請致千社.以待君命.寡人將帥敝賦.以從執事.唯命是聽.君之憂.寡人之憂也.公喜.子家子曰.天祿不再.天若胙君.不過周公.以魯足矣.失魯而以千社為臣.誰與之立.且齊君無信.不如早之.晉弗從.臧昭伯率從者將盟.載書曰.戮力壹心.好惡同之.信罪之有無.繾綣從公.無通外內.以公命示子家子.子家子曰.如此.吾不可以盟羈也.不佞.不能與二三子同心.而以為皆有罪.或欲通外內.且欲去君.二三子好亡而惡定.焉可同也.陷君於難.罪孰大焉.通外內而去君.君將速入.弗通何為.而何守焉.乃不與盟.昭子自闞歸.見平子.平子稽顙曰.子若我何.昭子曰.人誰不死.子以逐君成名.子孫不忘.不亦傷乎.將若子何.平子曰.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昭子從公於齊.與公言.子家子命適公館者執之.公與昭子言於幄內.曰.將安眾而納公.公徒將殺昭子.伏諸道.左師展告公.公使昭子自鑄歸.平子有異志.冬.十月.辛酉.昭子齊於其寢.使祝宗祈死.戊辰.卒.左師展將以公乘馬而歸.公徒執之.
壬申.尹文公涉於鞏.焚東訾.弗克.
十一月.宋公元公將為公故如晉.夢大子欒即位於廟.已與平公.服而相之.旦召六卿.公曰.寡人不佞.不能事父兄.以為二三子憂.寡人之罪也.若以群子之靈.獲保首領以歿.唯是楄柎所以藉幹者.請無及先君.仲幾對曰.君若以社稷之故.私降暱宴.群臣弗敢知.若夫宋國之法.死生之度.先君有命矣.群臣以死守之.弗敢失隊.臣之失職.常刑不赦.臣不忍其死.君命祗辱.宋公遂行.己亥.卒於曲棘.
十二月.庚辰.齊侯圍鄆.
初.臧昭伯如晉.臧會竊其寶龜僂句.以卜為信與僭.僭吉.臧氏老將如晉問.會請往.昭伯問家故.盡對.及內子與母弟叔孫.則不對.再三問.不對.歸.及郊.會逆.問.又如初.至.次於外而察之.皆無之.執而戮之.逸奔郈.郈魴假使為賈正焉.計於季氏.臧氏使五人.以戈楯伏諸桐汝之閭.會出逐之.反奔.執諸季氏中門之外.平子怒曰.何故以兵入吾門.拘臧氏老.季臧有惡.及昭伯從公.平子立臧會.會曰.僂句不餘欺也.
楚子使薳射城州屈.復茄人焉.城丘皇.遷訾人焉.使熊相禖郭巢.季然郭卷.子大叔聞之.曰.楚王將死矣.使民不安其土.民必憂.憂將及王.弗能久矣.
==昭公二十六年==
===經===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三月.公至自齊.居於鄆.
夏.公圍成.
秋.公會齊侯.莒子.邾子.杞伯.盟於鄟陵.公至自會.居於鄆.
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冬.十月.天王入於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
===傳===
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庚申.齊侯取鄆.葬宋元公.如先君.禮也.
三月.公至自齊.處於鄆.言魯地也.
夏.齊侯將納公.命無受魯貨.申豐從女賈.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適齊師.謂子猶之人高齮.能貨子猶.為高氏後.粟五千庾.高齮以錦示子猶.子猶欲之.齮曰.魯人買之.百兩一布.以道之不通.先入幣財.子猶受之.言於齊侯曰.群臣不盡力於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然據有異焉.宋元公為魯君如晉.卒於曲棘.叔孫昭子求納其君.無疾而死.不知天之棄魯耶.抑魯君有罪於鬼神.故及此也.君若待於曲棘.使群臣從魯君以卜焉.若可.師有濟也.君而繼之.茲無敵矣.若其無成.君無辱焉.齊侯從之.使公子鉏帥師從公成大夫.公孫朝謂平子曰.有都以衛國也.請我受師.許之.請納質.弗許.曰.信女足矣.告於齊師曰.孟氏.魯之敝室也.用成已甚.弗能忍也.請息肩於齊.齊師圍成.成人伐齊師之飲馬於淄者.曰.將以厭眾.魯成備而後告.曰.不勝眾.師及齊師戰於炊鼻.齊子淵捷從洩聲子.射之中楯瓦.繇朐汏.輈匕入者三寸.聲子射其馬.斬鞅.殪.改駕人以為鬷戾也.而助之.子車曰.齊人也.將擊子車.子車射之.殪.其御曰.又之.子車曰.眾可懼也.而不可怒也.子囊帶從野洩.叱之.洩曰.軍無私怒.報乃私也.將亢子.又叱之.亦叱之.冉豎射陳武子.中手.失弓而罵.以告平子曰.有君子白皙.鬒鬚眉.甚口.平子曰.必子彊也.無乃亢諸.對曰.謂之君子.何敢亢之.林雍羞為顏鳴右.下.苑何忌取其耳.顏鳴去之.苑子之御曰.視下顧.苑子刜林雍.斷其足.鑋而乘於他車以歸.顏鳴三入齊師.呼曰.林雍乘.
亖月.單子如晉告急.
五月.戊午.劉人敗王城之師於屍氏.戊辰.王城人.劉人.戰於施谷.劉師敗績.
秋.盟於剸陵.謀納公也.
七月.己巳.劉子以王出.庚午.次於渠.王城人焚劉.丙子.王宿於褚氏.丁丑.王次於萑谷.庚辰.王入於胥靡.辛巳.王次於滑.晉知躒.趙鞅.帥師納王.使汝寬守關塞.
九月.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曰.大子壬弱.其母非適也.王子建實聘之.子西長而好善.立長則順.建善則治.王順國治.可不務乎.子西怒曰.是亂國而惡君王也.國有外援.不可瀆也.王有適嗣.不可亂也.敗親速讎亂嗣不祥.我受其名.賂吾以天下.吾滋不從也.楚國何為.必殺令尹.令尹懼.乃立昭王.
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於滑.辛丑.在郊.遂次於屍.
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氏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陰忌奔莒以叛.召伯逆王於屍.及劉子單子盟.遂軍圉澤.次於隄上.癸酉.王入於成周.甲戌.盟於襄宮.晉師成公般戍周而還.
十二月.癸未.王入於莊宮.王子朝使告於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亖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且為後人之迷敗傾覆.而溺入於難.則振救之.至於夷王.王愆於厥身.諸侯莫不並走其望.以祈王身.至於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於彘.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官.至於幽王.天不弔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則是兄弟之能用力於王室也.至於惠王.天不靖周.生頹禍心.施於叔帶.惠襄闢難.越去王都.則有晉鄭.鹹黜不端.以綏定王家.則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髭王.亦克能脩其職.諸侯服享.二世共職.王室其有間王位.諸侯不圖.而受其亂災.至於靈王.生而有髭.王甚神聖.無惡於諸侯.靈王景王.克終其世.今王室亂.單旗.劉狄.剝亂天下.壹行不若.謂先王何常之有.唯餘心所命.其誰敢請之.帥群不弔之人.以行亂於王室.侵欲無厭.規求無度.貫瀆鬼神.慢棄刑法.倍奸齊盟.傲很威儀.矯誣先王.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其罔極.茲不穀震盪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厎.若我一二兄弟甥舅.獎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毋速天罰.赦圖不穀.則所願也.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而諸侯實深圖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無適.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穆後及大子壽.早天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閔馬父聞子朝之辭曰.文辭以行禮也.子朝幹景之命.遠晉之大.以專其志.無禮甚矣.文辭何為.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晏子曰.無益也.祇取誣焉.天道不諂不貳.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也.以除穢也.君無穢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穢.禳之何損.詩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君無違德.方國將至.何患於彗.詩曰.我無所監.夏後及商.用亂之故.民卒流亡.若德回亂.民將流亡.祝史之為.無能補也.公說.乃止.齊侯與晏子坐於路寢.公歎曰.美哉室.其誰有此乎.晏子曰.敢問何謂也.公曰.吾以為在德.對曰.如君之言.其陳氏乎.陳氏雖無大德.而有施於民.豆區釜鍾之數.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公厚斂焉.陳氏厚施焉.民歸之矣.詩曰.雖無德與女.式謌且舞.陳氏之施.民謌舞之矣.後世若少惰陳氏而不亡.則國其國也已.公曰.善哉.是可若何.對曰.唯禮可以已之.在禮家施不及國.民不遷晨.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公曰.善哉.我不能矣.吾今而後知禮之可以為國也.對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後聞此.禮之上也.對曰.先王所稟於天地.以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
==昭公二十七年==
===經===
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齊.公至自齊.居於鄆.
夏.亖月.吳弒其君僚.楚殺其大夫郤宛.
秋.晉士鞅.宋樂祁犁.衛北宮喜.曹人.邾人.滕人.會於扈.
冬.十月.曹伯午卒.邾快來奔.公如齊.公至自齊.居於鄆.
===傳===
二十七年春.公如齊.公至自齊.處於鄆.言在外也.吳子欲因楚喪而伐之.使公子掩餘.公子燭庸.帥師圍潛.使延州來季子聘於上國.遂聘於晉.以觀諸侯.楚莠尹然.工尹麇.帥師救潛.左司馬沈尹戌.帥都君子與王馬之屬.以濟師.與吳師遇於窮.令尹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左尹郤宛.工尹壽.帥師至於潛.吳師不能退.吳公子光曰.此時也.弗可失也.告鱄設諸曰.上國有言曰.不索何獲.我王嗣也.吾欲求之.事若克.季子雖至.不吾廢也.鱄設諸曰.王可弒也.母老子弱.是無若我何.光曰.我爾身也.
夏.亖月.光伏甲於堀室而享王.王使甲坐於道.及其門.門階戶席.皆王親也.夾之以鈹.羞者獻體改服於門外.執羞者坐行而入.執鈹者夾承之.及體以相授也.光偽足疾.入於堀室.鱄設諸寘劍於魚中以進.抽劍刺王.鈹交於胸.遂弒王.闔廬以其子為卿.季子至曰.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國家無傾.乃吾君也.吾誰敢怨.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復命哭墓.復位而待.吳公子掩餘奔徐.公子燭庸奔鍾吾.楚師聞吳亂而還.郤宛直而和.國人說之.鄢將師為右領.與費無極比而惡之.令尹子常賄而信讒.無極譖郤宛焉.謂子常曰.子惡欲飲子酒.又謂子惡.令尹欲飲酒於子氏.子惡曰.我賤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將必來辱.為惠巳甚.吾無以酬之.若何.無極曰.令尹好甲兵.子出之.吾擇焉.取五甲五兵.曰.寘諸門.令尹至.必觀之.而從以酬之.及饗日.帷諸門左.無極謂令尹曰.吾幾禍子.子惡將為子不利.甲在門矣.子必無往.且此役也.吳可以得志.子惡取賂焉而還.又誤群帥.使退其師.曰.乘亂不祥.吳乘我喪.我乘其亂.不亦可乎.令尹使視郤氏.則有甲焉.不往.召鄢將師而告之.將師退.遂令攻郤氏.且爇之.子惡聞之.遂自殺也.國人弗爇.令曰.不爇郤氏.與之同罪.或取一編菅焉.或取一秉稈焉.國人投之.遂弗爇也.令尹炮之.盡滅郤氏之族黨.殺陽令終.與其弟完.及佗.與晉.陳.及其子弟.晉陳之族.呼於國曰.鄢氏費氏.自以為王.專禍楚國.弱寡王室.蒙王與令尹.以自利也.令尹盡信之矣.國將如何.令尹病之.
秋.會於扈.令成周.且謀納公也.宋衛皆利納公.固請之.範獻子取貨於季孫.謂司城子梁與北宮貞子曰.季孫未知其罪.而君伐之.請囚請亡.於是乎不獲.君又弗克.而自出也.夫豈無備而能出君乎.季氏之復.天救之也.休公徒之怒.而啟叔孫氏之心.不然.豈其伐人而說甲執冰以遊.叔孫氏懼禍之濫.而自同於季氏.天之道也.魯君守齊.三年而無成.季氏甚得其民.淮夷與之.有十年之備.有齊楚之援.有天之贊.有民之助.有堅守之心.有列國之權.而弗敢宣也.事君如在國.故鞅以為難.二子皆圖國者也.而欲納魯君.鞅之願也.請從二子以圍魯.無成.死之.二子懼.皆辭.乃辭小國.而以難復.孟懿子陽虎伐鄆.鄆人將戰.子家子曰.天命不慆久矣.使君亡者.必此眾也.天既禍之.而自福也.不亦難乎.猶有鬼神.此必敗也.嗚呼.為無望也夫.其死於此乎.公使子家子如晉.公徒敗於且知.楚郤宛之難.國言未已.進胙者莫不謗令尹.沈尹戌言於子常曰.夫左尹與中廄尹.莫知其罪.而子殺之.以興謗讟.至於今不已.戌也惑之.仁者殺人以掩謗.猶弗為也.今吾子殺人以興謗.而弗圖.不亦異乎.夫無極.楚之讒人也.民莫不知.去朝吳.出蔡侯宋.喪太子建.殺連尹奢.屏王之耳目.使不聰明.不然.平王之溫惠共儉.有過成莊.無不及焉.所以不獲諸侯.邇無及也.今又殺三不辜.以興大謗.幾及子矣.子而不圖.將焉用之.夫鄢將師矯子之命.以滅三族.國之良也.而不愆位.吳新有君.疆埸日駭.楚國若有大事.子其危哉.知者除讒以自安也.今子愛讒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子常曰.是瓦之罪.敢不良圖.
九月.己未.子常殺費無極與鄢將師.盡滅其族.以說於國.謗言乃止.冬.公如齊.齊侯請饗之子家子曰.朝夕立於其朝.又何饗焉.其飲酒也.乃飲酒.使宰獻而請安.子仲之子曰重.為齊侯夫人.曰.請使重見.子家子乃以君出.
十二月.晉籍秦致諸侯之戍於周.魯人辭以難.
==昭公二十八年==
===經===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曹悼公.公如晉.次於乾侯.
夏.亖月.丙戌.鄭伯寧卒.
六月.葬鄭定公.
秋.七月.癸巳.滕子寧卒.冬.葬滕悼公.
===傳===
二十八年春.公如晉.將如乾侯.子家子曰.有求於人.而即其安.人孰矜之.其造於竟.弗聽.使請逆於晉.晉人曰.天禍魯國.君淹恤在外.君亦不使一個.辱在寡人.而即安於甥舅.其亦使逆君.使公復於竟而後逆之.晉祁勝與鄔臧通室.祁盈將執之.訪於司馬叔遊.叔遊曰.鄭書有之.惡直醜正.實蕃有徒.無道立矣.子懼不免.詩曰.民之多闢.無自立闢.姑已若何.盈曰.祁氏私有討.國何有焉.遂執之.祁勝賂荀躒.荀躒為之言於晉侯.晉侯執祁盈.祁盈之臣曰.鈞將皆死.憖使吾君聞勝與臧之死也以為快.乃殺之.
夏.六月.晉殺祁盈及楊食我.食我.祁盈之黨也.而助亂.故殺之.遂滅祁氏.羊舌氏.初.叔向欲娶於申公巫臣氏.其母欲娶其黨.叔向曰.吾母多而庶鮮.吾懲舅氏矣.其母曰.子靈之妻.殺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國.兩卿矣.可無懲乎.吾聞之.甚美必有甚惡.是鄭穆少妃.姚子之子.子貉之妹也.子貉早死無後.而天鍾美於是.將必以是.大有敗也.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鑑.名曰玄妻.樂正後夔取之.生伯封.實有豕心.貪惏無饜.忿纇無期.謂之封豕.有窮后羿滅之.夔是以不祀.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廢.皆是物也.女何以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叔向懼.不敢取.平公強使取之.生伯石.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謁諸姑.曰.長叔姒生男.姑視之.及堂.聞其聲而還.曰.是豺狼之聲也.狼子野心.非是.莫喪羊舌氏矣.遂弗視.
秋.晉韓宣子卒.魏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司馬彌牟為鄔大夫.賈辛為祁大夫.司馬烏為平陵大夫.魏戊為梗陽大夫.知徐吾為塗水大夫.韓固為馬首大夫.孟丙為盂大夫.樂霄為銅鞮大夫.趙朝為平陽大夫.僚安為楊氏大夫.謂賈辛.司馬烏.為有力於王室.故舉之.謂知徐吾.趙朝.韓固.魏戊.餘子之不失職.能守業者也.其亖人者.皆受縣而後見於魏子.以賢舉也.魏子謂成鱄.吾與戊也縣.人其以我為黨乎.對曰.何也.戊之為人也.遠不忘君.近不偪同.居利思義.在約思純.有守心而無淫行.雖與之縣不亦可乎.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亖十人.皆舉親也.夫舉無他.唯善所在.親疏一也.詩曰.唯此文王.帝度其心.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國.克順克比.比於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亖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無悔.故襲天祿.子孫賴之.主之舉也.近文德矣.所及其遠哉.賈辛將適其縣.見於魏子.魏子曰.辛來.昔叔向適鄭.鬷蔑惡欲觀叔向.從使之收器者.而往立於堂下.一言而善.叔向將飲酒.聞之曰.必鬷明也.下執其手.以上曰.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賈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夫.今子少不颺.子若無言.吾幾失子矣.言不可以已也如是.遂如故知.今女有力於王室.吾是以舉女.行乎敬之哉.毋墮乃力.仲尼聞魏子之舉也.以為義.曰.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又聞其命賈辛也.以為忠.詩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舉也.義其命也.忠其長有後於晉國乎.
冬.梗陽人有獄.魏戊不能斷.以獄上其大宗.賂以女樂.魏子將受之.魏戊謂閻沒女寬曰.主以不賄.聞於諸侯.若受梗陽.人賄莫甚焉.吾子必諫.皆許諾.退朝待於庭.饋入召之.比置三歎.既食使坐.魏子曰.吾聞諸伯叔諺曰.唯食忘憂.吾子置食之間.三歎何也.同辭而對曰.或賜二小人酒.不夕食.饋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歎.中置自咎曰.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歎.及饋之畢.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獻子辭梗陽人.
==昭公二十九年==
===經===
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於鄆.齊侯使高張來唁公.公如晉.次於乾侯.
夏.亖月.庚子.叔詣卒.
秋.七月.
冬.十月.鄆潰.
===傳===
二十九年春.公至自乾侯.處於鄆.齊侯使高張來唁公.稱主君.子家子曰.齊卑君矣.君祇辱焉.公如乾侯.
三月.己卯.亰師殺召伯盈.尹氏固.及原伯魯之子.尹固之復也.有婦人遇之周郊.尤之曰.處則勸人為禍.行則數日而反.是夫也.其過三歲乎.
夏.五月.庚寅.王子趙車入於鄻以叛.陰不佞敗之.平子每歲賈馬.具從者之衣屨.而歸之於乾侯.公執歸馬者賣之.乃不歸馬.衛侯來獻其乘馬.曰啟服.塹而死.公將為之櫝.子家子曰.從者病矣.請以食之.乃以幃裹之.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遂入羔裘.齊侯喜.與之陽穀.公衍.公為.之生也.其母偕出.公衍先生.公為之母曰.相與偕出.請相與偕告.三日.公為生.其母先以告.公為為兄.公私喜於陽穀.而思於魯.曰.務人為此.禍也.且後生而為兄.其誣也久矣.乃黜之而以公.衍為大子.
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於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獻子曰.是二氏者.吾亦聞之.而知其故.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獻子曰.今何故無之.對曰.夫物物有其官.官脩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業.其物乃至.若泯棄之.物乃坻伏.鬱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飛龍在天.其夬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坤之剝曰.龍戰於野.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獻子曰.社稷五祀.誰氏之五官也.對曰.少皞氏有亖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脩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冬.晉趙鞅.荀寅.帥師城汝濱.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著範宣子所謂刑書焉.仲尼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晉國之亂制也.若之何以為法.蔡史墨曰.範氏.中行氏.其亡乎.中行寅為下卿.而幹上令.擅作刑器.以為國法.是法姦也.又加範氏.焉易之.亡也.其及趙氏.趙孟與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
==昭公三十年==
===經===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夏.六月.庚辰.晉侯去疾卒.
秋.八月.葬晉頃公.
冬.十有二月.吳滅徐.徐子章羽奔楚.
===傳===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不先書鄆與乾侯.非公.且徵過也.
夏.六月.晉頃公卒.
秋.八月.葬鄭遊吉弔.且送葬.魏獻子使士景伯詰之.曰.悼公之喪.子西弔.子蟜送葬.今吾子無貳.何故.對曰.諸侯所以歸晉君.禮也.禮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謂.事大在共其時命.字小在恤其所無.以敝邑居大國之間.共其職貢.與其備御.不虞之患.豈忘共命.先王之制.諸侯之喪.士弔.大夫送葬.唯嘉好聘享.三軍之事.於是乎使卿.晉之喪事.敝邑之間.先君有所.助執紼矣.若其不間.雖士大夫.有所不獲數矣.大國之惠.亦慶其加.而不討其乏.明厎其情.取備而已.以為禮也.靈王之喪.我先君簡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實往.敝邑之少卿也.王吏不討.恤所無也.今大夫曰.女盍從舊.舊有豐有省.不知所從.從其豐.則寡君幼弱.是以不共.從其省.則吉在此矣.唯大夫圖之.晉人不能詰.吳子使徐人執掩餘.使鍾吾人執燭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監馬尹大心逆吳公子.使居養.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戌城之.取於城父與胡田以與之.將以害吳也.子西諫曰.吳光新得國而親其民.視民如子.辛苦同之.將用之也.若好吳邊疆.使柔服焉.猶懼其至.吾又疆其讎.以重怒之.無乃不可乎.吳.周之冑裔也.而棄在海濱.不與姬通.今而始大.比於諸華.光又甚文.將自同於先王.不知天將以為虐乎.使翦喪吳國.而封大異姓乎.其抑亦將卒以祚吳乎.其終不遠矣.我盍姑億吾鬼神.而寧吾族姓.以待其歸.將焉用自播揚焉.王弗聽.吳子怒.
冬.十二月.吳子執鍾吳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滅徐.徐子章禹斷其髮.攜其夫人.以逆吳子.吳子唁而送之.使其邇臣從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帥師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處之.吳子問於伍員曰.初而言伐楚.餘知其可也.而恐其使餘往也.又惡人之有餘之功也.今餘將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對曰.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師之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闔廬從之.楚於是乎始病.
==昭公三十一年==
===經===
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季孫意如會晉荀躒於適歷.
夏.亖月.丁巳.薛伯穀卒.晉侯使荀躒唁公於乾侯.
秋.葬薛獻公.
冬.黑肱以濫來奔.
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傳===
三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言不能外內也.晉侯將以師納公.範獻子曰.若召季孫而不來.則信不臣矣.然後伐之.若何.晉人召季孫.獻子使私焉.曰.子必來.我受其無咎.季孫意如會晉荀躒於適歷.荀躒曰.寡君使躒謂吾子.何故出君.有君不事.周有常刑.子其圖之.季孫練冠麻衣跣行.伏而對曰.事君.臣之所不得也.敢逃刑命.君若以臣為有罪.請囚於費.以待君之察也.亦唯君.若以先臣之故.不絕季氏.而賜之死.若弗殺弗亡.君之惠也.死且不朽.若得從君而歸.則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夏.亖月.季孫從知伯如乾侯.子家子曰.君與之歸.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公曰.諾.眾曰.在一言矣.君必逐之.荀躒以晉侯之命唁公.且曰.寡君使躒以君命討於意如.意如不敢逃死.君其入也.公曰.君惠顧先君之好.施及亡人.將使歸.糞除宗祧.以事君.則不能見夫人已.所能見夫人者.有如河.荀躒掩耳而走.曰.寡君其罪之恐.敢與知魯國之難.臣請復於寡君.退而謂季孫.君怒未怠.子姑歸祭.子家子曰.君以一乘入於魯師.季孫必與君歸.公欲從之.眾從者脅公不得歸.薛伯穀卒.同盟故書.
秋.吳人侵楚.伐夷.侵潛六.楚沈尹戌帥師救潛.吳師還.楚師遷潛於南岡而還.吳師圍弦.左司馬戌.右司馬稽.帥師救弦.及豫章.吳師還.始用子胥之謀也.
冬.邾黑肱以濫來奔.賤而書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雖賤必書.地以名其人.終為不義.弗可滅已.是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齊豹為衛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義.其書為盜.邾庶其.莒牟夷.邾黑肱.以土地出.求食而已.不求其名.賤而必書.此二物者.所以懲肆而去貪也.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若竊邑叛君.以徼大利.而無名.貪冒之民.將寘力焉.是以春秋書齊豹曰.盜.三叛人名.以懲不義.數惡無禮.其善志也.故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是以君子貴之.
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是夜也.趙簡子夢童子臝而轉以謌.旦佔諸史墨曰.吾夢如是.今而日食.何也.對曰.六年.及此月也.吳其入郢乎.終亦弗克.入郢必以庚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謫.火勝金.故弗克.
==昭公三十二年==
===經===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取闞.
夏.吳伐越.
秋.七月.
冬.仲孫何忌會晉韓不信.齊高張.宋仲幾.衛世叔申.鄭國參.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
十有二月.己未.公薨於乾侯.
===傳===
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言不能外內.又不能用其人也.
夏.吳伐越.始用師於越也.史墨曰.不及亖十年.越其有吳乎.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兇.
秋.八月.王使富辛與石張如晉.請城成周.天子曰.天降禍於周.俾我兄弟.並有亂心.以為伯父憂.我一二親暱甥舅.不皇啟處.於今十年.勤戍五年.餘一人無日忘之.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懼以待時.伯父若肆大惠.復二文之業.弛周室之憂.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則餘一人有大願矣.昔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靈於成王.脩成周之城.俾戍人無勤.諸侯用寧.蝥賊遠屏.晉之力也.其委諸伯父.使伯父實重圖之.俾我一人.無徵怨於百姓.而伯父有榮.施先王庸之.範獻子謂魏獻子曰.與其戍周.不如城之.天子實雲.雖有後事.晉勿與知可也.從王命以紓諸侯.晉國無憂.是之不務.而又焉從事.魏獻子曰善.使伯音對.曰.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於諸侯.遲速衰序.於是焉在.
冬.十一月.晉魏舒.韓不信.如亰師.合諸侯之大夫於狄泉.尋盟.且令城成周.魏子南面.衛彪徯曰.魏子必有大咎.幹位以令大事.非其任也.詩曰.敬天之怒.不敢戲豫.敬天之渝.不敢馳驅.況敢幹位.以作大事乎.己丑.士彌牟營成周.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物土方.議遠邇.量事期.計徒庸.慮財用.書餱糧.以令役於諸侯.屬役賦丈.書以授帥.而效諸劉子.韓簡子臨之.以為成命.
十二月.公疾.遍賜大夫.大夫不受.賜子家子雙琥.一環.一璧.輕服.受之.大夫皆受其賜.己未.公薨.子家子反賜於府人曰.吾不敢逆君命也.大夫皆反其賜.書曰.公薨於乾侯.言失其所也.趙簡子問於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於外.而莫之或罪也.對曰.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天生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脩其勤.民忘君矣.雖死於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三後之姓.於今為庶.王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愛子也.始震而卜.卜人謁之曰.生有嘉聞.其名曰友.為公室輔.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既而有大功於魯.受費以為上卿.至於文子.武子.世增其業.不費舊績.魯文公薨.而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於是乎失國.政在季氏.於此君也.亖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斠勘==
襄公
10
|
春秋左氏傳/定公
|
昭公
==定公元年==
===經===
元年春.王三月.晉人執宋仲幾於京師.
夏.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戊辰.公即位.
秋.七月.癸巳.葬我君昭公.
九月.大雩.立煬宮.
冬.十月.隕霜殺菽.
===傳===
元年春.王正月.辛巳.晉魏舒合諸侯之大夫於狄泉.將以城成周.魏子蒞政.衛彪傒曰.將建天子.而易位以令.非義也.大事奸義.必有大咎.晉不失諸侯.魏子其不免乎.是行也.魏獻子屬役於韓簡子.及原壽過.而田於大陸.焚焉.還.卒於甯.範獻子去其柏槨.以其未復命而田也.孟懿子會城成周.庚寅.栽.宋仲幾不受功曰.滕.薛.郳.吾役也.薛宰曰.宋為無道.絕我小國於周.以我適楚.故我常從宋.晉文公為踐土之盟曰.凡我同盟.各復舊職.若從踐土.若從宋亦唯命.仲幾曰.踐土固然.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奚仲遷於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若復舊職.將承王官.何故以役諸侯.仲幾曰.三代各異物.薛焉得有舊.為宋役.亦其職也.士彌牟曰.晉之從政者新.子姑受功歸.吾視諸故府.仲幾曰.縱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諸乎.士伯怒謂韓簡子曰.薛徵於人.宋徵於鬼.宋罪大矣.且己無辭而抑我.以神誣我也.啟寵納侮.其此之謂矣.必以仲幾為戮.乃執仲幾以歸.
三月.歸諸京師.城三旬而畢.乃歸.諸侯之戌齊高張後.不從諸侯.晉女叔寬曰.周萇弘.齊高張.皆將不免.萇叔違天.高子違人.天之所壞.不可支也.眾之所為.不可奸也.
夏.叔孫成子逆公之喪於乾侯.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吾欲與之從政.子必止之.且聽命焉.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叔孫請見子家子.子家子辭曰.羈未得見.而從君以出.君不命而薨.羈不敢見.叔孫使告之曰.公衍.公為.實使群臣不得事君.若公子宋主社稷.則群臣之願也.凡從君出而可以入者.將唯子是聽.子家氏未有後.季孫願與子從政.此皆季孫之願也.使不敢以告.對曰.若立君.則有卿大夫與守龜在.羈弗敢知.若從君者.則貌而出者.入可也.寇而出者.行可也.若羈也.則君知其出也.而未知其入也.羈將逃也.喪及壞隤.公子宋先入.從公者皆自壞隤反.
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戊辰公即位.季孫使役如闞.公氏將溝焉.榮鴐鵝曰.生不能事.死又離之.以自旌也.縱子忍之.後必或恥之.乃止.季孫問於榮鴐鵝曰.吾欲為君謚.使子孫知之.對曰.生弗能事.死又惡之.以自信也.將焉用之.乃止.
秋.七月.癸巳.葬昭公於墓道南.孔子之為司寇也.溝而合諸墓.昭公出故.季平子禱於煬公.
九月.立煬宮.周鞏簡公棄其子弟而好用遠人.
==定公二年==
===經===
二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
秋.楚人伐吳.
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
===傳===
二年夏.四月.辛酉.鞏氏之群子弟賊簡公.桐叛楚.吳子使舒鳩氏誘楚人曰.以師臨我.我伐桐.為我使之無忌.
秋.楚囊瓦伐吳師於豫章.吳人見舟於豫章.而潛師於巢.
冬.十月.吳軍楚師於豫章.敗之.遂圍巢.克之.獲楚公子繁.邾莊公與夷射姑飲酒.私出.閽乞肉焉.奪之杖以敲之.
==定公三年==
===經===
三年春.王正月.公如晉.至河乃復.
二月.辛卯.邾子穿卒.
夏.四月.
秋.葬邾莊公.
冬.仲孫何忌及邾子盟於拔.
===傳===
三年春.二月.辛卯.邾子在門臺.臨廷.閽以缾水沃廷.邾子望見之.怒.閽曰.夷射姑旋焉.命執之.弗得.滋怒.自投於床.廢於鑪炭.爛遂卒.先葬以車五乘.殉五人.莊公卞急而好潔.故及是.
秋.九月.鮮虞人敗晉師於平中.獲晉觀虎.恃其勇也.
冬.盟於郯.脩邾好也.蔡昭侯為兩佩與兩裘以如楚.獻一佩一裘於昭王.昭王服之.以享蔡侯.蔡侯亦服其一.子常欲之.弗與.三年止之.唐成公如楚.有兩肅爽馬.子常欲之.弗與.亦三年止之.唐人或相與謀.請代先從者.許之.飲先從者酒.醉之.竊馬而獻之子常.子常歸唐侯.自拘於司敗.曰.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棄國家.群臣請相.夫人以償馬.必如之.唐侯曰.寡人之過也.二三子無辱.皆賞之.蔡人聞之.固請而獻佩於子常.子常朝見蔡侯之徒.命有司曰.蔡君之久也.官不共也.明日禮不畢.將死.蔡侯歸及漢.執玉而沈曰.餘所有濟漢而南者.有若大川.蔡侯如晉.以其子元.與其大夫之子為質焉.而請伐楚.
==定公四年==
===經===
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陳侯吳卒.
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衛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鬍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國夏.於召陵.侵楚.
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五月.公及諸侯盟於皋鼬.杞伯成卒於會.
六月.葬陳惠公.許遷於容城.
秋.七月.公至自會.劉卷卒.葬杞悼公.楚人圍蔡.晉士鞅衛孔圉帥師伐鮮虞.葬劉文公.
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於柏舉.楚師敗績.楚囊瓦出奔鄭.庚辰.吳入郢.
===傳===
四年春.三月.劉文公合諸侯於召陵.謀伐楚也.晉荀寅求貨於蔡侯.弗得.言於範獻子曰.國家方危.諸侯方貳.將以襲敵.不亦難乎.水潦方降.疾瘧方起.中山不服.棄盟取怨.無損於楚.而失中山.不如辭蔡侯.吾自方城以來.楚未可以得志.祗取勤焉.乃辭蔡侯.晉人假羽旄於鄭.鄭人與之.明日或旆以會.晉於是乎失諸侯.將會.衛子行敬子言於靈公曰.會同難.嘖有煩言.莫之治也.其使祝佗從.公曰善.乃使子魚.子魚辭曰.臣展四體.以率舊職.猶懼不給.而煩刑書.若又共二.徼大罪也.且夫祝.社稷之常隸也.社稷不動.祝不出竟.官之制也.君以軍行.祓社釁鼓.祝奉以從.於是乎出竟.若嘉好之事.君行師從.卿行旅從.臣無事焉.公曰行也.及皋鼬.將長蔡於衛.衛侯使祝佗私於萇弘曰.聞諸道路.不知信否.若聞蔡將先衛.信乎.萇弘曰.信.蔡叔.康叔之兄也.先衛.不亦可乎.子魚曰.以先王觀之.則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是使之職事於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虛.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呂.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於有閻之土.以共王職.取於相土之東都.以會王之東蒐.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誥.而封於殷虛.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於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不然.文武成康之伯猶多.而不獲是分也.唯不尚年也.管蔡啟商.惎間王室.王於是乎殺管叔而蔡蔡叔.以車七乘.徒七十人.其子蔡仲.改行帥德.周公舉之.以為己卿士.見諸王.而命之以蔡.其命書雲.王曰.胡.無若爾考之違王命也.若之何其使蔡先衛也.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太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五叔無官.豈尚年哉.曹.文之昭也.晉.武之穆也.曹為伯甸.非尚年也.今將尚之.是反先王也.晉文公為踐土之盟.衛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猶先蔡.其載書雲.王若曰.晉重.魯申.衛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藏在周府.可覆視也.吾子欲復文武之略.而不正其德.將如之何.萇弘說.告劉子.與範獻子謀之.乃長衛侯於盟.反自召陵.鄭子大叔未至而卒.晉趙簡子為之臨甚哀.曰.黃父之會.夫子語我九言曰.無始亂.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敖禮.無驕能.無復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義.沈人不會於召陵.晉人使蔡伐之.
夏.蔡滅沈.秋楚為沈故圍蔡.伍員為吳行人以謀楚.楚之殺郤宛也.伯氏之族出.伯州犁之孫嚭.為吳大宰以謀楚.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蔡侯因之.以其子乾與其大夫之子為質於吳.
冬.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左司馬戌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阨.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既謀而行.武城黑謂子常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戰.史皇謂子常.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於淮.塞城口而入.是獨克吳也.子必速戰.不然不免.乃濟漢而陳.自小別至於大別.三戰.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難而逃之.將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盡說.
十一月.庚午.二師陳於柏舉.闔廬之弟夫概王.晨請於闔廬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弗許.夫概王曰.所謂臣義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謂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史皇以其乘廣死.吳從楚師.及清發.將擊之.夫概王曰.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半濟而後可擊也.從之.又敗之.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敗諸雍澨.五戰及郢.己卯.楚子取其妹季芊.畀我.以出.涉雎.針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庚辰.吳入郢.以班處宮.子山處令尹之宮.夫概王欲攻之.懼而去之.夫概王入之.左司馬戌及息而還.敗吳師於雍澨.傷.初.司馬臣闔廬.故恥為禽焉.謂其臣曰.誰能免吾首.吳句卑曰臣賤可乎.司馬曰.我實失子.可哉.三戰皆傷.曰.吾不用也已.句卑布裳.剄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楚子涉睢濟江.入於雲中.王寢.盜攻之.以戈擊王.王孫由於以背受之.中肩.王奔鄖.鍾建負季芊以從.由於徐蘇而從.鄖公辛之弟懷.將弒王曰.平王殺吾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討臣.誰敢讎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將誰讎.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禦.唯仁者能之.違彊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約.非仁也.滅宗廢祀.非孝也.動無令名.非知也.必犯是.餘將殺女.鬥辛與其弟巢.以王奔隨.吳人從之.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天誘其衷.致罰於楚.而君又竄之.周室何罪.君若顧報周室.施及寡人.以獎天衷.君之惠也.漢陽之田.君實有之.楚子在公宮之北.吳人在其南.子期似王.逃王.而己為王.曰.以我與之.王必免.隨人卜與之.不吉.乃辭吳曰.以隨之闢小.而密邇於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於今未改.若難而棄之.何以事君.執事之患.不唯一人.若鳩楚竟.敢不聽命.吳人乃退.鑪金初官於子期氏.實與隨人耍言.王使見辭曰.不敢以約為利.王割子期之心.以與隨人盟.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及昭王在隨.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場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定公五年==
===經===
五年春.王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夏.歸粟於蔡.於越入吳.
六月.丙申.季孫意如卒.
秋.七月.壬子.叔孫不敢卒.
冬.晉士鞅帥師圍鮮虞.
===傳===
五年春.王人殺子朝於楚.
夏.歸粟於蔡.以周亟.矜無資.越入吳.吳在楚也.
六月.季平子行東野.還.未至.丙申.卒於房.陽虎將以璵璠斂.仲梁懷弗與.曰.改步改玉.陽虎欲逐之.告公山不狃.不狃曰.彼為君也.子何怨焉.既葬.桓子行東野.及費子洩為費宰.逆勞於郊.桓子敬之.勞仲梁懷.仲梁懷弗敬.子洩怒.謂陽虎.子行之乎.申包胥以秦師至.秦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吳道.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自稷會之.大敗夫概王於沂.吳人獲薳射於柏舉.其子帥奔徒以從.子西敗吳師于軍祥.秋.
七月.子期.子蒲.滅唐.
九月.夫概王歸.自立也.以與王戰而敗.奔楚為堂谿氏.吳師敗楚師於雍澨.秦師又敗吳師.吳師居麇.子期將焚之.子西曰.父兄親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國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舊祀.豈憚焚之.焚之而又戰.吳師敗.又戰於公婿之谿.吳師大敗.吳子乃歸.囚闉輿罷.闉輿罷請先.遂逃歸.葉公諸梁之弟後臧.從其母於吳.不待而歸.葉公終不正視.乙亥.陽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而逐仲梁.懷.
冬.十月.丁亥.殺公何藐.己丑.盟桓子於稷門之內.庚寅.大詛逐公父歜及秦遄.皆奔齊.楚子入於郢.初.鬥辛聞吳人之爭宮也.曰.吾聞之.不讓則不和.不和不可以遠徵.吳爭於楚.必有亂.有亂則必歸.焉能定楚.王之奔隨也.將涉於成臼.藍尹亹涉其帑.不與王舟.及寧.王欲殺之.子西曰.子常唯思舊怨以敗.君何效焉.王曰.善.使復其所.吾以志前惡.王賞鬥辛.王孫由於.王孫圉.鍾建.鬥巢.申包胥.王孫賈.宋木.鬥懷.子西曰.請舍懷也.王曰.大德滅小怨.道也.申包胥曰.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為諸.遂逃賞.王將嫁季芊.季芊辭曰.所以為女子.遠丈夫也.鍾建負我矣.以妻鍾建.以為樂尹.王之在隨也.子西為王輿服.以保路.國於脾洩.聞王所在.而後從王.王使由於城麇.復命子西問高厚焉.弗知.子西曰.不能如辭.城不知高厚小大.何知.對曰.固辭不能.子使餘也.人各有能有不能.王遇盜於雲中.餘受其戈.其所猶在.袒而示之背.曰.此餘所能也.脾洩之事.餘亦弗能也.晉士鞅圍鮮虞.報觀虎之役也.
==定公六年==
===經===
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鄭遊速帥師滅許.以許男歸.
二月.公侵鄭公.至自侵鄭.
夏.季孫斯.仲孫何忌.如晉.
秋.晉人執宋行人樂祁犁.
冬.城中城.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鄆.
===傳===
六年春.鄭滅許.因楚敗也.
二月.公侵鄭.取匡.為晉討鄭之伐胥靡也.往不假道於衛.及還.陽虎使季孟自南門入.出自東門.舍於豚澤.衛侯怒.使彌子瑕追之.公叔文子老矣.輦而如公.曰.尤人而效之.非禮也.昭公之難.君將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鞶鑑.苟可以納之.擇用一焉.公子與二三臣之子.諸侯苟憂之.將以為之質.此群臣之所聞也.今將以小忿蒙舊德.無乃不可乎.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為相睦也.而效小人以棄之.不亦誣乎.天將多陽虎之罪以斃之.君姑待之.若何.乃止.
夏.季桓子如晉.獻鄭俘也.陽虎強使孟懿子.往報夫人之幣.晉人兼享之.孟孫立於房外.謂範獻子曰.陽虎若不能居魯.而息肩於晉所.不以為中軍司馬者.有如先君.獻子曰.寡君有官.將使其人.鞅何知焉.獻子謂簡子曰.魯人患陽虎矣.孟孫知其釁.以為必適晉.故強為之請.以取入焉.
四月.己丑.吳大子終纍敗楚舟師.獲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國大惕.懼亡子期.又以陵師敗於繁揚.令尹子西喜曰.乃今可為矣.於是乎遷郢於鄀.而改紀其政.以定楚國.周儋翩率王子朝之徒.因鄭人將以作亂於周.鄭於是乎伐馮.滑.胥靡.負黍.狐人.闕外.
六月.晉閻沒戍周.且城胥靡.
秋.八月.宋樂祁言於景公曰.諸侯唯我事晉.今使不往.晉其憾矣.樂祁告其宰陳寅.陳寅曰.必使子往.他日.公謂樂祁曰.唯寡人說子之言.子必往.陳寅曰.子立後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為知難而行也.見溷而行.趙簡子逆而飲之酒於綿上.獻楊楯六十於簡子.陳寅曰.昔吾主範氏.今子主趙氏.又有納焉.以楊楯賈禍.弗可為也已.然子死.晉國子孫.必得志於宋.範獻子言於晉侯曰.以君命越疆而使.未致使而私飲酒.不敬二君.不可不討也.乃執樂祁.陽虎又盟公及三桓於周社.盟國人於亳社.詛於五父之衢.
冬.十二月.天王處於姑蕕.闢儋翩之亂也.
==定公七年==
===經===
七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齊侯.鄭伯.盟於鹹.齊人執衛行人.北宮結.以侵衛.齊侯.衛侯.盟於沙.大雩.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
九月.大雩.
冬.十月.
===傳===
七年春.二月.周儋翩入於儀栗以叛.齊人歸鄆陽關.陽虎居之以為政.
夏.四月.單武公.劉桓公.敗尹氏於窮谷.
秋.齊侯.鄭伯.盟於鹹.徵會於衛.衛侯欲叛晉.諸大夫不可.使北宮結如齊.而私於齊侯.曰.執結以侵我.齊侯從之.乃盟於瑣.齊國夏伐我.陽虎御季桓子.公斂處父御孟懿子.將宵軍齊師.齊師聞之.墮伏而待之.處父曰.虎不圖禍.而必死.苫夷曰.虎陷二子於難.不待有司.餘必殺女.虎懼.乃還.不敗.
冬.十一月.戊午.單子.劉子.逆王於慶氏.晉籍秦逆王.己巳.王入於王城.館於公族黨氏.而後朝於莊宮.
==定公八年==
===經===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齊.公至自侵齊.
二月.公侵齊.
三月.公至自侵齊.曹伯露卒.
夏.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公會晉師於瓦.公至自瓦.
秋.七月.戊辰.陳侯柳卒.晉士鞅帥師侵鄭.遂侵衛.葬曹靖公.
九月.葬陳懷公.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侵衛.
冬.衛侯.鄭伯.盟於曲濮.從祀先公.盜竊寶玉大弓.
===傳===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齊.門於陽州.士皆坐列.曰.顏高之弓六鈞.皆取而傳觀之.陽州人出.顏高奪人弱弓.籍丘子鉏擊之.與一人俱斃.偃且射子鉏.中頰.殪.顏息射人中眉.退曰.我無勇.吾志其目也.師退.冉猛偽傷足而先.其兄會乃呼曰.猛也殿.
三月.己丑.單子伐穀城.劉子伐儀栗.辛卯.單子伐簡城.劉子伐盂.以定王室.趙鞅言於晉侯曰.諸侯唯宋事晉.好逆其使.猶懼不至.今又執之.是絕諸侯也.將歸樂祁.士鞅曰.三年止之.無故而歸之.宋必叛晉.獻子私謂子梁曰.寡君懼不得事宋君.是以止子.子姑使溷代子.子梁以告陳寅.陳寅曰.宋將叛晉.是棄溷也.不如待之.樂祁歸卒於大行.士鞅曰.宋必叛.不如止其屍.以求成焉.乃止諸州.公侵齊.攻廩丘之郛.主人焚衝.或濡馬褐以救之.遂毀之.主人出.師奔.陽虎偽不見冉猛者.曰.猛在此必敗.猛逐之.顧而無繼.偽顛.虎曰.盡客氣也.苫越生子.將待事而名之.陽州之役獲焉.名之曰陽州.夏.齊國夏.高張.伐我西鄙.晉士鞅.趙鞅.荀寅.救我.公會晉師於瓦.範獻子執羔.趙簡子.中行文子.皆執鴈.魯於是始尚羔.晉師將盟衛侯於鄟澤.趙簡子曰.群臣誰敢盟衛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衛人請執牛耳.成何曰.衛.吾溫原也.焉得視諸侯.將歃.涉佗捘衛侯之手及捥.衛侯怒.王孫賈趨進曰.盟以信禮也.有如衛君.其敢不唯禮是事.而受此盟也.衛侯欲叛晉.而患諸大夫.王孫賈使次於郊.大夫問故.公以晉詬語之.且曰.寡人辱社稷.其改卜嗣.寡人從焉.大夫曰.是衛之禍.豈君之過也.公曰.又有患焉.謂寡人必以而子.與大夫之子為質.大夫曰.苟有益也.公子則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負羈絏以從.將行.王孫賈曰.苟衛國有難.工商未嘗不為患.使皆行而後可.公以告大夫.乃皆將行之.行有日.公朝國人.使賈問焉.曰.若衛叛晉.晉五伐我.病何如矣.皆曰.五伐我.猶可以能戰.賈曰.然則如叛之.病而後質焉.何遲之有.乃叛晉.晉人請改盟.弗許.
秋.晉士鞅會成桓公侵鄭.圍蟲牢.報伊闕也.遂侵衛.
九月.師侵衛.晉故也.季寤.公鉏極.公山不狃.皆不得志於季氏.叔孫輒無寵於叔孫氏.叔仲志不得志於魯.故五人因陽虎.陽虎欲去三桓.以季寤更季氏.以叔孫輒更叔孫氏.己更孟氏.
冬.十月.順祀先公而祈焉.辛卯.禘於僖公.壬辰.將享季氏於蒲圃而殺之.戒都車曰.癸巳至.成宰公斂處父告孟孫曰.季氏戒都車.何故.孟孫曰.吾弗聞.處父曰.然則亂也.必及於子.先備諸.與孟孫以壬辰為期.陽虎前驅.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鈹盾夾之.陽越殿.將如蒲圃.桓子咋謂林楚曰.而先皆季氏之良也.爾以是繼之.對曰.臣聞命後.陽虎為政.魯國服焉.違之徵死.死無益於主.桓子曰.何後之有.而能以我適孟氏乎.對曰.不敢愛死.懼不免主.桓子曰.往也.孟氏選圉人之壯者三百人.以為公期築室於門外.林楚怒.馬及衢而騁.陽越射之不中.築者闔門.有自門間射陽越.殺之.陽虎劫公與武叔以伐孟氏.公斂處父.帥成人.自上東門入與陽氏戰於南門之內.弗勝.又戰於棘下.陽氏敗.陽氏說甲如公宮.取寶玉大弓以出.舍於五父之衢.寢而為食其徒曰.追其將至.虎曰.魯人聞餘出.喜於徵死.何暇追餘.從者曰.嘻.速駕.公斂陽在.公斂陽請追之.孟孫弗許.陽欲殺桓子.孟孫懼而歸之.子言辨舍爵於季氏之廟而出.陽虎入於讙陽關以叛.鄭駟歂嗣子大叔為政.
==定公九年==
===經===
九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戊申.鄭伯蠆卒.得寶玉大弓.
六月.葬鄭獻公.
秋.齊侯.衛侯.次於五民.秦伯卒.
冬.葬秦哀公.
===傳===
九年春.宋公使樂大心盟於晉.且逆樂祁之屍.辭.偽有疾.乃使向巢如晉盟.且逆子梁之屍.子明謂桐門.右師出曰.吾猶衰絰.而子擊鍾.何也.右師曰.喪不在此故也.既而告人曰.已衰絰而生子.餘何故舍.鍾子明聞之.怒言於公曰.右師將不利戴氏.不肯適晉.將作亂也.不然無疾.乃逐桐門右師.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謂子然於是不忠.苟有可以加於國家者.棄其邪可也.靜女之三章.取彤管焉.竿旄何以告之.取其忠也.故用其道不棄其人.詩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思其人.猶愛其樹.況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子然無以勸能矣.
夏.陽虎歸寶玉大弓.書曰得.器用也.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
六月.伐陽關.陽虎使焚萊門.師驚.犯之而出.奔齊.請師以伐魯.曰.三加必取之.齊侯將許之.鮑文子諫曰.臣嘗為隸於施氏矣.魯未可取也.上下猶和.眾庶猶睦.能事大國.而無天菑.若之何取之.陽虎欲勤齊師也.齊師罷.大臣必多死亡.已於是乎奮其詐謀.夫陽虎有寵於季氏.而將殺季孫.以不利魯國而求容焉.親富不親仁.君焉用之.君富於季氏.而大於魯國.茲陽虎所欲傾覆也.魯免其疾.而君又收之.無乃害乎.齊侯執陽虎.將東之.陽虎願東.乃囚諸西鄙.盡借邑人之車.鍥其軸.麻約而歸之.載蔥靈.寢於其中而逃.追而得之.囚於齊.又以蔥靈逃.奔宋.遂奔晉.適趙氏.仲尼曰.
趙氏其世有亂乎.
秋.齊侯伐晉夷儀.敝無存之父將室之.辭.以與其弟.曰.此役也.不死.反必取於高國.先登.求自門出.死於霤下.東郭書讓登.犁彌從之.曰.子讓而左.我讓而右.使登者絕而後下.書左.彌先下.書與王猛息.猛曰.我先登.書斂甲曰.曩者之難.今又難焉.猛笑曰.吾從子.如驂之靳.晉車千乘.在中牟.衛侯將如五氏.卜過之.龜焦.衛侯曰.可也.衛車當其半.寡人當其半.敵矣.乃過中牟.中牟人慾伐之.衛褚師圃亡在中牟.曰.衛雖小.其君在焉.未可勝也.齊師克城而驕.其帥又賤.遇必敗之.不如從齊.乃伐齊師.敗之.齊侯致禚.媚.杏.於衛.齊侯賞犁彌.犁彌辭曰.有先登者.臣從之.皙幘而衣貍製.公使視東郭書.曰.乃夫子也.吾貺子.公賞東郭書.辭曰.彼賓旅也.乃賞犁彌.齊師之在夷儀也.齊侯謂夷儀人曰.得敝無存者.以五家免.乃得其屍.公三襚之.與之犀軒.與直蓋而先歸之.坐引者以師哭之.親推之三.
==定公十年==
===經===
十年春.王三月.及齊平.
夏.公會齊侯於夾谷.公至自夾谷.晉趙鞅帥師圍衛.齊人來歸鄆.讙.龜陰.田.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
秋.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宋樂大心出奔曹.宋公子地出奔陳.
冬.齊侯.衛侯.鄭遊速.會於安甫.叔孫州仇如齊.宋公之弟辰.暨仲佗.石彄.出奔陳.
===傳===
十年春.及齊平.
夏.公會齊侯於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於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偪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闢之.將盟.齊人加於載書曰.齊師出竟.而不以甲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茲無還揖對曰.而不反我汶陽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齊侯將享公.孔丘謂梁丘.據.曰.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也.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饗而既具.是棄禮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晉趙鞅圍衛.報夷儀也.初.衛侯伐邯鄲午於寒氏.城其西北而守之.宵熸.及晉圍衛.午以徒七十人門於衛西門.殺人於門中.曰.請報寒氏之役.涉佗曰.夫子則勇矣.然我往.必不敢啟門.亦以徒七十人.旦門焉.步左右.皆至而立.如植.日中不啟門.乃退.反役.晉人討衛之叛故.曰.由涉佗成何.於是執涉佗以求成於衛.衛人不許.晉人遂殺涉佗.成何奔燕.君子曰.此之謂棄禮.必不鈞.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涉佗亦遄矣哉.初.叔孫成子欲立武叔.公若藐固諫曰.不可.成子立之而卒.公南使賊射之.不能殺.公南為馬正.使公若為郈宰.武叔既定.使郈馬正侯犯.殺公若.不能.其圉人曰.吾以劍過朝.公若必曰.誰之劍也.吾稱子以告.必觀之.吾偽固.而授之未.則可殺也.使如之.公若曰.爾欲吳王我乎.遂殺公若.侯犯以郈叛.武叔懿子圍郈.弗
克.
秋.二子及齊師復圍郈.弗克.叔孫謂郈工師駟赤曰.郈非唯叔孫氏之憂.社稷之患也.將若之何.對曰.臣之業.在揚水卒章之四言矣.叔孫稽首.駟赤謂侯犯曰.居齊魯之際而無事.必不可矣.子盍求事於齊以臨民.不然.將叛.侯犯從之.齊使至.駟赤與郈人為之宣言於郈中.曰.侯犯將以郈易於齊.齊人將遷郈民.眾兇懼.駟赤謂侯犯曰.眾言異矣.子不如易於齊.與其死也.猶是郈也.而得紓焉.何必此.齊人慾以此偪魯.必倍與子地.且盍多舍甲於子之門.以備不虞.侯犯曰.諾.乃多舍甲焉.侯犯請易於齊.齊有司觀郈將至.駟赤使周走呼曰.齊師至矣.郈人大駭.介侯犯之門甲.以圍侯犯.駟赤將射之.侯犯止之.曰.謀免我.侯犯請行.許之.駟赤先如宿.侯犯殿.每出一門.郈人閉之.及郭門.止之曰.子以叔孫氏之甲出.有司若誅之.群臣懼死.駟赤曰.叔孫氏之甲有物.吾未敢以出.犯謂駟赤曰.子止而與之數.駟赤止而納魯人.侯犯奔齊.齊人乃致郈.宋公子地嬖蘧富臘.十一分其室.而以其五與之.公子地有白馬四.公嬖向魋.魋欲之.公取而朱其尾鬣以與之.地怒.使其徒抶魋而奪之.魋懼將走.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母弟辰曰.子分室以與獵也.而獨卑魋.亦有頗焉.子為君禮.不過出竟.君必止子.公子地出奔陳.公弗止.辰為之請.弗聽.辰曰.是我迋吾兄也.吾以國人出.君誰與處.
冬.母弟辰.暨仲佗.石彄.出奔陳.武叔聘於齊.齊侯享之.曰.子叔孫.若使郈在君之他竟.寡人何知焉.屬與敝邑際.故敢助君憂之.對曰.非寡君之望也.所以事君.封疆社稷是以.敢以家隸.勤君之執事.夫不令之臣.天下之所惡也.君豈以為寡君賜.
==定公十一年==
===經===
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地.自陳入於蕭以叛.
夏.四月.
秋.宋樂大心自曹入於蕭.
冬.及鄭平.叔還如鄭蒞盟.
===傳===
十一年春.宋公母弟辰.暨仲佗.石彄.公子地.入於蕭以叛.
秋.樂大心從之.大為宋患.寵向魋故也.
冬.及鄭平.始叛晉也.
==定公十二年==
===經===
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
夏.葬薛襄公.叔孫州仇帥師墮郈.衛公孟彄帥師伐曹.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墮費.
秋.大雩.
冬.十月.癸亥.公會齊侯盟於黃.
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公至自黃.
十有二月.公圍成.公至自圍成.
===傳===
十二年夏.衛公孟彄伐曹.克郊還.滑羅殿.未出.不退於列.其御曰.殿而在列.其為無勇乎.羅曰.與其素厲.寧為無勇.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於是叔孫氏墮郈.季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帥費人以襲魯.公與三子入於季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仲尼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墮費.將墮成.公斂處父謂孟孫.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障也.無成是無孟氏也.子
偽不知.我將不墜.
冬.十二月.公圍成弗克.
==定公十三年==
===經===
十有三年春.齊侯.衛侯.次於垂葭.
夏.築蛇淵囿.大蒐於比蒲.衛公孟彄帥師伐曹.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
冬.晉荀寅.士吉射.入於朝歌以叛.晉趙鞅歸於晉.薛弒其君比.
===傳===
十三年春.齊侯.衛侯.次於垂葭.實郥氏.使師伐晉.將濟河.諸大夫皆曰不可.邴意茲曰可.銳師伐河內.傳必數日而後及絳.絳不三月.不能出河.則我既濟水矣.乃伐河內.齊侯皆斂諸大夫之軒.唯邴意茲乘軒.齊侯欲與衛侯乘.與之宴.而駕乘廣.載甲焉.使告曰.晉師至矣.齊侯曰.比君之駕也.寡人請攝.乃介而與之乘.驅之.或告曰.無晉師.乃止.晉趙鞅謂邯鄲午曰.歸我衛貢五百家.吾舍諸晉陽.午許諾.歸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衛是以為邯鄲.而寘諸晉陽.絕衛之道也.不如侵齊而謀之.乃如之.而歸之於晉陽.趙孟怒.召午而囚諸晉陽.使其從者說劍而入.涉賓不可.乃使告邯鄲人曰.吾私有討於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遂殺午.趙稷.涉賓.以邯鄲叛.
夏.六月.上軍司馬籍秦圍邯鄲.邯鄲午荀寅之甥也.荀寅範吉射之姻也.而相與睦.故不與圍.邯鄲將作亂.董安於聞之.告趙孟曰.先備諸.趙孟曰.晉國有命.始禍者死.為後可也.安於曰.與其害於民.寧我獨死.請以我說.趙孟不可.
秋.七月.範氏中行氏伐趙氏之宮.趙鞅奔晉陽.晉人圍之.範皋夷無寵於範吉射.而欲為亂於範氏.梁嬰父嬖於知文子.文子欲以為卿.韓簡子與中行文子相惡.魏襄子亦與範昭子相惡.故五子謀將逐荀寅.而以梁嬰父代之.逐範吉射而以範皋夷代之.荀躒言於晉侯曰.君命大臣.始禍者死.載書在河.今三臣始禍.而獨逐鞅.刑已不鈞矣.請皆逐之.
冬.十一月.荀躒.韓不信.魏曼多.奉公以伐範氏.中行氏.弗克.二子將伐公.齊高彊曰.三折肱知為良醫.唯伐君為不可.民弗與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未睦.可盡克也.克之.君將誰與.若先伐君.是使睦也.弗聽.遂伐公.國人助公.二子敗.從而伐之.丁未.荀寅.士吉射.奔朝歌.韓魏以趙氏為請.
十二月.辛未.趙鞅入於絳.盟於公宮.初.衛公叔文子朝而請享靈公.退見史鰌而告之.史鰌曰.子必禍矣.子富而君貪.其及子乎.文子曰.然.吾不先告子.是吾罪也.君既許我矣.其若之何.史鰌曰.無害.子臣.可以免.富而能臣.必免於難.上下同之.戌也驕.其亡乎.富而不驕者.鮮.吾唯子之見.驕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戌必與焉.及文子卒.衛侯始惡於公叔戌.以其富也.公叔戌又將去夫人之黨.夫人愬之曰.戌將為亂.
==定公十四年==
===經===
十有四年春.衛公叔戌來奔.衛趙陽出奔宋.
二月.辛巳.楚公子結.陳公孫佗人.帥師滅頓.以頓子牂歸.
夏.衛北宮結來奔.五月.於越敗吳於檇李.吳子光卒.公會齊侯.衛侯.於牽.公至自會.
秋.齊侯.宋公.會於洮.天王使石尚來歸脤.衛世子蒯瞶出奔宋.衛公孟彄出奔鄭.宋公之弟辰.自蕭來奔.大蒐於比蒲.邾子來會公.城莒父及霄.
===傳===
十四年春.衛侯逐公叔戌與其黨.故趙陽奔宋.戌來奔.梁嬰父惡董安於謂知文子曰.不殺安於.使終為政於趙氏.趙氏必得晉國.盍以其先發難也.討於趙氏.文子使告於趙孟曰.範中行氏雖信為亂.安於則發之.是安於與謀亂也.晉國有命.始禍者死.二子既伏其罪矣.敢以告.趙孟患之.安於曰.我死而晉國寧.趙氏定.將焉用生.人誰不死.吾死莫矣.乃縊而死.趙孟屍諸市.而告於知氏曰.主命戮罪人.安於既伏其罪矣.敢以告.知伯從趙孟盟.而後趙氏定.祀安於於廟.頓子牂欲事晉.背楚而絕陳好.
二月.楚滅頓.
夏.衛北宮結來奔.公叔戌之故也.吳伐越.越子勾踐禦之.陳於檇李.勾踐患吳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動.使罪人三行.屬劍於頸.而辭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於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歸死.遂自剄也.師屬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敗之.靈姑浮以戈擊闔廬.闔廬傷將指.取其一屨還.卒於陘.去檇李七里.夫差使人立於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則對曰.唯不敢忘.三年乃報越.晉人圍朝歌.公會齊侯.衛侯.於脾上樑之間.謀救範中行氏.析成鮒.小王桃甲.率狄師以襲晉.戰於絳中.不克而還.士鮒奔周.小王桃甲入於朝歌.
秋.齊侯.宋公.會於洮.範氏故也.衛侯為夫人南子召宋朝.會於洮.大子蒯聵獻盂於齊.過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大子羞之.謂戲陽速曰.從我而朝少君.少君見我.我顧乃殺之.速曰諾.乃朝夫人.夫人見大子.大子三顧.速不進.夫人見其色.啼而走曰.蒯聵將殺餘.公執其手以登臺.大子奔宋.盡逐其黨.故公孟彄出奔鄭.自鄭奔齊.大子告人曰.戲陽速禍餘.戲陽速告人曰.大子則禍餘.大子無道.使餘殺其母.餘不許.將戕於餘.若殺夫人.將以餘說.餘是故許而弗為.以紓餘死.諺曰.民保於信.吾以信義也.
冬.十二月.晉人敗範中行氏之師於潞.獲籍秦.高彊又敗鄭師.及範氏之師於百泉.
==定公十五年==
===經===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邾子來朝.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
二月.辛丑.楚子滅胡.以鬍子豹歸.
夏.五月.辛亥郊.壬申.公薨於高寢.鄭罕達帥師伐宋.齊侯.衛侯.次於渠蒢.邾子來奔喪.
秋.七月.壬申.姒氏卒.
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九月.滕子來會葬.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吳.乃克葬.辛巳.葬定姒.
冬.城漆.
===傳===
十五年春.邾隱公來朝.子貢觀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貢曰.以禮觀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於是乎取之.朝祀喪戎.於是乎觀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巳亡矣.嘉事不體.何以能久.高仰.驕也.卑俯.替也.驕近亂.替近疾.君為主.其先亡乎.吳之入楚也.鬍子盡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鬍子豹又不事楚.曰.存亡有命.事楚何為.多取費焉.二月.楚滅胡.
夏.五月.壬申.公薨.仲尼曰.賜不幸言而中.是使賜多言者也.鄭罕達敗宋師於老丘.齊侯.衛侯.次於蘧挐.謀救宋也.
秋.七月.壬申.姒氏卒.不稱夫人.不赴且不祔也.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禮也.葬定姒.不稱小君.不成喪也.
冬.城漆.書不時告也.
昭公
11
|
春秋左氏傳/哀公
|
定公
==哀公元年==
===經===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鼷鼠食郊牛,改卜牛。
夏,四月,辛巳郊。
秋,齊侯、衛侯伐晉。
冬,仲孫何忌帥師伐邾。
===傳===
元年春.楚子圍蔡.報柏舉也.裡而栽.廣丈.高倍.夫屯.晝夜九日.如子西之素.蔡人男女以辨.使疆於江汝之間.而還.蔡於是乎請遷於吳.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報檇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於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於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句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於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後雖悔之.不可食巳.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三月.越及吳平.吳入越不書.吳不告慶.越不告敗也.
夏.四月.齊侯.衛侯.救邯鄲.圍五鹿.吳之入楚也.使召陳懷公.懷公朝國人而問焉.曰.欲與楚者右.欲與吳者左.陳人從田.無田從黨.逢滑當公而進曰.臣聞國之興也以福.其亡也以禍.今吳未有福.楚未有禍.楚未可棄.吳未可從.而晉盟主也.若以晉辭.吳若何.公曰.國勝君亡.非禍而何.對曰.國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復.小國猶復.況大國乎.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楚雖無德.亦不艾殺其民.吳日敝於兵.暴骨如莽.而未見德焉.天其或者正訓楚也.禍之適吳.其何日之有.陳侯從之.及夫差克越.乃脩先君之怨.
秋.八月.吳侵陳.脩舊怨也.齊侯.衛侯.會於乾侯.救範氏也.師及齊師.衛孔圉鮮虞人伐晉.取棘蒲.吳師在陳.楚大夫皆懼曰.闔廬惟能用其民.以敗我於柏舉.今聞其嗣又甚焉.將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無患吳矣.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在國.天有菑癘.親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軍.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其所嘗者.卒乘與焉.勤恤其民.而與之勞逸.是以民不罷勞.死不知曠.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敗我也.今聞夫差.次有臺榭陂池焉.宿有妃嬙嬪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從.珍異是聚.觀樂是務.視民如讎.而用之日新.夫先自敗也已.安能敗我.
冬.十一月.晉趙鞅伐朝歌.
==哀公二年==
===經===
二年春.王二月.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癸巳.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及邾人盟於句繹.
夏.四月.丙子.衛侯元卒.滕子來朝.晉趙鞅帥師納衛世子蒯瞶於戚.
秋.八月.甲戌.晉趙鞅帥師.及鄭罕達帥師.戰於鐵.鄭師敗績.
冬.十月.葬衛靈公.
十有一月.蔡遷於州來.蔡殺其大夫公子駟.
===傳===
二年春.伐邾.將伐絞.邾人愛其土.故賂以漷沂之田而受盟.初.衛侯遊於郊.子南僕.公曰.餘無子.將立女.不對.他日又謂之.對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圖.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君命祇辱.
夏.衛靈公卒.夫人曰.命公子郢為大子.君命也.對曰.郢異於他子.且君沒於吾手.若有之.郢必聞之.且亡人之子輒在.乃立輒.
六月.乙酉.晉趙鞅納衛大子於戚.宵迷.陽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使大子絻.八人衰絰.偽自衛逆者.告於門.哭而入.遂居之.
秋.八月.齊人輸範氏粟.鄭子姚.子般.送之.士吉射逆之.趙鞅禦之.遇於戚.陽虎曰.吾車少.以兵車之旆.與罕駟兵車.先陳.罕駟自後隨而從之.彼見吾貌.必右懼心.於是乎會之.必大敗之.從之.卜戰.龜焦.樂丁曰.詩曰.爰始爰謀.爰契我龜.謀協以故.兆詢可也.簡子誓曰.範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斬艾百姓.欲擅晉國而滅其君.寡君恃鄭而保焉.今鄭為不道.棄君助臣.二三子順天明.從君命.經德義.除詬恥.在此行也.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志父無罪.君實圖之.若其有罪.絞縊以戮.桐棺三寸.不設屬闢.素車樸馬.無入於兆.下卿之罰也.甲戌.將戰.郵無恤御簡子.衛太子為右.登鐵上.望見鄭師眾.大子懼.自投於車下.子良授大子綏而乘之.曰.婦人也.簡子巡列.曰.畢萬匹夫也.七戰皆獲.有馬百乘.死於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繁羽御趙羅.宋勇為右.羅無勇麇之.吏詰之.御對曰.痁作而伏.衛大子禱曰.曾孫蒯聵.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鄭勝亂從.晉午在難.不能治亂.使鞅討之.蒯聵不敢自佚.備持矛焉.敢告無絕筋.無折骨.無面傷.以集大事.無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鄭人擊簡子中肩.斃於車中.獲其蜂旗.大子救之以戈.鄭師北.獲溫大夫趙羅.大子復伐之.鄭師大敗.獲齊粟千車.趙孟喜曰.可矣.傅傁曰.雖克鄭.猶有知在.憂未艾也.初.周人與範氏田.公孫尨稅焉.趙氏得而獻之.吏請殺之.趙孟曰.為其主也.何罪.止而與之田.及鐵之戰.以徒五百人.宵攻鄭師.取蜂旗於子姚之幕下.獻曰.請報主德.追鄭師.姚.般.公孫林.殿而射.前列多死.趙孟曰.國無小.既戰.簡子曰.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大子曰.吾救主於車.退敵於下.我右之上也.郵良曰.我兩靷將絕.吾能止之.我御之上也.駕而乘材.兩靷皆絕.吳洩庸如蔡納聘.而稍納師.師畢入.眾知之.蔡侯告大夫殺公子駟以說.哭而遷墓.冬.蔡遷於州來.
==哀公三年==
===經===
三年春.齊國夏.衛石曼姑.帥師圍戚.
夏.四月.甲午.地震.
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季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啟陽.宋樂髡帥師伐曹.
秋.七月.丙子.季孫斯卒.蔡人放其大夫公孫獵於吳.
冬.十月.癸卯.秦伯卒.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邾.
===傳===
三年春.齊衛圍戚.求援於中山.
夏.五月.辛卯.司鐸火.火踰公宮.桓僖災.救火者皆曰顧府.南宮敬叔至.命周人出御書.俟於宮曰.庀女而不在死.子服景伯至.命宰人出禮書.以待命.命不共.有常刑.校人乘馬.巾車脂轄.百官官備.府庫慎守.官人肅給.濟濡帷幕.鬱攸從之.蒙茸公屋.自大廟始.外內以悛.助所不給.有不用命.則有常刑.無赦.公父文伯至.命校人駕乘車.季桓子至.御公立於象魏之外.命救火者.傷人則止.財可為也.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亡也.富父槐至.曰.無備而官辦者.猶拾瀋也.於是乎去表之稿.道還公宮.孔子在陳.聞火.曰.其桓僖乎.劉氏.範氏.世為婚姻.萇弘事劉文公.故周與範氏.趙鞅以為討.
六月.癸卯.周人殺萇弘.
秋.季孫有疾.命正常曰.無死.南孺子之子.男也.則以告而立之.女也.則肥也可.季孫卒.康子即位.既葬.康子在朝.南氏生男正常.載以如朝.告曰.夫子有遺言.命其圉臣曰.南氏生男.則以告於君.與大夫.而立之.今生矣.男也.敢告.遂奔衛.康子請退.公使共劉視之.則或殺之矣.乃討之.召正常.正常不反.
冬.十月.晉趙鞅圍朝歌.師於其南.荀寅伐其郛.使其徒自北門入.己犯師而出.癸丑.奔邯鄲.
十一月.趙鞅殺士皋夷.惡範氏也.
==哀公四年==
===經===
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盜殺蔡侯申.蔡公孫辰出奔吳.葬秦惠公.宋人執小邾子.
夏.蔡殺其大夫公孫姓.公孫霍.晉人執戎蠻子赤歸於楚.城西郛.
六月.辛丑.亳社災.
秋.八月.甲寅.滕子結卒.
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葬滕頃公.
===傳===
四年春.蔡昭侯將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公孫翩逐而射之.入於家人而卒.以兩矢門之.眾莫敢進.文之鍇後至.曰.如牆而進.多而殺二人.鍇執弓而先.翩射之.中肘.鍇遂殺之.故逐公孫辰.而殺公孫姓.公孫盱.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左司馬販.申公壽餘.葉公諸梁.致蔡於負函.致方城之外於繒關.曰.吳將泝江入郢.將奔命焉.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單浮餘圍蠻氏.蠻氏潰.蠻子赤奔晉陰地.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上雒.左師軍於菟和.右師軍於倉野.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若將不廢.寡君之願也.不然.將通於少.習以聽命.士蔑請諸趙孟.趙孟曰.晉國未寧.安能惡於楚.必速與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將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且將為之卜.蠻子聽卜.遂執之.與其五大夫.以畀楚師於三戶.司馬致邑立宗焉.以誘其遺民.而盡俘以歸.
秋.七月.齊陳乞.弦施.衛甯跪.救範氏.庚午.圍五鹿.
九月.趙鞅圍邯鄲.
冬.十一月.邯鄲降.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
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墮臨.國夏伐晉.取邢.任.欒.鄗.逆畤.陰人.盂.壺口.會鮮虞.納荀寅於柏人.
==哀公五年==
===經===
五年春.城毗.
夏.齊侯伐宋.晉趙鞅帥師伐衛.
秋.九月.癸酉.齊侯杵臼卒.
冬.叔還如齊.
閏月.葬齊景公.
===傳===
五年春.晉圍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齊.初.範氏之臣王生.惡張柳朔.言諸昭子.使為柏人.昭子曰.夫非而讎乎.對曰.私讎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也.臣敢違之.及範氏出.張柳朔謂其子.爾從主.勉之.我將止死.主生授我矣.吾不可以僭之.遂死於柏人.
夏.趙鞅伐衛.範氏之故也.遂圍中牟.齊燕姬生子.不成而死.諸子.鬻姒之子荼嬖.諸大夫恐其為大子也.言於公曰.君之齒長矣.未有大子.若之何.公曰.二三子間於憂虞.則有疾疢.亦姑謀樂.何憂於無君.公疾.使國惠子.高昭子.立荼.寘群公子於萊.
秋.齊景公卒.
冬.十月.公子嘉.公子駒.公子黔.奔衛.公子鉏.公子陽生.來奔.萊人歌之曰.景公死乎不與埋.三軍之事乎不與謀.師乎師乎.何黨之乎.鄭駟秦富而侈.嬖大夫也.而常陳卿之車服於其庭.鄭人惡而殺之.子思曰.詩曰.不解於位.民之攸塈.不守其位.而能久者鮮矣.商頌曰.不僭不濫.不敢怠皇.命以多福.
==哀公六年==
===經===
六年春.城邾瑕.晉趙鞅帥師伐鮮虞.吳伐陳.
夏.齊國夏及高張來奔.叔還會吳於柤.
秋.七月.庚寅.楚子軫卒.齊陽生入於齊.齊陳乞弒其君荼.
冬.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宋向巢帥師伐曹.
===傳===
六年春.晉伐鮮虞.治範氏之亂也.吳伐陳.復脩舊怨也.楚子曰.吾先君與陳有盟.不可以不救.乃救陳.師於城父.齊陳乞偽事高國者.每朝必驂乘焉.所從必言.諸大夫曰.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皆曰.高國得君.必偪我.盍去諸.固將謀子.子早圖之.圖之莫如盡滅之.需事之下也.及朝.則曰.彼虎狼也.見我在子之側.殺我無日矣.請就之位.又謂諸大夫曰.二子者禍矣.恃得君而欲謀二三子.曰.國之多難.貴寵之由.盡去之而後君定.既成謀矣.盍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後悔.亦無及也.大夫從之.
夏.六月.戊辰.陳乞鮑牧及諸大夫以甲入於公宮.昭子聞之.與惠子乘如公.戰於莊.敗.國人追之.國夏奔莒.遂及高張晏圉.弦施來奔.
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將救陳.卜戰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則死也.再敗楚師.不如死.棄盟逃讎.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讎乎.命公子申為王.不可.則命公子結.亦不可.則命公子啟.五辭而後許.將戰.王有疾.庚寅.昭王攻大冥.卒於城父.子閭退曰.君王舍其子而讓.群臣敢忘君乎.從君之命.順也.立君之子.亦順也.二順不可失也.與子西.子期.謀潛師閉塗.逆越女之子章立之.而後還.是歲也.有雲如眾.赤鳥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寘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遂弗禜.初.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雎章.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弗祭.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又曰.允出茲在茲.由己率常可矣.
八月.齊邴意茲來奔.陳僖子使召公子陽生.陽生駕而見南郭且於.曰.嘗獻馬於季孫.不入於上乘.故又獻此.請與子乘之.出萊門而告之故.闞止知之.先待諸外.公子曰.事未可知.反與壬也處.戒之.遂行.逮夜至於齊.國人知之.僖子使子士之母養之.與饋者皆入.
冬.十月.丁卯.立之.將盟.鮑子醉而往.其臣差車鮑點.曰.此誰之命也.陳子曰.受命於鮑子.遂誣鮑子曰.子之命也.鮑子曰.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悼公稽首曰.吾子奉義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若我不可.不必亡一公子.義則進.否則退.敢不唯子是從.廢興無以亂.則所願也.鮑子曰.誰非君之子.乃受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去鬻姒.殺王甲.拘江說.囚王豹於句竇之丘.公使朱毛告於陳子曰.微子則不及此.然君異於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匱.君二多難.敢布諸大夫.僖子不對而泣.曰.君舉不信群臣乎.以齊國之困.困又有憂.少君不可以訪.是以求長君.庶亦能容群臣乎.不然.夫孺子何罪.毛復命.公悔之.毛曰.君大訪於陳子.而圖其小.可也.使毛遷孺子於駘.不至.殺諸野幕之下.葬諸殳冒淳.
==哀公七年==
===經===
七年春.宋皇瑗帥師侵鄭.晉魏曼多帥師侵衛.
夏.公會吳於鄫.
秋.公伐邾.八月.己酉.入邾.以邾子益來.宋人圍曹.
冬.鄭駟弘帥師救曹.
===傳===
七年春.宋師侵鄭.鄭叛晉故也.晉師侵衛.衛不服也.
夏.公會吳於鄫.吳來徵百牢.子服景伯對曰.先王未之有也.吳人曰.宋百牢我.魯不可以後宋.且魯牢晉大夫過十.吳王百牢.不亦可乎.景伯曰.晉範鞅貪而棄禮.以大國懼敝邑.故敝邑十一牢之.君若以禮命於諸侯.則有數矣.若亦棄禮.則有淫者矣.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今棄周禮.而曰必百牢.亦唯執事.吳人弗聽.景伯曰.吳將亡矣.棄天而背本.不與.必棄疾於我.乃與之.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貢辭.大宰嚭曰.國君道長.而大夫不出門.此何禮也.對曰.豈以為禮.畏大國也.大國不以禮命於諸侯.苟不以禮.豈可量也.寡君既共命焉.其老豈敢棄其國.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髮文身.臝以為飾.豈禮也哉.有由然也.反自鄫.以吳為無能為也.季康子欲伐邾.乃饗大夫以謀之.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國不信.伐小國不仁.民保於城.城保於德.失二德者.危將焉保.孟孫曰.二三子以為何如.惡賢而逆之.對曰.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今其存者.無數十焉.唯大不字小.小不事大也.知必危.何故不言.魯德如邾.而以眾加之.可乎.不樂而出.
秋‧伐邾.及範門.猶聞鍾聲.大夫諫.不聽.茅成子請告於吳.不許.曰.魯擊柝聞於邾.吳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於我.且國內豈不足.成子以茅叛.師遂入邾.處其公宮.眾師晝掠.邾眾保於繹.師宵掠.以邾子益來.獻於亳社.囚諸負瑕.負瑕故有繹.邾茅夷鴻以束帛乘韋.自請救於吳.曰.魯弱晉而遠吳.馮恃其眾而背君之盟.闢君之執事.以陵我小國.邾非敢自愛也.懼君威之不立.君威之不立.小國之憂也.若夏盟於鄫衍.秋而背之.成求
而不違.四方諸侯.其何以事君.且魯賦八百乘.君之貳也.邾賦六百乘.君之私也.以私奉貳.唯君圖之.吳子從之.宋人圍曹.鄭桓子思曰.宋人有曹.鄭之患也.不可以不救.
冬.鄭師救曹.侵宋.初.曹人或夢眾君子立於社宮.而謀亡曹.曹叔振鐸請待公孫彊.許之.旦而求之曹.無之.戒其子曰.我死.爾聞公孫彊為政.必去之.及曹伯陽即位.好田弋.曹鄙人公孫彊好弋.獲白鴈.獻之.且言田弋之說.說之.因訪政事.大說之.有寵使為司城以聽政.夢者之子乃行.彊言霸說於曹伯.曹伯從之.乃背晉而奸宋.宋人伐之.晉人不救.築五邑於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鍾.邘.
==哀公八年==
===經===
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陽歸.吳伐我.
夏.齊人取讙及闡.歸邾子益於邾.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過卒.齊人歸讙及闡.
===傳===
八年春.宋公伐曹.將還.褚師子肥殿.曹人詬之.不行.師待之.公聞之怒.命反之.遂滅曹.執曹伯.及司城彊以歸.殺之.吳為邾故.將伐魯.問於叔孫輒.叔孫輒對曰.魯有名而無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禮也.君子違不適讎國.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託也則隱.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惡廢鄉.今子以小惡而欲覆宗國.不亦難乎.若使子率.子必辭.王將使我子張疾之.王問於子洩.對曰.魯雖無與立.必有與斃.諸侯將救之.未可以得志焉.晉與齊楚輔之.是四讎也.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不救何為.三月.吳伐我.子洩率.故道險.從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於吳竟田焉.拘鄫人之漚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吳師至.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嘗為之宰.澹臺子羽之父好焉.國人懼.懿子謂景伯.若之何.對曰.吳師來.斯與之戰.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吳師克東陽而進.舍於五梧.明日.舍於蠶室.公賓庚.公甲叔子.與戰於夷.獲叔子與析朱鉏.獻於王.王曰.此同車.必使能.國未可望也.明日舍於庚宗.遂次於泗上.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屬徒七百人.三踴於幕庭.卒三百人.有若與焉.及稷門之內.或謂季孫曰.不足以害吳.而多殺國士.不如已也.乃止之.吳子聞之.一夕三遷.吳人行成.將盟.景伯曰.楚人圍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猶無城下之盟.我未及虧.而有城下之盟.是棄國也.吳輕而遠.不能久.將歸矣.請少待之.弗從.景伯負載.造於萊門.乃請釋子服何於吳.吳人許之.以王子姑曹當之.而後止.吳人盟而還.齊悼公之來也.季康子以其妹妻之.即位而逆之.季魴侯通焉.女言其情.弗敢與也.齊侯怒.
夏.五月.齊鮑牧帥師伐我.取讙及闡.或譖胡姬於齊侯.曰.安孺子之黨也.
六月.齊侯殺胡姬.齊侯使如吳請師.將以伐我.乃歸邾子.邾子又無道.吳子使大宰子餘討之.囚諸樓臺栫之以棘.使諸大夫奉大子革以為政.
秋.及齊平.
九月.臧賓如如齊蒞盟.齊閭丘明來蒞盟.且逆季姬以歸.嬖.鮑牧又謂群公子曰.使女有馬千乘乎.公子愬之.公謂鮑子.或譖子.子姑居於潞以察之.若有之.則分室以行.若無之.則反子之所.出門.使以三分之一行.半道.使以二乘.及潞.麇之以入.遂殺之.
冬.十二月.齊人歸讙及闡.季姬嬖故也.
==哀公九年==
===經===
九年春.王二月.葬杞僖公.宋皇瑗帥師取鄭師於雍丘.
夏.楚人伐陳.
秋.宋公伐鄭.
冬.十月.
===傳===
九年春.齊侯使公孟綽辭師於吳.吳子曰.昔歲寡人聞命.今又革之.不知所從.將進受命於君.鄭武子賸之嬖.許瑕求邑.無以與之.請外取.許之.故圍宋雍丘.宋皇瑗圍鄭師.每日遷舍.壘合.鄭師哭.子姚救之.大敗.
二月.甲戌.宋取鄭師於雍丘.使有能者無死.以郟張與鄭羅歸.
夏.楚人伐陳.陳即吳故也.宋公伐鄭.
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晉趙鞅卜救鄭.遇水適火.佔諸史趙.史墨.史龜.史龜曰.是謂沈陽.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齊則可.敵宋不吉.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敵.不可幹也.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水勝火.伐姜則可.史趙曰.是謂如川之滿.不可遊也.鄭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鄭則不吉.不知其他.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與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宋.鄭.甥舅也.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乃止.
冬.吳子使.來儆師伐齊.
==哀公十年==
===經===
十年春.王二月.邾子益來奔.公會吳伐齊.
三月.戊戌.齊侯陽生卒.
夏.宋人伐鄭.晉趙鞅帥師侵齊.
五月.公至自伐齊.葬齊悼公.衛公孟彄自齊歸於衛.薛伯夷卒.
秋.葬薛惠公.
冬.楚公子結帥師伐陳.吳救陳.
===傳===
十年春.邾隱公來奔.齊甥也.故遂奔齊.公會吳子.邾子.郯子.伐齊南鄙.師於鄎.齊人弒悼公.赴於師.吳子三日哭于軍門之外.徐承帥舟師.將自海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
夏‧趙鞅帥師伐齊.大夫請卜之.趙孟曰.吾卜於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襲吉.行也.於是乎取犁及轅.毀高唐之郭.侵及賴而還.
秋.吳子使來復儆師.
冬.楚子期伐陳.吳延州來季子救陳.謂子期曰.二君不務德.而力爭諸侯.民何罪焉.我請退.以為子名務德而安.民乃還.
==哀公十一年==
===經===
十有一年春.齊國書帥師伐我.
夏.陳轅頗出奔鄭.
五月.公會吳伐齊.甲戌.齊國書帥師及吳戰於艾陵.齊師敗績獲齊國書.
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母卒.
秋.十有一月.葬滕隱公.衛世叔齊出奔宋.
===傳===
十一年春.齊為鄎故.國書.高無平.帥師伐我.及清.季孫謂其宰冉求.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從.公禦諸竟.季孫曰.不能.求曰.居封疆之間.季孫告二子.二子不可.求曰.若不可.則君無出.一子帥師.背城而戰.不屬者.非魯人也.魯之群室.眾於齊之兵車.一室敵車.優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戰也.宜政在季氏.當子之身.齊人伐魯.而不能戰.子之恥也.大不列於諸侯矣.季孫使從於朝.俟於黨氏之溝.武叔呼而問戰焉.對曰.君子有遠慮.小人何知.懿子強問之.對曰.小人慮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武叔曰.是謂我不成丈夫也.退而蒐乘.孟孺子洩帥右師.顏羽御.邴洩為右.冉求帥左師.管周父御.樊遲為右.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季孫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老幼守宮.次於雩門之外.五日.右師從之.公叔務人見保者而泣曰.事充政重.上不能謀.士不能死.何以治民.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師及齊師戰於郊.齊師自稷曲.師不踰溝.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踰之.如之.眾從之.師入齊軍.右師奔.齊人從之.陳瓘.陳莊.涉泗.孟之側後入.以為殿.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林不狃之伍曰.走乎.不狃曰.誰不如.曰.然則止乎.不狃曰.惡賢.徐步而死.師獲甲首八十.齊人不能師.宵諜曰.齊人遁.冉有請從之.三季孫弗許.孟孺子語人曰.我不如顏羽.而賢於邴洩.子羽銳敏.我不欲戰而能默.洩曰.驅之.公為與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殯.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冉有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孔子曰.義也.
夏.陳轅頗出奔鄭.初轅頗為司徒.賦封田.以嫁公女.有餘.以為己大器.國人逐之.故出道渴.其族轅咺.進稻醴.粱糗.腶脯焉.喜曰.何其給也.對曰.器成而具.曰.何不吾諫.對曰.懼先行.為郊戰.故公會吳子伐齊.
五月.克博.壬申.至於嬴.中軍從王.胥門巢將上軍.王子姑曹將下軍.展如將右軍.齊國書將中軍.高無平將上軍.宗樓將下軍.陳僖子謂其弟書.爾死.我必得志.宗子陽與閭丘明相厲也.桑掩胥御國子.公孫夏曰.二子必死.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陳子行命其徒具含玉.公孫揮命其徒曰.人尋約.吳髮短.東郭書曰.三戰必死.於此三矣.使問弦多以琴.曰.吾不復見子矣.陳書曰.此行也.吾聞鼓而已.不聞金矣.甲戌.戰於艾陵.展如敗高子.國子敗胥門巢.王卒助之.大敗齊師.獲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獻於公.將戰.吳子呼叔孫曰.而事何也.對曰.從司馬王賜之甲劍鈹.曰.奉爾君事.敬無廢命.叔孫未能對.衛賜進曰.州仇奉甲從君而拜.公使大史固.歸國子之元.寘之新篋.褽之以玄纁.加組帶焉.寘書於其上.曰.天若不識不衷.何以使下國.吳將伐齊.越子率其眾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饋賂.吳人皆喜.唯子胥懼曰.是豢吳也夫.諫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面有欲於我.夫其柔服.求濟其欲也.不如早從事焉.得志於齊.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越不為沼.吳其泯矣.使醫除疾.而曰必遺類焉者.未之有也.盤庚之誥曰.其有顛越不共.則劓殄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邑.是商所以興也.今君易之.將以求大.不亦難乎.弗聽.使於齊.屬其子於鮑氏.為王孫氏.反役.王聞之.使賜之屬鏤以死.將死.曰.樹吾墓檟.檟可材也.吳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毀.天之道也.
秋.季孫命脩守備.曰.小勝大.禍也.齊至無日矣.
冬.衛大叔疾出奔宋.初疾娶於宋子朝.其娣嬖.子朝出.孔文子使疾出其妻而妻之.疾使侍人誘其初妻之娣.寘於犁.而為之一宮.如二妻.文子怒.欲攻之.仲尼止之.遂奪其妻.或淫於外州.外州人奪之軒以獻.恥是二者.故出.衛人立遺.使室孔姞.疾臣向魋.納美珠焉.與之城鉏.宋公求珠.魋不與.由是得罪.及桓氏出.城鉏人攻大叔疾.衛莊公復之.使處巢.死焉.殯於鄖.葬於少禘.初.晉悼公子憖亡在衛.使其女僕而田.大叔懿子止而飲之酒.遂聘之.生悼子.悼子即位.故夏戊為大夫.悼子亡.衛人翦夏戊.孔文子之將攻大叔也.訪於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退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文子遽止之.曰.圉豈敢度其私.訪衛國之難也.將止.魯人以幣召之.乃歸.季孫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曰.丘.不識也.三發.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對.而私於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而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訪焉.弗聽.
==哀公十二年==
===經===
十有二年春.用田賦.
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公會吳於橐皋.
秋.公會衛侯.宋皇瑗.於鄖.宋向巢帥師伐鄭.
冬.十有二月.螽.
===傳===
十二年春.王正月.用田賦.
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於吳.故不書姓.死不赴.故不稱夫人.不反哭.故言不葬小君.孔子與弔.適季氏.季氏不絻.放絰而拜.公會吳於橐皋.吳子使大宰嚭請尋盟.公不欲使.子貢對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結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巳.若猶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乃不尋盟.吳徵會於衛.初.衛人殺吳行人且姚而懼.謀於行人子羽.子羽曰.吳方無道.無乃辱吾君.不如止也.子木曰.吳方無道.國無道.必棄疾於人.吳雖無道.猶足以患衛.往也.長木之.斃無不摽也.國狗之瘈.無不噬也.而況大國乎.
