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99
| article
stringlengths 0
5.56M
|
---|---|
詩經/卷耳
|
50%
詩經
==國風‧周南‧卷耳==
=== 魯詩說 ===
思古君子官賢人,置之列位也。
===毛詩序===
《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於憂勤也。
===詩文===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籲矣。
:《卷耳》,四章,章四句。
===註解===
*采采:採呀採。卷耳:一種菊科植物,即蒼耳,嫩苗可食。
*盈:滿。頃筐:斜口的淺筐,形近簸箕。
*寘:同置,擱置。周行(ㄏㄤˊ,音航):大道。
*陟(ㄓˋ,音至):登。崔嵬(ㄨㄟˊ):高山。
*虺(ㄏㄨㄟ,音灰)隤(ㄊㄨㄟˊ,音頹):疲極至病
*酌:斟酒。金罍(ㄌㄟˊ,音雷):一種青銅酒器。
*維:發語詞,無義。永懷:長久地思念。
*玄黃:生病。
*兕(ㄙˋ,音四)觥(ㄍㄨㄥ,音公):酒器,兕角杯。兕:犀牛。
*傷:傷感,悲傷。
*砠(ㄐㄩ,音居):有土的石山。
*瘏(ㄊㄨˊ,音圖):疲累而病。
*痡(ㄆㄨ,音撲):義同“瘏”。
*雲:語氣助詞,無義。
*籲:魯詩或作盱,憂愁的意思。
|
詩經/樛木
|
50%
詩經
==國風‧周南‧樛木==
===毛詩序===
《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焉。
===詩文===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樛木》,三章,章四句
===註解===
*「樛(音究,粵音溝)」:向下彎曲的樹木
*「葛藟(音磊,粵音侶)」:籐蔓
*「纍(音雷,粵音雷)」:纏繞
*「樂」:快樂
*「只」:助詞
*「福履」:福祿。履,祿
*「綏(音雖,粵音雖)」:安撫
*「荒」:覆蓋
*「將」:扶持
*「縈」:纏繞
*「成」:成全
|
詩經/螽斯
|
50%
詩經
==國風‧周南‧螽斯==
===毛詩序===
《螽斯》,后妃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妬忌,則子孫眾多也。
===詩文===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螽斯》,三章,章四句。
===註解===
*「螽」:音鈡,一種直翅目昆蟲
*「詵」:音身,同莘莘,眾多的樣子
*「宜」:多
*「振振」:音真,品德仁厚的樣子
*「薨」:音轟,成群的昆蟲一起飛的樣子
*「繩繩」:謹慎、認真,韓詩:敬貌、戒也,毛詩:戒慎
*「揖揖」:同集,會聚
*「蟄蟄」:音執,眾多的樣子
|
詠鵝
|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Category:唐詩
|
詩經/桃夭
|
50%
詩經
==國風‧周南‧桃夭==
===毛詩序===
《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妬忌,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
=== 齊詩說 ===
按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引陳喬樅的考證,齊詩認為該篇詩歌實指桃花盛開。
===詩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桃夭》,三章,章四句。
===註解===
*桃:木名。華紅,實可食。
*夭夭:茂盛。魯詩作枖枖,字音、意義完全相同。少好之貌。
*灼灼:明亮,華之盛。
*華:花
*之:魯、齊詩都解作“是(這個)”,之子即是子,指嫁者。
*於:同聿、曰,語氣詞,無意義。
*歸:婦人謂嫁曰歸。
*宜其室家:按齊詩解釋為:於住處安居。宜者,和順之意。室,謂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
*蕡:音墳(fén),結出果實的樣子,實之盛。本指大麻的籽。
*宜其家室:同宜其室家。
*蓁蓁:葉之盛。
*家人:一家之人。
|
詩經/兔罝
|
50%
詩經
==國風‧周南‧兔罝==
=== 韓詩說 ===
殷紂之賢人退處山林,網禽獸而食之。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罝網之中。
===毛詩序===
《兔罝》,后妃之化也。關雎之化行,則莫不好德,賢人眾多也。
===詩文===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肅肅兔罝,施於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肅肅兔罝,施於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兔罝》,三章,章四句。
===註解===
*肅肅:《說文》:戰戰兢兢的樣子。《釋訓》:敬也。
*罝,音居。兔罝,捕捉兔子用的網。罝即網。
*椓:音啄,《說文》:擊打。
*丁丁:擊打貌
*赳,音糾。赳赳:威武的樣子。單個赳字按《說文》解為:輕勁有材力也。《釋訓》:赳,材也。(才能)
*幹:音捍,義同捍。捍衛。
*公侯干城:諸侯為天子守禦城池。
*中逵:即逵中,倒樁。四通八達的交叉路口。韓詩作“中馗”,意義相同。
*好仇:按魯、齊、韓詩:公侯與敵人和好,化解仇怨。
*中林:即林中,倒樁。
|
詩經/芣苢
|
50%
詩經
==國風‧周南‧芣苢==
===毛詩序===
《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
===詩文===
: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三章,章四句。
===註解===
此詩詩意是反復吟唱:採芣苢呀採芣苢,採呀採芣苢,採芣苢收起來。詩意並不在語義的層面,而在於輕快的歌調。
*芣(ㄈㄡˊ)(fú)苢(ㄧˇ)(yǐ):植物名,即車前子。古人認為可以治婦女不育及難產。
*薄言:薄、言,都是語氣詞。
*有:採取。
*掇(ㄉㄨㄛˊ)(duó):拾取。
*捋(ㄌㄜˋ)(lè):抹取。
*袺(ㄐㄧㄝˊ)(jié):手提衣襟兜取。
*襭(ㄒㄧㄝˊ)(xié):將衣襟別起兜取。
|
詩經/漢廣
|
50%
漢廣
=== 韓詩敘 ===
漢廣,說人也。
===毛詩序===
《漢廣》,德廣所及也。文王之道被於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也。
===詩文===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於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於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廣》,三章,章八句。
|
詩經/汝墳
|
50%
詩經
==國風‧周南‧汝墳==
===毛詩序===
《汝墳》,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閔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
===詩文===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飢。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
:《汝墳》,三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麟之趾
|
50%
詩經
==國風‧周南‧麟之趾==
=== 韓詩說 ===
美公族之盛也。
===毛詩序===
《麟之趾》,關雎之應也。關雎之化行,則天下無犯非禮。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也。
===詩文===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麟之趾》,三章,章三句。
===註解===
*麟:按《說文》,即體型大的母鹿。公鹿稱麒,母鹿稱麟。或訓為大麚。按《康熙字典》引《說文》大麚:麕身牛尾,狼額馬蹄,五彩腹下黃,高丈二。又與-{麐}-字通假,-{麐}-按《爾雅·釋獸》-{麐}-,麕身,牛尾,一角。
*趾:足。
*振振:品德仁厚的樣子。
*于嗟:感嘆詞。
*定:顁的通假字,額頭。
*公子、公姓、公族:公的眾子孫。
|
詩經/鵲巢
|
50%
詩經
==國風‧召南‧鵲巢==
毛詩序:「《鵲巢》,夫人之德也。國君積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鳲鳩,乃可以配焉。」
===鵲巢===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於歸,百兩御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於歸,百兩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於歸,百兩成之。
:《鵲巢》,三章,章四句。
=== 註釋 ===
*維:語助詞,無義。
*鵲:喜鵲。
*鳩:鳲鳩,或名鴝鵒,即八哥。
*之子:按魯詩訓為是子。
*於:語助詞,無義。
*百兩:百,虛指多,兩,車輛。此處指夫人家的車。
*御:三家詩解釋為“侍”(陪伴),毛詩、鄭註解釋為迎接。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認為前者在文理上更為通暢。
*方:《說文》:並船也。即將船並在一起。引申為同居。
*將:送。
*盈:滿。
*成:使完成。
=== 故實 ===
*《左傳》昭公元年:趙孟為客,禮終乃宴,穆叔賦鵲巢,趙孟曰:“武不堪也”。按《詩三家義集疏》,穆叔此處比喻晉國為築巢的鵲,趙文子為實際治理的鳩。
*鳩佔鵲巢:成語。
|
詩經/采蘩
|
50%
詩經
==國風‧召南‧采蘩==
毛詩序:「《采蘩》,夫人不失職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則不失職矣。」
===采蘩===
: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
:於以采蘩,於澗之中,於以用之,公侯之宮。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采蘩》,三章,章四句。
===註解===
*失職:按鄉飲酒鄭注,指幫助國君舉行祭祀的職責。此篇魯、齊、韓、毛四家解釋相同,無異義。
*於以:按馬瑞辰考證,即爰以、粵以,語詞,無意義。毛詩傳箋誤訓為“往以”。
*蘩:按《爾雅·釋草》又稱皤蒿。按《詩三家》又稱由胡、旁勃、按《康熙字典》稱白蒿。學名 Artimisia sieversiana。按陸機記載,該植物可作醃菜也可蒸食。此處按上下文義,是用於祭祀。
*沼:池子。
*沚:渚,《爾雅·釋水》小洲曰渚。
*於沼:在池水旁。
*公侯之事:按《詩三家義集疏》,指祭祀已去世的公侯的事。
*澗:夾在山中的溪流。
*宮:廟、寢。即公侯的葬身處。
*被:指髲鬄,髲音必。鬄音剃。假髮。此處按《周禮》,指祭祀時婦女佩戴的假髮。
*僮僮:魯、齊、韓作童童,解釋為“興盛的樣子”。毛詩解作“竦敬”。
*夙:早。夙夜:凌晨未日出的時候。另一用法指“早晚”。按王先謙考證,此處指前者,即夜未旦之時刻。
*在公:忙於公務。此處指祭祀。
*祁祁:徐徐,緩慢。
*薄言還歸:指祭祀結束,夫人回家。
|
詩經/草蟲
|
50%
詩經
==國風‧召南‧草蟲==
=== 魯詩說 ===
孔子對魯哀公曰:惡惡道不能甚,則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則百姓親之亦不能甚。詩云:“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詩人之好善道也如此。
=== 毛詩序===
「《草蟲》,大夫妻能以禮自防也。」
===草蟲===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採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草蟲》,三章,章七句。
===註解===
*喓喓:鳴叫聲。
*草蟲:蟈蟈,或稱聒聒,即蟋蟀。
*阜螽:按王先謙考證,同草蟲,蚱蜢。
*亦:如果。
*趯趯:跳躍。
*忡忡:憂慮,惙惙。
*覯:同遘,音垢。遇見。
*止:語氣詞,如“兮”。
*降:下。安下心來。
*蕨:荃菜,又稱拳菜。
*說:悅懌,開心。
*薇:戴侗《六書故》引項安世的註解,指野豌豆。
*夷:魯詩解作喜。開心。毛詩解作“平”。
解釋:
充滿活力的草蟲喚起作者心中不安和憂心的情緒。作者為一婦人,其丈夫大有可能是去了服役,婦人對他十分掛念,於是試圖幻想丈夫歸來的情形以聊以自慰,也故意登山眺望丈夫歸來與否。文中的植物皆於春天生長,代表著逝去的一年,丈夫的服役日子。
|
詩經/採蘋
|
50%
詩經
==國風‧召南‧採蘋==
毛詩序:「《採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則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
===採蘋===
:-{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採蘋》,三章,章四句。
===註解===
*-{於}-以:同爰以、粵以。語詞,無義。
*蘋:按王先謙考證,正字當作-{薲}-,音同。按李時珍說,即白蘋。
*澗:夾在山間的溪流。
*行潦:雨水於低窪地帶的蓄積處。
*盛,因承。與今義同。
*筐、筥:用來盛蘋的容器,按魯詩,筐的底部是方的,筥的底部是圓的。
*湘:韓詩解作鬺(音傷),鬺亨(按服虔《音義》,亨此處音同享),指透過煮來祭祀神明。鬺單字指烹飪、煮熟。
*錡:音同奇,指三腳釜。即有三個支腳的鍋。
*釜:沒有支腳的鍋。
*奠:按《說文》,奠上班部分為酋,指酒,下半部分是一個丌(音奇,指基座)。是指在祭祀時擺放酒於臺上。
*牖,音有(yǒu),按黃以周《禮書通故》卷二宮室通故,牖指可以開啟的窗。
*屍:按《釋詁》:主也。動詞,主持,誰其屍之?即“誰來主持(祭祀)?”
*齊:韓詩解釋為“好”。毛詩解作“敬”。
*季女:據王先謙,按士昏禮,出嫁前,女子在祖廟或者宗室學習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項功課。季女此處指學完了這些課程的少女,季即年輕的意思。
|
詩經/甘棠
|
50%
詩經
==國風‧召南‧甘棠==
=== 魯詩說 ===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甘棠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 齊詩說 ===
召公,賢者也,明不能與望聖人分職,常戰慄恐懼,故舍於樹下而聽斷焉。勞苦身體,而後乃與聖人齊,是故周南無美召公而召南有之。
=== 毛詩序 ===
:「《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於南國。」
===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憇。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甘棠》,三章,章三句。
===註解===
*「蔽芾」:小貌。(《群經治要》卷三) ,按《說文》蔽蔽:小草。釋詁:蔽,微也。
* 芾:正字按王先謙考證當作“茀”(音弗,fú),指雜草太多而導致道路阻塞。
*「甘棠」:杜也。(《群經治要》卷三),即杜梨。
*「苃」:草舍也。(《群經治要》卷三)
*敗:毀壞。
*憇:本作-{愒}-,音同。休息。
*拜:魯詩、韓詩皆作“扒”,擘的通假字,用手劈開。
*說:音舍,義同舍,居住。
|
詩經/行露
|
50%
詩經
==國風‧召南‧行露==
=== 魯詩說 ===
=== 毛詩序 ===
:「《行露》,召伯聽訟也。衰亂之俗微,貞信之教興,彊暴之男不能侵陵貞女也。」
===行露===
: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行露》,三章:一章三句,二章六句。
===註解===
*厭浥:潮溼,魯詩、韓詩作“湆浥”,湆音qì。
*行:道路
*露:露水
*夙夜:凌晨,太陽未起時。夙:早
*誰謂……何以……:以這種句式組成的8句,都是反問句。
*女:爾、汝
*速:毛詩解作“召”,王先謙認為應解作“疾速”
*獄:官司、獄訟。
*室家不足:指迎娶的禮數不到位。
*墉:牆
*訟:《說文》爭也。即在打官司時爭辯。
*亦不女從:即使你和我爭辯,我也不會從了你的。
|
詩經/羔羊
|
50%
詩經
==國風‧召南‧羔羊==
=== 齊詩說 ===
羔羊皮革,君子朝服。輔政扶德,以合萬國。
=== 毛詩序 ===
《羔羊》,鵲巢之功緻也,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
===羔羊===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素絲五緫,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羔羊》,三章,章四句。
===註解===
*按王先謙引證《易林》,齊詩、魯詩都認為該詩是讚美召公。
*羔:小羊,《說文》羔,羊子也。
*素:潔白的絹布,引申為形容詞,白色的。
*絲:蠶絲
*紽:音佗,量詞
*退食自公:從辦公的地方退下來,在私處就食。
*委蛇:同逶迤,齊詩、韓詩都解作“公正貌”。此處作副詞形容退食自公這個動作。
*緎:音域,量詞。
*縫:按《說文》,指用針縫製衣服。即縫製。
*緫:音總,量詞。
|
詩經/殷其靁
|
50%
詩經
==國風‧召南‧殷其靁==
毛詩序:「《殷其靁》,勸以義也。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政,不遑寧處。其室家能閔其勤勞,勸以義也。」
===殷其靁===
:殷其靁,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側,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違斯,莫或遑處,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靁》,三章,章六句。
===註解===
*殷:韓詩說解作雷,毛詩傳解作雷聲。韓詩中殷字作䨨(音夷,yí)。古時兩字通假。
*其:語詞,無意義。
*靁,音雷,意思相同,即雷。
*陽:山的南麓。
*違:離、去。
*斯:此。
*或:古時與“有”通假。
*遑:通徨、偟。閒暇的時候。閒暇。(不遑:沒空)
*振振:誠信忠厚的樣子。
*處:停止。休止。說文:處,止也。
*歸哉歸哉:疊語,與單個歸哉意義相同。閔其勞而望其歸。即“回來吧,回來吧!”