秋.衛侯會吳於鄖.公及衛侯.宋皇瑗盟.而卒辭吳盟.吳人藩衛侯之舍.子服景伯謂子貢曰.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今吳不行禮於衛.而藩其君舍以難之.子盍見大宰.乃請束錦以行.語及衛故.大宰嚭曰.寡君願事衛君.衛君之來也緩.寡君懼.故將止之.子貢曰.衛君之來.必謀於其眾.其眾或欲或否.是以緩來.其欲來者.子之黨也.其不欲來者.子之讎也.若執衛君.是墮黨而崇讎也.夫墮子者.得其志矣.且合諸侯而執衛君.誰敢不懼.墮黨崇讎.而懼諸侯.或者難以霸乎.大宰嚭說.乃舍衛侯.衛侯歸.效夷言.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於夷乎.執焉.而又說其言.從之固矣.
冬.十二月.螽.季孫問諸仲尼.仲尼曰.丘聞之.火伏而後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厤過也.宋鄭之間.有隙地焉.曰.彌作.頃丘.玉暢.喦戈.鍚.子產與宋人為成曰.勿有是.及宋平元之族.自蕭奔鄭.鄭人為之城喦戈鍚.
九月.宋向巢伐鄭.取鍚.殺元公之孫.遂圍喦.
十二月.鄭罕達救喦.丙申.圍宋師.
==哀公十三年==
===經===
十有三年春.鄭罕達帥師取宋師於喦.
夏.許男成卒.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楚公子申帥師伐陳.於越入吳.
秋.公至自會.晉魏曼多帥師侵衛.葬許元公.
九月.螽.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於東方.盜殺陳夏區夫.
十有二月.螽.
===傳===
十三年春.宋向魋救其師.鄭子賸使徇曰.得桓魋者有賞.魋也逃歸.遂取宋師於喦.獲成讙.郜延.以六邑為虛.
夏.公會單平公.晉定公.吳夫差於黃池.
六月.丙子.越子伐吳.為二隧.疇無餘.謳陽.自南方先及郊.吳大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壽於姚.自泓上觀之.彌庸見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見讎而弗殺也.大子曰.戰而不克.將亡國.請待之.彌庸不可.屬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戰.彌庸獲疇無餘.地獲謳陽.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復戰.大敗吳師.獲大子友.王孫彌庸.壽於姚.丁亥.入吳.吳人告敗於王.王惡其聞也.自剄七人於幕下.
秋.七月.辛丑.盟.吳晉爭先.吳人曰.於周室.我為長.晉人曰.於姬姓.我為伯.趙鞅呼司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長幼必可知也.對曰.請姑視之.反曰.肉食者無墨.今吳王有墨.國勝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輕.不忍久.請少待之.乃先晉人.吳人將以公見晉侯.子服景伯對使者曰.王合諸侯.則伯帥侯牧以見於王.伯合諸侯.則侯帥子男以見於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職貢於吳.有豐於晉.無不及焉.以為伯也.今諸侯會.而君將以寡君見晉君.則晉成為伯矣.敝邑將改職貢.魯賦於吳八百乘.若為子男.則將半邾.以屬於吳.而如邾以事晉.且執事以伯召諸侯.而以侯終之.何利之有焉.吳人乃止.既而悔之.將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後於魯矣.將以二乘.與六人從.遲速唯命.遂囚以還.及戶牖.謂大宰曰.魯將以十月上辛.有事於上帝先王.季辛而畢.何.世有職焉.自襄以來.未之改也.若不會.祝宗將曰.吳實然.且謂魯不共.而執其賤者七人.何損焉.大宰嚭言於王曰.無損於魯.而祗為名.不如歸之.乃歸景伯.吳申叔儀.乞糧於公孫有山氏.曰.佩玉繠兮.餘無所繫之.旨酒一盛兮.餘與褐之父睨之.對曰.梁則無矣.麤則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王.欲伐宋殺其丈夫.而囚其婦人.大宰嚭曰.可勝也.而弗能居也.乃歸.
冬.吳及越平.
==哀公十四年==
===經===
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小邾射以句繹來奔.
夏‧四月.齊陳恆執其君.寘於舒州.庚戌叔還卒.
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陳宗豎出奔楚.宋向魋入於曹以叛.莒子狂卒.
六月.宋向魋自曹出奔衛.宋向巢來奔.齊人弒其君壬於舒州.
秋.晉趙鞅帥師伐衛.
八月.辛丑.仲孫何忌卒.
冬.陳宗豎自楚復入於陳.陳人殺之.陳轅買出奔楚.有星孛.饑.
===傳===
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使子路.子路辭.季康子使冉有謂之曰.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對曰.魯有事於小邾.不敢問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濟其言.是義之也.由弗能.齊簡公之在魯也.闞止有寵焉.及即位.使為政.陳成子憚之.驟顧諸朝.諸御鞅言於公曰.陳闞不可並也.君其擇焉.弗聽.子我夕.陳逆殺人.逢之.遂執以入.陳氏方睦.使疾.而遺之潘沐.備酒肉焉.饗守囚者.醉而殺之.而逃.子我盟諸陳於陳宗.初.陳豹欲為子我臣.使公孫言已.已有喪而止.既而言之.曰.有陳豹者.長而上僂.望視.事君子必得志.欲為子臣.吾憚其為人也.故緩以告.子我曰.何害.是其在我也.使為臣.他日.與之言政.說遂有寵.謂之曰.我盡逐陳氏.而立女.若何.對曰.我遠於陳氏矣.且其違者.不過數人.何盡逐焉.遂告陳氏.子行曰.彼得君.弗先.必禍子.子行舍於公宮.
夏.五月.壬申.成子兄弟.四乘如公.子我在幄.出逆之.遂入.閉門.侍人禦之.子行殺侍人.公與婦人飲酒於檀臺.成子遷諸寢.公執戈.將擊之.大史子餘曰.非不利也.將除害也.成子出舍於庫.聞公猶怒.將出曰.何所無君.子行抽劍曰.需.事之賊也.誰非陳宗.所不殺子者.有如陳宗.乃止.子我歸.屬徒攻闈與大門.皆不勝.乃出.陳氏追之.失道於弇中.適豐丘.豐丘人執之以告.殺諸郭關.成子將殺大陸子方.陳逆請而免之.以公命取車於道.及耏.眾知而東之.出雍門.陳豹與之車.弗受.曰.逆為餘請.豹與餘車.餘有私焉.事子我.而有私於其讎.何以見魯衛之士.東郭賈奔衛.庚辰.陳恆執公於舒州.公曰.吾早從鞅之言.不及此.宋桓魋之寵.害於公.公使夫人驟請享焉.而將討之.未及.魋先謀公.請以鞍易薄.公曰.不可.薄.宗邑也.乃益鞍七邑.而請享公焉.以日中為期.家備盡往.公知之.告皇野曰.餘長魋也.今將禍餘.請即救.司馬子仲曰.有臣不順.神之所惡也.而況人乎.敢不承命.不得左師不可.請以君命召之.左師每食擊鍾.聞鍾聲.公曰.夫子將食.既食.又奏.公曰.可矣.以乘車往.曰.跡人來告.曰.逢澤有介麇焉.公曰.雖魋未來.得左師吾與之田.若何.君憚告子.野曰.嘗私焉.君欲速.故以乘車逆子.與之乘.至.公告之故.拜不能起.司馬曰.君與之言.公曰.所難子者.上有天.下有先君.對曰.魋之不共.宋之禍也.敢不唯命是聽.司馬請瑞焉.以命其徒攻桓氏.其父兄故臣曰.不可.其新臣曰.從吾君之命.遂攻之子.頎騁而告桓司馬.司馬欲入.子車止之.曰.不能事君.而又伐國.民不與也.祇取死焉.向魋遂入於曹.以叛.
六月.使左師巢伐之.欲質大夫以入焉.不能.亦入於曹取質.魋曰.不可.既不能事君.又得罪於民.將若之何.乃舍之.民遂叛之.向魋奔衛.向巢來奔.宋公使止之.曰寡人與子有言矣.不可以絕向氏之祀.辭曰.臣之罪大.盡滅桓氏可也.若以先臣之故.而使有後.君之惠也.若臣則不可以入矣.司馬牛致其邑與珪焉.而適齊.向魋出於衛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焉.與之他玉.而奔齊.陳成子使為次卿.司馬牛又致其邑焉.而適吳.吳人惡之而反.趙簡子召之.陳成子亦召之.卒於魯郭門之外.阬氏葬諸丘輿.甲午.齊陳恆弒其君壬於舒州.孔丘三日齊.而請伐齊.三.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恆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孫.孔子辭.退而告人曰.吾以從大夫之後也.故不敢不言.初.孟孺子洩將圉馬於成.成宰公孫宿不受.曰孟孫為成之病.不圉馬焉.孺子怒.襲成.從者不得入.乃反.成有司使.孺子鞭之.
秋.八月.辛丑.孟懿子卒.成人奔喪.弗內.袒免哭於衢.聽共.弗許.懼.不歸.
==哀公十五年==
===經===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成叛.
夏.五月.齊高無平出奔北燕.鄭伯伐宋.
秋.八月.大雩.晉趙鞅帥師伐衛.
冬.晉侯伐鄭.及齊平.衛公孟彄出奔齊.
===傳===
十五年春.成叛於齊.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輸.
夏.楚子西.子期.伐吳.及桐汭.陳侯使公孫貞子弔焉.及良而卒.將以屍入.吳子使大宰嚭勞.且辭曰.以水潦之不時.無乃廩然隕大夫之屍.以重寡君之憂.寡君敢辭上介.芋尹蓋對曰.寡君聞楚為不道.薦伐吳國.滅厥民人.寡君使蓋備使.弔君之下吏.無祿.使人逢天之慼.大命隕隊.絕世於良.廢日共積.一日遷次.今君命逆使人曰.無以屍造於門.是我寡君之命委於草莽也.且臣聞之.曰事死如事生.禮也.於是乎有朝聘而終.以屍將事之禮.又有朝聘而遭喪之禮.若不以屍將命.是遭喪而還也.無乃不可乎.以禮防民.猶或踰之.今大夫曰.死而棄之.是棄禮也.其何以為諸侯主.先民有言曰.無穢虐士.備使奉屍將命.苟我寡君之命.達於君所.雖隕於深淵.則天命也.非君與涉人之過也.吳人內之.
秋.齊陳瓘如楚.過衛.仲由見之.曰.天或者以陳氏為斧斤.既斲喪公室.而他人有之.不可知也.其使終饗之.亦不可知也.若善魯以待時.不亦可乎.何必惡焉.子玉曰.然.吾受命矣.子使告我弟.
冬.及齊平.子服景伯如齊.子贛為介.見公孫成.曰人皆臣人.而有揹人之心.況齊人雖為子役.其有不貳乎.子.周公之孫也.多饗大利.猶思不義.利不可得.而喪宗國.將焉用之.成曰.善哉.吾不早聞命.陳成子館客.曰.寡君使恆告曰.寡君願事君如事衛君.景伯揖子贛而進之.對曰.寡君之願也.昔晉人伐衛.齊為衛故.伐晉冠氏.喪車五百.因與衛地.自濟以西.禚媚杏.以南.書社五百.吳人加敝邑以亂.齊因其病.取讙與闡.寡君是以寒心.若得視衛君之事君也.則固所願也.成子病之.乃歸成.公孫宿以其兵甲入於嬴.衛孔圉取大子蒯聵之姊.生悝.孔氏之豎渾良夫.長而美.孔文子卒.通於內.大子在戚.孔姬使之焉.大子與之言曰.苟使我入獲國.服冕乘軒.三死無與.與之盟.為請於伯姬.
閏月.良夫與大子入.舍於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羅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欒寧問之.稱姻妾以告.遂入.適伯姬氏.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與五人介.輿豭從之.迫孔悝於廁強盟之.遂劫以登臺.欒寧將飲酒.炙未熟.聞亂.使告季子.召獲駕乘車.行爵食炙.奉衛侯輒來奔.季子將入.遇子羔將出.曰.門已閉矣.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不踐其難.季子曰.食焉.不闢其難.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門.公孫敢門焉.曰.無入為也.季子曰.是公孫也.求利焉而逃其難.由.不然.利其祿.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且曰.大子無勇.若燔臺半.必舍孔叔大子聞之懼.下石乞.盂黶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孔子聞衛亂.曰.柴也.其來由也死矣.孔悝立莊公.莊公害故政.欲盡去之.先謂司徒瞞成曰.寡人離病於外久矣.子請亦嘗之.歸告褚師比.欲與之伐公.不果.
==哀公十六年==
===經===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卯.衛世子蒯聵自戚入於衛.衛侯輒來奔.
二月.衛子還成出奔宋.
夏.四月.己丑.孔丘卒.
===傳===
十六年春.瞞成.褚師比.出奔宋.衛侯使鄢武子告於周.曰蒯聵得罪於君父君母.逋竄於晉.晉以王室之故.不棄兄弟.寘諸河上.天誘其衷.獲嗣守封焉.使下臣肸.敢告執事.王使單平公對曰.肸以嘉命.來告餘一人.往謂叔父.餘嘉乃成世.復爾祿次.敬之哉.方天之休.弗敬弗休.悔其可追.
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子贛曰.君其不沒於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人.非名也.君兩失之.
六月.衛侯飲孔悝酒於平陽.重酬之.大夫皆有納焉.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載伯姬於平陽而行.及西門.使貳車反祏於西圃.子伯季子.初為孔氏臣.新登於公.請追之.遇載祏者.殺而乘其車.許公為.反祏.遇之曰.與不仁人爭.明無不勝.必使先射.射三發.皆遠許為.許為射之.殪.或以其車從.得祏於橐中.孔悝出奔宋.楚大子建之遇讒也.自城父奔宋.又闢華氏之亂於鄭.鄭人甚善之.又適晉.與晉人謀襲鄭.乃求復焉.鄭人復之如初.晉人使諜於子木.請行而期焉.子木暴虐於其私邑.邑人訴之.鄭人省之.得晉諜焉.遂殺子木.其子曰勝.在吳.子西欲召之.葉公曰.吾聞勝也.詐而亂.無乃害乎.子西曰.吾聞勝也.信而勇.不為不利.舍諸邊竟.使衛藩焉.葉公曰.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吾聞勝也.好復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復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弗從.召之使處吳竟.為白公.請伐鄭.子西曰.楚未節也.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請.許之.未起師.晉人伐鄭.楚救之.與之盟.勝怒曰.鄭人在此.讎不遠矣.勝自厲劍.子期之子平見之.曰.王孫何自厲也.曰.勝以直聞.不告女.庸為直乎.將以殺爾父.平以告子西.子西曰.勝如卵.餘翼而長之.楚國第.我死.令尹司馬.非勝而誰.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子西不悛.勝謂石乞.曰王與二卿士.皆五百人當之.則可矣.乞曰.不可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矣.乃從白公而見之.與之言.說.告之故.辭.承之以劍.不動.勝曰.不為利諂.不為威惕.不洩人言.以求媚者.去之.吳人伐慎.白公敗之.請以戰備獻.許之.遂作亂.
秋.七月.殺子西.子期.於朝.而劫惠王.子西以袂掩面而死.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終.抉豫章以殺人.而後死.石乞曰.焚庫弒王.不然不濟.白公曰.不可.殺王不祥.焚庫無聚.將何以守矣.乞曰.有楚國而治其民.以敬事神.可以得祥.且有聚矣.何患弗從.葉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子高曰.吾聞之.以險徼倖者.其求無饜.偏重必離.聞其殺齊管脩也.而後入.白公欲以子閭為王.子閭不可.遂劫以兵.子閭曰.王孫若安靖楚國.匡正王室.而後庇焉.啟之願也.敢不聽從.若將專利.以傾王室.不顧楚國.有死不能.遂殺之.而以王如高府.石乞尹門.圉公陽穴宮.負王以如昭夫人之宮.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冑.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若之何不冑.乃冑而進.又遇一人曰.君胡冑.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日以幾.若見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奮心.猶將旌君以徇於國.而反掩面以絕民望.不亦甚乎.乃免冑而進.遇箴尹固.帥其屬將與白公.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國矣.棄德從賊.其可保乎.乃從葉公.使與國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焉.對曰.餘知其死所.而長者使餘勿言.曰.不言將烹.乞曰.此事克則為卿.不克則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王孫燕奔頯黃氏.諸梁兼二事.國寧.乃使寧為令尹.使寬為司馬.而老於葉.衛侯佔夢嬖人.求酒於大叔僖子.不得.與卜人比.而告公曰.君有大臣在西南隅.弗去.懼害.乃逐大叔遺.遺奔晉.衛侯謂渾良夫曰.吾繼先君.而不得其器.若之何.良夫代執火者而言.曰.疾與亡君.皆君之子也.召之.而擇材焉.可也.若不材.器可得也.豎告大子.大子使五人輿豭從己.劫公而強盟之.且請殺良夫.公曰.其盟免三死.曰.請三之後.有罪殺之.公曰.諾哉.
==哀公十七年==
===傳===
十七年春.衛侯為虎幄於藉圃.成求令名者.而與之始食焉.大子請使良夫.良夫乘衷甸.兩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釋劍而食.大子使牽以退.數之以三罪.而殺之.
三月.越子伐吳.吳子禦之笠澤.夾水而陳.越子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譟而進.吳師分以御之.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晉趙鞅使告於衛曰.君之在晉也.志父為主.請君若大子來.以免志父.不然.寡君其曰.志父之為也.衛侯辭以難.大子又使椓之.
夏.六月.趙鞅圍衛.齊國觀.陳瓘.救衛.得晉人之致師者.子玉使服而見之.曰.國子實執齊柄.而命瓘曰.無闢晉師.豈敢廢命.子又何辱.簡子曰.我卜伐衛.未卜與齊戰.乃還.楚白公之亂.陳人恃其聚而侵楚.楚既寧.將取陳麥.楚子問帥於大師子穀.與葉公諸梁.子穀曰.右領差車.與左史老.皆相令尹司馬以伐陳.其可使也.子高曰.率賤.民慢之.懼不用命焉.子穀曰.觀丁父.鄀俘也.武王以為軍率.是以克州蓼.服隨唐.大啟群蠻.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實縣申息.朝陳蔡.封畛於汝.唯其任也.何賤之有.子高曰.天命不諂.令尹有憾於陳.天若亡之.其必令尹之子是與.君盍舍焉.臣懼右領與左史.有二俘之賤.而無其令德也.王卜之.武城尹吉.使帥師取陳麥.陳人御之.敗.遂圍陳.
秋.七月.己卯.楚公孫朝帥師滅陳.王與葉公枚卜子良.以為令尹.沈尹朱曰.吉.過於其志.葉公曰.王子而相國.過將何為.他日改卜子國.而使為令尹.衛侯夢於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被髮北面而譟曰.登此昆吾之虛.綿綿生之瓜.餘為渾良夫.叫天無辜.公親筮之.胥彌赦佔之.曰.不害.與之邑.寘之.而逃奔宋.衛侯貞卜.其繇曰.如魚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闔門塞竇.乃自後踰.
冬.十月.晉復伐衛.入其郛.將入城.簡子曰.止.叔向有言曰.怙亂滅國者無後.衛人出莊公.而與晉平.晉立襄公之孫般師而還.
十一月.衛侯自鄄入.般師出.初.公登城以望.見戎州.問之.以告.公曰.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翦之.公使匠久.公欲逐石圃.未及而難作.辛巳.石圃因匠氏攻公.公闔門而請.弗許.踰於北方而隊.折股.戎州人攻之.大子疾.公子青.踰從公.戎州人殺之.公入於戎州己氏.初.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髮美.使髡之.以為呂姜鬄.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與女璧.己氏曰.殺女.璧其焉往.遂殺之.而取其璧.衛人復公孫般師而立之.
十二月.齊人伐衛.衛人請平.立公子起.執般師以歸.舍諸潞.公會齊侯盟於蒙.孟武伯相.齊侯稽首.公拜.齊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無所稽首.武伯問於高柴曰.諸侯盟.誰執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吳公子姑曹.發陽之役.衛石魋.武伯曰.然則彘也.宋皇瑗之子麇.有友曰田丙.而奪其兄劖般邑.以與之.劖般慍而行.告桓司馬之臣子儀克.子儀克適宋.告夫人曰.麇將納桓氏.公問諸子仲.初.子仲將以杞姒之子.非我為子.麇曰.必立伯也.是良材.子仲怒.弗從.故對曰.右師則老矣.不識麇也.公執之.皇瑗奔晉.召之.
==哀公十八年==
===傳===
十八年春.宋殺皇瑗.公聞其情.復皇氏之族.使皇緩為右師.巴人伐楚.圍鄾.初.右司馬子國之卜也.觀瞻曰.如志.故命之.及巴師至.將卜師.王曰.寧如志.何卜焉.使帥師而行.請承.王曰.寢尹工尹.勤先君者也.
三月.楚公孫寧.吳由於.薳固.敗巴師於鄾.故封子國於析.君子曰.惠王知志.夏書曰.官佔.唯能蔽志.昆命於元龜.其是之謂乎.志曰.聖人不煩卜筮.惠王其有焉.
夏.衛石圃逐其君起.起奔齊.衛侯輒自齊復歸.逐石圃.而復石魋.與大叔遺.
==哀公十九年==
===傳===
十九年春.越人侵楚.以誤吳也.
夏.楚公子慶.公孫寬.追越師.至冥.不及.乃還.
秋.楚沈諸梁伐東夷.三夷男女.及楚師盟於敖.
冬.叔青如京師.敬王崩故也.
==哀公二十年==
===傳===
二十年春.齊人來徵會.夏.會於廩丘.為鄭故.謀伐晉.鄭人辭諸侯.
秋.師還.吳公子慶忌驟諫吳子曰.不改必亡.弗聽.出居於艾.遂適楚.聞越將伐吳.
冬.請歸平越.遂歸欲除不忠者以說于越.吳人殺之.
十一月.越圍吳.趙孟降於喪食.楚隆曰.三年之喪.親暱之極也.主又降之.無乃有故乎.趙孟曰.黃池之役.先主與吳王有質.曰.好惡同之.今越圍吳.嗣子不廢舊業.而敵之.非晉之所能及也.吾是以為降.楚隆曰.若使吳王知之.若何.趙孟曰.可乎.隆曰.請嘗之.乃往.先造于越軍曰.吳犯間上國多矣.聞君親討焉.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從.請入視之.許之.告於吳王曰.寡人之老無恤.使陪臣隆.敢展謝其不共.黃池之役.君之先臣志父.得承齊盟.曰.好惡同之.今君在難.無恤不敢憚勞.非晉國之所能及也.使陪臣敢展布之.王拜稽首曰.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為大夫憂.拜命之辱.與之一簞珠.使問趙孟.曰.句踐將生憂寡人.寡人死之不得矣.王曰.溺人必笑.吾將有問也.史黯何以得為君子.對曰.黯也.進不見惡.退無謗言.王曰.宜哉.
==哀公二十一年==
===傳===
二十一年夏.五月.越人始來.
秋.八月.公及齊侯.邾子.盟於顧.齊人責稽首.因歌之.曰.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唯其儒書.以為二國憂.是行也.公先至於陽穀.齊閭丘息曰.君辱舉玉趾.以在寡君之軍.群臣將傳遽以告寡君.比其復也.君無乃勤.為僕人之未次.請除館於舟道.辭曰.敢勤僕人.
==哀公二十二年==
===傳===
二十二年夏.四月.邾隱公自齊奔越.曰.吳為無道.執父立子.越人歸之.大子革奔越.
冬.十一月.丁卯.越滅吳.請使吳王居甬東.辭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縊.越人以歸.
==哀公二十三年==
===傳===
二十三年春.宋景曹卒.季康子使冉有弔.且送葬.曰.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與有職競焉.是以不得助執紼.使求從輿人.曰.以肥之得備彌甥也.有不腆先人之產馬.使求薦諸夫人之宰.其可以稱旌繁乎.
夏.六月.晉荀瑤伐齊.高無平帥師御之.知伯視齊師.馬駭遂驅之.曰.齊人知餘旗.其謂餘畏而反也.及壘而還.將戰.長武子請卜.知伯曰.君告於天子.而卜之以守龜於宗祧.吉矣.吾又何卜焉.且齊人取我英丘.君命瑤.非敢耀武也.治英丘也.以辭伐罪足矣.何必卜.壬辰.戰於犁丘.齊師敗績.知伯親禽顏庚.
秋.八月.叔青如越.始使越也.越諸鞅來聘.報叔青也.
==哀公二十四年==
===傳===
二十四年夏.四月.晉侯將伐齊.使來乞師.曰.昔臧文仲以楚師伐齊取穀.宣叔以晉師伐齊.取汶陽.寡君欲徼福於周公.願乞靈於臧氏.臧石帥師會之.取廩丘.軍吏令繕.將進.萊章曰.君卑政暴.往歲克敵.今又勝都.天奉多矣.又焉能進.是躗言也.役將班矣.晉師乃還.餼臧石牛.大史謝之.曰.以寡君之在行.牢禮不度.敢展謝之.邾子又無道.越人執之以歸.而立公子何.何亦無道.公子荊之母嬖.將以為夫人.使宗人釁夏獻其禮.對曰.無之.公怒曰.女為宗司.立夫人.國之大禮也.何故無之.對曰.周公及武公娶於薛.孝.惠.娶於商.自桓以下娶於齊.此禮也.則有若以妾為夫人.則固無其禮也.公卒立之.而以荊為大子.國人始惡之.
閏月.公如越.得大子適郢.將妻公.而多與之地.公孫有山.使告於季孫.季孫懼.使因大宰嚭.而納賂焉.乃止.
==哀公二十五年==
===傳===
二十五年夏.五月.庚辰.衛侯出奔宋.衛侯為靈臺於藉圃.與諸大夫飲酒焉.褚師聲子襪而登席.公怒.辭曰.臣有疾異於人.若見之.君將嘔之.是以不敢.公愈怒.大夫辭之.不可.褚師出.公戟其手.曰.必斷而足.聞之.褚師與司寇亥乘.曰.今日幸而後亡.公之入也.奪南氏邑.而奪司寇亥政.公使侍人納公文懿子之車於池.初.衛人翦夏丁氏.以其帑賜彭封彌子.彌子飲公酒.納夏戊之女.嬖.以為夫人.其弟期大叔疾之從孫甥也.少畜於公.以為司徒.夫人寵衰.期得罪公使三匠久.公使優狡盟拳彌.而甚近信之.故褚師比.公孫彌牟.公文要.司寇亥.司徒期.因三匠與拳彌以作亂.皆執利兵.無者執斤.使拳彌入於公宮.而自大子疾之宮.譟以攻公.鄄子士請禦之.彌援其手曰.子則勇矣.將若君何.不見先君乎.君何所不逞欲.且君嘗在外矣.豈必不反.當今不可.眾怒難犯.休而易間也.乃出.將適蒲.彌曰.晉無信.不可.將適鄄.彌曰.齊晉爭我.不可.將適泠.彌曰.魯不足與.請適城鉏.以鉤越.越有君.乃適城鉏.彌曰.衛盜不可知也.請速.自我始.乃載寶以歸.公為支離之卒.因祝史揮以侵衛.衛人病之.懿子知之.見子之.請逐揮.文子曰.無罪.懿子曰.彼好專利而妄.夫見君之入也.將先道焉.若逐之.必出於南門.而適君所.夫越新得諸侯.將必請師焉.揮在朝.使吏遣諸其室.揮出.信弗內.五日.乃館諸外裡.遂有寵.使如越請師.
六月.公至自越.季康子.孟武伯.逆於五梧.郭重僕.見二子曰.惡言多矣.君請盡之.公宴於五梧.武伯為祝.惡郭重曰.何肥也.季孫曰.請飲彘也.以魯國之密邇仇讎.臣是以不獲從君.克免於大行.又謂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飲酒不樂.公與大夫始有惡.
==哀公二十六年==
===傳===
二十六年夏.五月.叔孫舒帥師會越皋如.後庸.宋樂茷.納衛侯.文子欲納之.懿子曰.君愎而虐.少待之.必毒於民.乃睦於子矣.師侵外州.大獲.出禦之.大敗.掘褚師定子之墓.焚之於平莊之上.文子使王孫齊私於皋如.曰.子將大滅衛乎.抑納君而已乎.皋如曰.寡君之命無他.納衛君而已.文子致眾而問焉.曰.君以蠻夷伐國.國幾亡矣.請納之.眾曰.勿納.曰.彌牟亡而有益.請自北門出.眾曰.勿出.重賂越人.申開守陴而納公.公不敢入.師還.立悼公.南氏相之.以城鉏與越人.公曰.期則為此.令苟有怨於夫人者報之.司徒期聘於越.公攻而奪之幣.期告王.王命取之.期以眾取之.公怒.殺期之甥之為大子者.遂卒于越.宋景公無子.取公孫周之子得.與啟.畜諸公宮.未有立焉.於是皇緩為右師.皇非我為大司馬.皇懷為司徒.靈不緩為左師.樂茷為司城.樂朱鉏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聽政.因大尹以達.大尹常不告.而以其欲.稱君命以令.國人惡之.司城欲去大尹.左師曰.縱之.使盈其罪.重而無基.能無敝乎.
冬十月.公遊於空澤.辛巳.卒於連中.大尹興空澤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宮.使召六子曰.聞下有師.君請六子畫.六子至.以甲劫之.曰君有疾病.請二三子盟.乃盟於少寢之庭.曰無為公室不利.大尹立啟.奉喪殯於大宮.三日而後國人知之.司城茷使宣言於國曰.大尹惑蠱其君而專其利.令君無疾而死.死又匿之.是無他矣.大尹之罪也.得夢啟.北首而寢於廬門之外.已為鳥而集於其上.咮加於南門.尾加於桐門.曰.餘夢美.必立.大尹謀.曰.我不在盟.無乃逐我.復盟之乎.使祝為載書.六子在唐孟.將盟之.祝襄以載書告皇非我.皇非我因子潞.門尹得.左師謀曰.民與我.逐之乎.皆歸授甲.使徇於國曰.大尹惑蠱其君.以陵虐公室.與我者.救君者也.眾曰.與之.大尹徇曰.戴氏.皇氏.將不利公室.與我者.無憂不富.眾曰.無別.戴氏皇氏欲伐公.樂得曰.不可.彼以陵公有罪.我伐公.則甚焉.使國人施於大尹.大尹奉啟以奔楚.乃立得司城為上卿.盟曰.三族共政.無相害也.衛出公自城鉏.使以弓問子贛.且曰.吾其入乎.子贛稽首受弓.對曰.臣不識也.私於使者曰.昔成公孫於陳.甯武子.孫莊子.為宛濮之盟.而君入.獻公孫於衛齊.子鮮.子展.為夷儀之盟.而君入.今君再在孫矣.內不聞獻之親.外不聞成之卿.則賜不識所由入也.詩曰.無競惟人.四方其順之.若得其人.四方以為主.而國於何有.
==哀公二十七年==
===傳===
二十七年春.越子使後庸來聘.且言邾田.封於駘上.
二月.盟於平陽.三子皆從.康子病之.言及子贛.曰.若在此.吾不及此夫.武伯曰.然何不召.曰.固將召之.文子曰.他日請念.
夏.四月.己亥.季康子卒.公弔焉.降禮.晉荀瑤帥師伐鄭.次於桐丘.鄭駟弘請救於齊.齊師將興.陳子屬孤子.三日朝.設乘車兩馬.繫五邑焉.召顏涿聚之子晉.曰.隰之役.而父死焉.以國之多難.未女恤也.今君命女以是邑也.服車而朝.毋廢前勞.乃救鄭.及留舒.違穀七里.穀人不知.及濮.雨不涉.子思曰.大國在敝邑之宇下.是以告急.今師不行.恐無及也.成子衣製杖戈.立於阪上.馬不出者.助之鞭之.知伯聞之.乃還.曰.我卜伐鄭.不卜敵齊.使謂成子曰.大夫陳子.陳之自出.陳之不祀.鄭之罪也.故寡君使瑤察陳衷焉.謂大夫其恤陳乎.若利本之顛.瑤何有焉.成子怒曰.多陵人者皆不在.知伯其能久乎.中行文子告成子.曰.有自晉師告寅者.將為輕車千乘.以厭齊師之門.則可盡也.成子曰.寡君命恆曰.無及寡.無畏眾.雖過千乘.敢闢之乎.將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間.公遊於陵阪.遇孟武伯於孟氏之衢.曰.請有問於子.餘及死乎.對曰.臣無由知之.三問.卒辭不對.公欲以越伐魯.而去三桓.
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孫有陘氏.因孫於邾.乃遂如越.國人施公孫有山氏.悼之四年.晉荀瑤帥師圍鄭.未至鄭駟弘曰.知伯愎而好勝.早下之.則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門於桔柣之門.鄭人俘酅魁壘.賂之以知政.閉其口而死.將門.知伯謂趙孟.入之.對曰.主在此.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為子.對曰.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知伯不悛.趙襄子由是惎知伯.遂喪之.知伯貪而愎.故韓魏反而喪之.
定公
12
|
贈婦詩
|
贈婦詩
秦嘉。字士會。隴西人也。為郡上掾。其妻徐淑寢疾。還家。不獲靣別。贈詩云爾。
其一
人生譬朝露 居世多屯蹇
憂艱常早至 歡會常苦晚
念當奉時役 去爾日遙遠
遣車迎子還 空往復空返
省書情悽愴 臨食不能飯
獨坐空房中 誰與相勸勉
長夜不能眠 伏枕獨輾轉
憂來如尋環 匪席不可卷
其二
皇靈無私親 為善荷天祿
傷我與爾身 少小罹煢獨
既得結大義 歡樂若不足
念當遠離別 思念敘欵曲
河廣無舟梁 道近隔邱陸
臨路懷惆悵 中駕正躑躅
浮雲起高山 悲風激深谷
良馬不回鞍 輕車不轉轂
針藥可屢進 愁思難為數
貞士篤終始 思義不可屬
其三
肅肅僕夫徵 鏘鏘揚和鈴
清晨當引邁 束帶待雞鳴
顧看空室中 髣髴想姿形
一別懷萬恨 起坐為不甯
何用敘我心 遺思致欵誠
寶釵可耀首 明鏡可鑒形
芳香去垢穢 素琴有清聲
詩人感木瓜 乃欲答瑤瓊
媿彼贈我厚 慙此往物輕
雖知未足報 貴用敘我情
|
答詩
|
50%
答詩
妾身兮不令 嬰疾兮來歸
沉滯兮家門 歷時兮不差
曠廢兮侍覲 情敬兮有違
君今兮奉命 遠適兮京師
悠悠兮離別 無因兮敘懷
瞻望兮踴躍 佇立兮徘徊
思君兮感結 夢想兮容輝
君發兮引邁 去我兮日乖
恨無兮羽翼 高飛兮相追
長吟兮永歎 淚下兮霑兮
Category:五言古詩
Category:徐淑
|
室思
|
75%
室思
其一
沉陰結愁憂 愁憂為誰興
念與君相別 各在天一方「相」,一作「生」
良會未有期 中心摧且傷
不聊憂飡食 慊慊常饑空
端坐而無為 髣髴君容光
其二
峩峩高山首 悠悠萬裡道
君去日已遠 鬱結令人老「日已遠」,一作「已日遠」
人生一世間 忽若暮春草
時不可再得 何為自愁惱
每誦昔鴻恩 賤軀焉足保
其三
浮雲何洋洋 願因通吾辭
飄颻不可寄 徙倚徒相思
人離皆復會 君獨無返期
自君之出矣 明鏡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 何有窮已時
其四
慘慘時節盡 蘭華凋復零
喟然長歎息 君期慰我情
展轉不能寐 長夜何緜緜
躡履起出戶 仰觀三星連
自恨志不遂 泣涕如湧泉
其五
思君見巾櫛 以益我勞勤
安得鴻鸞羽 覯此心中人
誠心亮不遂 搔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見 復會無因緣
故如比目魚 今隔如參辰
其六
人靡不有初 想君能終之
別來歷年歲 舊恩何可期「恩」,一作「思」
重新而忘故 君子所尤譏
寄身雖在遠 豈忘君須臾
既厚不為薄 想君時見思
==註釋==
|
定情詩
|
定情詩
<CENTER>
我出東門遊,邂逅承清塵。
思君即幽房,侍寢執衣巾。
時無桑中契,迫此路側人。
我即媚君姿,君亦悅我顏。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何以致殷勤,約指一雙銀。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繫肘後。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何以結恩情,佩玉綴羅纓。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何以慰別離,耳後瑇瑁釵。
何以答歡悅,紈素三條裾。
何以結愁悲,白絹雙中衣。
與我期何所,乃期東山隅。
日旰兮不至,谷風吹我襦。
遠望無所見,涕泣起踟躕。
與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陽。
日中兮不來,凱風吹我裳。
逍遙莫誰覩,望君愁我腸。
與我期何所,乃期西山側。
日夕兮不來,躑躅長歎息。
遠望涼風至,俯仰正衣服。
與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
日暮兮不來,淒風吹我衿。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
愛身以何為,惜我華色時。
中情既欵欵,然後剋密期。
褰衣躡茂草,謂君不我欺。
厠此醜陋質,徙倚無所之。
自傷失所欲,淚下如連絲。
category:五言古詩
category:繁欽
|
於清河見輓船士新婚與妻別
|
於清河見輓船士新婚與妻別
與君結新婚,宿昔當別離。
涼風動秋草,蟋蟀鳴相隨。
冽冽寒蟬吟,蟬吟抱枯枝。
枯枝時飛揚,身體忽遷移。
不悲身遷移,但惜歲月馳。
歲月無窮極,會合安可知。
願為雙黃鵠,比翼戲清池。
Category:古體詩
Category:五言古詩
|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
|
< 政府檔案
__NOTOC__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
國發〔2006〕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服務於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全面增強地質勘查的資源保障能力和服務功能,促進地質工作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作出如下決定:
===一、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地質工作===
(一)充分認識地質工作的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地質工作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地質勘查和科學研究成就顯著,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地質事業有了新的發展。但是,當前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存在體制不順、活力不足、投入不夠、功能不強和人才缺乏等問題,特別是礦產資源勘查滯後,重要資源可採儲量下降,難以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強地質工作,是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城鄉建設、開展國土整治的重要基礎,是防治地質災害、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手段。必須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提高對地質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責任意識和緊迫感,切實加強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等工作。
(二)加強地質工作的總體要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統籌地質工作部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統籌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地質勘查,統籌礦產地質勘查與環境地質勘查,統籌國內地質事業發展與地質領域對外開放。深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地質勘查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轉變,加快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地質工作體系。切實加強重要礦產資源勘查,努力實現地質找礦新的重大突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資源保障和基礎支撐。
(三)加強地質工作的基本原則。堅持立足國內、適度超前、突出重點、完善體制、依靠科技。充分挖掘國內資源潛力,加大找礦力度,提高資源供給能力和保障程度。面向社會需求,搞好統籌規劃,超前部署和開展地質勘查。集中力量加強礦產資源勘查,突出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勘查工作,增加資源地質儲量。建立政府與企業合理分工、相互促進的地質勘查體系,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負其責、相互協調的地質工作管理體制,形成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資金投入的良性迴圈機制。推進地質理論研究與創新,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地質工作現代化步伐。
===二、明確地質工作主要任務===
(四)突出能源礦產勘查。能源礦產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必須放在地質勘查的首要位置。按照深化東(中)部、發展西部、加快海域、開闢新區、拓展海外的方針,重點加強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等主要含油氣盆地勘查,積極探索陸地新區、新領域、新層系和重點海域勘查,切實增加可採儲量。加快神東、陝北、晉北、魯西、兩淮等大型煤炭基地普查和必要的詳查,加強南方缺煤省區和邊遠地區的煤炭勘查。加強鈾礦勘查,儘快探明一批新的礦產地。積極開展煤層氣、油頁岩、油砂、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能源資源的調查評價和勘查。
(五)加強非能源重要礦產勘查。非能源礦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以國內急缺的重要礦產資源為主攻礦種,兼顧部分優勢礦產資源,按照東部攻深找盲、中部發揮特色、西部重點突破、境外優先周邊的方針,實施礦產資源保障工程。重點加強鐵、銅、鋁、鉛、鋅、錳、鎳、鎢、錫、鉀鹽、金等礦產勘查。在西南三江、雅魯藏布江、天山、南嶺、大興安嶺等重點金屬成礦區帶,合理部署礦產普查,引導和鼓勵商業性勘查,形成一批重要資源基地。繼續實施國土資源大調查,積極開展礦產遠景調查和綜合研究,加大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力度,科學評估區域礦產資源潛力,為科學部署礦產資源勘查提供依據。
(六)做好礦山地質工作。礦山地質工作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延長現有礦山服務年限意義重大。按照理論指導、技術優先、探邊摸底、外圍拓展的方針,搞好礦山地質工作。加強礦山生產過程中的補充勘探,指導科學開採。加快危機礦山、現有油氣田和資源枯竭城市接替資源勘查,大力推進深部和外圍找礦工作。開展共生伴生礦產和尾礦的綜合評價、勘查和利用。做好礦山關閉和復墾階段的地質工作。
(七)提高基礎地質調查程度。基礎地質調查是提高國土調查程度的基本手段。在重要經濟區域、重點成礦區帶、重大地質問題地區,按照多目標、多學科、多技術的要求,系統開展區域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地質等調查,建立地質圖文更新機制,為社會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質資訊服務。實施海洋地質保障工程,開展區域海洋地質調查,進行海岸帶、大陸架和海底地質情況探測,系統掌握海洋地質基礎資料,摸清海域油氣資源潛力。積極參與國際海洋地質調查計劃和國際海底礦產資源勘查活動。
(八)強化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調查監測。地質環境特別是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是減少地質災害損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工作。實施地質環境保障工程,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水平。完善全國地下水監測網路,加強地下水動態調查評價和過量開採與汙染的監測。儘快完成重點地區地質災害普查,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繼續做好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建設以及鄉村建設前期地質勘查,搞好西電東送、南水北調、交通網路建設等重大工程的地質基礎工作。強化地質災害易發區工程建設和城鎮規劃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全面推進農業地質、城市地質、礦山環境地質調查工作。
(九)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建立健全地質資料資訊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建設國家地質資料資料中心和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採投資環境資訊服務系統。嚴格執行地質資料匯交制度,開展地質資料專項清理,推進地質資料的研究開發,充分發揮現有地質資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複和資料浪費。全面公開地質資料目錄,推進地質圖書檔案、重點實驗室等向社會開放,依法及時向社會提供地質資訊服務。
===三、完善地質工作體制機制===
(十)健全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公益性地質工作。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全國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遠景調查與潛力評價,全國性、跨區域、海域基礎地質和環境地質的綜合調查與重大地質問題專項調查。省級政府主要負責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基礎地質、礦產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實施公益性地質調查,應當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優選專案承擔單位。中央和省級政府要按照部門預算管理要求,將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經常性支出等有關經費列為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切實保障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執行和工作的開展;專案經費按實際工作量核定。
(十一)加強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部署、組織實施中央政府負責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強化相關技術、質量、成果管理和社會化服務。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為基礎,按照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要求,抓緊建精建強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面向社會招聘專業技術骨幹,充實野外地質調查技術力量,增強野外調查和科研能力。省級政府也要儘快建實建強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國地質調查局應透過專案聯絡對其進行業務指導。
(十二)建立礦產資源勘查投入良性迴圈機制。充分發揮中央、地方和企業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質勘查的機制。加大財政對礦產資源勘查的資金投入力度,注重發揮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國家建立地質勘查基金(週轉金),著重用於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的前期勘查,主要透過招投標的方式確定專案承擔單位,充分發揮各類地質勘查單位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對地質勘查基金出資查明的礦產資源,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一律採用市場方式出讓礦業權(包括探礦權、採礦權),所得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成,主要用於補充地質勘查基金,實現基金的滾動發展。完善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和礦業權使用費政策。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礦產資源收益,按照取之於礦、用之於礦的原則,確定使用方向,規範資金管理。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分成所得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業權使用費和礦業權價款等收益,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省級財政的資源稅收入,也應拿出一定比例用於礦產勘查。省級政府可以根據需要,建立省級地質勘查基金。允許礦業企業的礦產資源勘查支出按有關規定據實列支。
(十三)完善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機制。對可以由企業投資的商業性地質勘查專案,政府原則上不再出資,主要運用政策調控,改善市場環境,發揮引導和促進作用。對勘查風險大的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政府適當加大前期勘查力度,帶動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礦產資源勘查,培育壯大商業性勘查市場主體,確立企業在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中的主體地位。各類礦業企業新建礦山或採區,必須依法投資礦產資源勘查或有償取得礦業權,承擔投資風險,享受投資權益。鼓勵國有礦山企業實行探採結合、組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礦業公司或企業集團,增強在國內外參與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能力。鼓勵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與社會資本合資、合作,組建礦業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的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公司和機制靈活的找礦企業。
(十四)培育礦產資源勘查市場。深化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礦業權市場。加強政策支援和資訊引導,完善市場規則,建設交易平臺,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培育礦產資源勘查資本市場,支援符合條件的勘查開採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培育和規範地質勘查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完善礦業權、礦產儲量評估機制,健全礦業權評估師、礦產儲量評估師制度,建立註冊地質師執業准入資格制度。
(十五)深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按照企事分開的原則,推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省級政府和國務院相關部門要認真總結改革經驗,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加強對改革的指導。各地區、各部門應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有利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改革途徑。加強中央管理的地質勘查隊伍建設,提高礦產資源勘查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按照事業單位改革的有關規定,儘快落實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人員和在職職工社會保障政策。對實行屬地化管理的地質勘查單位,地方政府要按照當地統一政策,加快落實有關住房改革所需經費,解決職工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等問題。對其中的原中央直屬地質勘查單位,在“十一五”時期,國家繼續實行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分離地質勘查單位辦社會職能的改革。對中央管理的煤炭、核工業、冶金、有色、武警黃金、化工、建材、鹽業地質勘查單位,比照上述有關政策執行。
(十六)擴大地質領域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全面提高礦產資源勘查開採效率和水平。進一步創造穩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環境,保障外商投資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合法權益。完善相關政策,加大鼓勵外商投資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力度,積極引進國外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鼓勵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開展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採。廣泛開展地球科學和地質勘查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四、增強地質科技創新能力===
(十七)推進地質科技進步。完善地質科技創新體系,編制全國地質科學和技術發展中長期規劃,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機制,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積極開展重大地質問題科技攻關,突出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地質問題研究,大力推進成礦理論、找礦方法和勘查開發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積極開展非常規油氣資源、低品位資源、難利用資源以及尾礦資源的開發利用技術研究。加快推進地質工作資訊化,繼續實施數字國土工程,在礦產資源勘查中廣泛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遙感技術等現代資訊科技,加快對地觀測、深部探測和分析測試等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實施地殼探測工程,提高地球認知、資源勘查和災害預警水平。提升地質裝備水平,提高現有地質裝備利用的效率,增強礦產資源勘查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的自主研究開發能力。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野外長期觀測站網等科技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地質類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在地質科技領域的作用。建立多渠道的地質科技投入體系。國家逐步增加地質科技投入,並在相關地質專項中合理安排重大科技問題研究和新技術推廣的經費。
(十八)積極發展地質教育。大力發展地質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加強地質類學科建設,調整最佳化地質專業設定和教學內容。有關院校要增設地學綜合類課程。積極推進地質類高等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和共建。加大對地質類教育的財政投入,加強地質類院校辦學條件建設。根據地質工作的實際需要,保持合理的地質類學生招生規模。國家獎學金和資助貧困學生政策進一步向地質類學生傾斜,鼓勵學生報考地質類專業。提倡高等院校地質類教師到地質勘查單位掛職,加強地質類院校野外實習教學,鼓勵學生畢業後到地質一線就業。在中小學教學中增加地球科學方面的內容。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球科學、資源環境、地質災害等方面的知識。
(十九)加快地質人才開發。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和管理體制。造就一大批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地學新人。以重大地質勘查和科技攻關專案為依託,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複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專案負責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術骨幹。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對野外地質工作人員繼續實行工資傾斜政策,完善津貼補貼政策。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採專案收益分配的新機制,為穩定地質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環境。
===五、提高地質工作管理水平===
(二十)加強對地質工作的領導。各地區要進一步提高加強地質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將地質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強化對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實行屬地化管理的地質勘查隊伍的管理,落實和完善相關政策,指導各類地質隊伍的改革和發展。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各自職責,研究制定政策,加大支援力度,加強協作配合,共同做好地質工作。要建立健全地質勘查法規體系,嚴格依法行政,依法維護地質工作秩序,為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
(二十一)科學編制和實施地質勘查規劃。透過規劃明確地質勘查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統籌全國地質工作佈局,引導地質勘查資源合理配置。國務院和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現有工作基礎,科學編制地質勘查規劃,分別納入國家和省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相關專項規劃搞好銜接,並透過年度計劃、勘查專案、專項措施等予以落實。省級地質勘查規劃要符合全國地質勘查規劃的要求,報國土資源部批准後實施。
(二十二)做好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工作。國務院和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認真履行地質勘查行業管理職能。組織制定地質勘查政策措施,引導各類地質勘查企業健康發展,指導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和發展。完善地質勘查技術規範、行業標準,建立健全地質勘查單位資質管理制度,依法規範行業准入。建立統一的地質勘查行業統計制度,及時提供資訊服務。規範和發展行業協會,發揮好行業自律、中介服務等作用。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積極配合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做好行業管理工作。
(二十三)強化礦業權管理。按照分類分級管理的原則,調整礦業權審批許可權,增強中央政府對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調控能力。根據國家礦產資源規劃,科學設定探礦權,並明確探礦權人的權利和義務。對發現有商業價值礦產地的探礦權人,依法維護其繼續勘查、探礦權轉讓、採礦權取得等權利。加強對礦產資源勘查活動的監督管理,依法禁止圈而不探或以採代探的行為。整頓規範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秩序,規範礦業權出讓轉讓,依法查處礦產資源勘查開採違法行為。
(二十四)發揮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級政府都要積極創造條件,改善環境,充分發揮現有地質隊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的作用。廣大地質工作者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主動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積極拓展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領域。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強化業務培訓,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業務素質,增強服務能力。要大力弘揚“熱愛祖國、追求真理、開拓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地質工作中再創輝煌。
加強地質工作,任務光榮,責任重大。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貫徹本決定,抓緊制定有關配套政策措施,加強監督檢查,協調解決好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重大問題要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國務院
:::二○○六年一月二十日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檔案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貫徹實施修訂後的公司法和證券法有關工作的通知
|
< 政府檔案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貫徹實施修訂後的公司法和證券法有關工作的通知
國辦發〔2005〕6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已於2005年10月27日經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透過,將於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公司法和證券法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法律,也是規範資本市場執行的基本法律。為確保這兩部法律的順利實施,經國務院同意,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實施修訂後的公司法、證券法的重要意義。修訂後的公司法、證券法在總結近年來實踐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當前經濟生活的變化和執行規律,對原有公司法律制度、證券法律制度作了較大的調整、補充和修改,對相關制度進行了完善和創新。這兩部法律的修訂適應了現實生活的客觀需要,有利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實施好修訂後的這兩部法律,對培育成熟完善的市場主體,規範和促進公司發展,保護公司、股東、債權人以及職工等合法權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動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修訂後的公司法、證券法的重要意義,切實做好有關工作。
二、深入開展學習宣傳,加強業務培訓。修訂後的公司法對公司的註冊資本制度、公司治理結構、股東權利保護、財務會計制度、合併分立制度等作出了比較全面的修改,增加了法人人格否認、關聯關係規範、累積投票、獨立董事等方面的規定。修訂後的證券法加強了證券公司的內控制度,強化了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監管職權,完善了證券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增加了證券發行上市保薦、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證券發行交易的預先披露等新制度,為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建立證券衍生品種,推進證券期貨交易,拓寬資金合規入市渠道,逐步開展融資融券等創造了條件。這些制度創新需要進行廣泛深入的學習、宣傳,使全社會了解和掌握。法制辦要會同有關方面制定學習、宣傳的具體方案。要透過組織形式多樣的講座、研討等,加強對有關人員的培訓,及時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方式,依法行政。新聞媒體要圍繞修訂公司法和證券法的背景、主要內容、實施意義以及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的有效措施開展宣傳,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正面引導。
三、認真做好公司法、證券法修訂前後相關工作的銜接。這次公司法、證券法的修訂涉及相關管理體制和部門職責的調整,為防止有關管理工作脫節,要認真做好有關銜接工作。
一是要及時調整公司註冊登記工作。依照修訂後的公司法、證券法,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不再需要經過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批准,但涉及公開發行股票的,須經證監會核准。工商總局要針對上述變化,修改相關公司註冊登記規定,加強註冊登記管理。
二是要嚴格證券發行管理。依照修訂後的證券法關於公開發行證券一律須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准的規定,證監會和國務院授權的部門要針對當前的實際情況,抓緊研究制定相關規定,明確核准條件和程式,並建立相應的證券登記、託管、結算制度。在有關配套規定釋出前,要防止一哄而上、濫發證券。證監會除繼續正常受理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交易的申請外,暫不受理其他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各級工商登記機關也暫不受理相應的登記註冊申請。對非法買賣非依法發行的證券,或者為非依法發行的證券提供代理交易、轉讓託管等服務的,證監會、公安部、工商總局等有關部門要會同地方人民政府,依法進行查處。
三是要加強證券交易管理。依照修訂後的證券法,依法公開發行的證券除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外,還可以在經國務院批准的其他證券交易場所轉讓。基於以往的經驗教訓,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必須有組織、有步驟地穩妥推進,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進行。未經國務院批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不得擅自設立證券交易場所或者利用現有交易平臺提供證券轉讓服務。證監會要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方案,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四、加強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抓緊制定、清理相關行政法規和規章。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嚴格執行修訂後的公司法、證券法的各項規定,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強協調配合。證監會要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強協作,落實法律賦予的執法職權和手段,與有關部門共同加強對資本市場的監管,採取有效措施防範和化解市場風險,共同營造良好的資本市場發展環境。國資委等負有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要根據修訂後的公司法的規定,進一步完善國有獨資公司、國有控股公司的治理結構,積極推進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
國務院有關部門要依據修訂後的公司法、證券法,抓緊進行上市公司監管、證券公司監管、證券公司風險處置、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等有關行政法規的起草工作,儘快提交國務院審議;適時推出證券信用交易制度的有關方案,為資金合規入市創造條件。法制辦要組織有關部門對現行與公司法、證券法有關的行政法規和規章進行專項清理,凡與修訂後的公司法、證券法不一致的行政法規、規章,要開展修訂或者廢止工作。工商總局等有關部門要抓緊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的修訂工作,對與公司登記相關的規章進行全面清理。財政部要進一步修改完善企業財務制度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發展改革委要會同人民銀行、證監會等部門和單位研究完善企業債券法律制度。法制辦、公安部、工商總局、證監會等部門和單位要積極與有關方面進行溝通,配合有關方面對刑法有關公司、證券犯罪的條款作出相應修改,或者作出立法、司法解釋,儘快調整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有關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也要結合修訂後的公司法、證券法的有關規定,完善有關政府規章。
各地區、各部門在接到本通知後,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制訂具體措施,認真貫徹落實。對實施中的有關重要情況和問題,要及時報告國務院。
:::::國務院辦公廳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檔案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為正確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根據刑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現就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本解釋所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週歲的案件。
第二條 刑法第十七條規定的“週歲”,按照公曆的年、月、日計算,從週歲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第三條 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查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的年齡。裁判文書中應當寫明被告人出生的年、月、日。
第四條 對於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確實無法查明的,應當推定其沒有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相關證據足以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但是無法準確查明被告人具體出生日期的,應當認定其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第五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週歲的人實施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以外的行為,如果同時觸犯了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應當依照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確定罪名,定罪處罰。
第六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週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七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週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習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十六週歲不滿十八週歲的人具有前款規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認為是犯罪。
第八條 已滿十六週歲不滿十八週歲的人出於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或者尋求精神刺激,隨意毆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對其他未成年人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公私財物,擾亂學校及其他公共場所秩序,情節嚴重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第九條 已滿十六週歲不滿十八週歲的人實施盜竊行為未超過三次,盜竊數額雖已達到“數額較大”標準,但案發後能如實供述全部盜竊事實並積極退贓,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
(一)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二)在共同盜竊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或者被脅迫;
(三)具有其他輕微情節的。
已滿十六週歲不滿十八週歲的人盜竊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十六週歲不滿十八週歲的人盜竊自己家庭或者近親屬財物,或者盜竊其他親屬財物但其他親屬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處理。
第十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週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殺人的,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已滿十六週歲不滿十八週歲的人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情節輕微的,可不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第十一條 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應當充分考慮是否有利於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矯正。
對未成年罪犯量刑應當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並充分考慮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後的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因素。對符合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適用條件的未成年罪犯,應當依法適用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第十二條 行為人在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前後均實施了犯罪行為,只能依法追究其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後實施的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
行為人在年滿十八週歲前後實施了不同種犯罪行為,對其年滿十八週歲以前實施的犯罪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行為人在年滿十八週歲前後實施了同種犯罪行為,在量刑時應當考慮對年滿十八週歲以前實施的犯罪,適當給予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三條 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極其嚴重的,才可以適用無期徒刑。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週歲的人犯罪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
第十四條 除刑法規定“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外,對未成年罪犯一般不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如果對未成年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應當依法從輕判處。
對實施被指控犯罪時未成年、審判時已成年的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適用前款的規定。
第十五條 對未成年罪犯實施刑法規定的“並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應當依法判處相應的財產刑;對未成年罪犯實施刑法規定的“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一般不判處財產刑。
對未成年罪犯判處罰金刑時,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判處,並根據犯罪情節,綜合考慮其繳納罰金的能力,確定罰金數額。但罰金的最低數額不得少於五百元人民幣。
對被判處罰金刑的未成年罪犯,其監護人或者其他人自願代為墊付罰金的,人民法院應當允許。
第十六條 對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宣告緩刑。如果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對其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應當宣告緩刑:
(一)初次犯罪;
(二)積極退贓或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
(三)具備監護、幫教條件。
第十七條 未成年罪犯根據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現好,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免予刑事處罰:
(一)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二)防衛過當或者避險過當;
(三)犯罪預備、中止或者未遂;
(四)共同犯罪中從犯、脅從犯;
(五)犯罪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
(六)其他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
第十八條 對未成年罪犯的減刑、假釋,在掌握標準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適度放寬。
未成年罪犯能認罪服法,遵守監規,積極參加學習、勞動的,即可視為“確有悔改表現”予以減刑,其減刑的幅度可以適當放寬,間隔的時間可以相應縮短。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假釋。
未成年罪犯在服刑期間已經成年的,對其減刑、假釋可以適用上述規定。
第十九條 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告人有個人財產的,應當由本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不足部分由監護人予以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被告人對被害人物質損失的賠償情況,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第二十條 本解釋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法發〔1995〕9號)自本解釋公佈之日起不再執行。
2006
|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一 國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建設中華民國。
二 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故對於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建築大計劃之各式屋舍,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
三 其次為民權。故對於人民之政治知識能力,政府當訓導之,以行使其選舉權,行使其罷官權,行使其創制權,行使其複決權。
四 其三為民族。故對於國內之弱小民族,政府當扶植之,使之能自決自治。對於國外之侵略強權,政府當抵禦之,並同時修改各國條約,以恢復我國際平等、國家獨立。
五 建設之程式分為三期:一曰軍政時期,二曰訓政時期,三曰憲政時期。
六 在軍政時期,一切制度悉隸於軍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掃除國內之障礙,一面宣傳主義以開化全國之人心,而促進國家之統一。
七 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則為訓政開始之時,而軍政停止之日。
八 在訓政時期,政府當派曾經訓練、考試合格之員,到各縣協助人民籌備自治。其程度以全縣人口調查清楚,全縣土地測量完竣,全縣警衛辦理妥善,四境縱橫之道路修築成功,而其人民曾受四權使用之訓練,而完畢其國民之義務,誓行革命之主義者,得選舉縣官,以執行一縣之政事,得選舉議員,以議立一縣之法律,始成為一完全自治之縣。
九 一完全自治之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有直接創製法律之權,有直接複決法律之權。
十 每縣開創自治之時,必須先規定全縣私有土地之價,其法由地主自報之,地方政府則照價徵稅,並可隨時照價收買。自此次報價之後,若土地因政治之改良,社會之進步而增價者,則其利益當為全縣人民所共享,而原主不得而私之。
十一 土地之歲收,地價之增益,公地之生產,山林川澤之息,礦產水力之利,皆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經營地方人民之事業,及育幼、養老、濟貧、救災、醫病與夫種種公共之需。
十二 各縣之天然富源與及大規模之工商事業,本縣之資力不能發展與興辦,而須外資乃能經營者,當由中央政府為之協助。而所獲之純利,中央與地方政府各佔其半。
十三 各縣對於中央政府之負擔,當以每縣之歲收百分之幾為中央歲費,每年由國民代表定之。其限度不得少於百分之十,不得加於百分之五十。
十四 每縣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後,得選國民代表一員,以組織代表會,參預中央政事。
十五 凡候選及任命官員,無論中央與地方,皆須經中央考試銓定資格者乃可。
十六 凡一省全數之縣皆達完全自治者,則為憲政開始時期。國民代表會得選舉省長,以為本省自治之監督。至於該省內之國家行政,則省長受中央之指揮。
十七 在此時期,中央與省之許可權採均權制度。凡事務有全國一致之性質者,劃歸中央。有因地制宜之性質者,劃歸地方。不偏於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
十八 縣為自治之單位,省立於中央與縣之間,以收聯絡之效。
十九 在憲政開始時期,中央政府當完成設立五院,以試行五權之治。其序列如下:曰行政院,曰立法院,曰司法院,曰考試院,曰監察院。
二十 行政院暫設如下各部:一、內政部;二、外交部;三、軍政部;四、財政部;五、農礦部;六、工商部;七、教育部;八、交通部。
廿一 憲法未頒布以前,各院長皆歸總統任免而督率之。
廿二 憲法草案當本建國大綱及訓政、憲政兩時期之成績,由立法院議訂,隨時宣傳於民眾,以備到時採擇施行。
廿三 全國有過半數省分達至憲政開始時期,即全省之地方自治完全成立時期,則開國民大會,決定憲法而頒布之。
廿四 憲法頒布之後,中央統治權則歸於國民大會行使之,即國民大會對於中央政府官員有選舉權、有罷免權,對於中央法律有創制權、有複決權。
廿五 憲法頒布之日,即為憲政告成之時,而全國國民則依憲法行全國大選舉。國民政府則於選舉完畢之後三個月解職,而授政於民選之政府,是為建國之大功告成。
民國十三年四月十二日 孫文書
1925
Category:中華民國政府檔案
|
戰國策 (士禮居叢書本)/齊/一
|
戰國策卷八
鮑本齊 東有菑川、東萊、瑯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高城、重合、信陽;西有濟南、平原。
==楚威王戰勝於徐州==
楚威王姚本威王,楚元王之子,懷王之父也。戰勝於徐州,姚本徐州,或作舒州,是時屬齊。 鮑本「徐」作「俆」,下同。○ 後志,魯之薛,六國時曰俆州,事在楚威七年,此十年。補曰:俆,詞餘反。正義雲,紀年梁惠王三十年,下邳遷於薛,改名俆州。「俆」,左氏作「舒」,說文作「䣄」。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徐」,俆州是也,多誤為「徐」者。正義在孟嘗君列傳。欲逐嬰子姚本嬰子,田嬰也,號為靖郭君,而封於薛也。於齊。鮑本逐,使齊逐之。田嬰時未封,故曰嬰子,猶盼子。嬰子恐,張醜姚本張醜,齊臣也。 鮑本齊人。正曰:醜又見韓、魏、燕、中山等策。謂楚王曰:「王戰勝於徐州也,盼子姚本盼子,田盼子也。不用也。盼子有功於國,姚本一「國」下有「而」字。百姓為之用。嬰子不善,鮑本不與盼善。而用申縳。姚本史記作申紀。嬰子不善盼子,故不用之而用申縳。 鮑本「縳」作「縛」。○申縳者,大臣與姚本一本作「弗與」。 鮑本「與」上有「弗」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大臣不附」。百姓弗為用,姚本言大臣與百姓不為申縳致力盡用也。故王勝之也。今嬰子逐,姚本「逐子」,曾本,「今王逐嬰子矣」。盼子必用。復整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姚本遇,敵也。便,利也。於王也。」楚王因弗逐。姚本弗逐田嬰。 鮑本楚記七年有。
==齊將封田嬰於薛==
齊將封田嬰於薛。鮑本定封在此三年。正曰:宣王二十年。又說見後。補曰:索隱雲,嬰,諸田之別子,非宣王弟也。楚王鮑本懷。聞之,大怒,將伐齊。齊王有輟姚本輟,止也。志。公孫閈姚本公孫閈,齊之公孫田氏也。曰:「封之成與不,非在齊也,又將在楚。閈說楚王,令其欲封公也又甚於齊。」姚本公,謂田嬰也。使楚王欲封公甚於齊之慾封公也。嬰子曰:「願委之於子。」姚本委,付也。子,公孫閈也。
公孫閈為姚本劉無「為」字。謂楚王曰:「魯、宋事楚而齊不事者,齊大而魯、宋小。王獨利魯、宋之小,不惡齊大何也?夫齊鮑本「齊」下有「之」字。○削姚本削,分。地而封田嬰,是其所以弱姚本弱,小也。也。願勿止。」姚本齊分薛以封田嬰,則所以使齊小,故曰「勿止」。楚王曰:札記今本脫「曰」字。「善。」因不止。姚本不復止齊封田嬰。 鮑本彪謂:此說不可行也。嬰,齊相也,雖得薛,不決裂於外,猶齊地耳。齊、薛為一,如穰侯、應侯之於秦也,何弱小乎其初哉!正曰:史,齊襄王立,而孟嘗君中立為諸侯。王畏君,與連和。後卒,諸子爭立,齊、魏共滅之。鮑謂分封不足以弱齊,未睹末流之害也。
==靖郭君將城薛==
靖郭君鮑本田嬰謚。正曰:此據史文。索隱雲,靖郭或封邑號,漢齊王舅父駟鈞,封靖郭侯。將城薛,客多以諫。姚本諫,止之也。靖郭君謂謁者,旡為客通。姚本無通欲諫者也。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姚本已,止也。益,猶過也。過言請烹。烹,煮,謂死。 鮑本所謂鼎鑊之誅。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姚本反,還。君曰:「客有於此。」姚本於此,止無走也。 鮑本言此,言外應復有。客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姚本續:淮南子,「戲」作「熙」。君曰:「亡,姚本亡,無。 鮑本亡,無同。言無此也。更言之。」對曰:「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姚本止,禁。鉤不能牽,姚本牽,引。續:韓非子,「繳不能絆」。蕩而失水,鮑本集韻,蕩,放也。言自放肆。則螻蟻得意焉。姚本得意者,飽滿也。 鮑本螻,螻蛄,一曰𧐜,天螻。得意,飫飽也。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鮑本雄長之長。正曰:見下。有齊陰,姚本別本無「陰」字。 鮑本無「有」字、「陰」字。 ○正曰:一本「君長有齊」。 札記丕烈案:韓子作「君長有齊」,新序作「君已有齊」,與策文不同。此有者,當讀「陰」為「蔭」。奚姚本奚,何。以薛為?夫齊,鮑本正曰:姚氏「奚以薛為夫齊」句,按新序作「無齊雖隆」云云,是蓋「夫」、「無」音訛,又因上「夫齊」字混。 札記丕烈案:吳說非也,「夫」乃「失」字形近之訛。韓子作「君失齊」。淮南人間訓亦同。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姚本隆,高也。到,至也。高薛城至於天,猶無益也。君曰:「善。」乃輟姚本輟,止。城薛。
==靖郭君謂齊王==
靖郭君謂齊王姚本齊王,威王也,宣王之父。曰:「五官之計,姚本計,簿書也。 鮑本曲禮,司徒、司空、司馬、司士、司寇,典司五眾,計其事之凡也。正曰:注家謂此,殷制,非策所指。按記曾子問,諸侯出,命國家五官而後行。注云,五官,五大夫典事者。不可不日聽姚本聽,治也。也而數覽。」姚本覽,視。 鮑本正曰:「也」字當在「覽」下。王曰:「說五而厭之。」姚本一本作「王曰:『日說五官吾厭之。』」 鮑本「五」作「吾」○ 言汝既說我,則不得自厭,故以委之。正曰:「王曰說吾」有缺誤。通鑑雲,「不可不日聽而數覽也。王從之,已而厭之,悉以委嬰。嬰由是得專齊權」。今姚本「今」,一作「令」。與靖郭君。姚本與靖郭君,使聽治也。 鮑本以五官之計委之。
==靖郭君善齊貌辨==
靖郭君善齊貌辨。姚本續:昆辯。古今人表作昆辯。師古曰,齊人也,靖郭君所善,見戰國策。而呂覽作劇貌辯。元和姓纂,昆,夏諸侯昆吾氏之後,齊有昆弁,見戰國策。 鮑本齊人。補曰:按一本標雲,修文御覽、北堂書鈔同。 札記丕烈案:今在太平御覽三百六十八卷,作「昆辨」。吳引姚校,而以此十四字自注於古今人表下,謂其同作「昆」也。今刻本誤入正文,吳本注中有注,刻時多誤混,讀者每不察,附著於此。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姚本疵,闕病也。續:「疵」作「訾」,見呂覽。 鮑本疵,病也,謂過失。補曰:此人蓋有奇節而不修細行者。門人弗說。士尉鮑本齊人。以証姚本証,諫也。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姚本聽,受。士尉辭而去。孟嘗君姚本孟嘗君,田嬰子田文也,號孟嘗君。 鮑本嬰子文。補曰:孟子,嘗,邑名,在薛旁。按詩「居常與許」,即此嘗也。又竊鮑本竊,猶私。以諫,靖郭君大怒曰:「剗而類,破吾家。姚本剗,滅也。而,汝也。言汝破吾家。續:呂覽「揆吾家」,高誘注云,揆度吾家,試可以足齊貌辨者,吾不辭也。 鮑本集韻,剗,翦也。以翦草為喻。而,汝也。類,族類。苟可慊齊貌辨者,吾無辭為之。」姚本慊,猶善也。善齊貌辨者,吾不辭為之。 鮑本集韻,慊,愜也。言有可滿貌辨之意,雖家族破滅,猶為之不辭也。於是舍之上舍,姚本上舍,上傳也。一曰甲第也。 鮑本猶甲第。正曰:此本高注。按田文傳「傳舍、幸舍、代舍」,索隱雲,並當上、中、下三等之客所舍之名。以此推之,則代舍乃上舍也。令長子御,姚本御,侍也。 鮑本「御」下有「之」字。○ 集韻,御,侍也。正曰:為之御也。 札記丕烈案:呂氏春秋無。旦暮姚本旦暮,朝夕也。進食。
數年,威王薨,宣王姚本宣王,孟軻所見以羊易亹鍾之牛者也。 鮑本「威王」作「宣王」,「宣王」作「閔王」,下同。○嬰之封薛在閔王初。下言之薛,則此不得言宣王立也。正曰:說見下。 札記丕烈案:呂氏春秋作「威」、「宣」。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於宣王,姚本宣王不善之也。辭而之薛,與齊貌辨俱留。無幾何,姚本貌辨、靖郭君俱止於薛,無幾何。齊貌辨辭而行,姚本行,去也;去至齊也。請見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死焉。」齊貌辨曰:「固姚本固,必。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齊貌辨行至齊,宣王聞之,藏姚本藏,懷。怒以待之。齊貌辨見宣王,王曰:「子,鮑本「王」字不重,「曰子」作「子曰」。○ 補曰:當作「曰子」 札記丕烈案:「王」字不重,是也。呂氏春秋不重,太平御覽引此亦不重。靖郭君之所聽愛夫!」姚本夫,辭。 鮑本愛而聽用其言。齊貌辨曰:「愛則有之,聽則無有。王之方為太子之時,辨謂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過頤豕視,鮑本過,謂豊頤過人。豕多反視。補曰:呂氏春秋「過頤豕視」注,頤豕,不仁之人,其說未詳。劉辰翁雲,「過頤」,即俗所謂耳後見腮;「豕視」,即相法所謂下邪偷視。 札記丕烈案:吳氏讀呂氏春秋,誤也。高彼注云,「過,甚也。太子不仁甚於頤豕,視如此者倍反,不循道理也」。讀「豕」句絕,「視」下屬。此文亦當同。若是者信反。姚本反,叛。 鮑本始信後反。 札記「信」即「倍」字偽。太平御覽引此作「背」,是其證也。不若廢太子,更立衛姬嬰兒郊師。』姚本郊師,衛姬之子,宣王庶弟。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聽辨而為之,必無今日之患也。姚本患,謂不見善,出走薛也。此為一。至於薛,昭陽姚本昭陽,楚將。請以數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聽之。』姚本聽與楚易地也。靖郭君曰:『受薛於先王,姚本先君王也。 鮑本封嬰於薛,閔王也。而曰「受於先王」,蓋宣王有旨封之。正曰:史以田嬰之封在湣王三年,從通鑑則在宣王二十二年。按,嬰自威王時任職用事,而文之言曰,「君用事相齊至今三王矣」。三王者,威、宣、閔也。故大事記以嬰卒文立,附見於閔王元年。此策曰,「受薛於先王」,「先王之廟在薛」,則是威王之世,嬰已受封,史亦不合。索隱引紀年,梁惠後元十三年四月,齊威王封田嬰於薛,十月齊城薛,十四年薛子嬰來朝,十五年齊威王薨。考之史,梁惠王後元十三年,在今封嬰前一年,不得為威王之世,亦皆不合,惟梁惠前十三年則正當威王時。疑此處有差互,而嬰之封薛,則實威王之世也。雖惡於後王,姚本言為後王(劉無此四字)。言為後王小惡。吾獨謂姚本謂,猶柰何也。先王何乎!鮑本「何」下無「乎」字。○ 言無以告於先王。 札記丕烈案:呂氏春秋有。且先王之廟在薛,姚本起威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與楚乎!』又不肯聽辨。此為二。」姚本二不聽辨也。宣王大息,鮑本長出氣也。動姚本動,猶發也。於顏色,曰:「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姚本少,小也。殊不知也。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姚本肯,猶可也。能為寡人致靖郭君身來不乎也。齊貌辨對曰:「敬諾。」姚本一曰「必能使靖郭君來」。
靖郭君姚本從薛至齊也。衣威王之衣,冠舞姚本「舞」,劉作「帶」。其劍,鮑本先時所賜。宣王自迎靖郭君於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姚本請以為相也。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姚本受相印也。 鮑本「受」下有「之」字。○ 札記丕烈案:呂氏春秋無。七日,謝病強辭。姚本以病謝相位。強,猶固。靖郭君辭鮑本無「靖郭君辭」四字。○ 札記丕烈案:呂氏春秋無「靖郭君辭不得」六字,為是。不得,三日而聽。鮑本王聽其辭。
當是時,靖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為沮。姚本沮,止。此齊貌辨之所以外生姚本以生為外物,無所愛也。樂患趣難者也。姚本外,猶賤生,謂觸難而行見宣王也。樂解人之患,趣救人之難,令宣王相靖郭君也。 鮑本補曰:趣,即趨。 鮑本彪謂:知人之難,貴於知其心。齊人曰,辯之為人多疵,論其跡也;靖郭君獨深善之不可奪,知其心也。士為知己者死,此辯所以不求生歟?正曰:心跡之論未當。說見章首條下。
==邯鄲之難==
邯鄲姚本邯鄲,趙都。之難,趙求救於齊。姚本難,為魏所攻,故求救於齊。 鮑本趙成侯二十一年,魏圍邯鄲。此二十五年。田侯姚本田侯,齊侯也。田成子殺簡公,呂氏絕祀,田氏有之,故曰田侯。宣王也。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姚本鄒子,齊臣鄒忌。 鮑本名忌,二十一年相,明年封下邳,號成侯。曰:「不如勿救。」段幹綸姚本段幹,姓。綸,名也。齊臣且將。 鮑本補曰:史作「朋」,後語作「萌」。曰:「弗救,則我鮑本我,我齊。不利。」田侯曰:「何哉?」鮑本下有「對曰」二字。○ 補曰:史有「對曰」二字。「夫魏氏兼姚本兼,猶並也。邯鄲,其於齊何利姚本一無「利」字。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鮑本「曰」作「甲」。○ 補曰:一本「甲」作「曰」。是言將屯於其郊,故後雲,乃起兵南攻。 札記今本「曰」作「甲」。「軍於邯鄲之郊。」姚本軍,屯也。郊,境也。 鮑本以軍法陳之於此。正曰:高注,軍,屯也。愚謂,凡言軍於某地者,猶言師於某也。成列則雲陳於某。段幹綸曰:「臣之求利且鮑本且,猶與。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全也。鮑本兩國不戰故。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姚本襄陵,魏邑也,河東縣。弊,罷也。 鮑本襄陵屬河東,魏邑也。攻之使魏困。邯鄲拔而承魏之弊,鮑本承,言繼其後。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姚本桂陵,魏邑名。 鮑本諸注止言魏地。齊記有,雲二十六年。正曰:正義雲,桂陵在曹州乘氏縣東北。又說見後。
==南梁之難==
南梁之難,姚本梁,韓邑也,今南河梁也。大梁,魏都,在北,故曰南梁也。難,魏攻之也。 鮑本魯國蕃縣有南梁水。此二年,魏伐趙,趙與韓共擊魏,趙不利,敗於南梁。正曰:正義引括地誌雲,故梁在汝州西南,稱南梁者,別於大梁、少梁。大事記,此魏伐韓也。謂伐趙者,往歲桂陵之戰,與此混而誤爾。韓氏請救於齊。田侯鮑本猶上陳侯。召大臣而謀曰:「早救之,孰與晚救之姚本早,速也。晚,徐也。便?」張丐對曰:「晚救之,韓且折姚本折,分也,猶從也。而入於魏,不如早救之。」田臣思姚本田臣思,齊臣。 鮑本補曰:索隱雲,策作田期思,必別本也。紀年謂之徐州子期即田忌也。 札記丕烈案:「臣」當是「𦣞」字訛。「𦣞」、「期」、「忌」同字也。說在嘉定錢先生大昕史記考異。吳氏以為別本者,非是。周策陳臣思,同此。曰:「不可。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韓而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夫魏有破韓之志,韓見且亡,必東愬姚本愬,告。於齊。我因陰姚本陰,私。結韓之親,而晚承姚本承,受。鮑本承,繼其後也。魏之弊,則國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乃陰告鮑本告者,許之也。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專有齊國,鮑本無「專」字。○五戰五不勝,姚本自恃有齊國之助,故五與魏戰而五不勝。東愬於齊,齊因起兵擊魏,大破之馬陵。鮑本補曰:虞喜雲,馬陵在濮州鄄城東北六十里,有澗深峻,可以置伏,龐涓敗即此。徐廣雲,在魏州元城縣東南。司馬彪引杜預說,亦然。按齊使田忌將直達大梁,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已過而西,則從汴州、外黃退至濮州東北六十里是也,豈合更渡河至元城哉?魏破韓弱,姚本馬陵,齊邑也。齊殺魏將龐涓,虜魏太子申,故曰魏破韓弱也。韓、魏之君因田嬰姚本劉,無「田嬰」二字。北面而朝田侯。姚本田侯,齊宣王也。 鮑本齊記有,為兩章,一為桓公、臣思,一為宣王、孫子。彪謂:臣思之策,則幸中矣,非仁義舉也。孟子謂「行一不義而得天下不為也」,況朝韓、魏乎?正曰:今按桓公、田臣思事,自與邯鄲之難及韓齊為與國二章相亂,非此章也。說見後章。
==成侯鄒忌為齊相==
成侯鄒忌為齊相,姚本成,邑。侯,爵也。鄒忌封也。 鮑本補曰:高注,成,齊邑。按史曰,封以下邳,號為成侯。田忌為將,不相說。公孫閈鮑本齊人。補曰:「閈」,史作「閱」。謂鄒忌札記丕烈案:索隱雲,戰國策作公孫閎。曰:「公何不為王謀伐魏?勝,則是君之謀也,姚本用君之謀而得勝也。君可以有功;姚本有勝魏之功也。戰不勝,田忌不進,戰而不死,曲撓而誅。」姚本誅,戮。 鮑木曲撓,言師不直前而敗。鄒忌以為然,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戰三勝,鄒忌以告公孫閈,公孫閈乃使人操十金姚本二十兩為一金。而往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姚本聲,勢。威,震。 鮑本天下畏其威聲。正曰:其聲畏懼天下。欲為大事,鮑本反齊而王。亦吉否?」卜者出,鮑本田忌之人。補曰:公孫閈所使者。因令人捕鮑本捕,取也。為人卜者,亦姚本一無「亦」字。驗姚本驗,信。其辭於王前。田忌遂走。鮑本齊記三十五年有。彪謂:齊威,賢王也!其知章子,察阿、即墨大夫明矣,獨於是失之。然忌之走,亦非威王譴之也。正曰:史以公孫閈為鄒忌云云,附戰桂陵之前,文小異。操十金卜市以下,在威王三十五年。下雲,田忌聞之,率其徒襲攻臨淄,求成侯,不勝而奔,宣王召復位,遂有馬陵之戰。按策言,忌伐魏,三戰三勝。忌戰可見者桂陵、馬陵二役,策併言之也。後章記,忌係太子申,禽龐涓,孫子謂忌曰,「若是則齊君可正,成侯可走」。忌不聽,遂不入齊。又記,田忌亡齊之楚,楚封之江南,則忌之出奔,在戰馬陵後宣王之世明矣,史載其奔在前,故謂召復位。忌既襲齊,豈得再復?成侯猶在,豈宜並列?而馬陵後,忌無可書之事,知其必有誤也。以威王之明,成侯、公孫閈之詐,豈能行其間?其為宣王無疑也。大事記謂桂陵、馬陵二事,多混而書,忌出奔在威王時,亦仍史之舊耳。
==田忌為齊將==
田忌為齊將,鮑本此二年,召復位。正曰:說見前。係梁太子申,禽龐涓。姚本申,梁惠王太子也。龐涓,魏將也。田忌與戰於馬陵,而係獲之也。故梁惠王謂孟子曰,「寡人東伐,敗於馬陵,太子死,龐涓禽」。此之謂也。孫子姚本孫子,孫臏也,齊將也。 鮑本臏也。齊人,武之孫,為田忌軍師。謂田忌曰:「將軍可以為大事姚本大事,兵事。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乎?」田忌曰:「奈何?」孫子曰:「將軍無解兵而入姚本入,還。齊。使彼罷弊於先姚本彼,謂魏也。「先」,曾作「老」。鮑本罷,疲同。彼,謂齊。齊軍已與魏戰,雖勝亦罷,今使當前。弱守於主。鮑本弱,弱卒也。忌所自將,使齊不疑也。主,地缺,蓋齊險隘。補曰:姚雲,曾本「先」皆作「老」。愚恐上句多「於」字,謂以罷敝老弱守險敵眾,而以精兵攻齊,下雲「輕車銳騎」者也。主者,循軼之途也,姚本軼,途轍之道也。 鮑本軼,轍同。車跡也。言其險狹,不得方軌適相循耳。鎋擊摩車而相過。姚本鎋,轂閡也。摩,猶比也。 鮑本鎋,舝同,車軸耑鍵也。路狹車密,故相擊相摩。使彼罷弊先姚本「先」,曾作「老」。弱守於主,必一而當十,鮑本得地利故。十而當百,百而當千。然後背太山,鮑本在太山博縣西北。左濟,右天唐,鮑本蓋盼子所守,所謂高唐,屬平原。軍重踵高宛,姚本天,大也。唐,防也。踵,至也。高宛,縣名也,今屬樂安也。 鮑本重,輜重也。後志,高宛屬樂安。使輕車銳騎衝雍門。姚本輕,便;銳,利;衝,突。雍門,齊西門名也。 鮑本始皇紀注,在高陵。正曰:高注,雍門,齊西門名。按,左傳襄十八年有。雍,去聲。若是,則齊君可正,鮑本正,猶制治。而成侯姚本成侯,鄒忌也。田忌所不說。可走。不然,則將軍不得入於齊矣。」田忌不聽,姚本聽,從。果不入齊。鮑本彪謂:臏非武流也。武雖運奇用詭,豈嘗語人以是乎?忌不聽,忌賢也。補曰:使田忌無間於齊,孫子曷為而有是言?必公孫閈、成侯讒搆之時也。
==田忌亡齊而之楚==
田忌亡齊而之楚,鄒忌代之相。鮑本補曰:前雲鄒忌為相,田忌為將。田忌走,此雲代之相,恐有差誤。齊恐田忌欲以楚權復姚本權,勢也。復,還也。 鮑本復,猶返。於齊,杜赫曰:「臣請為姚本一「為」下有「君」字。留姚本一「留」下有「之」字。楚。」姚本君,謂鄒忌。留之楚,為鄒忌留田忌於楚,不使得來也。 鮑本為鄒留田於楚。
謂楚王鮑本成。曰:「鄒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權復於齊也。王不如封田忌於江南,以示田鮑本無「田」字。○忌之不返姚本返,還。齊也,鄒忌以鮑本「以」上有「必」字。○ 補曰:當有缺字。齊厚姚本厚,重也。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姚本德,恩。王。若復於齊,必以齊事楚。姚本田忌後日若得還齊,亦必以重事楚。 鮑本言此,示不為鄒忌遊說也。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於江南。姚本從杜赫之言也。
==鄒忌事宣王==
鄒忌事宣王,仕人眾,姚本眾,多也。 鮑本薦於王使之仕。宣王不悅。姚本嫌其作威福,故不悅也。書曰,「無有作威作福」。晏首鮑本齊人。貴而仕人寡,王悅之。姚本悅,不作威福也。鄒忌謂宣王曰:「忌聞以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進仕者,以姚本「以」,一作「亦」。幾何人?」姚本一「人」下有「矣」字。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姚本壅,弊。塞,斷。弊斷仕者而不進也。 鮑本言其不薦達人。
==鄒忌脩八尺有餘==
鄒忌脩姚本脩,長。八尺有餘,身體昳麗。姚本昳,讀曰逸。鮑本「身體」作「而形貌」。○ 昳,徒結切,日側也,故有光艷意。又疑作「佚」。朝服衣冠窺鏡,姚本自窺視於鏡也。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姚本美,好也。續:十二國史作「徐君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姚本一無「公」字。 鮑本「公」作「君」。○也!」城北徐公,札記今本「徐」誤「齊」。齊國之美麗者也。忌姚本一無「忌」字。不自信,而復姚本一無「復」字。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鮑本旦,明也。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姚本一無「客」字。 鮑本無「客曰」二字。○ 補曰:一本「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姚本一無以上三字。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姚本一無「又」字。弗如遠姚本遠,猶多也。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姚本私,愛。 鮑本私,猶親。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姚本畏而愛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姚本求,索。於我也。」
於是姚本一無「於是」二字。入朝見威姚本一無「威」字。王曰:「臣誠知不如姚本劉作「臣知情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姚本下人蔽王甚矣。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姚本一無「能」字。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姚本刺,舉也。舉寡人之過失者,與重賞也。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鮑本「議」作「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姚本一無「諫」字。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鮑本進諫者有暇隙。期年之後,鮑本「期」作「期」。○雖欲言,無可進者。姚本改循(「循」,曾作「脩」)端嚴,無可復諫者也。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姚本言與敵國戰勝之於朝廷之內也。老子曰,「脩之身,其德乃真」,此之謂也。故能使四國盡來朝之。 鮑本坐朝廷之上,四國朝之,不待兵也。 鮑本彪謂:鄒忌嘗以詐走田忌,則其人亦傾險士耳。唯此言者,萬世之言也。補曰:大事記,威烈王二十二年。按外紀,宋昭公出亡,謂其御曰云雲,事與此類。又新序,齊有田巴先生,賢,王聘而問政,巴改製新衣,拂飾冠帶,顧謂其妾云云。恐與鄒忌事有訛舛。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姚本自秦往齊,路出韓、魏,故假之也。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之。姚本應,擊。與秦交和而舍,姚本交,俱。 鮑本孫子,兩軍相對曰交和。楚記注,軍門曰和。使者數相往來,章子為變其徽章,姚本徽,幟名也。傳曰,揚徽者,公徒也。 鮑本徽,幟也。以絳帛著於背,章其別也。補曰:此引說文。又左傳「揚徽」注,若今救火衣。又按,王莽傳「殊徽幟」注,通謂旌旗屬。以雜秦軍。姚本通白曰章幅(「幅」一作「幟」),變易之使與秦旗章同,欲以襲秦。候者鮑本齊之偵者。言章子以齊入秦,姚本候軍者以章子為然。威王不應。姚本應,答。頃之鮑本衍「之」字。間,鮑本正曰:有頃之間也。句奇。下「頃間」變文。候者復言章子以齊兵降秦,威王不應。而此者三。姚本而,如也。如此者三。有司請曰:「言章子之敗者,異人而同辭。札記今本脫「之」字,誤重「辭」字。王何不發姚本發,遣。 鮑本「發」作「廢」。○ 廢,謂罷之。補曰:「廢」一本作「發」。是既降矣,安用廢為?將而擊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姚本明,審。曷為鮑本「為」下有「而」字。○擊之!」
頃間,言齊兵大勝,秦軍鮑本「軍」作「兵」。○大敗,於是秦王拜鮑本「拜」作「稱」。○西藩之臣鮑本按威王與秦獻公、孝公同時,齊雖強而秦不弱,此語未詳。而謝於齊。姚本秦惠王之子武王也。謝,謝攻齊之罪。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啟鮑本其母名。得罪其父,其父殺之而埋馬棧之下。姚本馬棧,床也。 鮑本棧,為棚以立馬。正曰:高注,棧,床也。補曰:章子,通國稱不孝。孟子以為父子責善而不相遇者,恐因此事也。後語,「馬屎之中」。吾姚本一「吾」下有「之」字。使鮑本下衍「者」字。者姚本一無「者」字。章子將也,勉之曰:『夫子之強,全兵而還,必更葬將軍之母。』對曰:『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啟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姚本「教」,劉作「葬」。 鮑本未有教命。補曰:後語,「未赦」。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姚本死父欲使之說也。故不敢。』鮑本彪謂:君父一也,雖無父命,而以君命更葬,何損於義?凡章子之孝皆過,所謂過孝。正曰:此是章子言所以不更葬之故,未見其終拒威王之命。夫為人子而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姚本威王以此知章子之情,故曰,豈欺生君哉? 鮑本彪謂:周衰,齊威不世之主也。列子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賜我,其罪我又將以人之言,故人君於其臣,欲其自知之也。威王之於章子有焉。夫如是,雖百市虎不搖也,豈以三告而投杼乎哉?