|
詩經/摽有梅
|
50%
詩經
==國風‧召南‧摽有梅==
毛詩序:「《摽有梅》,男女及時也。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時也。」
===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摽有梅》,三章,章四句。
===註解===
*摽:落。爾雅:摽蘦(後訛為飄零),落也。
*庶:眾。眾多。說文:庶,屋下眾也。(在屋下的人們)
*迨:按韓詩,此處作“願”(動詞祈願)解。王先謙:詩迨字多屬願望意。其他含義:按爾雅釋言,迨,及也。
*今:即。即時。
*迨其今兮:但願現在還有(梅花未落)
*頃:即傾。
*塈:取。
*頃筐塈之:傾筐取之。
*謂:勤也。殷勤盼望、切望。
|
詩經/小星
|
50%
詩經
==國風‧召南‧小星==
毛詩序:「《小星》,惠及下也。夫人無妬忌之行,惠及賤妾,進御於君,知其命有貴賤,能盡其心矣。」
===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
:《小星》,二章,章五句。
===註解===
*嘒:微小的樣子。《毛詩傳》嘒,微貌。韓詩作“暳”,解作“眾星貌”,即星辰眾多的樣子。王先謙認為韓詩的解釋更為恰當。
*三五:虛指數詞。即“有幾顆(星)”
*肅肅:恭敬地。
*宵:夜晚。
*徵:行。
*宵征:夜行。
*夙夜:早晚。此處指早晨與晚上兩者。其他情況下也指凌晨。各家見解有不同的地方。
*寔:是。此、這個。韓詩解作“有”。
*衾:被子。
*裯:通幬,帳。
*猶:或作猷。若也。類似,相似。
|
詩經/江有汜
|
50%
詩經
==國風‧召南‧江有汜==
=== 齊詩說 ===
江水汜沱,思附君子,伯仲爰歸,不我肯顧,侄娣恨悔。
=== 毛詩序 ===
《江有汜》,美媵也。勤而無怨,嫡能悔過也。文王之時,江沱之閒,有嫡不以其媵備數,媵遇勞而無怨。嫡亦自悔也。
===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
: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後也處。
: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
:《江有汜》,三章,章五句。
===註解===
有認為是女子遭男子拋棄的:
大江自有分流水。這個人兒回故里,不肯帶我一同去。不肯帶我一同去,將來懊悔來不及!
大江自有洲邊水,這個人兒回故里,不再相聚便離去。不再相聚便離去,將來憂傷定不已!
大江自有分叉水,這個人兒回故里,不見一面就離去。不見一面就離去,將來號哭有何益!
也有認為是男子遭女子拋棄的:
大江滔滔有倒流,姑娘就要出嫁了。姑娘從此不要我,從此不再需要我,她將悔恨在後頭。
大江之中有沙洲,姑娘就要出嫁了。姑娘從此不理我,從此不再理睬我,她將憂愁在後頭。
大江也會有支流,姑娘就要出嫁了。姑娘從此不再來,從此不再來看我,她將長歌當號哭。
|
詩經/野有死麕
|
50%
詩經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毛詩序:「《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彊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野有死-{麕}-》,三章:二章四句,一章三句。
===註解===
:據魏源、王先謙的考證,這篇詩應當作於平王東遷之後不久。而作者則來自西畿(西周都城及附近區域)。
:-{麕}-,音君(Jun1)。即-{麞}-、獐。屬鹿科空齒鹿亞科。
:白茅:一種植物。今仍叫白茅。
:包:包裹,動詞。
:懷:思也。
:懷春:隱喻與男子相會。
:吉士:善士,男子的美稱。
:誘:誘導
:樸樕:按爾雅,即槲樕。櫟木。毛詩解作“小的樹木”
:純:屯的通假字。古時純、屯通假。
:純束:聚在一起而捆成一束。
:舒:按《說文》;舒,緩也。《毛詩傳》舒,徐也(緩慢)。
:脫脫:除毛詩以外,魯齊韓三家詩皆作“娧娧”,按《玉篇》娧(音蛻,tuì);好貌(容貌美好)。此處本字為娧,脫為假字。
:感:三家詩皆作撼;以手取物。
:帨:shuì 佩巾。
:尨:音máng,狗。
|
詩經/何彼襛矣
|
50%
詩經
==國風‧召南‧何彼襛矣==
=== 魯齊韓三家說 ===
言齊侯嫁女,以其母王姬始嫁之車遠送之。
=== 毛詩序 ===
《何彼襛矣》,美王姬也。雖則王姬亦下嫁於諸侯,車服不繫其夫,下王后一等。猶執婦道,以成肅雝之德也。
===何彼穠矣===
:何彼穠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雝,王姬之車。
:何彼穠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何彼穠矣》,三章,章四句。
===註解===
:何:驚歎詞。何其。
:穠:猶戎戎也。(《群經治要》卷三)或作襛、茙。戎戎,形容大。此處作形容詞形容後面的唐棣之華。
:唐棣:栘也。(《群經治要》卷三),一名常棣、棠棣、鬱李。今名鬱李。
:華:花。
:肅,敬也。(《群經治要》卷三)
:-{雝}-,和也。(《群經治要》卷三)
:曷,何也。(《群經治要》卷三)
:車:按王先謙考證,此天子、大夫嫁娶時留車反馬之禮。女方嫁至男方時所乘之車,到達後歸屬於男方家庭,但所用之馬則要退還給女方。
:華如桃李:比喻鬱李的華茂盛如桃李一般。
:平:按鄭玄《毛詩傳》;平,正也。正王,正統的君主。此處非周平王。
:伊:同維。維、伊皆語詞,無意義。
:緡:魚線。釣魚用的線。
:
|
詩經/騶虞
|
50%
詩經
==國風‧召南‧騶虞==
=== 魯詩說 ===
邵國之女所作也。古者聖王在上,君子在位,役不逾時,不失嘉會。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及周道衰微,禮義廢弛,強凌弱,眾暴寡,萬民騷動,百姓愁苦;男怨於外,女傷其內,內外無主:內迫性情,外逼禮義,欲傷所讒,而不逢時,於是援琴而歌。騶虞;天子掌鳥獸官。
=== 齊詩說 ===
五範四軌,優得饒有,陳力就列,騶虞悅喜。騶虞,樂官備也。
=== 毛詩序 ===
《騶虞》,《鵲巢》之應也。《鵲巢》之化行,人倫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類蕃殖,蒐田以時,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
===騶虞===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於}-嗟乎騶虞。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於}-嗟乎騶虞。
:《騶虞》,二章,章三句。
===註解===
*騶虞:按魯、韓詩說,騶虞是為天子掌管鳥獸的官職。齊詩說:天子園林的守衛齊備。騶:或稱“梁騶”,天子的用於狩獵的園林。虞:虞人,是守衛園林的職位。
*茁:剛從地裡生長出來的樣子
*葭:蘆葦
*壹:即一。
*發:發射弓箭
*豝:音巴,母豬。
*一發五豝:指虞人驅趕五頭豬以供天子狩獵。按王先謙註疏,這裡不是指一次獵殺五頭豬,而是隻殺其中一頭豬。
*于嗟乎:感嘆詞。
*蓬:蓬蒿
*豵:音宗,豬的三胞胎。
|
詩經/柏舟
|
50%
詩經
==國風‧邶‧柏舟==
===柏舟===
毛詩序:「《柏舟》,言仁而不遇也。衞頃公之時,仁人不遇,小人在側。」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據。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闢有摽。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
==國風‧鄘‧柏舟==
毛詩序:「《柏舟》,䘙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節,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作此詩。」
===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汎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柏舟》,二章,章七句。
===註解===
|
詩經/綠衣
|
< 詩經‧國風‧邶‧綠衣
毛詩序:「《綠衣》,衞莊姜傷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詩也。」
===綠衣===
: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
: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綠衣》,四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燕燕
|
< 詩經‧國風‧邶‧燕燕
毛詩序:「《燕燕》,衞莊姜送歸妾也。」
===燕燕===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於飛,頡之頏之,之子於歸,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勗寡人。
:《燕燕》,四章,章六句。
===註解===
於:往
差池:長短不一
頡:向上飛
頏:向下飛
佇:長久地站立
下上其音:下上,上下,古人習慣而已。下,指妹妹仲氏任。上,指父王。意謂父親亡,妹妹嫁人遠去,一樣音訊全無。
勗:勉勵,提醒
====詩意====
此詩為諸侯王送別妹妹嫁人的詩。詩以燕子(有可能不是燕子)長滿羽毛飛走,帶出妹妹長大了要遠嫁。這諸侯王不惜遠送妹妹,及至瞻望弗及才離去,可見他對妹妹感情之深。詩的第三句作者道出自己的父親和妹妹一樣,會永遠離開自己,音訊全無,帶出悲上加悲的殘酷現實對他的困擾和令他很苦惱。最後一句回想起妹妹的賢良淑德,臨走時亦不忘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先王的家業,要治理好國家。
|
詩經/日月
|
< 詩經‧國風‧邶‧日月
毛詩序:「《日月》,衞莊姜傷己也。遭州籲之難,傷己不見荅於先君,以至困窮之詩也。」
===日月===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日月》,四章,章六句。
===註解===
|
詩經/終風
|
< 詩經‧國風‧邶‧終風
毛詩序:「《終風》,衞莊姜傷己也。遭州籲之暴,見侮慢而不能正也。」
===終風===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願言則嚏。
:曀曀其陰,虺虺其靁,寤言不寐,願言則懷。
:《終風》,四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擊鼓
|
擊鼓
===齊詩說===
擊鼓合戰,士怯叛亡,威令不行,敗我成功。
===毛詩序===
《擊鼓》,怨州籲也。衞州籲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
===擊鼓===
<CENTER>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CENTER>
:《擊鼓》,五章,章四句。
|
詩經/凱風
|
< 詩經‧國風‧邶風‧凱風
毛詩序:「《凱風》,美孝子也。衞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盡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爾。」
===凱風===
:凱風(1)自南,吹彼棘心(2),棘心夭夭(3),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4),母氏聖善(5),我無令(6)人。
:爰(7)有寒泉,在浚(8)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9)黃鳥,載(10)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凱風》,四章,章四句。
===註解===
1. 凱風:和曖的風。一說南風,夏天的風。
2. 棘心:酸棗樹的幼苖
3. 夭夭:樹木嫰壯貌,形容棘心之茁壯
4. 棘薪:《詩經》:「棘薪,喻子之成立。」指成長到可以當柴燒的酸棗樹。
5. 聖善:明理而有美德
6. 令:善
7. 爰:普通話音(原),音(緩)。指何處:一說發語詞,無義。
8. 浚:衛國地名
9. 睍睆:普通話音(現緩),音(演碗)【jiin5 wun2】指清和宛轉的鳥鳴聲。一說美麗,好看。
10. 載:傳載,載送。
|
詩經/雄雉
|
< 詩經‧國風‧邶‧雄雉
毛詩序:「《雄雉》,刺衞宣公也。淫亂不恤國事,軍旅數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曠,國人患之而作是詩。」
===雄雉===
:雄雉於飛,洩洩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雄雉於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雲遠,曷雲能來。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雄雉》,四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匏有苦葉
|
< 詩經‧國風‧邶‧匏有苦葉
毛詩序:「《匏有苦葉》,刺衞宣公也。公與夫人並為淫亂。」
===匏有苦葉===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
:有瀰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軓,雉鳴求其牡。
:雝雝鳴鴈,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匏有苦葉》,四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谷風
|
< 詩經‧國風‧邶‧谷風
毛詩序:「《谷風》,刺夫婦失道也。衞人化其上,淫於新昏,而棄其舊室。夫婦離絕,國俗傷敗焉。」
===國風‧邶‧谷風===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既阻我德,賈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既生既育,比予於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昏,以我御窮。
:有洸有潰,既詒我肄。不念昔者,伊餘來塈。
:《谷風》,六章,章八句。
----
<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谷風
毛詩序:「《谷風》,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絕焉。」
===小雅‧谷風之什‧谷風===
:習習谷風,維風及雨。
:將恐將懼,維予與女。
:將安將樂,女轉棄予。
:習習谷風,維風及頹。
:將恐將懼,寘予於懷。
:將安將樂,棄予如遺。
:習習谷風,維山崔嵬。
:無草不死,無木不萎。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谷風》,三章,章六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分類:小雅
|
詩經/式微
|
< 詩經‧國風‧邶‧式微
毛詩序:「《式微》,黎侯寓於衞,其臣勸以歸也。」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式微》,二章,章四句。
===註解===
*式:發聲詞,無意義。
*微:微小。
*式微式微:按魯詩,即微乎其微。十分渺小、卑賤。
*胡不歸:何不歸去?