==楚將伐齊==
楚將伐齊,魯親之,姚本魯親楚也。齊王患之。姚本患,憂。張丐鮑本齊人,疑即張醜。曰:「臣請令魯中立。」姚本魯中立,言能使魯不親楚而絕齊也。 鮑本於兩國之間,無所親疏。乃為齊見魯君。鮑本康公。正曰:無考。魯君曰:「齊王懼乎?」曰:「非臣所知也,臣來弔足下。」魯君曰:「何弔?」鮑本「弔」下有「乎」字。○曰:「君之謀過矣。姚本過,失。君不與姚本與,猶助之。勝者而與不勝者,鮑本楚時未敗,而云然者,蓋楚有勝齊之勢。楚雖勝,士卒多死,魯合齊以兩國擊之,楚必敗,故言其不勝。何故也?」魯君曰:「子以齊、楚為孰勝哉?」對曰:「鬼且不知也。」「然則子何以弔寡人?」曰:「齊,楚之權敵鮑本補曰:言其力適均。也,不用有魯與無魯。足下豈如令姚本「令」一作「全」。 鮑本「令」作「全」。○眾而合二國之後哉!楚大勝齊,其良士選卒鮑本材武見選者。必殪,鮑本殪,死也。其餘兵足以待天下;齊為勝,其良士選卒亦殪。而君以魯眾合戰勝後,此其為德也亦大矣,姚本全眾為中立,無以為助也。觀二國交戰之後,勝者其良士選卒治一,君以全眾助負敗者擊之。 鮑本合,合敗者也。勝者雖合之,不必見德。今以全眾合敗者,彼勝者既士卒多死,可勝也,敗者因見德矣。其見恩德亦其大也。」姚本「其」,曾作「甚」。 鮑本「德」下有「也」字,「其」作「甚」,「也」作「矣」。○ 敗者德之。魯君以為然,身鮑本「身」作「乃」。○ 札記今本「身」作「乃」。退師。姚本退師,不復親楚也。 鮑本補曰:「為齊」之「為」,去聲。
==秦伐魏==
秦伐魏,陳軫合三晉而東謂齊王姚本軫時仕魏,故合三晉而東也。去著(續:「去著」二字,古本作「走齊」)而宣王也(一本作「齊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姚本遞,更。 鮑本遞,言其更相伐。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強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罷弱,鮑本「罷」,「疲」同。而兩歸其國於秦,鮑本兩,彼我也。此臣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姚本患,憂。天下為秦相割,姚本割,分也。自相剝割,以附益強秦。 鮑本以割肉喻其相伐。秦曾不出姚本秦不自出力,用力也。 鮑本補曰:北山何先生標大事記雲,「力」,一作「刀」。 札記丕烈案:「刀」字是也,此形近之訛。力;天下為秦相烹,鮑本煮也。秦曾不出薪。姚本為秦自相烹置,秦則不出薪然火也。 鮑本喻秦無所事。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姚本五帝,黃帝、顓頊(一本無「顓頊」字)、高辛、帝嚳、堯帝(一無「帝」字)、舜也。三王,夏、殷、周也。五伯,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者(一無「者」字)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姚本反之,反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 鮑本反古。主必死辱,民必死虜。姚本秦欲肆虎狼之心以吞諸侯,故曰,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也。 鮑本死於辱。今韓、梁之目未嘗乾,姚本乾,𤍜也。目不𤍜,言悲泣也。 鮑本戰死者多也。而齊民獨不也,非齊親而韓、梁疏也,齊遠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鮑本絳屬河東。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裡河鮑本「河」下補「山」字。○ 札記丕烈案:此表裡專就河言之,與左氏傳文迥不相涉。鮑所補乃準彼,謬甚矣。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姚本舉,得。屬,至。 鮑本舉,言得其地。南面而孤楚、韓、梁,姚本面向南。 鮑本三國在秦之南。孤,謂稱孤以臣之。正曰:諸國勢不得合,故曰孤。北向而孤燕、趙,鮑本絕句。齊無所出其計矣。姚本出,猶生也。願王熟慮之!姚本慮,度。
「今三晉已合矣,復為兄弟姚本言兄弟相親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姚本銳,精銳。戍,守也。此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後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構難,姚本構,連。三晉怒齊不與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
齊王敬諾,果以兵合於三晉。姚本從陳軫策也。 鮑本秦惠後七年,韓、趙、魏、燕、齊共攻秦,此六年。正曰:按大事記,顯王四十七年,當秦惠後三年,魏惠後十三年。齊宣二十一年,秦伐魏,取曲沃、平周。解題,軫說齊不知在何年,以其說明切,附見於此。軫與張儀相惡,去秦事楚,而懷王合六國伐秦,距此四歲。軫說或在此時,未可知也。愚嘗按,趙策謂趙王章、韓策或謂韓王章、燕策或獻書燕王章,皆勸三晉諸國合從。其論秦之情與從國事勢,曉暢深切,如虎即禽、魚比目,引車、同舟之譬,說殊而義合。如秦之慾伐韓、梁,東闚周室,甚惟寐忘之;如約山東,皆以銳師戍韓、梁;如秦見三晉之堅,必南伐楚。其言皆合,是必一時之事,一人之言也。考之此策,秦伐魏,陳軫合三晉而東謂齊王,其論山東之愚,秦之智,為秦相割而秦不出力,為秦相烹而秦不出薪,則亦三策之取譬也。秦欲攻梁絳、安邑,今三晉已合約,出銳師以戍梁,三晉合,秦必南攻楚,則亦三策所言之事也。況策無說楚、魏之辭,而說四國者,皆有戍梁之約,攻楚之料,於是竊信其並為陳軫之言無疑也。楚懷王受張儀商於之欺,軫諫不聽,諫攻秦又不聽,其後懷王入秦,屈平、昭雎諫而軫無言,意其必已去楚矣。今言楚王入秦,正誘會武關之時,而軫力為魏說諸侯,是時固在魏也。軫善楚者,約從獨遺楚,又勸三晉之移禍於楚,豈略不為楚計哉?蓋其知楚謀之不可為,入秦之不可止,而諸國之擯秦,非特為魏,所以為楚,所謂陽擠而陰助之者歟!蘇氏兄弟稱說,多浮辭,數策非軫不能。大事記既著軫說,附於顯王四十七年。於韓策,謂論秦最得其情,因其言梁絳、安邑,附見於赧王二十九年魏獻安邑之後,皆不能的指其時。今徵以楚王入秦一言,當在赧王十六年。蓋秦取曲沃、平周,距五國伐秦前四年。慎靚王三年,五國合從,實懷王為長,蘇秦之約,而無與於軫也。懷王入秦,次年田文合韓、魏伐秦,猶能成一戰之功,未必不因軫之說也。反覆參合,可決其為軫矣。獨燕策言秦伐韓而中山亡,此事據史乃中山未亡四年之前,且年表滅中山在主父死後,而出家先一年。大事記取世家史遷所紀,固不能無失。趙武靈王十九年,初胡服。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二十五年,連歲攻中山,略地得城邑;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二十七年,傳國子何稱主父,欲略胡地,襲鹹陽,遂詐入秦。是後已不言攻中山矣。惠文三年,乃書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意者攘地之時,中山已定,而未廢其君,後四年始遷其君。如西周既滅,次年遷其君於𢠸狐之類。通鑑綱目,武靈二十五年書中山君奔齊。而魏策雲,齊、魏伐楚,而趙亡中山,正是年事。則是其國已亡,特其君未得,後乃得之。燕策所謂中山亡,非舛也。故愚並著其說,以俟知者考焉。中山餘見燕策。
==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
蘇秦為趙合從,姚本合山東六國之親也。 鮑本趙肅侯十七年,此當十年。說齊宣王曰:「齊南有太山,東有琅邪,鮑本徐州郡。補曰:孟子注,琅邪,齊東南境上邑。西有清河,姚本清河,今甘陵,漢改也。 鮑本冀州郡。補曰:正義雲,今貝州。北有渤海,鮑本幽州郡。補曰:正義雲,今滄州。此所謂四塞之國也。姚本言牢固也。 鮑本言四方皆有險固。齊地方二千里,鮑本補曰:史,三千餘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齊車之良,五家之兵,姚本五家,五國。 鮑本管仲軍令,始於五家為軌。疾如錐矢,姚本錐矢,小矢。喻勁疾也。 鮑本錐,銳也。補曰:呂氏春秋,「所貴錐矢者,為其應聲而至」。戰如雷電,姚本雷電,喻威大也。解如風雨,姚本風雨,喻解散速疾。即有軍役,未嘗倍太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淄之中姚本臨淄,齊鄙。 鮑本屬齊郡。補曰:青州臨淄縣,古營丘地,城臨淄,故云。見正義及水經注。渤海,後語北海,今青州北海是也。七萬戶,臣竊度之,姚本度,計。下鮑本補曰:史無「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於遠縣,而臨淄之卒,固以鮑本「以」作「已」。○ 札記今本「以」作「已」。丕烈案:史記作「已」。二十一萬矣。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鮑本似笙,三十六簧。鼓瑟、鮑本似琴,二十五絃。擊築、鮑本以竹曲五絃之樂。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踘者;鮑本「踘」作「鞠」。○ 劉向別錄,蹙鞠,黃帝作,蓋因娛戲以練武士。「蹹」,即「蹙」也。補曰:王逸雲,投六箸,行六棋,謂之六博。「蹹」,史作「蹋」。說文,徒盍反,即「蹹」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鞠」。臨淄之途,姚本塗,道。車䡰擊,姚本「䡰」,劉作「轂」。擊,相當。 鮑本「䡰」作「轂」。○ 正曰:「䡰」者「轚」之訛。說文,轚,車舝相擊也。周禮,「舟車轚互」。穀梁傳,「轚者不得入」。釋文音計,又古的反。此章史作「轂擊」。按秦策,「車轂擊馳」。說苑,「齊人好轂擊」。揚雄書,「辨者轂擊」。讀亦通。 札記丕烈案:「䡰擊」不誤,「䡰」者「轂」之別體字,猶「穀」字之別體作「䅽」也。「轚」、「擊」同字,不得疊見。吳雲,「䡰」者「轚」之訛,其說非也。秦策讀當以「使車轂擊」為一句,「馳言相結」為一句。「言」下有「語」字者,誤本也。姚校雲,錢、劉本無,是矣。人肩摩,姚本摩,相摩。連衽成帷,鮑本帳屬,在旁者。舉袂成幕,鮑本袂,袖也。揮汗成雨;姚本揮,振也,言人眾多。家敦鮑本補曰:史作「殷」。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家殷人足,志高氣揚」,與策文不同。而富,志高而揚。姚本高,大也。揚,發揚。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強,天下不能當。姚本當,敵。今乃西面事秦,竊為大王羞之。
「且夫韓、魏之所以畏秦者,鮑本無「之」字,補「以」字。○ 補曰:史此有「以」字。 札記丕烈案:「之」,史記有。以與秦接界也。兵出而相當,姚本「當」,劉作「攻」。不至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姚本機,要。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鮑本折,猶敗。以秦敵強,雖勝,猶為失半也。四境不守;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是故鮑本「故」作「後」。○ 補曰:姚本作「故」,是。史同。 札記丕烈案:「後」乃因上訛耳。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
「今秦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鮑本倍,言二國在其後。至闈姚本「至闈」一作「過衛」。 鮑本「闈」作「衛」。○ 補曰:史作「衛」。陽晉之道,鮑本魏襄十六年,秦拔魏蒲阪、陽晉。張儀傳,劫取衛陽晉。注皆不地。蓋衛地,時屬魏也。正曰:正義雲,衛曹、濮等州。陽晉在曹州乘氏縣西北。徑亢父之險,姚本亢父,今任城縣也。 鮑本屬東平。補曰:亢,音剛,又苦浪反。高注,任城縣南。車不得方軌,姚本車兩輪間為軌。 鮑本爾雅,方舟,併兩舟,則此亦兩也。軌,車轍。馬不得並行,百人守險,千人不能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鮑本驚貌。正曰:狼性怯,走常還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虛猲,姚本猲,喘息,懼貌。 鮑本「猲」作「喝」。○ 恫,痛也。言疑之甚。集韻,喝,呵也。補曰:史作「喝」。索隱雲,亦作「猲」,並呼合反。竊謂,作「恐猲」亦通。又注見趙策。高躍鮑本補曰:史作「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鮑本無「已」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無。夫不深鮑本無「深」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有。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計過也。鮑本無「也」字。○ 補曰:一本此有「也」字。 札記今本「計過」誤「過計」。丕烈案:史記「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鮑本「無臣」作「臣無」。○ 札記今本「無臣」作「臣無」。丕烈案:史記「無臣」。而有強國之實,臣固鮑本「固」作「故」。○ 正曰:策「固」、「故」通。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臣是故」。願大王之少留計。」鮑本留意計之。
齊王曰:「寡人不敏,鮑本此「敏」,謂猶明,明則疾於事。補曰:一本注,晁本此下有云,「僻遠守海,窮道東境之國也,未嘗得聞餘教」。 札記吳補,一本注,晁本此下有「僻遠守海,窮道東境之國也,未嘗得聞餘教」。丕烈案:史記有此十七字。今主君姚本主君,謂蘇秦也。 鮑本補曰:主君,稱蘇秦,恐衍「主」字。史作「足下」。 札記丕烈案:吳說非也。高注可證。後策文,楚、魏、韓、燕皆雲「今主君」。史記韓、魏、楚同。小司馬曰,主君,稱蘇秦也。禮,卿大夫稱主。今嘉蘇子合從諸侯,褒而美之,故稱曰「主君」。其字不誤甚明,吳失檢耳。以趙王之教詔之,姚本詔,告。 鮑本「教詔」作「詔告」。○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詔詔」。此策文當作「教詔」,高注可證。敬奉社稷以從。」鮑本凡蘇秦從橫之說,本傳皆有。此在說燕、趙、韓、魏後。
==張儀為秦連橫齊王==
張儀為秦連橫姚本張儀,魏氏之餘子,仕為秦相也。連關中之謂橫,合關東之謂從。說齊王也。 鮑本儀傳,連橫,在鄭袖出儀後,說楚,說韓、齊、趙,卒說燕,歸報而惠王死。則此當秦十四年。此十三年。正曰:湣王二年。齊鮑本「齊」上補「說」字。○ 補曰:此處當有「說」字。王曰:「天下強國無過齊姚本齊宣王也。強,大。者,大臣父兄殷姚本殷,盛。眾富樂,無過齊者。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說而不顧姚本顧,念。萬世之利。從人姚本從人,合關東六國為從,謂蘇秦也。說大王者,必謂齊西有強趙,南有韓、魏,負海之國也,地廣人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我何!大王覽姚本覽,受。其說,而不察其至實。
「夫從人朋黨比周,鮑本比周,親周相比也,與論語意異。補曰:猶傳言「相與比周」。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鮑本魯戰勝齊,史傳不書。時魯故在,有亡形耳。正曰:此取譬之說,猶孟子言鄒人與楚人戰,與下文不同。雖有勝名而有亡之實,是何故也?齊大而魯小。今趙之與秦也,猶齊之於魯也。秦、趙戰於河漳姚本河漳,漳水。 鮑本史不書。說文,濁漳,出上黨長子鹿谷山,東入清漳。清漳,出沽山大黽谷,入河南。漳出南郡。之上,再戰而再勝鮑本絕句。正曰:誤。當以「勝秦」句,下同。秦;戰於番吾之下,鮑本不書。蘇秦傳注,常山有蒲吾。再戰而再勝秦。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姚本僅,裁。存。雖有勝秦之名,而國破矣!是何故也?秦強而趙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婦,為昆弟之國;鮑本儀說懷王亦云然。韓獻宜陽,魏效河外,姚本河外,河南。趙入朝黽池,姚本趙入秦,朝於黽池也。 鮑本屬弘農。補曰:今河南府黽池縣。水經注,穀水,出崤東馬頭山穀陽谷東北,流歷黽池川。漢景帝因崤、黽之地以為縣。黽,彌盡、彌兗二反。割河間以事秦。鮑本據此,則說趙當在齊前。大王不事秦,秦驅韓、魏攻齊之南地,悉趙涉河關,鮑本悉,悉起其兵。河關,屬金城,史作清河是也。正曰:河之關亦通。指摶姚本「搏」,曾作「博」。 鮑本「搏」作「博」。○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博」。關,鮑本蘇秦傳注,齊威六年,晉伐齊,至博陵。東郡有博平,以為博關。今按,泰山有博,亦近齊也。補曰:後語注云,今兗州博城縣有古關,是博關。司馬貞雲,在博州。臨淄、即墨鮑本屬膠東國。補曰:今萊州即墨縣。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熟計之。」
齊王曰:「齊僻陋隱居,託姚本託,附。於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姚本長,久。利。今大客姚本大客,謂張儀也。 鮑本禮,大行人掌大客之儀。幸而教之,請奉社稷以事秦。」獻魚鹽之地三百姚本曾有「裡」字。 鮑本三百里也。補曰:一本有「裡」字。「為秦」之「為」,去聲。於秦也。鮑本無「也」字。○
秦策五
|
戰國策 (士禮居叢書本)/齊/二
|
戰國策卷九
==韓齊為與國==
韓、齊為與國。姚本相與為黨與也,有患難相救助也。張儀以秦、魏伐韓。鮑本儀復相時。補曰:「伐韓」下有缺文,必著韓之請救,以下文許韓使者知之。齊王姚本宣王也。曰:「韓,吾與國也。秦伐之,吾將救之。」田臣思姚本田臣思,齊臣也。曰:「王之謀過矣,不如聽姚本聽伐韓也。之。子噲與子之國,姚本子噲,燕易王子,昭王之父也。子之,其相也。蘇代為子之說之於子噲曰,「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堯有讓天下之名」。子噲慕之,故與子之國也。 鮑本子噲,燕王。之,燕相。百姓不戴,諸侯弗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下姚本劉無「下」字。 鮑本補曰:「下」字衍。一本無。大事記從之。以燕賜我姚本我,臣思自謂也。 鮑本我,我齊。也。」王曰:「善。」乃許韓使者而遣鮑本「遣」作「還」。○ 補曰:一本作「遣」,是。之。
韓自以得交於齊,遂與秦戰。楚、趙果遽起兵而救韓,齊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舉燕國。姚本舉,拔也。孟子曰,子噲無王命而與子之國,子之無王命擅受子噲國,故齊宣王伐而取之也。 鮑本燕噲七年,此十年。補曰:此齊宣王所謂五旬而舉之者。大事記改「三」為「五」。補曰:按史田齊世家,桓公五年,秦、魏攻韓,韓求救於齊。桓公召大臣而謀,騶忌曰,「不若勿救」。段幹朋曰,「不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田臣思曰,「秦、魏攻韓,楚、趙救之,是天以燕與齊也」。因襲燕取桑丘。策即本章。 齊威王一十六年,魏圍邯鄲,趙求救於齊。威王召大臣而謀,騶忌曰「不如勿救」。段幹朋曰,「不救則不義且不利」云云,「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乘魏之敝」。王從其計,敗魏桂陵。策邯鄲之難章。「威王」作「田侯」,「段幹朋」作「綸」,餘略同。宣王二年,魏伐趙,「趙」當作「韓」,說見前。趙與韓親,共擊魏。趙不利,戰於南梁,韓請救於齊,宣王召大臣而謀。騶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不如早救之」。孫子曰云雲。宣王曰,「善」。起兵擊之,敗之馬陵。策南梁之難,韓請救於齊,田侯召大臣而謀,張丐曰,「不如早救」,田臣思曰云雲。餘皆略同。 史凡三節,與策三章互有同異。邯戰之難與威王條合。南梁之難與宣王條合。但史為張丐、田臣思,策為騶忌、孫子。唯桓公取桑丘,與威王伐魏、宣王伐燕相亂。按威王二十一年,鄒忌始相,上距桓公取桑丘之歲二十餘年,忌豈得已為大臣?史誤以邯鄲一章勦入之,明矣。田臣思即田忌,宣王二年戰馬陵,後出奔。至二十九年之、噲之役,凡二十七年,不應復見。使忌果在齊,則王安得棄之而將章子?策或誤載其名也。且桓公時,秦、魏攻韓,楚、趙救之,齊不救,因而襲燕。宣王時,秦、魏伐韓,楚、趙救之,齊不救,因而舉燕。何其事之吻合如此?是必可疑。考之桓公時,秦、魏攻韓事無見。年表,魏、韓、趙伐齊至桑丘。齊伐燕取桑丘,意者齊取桑丘,而韓、魏、趙伐之。韓且與趙、魏攻齊,則與求救於齊之文戾。且田臣思之辭曰「是天以燕與齊」,而僅為取桑丘乎?是史亦誤以宣王伐燕章附之桓公也。故大事記書韓、魏、趙伐田齊至桑丘,而不書齊取桑丘。於宣王伐燕,則引策之文;謂秦伐韓,楚、趙救韓,即岸門之戰。而齊之取燕,雖因之、噲之亂,亦由諸侯連兵不解,無與競者也。故愚具列史、策所載,而著大事記之說,俾覽者得以考正焉。正義雲,桑丘在易州遂城縣東。 札記丕烈案:此當各依本書,改者非。
==張儀事秦惠王==
張儀事秦惠王。姚本惠王,秦孝公之子也。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惡張儀,曰:「儀事先王不忠。」言未已,姚本已,畢也。齊讓又至。姚本齊王使赴(劉無「赴」字)責於秦武王任用張儀之罪(一罪下有「也」字),又使至(一無「又使至」字)。 鮑本儀嘗曰,「儀之所甚憎無大齊王」。則儀,齊所惡也,而秦任之,故齊以此責秦。
張儀聞之,鮑本無「聞之」二字。○ 補曰:一本有「聞之」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張儀懼誅,乃因謂秦武王曰。謂武王曰:「儀有愚計,願效姚本效,致。之王。」王曰:「奈何?」曰:「為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鮑本言有兵。然後王可以多割地。姚本割,取。 鮑本割諸侯地。今齊王甚憎張姚本一無「張」字。 鮑本衍「張」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無。儀,儀之所在,必舉兵而鮑本無「而」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無。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姚本梁,魏都也。齊必舉兵而鮑本無「而」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而伐梁」。伐之。齊、梁之兵連於城下,姚本於梁城下。 鮑本連,謂不解。不能相去,姚本去,離。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姚本三川,宜陽邑也,從函谷關東出也。函谷在弘農城北,故言出函谷關。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鮑本週有先周宗社禮器,諸侯所不備,今必出以賂秦。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姚本週,西周王城也,天子所都。以兵臨之,祭器可出,而挾天子,案其圖籍,故曰此王業也。王曰:「善。」乃具革車姚本革車,兵車也。三十乘,納之梁。姚本納張儀於梁也。
齊果舉兵伐之。梁王大恐。鮑本補曰:後語作魏襄王。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哀王。恐史記之哀王,世本謂之襄王,後語依世本也。此秦武元年,魏襄九年。張儀曰:「王勿患,請令罷齊兵。」姚本患,憂也。言今能令齊兵罷去也。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藉使之齊。齊、楚之事鮑本事,使事。已畢,因謂齊王:「王甚憎張儀,雖然,厚矣王之託儀於秦王也。」齊王曰:「寡人甚憎儀,鮑本「儀」上有「張」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無。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何以託儀也?」對曰:「是乃王之託儀也。儀之出秦,因姚本「因」,劉作「固」。與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鮑本「身」上有「之」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有。而之梁,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是王業也。』秦王以為然,與革車三十乘而納儀於梁。而果伐之,是王內自罷鮑本罷,音疲,勞師故。而伐與國,廣鄰敵以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姚本使儀言信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託儀也。」王曰:「善。」乃止。姚本止,不伐梁也。 鮑本儀傳有。彪謂:此計之必售,策之必行者也。儀之所謨,於時有妾婦之所羞,市人之所不為者。若譽南後以取金,欺商於以賣楚,皆可鄙也。唯此為文無害,儀亦明年死矣,宜其言之善歟!補曰:大事記,秦惠王死,公孫衍欲窮張儀,見秦策。儀之逐,其衍之力歟!正曰:鮑謂將死言善爾!反覆詭詐之術,死猶未已,何善之可稱?
==犀首以梁為齊戰於承匡而不勝==
犀首姚本犀首,公孫衍也。以梁姚本梁,魏惠王所都。為鮑本「為」作「與」。○齊戰於承匡姚本承匡,邑名。 鮑本本宋地,見陳留襄邑注。補曰:大事記,襄陵,故宋之承匡、襄牛之地,宋襄公所築,故曰襄陵。而不勝。張儀謂梁王鮑本哀。正曰:襄。不用臣言以危國。梁王姚本曾、劉作「魏王」。因姚本「因」,一本作「困」。相儀,鮑本魏九年,此十四年。正曰:此四年。儀以秦、梁之齊合橫親。姚本合秦之橫,與山東六國從親也。 鮑本補曰:猶言從親。犀首欲敗,姚本欲敗張儀合橫親之事也。謂衛君鮑本嗣君。曰:鮑本時儀過衛。「衍非有怨於儀也,鮑本無「也」字。○值所以為姚本為,理。 鮑本值,適當也。國者不同耳。君必解衍。」姚本解說衍於張儀也。 鮑本解說衍於儀,使之釋怨。衛君為告儀,儀許諾,因與之參姚本參,三人並也。 鮑本三人合坐。坐於衛君之前。犀首跪行,為儀千秋之祝。姚本祝,祈。明日張子行,犀首送之至於齊疆。齊王聞之,怒於儀,曰:「衍也吾讎,姚本讎,仇。 鮑本衍嘗與齊戰故。而儀與之俱,姚本俱,偕。是必與衍鮑本「衍」作「儀」。○ 補曰:一本「與衍」。鬻吾國矣。」遂不聽。姚本一本「聽」下有「也」字。鬻,賣。 鮑本彪謂:此一時岌乎殆哉!一言一動,盡為機穽,豈可與同群哉!此在衍術中而不悟,是以知儀之疏也。故其智,暗於秦;其辨,屈於軫;而此謀敗於衍也。補曰:「為義」之「為」,如字。
==昭陽為楚伐魏==
昭陽姚本昭陽,楚懷王將。為楚伐魏,覆軍殺將得八城,姚本覆魏將,得八城。 鮑本楚懷六年,此元年。正曰:宣王二十年。移兵而攻齊。陳軫為齊王使,鮑本衍「使」字。史言軫為秦使齊,齊問之,為齊見陽。 札記丕烈案:讀以使字句。史記雲,陳軫適為秦使齊,是其證。鮑誤。見昭陽,再拜賀戰勝,起而問:「楚之法,覆軍殺將,其官爵何也?」昭陽曰:「官為上柱國,爵為上執珪。」陳軫曰:「異貴於此者何鮑本問此外復有貴者不?也?」曰:「唯令尹耳。」姚本言獨令尹最貴耳。 鮑本楚相也。陳軫曰:「令尹貴矣!王鮑本「王」作「主」。○非置兩令尹也,臣竊為公譬可也。姚本「也」,劉作「乎」。公,昭陽。譬,喻。楚有祠者,姚本祠,祭。 鮑本祠,春祭。賜其舍人鮑本始皇紀注,主廄內小史,或雲侍從賓客者。正曰:顏師古曰,舍人,親近左右之通,後遂以為私屬官號。巵鮑本巵,器也。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鮑本無「之」字。○乃左手持巵,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巵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得八城,不弱兵,鮑本言恃其強。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是為名居姚本一本去「居」字。 鮑本「居」作「亦」。○ 正曰:因下「足」字衍而訛。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鮑本言身死後,爵歸於國,故史言爵奪。猶為蛇足也。」昭陽以為然,解軍而去。鮑本楚記同。彪謂:此策雖其指為齊,亦持勝之善。正曰:「為楚」、「為齊」、「為公」之「為」,去聲。
==秦攻趙==
秦攻趙。趙令樓緩以五城求講於秦,姚本五城,趙邑。講,和。而與之伐齊。齊王恐,因使人以十城求講於秦。樓子恐,因以上黨二十四縣許秦王。鮑本惠文。趙足鮑本凡趙皆趙人。之齊,謂齊王曰:「王欲秦、趙之解乎?不如從合於趙,趙必倍秦。倍秦則齊無患矣。」
==權之難齊燕戰==
權之難,姚本權,地名(一下有也字)。齊、燕所戰,故曰「之難」也。鮑本後志南郡編注,鬥緡以權叛。又當陽注,縣東南有權城,楚地也。蓋燕自北進,齊自東進,而戰於楚境。燕策為文公時。正曰:大事記,燕、齊交兵,必非此地。按,記合燕策並載而取鮑三說,文公末年云云,並屬中山云云,燕、齊合云云。故於此條著其說,而斥其非者不著,鮑氏取長棄短之意也。齊、燕戰。秦使魏冉之趙,鮑本冉傳言,自王惠時任事,然則此役文公末年也。出兵助燕擊齊。薛公使魏處之趙,姚本薛公,田嬰也。魏處,人名(一本有「之主也」三字)。 鮑本嬰,時未封,後人稱之耳。嬰傳言自威王時任職。謂李向鮑本趙人。正曰:大事記,趙用事者也。曰:「君助燕擊齊,齊必急。急必以地和於燕,而身與趙戰矣。然則是君自為燕東鮑本「東」作「束」。○ 束,猶斂。燕、齊和成,斂兵不戰。 札記今本「東」作「束」。兵,為燕取地也。鮑本取齊地。故為君計者,不如按兵勿出。齊必緩,鮑本趙之助燕不力,故齊無危急之勢。緩必復與燕戰。戰而勝,兵罷鮑本「罷」,「疲」同。弊,趙可取唐、姚本唐,今盧奴北盧縣也。曲逆;姚本曲逆,今蒲陰也。是時屬燕,故勸取之。 鮑本並屬中山國。言二國戰,不暇北顧,趙可以其間取中山也。戰而不勝,命懸鮑本懸,繫也。於趙。然則吾鮑本吾,吾趙。中立而割窮齊與疲燕也,鮑本割,割齊地。正曰:割齊、燕地。兩國之權,歸於君姚本君,李向也。矣。」
==秦攻趙長平==
秦攻趙長平,姚本一本無「長平」二字。 鮑本此五年。 札記今本「攻」誤「破」。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姚本一本無「楚」字。救趙,親,鮑本其交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
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蘇秦姚本續:史記,周子,齊之謀臣,史失其名。戰國策以周子為蘇秦,而「楚」字皆作「燕」,然此時蘇秦死久矣。 鮑本「秦」作「子」。○ 補曰:字誤,史作「周子」。 札記丕烈案:此不與策文同。謂齊王曰:「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姚本中,得。而齊、燕鮑本「燕」作「楚」。○ 補曰:史作「楚」,通鑑從之。札記丕烈案:鮑改誤甚。索隱引此文雲,而「楚」字皆作「燕」。可見此文上「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下則「明日及齊、楚矣」,三「楚」字皆本作「燕」。不知者,以史記改之耳。之計過矣。姚本過,失。且趙之於燕、齊,鮑本「燕齊」作「齊楚」。○ 補曰:史作「齊、楚」。 札記丕烈案:此同上。隱蔽也,姚本一本無「也」字。隱蔽,蕃蔽。齒鮑本「齒」上有「猶」字。○ 趙居二國西北。秦攻二國,必先徑趙。趙存,則二國得以自隱,而有蔽障。 札記丕烈案:史記有。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則明日及齊、楚矣。且夫救趙之務,鮑本務,趣也,事也。宜若奉漏壅,沃焦釜。鮑本喻救之急。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姚本高,大。劉本無「兵」字。顯名也。義救亡趙,威卻強秦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則為國計者過矣。」姚本過,誤失也。 鮑本齊記有云,周子謂最,是也,此最時三十餘年矣。正曰:索隱雲,周子蓋齊之謀臣,史失其名,不必強為之說。
==或謂齊王==
或謂齊王曰:「周、韓西有強秦,東鮑本「東」下有「北」字。○有趙、魏。秦伐周、韓之西,趙、魏不伐,鮑本不從秦伐周、韓。周、韓為割,鮑本割地與趙、魏。正曰:割地與秦。韓卻周害也。鮑本言趙、魏徒不伐而不救韓,則韓兵必卻而周有秦害。及韓卻周割鮑本「割」作「害」。○ 正曰:「害」、「割」,字恐有誤混。之,鮑本「之」下補「後」字。○趙、魏亦不免與秦為患矣。鮑本秦以其不應己,又無周、韓之捍,秦伐必及。今齊、鮑本「齊」下補「應」字。○ 補曰:「今齊」下恐有缺字。秦伐趙、魏,則亦不果於趙、魏之應秦而伐周、韓。鮑本趙、魏近秦,其應秦不得不果;齊則遠矣,應秦必不果矣。令鮑本令,就令也。入,言應之果。正曰:「令」恐亦「今」字。齊入於秦而伐趙、魏,趙、魏亡之後,秦東面而伐齊,齊安得救鮑本「救」下補「於」字。○ 補曰:一本有「救」字,是;下無「於」字,非。 札記丕烈案:吳說未是。此猶魏策雲,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也!「救天下」不誤。天下乎!」鮑本此言趙、魏近秦,畏之不得不應,齊不可以其應而伐之也。正曰:此士之策,正謂秦伐周、韓,趙、魏雖不應秦,然周、韓既割,而趙、魏亦不免。況齊可以不應秦。今應秦伐趙、魏,趙、魏既亡,而齊亦不免矣!所以言此者,欲齊之援趙、魏也!
齊策一
|
戰國策 (士禮居叢書本)/齊/三
|
戰國策卷十
==楚王死==
楚王死,姚本懷王也。為張儀所欺,西與秦昭王會武關,秦脅與歸,而死於秦也。太子在齊質。鮑本楚二十九年,使太子質於齊,名橫,是為頃襄王。按史,楚三十年,懷王入秦,秦留之,明年頃襄王立,立三年懷王乃死。與此駮。蘇秦鮑本「秦」作「子」。○ 秦死至是二十年矣,此非代則厲也。補曰:字誤,下並同。謂薛公姚本薛公,田嬰也,田文之父。 鮑本田文。曰:札記今本誤重「曰」字。「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國。」姚本市,猶求也。下東國,楚東邑,近齊也。 鮑本楚策雲,「與我東地」。蓋楚國之東,其地近齊,楚地高而此下。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姚本郢,楚都也。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姚本楚自立王,質之無益,故曰「抱空質」也。而行不義於天下也。」蘇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吾將與三國共立之。』鮑本齊嘗與秦、韓、魏敗楚,三國謂此。重立。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
蘇秦之事,鮑本此著書者敘說。可以請行;可以令楚王鮑本並新王。亟入姚本亟,速也。入,猶致也。下東國;可以益割姚本益,多。割,取。於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姚本一本無「之」字。亟去;可以惡蘇秦於薛公;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可以使人說姚本一本無「人說」二字。薛公以善蘇子;可以使蘇子自解於薛公。
蘇秦謂薛公曰:「臣聞謀洩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姚本太子,懷王太子也。 鮑本「太」上有「楚」字。○者,以市下東國也。非亟得下東國者,則楚之計變,變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於天下也。」姚本變,改也。負天下不義之名。薛公曰:「善。為之奈何?」對曰:「臣請為君之楚,使亟入下東國之地。楚得成,鮑本得,猶與也。齊求地而楚與之,為得成。則君無敗矣。」薛公曰:「善。」因遣之。姚本故曰「可以請行」也(曾,此七字不作注)。 鮑本「之」下有「故曰可以請行也」七字。○元作注字。此類亦著書者敘說。補曰:敘說者分其文而屬之,故以此著例。
謂楚王鮑本以為懷王,則上言已死;以為頃襄,則頃襄即太子也;以為新立王,則頃襄外無他王。未詳。曰:「齊欲奉太子而立之。姚本蘇秦請行至楚,說楚王曰,所立頃襄王也。言楚所欲立懷王。臣觀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今王不亟入下東國,則太子且倍鮑本倍,多於前。王之割而使齊奉己」。姚本己,太子也。使齊奉己,立以為王也。楚王曰:「謹受命。」因獻下東國。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謂薛公曰:「楚之勢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請告太子其故,鮑本謂告蘇子辭也,告以楚獻地之故。使太子謁之君,鮑本君,薛公也。使太子白以亦欲割地。以忠太子,姚本告,致。致故,謂太子倍割楚以許齊也。謁,告。告齊君也。齊得割則歸太子,故曰「以忠太子」。使楚王聞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於楚。
謂太子曰:「齊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請割地以留太子,齊少其地。姚本割地與齊,使留太子,齊嫌其少也。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資姚本資,與。齊,齊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齊。姚本延,猶饒也,及也。 鮑本延,長行也,故有饒益意。楚王聞之恐,益割地而獻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謂楚王曰:「齊之所以敢鮑本無「敢」字。○多割地者,挾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權姚本權,重。 鮑本權者,輕重所在。王也。故臣能去太子。鮑本使人去齊。太子去,齊無辭,必不倍鮑本多割。於王也。姚本齊無立太子辭,必不倍求地於王也。王因馳鮑本馳,亟往。強齊而為交,齊辭,姚本一作「而為交於齊,齊辭」。 鮑本齊之說。必聽王。然則是王去讎姚本讎,為太子。而得齊交也。」楚王大悅,曰:「請以國因。」鮑本因蘇子交齊。故曰可以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謂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鮑本剬,斷,齊也,猶制。補曰:剬,本多丸反。史、漢作「制」字。正義論字例雲。以空名巿者太子也,齊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見矣。姚本齊未必信太子言也,而楚便致地,故曰「楚功見」。 鮑本功,謂入地。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圖之。」太子曰:「謹受命。」乃約車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蘇秦使人請薛公曰:「夫勸留太子者蘇秦也。蘇秦非誠以為君也,且以便楚也。鮑本太子去楚之便也。蘇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滅跡也。鮑本沒其便楚之跡。今勸太子者鮑本「者」上補「去」字。○ 補曰:一本標晁本有。又蘇秦也,而君弗知,臣竊為君疑之。」薛公大怒於蘇秦。故曰可鮑本「可」下有「以」字。○使人惡蘇秦於薛公也。
又使人謂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蘇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鮑本代太子立為王。又蘇秦也,割地固鮑本「固」作「因」。○ 因為之約齊。補曰:一本「固約」。約者又蘇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蘇秦也。今人惡蘇秦於薛公,以鮑本「以」上有「之」字。○其為齊薄而為楚厚也。願王之姚本劉無「之」字。知之。」楚王曰:「謹受命。」因封蘇秦為武貞君。姚本武貞,楚邑。 鮑本封以美名,非邑。故曰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也。
又使景鯉姚本景,姓;鯉,名也。楚懷王相也。請薛公曰:「君之所以重於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齊權也。姚本言薛公所見重於天下者,能得天下士之心,故有齊國權勢也。今蘇秦天下之辯士也,世與少有。鮑本言如之者少。君因姚本劉作「固」。不善蘇秦,則是圍塞天下士而不利說途也。姚本途,道。夫不善君者且奉蘇秦,而於君之事殆矣。姚本於,治。曾本無此二字注。 鮑本於,猶與。今蘇秦善於楚王,而君不蚤親,則是身與楚為讎也。鮑本此亦非薛公之恐。楚王立,未能自定,安能難齊哉?故彪於楚策謂蘇子以此策幹薛公,不見用,世猶載其語也。正曰:謂不親楚則與楚為讎,以事理言爾。於薛公不用,世猶載其語,亦臆度之辭。故君不如因而親之,貴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蘇秦。故曰可以為蘇秦說薛公以善蘇秦。姚本蘇秦巧辭反覆,且在此以上也。 鮑本按:此則懷王死,楚立新王,太子卒不得立。而頃襄非太子也。史不謂然,故其書東國之事亦略。補曰:史稱懷王入秦,而頃襄立;策獨以為懷王死,而頃襄立,前後屢見。竊以事勢言之,楚人知懷王之必不歸,而秦要之以割地,故立王以絕君。而喪君有君,所以靖國,頃襄之立,非懷王死後明矣。史謂,當時以詐赴之,策猶仍之爾,特所謂新王及太子不可曉。然以逐節考之,皆有事實,又非飾說也。或者太子未返之時,郢中立王邪!姑缺所疑。 「為之」、「為交」、「為武」、「為讎」之「為」,如字。
==齊王夫人死==
齊王姚本齊威王子宣王也。夫人死,有七孺子姚本孺子,幼艾美女也。皆鮑本「皆」上有「者」字。○ 札記丕烈案:韓子作「中有十孺子,皆貴於王」。近。姚本近,幸也。 鮑本言其親幸。薛公欲知王所欲立,姚本立為夫人。乃獻七珥,鮑本瑱也,所以充耳。美其一,明日視美珥所在,勸王立為夫人。姚本服美珥,則知王之所愛矣,故勸王立之也。 鮑本補曰:與楚策謂昭魚云云類,韓非子、淮南子皆有。
==孟嘗君將入秦==
孟嘗君姚本一作孟嘗。將入秦,姚本孟嘗君,薛公田嬰號靖郭君,子(「子」一作「又」)文號孟嘗君也。 鮑本傳言,秦昭王聞其賢,求見之,故將入。止者千數而弗聽。蘇秦鮑本「秦」作「代」。○ 補曰:字誤,宜作「代」,下同。後語並作「代」。 札記今本「秦」作「代」,乃誤涉鮑也。丕烈案:風俗通祀典引此文亦作「秦」。鮑以史記孟嘗君列傳改為「代」,未是也。李善註文選引蘇秦說孟嘗君曰「秦四塞之國」,高誘注云「四面有山關之固,故曰四塞之國也」,在此篇,亦其證。說苑載作「客」,當是改也。欲止之,孟嘗曰:鮑本「曰」上有「君」字。○「人事者,吾已盡知之矣;吾所未聞姚本聞,知。者,獨鬼事耳。」蘇秦曰:「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
孟嘗君見之。謂孟嘗君曰:「今者鮑本無「者」字。○ 札記丕烈案:風俗通引作「臣之來也」。說苑同。臣來,過於淄上,鮑本淄水出太山萊蕪原。有土偶人鮑本偶,相人也,比土為之。正曰:索隱雲,偶,類於人也。與桃梗姚本東海中有山,名曰度朔,上有大桃,屈槃三千里,其卑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由往來也。上有二神人,一曰荼與,一曰鬱雷,主治害鬼。故使世人刻此桃梗,畫荼與與鬱雷首,正歲以置門戶,闢號之門。荼與、鬱雷,皆在東海中,故曰「東國之桃梗」也。 鮑本集韻,梗,略也,荒也。正曰:梗,枝梗也。趙策蘇秦說李兌作「土梗」、「木梗」。謂木梗曰,「汝非木之根,則木之枝」。是枝、根皆可言梗。此謂刻桃木為人也。史及說苑作「土偶人」、「木偶人」。索隱謂,以土偶比涇陽君,木偶比孟嘗君。時秦昭王使涇陽君為質以求孟嘗。高誘注,「荼」一本作「餘」。相與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姚本挺,治。 鮑本挺,拔也,拔於土中。正曰:挺,他鼎反,有也。藝文類聚及晁本作「埏」。 札記今本「挺」誤「梃」。丕烈案:風俗通引作「埏」。此字當作「挻」。「挻」、「埏」同字,形近而訛作「挺」耳。說苑作「持」,亦誤字。子以為人,至歲八月,降雨下,鮑本降,大雨自上下也,異於飄灑。淄水至,則汝殘姚本殘,壞。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則姚本一作「吾殘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鮑本「何如」作「如何」。○ 如,往也。不知其所在。正曰:如,恐止是語助。 札記丕烈案:風俗通引「將何如矣」。今秦四塞之國,姚本四面有山關之固,故曰「四塞之國」也。譬若鮑本「若」作「如」。○ 札記丕烈案:風俗通引作「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嘗君乃止。姚本止,猶還也。 鮑本傳有。補曰:此時不行,其入秦蓋在後。
==孟嘗君在薛==
孟嘗君在薛,鮑本史言文代立在薛,時未相也。補曰:代立在薛,歸老亦在薛,此不可知為何時。荊人攻之。淳于髡為齊使於荊,還反過薛。而孟嘗姚本一作「孟嘗君」。 鮑本「而孟嘗」作「孟嘗君」。○ 札記丕烈案:呂氏春秋作「孟嘗君」。令人體姚本「體」一作「禮」。劉作「體」。 鮑本有禮容也。貌而親鮑本無「親」字。○ 札記丕烈案:呂氏春秋有。郊迎之。謂淳于髡曰:「荊人攻薛,夫子弗憂,文姚本文,孟嘗君名也。無以復侍矣。」鮑本言且死。淳于髡曰:「敬聞命。」姚本下一有「矣」字。
至於齊,畢報。鮑本以使事悉報齊王。王曰:「何見於荊?」對曰:「荊甚固,鮑本言其不通。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謂也?」對曰:「薛不量其力,而為先王姚本先王,威王。立清廟。鮑本詩注,祭有清德之宮。正曰:按本文,有清明之德者之宮。荊固而攻之,清廟必危。故曰薛不量力,而荊亦甚固。」齊王姚本齊宣王也,威王之子。和其顏色曰:「譆!鮑本集韻,痛也。正曰:徐雲,痛而呼之言也。和其顏色,聽其言也;痛而呼之,傷宗廟也。初不相礙。先君之廟在焉!」疾興兵救之。
顛蹶之請,鮑本此著書者詞也。言善說者,不勞而功。顛,倒;蹶,僵也。言其請救之遽。望拜之謁,鮑本望而拜之,言謁之恭。雖得則薄矣。姚本言雖顛蹶而走,請救於齊,望仰而訴告之,而得齊救,比淳于之辭,則為薄也。 鮑本言他人請,謂雖有得,不如髡之厚。善說者,陳其勢,言其方,鮑本方,大略也。人之急也,鮑本言應之疾。若自在隘鮑本隘,險也。窘之中,豈用強力哉!姚本言辯者之說,人急其如己自在阨窘之中,欲速免脫也。故曰「豈強力也哉」!
==孟嘗君奉夏侯章==
孟嘗君奉夏侯章鮑本齊人。正曰:無考。下同。以四馬百人之食,鮑本言饗之厚。遇之甚懽。夏侯章每言未嘗不毀姚本毀,謗。孟嘗君鮑本「孟嘗君」三字作「之」。○也。或以告孟嘗君,孟嘗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姚本言,道也。 鮑本言事之厚,彼不害我。董之。」繁菁姚本「菁」,曾作「青」。 鮑本「繁」作「蘩」。○ 齊人。以問夏侯公,夏侯公曰:「孟嘗君重姚本重,尊。非諸侯也,而奉我四馬百人之食。我無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毀之以為之也。姚本欲以為分寸之功也。君所以得為長者,鮑本賢有容之稱。高祖曰,為其母不長者。以吾毀之者也。姚本以吾毀之無憾言,故得為長者。 鮑本無下「者」字。○ 補曰:一本「以吾毀之者也」。「者」字,恐是「長者」字下脫衍在此。吾以身為孟嘗君,豈得持言也。」姚本劉作「豈特言也哉」。 鮑本「持」作「待」。○ 補曰:「持」者「待」之訛,「得」者「待」之訛衍。 鮑本彪謂:君子所以報知我者,亦多術矣,豈必毀之而後為之哉?此其說有似侯嬴而不及嬴,非正議也。
==孟嘗君讌坐==
孟嘗君讌鮑本讌,合語也。正曰:「讌」即「燕」。坐,謂三先生姚本先生,長老,先己以生者也。曰:「願聞先生有姚本劉無「有」字。以補姚本一本有「文」字。之鮑本「之」作「文」。○闕者。」姚本願聞賢者之善言,常補己缺失也。 鮑本「者」下有「也」字。○一人曰:「訾天下之主,鮑本訾,不稱意也。言孟嘗有不得意於諸侯。有侵君者,鮑本侵,淩之也。臣請姚本「請」,集、曾、劉作「輕」。以臣之血湔姚本湔,汙也。湔灑。 鮑本「湔」,「濺」同。集韻,水激也。其衽。」田瞀姚本瞀,晉、鄭遊眅。續:「瞀」恐作「𥈼」。春秋傳,鄭遊眅字子明,或作「𥈼」。曰:「車軼姚本軼也。轍曰軼。之所能至,請掩足下之短者,鮑本無「者」字。○ 補曰:疑當在「至」字下。誦足下之長;千乘之君與萬乘之相,其欲有姚本「有」或作「又」。 鮑本有,言欲得之。君也,如使而弗及也。」鮑本若有使之,如恐弗及。勝<上股下目>鮑本「勝」作「滕」,「<上股下目>」,作「臀」。○ 字書無之,亦可作「股」,齊人。補曰:姚雲,恐作「𥈼」。 札記丕烈案:姚校在上「田瞀」下,乃據高注。吳誤以當此「<上股下目>」字,亦有誤。但所改未是。曰:「臣願以足下之府庫財物,收天下之士,能為君決疑應卒,鮑本與「猝」同。若魏文侯之有田子方、段幹木也。姚本文敬交田子方,而敬段幹木也。 鮑本二人文侯師友。此臣之所為君取矣。」鮑本求以此為孟嘗所取。正曰:為孟嘗取此人也。
==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
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鮑本夫人,姬媵之過稱,非其配也。與下十妃同。相愛姚本愛,猶通也。者。或以問姚本曾作「聞」。問,告。孟嘗君曰:「為君舍人而內與夫人相愛,亦甚不義矣,君其殺之。」姚本傳曰,淫為大罰。故曰殺之。君曰:「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其錯姚本錯,置。 鮑本「錯」,「措」同也。之勿言也。」
居期年,君召愛夫人者而謂之曰:「子與文遊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衛君鮑本嗣君。與文布衣交,鮑本言交於未貴時。請具車馬皮幣,姚本皮,鹿皮。幣,束帛也。 鮑本皮,羔狐之屬。宗伯,孤執皮帛。正曰:羔乃生贄,狐皮無據。禮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虎豹皮為飾。宗伯之制,恐難引以言此。願君以此從衛君遊。」於鮑本「於」上補「舍人遊」三字。○衛甚重。
齊、衛之交惡,姚本惡,不睦也。衛君甚欲約天下之兵以攻齊。是人謂衛鮑本無「衛」字。○君曰:「孟嘗君不知臣不肖,以臣欺君。鮑本欺者,己不肖,而孟嘗言其賢也。且臣聞齊、衛先君,刑馬壓羊,姚本殺馬、羊,喢出其血,以相盟誓也。壓,亦殺也。 鮑本殺馬歃其血,又壓羊殺之以盟,使諭者如此。盟曰:『齊、衛後世無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姚本如此馬與羊也。今君約姚本約,結。天下之兵以攻齊,是足下倍先君盟約而欺孟嘗君也。願君勿以齊為心。姚本無以伐齊為心。君聽臣則可;不聽臣,若臣不肖也,鮑本言或以此人為不肖。補曰:「若」疑「者」字訛。臣輒以頸血湔足下衿。」鮑本交衽也。衛君乃止。
齊人聞之曰:「孟嘗君可語姚本集、劉作「謂」。 鮑本言可與語。正曰:姚雲,「語」,劉作「謂」,宜至「矣」字句。善為事矣,轉禍為功。」姚本不殺其舍人,是轉禍;使齊不伐,是為功? 鮑本彪謂:周衰,禮義消亡,以若孟嘗者,為能愛士。愛則愛矣,然非禮之愛也。以若舍人者,為能強爭。強則強矣,然亦非義之強也。補曰:事亦可醜,而論著者以為美談邪!袁盎從史事類此。
==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
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姚本悅,敬。欲逐之。魯連鮑本齊人仲連。謂孟嘗君曰:「猿獮猴錯木據水,姚本錯,置也。據,處也。猿彌猴置木而處於水,則不如魚鱉之便也。 鮑本言自置木上。據,猶處。補曰:「錯木據水」一句。錯,舍置也。則不若魚鱉;鮑本「鱉」下有「處」字。○ 補曰:姚本無。或上「據」字訛而脫在此,作「處水」勝。 札記丕烈案:此高注字之誤入正文者。歷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狸。姚本各有所宜。曹沫之姚本曹沫,魯莊公士也。傳曰,曹劌也。 鮑本衍「之」字。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當;鮑本魯記,莊公與齊桓公會柯,沫執匕首劫桓公,歸魯侵地。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而操銚鎒與農夫居壟畝之中,鮑本壟,田埒。補曰:銚,七遙反,與鍬同。鎒,呼高反,說文,拔去田草也,即薅。則不若農夫。故物舍其所長,之鮑本之,猶於。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姚本舍,收也。之,猶用也。收所長者,用所短者,故堯有所不能及為也。今使人而不能,則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之,使人有棄逐,不相與處,鮑本言黨友以此士見棄逐,不屑與處。而來害相報者,鮑本棄逐者必之他國,自彼來而害我,報其棄逐之怨。豈非世之立教首也哉!」鮑本言後人視此為戒。孟嘗君曰:「善。」乃弗逐。鮑本彪謂:仲連,立言士也,言必有中。
==孟嘗君出行國至楚==
孟嘗君出行國,鮑本按,行,之。行,兼相他國故。正曰:行,當去聲。至楚,獻象床。鮑本象齒為床。郢之登徒,鮑本楚官也。好色賦登徒子注,以為姓,非。正曰:屈平為左徒,考烈王以左徒為令尹。鮑見此,故以登徒為官名,未見所據。然彼雲大夫登徒子,則非官名。直使送之,不欲行。姚本直,當,曰直使也。登徒直使,不欲行送象床。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戍鮑本「戍」作「戌」。○ 補曰:戌音恤。 札記丕烈案:吳氏音恤者非。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傷此若髮漂,姚本續:別本「髮沖」。通鑑「毫髮」。 鮑本「漂」,「飄」同,言其細若絲髮。賣妻子不足償之。足下姚本足下,謂公孫戍。能使僕無行,先人有寶劍,願得獻之。」公孫鮑本「孫」下補「戌」字。○曰:「諾。」姚本獻,獻公孫戍也。故曰「諾」。
入見孟嘗君曰:「君豈受楚象床哉?」孟嘗君曰:「然。」公孫戍曰:「臣願君勿受。」孟嘗君曰:「何哉?」公孫戍曰:「小國鮑本補曰:「小國」疑當作「大國」。後語作「五國」,蓋首句作「出行五國」也。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聞君於齊能振達貧窮,有存亡繼絕之義。小國英桀姚本才勝萬人曰「英」,千人曰「桀」。之士,皆以國事累君,姚本累,屬。 鮑本累,猶諉。諉之以事,所以累之。誠鮑本無「誠」字。○說君之義,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國,將何以待君?姚本待,猶共也。臣戍願君勿受。」孟嘗君曰:「諾。」
公孫戍趨而去。未出,至中閨,姚本閨,閎也。 鮑本特立之戶,上圜下方。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象床,甚善。姚本善,快。今何舉足之高,志之揚也?」公孫戍曰:「臣有大喜三,重鮑本重,言三喜外,復有此。之寶劍一。」孟嘗君曰:「何謂也?」公孫戍曰:「門下百數,莫敢入諫,臣獨入諫,臣一喜;諫而得聽,臣二喜;諫而止君之過,臣三喜。輸鮑本輸,亦送也。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許戍以先人之寶劍。」孟嘗君曰:「善。受之乎?」公孫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鮑本彪謂:孟嘗君於是能立德矣!吾知欲止吾過而已,彼得寶,於我庸何傷?且諫者,士之所難,因得寶而摧折之,後孰敢以過聞乎吾哉?
==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
淳于髡鮑本齊人,見滑稽傳。一日而見七人姚本人,一作士。於宣王。王曰:「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鮑本比,謂肩相次也。言士難得,千里有一,猶為並肩也。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姚本曾,「至」一作「生」。劉作「主」。也。姚本言雖中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姚本俱,侶。行。鮑本補曰:後語,鳥同翼者聚飛,獸同足者俱亡。今求柴葫、桔梗於沮澤,姚本桔梗,山生之草也(曾作「生山之上也」,集作「山之中」)。於沮澤求之,雖累世不能得其一也。 鮑本二草,山生。而沮,水也,故求不可得。孟子注,沮澤,生草者,水名,出漢中。正曰:沮澤,但言漸濕之地,如漢書所謂生於沮澤之中者,不必因下文求地名以實之。則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睪黍、梁父之陰,姚本睪黍、梁父皆山名也。山北曰陰,桔梗生焉。言饒多也,故曰郄車載也。 鮑本地缺。疑為負黍,蓋此與梁父皆東地也。梁父在泰山。山北曰陰。補曰:高注,睪黍、梁父皆山名。愚按,「皋」字或作「睪」。則郄車而載耳。鮑本「郄」,「卻」同。言多獲,車重不前。夫物各有疇,姚本疇,類。 鮑本耕治之田,禾所聚也,故為類。今髡賢者之疇也。王求士於髡,譬鮑本無「譬」字。○若挹鮑本挹,酌也。水於河,而取火於燧鮑本夫燧,鑒也。也。髡將復見之,豈特七士也。」姚本言將復見士於王也。 鮑本補曰:兩「見」字,賢遍反。
==齊欲伐魏==
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鮑本「謂」作「為」。○ 補曰:此書「為」、「謂」字通用。齊王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鮑本逡,㕙同,狡兔名。者,海內之狡鮑本集韻,狡,獪也,疾也。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姚本環,旋。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勌之苦,姚本苦,勤。而擅鮑本擅者,無與爭也。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鮑本頓,亦勞敝。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鮑本謝,辭去之,言不用也。將休士也。鮑本無「也」字。○ 鮑本補曰:此與蘇代鷸蚌、陳軫虎爭人之說,異而同者也。逡,七倫反。
==國子曰秦破馬服君之師〔校一〕此篇姚本與《齊欲伐魏》連篇,鮑本另列一篇。據文義,從鮑本。==
國子姚本國子,齊大夫也。曰:「秦破馬服君姚本馬服君,趙括也。秦將白起阬括四十萬眾於長平,而進圍邯鄲。括父奢,將有功,賜號馬服,因以為氏,故曰馬服君之師也。之師,圍邯鄲。齊、魏亦佐秦伐邯鄲,齊取淄鼠,魏取伊是。姚本淄鼠、伊是,皆趙邑也。 鮑本「是」作「氏」。○ 皆趙地,缺。 札記丕烈案:「是」、「氏」同字。「伊是」即「伊氏」,不知者乃改之。公子無忌鮑本魏信陵君。為天下循便計,鮑本循,行順也。正曰:行便宜之計,言竊符奪兵事。補曰:齊、魏佐秦伐,因取二地。今雲公子無忌云云,魏實救趙者,不應先佐之伐,恐當時無忌雖急於平原之請,而魏王實畏秦,如立晉鄙壁鄴,未欲真欲救趙,或先取其地也。殺晉鄙,鮑本魏將。率魏兵以救邯鄲之圍,使秦弗有而失天下。姚本秦圍邯鄲,魏使晉鄙帥師救趙,畏秦不敢進軍,軍次蕩陰。趙國急,平原君勝使責信陵君公子無忌。無忌乃竊魏王所與晉鄙符信,以攝取其軍。晉鄙疑之,不肯授。乃使朱亥椎殺晉鄙,取軍救趙。故為天下備循計(曾無此七字,劉「循」作「脩」),解邯鄲圍。故曰「使秦不有而失天下」也。 鮑本魏安釐二十年,使鄙將以救趙。畏秦,不敢進。趙急,平原君使責無忌。無忌盜晉鄙兵符伐之,將進兵,秦軍解去。補曰:按史年表、魏世家、公子無忌傳,公子無殺晉鄙,破秦兵,皆在安釐王二十年。通鑑以矯殺晉鄙在前一年。大事記以晉鄙留軍壁鄴在前一年,謂以傳修。今按,傳亦止作一年事也。當考。是齊入於魏而救邯鄲之功也。鮑本齊與魏親,初雖佐秦,今魏救趙,亦同救也。安邑者,魏之柱國也;姚本柱國,都也。 鮑本言其於國如室有柱。晉陽者,趙之柱國也;鄢郢者,楚之柱國也。故三國欲鮑本衍「欲」字。 補曰:疑「欲」字即「故」字,而上衍「故」字。故者,舊也。 札記今本無「欲」字,乃誤涉鮑也。與秦壤界,姚本界,猶比也。 鮑本壤,土;界,境也。言其地相接。秦伐魏取安邑,伐趙取晉陽,伐楚取鄢郢矣。福姚本曾一作「覆」。劉一作「逼」。 鮑本「福」作「覆」。○ 補曰:愚按,「福」乃「偪」之訛。「偪」義長。三國之君,鮑本「君」作「軍」。○兼二週之地,舉韓氏取其地,且鮑本且,猶幾。天下之半。今又劫趙、魏,疏鮑本疏,言離其友。中國,封姚本封,續:用。別本改作「刲」,下同。刲,取。 鮑本封,割也。正曰:封,疆之也。 札記今本「封」誤「刲」。衛之東野,鮑本東野,猶東地。兼魏之河南,鮑本「南」作「內」。○絕趙之東陽,則趙、魏亦姚本一本「亦」下有「已」字。危矣。趙、魏危,則非齊之利也。韓、魏、趙、楚之志,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專兵一志以逆姚本逆,距。 鮑本逆,謂拒之。秦。三國之與秦壤界而患姚本三國,趙、魏、楚。界,比也。患,憂也。急,齊不與秦壤界而患緩。是以天下之勢,不得不事齊也。故秦得齊,則權重於中國;趙、魏、楚得齊,則足以敵秦。故秦、鮑本「秦」下補「楚」字。○ 正曰:疊句。上文宜有「楚」。 札記丕烈案:上文「楚」字在「魏」下。趙、魏得齊者重,失齊者輕。齊有此勢,不能以重於天下者何也?其用者過也。」鮑本補曰:三策大概略同。謂三晉諸國為齊之遮蔽,相依為唇齒。秦攻諸國而齊不救,諸國滅亡,勢必及齊。第三章謂,三國與秦界而患急,齊不與秦壤而患緩;秦得齊則權重,趙、魏、楚得齊,則足以敵秦,說尤明切。初策,攻長平時;次策,周、韓未亡時;三策,則韓既亡後也。始皇十八年滅韓。自秦人行遠交近攻之術,善齊而不加兵,君王后謹事秦,王建不修戰備,不助五國,其墮秦計中久矣。長平之戰,當王建五年。滅韓,當三十五年。三十餘年間,士之為齊謀者,其智非不及此,而卒不用,宜其及於亡也!
齊策二
|
戰國策 (士禮居叢書本)/齊/四
|
戰國策卷十一
==齊人有馮諼者==
齊人有馮諼鮑本「諼」作「煖」。○ 補曰:即「諼」。故「諼」或作「喧」。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驩」。集解雲,復作「煖」。鮑本當出此注也。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鮑本「屬」,「囑」同。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鮑本草,不精也。具,饌具。正曰:草,菜也。陳平傳「惡草具」注,去餚肉云云。
居有頃,倚柱彈其姚本一本無「其」字。劍,鮑本補曰:以下文例之,疑當有「鋏」字。 札記丕烈案:此文三句各不同,吳說未是。歌曰:「長鋏歸來乎!鮑本鋏,劍把也。欲與俱去。補曰:莊子音義,鋏,從稜向刃。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姚本一本「客」上文有「魚」字。 鮑本補曰:列士傳,孟嘗君廚有三列,上客食肉,中客食魚,下客食菜。一本「比門下之魚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鮑本乘車之客。於是乘其車,揭鮑本集韻,揭,舉也,擔也。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鮑本待我以客。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鮑本補曰:吳氏韻補,家,湊工乎反。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後孟嘗君出記,鮑本記,疏也。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鮑本計會,會,總合也。正曰:會,古外反。周禮「司會」注,大計也。小宰「要會」注,計最之簿書,月計曰要,歲計曰會。能為文收責鮑本「責」,「債」同。集韻,逋財也。於薛者乎?」馮諼署鮑本署,書也。曰:「能。」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鮑本言果,則孟嘗固意其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鮑本「事」作「是」。○ 是,謂國事。正曰:一本「是」作「事」,蓋因音而訛。說閔王章「則是」作「則事」,亦此類。憒於憂,鮑本「憒」,「貴」同。憒,亂也,以憂思昏亂。而性懧鮑本「懧」,當作「儜」。集韻,弱也。愚,沉鮑本補曰:沉,沒溺也。下「沉於」義同。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鮑本得罪於煖,自我啟之。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鮑本券,亦契。契別書之,以刀判其旁。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鮑本凡券,取者、與者各收一。責則合驗之,遍合矣,乃來聽命。起鮑本「起」作「赴」。○ 補曰:一本「赴」作「起」,則「起」屬下文。謂作起而矯命也。「合」讀,「起」句,亦通。矯命鮑本汲黯傳注,矯,託也。託言孟嘗之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鮑本祝孟嘗也。
長驅到齊,鮑本行不留也。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鮑本孟嘗問也。馮諼曰:「君雲『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鮑本陳,猶列。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嘗君曰:「市義柰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鮑本拊,循,猶摩也。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巿義也。」孟嘗君不鮑本「不」作「乃」。○ 補曰:一本作「不」。說,曰:「諾,先生休鮑本休,息也。矣!」
後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鮑本補曰:此遣其就國而為之辭,猶漢世所謂列侯,亦無由教訓其民。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鮑本「中」下有「正日」二字,又改「正」作「終」。○ 補曰:一本無此二字。孟嘗君顧謂馮諼:姚本劉作「顧謂馮諼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鮑本「僅」作「今」。○ 補曰:姚本「今」作「僅」。得免其死耳。今君鮑本無「君」字。○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惠鮑本「惠」作「梁」。○ 昭。正曰:文奔魏,在昭王時。此固辭不往,事必在前。史作秦王。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鮑本此非當時所稱,追書雲爾。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鮑本補曰:徙故相為上將軍,而虛相位以待孟嘗也。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鮑本本週官,此齊大臣也。賫黃金千斤,文車鮑本文,彩繪也。二駟,服劍鮑本王所自佩者。一,封書鮑本「書」下有「一」字。○ 補曰:一本「書」下無「一」字,則上當以「封」字句。 札記丕烈案,「封書」連文,吳說未是。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鮑本集韻,統,攝理也。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鮑本前自靖郭君時既立廟矣,今又請立,則所謂宗廟者,非一王也。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姚本集、曾本無「姑」字。高枕為樂矣。」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鮑本介,獨也。獨則不眾,故為微細之詞。一說喻草芥也。正曰:「介」,「芥」通。之禍者,馮諼之計也。鮑本孟嘗傳有。彪謂:能者客之,人孰不能?客無能者,孟嘗於是為不可幾也!煖之市義賢矣,而為之營窟,則亦聲利之客耳!嗟乎,氣俗之移,人莫覺悟也!以煖之賢而不能自擢於眾,況不賢者乎?補曰:史文稍異,末無三窟之說為勝。正曰:馮公自言無能,非真無能也。孟嘗蓋已知之。故聞其署,則曰「客果有能也」。魏子予粟,馮公焚券,孟嘗卒蒙其力。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豈迂也哉?「食以」、「食之」之「食」,音嗣。「為君」、「為文」、「足為」之「為」,去聲。
==孟嘗君為從==
孟嘗君為從。鮑本文以襄王初中立為諸侯。楚頃襄二十三年,天下合從。此八年。正曰:文以襄王五年中立為諸侯,其後遂卒。襄王八年,諸侯無合從事。此閔王十六年,文怨秦,約韓、魏伐秦事也,當秦昭九年。鮑見策有薛地百里之文,遂以為文中立為諸侯時,誤矣。公孫弘鮑本齊人。謂孟嘗君曰:「君不姚本劉本作「君何不使人先觀秦王」。以鮑本「以」作「如」。○ 札記今本「以」作「如」,乃誤涉鮑也,鮑改「以」為「如」。丕烈案:呂氏春秋作「若」。使人先觀秦王?鮑本昭。意者鮑本設疑之辭。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為臣,鮑本為秦臣。奚暇從以難之?意者秦王不肖之主也,君從以難之,未晚。」孟嘗君曰:「善,願因請公往矣。」
公孫弘敬諾,以車十乘之秦。昭王聞之,而欲媿鮑本「媿」作「愧」。○ 使弘愧。 札記丕烈案:呂氏春秋作「醜」。「媿」即「醜」字。無鹽醜女,武梁祠堂畫像作「媿女」,是其證。鮑本作「愧」者誤。之以辭。公孫弘見,昭王曰:「薛公之地,大小幾何?」公孫弘對曰:「百里。」昭王笑而曰:「寡人地數千里,猶鮑本「猶」作「由」。○ 下同。補曰:「由」,「猶」通。 札記丕烈案:呂氏春秋作「猶」,下同。未敢以有難也。鮑本為人之難。今孟嘗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鮑本「欲」下補「以」字。○難寡人,猶可乎?」公孫弘對曰:「孟嘗君好人,鮑本人,賢人。大王不好人。」昭王曰:「孟嘗君之好人也,奚如?」公孫弘曰:「義不臣姚本臣,曾本作「不𢘑」,劉本作「不𢘑」。此武后字,恐非劉校。乎天子,不友乎諸侯,得志不慚為人主,不得志不肯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鮑本補曰:「而」字疑衍。「治」,當屬下句;或「而」字上有缺文。 札記丕烈案:吳說未是。呂氏春秋作「能」。「而」、「能」同字。可為管、商鮑本管仲、商鞅。之師,說義聽行,鮑本所說有義,或能聽而行之。能致其鮑本「能致其」下補「主霸王」三字。○ 札記丕烈案:有者是也。呂氏春秋作「其能致主霸王」。如此者五人;萬乘之嚴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鮑本集韻,刎,斷也。必以其血洿其衣,如臣者十人。」昭王笑而謝之,曰:「客胡為若此,寡人直與客論耳!寡人善孟嘗君,欲客之必諭寡人之志也!」鮑本以己之志曉告孟嘗。公孫弘曰:「敬諾。」
公孫弘可謂不侵矣。鮑本著書者美其不可侵辱。昭王,大國也。孟嘗,千乘也。立千乘之義而不可陵,可謂足鮑本足,猶能。使矣。鮑本彪謂:公孫所陳,亦士之一概爾。自曹沫劫桓公,辨說士莫不以藉口,彼蓋未學禮也。夾谷之會,孔子詔之,士付之有司耳矣!豈厓柴若世之猘狗然哉?帝曰,曉人不當如是乎?此說者之所當知也。
==魯仲連謂孟嘗==
魯仲連謂孟嘗:姚本續:別本有「君曰」二字。「君好士也!鮑本「士」下補「未」字,「君」上有「君曰」二字。○ 補曰:一本「謂孟嘗好士也」,一本「謂孟嘗君曰好士也」。 札記今本「士」下有「未」字,乃誤涉鮑也。鮑補「未」字。丕烈案:此讀以魯仲連謂孟嘗為一句,孟嘗即孟嘗君也。上文有「君好士也」四字,別為一句。「也」、「邪」同字,與下「君之好士未也」不相涉。鮑誤用下補耳。雍門鮑本「門」下補「子」字。○ 此士以所居為稱。正曰:雍門下有缺文。說苑有雍門子秋、雍門子周。今曰雍門子,則亦無考。雍門見前。 札記丕烈案:此多脫字,但所補未是。養椒亦,鮑本養,猶公養之養。椒,姓;亦,名。雍門子之所養。正曰:未知果椒姓亦名不?陽得子養,鮑本此下脫所養人。飲食、衣裘與之同之,鮑本「同」下無「之」字。○皆得其死。鮑本並未詳。今君之家富於二公,鮑本雍門、陽得。而士未有為君盡遊者也。」鮑本遊,猶友也。言不盡於交遊之道。君曰:「文不得是二人故也。鮑本椒亦等。使文得二人者,鮑本「人」下無「者」字。○豈獨不得盡?」對曰:「君之廄馬百乘,無不被繡衣而食菽粟者,豈有騏麟鮑本「騏」作「麒」。○ 札記今本「麟」作「驎」。騄耳哉?後宮十妃,皆衣鮑本無「衣」字。○縞紵,鮑本縞,鮮色繪也。紵,檾屬細者。正曰:書注,縞,白也。食梁肉,鮑本梁,米名。本草注,青梁,粟類。正曰:梁米之善者,有黃、青、白三種。豈有毛廧、西施哉?色與馬取於今之世,士何必待古鮑本補曰:「君之廄馬」至此,與王鬥云云合。正曰:連上章有孟嘗君,序次亦不當在此。哉?故曰君之好士未也。」鮑本補曰:孟嘗君之門,高者如馮驩、魏子,能免難市譽而已。昔人譏其未嘗得士,特雞鳴狗盜之雄,世以為名言。今觀魯連曰,君之好士未也,則當時已有是論矣。仲連之言,亦引以自謂,而非區區於孟嘗者。雞鳴狗盜之出其門,宜仲連之不止也。
==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
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鮑本此三十年,孟嘗奔薛,此言復反。傳言「王召之,因謝病,老於薛」,與此駮。正曰:二十年。譚拾子鮑本齊人。迎之於境,謂孟嘗君曰:「君得無有所怨鮑本「怨」下有「於」字。○齊士大夫?」孟嘗君曰:「有。」「君滿意殺之乎?」鮑本拾子藉以殺之為愜乎?孟嘗君曰:「然。」譚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嘗君曰:「不知。」譚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貴則就之,貧賤則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虛,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鮑本所求者存,故往趨之。亡故去。願君勿怨。」孟嘗君乃取所怨五百牒鮑本牒,札也,書所怨人。削去之,不敢以為言。鮑本馮驩傳略同。以此策及驩傳考之,蓋反而後謝病也。
==齊宣王見顏斶[校一]此篇姚本與《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連篇,鮑本另列一篇,據文義,從鮑本。==
齊宣王見鮑本補曰:見,賢遍反。顏斶,鮑本集韻音觸,引呂春秋,齊有顏斶。補曰:春秋後語作王蠋。 札記丕烈案:古今人表中上作顏歜,其王歜別在後,未知後語何據乃以為一人也。曰:「斶前!」斶亦曰:「王前!」鮑本並使之即己。宣王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鮑本「亦」上有「斶」字。○ 札記今本「亦」上有「斶」字。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鮑本「趨」作「慕」。○ 趨,就也。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鮑本無「曰」字。○曰:『有敢去柳下季鮑本魯展禽字季,食採柳下。亦云,居之壟,其冢埒。秦伐齊,先徑魯,故云。壟五十步而樵採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宣王默然不悅。
左右皆曰:「斶來,斶來!大王據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鮑本一石,百二十斤。鐘,萬石虡。鮑本「虡」作「簴」。○ 鐘鼓之桴。 札記今本「虡」誤「簴」。天下之士,仁義鮑本無「仁義」二字。○ 補曰:姚本,「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恐「仁義」字當在「之士」上。皆來鮑本「來」作「為」。○役處;鮑本役,為之使。處,在其位。辯知並進,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鮑本「服求」作「來服」。○ 補曰:「求」屬下句。求萬物不札記今本「不」上有「無」字。備具,而百鮑本「百」下有「姓」字。○ 札記今本「百」下有「姓」字。無不親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鮑本五酇為鄙,郊外曰野,亦所處也。補曰:鄙,五百家。監門、閭裡,鮑本閭,在鄉;裡,在野。並五百家,皆有門。正曰:周禮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裡。閭、裡皆二十五家。鄉謂之閭,遂謂之裡,二十五家共有巷,巷首有門。士之賤也,亦甚矣!」
斶對曰:「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鮑本言能貴士,故德厚。故舜起農畝,出於野鄙,而為天子。及湯之時,諸侯三千。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鮑本昔諸侯多,由得策也;今失策,故誅滅而寡。得策,貴士也。稍稍誅滅,滅亡無族姚本晁去「滅亡無族」四字,三本同。一有四字,集無。之時,欲為監門、閭裡,安可得而有乎鮑本「乎」作「也」。○哉?是故易傳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實,以鮑本「以」作「而」。○ 補曰:恐當作「而」。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據鮑本補曰:「倨」、「據」通借。慢驕奢,則兇從鮑本「從」上有「必」字。○之。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鮑本削地也。正曰:削弱也。無德而望其福者約,鮑本約,窮也。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姚本續雲:高士傳作「渥」。 鮑本言禍辱隨之不捨也。故曰:『矜功不立,鮑本言徒有矜大好功之志而不為,故功不立。虛願不至。』鮑本不求、不為而欲得之,虛願也,物不自至。此皆幸樂其名,華鮑本無「華」字。○而無其實德者也。是以堯有九佐,鮑本九官也。舜有七友,姚本續雲:陶元亮集聖賢群輔錄引戰國策,舜有七友,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靈甫。鮑本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靈甫見陶淵明四八目。正曰:雄陶云云,又見皇甫謐逸士傳,不訾或雲不識,不虛或雲不空。屍子無靈甫。愚謂,此類皆不可深考,或後人所妄造。禹有五丞,鮑本楚辭,八師三後外,有益、稷、皋陶、垂、契。湯有三輔,鮑本商書,伊、虺二相外,有誼伯、仲伯、咎單,豈此?未詳。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於天下者,無有。是以君王無羞亟鮑本亟,猶數。問,不媿下學;鮑本學於臣下。是故姚本「故」下曾、劉本有「能」字。成其道德而揚功名於後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故曰:『無形鮑本「形」作「刑」。○ 無形,謂削約之未著者。補曰:當作「形」,下同。古書字通。「形民之力」,家語作「刑」。朱子謂當從家語。者,形之君也。無端鮑本正曰:無形、無端,皆指實德言。者,事之本也。』夫上見其原,下通其流,至聖人鮑本衍「人」字。 札記今本無「人」字,乃誤涉鮑也,鮑衍「人」字。明學,鮑本明學,學之明者。言上見下,通聖明之事。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是其賤之本與?非姚本曾本無「非」字。夫鮑本猶言非邪。補曰:疑「非」字當在「歟」字上。而「夫」音「扶」,屬下句,與下文「豈非下人而尊貴士歟?夫堯」云云同。一本作「本歟」,無「非」字,義明。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鮑本以身下人。而尊貴士與?夫堯傳舜,舜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稱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貴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鮑本補曰:自取病,謂斶言士貴王賤。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鮑本細人,王自稱。正曰:細人,前所謂無實德不貴士者。之行,願請受姚本劉本無「受」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遊,食必太牢,鮑本牛、羊、豕具為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鮑本皆美稱。
顏斶辭去曰:「夫玉生於山,制姚本曾本作「製取」,集無「取」。 鮑本制,裁斷之。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鮑本「夫」作「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鮑本無「得」字。○尊遂鮑本遂,猶達。也,然而形神不全。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鮑本晚,言飢而食也,其美比於食肉。補曰:當,敵也,如字。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鮑本「虞」,「娛」同,樂也。制言鮑本言,謂命令。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願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而鮑本無「而」字。○辭去也。鮑本無「也」字。
斶鮑本「斶」上有「曰」字,又補「君子」二字。○知足矣,歸鮑本「歸」下有「真」字。○反撲,鮑本「樸」作「璞」。○則終身不辱也。鮑本無「也」字。○ 鮑本正曰:「曰」者,斶既辭而又自言也。上言大璞不完,以喻士之形神不全,故曰歸反璞云云。文意甚明,添字謬。
==先生王鬥造門而欲見齊宣王==
先生王鬥鮑本齊人。補曰:一本標文樞鏡要作「王升」。 札記丕烈案:「升」字當是也。古今人表中上作「王升」。今高士傳作「王鬥」,亦非。造門而欲見齊宣王,宣王使謁者延入。鮑本謁者,掌賓贊受事。延,引也。王鬥曰:「鬥趨見王為好勢,王趨見鬥為好士,於王何如?」使者復還報。王曰:「先生徐之,鮑本使待其至。正曰:使無趨至。寡人請從。」鮑本就之也。宣王因趨而迎之於門,與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廟,守社稷,聞先生直言正諫不諱。」王鬥對曰:「王聞之過。鮑本不如所聞。鬥生於亂世,事亂君,焉敢直言正諫。」宣王忿然作色,不說。
有間,王鬥曰:「昔先君桓鮑本此桓公雖非田氏之先,鬥,齊人也,得稱為先。公所好者,鮑本「者」下補「五」字。○ 補曰:一本標文樞鏡要有「五」字。 札記丕烈案:有者當是也。說苑,淳于髡曰「古者所好四」,可為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鮑本「受」作「授」。○ 補曰:當作「授」,字通借。籍,鮑本土地人民之籍。猶賜履也。立為大伯。鮑本二伯之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說,曰:「寡人愚陋,守齊國,唯恐失姚本曾、集本作「夫」字。 鮑本「失」作「夫」。○抎鮑本抎,失也。春秋傳,「抎子辱矣」。之,焉能有四焉?」王鬥曰:「否。鮑本無「否」字。○先君好馬,王亦好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姚本劉本無「是」字,曾有。 鮑本「是」作「而」。○王不好士」。鮑本補曰:「先王好馬」以下,說苑以為淳于髡之言,小異。宣王曰:「當今之世無士,寡人何好?」王鬥曰:「世無騏驎騄耳,姚本劉本有「之馬」字,集無。 鮑本字書不說,騏驎不載。唯玉篇雲,馬,黑脊,亦不言良馬。陸璣疏,「麒麟行中律呂」,則此馬以麒麟比也。騄耳,八駿之一。正曰:玉篇單言「驎」爾。此二字單言,如詩及說文、爾雅不一。王鮑本「王」下有「之」字。○駟已備矣。世無東郭俊、鮑本補曰:一本作「逡」。前有。盧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無毛嬙、西施,鮑本莊子疏,毛嬙,越王嬖妾。西施,越女,吳王姬。王宮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王曰:「寡人憂國愛民,固願得士以治之。」王鬥曰:「王之憂國愛民,不若王愛尺縠鮑本縠,細繗也。正曰:增韻,縠,縐紗。齊三「服官輕綃」注,今紗。下章「曳綺縠」,又章「帝省齊冰紈方空縠」,知齊產善也。說文,縠,細縛。恐此注字誤。也。」王曰:「何謂也?」王鬥曰:「王使人為冠,不使左右便辟鮑本便,順其所好;闢,避其所惡。而使工者何也?為能之也。姚本集本無「也」字。三同。今王治齊,非左右便辟無使也,臣故曰不如愛尺縠也。」
宣王謝曰:「寡人有罪國家。」於是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鮑本彪謂:王鬥之義無所取,出門求見,自卑甚矣。而徒以趨見於咫尺之間以為高,此孟子所謂「不能三年而緦小功之察」者也。抑其陳誼迂而不切,獨所謂學縠者可知耳。然不若魏牟之言之慤,而彪為序,舍牟而取鬥,為牟之言出於鬥也。正曰:王鬥造門求見,徒以趨見於咫尺之間為高,鮑論當矣。其言王不好士,不可謂不切也。特桓公好狗馬酒色之說,亦管仲不害霸之意。此其所以為辯士之言,而非君子之正爾。學縠之言與魏牟合,又何不若之有?戰國論說相類者甚多,牟豈果出於鬥乎?補曰: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賜列第為上大夫者七十六人,不治而議論,稷下學士至數百千人,士非不盛也。然鄒衍、淳于髡之徒,類皆詼誕無實,不治而議,所養非所用,國何賴焉?故顏斶勸以貴士,王鬥譏其不好士,有以也!然若鬥與斶者,亦未知其何如也。有一孟子而不能用,安用彼數百千人哉!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鮑本惠文後,孝威太后。書未發,鮑本補曰:未發其封。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鮑本恙,憂也。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姚本劉本有兩「以」字。 鮑本無兩「以」字。○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姚本一無「問」字。捨本而問末者耶?」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鮑本鍾離屬九江。正曰:路史雲,沂之承(音懲)有鍾離城,乃魯、吳會處。成十五年杜雲,淮南縣,今屬濠州者非。應劭雲,鍾離子國在九江,蓋其後徙於此,吳滅之。補曰:鍾離,姓也,非地。漢有鍾離昧,蓋以地氏者。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鮑本「也」上補「者」字。○何以至今不業也?鮑本言不得在位,成其職業。葉陽鮑本諸書葉陽皆不地。範睢傳注,「華」一作「葉」。補曰:正義雲,葉陽今許州葉縣。又見魏策。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卹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鮑本息,生也。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鮑本集韻,撤,去也,通作「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鮑本情,猶誠。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鮑本命婦則朝。此二士弗札記今本「弗」誤「不」。業,一女不姚本「不」一作「弗」。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鮑本於陵屬濟南。皆以所居為號,此自一人。若孟子所稱,已是七八十年矣。補曰:路史,於陵,今淄之長山。正曰:此言於陵仲子之行與孟子所稱者合,恐即此人也。趙惠文王與齊閔王同時,惠文後用事,實孝成之世,其在惠文時,則仲子猶相及。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鮑本彪謂:威後賢矣,其是非乃不詭於聖!齊有此數士不能察,至使鄰國老女子愧之,王建不足道也。時君王后故無恙,胡為亦無察乎?正曰:問王而不及後,必非君王后、王建時。鮑因策言謂後為賢智,故曲說至此。 「王使」之「使」,如字。瑱,它典、它甸二反。
==齊人見田駢==
齊人見田駢,鮑本齊處士。曰:「聞先生高議,鮑本補曰:恐是「義」字。 札記今本「議」誤「誼」。設為不宦,鮑本設者,虛假之辭。而願為役。」鮑本為駢給使。田駢曰:「子何聞之?」對曰:「臣聞之鄰人之女。」田駢曰:「何謂也?」對曰:「臣鄰人之女,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鮑本畢,猶已。言過於嫁已矣。矣。今先生設為不宦,訾鮑本「訾」,「資」同。所資所養也。養千鍾,鮑本昭三年注,四豆為區,自四以登至於釜,十則鍾。又㮚氏注,四升為豆,則鍾凡六斛四鬥也。札記今本「鍾」誤「鐘」。徒鮑本徒,從車者。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鮑本「也」作「矣」。○田子辭。鮑本謝之也。
==管燕得罪齊王==
管燕鮑本齊人。正曰:無考。新序作燕相。 札記丕烈案:新序當有誤。得罪齊王,謂其左右曰:「子孰而姚本一本無「而」字。 鮑本而,辭也。與我赴諸侯乎?」左右嘿然莫對。管燕連鮑本「連」與「漣」同,泣下也。然流涕曰:「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難用也!」田需鮑本補曰:田需,見魏策,與公孫衍並相者,豈即此人歟?對曰:「士三食不得饜,鮑本飽也。而君鵝鶩有餘食;鮑本鶩,舒鳧。下宮糅羅紈,鮑本下宮,後宮下列。 糅,雜;紈,素也。曳綺縠,鮑本綺,文繪。而士不得以為緣。鮑本緣,衣純。且財者君之所輕,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輕與士,札記今本「士」誤「亡」。而責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難用也。」鮑本補曰:說苑,宗衛相齊罷歸,召田饒等問,饒對亦與此合。 札記丕烈案:韓詩外傳雲,宋燕相齊見逐,罷歸之舍,召門尉陳饒等二十六人。此策文當有誤。
==蘇秦自燕之齊==
蘇秦鮑本「秦」作「子」。○ 史作「代」,是。補曰:字誤。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蘇代自燕來入齊。自燕之齊,鮑本此三十六年。正曰:二十六年。見於華章鮑本「華章」作「章華」。○ 補曰:姚及一本作「華章」。南門。鮑本史作「東門」。注,齊都賦「小城北門」,不知是一門,非也。補曰:括地誌,齊城東有閭門、武鹿、章華之門。齊王曰:「嘻!鮑本集韻,有所多大之聲。正曰:嘆聲。子之來也。秦使魏冉致帝,鮑本致帝號於齊。子以為何如?」對曰:「王之問臣也卒,鮑本與「猝」同。而患之所從生鮑本「生」作「往」。○ 補曰:一本作「生」,是。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來」。者微。鮑本患在後,故言「從往」,與「從來」異也。今未著,故言微。今不聽,是恨秦鮑本違秦,秦恨之。也;聽之,是恨天下也。不如聽之以卒鮑本「卒」作「為」。○ 猶善。正曰:卒成秦之事。秦,勿庸鮑本庸,用也。稱也以為天下。秦稱之,天下聽之,王亦稱之,先後之事,帝名為無傷也。鮑本雖稱有先後,無害於帝。秦稱之,而天下不聽,王因勿稱,其姚本一本無「其」字。 鮑本衍「其」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無「其於」二字。於以收天下,此大資也。」鮑本齊記三十六年有。彪謂:此策自為智則明,為人謀則忠,蘇、張之巨擘也。正曰:受帝號以順秦,而不稱以收天下,無非詐謀耳!補曰:「子以為」之「為」,如字。
==蘇秦謂齊王[校一]此篇姚本與《蘇秦自燕之齊》連篇,鮑本另列一篇,據文義,從鮑本。==
蘇秦鮑本「秦」作「子」。○ 補曰:字誤。史作「代」。 札記丕烈案:史記無此句,吳以意言之耳。當在上,入此者非。謂齊王曰:鮑本蘇子問。「齊、秦立為兩帝,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王曰:「尊秦。」「釋帝則天下愛齊乎?且愛秦乎?」王曰:「愛齊而憎秦。」「兩帝立,約伐趙,鮑本亦問辭。孰與伐宋之利也?」姚本劉本有「王曰,不如伐宋」。 鮑本「也」下有「對曰伐宋利」五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有「王曰,伐桀宋利」。對曰:「夫約然姚本一本無「然」字。 鮑本然其伐宋之約。補曰:史作「夫約鈞然」,言齊、秦俱相約如此。一本無「然」字。愚恐「鈞」,「約」字訛,無「然」字,而以「約與」連下文讀為是。 札記丕烈案:史記,「夫約鈞」句絕,「然」下屬。此當有誤。與秦為帝,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齊釋帝,則天下愛齊而憎秦;伐趙不如伐宋之利。故臣願王明釋帝,以就天下;倍鮑本「倍」,背同。約儐鮑本「儐」,「擯」同。集韻,棄也。補曰:「擯」、「儐」、「賓」,古通用。策多有,後倣此。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賓」。秦,勿使爭重;而王以其間舉宋。夫有宋則衛之陽城鮑本汝南、穎川皆有。正曰:非衛地。史作「陽地」,注,濮陽之地。危;有淮北鮑本淮水之北。淮出平氏桐柏。正曰:淮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禹自桐柏導之,東會泗、沂入海。則楚之東國危;有濟西鮑本莊十八年注,濟水之西。則趙之河東鮑本趙河之東,非郡也。危;有陰、鮑本陰屬南陽。正曰:陰即陶,說見趙策。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陶。平陸則梁門鮑本大梁之門。不啟。故釋帝而貳之以伐宋之事,鮑本貳,不與秦合也。秦約伐趙,而此伐宋。則國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鮑本「形」作「刑」。○ 刑,猶威也。言畏威而服。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形」。天下不敢不聽,此湯、武之舉也。敬秦以為名,鮑本非實敬之。而後使天下憎之,此所謂以卑易尊者也!願王之熟慮之也!」鮑本齊記與上為一章。今詳上章猶欲聽秦,此章決欲儐之,非一日之談,為二章可也。
齊策三
|
戰國策 (士禮居叢書本)/齊/五
|
戰國策卷十二 __TOC__
==蘇秦說齊閔王==
蘇秦姚本一本無「蘇秦」二字。 鮑本「秦」作「子」。○ 補曰:字誤。說見後。 札記今本「秦」作「子」,乃誤涉鮑也。鮑改「秦」為「子」。吳氏補曰,此策舊為蘇秦,實誤。前章代誤為秦,或遂以此為代,則亦不然。一本無章首二字者是矣。丕烈案:吳說甚詳此,最是。今本乃反依鮑改,致為誤也。說齊閔王曰:「臣聞用兵而喜先天下者鮑本為天下先。憂,約結而喜主怨者孤。鮑本為約以結與國而伐人,人必怨之。又為之主,眾所不與也,故孤。夫後起者藉鮑本藉,言有所資權是也。也,而遠怨者時鮑本得其時也。人怨之,則雖欲乘時不能也。也。是以聖人從事,必藉於權鮑本權者,事之宜,重之所在也。上言「後起者藉」,藉此而已。而務興於時。夫權藉者,萬物之率鮑本率,帥同,猶長也。也;而時勢者,百事之長也。故無權籍,倍鮑本倍,背同。時勢,而能事成者寡矣。
「今雖幹將、莫邪,鮑本博物志,幹將,陽龍文;莫邪,陰漫理。此二劍,吳王使幹將作。幹將,越人;莫邪,其妻,亦善作劍。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鮑本劌,利傷也。矣。堅箭利金,不得弦機之利,則不能遠殺矣。矢非不銛,鮑本集韻,利也。而劍非不利也,何則?權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趙氏襲衛,車舍人鮑本主車者。不休傅,鮑本「傅」作「傳」。○ 傳,驛遞也,言其警急。 札記「傅」,今本作「傳」。衛國城割平,鮑本言城中割地求成。平,成也。衛八門土而二門墮鮑本補曰:墮,許規反。矣,此亡國之形也。衛君跣行,告遡鮑本遡,愬同。於魏。魏王鮑本補曰:魏武侯也。時未稱王,此辯士之詞,猶下稱孝公為秦王。身被甲底姚本一作「砥」。 鮑本底,砥同,礪也。劍,挑趙索戰。邯鄲之中騖,鮑本騖,亂馳也。河、山之間亂。衛得是藉也,亦收餘甲而北面,殘剛平,墮中牟鮑本中牟,屬河南,趙獻侯自耿徙此。趙記注詳。正曰:此據地理志,瓚及索隱以為非。正義雲,中牟,趙邑,在相州蕩陰縣西,有牟山,邑在山側。之郭。衛非姚本一本「非」下有「有」字。強於趙也,譬之衛矢而魏弦機也,藉力姚本曾,「力」下有「於」字。魏而有河東之地。鮑本趙敬侯四年,築剛平以侵衛。五年,齊、魏為衛敗我剛平。趙氏懼,楚人救趙而伐魏,戰於州西,鮑本州屬河內。出姚本一本「出」下有「於」字。梁門,軍舍林中,鮑本魏記注,宛有林鄉。馬飲於大河。趙得是藉也,亦襲魏之河北鮑本屬河東。燒棘溝,鮑本「溝」作「蒲」,下同。○ 補曰:史趙世家作「蒲」。敬侯六年借兵楚,取魏棘蒲,不注。宣二年注,大棘,在陳留襄邑南。蒲,南蒲,蒲阪也,謂此。正曰:正義雲,今趙州平棘縣,古棘蒲邑。墜黃城。鮑本八年,拔魏黃城,陳留外黃是。正曰:正義雲,括地誌,故黃城在魏州冠氏縣南十里,因黃溝為名。按,陳留外黃城,非隋所別也。大事記從上說,當考。故剛平之殘也,中牟之墮也,黃城之墜鮑本「墜」作「隊」。○也,棘溝札記今本「棘」、「溝」誤倒。之燒也,此皆非趙、魏之慾也。然二國勸行之者,何也?衛明於時權之藉也。今世之為國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敵強,國罷而好眾怨,鮑本罷,疲同音,下同。樂與眾為怨。事敗而好鞠鮑本鞠,窮也,言遂事。之,兵弱而憎下人也,姚本曾本無「也」字。 鮑本無「也」字。○地狹而好敵大,事敗而好長鮑本長,益之。詐。行此六者而求伯,則遠矣。
「臣聞善為國者,順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後從鮑本從,謂後之。於天下。故約不為人主怨,伐不為人挫強。鮑本不以兵為人挫強敵。如此,則兵不費,權不輕,地可廣,欲可成也。昔者,齊之與韓、魏伐秦、楚也,鮑本無「秦」字。○ 正曰:齊閔王十一年,楚懷二十六年,齊與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秦,遂共伐楚。閔王十六年,合韓、魏以伐秦,秦昭王九年也。戰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韓、魏也,鮑本言得地等耳。然而天下獨歸咎於齊者,何也?以其為韓、魏主怨也。鮑本是楚懷二十六年,此二十一年。正曰:此十一年。且天下遍用兵矣,齊、燕戰,而趙氏兼中山,秦、楚戰韓、魏不休,而宋、越專用其兵。此十國者,皆以相敵為意,而獨舉心於齊者,何也?約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強也。
「且夫強大之禍,常以王人為意鮑本欲為人王。也;夫姚本一無「夫」字。弱小之殃,常以謀人為利也。鮑本補曰:恃謀人以為利而致殃。是以大國危,小國滅也。大國之計,莫若後起而重伐不義。鮑本不義雖可伐,亦不可輕。正曰:主於後起藉權,不以伐不義為急也。夫後起之籍與多而兵勁,鮑本人與之多。則事姚本「事」,劉本作「是」字。 鮑本「事」作「是」。○以眾強適鮑本「適」作「敵」。○ 補曰:「適」,「敵」通。罷寡也,兵必立也。鮑本補曰:疑有缺字。事不塞天下之心,則利必附矣。大國行此,則名號不攘鮑本攘,猶取。而至,伯王不為而立矣。小國之情,莫如僅鮑本「僅」作「謹」。○ 補曰:「僅」字訛,疑「謹」,下同。靜而寡信諸侯。鮑本信,猶恃也。莒、蔡是矣。僅靜,則四鄰不反;寡信諸侯,則天下不賣。外不賣,內不反,則擯禍朽腐鮑本「擯禍」作「稸積」。○ 補曰:改「稸積」亦當是「積稸」。此書多「稸」字。而不用,幣帛矯蠹鮑本矯,揉箭箝也,故有變意。此言變其初也。蠹,猶蝕。正曰:別本注,「矯」一作「燆」,去堯切,火行也。 札記丕烈案:此以「矯」為「槁」字也,作「燆」非。而不服矣。鮑本無「而不服矣」四字。○ 正曰:姚及別本皆有「而不服矣」一句,文義明白,今添。小國道此,鮑本道,猶行。則不祠而福矣,不貸鮑本貸,音代,從人求物也。而見足矣。故曰:祖仁者王,立義者伯,用兵窮者亡。何以知其然也?昔吳王夫差以強大為天下先,強姚本曾本無「強」字。襲郢而棲越,身從諸侯之君,鮑本諸侯從之。而卒身死國亡,為天下戮者,何也?此夫差平居而謀王,強大而喜先天下之禍也。昔者萊、鮑本東萊,故萊子國。補曰:春秋,齊侯滅萊。傳,萊恃謀也。莒好謀,陳、蔡好詐,莒恃越而滅,蔡恃晉而亡,鮑本莒、蔡皆恃遠忽近而亡。正曰:策但言有恃。此皆內長詐,外信諸侯之殃也。由此觀之,則強弱大小之禍,可見於前事矣。
「語曰:『麒鮑本「麒」作「騏」。○ 札記今本「麒」作「騏」。驥之衰也,駑馬先之;孟賁之倦也,女子勝之。』夫駑馬、女子,筋骨力鮑本「骨力」作「力骨」。○勁,非賢於騏驥、孟賁也。何則?後起之藉也。今天下之相與也不並滅,鮑本「與」,猶恃也。言與之相恃,亦不皆亡,在所處耳。有而鮑本「而」作「能」。○ 補曰:字或誤衍。 札記丕烈按:鮑改、吳補皆非。「而」、「能」同字,策文多以「而」為「能」。如上文「子孰而與我赴諸侯乎」,下文「而解此環不」之屬是也。案兵而後起,寄鮑本寄,言假手於人,不為主也。怨而誅不直,微用兵而寄於義,鮑本猶假也。補曰:「寄怨而誅不直」者,使人誅之而己不主怨,即所謂「重伐不義」也。「微用兵而寄於義」者,隱其用兵之真情,而寄寓於義以為名也。則亡札記今本「亡」誤「霸」。天下可跼鮑本跼,不伸也。足而須也。明於諸侯之故,察於地形之理者,不約親,不相質鮑本質,質子。而固,不趨而疾,眾事鮑本眾事,猶共事。而不反,交割鮑本交,言彼此割地。而不相憎,俱彊而加以親。何則?形同憂而兵趨利也。鮑本補曰:眾事宜多反覆,交割地者宜相憎,俱強者宜不相下。今皆不然,以其同憂趨利故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齊、燕鮑本「齊燕」作「燕齊」。○戰於桓之曲,鮑本家語所謂桓山,蓋在齊、魯之間。燕不勝,十萬之眾盡。胡人襲燕樓煩鮑本樓煩,屬雁門。數縣,取其牛馬。鮑本此蓋之、噲敗時。夫胡之與齊非素親也,而用兵又非約質而謀燕也,然而甚於相趨者,何也?何則鮑本無下「何」字。○形同憂而兵趨利也。由此觀之,約於同形則利長,後起則諸侯可趨役也。鮑本可使趨我,而為我役。
「故明主察相,鮑本相之明察者。誠欲以伯王也姚本劉本作去「也」字。 鮑本衍「也」字。為志,則戰攻非所先。戰者,國之殘也,鮑本有害於國。而都縣之費也。鮑本隱元年注,邑有宗廟之主曰都。周制,二千五百家為縣。正曰:周禮,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又五鄙為縣。又禮,小曰邑,大曰都。殘費已先,而能從諸侯者寡矣。彼戰者之為殘也,士聞戰則輸私財而富軍巿,鮑本士眾所聚,有巿井焉。輸飲食而待死士,令折轅姚本集本作「折轅」,曾本作「析骸」。 鮑本轅,輈也。而炊之,殺牛而觴士,鮑本觶實曰觴,蓋以飲之。則是路君之道也。鮑本「路」疑作「露」,言國中所有,悉出於路。又疑作「路窘」,言財用窘於道路。正曰:正是道路之路。 札記丕烈案:此皆非也。路,羸也。下作「露」。秦策用「潞」字,又用「露」字。鄭箋詩,「串夷載路」。趙岐注孟子,「是率天下而路也」。字同此。「君」是「軍」字之誤。下文是「虛中之計也」,二句文相對。下文又云「軍出費,中哭泣」,亦以「軍」與「中」相對,可為證。中人禱祝,鮑本國中之人為行者祈。君翳釀,鮑本翳,華蓋也,故有隱義。言釀於中以待飲至。通都小縣置社,鮑本戮不用命者。正曰:亦言禱祀之事。有巿之邑莫不止鮑本「止」作「正」。○事鮑本事,謂財賦警備之事。而奉王,則此虛中之計也。夫戰之明日,屍鮑本「屍」作「屍」。○ 屍,未殮也。死扶傷,雖若有功也,軍出費,中哭泣,則傷主心矣。死者破家而葬,夷傷者空財而共藥,鮑本夷,亦傷。共,供同。完者內酺鮑本酺,大飲也。而華鮑本華,猶奢。樂,故其費與死傷者鈞。鮑本與「均」同。故民之所費也,十年之田而不償也。軍之所出,矛鮑本矛,酋矛也,兵車所建。補曰:詩「二矛」注,酋矛長二丈,夷矛長二丈四尺。戟,注見前。戟折,鐶弦鮑本「弦」作「鉉」。○ 鐶,刀鐶。絕,傷弩,破車,罷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鮑本「官」作「宮」。○ 宮,如父子異宮之宮。古者寓兵於農,故私家出之。 札記丕烈案:「宮」,誤字也,鮑所說全謬。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廝鮑本廝,析薪養馬者。養士之所竊,十年之田而不償也。天下有此再費者,而能從諸侯寡矣。攻城之費,百姓理襜蔽,鮑本襜,衣蔽前者。襜蔽,疊言也。言士作苦,衣易敝,故亟治之。舉衝櫓,鮑本衝,陷陣車。正作䡴。補曰:城上露屋為櫓,戰陣高巢車亦為櫓。此與衝並言,亦車也。家雜總,鮑本全家併作。身窟穴,鮑本謂地道。 札記今本「窟」誤「屈」。丕烈案:此以「窟」為「掘」字。連下「中」字讀者非。中罷於刀金。鮑本兵器也。而士困於土功,將不釋甲,期數鮑本數,數月。而能拔城者為亟耳。上倦於教,士斷鮑本斷,音短,截也。於兵,故三下城而能勝敵者寡矣。故曰:彼戰攻者,非所先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伯瑤攻範、中行氏,殺其君,滅其國,又西圍晉陽,吞兼鮑本「兼」作「併」。○二國,而憂一主,鮑本趙襄子。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國亡,為天下笑者,何謂也?兵先戰攻,而滅二子鮑本有「之」字。○ 札記今本「子」下有「之」字,乃誤涉鮑也。鮑補「之」字。患鮑本患在滅二子。也。日姚本一作「昔」。 鮑本「日」作「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趙,南戰於長子,敗趙氏;北戰於中山,克燕軍,殺其將。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鮑本「敵」作「攻」。○萬乘之國二,再戰北姚本「北」一作「比」。 鮑本比,相次。勝,此用兵之上節也。鮑本節,猶等。然而國遂亡,君臣姚本三本同作「𢘑」。於齊者,鮑本此二十九年,書佐趙滅中山。補曰:說見前及燕策。何也?不嗇鮑本嗇,吝也。於戰攻之患也。由此觀之,則戰攻之敗,可見於前事。鮑本補「矣」字。○ 補曰:「事」下或有缺字。 札記今本「事」下有「矣」字,乃誤涉鮑也。鮑補「矣」字。
「今世之所謂善用兵者,終鮑本終,謂窮兵。戰比勝,而守不可拔,鮑本守城期於不拔。天下稱為善,一國得而保之,鮑本得所稱為善者保恃之。則非國之利也。臣聞戰大勝者,其士多死而兵益弱;守而不可拔者,其百姓罷而城郭露。鮑本外無居人,故暴露。夫士死於外,民殘於內,而城郭露於境,則非王之樂也。今夫鵠的姚本一作「杓」。 鮑本的,即鵠也,所謂侯中。補曰:棲皮曰鵠。非咎姚本一作「柩」。劉,「咎」作「喜」。 鮑本補曰:按,呂氏春秋亦有「柩罪於先王」之語。罪於人也,便鮑本便,謂巧。審弓得便巧乃發。弓引弩而射之,中者則善,鮑本善之。補曰:一雲,劉作「喜」。不中則愧,少長貴賤,則同心於貫之者,何也?惡其示人以難也。鮑本的以難中,人爭欲貫之,如惡之然。人如的者,人所惡也。今窮戰比勝,而守必不拔,則是非徒示人以難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則天下仇之必矣。夫罷士露國,而多與天下為仇,則明君不居也;素用強兵而弱之,鮑本素,猶常也。言兵常用,雖強必弱。則察相不事。鮑本不從事於此。補曰:「事」下當有「也」字。彼明君察相者,則五兵不動鮑本「五戎」注,刀、劍、矛、戟、矢。正曰:此據淮南子注。今按,諸說不一。周禮司右「政令」注,弓矢、殳、矛、戈、戟;司兵「車」注,戈、殳、戟、夷矛、酋矛。穀梁注,矛、戟、鉞、楯、弓矢。而諸侯從,辭讓而重賂至矣。故明君之攻戰也,甲兵不出於軍而敵國勝,衝櫓不施而邊城降,士民不知而王業至矣。彼明君之從事也,用財少,曠日遠而為鮑本無「為」字。○利長者。鮑本曠,闊也。日雖闊遠,其利不窮。故曰:兵後起則諸侯可趨役也。
「臣之所聞,攻戰之道非師者,鮑本師,旅也。言不用師。雖有百萬之軍,比之堂上;鮑本言謀之於堂,彼自敗也。補曰:「比」當作「北」。諸本皆作「比」,不知何故?此注亦作敗釋矣。章本字句。雖有闔閭、吳起之將,鮑本闔閭將孫武也。此以君臣互言之。正曰:將若闔閭之善用兵。禽之戶內;千丈之城,拔之尊俎鮑本俎,肉在豆上。之間;百尺之衝,折之衽姚本一無「衽」字。 鮑本鄭玄記注,衽,臥席也。席之上。姚本一無「之」字。故鍾鼓竽瑟之音不絕,地可廣而欲可成;和樂倡優鮑本倡優,倡樂也。侏儒鮑本侏儒,短小人。之笑不之,鮑本「之」作「乏」。○ 札記今本末「之」字作「乏」。諸侯可同日而致也。故名配天地不為尊,利制海內不為厚。鮑本言其功德之崇。雖名利若此,猶不足稱也。故夫善為王業者,在勞天下而自佚,亂天下而自安,諸侯無成謀,鮑本圖我之謀不成。則其國無宿憂也。鮑本言無一夕之憂。正曰:宿,留也,猶宿諾。何以知其然?鮑本「然」下有「也」字。○ 補曰:上文例,宜有「也」字。佚姚本一無「佚」字。治在我,勞亂在天下,則王之道也。銳兵來則姚本一本以「則」為「而」。拒之,患至則趨姚本「則趨」一作「而移」。 鮑本趨,言往應之。之,使諸侯無成謀,則其國無宿憂矣。何以知其然矣?鮑本「矣」作「也」。○ 補曰:上文例,當作「也」。 札記今本「矣」作「也」,乃誤涉鮑也。鮑改「矣」為「也」。昔者魏王鮑本惠。擁土千里,帶甲三十六萬,其鮑本「其」上補「恃」字。○強而拔邯鄲,鮑本十八年。 札記今本「其」上有「恃」字,乃誤涉鮑也。鮑補「恃」字。丕烈案:此亦以「而」為「能」字。鮑補謬甚。西圍定陽,鮑本屬上黨。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秦王鮑本此孝公也。此史,秦人故尊稱之。正曰:說見前。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令於境內,盡堞鮑本堞,城上女牆。中為戰具,竟鮑本「竟」作「競」。○ 補曰:即上文「境」字也。堞中為戰具,境內為守備。為守備,為死士置將,以待魏氏。衛鞅謀於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於天下,有十二諸侯而朝天子,其與必眾。故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見魏王,則臣請必北魏矣。』秦王許諾。衛鞅見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於天下矣。今大王之所從十二諸侯,非宋、衛也,則鄒、魯、陳、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鮑本箠,馬策。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東伐齊,則趙必從矣;西取秦,南伐楚,則韓必從矣。大王有伐齊、楚心,而從天下之志,鮑本使天下從。則王業見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鮑本王者服飾。然後圖齊、楚。』魏王說於衛鞅之言也,故身廣公宮,制丹衣柱,鮑本以丹帛為柱衣。正曰:丹柱猶衣之也。建九斿,鮑本旗旒。從七星之旟。鮑本鳥隼為旟,又繪星焉。正曰:按考工記並注,龍旂九斿,諸侯所建;鳥旟七斿,鳥隼為旟,州里所建;弧旌枉矢,畫枉矢。此與曲禮合。龍旂即青龍,鳥隼即朱雀,枉矢恐即招搖,注所謂畫七星者。又禮,百官載旟,此言七星之旟,而又以天子言,戰國不可以古制準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處之。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齊人伐魏,殺其太子,覆其十萬之軍。魏王大恐,跣鮑本跣,足親地也。行按兵於國,而東次於齊,鮑本過信為次,往服齊也。然後天下乃舍之。當是時,秦王垂拱受鮑本「受」上有「而」字。○西河之外,鮑本垂衣拱手,言無所事。西喪地於秦,謂此歟?而不以德魏王。故曰姚本一無「曰」字。 鮑本無「曰」字。○衛鞅之始與秦王計也,謀約不下席,言於尊俎之間,謀成於堂上,而魏將以姚本一作「已」。 鮑本「以」作「已」。禽於齊矣;衝櫓未施,而西河之外入鮑本「入」上有「已」字。○於秦矣。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衝席上者也。」鮑本彪謂:此策輾轉皆中事機,而不詭於聖,雖鍾竽倡樂,非所以啟人主者,亦孟子色貨之比。閔王驕不能聽,以及鼓裡之禍,百世之戒也!正曰:此策談兵主於後起,藉權不為人主怨。其雲「案兵而後起,寄怨而誅不直,微用兵而寄於義」,最其術之深者。是豈仁義之師,正大之論乎?雖其後極言戰之害,何救於失哉!鍾鼓倡樂之雲,視孟子與民同樂之意不類。鮑之不察甚矣。補曰:蘇秦佯為得罪燕而亡走齊,說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宮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敝齊而為燕。蘇代繼之,實祖秦之故智。大事記雲,齊之伐宋也,蘇代實啟之。秦之救宋也,蘇代復止之。代為燕反間,驕其君,勞其民,而速其亡也。其說燕曰,「齊王長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積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罷弊,又以餘兵舉五千乘之勁宋,而包十二諸侯,此其君之慾得也,其民力竭也」云云。此策之謀既中,而勸燕伐齊也。此策舊為蘇秦,實誤。前章代誤為秦,或遂以此為代,則亦不然。代之謀如彼,豈能勸齊王後戰哉?一本無章首二字者是矣。抑是言也,當在滅中山後,取淮北滅宋侵三晉之前。此士之明,蓋已逆知閔王之敗矣。 策文甚佳,首以「用兵後起」、「約結遠怨」二端為言,而以「權藉時勢」明之。「今雖幹將」以下止「求霸則遠矣」,言先天下之禍,後藉之得也。「臣聞善為國」以下止「好挫強也」,言遠怨之得,主怨之禍也。「且夫」以下至「強弱大小之禍,可見於前事矣」為一節。「語曰」以下至「戰攻之敗,可見前事」為一節。「今世所謂善用兵」以下至篇終為一節。三節皆推言用兵不為天下先之意,而不主怨之意在其中,錯綜起應,變化不窮。只「何以知其然也」一語六用,而不覺其複。 劌,姑衛反。分,扶問反。鵠,工毒反。射,食亦反。「為人」、「為韓」、「為死」之「為」,「王天下」之「王」,去聲。
齊策四
|
戰國策 (士禮居叢書本)/齊/六
|
戰國策卷十三
==齊負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齊負鮑本負,猶背。郭之民有孤狐咺者,姚本續雲:古今人表,狐爰。師古曰,即狐咺也,齊人,見戰國策。 鮑本補曰:孤狐咺,「孤」因「狐」字誤衍,大事記去之。呂氏春秋貴直論狐援云云,即謂此正議也。古今人表作狐爰。札記今本「咺」誤「喧」。丕烈案:咺、援、爰,皆聲之轉也。正議閔王,斮之檀衢,鮑本斮,斬也。檀衢,蓋齊巿名。百姓不附。齊孫室子鮑本公孫家子,猶宗室雲。陳舉直言,殺之東閭,宗族離心。司馬穰苴為政者也,姚本續雲:子由古史以此為閔王時事,刪史記穰苴傳。通鑑全引此段,不入穰苴事。 鮑本田完之裔,為景公將,去此時遠甚,蓋誤其名。正曰:大事記引蘇氏,謂史稱齊景公時,晉伐阿鄄,燕侵河上,晏子薦穰苴斬監軍莊賈,因以成功。春秋左氏無此事,意穰苴嘗為閔王卻燕、晉,而戰國雜記妄以為景公時。殺之,大臣不親。以故燕舉兵,使昌國君鮑本樂毅,魏樂羊之後。將而擊之。齊使向子鮑本及下達子,史不書。補曰:呂氏春秋作觸子。將而應鮑本後起為應。之。齊軍破,向子以鮑本無「以」字。○輿一乘亡。達子收餘卒,復振,與燕戰,求所以償鮑本「償」作「賞」。○ 補曰:呂氏春秋作「賞」。 札記今本「償」作「賞」,乃誤涉鮑也。丕烈案:此以「償」為「賞」字耳,不當輒改。者,閔王不肯與,軍破走。
王奔莒,鮑本此四十年。正曰:三十年。淖齒數之曰:「夫千乘、鮑本青州郡。博昌之間,鮑本屬千乘。方數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嬴、博鮑本二縣屬太山。補曰:禮檀弓注,今泰山縣。之間,地坼至泉,王知之乎?」王曰:「不知。」「人有當闕鮑本闕,門觀。而哭者,求之則不得,去之則聞其聲,王知之乎?」王曰:「不知。」鮑本補曰:三「不知」字,春秋後語皆作「知之」。通鑑從之。淖齒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當闕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無誅乎?」於是殺閔王於鼓裡。鮑本莒中裡也。
太子鮑本名法章,是為襄王。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為溉園。鮑本溉,灌注。君王后,太史氏女,鮑本「氏」上有「後」字。○ 「後」,姓也。以其姓「後」,不可曰「後後」,故曰「君王后」也。正曰:姚本作「太史氏女」,無「後」字。後策正雲「太史氏」。知其貴人,善事之。田單以即墨之城,破亡餘卒,破燕兵,紿騎劫,鮑本紿,敗也。劫,燕將,代樂毅者。毅傳言,單設詐誑燕軍。遂以復齊,鮑本襄五年。遽迎太子於莒,立之以為王。鮑本時立五年矣,迎而立之齊耳。襄王即位,姚本一作「立」。鮑本「位」下有「立」字。○ 補曰:「位」下有缺字。君王后以為後,生齊王建。鮑本補曰:「雨」,音預;「為溉」之「為」,去聲。
==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
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處,女尚何歸?」鮑本責其親王不如我之親女。
王孫賈乃姚本一本添「反」字。入市中,曰:「淖齒亂齊國,殺閔王,鮑本無「閔」字。○ 正曰:追書之辭。欲與我誅者,袒右!」鮑本右肩。市人從者四百人,與之誅淖齒,刺而殺之。鮑本補曰:袒,蕩旱反,今循習作徒案反。說文,裼也。露臂。
==燕攻齊取七十餘城==
燕攻齊,取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不下。鮑本「不」作「未」。○齊田單以即墨破燕,殺騎劫。
初,燕將鮑本史亦不名。攻下聊城,鮑本屬東郡。高紀注,在平原。正曰:括地誌雲,故聊城在博州聊城縣西。人或讒之。姚本三同。集無此「初燕將攻下聊城人或讒之」十一字。史記有。 鮑本補曰:姚氏曰,三同,集無「初燕」止「讒之」十一字,則知此章首有誤脫。正曰:自「燕攻齊」止「殺騎劫」二十五字,或他策脫簡。而「初燕將」止「讒之」十一字,亦他本所無也。 札記丕烈案:史記無「燕攻齊」至「殺騎劫」,有「燕將攻下聊城,人或讒之」,當是。策文字與史記不同,校者以史記文記其異同,遂羼入也。吳所說甚詳,然仍多不可通者,不若衍其羼入,餘均依舊,以存策文與史記之異說。燕將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歸。田單攻之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連乃書,鮑本「書」上補「為」字。○ 札記今本「書」上有「為」字,乃誤涉鮑也。丕烈案:史記有。約之矢鮑本纏束書於矢上。以射城中,遺燕將曰:「吾聞之,智者不倍鮑本倍,背同。時而棄利,勇士不怯鮑本補曰:史記作「卻」。 札記丕烈案:單本索隱是「卻」字,王震澤本是「怯」字。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姚本一作「亡」。忿,不顧燕王鮑本惠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姚本錢、劉,「勇士不再劫」。 鮑本補曰:一本雲,晁本無此「故智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二句,而云「此三者,世主不臣,說士不載」。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三者,世主不臣,說士不載,故智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此其一時也。鮑本此釋上「不再計」,故史雲「時不再至」。願公之詳計而無與俗同也。且楚攻南陽,鮑本史雲,「齊之南陽」。然則此荊州郡,時屬齊。補曰:索隱雲,「南陽即齊淮北、泗上之地也」。魏攻平陸,鮑本補曰:平陸,見前。齊無南面之心,鮑本楚、魏在齊之南,齊有燕難,不急此二縣,故不南面與爭。補曰:正義雲,「齊無南面攻楚、魏之心,以為南陽、平陸之害小,不如聊城之利大」。以為亡南陽之害,不若得濟北之利,故定計而堅守之。今秦人下兵,鮑本此時齊善秦,故下兵救之。魏不敢東面,鮑本不攻齊也。橫秦之勢合,鮑本齊善秦為橫。則楚國之形危。且姚本一本添「齊」字。棄南陽,斷右壤,鮑本謂平陸。斷亦棄也。存濟北,計必為之。今楚、魏交退,鮑本言其皆退。燕救不至,鮑本不救聊城。齊無天下之規,鮑本規,猶謀也。秦救之,而楚、魏退,無謀齊者。與聊城共據鮑本據,相持也。期年之弊,即臣見公之不能得姚本錢、劉一作「待」。 鮑本不能勝齊。也。齊必決之於聊城,公無再計。彼燕國大亂,君臣過計,鮑本過,猶失。上下迷惑,栗腹鮑本燕將。以百萬鮑本「百」作「十」。○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十」。之眾,五折於外,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壤削主困,為天下戮,鮑本按:燕王喜四年,趙孝成十五年,廉頗圍破燕,殺栗腹,在齊襄、燕惠聊城事二十八年。以為此時,則自騎劫敗死外,不書他將及趙國也。正曰:說見章末詳之。公聞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獨立,大臣不足恃,國弊多,民心無所歸。今公又以弊聊鮑本「弊聊」作「聊城」。○ 補曰:一本以「敝聊」。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敝聊」。之民,距全齊之兵,鮑本距,拒同,捍也。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鮑本墨子曰,「公輸般為雲梯,將以攻宋。墨子聞之,見般,以帶為城,以牒為械。般九設機變,墨九距之。般之械盡,墨之守固有餘」。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能以鮑本「以」作「已」。○ 札記丕烈案:史記無此字。見於天下矣!