*微君之故:此處微字作“非”解。即“若非因為君的緣故”
*中露:倒樁,即露中。此處露為路的通假字。即路中。
|
詩經/旄丘
|
< 詩經‧國風‧邶‧旄丘
毛詩序:「《旄丘》,責衞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於衞,衞不能脩方伯連率之職,黎之臣子以責於衞也。」
===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旄丘》,四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簡兮
|
< 詩經‧國風‧邶‧簡兮
毛詩序:「《簡兮》,刺不用賢也。衞之賢者仕於伶官,皆可以承事王者也。」
===簡兮===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碩人俁俁,公庭萬舞。
:有力如虎,執轡如組,左手執籥,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
:山有榛,隰有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簡兮》,三章,章六句。
===註解===
|
詩經/泉水
|
< 詩經‧國風‧邶‧泉水
毛詩序:「《泉水》,衞女思歸也。嫁於諸侯,父母終,思歸寧而不得,故作是詩以自見也。」
===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有懷於衞,靡日不思,孌彼諸姬,聊與之謀。
:出宿於泲,飲餞於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出宿於幹,飲餞於言,載脂載舝,還車言邁,遄臻於衞,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茲之永歎,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泉水》,四章,章六句。
===註解===
|
詩經/北門
|
< 詩經‧國風‧邶‧北門
毛詩序:「《北門》,刺仕不得志也。言衞之忠臣不得其志爾。」
===北門===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終窶且貧,莫知我艱,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北門》,三章,章七句。
===註解===
|
詩經/北風
|
詩經
毛詩序:「《北風》,刺虐也。衞國並為威虐,百姓不親,莫不相攜持而去焉。」
===北風===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攜手同行,【韻:雱行】
: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北風其喈,雨雪其霏,
:惠而好我,攜手同歸,【韻:霏歸】
: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烏,
:惠而好我,攜手同車,【韻:烏車】
: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北風》,三章,章六句。
===註解===
【北風:四時之風,春而自東,生物也。夏而自南,長物也。秋而自西,成物也。冬而自北,殺物也。】
【雱:音旁,雨雪盛貌。】
【惠:愛也。】
【虛:寬也。】
【邪:一作徐,緩也。】
【亟:同急。】
【且:音居,只且:語助辭。】
【喈:疾聲也。】
【霏:飄散之狀。】
暴政如北風之虐,國亂將傾,大勢如赤狐黑烏之易見也,士人去之唯恐不速。
|
詩經/靜女
|
< 詩經‧國風‧邶‧靜女
毛詩序:「《靜女》,刺時也。衞君無道,夫人無德。」
===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愛」,通“薆”,躲藏。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歸荑」,讀如“饋提”。「歸」,通“饋”,贈送。「荑」,茅的嫩芽。
:《靜女》,三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新臺
|
< 詩經‧國風‧邶‧新臺
毛詩序:「《新臺》,刺衞宣公也,納伋之妻,作新臺於河上而要之。國人惡之,而作是詩也。」
===新臺===
:新臺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鮮。
:新臺有灑,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新臺》,三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二子乘舟
|
< 詩經‧國風‧邶‧二子乘舟
毛詩序:「《二子乘舟》,思伋、壽也。衞宣公之二子,爭相為死,國人傷而思之,作是詩也。」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二子乘舟,汎汎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
:《二子乘舟》,二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牆有茨
|
< 詩經‧國風‧鄘‧牆有茨
毛詩序:「《牆有茨》,衞人刺其上也。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
===牆有茨===
:牆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牆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牆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牆有茨》,三章,章六句。
===註解===
|
詩經/君子偕老
|
< 詩經‧國風‧鄘‧君子偕老
毛詩序:「《君子偕老》,刺衞夫人也。夫人淫亂,失事君子之道,故陳人君之德,服飾之盛,宜與君子偕老也。」
===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雲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髮如雲,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揚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縐絺,是紲袢也,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君子偕老》,三章:一章七句,一章九句,一章八句。
===註解===
:呂氏曰:「首章之末雲『子之不淑,雲如之何』,責之也;二章之末雲『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問之也;三章之末雲『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惜之也。辭益惋而意益深矣。」《詩經集傳》卷二
|
詩經/桑中
|
< 詩經‧國風‧鄘‧桑中
毛詩序:「《桑中》,刺奔也,衞之公室淫亂,男女相奔,至於世族在位,相竊妻妾,期於幽遠,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桑中===
:爰採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採麥矣,沬之北矣,-{雲}-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採葑矣,沬之東矣,-{雲}-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桑中》,三章,章七句。
===註解===
|
詩經/鶉之奔奔
|
< 詩經‧國風‧鄘‧鶉之奔奔
毛詩序:「《鶉之奔奔》,刺衞宣姜也。衞人以為宣姜鶉鵲之不若也。」
===鶉之奔奔===
:鶉之奔奔,鵲之彊彊,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鵲之彊彊,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君。
:《鶉之奔奔》,二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定之方中
|
< 詩經‧國風‧鄘‧定之方中
毛詩序:「《定之方中》,美衞文公也。衞為狄所滅,東徙渡河,野處漕邑。齊桓公攘戎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營宮室,得其時制,百姓說之,國家殷富焉。」
===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於桑,卜雲其吉,終然允臧。
: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於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
:《定之方中》,三章,章七句。
===註解===
|
詩經/蝃蝀
|
< 詩經‧國風‧鄘‧蝃蝀
毛詩序:「《蝃蝀》,止奔也。衞文公能以道化其民,淫奔之恥,國人不齒也。」
===蝃蝀===
:蝃蝀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朝隮於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懷昏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
:《蝃蝀》,三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相鼠
|
詩經‧國風‧鄘‧相鼠
毛詩序:「《相鼠》,刺無禮也。衞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無禮儀也。」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相鼠》,三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幹旄
|
< 詩經‧國風‧鄘‧幹旄
毛詩序:「《幹旄》,美好善也。衞文公臣子多好善賢者,樂告以善道也。」
===幹旄===
:孑孑幹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幹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幹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幹旄》,三章,章六句。
===註解===
|
詩經/載馳
|
50%
詩經
==國風‧鄘‧載馳==
毛詩序:「《載馳》,許穆夫人作也。閔其宗國顛覆,自傷不能救也,衞懿公為狄人所滅,國人分散,露於漕邑,許穆夫人閔衞之亡,傷許之小,力不能救,思歸唁其兄,又義不得,故賦是詩也。」
===載馳===
:載馳載驅,歸唁衞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採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載馳》五章:一章六句,二章四句,一章六句,一章八句。
===註解===
|
詩經/淇奧
|
50%
詩經
==國風‧衞‧淇奧==
毛詩序:「《淇奧》,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諫,以禮自防,故能入相於周,美而作是詩也。」
===淇奧===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倚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淇奧》,三章,章九句。
===註解===
|
詩經/考槃
|
50%
詩經
==國風‧衞‧考槃==
毛詩序:「《考槃》,刺莊公也。不能繼先公之業,使賢者退而窮處。」
===考槃===
: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考槃在阿,碩人之薖,獨寐寤歌,永矢弗過。
:考槃在陸,碩人之軸,獨寐寤宿,永矢弗告。
:《考槃》,三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碩人
|
50%
詩經
==國風‧衞‧碩人==
毛詩序:「《碩人》,閔莊姜也。莊公惑於嬖妾,使驕上僭,莊姜賢而不荅,終以無子,國人閔而憂之。」
===碩人===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盻兮。
:碩人敖敖,說於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碩人》,四章,章七句。
===註解===
|
詩經/氓
|
50%
詩經
==國風‧衞‧氓==
毛詩序:「《氓》,刺時也。宣公之時,禮義消亡,淫風大行,男女無別,遂相奔誘。華落色衰,復相棄背,或乃困而自悔,喪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風焉。美反正,刺淫泆也。」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六章,章十句。
|
詩經/竹竿
|
50%
詩經
==國風‧衞‧竹竿==
毛詩序:「《竹竿》,衞女思歸也。適異國而不見荅,思而能以禮者也。」
===竹竿===
:籊籊竹竿,以釣於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竹竿》,四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芄蘭
|
50%
詩經
==國風‧衞‧芄蘭==
毛詩序:「《芄蘭》,刺惠公也。驕而無禮,大夫刺之。」
===芄蘭===
: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二章,章六句。
===註解===
|
詩經/河廣
|
50%
詩經
==國風‧衞‧河廣==
毛詩序:「《河廣》,宋襄公母歸於衞,思而不止,故作是詩也。」
===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河廣》,二章,章四句。
===註解===
誰說黃河寬又廣? 一隻葦筏可渡航。
誰說宋國路遙遠? 蹄起腳尖可眺望。
誰說黃河寬又廣? 一條小船容不下。
誰說宋國路遙遠? 一個上午可走到。
|
詩經/伯兮
|
50%
詩經
==國風‧衞‧伯兮==
毛詩序:「《伯兮》,刺時也。言君子行役,為王前驅,過時而不反焉。」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伯兮》,四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有狐
|
50%
詩經
==國風‧衞‧有狐==
毛詩序:「《有狐》,刺時也。衞之男女失時,喪其妃耦焉,古者國有凶荒,則殺禮而多昏,會男女之無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
===有狐===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
:有狐綏綏,在彼淇厲,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有狐綏綏,在彼淇側,心之憂矣,之子無服。
:《有狐》,三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木瓜
|
50%
詩經
==國風‧衞‧木瓜==
毛詩序:「《木瓜》,美齊桓公也。衞國有狄人之敗,出處於漕,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服焉,衞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
===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木瓜》,三章,章四句。
===註解===
瓊琚:赤玉做的珮飾
瓊瑤:精美的玉石
瓊玖:黑色的玉
|
詩經/黍離
|
黍離
50%
毛詩序:「《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黍離》,三章,章十句。
===註解===
|
詩經/君子于役
|
< 詩經‧國風‧王‧君子于役
毛詩序:「《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無期度,大夫思其危難以風焉」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無飢渴。
:《君子于役》,二章,章八句。
===註解===
|
詩經/君子陽陽
|
< 詩經‧國風‧王‧君子陽陽
毛詩序:「《君子陽陽》,閔周也。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
===君子陽陽===
: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
:君子陶陶,左執翿,右招我由敖。其樂只且。
《君子陽陽》,二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揚之水
|
< 詩經‧國風‧王‧揚之水
毛詩序:「《揚之水》,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遠屯戍於母家,周人怨思焉。」
===王‧揚之水===
: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三章,章六句。
----
< 詩經‧國風‧鄭‧揚之水
毛詩序:「《揚之水》,閔無臣也。君子閔忽之無忠臣良士,終以死亡而作是詩也。」
===鄭‧揚之水===
:揚之水,不流束楚,終鮮兄弟,維予與女,無信人之言,人實迋女。
:揚之水,不流束薪,終鮮兄弟,維予二人,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
:《揚之水》,二章,章六句。
----
< 詩經‧國風‧唐‧揚之水
毛詩序:「《揚之水》,刺晉昭公也。昭公分國以封沃,沃盛強,昭公微弱,國人將叛而歸沃焉。」
===唐‧揚之水===
: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於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
: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繡,從子於鵠,既見君子,云何其憂。
: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揚之水》,三章:二章,章六句,一章四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中谷有蓷
|
< 詩經‧國風‧王‧中谷有蓷
毛詩序:「《中谷有蓷》,閔周也。夫婦日以衰薄,凶年饑饉,室家相棄爾。」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離,嘅其嘆矣。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離,條其歗矣。條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濕矣。有女仳離,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中谷有蓷》,三章,章六句。
===註解===
|
詩經/兔爰
|
< 詩經‧國風‧王‧兔爰
毛詩序:「《兔爰》,閔周也。桓王失信,諸侯背叛,構怨連禍,王師傷敗,君子不樂其生焉。」
===兔爰===
:有兔爰爰,雉離於羅。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尚寐無吪?
:有兔爰爰,雉離於罦。我生之初,尚無造。我生之後,逢此百憂,尚寐無覺?
:有兔爰爰,雉離於罿。我生之初,尚無庸。我生之後,逢此百兇,尚寐無聦!
:《兔爰》,三章,章七句。
===註解===
|
詩經/葛藟
|
< 詩經‧國風‧王‧葛藟
毛詩序:「《葛藟》,王族刺平王也。周室道衰,棄其九族焉。」
===葛藟===
:緜緜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緜緜葛藟,在河之涘。終遠兄弟,謂他人母。謂他人母,亦莫我有。
:緜緜葛藟,在河之漘。終遠兄弟,謂他人昆。謂他人昆,亦莫我聞。
:《葛藟》,三章,章六句。
===註解===
|
詩經/采葛
|
< 詩經‧國風‧王‧采葛
毛詩序:「《采葛》,懼讒也。」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采葛》,三章,章三句。
===註解===
|
詩經/大車
|
< 詩經‧國風‧王‧大車
毛詩序:「《大車》,刺周大夫也。禮義陵遲,男女淫奔,故陳古以刺今,大夫不能聽男女之訟焉。」
===大車===
: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
:大車啍啍,毳衣如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
:-{穀}-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大車》,三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丘中有麻
|
< 詩經‧國風‧王‧丘中有麻
毛詩序:「《丘中有麻》,思賢也。莊王不明,賢人放逐,國人思之而作是詩也。」
===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
:丘中有麥,彼留子國。彼留子國,將其來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貽我佩玖。
:《丘中有麻》,三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緇衣
|
< 詩經‧國風‧鄭‧緇衣
毛詩序:「《緇衣》,美武公也。父子並為周司徒,善於其職,國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國善善之功焉。」
===緇衣===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三章,章四句。
===註解===
|
詩經/將仲子
|
< 詩經‧國風‧鄭‧將仲子
毛詩序:「《將仲子》,刺莊公也。不勝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諫而公弗聽,小不忍以致大亂焉。」
===將仲子===
:將仲子兮,無踰我裡,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踰我牆,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三章,章八句。
===註解===
|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並序
舜覲群后,有苗不格。禹會諸侯,防風後至。動干鏚之舞,興斧鉞之誅。乃貢九牧之金,始頒五瑞之玉。我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大道之行,先天布化。乾元廣運,涵育無垠。若華為東道之標,戴勝為西門之候。豈甘心於笻杖,非徵貢於包茅。亦由呼耶來朝,舍於葡萄之館。卑彌遣使,報以蛟龍之錦。犧牲玉帛,以將厚意。服食器用,不寶遠物。百神受職,五老告期。況乎戴髮含齒,得不稽顙屈膝。海東國,日本為大。服聖人之訓,有君子之風。正朔本乎夏時,衣裳同乎漢制。歷歲方達,繼舊好於行人。滔天無涯,貢方物於天子。同儀加等,位在王侯之先。掌次改觀,不居蠻夷之邸。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彼以好來,廢關弛禁。上敷文教,虛至實歸。故人民雜居,往來如市。晁司馬結髮遊聖,負笈辭親。問禮於老聃,學詩於子夏。魯借車馬,孔丘遂適於宗周。鄭獻縞衣,季札始通於上國。名成太學,官至客卿。必齊之姜,不歸娶於高國。在楚猶晉,亦何獨於由余。遊宦三年,願以君羹遺母。不居一國,欲其晝錦還鄉。莊舄既顯而思歸,關羽報恩而終去。於是稽首北闕,裹足東轅。篋命賜之衣,懷敬問之詔。金簡玉字,傳道經於絕域之人。方鼎彝尊,致分器於異姓之國。琅琊臺上,回望龍門。碣石館前,敻然鳥逝。鯨魚噴浪,則萬裡倒回。鷁首乘雲,則八風卻走。扶桑若薺,鬱島如萍。沃白日而簸三山,浮蒼天而吞九域。黃雀之風動地,黑蜃之氣成雲。淼不知其所之,何相思之可寄。嘻。去帝鄉之故舊,謁本朝之君臣。詠七子之詩,佩兩國之印。恢我王度,諭彼蕃臣。三寸猶在,樂毅辭燕而未老。十年在外,信陵歸魏而逾尊。子其行乎,餘贈言者。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裡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姚合稱此詩及送丘為下第、觀獵三首。為詩家射鵰手。而以此篇壓卷。
Category:唐詩
Category:送別詩
|
詩經/叔于田
|
< 詩經‧國風‧鄭‧叔于田
毛詩序:「《叔于田》,刺莊公也。叔處於京,繕甲治兵,以出於田,國人說而歸之。」
===叔于田===
: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於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適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叔于田》,三章,章五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大叔于田
|
< 詩經‧國風‧鄭‧大叔于田
毛詩序:「《大叔于田》,刺莊公也。叔多才而好勇,不義而得眾也。」
===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叔在藪,火烈具舉,襢裼暴虎,獻於公所。將叔無狃,戒其傷女。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鴈行。叔在藪,火烈具揚。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叔于田,乘乘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叔在藪,火烈具阜。叔馬慢忌,叔發罕忌,抑釋掤忌,抑鬯弓忌。
:《大叔于田》,三章,章十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清人
|
< 詩經‧國風‧鄭‧清人
毛詩序:「《清人》,刺文公也。高克好利而不顧其君,文公惡而欲遠之。不能,使高克將兵而禦狄於竟。陳其師旅,翱翔河上,久而不召,眾散而歸。高克奔陳。公子素惡高克,進之不以禮,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國亡師之本。故作是詩也。」
===清人===
:清人在彭,駟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清人》,三章,章四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羔裘
|
< 詩經‧國風‧鄭‧羔裘
毛詩序:「《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風其朝焉。」
===國風‧鄭‧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捨命不渝。
: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彥兮。
:《羔裘》,三章,章四句。
----
< 詩經‧國風‧唐‧羔裘
毛詩序:「《羔裘》,刺時也。晉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
===國風‧唐‧羔裘===
: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豈無他人?維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豈無他人?維子之好。
:《羔裘》,二章,章四句。
----
< 詩經‧國風‧檜‧羔裘
毛詩序:「《羔裘》,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國小而迫,君不用道,好絜其衣服,逍遙遊燕,而不能自強於政治。故作是詩也。」
===國風‧檜‧羔裘===
: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豈不爾思,勞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豈不爾思,我心憂傷。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豈不爾思,中心是悼。
:《羔裘》,三章,章四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遵大路
|
< 詩經‧國風‧鄭‧遵大路
毛詩序:「《遵大路》,思君子也。莊公失道,君子去之,國人思望焉。」
===遵大路===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袪兮。無我惡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手兮。無我魗兮,不寁好也。
:《遵大路》,二章,章四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女曰鷄鳴
|
< 詩經‧國風‧鄭‧女曰鷄鳴
毛詩序:「《女曰鷄鳴》,刺不說德也。陳古義以刺今,不說德而好色也。」
===女曰鷄鳴===
:女曰鷄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鴈。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女曰鷄鳴》,三章,章六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有女同車
|
< 詩經‧國風‧鄭‧有女同車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有女同車》,二章,章六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山有扶蘇
|
< 詩經‧國風‧鄭‧山有扶蘇
毛詩序:「《山有扶蘇》,刺忽也。所美非美然。」
===山有扶蘇===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喬松,隰有遊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山有扶蘇》,二章,章四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蘀兮
|
< 詩經‧國風‧鄭‧蘀兮
毛詩序:「《蘀兮》,刺忽也。君弱臣強,不倡而和也。」
===蘀兮===
:蘀兮蘀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蘀兮蘀兮,風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蘀兮》,二章,章四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狡童
|
< 詩經‧國風‧鄭‧狡童
毛詩序:「《狡童》,刺忽也。不能與賢人圖事,權臣擅命也。」
===狡童===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狡童》,二章,章四句。
===註解===
狡童:美貌少年。
維:因為。
息:安穩入睡。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褰裳
|
< 詩經‧國風‧鄭‧褰裳
毛詩序:「《褰裳》,思見正也。狂童恣行,國人思大國之正己也。」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褰裳》,二章,章五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豐
|
-{T|豐}-
< 詩經‧國風‧鄭‧-{豐}-
毛詩序:「《-{豐}-》,刺亂也。婚姻之道缺,陽倡而陰不和,男行而女不隨。」
===-{豐}-===
:子之-{豐}-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將兮。