「故為公計者,鮑本無「者」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有。不如罷兵休士,全車甲,歸報燕王,燕王姚本三本同一「燕王」字。必喜。士民見公,如見父母,交遊攘臂而議於世,鮑本攘,言推臂前也。正曰:漢書鄒陽傳「攘袂」,顏雲:「猶今人言將臂」。按,「攘臂」字見孟子,即此義。功業可明矣。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鮑本辯說之士,資以藉口。正曰:資給說士。矯國革俗於天下,鮑本矯革,言變其國俗。功名可立也。意者,姚本曾無「意者」字,史記有。亦捐鮑本捐亦棄。燕棄世,東遊於齊乎?請裂地定封,富比陶、衛,姚本續:延篤注戰國策雲,陶,陶朱公也;衛,衛公子荊也。非也。王邵曰,魏冉封陶,商君姓衛。富比陶、衛,謂此。 鮑本陶,穰侯邑。衛,自梁襄王後稱君。正曰:索隱引延篤雲,陶,陶朱;衛,衛公子荊。非也。世世稱孤寡,姚本錢作「寡人」。 鮑本無「孤」字。○ 補曰:一本「稱孤寡」。 札記丕烈案:史記無「寡」字。與齊久存,姚本劉作「左齊據右」。此亦一計也。二者顯名厚實也,願公熟計而審處一也。鮑本補曰:下無歷數之辭,疑「一」字訛或衍。 札記丕烈案:吳誤讀也,指上所云「二者」。史記作「而審處一焉」,可證。
「且吾聞,傚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鉤,篡也;遺鮑本遺,忘也。公子糾而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桔,鮑本「桔」作「梏」。○ 桎,足械;梏,手械。 札記今本「桔」誤「梧」。鮑本作「梏」。辱身也。此三行者,鄉裡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終窮抑,鮑本抑,按也。人所按,故為困。幽囚而不出,慚恥而不見,窮年沒壽,不免為辱人賤行矣。然而鮑本無「而」字。○管子並鮑本補曰:一本雲「並」,晁作「棄」。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兼」。三行之過,據齊國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國。曹沫為魯君將,三戰三北,而喪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離陳,計不顧後,出必死而不生,鮑本出,計所出也。則不免為敗軍禽將。曹子以敗軍禽將,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故去三北之恥,退而與魯君計也,曹子姚本曾無「也曹子」三字。以為遭。鮑本正曰:「遭」字句。謂曹沫忍恥,而與魯君計,以為遭遇也。史無此句則尤明。齊桓公有天下,朝諸侯。鮑本此霸者之事。欲興霸則可責以義,故沫與魯君計言此。正曰:說見上。補曰:「有天下」,「有」字恐誤。史作「朝天下,會諸侯」。「朝天下」,謂率天下朝王也。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位之上,顏色不變,而辭氣不悖。三戰之所喪,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動姚本續:別本有「諸侯」二字。驚駭,威信吳、楚,傳名後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節,死小恥也,以為殺身絕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鮑本恚,恨也。之心,而成終身之名;除感忿之恥,而立累世之功。故業與三王爭流,名與天壤相敝也。鮑本言天壤敝,此名乃敝。公其圖之!」
燕將曰:「敬聞命矣!」因罷兵到讀鮑本「到讀」作「倒韣」。○ 韣,弓衣。倒,示無弓。正曰:未詳,或誤字衍文。 札記今本「讀」作「櫝」。丕烈案:鮑改、吳補皆非也。「到」即「倒」字,又以「讀」為「櫝」字耳。不當輒改。而去。故解齊國之圍,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說也。鮑本仲連傳有。彪按:此書以齊閔為宣王,蘇代為蘇秦,事時不合如此者甚眾,得為後人傳錄之誤?至於此章引栗腹之事說聊城之將,則非後人謬矣。蓋好事者聞約矢之說,惜其書不存,擬為之以補亡;而其人意氣橫溢,肆筆而成,不暇檢校細處。太史公亦愛其千里,而略其牝牡驪黃。至於今二千歲,莫有知其非者也!又按:燕昭二十八年,書齊之不下者,惟聊、莒、即墨。聊即聊城也。徐廣注,此栗腹事去長平十年,而不論其在聊城事後。蘇氏古史亦因之疏矣。故備論之。正曰:魯仲連說燕將下聊城,史不著年。其書引栗腹之敗,此事在其後,故通鑑、大事記載於秦孝文元年,當燕王喜五年,齊王建十五年。自赧王三十一年,燕率五國伐齊,閔王死,襄王立;三十六年,燕昭王卒;明年,惠王立。越武成王、孝王而至王喜,凡三十四年。此蓋二事誤亂為一。自「燕攻齊」止「殺騎劫」二十五字,或他策脫簡;而「初燕將」止「讒之」十一字,亦他本所無也。且單由即墨起七十餘城,即復為齊,不聞聊城尚為燕守。以齊之事勢,豈有舍之三十餘年而不攻,單之兵力,三十餘年而不能下歟?今曰「攻之歲餘不下」,可見為此時燕將守聊城事也。史稱,毅破齊不下者,獨莒、即墨;單縱反間,亦言二城。而燕世家書聊、莒、即墨,策亦有三城不下之言,果一時事,則聊城亦為齊守,而非燕將為燕守者。此誤因聊城不下,而引與莒、即墨亂也。考之單傳,自復齊之後,無可書之事。齊襄王十九年,當趙孝成王元年,趙割地求單為將;次年遂相趙,必不復返齊矣。距聊城之役,凡十六年,單豈得復為齊將哉?此因「歲餘不下」之言,聊、莒、即墨之混,而誤指以為單也。夫仲連之言,正謂栗腹敗,燕國亂,聊城孤守,齊方併攻,勢將必拔。其言初不涉湣、襄、昭、惠之際。所謂「楚攻南陽,魏攻平陸」,閔王時,楚取淮北,單復齊後,蓋已復之,不聞楚、魏交攻之事,二事必在後也。燕將被讒懼誅,連書亦無此意,此因樂毅而訛也。史又稱,燕將得書自殺,單遂屠聊城,尤非事實。齊前所殺燕將,惟騎劫爾,不聞其他,此因騎劫而訛也。連之大意,在於罷兵息民。而其料事之明,勸以歸燕降齊,亦度其計之必可者。排難解紛,又素所蓄積也!迫之於窮,而致之於死,豈其心哉?夫其勸之,正將以全聊城之民,而忍坐視屠之哉!燕將死,聊城屠,連何功美之稱,而齊欲爵之哉?策所云解兵而去者,當得其實,而史不可信也。故論此事者,一考之仲連之書,則史、策之舛誤殽混者,皆可得而明矣。鮑不此之察,見其不通,遂謂好事者聞約矢之說,惜其書不存,擬之以補亡,二千餘年,莫有覺者,何其謬哉?史誤因策,通鑑、大事記稱田單誤因史。真文忠公反據鮑氏為斷,而謂魯連之說不可為訓,皆失考也。
==燕攻齊齊破==
燕攻齊,齊破。閔王奔莒,淖齒殺閔王。田單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復齊墟。襄王為太子徵。鮑本徵,猶信也。太子初易姓名為庸,人疑之,至是始有狀可信也。齊以鮑本「以」作「已」。○破燕,田單之立疑,鮑本人疑單也。齊國之眾,皆以田單為自立也。襄王立,田單相之。
過菑鮑本菑,淄同。水,有老人涉菑姚本曾一作「菑水」。而寒,出不能行,坐於沙中。田單見其寒,欲使後車分姚本一本下有「之」字。衣,無可以分者,單解裘而衣之。襄王惡之,曰:「田單之施,將欲以取我國乎?不早圖,鮑本「圖」下有「之」字。○恐後之。」鮑本恐單先發。左右顧無人,巖下姚本續:別本「巖」字作「聲」,句絕。通鑑作「巖下」。有貫珠者,姚本續:元和姓纂引戰國策,「齊有貫殊」。則貫姓殊名,非貫珠者。 鮑本齊人。襄王呼而問之曰:「女聞吾言乎?」對曰:「聞之。」王曰:「女以為何若?」對曰:「王不如因以為己善。王姚本劉,「曰:奈何?曰」。嘉單之善,下令曰:『寡人憂民之饑也,單收而食之;寡人憂民之寒也,單解裘而衣之;寡人憂勞百姓,而單亦憂之,稱寡人之意。』鮑本稱,猶副。單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單之善,亦王之善已」札記今本「已」誤「也」。王曰:「善!」乃賜單牛酒,嘉其行。
後數日,貫珠者復見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單而揖之於庭,口勞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饑寒者,收穀鮑本穀,猶養。之。」乃使人聽於閭裡,聞丈夫之相□與語,舉□□□□曰:姚本「相」下空一字,「舉」下空四字。○ 鮑本「舉」字在「與」字上。○ 補曰:此因「與」字誤衍在此,姚本在「曰」字上。 札記今本不空,鮑本不空。丕烈案:所空,疑本有姚氏校語而刪去者。「田單之愛人!嗟,乃王之教澤也!」鮑本彪謂:單之取疑,所謂威震主者歟?襄王亦不明甚矣!使單有異志,闔城陽而王,孰敢不聽,豈俟今日哉?貫珠者,可謂君子人矣!為是言也,上足以掩王之非,下足以救單之死,一言而齊國定。君子哉!補曰:斯人者,又能免其身。不然,王懼其以前言告單,必殺之矣。
==貂勃常惡田單==
貂勃鮑本貂勃,齊人。常惡田單,曰:「安平鮑本補曰:徐廣雲,此海東安平。正義雲,在青州臨淄縣東,古紀國之酅邑。索隱雲,單初起安平,故以為號。君,小人也。」安平君聞之,故為酒而召貂勃,曰:「單何以得罪於先生,故常見譽姚本曾一作「惡」。於朝?」鮑本不欲正言其毀。貂勃曰:「蹠之狗吠堯,鮑本蹠,柳下季之弟盜跖。正曰:此莊生寓言,惠、蹠時不相及。蒯通之言出於此。非貴蹠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孫子賢,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孫子與徐子鬬,徐子之狗,猶時鮑本「猶」作「由」,「時」作「將」。○ 補曰:「由」,「猶」通。一本作「猶」。攫公孫子之腓姚本錢、劉一作「𩨜」。而噬之也。鮑本攫,持。腓,脛腨。噬,啗也。正曰:噬,齧也。若乃得去不肖者,而為賢者狗,豈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安平君曰:「敬聞命。」明日,任之於王。鮑本白王使任用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屬,欲傷安平君,相與語於王曰:「燕之伐齊之時,楚王鮑本頃襄。使將軍鮑本淖齒也。將萬人而佐齊。今國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謝於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屬曰:「貂勃可。」鮑本欲去單之助。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觴之,數日不反。九人之屬相與語於王曰:「夫一人姚本一本下有「之」字。身,而牽留萬乘者,豈不以據勢也哉?鮑本言勃據單勢。正曰:言單據勢。且安平君之與王也,君臣無禮,鮑本補曰:通鑑,「君臣無異」。而上下無別。且其志欲為不善。鮑本謂反畔。內牧鮑本「牧」作「收」。○百姓,循撫其心,振鮑本振,舉救也。窮補不足,佈德於民;外懷戎翟、天下之賢士,鮑本懷翟與士。陰結諸侯之雄俊豪英。鮑本諸侯之人。其志欲有為也。鮑本為不善。願王之察之。」異日,而王曰:「召相單來。」田單免冠徒跣肉袒而進,鮑本肉袒,露肢體,示欲受刑。正曰:袒,即裼也。去上衣曰裼。退而請死罪。五日,而王曰:「子無罪於寡人,子為子之臣禮,吾為吾之王禮而已矣。」
貂勃從楚來,王賜諸前,鮑本補曰:一本「王觴賜諸前」,愚恐「賜」乃「觴」之訛。酒酣,鮑本酣,酒樂。王曰:「召相田單而來。」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惡得此亡國之言乎?王上者孰與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與齊桓公?」王曰:「吾不若也。」鮑本無下「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十一字。○ 補曰:此下姚本有。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則周文王得呂尚鮑本「尚」作「望」。○以為太公,齊鮑本無「齊」字。○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獨曰『單』。且自天地之闢,鮑本開也。民人之治,姚本曾作「始」字。為人臣之功者,誰有厚於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單,單』。惡得此亡國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鮑本「先」作「乎」。○王之社稷,燕人興師而襲齊墟,王走而之城陽鮑本城陽,兗州國,莒其縣也。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鮑本惴惴,憂懼也。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馬,鮑本主兵之官,謂騎劫。而反千里之齊,安平君之功也。當是時也,闔城陽而王,鮑本不通王而自王。補曰:春秋後語,「闔」作「舍」。城陽、天下鮑本城陽與天下之人。正曰:「城陽」二字因上文衍。莫之能止。然而計之於道,歸之於義,以為不可,故為棧道木閣,鮑本木閣、棧道,皆以通險。而迎王與後於城陽山中,王乃得反,子臨百姓。今國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單』。鮑本補增一「單」字。○ 正曰:與前連舉不同。 札記今本「單」下復有「單」字,乃誤涉鮑也。且嬰兒之計不為此。王不亟殺此九子者以謝安平君,不然,國危矣!」王乃殺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姚本「夜」一作「劇」。 鮑本「夜」,一作「劇」,屬淄川。又東萊有掖,有不夜。疑「夜」字為「掖」不全,或「不夜」省「不」。補曰:括地誌,劇城在青州壽光縣南三十里。顏師古云,齊地記,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故萊子立此邑,以不夜為名。「使者」、「使楚」之「使」,去聲。邑萬戶。
==田單將攻狄==
田單將鮑本為大將。攻狄,鮑本狄,北胡。正曰:史,田儋,狄人。徐廣注,今樂安臨淄縣。正義雲,淄州高苑縣西北,狄故城。 札記今本「狄」誤「翟」。往見魯仲子。鮑本連也。仲子曰︰「將軍攻狄,不能下也。」田單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餘卒,破萬乘之燕,復齊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車弗謝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齊嬰兒謠曰:「大冠若箕,鮑本箕,簸器。脩劍拄頤,攻狄不能,姚本續雲:能,音泥。下壘枯丘。」姚本續雲:丘,音谿,古湊音。晁改作「壘於梧丘」。說苑同。鮑本壘,軍壁也。言大不能降一壘,小不能枯一丘。言無人物。補曰:吳氏韻補,能,湊年題反。丘,湊法其反。廬陵劉氏,「請壘枯丘」,謂空守一丘為壘。說苑,「攻狄不能下,壘於梧丘」。齊景公田於梧,地名也。一本引北堂書鈔同說苑,無「能」字。一本「壘枯骨成丘」。通鑑從之。各有不同,似「梧丘」義長。田單乃懼,問魯仲子曰:「先生謂單不能下狄,請聞其說。」魯仲子曰:「將軍之在即墨,坐而織蕢,鮑本蕢,草器。立則丈插,鮑本「丈」作「杖」。○ 插,鍤同,刺土器。為士卒倡鮑本倡,導也。曰:『可札記今本「可」誤「何」。往矣!宗廟亡矣!雲曰尚矣!姚本一作「去日」。 鮑本「雲曰」作「亡日」。○ 尚,猶久也。言見亡之兆,其日已久。 札記今本「雲曰」作「亡日」。丕烈案:此「曰」字當作「白」。「雲白」者,「魂魄」之省文。尚,讀為戃,即說苑之「魂魄喪矣」也。作「亡日」者,非。歸於何黨矣!』姚本續:別本無「可往矣,宗廟亡矣,今日尚矣,歸何黨矣(湊音,「往」、「尚」皆有平聲,「黨」亦當平讀)」。說苑「宗廟亡矣,魂魄喪矣,歸何黨矣」。 鮑本黨,猶鄉也。言無所歸。當此之時,將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氣,聞若言,鮑本若,如此也。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此所以破燕也。當今將軍東有夜邑姚本說苑作「掖邑」。之奉,西有菑上之虞,黃金橫帶,而馳乎姚本說苑作「馳聘」。淄、澠鮑本昭十二年注,澠水出臨淄,入時水。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者也。」田單曰:「單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厲鮑本厲,激昂也。氣循姚本一作「脩」。城,立於矢石之所,乃姚本劉本作「及」。援枹鼓鮑本枹,擊鼓杖。之,狄人乃下。鮑本補曰:馬謖對諸葛亮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其言出於此。 「夜」,說苑作「掖」,澠音黽,枹音浮。 按史,趙孝成王元年,田單將攻燕,拔中陽;又攻韓注,又拔之。次年,單為相。孝成之元年,齊襄之十九年也,趙王新立,秦攻趙,求救於齊,齊人使以長安君為質,齊師乃出,秦師退。又策雲,趙王割濟東三城城邑市五十七與齊,求安平君為將攻燕,亦是年事。蓋齊、趙方睦也。考之史,單自復齊之後,唯有伐狄之戰。大事記併書於一年。而襄王十年,趙、燕、周取齊昌國、高唐。十三年,藺相如伐齊,至平邑,秦客卿灶暨楚,仍歲攻剛壽。以單之在齊而喪地被兵,不聞其卻戰而克敵也。而一為趙用,遂以立功。意者,單以功高被讒,齊襄雖為之殺譖者,所以任單者,不能展盡歟?不然,則單之懼禍持怯而自晦也。秦策雲,田單將齊之良,橫行於中十四年,終身馳於封內。考之殺騎劫之歲,至襄王十八年,凡十四年。次年,而單為趙將。是年,襄王死,單不復返齊。明年,遂為相。然單之在趙,自二戰之後,不聞他功。蓋既試其端,而亦終不忍背宗國以為趙用也!單之心亦可見矣!
==濮上之事==
濮上鮑本此東郡濮水之上,實衛地。之事,贅子死,章子鮑本皆以名子之,猶嬰子、文子。章,匡章。走,盼子鮑本田盼也。威王言使守高唐者,並齊將。謂齊王曰:「不如易鮑本易,移與之。餘糧於宋,宋王鮑本闢公。正曰:闢公說,見宋策。桓公未嘗稱王,宋偃十一年稱王,當齊宣王二十五年,此非威王時。必說,梁氏不敢過宋伐齊。齊固鮑本固,猶信。弱,是以餘糧收宋也。齊國復強,雖復責之宋,姚本劉添「不」字。可;鮑本可責其償。不償,因以為辭而鮑本無「而」字。○攻之,亦可。」鮑本盼子,威王臣。威自九年後,未嘗敗撓。此言二子死,蓋九年前也。正曰:盼子雖見稱於威王,宣王二年馬陵之役,盼為將;十年,楚敗齊,令齊逐田嬰,張醜說楚王雲,「嬰逐,盼子必用」,則盼尤著於宣王之世。伐燕之役,章子將兵,亦宣王時。且策有「齊國復強」之言,決非威王時也。
==齊閔王之遇殺[校一]此篇姚本與《濮上之事》連篇,鮑本另列一篇。據文義,從鮑本。==
齊閔王之遇殺,其子法章變姓名,為莒太史家庸夫。鮑本傭,庸同,均直也。太史敫姚本劉作「徼」。 鮑本敫,音躍。補曰:徐廣雲,一音皎。女,奇法章之狀貌,以為非常人,憐而常竊衣食之,與姚本曾添「之」字。私焉。莒中及齊亡臣鮑本臣之出亡者。相聚,求閔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於莒。共立法章為襄王。襄王立,以太史氏女為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無謀姚本一作「媒」。而嫁者,非吾種也,汙吾世矣。」終身不睹。君王后姚本劉下更有「君王后」三字。賢,不以不睹之故,失人子之禮也。
襄王卒,子建立為齊王。君王后事秦謹,與諸侯信,以故建立四鮑本衍「四」字。十有餘年不受兵。鮑本正曰:此要其終而言之,「建立」字可見。建四十四年為秦虜。補曰:秦遠交齊而善之,故齊事秦謹,不悟其計也。與諸侯信,此恐未然。史稱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以故四十餘年不受兵,此實錄也。齊與諸侯信,則安得不助五國乎?
秦始皇鮑本「始皇」作「昭王」。○ 按後卒於莊襄之元,不逮始皇也。補曰:字誤。嘗使鮑本「使」作「遣」。○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鮑本兩環相貫。曰:「齊多知,而姚本別本作「能」。解此環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鮑本「椎」作「錐」。○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
及君王后病且卒,誡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建曰:「請書之。」君王后曰:「善。」取筆牘鮑本牘,書版也。受言。君王后曰:「老婦已亡矣!」鮑本「亡」作「忘」。○ 詳其指,蓋怒建之不心受,託以病昏耳。 札記今本「亡」作「忘」。丕烈案:趙策有此「亡」字。
君王后死,後後勝鮑本疑即後之族。相齊,多受秦間金玉,使賓客入秦,皆為變辭,鮑本變詐之辭。蓋使者還,以恐動王也。勸王朝秦,不脩攻戰之備。鮑本彪謂:君王后,賢智婦人也,惜其不能正始。乃其父,正烈男子也,義不能疚,利不能回,其斯人乎?正曰:策雲,君王后賢,不失人子之禮;又秦王令解環,以齊多智為言。故鮑以賢贊之。不能正始,既不足言賢;信秦之謀,不助諸侯,又何智之有?
==齊王建入朝於秦==
齊王建入朝於秦,雍門司馬前曰:「所為立王者,為社稷耶?為王立王耶?」王曰:「為社稷。」司馬曰:「為社稷主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齊王還車而反。即墨大夫與姚本一作「聞」。 鮑本「與」作「聞」。○ 札記丕烈案:此當作「以」,互易下文。雍門司馬諫而聽之,則以為可可姚本一作「以」。 鮑本無下「可」字。○ 札記丕烈案:此當作「與」,誤作「以」,互易上文。校者改作「與」,因形近而又訛為「可」。為謀,鮑本又疑「可為謀」本注字。即入見齊王曰:「齊地方數千里,帶甲數百鮑本「百」作「十」。○萬。夫三晉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間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鮑本「百」作「十」。○ 補曰:通鑑作「數」,下同。 札記丕烈案:通鑑亦改耳。萬之眾,使收三晉之故地,即臨晉鮑本臨晉,屬左馮翊。之關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為秦,鮑本不屬之也。而在城鮑本齊城。南下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使收楚故地,即武關鮑本始皇紀注:武關,秦南關,在陝西弘農東。可以入矣。如此,則齊威可立,秦國可亡。夫舍南面之稱制,鮑本「夫」作「矣」。○ 此亦秦人之辭,時未有此。正曰:謂其棄王而為臣也。 札記今本無「夫」字。乃西面而事秦,為大王不取也。」齊王不聽。
秦使陳馳鮑本齊客之入秦者。正曰:上章謂「齊賓客入秦,皆為變辭」。又陳為齊姓,故云。然不可考。誘齊王內之,約與五百里之地。鮑本蓋偽許之。齊王不聽即墨大夫而聽陳馳,遂入秦。處之共鮑本共,屬河內。補曰:衛州共城縣。松柏之間,餓而死。先是齊為之歌曰:「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耶!」姚本續:史記,「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司馬貞音「邪」,謂是建之「邪客」,說王狂言,遂致失策,令建遷共。地理志,河內有共縣。柏,古音逋莫切。客,古音恪,古音亦湊。史記,歌云云,疾建用客之不詳也。 鮑本客,謂陳馳。自秦稱之,曰客。彪謂:建之聽雍門似矣,而不卒於即墨,惟不明故也。不明以亡國,有國家者,可不以正心誠意為先乎?正曰:專指陳馳,非自齊稱之曰客爾。史謂,建聽姦人、賓客以亡。秦策,秦王資頓弱以遊齊王入朝,知客非一也。忽出「正心誠意」一語,論雖正而不切。上言「不明」,而此曰「以為先」,烏睹大學之序。
==齊以淖君之亂[校一]此篇鮑本在《楚策》。==
齊以淖君之亂姚本一本添「讎」字。 鮑本「秦」上有「事」字。○ 札記丕烈案:鮑所補謬甚,與下文全不合。此有脫,但未詳。秦。其後秦欲取齊,鮑本與齊合。故使蘇涓鮑本涓、固皆秦人。之楚,令姚本三本同作「合」。任固之齊。齊明謂楚王曰:「秦王鮑本昭。欲楚,不若其欲齊之甚也。其使涓來,以示齊之有楚,鮑本以有楚之親示齊。以資固於齊。鮑本為任固資。齊見姚本一作「有」。 鮑本見其納涓。楚,必受固。是王鮑本「王」作「楚」。○ 補曰:一本此有「王」字。之聽涓也,適為固驅以合齊、秦也。鮑本所謂資固。齊、秦合,非楚之利也。且夫涓來之辭,鮑本無「之辭」二字。○ 補曰:一本此下有「之辭」二字。必非固之所以之齊之辭也。鮑本涓之辭必厚楚而薄齊,固之辭必厚齊而薄楚。王不如令人以涓來鮑本無「來」字。○之辭謾固於齊,鮑本謾,欺也。以涓薄齊之辭告齊,則固言厚齊者非實,齊必以固為欺己。齊、秦必不合。齊、秦不合,則王重矣。王欲收齊以攻秦,漢中可得也。王即欲以秦攻鮑本補「攻」字。○ 補曰:一本有「攻」字。齊,淮、泗之間亦可得也。」鮑本原在齊策。正曰:從舊可。
齊策五
|
戰國策 (士禮居叢書本)/楚/一
|
戰國策卷十四
鮑本楚 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漢中、汝南,皆其分也。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
==齊楚構難==
齊、楚構難,宋請中立。齊急宋,鮑本告急於宋。補曰:「請」字宜在「急」下,殽脫於此。中立豈待請耶?宋許之。子象鮑本楚人。為楚謂宋鮑本無「宋」字。○王姚本劉作楚王。一作宋王。 鮑本公剔成。正曰:剔成未嘗稱王。此偃也,與懷、襄相接。曰:「楚以緩失宋,將法齊之急也。齊以急得宋,後將常急矣。是從齊而攻楚,未鮑本「未」上有「之」字。○必利也。齊戰勝楚,勢必危宋;不勝,是以弱宋幹強楚也。鮑本言以助齊犯楚之怒。補曰:將法齊之急,言楚今結於宋;齊後將常急,言楚之攻齊未已;齊戰勝楚,勢必危宋,言齊強必併宋。而令兩萬乘之國,常以急求所欲,國必危矣。」
==五國約以伐齊==
五國約以伐齊。姚本劉作「約秦」。 鮑本「齊」下有「秦」字,原注「衍齊字」。○ 秦惠後七年,趙、韓、魏、燕、齊共攻秦,此十一年。補曰:「齊」字疑誤衍。五國伐秦可考,策併言齊,不可考。懷王為從長,率五國伐秦之明年,齊敗魏、趙於觀津,即策所謂齊反趙、魏者歟?昭陽謂楚王曰:「五國以破齊鮑本無「齊」字,「以」作「已」。○秦,必南圖鮑本圖楚。楚。」王鮑本補曰:楚句。曰:「然則奈何?」對曰:「韓氏輔國姚本錢、集「轉國」。 鮑本言可為楚之助。也,好利而惡難。好利,可營也;鮑本營,猶求。可使求我。惡難,可懼也。我厚賂之以利,其心必營。我悉兵以臨之,其心必懼我。鮑本無「我」字。○彼懼吾兵而營我利,五國之事必可敗也。約絕之後,雖勿與地可。」
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鮑本楚人。補曰:無考。一本「大」作「太」。之韓,見公仲曰:「夫牛闌之事,鮑本未詳。馬陵之難,鮑本魏三十年,齊破魏馬陵。正曰:注缺「惠王」字。親王之所見也。鮑本「王」作「主」。○ 主謂公仲。此言齊強不可使益強。補曰:「親」字疑當在「見」字上。一本「主」作「王」。王苟無以五國用兵,請效列城五,請悉楚國之眾也,鮑本衍「也」字。以廧鮑本「廧」作「圖」。○ 補曰:字訛,當作「圖」,上有「圖楚」。 札記今本「廧」作「圖」,乃誤涉鮑也。於齊。」
齊鮑本此下著書者雲。之鮑本「之」作「人」。○反趙、魏之後,而楚果弗與地,則五國之事困也。
==荊宣王問群臣==
荊姚本劉,一無「荊」字。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鮑本「一」作「乙」。○ 札記今本「一」作「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鮑本補曰:大事記,江乙之言如此,則昭奚恤為敵國所畏可知。 一本標十二國史、春秋後語「食我」作「噉我」。又云,人臣見畏者,君威也,君不用,而威亡矣。注,尹文子有。札記丕烈案:新序有此文,作「食我」,末有「故人臣而見畏者,是見君之威也,君不用,則威亡矣」。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於王前==
昭奚恤與彭城君鮑本彭城屬楚,知為楚人。議於王前,王召江乙而問焉。江乙曰:「二人之言皆善也,臣不敢言其後。姚本一本下更有「言其後」三字。此謂慮賢也。」鮑本慮,猶疑也。賢者言善,己復言之,將使王疑彼思慮之也。正曰:謂使我疑慮賢者。為疑詞以兩傾之也。
==邯鄲之難==
邯鄲之難,姚本劉,連。[校一]劉,謂劉敞本;連,謂此篇與《昭奚恤與彭城君議於王前》連篇。 鮑本趙成侯二十一年,魏拔邯鄲,此十六年。補曰:大事記,昭奚恤為相,附宣王十五年,謂此章爭論,乃明年事。按史年表,圍邯鄲在此年;拔邯鄲,齊敗魏,在次年。昭奚恤謂楚王曰:「王鮑本「王」作「裡」,又改作「王」。○不如無救趙,而以強魏。鮑本使魏為強。魏強,其割趙必深矣。趙不能聽,則必堅守,是兩弊也。」鮑本兩國相持必俱敝。
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趙也,恐楚之攻其後。鮑本「後」下有「也」字。○今不救趙,趙有亡形,而魏無楚憂,是楚、魏共趙也,鮑本如與魏共攻之。害必深矣!鮑本趙之害。何以兩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趙,鮑本無「深」字。○ 補曰:一本「以深割趙」。趙見亡形,而有鮑本「有」,劉作「知」。楚之不救己也,鮑本言雖有楚而不見救。正曰:「見」、「有」二字恐殽亂,上下文可證。必與魏合而以謀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為趙援。趙恃楚勁,必與魏戰。魏怒於趙之勁,而見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釋趙。趙、魏相弊,而齊、秦應楚,鮑本應,言乘此起兵耳,非與楚合也。則魏可破也。」
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趙。邯鄲拔,鮑本楚兵少故。楚取睢、濊之間。鮑本後志梁國睢陽注,徵北記,南淮有睢陵,梁國有濊陽,南臨濊水。補曰:大事記,取濊陽,作睢陽。濊,呼外、烏外反。
==江尹欲惡昭奚恤於楚王==
江尹鮑本乙也。欲惡昭奚恤於楚王,而力不能,姚本曾下有「之」字。故為梁山陽君鮑本山陽屬魏,知為魏人。正曰:策文明曰梁山陽君,注贅。請封於楚。楚王曰:「諾。」昭奚恤曰:「山陽君無功於楚國,不當封。」江尹因得山陽君與之共惡昭奚恤。鮑本知其無功,奚恤必諫,而山陽怨,可以為黨。
==魏氏惡昭奚恤於楚王[校一]姚本此篇與《江尹欲惡昭奚恤於楚王》連篇,鮑本另列一篇。據文義,從鮑本。==
魏氏惡昭奚恤於楚王,鮑本以山陽君故。補曰:疑即山陽君。楚王告昭子。昭子曰:「臣朝夕以事聽命,鮑本言其親近。而魏入吾君臣之間,鮑本以惡奚恤之言入。臣大懼。臣非畏魏也!夫洩吾君臣之交,而天下信之,是其為人也近苦矣。鮑本苦,猶惡也。此指江乙。夫苟不難為之外,鮑本為其洩外,謂魏也。豈忘為之內乎?臣之得罪無日矣。」鮑本無幾日也。王曰:「寡人知之,大夫何患?」
==江乙惡昭奚恤==
江乙惡昭奚恤,謂楚王曰:「人有以其狗為有執鮑本執,言善守。而愛之。其狗嘗溺鮑本溺,去音。正曰:奴弔反。井。其鄰人見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惡之,當門而噬之。鄰人憚之,遂不得入言。邯鄲之難,楚進兵大梁,取姚本曾作「拔」。矣。昭奚恤取魏之寶器,以姚本曾作「以臣」。 鮑本「以」作「臣」。○居魏知之,故昭奚恤常惡臣之見王。」鮑本此言邯鄲事,在乙居魏時。
==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
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謂楚王曰:「下比周,則上危;下分爭,則上安。鮑本分則不比,爭則不周,為揚惡張本。王亦知之乎?願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於王何如?」王曰:「此君子也,近之。」江乙曰:「有人好揚人之惡者,於王何如?」王曰:「此小人也,遠之。」江乙曰:「然則且有子殺其父,臣弒其主者,而王終已姚本「已」,曾、劉作「己」。不知者,何也?以王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也。」王曰:「善。寡人願兩聞之。」鮑本彪謂:兩聞之,是也,然必以明。夫苟不明,則適為江乙讒口之資耳。補曰:大事記曰,乙之言,術數家之論也。下比周,上固危矣。苟下皆紛爭,如齊之田闞,唐之牛、李,上亦豈能安乎?愚按,此與前章言諸侯云云意同。
==江乙說於安陵君==
江乙說於安陵君姚本新序作「纏」。 鮑本名壇,失其姓,楚之倖臣。按魏記注,召陵有安陵,應屬楚。而魏策亦有同號者,別一人也。正曰:按說苑作「安陵纏」,藝文類聚同。「壇」,「纏」字有訛。彼以為得幸於楚共王,今次之宣王,非也。正義雲,鄢陵故城,在許州鄢陵縣西北。李奇謂,六國時為安陵。按鄢陵、召陵皆屬魏。又按元和姓纂,安陵,小國,後氏之。安陵纏,楚王妃,則以為女子。 札記丕烈案:說苑在權謀。姚校所云新序作「纏」,即其誤。新序無此文。「壇」、「纏」同字。古今人表中下有「安陵繵」。師古曰,「繵」即「纏」字,可為證。曰:「君無咫尺之地,鮑本「地」作「功」。○骨肉之親,處尊位,受厚祿,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撫委而服,鮑本撫物、委物,必下其手,皆卑下意。正曰:撫,猶傴也;委,曲也。補曰:衽,衣衿也。何以也?」曰:「王過舉而已。姚本曾,「已」作「己」。一作「色」。 鮑本「而已」作「以色」。○ 言謬以色見舉。正曰:一本「而已」。姚雲「已」一作「色」。按,「已」、「以」通,「色」、「已」字類,恐當作「而以色」為文。不然,無以至此。」
江乙曰:「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鮑本華,菁華。渝,變也。是以嬖女不敝席,鮑本「女」作「色」。○ 嬖,賤而幸者。席不及敝而愛弛。寵臣不避軒。姚本續:不敝席,言不久之意。不「避」,是「敝」字無疑。真誥曰,「女寵不弊席,男愛不盡輪」,或出於此。「軒」、「輪」相近。 鮑本避,猶退。軒,曲輈藩車也。車敝則退去,今不及然。今君擅楚國之勢,而無以深鮑本無「深」字。○自結於王,竊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則奈何?」姚本曾,下有「江乙曰」三字。「願君必請從死,以身為殉,如是必長得重於楚國。」鮑本此乙辭。曰:「謹受令。」
三年而弗言。江乙復見曰:「臣所為君道,至今未效。姚本三同,「未有效」。君不用臣之計,臣請不敢復見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間也。」
於是,楚王遊於雲夢,鮑本澤名,在南郡華容。補曰:楚辭集註,「雲夢,澤名,方八九百里,跨江兩岸。雲在江北,今玉沙、監利、景陵等縣是也。夢在江南,今公安、石首、建寧等縣是也」。夢,音蒙,亦作去聲。結駟千乘,鮑本補曰:結,連也。四馬曰駟。旌旗蔽日,鮑本「日」作「天」。野火之起也若雲蜺,鮑本蜺,虹也。兕鮑本兕,若牛而青。補曰:一角重千斤。 札記今本「兕」誤「兒」。虎嗥之聲若雷霆,有狂兕䍧鮑本「䍧」作「𨀘」。○ 集韻,𨀘,音詳,趨行也。若䍧則羊耳。補曰:字書有「牂」字,茲郎反。又「戕」與「牂」通,杙也。 札記今本「䍧」作「𨀘」,乃誤涉鮑也。《太平御覽》卷三九一引作「狂兕觸車徑輪」,疑「䍧」當為「撞」字,音近而誤。車依札記今本「依」誤「衣」。輪而至,王親引弓而射,壹鮑本「壹」作「一」。○發而殪。鮑本補曰:宋玉招魂,「青驪結駟兮齊千乘,懸火延起兮玄顏烝」云云,「與王趨夢兮課先後,君王親發兮憚青兕」,文頗與此合。王抽旃旄鮑本旃,曲柄旗。旄,幢也。補曰:爾雅,旄,牛尾箸竿頭。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遊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鮑本問安陵與誰。安陵君泣數行鮑本「行」下有「下」字。○而進曰:「臣入則編鮑本編,次簡也。言與王相次如之。席,出則陪乘。鮑本陪,重乘也。此言二人同車。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姚本錢、劉,「試」一作「式」。曾雲,又作「式」。黃泉,蓐螻蟻,姚本續:李善引「願得式黃泉,蓐螻蟻」。延叔堅戰國策論曰,「為王先用填黃泉,為王作蓐以御螻蟻」。藝文類聚引「安陵君纏拭黃泉,驅螻蟻」。 鮑本願為蓐以闢二物。蓐,陳草也。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王大說,乃封壇為安陵君。
君子聞之曰:「江乙可謂善謀,安陵君可謂知時矣。」鮑本彪謂:此非君子之言也。安陵君,妾婦也。江乙為之謀,又其卑者。安有君子而美此流哉?
==江乙為魏使於楚==
江乙為魏使於楚,鮑本乙,魏人,時居魏,後乃仕楚。故其譖昭奚恤曰「臣居魏知之」。正曰:據居魏語以為魏人,未知果不?謂楚王曰:「臣入竟,聞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誠有之乎?」王曰:「誠有之。」江乙曰:「然則白公之亂,得無遂鮑本遂,猶成。白公,太子建子勝。哀十六年,建以讒奔鄭,鄭殺之。勝請伐鄭,子西不從。勝殺子西,劫惠王。乎?誠如是,臣等之罪免矣。」楚王曰:「何也?」江乙曰:「州侯相楚,貴甚矣而主斷,鮑本謂其專決。左右俱曰『無有』,鮑本言世無如之。如出一口矣。」
==郢人有獄三年不決==
郢人有獄三年不決者,故令鮑本「令」下有「人」字。○請其宅,以卜其罪。鮑本有罪則宅入官,故可請卜測知之也。客因為之謂姚本錢,「客因謂」。劉,「客因請之」。 鮑本「為之謂」三字作「請之」。○ 補曰:依姚本,則此上訛一字,此下缺一字。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之宅,臣願之。」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不當服罪,故其宅不得。」姚本一作「不可得」。
客辭而去。昭奚恤已而悔之,因謂客曰:「奚恤得事公,公何為以故鮑本故,謂設事以探己意。與奚恤?」客曰:「非用故也。」曰:「謂姚本「謂」,曾、劉作「請」。 鮑本「謂」作「請」。○而不得,有說色,非故如何也?」鮑本無「故」字。○ 補曰:如,猶而。
==城渾出周==
城渾鮑本週人。出周,鮑本自周出。正曰:「出周」下連「三人」之文,疑為人名,有誤字,故大事記止雲「城渾南遊於楚」。三鮑本「三」作「二」。○ 補曰:「二」字恐有誤。人偶行,鮑本偶,耦同。二人曰耦,兩也。此蓋一人先,二人後。南遊於楚,至於新城。鮑本莊六年注,新城,鄭新密,今滎陽密也。漢北海、河南皆有。此屬楚,蓋河南密也。正曰:「僖」作「莊」,誤。新城,說見秦策。下章言新城、陽人,陽人在汝州,當是與此近者。
城渾說其令鮑本補曰:周顯王十九年,秦置令丞。趙策「受馮亭上黨」亦云「千戶封縣令」。今楚亦有此稱,變古者非特秦矣。曰:「鄭、魏者,楚之耎鮑本集韻,耎,弱也。補曰:而兗反。國;而秦,楚之強敵也。鄭、魏之弱,而楚以上樑鮑本此山陽、濟陽,故梁,近楚故也。正曰:故梁在汝州西南,說見齊策。此雲上樑,非是。應之;宜陽鮑本時秦已得之。之大也,楚以弱新城圍鮑本「圍」作「圖」。○之。蒲反、鮑本「反」作「阪」。○ 札記丕烈案:蒲反,蒲阪也。見漢書地理志。平陽相去百里,秦人一夜而襲之,安邑不知;鮑本此言百里之地不相知,況於五百里邪?新城、上樑相去五百里,秦人一夜而襲之,上樑亦不知也。今邊邑之所恃者,非江南泗上也。鮑本漢志,楚分野。言江南地廣,雲此皆遠哉,故非所恃。漢志言楚分野,雲江南平地,故知其稽。正曰:策語難曉,注強解尤甚。故姚本「故」,劉作「則」。楚鮑本衍「楚」字。王何不以新城為主郡也,鮑本主,猶守也。為郡,則士馬盛,可以備秦。正曰:大事記,郡者,縣之主,故謂之主郡。又郡縣說見秦策。邊邑甚利之。」鮑本此渾言,其欲說楚王大意。
新城公鮑本楚縣尹稱公。大說,乃為鮑本「為」下有「王」字,原注「衍王字」。○具駟馬乘車五百金之楚。鮑本「楚」下有「盡」字,原注「衍盡字」。○ 補曰:贐也,字通借。城渾得之,遂南交於楚,楚王姚本曾、錢,一無「王」。果以新城鮑本「城」,舊作「成」。補曰:當作「城」,從改文。為主郡。
==韓公叔有齊魏==
韓公叔有齊、魏,鮑本得二國之援。而太子有楚、秦鮑本太子,幾瑟也。韓襄十二年蘇代曰,公叔、伯嬰恐秦、楚之納幾瑟是也。此二十九年。以爭國。鮑本補曰:公叔主咎,公仲主幾瑟也。伯嬰,說見韓策。鄭申為楚使於韓,矯以新城、陽人鮑本秦紀注,南陽縣有陽人聚。補曰:正義引括地誌雲,陽人在汝州葉縣西。予太子。楚王怒,將罪之。對曰:「臣矯予之,以為國也。臣為太子得新城、陽人,以與公叔爭國而得之。鮑本得其國事。齊、魏必伐韓。韓氏急,必懸命於楚,又何新城、陽人之敢求?太子不勝,鮑本不勝公叔。然鮑本「然」作「幸」。○而不死,今將倒冠而至,鮑本言其歸楚之疾。又安敢言地?」楚王曰:「善。」乃不罪也。鮑本韓襄策語同。
==楚杜赫說楚王以取趙==
楚杜赫說楚王以取趙。王且予鮑本「且予」作「曰與」。○ 補曰:一本作「且與」。之五大夫,鮑本楚官。而令私行。
陳軫謂楚王曰:「赫不能得趙,五大夫不可收也,得姚本「得」,一作「是」。 鮑本「得」作「是」。○賞無功也。得趙而王無加焉,是無善也。鮑本不賞其善,如不有之。王不如以十乘行之,事成,予之五大夫。」王曰:「善」乃以十乘行之。鮑本無「事成予之五大夫王曰善乃以十乘行之」十六字。○
杜赫怒而不行。陳軫謂王曰:「是不能得趙也。」
==楚王問於範環==
楚王問於範環姚本續:史記作「範蜎」。徐廣,一作「蠉」。 札記丕烈案:索隱曰,戰國策雲,作「蝝」也。考此「蝝」字當是「蠉」字誤。小司馬以徐廣雲一作「蠉」而云然也。蠉、蜎同字,壞作「環」耳。韓子作「乾象」,不與此同。曰:「寡人慾置相於秦,孰可?」對曰:「臣不足以知之。」鮑本補曰:史,楚懷王新與秦婚而懽。秦聞甘茂在楚,使人謂楚王曰,願選甘茂於秦云云。王曰:「吾相姚本一作「吾欲相」。甘茂可乎?」範環對曰:「不可。」王曰:「何也?」曰:「夫史舉,上蔡之監門也。鮑本補曰:上蔡,史俱作「下蔡」。 札記丕烈案:索隱曰,戰國策及韓子皆雲,史舉,上蔡監門。大不如姚本「如」,一作「知」。 鮑本「如」作「知」。○ 札記丕烈案:韓子無此字。史記作「為」,下句同。事君,小不如姚本「如」,一作「知」。處室,以苛鮑本苛,小草。廉聞於世,甘茂事之順焉。鮑本言大不失其意。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張儀之好譖,甘茂事之,取十官而無罪,茂誠賢者也,然而不可相秦。秦之有賢相也,非楚國之利也。且王嘗用滑鮑本「滑」上補「召」字。○ 召滑,見甘茂傳。補曰:史作「召滑」。 札記今本「滑」上有「召」字,乃誤涉鮑也。丕烈案:韓子有「邵」字。滑,即召滑,不當補。李善註文選過秦論「召滑」,引韓子、史記,而不引策,策本無「召」字,其明證也。賈誼新書作「召滑」。秦本紀作「昭滑」。後策作「卓滑」。趙策作「淖滑」。「召」、「昭」、「卓」、「淖」,聲之轉。於越而納句章,鮑本屬會稽。昧之鮑本昧,唐昧,楚將。此二十八年,秦、齊、韓、魏共攻楚,殺昧。難,越亂,故楚南察瀨胡鮑本「胡」作「湖」。○ 察,猶治也。言楚有而治之。南陽有「厲」,音「賴」。正曰:察賴湖。史作塞厲門。地皆未詳,恐有誤字。「察」作「塞」勝。 札記丕烈案:徐廣曰,一作「瀨胡」。「厲」、「瀨」同字,「胡」、「門」形相近也。而野江東。鮑本以江之東為野。此言楚雖有唐昧之難,而能得越地,以召滑亂之也。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亂而楚治也。今王以用之於越矣,而忘之於秦,臣以為王鉅鮑本鉅,大也。正曰:鉅,詎通。速忘矣。王若欲置相於秦乎?若公孫郝鮑本補曰:史作「向壽」。 札記丕烈案:韓子云,「不如相共立」。一雲公子赫。者可。夫公孫郝之於秦王,鮑本昭。親也。少與之同衣,長與之同車,被王衣以聽事,鮑本言其素重。真大王之相已。鮑本秦相,而曰「王之相」,蓋楚相之,必右楚也。王相之,楚國之大利也。」鮑本甘茂傳有,人地小異。補曰:末去,楚使使請秦相向壽,茂竟不得入,卒於魏。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
蘇秦為趙合從,鮑本此在連橫儀入秦後,當為七或八年。正曰:大事記,在威七年。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鮑本屬南郡。補曰:徐廣雲,黔中,今武陵;巫郡,南郡之西界。東有夏州、鮑本車胤雲,夏口城上有洲,曰夏州。補曰:左傳,楚莊伐陳,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即此。正義雲,夏水口,在荊州江陵縣。一本標盧藏用註後語雲,屈原離騷「過夏口而西浮」,蓋是山也。海陽,鮑本海之南耳,非遼西郡也。正曰:盧藏用雲,在廣陵東,今揚州海陵縣。劉氏雲,楚之東境。南有洞庭、鮑本補曰:洞庭,在今巴陵。蒼梧,鮑本交州郡。正曰:正義雲,蒼梧山,在道州南。按,此乃楚粵窮邊處。交州蒼梧,則粵地也。北有汾陘之塞、姚本錢、劉作「陘」,集作「陸」。 鮑本陘,召陵陘亭。補曰:陘,見秦策。汾陘乃韓地。此句有誤,四字連郇陽讀,亦不順。史作「陘塞」,是。大事記亦謂,即陘山也。 札記丕烈案:徐廣雲,一本「北有汾陘之塞」也。郇陽。鮑本徐注,今順陽,屬汝南。正曰:正義雲,順陽故城,在鄧州穰縣西。索隱雲,郇,音荀;郇陽,當汝南潁川之界,當是新陽,聲近字變爾。汝南有新陽縣,在新水之陽。徐說蓋疏。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鮑本無「與」字。○ 補曰:一本「與大王」。 札記丕烈案:史記有。天下莫能當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南鮑本「南」作「西」。○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西」。面而朝於章臺鮑本秦臺。在鹹陽,見楚記。之下矣。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故為王至鮑本「王至」作「大王」。○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大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大王不從親,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若此,則鄢、郢鮑本補曰:鄢、郢,見前。動矣。臣聞治之其未亂,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已。鮑本「已」作「矣」。○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已」。故願大王之早計之。
「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姚本一作「奉」。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廟,鮑本言諸侯輕去其國以從楚。正曰:委置其宗廟社稷以託於楚。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誠能聽臣之愚計,則韓、魏、齊、燕、趙、衛鮑本無「衛」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有。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矣。趙、姚本一作「燕」。代良馬橐他,鮑本「他」作「駝」。○ 匈奴奇畜。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駞」。必實於外廄。故從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臣鮑本無「臣」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有。竊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橫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奉讎者也。夫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顧其禍。夫外挾強秦之威,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無過此者。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橫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有億兆之數。兩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趙王,鮑本肅侯。使臣効愚計,奉明約,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姚本史記、集、劉下更有「與深謀」三字。曾無。 鮑本重「與深謀」三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復有。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未見勝焉。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鮑本旌,析羽注竿首,以精進士卒。而無所終薄。鮑本「薄」,「泊」同。今君姚本曾作「今主君」。 札記今本「今」誤「令」。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札記今本「危」誤「亡」。寡人謹奉社稷以從。」鮑本傳有,在說五國後。彪謂:五國之聽蘇子也,革面而已,非能深究橫、從之利害也。唯威王雅有難秦之心,念之熟矣。異夫患諸國之不可合,徒稱從命者也!補曰:大事記取。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王鮑本在鄭袖出儀後。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鮑本四方之國。被鮑本被,寢衣也,喻其亙延。山帶河,四塞鮑本無「四塞」二字。○ 補曰:姚及別本有「四塞」字,史同。此脫。以為固。虎賁鮑本漢官儀,虎賁戴鶡冠,屬中郎將。正曰:牧誓注,若虎賁獸,言其猛也。周禮有「虎賁氏」,非始漢。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疋,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鮑本死難,兵革之事。主嚴以明,將知以武。雖無出兵甲,席捲常山之鮑本收取之,如席捲之易,無遺也。恆山屬趙之元氏,此作「常」,劉向避文帝諱也。補曰:正義雲,常山在鎮州西。正曰:史記已作「常」,漢時傳寫所改。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與羊,不格鮑本格,猶敵。明矣。今大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竊以為大王之計過矣。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敵侔鮑本侔,齊等也。交爭,其勢不兩立。而大王不與秦,秦下甲兵,據宜陽,韓之上地鮑本上流之地。補曰:後語作「上黨地」。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上地」。不通;下河東,取成皋,韓必入臣於秦。韓入臣,姚本錢作「臣秦」。魏則從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魏攻其北,社稷豈得無危哉?