:衣錦褧衣,裳錦褧裳。叔兮伯兮,駕予與行。
:裳錦褧裳,衣錦褧衣。叔兮伯兮,駕予與歸。
:《-{豐}-》,四章:二章,章三句;二章,章四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東門之墠
|
< 詩經‧國風‧鄭‧東門之墠
毛詩序:「《東門之墠》,刺亂也。男女有不待禮而相奔者也。」
===東門之墠===
: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東門之栗,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
:《東門之墠》,二章,章四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風雨
|
< 詩經‧國風‧鄭‧風雨
毛詩序:「《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風雨===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風雨》,三章,章四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子衿
|
< 詩經‧國風‧鄭‧子衿
毛詩序:「《子衿》,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脩焉。」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子衿》,三章,章四句。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出其東門
|
< 詩經‧國風‧鄭‧出其東門
毛詩序:「《出其東門》,閔亂也。公子五爭,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民人思保其室家焉。」
===出其東門===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
:《出其東門》,二章,章六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野有蔓草
|
< 詩經‧國風‧鄭‧野有蔓草
毛詩序:「《野有蔓草》,思遇時也。君之澤不下流,民窮於兵革,男女失時,思不期而會焉。」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野有蔓草》,二章,章六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溱洧
|
< 詩經‧國風‧鄭‧溱洧
毛詩序:「《溱洧》,刺亂也。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淫風大行,莫之能救焉。」
===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溱洧》,二章,章十二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陳書/卷1
|
25%../
__TOC__
==高祖上==
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里人,漢太丘長陳寔之後也。世居潁川。寔玄孫準,晉太尉。準生匡,匡生達,永嘉南遷,為丞相掾,歷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悅其山水,遂家焉。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運。」達生康,復為丞相掾,咸和中土斷,故為長城人。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讚。
高祖以梁天監二年癸未歲生。少俶儻有大志,不治生產。既長,讀兵書,多武藝,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身長七尺五寸,日角龍顏,垂手過膝。嘗遊義興,館於許氏,夜夢天開數丈,有四人朱衣捧日而至,令高祖開口納焉,及覺,腹中猶熱,高祖心獨負之。
大同初,新喻侯蕭暎為吳興太守,新喻侯蕭暎為吳興太守 「新喻」《杜僧明傳》作「新渝」,他處亦喻渝互見。按「新喻」之「喻」本作「渝」,因渝水為名,唐天寶後相承作「喻」,詳見《唐書·地理志》及《元和郡縣志》。「蕭暎」《杜僧明傳》作「蕭映」,他處亦暎映互見,今以暎映同字,不改歸一律。甚重高祖,嘗目高祖謂僚佐曰:「此人方將遠大。」及暎為廣州刺史,高祖為中直兵參軍,隨府之鎮。暎令高祖招集士馬,眾至千人,仍命高祖監宋隆郡。所部安化二縣元不賓,高祖討平之。尋監西江督護、高要郡守。先是,武林侯蕭諮為交州刺史,以裒刻失眾心,土人李賁連結數州豪傑同時反,臺遣高州刺史孫冏、新州刺史盧子雄將兵擊之,冏等不時進,皆於廣州伏誅。子雄弟子略與冏子姪及其主帥杜天合、杜僧明共舉兵,執南江督護沈顗,進寇廣州,晝夜苦攻,州中震恐。高祖率精兵三千,卷甲兼行以救之,頻戰屢捷,天閤中流矢死,賊紅大潰,僧明遂降。梁武帝深歎異焉,授直閤將軍,封新安子,邑三百戶,仍遣畫工圖高祖容貌而觀之。
其年冬,蕭暎卒。明年,高祖送喪還都,至大庾嶺,會有詔高祖為交州司馬,領武平太守,與刺史楊煬南討。高祖益招勇敢,器械精利。煬喜曰:「能剋賊者,必陳司武也。」委以經略。高祖與眾軍發自番禺。是時蕭勃為定州刺史,於西江相會,勃知軍士憚遠役,陰購誘之,因詭說煬。煬集諸將問計,高祖對曰:「交阯叛換,交阯叛換 「叛換」各本作「叛渙」。按叛換、叛渙皆疊韻聯穂字,音同而義亦相近,本書換渙互用之處數見,後如此不悉出校記。罪由宗室,遂使僭亂數州,彌歷年稔。定州復欲昧利目前,不顧大計。節下奉辭伐罪,故當生死以之,豈可畏憚宗室,輕於國憲?今若奪人沮眾,何必交州討賊,問罪之師,即回有所指矣。」於是勒兵鼓行而進。十一年六月,軍至交州,賁眾數萬於蘇歷江口立城柵以拒官軍。煬推高祖為前鋒,所向摧陷,賁走典徹湖,賁走典徹湖 按「徹」當作「澈」。策陳霸先九錫文有「新昌、典澈,備履艱難」語,舊校雲「『典澈』或本作『曲澈』,前有『典澈湖』,亦同」。是舊校所見本亦作「澈」也。於屈獠界立砦,大造船艦,充塞湖中,眾軍憚之,頓湖口不敢進。高祖謂諸將曰:「我師已老,將士疲勞,歷歲相持,恐非良計。且孤軍無援,入人心腹,若一戰不捷,豈望生全。今藉其屢奔,人情未固,夷獠烏合,易為摧殄,正當共出百死,決力取之,無故停留,時事去矣。」諸將皆默然,莫有應者。是夜江水暴起七丈,注湖中,奔流迅激。高祖勒所部兵,乘流先進,眾軍鼓譟俱前,賊眾大潰,賁竄入屈獠洞中,屈獠斬賁,傳首京師。是歲太清元年也。是歲太清元年也 按《梁書·武帝紀》,李賁兵潰在中大同元年正月,其被殺則在太清二年三月。
賁兄天寶遁入九真,與劫帥李紹隆收餘兵二萬,殺德州刺史陳文戒,進圍愛州,高祖仍率眾討平之。除振遠將軍、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督七郡諸軍事。
二年冬,侯景寇京師,高祖將率兵赴援,廣州刺史元景仲陰有異志,將圖高祖。高祖知其計,與成州刺史王懷明、行臺選郎殷外臣等密議戒嚴。三年七月,集義兵於南海,馳檄以討景仲。景仲窮蹙,縊於閤下,高祖迎蕭勃鎮廣州。是時臨賀內史歐陽頠監衡州,蘭裕、蘭京禮扇誘始興等十郡,共舉兵攻頠,頠請援於勃。勃令高祖率眾救之,悉擒裕等,仍監始興郡。
十一月,高祖遣杜僧明、胡穎將二千人頓於嶺上,贈厚結始興豪傑同謀義舉,侯安都、張偲等率千餘人來附。蕭勃聞之,遣鍾休悅說高祖曰:「侯景驍雄,天下無敵,前者援軍十萬,士馬精彊,然而莫敢當鋒,遂令羯賊得志,君以區區之眾,將何所之?如聞嶺北王侯又皆鼎沸,河東、桂陽相次屠戮,邵陵、開建親尋干戈,李遷仕託身當陽,李遷仕託身當陽 「託」各本作「許」。殿本考證雲「許」一本作「託」。張元濟〈校勘記〉雲「託」字義長。便奪馬仗,以君真外,詎可暗投?未若且住始興,遙張聲勢,保此太山,自求多福。」高祖泣謂休悅曰:「僕本庸虛,蒙國成造。往聞侯景渡江,即欲赴援,遭值元、蘭,梗我中道。今京都覆沒,主上蒙塵,君辱臣死,誰敢愛命!君侯體則皇枝,任重方岳,不能摧鋒萬裡,雪此垉痛,見遣一軍,猶賢乎已,乃降後旨,使人慨然。僕行計決矣,憑為披述。」乃遣使閒道往江陵,稟承軍期節度。時蔡路養起兵據南康,勃遣腹心譚世遠為曲江令,與路養相結,同遏義軍。大寶元年正月,高祖發自始興,次大庾嶺。路養出軍頓南野,依山水立四城以拒高祖。高祖與戰,大破之,路養脫身竄走,高祖進頓南康。湘東王承製授高祖員外散騎常侍、持節、明威將軍、交州刺史,改封南野縣伯。
六月,高祖脩崎頭古城,徙居焉。高州刺史李遷仕據大奛,遣主帥杜平虜率千人入灨石、魚梁,高祖命周文育將兵擊走之,遷仕奔寧都。承製授高祖通直散騎常侍、使持節、信威將軍、豫州刺史,領豫章內史,改封長城縣侯。尋授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六郡諸軍事、軍師將軍、南江州刺史,餘如故。時寧都人劉藹等資遷仕舟艦兵仗,時寧都人劉藹等資遷仕舟艦兵仗 「劉藹」《杜僧明傳》、《周文育傳》並作「劉孝尚」,豈一人而異名歟?將襲南康,高祖遣杜僧明等率二萬人據白口,築城以禦之,遷仕亦立城以相對。二年三月,僧明等攻拔其城,生擒遷仕送南康,高祖斬之。承製命高祖進兵定江州,仍授江州刺史,餘如故。
六月,高祖發自南康。南康灨石舊有二十四灘,灘多巨石,行旅者以為難。高祖之發也,水暴起數丈,三百里閒巨石皆沒。進軍頓西昌,有龍見於水濱,高五丈許,五采鮮耀,軍民觀者數萬人。是時承製遣徵東將軍王僧辯督眾軍討侯景。八月,僧辯軍次湓城,僧辯軍次湓城 「湓」《南史·陳武帝紀》作「盆」。按「湓城」或省作「盆城」,史文二字互用,後如此不悉出校記。高祖率杜僧明等眾軍及南川豪帥合三萬人將會焉。時西軍乏食,高祖先貯軍糧五十萬石,至是分三十萬以資之。仍頓巴丘。會侯景廢簡文帝,立豫章嗣王棟,高祖遣兼長史沈叄奉表於江陵勸進。十一月,承製授高祖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平東將軍、東揚州刺史,領會稽太守、豫章內史,餘嵭如故。
三年正月,高祖率甲士三萬人、彊弩五千張、舟艦二千乘,發自豫章。二月,次桑落洲,遣中記室參軍江元禮以事表江陵,承製加高祖鼓吹一部。是時僧辯已發湓城,會高祖於白茅灣,乃登岸結壇,刑牲盟約。進軍次蕪湖,侯景城主張黑棄城走。三月,高祖與諸軍進剋姑熟,高祖與諸軍進剋姑熟 「姑熟」北監本、汲古閣本、殿本並作「姑孰」。按孰熟字同,史文二字亦多互見,後如此不悉出校記。仍次蔡洲。侯景登石頭城觀望形勢,意甚不悅,謂左右曰:「此軍上有紫氣,不易可當。」乃以騨繋貯石沈塞淮口,緣淮作城,自石頭迄青溪十餘裡中,樓雉相接。諸將未有所決,僧辯遣杜崱問計於高祖,高祖曰:「前柳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賊乃登高望之,表裡俱盡,肆其兇虐,覆我王師。今圍石頭,須渡北岸。諸將若不能當鋒,請先往立柵。」高祖即於石頭城西橫隴築柵,眾軍次連八城,直出東北。賊恐西州路斷,亦於東北果林作五城以遏大路。景率眾萬餘人、鐵騎八百餘匹,結陣而進。高祖曰:「軍志有之,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今我師既眾,賊徒甚寡,應分賊兵勢,以弱制彊,何故聚其鋒銳,令必死於我?」乃命諸將分處置兵。賊直衝王僧志,僧志小縮,高祖遣徐度領弩手二千橫截其後,賊乃劔。高祖與王琳、杜龕等以鐵騎悉力乘之,賊退據其柵。景儀同盧輝略開石頭北門來降。景儀同盧輝略開石頭北門來降 「盧輝略」《梁書·侯景傳》作「盧暉略」,通鑑同。盪主戴冕、曹宣等攻拔果林一城,眾軍又剋其四城。賊復還,殊死戰,又盡奪所得城柵。高祖大怒,親率攻之,士卒騰柵而入,賊復散走。景與百餘騎棄桕執刀,左右衝陣,陣不動,景眾大潰,逐北至西明門。景至闕下,不敢入臺,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高祖率眾出廣陵應接,會景將郭元建奔齊,高祖率眾出廣陵應接會景將郭元建奔齊 《太平御覽》一三三引作「高祖率眾出廣陵應接景將郭元建,會元建奔齊」,《冊府元龜》一八六同,文意較明,此有脫文。高祖納其部曲三千人而還。僧辯啟高祖鎮京口。
五月,齊遣辛術圍嚴超達於秦郡,高祖命徐度領兵助其固守。齊眾七萬,填鶚,起土山,穿地道,攻之甚急。高祖乃自率萬人解其圍,縱兵四面擊齊軍,弓弩亂發,齊平秦王中流矢死,斬首數百級,齊人收兵而退。高祖振旅南歸,遣記室參軍劉本仁獻捷於江陵。
七月,廣陵僑民朱盛、張象潛結兵襲齊刺史溫仲邕,遣使來告,高祖率眾濟江以應之。會齊人來聘,求割廣陵之地,王僧辯許焉,仍報高祖,高祖於是引軍還南徐州,江北人隨軍而南者萬餘口。承製授高祖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徵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餘嵭如故。及王僧辯率眾徵陸納於湘州,承製命高祖代鎮揚州。十一月,湘東王即位於江陵,改大寶三年為承聖元年。湘州平,湘州平 殿本考證雲「梁書湘州平係承聖二年事」。今按《南史·陳武帝紀》繫此事於承聖二年,通鑑同,元龜一八六同。御覽一三三引「湘州平」上有「明年」二字,疑此有脫文。高祖旋鎮京口。三年三月,進高祖位司空,三年三月進高祖位司空 《梁書·元帝紀》作「四月癸酉」,通鑑同。餘如故。
十一月,西魏攻陷江陵,高祖與王僧辯等進啟江州,請晉安王以太宰承製,又遣長史謝哲奉牋勸進。十二月,晉安王至自尋陽,入居朝堂,給高祖班閏二十人。
四年五月,齊送貞陽侯深明還主社稷,齊送貞陽侯深明還主社稷 「深明」即「淵明」,此避唐高祖諱改,後同。王僧辯納之,即位,改元曰天成,以晉安王為皇太子。初,齊之請納貞陽也,高祖以為不可,遣使詣僧辯苦爭之,往返數四,僧辯竟不從。高祖居常憤歎,密謂所親曰:「武皇雖磐石之宗,遠布四海,至於剋雪讎恥,寧濟艱難,唯孝元而已,功業茂盛,前代未聞。我與王公俱受重寄,語未絕音,聲猶在耳,豈期一旦便有異圖。嗣主高祖之孫,元皇之子,海內屬目,天下宅心,竟有何辜,坐致廢黜,遠求夷狄,假立非次,觀其此情,亦可知矣。」乃密具袍數千領,及錦綵金銀,以為賞賜之具。九月壬寅,高祖召徐度、侯安都、周文育等謀之,仍部列將士,分賞金帛,水陸俱進。是夜發南徐州討王僧辯。甲辰,高祖步軍至石頭前,遣男士自城北踰入。時僧辯方視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內出,僧辯遽走,與其第三子頠相遇,俱出閤,左右尚數十人,苦戰。高祖大兵尋至,僧辯眾寡不敵,走登城南門樓,高祖因風縱火,僧辯窮迫,乃就擒。是夜縊僧辯及頠。景午,景午 即丙午。姚思廉避唐高祖父諱,「丙」字皆改為「景」,後如此不悉出校記。貞陽侯遜位,百僚奉晉安王上表勸進。十月己酉,晉安王即位,改承聖四年為紹泰元年。壬子,詔授高祖侍中、大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揚南徐二州刺史,持節、司空、班閏、鼓吹嵭如故。仍詔高祖甲仗百人,出入殿省。
震州刺史杜龕據吳興,與義興太守韋載同舉兵反。高祖命周文育率眾攻載於義興,龕遣其從弟北叟將兵拒戰,北叟敗歸義興。辛未,高祖表自東討,留高州刺史侯安都、石州刺史杜稜宿紉臺省。甲戌,軍至義興。景子,拔其水柵。秦州刺史徐嗣徽據其城以入齊,又要南豫州刺史任約共舉兵應龕、載,齊人資其兵食。嗣徽等以京師空虛,率精兵五千奄至闕下,侯安都領驍勇五百人出戰,嗣徽等退據石頭。丁丑,載及北叟來降,高祖撫而釋之。以嗣徽寇逼,卷甲還都,命周文育進討杜龕。十一月己卯,齊遣兵五千濟渡據姑熟。高祖命合州刺史徐度於冶城寺立柵,南抵淮渚。齊又遣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劉仕榮、楚州刺史劉仕榮 《南史·陳武帝紀》作「劉士榮」。淮州刺史柳達摩領兵萬人,於胡墅渡米粟三萬石馬千匹,入於石頭。癸未,高祖遣侯安都領水軍夜襲胡墅,燒齊船千餘艘,周鐵武率舟師斷齊運輸,周鐵武率舟師斷齊運輸 「周鐵武」即「周鐵虎」,此避唐高祖祖父諱改,後同。擒其北徐州刺史張領州,獲運舫米數千石。仍遣韋載於大航築城,使杜稜據守。齊人又於倉門水南立二柵以拒官軍。甲辰,嗣徽等攻冶城柵,高祖領鐵騎精甲,出自西明門襲擊之,賊眾大潰。嗣徽留柳達摩等守城,自率親屬腹心,往南州採石,往南州採石 「採石」南監本、北監本、殿本作「採石」。按採採同字,史文二字亦多互見,後如此不悉出校記。以迎齊援。十二月癸丑,高祖遣侯安都領舟師,襲嗣徽家口於秦州,俘獲數百人。官軍連艦塞淮口,斷賊水路。先是太白自十一月景戌不見,乙卯出於東方。景辰,高祖盡命眾軍分部甲卒,對冶城立航渡兵,攻其水南二柵。柳達摩等渡淮置陣,高祖督兵疾戰,縱火燒柵,煙塵張天,賊潰,爭舟相排擠,溺死者以千數。時百姓夾淮觀戰,呼聲震天地。軍士乘勝,無不一當百,盡收其船艦,賊軍懾氣。是日嗣徽、約等領齊兵水步萬餘人,還據石頭,高祖遣兵往江寧,據要險以斷賊路。賊水步不敢進,頓江寧浦口,高祖遣侯安都領水軍襲破之,嗣徽等乘單舸脫走,盡收其軍資器械。己未,官軍四面攻城,自辰訖酉,得其東北小城,及夜兵不解。庚申,達摩遣使侯子欽、劉仕榮等詣高祖請和,高祖許之,乃於城門外刑牲盟約,其將士部曲一無所問,恣其南北。辛酉,高祖出石頭南門,陳兵數萬,送齊人歸北者。
壬戌,齊和州長史烏丸遠自南州奔還歷陽。江寧令陳嗣、黃門侍郎曹朗據姑熟反,高祖命侯安都、徐度等討平之,斬首數千級,聚為京觀。石頭、採石、南州悉平,收獲馬仗船米不可勝計。
是月杜龕以城降。
二年正月癸未,誅杜龕於吳興,龕從弟北叟、司馬沈孝敦嵭賜死。
二月庚申,高祖遣侯安都、周鐵武率舸艦備江州,仍頓梁山起柵。甲子,敕司空有軍旅之事,可騎馬出入城內。戊辰,前寧遠石城公外兵參軍王位於石頭沙際獲玉璽四紐,高祖表以送臺。
三月戊戌,齊遣水軍儀同蕭軌、厙狄伏連、堯難宗、東方老、侍中裴英起、東廣州刺史獨孤闢惡、洛州刺史李希光,洛州刺史李希光 張森楷〈校勘記〉雲:「北齊書高乾傳附弟季式傳,謂李希光於齊天保中為揚州刺史,與蕭軌等渡江戰沒,與此異。」贈任約、徐嗣徽等,率眾十萬出柵口,向梁山,帳內盪主黃叢逆擊,敗之,燒其前軍船艦,齊頓軍保蕪湖。高祖遣定州刺史沈泰、吳郡太守裴忌就侯安都,共據梁山以禦之。
自去冬至是,甘露頻降於鍾山、梅崗、南澗及京口、江寧縣境,或至三數升,大如弈繾子,高祖表以獻臺。
四月丁巳,高祖詣梁山軍巡撫。五月甲申,齊兵發自蕪湖,景申,至秣陵故治。高祖遣周文育屯方山,徐度頓馬牧,杜稜頓大航南。己亥,高祖率宗室王侯及朝臣將帥,於大司馬門外白獸闕下刑牲告天,於大司馬門外白獸闕下刑牲告天 「白獸闕」即「白虎闕」,此避唐諱改,後同。以齊人背約,發言慷慨,涕泗交流,同盟皆莫能仰視,士卒觀者益奮。辛丑,齊軍於秣陵故縣跨淮立橋柵,引渡兵馬。其夜至方山。侯安都、周文育、徐度等各引還京師。癸卯,齊兵自方山進及兒塘,遊騎至臺。周文育、侯安都頓白土崗,旗鼓相望,都邑震駭。高祖潛撤精卒三千配沈泰,渡江襲齊行臺趙彥(琛)[深]於瓜步,渡江襲齊行臺趙彥(琛)[深]於瓜步 據《南史·陳武帝紀》改。按趙彥深北齊書有傳,傳稱其本名隱,避齊廟諱,故以字行。古人名字相應,自以作「深」為是。獲舟艦百餘艘,陳粟萬斛。爾日天子總羽林禁兵,爾日天子總羽林禁兵 「爾日」各本作「即日」。按爾日猶即日,字異而義同。頓於長樂寺。六月甲辰,齊兵潛至鍾山龍尾。丁未,進至莫府山。高祖遣錢明領水軍出江乘,要擊齊人糧運,盡獲其船米,齊軍於是大餒,殺馬驢而食之。庚戌,齊軍踰鍾山,高祖眾軍分頓樂遊苑東及覆舟山北,斷其衝要。壬子,齊軍至玄武湖西北莫府山南,將據北郊壇。眾軍自覆舟東移,頓郊壇北,與齊人相對。其夜大雨震電,暴風拔木,平地水丈餘,齊軍晝夜坐立泥中,懸鬲以爨,而臺中及潮溝北水退路燥,官軍每得番易。甲寅,少霽,高祖命眾軍秣馬蓐食,遲明攻之。乙卯旦,自率帳內麾下出莫府山南,吳明徹、沈泰等眾軍首尾齊舉,縱兵大戰,侯安都自白下引兵橫出其後,齊師大潰,斬獲數千人,相蹂藉而死者不可勝計,生執徐嗣徽及其弟嗣宗,斬之以徇。追奔至於臨沂。其江乘、攝山、鍾山等諸軍相次克捷,虜蕭軌、東方老、王敬寶、李希光、裴英起等將帥凡四十六人。其軍士得竄至江者,縛荻筏以濟,中江而溺,流屍至京口,翳水彌岸。丁巳,眾軍出南州,燒賊舟艦。己未,斬劉歸義、徐嗣彥、傅野嚢於建康市。斬劉歸義徐嗣彥傅野嚢於建康市 「徐嗣彥」《梁書·敬帝紀》、《南史·陳帝紀》並作「徐嗣產」。是日解嚴。庚申,蕭軌、東方老、王敬寶、李希光、裴英起皆伏誅。高祖表解南徐州以授侯安都。
七月景子,詔授高祖中書監、司徒、揚州刺史,進爵為公,增邑贈前五千戶,侍中、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將軍、尚書令、班閏、鼓吹、甲仗嵭如故,贈給油幢皂輪車。是月侯瑱以江州入附。遣侯安都鎮上流,定南中諸郡。
八月癸卯,太府卿何敳、新州刺史華志各上玉璽一,高祖表以送臺,詔歸之高祖。是日詔高祖食安吉、武康二縣,合五千戶。九月壬寅,改年曰太平元年。進高祖位丞相、錄尚書事、鎮紉大將軍,改刺史為牧,進封義興郡公,侍中、司徒、都督、班閏、鼓吹、甲仗、皂輪車嵭如故。丁未,中散大夫王彭牋稱今月五日平旦於御路見龍跡,自大社至象闕,異三四里。庚申,詔追贈高祖考侍中、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封義興郡公,謚曰恭。十月甲戌,敕丞相自今入問訊,可施別榻以近扆坐。二年正月壬寅,天子朝萬國於太極東堂,加高祖班閏十人,贈前三十人,餘如故。丁未,詔贈高祖兄道談散騎常侍、詔贈高祖兄道談散騎常侍 「道談」北監本、汲本、殿本作「道譚」,原本下卷亦作「道譚」。今以譚談字同,不改歸一律。使持節、平北將軍、南論州刺史、長城縣公,謚曰昭烈;弟休先侍中、使持節、驃騎將軍、南徐州刺史、武康縣侯,弟休先至武康縣侯 按南康愍王曇朗傳,雲梁敬帝即位,追封休先為武康縣公,陳霸先受禪,又追封休先為南康郡王。休先與其兄道譚兩次同時追封,不應一為公,一為侯,「武康縣侯」當從曇朗傳作「武康縣公」。謚曰忠壯,食邑各二千戶。食邑各二千戶 按南康愍王曇朗傳,休先追封為武康縣公時,邑一千戶,其後追封南康郡王,始食二千戶。此「二千戶」當作「一千戶」。甲寅,遣兼侍中謁者僕射陸繕策拜長城縣夫人章氏為義興國夫人。丁卯,詔贈高祖祖侍中、太常卿,謚曰孝。追封高祖祖母許氏吳郡嘉興縣君,謚曰敬;妣張氏義興國太夫人,謚曰宣。
二月庚午,蕭勃舉兵,自廣州渡嶺,頓南康,遣其將歐陽頠、傅泰及其子孜為前軍,遣其將歐陽頠傅泰及其子孜為前軍 按《梁書·敬帝紀》,孜乃蕭勃從子,此雲「及其子孜」,疑脫一「從」字。至於豫章,分屯要險,南江州刺史餘孝頃起兵應勃,高祖命周文育、侯安都率眾討平之。
八月甲午,進高祖位太傅,加黃鉞,閏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贈給羽葆鼓吹一部,其侍中、都督、錄尚書、鎮紉大將軍、揚州牧、義興郡公、班閏、甲仗、油幢皂輪車嵭如故。景申,加高祖前後部羽葆鼓吹。
是時,湘州刺史王琳擁兵不應命,高祖遣周文育、侯安都率眾討之。
九月辛丑,詔曰:
肇昔元胎剖判,太素氤氳,崇建人皇,必憑洪宰。故賢哲之後,牧伯徵於四方,神武之君,大監治乎萬國。又有一匡九合,渠門之賜以隆,戮帶圍溫,行宮之寵斯茂,時危所以貞固,運泰所以光熙,斯乃千載同風,百王不刊之道也。
太傅義興公,允文允武,迺聖迺神,固天生德,康濟黔首。昔在休期,早隆朝寄,遠踰滄海,大極交、越。大極交越 「極」北監本、汲本、殿本作「拯」。按極訓至,「大極」與上「遠踰」相對成文,作「極」是。皇運不造,書契未聞,中國其亡,兵兇總至,哀哀唣類,譬彼窮牢,悠悠上天,莫雲斯極。否終則泰,元輔應期,救此將崩,援茲已溺,乘舟履輂,架險浮深,經略中途,畢殲戝醜。洎乎石頭、姑熟,流髓履腸,一朝指撝,六合清晏。是用光昭下武,翼亮中都,雪三後之勍讎,夷三靈之巨慝。堯臺禹佐,未始能階,殷相周師,固非雲擬。重之以屯剝餘象,荊楚大崩,天地無心,乘輿委御,五胡薦食,競謀諸夏,八方繾跱,莫有匡救,彊臣放命,黜我沖人,顧影於荼孺之魂,甘心於甯卿之辱。劔桉下髻,求哀之路莫從,竊鈇逃責,容身之地無所。公神兵奄至,不日清澄,惟是孱蒙,再膺天錄。斯又巍巍蕩蕩,無德而稱焉。
加以仗茲忠義,屠彼祅逆,震部夷氛,稽山罷祲,番禺、蠡澤,北鄙西郊,殲厥兇徒,罄無遺種。斯則兆民之命,脩短所縣,率土之基,興亡是賴。於是刑禮兼訓,沿革有章,中外成平,遐邇寧一,用能使陽光合魄,曜象呈暉,棲閣遊庭,抱仁含信,宏勳該於厚地,大道格於玄天。羲、農、炎、昊以來,卷領垂衣之世,聖人濟物,未有如斯者也。
夫備物典策,桓、文是膺,助理陰陽,蕭、曹不讓,未有功高於驅縣,而賞薄於伊、周,凡厥人祇,固懷延佇。寔由公謙撝自牧,降損為懷,嘉數遲回,永言增歎。豈可申茲雅尚,久廢朝猷,宜戒司勳,敬升鴻典。且重華大聖,媯汭惟賢,盛德之祀無忘,公侯之門必復。是以殷嘉亶甫,繼后稷之官,堯命羲和,纂重黎之位。況其本枝攸建,宜誓山河者乎?其進公位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陳公,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綠綟綬,位在諸侯王上,其鎮紉大將軍、揚州牧如故。
策曰:
大哉乾元,資日月以貞觀,至哉坤元,憑山川以載物。故惟天為大,陟配者欽明,惟王建國,翼輔者齊聖。是以文、武之佐,磻磎蘊其玉璜,堯、舜之臣,榮河鏤其金版。況乎體得一之鴻姿,寧陽九之危厄,拯橫流於碣石,撲燎火於崑岑,驅馭於韋、彭,跨蹍於齊、晉,神功行而靡用,聖道運而無名者乎?今將授公典策,其敬聽朕命:
日者昊天不弔,鍾亂於我國家,網漏吞舟,彊胡內贔,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足圓顱,萬不遺一,太清否亢,橋山之痛已深,大寶屯如,平陽之禍相繼。上宰膺運,康救兆民,鞠旅於滇池之南,揚旌於桂嶺之北,懸三光於已墜,謐四海於戝飛,屠猰窳於中原,斮鯨鯢於濛汜。蕩寧上國,光啟中興。此則公之大造於皇家者也。
既而天未悔禍,夷醜荐臻,南夏崩騰,西京蕩覆,戝胡孔熾,藉亂乘間,推納藩枝,盜假神器,僴司昏橈,旁引寇讎,既見貶於桐宮,方謀危於漢閣,皇運已殆,何殊贅旒,中國搖然,非徒如悋。公赫然投袂,匡救本朝,復莒齊都,平戎王室。朕所以還膺寶歷,重履宸居,挹建武之風猷,個宣王之雅頌。此又公之再造於皇家者也。
公應務之初,登庸惟始,三川五嶺,莫不窺臨,銀洞珠宮,所在寧謐。孫、盧肇釁,越貊為災,番部阽危,勢將淪殄。公赤旗所指,祅壘洞開,白羽才撝,兇徒粉潰。非其神武,久喪南藩。此又公之功也。
大同之末,邊政不脩,李賁狂迷,竊我交、愛,敢稱大號,驕恣甚於尉他,據有連州,雄豪熾於梁碩。公英優雄筭,電掃風行,馳御樓船,直跨滄海,新昌、典澈「典澈」或本作「曲澈」,前有「典澈湖」亦同,皆疑。,備履艱難,蘇歷、嘉寧,盡為京觀。三山獠洞,八角蠻陬,逖矣水寓之鄉,悠哉火山之國,馬援之所不屆,陶璜之所未聞,莫不懼我王靈,爭朝邊候,歸賝天府,獻狀鴻臚。此又公之功也。
自寇虜陵江,宮闈幽辱。公枕戈嘗膽,提閏拊心,氣湧青霄,神飛紫闥。而番禺連率,本自諸夷,言得其朋,是懷同惡。公仗此忠誠,乘機勦定,執沛令而釁鼓,平新野而據鞍。此又公之功也。
世道初艱,方隅多難,勳門桀黠,作亂衡嶷,兵切池隍,眾兼夷獠。公以國盜邊警,知無不為,卹是同盟,誅其醜類,莫不魚驚鳥散,面縛頭懸。南土黔黎,重保蘇息。此又公之功也。
長驅嶺嶠,夢想京畿,緣道酋豪,遞為榛梗,路養渠率,全據大都,蓄聚逋逃,方謀阻亂,百樓不戰,雲梯之所未窺,萬弩齊張,高輣之所非敵。公龍驤虎步,公龍驤虎步 按唐人避諱,「虎」皆改為「武」,此「虎」字乃後人回改。嘯吒風雲,山靡堅城,野無彊陣,清祅氛於灨石,滅沴氣於雩都。此又公之功也。
遷仕兇慝,屯據大奛,乞活類馬騰之軍,流民多杜弢之眾,推鋒轉崗,自北徂南,頻歲稽誅,寔惟勍虜。公坐揮三略,遙制六奇,義勇同心,貔貅騁力,雷奔電擊,谷靜山空,列郡無犬吠之驚,叢祠罷狐鳴之盜。此又公之功也。
王師討虜,次屆淪波,兵乏兼儲,士有飢色。公回麾蠡澤,積穀巴丘,億庾之詠斯豐,壺漿之迎是眾,軍民轉漕,曾無砥柱之難,艫舳相望,如運敖倉之府,犀渠貝冑,顧蔑雷霆,高艦層樓,仰捫霄漢,故使三軍勇銳,百戰無前,承此兵糧,遂殄凶逆。此又公之功也。
若夫英圖邁俗,義旅如雲,湓壘猜攜,用淹戎略。公志唯同嚔,師克在和,鵠塞非虞,鴻門是會,若晉侯之誓白水,如蕭王之推赤心,屈禮交盟,人祗感咽,故能使舟師嵭路,遠邇朋心。此又公之功也。
姑熟襟要,崤函阻憑,寇虜據其關梁,大盜負其扃鐍。公一校裁撝,三雄嵭奮,左賢、右角,沙潰土崩,木甲殪於中原,觀裘赴於江水,他他藉藉,萬計千戝,鄂嗇之隘斯開,夷庚之道無塞。此又公之功也。
義軍大眾,俱集帝京,逆豎兇徒,猶屯皇邑。若夫表裡山河,金湯嶮固,疏龍首以抗殿,揃華嶽以為城,雜虜憑焉,彊兵自若。公回茲地軸,抗此天羅,曾不崇朝,俾無遺唣,軍容甚穆,國政方脩,物重軌於衣冠,民還瞻於禮樂,楚人滿道,爭軌於葉公,漢老銜悲,俱歡於司隸。此又公之功也。
內難初靜,諸侯出關,外郡傳烽,鮮卑犯塞,莫非且渠、當戶,中貴名王,冀馬迾於淮南,胡笳動於徐北。公舟師步甲,異野橫江,殲厥戝羝,遂殫封狶,莫不絓木而止,戎車靡遺,遇濘而旋,歸驂盡殪。此又公之功也。
公克黜禍難,劬勞皇室,而孫甯之黨,翻啟狄心,伊、洛之閒,鹹為虜戍,雖金陵佳氣,石壘天嚴,朝闇戎塵,夜喧胡鼓。公三籌既畫,八陣斯張,裁舉靈(芻)[⓪],裁舉靈(芻)[⓪]據北監本、汲本、殿本及南史、元龜一八六改。按「靈芻」南監本作「靈旗」。 亦抽金僕,鹹俘醜類,悉反高墉,異李廣之皆誅,同龐元之盡赦。此又公之功也。
任約叛換,梟聲不悛,戎羯貪婪,狼心無改,穹廬氈幕,抵北闕而為營,烏孫天馬,指東都而成陣。公左甄右落,箕張翼舒,掃是攙槍,驅其獫狁,長狄之種埋於國門,椎髻之酋烹於軍市,投秦坑而盡沸,噎(滍)[濉]水而不流。噎(滍)[濉]水而不流 據南監本改。按元龜一八六作「睢水」,今行徐孝穆文集多作「濉水」。史記高祖本紀有「睢水為之不流」語,以作「睢水」或「濉水」為是。此又公之功也。
一相居中,自折彝鼎,五湖小守,妄懷同惡。公夙駕兼道,衣製杖戈,玉斧將揮,金鉦且戒,祅酋震懾,遽請灰釘,爇櫬以表其含弘,焚書以安其反側。此又公之功也。
賊龕兇橫,陵虐具區,阻兵安忍,憑災怙亂,自古蟲言鳥跡,渾沌洪荒,凡或虔劉,未此殘酷。公雖宗居汝潁,世寓東南,育聖誕賢之鄉,含章挺生之地,眷言桑梓,公私憤切,卓爾英狀,卓爾英狀 「英狀」元龜一八六作「英猷」,疑作「英猷」是。丞規奉筭,戮此大憝,如烹小鮮。此又公之功也。
亂離永久,戝盜孔多,浙左兇渠,連兵構逆,豈止千兵、五校、白雀、黃龍而已哉!公以中軍無率,選是親賢,奸寇途窮,漼然冰泮,刑溏又作「唐」之所,文命動其大威,雷門之閒,句踐行其嚴戮,英規聖跡,異代同風。此又公之功也。
同姓有扈,頑兇不賓,憑藉宗盟,圖危社稷,觀兵匯澤,勢震京師,驅率南蠻,已為東帝。公論兵於廟堂之上,決勝於憷俎之閒,寇、賈、樊、滕,浮江下瀨,一朝揃撲,無待甸師,萬裡澄清,非勞新息。此又公之功也。
豫章祅寇,依憑山澤,繕甲完聚,多歷歲時,多歷歲時 「多」原本訛「各」,南監本訛「名」,今據北監本、汲本、殿本改正。結從連橫,爰洎交、廣。呂嘉既獲,吳濞已(摐)[鏦],吳濞已(摐)[鏦]據《南史·陳武帝紀》改。按史記吳王濞傳「使人鏦殺吳王」,為此語所本。鏦,撞也,摐亦訓撞,然當從史記作「鏦」。命我還師,徵其不恪,連營盡拔,偽黨斯擒,曜聖武於匡山,回神旌於蠡派。此又公之功也。
自八紘九野,瓜剖豆分,竊帝偷王,連州比縣。公武靈已暢,文德又宣,折簡馳書,風猷斯遠,至於蒼蒼浴日,杳杳無雷,北洎丈夫之鄉,南踰女子之國,莫不屈膝膜拜,求吏款關。此又公之功也。
京師禍亂,亟積寒暄,雙闕低昂,九門寥豁。寧秦宮之可顧?豈魯殿之猶存?五都簪弁,百僚卿士,胡服縵纓,鹹為戎俗,高冠厚履,希復華風,宋微子麥穟之歌,周大夫黍離之歎,方之於斯,未足為悲矣。公求衣昧旦,昃食高舂,興構宮闈,具瞻遐邇,郊庠宗稷之典,六符十等之章,還聞太始之風流,重軌永平之遺事。此又公之功也。
公有濟天下之勳,重之以明德,凝神體道,合德符天,用百姓以為心,隨萬機而成務,恥一物非唐、虞之民,歸含靈於仁壽之域,上德不德,無為以為,夏長春生,顯仁藏用,忠信為寶,風雨弗諌,仁惠為基,牛羊勿踐,功成治定,樂奏鹹、雲,安上治民,禮兼文質,物色丘園,衣裾里巷,朝多君子,野無遺賢,菽粟同水火之饒,工商富猗頓之旅。是以天無蘊寶,地有呈祥,潏露卿雲,朝團曉映,山車澤馬,服馭登閑,既景煥於圖書,方葳蕤於史諜。高勳踰於象緯,積德冠於嵩、華,固無德而稱者矣。
朕又聞之,前王宰世,茂賞尊賢,式樹藩長,總徵戝伯,二南崇絕,四履遐曠,泱泱表海,祚土維齊,巖巖泰山,俾侯於魯;抑又勤王反鄭,夾輔遷周,召伯之命斯隆,河陽之禮鹹備;況復經營宇宙,寧唯斷鼇足之功,弘濟蒼生,非直鑿龍門之嶮;而疇庸報德,寂爾無聞,朕所以垂拱當寧,載懷畕悸者也。今授公相國,以南豫州之陳留、南丹陽、宣城,揚州之吳興、東陽、新安、新寧,南徐州之義興,江州之鄱陽、臨川十郡,封公為陳公。錫茲青土,苴以白茅,爰定爾邦,用建僴社。昔旦、奭分陝,俱為保師,晉、鄭諸侯,鹹作卿士,兼其內外,禮實攸宜。今命使持節兼太尉王通授相國印綬、陳公璽紱。使持節兼司空王瑒授陳公茅土,金獸符第一至第五左,金獸符第一至第五左 「金獸符」即「金虎符」,此避唐諱改。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左]據《南史·陳武帝紀》補。按符制,虎符、竹使符均剖分為左右。相國秩踰三鉉,任總百司,位絕朝班,禮由事革。其以相國總百揆,除錄尚書之號,上所假節侍中貂蟬、中書監印章、中外都督太傅印綬、義興公印策,其鎮紉大將軍、揚州牧如故。
又加公九錫,其敬聽後命:以公禮為楨榦,律等銜策,四維皆舉,八柄有章,是用錫公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以公賤寶崇穀,疏爵待農,室富京坻,民知榮辱,是用錫公叄冕之服,赤舄副焉。以公調理陰陽,諤諧風雅,三靈允降,萬國同和,是用錫公軒縣之樂,六佾之舞。以公宣導王猷,弘闡風教,光景所照,鞮象必通,是用錫公朱戶以居。以公抑揚清濁,訃德進賢,髦士盈朝,幽人虛谷,是用錫公納陛以登。以公嶷然廊廟,為世鎔範,折衝四表,臨御八荒,是用錫公武賁之士三百人。是用錫公武賁之士三百人 按「武賁」即「虎賁」,此避唐諱改。以公執茲明罰,期在刑措,象恭無赦,幹紀必誅,是用錫公斧、鉞各一。以公英猷遠量,跨厲嵩溟,包一車書,括囊寰宇,是用錫公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以公天經地義,貫徹幽明,春露秋霜,允恭粢盛,是用錫公秬鬯一卣,圭瓚副焉。陳國置丞相已下,一遵舊式。往欽哉!其恭循朕命,克相皇天,弘建邦家,允興洪業,以光我高祖之休命!