「且夫約從者,聚群弱而攻至強也。夫以弱攻強,不料敵而輕戰,國貧而驟舉兵,此危亡之術也。臣聞之,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鮑本持,相持。久。夫從人者,飾鮑本飾,緣飾,非實也。辯虛辭,高主之節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姚本曾,一作「秦」。 鮑本秦伐楚之禍。史作「秦禍」,意同。禍,無及為已,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起於汶山,鮑本居貧切。屬蜀都湔氏道,即岷山。故唐志茂州汶山注有岷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餘裡。舫船姚本劉,一作「方舡」。 鮑本舫,平音,併舟也。正曰:舫,甫望切。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裡;裡數雖多,不費馬汗鮑本「馬汗」作「汗馬」。○ 札記今本「馬汗」作「汗馬」。丕烈案:史記作「汗馬」。之勞,不至十日而距扞關;鮑本距,本雞足,故訓至。楚記,晉伐楚,楚為扞關以距之,儀傳注,巴郡魚復有扞水關。正曰:徐廣雲,魚復有扞水關。史楚肅王四年,蜀伐楚,取茲方,於是楚作扞關拒之。扞關驚,則從竟陵已東,鮑本「已」作「以」。○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秦舉甲出之武關,南面而攻,則北地鮑本北境之地,非幽州郡。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恃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恃弱國之救,而忘強秦之禍,此臣之鮑本無「之」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無。所以為大王之患也。且大王嘗與吳人五戰鮑本史不書。三勝而亡之,陳姚本「陳」,曾作「陣」。 鮑本陳,猶故。正曰:「陳」,古「陣」字。卒盡矣;有姚本一本無「有」字。偏守新城鮑本一偏之戍,繕築之城。而居民苦矣。臣聞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於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強秦之心,臣竊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於函谷關十五年以攻諸侯者,陰謀有吞天下之心也。鮑本補曰:攻大,即下「功」字。攻諸侯,自當作「攻」。不出甲函谷關十五年,此辯士誇詞,非實。史作「攻齊、趙」。按此前二年、五年、六年,皆有攻趙之事,而攻齊則無之。若雲不攻齊,則猶可通也。「陰謀」,一本無「謀」字。 札記吳補,一本無「謀」字。丕烈案:史記有。楚嘗與秦構姚本一本作「角」。難,戰於漢中。楚人不勝,通侯、鮑本徹侯,漢諱武帝作「通」。此亦劉向所易也。正曰:說見前。執珪死者七十餘人,遂亡漢中。楚王大怒,興師襲秦,鮑本無「興師襲秦」四字。○ 補曰:諸本有此四字,今依諸本增。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興兵襲秦」。戰於藍田,又郤。鮑本秦惠王十三年,取漢中,又敗之藍田,此十七年。此處與上章所稱楚王,皆後人追書耳。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韓、魏以全制其後,計無過姚本一本作「危」。於此者矣,是故願大王熟計之也。
「秦下兵攻衛、陽晉,必開姚本一作「晉必大開」。曾,「大開」一作「關」。 鮑本「開」作「關」。○ 補曰:史同。按諸本多作「開」,或作「大開」,不若「關」義長。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必大關天下之匈」。徐廣曰,「關」一作「開」,此當是。策文作「必扃天下之匈」。「開」、「關」字,皆所記史記異文而誤入者。「關」、「扃」同義。扃天下之匈,鮑本上二邑,天下之中也,故喻之匈。秦下兵,二邑必拒之,則閉不通,故楚可以此時舉宋。正曰:索隱雲,以常山為天下脊,則衛及陽晉當天下匈。其地是秦、晉、齊、楚之交道也,據之是關天下匈,他國不得動也。大王悉起兵姚本集無「兵」字。三同。以攻宋,不至數月而宋可舉。舉宋而東指,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已。
「凡天下所信約從親堅者蘇秦,封為武安君而相燕,即陰與燕王謀破齊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鮑本「走」作「奔」。○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走」。入齊,齊王鮑本閔。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車裂蘇秦於市。鮑本按史,秦事覺,在其死後,儀以此明其以詐死耳。補曰:蘇秦為客所刺,設計以取賊,故車裂而得賊。今儀言如此,蓋借事為說破從親也。夫以一詐偽反覆之蘇秦,而欲經營天下,混一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
「今秦之與楚也,接境壤界,固形親之國也。鮑本其勢當親。大王誠能聽臣,臣請秦太子入質於楚,楚太子入質於秦,請以秦女為大王箕箒鮑本帚,糞也。以灑掃之役自居。補曰:大事記,其說諸侯皆曰事秦,獨楚曰云雲,以楚最強故爾。之妾,效萬家之都,以為湯沐之邑,長為昆弟之國,終身無相攻擊。臣以為鮑本「為」作「謂」。○ 札記丕烈案:史記作「為」。計無便於此姚本續:史記此後有屈原諫止之辭。者。故敝邑秦王,鮑本惠。使使臣獻書鮑本書,國書,非此書。大王鮑本無「大王」二字。○之從車下風,鮑本將迎之際,必有風焉。不敢當立,故言下風。須以決事。」
楚王曰:「楚國僻陋,託東海之上。寡人年幼,鮑本言其為從時。不習國家之長計。今上客幸教以明制,鮑本秦王之制詔。寡人聞之,敬以國從。」乃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鮑本抱朴子,通天犀中有一白理如綫,置米其上以飼,雞見之驚,故名「駭雞犀」。夜光之璧鮑本鄒陽言,魏文侯歸白圭夜光之璧。於秦王。鮑本傳,在諸國之先。補曰:大事記,六國連衡,魏先聽儀說事秦。故楚赦儀之後,所說止五國。儀說楚王與秦和親,楚王既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欲許之,屈平諫不聽,卒許儀。遂說韓、齊、趙、燕,皆聽儀。歸報未至,惠王薨,而約亦解。 「為秦」、兩「為大」之「為」,去聲。「挑」,上聲。
==張儀相秦==
張儀相鮑本復相時。秦,謂昭雎曰:「楚無鄢、郢、漢中,有所更得乎?」鮑本此皆楚之要地,無此則危亡,安能有他。曰:「無有。」曰:「無昭雎、鮑本「雎」作「過」。○陳軫,有所更得乎?」鮑本二臣,楚之良也。無此二臣,不能復得良臣。此儀為秦謀去楚謀臣也。曰:「無所更得。」張儀曰:「為儀謂楚王逐昭雎、鮑本「雎」作「過」。○陳軫,請復鄢、郢、漢中。」鮑本秦惠王十三年取漢中,故至是許復之。鄢、郢,此時不書。此策,儀知楚王重地輕人,故使雎言之。二人逐,則楚無良臣,雎必得其處也。昭雎歸報楚王,鮑本雎蓋畔楚善儀者。楚王說之。
有人謂昭雎鮑本「雎」作「過」。○ 札記丕烈案:三「雎」字皆作「過」者為是。下文三「君」字皆稱「過」也,故下文雲「是昭雎之言不信也」。若謂「雎」,何得雲爾?可為明證。作「雎」者,相涉致誤耳。曰:「甚矣,楚王不察於爭鮑本無「爭」字。○名者也。韓求相工陳籍鮑本週策,「陳」作「師」,求周使相之。而周不聽;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聽,何以也?周是姚本一作「周曰是」。 鮑本「周」下補「曰」字。○列縣畜我鮑本待我如縣吏。也。今楚,萬乘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主鮑本「主」作「王」。○也。今儀曰逐君與陳軫而王聽之,是楚自行鮑本「行」作「待」。○ 補曰:當是「待」字。 札記今本「行」作「待」,乃誤涉鮑也。不如周,而儀重於韓、魏之王也。且儀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鮑本欲立功名於秦。所欲貴富者魏也。鮑本取富貴於魏。欲為攻於魏,鮑本為魏伐人。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絕其交,鮑本交,謂與國。內逐其謀臣。陳軫,夏鮑本夏,中國也。人也,習於三晉之事,故逐之,則楚無謀臣矣。今君能用楚之眾,故亦逐之,則楚眾不用矣。此所謂內攻之者也,而王不知察。今君何不見臣於王,請為王使齊交不絕。齊交不絕,鮑本「齊交不絕」四字不重。○儀聞之,其效鄢、郢、漢中必緩矣。鮑本齊、楚,大國也,儀惡其合。今合而與之地,則楚益勁,儀必不為也。是昭雎之言不信也,王必薄之。」
==威王問於莫敖子華==
威王問於莫敖鮑本楚官。子華曰:「自從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乎?」莫敖子華對曰:「如華姚本孫本「華」作「章」。不足鮑本「足」下有「以」字。○知之矣。」王曰:「不於大夫,無所聞之?」莫敖子華對曰:「君王將何問者也?彼有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有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有斷脰鮑本脰,項也。 札記今本「脰」誤「頭」,下同。決腹,壹鮑本「壹」作「一」,下同。○瞑鮑本瞑,不視也,謂死。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鮑本志於死耳,不求利也。以憂社稷者;有勞其身,愁其志,以憂社稷者;鮑本無「有勞其身愁其志以憂社稷者」十二字。○亦有鮑本無「有」字。○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王曰:「大夫此言,將何謂也?」鮑本言謂誰。
莫敖子華對曰:「昔令尹子文,鮑本鬬穀於菟。緇帛札記今本「帛」誤「布」。之衣以朝,鹿裘以處;未明而立於朝,日晦而歸食;朝不謀夕,無一月鮑本「月」作「日」。○ 札記今本「月」作「日」,乃誤涉鮑也。之積。故彼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
「昔者葉公子高,鮑本名諸梁。身獲於表薄,鮑本表,野外。薄,林也。言其初賤。而財於柱國;鮑本財,材同。柱國以子高為材。定白公之禍,鮑本見哀公十六年。寧楚國之事;恢先君以揜方城之外,鮑本恢,大也。集韻,揜,覆取也。言取地以大先君之封。四封不侵,鮑本「侵」作「廉」。○ 封,封城。廉,猶禮六廉。言無事故不察治。補曰:一本「四封不侵」。正曰:「廉隅」之「廉」。謂四境完固,不見廉隅也。名不挫於諸侯。當此之時也,天下莫敢以兵南鄉。葉公子高,食田六百畛,鮑本畛,井田間陌。補曰:周禮,十夫有溝,溝上有畛。朱子曰,溝間千畝,畛為阡。故彼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葉公子高是也。
「昔者吳與楚戰於柏舉,鮑本定四年注,楚地。兩御鮑本「御」作「軍」。○ 札記今本「御」作「軍」,乃誤涉鮑也。之間夫鮑本「千夫」、「百夫」之「夫」。卒交。莫敖大心撫其御之手,顧而大息曰:『嗟乎子鮑本一本「子」作「予」。乎,楚國亡之月姚本「月」,一作「日」。至矣!吾將深入吳軍,若撲鮑本若,猶。撲,擊也。正曰:若,發語辭。撲,普卜反。一人,若捽鮑本捽,持髮也。一人,以與大心者也,社稷其為庶幾鮑本無「為」字。○ 以是為可以厲眾也。乎?』故斷脰決腹,壹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鮑本傳不書。正曰:左傳,柏舉之戰,楚大夫史皇以其乘廣死,司馬沈尹戌傷而死,句卑剄而裹之。司馬戌,即大心也,葉公諸梁之父也。王氏應麟謂鮑失考。
「昔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寡君鮑本昭王。身出,大夫悉屬,鮑本屬連俱亡。百姓離散。棼冒勃蘇鮑本定四年以為申包胥。補曰:棼冒,即蚡冒。勃蘇、包胥聲近。豈蚡冒之裔歟?蚡:符分反。冒,亡北反。索隱雲,「蚡」,古本作「羒」,音憤,亦符分反。 札記丕烈案:吳說本困學紀聞,是也。申包胥為蚡冒氏,猶鬬子文之言若敖氏。曰:『吾被堅執銳,鮑本堅,甲;銳,兵也。赴強敵而死,此猶一卒也,不若奔諸侯。』於是贏糧潛行,上崢山,鮑本崢嶸之山。踰深谿,蹠穿膝暴,鮑本蹠,足下。暴,傷也。七日而薄秦王鮑本襄公。之朝。雀立鮑本雀立,踴也。不轉,晝吟宵哭。七日不得告。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鮑本瘨,狂。殫,氣絕也。正曰:詩「瘨我」注,病也。非「癲狂」之「癲」。旄鮑本旄,眊同。無目也。正曰:「旄」、「眊」、「耄」,字通,並昏也。不知人。秦王聞而走之,鮑本走,去音,疾趨也。冠帶不相及,左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蘇乃蘇。鮑本蘇,死更生也。秦王身問之:『子孰誰也?」棼冒勃蘇對曰:『臣非異,鮑本言非它人。楚使鮑本去音。新造𥂕鮑本楚官。正曰:鮑見秦官有上造、大良造,遂為此謬說。按字書,𥂕,張留反,引擊也。山曲曰盩,此無義。盩,音戾,字通。又音列,罪也。當是此字。新造盩,似言始搆難,今降戾之雲。文當有訛舛,或在「吳」字下。棼冒勃蘇。吳與楚人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使下臣來告亡,且求救。』秦王顧令不鮑本「不」作「之」。○ 補曰:字誤或衍。起:『寡人聞之,萬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謂也。』遂出革車千乘,卒萬人,屬之子滿鮑本補曰:子滿,左傳「子蒲」。與子虎,下塞以東,與吳人戰於濁水鮑本出齊郡廣之媯山東。蓋齊、楚壤界。而大敗之,亦聞於遂浦。鮑本楚地。缺,或是夫遂也。蓋聞一說在彼,一在此。補曰:雲在稷與沂。注楚地,當考。夫遂,見前秦策。故勞其身,愁其思,以憂社稷者,棼冒勃蘇是也。
「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蒙穀鮑本楚將。給鮑本「給」作「結」。○ 結,猶交。 札記今本「給」作「結」。鬬於宮唐鮑本宮唐,豈高唐耶?之上,舍鬬奔郢曰:『若有孤,鮑本時未知昭王存亡,故意其子。楚國社稷其庶幾乎?』遂入大姚本曾,一無「大」字。宮,負雞次姚本一本作「離」。 鮑本楚國法也。「雞」,一作「離」,是所以治離局者。正曰:是時典守者皆離其局,故負其典以逃。之典以浮於江,逃於雲夢之中。昭王反郢,五官鮑本補曰:五官見齊策。失法,百姓昏亂;蒙穀獻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穀之功,多與存國札記今本「國」誤「田」。相若,封之執圭,田六百畛。蒙穀怒曰:『穀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鮑本血,謂牲牢。食,餘豈悉姚本一作「餘豈患」。 鮑本「悉」作「患」。○ 補曰:「餘」當作「餘」。無君乎?』遂自棄於磨山姚本漢註引歷山。 鮑本後志,磨城,子胥所造。蓋以此山名城也。正曰:「磨」字,說見秦策。之中,至今無冒。鮑本冒,謂犯法。正曰:一本「無位」。故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蒙穀是也。」姚本續:漢李通傳論曰,「昔蒙穀負書,不徇楚難」。注引戰國策吳、楚戰於柏舉,蒙穀奔入宮,負離次之典,浮江逃於雲夢之中雲雲,「苟利社稷血食,餘豈患無君乎」?遂棄於歷山也。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
莫敖子華對曰:「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要,楚士約鮑本「要」作「腰」。○ 約,猶節。食,馮鮑本馮,依也。而能立,式鮑本式,小低貌。補曰:軾,車前橫木,有所敬則俯馮之,據而後能立,馮而後能起。言以約食,故無力也。或疑士不當言細腰。荀子云,「楚莊王好細腰,故朝有餓人」。一本標墨子云,「楚靈王好士細腰,故其臣皆三飯為節,脅息而腹帶,淵牆而後起」。尹文子、韓非子皆言,「一國有飢色餓人」。今按,墨子三卷中無此文,三卷者,別本也。古墨子篇數不止此。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惡,然姚本一作「就」。而不避。章鮑本「章」作「華」。○ 補曰:當作「華」。 札記丕烈案:鮑改、吳補皆非也。章,當是子華之名。上文「如華」,姚校雲,孫本作「章」,是其證。聞之,其君好發鮑本發,發矢。者,其臣抉拾。鮑本「抉」作「決」。○ 車攻注,決,鉤弦。拾,遂也;遂,發也。正曰:詩注無此三字。決,以象骨為之,著於右手大指,所以鉤弦闓體。拾,以皮為之,著於左臂以遂弦,亦名「遂」。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註釋==
齊策六
|
戰國策 (士禮居叢書本)/楚/二
|
戰國策卷十五
==魏相翟強死==
魏相翟強死。為甘茂謂楚王曰:「魏之幾相者,鮑本言危欲相之。公子勁也。鮑本秦人。勁姚本劉,一無下「也」字。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鮑本勁,秦人而魏相之故。正曰:俱無考。秦、魏之交完,則楚輕矣。故王不如與齊約,相甘茂於魏。齊王鮑本閔。好高人以名,今為其行人鮑本楚為齊請如其使者。禮,行人使適四方。請魏之相,齊必喜。魏氏不聽,交惡於齊;齊、魏之交惡,必爭事楚。魏氏聽,甘茂與樗裡疾,貿首鮑本貿,言欲易取其首。之讎也;而魏、秦之交必惡,鮑本疾相秦,茂相魏故。又交重楚也。」
==齊秦約攻楚==
齊、秦約攻楚,楚令景翠以六城賂齊,姚本一本下有「以」字。太子為質。鮑本此二十九年,太子橫。昭雎謂景翠曰:「秦恐且因景鯉、蘇厲而效地於楚。公出地以取姚本「取」一作「收」,別本作「牧」。 鮑本取,猶收,猶悅。齊,鯉與厲且以收地取秦,鮑本收前所效者。蓋二人之辭。曰楚出地取齊,楚既弱矣,何足與地。秦收所效,必悅二人也。正曰:景鯉乃楚臣,秦可因之以責地。見楚弱,而勸秦收所效之地,恐非。公事必敗。鮑本楚不得秦地,景翠賂齊,楚必怨翠。公不如令王重賂景鯉、蘇厲,使入秦,鮑本二人得楚賂,不復為秦收地矣。秦姚本一本下有「齊」字。 札記吳氏正曰,「秦」字疑當作「齊」,是也。恐,鮑本以齊、楚合故。必不求地鮑本不收所效。而合於楚。若齊不求,是公與約也。」鮑本兩國各不取地而止攻,是約者復和也。與,如與國之與,和好也。言翠能和兩國之約。正曰:戰國之時,秦之割地希矣,惟赧王十七年割三城和齊、韓、魏一事爾。懷王末年,楚益以弱,雖合齊,秦未必遞懼而割也。效地於楚者,令楚效地。恐者,恐或如此之辭也。景翠必與景鯉、蘇厲不合者,故雎言翠既以地賂齊,則秦恐或且因蘇厲、景鯉而令楚效地,是翠出地取齊,而二人收所出之地以取秦,翠事豈不敗乎?今不如重賂二人,使入秦為解,則秦恐或必不求地而與楚合。齊見秦、楚之合,若不求地,則是公能和好結約也。「秦恐必不求地」,「秦」字疑當作「齊」字。謂重賂二人入秦,則齊和。秦、楚之和,恐不敢求所賂地。若果不求,是公能和好結約也。說亦通。
==術視伐楚==
術視鮑本秦人。伐楚,楚令昭鼠以十萬軍漢中。昭雎勝秦於重丘,姚本別本「丘」作「兵」。 鮑本屬平原。正曰:恐非。蘇厲謂宛公昭鼠鮑本鼠為宛尹。曰:「王鮑本王,楚王。欲昭雎之乘鮑本乘,猶凌。秦也,鮑本無「也」字。○必分公之兵以益之。秦知公兵之分也,必出漢中。鮑本出兵伐此。請為公令辛戎鮑本「辛」作「羋」。○ 戎,楚人,貴於秦。補曰:當作「羋」。謂王鮑本如以私告楚王者。曰:『秦兵且出漢中。』則公之兵全矣。」鮑本欲其備秦,故不分其兵。
==四國伐楚[校一]姚本此篇與《術視伐楚》連篇,鮑本另列一篇。據文義,從鮑本。==
四國伐楚,鮑本楚記,二十八年,秦、齊、韓、魏共攻楚。楚令昭雎將以距鮑本拒同。秦。楚王欲擊秦,昭侯鮑本「侯」作「雎」。○不欲。桓臧為昭雎謂楚王曰:「雎戰勝,姚本一本下有「秦」字。三國惡楚之強也,恐秦之變而聽楚也,必深攻楚以勁秦。鮑本堅其伐楚之心。秦王鮑本昭。怒於戰不勝,必悉起而擊楚,是王與秦相罷,鮑本音疲。而以姚本一本無「以」字。利三國也。戰不勝秦,秦進兵而攻。不如益昭雎之兵,令之示秦必戰。秦王惡與楚相弊而令天下,鮑本「下」下補「利」字。○ 正曰:謂以相弊,令以天下使知。 札記今本「下」下有「利」字,乃誤涉鮑也。丕烈案:「令」乃「全」字之訛,吳說亦未是。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鮑本秦見楚將必戰,必割地與楚和,戰伐之害可息也。收,猶息。正曰:秦惡與楚相敝而不戰,則楚可以少割地而收秦。一本無「害」字,是。 札記吳氏正曰,一本無「害」字,是。丕烈案:此因上文「割」字而誤衍。「害」、「割」同字。秦、楚之合,而燕、趙、魏不敢不聽,三國可定也。」
==楚懷王拘張儀==
楚懷王拘張儀,鮑本以其欺楚以商於故。將欲殺之。靳尚鮑本楚人。為儀謂楚王曰:「拘張儀,秦王必怒。天下見楚之無秦也,楚必輕矣。」又謂王之幸夫人鄭袖曰:「子亦自知且賤於王乎?」鄭袖曰:「何也?」尚曰:「張儀者,秦王鮑本惠。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愛女而美,又簡擇宮中佳翫麗好翫習音者,鮑本原注衍上「翫」字。○ 好翫,人之可好可翫者。書曰,「翫人喪德」。習音,所謂懽也,以從愛女。補曰:一本無上「翫」字。正曰:習於音聲者。以懽從之;資之金玉寶器,奉以上庸六縣為湯沐邑,鮑本以邑為女湯沐之具。欲因張儀內之楚王。楚王必愛,秦女依強秦以為重,挾寶地以為資,勢鮑本「勢」下補「必」字。○ 補曰:此下疑有缺字。 札記丕烈案:鮑、吳皆非。此無缺,讀以「勢為王妻以臨於楚」八字為一句。為王妻以臨於楚。王惑於虞樂,必厚尊敬親愛之而忘子,子益賤而日疏矣。」鄭袖曰:「願委之於公,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張子。張子得出,德子無已時,秦女必不來,而秦必重子。子內擅楚之貴,外結秦之交,畜張子以為用,子之子孫必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鮑本利在為王。鄭袖遽說楚王出張子。鮑本此十八年。補曰:史,楚願得張儀而獻黔中,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儀請行,曰,「臣善靳尚,尚得事鄭袖,袖所言皆從」。遂使楚。儀固已料是謀之必中矣。
==楚王將出張子==
楚王將出張子,恐其敗己也,姚本「敗」一作「欺」。靳尚謂楚王曰:「臣請隨之。儀事王不善,臣請殺之。」
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謂張旄鮑本魏之用事者。曰:「以張儀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窮矣。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鮑本「刺」作「殺」。○ 微,不顯也,使若儀殺之。楚王必大怒儀也。彼儀窮,則子重矣。楚、秦相難,則魏無患矣。」
張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楚王大怒,秦構鮑本「構」上補「楚」字。○兵而戰。秦、楚爭事魏,張旄果大重。鮑本彪謂:張旄欲窮儀,則如殺儀斯已矣。今不殺儀,顧從說者殺尚,以儀之智,為足以免於死也。補曰:大事記,靳尚之出張儀,欲以求福也,反以殺身。事變之來,亦可迎隨哉?此可為小人之戒。屈原曰,「前大王見欺於張儀,儀至,臣以為大王烹之」。籲!豈惟屈原,雖庸人孰不謂然?懷王聽靳尚,隨袖之言而出之。既出之,又恐其欺己,而使尚隨之,不悟其誑。尚之見殺,則雖怒而終不能誅儀也。杜忠言,惑邪說,玩弄於儀掌股之上,召寇衄師,喪國亡身,死有餘責。特以為秦人詐誘天下,反從而憐之,計其愚闇強愎,六國之主,無與輩也。
==秦敗楚漢中==
秦敗楚漢中。鮑本此三十年,秦伐我,取入城,宜得漢中。楚王入秦,秦王鮑本昭。留之。遊騰為楚謂秦王曰:「王挾楚王,而與天下攻楚,則傷行矣。不與天下共攻之,則失利矣。王不如與之盟而歸之。楚王畏,鮑本畏,畏秦。必不敢倍鮑本「倍」作「背」。○盟。王鮑本「王」下補「背盟」二字。○ 補曰:宜復有「背盟」二字。因與三國攻之,義也。」鮑本彪謂:此言亦可聽也。而秦志在亂楚,不為之動,所以卒併天下。後人守此。
==楚襄王為太子之時==
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質於齊。懷王薨,太子辭於齊王鮑本閔。而歸。齊王隘鮑本隘,猶阻。未即許,求地也。補曰:隘,從阨音,下同。之:「予我東地五百里,乃歸子。子不予我,不得歸。」太子曰:「臣有傅,請追鮑本「追」作「退」。○ 補曰:「退」字訛。 札記今本「追」作「退」,乃誤涉鮑也。而問傅。」傅慎子曰:「獻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臣故曰,獻之便。」姚本「便」一作「使」。曾作「便」。太子入,致命齊王曰:鮑本致命,歸誠之言。正曰:送致命令,如項羽使人致命懷王。「敬獻地五百里。」齊王歸楚太子。
太子歸,即位為王。齊使車五十乘,來取東地於楚。楚王告慎子曰:「齊使來求東地,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獻其計。」
上柱國子良入見。王曰:「寡人之得求反,鮑本求反國而得。王鮑本「王」作「主」。○ 札記今本「王」作「主」。墳墓、復鮑本復,見之。群臣、歸社稷也,以東地五百里許齊。齊令姚本「令」一作「今」。使來求地,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玉聲,許強萬乘之齊而不與,則不信,後不可以約結諸侯。請與而復攻之。與之信,攻之武。臣故曰與之。」
子良出,昭常入見。王曰:「齊使來求東地五百里,為之奈何?」昭常曰:「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戰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與。常請守之。」
昭常出,景鯉入見。王曰:「齊使來求東地五百里,為之奈何?」景鯉曰:「不可與也。雖然,楚不能獨守。王身出玉聲,許萬乘之強齊也而不與,負不義於天下。楚亦不能獨守。姚本曾圈去「王身」至「獨守」二十七字。臣請西索救於秦。」
景鯉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計告慎子曰:「子良見寡人曰:『不可不與也,與而復攻之。』常見寡人曰:『不可與也,常請守之。』鯉見寡人曰:『不可與也,雖然楚不能獨守也,臣請索救於秦。』寡人誰用於三子之計?」慎子對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鮑本怫,鬱也。正曰:怫,音拂,當與孟子「艴然」之「艴」同義,怒變色也。曰:「何謂也?」慎子曰:「臣請效其說,而王且見其誠然也。王發上柱國子良車五十乘,而北獻地五百里於齊。發子良之明日,遣昭常為大司馬,令往守東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鯉車五十乘,西索救於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獻地於齊。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為大司馬,使守東地。又遣景鯉西索救於秦。
子良至齊,齊使人以甲受東地。昭常應齊使曰:「我典主東地,鮑本典,猶職。主,猶守。且與死生。鮑本地有則生,無地死之。悉五尺至六十,三十餘萬弊甲鈍兵,願承下塵。」鮑本凡人相趨則有塵,戰亦有塵。不敢與齊抗,故言下。齊王謂子良曰:「大夫來獻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齊王大興兵,攻東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鮑本縮,蹙也。蓋東之。不然,則願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士卒不用,東地復全。鮑本彪謂:此四臣皆國士也。襄王無若人,豈能反國?慎子能兼用之,其最優乎?方之晉五臣,其舅犯歟?此書三書懷王薨而太子歸。史記獨謂「太子歸而王乃薨」,又謂「王逃歸不達,薨」。夫秦能劫留之,豈不能衛之?孟嘗之逃,先以計免,猶危不脫。楚王何以能逃?可疑也。楚王亡死,太子在外,郢中必立王以絕秦望。太子以齊之重,歸義嗣也,其誰敢幹之?於是王乃定。齊策乃雲,「忠王而走太子」,則是太子卒不得位,亦非也。蓋郢中立王時,蘇子以此策乾田文,而語人以九可,文不之用,世猶載其語也。正曰:頃襄之辭於齊,齊隘之以割地,雖不讎,非不信也。齊使之來,當直拒之,昭常之不與,是矣。然不知出地而較計於大小之間,抑末矣。子良之與而復攻,繆矣。景鯉為之索救於秦,夫不共戴天之讎,在所當絕,尚忍乞哀而求援哉!鯉罪特甚也。慎子不知擇其是非,決以大義,請皆用之,則兼其失矣。且秦之責齊曰,「隘楚太子不仁,奪東地不義」。斯言也,出於讎國之口,而四人皆無一語及之,尚何足稱乎?餘說並見齊策。春秋、戰國之時,在他國而逃歸者多矣,豈無衛之者邪?以此疑懷王之逃不可也。補曰:「使車」、「使人」之「使」,如字。「為身」之「為」,去聲。
==女阿謂蘇子==
女阿謂蘇子曰:鮑本未詳。補曰:疑此乃齊策「蘇子說薛公」章脫簡。首「女阿」二字,又他章錯脫。又「說薛公」策末,欠蘇子自解於薛公一節,此為蘇子自解於太子也。疑亦有差舛。 札記丕烈案:吳說誤。女阿者,太子之阿,內則所謂可者,與齊策不相涉。「秦棲楚王,姚本「棲」,別本作「西」。 鮑本懷王見劫,客秦如棲。危太子者,公也。今楚王歸,鮑本以此書及史考之,王皆不歸。今此蓋其喪歸。正曰:此謀度之言。太子南,鮑本自齊歸楚為南。公必危。公不如令人謂太子曰:『蘇子知太子之怨己也,必且務不利太子。太子不如善蘇子,蘇子必且為太子入矣。』」鮑本入,言其歸之之深。正曰:使太子得入也。蘇子乃令人謂太子。太子復請善於蘇子。鮑本詳此,亦無走太子之事。
楚策一
|
戰國策 (士禮居叢書本)/楚/三
|
戰國策卷十六
==蘇子謂楚王==
蘇子謂楚王曰:「仁人之於民也,愛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於親也,愛之以心,事之以財。忠臣之於君也,必進賢人以輔之。今王之大臣父兄,好傷賢以為資,鮑本為己資藉。厚賦斂諸臣百姓,使王見疾於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過於百姓,多賂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愛,鮑本王所愛者,必不播割,與大臣異趣,故大臣退之。亦非忠臣也,是以國危。臣願無聽群臣之相惡也,慎大臣父兄;鮑本言不輕用之。用民之所善,節身之嗜慾,以鮑本「以」下補「與」字。○ 補曰:此下有缺文。 札記今本「以」下有「與」字,乃誤涉鮑也。百姓。人臣莫難於無妒而進賢。為主死易,垂沙之事,鮑本未詳。兵略訓,「楚兵殆於垂沙」,亦不注。死者以千數。鮑本補曰:「為主死易」止「千數」,下句同。如此則意明。為主辱易,自令尹以下,事王者以千數。至於無妒而進賢,未見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無妒而進賢也。賢鮑本「賢」下有「臣」字。○之事其主也,亦必無妒而進賢。夫進賢之難者,賢者用且使己廢,貴且使己賤,故人難之。」鮑本此策本次蘇秦之楚之上,知蘇子,秦也。然不可先於之楚,故次之此。彪謂:此策,人主所當先務,人臣之上節也。蘇氏弟兄言之若此者,二三策而已。正曰:蘇子未知果秦否?序次無據。進賢之說,而出於蘇氏,不過欲時君用己而發,言是而意則非也。
==蘇秦之楚三日==
蘇秦之楚,三日鮑本補曰:一本標後語、十二國史皆作「三年」。乃得見乎王。談卒,辭而行。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臨寡人,曾不肯留,願聞其說。」對曰:「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聞命矣。」鮑本正曰:一本標類要引北堂書鈔作「宣王」。
==楚王逐張儀於魏==
楚王逐張儀於魏。鮑本使魏逐之。儀初相魏時,此七年。陳軫曰:「王何逐張子?」曰:「為臣不忠不信。」曰:「不忠,王無以為臣;不信,王勿與為約。且魏臣不忠不信,於王何傷?忠且信,於王何益?逐而聽則可,若不聽,是王令困也。且使萬乘之國免其相,是城下之事也。」鮑本此言魏恥之。桓十三年,主城下之盟,諸侯所恥。正曰:十二年。
==張儀之楚貧==
張儀之楚,貧。鮑本初至,王未之重。舍人怒而鮑本「而」下有「欲」字。○歸。張儀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歸。子鮑本無「子」字。○待我為子見楚王。」當是之時,南後、鮑本懷王后。鄭褏鮑本美人。補曰:「袖」,「褏」同。周紫芝楚辭說雲「鄭國之女多美而善舞。楚懷王幸姬鄭袖,當是善舞,故名。袖者,所以舞也」。貴於楚。
張子見楚王,楚王不說。鮑本前嘗欲逐之於魏。正曰:彼此前後不可考。疑此為初見楚王時事,當在前。張子曰:「王無所用臣,臣請北見晉君。」楚王曰:「諾。」張子曰:「王無求於晉國乎?」王曰:「黃金珠璣鮑本璣,珠不圓者。犀象出於楚,寡人無求於晉國。」張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張子曰:「彼鄭、周之女,粉白墨黑,姚本別本作「黛黑」。 鮑本黑,言其髮。正曰:墨,別本作「黛」,畫眉墨也。立於衢閭,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國也,未嘗見中國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獨何為不好色也?」鮑本「之」上補「見」字。○ 補曰:此當有「見」字。 札記今本「之」上有「見」字,乃誤涉鮑也。丕烈案:鮑、吳皆非,讀以十字為一句。乃資之以珠玉。
南後、鄭褏聞之大恐。令人謂張子曰:「妾聞將軍之晉國,偶有金千斤,進之左右,以供芻秣。」鮑本秣,飼馬。鄭褏亦以金五百斤。
張子辭楚王曰:「天下關閉鮑本「關閉」作「閉關」。○不通,未知見日也,願王賜之觴。」王曰:「諾。」乃觴之。張子中飲,鮑本正曰:上林賦「酒中樂酣」注,飲酒半醉半醒也。中,直眾反。再拜而請曰:「非有他人於此也,願王召所便習而觴之。」鮑本便,所安者。習,所暱者。補曰:便習,猶便嬖。便,毗連反。王曰:「諾。」乃召南後、鄭褏而觴之。張子再拜而請曰:「儀有死罪於大王。」王曰:「何也?」曰:「儀行天下遍矣,未嘗見人如此其美也。鮑本無「也」字。○而儀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釋鮑本釋,猶置。之。吾固以為天下莫若是兩人也。」鮑本儀自辱於楚相,未嘗至楚。其至楚在復相秦之四歲,此十六年。正曰:不可考。補曰:大事記引蘇氏雲,儀之所以求用者,其術至此!此所以言必信而功多也,可不悲乎?愚謂,此正孟子所謂妾婦之道;莊生所謂所治癒下,則所得愈多者也。策南後、鄭褏為二人,蘇氏止為鄭袖一人。「為子」之「為」,去聲。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鮑本說秦,使重之。未至,惠王死。武王逐張儀。楚王因收昭雎以取齊。鮑本無「楚」字。○ 收,捕繫之也。雎善儀而齊惡儀,秦既逐儀,楚故捕繫雎以外儀而合於齊。補曰:以收為捕繫,則與「收韓、魏」字義頓異,恐有差誤。桓臧鮑本楚人。為雎謂楚王曰:「橫親之不合也,鮑本「橫」作「從」。○ 札記丕烈案:鮑改誤甚。此橫親,指秦、韓、魏也。儀貴惠王鮑本為王所貴。而善雎也。今惠王死,武王立,儀走,公孫郝、甘茂貴。甘茂善魏,公孫郝善韓。二人固不善雎也,必以秦合韓、魏。韓、魏之重儀,鮑本言昔重之。儀有秦而雎以楚重之。今儀困秦而雎收楚,鮑本困,謂見逐於秦。韓、魏欲得秦,必善二人者。姚本一本有兩「二人」字。 鮑本「者」下補「二人者」三字。○將收韓、魏輕儀而伐楚,鮑本以楚嘗重儀故。方城必危。王不如復雎,鮑本復其位。而重儀於韓、魏。儀據楚勢,挾魏重,以與秦爭。魏不合秦,鮑本絕句。韓姚本「韓」,三同。舊作「王」。 鮑本「韓」作「王」。○亦不從,鮑本不從秦。補曰:姚雲,「王」,三本同作「韓」。愚謂此義長。則方城無患。」
==張儀逐惠施於魏==
張儀逐惠施於魏。鮑本儀時隙秦相魏。此十九年。惠子之楚,楚王受之。
馮郝鮑本楚人。謂楚王曰:「逐惠子者,張儀也。而王親與約,鮑本與施相結。是欺儀也,臣為王弗取也。惠子為儀者來,鮑本「者來」作「來者」。○ 札記今本「者來」作「來者」,乃誤涉鮑也。而惡王之交於張儀,惠子必弗行也。鮑本此設辭也。施以儀逐之而來,必有惡儀之言。使施善儀,為儀而來,豈行此惡儀之言哉?正曰:謂逐惠施者張儀,而王與施結約,則是欺儀,臣所以為王不取。惠施為儀逐,來歸,而使王與儀交惡,施亦不必行此。且宋王鮑本君偃。之賢惠子也,天下莫不聞也。今之不善張儀鮑本今,謂施。也,天下莫不知也。今為事之故,鮑本今為楚國事。棄所貴於讎人,鮑本貴謂儀,讎謂施不善儀也。楚王嘗貴儀,而今受施,是為儀之讎而棄儀也。臣以為大王輕矣。且為事耶?鮑本誠有意為國事者。王不如舉惠子而納之於宋,而謂張儀曰:『請為子勿納也。』儀必德王。鮑本「儀」作「今」。○ 今,謂儀。補曰:一本「儀必君王」。而惠子窮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為儀之實,而可以德惠子。」楚王曰:「善。」乃札記今本脫「乃」字。奉惠子而納之宋。鮑本補曰:「以為」之「為」,如字。
==五國伐秦==
五國伐秦。魏欲和,鮑本補曰:大事記,此六國既敗,求和於秦之事也。使惠施鮑本魏相。之楚。楚將入之秦鮑本納施於秦。而使行和。
杜赫謂昭陽曰:「凡為伐秦者楚也。鮑本據此,則楚時與伐,非燕也。正曰:「凡為伐秦者楚也」,指為從長而言。餘說見秦策義渠君章。今施以魏來,而公入之秦,是明楚之伐而信魏之和也。公不如無聽惠施,而陰使人以請聽秦。」姚本「聽」,劉作「德」。 鮑本以請和於秦而聽其命。昭子曰:「善。」因謂惠施曰:「凡為攻秦者魏也,今子從楚為和,楚得其利,鮑本「得」作「將」。○ 補曰:當作「得」,大事記改。魏受其怨。子歸,吾將使人因魏而和。」
惠子反,魏王鮑本哀。正曰:襄。不說。杜赫謂昭陽曰:「魏為子先戰,折兵之半,鮑本補曰:折閱之折,減損也。謁病不聽,請和不得,魏折而入齊、秦,鮑本此折,猶屈。子何以救之?鮑本救其折。東有越纍,鮑本「纍」作「累」。○ 此言越有傷楚之心,越近楚故。正曰:此書纍、累通。北無晉,而交未定於齊、秦,是楚孤也。不如速和。」鮑本赫此言,蓋兩忠楚、魏。正曰:赫陳楚陰請秦之謀以誑魏,今恐魏之折入秦,而復為是說,非有忠魏之心也。昭子曰:「善。」因令人謁和於魏。鮑本正曰:「為子」之「為」,去聲。
==陳軫告楚之魏==
陳軫告鮑本「告」作「去」。○ 補曰:恐當作「去」。 札記今本「告」作「去」,乃誤涉鮑也。楚之魏。張儀惡之於魏王曰:鮑本哀。正曰:當是惠王。「軫猶善楚,為求地甚力。」左爽鮑本未詳。謂陳軫曰:「儀善於魏王,魏王甚信之,公雖百說之,猶不聽也。公不如以儀之言為資,鮑本儀言己為楚,因以其言聞之楚。而得復楚。」鮑本楚聞其為楚,故復之。陳軫曰:「善。」因使人以儀之言聞於楚。楚王喜,欲姚本劉作「果欲」。復之。鮑本補曰:魏策有,同。
==秦伐宜陽==
秦伐宜陽。鮑本此二十一年。楚王謂陳軫曰:「寡人聞韓侈鮑本「侈」作「朋」。○巧士也,習諸侯事,殆能自免也。鮑本免於危亡也。公仲時守宜陽。為其必免,吾欲先據之以加德焉。」陳軫對曰:「舍之,王勿據也。以韓侈之知,於此困矣。今山澤之獸,無黠於麋。鮑本鹿屬。補曰:黠,慧也。慧者,儇敏也。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己也,因還走而冒人,鮑本蒙犯即人,不趨網。至數。鮑本數,音朔。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鮑本偽舉網,使其進而即人,乃以網網之。麋因得矣。今諸侯明知此多詐,偽舉罔而進者必眾矣。舍之,王勿據也。韓侈之知,於此困矣。」楚王聽之,宜陽果拔。陳軫先知之也。鮑本此策亦可作韓侈。以公仲實守宜陽,故作朋。正曰:說見秦、韓等策。
==唐且見春申君==
唐且鮑本「且」作「雎」。○ 今從秦策。見鮑本「見」上有「旦」字。○春申君鮑本黃歇,楚相。曰:「齊人飾身修行得為益,鮑本益,謂有祿位。然臣羞而不學也。不避絕江河,鮑本言雖險不避。行千餘裡來,竊慕大君之義,鮑本大,言其高義。而善君之業。臣聞之,賁、諸懷錐刃鮑本孟賁、專諸。諸,吳人,刺王子慶忌者。言二人不待盛兵而後稱勇。而天下為鮑本補曰:「為」當作「謂」。勇,西施衣褐鮑本褐,粗衣。補曰:說文,編枲韤,一曰粗衣。詩豳風、孟子注、貢禹傳注並雲「毛布」。而天下稱美。今君相萬乘之楚,禦中國之難,所欲者不成,所求者不得,臣等少也。夫梟棋姚本一無「棋」字。 鮑本補曰:正義雲,博頭有刻梟鳥形者。之所以能為鮑本「能為」作「為能」。○者,以散棋佐之也。鮑本散,謂眾棋。夫一梟之不如姚本劉無「不如」二字。不勝五散,鮑本獨善不如眾智。補曰:當雲「一梟之不勝,不如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為天下梟,而令臣等為散乎?」
楚策二
|
戰國策 (士禮居叢書本)/楚/四
|
戰國策卷十七
==或謂楚王==
或謂楚王曰:「臣聞從者欲合天下以朝大王,臣願大王聽之也。鮑本燕昭末年,用蘇代說,復約從。此二十二年。春申遂為從長。正曰:此策時不可考,以為春申合從,無明據,與下章不同。夫因詘為信,鮑本詘,謂懷王劫死。正曰:不專指此。舊患有成,鮑本「舊」作「奮」。○ 奮於患難,以能有成。 札記今本「舊」作「奮」。勇者義之。攝禍為福,鮑本補曰:攝,收也。裁少為多,知者官之。鮑本官,尊榮之稱。正曰:栽之,謂制其宜也;官之,謂主其事也。夫報報之反,鮑本報,猶反也。言屈申禍福,相反不一。墨墨之化,鮑本墨,默同。化,猶治也。言治之其未著。正曰:報報之反,言反復相尋。墨墨之化,言變化無形。惟大君能之者,言其轉旋變化之妙,又非勇智者所可及也。新序,「晉平公謂師曠,甚矣,子之墨墨也。曠曰,天下有五墨墨」。史商君傳,「殷紂墨墨以亡」。漢書竇嬰傳,「墨墨不得意」。皆同。此字義或有異。唯大君能之。禍與福相貫,鮑本貫,猶通。生與亡為鄰,不偏於死,鮑本偏,猶專也。死,謂患難。不偏於生,鮑本專於衛生,加兩臂重於天下者。不足以載大名。姚本「載」一作「戴」。 鮑本正曰:載,承也。不專一於致死,不專一於求生者,不足以承載大名。無所寇艾,鮑本寇,外兵。艾,己所懲創。正曰:寇,猶賊害。艾即刈。不遭賊害而懲創,則不足以橫行於世。不足以橫世。鮑本橫,言莫之敵。夫秦捐德絕命之日久矣,而天下不知。今夫橫人嚂口利機,鮑本集韻,嚂,聲也。言聲說所利之事。正曰:嚂,力暫切,食貌。利機者,利其發動之機。上幹主心,下牟鮑本牟,取也。百姓,公舉鮑本舉,謂舉措。而私取利,是以國權輕於鴻毛,而積禍重於丘山。」鮑本補曰:此主從而黜橫者之說。然意多未詳。
==魏王遺楚王美人==
魏王鮑本哀。正曰:無考。遺楚王美人,楚王說之。夫人鄭袖知王之說新人也,甚愛新人。衣服玩好,擇其所喜而為之;宮室臥具,擇其所善姚本「善」一作「喜」。而為之。愛之甚於王。王曰:「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鄭袖知寡人之說新人也,其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鄭袖知王以己為不妒也,因謂新人曰:「王愛子美矣。雖然,惡子之鼻。子為見王,則必掩子鼻。」鮑本為此惡鼻故。正曰:為,如字。新人見王,因掩其鼻。王謂鄭袖曰:「夫新人見寡人,則掩其鼻,何也?」鄭袖曰:「妾知也。」王曰:「雖惡,必言之。」鄭袖曰:「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鮑本無「君」字。○ 王蓋有臭疾。 札記丕烈案:韓子無。王曰:「悍哉!」令劓之,無使逆命。鮑本不通新人之言。補曰:「雖惡」之「惡」,如字。
==楚王后死==
楚王后死,鮑本自張儀拘時,獨言鄭袖,則後死久矣。正曰:無據。使真為懷王,鄭袖必不待視珥所在矣。未立後也。謂昭魚曰:「公何以不請立後也?」昭魚曰:「王不聽,是知鮑本「知」作「智」。○困而交絕於後鮑本「於」作「立」。○ 補曰:一本「立」作「於」。新所立後。也。」「然則鮑本說者辭。不買鮑本補曰:「不買」上宜有「何」字。五雙珥,令其一善而獻之王,明日視善珥所在,因請立之。」鮑本補曰:說見齊策。此等何足記載!
==莊辛謂楚襄王==
莊辛謂楚襄王姚本荀子,「莊辛謂楚莊王」。 鮑本楚人。補曰:元和姓纂,莊辛,楚莊王之後,以謚為號。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鮑本皆楚之寵倖臣也。輦從,謂輦出則二人從之。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鮑本悖,背道也。正曰:悖,亂也,言老而耄亂也。將以為楚國祅祥乎?」莊辛曰:「臣誠見其必然者也,非敢以為國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國必亡矣。臣請闢於趙,淹留以觀之。」鮑本淹,亦留。莊辛去之趙,留五月,秦果舉鄢、郢、巫、上蔡、陳之地,鮑本此二十一年,白起拔郢,置南郡。襄王流揜於城陽。鮑本「城」作「成」。○ 流,謂走;揜,覆也,謂自匿。成陽,屬汝南;若城陽,乃齊也。補曰:史,「東北保於陳城」,當是指此城爾。於是使人發騶,鮑本騶,車御也。徵鮑本徵,謂召也。莊辛於趙。莊辛曰:「諾。」莊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
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鮑本牢,閉養之圈。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里,豈特百里哉?
「王獨不見夫蜻蛉鮑本蟲,一名「桑根」。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將調鈆鮑本「鈆」作「飴」。○ 補曰:「鈆」當作「飴」。飴,米糱所煎,調以餌之。又施膠於絲以繫之。正曰:顏師古急就章注,「以糱消末,取汁而煎之,渜弱者為飴,形怡怡然。此謂調以膠絲也」。淮南子,「柳下惠見飴曰,『可以養老』;盜跖見飴曰,『可以黏牡』」。呂氏春秋,「仁人得飴,以養疾侍老;蹠、蹻得飴,以開閉取楗,皆以黏也」。 札記今本「鈆」作「飴」,乃誤涉鮑也。膠絲,鮑本補曰:一本標「膠」或作「繆」,言糾繆纏繞也。 札記丕烈案:新序作「膠絲竿」。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鮑本無「蜻蛉其小者也」六字。○ 札記丕烈案:新序有。黃雀因是以。俯噣鮑本噣,啄也。蓋以喙啄。補曰:一本「噣」作「囑」。 札記丕烈案:新序作「啄」。白粒,仰棲茂樹,鼓翅鮑本翅,強羽。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鮑本攝,引持也。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鮑本補曰:一本標後語雲「以其頸為的」。「的」,或為「招」。 札記丕烈案:「類」字形近之訛也。李善注詠懷詩引作「以其頸為的」。「的」、「招」同義。齊策所謂「今夫鵠的」,魏策所謂「兵為招質」者也。晝遊乎茂樹,夕調乎酸鹹,鮑本以為饌也。倏忽之間,墜於公子之手。姚本三同。集無以上十字。 曾本雲,一本有此十字。
「夫雀姚本一本,「夫黃雀」。其小者也,黃鵠鮑本鵠,鴻也。正曰:水鳥也。因是以。遊於江海,淹乎大沼,府噣䱧鮑本「䱧」作「鱔」。○ 字書無「䱧」字。 札記丕烈案:新序作「鰋鯉」。鯉,仰嚙陵衡,鮑本衡,香草。正曰:周禮,「蔆,芰蔆」。「陵」、「蔆」字通。凡將篇,「陵,從遴,今俗書作菱」。武陵記雲,「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菱」。衡與菱並言即荇,接餘,水草也。奮其六翮,鮑本翮,羽本。而凌清風,飄搖乎高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射者,方將脩其𦲱盧,鮑本「𦲱」作「碆」。字書無「𦲱」字。「碆」與「𦲱」聲近。集韻,「碆」可為鏃。「盧」,「旅」同,黑弓也。正曰:下文「磻」,即「碆」,此不當復有「黑弓」之注,恐是此字形聲訛。 札記「𦲱」作「碆」,乃誤涉鮑也。丕烈案「𦲱」當讀為「蒲」。左氏所謂「董澤之蒲」也。新序作「修其防翳」,不與此同。治其繒繳,鮑本「繒」作「矰」。○ 正曰:「矰」通,見三輔黃圖。矰,弋射矢。繳,生絹縷。補曰:繳,音灼。札記今本「繒」作「矰」,乃誤涉鮑也。丕烈案:新序是「繒」字。將加己乎百仞之上。彼礛磻,姚本續:「磻」,補左、補何二切。以石維繳也。 鮑本「礛」作「㔋」。 「㔋」,利也。集韻,磻,以石著維繳也。正曰:廣韻,礛,力甘反,治玉之石。 札記丕烈案:新序作「揚微波」。「波」、「磻」同字。引微繳,折清風而抎鮑本以繫矢,從高。集韻,抎,下也,如折然。補曰:抎,羽粉反。徐按呂氏春秋,與「隕」同。矣。故晝遊乎姚本集,一無「乎」字。江河,夕調乎姚本集,一無「乎」字。鼎鼐。鮑本鼐,鼎之絕大者。
「夫黃鵠其小者也,蔡聖侯鮑本「聖」作「靈」。○ 春秋及史無「聖侯」。補曰:「聖」當作「靈」,或者古通稱歟。下同。 札記丕烈案:吳說非,見下。新序作「蔡侯」。詠懷詩注引作「蔡聖侯因是已」。延叔堅戰國策論曰,因是已,因事已,復有事也」。依此,當讀「以」字句絕,連下者誤。上下句盡同。之事因是以。南遊乎高陂,鮑本陂,阪也。正曰:池也。此引說文上一句。北陵乎巫山,飲茹谿流,姚本續:後語「飲茹溪之流」注云,茹溪,巫山之溪。 鮑本茹,飲馬也。故與吐反。食湘波之魚,鮑本湘水,出零陵,屬長沙。左抱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鮑本即上蔡。而不以國家為事。不知夫子發方受命乎宣王,鮑本「宣」作「靈」。○ 補曰:「宣」當作「靈」。 札記丕烈案:吳氏說非,新序作「宣」。此策文字作「聖侯」、「宣王」,非春秋蔡靈侯、楚靈王事。子發事楚宣,高誘注淮南子有其證。繫己以姚本三同,無「以」字。朱絲而見之也。鮑本昭十一年,楚子誘蔡侯般,殺之於申。經傳不書子發,蓋使子發召之。楚子,靈王。若宣王,蔡滅八十年矣。道應訓「子發伐蔡,宣王郊迎」,人間訓又言「獲罪威王」者,皆失考也。
「蔡聖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輩從鄢陵君與壽陵君,姚本一無此「輩」字。 鮑本「輩」作「輦」。○ 補曰:「鄢陵」,新序作「新安」。 札記今本「輩」作「輦」。飯封祿之粟,鮑本所封之祿。而戴方府之金,鮑本「戴」作「載」。○ 方,四方。金,其所貢。 札記今本「戴」作「載」。與之馳騁乎雲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不鮑本「不」上有「而」字。○ 札記丕烈案:新序無。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鮑本昭。填黽塞之內,鮑本填,兵滿也。江夏有鄳,即魏策鄳隘之塞。補曰:策本韓,鮑改作魏,故云。然燕策亦有。案,左氏定四年,左司馬戌謂子常「直轅、冥阨」注,漢東隘道。史春申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蘇秦傳,塞鄳阨。正義雲,申州羅山縣,本漢鄳縣,州有清平關,蓋古鄳縣之阨塞。又云,石城山,楚母家涉鄳塞。亦指此。而正義誤以為河東太陽鄍城,初不與楚相涉,何遽忘前說也?大事記作「鍾山縣」。按唐志,申州有鍾山、羅山兩縣。申州,今信陽軍也。黽、鄳字同,謨萌反。隘,當從阨音。而投己乎黽塞之外。」
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慄。於是乃以執珪而授之為陽陵君,姚本一本無「以」字。曾,「為」上有「封之」二字。與淮北之地也。鮑本無「也」字。○ 鮑本彪謂:此策,天下之善規也。襄王雖失之東隅,而收之桑榆。故其季年保境善鄰,差為無事,此策為有力焉。補曰:「與淮北」云云句上有缺文。新序曰,「身體悼栗,曰『謹受令』。乃封莊辛為城陵君而用計焉,與舉淮北之地十二諸侯」。後語雲,「而與謀秦,復取淮北之地」。大事記,頃襄既失郢都,復召莊辛,聞其言,至於色變體慄,此其所以能稍復故地也。復取江南十五邑,在頃襄二十三年。新序又載,楚襄用莊辛計,舉淮北之地十二諸侯。蓋喪亂之後,補敗扶傾之計,皆出於辛,特不能大有所為耳。劉辰翁極詆辛小人,謂何策之有?皆失考。
==齊明說卓滑以伐秦==
齊明說卓滑鮑本疑即淖滑。以伐秦,滑不聽也。齊明謂卓滑曰:「明之來也,鮑本蓋自秦來。為樗裡疾卜交也。明說楚大夫以伐秦,皆受明之說也,唯公弗受也,臣有辭以報樗裡子矣。」卓滑因重之。鮑本此明因敗為成之說也。樗裡,滑之所欲交也。滑不聽明,明懼見輕,為善於疾,而言以此報疾,故滑重之。
==或謂黃齊==
或謂黃齊曰:「人皆以謂公不善於富摯。鮑本皆楚人。公不聞老萊子鮑本楚有道之士。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齒之堅也,姚本一本「齒」下有「曰齒」二字。六十而盡相靡也。鮑本「靡」,「摩」同,研也。今富摯能,鮑本有材能。而公重鮑本重,猶甚。不相善也,是兩盡也。鮑本補曰:謂兩強俱斃,若齒之相摩,以就盡也。諺曰:鮑本傳言曰「諺」。『見君之乘,下之;鮑本乘,馬也。在車則下。見杖,起之。』鮑本在坐則起。補曰:「下」,音戶。「起」,音去,上聲。今也,王愛富摯,而公不善也,是不臣也。」鮑本彪謂:王之所愛,誠善人也,正人也,尊之敬之,禮也。如不善不正,方當為王力排而亟去之。今曰王愛之亦愛,何義也?此正盍以富摯能為足愛也。夫能之不善不正亦多矣,不可不察也。補曰:說苑,「常從告老子曰,『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治之柔邪?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邪』」?孔叢子云,「老萊子謂子思曰,『子不見夫齒乎?雖堅剛,卒盡相摩;舌柔順,終以不敝』」。按史記及漢志並雲,孔子與老子、老萊子同時,孔叢子所記,舛也。
==長沙之難==
長沙鮑本長沙,荊州國。懷二十九年,秦大破楚,楚王恐,使太子質齊。楚蓋破於此。之難,楚太子橫為質於齊。楚王死,薛公歸太子橫,因與韓、魏之兵,隨而攻東國。太子懼。鮑本本其初言之,亦明此非新立王也。昭蓋曰:「不若令屈署以新鮑本「新」字疑衍。東國為和於齊以動秦。秦恐齊之敗東國,鮑本上言齊興兵攻故地,此恐其敗。而令行於天下也,必將救我。」太子曰:「善。」遽令屈署以東國為和於齊。鮑本此即子良之策,蓋與署偕。秦王鮑本昭。聞之懼,令辛鮑本「辛」作「羋」。○ 補曰:當作「羋」。戎告楚曰:「毋與齊東國,吾與子出兵矣。」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鮑本射人之在中者。正曰:韓非子注,中射士,官,有上、中、下。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鮑本彪謂:此謾上,乃不可不殺。荊王赦之,以不能答之也。於答是也何有?謁者曰「可食」,非謂「汝可食」也。藥之能不死者,平人耳,非能使刑者不死。且人以獻王,何與汝?而問之,是安得無罪也。正曰:人獻藥於王,奪而食之,固不得為無罪,而罪不至於死者。世豈有不死之藥哉?明臣之欺王,此士之慾以悟王也,其志則忠矣。鮑謂不可不殺,悖哉!補曰:自齊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三神山而方士盛,楚臣有獻不死之藥者,知當時此術蔓延浸滛,不獨燕、齊然也。屈平遠遊之篇曰,「一氣孔神兮於中夜,存虛以待之兮無為之先」。長生久視之方,無以易此。惜乎楚王之不知也。此策時亦無考。
==客說春申君==
客說春申君曰:「湯以亳,鮑本皇覽,今梁穀熟。補曰:史正義引括地誌雲,宋州穀熟縣西南南亳故城,即湯都。宋州北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所謂北亳。河東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雲。湯即位後,都南亳,後徙西亳。武王以鄗,鮑本「鄗」作「鎬」。○ 屬京兆。正曰:「鄗」,「鎬」通。史,復都豐鄗。國語,社伯射王於鄗。鄗,一音黑各反。公羊桓十五年,公會齊侯於鄗。常山有邑名鄗是也,故與鎬異。案,鄠縣上林。即今長安縣昆明池北鎬坡。皆不過百里以有天下。今孫子,鮑本荀卿。補曰:「荀」作「孫」,避宣帝諱也。孫子時為蘭陵令。天下賢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勢,鮑本「勢」上補「之」字。○ 札記丕烈案:韓詩外傳有。臣竊以為不便於君。何如?」春申君曰:「善。」於是使人謝孫子。孫子去之趙,趙以為上卿。姚本續:荀子未嘗為上卿。後語作「上客」,當是。 鮑本史言孫子,春申君死而貧困,家蘭陵,不言之趙。
客又說春申君曰:「昔伊尹鮑本無「尹」字。○ 補曰:缺「尹」字。 札記丕烈案:外傳有。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魯入齊,魯弱而齊強。夫賢者之所在,其君未嘗不尊,國未嘗不榮也。今孫子,天下賢人也。君何辭之?」春申君又曰:「善。」於是使人請孫子於趙。
孫子為書謝曰:「癘人憐王,姚本續:韓非子,「諺曰,癘憐王」。 鮑本癘雖惡疾,猶愈於劫弒,故反憐王。補曰:癘,癩也。劉辰翁曰,此韓非語,孫不應用。不知非正用孫語也。此不恭之語也。雖然,鮑本補曰:一本此下有「古無虛諺」四字。不可不審察也。此為劫弒死亡之主言也。夫人主年少而矜材,無法術以知奸,則大臣主斷國鮑本專斷其國。私以禁誅於己也,鮑本察其私,則恐人誅己,故主斷以禁之。故弒賢長而立幼弱,廢正適而立不義。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圍聘於鄭,未出竟,聞王病,反問疾,遂以冠纓絞王,殺之,因自立也。鮑本昭元年。齊崔杼之妻美,莊公通之。崔杼帥其君黨而攻。莊公請與分國,鮑本重「莊公」二字。○ 札記丕烈案:韓子作「而攻公,公入室,請與之分國」。崔杼不許;欲自刃於廟,崔杼不許。莊公走出,踰於外牆,射中其股,遂殺之,而立其弟景公。』鮑本襄三十二年。近代所見:李兌用趙,餓主父於沙丘,百日而殺之;淖齒用齊,擢鮑本擢,引也。閔王之筋,縣於其廟梁,宿夕而死。夫厲雖癕腫胞疾,鮑本補曰:癕,委勇切。胞,當皮交切。上比前世,未至絞纓射股;札記今本「絞纓」誤「纓絞」。丕烈案:韓子及外傳皆作「絞頸」。下比近代,未至擢筋而餓死也。夫劫弒死亡之主也,心之憂勞,形之困苦,必甚於癘矣。由此觀之,癘雖憐王可也。」因為賦曰:姚本續:亦見荀子賦篇、韓詩外傳。 鮑本補曰:「賦曰」以下,即佹詩,文小異。「寶珍隋珠,鮑本隋侯見大蛇傷,療而愈之,蛇銜明珠報之。世之所寶所珍。不知佩兮。鮑本「佩」作「俾」。○ 札記丕烈案:荀子、外傳皆作「佩」。褘布與絲,姚本「緯」,孫作「襍」。 鮑本禮,後服。褘衣謂畫袍。 札記今本「絲」誤「縣」。丕烈案:荀子、外傳皆作「錦」。不知異兮。閭姝子奢,鮑本姝,好也。奢,即子都,美人也。補曰:荀子作「閭娵」。韋昭雲,梁王魏罃之美女。楚辭法雲,「奢」或作「都」,故以為鄭之美人。 札記丕烈案:外傳作「閭娵、子都」。「姝」、「娵」、「奢」、「都」,皆同字。莫知媒兮。嫫母鮑本嫫母,都醜也。正曰:醜婦人。楚辭注云,黃帝妻。求之,又甚喜之兮。以瞽為明,以聾為聰,以是為非,以吉為兇。嗚呼上天,曷惟其同!」鮑本言舉世皆然。正曰:朱子謂,此言衰亂之極,人懷私意,乖異反易,至於如此。故呼天而問之曰,何為而可使之同乎?同則合乎天理之公,是非善惡,皆當於理,而天下治矣。明天意悔禍,則轉禍為福,撥亂反正不難矣。詩曰:「上天甚神,無自瘵也。」鮑本瘵,病也。言天理甚明,如是者必有患禍。彪謂:春申君之愚昏甚矣!人惟不知賢,故不能用。豈有知之,以一人言去之,又以一人言召之,其持操安在也?荀卿絕之宜哉!卿書有與趙孝成王論兵,而史不言之趙,失之。卿,禮義人也,使卿而在楚,春申必無李園之禍。此書蓋知之矣。補曰:按「詩曰」以下,荀子無之。二句乃菀柳之辭。「神」,詩作「蹈」,傳謂當從策;「也」,詩作「焉」。本言人誰不欲朝事王,而王甚神,朝之無不自取病。今藉以言天之威神甚可畏,不可不畏天而自取禍也。 朱子謂,黃歇,亂人,卿乃以為託身行道之所,則已誤矣。愚謂,卿雖非孟子比,然以詩書禮義言治,禁暴除害言兵,要為異於戰國之士者。此篇不載於其書,賦即佹詩末章。其言弒賢良而立幼弱,廢正適而立不義,遠引楚圍、崔杼,近述李兌、淖齒,劘切春申,甚然。首以法術知奸為言,則亦出申、商,可謂惑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策獨載此而不及其他,其人又可知矣。 史,「荀卿年五十始遊學於齊,襄王時,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𡙇,而卿三為祭酒」。劉向曰,「方齊宣王、威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尊寵之。若鄒衍、田駢、淳于髡之屬,號曰列大夫。是時荀卿年十五,始遊學至。襄王時,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𡙇,而卿三為祭酒焉」。據二書之文,則襄王時三為祭酒也。大事記取史文,書「卿為列大夫祭酒,在襄王五年」,是也。朱子採劉向而文稍異,曰,「卿少遊學於齊,歷威、宣至襄王,三為稷下祭酒」。按史,「春申君死而卿家蘭陵」。春申之死在考烈王二十五年,齊王建之二十七年也。上歷襄王二十九年,湣王、宣王通五十九年,乃及威王之世。自王建二十九年至宣王元年,已為一百有五年,卿之不逮事威王明矣。蓋向之言,但為歷敘威、宣之多士,其言猶先宣而後威,不主為卿言也。祭酒者,古人飲食必祭,席中之尊者一人當祭,後因以為官號。髡、衍為列大夫之時,卿年尚小。其徒既死,齊修其𡙇,而卿與焉。故卿在襄王時,最為老師,而三處眾士之上也。向之言,視史猶明,朱子偶未之察耳。史雲「五十始遊學」,向雲「十五」,史字倒置無疑,朱子改之當矣。 札記丕烈案:「詩曰」以下,外傳有之,「神」作「蹈」,「也」作「焉」。考此,必韓氏詩作「神」、作「也」,與毛氏詩作「謟」、作「焉」不同。今外傳有誤字。
==天下合從==
天下合姚本「合」,曾作「舍」。從。趙使魏加鮑本趙人,全晉舊姓。正曰:鮑見策雲趙使,故云爾,無據。見楚春申君曰:「君有將乎?」曰:「有矣,僕欲將臨武君。」鮑本未詳。補曰:荀子議兵篇「臨武君與卿議兵於趙孝成王前」注,楚將。劉向稱「卿至趙,與孫臏議兵於孝成王前」。臏為齊宣王軍師,世遠,非是。魏加曰:「臣少之時好射,臣願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異日者,更羸鮑本更羸,人姓名。與魏王處京鮑本京,高也。正曰:或臺名。臺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鮑本「王」作「君」。○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鮑本有隱痛於身,猶孽子。正曰:徐鍇曰,「妾隸之子曰孽。孽之言櫱也,女沒廢而有所生,若木既伐而生枿。故於文,『子薛』為『孽』。孽者,罪也」。按此,則取廢而復生之義,以譬傷弓之鳥。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札記今本「鳴悲」誤倒。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鮑本「至」作「去」。○ 補曰:一本「未忘」。 札記今本「至」作「去」。聞絃音,引而高飛,鮑本「音引」二字作「者音烈」三字。○ 烈,猛也。高飛欲避箭。補曰:姚及一本無「者」字,「烈」作「引」,其義為是。「者」,「音」之訛而衍也。「烈」,「引」之訛也。 札記丕烈案:「烈」者,「裂」之誤,當本在「瘡」字下,雲「故瘡裂而隕也」。各本皆有錯脫。故瘡隕也。』鮑本以瘡痛而墜。今臨武君,嘗為秦孽,鮑本嘗敗於秦。未詳。不可為拒秦之將也。」
==汗明見春申君==
汗明鮑本未詳。見春申君,候問姚本一作「候間」。三月,而後得見。談卒,春申君大說之。汗明欲復談,春申君曰:「僕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鮑本異於小休。汗明憱姚本「憱」,劉作「慨」。 鮑本「憱」作「蹙」。○ 補曰:即「蹴」。字書無「憱」字。蹙踖,驚貌。正曰:蹴,不安貌。踧踖之踧,非蹙。焉曰:「明願有問君而恐固。鮑本固,陋也。不審君之聖,孰與堯也?」春申君曰:「先生過矣,臣何足以當堯?」汗明曰:「然則君料臣孰與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請為君終言之。君之賢實不如堯,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賢舜事聖堯,三年而後乃相知也。今君一時鮑本「時」作「旦」。○而知臣,是君聖於堯而臣賢於舜也。」春申君曰:「善。」召門吏為汗先生著客籍,鮑本著者,書此語也。正曰:著其名字於賓客之籍。五日一見。
汗明曰:「君亦聞驥乎?夫驥之齒至鮑本至,言可服乘之時。矣,服鮑本服,在車前。鹽鮑本「鹽」作「檻」。○ 補曰:字訛,當作「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鮑本申,猶展,皆用力故然。尾湛胕潰,鮑本「湛」,「沉」同,汗多故然。「胕」,當作「膚」,與「膚」同。亦汗出於膚如潰。漉汁灑地,鮑本「汁」作「汗」。○ 滲漉之汗。正曰:下有「汗」字,「汁」與「汗」對,言其重者。白汗鮑本白汗,不緣暑而汗也。正曰:白,言其色。交流,中姚本「中」,一作「外」。 鮑本「中」作「外」。○阪遷延,鮑本阪,坡也。遷延,不進貌。負轅不能上。姚本續:索隱引戰國策改「棘」作「轅」。 鮑本「轅」作「棘」,「不」上有「而」字。○ 負,所戴也。棘,言步蹇。正曰:負在背,姚本作「負轅」是。 札記今本「轅」作「棘」。伯樂鮑本補曰:伯樂,姓孫名陽,秦穆公時人。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羃鮑本冪,覆也。之。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鮑本補曰:此「聲」字宜衍。者,何也?鮑本問其聲何以然。彼見伯樂之知己也。今僕之不肖,阨於州部,鮑本集韻,部,統也,界也。堀穴窮巷,姚本三同,「堀」上有「陪」字。 鮑本堀,窟也,以窮巷為窟穴。沈洿鮑本洿,濁溽也。鄙俗之日久矣,君獨無意湔拔僕也,姚本湔,音薦。 鮑本「拔」作「祓」。○ 湔,手浣也。祓,去惡也。 札記丕烈案:「祓」誤也,李善引作「拂」。「拂」、「拔」同字。使得為君高鳴屈於梁乎?」鮑本聲己之屈。梁,南梁。彪謂:世之懷材抱德之士,陸沒於時,若此驥者不少。而伯樂之不世有,長鳴之無其時,可不為之大哀邪?故招延不可不博,試用不可不詳也。補曰:高鳴屈於梁,疑明嘗困於梁者。 一本標雲,類要「高鳴」作「長鳴」。李善注廣絕交論曰,「翦拂使其長鳴」,引策雲。
==楚考烈王無子==
楚考烈王無子,鮑本補曰:此時無子也。古史雲,「楚幽王悍卒,同母弟猶立。猶庶兄負芻之徒,襲殺猶而立負芻」。司馬貞雲,「猶有庶兄負芻及昌平君」。劉向列女傳,「猶乃考烈王遺腹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眾,卒無子。
趙人李園,持其女弟,欲進之楚王,聞其不宜子,恐又姚本曾,「又」作「久」。無寵。李園求事春申君為舍人。已而謁歸,故失期。鮑本後於所期日。還謁,鮑本自趙還,入謁。春申君問狀。鮑本狀,事狀。對曰:「齊王遣使求臣女弟,鮑本詭言王遣。與其使者飲,故失期。」春申君曰:「聘入乎?」對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見乎?」曰:「可。」於是園乃姚本一無「乃」字。進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知其姚本一無「其」字。有身,園乃與其女弟謀。
園女弟承間說春申君曰:「楚王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今君相楚王姚本一無「王」字。二十餘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後將更立兄弟。即楚王更立,鮑本王,後王。彼亦各貴其故鮑本無「故」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有。所親,君又安得長有寵乎?非徒然也?君用事久,多失禮於王兄弟,兄弟誠立,鮑本補曰:「兄」上恐亦當有「王」字,疊上文。 札記丕烈案:史記無,吳說未是。禍且及身,奈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姚本一無「奈」字。 鮑本補曰:後語雲,江東十二縣之封。湖州圖經有春申君封邑。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之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賴天而有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封盡可得,姚本一無「盡」字。 鮑本四封之內。孰與其臨不測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園女弟謹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以李園女弟立為王后。楚王貴李園,李園用事。
李園既入其女弟為王后,子為太子,恐春申君語洩而益驕,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姚本續:越絕書記:昔楚考烈王相春申君也,吏李園。園女弟環謂園曰:「我聞王老無嗣,可見我於春申君。我欲假於春申君。我得見於春申君,徑得幸於王矣。」園曰:「春申君,貴人也,千里佐,吾胡敢託言?」女環曰:「即不見我,汝求謁於春申君:『才人告有遠道客,因請歸待之。』彼必問汝:『汝家何等遠道客者?』因對曰:『園有女弟,聞之使,使來求之園,才人使告園也。』彼必問汝:『女弟何能?』對曰:『能鼓音,讀詩書,通一經。』故彼必見我。』」園曰:「諾。」明日,辭春申君:「才人有遠道客,請歸待之。」春申君果問:「汝家何等遠道客?」對曰:「園有女弟,魯相聞之,使使來求之。」春申君曰:「何能?」對以鼓音,讀詩書,通一經。春申君曰:「可得見乎?」園曰:「可。」「明日使待於離亭。」園曰:「諾。」既歸,告女弟環曰:「吾辭於春申君,與我明日夕於離亭。」女環曰:「園宜先供待之。」春申君到,園馳人呼女環到。黃昏,女環至,大縱酒,鼓琴。曲未終,春申君重言「善」。女環鼓琴而歌,春申君大悅。留宿。明日,女環謂春申君曰:「妾聞王老無嗣,屬邦於君。君外滛不顧政事,使王聞之,君上負於王,使妾兄下負於夫人,為之奈何?無洩此口,君召而戒之。」春申君以告官屬莫有聞滛女也,皆諾。與女環通,未終月,女環謂春申君曰:「妾聞王老無嗣,今懷君子一月矣。可見妾於王。幸產子男,君即王公也,何為而佐乎?君試念之。」春申君曰:「諾。」念之五日而道之:「邦中有好女,中相呼屬嗣者。」烈王曰:「諾。」即召而可之。烈王大悅,取之,十月產子男。烈王死,幽王嗣立。女環使園相春申君。相之三年,然後告園,以吳封春申君,使備東邊。園曰:「諾。」即封春申君於吳。幽王後懷王,使張儀詐殺之。懷王子頃襄王,秦始皇帝使王翦滅之。越絕書又云:春申君,楚考烈王相也。烈王死,幽王立,封春申君於吳。三年,幽王徵春申君為楚令尹,春申君自使其子親為假君。治十一年,幽王徵假君與春申君,並殺之。二君治吳凡十四年。而國人頗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楚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朱英謂春申君曰:鮑本楚人。正曰:後語雲,觀人朱英。注,觀地在河北平原。史,觀津人朱英。班志,信都國觀津縣。觀,古玩反。正義以為「魏州觀城縣觀音館」者,非是,又見韓策「觀鞅」章。鮑移在魏,作「魏鞅」。「世有無妄之福,鮑本無妄,言可必。正曰:朱子解易「無妄」,雲史作「無望」。謂無所期望而有得焉者,義亦通。又有無妄之禍。今君處無妄之世,以事無妄之主,安不有無妄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謂無妄之福?」曰:「君相楚二十餘年矣,雖名為相國,實姚本一本「實」下有「如」字。楚王也。五子皆相諸侯。今王疾甚,旦暮且崩,太子衰弱,疾而不起,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當國,鮑本立,謂攝也。如伊尹、周公。王長而反政,不,鮑本不,不反政。即遂南面稱孤,因而有楚國。此所謂無妄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謂無妄之禍?」曰:「李園不治國,姚本錢、劉下有「而」字。 鮑本言非將相。王之舅也。不為兵將,而陰養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崩,李園必先入,據本議制斷君命,鮑本據,言不移。議,欲殺春申君也。制斷,矯也。君,楚王也。秉權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無妄之禍也。」春申君曰:「何謂無妄之人?」曰:「君先仕臣為郎中,君王崩,鮑本此章唯「楚王更立」、「楚王」可曰楚王,餘皆後人稱之。正曰:策中有「當曰王」、「當曰楚王」,亦有兩稱皆通者。李園先入,臣請為君𠟍其胸殺之。鮑本補曰:「𠟍」,玉篇作「𠝤」,尺庸反,刺也。「為君」之「為」,去聲。此所謂無妄之人也。」春申君曰:「先生置之,勿復言已。鮑本「已」作「也」。○李園,軟弱人也,僕又善之,又何至此?」朱英恐,乃亡去。
後十七日,楚鮑本無「楚」字。○考烈王崩,李園果先入,置死士,止於棘門之內。鮑本宮門,以棘衛之。春申君後入,止棘門。園死士夾刺春申君,斬其頭,投之棘門外。於是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為楚幽王也。
是歲,秦始皇立九年矣。嫪毐鮑本呂不韋所進,以說始皇母帝太后者也。亦為亂於秦。鮑本不韋傳,毐與太后私亂,生子二人,與後謀曰,「王即薨,以子為後」。補曰:策於章末並敘嫪毐之事,豈無意哉?二國宗姓已滅絕,呂政雖一天下,世僅再傳,奚異楚幽也。趙與秦同姓,王遷母倡,族類不正,亦以滅亡,蓋倫紀嬻亂,其不永也固宜。抑諸國運盡祚窮,乖戾併於一時也歟?覺,夷三族,而呂不韋廢。鮑本彪謂:春申君所以至於此,錮寵而暗於事也。使萬有一如李氏女所陳者,歸相印而老江東之封,不已優乎?春申於楚,非若商君之於惠文。又如不可,則杖策而去,扁舟五湖,為世陶朱抑可矣!春申不為此,而計出於滅宗,蓋小人患失之禍,勢必有此,不可不戒也。朱英之言深矣,然未聞道也。春申之納女,前日事耳。英不以此時,匡之以大臣之義,而以一卒自任,雖多言亦何救於亂哉?正曰:凡鮑氏責春申以歸老江東,杖策扁舟之事,在未納女之前可也。既納之後,又入其乘間之言,禍根已牢,異時縱欲歸印杖策,禍亦隨之,豈有脫理邪?其論朱英以未聞道,尤謬。納女事秘,人豈知之?英之事歇又淺,觀其說而不聽,可見責以匡正大臣之義,豈其然乎?