十月戊辰,進高祖爵為王,以揚州之會稽、臨海、永嘉、建安,南徐州之晉陵、信義,江州之尋陽、豫章、安成、廬陵贈前為二十郡,益封陳國。其相國、揚州牧、鎮紉大將軍嵭如故。又命陳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潁,樂舞八佾,設鍾廩宮縣。王妃、王子、王女爵命之號,陳臺百官,一依舊典。
辛未,梁帝禪位於陳,詔曰:
五運更始,三正迭代,司牧黎庶,是屬聖賢,用能經緯乾坤,彌綸區宇,大庇黔首,闡揚鴻烈。革晦以明,積代同軌,百王踵武,鹹由此則。梁德湮微,禍亂薦發,太清雲始,見困長蛇,承聖之季,又罹封豕。爰至天成,重竊神器,三光亟沈,七廟乏祀,含生已泯,鼎命斯墜,我武、元之祚,有如綴旒,靜惟屯剝,夕惕載懷。
相國陳王,有命自天,降神惟嶽,天地合德,晷曜齊明,拯社稷之橫流,提億兆之塗炭,東誅逆叛,北殲獯醜,威加四海,仁漸萬國,復張崩樂,重興絕禮,儒館聿脩,戎亭虛候,大功在舜,盛績惟禹,巍巍蕩蕩,無得而稱。來獻白環,豈直皇虞之世,入貢素雉,非止隆周之日。固以效珍川陸,表瑞煙雲,甘露醴泉,旦夕凝湧,嘉禾朱草,孳植郊甸。道昭於悠代,勳格於皇穹,明明上天,光華日月,革故著於玄象,代德彰於圖讖,獄訟有歸,謳個爰適,天之歷數,寔有攸在。朕雖庸藐,闇於古昔,永稽崇替,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遺典,人祇之至願乎。今便遜位別宮,敬禪於陳,一依唐、虞、宋、齊故事。
策曰:
諮爾陳王:惟昔上古,厥初生民,驪連、栗陸之前,容成、大庭之代,嵭結繩寫鳥,杳冥慌忽,故靡得而詳焉。自羲、農、軒、昊之君,陶唐、有虞之主,或垂衣而御四海,或無為而子萬姓,居之如馭朽索,去之如脫敝屣。裁遇許由,便能捨帝,暫逢善卷,即以讓王。故知玄扈琁璣,非關尊貴,金根玉輅,示表君臨。及南觀河渚,東沈刻璧,精華既竭,耄勤已倦,則抗首而笑,唯賢是與,訪然作歌,簡能斯授,遺風餘烈,昭晰圖書。漢、魏因循,是為故實。宋、齊授受,又弘斯義。我高祖應期撫運,握樞御宇,三後重光,祖宗齊聖。及時屬陽九,封豕薦食,西都失馭,夷狄交侵,乃臮天成,輕弄龜鼎,惵惵黔首,若崩厥角,微微皇極,微微皇極 汲本「微微」下有小注,雲一作「徽徽」。北監本、殿本及《南史·陳武帝紀》並作「徽徽」。按張元濟〈校勘記〉雲作「微微」是。將甚綴旒。
惟王乃聖乃神,欽明文思,二儀嵭運,四時合序,天錫智勇,人挺雄傑,珠庭日角,龍行武步,龍行武步 「武步」即「虎步」,此避唐諱改。爰初投袂,日夘勤王,電掃番禺,雲撤彭蠡,揃其元惡,定我京畿。及王賀帝弘,貿茲冠屨,既行伊、霍,用保沖人。震澤、稽陰,嵭懷叛逆,獯羯醜虜,三亂皇都,裁命偏師,二邦自殄,薄伐獫狁,六戎盡殪。嶺南叛渙,湘、郢結連,賊帥既擒,兇渠傳首,兇渠傳首 「渠」原訛「集」,各本不訛,今改正。用能百揆時序,四門允穆,無思不服,無遠不屆,上達穹昊,下漏深泉,下漏深泉 「深泉」即「淵泉」,此避唐諱改。蛟魚嵭見,謳歌攸屬。況乎長彗橫天,已徵布新之兆,璧日斯既,寔表更姓之符。是以始創義師,紫雲曜彩,肇惟尊主,黃龍負舟。楛矢素翬,梯山以至,白環玉玦,慕德而臻。若夫安國字萌,本因萬物之志,時乘御(辯)[宇],時乘御(辯)[宇]據南監本改。按殿本亦從南監本改。 良會樂推之心。七百無常期,皇王非一族,昔木德既季,而傳祚於我有梁,天之歷數,允集明哲。式遵前典,廣詢戝議,王公卿尹,莫不攸屬,敬從人祇之願,授帝位於爾躬。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王其允執厥中,軌儀前式,以副溥天之望!禋祀上帝,時膺大禮,永固洪業,豈不盛歟!
又璽書曰:
君子者自昭明德,達人者先天弗違,故能進退咸亨,動靜元吉。朕雖蒙寡,庶乎景行。何則?三才剖判,九有區分,情性相乖,亂離雲起,是以建彼司牧,推乎聖賢,授受者任其時來,皇王者本非一族,人謀是與,屈己從萬物之心,天意斯歸,鞠躬奉百靈之命。謳個所往,則攘袂以膺之,菁華已竭,乃褰裳而去之。昔在唐、虞,鑒於天道,舉其黎獻,授彼明哲,雖復質文殊軌,沿革不同,歷代因循,斯風靡替。我大梁所以考庸太室,接禮貳宮,月正元日,受終文祖。但運不常夷,道無恆泰,山嶽傾偃,河海沸騰,電目雷聲之禽,鉤爪鋸牙之獸,咀齧含生,不知紀極。二後英聖,相仍在天,六夷貪狡,爭侵中國,縣王都帝,人懷幹紀,一民尺土,皆非梁地。朕以不造,幼罹閔兇,仰憑衡佐,亟移年序。周成、漢惠,邈矣無階,惟是童蒙,必貽顛晉。若使時無聖哲,世靡艱難,猶當高蹈於滄洲,自求於泰伯者矣。
惟王應期誕秀,開籙握圖,性道故其難聞,嘉庸已其被物,乾行同其燾覆,日御比其貞明,登承聖於復禹之功,樹鞠子於興周之業,滅陸渾於伊、洛,殲驪戎於鎬京,大小二震之驍徒,東南兩越之勍寇,遽行天討,無遺神策。於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仁霑葭葦,信及豚魚,殷牖斯空,夏臺虛設,民惟大畜,野有同人,昇平頌平,無偏無黨,固以雲飛紫蓋,水躍黃龍,東伐西征,晻映川陸,榮光曖曖,已冒郊廛,甘露瀼瀼,亟流庭苑。車轍馬跡,誰不率從?蟠水流沙,誰不懷德?祥圖遠至,非唯赤伏之符,靈命昭然,何止黃星之氣。海口河目,賢聖之表既彰,握旄執鉞,君人之狀斯偉。且自攝提無紀,孟陬殄滅,枉矢宵飛,天弧曉映,久矣夷羊之在牧,時哉蛟龍之出泉。革運之兆鹹徵,惟新之符嵭集,朕所以欽若勛、華,屢回星琯。昔者木運斯盡,予高祖受焉。今歷去炎精,神歸樞紐,敬以火德,傳於爾陳。遠鑒前王,近謀戝闢,明靈有悅,率土同心。今遣使持節兼太保侍中尚書左僕射平樂亭侯王通,今遣使持節兼太保侍中尚書左僕射平樂亭侯王通 按〈王通傳〉,通仕梁為尚書右僕射,入陳始遷左僕射。又通以帝甥封武陽亭侯。紀傳互異。兼太尉司徒左長史王瑒奉皇帝璽綬。受終之禮,一依唐、虞故事。王其時陟元后,寧育兆民,光闡洪猷,以承昊天之休命!是日梁帝遜於別宮。高祖謙讓再三,戝臣固請,乃許。
==校勘記==
01
卷二
|
陳書/卷4
|
25%../
__TOC__
==廢帝==
廢帝諱伯宗,字奉業,小字藥王,世祖嫡長子也。梁承聖三年五月庚寅生。永定二年二月戊辰,拜臨川王世子。三年,世祖嗣位,八月庚戌,立為皇太子。八月庚戌立為皇太子 按「八月庚戌」〈世祖紀〉作「九月辛酉」。自梁室亂離,東宮焚燼,太子居於永福省。
天康元年四月癸酉,世祖崩,其日,太子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詔曰:「上天降禍,大行皇帝奄棄萬國,攀號靡及,五內崩殞。朕以寡德,嗣膺寶命,摜摜在疚,懼甚綴旒,方賴宰輔匡其不逮。可大赦天下。」又詔內外文武,各復其職,遠方悉停奔赴。
五月(乙)[己]卯,五月(乙)[己]卯 據《南史》改。按是月丁丑朔,無乙卯。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庚寅,以驃騎將軍、司空、揚州刺史、新除尚書令安成王頊為驃騎大將軍,進位司徒、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丁酉,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度進位司空;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章昭達為侍中,進號徵南將軍;鎮東將軍、東揚州刺史始興王伯茂進號徵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鄱陽王伯山進號鎮北將軍;吏部尚書袁樞為尚書左僕射;雲麾將軍、吳興太守沈欽為尚書右僕射;新除中領軍吳明徹為領軍將軍;新除中護軍沈恪為護軍將軍;新除中護軍沈恪為護軍將軍 「恪」原訛「略」,各本不訛,今改正。按恪本傳,恪於天嘉六年為中護軍,尋遷護軍將軍。平南將軍、湘州刺史華皎進號安南將軍;散騎常侍、御史中丞徐陵為吏部尚書。
六月辛亥,翊右將軍、右光祿大夫王通進號安右將軍。
秋七月丁酉,秋七月丁酉 「秋七月」三字,原本墨丁,今依《南史·陳廢帝紀》及《通鑑》補。按各本作「秋八月」,訛。是年八月乙巳朔,無丁酉。立妃王氏為皇后。
冬十月庚申,輿駕奉祠太廟。
十一月乙亥,周遣使來弔。
十二月甲子,高麗國遣使獻方物。
光大元年春正月癸酉,尚書左僕射袁樞卒。乙亥,詔曰:「昔昊天成命,降集寶圖,二後重光,九區鹹乂。二後重光九區鹹乂 「光九」二字原本墨丁,今據各本補。閔餘沖薄,王道未昭,荷茲神器,如涉靈海,庶親賢嵭建,牧伯惟良,天下雍熙,緬同刑措。今三元改曆,萬國充庭,清廟無追,具僚斯在,言瞻寧位,觸感崩心。思播遺恩,思播遺恩 「播」字原本墨丁,據各本補。俾覃黎獻。可大赦天下。改天康二年為光大元年。孝悌力田賜爵一級。」己卯,以領軍將軍吳明徹為丹陽尹。辛卯,輿駕親祠南郊。
二月辛亥,宣毅將軍、南豫州刺史餘孝頃謀反伏誅。癸丑,以徵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始興王伯茂為中紉大將軍,以徵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始興王伯茂為中紉大將軍 「徵東將軍」〈世祖紀〉天嘉三年作「鎮東將軍」,本傳同。「中紉大將軍」本傳作「中紉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黃法矴為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鄱陽王伯山為鎮東將軍、東揚州刺史。
三月甲午,以尚書右僕射沈欽為侍中、尚書左僕射。以尚書右僕射沈欽為侍中尚書左僕射 《南史·陳廢帝紀》但云為侍中、尚書僕射,無「左」字。又〈宣帝紀〉太建元年,尚書僕射沈欽為尚書左僕射,度支尚書王勱為尚書右僕射。按尚書分置左右僕射,始於魏建安中,其後省置無恆,置二則為左右僕射,或不兩置,但曰尚書僕射。蓋其時不兩置,故沈欽自尚書右僕射遷尚書僕射,至宣帝太建元年,又置兩僕射,故沈欽自尚書僕射遷尚書左僕射,而以王勱為尚書右僕射也。明此衍一「左」字。
夏四月乙卯,太白晝見。
五月癸巳,以領軍將軍、丹陽尹吳明徹為安南將軍、湘州刺史。乙未,以鎮右將軍杜稜為領軍將軍。安南將軍、湘州刺史華皎謀反,景申,以中撫大將軍淳于量為使持節、徵南大將軍,總率舟師以討之。
六月壬寅,以中軍大將軍、司空徐度進號車騎將軍,總督京邑紅軍,步道襲湘州。
閏月癸巳,以雲麾將軍新安王伯固為丹陽尹。
秋七月戊申,立皇子至澤為皇太子,賜天下為父後者爵一級,王公卿士已下賚帛各有差。
九月乙巳,詔曰:「逆賊華皎,極惡窮兇,遂樹立蕭巋,謀危社稷。棄親即讎,人神憤惋,王師電邁,水陸爭前,梟剪之期,匪朝伊暮。其家口在北里尚方,宜從誅戮,用明國憲。」景辰,百濟國遣使獻方物。是月,周將長胡公拓跋定率步騎二萬入郢州,與華皎水陸俱進,都督淳于量、吳明徹等與戰,大破之。皎單舸奔江陵,擒拓跋定,俘獲萬餘人,馬四千餘匹,送京師。
冬十月辛巳,赦湘、巴二(郡)[州]為皎所詿誤者。赦湘巴二(郡)[州]為皎所詿誤者 據《南史》改。甲申,輿駕親祠太廟。
十一月己未,以護軍將軍沈恪為平西將軍、荊州刺史。甲子,侍中、中權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左光祿大夫王沖薨。
十二月庚寅,以兼從事中郎孔英哲為奉聖亭侯,奉孔子祀。
二年春正月己亥,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司徒、錄尚書、揚州刺史安成王頊進位太傅,領司徒,加殊禮,閏履上殿;侍中、徵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章昭達進號徵南大將軍;中撫大將軍、新除徵南大將軍淳于量為侍中、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安南將軍、湘州刺史吳明徹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進號鎮南將軍;安南將軍湘州刺史吳明徹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進號鎮南將軍 按〈宣帝紀〉太建元年又有「新除安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湘州刺史吳明徹進號鎮南將軍」之文,本傳亦云「太建元年授鎮南將軍」,疑此衍「進號鎮南將軍」六字。雲麾將軍、郢州刺史程靈洗進號安西將軍。庚子,詔討華皎軍人死王事者並給棺槥,送還本鄉,仍復其家。甲子,罷吳州,以鄱陽郡還屬江州。侍中、司空、車騎將軍徐度薨。
夏四月辛巳,太白晝見。丁亥,割東揚州晉安郡為豐州。
五月景辰,太傅安成王頊獻玉璽一。
六月丁卯,彗星見。
秋七月景午,輿駕親祠太廟。戊申,新羅國遣使獻方物。壬戌,立皇弟伯智為永陽王,伯謀為桂陽王。