:續:越絕書,隋經籍志稱為子貢作。今雜記秦、漢事,疑後人所羼,不敢盡信。史記、戰國策、列女傳,不載女環之名,止見於此。其畫策終始,信如此,皆出於女環,尤為異也。至言烈王死後,李園相春申君,方封於吳,又立其子為假君,皆與史記、國策不合。聊記於此,以廣異聞。[校一]續:《越絕書》」篇次,姚本在卷十七《楚策》之後,卷十八《趙策》之前,作為附錄另為一篇;鮑本在篇注之末「吳氏補曰」的注中。現仍作附錄,但篇次放在《楚考烈王無子》之後。
==虞卿謂春申君==
虞卿鮑本史不書何所人。謂春申君曰:「臣聞之春秋,鮑本補曰:此二字恐因下文衍。於安思危,危則慮安。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為主君慮封者,莫如遠楚。秦孝公封商君,孝公死,而後鮑本「後」下補「王」字。○不免殺之。秦惠王封冉子,鮑本穰侯也,宣太后弟。子,男子。惠王死,而後王奪之。公孫鞅,功臣也;冉子,親姻也。然而不免奪死者,封近故也。太公望封於齊,邵公奭鮑本「奭」作「𨟉」。○封於燕,為其遠王室矣。今燕之罪大而趙怒深,鮑本「怒」作「怨」。○ 趙自燕王喜以栗腹之謀伐趙,起燕四年至十二年,無歲不戰。十二年,此二十一年。正曰:不可考。補曰:一本「趙怒深」。故君不如北兵以德趙,踐鮑本踐奄之踐。亂燕,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時也。」鮑本補曰:此數語,與秦策謂穰侯章,趙策齊將攻宋章、齊攻宋章,皆相類。
君曰:「所道攻燕,非齊則魏。魏、齊新怨楚,鮑本景陽救燕之役。正曰:燕策,齊、韓、魏共攻燕,楚使景陽救之。景攻魏雍丘,以與宋云云。時猶有宋,去此時遠甚。鮑指以為懷王二十七年。此為考烈王二十一年。就使果然,則相去亦皆遠。策固雲「魏、齊新怨楚」,豈得為彼時事哉?楚君鮑本「君」作「軍」。○雖欲攻燕,將道何哉?」對曰:「請令魏王可。」鮑本景閔王。可,聽其道魏。君曰:「何如?」對曰:「臣請到魏,而使所以信之。」鮑本為所可信者。
迺謂魏王曰:「夫楚亦強大矣,天下無敵,乃且攻燕。」魏王曰:鮑本補曰:「王曰」以下脫簡,誤衍在前章。「鄉也,子云天下無敵;今也,子云乃且攻燕者,何也?」對曰:「今為鮑本「為」作「謂」。○ 丕烈案:楚策作「謂」。馬多力則有矣,若曰勝千鈞鮑本鈞,三十斤。則不然者,何也?夫千鈞非馬之任也。今謂楚強大則有矣,若越趙、魏而鬥兵於燕,則豈楚之任也我?姚本「我」一作「哉」。 鮑本「我」作「哉」。○ 札記丕烈案:楚策作「哉」。非楚之任而楚為之,是敝楚也。敝楚見強魏也,姚本一本「敝楚見強魏也」作「強楚敝楚」。 鮑本「見」作「是」。○其於王孰便也?」姚本曾雲,此下恐欠。鮑本補曰:按史考烈王元年,封歇春申君,賜淮北地。後十五年,以地邊齊,言於王以為郡,請封江東,因城吳故墟。大事記謂利吳之安富也。此策言楚王春秋高,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則在未封之前,頃襄之時乎?頃襄之三十四年,趙嘗伐燕。豈或此時勸以踐燕定封,亦欲其取地於他國如魏冉乎?淮北邊齊猶難之,況燕地乎?亦非計之便也。然遠楚徒封,卒用於城吳之時,皆斯言有以啟之也。踐燕定封,亦欲其取地於他國如魏冉乎?淮北邊齊猶難之,況燕地乎?亦非計之便也。然遠楚徒封,卒用於城吳之時,皆斯言有以啟之也。
楚策三
|
中華民國刑法 (民國23年立法24年公佈)
|
中華民國刑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第一條
: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第二條
: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但裁判前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 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 處罰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者,免其刑之執行。
第三條
: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機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第四條
: 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第五條
: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內亂罪。
: 二、外患罪。
: 三、偽造貨幣罪。
: 四、第二百零一條及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 五、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百一十六條及第二百一十八條之偽造文書印文罪。
: 六、第二百九十六條之妨害自由罪。
: 七、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第六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百三十四條之瀆職罪。
: 二、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脫逃罪。
: 三、第二百十三條之偽造文書罪。
: 四、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項之侵佔罪。
第七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第八條
: 前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之外國人準用之。
第九條
: 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外國已受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第十條
: 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
: 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 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
: 稱重傷者,謂左列傷害:
: 一、毀敗一目或二目之視能。
: 二、毀敗一耳或二耳之聽能。
: 三、毀敗語能、味能或嗅能。
: 四、毀敗一肢以上之機能。
: 五、毀敗生殖之機能。
: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第十一條
: 本法總則於其他法令有刑罰之規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令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章 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
: 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十三條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第十四條
: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第十五條
: 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
: 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
第十六條
: 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如自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有正當理由者,得免除其刑。
第十七條
: 因犯罪致發生一定之結果,而有加重其刑之規定者,如行為人不能預見其發生時,不適用之。
第十八條
: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十九條
: 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
: 精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條
: 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一條
: 依法令之行為,不罰。
: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不罰。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二條
: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
第二十三條
: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四條
: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 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第三章 未遂犯===
第二十五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
: 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二十六條
: 未遂犯之處罰,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但其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又無危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七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四章 共犯===
第二十八條
: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者,皆為正犯。
第二十九條
: 教唆他人犯罪者,為教唆犯。
: 教唆犯,依其所教唆之罪處罰之。
: 被教唆人雖未至犯罪,教唆犯仍以未遂犯論。但以所教唆之罪有處罰未遂犯之規定者,為限。
第三十條
: 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 從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第三十一條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罪,其共同實施或教唆,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以共犯論。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
===第五章 刑===
第三十二條
: 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第三十三條
: 主刑之種類如左:
: 一、死刑。
: 二、無期徒刑。
: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
: 四、拘役:一日以上、二月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四個月。
: 五、罰金:一元以上。
第三十四條
: 從刑之種類如左:
: 一、褫奪公權。
: 二、沒收。
第三十五條
: 主刑之重輕,依第三十三條規定之次序定之。
: 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
: 除前二項規定外,刑之重輕,參酌前二項標準定之;不能依前二項標準定之者,依犯罪情節定之。
第三十六條
: 褫奪公權者,褫奪左列資格:
: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
: 二、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 三、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
第三十七條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 宣告六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第三十八條
: 左列之物沒收之:
: 一、違禁物。
: 二、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預備之物。
: 三、因犯罪所得之物。
: 前項第一款之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之物,以屬於犯人者為限,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三十九條
: 免除其刑者,仍得專科沒收。
第四十條
: 沒收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
第四十一條
: 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因身體、教育、職業或家庭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得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易科罰金。
第四十二條
: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兩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
: 易服勞役,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六個月。
: 罰金總額折算逾六個月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六個月之日數比例折算。
: 科罰金之裁判,應依前二項之規定,載明折算一日之額數。
: 易服勞役不滿一日之零數,不算。
: 易服勞役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所定之標準折算,扣除勞役之日期。
第四十三條
: 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
第四十四條
: 易科罰金、易服勞役或易以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以已執行論。
第四十五條
: 刑期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裁判雖經確定,其尚未受拘禁之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四十六條
: 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四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
===第六章 累犯===
第四十七條
: 受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或受無期徒期或有期徒刑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
第四十八條
: 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者,依前條之規定更定其刑。但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發覺者,不在此限。
第四十九條
: 累犯之規定,於前所犯罪依軍法或於外國法院受裁判者,不適用之。
===第七章 數罪併罰===
第五十條
: 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第五十一條
: 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依左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
: 一、宣告多數死刑者,執行其一。
: 二、宣告之最重刑為死刑者,不執行他刑。但從刑不在此限。
: 三、宣告多數無期徒刑者,執行其一。
: 四、宣告之最重刑為無期徒刑者,不執行他刑。但罰金及從刑不在此限。
: 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二十年。
: 六、宣告多數拘役者,比照前款定其刑期。但不得逾四個月。
: 七、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
: 八、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
: 九、宣告多數沒收者,併執行之。
: 十、依第五款至第九款所定之刑,併執行之。
第五十二條
: 數罪併罰,於裁判確定後,發覺未經裁判之餘罪者,就餘罪處斷。
第五十三條
: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第五十四條
: 數罪併罰,已經處斷,如各罪中有受赦免者,餘罪仍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僅餘一罪者,依其宣告之刑執行。
第五十五條
: 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或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從一重處斷。
第五十六條
: 連續數行為而犯同一之罪名者,以一罪論。但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
第五十七條
: 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左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
: 一、犯罪之動機。
: 二、犯罪之目的。
: 三、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 四、犯罪之手段。
: 五、犯人之生活狀況。
: 六、犯人之品行。
: 七、犯人之智識程度。
: 八、犯人與被害人平日之關係。
: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 十、犯罪後之態度。
第五十八條
: 科罰金時,除依前條規定外,並應審酌犯人之資力及因犯罪所得之利益,如所得之利益超過罰金最多額時,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加重。
第五十九條
: 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條
: 依法律加重或減輕者,仍得依前條之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一條
: 犯左列各罪之一,情節輕微,顯可憫恕,認為依第五十九條規定減輕其刑仍嫌過重者,得免除其刑:
: 一、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但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項及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罪,不在此限。
: 二、犯第三百二十條之竊盜罪。
: 三、犯第三百三十五條之侵佔罪。
: 四、犯第三百三十九條之詐欺罪。
: 五、犯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
第六十二條
: 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減輕其刑。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六十三條
: 未滿十八歲人或滿八十歲人犯罪者,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減輕其刑。
: 未滿十八歲人犯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項之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六十四條
: 死刑不得加重。
: 死刑減輕者,為無期徒刑,或為十五年以下、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五條
: 無期徒刑不得加重。
: 無期徒刑減輕者,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六條
: 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
第六十七條
: 有期徒刑加減者,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同加減之。
第六十八條
: 拘役或罰金加減者,僅加減其最高度。
第六十九條
: 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加減時併加減之。
第七十條
: 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第七十一條
: 刑有加重及減輕者,先加後減。
: 有二種以上之減輕者,先依較少之數減輕之。
第七十二條
: 因刑之加重、減輕,而有不滿一日之時間或不滿一元之額數者,不算。
第七十三條
: 酌量減輕其刑者,準用減輕其刑之規定。
===第九章 緩刑===
第七十四條
: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認為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一、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前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第七十五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撤銷其宣告:
: 一、緩刑期內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緩刑前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七十六條
: 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其刑之宣告,失其效力。
===第十章 假釋===
第七十七條
: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十年後,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後,由監獄長官呈司法行政最高官署,得許假釋出獄。但有期徒刑之執行未滿一年者,不在此限。
: 前項執行期間遇有第四十六條情形者,以所餘之刑期計算。
第七十八條
: 假釋中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撤銷其假釋。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 假釋撤銷後,其出獄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七十九條
: 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十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
: 假釋中因他罪受刑之執行者,其執行之期間,不算入假釋期內。
===第十一章 時效===
第八十條
: 追訴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二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三年。
: 五、拘役或罰金者,一年。
: 前項期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
第八十一條
: 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依本刑之最高度計算。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依最重主刑或最重主刑之最高度計算。
第八十二條
: 本刑應加重或減輕者,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仍依本刑計算。
第八十三條
: 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之程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巳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八十四條
: 行刑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三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五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七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五、拘役、罰金或專科沒收者,三年。
: 前項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第八十五條
: 行刑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不能開始或繼續執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四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
第八十六條
: 因未滿十四歲而不罰者,得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 因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但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者,得於執行前為之。
: 感化教育期間為三年以下。
: 第二項但書情形,依感化教育之執行,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七條
: 因心神喪失而不罰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因精神耗弱或瘖啞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前二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八十八條
: 犯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下。
: 依禁戒處分之執行,法院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九條
: 因酗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個月以下。
第九十條
: 有犯罪之習慣或以犯罪為常業或因遊蕩或懶惰成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九十一條
: 犯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強制治療。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至治癒時為止。
第九十二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之處分,按其情形,得以保護管束代之。
: 前項保護管束期間,為三年以下,其不能收效者,得隨時撤銷之,仍執行原處分。
第九十三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內,得付保護管束。
: 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 前二項情形,違反保護管束規則情節重大者,得撤銷緩刑之宣告或假釋。
第九十四條
: 保護管束,交由警察官署、自治團體、慈善團體、本人之最近親屬或其他適當之人行之。
第九十五條
: 外國人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逐出境。
第九十六條
: 保安處分,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因假釋或於刑之赦免後,付保安處分者,不在此限。
第九十七條
: 依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及第九十二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期間未終了前,認為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如認為有延長之必要者,法院得就法定期間之範圍內,酌量延長之。
第九十八條
: 依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第八十九條及第九十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認為無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第九十九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一條之保安處分,自應執行之日起經過三年未執行者,非得法院許可不得執行之。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內亂罪===
第一百條
: 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一條
: 以暴動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二條
: 犯第一百條第二項或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章 外患罪===
第一百零三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該國或他國對於中華民國開戰端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四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中華民國領域屬於該國或他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五條
: 中華民國人民在敵軍執役,或與敵國械抗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以軍事上之利益供敵國,或以軍事上之不利益害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七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將軍隊交付敵國,或將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與供中華民國軍用之軍械、彈藥、錢糧及其他軍需品,或橋樑、鐵路、車輛、電線、電機、電局及其他供轉運之器物,交付敵國或毀壞或致令不堪用者。
: 二、代敵國招募軍隊,或煽惑軍人使其降敵者。
: 三、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
: 四、以關於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軍略之秘密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洩漏或交付於敵國者。
: 五、為敵國之間諜,或幫助敵國之間諜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八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不履行供給軍需之契約或不照契約履行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零九條
: 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洩漏或交付前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於外國或其派遣之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條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知悉或持有前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因過失而洩漏或交付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一條
: 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二條
: 意圖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未受允准而入要塞、軍港、軍艦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留滯其內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三條
: 應經政府允許之事項,未受允許,私與外國政府或其派遣之人為約定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四條
: 受政府之委任,處理對於外國政府之事務,而違背其委任,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 偽造、變造、毀棄或隱匿可以證明中華民國對於外國所享權利之文書、圖畫或其他證據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第一百一十六條
: 對於友邦元首或派至中華民國之外國代表,犯故意傷害罪、妨害自由罪或妨害名譽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第一百一十七條
: 於外國交戰之際,違背政府局外中立之命令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八條
: 意圖侮辱外國,而公然損毀、除去或汙辱外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九條
: 第一百一十六條之妨害名譽罪及第一百一十八條之罪,須外國政府之請求乃論。
===第四章 瀆職罪===
第一百二十條
: 公務員不盡其應盡之責,而委棄守地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一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二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因而為違背職務之行為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務員或仲裁人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但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得減輕其刑。
: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三條
: 於未為公務員或仲裁人時,預以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於為公務員或仲裁人後履行者,以公務員或仲裁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論。
第一百二十四條
: 有審判職務之公務員或仲裁人,為枉法之裁判或仲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五條
: 有追訴或處罰犯罪職務之公務員,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濫用職權為逮捕或羈押者。
: 二、意圖取供而施強暴、脅迫者。
: 三、明知為無罪之人而使其受追訴或處罰,或明知為有罪之人而無故不使其受追訴或處罰者。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六條
: 有管收、解送或拘禁人犯職務之公務員,對於人犯施以凌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七條
: 有執行刑罰職務之公務員,違法執行或不執行刑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而執行不應執行之刑罰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二十八條
: 公務員對於訴訟事件,明知不應受理而受理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九條
: 公務員對於租稅或其他入款,明知不應徵收而徵收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發給之款項、物品,明知應發給而抑留不發或剋扣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條
: 公務員廢弛職務釀成災害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一條
: 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直接或間接圖利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得之利益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三十二條
: 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而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三條
: 在郵務或電報機關執行職務之公務員,開拆或隱匿投寄之郵件或電報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四條
: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以故意犯本章以外各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因公務員之身分已特別規定其刑者,不在此限。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第一百三十五條
: 對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施強暴脅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使公務員執行一定之職務或妨害其依法執行一定之職務或使公務員辭職而施強暴脅迫者亦同。
: 犯前二項之罪,因而致公務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六條
: 公然聚眾犯前條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公務員於死或重傷者,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之人,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處斷。
第一百三十七條
: 對於依考試法舉行之考試,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其發生不正確之結果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八條
: 毀棄、損壞或隱匿公務員職務上掌管或委託第三人掌管之文書、圖畫、物品或致令不堪用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九條
: 損壞、除去或汙穢公務員所施之封印或查封之標示或為違背其效力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條
: 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當場侮辱或對於其依法執行之職務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署公然侮辱者亦同。
第一百四十一條
: 意圖侮辱公務員或公署,而損壞、除去或汙穢實貼公共場所之文告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第一百四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他人自由行使法定之政治上選舉或其他投票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三條
: 有投票權之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許以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四十四條
: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五條
: 以生計上之利害,誘惑投票人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四十六條
: 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確之結果或變造投票之結果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七條
: 妨害或擾亂投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八條
: 於無記名之投票,剌探票載之內容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第一百四十九條
: 公然聚眾,意圖為強暴脅迫,已受該管公務員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者,在場助勢之人,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條
: 公然聚眾,施強暴、脅迫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一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財產之事恐嚇公眾,致生危害於公安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阻止或擾亂合法之集會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三條
: 以文字、圖畫演說或他法,公然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一、煽惑他人犯罪者。
: 二、煽惑他人違背法令,或抗拒合法之命令者。
第一百五十四條
: 參與以犯罪為宗旨之結社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五十五條
: 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六條
: 未受允准,招集軍隊、發給軍需或率帶軍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七條
: 意圖漁利,挑唆或包攬他人訴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五十八條
: 冒充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冒充外國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亦同。
第一百五十九條
: 公然冒用公務員服飾、徽章或官銜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條
: 意圖侮辱中華民國,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中華民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侮辱創立中華民國之孫先生,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其遺像者亦同。
===第八章 脫逃罪===
第一百六十一條
: 依法逮捕、拘禁之人脫逃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六十二條
: 縱放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犯第一項之便利脫逃罪者,得減輕其刑。
第一百六十三條
: 公務員縱放職務上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致前項之人脫逃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
第一百六十四條
: 藏匿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犯前項之罪而頂替者亦同。
第一百六十五條
: 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六條
: 犯前條之罪,於他人刑事被告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六十七條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圖利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而犯第一百六十四條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第一百六十八條
: 於執行審判職務之公署審判時或於檢察官偵查時,證人、鑑定人、通譯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六十九條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而偽造、變造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條
: 意圖陷害直系血親尊親屬,而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百七十一條
: 未指定犯人,而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犯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未指定犯人,而偽造、變造犯罪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犯罪證據,致開始刑事訴訟程式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二條
: 犯第一百六十八條至第一百七十一條之罪,於所虛偽陳述或所誣告之案件,裁判或懲戒處分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
第一百七十三條
: 放火燒燬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四條
: 放火燒燬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五條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六條
: 故意或因過失,以火藥、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爆裂物,炸燬前三條之物者,準用各該條放火、失火之規定。
第一百七十七條
: 漏逸或間隔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氣體,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七十八條
: 決水浸害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或火車、電車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九條
: 決水浸害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或礦坑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條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一條
: 決潰隄防、破壞水閘或損壞自來水池,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二條
: 於火災、水災之際,隱匿或損壞防禦之器械或以他法妨害救火、防水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三條
: 傾覆或破壞現有人所在之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四條
: 損壞軌道、燈塔、標識或以他法致生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往來之危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前項之舟、車、航空機傾覆或破壞者,依前條第一項之規定處斷。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五條
: 損壞或壅塞陸路、水路、橋樑或其他公眾往來之裝置或以他法致生往來之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六條
: 未受允准,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而無正當理由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七條
: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八條
: 妨害鐵路、郵務、電報、電話或供公眾之用水、電氣、煤氣事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九條
: 損壞礦坑、工廠或其他相類之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裝置,致生危險於他人生命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條
: 投放毒物或混入妨害衛生物品於供公眾所飲之水源、水道或自來水池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一條
: 製造、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妨害衛生之飲食物品或其他物品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二條
: 違背關於預防傳染病所公佈之檢查或進口之法令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暴露有傳染病菌之屍體,或以他法散佈病菌,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三條
: 承攬工程人或監工人,於營造或拆卸建築物時,違背建築術成規,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四條
: 於災害之際,關於與公務員或慈善團體締結供給糧食或其他必需品之契約,而不履行或不照契約履行,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
第一百九十五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六條
: 行使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減損通用貨幣之分量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八條
: 行使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一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九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減損通用貨幣分量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條
: 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第二百零一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二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郵票或印花稅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郵票或印花稅票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塗抹郵票或印花稅票上之登出符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三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船票、火車、電車票或其他往來客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四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五條
: 偽造、變造之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第二百零六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製造違背定程之度量衡,或變更度量衡之定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販賣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八條
: 行使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關於其業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九條
: 違背定程之度量衡,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二百一十條
: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一條
: 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二條
: 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三條
: 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四條
: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五條
: 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六條
: 行使第二百一十條至第二百一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一十七條
: 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八條
: 偽造公印或公印文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公印或公文印,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九條
: 偽造之印章、印文或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二十條
: 在紙上或物品上之文字、符號,依習慣或特約,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關於本章之罪,以文書論。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
第二百二十一條
: 對於婦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為強姦罪,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姦淫未滿十四歲之女子,以強姦論。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二條
: 二人以上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而共同輪姦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三條
: 犯強姦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第二百二十四條
: 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第二百二十五條
: 對於婦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男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六條
: 犯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二十四條或第二百二十五條之罪,因而致被害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被害人羞忿自殺或意圖自殺而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七條
: 姦淫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女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八條
: 對於因親屬、監護、教養、救濟、公務或業務關係服從自己監督之人,利用權勢而姦淫或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九條
: 以詐術使婦女誤信為自己配偶而聽從其姦淫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三十條
: 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相和姦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一條
: 意圖營利,引誘或容留良家婦女與他人姦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使人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 以犯前二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三十二條
: 對於第二百二十八條所定服從自己監督之人,或夫對於妻,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三條
: 引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條
: 公然為猥褻之行為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五條
: 散佈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及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之文字、圖畫及其他物品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六條
: 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第二百三十七條
: 有配偶而重為婚姻或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婚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八條
: 以詐術締結無效或得撤銷之婚姻,因而致婚姻無效之裁判或撤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九條
: 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姦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條
: 和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和誘有配偶之人脫離家庭者,亦同。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一條
: 略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和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以略誘論。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二條
: 移送前二條之被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三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第二百四十條或第二百四十一條之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四條
: 犯第二百四十條至第二百四十三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二百四十五條
: 第二百三十八條、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及第二百四十條第二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配偶縱容或宥恕者,不得告訴。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第二百四十六條
: 對於壇廟、寺觀、教堂、墳墓或公眾紀念處所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妨害喪、葬、祭禮、說教、禮拜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七條
: 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八條
: 發掘墳墓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九條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五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四十七條至第二百四十九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
第二百五十一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一、妨害販運穀類及其他公共所需之飲食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二、妨害販運種子、肥料、原料及其他農業、工業所需之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二條
: 意圖加損害於他人而妨害其農事上之水利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三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偽造或仿造已登記之商標、商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四條
: 明知為偽造或仿造之商標、商號之貨物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處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五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就商品之原產國或品質,為虛偽之標記或其他表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明知為前項商品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亦同。
===第二十章 鴉片罪===
第二百五十六條
: 製造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製造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他化合質料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七條
: 販賣或運輸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販賣或運輸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自外國輸入前二項之物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八條
: 製造、販賣或運輸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九條
: 意圖營利,為人施打嗎啡或以館舍供人吸食鴉片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條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栽種罌粟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販賣或運輸罌粟種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一條
: 公務員利用權力強迫他人犯前條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二百六十二條
: 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三條
: 意圖供犯本章各罪之用,而持有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四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六十五條
: 犯本章各條之罪者,其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種子,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
第二百六十六條
: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但以供人暫時娛樂之物為賭者,不在此限。
: 當場賭博之器具與在賭檯或兌換籌碼處之財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六十七條
: 以賭博為常業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八條
: 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或聚眾賭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九條
: 意圖營利,辦理有獎儲蓄或未經政府允准而發行彩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經營前項有獎儲蓄或為買賣前項彩票之媒介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七十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
第二百七十一條
: 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二條
: 殺直系血親尊親屬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三條
: 當場激於義憤而殺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四條
: 母於生產時或甫生產後殺其子女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五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謀為同死而犯第一項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二百七十六條
: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
第二百七十七條
: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八條
: 使人受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九條
: 當場激於義憤犯前二條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但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七十七條或第二百七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八十一條
: 施強暴於直系血親尊親屬未成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二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傷,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傷害之,成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致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三條
: 聚眾鬥毆致人於死或重傷者,在場助勢而非出於正當防衛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下手實施傷害者,仍依傷害各條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八十四條
: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五條
: 明知自己有花柳病或麻瘋,隱瞞而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致傳染於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六條
: 對於未滿十六歲之男女,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致妨害其身體之自然發育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七條
: 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二百八十四條及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須告訴乃論。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
第二百八十八條
: 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懷胎婦女聽從他人墮胎者亦同。
: 因疾病或其他防止生命上危險之必要,而犯前二項之罪者,免除其刑。
第二百八十九條
: 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條
: 意圖營利而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九十一條
: 未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未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二條
: 以文字、圖畫或他法,公然介紹墮胎之方法或物品,或公然介紹自己或他人為墮胎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
第二百九十三條
: 遺棄無自救力之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四條
: 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五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
第二百九十六條
: 使人為奴隸或使人居於類似奴隸之不自由地位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七條
: 意圖營利,以詐術使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八條
: 意圖使婦女與自己或他人結婚而略誘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婦女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略誘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九條
: 移送前條被略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略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略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一條
: 犯第二百九十八條至第三百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零二條
: 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三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零四條
: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五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六條
: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第三百零七條
: 不依法令搜尋他人身體、住宅、建築物、舟、車或航空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八條
: 第二百九十八條及第三百零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罪,其告訴以不違反被略誘人之意思為限。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零九條
: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條
: 意圖散佈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散佈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一十一條
: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 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
: 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
: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第三百一十二條
: 對於已死之人公然侮辱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已死之人犯誹謗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三條
: 散佈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四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
第三百一十五條
: 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封緘信函或其他封緘文書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六條
: 醫師、藥師、藥商、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職務之人,無故洩漏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之他人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七條
: 依法令或契約有守因業務知悉或持有工商秘密之義務而無故洩漏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
: 公務員或曾任公務員之人,無故洩漏因職務知悉或持有他人之工商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九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
第三百二十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項之規定處斷。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一條
: 犯竊盜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於夜間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者。
: 二、毀越門扇、牆垣或其他安全裝置而犯之者。
: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者。
: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者。
: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者。
: 六、在車站或埠頭而犯之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二條
: 以犯竊盜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三條
: 電氣,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
第三百二十四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 前項親屬或其他五親等內血親或三親等內姻親之間,犯本章之罪者,須告訴乃論。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第三百二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搶奪他人之動產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六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七條
: 以犯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八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犯強盜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致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強盜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二十九條
: 竊盜或搶奪,因防護贓物、脫免逮捕或湮滅罪證、而當場施以強暴、脅迫者,以強盜論。
第三百三十條
: 犯強盜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一條
: 以犯強盜罪為常業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二條
: 犯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百三十三條
: 未受交戰國之允准或不屬於各國之海軍,而駕駛船艦,意圖施強暴、脅迫於他船或他船之人或物者,為海盜罪,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船員或乘客意圖掠奪財物,施強暴、脅迫於其他船員或乘客,而駕駛或指揮船艦者,以海盜論。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致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四條
: 犯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十一章 侵佔罪===
第三百三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六條
: 對於公務上或因公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業務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七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遺失物、漂流物或其他離本人所持有之物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三十八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本章之罪準用之。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第三百三十九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一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乘未滿二十歲人之知慮淺薄或乘人之精神耗弱,使之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二條
: 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三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前四條之罪準用之。
第三百四十四條
: 乘他人急迫、輕率或無經驗,貸以金錢或其他物品,而取得與原本顯不相當之重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五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第三百四十六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恐嚇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七條
: 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第一項之罪,未經取贖而釋放被害人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四十八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強姦被害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
第三百四十九條
: 收受贓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為牙保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第三百五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一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
第三百五十二條
: 毀棄、損壞他人文書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三條
: 毀壞他人建築物、礦坑、船艦或致令不堪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五十四條
: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五條
: 意圖損害他人,以詐術使本人或第三人為財產上之處分,致生財產上之損害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六條
: 債務人於將受強制執行之際,意圖損害債權人之債權,而毀壞、處分或隱匿其財產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七條
: 第三百五十二條、第三百五十四條至第三百五十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23年立法24年公佈
24年
分類:中華民國24年4月
分類:1935年4月1日
分類:中華民國24年7月
分類:1935年7月1日
|
中華民國刑法 (民國37年)
|
中華民國刑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第一條
: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第二條
: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但裁判前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 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 處罰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者,免其刑之執行。
第三條
: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機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第四條
: 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第五條
: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內亂罪。
: 二、外患罪。
: 三、偽造貨幣罪。
: 四、第二百零一條及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 五、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百一十六條及第二百一十八條之偽造文書印文罪。
: 六、鴉片罪。
: 七、第二百九十六條之妨害自由罪。
: 八、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第六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百三十四條之瀆職罪。
: 二、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脫逃罪。
: 三、第二百十三條之偽造文書罪。
: 四、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項之侵佔罪。
第七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第八條
: 前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之外國人準用之。
第九條
: 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外國已受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第十條
: 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
: 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 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
: 稱重傷者,謂左列傷害:
: 一、毀敗一目或二目之視能。
: 二、毀敗一耳或二耳之聽能。
: 三、毀敗語能、味能或嗅能。
: 四、毀敗一肢以上之機能。
: 五、毀敗生殖之機能。
: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第十一條
: 本法總則於其他法令有刑罰之規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令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章 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
: 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十三條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第十四條
: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第十五條
: 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
: 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
第十六條
: 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如自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有正當理由者,得免除其刑。
第十七條
: 因犯罪致發生一定之結果,而有加重其刑之規定者,如行為人不能預見其發生時,不適用之。
第十八條
: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十九條
: 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
: 精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條
: 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一條
: 依法令之行為,不罰。
: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不罰。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二條
: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
第二十三條
: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四條
: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 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第三章 未遂犯===
第二十五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
: 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二十六條
: 未遂犯之處罰,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但其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又無危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七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四章 共犯===
第二十八條
: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者,皆為正犯。
第二十九條
: 教唆他人犯罪者,為教唆犯。
: 教唆犯,依其所教唆之罪處罰之。
: 被教唆人雖未至犯罪,教唆犯仍以未遂犯論。但以所教唆之罪有處罰未遂犯之規定者,為限。
第三十條
: 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 從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第三十一條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罪,其共同實施或教唆,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以共犯論。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
===第五章 刑===
第三十二條
: 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第三十三條
: 主刑之種類如左:
: 一、死刑。
: 二、無期徒刑。
: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
: 四、拘役:一日以上、二月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四個月。
: 五、罰金:一元以上。
第三十四條
: 從刑之種類如左:
: 一、褫奪公權。
: 二、沒收。
第三十五條
: 主刑之重輕,依第三十三條規定之次序定之。
: 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
: 除前二項規定外,刑之重輕,參酌前二項標準定之;不能依前二項標準定之者,依犯罪情節定之。
第三十六條
: 褫奪公權者,褫奪左列資格:
: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
: 二、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 三、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
第三十七條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 宣告六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第三十八條
: 左列之物沒收之:
: 一、違禁物。
: 二、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預備之物。
: 三、因犯罪所得之物。
: 前項第一款之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之物,以屬於犯人者為限,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三十九條
: 免除其刑者,仍得專科沒收。
第四十條
: 沒收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
第四十一條
: 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因身體、教育、職業或家庭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得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易科罰金。
第四十二條
: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兩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
: 易服勞役,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六個月。
: 罰金總額折算逾六個月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六個月之日數比例折算。
: 科罰金之裁判,應依前二項之規定,載明折算一日之額數。
: 易服勞役不滿一日之零數,不算。
: 易服勞役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所定之標準折算,扣除勞役之日期。
第四十三條
: 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
第四十四條
: 易科罰金、易服勞役或易以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以已執行論。
第四十五條
: 刑期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裁判雖經確定,其尚未受拘禁之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四十六條
: 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四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
===第六章 累犯===
第四十七條
: 受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或受無期徒期或有期徒刑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
第四十八條
: 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者,依前條之規定更定其刑。但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發覺者,不在此限。
第四十九條
: 累犯之規定,於前所犯罪依軍法或於外國法院受裁判者,不適用之。
===第七章 數罪併罰===
第五十條
: 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第五十一條
: 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依左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
: 一、宣告多數死刑者,執行其一。
: 二、宣告之最重刑為死刑者,不執行他刑。但從刑不在此限。
: 三、宣告多數無期徒刑者,執行其一。
: 四、宣告之最重刑為無期徒刑者,不執行他刑。但罰金及從刑不在此限。
: 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二十年。
: 六、宣告多數拘役者,比照前款定其刑期。但不得逾四個月。
: 七、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
: 八、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
: 九、宣告多數沒收者,併執行之。
: 十、依第五款至第九款所定之刑,併執行之。
第五十二條
: 數罪併罰,於裁判確定後,發覺未經裁判之餘罪者,就餘罪處斷。
第五十三條
: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第五十四條
: 數罪併罰,已經處斷,如各罪中有受赦免者,餘罪仍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僅餘一罪者,依其宣告之刑執行。
第五十五條
: 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或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從一重處斷。
第五十六條
: 連續數行為而犯同一之罪名者,以一罪論。但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
第五十七條
: 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左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
: 一、犯罪之動機。
: 二、犯罪之目的。
: 三、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 四、犯罪之手段。
: 五、犯人之生活狀況。
: 六、犯人之品行。
: 七、犯人之智識程度。
: 八、犯人與被害人平日之關係。
: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 十、犯罪後之態度。
第五十八條
: 科罰金時,除依前條規定外,並應審酌犯人之資力及因犯罪所得之利益,如所得之利益超過罰金最多額時,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加重。
第五十九條
: 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條
: 依法律加重或減輕者,仍得依前條之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一條
: 犯左列各罪之一,情節輕微,顯可憫恕,認為依第五十九條規定減輕其刑仍嫌過重者,得免除其刑:
: 一、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但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項及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罪,不在此限。
: 二、犯第三百二十條之竊盜罪。
: 三、犯第三百三十五條之侵佔罪。
: 四、犯第三百三十九條之詐欺罪。
: 五、犯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
第六十二條
: 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減輕其刑。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六十三條
: 未滿十八歲人或滿八十歲人犯罪者,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減輕其刑。
: 未滿十八歲人犯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項之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六十四條
: 死刑不得加重。
: 死刑減輕者,為無期徒刑,或為十五年以下、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五條
: 無期徒刑不得加重。
: 無期徒刑減輕者,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六條
: 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
第六十七條
: 有期徒刑加減者,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同加減之。
第六十八條
: 拘役或罰金加減者,僅加減其最高度。
第六十九條
: 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加減時併加減之。
第七十條
: 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第七十一條
: 刑有加重及減輕者,先加後減。
: 有二種以上之減輕者,先依較少之數減輕之。
第七十二條
: 因刑之加重、減輕,而有不滿一日之時間或不滿一元之額數者,不算。
第七十三條
: 酌量減輕其刑者,準用減輕其刑之規定。
===第九章 緩刑===
第七十四條
: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認為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一、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前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第七十五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撤銷其宣告:
: 一、緩刑期內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緩刑前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七十六條
: 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其刑之宣告,失其效力。
===第十章 假釋===
第七十七條
: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十年後,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後,由監獄長官呈司法行政最高官署,得許假釋出獄。但有期徒刑之執行未滿一年者,不在此限。
: 前項執行期間遇有第四十六條情形者,以所餘之刑期計算。
第七十八條
: 假釋中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撤銷其假釋。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 假釋撤銷後,其出獄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七十九條
: 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十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
: 假釋中因他罪受刑之執行者,其執行之期間,不算入假釋期內。
===第十一章 時效===
第八十條
: 追訴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二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三年。
: 五、拘役或罰金者,一年。
: 前項期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
第八十一條
: 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依本刑之最高度計算。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依最重主刑或最重主刑之最高度計算。
第八十二條
: 本刑應加重或減輕者,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仍依本刑計算。
第八十三條
: 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之程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巳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八十四條
: 行刑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三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五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七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五、拘役、罰金或專科沒收者,三年。
: 前項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第八十五條
: 行刑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不能開始或繼續執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四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
第八十六條
: 因未滿十四歲而不罰者,得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 因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但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者,得於執行前為之。
: 感化教育期間為三年以下。
: 第二項但書情形,依感化教育之執行,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七條
: 因心神喪失而不罰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因精神耗弱或瘖啞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前二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八十八條
: 犯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下。
: 依禁戒處分之執行,法院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九條
: 因酗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個月以下。
第九十條
: 有犯罪之習慣或以犯罪為常業或因遊蕩或懶惰成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九十一條
: 犯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強制治療。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至治癒時為止。
第九十二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之處分,按其情形,得以保護管束代之。
: 前項保護管束期間,為三年以下,其不能收效者,得隨時撤銷之,仍執行原處分。
第九十三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內,得付保護管束。
: 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 前二項情形,違反保護管束規則情節重大者,得撤銷緩刑之宣告或假釋。
第九十四條
: 保護管束,交由警察官署、自治團體、慈善團體、本人之最近親屬或其他適當之人行之。
第九十五條
: 外國人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逐出境。
第九十六條
: 保安處分,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因假釋或於刑之赦免後,付保安處分者,不在此限。
第九十七條
: 依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及第九十二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期間未終了前,認為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如認為有延長之必要者,法院得就法定期間之範圍內,酌量延長之。
第九十八條
: 依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第八十九條及第九十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認為無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第九十九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一條之保安處分,自應執行之日起經過三年未執行者,非得法院許可不得執行之。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內亂罪===
第一百條
: 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一條
: 以暴動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二條
: 犯第一百條第二項或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章 外患罪===
第一百零三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該國或他國對於中華民國開戰端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四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中華民國領域屬於該國或他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五條
: 中華民國人民在敵軍執役,或與敵國械抗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以軍事上之利益供敵國,或以軍事上之不利益害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七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將軍隊交付敵國,或將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與供中華民國軍用之軍械、彈藥、錢糧及其他軍需品,或橋樑、鐵路、車輛、電線、電機、電局及其他供轉運之器物,交付敵國或毀壞或致令不堪用者。
: 二、代敵國招募軍隊,或煽惑軍人使其降敵者。
: 三、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
: 四、以關於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軍略之秘密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洩漏或交付於敵國者。
: 五、為敵國之間諜,或幫助敵國之間諜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八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不履行供給軍需之契約或不照契約履行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零九條
: 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洩漏或交付前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於外國或其派遣之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條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知悉或持有前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因過失而洩漏或交付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一條
: 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二條
: 意圖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未受允准而入要塞、軍港、軍艦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留滯其內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三條
: 應經政府允許之事項,未受允許,私與外國政府或其派遣之人為約定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四條
: 受政府之委任,處理對於外國政府之事務,而違背其委任,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 偽造、變造、毀棄或隱匿可以證明中華民國對於外國所享權利之文書、圖畫或其他證據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第一百一十六條
: 對於友邦元首或派至中華民國之外國代表,犯故意傷害罪、妨害自由罪或妨害名譽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第一百一十七條
: 於外國交戰之際,違背政府局外中立之命令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八條
: 意圖侮辱外國,而公然損毀、除去或汙辱外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九條
: 第一百一十六條之妨害名譽罪及第一百一十八條之罪,須外國政府之請求乃論。
===第四章 瀆職罪===
第一百二十條
: 公務員不盡其應盡之責,而委棄守地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一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二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因而為違背職務之行為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務員或仲裁人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但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得減輕其刑。
: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三條
: 於未為公務員或仲裁人時,預以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於為公務員或仲裁人後履行者,以公務員或仲裁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論。
第一百二十四條
: 有審判職務之公務員或仲裁人,為枉法之裁判或仲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五條
: 有追訴或處罰犯罪職務之公務員,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濫用職權為逮捕或羈押者。
: 二、意圖取供而施強暴、脅迫者。
: 三、明知為無罪之人而使其受追訴或處罰,或明知為有罪之人而無故不使其受追訴或處罰者。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六條
: 有管收、解送或拘禁人犯職務之公務員,對於人犯施以凌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七條
: 有執行刑罰職務之公務員,違法執行或不執行刑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而執行不應執行之刑罰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二十八條
: 公務員對於訴訟事件,明知不應受理而受理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九條
: 公務員對於租稅或其他入款,明知不應徵收而徵收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發給之款項、物品,明知應發給而抑留不發或剋扣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條
: 公務員廢弛職務釀成災害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一條
: 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直接或間接圖利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得之利益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三十二條
: 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而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三條
: 在郵務或電報機關執行職務之公務員,開拆或隱匿投寄之郵件或電報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四條
: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以故意犯本章以外各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因公務員之身分已特別規定其刑者,不在此限。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第一百三十五條
: 對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施強暴脅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使公務員執行一定之職務或妨害其依法執行一定之職務或使公務員辭職而施強暴脅迫者亦同。
: 犯前二項之罪,因而致公務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六條
: 公然聚眾犯前條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公務員於死或重傷者,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之人,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處斷。
第一百三十七條
: 對於依考試法舉行之考試,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其發生不正確之結果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八條
: 毀棄、損壞或隱匿公務員職務上掌管或委託第三人掌管之文書、圖畫、物品或致令不堪用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九條
: 損壞、除去或汙穢公務員所施之封印或查封之標示或為違背其效力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條
: 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當場侮辱或對於其依法執行之職務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署公然侮辱者亦同。
第一百四十一條
: 意圖侮辱公務員或公署,而損壞、除去或汙穢實貼公共場所之文告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第一百四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他人自由行使法定之政治上選舉或其他投票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三條
: 有投票權之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許以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四十四條
: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五條
: 以生計上之利害,誘惑投票人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四十六條
: 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確之結果或變造投票之結果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七條
: 妨害或擾亂投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八條
: 於無記名之投票,剌探票載之內容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第一百四十九條
: 公然聚眾,意圖為強暴脅迫,已受該管公務員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者,在場助勢之人,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條
: 公然聚眾,施強暴、脅迫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一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財產之事恐嚇公眾,致生危害於公安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阻止或擾亂合法之集會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三條
: 以文字、圖畫演說或他法,公然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一、煽惑他人犯罪者。
: 二、煽惑他人違背法令,或抗拒合法之命令者。
第一百五十四條
: 參與以犯罪為宗旨之結社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五十五條
: 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六條
: 未受允准,招集軍隊、發給軍需或率帶軍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七條
: 意圖漁利,挑唆或包攬他人訴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五十八條
: 冒充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冒充外國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亦同。
第一百五十九條
: 公然冒用公務員服飾、徽章或官銜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條
: 意圖侮辱中華民國,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中華民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侮辱創立中華民國之孫先生,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其遺像者亦同。
===第八章 脫逃罪===
第一百六十一條
: 依法逮捕、拘禁之人脫逃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六十二條
: 縱放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犯第一項之便利脫逃罪者,得減輕其刑。
第一百六十三條
: 公務員縱放職務上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致前項之人脫逃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
第一百六十四條
: 藏匿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犯前項之罪而頂替者亦同。
第一百六十五條
: 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六條
: 犯前條之罪,於他人刑事被告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六十七條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圖利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而犯第一百六十四條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第一百六十八條
: 於執行審判職務之公署審判時或於檢察官偵查時,證人、鑑定人、通譯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六十九條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而偽造、變造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條
: 意圖陷害直系血親尊親屬,而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百七十一條
: 未指定犯人,而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犯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未指定犯人,而偽造、變造犯罪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犯罪證據,致開始刑事訴訟程式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二條
: 犯第一百六十八條至第一百七十一條之罪,於所虛偽陳述或所誣告之案件,裁判或懲戒處分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
第一百七十三條
: 放火燒燬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四條
: 放火燒燬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五條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六條
: 故意或因過失,以火藥、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爆裂物,炸燬前三條之物者,準用各該條放火、失火之規定。
第一百七十七條
: 漏逸或間隔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氣體,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七十八條
: 決水浸害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或火車、電車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九條
: 決水浸害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或礦坑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條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一條
: 決潰隄防、破壞水閘或損壞自來水池,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二條
: 於火災、水災之際,隱匿或損壞防禦之器械或以他法妨害救火、防水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三條
: 傾覆或破壞現有人所在之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四條
: 損壞軌道、燈塔、標識或以他法致生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往來之危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前項之舟、車、航空機傾覆或破壞者,依前條第一項之規定處斷。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五條
: 損壞或壅塞陸路、水路、橋樑或其他公眾往來之裝置或以他法致生往來之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六條
: 未受允准,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而無正當理由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七條
: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八條
: 妨害鐵路、郵務、電報、電話或供公眾之用水、電氣、煤氣事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九條
: 損壞礦坑、工廠或其他相類之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裝置,致生危險於他人生命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條
: 投放毒物或混入妨害衛生物品於供公眾所飲之水源、水道或自來水池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一條
: 製造、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妨害衛生之飲食物品或其他物品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二條
: 違背關於預防傳染病所公佈之檢查或進口之法令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暴露有傳染病菌之屍體,或以他法散佈病菌,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三條
: 承攬工程人或監工人,於營造或拆卸建築物時,違背建築術成規,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四條
: 於災害之際,關於與公務員或慈善團體締結供給糧食或其他必需品之契約,而不履行或不照契約履行,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
第一百九十五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六條
: 行使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減損通用貨幣之分量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八條
: 行使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一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九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減損通用貨幣分量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條
: 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第二百零一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二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郵票或印花稅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郵票或印花稅票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塗抹郵票或印花稅票上之登出符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三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船票、火車、電車票或其他往來客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四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五條
: 偽造、變造之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第二百零六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製造違背定程之度量衡,或變更度量衡之定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販賣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八條
: 行使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關於其業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九條
: 違背定程之度量衡,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二百一十條
: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一條
: 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二條
: 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三條
: 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四條
: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五條
: 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六條
: 行使第二百一十條至第二百一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一十七條
: 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八條
: 偽造公印或公印文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公印或公文印,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九條
: 偽造之印章、印文或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二十條
: 在紙上或物品上之文字、符號,依習慣或特約,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關於本章之罪,以文書論。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
第二百二十一條
: 對於婦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為強姦罪,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姦淫未滿十四歲之女子,以強姦論。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二條
: 二人以上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而共同輪姦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三條
: 犯強姦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第二百二十四條
: 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第二百二十五條
: 對於婦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男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六條
: 犯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二十四條或第二百二十五條之罪,因而致被害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被害人羞忿自殺或意圖自殺而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七條
: 姦淫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女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八條
: 對於因親屬、監護、教養、救濟、公務或業務關係服從自己監督之人,利用權勢而姦淫或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九條
: 以詐術使婦女誤信為自己配偶而聽從其姦淫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三十條
: 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相和姦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一條
: 意圖營利,引誘或容留良家婦女與他人姦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使人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 以犯前二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三十二條
: 對於第二百二十八條所定服從自己監督之人,或夫對於妻,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三條
: 引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條
: 公然為猥褻之行為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五條
: 散佈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及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之文字、圖畫及其他物品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六條
: 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第二百三十七條
: 有配偶而重為婚姻或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婚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八條
: 以詐術締結無效或得撤銷之婚姻,因而致婚姻無效之裁判或撤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九條
: 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姦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條
: 和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和誘有配偶之人脫離家庭者,亦同。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一條
: 略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和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以略誘論。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二條
: 移送前二條之被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三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第二百四十條或第二百四十一條之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四條
: 犯第二百四十條至第二百四十三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二百四十五條
: 第二百三十八條、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及第二百四十條第二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配偶縱容或宥恕者,不得告訴。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第二百四十六條
: 對於壇廟、寺觀、教堂、墳墓或公眾紀念處所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妨害喪、葬、祭禮、說教、禮拜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七條
: 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八條
: 發掘墳墓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九條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五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四十七條至第二百四十九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
第二百五十一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一、妨害販運穀類及其他公共所需之飲食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二、妨害販運種子、肥料、原料及其他農業、工業所需之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二條
: 意圖加損害於他人而妨害其農事上之水利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三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偽造或仿造已登記之商標、商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四條
: 明知為偽造或仿造之商標、商號之貨物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處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五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就商品之原產國或品質,為虛偽之標記或其他表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明知為前項商品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亦同。
===第二十章 鴉片罪===
第二百五十六條
: 製造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製造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他化合質料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七條
: 販賣或運輸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販賣或運輸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自外國輸入前二項之物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八條
: 製造、販賣或運輸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九條
: 意圖營利,為人施打嗎啡或以館舍供人吸食鴉片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條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栽種罌粟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販賣或運輸罌粟種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一條
: 公務員利用權力強迫他人犯前條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二百六十二條
: 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三條
: 意圖供犯本章各罪之用,而持有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四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六十五條
: 犯本章各條之罪者,其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種子,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
第二百六十六條
: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但以供人暫時娛樂之物為賭者,不在此限。
: 當場賭博之器具與在賭檯或兌換籌碼處之財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六十七條
: 以賭博為常業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八條
: 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或聚眾賭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九條
: 意圖營利,辦理有獎儲蓄或未經政府允准而發行彩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經營前項有獎儲蓄或為買賣前項彩票之媒介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七十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
第二百七十一條
: 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二條
: 殺直系血親尊親屬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三條
: 當場激於義憤而殺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四條
: 母於生產時或甫生產後殺其子女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五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謀為同死而犯第一項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二百七十六條
: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
第二百七十七條
: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八條
: 使人受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九條
: 當場激於義憤犯前二條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但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七十七條或第二百七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八十一條
: 施強暴於直系血親尊親屬未成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二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傷,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傷害之,成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致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三條
: 聚眾鬥毆致人於死或重傷者,在場助勢而非出於正當防衛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下手實施傷害者,仍依傷害各條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八十四條
: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五條
: 明知自己有花柳病或麻瘋,隱瞞而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致傳染於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六條
: 對於未滿十六歲之男女,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致妨害其身體之自然發育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七條
: 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二百八十四條及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須告訴乃論。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
第二百八十八條
: 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懷胎婦女聽從他人墮胎者亦同。
: 因疾病或其他防止生命上危險之必要,而犯前二項之罪者,免除其刑。
第二百八十九條
: 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條
: 意圖營利而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九十一條
: 未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未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二條
: 以文字、圖畫或他法,公然介紹墮胎之方法或物品,或公然介紹自己或他人為墮胎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
第二百九十三條
: 遺棄無自救力之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四條
: 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五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
第二百九十六條
: 使人為奴隸或使人居於類似奴隸之不自由地位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七條
: 意圖營利,以詐術使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八條
: 意圖使婦女與自己或他人結婚而略誘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婦女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略誘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九條
: 移送前條被略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略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略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一條
: 犯第二百九十八條至第三百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零二條
: 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三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零四條
: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五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六條
: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第三百零七條
: 不依法令搜尋他人身體、住宅、建築物、舟、車或航空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八條
: 第二百九十八條及第三百零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罪,其告訴以不違反被略誘人之意思為限。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零九條
: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條
: 意圖散佈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散佈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一十一條
: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 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
: 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
: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第三百一十二條
: 對於已死之人公然侮辱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已死之人犯誹謗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三條
: 散佈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四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
第三百一十五條
: 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封緘信函或其他封緘文書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六條
: 醫師、藥師、藥商、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職務之人,無故洩漏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之他人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七條
: 依法令或契約有守因業務知悉或持有工商秘密之義務而無故洩漏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
: 公務員或曾任公務員之人,無故洩漏因職務知悉或持有他人之工商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九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
第三百二十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項之規定處斷。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一條
: 犯竊盜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於夜間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者。
: 二、毀越門扇、牆垣或其他安全裝置而犯之者。
: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者。
: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者。
: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者。
: 六、在車站或埠頭而犯之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二條
: 以犯竊盜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三條
: 電氣,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
第三百二十四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 前項親屬或其他五親等內血親或三親等內姻親之間,犯本章之罪者,須告訴乃論。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第三百二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搶奪他人之動產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六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七條
: 以犯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八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犯強盜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致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強盜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二十九條
: 竊盜或搶奪,因防護贓物、脫免逮捕或湮滅罪證、而當場施以強暴、脅迫者,以強盜論。
第三百三十條
: 犯強盜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一條
: 以犯強盜罪為常業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二條
: 犯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百三十三條
: 未受交戰國之允准或不屬於各國之海軍,而駕駛船艦,意圖施強暴、脅迫於他船或他船之人或物者,為海盜罪,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船員或乘客意圖掠奪財物,施強暴、脅迫於其他船員或乘客,而駕駛或指揮船艦者,以海盜論。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致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四條
: 犯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十一章 侵佔罪===
第三百三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六條
: 對於公務上或因公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業務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七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遺失物、漂流物或其他離本人所持有之物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三十八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本章之罪準用之。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第三百三十九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一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乘未滿二十歲人之知慮淺薄或乘人之精神耗弱,使之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二條
: 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三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前四條之罪準用之。
第三百四十四條
: 乘他人急迫、輕率或無經驗,貸以金錢或其他物品,而取得與原本顯不相當之重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五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第三百四十六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恐嚇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七條
: 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第一項之罪,未經取贖而釋放被害人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四十八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強姦被害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
第三百四十九條
: 收受贓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為牙保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第三百五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一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
第三百五十二條
: 毀棄、損壞他人文書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三條
: 毀壞他人建築物、礦坑、船艦或致令不堪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五十四條
: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五條
: 意圖損害他人,以詐術使本人或第三人為財產上之處分,致生財產上之損害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六條
: 債務人於將受強制執行之際,意圖損害債權人之債權,而毀壞、處分或隱匿其財產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七條
: 第三百五十二條、第三百五十四條至第三百五十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37年
|
中華民國刑法 (民國43年7月)
|
中華民國刑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第一條
: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第二條
: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但裁判前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 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 處罰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者,免其刑之執行。
第三條
: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機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第四條
: 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第五條
: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內亂罪。
: 二、外患罪。
: 三、偽造貨幣罪。
: 四、第二百零一條及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 五、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百一十六條及第二百一十八條之偽造文書印文罪。
: 六、鴉片罪。
: 七、第二百九十六條之妨害自由罪。
: 八、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第六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百三十四條之瀆職罪。
: 二、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脫逃罪。
: 三、第二百十三條之偽造文書罪。
: 四、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項之侵佔罪。
第七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第八條
: 前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之外國人準用之。
第九條
: 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外國已受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第十條
: 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
: 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 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
: 稱重傷者,謂左列傷害:
: 一、毀敗一目或二目之視能。
: 二、毀敗一耳或二耳之聽能。
: 三、毀敗語能、味能或嗅能。
: 四、毀敗一肢以上之機能。
: 五、毀敗生殖之機能。
: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第十一條
: 本法總則於其他法令有刑罰之規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令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章 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
: 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十三條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第十四條
: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第十五條
: 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
: 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
第十六條
: 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如自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有正當理由者,得免除其刑。
第十七條
: 因犯罪致發生一定之結果,而有加重其刑之規定者,如行為人不能預見其發生時,不適用之。
第十八條
: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十九條
: 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
: 精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條
: 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一條
: 依法令之行為,不罰。
: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不罰。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二條
: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
第二十三條
: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四條
: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 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第三章 未遂犯===
第二十五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
: 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二十六條
: 未遂犯之處罰,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但其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又無危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七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四章 共犯===
第二十八條
: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者,皆為正犯。
第二十九條
: 教唆他人犯罪者,為教唆犯。
: 教唆犯,依其所教唆之罪處罰之。
: 被教唆人雖未至犯罪,教唆犯仍以未遂犯論。但以所教唆之罪有處罰未遂犯之規定者,為限。
第三十條
: 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 從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第三十一條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罪,其共同實施或教唆,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以共犯論。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
===第五章 刑===
第三十二條
: 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第三十三條
: 主刑之種類如左:
: 一、死刑。
: 二、無期徒刑。
: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
: 四、拘役:一日以上、二月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四個月。
: 五、罰金:一元以上。
第三十四條
: 從刑之種類如左:
: 一、褫奪公權。
: 二、沒收。
第三十五條
: 主刑之重輕,依第三十三條規定之次序定之。
: 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
: 除前二項規定外,刑之重輕,參酌前二項標準定之;不能依前二項標準定之者,依犯罪情節定之。
第三十六條
: 褫奪公權者,褫奪左列資格:
: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
: 二、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 三、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
第三十七條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 宣告六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第三十八條
: 左列之物沒收之:
: 一、違禁物。
: 二、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預備之物。
: 三、因犯罪所得之物。
: 前項第一款之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之物,以屬於犯人者為限,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三十九條
: 免除其刑者,仍得專科沒收。
第四十條
: 沒收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
第四十一條
: 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因身體、教育、職業或家庭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得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易科罰金。
第四十二條
: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兩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
: 易服勞役,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六個月。
: 罰金總額折算逾六個月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六個月之日數比例折算。
: 科罰金之裁判,應依前二項之規定,載明折算一日之額數。
: 易服勞役不滿一日之零數,不算。
: 易服勞役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所定之標準折算,扣除勞役之日期。
第四十三條
: 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
第四十四條
: 易科罰金、易服勞役或易以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以已執行論。
第四十五條
: 刑期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裁判雖經確定,其尚未受拘禁之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四十六條
: 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四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
===第六章 累犯===
第四十七條
: 受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或受無期徒期或有期徒刑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
第四十八條
: 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者,依前條之規定更定其刑。但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發覺者,不在此限。
第四十九條
: 累犯之規定,於前所犯罪依軍法或於外國法院受裁判者,不適用之。
===第七章 數罪併罰===
第五十條
: 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第五十一條
: 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依左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
: 一、宣告多數死刑者,執行其一。
: 二、宣告之最重刑為死刑者,不執行他刑。但從刑不在此限。
: 三、宣告多數無期徒刑者,執行其一。
: 四、宣告之最重刑為無期徒刑者,不執行他刑。但罰金及從刑不在此限。
: 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二十年。
: 六、宣告多數拘役者,比照前款定其刑期。但不得逾四個月。
: 七、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
: 八、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
: 九、宣告多數沒收者,併執行之。
: 十、依第五款至第九款所定之刑,併執行之。
第五十二條
: 數罪併罰,於裁判確定後,發覺未經裁判之餘罪者,就餘罪處斷。
第五十三條
: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第五十四條
: 數罪併罰,已經處斷,如各罪中有受赦免者,餘罪仍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僅餘一罪者,依其宣告之刑執行。
第五十五條
: 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或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從一重處斷。
第五十六條
: 連續數行為而犯同一之罪名者,以一罪論。但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
第五十七條
: 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左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
: 一、犯罪之動機。
: 二、犯罪之目的。
: 三、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 四、犯罪之手段。
: 五、犯人之生活狀況。
: 六、犯人之品行。
: 七、犯人之智識程度。
: 八、犯人與被害人平日之關係。
: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 十、犯罪後之態度。
第五十八條
: 科罰金時,除依前條規定外,並應審酌犯人之資力及因犯罪所得之利益,如所得之利益超過罰金最多額時,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加重。
第五十九條
: 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條
: 依法律加重或減輕者,仍得依前條之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一條
: 犯左列各罪之一,情節輕微,顯可憫恕,認為依第五十九條規定減輕其刑仍嫌過重者,得免除其刑:
: 一、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但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項及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罪,不在此限。
: 二、犯第三百二十條之竊盜罪。
: 三、犯第三百三十五條之侵佔罪。
: 四、犯第三百三十九條之詐欺罪。
: 五、犯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
第六十二條
: 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減輕其刑。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六十三條
: 未滿十八歲人或滿八十歲人犯罪者,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減輕其刑。
: 未滿十八歲人犯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項之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六十四條
: 死刑不得加重。
: 死刑減輕者,為無期徒刑,或為十五年以下、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五條
: 無期徒刑不得加重。
: 無期徒刑減輕者,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六條
: 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
第六十七條
: 有期徒刑加減者,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同加減之。
第六十八條
: 拘役或罰金加減者,僅加減其最高度。
第六十九條
: 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加減時併加減之。
第七十條
: 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第七十一條
: 刑有加重及減輕者,先加後減。
: 有二種以上之減輕者,先依較少之數減輕之。
第七十二條
: 因刑之加重、減輕,而有不滿一日之時間或不滿一元之額數者,不算。
第七十三條
: 酌量減輕其刑者,準用減輕其刑之規定。
===第九章 緩刑===
第七十四條
: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認為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一、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前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第七十五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撤銷其宣告:
: 一、緩刑期內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緩刑前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七十六條
: 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其刑之宣告,失其效力。
===第十章 假釋===
第七十七條
: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十年後,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後,由監獄長官呈司法行政最高官署,得許假釋出獄。但有期徒刑之執行未滿一年者,不在此限。
第七十八條
: 假釋中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撤銷其假釋。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 假釋撤銷後,其出獄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七十九條
: 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十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
: 假釋中因他罪受刑之執行者,其執行之期間,不算入假釋期內。
===第十一章 時效===
第八十條
: 追訴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二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三年。
: 五、拘役或罰金者,一年。
: 前項期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
第八十一條
: 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依本刑之最高度計算。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依最重主刑或最重主刑之最高度計算。
第八十二條
: 本刑應加重或減輕者,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仍依本刑計算。
第八十三條
: 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之程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巳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八十四條
: 行刑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三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五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七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五、拘役、罰金或專科沒收者,三年。
: 前項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第八十五條
: 行刑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不能開始或繼續執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四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
第八十六條
: 因未滿十四歲而不罰者,得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 因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但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者,得於執行前為之。
: 感化教育期間為三年以下。
: 第二項但書情形,依感化教育之執行,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七條
: 因心神喪失而不罰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因精神耗弱或瘖啞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前二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八十八條
: 犯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下。
: 依禁戒處分之執行,法院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九條
: 因酗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個月以下。
第九十條
: 有犯罪之習慣或以犯罪為常業或因遊蕩或懶惰成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九十一條
: 犯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強制治療。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至治癒時為止。
第九十二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之處分,按其情形,得以保護管束代之。
: 前項保護管束期間,為三年以下,其不能收效者,得隨時撤銷之,仍執行原處分。
第九十三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內,得付保護管束。
: 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 前二項情形,違反保護管束規則情節重大者,得撤銷緩刑之宣告或假釋。
第九十四條
: 保護管束,交由警察官署、自治團體、慈善團體、本人之最近親屬或其他適當之人行之。
第九十五條
: 外國人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逐出境。
第九十六條
: 保安處分,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因假釋或於刑之赦免後,付保安處分者,不在此限。
第九十七條
: 依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及第九十二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期間未終了前,認為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如認為有延長之必要者,法院得就法定期間之範圍內,酌量延長之。
第九十八條
: 依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第八十九條及第九十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認為無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第九十九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一條之保安處分,自應執行之日起經過三年未執行者,非得法院許可不得執行之。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內亂罪===
第一百條
: 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一條
: 以暴動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二條
: 犯第一百條第二項或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章 外患罪===
第一百零三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該國或他國對於中華民國開戰端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四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中華民國領域屬於該國或他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五條
: 中華民國人民在敵軍執役,或與敵國械抗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以軍事上之利益供敵國,或以軍事上之不利益害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七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將軍隊交付敵國,或將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與供中華民國軍用之軍械、彈藥、錢糧及其他軍需品,或橋樑、鐵路、車輛、電線、電機、電局及其他供轉運之器物,交付敵國或毀壞或致令不堪用者。
: 二、代敵國招募軍隊,或煽惑軍人使其降敵者。
: 三、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
: 四、以關於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軍略之秘密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洩漏或交付於敵國者。
: 五、為敵國之間諜,或幫助敵國之間諜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八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不履行供給軍需之契約或不照契約履行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零九條
: 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洩漏或交付前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於外國或其派遣之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條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知悉或持有前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因過失而洩漏或交付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一條
: 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二條
: 意圖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未受允准而入要塞、軍港、軍艦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留滯其內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三條
: 應經政府允許之事項,未受允許,私與外國政府或其派遣之人為約定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四條
: 受政府之委任,處理對於外國政府之事務,而違背其委任,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 偽造、變造、毀棄或隱匿可以證明中華民國對於外國所享權利之文書、圖畫或其他證據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第一百一十六條
: 對於友邦元首或派至中華民國之外國代表,犯故意傷害罪、妨害自由罪或妨害名譽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第一百一十七條
: 於外國交戰之際,違背政府局外中立之命令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八條
: 意圖侮辱外國,而公然損毀、除去或汙辱外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九條
: 第一百一十六條之妨害名譽罪及第一百一十八條之罪,須外國政府之請求乃論。
===第四章 瀆職罪===
第一百二十條
: 公務員不盡其應盡之責,而委棄守地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一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二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因而為違背職務之行為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務員或仲裁人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但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得減輕其刑。
: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三條
: 於未為公務員或仲裁人時,預以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於為公務員或仲裁人後履行者,以公務員或仲裁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論。
第一百二十四條
: 有審判職務之公務員或仲裁人,為枉法之裁判或仲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五條
: 有追訴或處罰犯罪職務之公務員,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濫用職權為逮捕或羈押者。
: 二、意圖取供而施強暴、脅迫者。
: 三、明知為無罪之人而使其受追訴或處罰,或明知為有罪之人而無故不使其受追訴或處罰者。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六條
: 有管收、解送或拘禁人犯職務之公務員,對於人犯施以凌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七條
: 有執行刑罰職務之公務員,違法執行或不執行刑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而執行不應執行之刑罰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二十八條
: 公務員對於訴訟事件,明知不應受理而受理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九條
: 公務員對於租稅或其他入款,明知不應徵收而徵收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發給之款項、物品,明知應發給而抑留不發或剋扣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條
: 公務員廢弛職務釀成災害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一條
: 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直接或間接圖利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得之利益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三十二條
: 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而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三條
: 在郵務或電報機關執行職務之公務員,開拆或隱匿投寄之郵件或電報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四條
: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以故意犯本章以外各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因公務員之身分已特別規定其刑者,不在此限。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第一百三十五條
: 對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施強暴脅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使公務員執行一定之職務或妨害其依法執行一定之職務或使公務員辭職而施強暴脅迫者亦同。
: 犯前二項之罪,因而致公務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六條
: 公然聚眾犯前條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公務員於死或重傷者,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之人,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處斷。
第一百三十七條
: 對於依考試法舉行之考試,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其發生不正確之結果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八條
: 毀棄、損壞或隱匿公務員職務上掌管或委託第三人掌管之文書、圖畫、物品或致令不堪用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九條
: 損壞、除去或汙穢公務員所施之封印或查封之標示或為違背其效力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條
: 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當場侮辱或對於其依法執行之職務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署公然侮辱者亦同。
第一百四十一條
: 意圖侮辱公務員或公署,而損壞、除去或汙穢實貼公共場所之文告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第一百四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他人自由行使法定之政治上選舉或其他投票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三條
: 有投票權之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許以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四十四條
: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五條
: 以生計上之利害,誘惑投票人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四十六條
: 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確之結果或變造投票之結果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七條
: 妨害或擾亂投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八條
: 於無記名之投票,剌探票載之內容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第一百四十九條
: 公然聚眾,意圖為強暴脅迫,已受該管公務員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者,在場助勢之人,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條
: 公然聚眾,施強暴、脅迫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一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財產之事恐嚇公眾,致生危害於公安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阻止或擾亂合法之集會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三條
: 以文字、圖畫演說或他法,公然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一、煽惑他人犯罪者。
: 二、煽惑他人違背法令,或抗拒合法之命令者。
第一百五十四條
: 參與以犯罪為宗旨之結社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五十五條
: 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六條
: 未受允准,招集軍隊、發給軍需或率帶軍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七條
: 意圖漁利,挑唆或包攬他人訴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五十八條
: 冒充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冒充外國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亦同。
第一百五十九條
: 公然冒用公務員服飾、徽章或官銜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條
: 意圖侮辱中華民國,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中華民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侮辱創立中華民國之孫先生,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其遺像者亦同。
===第八章 脫逃罪===
第一百六十一條
: 依法逮捕、拘禁之人脫逃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六十二條
: 縱放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犯第一項之便利脫逃罪者,得減輕其刑。
第一百六十三條
: 公務員縱放職務上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致前項之人脫逃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
第一百六十四條
: 藏匿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犯前項之罪而頂替者亦同。
第一百六十五條
: 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六條
: 犯前條之罪,於他人刑事被告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六十七條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圖利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而犯第一百六十四條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第一百六十八條
: 於執行審判職務之公署審判時或於檢察官偵查時,證人、鑑定人、通譯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六十九條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而偽造、變造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條
: 意圖陷害直系血親尊親屬,而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百七十一條
: 未指定犯人,而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犯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未指定犯人,而偽造、變造犯罪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犯罪證據,致開始刑事訴訟程式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二條
: 犯第一百六十八條至第一百七十一條之罪,於所虛偽陳述或所誣告之案件,裁判或懲戒處分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
第一百七十三條
: 放火燒燬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四條
: 放火燒燬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五條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六條
: 故意或因過失,以火藥、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爆裂物,炸燬前三條之物者,準用各該條放火、失火之規定。
第一百七十七條
: 漏逸或間隔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氣體,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七十八條
: 決水浸害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或火車、電車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九條
: 決水浸害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或礦坑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條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一條
: 決潰隄防、破壞水閘或損壞自來水池,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二條
: 於火災、水災之際,隱匿或損壞防禦之器械或以他法妨害救火、防水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三條
: 傾覆或破壞現有人所在之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四條
: 損壞軌道、燈塔、標識或以他法致生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往來之危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前項之舟、車、航空機傾覆或破壞者,依前條第一項之規定處斷。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五條
: 損壞或壅塞陸路、水路、橋樑或其他公眾往來之裝置或以他法致生往來之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六條
: 未受允准,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而無正當理由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七條
: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八條
: 妨害鐵路、郵務、電報、電話或供公眾之用水、電氣、煤氣事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九條
: 損壞礦坑、工廠或其他相類之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裝置,致生危險於他人生命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條
: 投放毒物或混入妨害衛生物品於供公眾所飲之水源、水道或自來水池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一條
: 製造、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妨害衛生之飲食物品或其他物品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二條
: 違背關於預防傳染病所公佈之檢查或進口之法令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暴露有傳染病菌之屍體,或以他法散佈病菌,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三條
: 承攬工程人或監工人,於營造或拆卸建築物時,違背建築術成規,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四條
: 於災害之際,關於與公務員或慈善團體締結供給糧食或其他必需品之契約,而不履行或不照契約履行,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
第一百九十五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六條
: 行使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減損通用貨幣之分量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八條
: 行使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一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九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減損通用貨幣分量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條
: 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第二百零一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二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郵票或印花稅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郵票或印花稅票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塗抹郵票或印花稅票上之登出符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三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船票、火車、電車票或其他往來客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四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五條
: 偽造、變造之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第二百零六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製造違背定程之度量衡,或變更度量衡之定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販賣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八條
: 行使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關於其業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九條
: 違背定程之度量衡,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二百一十條
: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一條
: 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二條
: 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三條
: 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四條
: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五條
: 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六條
: 行使第二百一十條至第二百一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一十七條
: 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八條
: 偽造公印或公印文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公印或公文印,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九條
: 偽造之印章、印文或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二十條
: 在紙上或物品上之文字、符號,依習慣或特約,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關於本章之罪,以文書論。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
第二百二十一條
: 對於婦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為強姦罪,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姦淫未滿十四歲之女子,以強姦論。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二條
: 二人以上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而共同輪姦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三條
: 犯強姦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第二百二十四條
: 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第二百二十五條
: 對於婦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男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六條
: 犯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二十四條或第二百二十五條之罪,因而致被害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被害人羞忿自殺或意圖自殺而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七條
: 姦淫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女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八條
: 對於因親屬、監護、教養、救濟、公務或業務關係服從自己監督之人,利用權勢而姦淫或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九條
: 以詐術使婦女誤信為自己配偶而聽從其姦淫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三十條
: 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相和姦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一條
: 意圖營利,引誘或容留良家婦女與他人姦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使人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 以犯前二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三十二條
: 對於第二百二十八條所定服從自己監督之人,或夫對於妻,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三條
: 引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條
: 公然為猥褻之行為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五條
: 散佈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及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之文字、圖畫及其他物品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六條
: 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第二百三十七條
: 有配偶而重為婚姻或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婚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八條
: 以詐術締結無效或得撤銷之婚姻,因而致婚姻無效之裁判或撤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九條
: 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姦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條
: 和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和誘有配偶之人脫離家庭者,亦同。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一條
: 略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和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以略誘論。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二條
: 移送前二條之被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三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第二百四十條或第二百四十一條之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四條
: 犯第二百四十條至第二百四十三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二百四十五條
: 第二百三十八條、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及第二百四十條第二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配偶縱容或宥恕者,不得告訴。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第二百四十六條
: 對於壇廟、寺觀、教堂、墳墓或公眾紀念處所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妨害喪、葬、祭禮、說教、禮拜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七條
: 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八條
: 發掘墳墓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九條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五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四十七條至第二百四十九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
第二百五十一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一、妨害販運穀類及其他公共所需之飲食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二、妨害販運種子、肥料、原料及其他農業、工業所需之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二條
: 意圖加損害於他人而妨害其農事上之水利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三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偽造或仿造已登記之商標、商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四條
: 明知為偽造或仿造之商標、商號之貨物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處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五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就商品之原產國或品質,為虛偽之標記或其他表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明知為前項商品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亦同。
===第二十章 鴉片罪===
第二百五十六條
: 製造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製造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他化合質料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七條
: 販賣或運輸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販賣或運輸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自外國輸入前二項之物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八條
: 製造、販賣或運輸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九條
: 意圖營利,為人施打嗎啡或以館舍供人吸食鴉片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條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栽種罌粟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販賣或運輸罌粟種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一條
: 公務員利用權力強迫他人犯前條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二百六十二條
: 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三條
: 意圖供犯本章各罪之用,而持有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四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六十五條
: 犯本章各條之罪者,其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種子,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
第二百六十六條
: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但以供人暫時娛樂之物為賭者,不在此限。
: 當場賭博之器具與在賭檯或兌換籌碼處之財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六十七條
: 以賭博為常業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八條
: 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或聚眾賭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九條
: 意圖營利,辦理有獎儲蓄或未經政府允准而發行彩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經營前項有獎儲蓄或為買賣前項彩票之媒介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七十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
第二百七十一條
: 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二條
: 殺直系血親尊親屬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三條
: 當場激於義憤而殺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四條
: 母於生產時或甫生產後殺其子女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五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謀為同死而犯第一項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二百七十六條
: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
第二百七十七條
: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八條
: 使人受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九條
: 當場激於義憤犯前二條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但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七十七條或第二百七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八十一條
: 施強暴於直系血親尊親屬未成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二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傷,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傷害之,成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致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三條
: 聚眾鬥毆致人於死或重傷者,在場助勢而非出於正當防衛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下手實施傷害者,仍依傷害各條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八十四條
: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五條
: 明知自己有花柳病或麻瘋,隱瞞而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致傳染於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六條
: 對於未滿十六歲之男女,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致妨害其身體之自然發育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七條
: 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二百八十四條及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須告訴乃論。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
第二百八十八條
: 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懷胎婦女聽從他人墮胎者亦同。
: 因疾病或其他防止生命上危險之必要,而犯前二項之罪者,免除其刑。
第二百八十九條
: 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條
: 意圖營利而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九十一條
: 未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未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二條
: 以文字、圖畫或他法,公然介紹墮胎之方法或物品,或公然介紹自己或他人為墮胎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
第二百九十三條
: 遺棄無自救力之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四條
: 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五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
第二百九十六條
: 使人為奴隸或使人居於類似奴隸之不自由地位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七條
: 意圖營利,以詐術使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八條
: 意圖使婦女與自己或他人結婚而略誘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婦女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略誘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九條
: 移送前條被略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略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略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一條
: 犯第二百九十八條至第三百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零二條
: 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三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零四條
: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五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六條
: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第三百零七條
: 不依法令搜尋他人身體、住宅、建築物、舟、車或航空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八條
: 第二百九十八條及第三百零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罪,其告訴以不違反被略誘人之意思為限。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零九條
: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條
: 意圖散佈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散佈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一十一條
: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 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
: 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
: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第三百一十二條
: 對於已死之人公然侮辱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已死之人犯誹謗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三條
: 散佈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四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
第三百一十五條
: 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封緘信函或其他封緘文書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六條
: 醫師、藥師、藥商、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職務之人,無故洩漏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之他人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七條
: 依法令或契約有守因業務知悉或持有工商秘密之義務而無故洩漏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
: 公務員或曾任公務員之人,無故洩漏因職務知悉或持有他人之工商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九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
第三百二十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項之規定處斷。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一條
: 犯竊盜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於夜間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者。
: 二、毀越門扇、牆垣或其他安全裝置而犯之者。
: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者。
: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者。
: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者。
: 六、在車站或埠頭而犯之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二條
: 以犯竊盜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三條
: 電氣,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
第三百二十四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 前項親屬或其他五親等內血親或三親等內姻親之間,犯本章之罪者,須告訴乃論。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第三百二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搶奪他人之動產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六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七條
: 以犯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八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犯強盜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致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強盜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二十九條
: 竊盜或搶奪,因防護贓物、脫免逮捕或湮滅罪證、而當場施以強暴、脅迫者,以強盜論。
第三百三十條
: 犯強盜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一條
: 以犯強盜罪為常業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二條
: 犯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百三十三條
: 未受交戰國之允准或不屬於各國之海軍,而駕駛船艦,意圖施強暴、脅迫於他船或他船之人或物者,為海盜罪,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船員或乘客意圖掠奪財物,施強暴、脅迫於其他船員或乘客,而駕駛或指揮船艦者,以海盜論。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致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四條
: 犯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十一章 侵佔罪===
第三百三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六條
: 對於公務上或因公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業務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七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遺失物、漂流物或其他離本人所持有之物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三十八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本章之罪準用之。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第三百三十九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一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乘未滿二十歲人之知慮淺薄或乘人之精神耗弱,使之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二條
: 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三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前四條之罪準用之。
第三百四十四條
: 乘他人急迫、輕率或無經驗,貸以金錢或其他物品,而取得與原本顯不相當之重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五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第三百四十六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恐嚇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七條
: 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第一項之罪,未經取贖而釋放被害人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四十八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強姦被害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
第三百四十九條
: 收受贓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為牙保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第三百五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一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
第三百五十二條
: 毀棄、損壞他人文書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三條
: 毀壞他人建築物、礦坑、船艦或致令不堪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五十四條
: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五條
: 意圖損害他人,以詐術使本人或第三人為財產上之處分,致生財產上之損害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六條
: 債務人於將受強制執行之際,意圖損害債權人之債權,而毀壞、處分或隱匿其財產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七條
: 第三百五十二條、第三百五十四條至第三百五十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43年
Category:中華民國刑法
|
中華民國刑法 (民國43年10月)
|
中華民國刑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第一條
: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第二條
: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但裁判前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 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 處罰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者,免其刑之執行。
第三條
: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機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第四條
: 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第五條
: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內亂罪。
: 二、外患罪。
: 三、偽造貨幣罪。
: 四、第二百零一條及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 五、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百一十六條及第二百一十八條之偽造文書印文罪。
: 六、鴉片罪。
: 七、第二百九十六條之妨害自由罪。
: 八、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第六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百三十四條之瀆職罪。
: 二、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脫逃罪。
: 三、第二百十三條之偽造文書罪。
: 四、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項之侵佔罪。
第七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第八條
: 前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之外國人準用之。
第九條
: 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外國已受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第十條
: 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
: 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 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
: 稱重傷者,謂左列傷害:
: 一、毀敗一目或二目之視能。
: 二、毀敗一耳或二耳之聽能。
: 三、毀敗語能、味能或嗅能。
: 四、毀敗一肢以上之機能。
: 五、毀敗生殖之機能。
: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第十一條
: 本法總則於其他法令有刑罰之規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令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章 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
: 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十三條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第十四條
: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第十五條
: 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
: 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
第十六條
: 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如自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有正當理由者,得免除其刑。
第十七條
: 因犯罪致發生一定之結果,而有加重其刑之規定者,如行為人不能預見其發生時,不適用之。
第十八條
: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十九條
: 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
: 精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條
: 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一條
: 依法令之行為,不罰。
: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不罰。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二條
: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
第二十三條
: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四條
: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 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第三章 未遂犯===
第二十五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
: 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二十六條
: 未遂犯之處罰,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但其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又無危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七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四章 共犯===
第二十八條
: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者,皆為正犯。
第二十九條
: 教唆他人犯罪者,為教唆犯。
: 教唆犯,依其所教唆之罪處罰之。
: 被教唆人雖未至犯罪,教唆犯仍以未遂犯論。但以所教唆之罪有處罰未遂犯之規定者,為限。
第三十條
: 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 從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第三十一條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罪,其共同實施或教唆,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以共犯論。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
===第五章 刑===
第三十二條
: 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第三十三條
: 主刑之種類如左:
: 一、死刑。
: 二、無期徒刑。
: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
: 四、拘役:一日以上、二月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四個月。
: 五、罰金:一元以上。
第三十四條
: 從刑之種類如左:
: 一、褫奪公權。
: 二、沒收。
第三十五條
: 主刑之重輕,依第三十三條規定之次序定之。
: 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
: 除前二項規定外,刑之重輕,參酌前二項標準定之;不能依前二項標準定之者,依犯罪情節定之。
第三十六條
: 褫奪公權者,褫奪左列資格:
: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
: 二、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 三、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
第三十七條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 宣告六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第三十八條
: 左列之物沒收之:
: 一、違禁物。
: 二、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預備之物。
: 三、因犯罪所得之物。
: 前項第一款之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之物,以屬於犯人者為限,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三十九條
: 免除其刑者,仍得專科沒收。
第四十條
: 沒收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
第四十一條
: 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因身體、教育、職業或家庭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得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易科罰金。
第四十二條
: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兩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
: 易服勞役,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六個月。
: 罰金總額折算逾六個月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六個月之日數比例折算。
: 科罰金之裁判,應依前二項之規定,載明折算一日之額數。
: 易服勞役不滿一日之零數,不算。
: 易服勞役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所定之標準折算,扣除勞役之日期。
第四十三條
: 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
第四十四條
: 易科罰金、易服勞役或易以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以已執行論。
第四十五條
: 刑期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裁判雖經確定,其尚未受拘禁之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四十六條
: 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四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
===第六章 累犯===
第四十七條
: 受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或受無期徒期或有期徒刑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
第四十八條
: 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者,依前條之規定更定其刑。但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發覺者,不在此限。
第四十九條
: 累犯之規定,於前所犯罪依軍法或於外國法院受裁判者,不適用之。
===第七章 數罪併罰===
第五十條
: 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第五十一條
: 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依左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
: 一、宣告多數死刑者,執行其一。
: 二、宣告之最重刑為死刑者,不執行他刑。但從刑不在此限。
: 三、宣告多數無期徒刑者,執行其一。
: 四、宣告之最重刑為無期徒刑者,不執行他刑。但罰金及從刑不在此限。
: 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二十年。
: 六、宣告多數拘役者,比照前款定其刑期。但不得逾四個月。
: 七、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
: 八、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
: 九、宣告多數沒收者,併執行之。
: 十、依第五款至第九款所定之刑,併執行之。
第五十二條
: 數罪併罰,於裁判確定後,發覺未經裁判之餘罪者,就餘罪處斷。
第五十三條
: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第五十四條
: 數罪併罰,已經處斷,如各罪中有受赦免者,餘罪仍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僅餘一罪者,依其宣告之刑執行。
第五十五條
: 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或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從一重處斷。
第五十六條
: 連續數行為而犯同一之罪名者,以一罪論。但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
第五十七條
: 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左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
: 一、犯罪之動機。
: 二、犯罪之目的。
: 三、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 四、犯罪之手段。
: 五、犯人之生活狀況。
: 六、犯人之品行。
: 七、犯人之智識程度。
: 八、犯人與被害人平日之關係。
: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 十、犯罪後之態度。
第五十八條
: 科罰金時,除依前條規定外,並應審酌犯人之資力及因犯罪所得之利益,如所得之利益超過罰金最多額時,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加重。
第五十九條
: 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條
: 依法律加重或減輕者,仍得依前條之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一條
: 犯左列各罪之一,情節輕微,顯可憫恕,認為依第五十九條規定減輕其刑仍嫌過重者,得免除其刑:
: 一、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但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項及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罪,不在此限。
: 二、犯第三百二十條之竊盜罪。
: 三、犯第三百三十五條之侵佔罪。
: 四、犯第三百三十九條之詐欺罪。
: 五、犯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
第六十二條
: 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減輕其刑。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六十三條
: 未滿十八歲人或滿八十歲人犯罪者,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減輕其刑。
: 未滿十八歲人犯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項之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六十四條
: 死刑不得加重。
: 死刑減輕者,為無期徒刑,或為十五年以下、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五條
: 無期徒刑不得加重。
: 無期徒刑減輕者,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六條
: 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
第六十七條
: 有期徒刑加減者,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同加減之。
第六十八條
: 拘役或罰金加減者,僅加減其最高度。
第六十九條
: 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加減時併加減之。
第七十條
: 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第七十一條
: 刑有加重及減輕者,先加後減。
: 有二種以上之減輕者,先依較少之數減輕之。
第七十二條
: 因刑之加重、減輕,而有不滿一日之時間或不滿一元之額數者,不算。
第七十三條
: 酌量減輕其刑者,準用減輕其刑之規定。
===第九章 緩刑===
第七十四條
: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認為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一、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前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第七十五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撤銷其宣告:
: 一、緩刑期內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緩刑前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七十六條
: 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其刑之宣告,失其效力。
===第十章 假釋===
第七十七條
: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十年後,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後,由監獄長官呈司法行政最高官署,得許假釋出獄。但有期徒刑之執行未滿一年者,不在此限。
第七十八條
: 假釋中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撤銷其假釋。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 假釋撤銷後,其出獄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七十九條
: 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十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
: 假釋中因他罪受刑之執行者,其執行之期間,不算入假釋期內。
===第十一章 時效===
第八十條
: 追訴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二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三年。
: 五、拘役或罰金者,一年。
: 前項期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
第八十一條
: 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依本刑之最高度計算。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依最重主刑或最重主刑之最高度計算。
第八十二條
: 本刑應加重或減輕者,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仍依本刑計算。
第八十三條
: 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之程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巳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八十四條
: 行刑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三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五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七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五、拘役、罰金或專科沒收者,三年。
: 前項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第八十五條
: 行刑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不能開始或繼續執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四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
第八十六條
: 因未滿十四歲而不罰者,得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 因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但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者,得於執行前為之。
: 感化教育期間為三年以下。
: 第二項但書情形,依感化教育之執行,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七條
: 因心神喪失而不罰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因精神耗弱或瘖啞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前二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八十八條
: 犯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下。
: 依禁戒處分之執行,法院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九條
: 因酗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個月以下。
第九十條
: 有犯罪之習慣或以犯罪為常業或因遊蕩或懶惰成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九十一條
: 犯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強制治療。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至治癒時為止。
第九十二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之處分,按其情形,得以保護管束代之。
: 前項保護管束期間,為三年以下,其不能收效者,得隨時撤銷之,仍執行原處分。
第九十三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內,得付保護管束。
: 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 前二項情形,違反保護管束規則情節重大者,得撤銷緩刑之宣告或假釋。
第九十四條
: 保護管束,交由警察官署、自治團體、慈善團體、本人之最近親屬或其他適當之人行之。
第九十五條
: 外國人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逐出境。
第九十六條
: 保安處分,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因假釋或於刑之赦免後,付保安處分者,不在此限。
第九十七條
: 依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及第九十二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期間未終了前,認為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如認為有延長之必要者,法院得就法定期間之範圍內,酌量延長之。
第九十八條
: 依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第八十九條及第九十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認為無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第九十九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一條之保安處分,自應執行之日起經過三年未執行者,非得法院許可不得執行之。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內亂罪===
第一百條
: 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一條
: 以暴動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二條
: 犯第一百條第二項或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章 外患罪===
第一百零三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該國或他國對於中華民國開戰端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四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中華民國領域屬於該國或他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五條
: 中華民國人民在敵軍執役,或與敵國械抗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以軍事上之利益供敵國,或以軍事上之不利益害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七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將軍隊交付敵國,或將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與供中華民國軍用之軍械、彈藥、錢糧及其他軍需品,或橋樑、鐵路、車輛、電線、電機、電局及其他供轉運之器物,交付敵國或毀壞或致令不堪用者。
: 二、代敵國招募軍隊,或煽惑軍人使其降敵者。
: 三、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
: 四、以關於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軍略之秘密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洩漏或交付於敵國者。
: 五、為敵國之間諜,或幫助敵國之間諜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八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不履行供給軍需之契約或不照契約履行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零九條
: 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洩漏或交付前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於外國或其派遣之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條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知悉或持有前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因過失而洩漏或交付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一條
: 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二條
: 意圖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未受允准而入要塞、軍港、軍艦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留滯其內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三條
: 應經政府允許之事項,未受允許,私與外國政府或其派遣之人為約定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四條
: 受政府之委任,處理對於外國政府之事務,而違背其委任,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 偽造、變造、毀棄或隱匿可以證明中華民國對於外國所享權利之文書、圖畫或其他證據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第一百一十六條
: 對於友邦元首或派至中華民國之外國代表,犯故意傷害罪、妨害自由罪或妨害名譽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第一百一十七條
: 於外國交戰之際,違背政府局外中立之命令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八條
: 意圖侮辱外國,而公然損毀、除去或汙辱外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九條
: 第一百一十六條之妨害名譽罪及第一百一十八條之罪,須外國政府之請求乃論。
===第四章 瀆職罪===
第一百二十條
: 公務員不盡其應盡之責,而委棄守地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一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二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因而為違背職務之行為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務員或仲裁人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但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得減輕其刑。
: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三條
: 於未為公務員或仲裁人時,預以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於為公務員或仲裁人後履行者,以公務員或仲裁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論。
第一百二十四條
: 有審判職務之公務員或仲裁人,為枉法之裁判或仲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五條
: 有追訴或處罰犯罪職務之公務員,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濫用職權為逮捕或羈押者。
: 二、意圖取供而施強暴、脅迫者。
: 三、明知為無罪之人而使其受追訴或處罰,或明知為有罪之人而無故不使其受追訴或處罰者。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六條
: 有管收、解送或拘禁人犯職務之公務員,對於人犯施以凌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七條
: 有執行刑罰職務之公務員,違法執行或不執行刑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而執行不應執行之刑罰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二十八條
: 公務員對於訴訟事件,明知不應受理而受理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九條
: 公務員對於租稅或其他入款,明知不應徵收而徵收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發給之款項、物品,明知應發給而抑留不發或剋扣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條
: 公務員廢弛職務釀成災害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一條
: 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直接或間接圖利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得之利益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三十二條
: 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而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三條
: 在郵務或電報機關執行職務之公務員,開拆或隱匿投寄之郵件或電報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四條
: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以故意犯本章以外各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因公務員之身分已特別規定其刑者,不在此限。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第一百三十五條
: 對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施強暴脅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使公務員執行一定之職務或妨害其依法執行一定之職務或使公務員辭職而施強暴脅迫者亦同。
: 犯前二項之罪,因而致公務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六條
: 公然聚眾犯前條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公務員於死或重傷者,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之人,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處斷。
第一百三十七條
: 對於依考試法舉行之考試,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其發生不正確之結果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八條
: 毀棄、損壞或隱匿公務員職務上掌管或委託第三人掌管之文書、圖畫、物品或致令不堪用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九條
: 損壞、除去或汙穢公務員所施之封印或查封之標示或為違背其效力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條
: 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當場侮辱或對於其依法執行之職務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署公然侮辱者亦同。
第一百四十一條
: 意圖侮辱公務員或公署,而損壞、除去或汙穢實貼公共場所之文告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第一百四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他人自由行使法定之政治上選舉或其他投票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三條
: 有投票權之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許以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四十四條
: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五條
: 以生計上之利害,誘惑投票人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四十六條
: 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確之結果或變造投票之結果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七條
: 妨害或擾亂投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八條
: 於無記名之投票,剌探票載之內容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第一百四十九條
: 公然聚眾,意圖為強暴脅迫,已受該管公務員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者,在場助勢之人,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條
: 公然聚眾,施強暴、脅迫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一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財產之事恐嚇公眾,致生危害於公安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阻止或擾亂合法之集會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三條
: 以文字、圖畫演說或他法,公然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一、煽惑他人犯罪者。
: 二、煽惑他人違背法令,或抗拒合法之命令者。
第一百五十四條
: 參與以犯罪為宗旨之結社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五十五條
: 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六條
: 未受允准,招集軍隊、發給軍需或率帶軍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七條
: 意圖漁利,挑唆或包攬他人訴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五十八條
: 冒充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冒充外國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亦同。
第一百五十九條
: 公然冒用公務員服飾、徽章或官銜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條
: 意圖侮辱中華民國,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中華民國之國徽、國旗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侮辱創立中華民國之孫先生,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其遺像者亦同。
===第八章 脫逃罪===
第一百六十一條
: 依法逮捕、拘禁之人脫逃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六十二條
: 縱放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犯第一項之便利脫逃罪者,得減輕其刑。
第一百六十三條
: 公務員縱放職務上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致前項之人脫逃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
第一百六十四條
: 藏匿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犯前項之罪而頂替者亦同。
第一百六十五條
: 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六條
: 犯前條之罪,於他人刑事被告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六十七條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圖利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而犯第一百六十四條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第一百六十八條
: 於執行審判職務之公署審判時或於檢察官偵查時,證人、鑑定人、通譯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六十九條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而偽造、變造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條
: 意圖陷害直系血親尊親屬,而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百七十一條
: 未指定犯人,而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犯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未指定犯人,而偽造、變造犯罪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犯罪證據,致開始刑事訴訟程式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二條
: 犯第一百六十八條至第一百七十一條之罪,於所虛偽陳述或所誣告之案件,裁判或懲戒處分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
第一百七十三條
: 放火燒燬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四條
: 放火燒燬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五條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六條
: 故意或因過失,以火藥、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爆裂物,炸燬前三條之物者,準用各該條放火、失火之規定。
第一百七十七條
: 漏逸或間隔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氣體,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七十八條
: 決水浸害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或火車、電車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九條
: 決水浸害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或礦坑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條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一條
: 決潰隄防、破壞水閘或損壞自來水池,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二條
: 於火災、水災之際,隱匿或損壞防禦之器械或以他法妨害救火、防水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三條
: 傾覆或破壞現有人所在之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四條
: 損壞軌道、燈塔、標識或以他法致生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往來之危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前項之舟、車、航空機傾覆或破壞者,依前條第一項之規定處斷。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五條
: 損壞或壅塞陸路、水路、橋樑或其他公眾往來之裝置或以他法致生往來之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六條
: 未受允准,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而無正當理由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七條
: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八條
: 妨害鐵路、郵務、電報、電話或供公眾之用水、電氣、煤氣事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九條
: 損壞礦坑、工廠或其他相類之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裝置,致生危險於他人生命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條
: 投放毒物或混入妨害衛生物品於供公眾所飲之水源、水道或自來水池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一條
: 製造、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妨害衛生之飲食物品或其他物品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二條
: 違背關於預防傳染病所公佈之檢查或進口之法令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暴露有傳染病菌之屍體,或以他法散佈病菌,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三條
: 承攬工程人或監工人,於營造或拆卸建築物時,違背建築術成規,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四條
: 於災害之際,關於與公務員或慈善團體締結供給糧食或其他必需品之契約,而不履行或不照契約履行,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
第一百九十五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六條
: 行使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減損通用貨幣之分量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八條
: 行使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一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九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減損通用貨幣分量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條
: 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第二百零一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二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郵票或印花稅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郵票或印花稅票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塗抹郵票或印花稅票上之登出符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三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船票、火車、電車票或其他往來客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四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五條
: 偽造、變造之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第二百零六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製造違背定程之度量衡,或變更度量衡之定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販賣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八條
: 行使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關於其業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九條
: 違背定程之度量衡,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二百一十條
: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一條
: 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二條
: 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三條
: 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四條
: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五條
: 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六條
: 行使第二百一十條至第二百一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一十七條
: 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八條
: 偽造公印或公印文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公印或公文印,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九條
: 偽造之印章、印文或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二十條
: 在紙上或物品上之文字、符號,依習慣或特約,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關於本章之罪,以文書論。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
第二百二十一條
: 對於婦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為強姦罪,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姦淫未滿十四歲之女子,以強姦論。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二條
: 二人以上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而共同輪姦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三條
: 犯強姦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第二百二十四條
: 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第二百二十五條
: 對於婦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男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六條
: 犯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二十四條或第二百二十五條之罪,因而致被害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被害人羞忿自殺或意圖自殺而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七條
: 姦淫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女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八條
: 對於因親屬、監護、教養、救濟、公務或業務關係服從自己監督之人,利用權勢而姦淫或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九條
: 以詐術使婦女誤信為自己配偶而聽從其姦淫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三十條
: 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相和姦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一條
: 意圖營利,引誘或容留良家婦女與他人姦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使人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 以犯前二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三十二條
: 對於第二百二十八條所定服從自己監督之人,或夫對於妻,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三條
: 引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條
: 公然為猥褻之行為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五條
: 散佈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及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之文字、圖畫及其他物品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六條
: 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第二百三十七條
: 有配偶而重為婚姻或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婚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八條
: 以詐術締結無效或得撤銷之婚姻,因而致婚姻無效之裁判或撤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九條
: 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姦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條
: 和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和誘有配偶之人脫離家庭者,亦同。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一條
: 略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和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以略誘論。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二條
: 移送前二條之被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三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第二百四十條或第二百四十一條之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四條
: 犯第二百四十條至第二百四十三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二百四十五條
: 第二百三十八條、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及第二百四十條第二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配偶縱容或宥恕者,不得告訴。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第二百四十六條
: 對於壇廟、寺觀、教堂、墳墓或公眾紀念處所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妨害喪、葬、祭禮、說教、禮拜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七條
: 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八條
: 發掘墳墓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九條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五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四十七條至第二百四十九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
第二百五十一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一、妨害販運穀類及其他公共所需之飲食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二、妨害販運種子、肥料、原料及其他農業、工業所需之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二條
: 意圖加損害於他人而妨害其農事上之水利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三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偽造或仿造已登記之商標、商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四條
: 明知為偽造或仿造之商標、商號之貨物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處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五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就商品之原產國或品質,為虛偽之標記或其他表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明知為前項商品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亦同。
===第二十章 鴉片罪===
第二百五十六條
: 製造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製造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他化合質料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七條
: 販賣或運輸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販賣或運輸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自外國輸入前二項之物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八條
: 製造、販賣或運輸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九條
: 意圖營利,為人施打嗎啡或以館舍供人吸食鴉片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條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栽種罌粟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販賣或運輸罌粟種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一條
: 公務員利用權力強迫他人犯前條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二百六十二條
: 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三條
: 意圖供犯本章各罪之用,而持有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四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六十五條
: 犯本章各條之罪者,其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種子,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
第二百六十六條
: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但以供人暫時娛樂之物為賭者,不在此限。
: 當場賭博之器具與在賭檯或兌換籌碼處之財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六十七條
: 以賭博為常業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八條
: 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或聚眾賭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九條
: 意圖營利,辦理有獎儲蓄或未經政府允准而發行彩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經營前項有獎儲蓄或為買賣前項彩票之媒介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七十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
第二百七十一條
: 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二條
: 殺直系血親尊親屬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三條
: 當場激於義憤而殺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四條
: 母於生產時或甫生產後殺其子女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五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謀為同死而犯第一項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二百七十六條
: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
第二百七十七條
: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八條
: 使人受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九條
: 當場激於義憤犯前二條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但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七十七條或第二百七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八十一條
: 施強暴於直系血親尊親屬未成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二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傷,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傷害之,成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致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三條
: 聚眾鬥毆致人於死或重傷者,在場助勢而非出於正當防衛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下手實施傷害者,仍依傷害各條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八十四條
: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五條
: 明知自己有花柳病或麻瘋,隱瞞而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致傳染於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六條
: 對於未滿十六歲之男女,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致妨害其身體之自然發育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七條
: 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二百八十四條及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須告訴乃論。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
第二百八十八條
: 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懷胎婦女聽從他人墮胎者亦同。
: 因疾病或其他防止生命上危險之必要,而犯前二項之罪者,免除其刑。
第二百八十九條
: 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條
: 意圖營利而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九十一條
: 未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未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二條
: 以文字、圖畫或他法,公然介紹墮胎之方法或物品,或公然介紹自己或他人為墮胎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
第二百九十三條
: 遺棄無自救力之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四條
: 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五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
第二百九十六條
: 使人為奴隸或使人居於類似奴隸之不自由地位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七條
: 意圖營利,以詐術使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八條
: 意圖使婦女與自己或他人結婚而略誘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婦女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略誘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九條
: 移送前條被略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略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略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一條
: 犯第二百九十八條至第三百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零二條
: 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三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零四條
: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五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六條
: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第三百零七條
: 不依法令搜尋他人身體、住宅、建築物、舟、車或航空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八條
: 第二百九十八條及第三百零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罪,其告訴以不違反被略誘人之意思為限。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零九條
: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條
: 意圖散佈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散佈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一十一條
: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 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
: 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
: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第三百一十二條
: 對於已死之人公然侮辱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已死之人犯誹謗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三條
: 散佈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四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
第三百一十五條
: 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封緘信函或其他封緘文書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六條
: 醫師、藥師、藥商、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職務之人,無故洩漏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之他人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七條
: 依法令或契約有守因業務知悉或持有工商秘密之義務而無故洩漏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
: 公務員或曾任公務員之人,無故洩漏因職務知悉或持有他人之工商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九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
第三百二十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項之規定處斷。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一條
: 犯竊盜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於夜間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者。
: 二、毀越門扇、牆垣或其他安全裝置而犯之者。
: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者。
: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者。
: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者。
: 六、在車站或埠頭而犯之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二條
: 以犯竊盜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三條
: 電氣,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
第三百二十四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 前項親屬或其他五親等內血親或三親等內姻親之間,犯本章之罪者,須告訴乃論。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第三百二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搶奪他人之動產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六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七條
: 以犯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八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犯強盜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致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強盜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二十九條
: 竊盜或搶奪,因防護贓物、脫免逮捕或湮滅罪證、而當場施以強暴、脅迫者,以強盜論。
第三百三十條
: 犯強盜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一條
: 以犯強盜罪為常業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二條
: 犯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百三十三條
: 未受交戰國之允准或不屬於各國之海軍,而駕駛船艦,意圖施強暴、脅迫於他船或他船之人或物者,為海盜罪,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船員或乘客意圖掠奪財物,施強暴、脅迫於其他船員或乘客,而駕駛或指揮船艦者,以海盜論。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致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四條
: 犯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十一章 侵佔罪===
第三百三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六條
: 對於公務上或因公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業務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七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遺失物、漂流物或其他離本人所持有之物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三十八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本章之罪準用之。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第三百三十九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一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乘未滿二十歲人之知慮淺薄或乘人之精神耗弱,使之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二條
: 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三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前四條之罪準用之。
第三百四十四條
: 乘他人急迫、輕率或無經驗,貸以金錢或其他物品,而取得與原本顯不相當之重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五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第三百四十六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恐嚇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七條
: 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第一項之罪,未經取贖而釋放被害人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四十八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強姦被害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
第三百四十九條
: 收受贓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為牙保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第三百五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一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
第三百五十二條
: 毀棄、損壞他人文書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三條
: 毀壞他人建築物、礦坑、船艦或致令不堪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五十四條
: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五條
: 意圖損害他人,以詐術使本人或第三人為財產上之處分,致生財產上之損害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六條
: 債務人於將受強制執行之際,意圖損害債權人之債權,而毀壞、處分或隱匿其財產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七條
: 第三百五十二條、第三百五十四條至第三百五十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43年
Category:中華民國刑法
|
中華民國刑法 (民國58年)
|
中華民國刑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第一條
: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第二條
: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但裁判前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 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 處罰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者,免其刑之執行。
第三條
: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機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第四條
: 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第五條
: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內亂罪。
: 二、外患罪。
: 三、偽造貨幣罪。
: 四、第二百零一條及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 五、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百一十六條及第二百一十八條之偽造文書印文罪。
: 六、鴉片罪。
: 七、第二百九十六條之妨害自由罪。
: 八、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第六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百三十四條之瀆職罪。
: 二、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脫逃罪。
: 三、第二百十三條之偽造文書罪。
: 四、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項之侵佔罪。
第七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第八條
: 前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之外國人準用之。
第九條
: 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外國已受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第十條
: 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
: 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 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
: 稱重傷者,謂左列傷害:
: 一、毀敗一目或二目之視能。
: 二、毀敗一耳或二耳之聽能。
: 三、毀敗語能、味能或嗅能。
: 四、毀敗一肢以上之機能。
: 五、毀敗生殖之機能。
: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第十一條
: 本法總則於其他法令有刑罰之規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令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章 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
: 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十三條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第十四條
: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第十五條
: 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
: 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
第十六條
: 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如自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有正當理由者,得免除其刑。
第十七條
: 因犯罪致發生一定之結果,而有加重其刑之規定者,如行為人不能預見其發生時,不適用之。
第十八條
: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十九條
: 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
: 精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條
: 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一條
: 依法令之行為,不罰。
: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不罰。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二條
: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
第二十三條
: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四條
: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 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第三章 未遂犯===
第二十五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
: 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二十六條
: 未遂犯之處罰,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但其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又無危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七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四章 共犯===
第二十八條
: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者,皆為正犯。
第二十九條
: 教唆他人犯罪者,為教唆犯。
: 教唆犯,依其所教唆之罪處罰之。
: 被教唆人雖未至犯罪,教唆犯仍以未遂犯論。但以所教唆之罪有處罰未遂犯之規定者,為限。
第三十條
: 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 從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第三十一條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罪,其共同實施或教唆,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以共犯論。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
===第五章 刑===
第三十二條
: 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第三十三條
: 主刑之種類如左:
: 一、死刑。
: 二、無期徒刑。
: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
: 四、拘役:一日以上、二月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四個月。
: 五、罰金:一元以上。
第三十四條
: 從刑之種類如左:
: 一、褫奪公權。
: 二、沒收。
第三十五條
: 主刑之重輕,依第三十三條規定之次序定之。
: 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
: 除前二項規定外,刑之重輕,參酌前二項標準定之;不能依前二項標準定之者,依犯罪情節定之。
第三十六條
: 褫奪公權者,褫奪左列資格:
: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
: 二、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 三、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
第三十七條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 宣告六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第三十八條
: 左列之物沒收之:
: 一、違禁物。
: 二、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預備之物。
: 三、因犯罪所得之物。
: 前項第一款之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之物,以屬於犯人者為限,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三十九條
: 免除其刑者,仍得專科沒收。
第四十條
: 沒收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
第四十一條
: 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因身體、教育、職業或家庭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得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易科罰金。
第四十二條
: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兩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
: 易服勞役,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六個月。
: 罰金總額折算逾六個月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六個月之日數比例折算。
: 科罰金之裁判,應依前二項之規定,載明折算一日之額數。
: 易服勞役不滿一日之零數,不算。
: 易服勞役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所定之標準折算,扣除勞役之日期。
第四十三條
: 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
第四十四條
: 易科罰金、易服勞役或易以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以已執行論。
第四十五條
: 刑期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裁判雖經確定,其尚未受拘禁之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四十六條
: 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四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
===第六章 累犯===
第四十七條
: 受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或受無期徒期或有期徒刑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
第四十八條
: 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者,依前條之規定更定其刑。但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發覺者,不在此限。
第四十九條
: 累犯之規定,於前所犯罪依軍法或於外國法院受裁判者,不適用之。
===第七章 數罪併罰===
第五十條
: 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第五十一條
: 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依左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
: 一、宣告多數死刑者,執行其一。
: 二、宣告之最重刑為死刑者,不執行他刑。但從刑不在此限。
: 三、宣告多數無期徒刑者,執行其一。
: 四、宣告之最重刑為無期徒刑者,不執行他刑。但罰金及從刑不在此限。
: 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二十年。
: 六、宣告多數拘役者,比照前款定其刑期。但不得逾四個月。
: 七、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
: 八、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
: 九、宣告多數沒收者,併執行之。
: 十、依第五款至第九款所定之刑,併執行之。
第五十二條
: 數罪併罰,於裁判確定後,發覺未經裁判之餘罪者,就餘罪處斷。
第五十三條
: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第五十四條
: 數罪併罰,已經處斷,如各罪中有受赦免者,餘罪仍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僅餘一罪者,依其宣告之刑執行。
第五十五條
: 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或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從一重處斷。
第五十六條
: 連續數行為而犯同一之罪名者,以一罪論。但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
第五十七條
: 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左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
: 一、犯罪之動機。
: 二、犯罪之目的。
: 三、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 四、犯罪之手段。
: 五、犯人之生活狀況。
: 六、犯人之品行。
: 七、犯人之智識程度。
: 八、犯人與被害人平日之關係。
: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 十、犯罪後之態度。
第五十八條
: 科罰金時,除依前條規定外,並應審酌犯人之資力及因犯罪所得之利益,如所得之利益超過罰金最多額時,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加重。
第五十九條
: 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條
: 依法律加重或減輕者,仍得依前條之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一條
: 犯左列各罪之一,情節輕微,顯可憫恕,認為依第五十九條規定減輕其刑仍嫌過重者,得免除其刑:
: 一、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但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項及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罪,不在此限。
: 二、犯第三百二十條之竊盜罪。
: 三、犯第三百三十五條之侵佔罪。
: 四、犯第三百三十九條之詐欺罪。
: 五、犯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
第六十二條
: 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減輕其刑。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六十三條
: 未滿十八歲人或滿八十歲人犯罪者,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減輕其刑。
: 未滿十八歲人犯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項之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六十四條
: 死刑不得加重。
: 死刑減輕者,為無期徒刑,或為十五年以下、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五條
: 無期徒刑不得加重。
: 無期徒刑減輕者,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六條
: 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
第六十七條
: 有期徒刑加減者,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同加減之。
第六十八條
: 拘役或罰金加減者,僅加減其最高度。
第六十九條
: 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加減時併加減之。
第七十條
: 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第七十一條
: 刑有加重及減輕者,先加後減。
: 有二種以上之減輕者,先依較少之數減輕之。
第七十二條
: 因刑之加重、減輕,而有不滿一日之時間或不滿一元之額數者,不算。
第七十三條
: 酌量減輕其刑者,準用減輕其刑之規定。
===第九章 緩刑===
第七十四條
: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認為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一、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前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第七十五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撤銷其宣告:
: 一、緩刑期內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緩刑前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七十六條
: 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其刑之宣告,失其效力。
===第十章 假釋===
第七十七條
: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十年後,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後,由監獄長官呈司法行政最高官署,得許假釋出獄。但有期徒刑之執行未滿一年者,不在此限。
第七十八條
: 假釋中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撤銷其假釋。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 假釋撤銷後,其出獄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七十九條
: 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十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
: 假釋中因他罪受刑之執行者,其執行之期間,不算入假釋期內。
===第十一章 時效===
第八十條
: 追訴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二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三年。
: 五、拘役或罰金者,一年。
: 前項期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
第八十一條
: 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依本刑之最高度計算。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依最重主刑或最重主刑之最高度計算。
第八十二條
: 本刑應加重或減輕者,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仍依本刑計算。
第八十三條
: 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之程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巳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八十四條
: 行刑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三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五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七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五、拘役、罰金或專科沒收者,三年。
: 前項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第八十五條
: 行刑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不能開始或繼續執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四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
第八十六條
: 因未滿十四歲而不罰者,得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 因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但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者,得於執行前為之。
: 感化教育期間為三年以下。
: 第二項但書情形,依感化教育之執行,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七條
: 因心神喪失而不罰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因精神耗弱或瘖啞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前二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八十八條
: 犯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下。
: 依禁戒處分之執行,法院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九條
: 因酗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個月以下。
第九十條
: 有犯罪之習慣或以犯罪為常業或因遊蕩或懶惰成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九十一條
: 犯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強制治療。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至治癒時為止。
第九十二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之處分,按其情形,得以保護管束代之。
: 前項保護管束期間,為三年以下,其不能收效者,得隨時撤銷之,仍執行原處分。
第九十三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內,得付保護管束。
: 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 前二項情形,違反保護管束規則情節重大者,得撤銷緩刑之宣告或假釋。
第九十四條
: 保護管束,交由警察官署、自治團體、慈善團體、本人之最近親屬或其他適當之人行之。
第九十五條
: 外國人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逐出境。
第九十六條
: 保安處分,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因假釋或於刑之赦免後,付保安處分者,不在此限。
第九十七條
: 依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及第九十二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期間未終了前,認為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如認為有延長之必要者,法院得就法定期間之範圍內,酌量延長之。
第九十八條
: 依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第八十九條及第九十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認為無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第九十九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一條之保安處分,自應執行之日起經過三年未執行者,非得法院許可不得執行之。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內亂罪===
第一百條
: 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一條
: 以暴動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二條
: 犯第一百條第二項或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章 外患罪===
第一百零三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該國或他國對於中華民國開戰端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四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中華民國領域屬於該國或他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五條
: 中華民國人民在敵軍執役,或與敵國械抗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以軍事上之利益供敵國,或以軍事上之不利益害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七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將軍隊交付敵國,或將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與供中華民國軍用之軍械、彈藥、錢糧及其他軍需品,或橋樑、鐵路、車輛、電線、電機、電局及其他供轉運之器物,交付敵國或毀壞或致令不堪用者。
: 二、代敵國招募軍隊,或煽惑軍人使其降敵者。
: 三、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
: 四、以關於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軍略之秘密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洩漏或交付於敵國者。
: 五、為敵國之間諜,或幫助敵國之間諜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八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不履行供給軍需之契約或不照契約履行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零九條
: 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洩漏或交付前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於外國或其派遣之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條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知悉或持有前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因過失而洩漏或交付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一條
: 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二條
: 意圖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未受允准而入要塞、軍港、軍艦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留滯其內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三條
: 應經政府允許之事項,未受允許,私與外國政府或其派遣之人為約定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四條
: 受政府之委任,處理對於外國政府之事務,而違背其委任,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 偽造、變造、毀棄或隱匿可以證明中華民國對於外國所享權利之文書、圖畫或其他證據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第一百一十六條
: 對於友邦元首或派至中華民國之外國代表,犯故意傷害罪、妨害自由罪或妨害名譽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第一百一十七條
: 於外國交戰之際,違背政府局外中立之命令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八條
: 意圖侮辱外國,而公然損毀、除去或汙辱外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九條
: 第一百一十六條之妨害名譽罪及第一百一十八條之罪,須外國政府之請求乃論。
===第四章 瀆職罪===
第一百二十條
: 公務員不盡其應盡之責,而委棄守地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一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二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因而為違背職務之行為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務員或仲裁人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但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得減輕其刑。
: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三條
: 於未為公務員或仲裁人時,預以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於為公務員或仲裁人後履行者,以公務員或仲裁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論。
第一百二十四條
: 有審判職務之公務員或仲裁人,為枉法之裁判或仲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五條
: 有追訴或處罰犯罪職務之公務員,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濫用職權為逮捕或羈押者。
: 二、意圖取供而施強暴、脅迫者。
: 三、明知為無罪之人而使其受追訴或處罰,或明知為有罪之人而無故不使其受追訴或處罰者。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六條
: 有管收、解送或拘禁人犯職務之公務員,對於人犯施以凌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七條
: 有執行刑罰職務之公務員,違法執行或不執行刑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而執行不應執行之刑罰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二十八條
: 公務員對於訴訟事件,明知不應受理而受理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九條
: 公務員對於租稅或其他入款,明知不應徵收而徵收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發給之款項、物品,明知應發給而抑留不發或剋扣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條
: 公務員廢弛職務釀成災害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一條
: 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直接或間接圖利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得之利益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三十二條
: 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而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三條
: 在郵務或電報機關執行職務之公務員,開拆或隱匿投寄之郵件或電報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四條
: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以故意犯本章以外各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因公務員之身分已特別規定其刑者,不在此限。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第一百三十五條
: 對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施強暴脅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使公務員執行一定之職務或妨害其依法執行一定之職務或使公務員辭職而施強暴脅迫者亦同。
: 犯前二項之罪,因而致公務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六條
: 公然聚眾犯前條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公務員於死或重傷者,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之人,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處斷。
第一百三十七條
: 對於依考試法舉行之考試,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其發生不正確之結果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八條
: 毀棄、損壞或隱匿公務員職務上掌管或委託第三人掌管之文書、圖畫、物品或致令不堪用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九條
: 損壞、除去或汙穢公務員所施之封印或查封之標示或為違背其效力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條
: 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當場侮辱或對於其依法執行之職務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署公然侮辱者亦同。
第一百四十一條
: 意圖侮辱公務員或公署,而損壞、除去或汙穢實貼公共場所之文告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第一百四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他人自由行使法定之政治上選舉或其他投票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三條
: 有投票權之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許以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四十四條
: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五條
: 以生計上之利害,誘惑投票人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四十六條
: 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確之結果或變造投票之結果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七條
: 妨害或擾亂投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八條
: 於無記名之投票,剌探票載之內容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第一百四十九條
: 公然聚眾,意圖為強暴脅迫,已受該管公務員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者,在場助勢之人,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條
: 公然聚眾,施強暴、脅迫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一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財產之事恐嚇公眾,致生危害於公安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阻止或擾亂合法之集會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三條
: 以文字、圖畫演說或他法,公然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一、煽惑他人犯罪者。
: 二、煽惑他人違背法令,或抗拒合法之命令者。
第一百五十四條
: 參與以犯罪為宗旨之結社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五十五條
: 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六條
: 未受允准,招集軍隊、發給軍需或率帶軍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七條
: 意圖漁利,挑唆或包攬他人訴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五十八條
: 冒充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冒充外國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亦同。
第一百五十九條
: 公然冒用公務員服飾、徽章或官銜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條
: 意圖侮辱中華民國,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中華民國之國徽、國旗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侮辱創立中華民國之孫先生,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其遺像者亦同。
===第八章 脫逃罪===
第一百六十一條
: 依法逮捕、拘禁之人脫逃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六十二條
: 縱放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犯第一項之便利脫逃罪者,得減輕其刑。
第一百六十三條
: 公務員縱放職務上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致前項之人脫逃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
第一百六十四條
: 藏匿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犯前項之罪而頂替者亦同。
第一百六十五條
: 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六條
: 犯前條之罪,於他人刑事被告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六十七條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圖利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而犯第一百六十四條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第一百六十八條
: 於執行審判職務之公署審判時或於檢察官偵查時,證人、鑑定人、通譯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六十九條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而偽造、變造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條
: 意圖陷害直系血親尊親屬,而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百七十一條
: 未指定犯人,而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犯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未指定犯人,而偽造、變造犯罪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犯罪證據,致開始刑事訴訟程式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二條
: 犯第一百六十八條至第一百七十一條之罪,於所虛偽陳述或所誣告之案件,裁判或懲戒處分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
第一百七十三條
: 放火燒燬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四條
: 放火燒燬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五條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六條
: 故意或因過失,以火藥、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爆裂物,炸燬前三條之物者,準用各該條放火、失火之規定。
第一百七十七條
: 漏逸或間隔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氣體,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七十八條
: 決水浸害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或火車、電車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九條
: 決水浸害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或礦坑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條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一條
: 決潰隄防、破壞水閘或損壞自來水池,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二條
: 於火災、水災之際,隱匿或損壞防禦之器械或以他法妨害救火、防水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三條
: 傾覆或破壞現有人所在之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四條
: 損壞軌道、燈塔、標識或以他法致生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往來之危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前項之舟、車、航空機傾覆或破壞者,依前條第一項之規定處斷。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五條
: 損壞或壅塞陸路、水路、橋樑或其他公眾往來之裝置或以他法致生往來之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六條
: 未受允准,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而無正當理由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七條
: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八條
: 妨害鐵路、郵務、電報、電話或供公眾之用水、電氣、煤氣事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九條
: 損壞礦坑、工廠或其他相類之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裝置,致生危險於他人生命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條
: 投放毒物或混入妨害衛生物品於供公眾所飲之水源、水道或自來水池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一條
: 製造、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妨害衛生之飲食物品或其他物品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二條
: 違背關於預防傳染病所公佈之檢查或進口之法令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暴露有傳染病菌之屍體,或以他法散佈病菌,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三條
: 承攬工程人或監工人,於營造或拆卸建築物時,違背建築術成規,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四條
: 於災害之際,關於與公務員或慈善團體締結供給糧食或其他必需品之契約,而不履行或不照契約履行,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
第一百九十五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六條
: 行使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減損通用貨幣之分量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八條
: 行使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一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九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減損通用貨幣分量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條
: 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第二百零一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二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郵票或印花稅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郵票或印花稅票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塗抹郵票或印花稅票上之登出符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三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船票、火車、電車票或其他往來客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四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五條
: 偽造、變造之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第二百零六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製造違背定程之度量衡,或變更度量衡之定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販賣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八條
: 行使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關於其業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九條
: 違背定程之度量衡,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二百一十條
: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一條
: 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二條
: 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三條
: 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四條
: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五條
: 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六條
: 行使第二百一十條至第二百一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一十七條
: 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八條
: 偽造公印或公印文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公印或公文印,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九條
: 偽造之印章、印文或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二十條
: 在紙上或物品上之文字、符號,依習慣或特約,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關於本章之罪,以文書論。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
第二百二十一條
: 對於婦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為強姦罪,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姦淫未滿十四歲之女子,以強姦論。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二條
: 二人以上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而共同輪姦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三條
: 犯強姦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第二百二十四條
: 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第二百二十五條
: 對於婦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男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六條
: 犯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二十四條或第二百二十五條之罪,因而致被害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被害人羞忿自殺或意圖自殺而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七條
: 姦淫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女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八條
: 對於因親屬、監護、教養、救濟、公務或業務關係服從自己監督之人,利用權勢而姦淫或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九條
: 以詐術使婦女誤信為自己配偶而聽從其姦淫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三十條
: 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相和姦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一條
: 意圖營利,引誘或容留良家婦女與他人姦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使人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 以犯前二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三十二條
: 對於第二百二十八條所定服從自己監督之人,或夫對於妻,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三條
: 引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條
: 公然為猥褻之行為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五條
: 散佈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或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散佈、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之文字、圖畫或其他物品者亦同。
: 前二項之文字、圖畫及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三十六條
: 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第二百三十七條
: 有配偶而重為婚姻或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婚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八條
: 以詐術締結無效或得撤銷之婚姻,因而致婚姻無效之裁判或撤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九條
: 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姦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條
: 和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和誘有配偶之人脫離家庭者,亦同。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一條
: 略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和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以略誘論。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二條
: 移送前二條之被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三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第二百四十條或第二百四十一條之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四條
: 犯第二百四十條至第二百四十三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二百四十五條
: 第二百三十八條、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及第二百四十條第二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配偶縱容或宥恕者,不得告訴。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第二百四十六條
: 對於壇廟、寺觀、教堂、墳墓或公眾紀念處所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妨害喪、葬、祭禮、說教、禮拜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七條
: 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八條
: 發掘墳墓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九條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五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四十七條至第二百四十九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
第二百五十一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一、妨害販運穀類及其他公共所需之飲食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二、妨害販運種子、肥料、原料及其他農業、工業所需之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二條
: 意圖加損害於他人而妨害其農事上之水利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三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偽造或仿造已登記之商標、商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四條
: 明知為偽造或仿造之商標、商號之貨物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處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五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就商品之原產國或品質,為虛偽之標記或其他表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明知為前項商品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亦同。
===第二十章 鴉片罪===
第二百五十六條
: 製造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製造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他化合質料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七條
: 販賣或運輸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販賣或運輸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自外國輸入前二項之物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八條
: 製造、販賣或運輸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九條
: 意圖營利,為人施打嗎啡或以館舍供人吸食鴉片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條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栽種罌粟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販賣或運輸罌粟種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一條
: 公務員利用權力強迫他人犯前條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二百六十二條
: 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三條
: 意圖供犯本章各罪之用,而持有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四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六十五條
: 犯本章各條之罪者,其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種子,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
第二百六十六條
: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但以供人暫時娛樂之物為賭者,不在此限。
: 當場賭博之器具與在賭檯或兌換籌碼處之財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六十七條
: 以賭博為常業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八條
: 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或聚眾賭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九條
: 意圖營利,辦理有獎儲蓄或未經政府允准而發行彩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經營前項有獎儲蓄或為買賣前項彩票之媒介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七十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
第二百七十一條
: 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二條
: 殺直系血親尊親屬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三條
: 當場激於義憤而殺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四條
: 母於生產時或甫生產後殺其子女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五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謀為同死而犯第一項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二百七十六條
: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
第二百七十七條
: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八條
: 使人受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九條
: 當場激於義憤犯前二條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但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七十七條或第二百七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八十一條
: 施強暴於直系血親尊親屬未成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二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傷,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傷害之,成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致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三條
: 聚眾鬥毆致人於死或重傷者,在場助勢而非出於正當防衛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下手實施傷害者,仍依傷害各條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八十四條
: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五條
: 明知自己有花柳病或麻瘋,隱瞞而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致傳染於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六條
: 對於未滿十六歲之男女,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致妨害其身體之自然發育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七條
: 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二百八十四條及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須告訴乃論。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
第二百八十八條
: 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懷胎婦女聽從他人墮胎者亦同。
: 因疾病或其他防止生命上危險之必要,而犯前二項之罪者,免除其刑。
第二百八十九條
: 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條
: 意圖營利而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九十一條
: 未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未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二條
: 以文字、圖畫或他法,公然介紹墮胎之方法或物品,或公然介紹自己或他人為墮胎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
第二百九十三條
: 遺棄無自救力之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四條
: 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五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
第二百九十六條
: 使人為奴隸或使人居於類似奴隸之不自由地位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七條
: 意圖營利,以詐術使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八條
: 意圖使婦女與自己或他人結婚而略誘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婦女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略誘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九條
: 移送前條被略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略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略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一條
: 犯第二百九十八條至第三百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零二條
: 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三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零四條
: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五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六條
: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第三百零七條
: 不依法令搜尋他人身體、住宅、建築物、舟、車或航空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八條
: 第二百九十八條及第三百零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罪,其告訴以不違反被略誘人之意思為限。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零九條
: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條
: 意圖散佈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散佈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一十一條
: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 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
: 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
: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第三百一十二條
: 對於已死之人公然侮辱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已死之人犯誹謗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三條
: 散佈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四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
第三百一十五條
: 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封緘信函或其他封緘文書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六條
: 醫師、藥師、藥商、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職務之人,無故洩漏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之他人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七條
: 依法令或契約有守因業務知悉或持有工商秘密之義務而無故洩漏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
: 公務員或曾任公務員之人,無故洩漏因職務知悉或持有他人之工商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九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
第三百二十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項之規定處斷。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一條
: 犯竊盜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於夜間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者。
: 二、毀越門扇、牆垣或其他安全裝置而犯之者。
: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者。
: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者。
: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者。
: 六、在車站或埠頭而犯之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二條
: 以犯竊盜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三條
: 電氣,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
第三百二十四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 前項親屬或其他五親等內血親或三親等內姻親之間,犯本章之罪者,須告訴乃論。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第三百二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搶奪他人之動產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六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七條
: 以犯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八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犯強盜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致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強盜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二十九條
: 竊盜或搶奪,因防護贓物、脫免逮捕或湮滅罪證、而當場施以強暴、脅迫者,以強盜論。
第三百三十條
: 犯強盜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一條
: 以犯強盜罪為常業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二條
: 犯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百三十三條
: 未受交戰國之允准或不屬於各國之海軍,而駕駛船艦,意圖施強暴、脅迫於他船或他船之人或物者,為海盜罪,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船員或乘客意圖掠奪財物,施強暴、脅迫於其他船員或乘客,而駕駛或指揮船艦者,以海盜論。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致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四條
: 犯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十一章 侵佔罪===
第三百三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六條
: 對於公務上或因公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業務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七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遺失物、漂流物或其他離本人所持有之物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三十八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本章之罪準用之。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第三百三十九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一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乘未滿二十歲人之知慮淺薄或乘人之精神耗弱,使之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二條
: 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三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前四條之罪準用之。
第三百四十四條
: 乘他人急迫、輕率或無經驗,貸以金錢或其他物品,而取得與原本顯不相當之重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五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第三百四十六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恐嚇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七條
: 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第一項之罪,未經取贖而釋放被害人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四十八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強姦被害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
第三百四十九條
: 收受贓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為牙保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第三百五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一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
第三百五十二條
: 毀棄、損壞他人文書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三條
: 毀壞他人建築物、礦坑、船艦或致令不堪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五十四條
: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五條
: 意圖損害他人,以詐術使本人或第三人為財產上之處分,致生財產上之損害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六條
: 債務人於將受強制執行之際,意圖損害債權人之債權,而毀壞、處分或隱匿其財產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七條
: 第三百五十二條、第三百五十四條至第三百五十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58年
Category:中華民國刑法
|
中華民國刑法 (民國81年)
|
中華民國刑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第一條
: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第二條
: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但裁判前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 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 處罰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者,免其刑之執行。
第三條
: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機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第四條
: 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第五條
: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內亂罪。
: 二、外患罪。
: 三、偽造貨幣罪。
: 四、第二百零一條及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 五、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百一十六條及第二百一十八條之偽造文書印文罪。
: 六、鴉片罪。
: 七、第二百九十六條之妨害自由罪。
: 八、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第六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百三十四條之瀆職罪。
: 二、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脫逃罪。
: 三、第二百十三條之偽造文書罪。
: 四、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項之侵佔罪。
第七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第八條
: 前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之外國人準用之。
第九條
: 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外國已受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第十條
: 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
: 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 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
: 稱重傷者,謂左列傷害:
: 一、毀敗一目或二目之視能。
: 二、毀敗一耳或二耳之聽能。
: 三、毀敗語能、味能或嗅能。
: 四、毀敗一肢以上之機能。
: 五、毀敗生殖之機能。
: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第十一條
: 本法總則於其他法令有刑罰之規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令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章 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
: 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十三條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第十四條
: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第十五條
: 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
: 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
第十六條
: 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如自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有正當理由者,得免除其刑。
第十七條
: 因犯罪致發生一定之結果,而有加重其刑之規定者,如行為人不能預見其發生時,不適用之。
第十八條
: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十九條
: 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
: 精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條
: 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一條
: 依法令之行為,不罰。
: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不罰。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二條
: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
第二十三條
: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四條
: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 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第三章 未遂犯===
第二十五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
: 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二十六條
: 未遂犯之處罰,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但其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又無危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七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四章 共犯===
第二十八條
: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者,皆為正犯。
第二十九條
: 教唆他人犯罪者,為教唆犯。
: 教唆犯,依其所教唆之罪處罰之。
: 被教唆人雖未至犯罪,教唆犯仍以未遂犯論。但以所教唆之罪有處罰未遂犯之規定者,為限。
第三十條
: 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 從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第三十一條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罪,其共同實施或教唆,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以共犯論。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
===第五章 刑===
第三十二條
: 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第三十三條
: 主刑之種類如左:
: 一、死刑。
: 二、無期徒刑。
: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
: 四、拘役:一日以上、二月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四個月。
: 五、罰金:一元以上。
第三十四條
: 從刑之種類如左:
: 一、褫奪公權。
: 二、沒收。
第三十五條
: 主刑之重輕,依第三十三條規定之次序定之。
: 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
: 除前二項規定外,刑之重輕,參酌前二項標準定之;不能依前二項標準定之者,依犯罪情節定之。
第三十六條
: 褫奪公權者,褫奪左列資格:
: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
: 二、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 三、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
第三十七條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 宣告六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第三十八條
: 左列之物沒收之:
: 一、違禁物。
: 二、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預備之物。
: 三、因犯罪所得之物。
: 前項第一款之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之物,以屬於犯人者為限,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三十九條
: 免除其刑者,仍得專科沒收。
第四十條
: 沒收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
第四十一條
: 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因身體、教育、職業或家庭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得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易科罰金。
第四十二條
: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兩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
: 易服勞役,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六個月。
: 罰金總額折算逾六個月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六個月之日數比例折算。
: 科罰金之裁判,應依前二項之規定,載明折算一日之額數。
: 易服勞役不滿一日之零數,不算。
: 易服勞役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所定之標準折算,扣除勞役之日期。
第四十三條
: 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
第四十四條
: 易科罰金、易服勞役或易以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以已執行論。
第四十五條
: 刑期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裁判雖經確定,其尚未受拘禁之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四十六條
: 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四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
===第六章 累犯===
第四十七條
: 受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或受無期徒期或有期徒刑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
第四十八條
: 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者,依前條之規定更定其刑。但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發覺者,不在此限。
第四十九條
: 累犯之規定,於前所犯罪依軍法或於外國法院受裁判者,不適用之。
===第七章 數罪併罰===
第五十條
: 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第五十一條
: 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依左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
: 一、宣告多數死刑者,執行其一。
: 二、宣告之最重刑為死刑者,不執行他刑。但從刑不在此限。
: 三、宣告多數無期徒刑者,執行其一。
: 四、宣告之最重刑為無期徒刑者,不執行他刑。但罰金及從刑不在此限。
: 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二十年。
: 六、宣告多數拘役者,比照前款定其刑期。但不得逾四個月。
: 七、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
: 八、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
: 九、宣告多數沒收者,併執行之。
: 十、依第五款至第九款所定之刑,併執行之。
第五十二條
: 數罪併罰,於裁判確定後,發覺未經裁判之餘罪者,就餘罪處斷。
第五十三條
: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第五十四條
: 數罪併罰,已經處斷,如各罪中有受赦免者,餘罪仍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僅餘一罪者,依其宣告之刑執行。
第五十五條
: 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或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從一重處斷。
第五十六條
: 連續數行為而犯同一之罪名者,以一罪論。但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
第五十七條
: 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左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
: 一、犯罪之動機。
: 二、犯罪之目的。
: 三、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 四、犯罪之手段。
: 五、犯人之生活狀況。
: 六、犯人之品行。
: 七、犯人之智識程度。
: 八、犯人與被害人平日之關係。
: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 十、犯罪後之態度。
第五十八條
: 科罰金時,除依前條規定外,並應審酌犯人之資力及因犯罪所得之利益,如所得之利益超過罰金最多額時,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加重。
第五十九條
: 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條
: 依法律加重或減輕者,仍得依前條之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一條
: 犯左列各罪之一,情節輕微,顯可憫恕,認為依第五十九條規定減輕其刑仍嫌過重者,得免除其刑:
: 一、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但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項及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罪,不在此限。
: 二、犯第三百二十條之竊盜罪。
: 三、犯第三百三十五條之侵佔罪。
: 四、犯第三百三十九條之詐欺罪。
: 五、犯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
第六十二條
: 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減輕其刑。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六十三條
: 未滿十八歲人或滿八十歲人犯罪者,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減輕其刑。
: 未滿十八歲人犯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項之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六十四條
: 死刑不得加重。
: 死刑減輕者,為無期徒刑,或為十五年以下、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五條
: 無期徒刑不得加重。
: 無期徒刑減輕者,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六條
: 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
第六十七條
: 有期徒刑加減者,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同加減之。
第六十八條
: 拘役或罰金加減者,僅加減其最高度。
第六十九條
: 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加減時併加減之。
第七十條
: 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第七十一條
: 刑有加重及減輕者,先加後減。
: 有二種以上之減輕者,先依較少之數減輕之。
第七十二條
: 因刑之加重、減輕,而有不滿一日之時間或不滿一元之額數者,不算。
第七十三條
: 酌量減輕其刑者,準用減輕其刑之規定。
===第九章 緩刑===
第七十四條
: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認為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一、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前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第七十五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撤銷其宣告:
: 一、緩刑期內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緩刑前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七十六條
: 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其刑之宣告,失其效力。
===第十章 假釋===
第七十七條
: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十年後,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後,由監獄長官呈司法行政最高官署,得許假釋出獄。但有期徒刑之執行未滿一年者,不在此限。
第七十八條
: 假釋中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撤銷其假釋。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 假釋撤銷後,其出獄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七十九條
: 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十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
: 假釋中因他罪受刑之執行者,其執行之期間,不算入假釋期內。
===第十一章 時效===
第八十條
: 追訴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二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三年。
: 五、拘役或罰金者,一年。
: 前項期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
第八十一條
: 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依本刑之最高度計算。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依最重主刑或最重主刑之最高度計算。
第八十二條
: 本刑應加重或減輕者,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仍依本刑計算。
第八十三條
: 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之程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巳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八十四條
: 行刑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三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五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七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五、拘役、罰金或專科沒收者,三年。
: 前項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第八十五條
: 行刑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不能開始或繼續執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四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
第八十六條
: 因未滿十四歲而不罰者,得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 因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但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者,得於執行前為之。
: 感化教育期間為三年以下。
: 第二項但書情形,依感化教育之執行,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七條
: 因心神喪失而不罰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因精神耗弱或瘖啞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前二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八十八條
: 犯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下。
: 依禁戒處分之執行,法院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九條
: 因酗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個月以下。
第九十條
: 有犯罪之習慣或以犯罪為常業或因遊蕩或懶惰成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九十一條
: 犯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強制治療。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至治癒時為止。
第九十二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之處分,按其情形,得以保護管束代之。
: 前項保護管束期間,為三年以下,其不能收效者,得隨時撤銷之,仍執行原處分。
第九十三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內,得付保護管束。
: 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 前二項情形,違反保護管束規則情節重大者,得撤銷緩刑之宣告或假釋。
第九十四條
: 保護管束,交由警察官署、自治團體、慈善團體、本人之最近親屬或其他適當之人行之。
第九十五條
: 外國人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逐出境。
第九十六條
: 保安處分,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因假釋或於刑之赦免後,付保安處分者,不在此限。
第九十七條
: 依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及第九十二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期間未終了前,認為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如認為有延長之必要者,法院得就法定期間之範圍內,酌量延長之。
第九十八條
: 依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第八十九條及第九十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認為無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第九十九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一條之保安處分,自應執行之日起經過三年未執行者,非得法院許可不得執行之。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內亂罪===
第一百條
: 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 預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一條
: 以暴動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二條
: 犯第一百條第二項或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章 外患罪===
第一百零三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該國或他國對於中華民國開戰端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四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中華民國領域屬於該國或他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五條
: 中華民國人民在敵軍執役,或與敵國械抗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以軍事上之利益供敵國,或以軍事上之不利益害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七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將軍隊交付敵國,或將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與供中華民國軍用之軍械、彈藥、錢糧及其他軍需品,或橋樑、鐵路、車輛、電線、電機、電局及其他供轉運之器物,交付敵國或毀壞或致令不堪用者。
: 二、代敵國招募軍隊,或煽惑軍人使其降敵者。
: 三、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
: 四、以關於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軍略之秘密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洩漏或交付於敵國者。
: 五、為敵國之間諜,或幫助敵國之間諜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八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不履行供給軍需之契約或不照契約履行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零九條
: 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洩漏或交付前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於外國或其派遣之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條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知悉或持有前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因過失而洩漏或交付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一條
: 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二條
: 意圖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未受允准而入要塞、軍港、軍艦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留滯其內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三條
: 應經政府允許之事項,未受允許,私與外國政府或其派遣之人為約定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四條
: 受政府之委任,處理對於外國政府之事務,而違背其委任,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 偽造、變造、毀棄或隱匿可以證明中華民國對於外國所享權利之文書、圖畫或其他證據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第一百一十六條
: 對於友邦元首或派至中華民國之外國代表,犯故意傷害罪、妨害自由罪或妨害名譽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第一百一十七條
: 於外國交戰之際,違背政府局外中立之命令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八條
: 意圖侮辱外國,而公然損毀、除去或汙辱外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九條
: 第一百一十六條之妨害名譽罪及第一百一十八條之罪,須外國政府之請求乃論。
===第四章 瀆職罪===
第一百二十條
: 公務員不盡其應盡之責,而委棄守地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一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二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因而為違背職務之行為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務員或仲裁人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但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得減輕其刑。
: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三條
: 於未為公務員或仲裁人時,預以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於為公務員或仲裁人後履行者,以公務員或仲裁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論。
第一百二十四條
: 有審判職務之公務員或仲裁人,為枉法之裁判或仲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五條
: 有追訴或處罰犯罪職務之公務員,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濫用職權為逮捕或羈押者。
: 二、意圖取供而施強暴、脅迫者。
: 三、明知為無罪之人而使其受追訴或處罰,或明知為有罪之人而無故不使其受追訴或處罰者。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六條
: 有管收、解送或拘禁人犯職務之公務員,對於人犯施以凌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七條
: 有執行刑罰職務之公務員,違法執行或不執行刑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而執行不應執行之刑罰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二十八條
: 公務員對於訴訟事件,明知不應受理而受理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九條
: 公務員對於租稅或其他入款,明知不應徵收而徵收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發給之款項、物品,明知應發給而抑留不發或剋扣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條
: 公務員廢弛職務釀成災害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一條
: 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直接或間接圖利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得之利益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三十二條
: 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而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三條
: 在郵務或電報機關執行職務之公務員,開拆或隱匿投寄之郵件或電報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四條
: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以故意犯本章以外各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因公務員之身分已特別規定其刑者,不在此限。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第一百三十五條
: 對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施強暴脅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使公務員執行一定之職務或妨害其依法執行一定之職務或使公務員辭職而施強暴脅迫者亦同。
: 犯前二項之罪,因而致公務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六條
: 公然聚眾犯前條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公務員於死或重傷者,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之人,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處斷。
第一百三十七條
: 對於依考試法舉行之考試,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其發生不正確之結果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八條
: 毀棄、損壞或隱匿公務員職務上掌管或委託第三人掌管之文書、圖畫、物品或致令不堪用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九條
: 損壞、除去或汙穢公務員所施之封印或查封之標示或為違背其效力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條
: 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當場侮辱或對於其依法執行之職務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署公然侮辱者亦同。
第一百四十一條
: 意圖侮辱公務員或公署,而損壞、除去或汙穢實貼公共場所之文告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第一百四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他人自由行使法定之政治上選舉或其他投票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三條
: 有投票權之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許以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四十四條
: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五條
: 以生計上之利害,誘惑投票人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四十六條
: 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確之結果或變造投票之結果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七條
: 妨害或擾亂投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八條
: 於無記名之投票,剌探票載之內容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第一百四十九條
: 公然聚眾,意圖為強暴脅迫,已受該管公務員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者,在場助勢之人,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條
: 公然聚眾,施強暴、脅迫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一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財產之事恐嚇公眾,致生危害於公安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阻止或擾亂合法之集會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三條
: 以文字、圖畫演說或他法,公然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一、煽惑他人犯罪者。
: 二、煽惑他人違背法令,或抗拒合法之命令者。
第一百五十四條
: 參與以犯罪為宗旨之結社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五十五條
: 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六條
: 未受允准,招集軍隊、發給軍需或率帶軍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七條
: 意圖漁利,挑唆或包攬他人訴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五十八條
: 冒充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冒充外國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亦同。
第一百五十九條
: 公然冒用公務員服飾、徽章或官銜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條
: 意圖侮辱中華民國,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中華民國之國徽、國旗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侮辱創立中華民國之孫先生,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其遺像者亦同。
===第八章 脫逃罪===
第一百六十一條
: 依法逮捕、拘禁之人脫逃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六十二條
: 縱放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犯第一項之便利脫逃罪者,得減輕其刑。
第一百六十三條
: 公務員縱放職務上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致前項之人脫逃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
第一百六十四條
: 藏匿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犯前項之罪而頂替者亦同。
第一百六十五條
: 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六條
: 犯前條之罪,於他人刑事被告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六十七條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圖利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而犯第一百六十四條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第一百六十八條
: 於執行審判職務之公署審判時或於檢察官偵查時,證人、鑑定人、通譯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六十九條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而偽造、變造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條
: 意圖陷害直系血親尊親屬,而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百七十一條
: 未指定犯人,而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犯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未指定犯人,而偽造、變造犯罪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犯罪證據,致開始刑事訴訟程式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二條
: 犯第一百六十八條至第一百七十一條之罪,於所虛偽陳述或所誣告之案件,裁判或懲戒處分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
第一百七十三條
: 放火燒燬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四條
: 放火燒燬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五條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六條
: 故意或因過失,以火藥、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爆裂物,炸燬前三條之物者,準用各該條放火、失火之規定。
第一百七十七條
: 漏逸或間隔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氣體,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七十八條
: 決水浸害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或火車、電車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九條
: 決水浸害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或礦坑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條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一條
: 決潰隄防、破壞水閘或損壞自來水池,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二條
: 於火災、水災之際,隱匿或損壞防禦之器械或以他法妨害救火、防水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三條
: 傾覆或破壞現有人所在之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四條
: 損壞軌道、燈塔、標識或以他法致生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往來之危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前項之舟、車、航空機傾覆或破壞者,依前條第一項之規定處斷。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五條
: 損壞或壅塞陸路、水路、橋樑或其他公眾往來之裝置或以他法致生往來之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六條
: 未受允准,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而無正當理由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七條
: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八條
: 妨害鐵路、郵務、電報、電話或供公眾之用水、電氣、煤氣事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九條
: 損壞礦坑、工廠或其他相類之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裝置,致生危險於他人生命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條
: 投放毒物或混入妨害衛生物品於供公眾所飲之水源、水道或自來水池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一條
: 製造、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妨害衛生之飲食物品或其他物品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二條
: 違背關於預防傳染病所公佈之檢查或進口之法令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暴露有傳染病菌之屍體,或以他法散佈病菌,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三條
: 承攬工程人或監工人,於營造或拆卸建築物時,違背建築術成規,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四條
: 於災害之際,關於與公務員或慈善團體締結供給糧食或其他必需品之契約,而不履行或不照契約履行,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
第一百九十五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六條
: 行使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減損通用貨幣之分量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八條
: 行使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一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九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減損通用貨幣分量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條
: 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第二百零一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二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郵票或印花稅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郵票或印花稅票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塗抹郵票或印花稅票上之登出符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三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船票、火車、電車票或其他往來客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四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五條
: 偽造、變造之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第二百零六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製造違背定程之度量衡,或變更度量衡之定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販賣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八條
: 行使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關於其業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九條
: 違背定程之度量衡,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二百一十條
: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一條
: 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二條
: 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三條
: 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四條
: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五條
: 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六條
: 行使第二百一十條至第二百一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一十七條
: 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八條
: 偽造公印或公印文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公印或公文印,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九條
: 偽造之印章、印文或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二十條
: 在紙上或物品上之文字、符號,依習慣或特約,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關於本章之罪,以文書論。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
第二百二十一條
: 對於婦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為強姦罪,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姦淫未滿十四歲之女子,以強姦論。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二條
: 二人以上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而共同輪姦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三條
: 犯強姦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第二百二十四條
: 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第二百二十五條
: 對於婦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男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六條
: 犯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二十四條或第二百二十五條之罪,因而致被害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被害人羞忿自殺或意圖自殺而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七條
: 姦淫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女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八條
: 對於因親屬、監護、教養、救濟、公務或業務關係服從自己監督之人,利用權勢而姦淫或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九條
: 以詐術使婦女誤信為自己配偶而聽從其姦淫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三十條
: 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相和姦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一條
: 意圖營利,引誘或容留良家婦女與他人姦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使人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 以犯前二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三十二條
: 對於第二百二十八條所定服從自己監督之人,或夫對於妻,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三條
: 引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條
: 公然為猥褻之行為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五條
: 散佈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或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散佈、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之文字、圖畫或其他物品者亦同。
: 前二項之文字、圖畫及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三十六條
: 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第二百三十七條
: 有配偶而重為婚姻或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婚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八條
: 以詐術締結無效或得撤銷之婚姻,因而致婚姻無效之裁判或撤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九條
: 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姦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條
: 和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和誘有配偶之人脫離家庭者,亦同。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一條
: 略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和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以略誘論。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二條
: 移送前二條之被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三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第二百四十條或第二百四十一條之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四條
: 犯第二百四十條至第二百四十三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二百四十五條
: 第二百三十八條、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及第二百四十條第二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配偶縱容或宥恕者,不得告訴。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第二百四十六條
: 對於壇廟、寺觀、教堂、墳墓或公眾紀念處所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妨害喪、葬、祭禮、說教、禮拜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七條
: 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八條
: 發掘墳墓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九條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五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四十七條至第二百四十九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
第二百五十一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一、妨害販運穀類及其他公共所需之飲食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二、妨害販運種子、肥料、原料及其他農業、工業所需之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二條
: 意圖加損害於他人而妨害其農事上之水利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三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偽造或仿造已登記之商標、商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四條
: 明知為偽造或仿造之商標、商號之貨物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處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五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就商品之原產國或品質,為虛偽之標記或其他表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明知為前項商品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亦同。
===第二十章 鴉片罪===
第二百五十六條
: 製造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製造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他化合質料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七條
: 販賣或運輸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販賣或運輸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自外國輸入前二項之物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八條
: 製造、販賣或運輸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九條
: 意圖營利,為人施打嗎啡或以館舍供人吸食鴉片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條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栽種罌粟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販賣或運輸罌粟種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一條
: 公務員利用權力強迫他人犯前條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二百六十二條
: 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三條
: 意圖供犯本章各罪之用,而持有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四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六十五條
: 犯本章各條之罪者,其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種子,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
第二百六十六條
: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但以供人暫時娛樂之物為賭者,不在此限。
: 當場賭博之器具與在賭檯或兌換籌碼處之財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六十七條
: 以賭博為常業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八條
: 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或聚眾賭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九條
: 意圖營利,辦理有獎儲蓄或未經政府允准而發行彩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經營前項有獎儲蓄或為買賣前項彩票之媒介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七十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
第二百七十一條
: 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二條
: 殺直系血親尊親屬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三條
: 當場激於義憤而殺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四條
: 母於生產時或甫生產後殺其子女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五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謀為同死而犯第一項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二百七十六條
: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
第二百七十七條
: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八條
: 使人受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九條
: 當場激於義憤犯前二條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但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七十七條或第二百七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八十一條
: 施強暴於直系血親尊親屬未成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二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傷,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傷害之,成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致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三條
: 聚眾鬥毆致人於死或重傷者,在場助勢而非出於正當防衛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下手實施傷害者,仍依傷害各條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八十四條
: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五條
: 明知自己有花柳病或麻瘋,隱瞞而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致傳染於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六條
: 對於未滿十六歲之男女,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致妨害其身體之自然發育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七條
: 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二百八十四條及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須告訴乃論。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
第二百八十八條
: 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懷胎婦女聽從他人墮胎者亦同。
: 因疾病或其他防止生命上危險之必要,而犯前二項之罪者,免除其刑。
第二百八十九條
: 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條
: 意圖營利而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九十一條
: 未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未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二條
: 以文字、圖畫或他法,公然介紹墮胎之方法或物品,或公然介紹自己或他人為墮胎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
第二百九十三條
: 遺棄無自救力之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四條
: 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五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
第二百九十六條
: 使人為奴隸或使人居於類似奴隸之不自由地位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七條
: 意圖營利,以詐術使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八條
: 意圖使婦女與自己或他人結婚而略誘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婦女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略誘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九條
: 移送前條被略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略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略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一條
: 犯第二百九十八條至第三百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零二條
: 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三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零四條
: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五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六條
: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第三百零七條
: 不依法令搜尋他人身體、住宅、建築物、舟、車或航空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八條
: 第二百九十八條及第三百零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罪,其告訴以不違反被略誘人之意思為限。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零九條
: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條
: 意圖散佈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散佈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一十一條
: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 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
: 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
: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第三百一十二條
: 對於已死之人公然侮辱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已死之人犯誹謗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三條
: 散佈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四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
第三百一十五條
: 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封緘信函或其他封緘文書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六條
: 醫師、藥師、藥商、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職務之人,無故洩漏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之他人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七條
: 依法令或契約有守因業務知悉或持有工商秘密之義務而無故洩漏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
: 公務員或曾任公務員之人,無故洩漏因職務知悉或持有他人之工商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九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
第三百二十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項之規定處斷。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一條
: 犯竊盜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於夜間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者。
: 二、毀越門扇、牆垣或其他安全裝置而犯之者。
: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者。
: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者。
: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者。
: 六、在車站或埠頭而犯之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二條
: 以犯竊盜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三條
: 電氣,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
第三百二十四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 前項親屬或其他五親等內血親或三親等內姻親之間,犯本章之罪者,須告訴乃論。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第三百二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搶奪他人之動產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六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七條
: 以犯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八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犯強盜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致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強盜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二十九條
: 竊盜或搶奪,因防護贓物、脫免逮捕或湮滅罪證、而當場施以強暴、脅迫者,以強盜論。
第三百三十條
: 犯強盜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一條
: 以犯強盜罪為常業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二條
: 犯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百三十三條
: 未受交戰國之允准或不屬於各國之海軍,而駕駛船艦,意圖施強暴、脅迫於他船或他船之人或物者,為海盜罪,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船員或乘客意圖掠奪財物,施強暴、脅迫於其他船員或乘客,而駕駛或指揮船艦者,以海盜論。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致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四條
: 犯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十一章 侵佔罪===
第三百三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六條
: 對於公務上或因公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業務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七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遺失物、漂流物或其他離本人所持有之物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三十八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本章之罪準用之。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第三百三十九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一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乘未滿二十歲人之知慮淺薄或乘人之精神耗弱,使之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二條
: 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三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前四條之罪準用之。
第三百四十四條
: 乘他人急迫、輕率或無經驗,貸以金錢或其他物品,而取得與原本顯不相當之重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五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第三百四十六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恐嚇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七條
: 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第一項之罪,未經取贖而釋放被害人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四十八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強姦被害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
第三百四十九條
: 收受贓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為牙保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第三百五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一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
第三百五十二條
: 毀棄、損壞他人文書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三條
: 毀壞他人建築物、礦坑、船艦或致令不堪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五十四條
: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五條
: 意圖損害他人,以詐術使本人或第三人為財產上之處分,致生財產上之損害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六條
: 債務人於將受強制執行之際,意圖損害債權人之債權,而毀壞、處分或隱匿其財產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七條
: 第三百五十二條、第三百五十四條至第三百五十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81年
Category:中華民國刑法
|
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 (2006年)
|
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
== 第一章 總則 ==
第一條 為了加強煙花爆竹安全管理,預防爆炸事故發生,保障公共安全和人身、財產的安全,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煙花爆竹的生產、經營、運輸和燃放,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煙花爆竹,是指煙花爆竹製品和用於生產煙花爆竹的民用黑火藥、煙火藥、引火線等物品。
第三條 國家對煙花爆竹的生產、經營、運輸和舉辦焰火晚會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實行許可證制度。
未經許可,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生產、經營、運輸煙花爆竹,不得舉辦焰火晚會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
第四條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煙花爆竹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公安部門負責煙花爆竹的公共安全管理;質量監督檢驗部門負責煙花爆竹的質量監督和進出口檢驗。
第五條 公安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質量監督檢驗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組織查處非法生產、經營、儲存、運輸、郵寄煙花爆竹以及非法燃放煙花爆竹的行為。
第六條 煙花爆竹生產、經營、運輸企業和焰火晚會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主辦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煙花爆竹安全工作負責。
煙花爆竹生產、經營、運輸企業和焰火晚會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主辦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安全責任制,制定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並對從業人員定期進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崗位技術培訓。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應當加強對本系統企業煙花爆竹經營活動的管理。
第七條 國家鼓勵煙花爆竹生產企業採用提高安全程度和提升行業整體水平的新工藝、新配方和新技術。
== 第二章 生產安全 ==
第八條 生產煙花爆竹的企業,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符合當地產業結構規劃;
(二)基本建設專案經過批准;
(三)選址符合城鄉規劃,並與周邊建築、設施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
(四)廠房和倉庫的設計、結構和材料以及防火、防爆、防雷、防靜電等安全裝置、設施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範;
(五)生產裝置、工藝符合安全標準;
(六)產品品種、規格、質量符合國家標準;
(七)有健全的安全生產責任制;
(八)有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和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九)依法進行了安全評價;
(十)有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急救援組織和人員,並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裝置;
(十一)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九條 生產煙花爆竹的企業,應當在投入生產前向所在地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出安全審查申請,並提交能夠證明符合本條例第八條規定條件的有關材料。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材料之日起20日內提出安全審查初步意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審查。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45日內進行安全審查,對符合條件的,核發《煙花爆竹安全生產許可證》;對不符合條件的,應當說明理由。
第十條 生產煙花爆竹的企業為擴大生產能力進行基本建設或者技術改造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申請辦理安全生產許可證。
生產煙花爆竹的企業,持《煙花爆竹安全生產許可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後,方可從事煙花爆竹生產活動。
第十一條 生產煙花爆竹的企業,應當按照安全生產許可證核定的產品種類進行生產,生產工序和生產作業應當執行有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第十二條 生產煙花爆竹的企業,應當對生產作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知識教育,對從事藥物混合、造粒、篩選、裝藥、築藥、壓藥、切引、搬運等危險工序的作業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從事危險工序的作業人員經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考核合格,方可上崗作業。
第十三條 生產煙花爆竹使用的原料,應當符合國家標準的規定。生產煙花爆竹使用的原料,國家標準有用量限制的,不得超過規定的用量。不得使用國家標準規定禁止使用或者禁忌配伍的物質生產煙花爆竹。
第十四條 生產煙花爆竹的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標準的規定,在煙花爆竹產品上標註燃放說明,並在煙花爆竹包裝物上印製易燃易爆危險物品警示標誌。
第十五條 生產煙花爆竹的企業,應當對黑火藥、煙火藥、引火線的保管採取必要的安全技術措施,建立購買、領用、銷售登記制度,防止黑火藥、煙火藥、引火線丟失。黑火藥、煙火藥、引火線丟失的,企業應當立即向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公安部門報告。
== 第三章 經營安全 ==
第十六條 煙花爆竹的經營分為批發和零售。
從事煙花爆竹批發的企業和零售經營者的經營布點,應當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審批。
禁止在城市市區佈設煙花爆竹批發場所;城市市區的煙花爆竹零售網點,應當按照嚴格控制的原則合理佈設。
第十七條 從事煙花爆竹批發的企業,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企業法人條件;
(二)經營場所與周邊建築、設施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
(三)有符合國家標準的經營場所和儲存倉庫;
(四)有保管員、倉庫守護員;
(五)依法進行了安全評價;
(六)有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急救援組織和人員,並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裝置;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八條 煙花爆竹零售經營者,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主要負責人經過安全知識教育;
(二)實行專店或者專櫃銷售,設專人負責安全管理;
(三)經營場所配備必要的消防器材,張貼明顯的安全警示標誌;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九條 申請從事煙花爆竹批發的企業,應當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委託的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供能夠證明符合本條例第十七條規定條件的有關材料。受理申請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提交的有關材料和經營場所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核發《煙花爆竹經營(批發)許可證》;對不符合條件的,應當說明理由。
申請從事煙花爆竹零售的經營者,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供能夠證明符合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條件的有關材料。受理申請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對提交的有關材料和經營場所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核發《煙花爆竹經營(零售)許可證》;對不符合條件的,應當說明理由。
《煙花爆竹經營(零售)許可證》,應當載明經營負責人、經營場所地址、經營期限、煙花爆竹種類和限制存放量。
煙花爆竹的批發企業、零售經營者,持煙花爆竹經營許可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後,方可從事煙花爆竹經營活動。
第二十條 從事煙花爆竹批發的企業,應當向生產煙花爆竹的企業採購煙花爆竹,向從事煙花爆竹零售的經營者供應煙花爆竹。從事煙花爆竹零售的經營者,應當向從事煙花爆竹批發的企業採購煙花爆竹。
從事煙花爆竹批發的企業、零售經營者不得采購和銷售非法生產、經營的煙花爆竹。
從事煙花爆竹批發的企業,不得向從事煙花爆竹零售的經營者供應按照國家標準規定應由專業燃放人員燃放的煙花爆竹。從事煙花爆竹零售的經營者,不得銷售按照國家標準規定應由專業燃放人員燃放的煙花爆竹。
第二十一條 生產、經營黑火藥、煙火藥、引火線的企業,不得向未取得煙花爆竹安全生產許可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銷售黑火藥、煙火藥和引火線。
== 第四章 運輸安全 ==
第二十二條 經由道路運輸煙花爆竹的,應當經公安部門許可。
經由鐵路、水路、航空運輸煙花爆竹的,依照鐵路、水路、航空運輸安全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執行。
第二十三條 經由道路運輸煙花爆竹的,託運人應當向運達地縣級人民政府公安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下列有關材料:
(一)承運人從事危險貨物運輸的資質證明;
(二)駕駛員、押運員從事危險貨物運輸的資格證明;
(三)危險貨物運輸車輛的道路運輸證明;
(四)託運人從事煙花爆竹生產、經營的資質證明;
(五)煙花爆竹的購銷合同及運輸煙花爆竹的種類、規格、數量;
(六)煙花爆竹的產品質量和包裝合格證明;
(七)運輸車輛牌號、運輸時間、起始地點、行駛路線、經停地點。
第二十四條 受理申請的公安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3日內對提交的有關材料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核發《煙花爆竹道路運輸許可證》;對不符合條件的,應當說明理由。
《煙花爆竹道路運輸許可證》應當載明託運人、承運人、一次性運輸有效期限、起始地點、行駛路線、經停地點、煙花爆竹的種類、規格和數量。
第二十五條 經由道路運輸煙花爆竹的,除應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外,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隨車攜帶《煙花爆竹道路運輸許可證》;
(二)不得違反運輸許可事項;
(三)運輸車輛懸掛或者安裝符合國家標準的易燃易爆危險物品警示標誌;
(四)煙花爆竹的裝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範;
(五)裝載煙花爆竹的車廂不得載人;
(六)運輸車輛限速行駛,途中經停必須有專人看守;
(七)出現危險情況立即採取必要的措施,並報告當地公安部門。
第二十六條 煙花爆竹運達目的地後,收貨人應當在3日內將《煙花爆竹道路運輸許可證》交回發證機關核銷。
第二十七條 禁止攜帶煙花爆竹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禁止郵寄煙花爆竹,禁止在託運的行李、包裹、郵件中夾帶煙花爆竹。
== 第五章 燃放安全 ==
第二十八條 燃放煙花爆竹,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確定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地點和種類。
第二十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開展社會宣傳活動,教育公民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安全燃放煙花爆竹。
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應當做好安全燃放煙花爆竹的宣傳、教育工作。
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對未成年人進行安全燃放煙花爆竹的教育。
第三十條 禁止在下列地點燃放煙花爆竹:
(一)文物保護單位;
(二)車站、碼頭、飛機場等交通樞紐以及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內;
(三)易燃易爆物品生產、儲存單位;
(四)輸變電設施安全保護區內;
(五)醫療機構、幼兒園、中小學校、敬老院;
(六)山林、草原等重點防火區;
(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規定的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其他地點。
第三十一條 燃放煙花爆竹,應當按照燃放說明燃放,不得以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財產安全的方式燃放煙花爆竹。
第三十二條 舉辦焰火晚會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應當按照舉辦的時間、地點、環境、活動性質、規模以及燃放煙花爆竹的種類、規格和數量,確定危險等級,實行分級管理。分級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公安部門規定。
第三十三條 申請舉辦焰火晚會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主辦單位應當按照分級管理的規定,向有關人民政府公安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下列有關材料:
(一)舉辦焰火晚會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的時間、地點、環境、活動性質、規模;
(二)燃放煙花爆竹的種類、規格、數量;
(三)燃放作業方案;
(四)燃放作業單位、作業人員符合行業標準規定條件的證明。
受理申請的公安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對提交的有關材料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核發《焰火燃放許可證》;對不符合條件的,應當說明理由。
第三十四條 焰火晚會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燃放作業單位和作業人員,應當按照焰火燃放安全規程和經許可的燃放作業方案進行燃放作業。
第三十五條 公安部門應當加強對危險等級較高的焰火晚會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的監督檢查。
== 第六章 法律責任 ==
第三十六條 對未經許可生產、經營煙花爆竹製品,或者向未取得煙花爆竹安全生產許可的單位或者個人銷售黑火藥、煙火藥、引火線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非法生產、經營活動,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沒收非法生產、經營的物品及違法所得。
對未經許可經由道路運輸煙花爆竹的,由公安部門責令停止非法運輸活動,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並沒收非法運輸的物品及違法所得。
非法生產、經營、運輸煙花爆竹,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生產煙花爆竹的企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情節嚴重的,吊銷安全生產許可證:
(一)未按照安全生產許可證核定的產品種類進行生產的;
(三)僱傭未經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考核合格的人員從事危險工序作業的;
(四)生產煙花爆竹使用的原料不符合國家標準規定的,或者使用的原料超過國家標準規定的用量限制的;
(五)使用按照國家標準規定禁止使用或者禁忌配伍的物質生產煙花爆竹的;
(六)未按照國家標準的規定在煙花爆竹產品上標註燃放說明,或者未在煙花爆竹的包裝物上印製易燃易爆危險物品警示標誌的。
第三十八條 從事煙花爆竹批發的企業向從事煙花爆竹零售的經營者供應非法生產、經營的煙花爆竹,或者供應按照國家標準規定應由專業燃放人員燃放的煙花爆竹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沒收非法經營的物品及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煙花爆竹經營許可證。
從事煙花爆竹零售的經營者銷售非法生產、經營的煙花爆竹,或者銷售按照國家標準規定應由專業燃放人員燃放的煙花爆竹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並沒收非法經營的物品及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煙花爆竹經營許可證。
第三十九條 生產、經營、使用黑火藥、煙火藥、引火線的企業,丟失黑火藥、煙火藥、引火線未及時向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公安部門報告的,由公安部門對企業主要負責人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對丟失的物品予以追繳。
第四十條 經由道路運輸煙花爆竹,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部門責令改正,處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罰款:
(一)違反運輸許可事項的;
(二)未隨車攜帶《煙花爆竹道路運輸許可證》的;
(三)運輸車輛沒有懸掛或者安裝符合國家標準的易燃易爆危險物品警示標誌的;
(四)煙花爆竹的裝載不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範的;
(五)裝載煙花爆竹的車廂載人的;
(六)超過危險物品運輸車輛規定時速行駛的;
(七)運輸車輛途中經停沒有專人看守的;
(八)運達目的地後,未按規定時間將《煙花爆竹道路運輸許可證》交回發證機關核銷的。
第四十一條 對攜帶煙花爆竹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郵寄煙花爆竹以及在託運的行李、包裹、郵件中夾帶煙花爆竹的,由公安部門沒收非法攜帶、郵寄、夾帶的煙花爆竹,可以並處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 對未經許可舉辦焰火晚會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或者焰火晚會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燃放作業單位和作業人員違反焰火燃放安全規程、燃放作業方案進行燃放作業的,由公安部門責令停止燃放,對責任單位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地點燃放煙花爆竹,或者以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財產安全的方式燃放煙花爆竹的,由公安部門責令停止燃放,處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四十三條 對沒收的非法煙花爆竹以及生產、經營企業棄置的廢舊煙花爆竹,應當就地封存,並由公安部門組織銷燬、處置。
第四十四條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公安部門、質量監督檢驗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煙花爆竹安全監管工作中濫用職權、翫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 第七章 附則 ==
第四十五條 《煙花爆竹安全生產許可證》、《煙花爆竹經營(批發)許可證》、《煙花爆竹經營(零售)許可證》,由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規定式樣;《煙花爆竹道路運輸許可證》、《焰火燃放許可證》,由國務院公安部門規定式樣。
第四十六條 本條例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2006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令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令
== 2006年 ==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令2006年第1號
== 2005年 ==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令2005年第13號
|
中華民國刑法 (民國83年)
|
中華民國刑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第一條
: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第二條
: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但裁判前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 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 處罰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者,免其刑之執行。
第三條
: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機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第四條
: 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第五條
: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內亂罪。
: 二、外患罪。
: 三、偽造貨幣罪。
: 四、第二百零一條及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 五、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百一十六條及第二百一十八條之偽造文書印文罪。
: 六、鴉片罪。
: 七、第二百九十六條之妨害自由罪。
: 八、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第六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百三十四條之瀆職罪。
: 二、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脫逃罪。
: 三、第二百十三條之偽造文書罪。
: 四、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項之侵佔罪。
第七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第八條
: 前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之外國人準用之。
第九條
: 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外國已受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第十條
: 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
: 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 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
: 稱重傷者,謂左列傷害:
: 一、毀敗一目或二目之視能。
: 二、毀敗一耳或二耳之聽能。
: 三、毀敗語能、味能或嗅能。
: 四、毀敗一肢以上之機能。
: 五、毀敗生殖之機能。
: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第十一條
: 本法總則於其他法令有刑罰之規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令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章 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
: 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十三條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第十四條
: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第十五條
: 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
: 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
第十六條
: 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如自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有正當理由者,得免除其刑。
第十七條
: 因犯罪致發生一定之結果,而有加重其刑之規定者,如行為人不能預見其發生時,不適用之。
第十八條
: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十九條
: 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
: 精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條
: 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一條
: 依法令之行為,不罰。
: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不罰。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二條
: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
第二十三條
: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四條
: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 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第三章 未遂犯===
第二十五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
: 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二十六條
: 未遂犯之處罰,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但其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又無危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七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四章 共犯===
第二十八條
: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者,皆為正犯。
第二十九條
: 教唆他人犯罪者,為教唆犯。
: 教唆犯,依其所教唆之罪處罰之。
: 被教唆人雖未至犯罪,教唆犯仍以未遂犯論。但以所教唆之罪有處罰未遂犯之規定者,為限。
第三十條
: 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 從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第三十一條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罪,其共同實施或教唆,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以共犯論。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
===第五章 刑===
第三十二條
: 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第三十三條
: 主刑之種類如左:
: 一、死刑。
: 二、無期徒刑。
: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
: 四、拘役:一日以上、二月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四個月。
: 五、罰金:一元以上。
第三十四條
: 從刑之種類如左:
: 一、褫奪公權。
: 二、沒收。
第三十五條
: 主刑之重輕,依第三十三條規定之次序定之。
: 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
: 除前二項規定外,刑之重輕,參酌前二項標準定之;不能依前二項標準定之者,依犯罪情節定之。
第三十六條
: 褫奪公權者,褫奪左列資格:
: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
: 二、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 三、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
第三十七條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 宣告六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第三十八條
: 左列之物沒收之:
: 一、違禁物。
: 二、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預備之物。
: 三、因犯罪所得之物。
: 前項第一款之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之物,以屬於犯人者為限,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三十九條
: 免除其刑者,仍得專科沒收。
第四十條
: 沒收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
第四十一條
: 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因身體、教育、職業或家庭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得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易科罰金。
第四十二條
: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兩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
: 易服勞役,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六個月。
: 罰金總額折算逾六個月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六個月之日數比例折算。
: 科罰金之裁判,應依前二項之規定,載明折算一日之額數。
: 易服勞役不滿一日之零數,不算。
: 易服勞役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所定之標準折算,扣除勞役之日期。
第四十三條
: 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
第四十四條
: 易科罰金、易服勞役或易以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以已執行論。
第四十五條
: 刑期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裁判雖經確定,其尚未受拘禁之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四十六條
: 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四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
===第六章 累犯===
第四十七條
: 受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或受無期徒期或有期徒刑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
第四十八條
: 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者,依前條之規定更定其刑。但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發覺者,不在此限。
第四十九條
: 累犯之規定,於前所犯罪依軍法或於外國法院受裁判者,不適用之。
===第七章 數罪併罰===
第五十條
: 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第五十一條
: 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依左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
: 一、宣告多數死刑者,執行其一。
: 二、宣告之最重刑為死刑者,不執行他刑。但從刑不在此限。
: 三、宣告多數無期徒刑者,執行其一。
: 四、宣告之最重刑為無期徒刑者,不執行他刑。但罰金及從刑不在此限。
: 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二十年。
: 六、宣告多數拘役者,比照前款定其刑期。但不得逾四個月。
: 七、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
: 八、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
: 九、宣告多數沒收者,併執行之。
: 十、依第五款至第九款所定之刑,併執行之。
第五十二條
: 數罪併罰,於裁判確定後,發覺未經裁判之餘罪者,就餘罪處斷。
第五十三條
: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第五十四條
: 數罪併罰,已經處斷,如各罪中有受赦免者,餘罪仍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僅餘一罪者,依其宣告之刑執行。
第五十五條
: 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或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從一重處斷。
第五十六條
: 連續數行為而犯同一之罪名者,以一罪論。但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
第五十七條
: 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左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
: 一、犯罪之動機。
: 二、犯罪之目的。
: 三、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 四、犯罪之手段。
: 五、犯人之生活狀況。
: 六、犯人之品行。
: 七、犯人之智識程度。
: 八、犯人與被害人平日之關係。
: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 十、犯罪後之態度。
第五十八條
: 科罰金時,除依前條規定外,並應審酌犯人之資力及因犯罪所得之利益,如所得之利益超過罰金最多額時,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加重。
第五十九條
: 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條
: 依法律加重或減輕者,仍得依前條之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一條
: 犯左列各罪之一,情節輕微,顯可憫恕,認為依第五十九條規定減輕其刑仍嫌過重者,得免除其刑:
: 一、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但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項及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罪,不在此限。
: 二、犯第三百二十條之竊盜罪。
: 三、犯第三百三十五條之侵佔罪。
: 四、犯第三百三十九條之詐欺罪。
: 五、犯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
第六十二條
: 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減輕其刑。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六十三條
: 未滿十八歲人或滿八十歲人犯罪者,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減輕其刑。
: 未滿十八歲人犯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項之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六十四條
: 死刑不得加重。
: 死刑減輕者,為無期徒刑,或為十五年以下、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五條
: 無期徒刑不得加重。
: 無期徒刑減輕者,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六條
: 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
第六十七條
: 有期徒刑加減者,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同加減之。
第六十八條
: 拘役或罰金加減者,僅加減其最高度。
第六十九條
: 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加減時併加減之。
第七十條
: 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第七十一條
: 刑有加重及減輕者,先加後減。
: 有二種以上之減輕者,先依較少之數減輕之。
第七十二條
: 因刑之加重、減輕,而有不滿一日之時間或不滿一元之額數者,不算。
第七十三條
: 酌量減輕其刑者,準用減輕其刑之規定。
===第九章 緩刑===
第七十四條
: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認為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一、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前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第七十五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撤銷其宣告:
: 一、緩刑期內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緩刑前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七十六條
: 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其刑之宣告,失其效力。
===第十章 假釋===
第七十七條
: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十年後,有期徒刑逾三分之一後,由監獄長官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但有期徒刑之執行未滿六月者,不在此限。
: 無期徒刑裁判確定前逾一年部分之羈押日數算入前項已執行之期間內。
: 犯刑法第十六章妨害風化各條之罪者,非經強制診療,不得假釋。
第七十八條
: 假釋中因故意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撤銷其假釋。
: 前項犯罪,其起訴及判決確定均在假釋期滿前者,於假釋期滿後六月以內,仍撤銷其假釋;其判決確定在假釋期滿後者,於確定後六月以內,撤銷之。
: 假釋撤銷後,其出獄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七十九條
: 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十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但依第七十八條第二項撤銷其假釋者,不在此限。
: 假釋中另受刑之執行或羈押或其他依法拘束自由之期間,不算入假釋期內。
第七十九條之一
: 二以上徒刑併執行者,第七十七條所定最低應執行之期間,合併計算之。
: 前項情形,併執行無期徒刑者,適用無期徒刑假釋之規定;二以上有期徒刑合併刑期逾三十年,而接續執行逾十年者,亦得許假釋。
: 依第一項規定合併計算執行期間而假釋者,前條第一項規定之期間,亦合併計算之。
: 有期徒刑假釋後所餘刑期逾十年者,準用前條第一項無期徒刑假釋之規定。前項合併計算後之期間逾十年者,亦同。
===第十一章 時效===
第八十條
: 追訴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二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三年。
: 五、拘役或罰金者,一年。
: 前項期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
第八十一條
: 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依本刑之最高度計算。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依最重主刑或最重主刑之最高度計算。
第八十二條
: 本刑應加重或減輕者,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仍依本刑計算。
第八十三條
: 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之程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巳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八十四條
: 行刑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三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五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七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五、拘役、罰金或專科沒收者,三年。
: 前項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第八十五條
: 行刑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不能開始或繼續執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四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
第八十六條
: 因未滿十四歲而不罰者,得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 因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但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者,得於執行前為之。
: 感化教育期間為三年以下。
: 第二項但書情形,依感化教育之執行,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七條
: 因心神喪失而不罰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因精神耗弱或瘖啞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前二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八十八條
: 犯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下。
: 依禁戒處分之執行,法院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九條
: 因酗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個月以下。
第九十條
: 有犯罪之習慣或以犯罪為常業或因遊蕩或懶惰成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九十一條
: 犯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強制治療。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至治癒時為止。
第九十二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之處分,按其情形,得以保護管束代之。
: 前項保護管束期間,為三年以下,其不能收效者,得隨時撤銷之,仍執行原處分。
第九十三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內,得付保護管束。
: 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 前二項情形,違反保護管束規則情節重大者,得撤銷緩刑之宣告或假釋。
第九十四條
: 保護管束,交由警察官署、自治團體、慈善團體、本人之最近親屬或其他適當之人行之。
第九十五條
: 外國人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逐出境。
第九十六條
: 保安處分,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因假釋或於刑之赦免後,付保安處分者,不在此限。
第九十七條
: 依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及第九十二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期間未終了前,認為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如認為有延長之必要者,法院得就法定期間之範圍內,酌量延長之。
第九十八條
: 依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第八十九條及第九十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認為無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第九十九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一條之保安處分,自應執行之日起經過三年未執行者,非得法院許可不得執行之。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內亂罪===
第一百條
: 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 預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一條
: 以暴動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二條
: 犯第一百條第二項或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章 外患罪===
第一百零三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該國或他國對於中華民國開戰端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四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中華民國領域屬於該國或他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五條
: 中華民國人民在敵軍執役,或與敵國械抗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以軍事上之利益供敵國,或以軍事上之不利益害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七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將軍隊交付敵國,或將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與供中華民國軍用之軍械、彈藥、錢糧及其他軍需品,或橋樑、鐵路、車輛、電線、電機、電局及其他供轉運之器物,交付敵國或毀壞或致令不堪用者。
: 二、代敵國招募軍隊,或煽惑軍人使其降敵者。
: 三、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
: 四、以關於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軍略之秘密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洩漏或交付於敵國者。
: 五、為敵國之間諜,或幫助敵國之間諜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八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不履行供給軍需之契約或不照契約履行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零九條
: 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洩漏或交付前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於外國或其派遣之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條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知悉或持有前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因過失而洩漏或交付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一條
: 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二條
: 意圖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未受允准而入要塞、軍港、軍艦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留滯其內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三條
: 應經政府允許之事項,未受允許,私與外國政府或其派遣之人為約定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四條
: 受政府之委任,處理對於外國政府之事務,而違背其委任,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 偽造、變造、毀棄或隱匿可以證明中華民國對於外國所享權利之文書、圖畫或其他證據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第一百一十六條
: 對於友邦元首或派至中華民國之外國代表,犯故意傷害罪、妨害自由罪或妨害名譽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第一百一十七條
: 於外國交戰之際,違背政府局外中立之命令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八條
: 意圖侮辱外國,而公然損毀、除去或汙辱外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九條
: 第一百一十六條之妨害名譽罪及第一百一十八條之罪,須外國政府之請求乃論。
===第四章 瀆職罪===
第一百二十條
: 公務員不盡其應盡之責,而委棄守地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一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二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因而為違背職務之行為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務員或仲裁人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但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得減輕其刑。
: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三條
: 於未為公務員或仲裁人時,預以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於為公務員或仲裁人後履行者,以公務員或仲裁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論。
第一百二十四條
: 有審判職務之公務員或仲裁人,為枉法之裁判或仲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五條
: 有追訴或處罰犯罪職務之公務員,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濫用職權為逮捕或羈押者。
: 二、意圖取供而施強暴、脅迫者。
: 三、明知為無罪之人而使其受追訴或處罰,或明知為有罪之人而無故不使其受追訴或處罰者。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六條
: 有管收、解送或拘禁人犯職務之公務員,對於人犯施以凌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七條
: 有執行刑罰職務之公務員,違法執行或不執行刑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而執行不應執行之刑罰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二十八條
: 公務員對於訴訟事件,明知不應受理而受理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九條
: 公務員對於租稅或其他入款,明知不應徵收而徵收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發給之款項、物品,明知應發給而抑留不發或剋扣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條
: 公務員廢弛職務釀成災害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一條
: 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直接或間接圖利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得之利益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三十二條
: 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而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三條
: 在郵務或電報機關執行職務之公務員,開拆或隱匿投寄之郵件或電報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四條
: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以故意犯本章以外各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因公務員之身分已特別規定其刑者,不在此限。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第一百三十五條
: 對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施強暴脅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使公務員執行一定之職務或妨害其依法執行一定之職務或使公務員辭職而施強暴脅迫者亦同。
: 犯前二項之罪,因而致公務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六條
: 公然聚眾犯前條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公務員於死或重傷者,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之人,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處斷。
第一百三十七條
: 對於依考試法舉行之考試,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其發生不正確之結果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八條
: 毀棄、損壞或隱匿公務員職務上掌管或委託第三人掌管之文書、圖畫、物品或致令不堪用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九條
: 損壞、除去或汙穢公務員所施之封印或查封之標示或為違背其效力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條
: 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當場侮辱或對於其依法執行之職務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署公然侮辱者亦同。
第一百四十一條
: 意圖侮辱公務員或公署,而損壞、除去或汙穢實貼公共場所之文告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第一百四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他人自由行使法定之政治上選舉或其他投票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三條
: 有投票權之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許以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四十四條
: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五條
: 以生計上之利害,誘惑投票人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四十六條
: 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確之結果或變造投票之結果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七條
: 妨害或擾亂投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八條
: 於無記名之投票,剌探票載之內容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第一百四十九條
: 公然聚眾,意圖為強暴脅迫,已受該管公務員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者,在場助勢之人,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條
: 公然聚眾,施強暴、脅迫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一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財產之事恐嚇公眾,致生危害於公安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阻止或擾亂合法之集會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三條
: 以文字、圖畫演說或他法,公然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一、煽惑他人犯罪者。
: 二、煽惑他人違背法令,或抗拒合法之命令者。
第一百五十四條
: 參與以犯罪為宗旨之結社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五十五條
: 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六條
: 未受允准,招集軍隊、發給軍需或率帶軍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七條
: 意圖漁利,挑唆或包攬他人訴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五十八條
: 冒充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冒充外國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亦同。
第一百五十九條
: 公然冒用公務員服飾、徽章或官銜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條
: 意圖侮辱中華民國,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中華民國之國徽、國旗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侮辱創立中華民國之孫先生,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其遺像者亦同。
===第八章 脫逃罪===
第一百六十一條
: 依法逮捕、拘禁之人脫逃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六十二條
: 縱放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犯第一項之便利脫逃罪者,得減輕其刑。
第一百六十三條
: 公務員縱放職務上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致前項之人脫逃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
第一百六十四條
: 藏匿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犯前項之罪而頂替者亦同。
第一百六十五條
: 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六條
: 犯前條之罪,於他人刑事被告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六十七條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圖利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而犯第一百六十四條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第一百六十八條
: 於執行審判職務之公署審判時或於檢察官偵查時,證人、鑑定人、通譯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六十九條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而偽造、變造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條
: 意圖陷害直系血親尊親屬,而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百七十一條
: 未指定犯人,而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犯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未指定犯人,而偽造、變造犯罪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犯罪證據,致開始刑事訴訟程式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二條
: 犯第一百六十八條至第一百七十一條之罪,於所虛偽陳述或所誣告之案件,裁判或懲戒處分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
第一百七十三條
: 放火燒燬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四條
: 放火燒燬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五條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六條
: 故意或因過失,以火藥、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爆裂物,炸燬前三條之物者,準用各該條放火、失火之規定。
第一百七十七條
: 漏逸或間隔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氣體,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七十八條
: 決水浸害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或火車、電車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九條
: 決水浸害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或礦坑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條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一條
: 決潰隄防、破壞水閘或損壞自來水池,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二條
: 於火災、水災之際,隱匿或損壞防禦之器械或以他法妨害救火、防水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三條
: 傾覆或破壞現有人所在之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四條
: 損壞軌道、燈塔、標識或以他法致生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往來之危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前項之舟、車、航空機傾覆或破壞者,依前條第一項之規定處斷。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五條
: 損壞或壅塞陸路、水路、橋樑或其他公眾往來之裝置或以他法致生往來之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六條
: 未受允准,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而無正當理由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七條
: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八條
: 妨害鐵路、郵務、電報、電話或供公眾之用水、電氣、煤氣事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九條
: 損壞礦坑、工廠或其他相類之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裝置,致生危險於他人生命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條
: 投放毒物或混入妨害衛生物品於供公眾所飲之水源、水道或自來水池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一條
: 製造、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妨害衛生之飲食物品或其他物品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二條
: 違背關於預防傳染病所公佈之檢查或進口之法令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暴露有傳染病菌之屍體,或以他法散佈病菌,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三條
: 承攬工程人或監工人,於營造或拆卸建築物時,違背建築術成規,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四條
: 於災害之際,關於與公務員或慈善團體締結供給糧食或其他必需品之契約,而不履行或不照契約履行,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
第一百九十五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六條
: 行使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減損通用貨幣之分量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八條
: 行使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一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九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減損通用貨幣分量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條
: 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第二百零一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二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郵票或印花稅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郵票或印花稅票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塗抹郵票或印花稅票上之登出符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三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船票、火車、電車票或其他往來客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四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五條
: 偽造、變造之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第二百零六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製造違背定程之度量衡,或變更度量衡之定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販賣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八條
: 行使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關於其業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九條
: 違背定程之度量衡,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二百一十條
: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一條
: 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二條
: 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三條
: 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四條
: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五條
: 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六條
: 行使第二百一十條至第二百一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一十七條
: 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八條
: 偽造公印或公印文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公印或公文印,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九條
: 偽造之印章、印文或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二十條
: 在紙上或物品上之文字、符號,依習慣或特約,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關於本章之罪,以文書論。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
第二百二十一條
: 對於婦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為強姦罪,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姦淫未滿十四歲之女子,以強姦論。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二條
: 二人以上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而共同輪姦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三條
: 犯強姦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第二百二十四條
: 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第二百二十五條
: 對於婦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男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六條
: 犯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二十四條或第二百二十五條之罪,因而致被害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被害人羞忿自殺或意圖自殺而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七條
: 姦淫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女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八條
: 對於因親屬、監護、教養、救濟、公務或業務關係服從自己監督之人,利用權勢而姦淫或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九條
: 以詐術使婦女誤信為自己配偶而聽從其姦淫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三十條
: 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相和姦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一條
: 意圖營利,引誘或容留良家婦女與他人姦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使人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 以犯前二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三十二條
: 對於第二百二十八條所定服從自己監督之人,或夫對於妻,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三條
: 引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條
: 公然為猥褻之行為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五條
: 散佈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或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散佈、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之文字、圖畫或其他物品者亦同。
: 前二項之文字、圖畫及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三十六條
: 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第二百三十七條
: 有配偶而重為婚姻或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婚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八條
: 以詐術締結無效或得撤銷之婚姻,因而致婚姻無效之裁判或撤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九條
: 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姦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條
: 和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和誘有配偶之人脫離家庭者,亦同。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一條
: 略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和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以略誘論。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二條
: 移送前二條之被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三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第二百四十條或第二百四十一條之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四條
: 犯第二百四十條至第二百四十三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二百四十五條
: 第二百三十八條、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及第二百四十條第二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配偶縱容或宥恕者,不得告訴。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第二百四十六條
: 對於壇廟、寺觀、教堂、墳墓或公眾紀念處所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妨害喪、葬、祭禮、說教、禮拜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七條
: 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八條
: 發掘墳墓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九條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五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四十七條至第二百四十九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
第二百五十一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一、妨害販運穀類及其他公共所需之飲食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二、妨害販運種子、肥料、原料及其他農業、工業所需之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二條
: 意圖加損害於他人而妨害其農事上之水利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三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偽造或仿造已登記之商標、商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四條
: 明知為偽造或仿造之商標、商號之貨物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處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五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就商品之原產國或品質,為虛偽之標記或其他表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明知為前項商品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亦同。
===第二十章 鴉片罪===
第二百五十六條
: 製造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製造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他化合質料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七條
: 販賣或運輸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販賣或運輸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自外國輸入前二項之物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八條
: 製造、販賣或運輸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九條
: 意圖營利,為人施打嗎啡或以館舍供人吸食鴉片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條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栽種罌粟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販賣或運輸罌粟種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一條
: 公務員利用權力強迫他人犯前條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二百六十二條
: 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三條
: 意圖供犯本章各罪之用,而持有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四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六十五條
: 犯本章各條之罪者,其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種子,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
第二百六十六條
: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但以供人暫時娛樂之物為賭者,不在此限。
: 當場賭博之器具與在賭檯或兌換籌碼處之財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六十七條
: 以賭博為常業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八條
: 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或聚眾賭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九條
: 意圖營利,辦理有獎儲蓄或未經政府允准而發行彩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經營前項有獎儲蓄或為買賣前項彩票之媒介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七十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
第二百七十一條
: 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二條
: 殺直系血親尊親屬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三條
: 當場激於義憤而殺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四條
: 母於生產時或甫生產後殺其子女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五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謀為同死而犯第一項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二百七十六條
: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
第二百七十七條
: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八條
: 使人受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九條
: 當場激於義憤犯前二條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但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七十七條或第二百七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八十一條
: 施強暴於直系血親尊親屬未成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二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傷,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傷害之,成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致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三條
: 聚眾鬥毆致人於死或重傷者,在場助勢而非出於正當防衛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下手實施傷害者,仍依傷害各條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八十四條
: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五條
: 明知自己有花柳病或麻瘋,隱瞞而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致傳染於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六條
: 對於未滿十六歲之男女,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致妨害其身體之自然發育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七條
: 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二百八十四條及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須告訴乃論。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
第二百八十八條
: 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懷胎婦女聽從他人墮胎者亦同。
: 因疾病或其他防止生命上危險之必要,而犯前二項之罪者,免除其刑。
第二百八十九條
: 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條
: 意圖營利而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九十一條
: 未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未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二條
: 以文字、圖畫或他法,公然介紹墮胎之方法或物品,或公然介紹自己或他人為墮胎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
第二百九十三條
: 遺棄無自救力之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四條
: 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五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
第二百九十六條
: 使人為奴隸或使人居於類似奴隸之不自由地位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七條
: 意圖營利,以詐術使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八條
: 意圖使婦女與自己或他人結婚而略誘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婦女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略誘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九條
: 移送前條被略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略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略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一條
: 犯第二百九十八條至第三百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零二條
: 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三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零四條
: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五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六條
: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第三百零七條
: 不依法令搜尋他人身體、住宅、建築物、舟、車或航空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八條
: 第二百九十八條及第三百零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罪,其告訴以不違反被略誘人之意思為限。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零九條
: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條
: 意圖散佈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散佈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一十一條
: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 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
: 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
: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第三百一十二條
: 對於已死之人公然侮辱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已死之人犯誹謗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三條
: 散佈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四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
第三百一十五條
: 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封緘信函或其他封緘文書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六條
: 醫師、藥師、藥商、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職務之人,無故洩漏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之他人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七條
: 依法令或契約有守因業務知悉或持有工商秘密之義務而無故洩漏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
: 公務員或曾任公務員之人,無故洩漏因職務知悉或持有他人之工商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九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
第三百二十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項之規定處斷。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一條
: 犯竊盜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於夜間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者。
: 二、毀越門扇、牆垣或其他安全裝置而犯之者。
: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者。
: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者。
: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者。
: 六、在車站或埠頭而犯之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二條
: 以犯竊盜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三條
: 電氣,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
第三百二十四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 前項親屬或其他五親等內血親或三親等內姻親之間,犯本章之罪者,須告訴乃論。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第三百二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搶奪他人之動產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六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七條
: 以犯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八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犯強盜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致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強盜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二十九條
: 竊盜或搶奪,因防護贓物、脫免逮捕或湮滅罪證、而當場施以強暴、脅迫者,以強盜論。
第三百三十條
: 犯強盜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一條
: 以犯強盜罪為常業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二條
: 犯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百三十三條
: 未受交戰國之允准或不屬於各國之海軍,而駕駛船艦,意圖施強暴、脅迫於他船或他船之人或物者,為海盜罪,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船員或乘客意圖掠奪財物,施強暴、脅迫於其他船員或乘客,而駕駛或指揮船艦者,以海盜論。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致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四條
: 犯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十一章 侵佔罪===
第三百三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六條
: 對於公務上或因公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業務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七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遺失物、漂流物或其他離本人所持有之物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三十八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本章之罪準用之。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第三百三十九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一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乘未滿二十歲人之知慮淺薄或乘人之精神耗弱,使之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二條
: 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三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前四條之罪準用之。
第三百四十四條
: 乘他人急迫、輕率或無經驗,貸以金錢或其他物品,而取得與原本顯不相當之重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五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第三百四十六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恐嚇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七條
: 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第一項之罪,未經取贖而釋放被害人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四十八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強姦被害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
第三百四十九條
: 收受贓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為牙保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第三百五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一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
第三百五十二條
: 毀棄、損壞他人文書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三條
: 毀壞他人建築物、礦坑、船艦或致令不堪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五十四條
: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五條
: 意圖損害他人,以詐術使本人或第三人為財產上之處分,致生財產上之損害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六條
: 債務人於將受強制執行之際,意圖損害債權人之債權,而毀壞、處分或隱匿其財產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七條
: 第三百五十二條、第三百五十四條至第三百五十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83年
Category:中華民國刑法
|
港口統計規則
|
< 法律
港口統計規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範港口統計工作,保障港口統計資料的準確、及時、全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制定本規則。
第二條 本規則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港口建設、經營、管理及相關活動的統計工作。
第三條 交通部負責全國港口統計工作。
省級人民政府交通(港口)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港口統計工作。
省級人民政府、港口所在地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或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具體實施港口行政管理的部門負責其管理的港口統計工作。
本條第二、三款所述部門統稱港口管理部門。
第四條 交通部根據需要確定港口統計範圍和口徑,並在相關統計制度中予以明確。港口管理部門不得擅自調整港口統計範圍和口徑。
第五條 交通部和港口管理部門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要求港口統計調查物件提供統計資料及相關資訊時,港口統計調查物件應當如實提供,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不得偽造、篡改。
交通部和港口管理部門應當將港口統計調查物件提供的統計資料及相關資訊按照有關規定如實報送,併為港口統計調查物件保守商業秘密。
本條所稱港口統計調查物件是指從事港口建設、經營及相關活動的組織和個人。
第六條 交通部、港口管理部門和港口統計調查物件(以下簡稱“港口統計主體”)的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應當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獨立行使統計調查、統計報告、統計監督的職權,及時完成統計任務。
各港口統計主體的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有權拒報不符合規定的統計報表。
第七條 各港口統計主體負責人不得強令或者授意統計機構、統計人員篡改統計資料或者編造虛假資料,不得擅自修改統計資料。如果發現數據有誤,應當責成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會同有關人員核實更正。
第八條 各港口統計主體應當加強對港口統計工作的領導,解決港口統計存在的問題,為港口統計提供必要的條件。
==第二章 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
第九條 交通部履行下列統計職責:
:(一)依據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全國港口統計的規章、制度、指標體系和技術標準,並頒佈實施;
:(二)組織、指導全國港口統計工作,統一管理港口統計調查專案;
:(三)組織和參與與港口有關的國家統計調查;
:(四)制定全國港口統計發展規劃,編制統計調查計劃和統計調查方案,並組織實施;
:(五)蒐集、整理、稽核、彙總全國港口統計資料,編印、提供、管理全國港口統計資料,定期釋出全國港口統計資訊;
:(六)分析、預測全國港口經營、建設、管理及相關活動的情況,提供統計諮詢;
:(七)組織全國港口統計業務培訓,推進全國港口統計資訊化建設;
:(八)完成有關港口統計的其他工作。
第十條 港口管理部門應當設立專門統計機構或指定相關職能機構負責港口統計工作。
第十一條 港口管理部門履行下列統計職責:
:(一)執行國家統計法律、法規和規章,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制訂港口統計細則,並頒佈實施;
:(二)組織、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港口統計工作,統一管理統計調查專案;
:(三)組織和參與本行政區域內與港口有關的國家及行業統計調查;
:(四)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港口統計發展規劃,編制統計調查計劃和統計調查方案,並組織實施;
:(五)根據實際需要,依據行業標準,擴充或細化港口統計指標;
:(六)蒐集、整理、稽核、彙總、報送本行政區域內的港口統計資料,編制、提供、管理港口統計資料,定期釋出港口統計資訊;
:(七)分析、預測本行政區域內的港口經營、建設、管理及相關活動的情況,提供統計諮詢;
:(八)組織本行政區域內港口統計業務培訓,推進本行政區域內的港口統計資訊化建設;
:(九)完成有關港口統計的其他工作。
第十二條 港口統計調查物件應當指定機構或人員負責港口統計,履行下列職責:
:(一)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有關規定,準確、及時地填報統計報表,提供統計資料;
:(二)分析、預測本單位的經營、建設、管理和經濟效益等狀況,並按照有關規定報送分析材料;
:(三)管理本單位港口統計原始記錄、統計臺帳、統計報表及其他統計資料;
:(四)完成有關港口統計的其他工作。
第十三條 各港口統計主體的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統計調查權。要求被調查者如實填報統計資料,檢查與港口統計資料有關的原始記錄、憑證和統計臺帳;
:(二)統計報告權。向上級有關單位提出統計報告時,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阻撓、扣壓和篡改統計報告;
:(三)統計監督權。檢查或舉報瞞報、虛報、偽造、篡改統計資料及統計調查中的其他違法行為,並責成有關單位改正。
第十四條 各港口統計主體的統計人員應當具備國家規定的從業資格。
第十五條 各港口統計主體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組織統計人員參加統計專業培訓、專業技術職務考試或評審。
第十六條 各港口統計主體應當保持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的相對穩定。各港口統計主體如有統計機構或統計人員變動,應當辦理統計業務和統計資料的交接,並及時將變動後的情況及聯絡方式通告有關單位。
==第三章 統計調查==
第十七條 港口統計調查包括為蒐集港口的基礎設施、裝備、經營、安全、能源消耗、環境保護、固定資產投資、勞動工資及其他資料而進行的各類統計調查。
第十八條 港口統計調查必須依據經批准的統計調查計劃和調查方案(統計報表制度)組織實施。港口統計調查計劃按統計調查專案編制。在編制港口統計調查計劃時,必須同時編制港口統計調查方案。
第十九條 交通部和港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公佈港口統計調查專案清單。
第二十條 出現重大情況或發生突發事件時,交通部可以在港口統計調查專案清單以外組織臨時性調查,並可以指定有關單位直接報送相關統計資料。
第二十一條 港口統計調查專案包括港口綜合統計調查專案和港口專業統計調查專案。
港口綜合統計調查專案是反映港口總體狀況的統計調查專案。
港口專業統計調查專案是反映港口某一方面具體狀況的統計調查專案。
第二十二條 港口綜合統計調查專案由交通部或港口管理部門的統計機構擬訂,經本部門稽核並報同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審批或備案,交通部或港口管理部門的統計機構負責實施。
港口專業統計調查專案在交通部或港口管理部門統計機構的指導下,由其相應職能機構擬訂,經本部門統計機構稽核並報同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審批或備案,由相應職能機構負責實施。
港口綜合統計調查專案和港口專業統計調查專案應當明確分工、互相銜接、避免重複。
第二十三條 擬訂港口統計調查專案,應當先提出立項申請,填寫申請表,說明立項依據、調查目的、調查範圍、主要指標、調查頻率、報送渠道及經費預算和來源。
立項申請批准後,應當編制港口統計調查計劃和調查方案。調查計劃包括專案名稱、調查機關、調查目的、調查範圍、調查物件、調查方式、調查時間和調查內容。調查方案包括供調查物件填報用的統計調查表和說明書、供整理上報用的統計綜合表和說明書。
第二十四條 交通部和港口管理部門分別負責批准有行政隸屬關係的機構和單位提出的港口統計調查專案的立項申請,稽核調查計劃和調查方案。經批准立項的調查專案,涉及港口統計調查物件的應當申請同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審批,只涉及港口管理部門的應當提交同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備案。
交通部和港口管理部門的統計機構在正式收到經稽核的調查專案有關資料後的20個工作日內,完成向同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的審批或備案申請手續;在收到同意實施該調查專案覆函後的20個工作日內,將佈置調查的正式檔案、調查方案和調查表式提交同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備案。
第二十五條 實施港口統計調查計劃和調查方案,應當確定和培訓調查人員,建立統計資料蒐集、處理和報送的工作系統。根據工作需要,編制相應的港口統計調查軟體。
第二十六條 重大港口統計調查專案實施前應當進行試點,在對調查方案修改完善的基礎上組織實施。
第二十七條 各港口統計主體應當按照有關統計制度的要求及時蒐集、整理港口統計資料,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並按照有關規定報送。
第二十八條 港口統計資料的蒐集包括準備、實施和評估。
準備階段應當明確資料蒐集的內容,確定資訊源,選擇蒐集方法,制定蒐集策略。
實施階段應當從資訊源中提取所需的資訊,並進行集中處理。
評估階段應當根據評估指標體系衡量資料蒐集的質量、水平、效率和效益。
第二十九條 港口統計資料的整理包括稽核和彙總。
稽核階段應當核查資料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
彙總階段應當對原始資料分組,並對總體和各組的指標進行彙總。
第三十條 港口統計分析應當明確分析目的,設計分析方案,蒐集相關資料,運用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形成統計分析報告。
第三十一條 交通部和港口管理部門的統計機構統一組織港口統計資料的報送。統計資料的報送應當依據交通部和港口管理部門每年印發的港口統計報表制度的規定採取直接報送或逐級報送模式。
直接報送是指港口統計調查物件或港口管理部門直接將統計資料提供或報送給交通部。
逐級報送是指港口統計調查物件將統計資料提供給當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經逐級整理後報送交通部。
交通部和港口管理部門的職能機構報送的統計資料應當經本部門統計機構稽核,並在報送的同時抄送統計機構。
第三十二條 港口統計分析報告的報送應當按照交通部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三條 交通部和港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港口統計調查專案的資料質量控制和評估體系,跟蹤檢查港口統計調查專案的執行情況,發現問題應當提出解決方案並監督實施。
==第四章 統計資料管理與釋出==
第三十四條 交通部和港口管理部門應當逐步建立港口統計資訊共享機制。
第三十五條 各港口統計主體應當依據國家檔案管理規定建立、健全統計資料檔案制度,指定機構或專人管理原始記錄、統計臺帳、統計報表及其他統計資料。
第三十六條 各港口統計主體應當依據有關保密的法律、法規和規定,建立港口統計資料的保密制度。
第三十七條 交通部和港口管理部門應當逐步建立港口統計資訊釋出的預告制度,在指定媒體上定期公佈港口統計資訊釋出時間和釋出內容。
第三十八條 交通部和港口管理部門對外提供、釋出港口統計調查專案的統計資料應當經統計負責人稽核,由部門負責人簽發。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九條 港口管理部門有下列違法行為之一的,由國務院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予以通報批評;情節較重但尚未構成犯罪的,可以由有關部門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虛報、瞞報統計資料的;
:(二)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
:(三)拒報或者屢次遲報統計資料的。
第四十條 港口統計工作的考評根據交通部制定的有關交通統計工作評比表彰辦法執行。
第四十一條 海事管理機構負責完成進出港船舶統計及交通部交予的其他港口統計調查專案。海事管理機構應當準確、及時報送統計資料。
第四十二條 本辦法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2006年
|
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 (2006年)
|
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
== 第一章 總則 ==
第一條 為了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保障農村五保供養物件的正常生活,促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農村五保供養,是指依照本條例規定,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村民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
第三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村民委員會協助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開展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第四條 國家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農村五保供養物件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務。
第五條 國家對在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 第二章 供養物件 ==
第六條 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週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
第七條 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應當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因年幼或者智力殘疾無法表達意願的,由村民小組或者其他村民代為提出申請。經村民委員會民主評議,對符合本條例第六條規定條件的,在本村範圍內公告;無重大異議的,由村民委員會將評議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稽核。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評議意見之日起20日內提出稽核意見,並將稽核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自收到稽核意見和有關材料之日起20日內作出審批決定。對批准給予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發給《農村五保供養證書》;對不符合條件不予批准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對申請人的家庭狀況和經濟條件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進行復核。申請人、有關組織或者個人應當配合、接受調查,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第八條 農村五保供養物件不再符合本條例第六條規定條件的,村民委員會或者敬老院等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以下簡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向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報告,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稽核並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核准後,核銷其《農村五保供養證書》。
農村五保供養物件死亡,喪葬事宜辦理完畢後,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向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報告,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核准後,核銷其《農村五保供養證書》。
== 第三章 供養內容 ==
第九條 農村五保供養包括下列供養內容:
(一)供給糧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給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錢;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條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療,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照料;
(五)辦理喪葬事宜。
農村五保供養物件未滿16週歲或者已滿16週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應當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
農村五保供養物件的疾病治療,應當與當地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相銜接。
第十條 農村五保供養標準不得低於當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並根據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適時調整。
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可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公佈執行,也可以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制定,報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後公佈執行。
國務院民政部門、國務院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制定工作的指導。
第十一條 農村五保供養資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財政預算中安排。有農村集體經營等收入的地方,可以從農村集體經營等收入中安排資金,用於補助和改善農村五保供養物件的生活。農村五保供養物件將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歸該農村五保供養物件所有。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的農村五保供養,在資金上給予適當補助。
農村五保供養資金,應當專門用於農村五保供養物件的生活,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貪汙、挪用、截留或者私分。
== 第四章 供養形式 ==
第十二條 農村五保供養物件可以在當地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集中供養,也可以在家分散供養。農村五保供養物件可以自行選擇供養形式。
第十三條 集中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物件,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供養服務;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物件,可以由村民委員會提供照料,也可以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有關供養服務。
第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縣級人民政府和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為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必要的裝置、管理資金,並配備必要的工作人員。
第十五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內部民主管理和服務管理制度。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工作人員應當經過必要的培訓。
第十六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可以開展以改善農村五保供養物件生活條件為目的的農副業生產。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開展農副業生產給予必要的扶持。
第十七條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與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簽訂供養服務協議,保證農村五保供養物件享受符合要求的供養。
村民委員會可以委託村民對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物件提供照料。
== 第五章 監督管理 ==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和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管理制度,並負責督促實施。
第十九條 財政部門應當按時足額撥付農村五保供養資金,確保資金到位,並加強對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
審計機關應當依法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
第二十條 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申請條件、程式、民主評議情況以及農村五保供養的標準和資金使用情況等,應當向社會公告,接受社會監督。
第二十一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遵守治安、消防、衛生、財務會計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向農村五保供養物件提供符合要求的供養服務,並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
== 第六章 法律責任 ==
第二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關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符合農村五保供養條件的村民不予批准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或者對不符合農村五保供養條件的村民批准其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
(二)貪汙、挪用、截留、私分農村五保供養款物的;
(三)有其他濫用職權、翫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
第二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村民委員會組成人員貪汙、挪用、截留農村五保供養款物的,依法予以罷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私分、挪用、截留農村五保供養款物的,予以辭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對農村五保供養物件提供的供養服務不符合要求的,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有權終止供養服務協議;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二十五條 《農村五保供養證書》由國務院民政部門規定式樣,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監製。
第二十六條 本條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1994年1月23日國務院釋出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同時廢止。
2006年
NONG CUN WU BAO GONG YANG GONG ZUO TIAO LI
|
中華民國刑法 (民國86年9月立法10月公佈)
|
中華民國刑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第一條
: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第二條
: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但裁判前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 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 處罰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者,免其刑之執行。
第三條
: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機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第四條
: 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第五條
: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內亂罪。
: 二、外患罪。
: 三、偽造貨幣罪。
: 四、第二百零一條及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 五、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百一十六條及第二百一十八條之偽造文書印文罪。
: 六、鴉片罪。
: 七、第二百九十六條之妨害自由罪。
: 八、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第六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百三十四條之瀆職罪。
: 二、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脫逃罪。
: 三、第二百十三條之偽造文書罪。
: 四、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項之侵佔罪。
第七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第八條
: 前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之外國人準用之。
第九條
: 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外國已受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第十條
: 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
: 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 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
: 稱重傷者,謂左列傷害:
: 一、毀敗一目或二目之視能。
: 二、毀敗一耳或二耳之聽能。
: 三、毀敗語能、味能或嗅能。
: 四、毀敗一肢以上之機能。
: 五、毀敗生殖之機能。
: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第十一條
: 本法總則於其他法令有刑罰之規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令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章 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
: 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十三條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第十四條
: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第十五條
: 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
: 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
第十六條
: 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如自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有正當理由者,得免除其刑。
第十七條
: 因犯罪致發生一定之結果,而有加重其刑之規定者,如行為人不能預見其發生時,不適用之。
第十八條
: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十九條
: 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
: 精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條
: 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一條
: 依法令之行為,不罰。
: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不罰。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二條
: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
第二十三條
: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四條
: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 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第三章 未遂犯===
第二十五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
: 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二十六條
: 未遂犯之處罰,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但其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又無危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七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四章 共犯===
第二十八條
: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者,皆為正犯。
第二十九條
: 教唆他人犯罪者,為教唆犯。
: 教唆犯,依其所教唆之罪處罰之。
: 被教唆人雖未至犯罪,教唆犯仍以未遂犯論。但以所教唆之罪有處罰未遂犯之規定者,為限。
第三十條
: 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 從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第三十一條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罪,其共同實施或教唆,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以共犯論。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
===第五章 刑===
第三十二條
: 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第三十三條
: 主刑之種類如左:
: 一、死刑。
: 二、無期徒刑。
: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
: 四、拘役:一日以上、二月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四個月。
: 五、罰金:一元以上。
第三十四條
: 從刑之種類如左:
: 一、褫奪公權。
: 二、沒收。
第三十五條
: 主刑之重輕,依第三十三條規定之次序定之。
: 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
: 除前二項規定外,刑之重輕,參酌前二項標準定之;不能依前二項標準定之者,依犯罪情節定之。
第三十六條
: 褫奪公權者,褫奪左列資格:
: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
: 二、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 三、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
第三十七條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 宣告六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第三十八條
: 左列之物沒收之:
: 一、違禁物。
: 二、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預備之物。
: 三、因犯罪所得之物。
: 前項第一款之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之物,以屬於犯人者為限,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三十九條
: 免除其刑者,仍得專科沒收。
第四十條
: 沒收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
第四十一條
: 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因身體、教育、職業或家庭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得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易科罰金。
第四十二條
: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兩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
: 易服勞役,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六個月。
: 罰金總額折算逾六個月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六個月之日數比例折算。
: 科罰金之裁判,應依前二項之規定,載明折算一日之額數。
: 易服勞役不滿一日之零數,不算。
: 易服勞役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所定之標準折算,扣除勞役之日期。
第四十三條
: 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
第四十四條
: 易科罰金、易服勞役或易以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以已執行論。
第四十五條
: 刑期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裁判雖經確定,其尚未受拘禁之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四十六條
: 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四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
===第六章 累犯===
第四十七條
: 受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或受無期徒期或有期徒刑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
第四十八條
: 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者,依前條之規定更定其刑。但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發覺者,不在此限。
第四十九條
: 累犯之規定,於前所犯罪依軍法或於外國法院受裁判者,不適用之。
===第七章 數罪併罰===
第五十條
: 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第五十一條
: 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依左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
: 一、宣告多數死刑者,執行其一。
: 二、宣告之最重刑為死刑者,不執行他刑。但從刑不在此限。
: 三、宣告多數無期徒刑者,執行其一。
: 四、宣告之最重刑為無期徒刑者,不執行他刑。但罰金及從刑不在此限。
: 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二十年。
: 六、宣告多數拘役者,比照前款定其刑期。但不得逾四個月。
: 七、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
: 八、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
: 九、宣告多數沒收者,併執行之。
: 十、依第五款至第九款所定之刑,併執行之。
第五十二條
: 數罪併罰,於裁判確定後,發覺未經裁判之餘罪者,就餘罪處斷。
第五十三條
: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第五十四條
: 數罪併罰,已經處斷,如各罪中有受赦免者,餘罪仍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僅餘一罪者,依其宣告之刑執行。
第五十五條
: 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或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從一重處斷。
第五十六條
: 連續數行為而犯同一之罪名者,以一罪論。但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
第五十七條
: 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左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
: 一、犯罪之動機。
: 二、犯罪之目的。
: 三、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 四、犯罪之手段。
: 五、犯人之生活狀況。
: 六、犯人之品行。
: 七、犯人之智識程度。
: 八、犯人與被害人平日之關係。
: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 十、犯罪後之態度。
第五十八條
: 科罰金時,除依前條規定外,並應審酌犯人之資力及因犯罪所得之利益,如所得之利益超過罰金最多額時,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加重。
第五十九條
: 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條
: 依法律加重或減輕者,仍得依前條之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一條
: 犯左列各罪之一,情節輕微,顯可憫恕,認為依第五十九條規定減輕其刑仍嫌過重者,得免除其刑:
: 一、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但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項及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罪,不在此限。
: 二、犯第三百二十條之竊盜罪。
: 三、犯第三百三十五條之侵佔罪。
: 四、犯第三百三十九條之詐欺罪。
: 五、犯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
第六十二條
: 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減輕其刑。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六十三條
: 未滿十八歲人或滿八十歲人犯罪者,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減輕其刑。
: 未滿十八歲人犯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項之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六十四條
: 死刑不得加重。
: 死刑減輕者,為無期徒刑,或為十五年以下、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五條
: 無期徒刑不得加重。
: 無期徒刑減輕者,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六條
: 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
第六十七條
: 有期徒刑加減者,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同加減之。
第六十八條
: 拘役或罰金加減者,僅加減其最高度。
第六十九條
: 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加減時併加減之。
第七十條
: 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第七十一條
: 刑有加重及減輕者,先加後減。
: 有二種以上之減輕者,先依較少之數減輕之。
第七十二條
: 因刑之加重、減輕,而有不滿一日之時間或不滿一元之額數者,不算。
第七十三條
: 酌量減輕其刑者,準用減輕其刑之規定。
===第九章 緩刑===
第七十四條
: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認為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一、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前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第七十五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撤銷其宣告:
: 一、緩刑期內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緩刑前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七十六條
: 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其刑之宣告,失其效力。
===第十章 假釋===
第七十七條
: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十年後,有期徒刑逾三分之一後,由監獄長官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但有期徒刑之執行未滿六月者,不在此限。
: 無期徒刑裁判確定前逾一年部分之羈押日數算入前項已執行之期間內。
: 犯刑法第十六章妨害風化各條之罪者,非經強制診療,不得假釋。
第七十八條
: 假釋中因故意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撤銷其假釋。
: 前項犯罪,其起訴及判決確定均在假釋期滿前者,於假釋期滿後六月以內,仍撤銷其假釋;其判決確定在假釋期滿後者,於確定後六月以內,撤銷之。
: 假釋撤銷後,其出獄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七十九條
: 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十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但依第七十八條第二項撤銷其假釋者,不在此限。
: 假釋中另受刑之執行或羈押或其他依法拘束自由之期間,不算入假釋期內。
第七十九條之一
: 二以上徒刑併執行者,第七十七條所定最低應執行之期間,合併計算之。
: 前項情形,併執行無期徒刑者,適用無期徒刑假釋之規定;二以上有期徒刑合併刑期逾三十年,而接續執行逾十年者,亦得許假釋。
: 依第一項規定合併計算執行期間而假釋者,前條第一項規定之期間,亦合併計算之。
: 有期徒刑假釋後所餘刑期逾十年者,準用前條第一項無期徒刑假釋之規定。前項合併計算後之期間逾十年者,亦同。
===第十一章 時效===
第八十條
: 追訴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二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三年。
: 五、拘役或罰金者,一年。
: 前項期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
第八十一條
: 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依本刑之最高度計算。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依最重主刑或最重主刑之最高度計算。
第八十二條
: 本刑應加重或減輕者,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仍依本刑計算。
第八十三條
: 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之程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巳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八十四條
: 行刑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三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五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七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五、拘役、罰金或專科沒收者,三年。
: 前項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第八十五條
: 行刑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不能開始或繼續執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四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
第八十六條
: 因未滿十四歲而不罰者,得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 因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但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者,得於執行前為之。
: 感化教育期間為三年以下。
: 第二項但書情形,依感化教育之執行,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七條
: 因心神喪失而不罰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因精神耗弱或瘖啞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前二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八十八條
: 犯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下。
: 依禁戒處分之執行,法院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九條
: 因酗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個月以下。
第九十條
: 有犯罪之習慣或以犯罪為常業或因遊蕩或懶惰成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九十一條
: 犯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強制治療。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至治癒時為止。
第九十二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之處分,按其情形,得以保護管束代之。
: 前項保護管束期間,為三年以下,其不能收效者,得隨時撤銷之,仍執行原處分。
第九十三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內,得付保護管束。
: 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 前二項情形,違反保護管束規則情節重大者,得撤銷緩刑之宣告或假釋。
第九十四條
: 保護管束,交由警察官署、自治團體、慈善團體、本人之最近親屬或其他適當之人行之。
第九十五條
: 外國人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逐出境。
第九十六條
: 保安處分,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因假釋或於刑之赦免後,付保安處分者,不在此限。
第九十七條
: 依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及第九十二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期間未終了前,認為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如認為有延長之必要者,法院得就法定期間之範圍內,酌量延長之。
第九十八條
: 依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第八十九條及第九十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認為無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第九十九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一條之保安處分,自應執行之日起經過三年未執行者,非得法院許可不得執行之。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內亂罪===
第一百條
: 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 預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一條
: 以暴動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二條
: 犯第一百條第二項或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章 外患罪===
第一百零三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該國或他國對於中華民國開戰端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四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中華民國領域屬於該國或他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五條
: 中華民國人民在敵軍執役,或與敵國械抗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以軍事上之利益供敵國,或以軍事上之不利益害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七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將軍隊交付敵國,或將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與供中華民國軍用之軍械、彈藥、錢糧及其他軍需品,或橋樑、鐵路、車輛、電線、電機、電局及其他供轉運之器物,交付敵國或毀壞或致令不堪用者。
: 二、代敵國招募軍隊,或煽惑軍人使其降敵者。
: 三、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
: 四、以關於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軍略之秘密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洩漏或交付於敵國者。
: 五、為敵國之間諜,或幫助敵國之間諜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八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不履行供給軍需之契約或不照契約履行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零九條
: 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洩漏或交付前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於外國或其派遣之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條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知悉或持有前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因過失而洩漏或交付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一條
: 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二條
: 意圖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未受允准而入要塞、軍港、軍艦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留滯其內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三條
: 應經政府允許之事項,未受允許,私與外國政府或其派遣之人為約定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四條
: 受政府之委任,處理對於外國政府之事務,而違背其委任,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 偽造、變造、毀棄或隱匿可以證明中華民國對於外國所享權利之文書、圖畫或其他證據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第一百一十六條
: 對於友邦元首或派至中華民國之外國代表,犯故意傷害罪、妨害自由罪或妨害名譽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第一百一十七條
: 於外國交戰之際,違背政府局外中立之命令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八條
: 意圖侮辱外國,而公然損毀、除去或汙辱外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九條
: 第一百一十六條之妨害名譽罪及第一百一十八條之罪,須外國政府之請求乃論。
===第四章 瀆職罪===
第一百二十條
: 公務員不盡其應盡之責,而委棄守地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一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二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因而為違背職務之行為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務員或仲裁人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但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得減輕其刑。
: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三條
: 於未為公務員或仲裁人時,預以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於為公務員或仲裁人後履行者,以公務員或仲裁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論。
第一百二十四條
: 有審判職務之公務員或仲裁人,為枉法之裁判或仲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五條
: 有追訴或處罰犯罪職務之公務員,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濫用職權為逮捕或羈押者。
: 二、意圖取供而施強暴、脅迫者。
: 三、明知為無罪之人而使其受追訴或處罰,或明知為有罪之人而無故不使其受追訴或處罰者。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六條
: 有管收、解送或拘禁人犯職務之公務員,對於人犯施以凌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七條
: 有執行刑罰職務之公務員,違法執行或不執行刑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而執行不應執行之刑罰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二十八條
: 公務員對於訴訟事件,明知不應受理而受理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九條
: 公務員對於租稅或其他入款,明知不應徵收而徵收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發給之款項、物品,明知應發給而抑留不發或剋扣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條
: 公務員廢弛職務釀成災害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一條
: 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直接或間接圖利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得之利益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三十二條
: 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而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三條
: 在郵務或電報機關執行職務之公務員,開拆或隱匿投寄之郵件或電報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四條
: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以故意犯本章以外各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因公務員之身分已特別規定其刑者,不在此限。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第一百三十五條
: 對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施強暴脅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使公務員執行一定之職務或妨害其依法執行一定之職務或使公務員辭職而施強暴脅迫者亦同。
: 犯前二項之罪,因而致公務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六條
: 公然聚眾犯前條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公務員於死或重傷者,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之人,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處斷。
第一百三十七條
: 對於依考試法舉行之考試,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其發生不正確之結果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八條
: 毀棄、損壞或隱匿公務員職務上掌管或委託第三人掌管之文書、圖畫、物品或致令不堪用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九條
: 損壞、除去或汙穢公務員所施之封印或查封之標示或為違背其效力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條
: 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當場侮辱或對於其依法執行之職務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署公然侮辱者亦同。
第一百四十一條
: 意圖侮辱公務員或公署,而損壞、除去或汙穢實貼公共場所之文告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第一百四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他人自由行使法定之政治上選舉或其他投票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三條
: 有投票權之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許以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四十四條
: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五條
: 以生計上之利害,誘惑投票人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四十六條
: 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確之結果或變造投票之結果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七條
: 妨害或擾亂投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八條
: 於無記名之投票,剌探票載之內容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第一百四十九條
: 公然聚眾,意圖為強暴脅迫,已受該管公務員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者,在場助勢之人,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條
: 公然聚眾,施強暴、脅迫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一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財產之事恐嚇公眾,致生危害於公安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阻止或擾亂合法之集會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三條
: 以文字、圖畫演說或他法,公然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一、煽惑他人犯罪者。
: 二、煽惑他人違背法令,或抗拒合法之命令者。
第一百五十四條
: 參與以犯罪為宗旨之結社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五十五條
: 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六條
: 未受允准,招集軍隊、發給軍需或率帶軍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七條
: 意圖漁利,挑唆或包攬他人訴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五十八條
: 冒充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冒充外國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亦同。
第一百五十九條
: 公然冒用公務員服飾、徽章或官銜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條
: 意圖侮辱中華民國,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中華民國之國徽、國旗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侮辱創立中華民國之孫先生,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其遺像者亦同。
===第八章 脫逃罪===
第一百六十一條
: 依法逮捕、拘禁之人脫逃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六十二條
: 縱放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犯第一項之便利脫逃罪者,得減輕其刑。
第一百六十三條
: 公務員縱放職務上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致前項之人脫逃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
第一百六十四條
: 藏匿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犯前項之罪而頂替者亦同。
第一百六十五條
: 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六條
: 犯前條之罪,於他人刑事被告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六十七條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圖利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而犯第一百六十四條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第一百六十八條
: 於執行審判職務之公署審判時或於檢察官偵查時,證人、鑑定人、通譯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六十九條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而偽造、變造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條
: 意圖陷害直系血親尊親屬,而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百七十一條
: 未指定犯人,而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犯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未指定犯人,而偽造、變造犯罪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犯罪證據,致開始刑事訴訟程式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二條
: 犯第一百六十八條至第一百七十一條之罪,於所虛偽陳述或所誣告之案件,裁判或懲戒處分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
第一百七十三條
: 放火燒燬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四條
: 放火燒燬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五條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六條
: 故意或因過失,以火藥、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爆裂物,炸燬前三條之物者,準用各該條放火、失火之規定。
第一百七十七條
: 漏逸或間隔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氣體,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七十八條
: 決水浸害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或火車、電車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九條
: 決水浸害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或礦坑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條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一條
: 決潰隄防、破壞水閘或損壞自來水池,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二條
: 於火災、水災之際,隱匿或損壞防禦之器械或以他法妨害救火、防水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三條
: 傾覆或破壞現有人所在之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四條
: 損壞軌道、燈塔、標識或以他法致生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往來之危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前項之舟、車、航空機傾覆或破壞者,依前條第一項之規定處斷。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五條
: 損壞或壅塞陸路、水路、橋樑或其他公眾往來之裝置或以他法致生往來之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六條
: 未受允准,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而無正當理由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七條
: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八條
: 妨害鐵路、郵務、電報、電話或供公眾之用水、電氣、煤氣事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九條
: 損壞礦坑、工廠或其他相類之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裝置,致生危險於他人生命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條
: 投放毒物或混入妨害衛生物品於供公眾所飲之水源、水道或自來水池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一條
: 製造、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妨害衛生之飲食物品或其他物品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二條
: 違背關於預防傳染病所公佈之檢查或進口之法令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暴露有傳染病菌之屍體,或以他法散佈病菌,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三條
: 承攬工程人或監工人,於營造或拆卸建築物時,違背建築術成規,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四條
: 於災害之際,關於與公務員或慈善團體締結供給糧食或其他必需品之契約,而不履行或不照契約履行,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
第一百九十五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六條
: 行使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減損通用貨幣之分量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八條
: 行使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一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九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減損通用貨幣分量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條
: 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第二百零一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二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郵票或印花稅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郵票或印花稅票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塗抹郵票或印花稅票上之登出符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三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船票、火車、電車票或其他往來客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四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五條
: 偽造、變造之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第二百零六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製造違背定程之度量衡,或變更度量衡之定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販賣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八條
: 行使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關於其業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九條
: 違背定程之度量衡,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二百一十條
: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一條
: 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二條
: 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三條
: 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四條
: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五條
: 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六條
: 行使第二百一十條至第二百一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一十七條
: 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八條
: 偽造公印或公印文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公印或公文印,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九條
: 偽造之印章、印文或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二十條
: 在紙上或物品上之文字、符號、圖畫、照像,依習慣或特約,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關於本章及本章以外各罪,以文書論。
: 錄音、錄影或電磁紀錄,藉機器或電腦之處理所顯示之聲音、影像或符號,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亦同。
: 稱電磁紀錄,指以電子、磁性或其他無法以人之知覺直接認識之方式所製成之紀錄,而供電腦處理之用者。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
第二百二十一條
: 對於婦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為強姦罪,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姦淫未滿十四歲之女子,以強姦論。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二條
: 二人以上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而共同輪姦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三條
: 犯強姦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第二百二十四條
: 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第二百二十五條
: 對於婦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男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六條
: 犯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二十四條或第二百二十五條之罪,因而致被害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被害人羞忿自殺或意圖自殺而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七條
: 姦淫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女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八條
: 對於因親屬、監護、教養、救濟、公務或業務關係服從自己監督之人,利用權勢而姦淫或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九條
: 以詐術使婦女誤信為自己配偶而聽從其姦淫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三十條
: 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相和姦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一條
: 意圖營利,引誘或容留良家婦女與他人姦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使人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 以犯前二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三十二條
: 對於第二百二十八條所定服從自己監督之人,或夫對於妻,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三條
: 引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條
: 公然為猥褻之行為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五條
: 散佈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或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散佈、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之文字、圖畫或其他物品者亦同。
: 前二項之文字、圖畫及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三十六條
: 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第二百三十七條
: 有配偶而重為婚姻或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婚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八條
: 以詐術締結無效或得撤銷之婚姻,因而致婚姻無效之裁判或撤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九條
: 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姦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條
: 和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和誘有配偶之人脫離家庭者,亦同。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一條
: 略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和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以略誘論。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二條
: 移送前二條之被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三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第二百四十條或第二百四十一條之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四條
: 犯第二百四十條至第二百四十三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二百四十五條
: 第二百三十八條、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及第二百四十條第二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配偶縱容或宥恕者,不得告訴。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第二百四十六條
: 對於壇廟、寺觀、教堂、墳墓或公眾紀念處所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妨害喪、葬、祭禮、說教、禮拜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七條
: 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八條
: 發掘墳墓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九條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五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四十七條至第二百四十九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
第二百五十一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一、妨害販運穀類及其他公共所需之飲食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二、妨害販運種子、肥料、原料及其他農業、工業所需之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二條
: 意圖加損害於他人而妨害其農事上之水利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三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偽造或仿造已登記之商標、商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四條
: 明知為偽造或仿造之商標、商號之貨物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處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五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就商品之原產國或品質,為虛偽之標記或其他表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明知為前項商品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亦同。
===第二十章 鴉片罪===
第二百五十六條
: 製造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製造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他化合質料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七條
: 販賣或運輸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販賣或運輸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自外國輸入前二項之物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八條
: 製造、販賣或運輸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九條
: 意圖營利,為人施打嗎啡或以館舍供人吸食鴉片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條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栽種罌粟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販賣或運輸罌粟種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一條
: 公務員利用權力強迫他人犯前條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二百六十二條
: 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三條
: 意圖供犯本章各罪之用,而持有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四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六十五條
: 犯本章各條之罪者,其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種子,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
第二百六十六條
: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但以供人暫時娛樂之物為賭者,不在此限。
: 當場賭博之器具與在賭檯或兌換籌碼處之財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六十七條
: 以賭博為常業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八條
: 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或聚眾賭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九條
: 意圖營利,辦理有獎儲蓄或未經政府允准而發行彩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經營前項有獎儲蓄或為買賣前項彩票之媒介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七十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
第二百七十一條
: 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二條
: 殺直系血親尊親屬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三條
: 當場激於義憤而殺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四條
: 母於生產時或甫生產後殺其子女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五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謀為同死而犯第一項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二百七十六條
: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
第二百七十七條
: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八條
: 使人受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九條
: 當場激於義憤犯前二條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但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七十七條或第二百七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八十一條
: 施強暴於直系血親尊親屬未成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二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傷,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傷害之,成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致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三條
: 聚眾鬥毆致人於死或重傷者,在場助勢而非出於正當防衛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下手實施傷害者,仍依傷害各條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八十四條
: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五條
: 明知自己有花柳病或麻瘋,隱瞞而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致傳染於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六條
: 對於未滿十六歲之男女,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致妨害其身體之自然發育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七條
: 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二百八十四條及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須告訴乃論。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
第二百八十八條
: 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懷胎婦女聽從他人墮胎者亦同。
: 因疾病或其他防止生命上危險之必要,而犯前二項之罪者,免除其刑。
第二百八十九條
: 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條
: 意圖營利而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九十一條
: 未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未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二條
: 以文字、圖畫或他法,公然介紹墮胎之方法或物品,或公然介紹自己或他人為墮胎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
第二百九十三條
: 遺棄無自救力之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四條
: 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五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
第二百九十六條
: 使人為奴隸或使人居於類似奴隸之不自由地位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七條
: 意圖營利,以詐術使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八條
: 意圖使婦女與自己或他人結婚而略誘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婦女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略誘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九條
: 移送前條被略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略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略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一條
: 犯第二百九十八條至第三百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零二條
: 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三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零四條
: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五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六條
: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第三百零七條
: 不依法令搜尋他人身體、住宅、建築物、舟、車或航空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八條
: 第二百九十八條及第三百零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罪,其告訴以不違反被略誘人之意思為限。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零九條
: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條
: 意圖散佈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散佈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一十一條
: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 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
: 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
: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第三百一十二條
: 對於已死之人公然侮辱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已死之人犯誹謗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三條
: 散佈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四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
第三百一十五條
: 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封緘信函、文書或圖畫者,處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無故以開拆以外之方法,窺視其內容者,亦同。
第三百一十六條
: 醫師、藥師、藥商、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職務之人,無故洩漏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之他人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七條
: 依法令或契約有守因業務知悉或持有工商秘密之義務而無故洩漏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
: 公務員或曾任公務員之人,無故洩漏因職務知悉或持有他人之工商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之一
: 無故洩漏因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裝置知悉或持有他人之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之二
: 利用電腦或其相關裝置犯第三百十六條至第三百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一十九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
第三百二十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項之規定處斷。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一條
: 犯竊盜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於夜間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者。
: 二、毀越門扇、牆垣或其他安全裝置而犯之者。
: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者。
: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者。
: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者。
: 六、在車站或埠頭而犯之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二條
: 以犯竊盜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三條
: 電能、熱能及其他能量或電磁紀錄,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
第三百二十四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 前項親屬或其他五親等內血親或三親等內姻親之間,犯本章之罪者,須告訴乃論。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第三百二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搶奪他人之動產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六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七條
: 以犯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八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犯強盜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致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強盜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二十九條
: 竊盜或搶奪,因防護贓物、脫免逮捕或湮滅罪證、而當場施以強暴、脅迫者,以強盜論。
第三百三十條
: 犯強盜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一條
: 以犯強盜罪為常業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二條
: 犯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百三十三條
: 未受交戰國之允准或不屬於各國之海軍,而駕駛船艦,意圖施強暴、脅迫於他船或他船之人或物者,為海盜罪,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船員或乘客意圖掠奪財物,施強暴、脅迫於其他船員或乘客,而駕駛或指揮船艦者,以海盜論。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致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四條
: 犯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十一章 侵佔罪===
第三百三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六條
: 對於公務上或因公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業務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七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遺失物、漂流物或其他離本人所持有之物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三十八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本章之罪準用之。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第三百三十九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一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由收費裝置取得他人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二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由自動付款裝置取得他人之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三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將虛偽資料或不正指令輸入電腦或其相關裝置,製作財產權之得喪、變更紀錄,而取得他人財產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第三百四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一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乘未滿二十歲人之知慮淺薄或乘人之精神耗弱,使之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二條
: 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三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前四條之罪準用之。
第三百四十四條
: 乘他人急迫、輕率或無經驗,貸以金錢或其他物品,而取得與原本顯不相當之重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五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第三百四十六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恐嚇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七條
: 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第一項之罪,未經取贖而釋放被害人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四十八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強姦被害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
第三百四十九條
: 收受贓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為牙保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第三百五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一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
第三百五十二條
: 毀棄、損壞他人文書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元以下罰金。
: 幹擾他人電磁紀錄之處理,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三百五十三條
: 毀壞他人建築物、礦坑、船艦或致令不堪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五十四條
: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五條
: 意圖損害他人,以詐術使本人或第三人為財產上之處分,致生財產上之損害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六條
: 債務人於將受強制執行之際,意圖損害債權人之債權,而毀壞、處分或隱匿其財產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七條
: 第三百五十二條、第三百五十四條至第三百五十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86年
Category:中華民國刑法
|
中華民國刑法 (民國86年11月)
|
中華民國刑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第一條
: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第二條
: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但裁判前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 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 處罰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者,免其刑之執行。
第三條
: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機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第四條
: 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第五條
: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內亂罪。
: 二、外患罪。
: 三、偽造貨幣罪。
: 四、第二百零一條及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 五、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百一十六條及第二百一十八條之偽造文書印文罪。
: 六、鴉片罪。
: 七、第二百九十六條之妨害自由罪。
: 八、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第六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百三十四條之瀆職罪。
: 二、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脫逃罪。
: 三、第二百十三條之偽造文書罪。
: 四、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項之侵佔罪。
第七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第八條
: 前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之外國人準用之。
第九條
: 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外國已受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第十條
: 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
: 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 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
: 稱重傷者,謂左列傷害:
: 一、毀敗一目或二目之視能。
: 二、毀敗一耳或二耳之聽能。
: 三、毀敗語能、味能或嗅能。
: 四、毀敗一肢以上之機能。
: 五、毀敗生殖之機能。
: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第十一條
: 本法總則於其他法令有刑罰之規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令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章 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
: 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十三條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第十四條
: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第十五條
: 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
: 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
第十六條
: 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如自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有正當理由者,得免除其刑。
第十七條
: 因犯罪致發生一定之結果,而有加重其刑之規定者,如行為人不能預見其發生時,不適用之。
第十八條
: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十九條
: 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
: 精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條
: 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一條
: 依法令之行為,不罰。
: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不罰。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二條
: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
第二十三條
: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四條
: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 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第三章 未遂犯===
第二十五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
: 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二十六條
: 未遂犯之處罰,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但其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又無危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七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四章 共犯===
第二十八條
: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者,皆為正犯。
第二十九條
: 教唆他人犯罪者,為教唆犯。
: 教唆犯,依其所教唆之罪處罰之。
: 被教唆人雖未至犯罪,教唆犯仍以未遂犯論。但以所教唆之罪有處罰未遂犯之規定者,為限。
第三十條
: 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 從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第三十一條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罪,其共同實施或教唆,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以共犯論。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
===第五章 刑===
第三十二條
: 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第三十三條
: 主刑之種類如左:
: 一、死刑。
: 二、無期徒刑。
: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
: 四、拘役:一日以上、二月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四個月。
: 五、罰金:一元以上。
第三十四條
: 從刑之種類如左:
: 一、褫奪公權。
: 二、沒收。
第三十五條
: 主刑之重輕,依第三十三條規定之次序定之。
: 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
: 除前二項規定外,刑之重輕,參酌前二項標準定之;不能依前二項標準定之者,依犯罪情節定之。
第三十六條
: 褫奪公權者,褫奪左列資格:
: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
: 二、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 三、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
第三十七條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 宣告六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第三十八條
: 左列之物沒收之:
: 一、違禁物。
: 二、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預備之物。
: 三、因犯罪所得之物。
: 前項第一款之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之物,以屬於犯人者為限,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三十九條
: 免除其刑者,仍得專科沒收。
第四十條
: 沒收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
第四十一條
: 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因身體、教育、職業或家庭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得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易科罰金。
第四十二條
: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兩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
: 易服勞役,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六個月。
: 罰金總額折算逾六個月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六個月之日數比例折算。
: 科罰金之裁判,應依前二項之規定,載明折算一日之額數。
: 易服勞役不滿一日之零數,不算。
: 易服勞役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所定之標準折算,扣除勞役之日期。
第四十三條
: 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
第四十四條
: 易科罰金、易服勞役或易以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以已執行論。
第四十五條
: 刑期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裁判雖經確定,其尚未受拘禁之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四十六條
: 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四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
===第六章 累犯===
第四十七條
: 受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或受無期徒期或有期徒刑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
第四十八條
: 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者,依前條之規定更定其刑。但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發覺者,不在此限。
第四十九條
: 累犯之規定,於前所犯罪依軍法或於外國法院受裁判者,不適用之。
===第七章 數罪併罰===
第五十條
: 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第五十一條
: 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依左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
: 一、宣告多數死刑者,執行其一。
: 二、宣告之最重刑為死刑者,不執行他刑。但從刑不在此限。
: 三、宣告多數無期徒刑者,執行其一。
: 四、宣告之最重刑為無期徒刑者,不執行他刑。但罰金及從刑不在此限。
: 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二十年。
: 六、宣告多數拘役者,比照前款定其刑期。但不得逾四個月。
: 七、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
: 八、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
: 九、宣告多數沒收者,併執行之。
: 十、依第五款至第九款所定之刑,併執行之。
第五十二條
: 數罪併罰,於裁判確定後,發覺未經裁判之餘罪者,就餘罪處斷。
第五十三條
: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第五十四條
: 數罪併罰,已經處斷,如各罪中有受赦免者,餘罪仍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僅餘一罪者,依其宣告之刑執行。
第五十五條
: 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或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從一重處斷。
第五十六條
: 連續數行為而犯同一之罪名者,以一罪論。但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
第五十七條
: 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左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
: 一、犯罪之動機。
: 二、犯罪之目的。
: 三、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 四、犯罪之手段。
: 五、犯人之生活狀況。
: 六、犯人之品行。
: 七、犯人之智識程度。
: 八、犯人與被害人平日之關係。
: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 十、犯罪後之態度。
第五十八條
: 科罰金時,除依前條規定外,並應審酌犯人之資力及因犯罪所得之利益,如所得之利益超過罰金最多額時,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加重。
第五十九條
: 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條
: 依法律加重或減輕者,仍得依前條之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一條
: 犯左列各罪之一,情節輕微,顯可憫恕,認為依第五十九條規定減輕其刑仍嫌過重者,得免除其刑:
: 一、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但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項及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罪,不在此限。
: 二、犯第三百二十條之竊盜罪。
: 三、犯第三百三十五條之侵佔罪。
: 四、犯第三百三十九條之詐欺罪。
: 五、犯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
第六十二條
: 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減輕其刑。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六十三條
: 未滿十八歲人或滿八十歲人犯罪者,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減輕其刑。
: 未滿十八歲人犯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項之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六十四條
: 死刑不得加重。
: 死刑減輕者,為無期徒刑,或為十五年以下、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五條
: 無期徒刑不得加重。
: 無期徒刑減輕者,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六條
: 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
第六十七條
: 有期徒刑加減者,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同加減之。
第六十八條
: 拘役或罰金加減者,僅加減其最高度。
第六十九條
: 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加減時併加減之。
第七十條
: 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第七十一條
: 刑有加重及減輕者,先加後減。
: 有二種以上之減輕者,先依較少之數減輕之。
第七十二條
: 因刑之加重、減輕,而有不滿一日之時間或不滿一元之額數者,不算。
第七十三條
: 酌量減輕其刑者,準用減輕其刑之規定。
===第九章 緩刑===
第七十四條
: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認為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一、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前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第七十五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撤銷其宣告:
: 一、緩刑期內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緩刑前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七十六條
: 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其刑之宣告,失其效力。
===第十章 假釋===
第七十七條
: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十五年、累犯逾二十年,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累犯逾三分之二,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但有期徒刑之執行未滿六個月者,不在此限。
: 無期徒刑裁判確定前逾一年部分之羈押日數算入前項已執行之期間內。
: 犯刑法第十六章妨害風化各條之罪者,非經強制診療,不得假釋。
第七十八條
: 假釋中因故意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撤銷其假釋。
: 前項犯罪,其起訴及判決確定均在假釋期滿前者,於假釋期滿後六月以內,仍撤銷其假釋;其判決確定在假釋期滿後者,於確定後六月以內,撤銷之。
: 假釋撤銷後,其出獄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七十九條
: 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十五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但依第七十八條第二項撤銷其假釋者,不在此限。
: 假釋中另受刑之執行或羈押或其他依法拘束自由之期間,不算入假釋期內。
第七十九條之一
: 二以上徒刑併執行者,第七十七條所定最低應執行之期間,合併計算之。
: 前項情形,併執行無期徒刑者,適用無期徒刑假釋之規定;二以上有期徒刑合併刑期逾三十年,而接續執行逾十五年者,亦得許假釋。
: 依第一項規定合併計算執行期間而假釋者,前條第一項規定之期間,亦合併計算之。
: 前項合併計算後之期間逾十五年者,準用前條第一項無期徒刑假釋之規定。
: 經撤銷假釋執行殘餘刑期者,無期徒刑於執行滿二十年,有期徒刑於全部執行完畢後,再接續執行他刑,第一項有關合併計算執行期間之規定不適用之。
===第十一章 時效===
第八十條
: 追訴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二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三年。
: 五、拘役或罰金者,一年。
: 前項期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
第八十一條
: 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依本刑之最高度計算。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依最重主刑或最重主刑之最高度計算。
第八十二條
: 本刑應加重或減輕者,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仍依本刑計算。
第八十三條
: 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之程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巳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八十四條
: 行刑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三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五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七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五、拘役、罰金或專科沒收者,三年。
: 前項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第八十五條
: 行刑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不能開始或繼續執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四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
第八十六條
: 因未滿十四歲而不罰者,得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 因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但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者,得於執行前為之。
: 感化教育期間為三年以下。
: 第二項但書情形,依感化教育之執行,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七條
: 因心神喪失而不罰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因精神耗弱或瘖啞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前二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八十八條
: 犯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下。
: 依禁戒處分之執行,法院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九條
: 因酗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個月以下。
第九十條
: 有犯罪之習慣或以犯罪為常業或因遊蕩或懶惰成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九十一條
: 犯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強制治療。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至治癒時為止。
第九十二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之處分,按其情形,得以保護管束代之。
: 前項保護管束期間,為三年以下,其不能收效者,得隨時撤銷之,仍執行原處分。
第九十三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內,得付保護管束。
: 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 前二項情形,違反保護管束規則情節重大者,得撤銷緩刑之宣告或假釋。
第九十四條
: 保護管束,交由警察官署、自治團體、慈善團體、本人之最近親屬或其他適當之人行之。
第九十五條
: 外國人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逐出境。
第九十六條
: 保安處分,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因假釋或於刑之赦免後,付保安處分者,不在此限。
第九十七條
: 依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及第九十二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期間未終了前,認為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如認為有延長之必要者,法院得就法定期間之範圍內,酌量延長之。
第九十八條
: 依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第八十九條及第九十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認為無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第九十九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一條之保安處分,自應執行之日起經過三年未執行者,非得法院許可不得執行之。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內亂罪===
第一百條
: 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 預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一條
: 以暴動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二條
: 犯第一百條第二項或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章 外患罪===
第一百零三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該國或他國對於中華民國開戰端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四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中華民國領域屬於該國或他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五條
: 中華民國人民在敵軍執役,或與敵國械抗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以軍事上之利益供敵國,或以軍事上之不利益害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七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將軍隊交付敵國,或將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與供中華民國軍用之軍械、彈藥、錢糧及其他軍需品,或橋樑、鐵路、車輛、電線、電機、電局及其他供轉運之器物,交付敵國或毀壞或致令不堪用者。
: 二、代敵國招募軍隊,或煽惑軍人使其降敵者。
: 三、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
: 四、以關於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軍略之秘密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洩漏或交付於敵國者。
: 五、為敵國之間諜,或幫助敵國之間諜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八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不履行供給軍需之契約或不照契約履行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零九條
: 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洩漏或交付前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於外國或其派遣之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條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知悉或持有前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因過失而洩漏或交付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一條
: 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二條
: 意圖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未受允准而入要塞、軍港、軍艦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留滯其內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三條
: 應經政府允許之事項,未受允許,私與外國政府或其派遣之人為約定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四條
: 受政府之委任,處理對於外國政府之事務,而違背其委任,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 偽造、變造、毀棄或隱匿可以證明中華民國對於外國所享權利之文書、圖畫或其他證據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第一百一十六條
: 對於友邦元首或派至中華民國之外國代表,犯故意傷害罪、妨害自由罪或妨害名譽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第一百一十七條
: 於外國交戰之際,違背政府局外中立之命令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八條
: 意圖侮辱外國,而公然損毀、除去或汙辱外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九條
: 第一百一十六條之妨害名譽罪及第一百一十八條之罪,須外國政府之請求乃論。
===第四章 瀆職罪===
第一百二十條
: 公務員不盡其應盡之責,而委棄守地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一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二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因而為違背職務之行為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務員或仲裁人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但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得減輕其刑。
: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三條
: 於未為公務員或仲裁人時,預以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於為公務員或仲裁人後履行者,以公務員或仲裁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論。
第一百二十四條
: 有審判職務之公務員或仲裁人,為枉法之裁判或仲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五條
: 有追訴或處罰犯罪職務之公務員,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濫用職權為逮捕或羈押者。
: 二、意圖取供而施強暴、脅迫者。
: 三、明知為無罪之人而使其受追訴或處罰,或明知為有罪之人而無故不使其受追訴或處罰者。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六條
: 有管收、解送或拘禁人犯職務之公務員,對於人犯施以凌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七條
: 有執行刑罰職務之公務員,違法執行或不執行刑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而執行不應執行之刑罰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二十八條
: 公務員對於訴訟事件,明知不應受理而受理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九條
: 公務員對於租稅或其他入款,明知不應徵收而徵收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發給之款項、物品,明知應發給而抑留不發或剋扣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條
: 公務員廢弛職務釀成災害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一條
: 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直接或間接圖利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得之利益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三十二條
: 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而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三條
: 在郵務或電報機關執行職務之公務員,開拆或隱匿投寄之郵件或電報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四條
: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以故意犯本章以外各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因公務員之身分已特別規定其刑者,不在此限。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第一百三十五條
: 對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施強暴脅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使公務員執行一定之職務或妨害其依法執行一定之職務或使公務員辭職而施強暴脅迫者亦同。
: 犯前二項之罪,因而致公務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六條
: 公然聚眾犯前條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公務員於死或重傷者,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之人,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處斷。
第一百三十七條
: 對於依考試法舉行之考試,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其發生不正確之結果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八條
: 毀棄、損壞或隱匿公務員職務上掌管或委託第三人掌管之文書、圖畫、物品或致令不堪用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九條
: 損壞、除去或汙穢公務員所施之封印或查封之標示或為違背其效力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條
: 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當場侮辱或對於其依法執行之職務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署公然侮辱者亦同。
第一百四十一條
: 意圖侮辱公務員或公署,而損壞、除去或汙穢實貼公共場所之文告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第一百四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他人自由行使法定之政治上選舉或其他投票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三條
: 有投票權之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許以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四十四條
: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五條
: 以生計上之利害,誘惑投票人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四十六條
: 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確之結果或變造投票之結果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七條
: 妨害或擾亂投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八條
: 於無記名之投票,剌探票載之內容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第一百四十九條
: 公然聚眾,意圖為強暴脅迫,已受該管公務員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者,在場助勢之人,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條
: 公然聚眾,施強暴、脅迫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一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財產之事恐嚇公眾,致生危害於公安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阻止或擾亂合法之集會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三條
: 以文字、圖畫演說或他法,公然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一、煽惑他人犯罪者。
: 二、煽惑他人違背法令,或抗拒合法之命令者。
第一百五十四條
: 參與以犯罪為宗旨之結社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五十五條
: 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六條
: 未受允准,招集軍隊、發給軍需或率帶軍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七條
: 意圖漁利,挑唆或包攬他人訴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五十八條
: 冒充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冒充外國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亦同。
第一百五十九條
: 公然冒用公務員服飾、徽章或官銜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條
: 意圖侮辱中華民國,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中華民國之國徽、國旗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侮辱創立中華民國之孫先生,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其遺像者亦同。
===第八章 脫逃罪===
第一百六十一條
: 依法逮捕、拘禁之人脫逃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六十二條
: 縱放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犯第一項之便利脫逃罪者,得減輕其刑。
第一百六十三條
: 公務員縱放職務上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致前項之人脫逃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
第一百六十四條
: 藏匿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犯前項之罪而頂替者亦同。
第一百六十五條
: 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六條
: 犯前條之罪,於他人刑事被告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六十七條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圖利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而犯第一百六十四條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第一百六十八條
: 於執行審判職務之公署審判時或於檢察官偵查時,證人、鑑定人、通譯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六十九條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而偽造、變造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條
: 意圖陷害直系血親尊親屬,而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百七十一條
: 未指定犯人,而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犯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未指定犯人,而偽造、變造犯罪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犯罪證據,致開始刑事訴訟程式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二條
: 犯第一百六十八條至第一百七十一條之罪,於所虛偽陳述或所誣告之案件,裁判或懲戒處分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
第一百七十三條
: 放火燒燬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四條
: 放火燒燬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五條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六條
: 故意或因過失,以火藥、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爆裂物,炸燬前三條之物者,準用各該條放火、失火之規定。
第一百七十七條
: 漏逸或間隔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氣體,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七十八條
: 決水浸害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或火車、電車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九條
: 決水浸害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或礦坑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條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一條
: 決潰隄防、破壞水閘或損壞自來水池,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二條
: 於火災、水災之際,隱匿或損壞防禦之器械或以他法妨害救火、防水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三條
: 傾覆或破壞現有人所在之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四條
: 損壞軌道、燈塔、標識或以他法致生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往來之危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前項之舟、車、航空機傾覆或破壞者,依前條第一項之規定處斷。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五條
: 損壞或壅塞陸路、水路、橋樑或其他公眾往來之裝置或以他法致生往來之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六條
: 未受允准,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而無正當理由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七條
: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八條
: 妨害鐵路、郵務、電報、電話或供公眾之用水、電氣、煤氣事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九條
: 損壞礦坑、工廠或其他相類之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裝置,致生危險於他人生命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條
: 投放毒物或混入妨害衛生物品於供公眾所飲之水源、水道或自來水池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一條
: 製造、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妨害衛生之飲食物品或其他物品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二條
: 違背關於預防傳染病所公佈之檢查或進口之法令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暴露有傳染病菌之屍體,或以他法散佈病菌,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三條
: 承攬工程人或監工人,於營造或拆卸建築物時,違背建築術成規,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四條
: 於災害之際,關於與公務員或慈善團體締結供給糧食或其他必需品之契約,而不履行或不照契約履行,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
第一百九十五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六條
: 行使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減損通用貨幣之分量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八條
: 行使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一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九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減損通用貨幣分量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條
: 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第二百零一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二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郵票或印花稅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郵票或印花稅票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塗抹郵票或印花稅票上之登出符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三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船票、火車、電車票或其他往來客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四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五條
: 偽造、變造之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第二百零六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製造違背定程之度量衡,或變更度量衡之定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販賣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八條
: 行使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關於其業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九條
: 違背定程之度量衡,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二百一十條
: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一條
: 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二條
: 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三條
: 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四條
: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五條
: 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六條
: 行使第二百一十條至第二百一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一十七條
: 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八條
: 偽造公印或公印文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公印或公文印,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九條
: 偽造之印章、印文或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二十條
: 在紙上或物品上之文字、符號、圖畫、照像,依習慣或特約,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關於本章及本章以外各罪,以文書論。
: 錄音、錄影或電磁紀錄,藉機器或電腦之處理所顯示之聲音、影像或符號,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亦同。
: 稱電磁紀錄,指以電子、磁性或其他無法以人之知覺直接認識之方式所製成之紀錄,而供電腦處理之用者。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
第二百二十一條
: 對於婦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為強姦罪,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姦淫未滿十四歲之女子,以強姦論。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二條
: 二人以上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而共同輪姦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三條
: 犯強姦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第二百二十四條
: 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第二百二十五條
: 對於婦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男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六條
: 犯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二十四條或第二百二十五條之罪,因而致被害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被害人羞忿自殺或意圖自殺而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七條
: 姦淫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女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八條
: 對於因親屬、監護、教養、救濟、公務或業務關係服從自己監督之人,利用權勢而姦淫或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九條
: 以詐術使婦女誤信為自己配偶而聽從其姦淫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三十條
: 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相和姦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一條
: 意圖營利,引誘或容留良家婦女與他人姦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使人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 以犯前二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三十二條
: 對於第二百二十八條所定服從自己監督之人,或夫對於妻,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三條
: 引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條
: 公然為猥褻之行為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五條
: 散佈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或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散佈、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之文字、圖畫或其他物品者亦同。
: 前二項之文字、圖畫及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三十六條
: 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第二百三十七條
: 有配偶而重為婚姻或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婚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八條
: 以詐術締結無效或得撤銷之婚姻,因而致婚姻無效之裁判或撤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九條
: 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姦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條
: 和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和誘有配偶之人脫離家庭者,亦同。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一條
: 略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和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以略誘論。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二條
: 移送前二條之被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三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第二百四十條或第二百四十一條之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四條
: 犯第二百四十條至第二百四十三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二百四十五條
: 第二百三十八條、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及第二百四十條第二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配偶縱容或宥恕者,不得告訴。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第二百四十六條
: 對於壇廟、寺觀、教堂、墳墓或公眾紀念處所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妨害喪、葬、祭禮、說教、禮拜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七條
: 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八條
: 發掘墳墓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九條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五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四十七條至第二百四十九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
第二百五十一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一、妨害販運穀類及其他公共所需之飲食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二、妨害販運種子、肥料、原料及其他農業、工業所需之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二條
: 意圖加損害於他人而妨害其農事上之水利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三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偽造或仿造已登記之商標、商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四條
: 明知為偽造或仿造之商標、商號之貨物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處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五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就商品之原產國或品質,為虛偽之標記或其他表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明知為前項商品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亦同。
===第二十章 鴉片罪===
第二百五十六條
: 製造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製造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他化合質料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七條
: 販賣或運輸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販賣或運輸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自外國輸入前二項之物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八條
: 製造、販賣或運輸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九條
: 意圖營利,為人施打嗎啡或以館舍供人吸食鴉片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條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栽種罌粟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販賣或運輸罌粟種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一條
: 公務員利用權力強迫他人犯前條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二百六十二條
: 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三條
: 意圖供犯本章各罪之用,而持有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四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六十五條
: 犯本章各條之罪者,其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種子,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
第二百六十六條
: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但以供人暫時娛樂之物為賭者,不在此限。
: 當場賭博之器具與在賭檯或兌換籌碼處之財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六十七條
: 以賭博為常業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八條
: 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或聚眾賭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九條
: 意圖營利,辦理有獎儲蓄或未經政府允准而發行彩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經營前項有獎儲蓄或為買賣前項彩票之媒介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七十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
第二百七十一條
: 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二條
: 殺直系血親尊親屬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三條
: 當場激於義憤而殺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四條
: 母於生產時或甫生產後殺其子女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五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謀為同死而犯第一項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二百七十六條
: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
第二百七十七條
: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八條
: 使人受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九條
: 當場激於義憤犯前二條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但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七十七條或第二百七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八十一條
: 施強暴於直系血親尊親屬未成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二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傷,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傷害之,成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致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三條
: 聚眾鬥毆致人於死或重傷者,在場助勢而非出於正當防衛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下手實施傷害者,仍依傷害各條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八十四條
: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五條
: 明知自己有花柳病或麻瘋,隱瞞而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致傳染於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六條
: 對於未滿十六歲之男女,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致妨害其身體之自然發育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七條
: 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二百八十四條及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須告訴乃論。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
第二百八十八條
: 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懷胎婦女聽從他人墮胎者亦同。
: 因疾病或其他防止生命上危險之必要,而犯前二項之罪者,免除其刑。
第二百八十九條
: 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條
: 意圖營利而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九十一條
: 未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未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二條
: 以文字、圖畫或他法,公然介紹墮胎之方法或物品,或公然介紹自己或他人為墮胎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
第二百九十三條
: 遺棄無自救力之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四條
: 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五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
第二百九十六條
: 使人為奴隸或使人居於類似奴隸之不自由地位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七條
: 意圖營利,以詐術使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八條
: 意圖使婦女與自己或他人結婚而略誘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婦女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略誘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九條
: 移送前條被略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略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略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一條
: 犯第二百九十八條至第三百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零二條
: 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三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零四條
: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五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六條
: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第三百零七條
: 不依法令搜尋他人身體、住宅、建築物、舟、車或航空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八條
: 第二百九十八條及第三百零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罪,其告訴以不違反被略誘人之意思為限。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零九條
: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條
: 意圖散佈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散佈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一十一條
: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 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
: 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
: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第三百一十二條
: 對於已死之人公然侮辱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已死之人犯誹謗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三條
: 散佈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四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
第三百一十五條
: 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封緘信函、文書或圖畫者,處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無故以開拆以外之方法,窺視其內容者,亦同。
第三百一十六條
: 醫師、藥師、藥商、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職務之人,無故洩漏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之他人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七條
: 依法令或契約有守因業務知悉或持有工商秘密之義務而無故洩漏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
: 公務員或曾任公務員之人,無故洩漏因職務知悉或持有他人之工商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之一
: 無故洩漏因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裝置知悉或持有他人之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之二
: 利用電腦或其相關裝置犯第三百十六條至第三百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一十九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
第三百二十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項之規定處斷。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一條
: 犯竊盜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於夜間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者。
: 二、毀越門扇、牆垣或其他安全裝置而犯之者。
: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者。
: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者。
: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者。
: 六、在車站或埠頭而犯之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二條
: 以犯竊盜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三條
: 電能、熱能及其他能量或電磁紀錄,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
第三百二十四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 前項親屬或其他五親等內血親或三親等內姻親之間,犯本章之罪者,須告訴乃論。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第三百二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搶奪他人之動產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六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七條
: 以犯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八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犯強盜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致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強盜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二十九條
: 竊盜或搶奪,因防護贓物、脫免逮捕或湮滅罪證、而當場施以強暴、脅迫者,以強盜論。
第三百三十條
: 犯強盜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一條
: 以犯強盜罪為常業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二條
: 犯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百三十三條
: 未受交戰國之允准或不屬於各國之海軍,而駕駛船艦,意圖施強暴、脅迫於他船或他船之人或物者,為海盜罪,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船員或乘客意圖掠奪財物,施強暴、脅迫於其他船員或乘客,而駕駛或指揮船艦者,以海盜論。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致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四條
: 犯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十一章 侵佔罪===
第三百三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六條
: 對於公務上或因公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業務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七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遺失物、漂流物或其他離本人所持有之物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三十八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本章之罪準用之。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第三百三十九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一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由收費裝置取得他人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二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由自動付款裝置取得他人之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三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將虛偽資料或不正指令輸入電腦或其相關裝置,製作財產權之得喪、變更紀錄,而取得他人財產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第三百四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一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乘未滿二十歲人之知慮淺薄或乘人之精神耗弱,使之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二條
: 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三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前四條之罪準用之。
第三百四十四條
: 乘他人急迫、輕率或無經驗,貸以金錢或其他物品,而取得與原本顯不相當之重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五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第三百四十六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恐嚇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七條
: 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第一項之罪,未經取贖而釋放被害人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四十八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強姦被害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
第三百四十九條
: 收受贓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為牙保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第三百五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一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
第三百五十二條
: 毀棄、損壞他人文書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元以下罰金。
: 幹擾他人電磁紀錄之處理,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三百五十三條
: 毀壞他人建築物、礦坑、船艦或致令不堪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五十四條
: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五條
: 意圖損害他人,以詐術使本人或第三人為財產上之處分,致生財產上之損害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六條
: 債務人於將受強制執行之際,意圖損害債權人之債權,而毀壞、處分或隱匿其財產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七條
: 第三百五十二條、第三百五十四條至第三百五十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86年
Category:中華民國刑法
|
中華民國刑法 (民國88年1月立法2月公佈)
|
中華民國刑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第一條
: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第二條
: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但裁判前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 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 處罰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者,免其刑之執行。
第三條
: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機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第四條
: 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第五條
: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內亂罪。
: 二、外患罪。
: 三、偽造貨幣罪。
: 四、第二百零一條及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 五、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百一十六條及第二百一十八條之偽造文書印文罪。
: 六、鴉片罪。
: 七、第二百九十六條之妨害自由罪。
: 八、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第六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 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百三十四條之瀆職罪。
: 二、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脫逃罪。
: 三、第二百十三條之偽造文書罪。
: 四、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項之侵佔罪。
第七條
: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第八條
: 前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之外國人準用之。
第九條
: 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外國已受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第十條
: 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
: 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 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
: 稱重傷者,謂左列傷害:
: 一、毀敗一目或二目之視能。
: 二、毀敗一耳或二耳之聽能。
: 三、毀敗語能、味能或嗅能。
: 四、毀敗一肢以上之機能。
: 五、毀敗生殖之機能。
: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第十一條
: 本法總則於其他法令有刑罰之規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令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章 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
: 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十三條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第十四條
: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第十五條
: 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
: 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
第十六條
: 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如自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有正當理由者,得免除其刑。
第十七條
: 因犯罪致發生一定之結果,而有加重其刑之規定者,如行為人不能預見其發生時,不適用之。
第十八條
: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十九條
: 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
: 精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條
: 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第二十一條
: 依法令之行為,不罰。
: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不罰。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二條
: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
第二十三條
: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四條
: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 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第三章 未遂犯===
第二十五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
: 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第二十六條
: 未遂犯之處罰,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但其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又無危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十七條
: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四章 共犯===
第二十八條
: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者,皆為正犯。
第二十九條
: 教唆他人犯罪者,為教唆犯。
: 教唆犯,依其所教唆之罪處罰之。
: 被教唆人雖未至犯罪,教唆犯仍以未遂犯論。但以所教唆之罪有處罰未遂犯之規定者,為限。
第三十條
: 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 從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第三十一條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罪,其共同實施或教唆,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以共犯論。
: 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
===第五章 刑===
第三十二條
: 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第三十三條
: 主刑之種類如左:
: 一、死刑。
: 二、無期徒刑。
: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
: 四、拘役:一日以上、二月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四個月。
: 五、罰金:一元以上。
第三十四條
: 從刑之種類如左:
: 一、褫奪公權。
: 二、沒收。
第三十五條
: 主刑之重輕,依第三十三條規定之次序定之。
: 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
: 除前二項規定外,刑之重輕,參酌前二項標準定之;不能依前二項標準定之者,依犯罪情節定之。
第三十六條
: 褫奪公權者,褫奪左列資格:
: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
: 二、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 三、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
第三十七條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 宣告六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第三十八條
: 左列之物沒收之:
: 一、違禁物。
: 二、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預備之物。
: 三、因犯罪所得之物。
: 前項第一款之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之物,以屬於犯人者為限,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三十九條
: 免除其刑者,仍得專科沒收。
第四十條
: 沒收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
第四十一條
: 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因身體、教育、職業或家庭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得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易科罰金。
第四十二條
: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兩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
: 易服勞役,以一元以上、三元以下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六個月。
: 罰金總額折算逾六個月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六個月之日數比例折算。
: 科罰金之裁判,應依前二項之規定,載明折算一日之額數。
: 易服勞役不滿一日之零數,不算。
: 易服勞役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所定之標準折算,扣除勞役之日期。
第四十三條
: 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
第四十四條
: 易科罰金、易服勞役或易以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以已執行論。
第四十五條
: 刑期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裁判雖經確定,其尚未受拘禁之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四十六條
: 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四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
===第六章 累犯===
第四十七條
: 受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或受無期徒期或有期徒刑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
第四十八條
: 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者,依前條之規定更定其刑。但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發覺者,不在此限。
第四十九條
: 累犯之規定,於前所犯罪依軍法或於外國法院受裁判者,不適用之。
===第七章 數罪併罰===
第五十條
: 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第五十一條
: 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依左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
: 一、宣告多數死刑者,執行其一。
: 二、宣告之最重刑為死刑者,不執行他刑。但從刑不在此限。
: 三、宣告多數無期徒刑者,執行其一。
: 四、宣告之最重刑為無期徒刑者,不執行他刑。但罰金及從刑不在此限。
: 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二十年。
: 六、宣告多數拘役者,比照前款定其刑期。但不得逾四個月。
: 七、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
: 八、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
: 九、宣告多數沒收者,併執行之。
: 十、依第五款至第九款所定之刑,併執行之。
第五十二條
: 數罪併罰,於裁判確定後,發覺未經裁判之餘罪者,就餘罪處斷。
第五十三條
: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第五十四條
: 數罪併罰,已經處斷,如各罪中有受赦免者,餘罪仍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僅餘一罪者,依其宣告之刑執行。
第五十五條
: 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或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從一重處斷。
第五十六條
: 連續數行為而犯同一之罪名者,以一罪論。但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
第五十七條
: 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左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
: 一、犯罪之動機。
: 二、犯罪之目的。
: 三、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 四、犯罪之手段。
: 五、犯人之生活狀況。
: 六、犯人之品行。
: 七、犯人之智識程度。
: 八、犯人與被害人平日之關係。
: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 十、犯罪後之態度。
第五十八條
: 科罰金時,除依前條規定外,並應審酌犯人之資力及因犯罪所得之利益,如所得之利益超過罰金最多額時,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加重。
第五十九條
: 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條
: 依法律加重或減輕者,仍得依前條之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第六十一條
: 犯左列各罪之一,情節輕微,顯可憫恕,認為依第五十九條規定減輕其刑仍嫌過重者,得免除其刑:
: 一、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但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項及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罪,不在此限。
: 二、犯第三百二十條之竊盜罪。
: 三、犯第三百三十五條之侵佔罪。
: 四、犯第三百三十九條之詐欺罪。
: 五、犯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
第六十二條
: 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減輕其刑。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第六十三條
: 未滿十八歲人或滿八十歲人犯罪者,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減輕其刑。
: 未滿十八歲人犯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項之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六十四條
: 死刑不得加重。
: 死刑減輕者,為無期徒刑,或為十五年以下、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五條
: 無期徒刑不得加重。
: 無期徒刑減輕者,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六十六條
: 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
第六十七條
: 有期徒刑加減者,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同加減之。
第六十八條
: 拘役或罰金加減者,僅加減其最高度。
第六十九條
: 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加減時併加減之。
第七十條
: 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第七十一條
: 刑有加重及減輕者,先加後減。
: 有二種以上之減輕者,先依較少之數減輕之。
第七十二條
: 因刑之加重、減輕,而有不滿一日之時間或不滿一元之額數者,不算。
第七十三條
: 酌量減輕其刑者,準用減輕其刑之規定。
===第九章 緩刑===
第七十四條
: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認為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 一、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前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第七十五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撤銷其宣告:
: 一、緩刑期內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二、緩刑前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 因過失犯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第七十六條
: 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其刑之宣告,失其效力。
===第十章 假釋===
第七十七條
: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十五年、累犯逾二十年,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累犯逾三分之二,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但有期徒刑之執行未滿六個月者,不在此限。
: 無期徒刑裁判確定前逾一年部分之羈押日數算入前項已執行之期間內。
: 犯刑法第十六章妨害風化各條之罪者,非經強制診療,不得假釋。
第七十八條
: 假釋中因故意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撤銷其假釋。
: 前項犯罪,其起訴及判決確定均在假釋期滿前者,於假釋期滿後六月以內,仍撤銷其假釋;其判決確定在假釋期滿後者,於確定後六月以內,撤銷之。
: 假釋撤銷後,其出獄日數不算入刑期內。
第七十九條
: 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十五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但依第七十八條第二項撤銷其假釋者,不在此限。
: 假釋中另受刑之執行或羈押或其他依法拘束自由之期間,不算入假釋期內。
第七十九條之一
: 二以上徒刑併執行者,第七十七條所定最低應執行之期間,合併計算之。
: 前項情形,併執行無期徒刑者,適用無期徒刑假釋之規定;二以上有期徒刑合併刑期逾三十年,而接續執行逾十五年者,亦得許假釋。
: 依第一項規定合併計算執行期間而假釋者,前條第一項規定之期間,亦合併計算之。
: 前項合併計算後之期間逾十五年者,準用前條第一項無期徒刑假釋之規定。
: 經撤銷假釋執行殘餘刑期者,無期徒刑於執行滿二十年,有期徒刑於全部執行完畢後,再接續執行他刑,第一項有關合併計算執行期間之規定不適用之。
===第十一章 時效===
第八十條
: 追訴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二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三年。
: 五、拘役或罰金者,一年。
: 前項期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
第八十一條
: 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依本刑之最高度計算。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依最重主刑或最重主刑之最高度計算。
第八十二條
: 本刑應加重或減輕者,追訴權之時效、期間,仍依本刑計算。
第八十三條
: 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之程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巳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八十四條
: 行刑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
: 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三十年。
: 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五年。
: 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七年。
: 四、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
: 五、拘役、罰金或專科沒收者,三年。
: 前項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第八十五條
: 行刑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不能開始或繼續執行時,停止其進行。
: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八十四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期間四分之一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
第八十六條
: 因未滿十四歲而不罰者,得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 因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但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者,得於執行前為之。
: 感化教育期間為三年以下。
: 第二項但書情形,依感化教育之執行,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七條
: 因心神喪失而不罰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因精神耗弱或瘖啞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 前二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八十八條
: 犯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下。
: 依禁戒處分之執行,法院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
第八十九條
: 因酗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個月以下。
第九十條
: 有犯罪之習慣或以犯罪為常業或因遊蕩或懶惰成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 前項處分期間,為三年以下。
第九十一條
: 犯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強制治療。
: 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至治癒時為止。
第九十二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之處分,按其情形,得以保護管束代之。
: 前項保護管束期間,為三年以下,其不能收效者,得隨時撤銷之,仍執行原處分。
第九十三條
: 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內,得付保護管束。
: 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 前二項情形,違反保護管束規則情節重大者,得撤銷緩刑之宣告或假釋。
第九十四條
: 保護管束,交由警察官署、自治團體、慈善團體、本人之最近親屬或其他適當之人行之。
第九十五條
: 外國人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逐出境。
第九十六條
: 保安處分,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但因假釋或於刑之赦免後,付保安處分者,不在此限。
第九十七條
: 依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條及第九十二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期間未終了前,認為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如認為有延長之必要者,法院得就法定期間之範圍內,酌量延長之。
第九十八條
: 依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第八十九條及第九十條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認為無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第九十九條
: 第八十六條至第九十一條之保安處分,自應執行之日起經過三年未執行者,非得法院許可不得執行之。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內亂罪===
第一百條
: 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 預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一條
: 以暴動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二條
: 犯第一百條第二項或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二章 外患罪===
第一百零三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該國或他國對於中華民國開戰端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四條
: 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意圖使中華民國領域屬於該國或他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五條
: 中華民國人民在敵軍執役,或與敵國械抗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以軍事上之利益供敵國,或以軍事上之不利益害中華民國或其同盟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七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將軍隊交付敵國,或將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與供中華民國軍用之軍械、彈藥、錢糧及其他軍需品,或橋樑、鐵路、車輛、電線、電機、電局及其他供轉運之器物,交付敵國或毀壞或致令不堪用者。
: 二、代敵國招募軍隊,或煽惑軍人使其降敵者。
: 三、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
: 四、以關於要塞、軍港、軍營、軍用船艦、航空機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軍略之秘密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洩漏或交付於敵國者。
: 五、為敵國之間諜,或幫助敵國之間諜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八條
: 在與外國開戰或將開戰期內,不履行供給軍需之契約或不照契約履行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零九條
: 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洩漏或交付前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於外國或其派遣之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條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知悉或持有前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因過失而洩漏或交付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一條
: 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二條
: 意圖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未受允准而入要塞、軍港、軍艦及其他軍用處所建築物或留滯其內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三條
: 應經政府允許之事項,未受允許,私與外國政府或其派遣之人為約定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四條
: 受政府之委任,處理對於外國政府之事務,而違背其委任,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 偽造、變造、毀棄或隱匿可以證明中華民國對於外國所享權利之文書、圖畫或其他證據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第一百一十六條
: 對於友邦元首或派至中華民國之外國代表,犯故意傷害罪、妨害自由罪或妨害名譽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第一百一十七條
: 於外國交戰之際,違背政府局外中立之命令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八條
: 意圖侮辱外國,而公然損毀、除去或汙辱外國之國旗、國章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一十九條
: 第一百一十六條之妨害名譽罪及第一百一十八條之罪,須外國政府之請求乃論。
===第四章 瀆職罪===
第一百二十條
: 公務員不盡其應盡之責,而委棄守地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一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二條
: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因而為違背職務之行為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務員或仲裁人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但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得減輕其刑。
: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二十三條
: 於未為公務員或仲裁人時,預以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於為公務員或仲裁人後履行者,以公務員或仲裁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論。
第一百二十四條
: 有審判職務之公務員或仲裁人,為枉法之裁判或仲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五條
: 有追訴或處罰犯罪職務之公務員,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濫用職權為逮捕或羈押者。
: 二、意圖取供而施強暴、脅迫者。
: 三、明知為無罪之人而使其受追訴或處罰,或明知為有罪之人而無故不使其受追訴或處罰者。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六條
: 有管收、解送或拘禁人犯職務之公務員,對於人犯施以凌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七條
: 有執行刑罰職務之公務員,違法執行或不執行刑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而執行不應執行之刑罰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二十八條
: 公務員對於訴訟事件,明知不應受理而受理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二十九條
: 公務員對於租稅或其他入款,明知不應徵收而徵收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對於職務上發給之款項、物品,明知應發給而抑留不發或剋扣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條
: 公務員廢弛職務釀成災害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一條
: 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直接或間接圖利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得之利益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三十二條
: 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圖畫、訊息或物品,而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三條
: 在郵務或電報機關執行職務之公務員,開拆或隱匿投寄之郵件或電報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三十四條
: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以故意犯本章以外各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因公務員之身分已特別規定其刑者,不在此限。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第一百三十五條
: 對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施強暴脅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使公務員執行一定之職務或妨害其依法執行一定之職務或使公務員辭職而施強暴脅迫者亦同。
: 犯前二項之罪,因而致公務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六條
: 公然聚眾犯前條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公務員於死或重傷者,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之人,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處斷。
第一百三十七條
: 對於依考試法舉行之考試,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其發生不正確之結果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三十八條
: 毀棄、損壞或隱匿公務員職務上掌管或委託第三人掌管之文書、圖畫、物品或致令不堪用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九條
: 損壞、除去或汙穢公務員所施之封印或查封之標示或為違背其效力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條
: 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當場侮辱或對於其依法執行之職務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公署公然侮辱者亦同。
第一百四十一條
: 意圖侮辱公務員或公署,而損壞、除去或汙穢實貼公共場所之文告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第一百四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他人自由行使法定之政治上選舉或其他投票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三條
: 有投票權之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許以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百四十四條
: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五條
: 以生計上之利害,誘惑投票人不行使其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四十六條
: 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確之結果或變造投票之結果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四十七條
: 妨害或擾亂投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八條
: 於無記名之投票,剌探票載之內容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第一百四十九條
: 公然聚眾,意圖為強暴脅迫,已受該管公務員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者,在場助勢之人,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條
: 公然聚眾,施強暴、脅迫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一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財產之事恐嚇公眾,致生危害於公安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二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阻止或擾亂合法之集會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三條
: 以文字、圖畫演說或他法,公然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一、煽惑他人犯罪者。
: 二、煽惑他人違背法令,或抗拒合法之命令者。
第一百五十四條
: 參與以犯罪為宗旨之結社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首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五十五條
: 煽惑軍人不執行職務或不守紀律或逃叛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六條
: 未受允准,招集軍隊、發給軍需或率帶軍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五十七條
: 意圖漁利,挑唆或包攬他人訴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五十八條
: 冒充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冒充外國公務員而行使其職權者亦同。
第一百五十九條
: 公然冒用公務員服飾、徽章或官銜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條
: 意圖侮辱中華民國,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中華民國之國徽、國旗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侮辱創立中華民國之孫先生,而公然損壞、除去或汙辱其遺像者亦同。
===第八章 脫逃罪===
第一百六十一條
: 依法逮捕、拘禁之人脫逃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六十二條
: 縱放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或以強暴、脅迫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聚眾以強暴、脅迫犯第一項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犯第一項之便利脫逃罪者,得減輕其刑。
第一百六十三條
: 公務員縱放職務上依法逮捕、拘禁之人或便利其脫逃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致前項之人脫逃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
第一百六十四條
: 藏匿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犯前項之罪而頂替者亦同。
第一百六十五條
: 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六條
: 犯前條之罪,於他人刑事被告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一百六十七條
: 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圖利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而犯第一百六十四條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第一百六十八條
: 於執行審判職務之公署審判時或於檢察官偵查時,證人、鑑定人、通譯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六十九條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而偽造、變造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條
: 意圖陷害直系血親尊親屬,而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百七十一條
: 未指定犯人,而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犯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未指定犯人,而偽造、變造犯罪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犯罪證據,致開始刑事訴訟程式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二條
: 犯第一百六十八條至第一百七十一條之罪,於所虛偽陳述或所誣告之案件,裁判或懲戒處分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
第一百七十三條
: 放火燒燬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四條
: 放火燒燬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五條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放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火燒燬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七十六條
: 故意或因過失,以火藥、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爆裂物,炸燬前三條之物者,準用各該條放火、失火之規定。
第一百七十七條
: 漏逸或間隔蒸氣、電氣、煤氣或其他氣體,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七十八條
: 決水浸害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或火車、電車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七十九條
: 決水浸害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或礦坑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條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他人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決水浸害前二條以外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一條
: 決潰隄防、破壞水閘或損壞自來水池,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二條
: 於火災、水災之際,隱匿或損壞防禦之器械或以他法妨害救火、防水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三條
: 傾覆或破壞現有人所在之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四條
: 損壞軌道、燈塔、標識或以他法致生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往來之危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前項之舟、車、航空機傾覆或破壞者,依前條第一項之規定處斷。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五條
: 損壞或壅塞陸路、水路、橋樑或其他公眾往來之裝置或以他法致生往來之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八十六條
: 未受允准,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而無正當理由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七條
: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製造、販賣、運輸或持有炸藥、棉花藥、雷汞或其他相類之爆裂物或軍用槍砲、子彈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八條
: 妨害鐵路、郵務、電報、電話或供公眾之用水、電氣、煤氣事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八十九條
: 損壞礦坑、工廠或其他相類之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裝置,致生危險於他人生命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條
: 投放毒物或混入妨害衛生物品於供公眾所飲之水源、水道或自來水池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一條
: 製造、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妨害衛生之飲食物品或其他物品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二條
: 違背關於預防傳染病所公佈之檢查或進口之法令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暴露有傳染病菌之屍體,或以他法散佈病菌,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三條
: 承攬工程人或監工人,於營造或拆卸建築物時,違背建築術成規,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九十四條
: 於災害之際,關於與公務員或慈善團體締結供給糧食或其他必需品之契約,而不履行或不照契約履行,致生公共危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
第一百九十五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六條
: 行使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減損通用貨幣之分量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八條
: 行使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收受後方知為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而仍行使,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交付於人者,處一百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百九十九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通用之貨幣、紙幣、銀行券或意圖供減損通用貨幣分量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條
: 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第二百零一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二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郵票或印花稅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行使偽造、變造之郵票或印花稅票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塗抹郵票或印花稅票上之登出符號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三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船票、火車、電車票或其他往來客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第二百零四條
: 意圖供偽造、變造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之用,而製造、交付或收受各項器械、原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五條
: 偽造、變造之有價證券、郵票或印花稅票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第二百零六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製造違背定程之度量衡,或變更度量衡之定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七條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販賣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八條
: 行使違背定程之度量衡者,處三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關於其業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九條
: 違背定程之度量衡,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二百一十條
: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一條
: 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二條
: 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三條
: 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一十四條
: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五條
: 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一十六條
: 行使第二百一十條至第二百一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一十七條
: 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八條
: 偽造公印或公印文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盜用公印或公文印,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二百一十九條
: 偽造之印章、印文或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二十條
: 在紙上或物品上之文字、符號、圖畫、照像,依習慣或特約,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關於本章及本章以外各罪,以文書論。
: 錄音、錄影或電磁紀錄,藉機器或電腦之處理所顯示之聲音、影像或符號,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亦同。
: 稱電磁紀錄,指以電子、磁性或其他無法以人之知覺直接認識之方式所製成之紀錄,而供電腦處理之用者。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
第二百二十一條
: 對於婦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為強姦罪,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姦淫未滿十四歲之女子,以強姦論。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二條
: 二人以上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而共同輪姦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三條
: 犯強姦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第二百二十四條
: 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第二百二十五條
: 對於婦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男女乘其心神喪失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不能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二十六條
: 犯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二十四條或第二百二十五條之罪,因而致被害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被害人羞忿自殺或意圖自殺而致重傷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七條
: 姦淫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女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八條
: 對於因親屬、監護、教養、救濟、公務或業務關係服從自己監督之人,利用權勢而姦淫或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二十九條
: 以詐術使婦女誤信為自己配偶而聽從其姦淫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三十條
: 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相和姦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一條
: 意圖營利,引誘或容留良家婦女與他人姦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使人為猥褻之行為者亦同。
: 以犯前二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三十二條
: 對於第二百二十八條所定服從自己監督之人,或夫對於妻,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三條
: 引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條
: 公然為猥褻之行為者,處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三十五條
: 散佈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或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散佈、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之文字、圖畫或其他物品者亦同。
: 前二項之文字、圖畫及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三十六條
: 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第二百三十七條
: 有配偶而重為婚姻或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婚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八條
: 以詐術締結無效或得撤銷之婚姻,因而致婚姻無效之裁判或撤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九條
: 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姦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條
: 和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和誘有配偶之人脫離家庭者,亦同。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一條
: 略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和誘未滿十六歲之男女,以略誘論。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二條
: 移送前二條之被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三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第二百四十條或第二百四十一條之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四條
: 犯第二百四十條至第二百四十三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二百四十五條
: 第二百三十八條、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及第二百四十條第二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三十九條之罪,配偶縱容或宥恕者,不得告訴。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第二百四十六條
: 對於壇廟、寺觀、教堂、墳墓或公眾紀念處所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妨害喪、葬、祭禮、說教、禮拜者亦同。
第二百四十七條
: 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八條
: 發掘墳墓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四十九條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汙辱或盜取屍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髮、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五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四十七條至第二百四十九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
第二百五十一條
: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一、妨害販運穀類及其他公共所需之飲食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二、妨害販運種子、肥料、原料及其他農業、工業所需之物品,致市上生缺乏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二條
: 意圖加損害於他人而妨害其農事上之水利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三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偽造或仿造已登記之商標、商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四條
: 明知為偽造或仿造之商標、商號之貨物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處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五十五條
: 意圖欺騙他人,而就商品之原產國或品質,為虛偽之標記或其他表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明知為前項商品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輸入者亦同。
===第二十章 鴉片罪===
第二百五十六條
: 製造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製造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他化合質料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七條
: 販賣或運輸鴉片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販賣或運輸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自外國輸入前二項之物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元以下罰金。
: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八條
: 製造、販賣或運輸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五十九條
: 意圖營利,為人施打嗎啡或以館舍供人吸食鴉片或其化合質料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條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栽種罌粟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意圖供製造鴉片、嗎啡之用,而販賣或運輸罌粟種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六十一條
: 公務員利用權力強迫他人犯前條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二百六十二條
: 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三條
: 意圖供犯本章各罪之用,而持有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者,處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四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六十五條
: 犯本章各條之罪者,其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或種子,或專供吸食鴉片之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
第二百六十六條
: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但以供人暫時娛樂之物為賭者,不在此限。
: 當場賭博之器具與在賭檯或兌換籌碼處之財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二百六十七條
: 以賭博為常業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八條
: 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或聚眾賭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六十九條
: 意圖營利,辦理有獎儲蓄或未經政府允准而發行彩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經營前項有獎儲蓄或為買賣前項彩票之媒介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七十條
: 公務員包庇他人犯本章各條之罪者,依各該條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
第二百七十一條
: 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二條
: 殺直系血親尊親屬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三條
: 當場激於義憤而殺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四條
: 母於生產時或甫生產後殺其子女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五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謀為同死而犯第一項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二百七十六條
: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
第二百七十七條
: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八條
: 使人受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七十九條
: 當場激於義憤犯前二條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但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七十七條或第二百七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百八十一條
: 施強暴於直系血親尊親屬未成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二條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傷,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傷害之,成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致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八十三條
: 聚眾鬥毆致人於死或重傷者,在場助勢而非出於正當防衛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下手實施傷害者,仍依傷害各條之規定處斷。
第二百八十四條
: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五條
: 明知自己有花柳病或麻瘋,隱瞞而與他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致傳染於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六條
: 對於未滿十六歲之男女,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致妨害其身體之自然發育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八十七條
: 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二百八十四條及第二百八十五條之罪,須告訴乃論。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不在此限。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
第二百八十八條
: 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懷胎婦女聽從他人墮胎者亦同。
: 因疾病或其他防止生命上危險之必要,而犯前二項之罪者,免除其刑。
第二百八十九條
: 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條
: 意圖營利而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二百九十一條
: 未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未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婦女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二條
: 以文字、圖畫或他法,公然介紹墮胎之方法或物品,或公然介紹自己或他人為墮胎之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
第二百九十三條
: 遺棄無自救力之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四條
: 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五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
第二百九十六條
: 使人為奴隸或使人居於類似奴隸之不自由地位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七條
: 意圖營利,以詐術使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犯前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八條
: 意圖使婦女與自己或他人結婚而略誘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婦女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略誘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二百九十九條
: 移送前條被略誘人出中華民國領域外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條
: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略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而收受、藏匿被略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一條
: 犯第二百九十八條至第三百條之罪,於裁判宣告前,送回被誘人或指明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零二條
: 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三條
: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零四條
: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零五條
: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六條
: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第三百零七條
: 不依法令搜尋他人身體、住宅、建築物、舟、車或航空機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零八條
: 第二百九十八條及第三百零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 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罪,其告訴以不違反被略誘人之意思為限。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零九條
: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條
: 意圖散佈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散佈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一十一條
: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 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
: 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
: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第三百一十二條
: 對於已死之人公然侮辱者,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對於已死之人犯誹謗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三條
: 散佈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四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
第三百一十五條
: 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封緘信函、文書或圖畫者,處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無故以開拆以外之方法,窺視其內容者,亦同。
第三百一十六條
: 醫師、藥師、藥商、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職務之人,無故洩漏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之他人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七條
: 依法令或契約有守因業務知悉或持有工商秘密之義務而無故洩漏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
: 公務員或曾任公務員之人,無故洩漏因職務知悉或持有他人之工商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之一
: 無故洩漏因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裝置知悉或持有他人之秘密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一十八條之二
: 利用電腦或其相關裝置犯第三百十六條至第三百十八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三百一十九條
: 本章之罪,須告訴乃論。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
第三百二十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項之規定處斷。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一條
: 犯竊盜罪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於夜間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者。
: 二、毀越門扇、牆垣或其他安全裝置而犯之者。
: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者。
: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者。
: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者。
: 六、在車站或埠頭而犯之者。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二條
: 以犯竊盜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三條
: 電能、熱能及其他能量或電磁紀錄,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
第三百二十四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 前項親屬或其他五親等內血親或三親等內姻親之間,犯本章之罪者,須告訴乃論。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第三百二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搶奪他人之動產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六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二十七條
: 以犯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為常業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二十八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犯強盜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致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強盜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二十九條
: 竊盜或搶奪,因防護贓物、脫免逮捕或湮滅罪證、而當場施以強暴、脅迫者,以強盜論。
第三百三十條
: 犯強盜罪而有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一條
: 以犯強盜罪為常業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二條
: 犯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百三十三條
: 未受交戰國之允准或不屬於各國之海軍,而駕駛船艦,意圖施強暴、脅迫於他船或他船之人或物者,為海盜罪,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船員或乘客意圖掠奪財物,施強暴、脅迫於其他船員或乘客,而駕駛或指揮船艦者,以海盜論。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致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百三十四條
: 犯海盜罪而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
: 一、放火者。
: 二、強姦者。
: 三、擄人勒贖者。
: 四、故意殺人者。
===第三十一章 侵佔罪===
第三百三十五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六條
: 對於公務上或因公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 對於業務上所持有之物,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七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佔遺失物、漂流物或其他離本人所持有之物者,處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三十八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本章之罪準用之。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第三百三十九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一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由收費裝置取得他人之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二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由自動付款裝置取得他人之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三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將虛偽資料或不正指令輸入電腦或其相關裝置,製作財產權之得喪、變更紀錄,而取得他人財產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第三百四十條
: 以犯第三百三十九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萬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一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乘未滿二十歲人之知慮淺薄或乘人之精神耗弱,使之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二條
: 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三條
: 第三百二十三條及第三百二十四條之規定,於前七條之罪,準用之。
第三百四十四條
: 乘他人急迫、輕率或無經驗,貸以金錢或其他物品,而取得與原本顯不相當之重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四十五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第三百四十六條
: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恐嚇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四十七條
: 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第一項之罪,未經取贖而釋放被害人者,得減輕其刑。
第三百四十八條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故意殺被害人者,處死刑。
: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強姦被害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
第三百四十九條
: 收受贓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為牙保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 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第三百五十條
: 以犯前條之罪為常業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一條
: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
第三百五十二條
: 毀棄、損壞他人文書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元以下罰金。
: 幹擾他人電磁紀錄之處理,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第三百五十三條
: 毀壞他人建築物、礦坑、船艦或致令不堪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三百五十四條
: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五條
: 意圖損害他人,以詐術使本人或第三人為財產上之處分,致生財產上之損害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六條
: 債務人於將受強制執行之際,意圖損害債權人之債權,而毀壞、處分或隱匿其財產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第三百五十七條
: 第三百五十二條、第三百五十四條至第三百五十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88年
Category:中華民國刑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
===第 32 號===
(2002年4月3日國土資源部第4次部務會議透過,2005年12月29日國土資源部第2次部務會議修訂)
《國土資源信訪規定》,已經2005年12月29日國土資源部第2次部務會議修訂透過,現將修訂後的《國土資源信訪規定》公佈,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部 長 孫文盛
::::2006年1月4日
|
國土資源信訪規定
|
國土資源信訪規定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範國土資源信訪行為,維護國土資源信訪秩序,保護信訪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信訪條例》和國土資源管理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國土資源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處理的活動。
本規定所稱信訪人,是指採用前款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第三條 國土資源信訪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
:(二)暢通訊訪渠道,方便信訪人;
:(三)實事求是,有錯必糾;
:(四)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
:(五)堅持依法行政,從源頭上預防導致國土資源信訪事項發生的矛盾和糾紛。
第四條 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定期對下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信訪工作績效進行考核。
第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關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給予獎勵:
:(一)在國土資源信訪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或者個人;
:(二)信訪人反映的情況,提出的建議、意見,對改進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有重要貢獻的。
==第二章 信訪工作機構和人員==
第六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有利工作、方便信訪人的原則,確定負責信訪工作的機構,配備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的工作人員,設立接待場所,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
第七條 國土資源信訪工作人員應當熟悉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和政策,具有較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作風正派,責任心強,實事求是,廉潔奉公。
第八條 國土資源信訪工作機構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受理、交辦、轉送國土資源信訪事項;
:(二)承辦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交辦的國土資源信訪事項;
:(三)協調處理重要國土資源信訪事項;
:(四)督促檢查國土資源信訪事項的處理;
:(五)研究分析信訪情況,開展調查研究,及時向本部門提出完善政策、解決問題和改進工作的建議;
:(六)對下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信訪工作進行指導。
第九條 信訪工作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參加會審會等有關會議,閱讀相關檔案,查閱、複製與信訪事項有關的檔案、憑證。
第十條 國土資源信訪工作人員應當做到:
:(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嚴格依法行政;
:(二)認真處理人民來信,熱情接待群眾來訪,依法解答信訪人提出的問題,耐心做好疏導工作,宣傳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和有關方針、政策;
:(三)保護信訪人的隱私權利,不得將舉報、控告材料、信訪人姓名及其他有關情況透露或者轉送給被舉報、被控告的物件或者單位。
第十一條 國土資源信訪工作人員享受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有關的崗位津貼和衛生保健福利待遇。
==第三章 信訪渠道==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透過網際網路或者釋出公告等方式,向社會公開下列信訪資訊:
:(一)信訪工作機構的通訊地址、電子信箱和投訴電話;
:(二)信訪接待的時間和地點;
:(三)查詢信訪事項處理進展及結果的方式;
:(四)與信訪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
:(五)信訪事項的處理程式;
:(六)其他為信訪人提供便利的相關事項。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政務資訊網路資源,建立國土資源信訪資訊系統,實現與本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上下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互聯互通,為信訪人在當地提出信訪事項、查詢信訪事項辦理情況提供便利。
第十四條 國土資源信訪工作機構應當將信訪人的投訴請求輸入信訪資訊系統。信訪人可以持有關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出具的投訴請求受理憑證,到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信訪接待場所查詢其所提出的投訴請求的辦理情況。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信訪工作制度。主要負責人應當閱批重要來信,接待重要來訪,聽取信訪工作彙報,研究解決國土資源信訪工作中的突出問題。
第十六條 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建立行政機關負責人信訪接待日製度,由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人協調處理信訪事項。信訪人可以在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公佈的信訪接待日和接待地點,當面向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人反映信訪事項。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負責人或者工作人員,可以就信訪人反映的突出問題到信訪人居住地與信訪人面談溝通。
==第四章 信訪事項的提出==
第十七條 信訪人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不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可以向有關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信訪事項。
對依法應當透過訴訟、仲裁、行政複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投訴請求,信訪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向有關機關提出。
第十八條 信訪人提出國土資源信訪事項,應當向依法有權處理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
第十九條 信訪人向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信訪事項,一般應當採取書信、電子郵件、傳真等書面形式。信訪人提出投訴請求的,還應當載明信訪人的姓名名稱、住址和請求、事實、理由。
對採用口頭形式提出投訴請求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記錄信訪人的姓名(名稱)、住址和請求、事實、理由。
第二十條 信訪人採用走訪形式向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信訪事項的,應當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設立、指定的接待場所提出;多人採用走訪形式提出共同信訪事項的,應當推選代表,代表人數不得超過五人。
==第五章 信訪事項的受理==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收到信訪人提出的信訪事項,或者人民政府、人民政府的信訪工作機構轉送、交辦的信訪事項,應當進行登記。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製作《國土資源信訪事項告知書》,在十五日內書面告知信訪人:
:(一)已經或者依法應當透過訴訟、仲裁、行政複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信訪事項,應當告知信訪人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式向有關機關提出;
:(二)屬於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職權範圍內的信訪事項,應當告知信訪人分別向有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提出;
:(三)依法不屬於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職權範圍內的信訪事項,應當告知信訪人向有權處理的部門或者人民政府提出。信訪人重複提起的信訪事項仍在辦理期限內的,信訪工作機構可以不再書面告知信訪人。
第二十二條 依照法定職責屬於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職權範圍內的信訪事項,有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在十五日內分別按照下列方式處理:
:(一)屬於下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職權範圍內的信訪事項,製作《國土資源信訪事項轉送書》,直接轉送有管轄權的下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涉及下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人或者工作人員的信訪事項,應當轉送其上一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
:(二)屬於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職權範圍內的信訪事項,直接報送有管轄權的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
:(三)情況重大、緊急,需要反饋辦理結果的信訪事項,製作《國土資源信訪事項交辦書》,直接交由有權處理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辦理。有權處理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在指定辦理的期限內,向交辦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交《國土資源信訪事項辦結報告》,反饋信訪事項的辦理結果;
:(四)屬於本部門職權範圍內的信訪事項,應當受理,不得推諉、敷衍、拖延,並製作《國土資源信訪事項受理通知書》,書面告知信訪人;
:(五)信訪事項已經受理或者正在辦理的,信訪人在規定期限內向受理、辦理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同一信訪事項的,該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製作《國土資源信訪事項不予受理通知書》,書面告知信訪人;
:(六)信訪人提出的信訪事項屬於徵地補償標準爭議,有關人民政府已經或者正在依法進行裁決的,該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製作《國土資源信訪事項不予受理通知書》,書面告知信訪人不予受理。
依照前款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接到轉送、交辦信訪事項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國土資源信訪事項轉送書》或者《國土資源信訪事項交辦書》之日起十五日內決定是否受理,並書面告知信訪人。
第二十三條 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定期向下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通報信訪事項的轉送、交辦情況。下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定期向上一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報告轉送、交辦信訪事項的辦理情況。
==第六章 信訪事項的辦理和督辦==
第二十四條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辦理信訪事項,應當聽取信訪人陳述事實和理由;必要時可以要求信訪人、有關組織和人員說明情況;需要進一步核實有關情況的,可以向其他組織和人員調查。
第二十五條 對重大、複雜、疑難的信訪事項,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需要舉行聽證的,依照《國土資源聽證規定》中依職權聽證的程式進行。聽證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本規定第二十八條、第三十條和第三十一條規定的時限內。
第二十六條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依法受理的信訪事項,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有關規定,分別做出以下處理,並製作《國土資源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書面答覆信訪人:
:(一)請求事實清楚,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予以支援;
:(二)請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據的,應當對信訪人做好解釋工作;
:(三)請求缺乏事實根據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不予支援。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依照前款第(一)項規定,作出支援信訪請求意見的,有關機關或者單位應當執行。
第二十七條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收到信訪人提出的信訪事項後,能夠當場答覆的,應當當場答覆。
第二十八條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辦理信訪事項,應當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內辦結。情況重大、複雜的,經本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辦理期限,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並告知信訪人延期理由。
第二十九條 信訪工作機構受理信訪事項後,發現信訪人就該信訪事項又提起行政複議或者行政訴訟,有關部門已經受理的,信訪工作機構可以決定終止辦理。
第三十條 信訪人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作出的信訪事項處理意見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國土資源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之日起三十日內,請求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複查。原辦理機關為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向省級人民政府請求複查。
收到複查請求的上一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複查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複查意見,並製作《國土資源信訪事項複查意見書》,書面答覆信訪人。
第三十一條 信訪人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複查意見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國土資源信訪事項複查意見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複查機關的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請求複核。複查機關為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向省級人民政府請求複核。
收到複核請求的上一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複核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複核意見,製作《國土資源信訪事項複核意見書》,書面答覆信訪人。
第三十二條 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發現下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督辦,並提出改進建議:
:(一)未按規定的辦理期限辦結信訪事項的;
:(二)未按規定反饋信訪事項辦理結果的;
:(三)未按規定程式辦理信訪事項的;
:(四)不執行信訪處理意見的;
:(五)收到督辦文書,未在規定期限內反饋辦理情況的;
:(六)其他需要督辦的情形。
第三十三條 信訪人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作出的複核意見不服,或者信訪人在規定時限內未提出複查或者複核請求,仍然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出投訴請求的,有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製作《國土資源信訪事項不再受理通知書》,書面告知信訪人不再受理該信訪事項。
第三十四條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出具的《國土資源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國土資源信訪事項複查意見書》、《國土資源信訪事項複核意見書》、《國土資源信訪事項不予受理通知書》和《國土資源信訪事項不再受理通知書》,應當加蓋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印章。
第三十五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國土資源信訪分析統計制度。下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向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報送國土資源信訪情況年度、季度分析報告。
國土資源信訪情況分析報告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受理信訪事項的資料統計;
:(二)信訪事項涉及的領域和地域;
:(三)信訪事項轉送、交辦、督辦情況;
:(四)信訪事項反映出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相關政策性建議;
:(五)信訪人提出的改進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建議及其被採納情況。
==第七章 信訪秩序的維護==
第三十六條 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應當客觀真實,對其所提供材料內容的真實性負責,不得捏造、歪曲事實,不得誣告、陷害他人。
第三十七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成立處置群體上訪事件應急組織並制訂應急預案。
對可能造成社會影響的重大、緊急信訪事項和信訪資訊,國土資源信訪工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其部門負責人。有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人認為必要的,應當立即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並在職責範圍內依法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不良影響的產生和擴大。
第三十八條 信訪人不遵守信訪秩序,在信訪過程中採取過激行為的,有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可以依法及時採取勸阻、批評、教育等措施;對拒不聽從勸阻,可能導致事態擴大的,有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可以建議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超越或者濫用職權,不依法履行法定職責,適用法律、法規錯誤或者違反法定程式,侵害信訪人合法權益的,或者拒不執行有關機關作出的支援信訪請求意見的,依照《信訪條例》第四十條的規定,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四十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辦理信訪事項過程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責令限期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收到的信訪事項不按規定登記的;
:(二)對屬於其法定職權範圍內的信訪事項不予受理的;
:(三)未在規定期限內書面告知信訪人是否受理信訪事項的;
:(四)推諉、敷衍、拖延信訪事項辦理或者未在法定期限內辦結信訪事項的;
:(五)未在法定期限內將處理意見或者複查意見、複核意見書面答覆信訪人的;
:(六)對事實清楚,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投訴請求未予以支援的;
:(七)對重大、緊急信訪事項和信訪資訊隱瞞、謊報、緩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謊報、緩報的。
第四十一條 信訪工作人員處理信訪事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翫忽職守、徇私舞弊的;
:(二)作風粗暴,激化矛盾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三)將信訪人的檢舉、揭發材料或者有關情況透露給被檢舉、揭發的人員或者單位的。
==第九章 附則==
第四十二條 本規定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2006年
|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令31號
|
2006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已經2005年12月30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務會議審議透過,現予公佈,自2006年3月1日起實施。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 周生賢
::::二○○六年一月十八日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