九月甲辰,林邑國遣使獻方物。景午,狼牙脩國遣使獻方物。以侍中、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章昭達為中撫大將軍。戊午,太白晝見。
冬十月庚午,輿駕親祠太廟。
十一月景午,以前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沈恪為護軍將軍。壬子,以鎮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黃法矴為鎮西將軍、郢州刺史,新除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淳于量為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甲寅,慈訓太后集戝臣於朝堂,令曰:
中軍儀同、鎮北儀同、鎮右將軍、護軍將軍、八座卿士:昔梁運季末,昔梁運季末 「運」原訛「道」,各本不訛,今改正。海內沸騰,天下蒼生,殆無遺唣。高祖武皇帝撥亂反正,膺圖御籙,重懸三象,還補二儀;世祖文皇帝克嗣洪基,光宣寶業,惠養中國,綏寧外荒;並戰戰兢兢,劬勞締構,庶幾鼎運,方隆殷、夏。
伯宗昔在儲宮,本無令問,及居崇極,遂騁兇淫。居處諒闇,固不哀慼,嬪嬙弗隔,就館相仍,豈但衣車所納,是譏宗正,衰絰生子,得誚右師。七百之祚何憑,三千之罪為大。且費引金帛,令充椒閫,內府中藏,軍備國儲,未盈硋稔,皆已空竭。太傅親承顧託,鎮守宮闈,遺誥綢繆,義深垣屏,而欑塗未御,翌日無淹,仍遣劉師知、殷不佞等顯言排斥。韓子高小豎輕佻,推心委仗,陰謀禍亂,決起蕭牆。元相雖持,但除君側。又以餘孝頃密邇京師,便相徵召,殃慝之咎,兇徒自擒,宗社之靈,祅氛是滅。於是密詔華皎,稱兵上流,國祚憂惶,幾移醜類。乃至要招遠近,叝力巴、湘,支黨縱橫,寇擾黟、歙。又別隊歐陽紇等攻逼衡州,嶺表紛紜,殊淹弦望。豈止罪浮於昌邑,非唯聲醜於太和。但賊豎皆亡,祅徒已散,日望懲改,猶加掩抑,而悖禮忘德,情性不悛,樂禍思亂,獷慝無已。張安國蕞爾兇狡,窮為小盜,仍遣使人蔣裕鉤出上京,即置行臺,分選兇黨。賊皎妻呂,舂徒為戮,納自奚(宮)[官],納自奚(宮)[官]「宮」當作「官」,各本並訛,今改。藏諸永巷,使其結引親舊,規圖戕禍。盪主侯法喜等,太傅麾下,恆遊府朝,啗以深利,謀興肘腋。適又盪主孫泰等潛相連結,大有交通,兵力殊彊,指期挻亂。皇家有慶,歷數遐長,天誘其衷,同然開發。此諸文紋,今以相示,是而可忍,誰則不容?祖宗基業,將懼傾霣,豈可復肅恭禋祀,臨御兆民?式稽故實,宜在流放,今可特降為臨海郡王,送還藩邸。
太傅安成王固天生德,齊聖廣深,二後鍾心,三靈佇眷。自前朝不悆,任總邦家,威惠相宣,刑禮兼設,指揮嘯咊,湘、郢廓清,闢地開疆,荊、益風靡,若太戊之承殷歷,中都之奉漢家,校以功名,曾何髣屜。且地彰靈璽,天表長彗,布新除舊,禎祥鹹顯。文皇知子之鑒,事甚帝堯,傳弟之懷,又符太伯。今可還申曩志,崇立賢君,方固宗祧,載貞辰象。中外宜依舊典,奉迎輿駕。
未亡人不幸屬此殷憂,不有崇替,容危社稷,何以拜祠高寢,歸祔武園?攬筆潸然,兼懷悲慶。
是日,出居別第。太建二年四月薨,時年十九。
帝仁弱無人君之器,世祖每慮不堪繼業,既居冢嫡,廢立事重,是以依違積載。及疾將大漸,召高宗謂曰「吾欲遵太伯之事」,高宗初未達旨,後寤,乃拜伏涕泣,固辭。其後宣太后依詔廢帝焉。
==【論】==
史臣曰:臨海雖繼體之重,仁厚儒弱,仁厚儒弱 「儒」各本作「懦」。按儒有懦弱義,各本作「懦」,疑後人臆改。混一是非,不驚得喪,蓋帝摯、漢惠之流也。世祖知神器之重,諒難負荷,深鑒堯旨,弗傳寶祚焉。
=== 校勘記 ===
04
卷三
|
陳書/卷17
|
25%../
__TOC__
==王沖==
王沖字長深,琅邪臨沂人也。祖僧衍,齊侍中。父茂璋,梁給事黃門侍郎。沖母,梁武帝妹新安穆公主,卒於齊世,武帝以沖偏孤,深所鍾愛。年十八,起家梁秘書郎。尋為永嘉太守。入為太子舍人,以父憂去職。服闋,除太尉臨川王府外兵參軍、東宮領直。累遷太子洗馬、中舍人。出為招遠將軍、衡陽內史。遷武威將軍、安成嗣王長史、長沙內史,將軍如故。王薨於湘州,仍以沖監湘州事。入為太子庶子。遷給事黃門侍郎。大同三年,以帝甥賜爵安東亭侯,以帝甥賜爵安東亭侯 「安東」《南史》作「東安」。邑一百五十戶。歷明威將軍、南郡太守、太子中庶子、侍中。出監吳郡,滿歲即真。徵為通直散騎常侍,兼左民尚書。出為明威將軍、輕車當陽公府長史、江夏太守,行郢州事。遷平西邵陵王長史。轉驃騎廬陵王長史、南郡太守。王薨,行州府事。梁元帝鎮荊州,為鎮西長史,將軍、太守如故。沖性和順,事上謹肅,習於法令,政在平理,佐藩兩人,鮮有失德,雖無赫赫之譽,久而見思,由是推重,累居二千石。又曉音樂,習歌舞,善與人交,貴遊之中,聲名藉甚。
侯景之亂,梁元帝於荊州承製,沖求解南郡,以讓王僧辯,並獻女妓十人,以助軍賞。元帝授持節、督衡桂成合四州諸軍事、雲麾將軍、衡州刺史。元帝第四子元良為湘州刺史,仍以沖行州事,領長沙內史。侯景平,授翊左將軍、丹陽尹。
武陵王舉兵至峽口,王琳偏將陸納等據湘州應之,沖為納所拘。納降,重授侍中、中權將軍,量置佐史,尹如故。
江陵陷,敬帝為太宰,承製以沖為左長史。紹泰中,累遷左光祿大夫、尚書右僕射。遷左僕射、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將軍如故。尋復領丹陽尹、南徐州大中正,給扶。
高祖受禪,解尹,以本官領左光祿大夫。未拜,改領太子少傅。文帝嗣位,解少傅,加特進、左光祿大夫。尋又以本官領丹陽尹,參撰律令。廢帝即位,給親信十人。
初,高祖以沖前代舊臣,特申長幼之敬。文帝即位,益加尊重,嘗從文帝幸司空徐度宅,宴筵之上,賜以幾。其見重如此。光大元年薨,時年七十六。贈侍中、司空,諡曰元簡。
沖有子三十人。嵭致通官。第十二子瑒,別有傳。
==王通==
王通字公達,琅邪臨沂人也。祖份,梁左光祿大夫。父琳,司徒左長史。父琳司徒左長史 「司徒」北監本、汲本、殿本作「司空」。按錢大昕《廿二史考異》雲此別一王琳。琳,齊代娶梁武帝妹義興長公主,有子九人,嵭知名。
通,梁世起家國子生,舉明經,為秘書郎、太子舍人。以帝甥封武陽亭侯。累遷王府主簿、限外記室參軍、司徒主簿、太子中庶子、驃騎廬陵王府給事中郎、驃騎廬陵王府給事中郎 張森楷〈校勘記〉雲:「『給』疑當作『從』,官志無給事中郎。」中權何敬容府長史、給事黃門侍郎,坐事免。
侯景之亂,奔於江陵,元帝以為散騎常侍,遷守太常卿。自侯景亂後,臺內宮室,嵭皆焚燼,以通兼起部尚書,歸於京師,專掌繕造。
江陵陷,敬帝承製以通為吏部尚書。紹泰元年,加侍中,尚書如故。尋為尚書右僕射,吏部如故。高祖受禪,遷左僕射,侍中如故。文帝嗣位,領太子少傅。天康元年,為翊右將軍、右光祿大夫,量置佐史。廢帝即位,號安右將軍,又領南徐州大中正。太建元年,遷左光祿大夫。六年,加特進,侍中、將軍、光祿、佐史嵭如故。未拜卒,時年七十二。詔贈本官,諡曰成,葬日給鼓吹一部。弟質、弟固各有傳。
===弟 勱===
勱字公濟,勱字公濟 「公濟」《南史》、《元龜》六七二作「公齊」。通之弟也。美風儀,博涉書史,恬然清簡,未嘗以利慾幹懷。梁世為國子周易生,射策舉高第,除秘書郎、太子舍人、宣惠武陵王主簿、輕車河東王功曹史。王出鎮京口,勱將隨之藩,範陽張纘時典選舉,勱造纘言別,纘嘉其風采,乃曰:「王生才地,豈可遊外府乎?」奏為太子洗馬。遷中舍人,司徒左西屬。出為南徐州別駕從事史。
大同末,梁武帝謁園陵,道出朱方,勱隨例迎候,隊勱令從輦側,所經山川,莫不顧問,勱隨事應對,鹹有故實。又從登北顧樓,賦詩,辭義清典,帝甚嘉之。
時河東王為廣州刺史,乃以勱為冠軍河東王長史、南海太守。王至嶺南,多所侵掠,因懼罪稱疾,委州還朝,勱行廣州府事。越中饒沃,前後守宰例多貪縱,勱獨以清白著聞。入為給事黃門侍郎。
侯景之亂,西奔江陵,元帝承製以為太子中庶子,掌相府管記。出為寧遠將軍、晉陵太守。時兵饑之後,郡中凋弊,勱為政清簡,吏民便安之。徵為侍中,遷五兵尚書。
及西魏寇江陵,元帝徵湘州刺史宜豐侯蕭循入援,以勱監湘州。江陵陷,敬帝承製以為中書令。紹泰元年加侍中。高祖為司空,以勱兼司空長史。高祖為丞相,(為)[勱]兼丞相長史,(為)[勱]兼丞相長史 據北監本、汲本、殿本改。侍中、中書令嵭如故。時吳中遭亂,民多乏絕,乃以勱監吳興郡。及蕭勃平後,又以勱舊在嶺表,早有政勣,乃授使持節、都督廣州等二十州諸軍事、平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未行,改為衡州刺史,持節、都督嵭如故。王琳據有上流,衡、廣攜貳,勱不得之鎮,留於大庾嶺。天嘉元年,徵為侍中、都官尚書,未拜,復為中書令。遷太子詹事,行東宮事,侍中嵭如故。加金紫光祿大夫,領度支尚書。廢帝即位,加散騎常侍。太建元年,遷尚書右僕射。時東境大水,百姓饑饉,以勱為仁武將軍、晉陵太守。在郡甚有威惠,郡人表請立碑,頌勱政績,詔許之。徵為中書監,重授尚書右僕射,領右軍將軍。四年五月卒,時年六十七。贈侍中、中書監,諡曰溫。
==袁敬==
袁敬字子恭,陳郡陽夏人也。祖顗,宋侍中、吏部尚書、雍州刺史。父昂,梁侍中、司空,諡穆公。
敬純孝有風格,幼便篤學,老而無倦。釋褐秘書郎,累遷太子舍人、洗馬、中舍人。江陵淪覆,流寓嶺表。高祖受禪,敬在廣州,依歐陽頠。及頠卒,其子紇據州,將有異志,敬累諫紇,為陳逆順之理,言甚切至,紇終不從。高宗即位,遣章昭達率紅討紇,紇將敗之時,恨不納敬言。朝廷義之,其年徵為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騎常侍。俄轉司徒左長史。尋遷左民尚書,轉都官尚書,領豫州大中正。累遷太常卿、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加特進。至德三年卒,時年七十九,贈左光祿大夫,諡曰靖德。子元友嗣。弟泌自有傳。兄子樞。
===兄子 樞===
樞字踐言,梁吳郡太守君正之子也。美容儀,性沈靜,好讀書,手不釋卷。家世顯貴,貲產充積,而樞獨居處率素,傍無交往,端坐一室,非公事未嘗出遊,榮利之懷淡如也。起家梁秘書郎,歷太子舍人,輕車河東王主簿,安前邵陵王、中軍宣(成)[城]王二府功曹史。安前邵陵王中軍宣(成)[城]王二府功曹史 張森楷〈校勘記〉雲:「『成』當作『城』,梁無宣成王。」按梁簡文帝長子大器封宣城郡王,見《梁書·哀太子傳》。張說是,今據改。侯景之亂,樞往吳郡省父,因丁父憂。時四方擾亂,人求苟免,樞居喪以至孝聞。王僧辯平侯景,鎮京城,衣冠爭往造請,樞獨杜門靜居,不求聞達。
紹泰元年,徵為給事黃門侍郎。未拜,除員外散騎常侍,兼侍中。二年,兼吏部尚書。其年出為吳興太守。永定二年,徵為左民尚書。未至,改侍中,掌大選事。三年,遷都官尚書,掌選如故。
樞博聞彊識,明悉舊章。初,高祖長女永世公主先適陳留太守錢蕆,生子岊,生子岊 「岊」原訛「𡵒」,各本不訛,今改正。下同。主及岊嵭卒於梁世。高祖受命,唯公主追封。至是將葬,尚書主客請詳議,欲加蕆駙馬都尉,並贈岊官。樞議曰:「昔王姬下嫁,必適諸侯,同姓為主,同姓為主 「主」原訛「王」,今據北監本、汲本、殿本改正。按語本《公羊莊元年傳》。聞於公羊之說,車服不繫,顯於詩人之篇。漢氏初興,列侯尚主,自斯以後,降嬪素族。駙馬都尉置由漢武,駙馬都尉置由漢武 「由」字原本漫漶,今據各本補。或以假諸功臣,或以加於戚屬,是以魏曹植表駙馬、奉車趣為一號。齊職儀曰,凡尚公主必拜駙馬都尉,魏、晉以來,因為瞻準。蓋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輕,若不加其等級,寧可合劜而酳,所以假駙馬之位,乃崇於皇女也。今公主早薨,伉儷已絕,既無禮數致疑,何須駙馬之授?案杜預尚晉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晉武踐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贈公主,元凱無復駙馬之號。梁(之)[文]帝女新安穆公主早薨,梁(之)[文]帝女新安穆公主早薨 據《南史》改。按梁武帝即位後,追尊其父為文皇帝。王沖傳言其母為梁武帝妹新安穆公主,與此合。作「文」是。天監初王氏無追拜之事。遠近二例,足以據明。公主所生,既未及成人之禮,無勞此授,今宜追贈亭侯。」時以樞議為長。
天嘉元年,守吏部尚書。三年,即真。尋領右軍將軍,又領丹陽尹,本官如故。五年,以葬父,拜表自解,詔賜絹布五十匹,錢十萬,令葬訖停宅視郡事,(葬)服闋,(葬)服闋 據《南史》刪。還復本職。其年秩滿,解尹,加散騎常侍,將軍、尚書嵭如故。是時,僕射到仲舉雖參掌選事,銓衡汲引,嵭出於樞,其所舉薦,多會上旨。謹慎周密,清白自居,文武職司,鮮有遊其門者。廢帝即位,遷尚書左僕射。光大元年卒,時年五十一。贈侍中、左光祿大夫,諡曰簡懿。有集十卷行於世。弟憲自有傳。
==【評】==
史臣曰:王沖、王通嵭以貴遊早升清貫,而允蹈禮節,篤誠奉上,斯為美焉。王勱之襟神夷澹,袁樞之端操沉冥,雖拘放為異,而勝軀一揆,古所謂名士者,蓋在其人乎!
=== 校勘記 ===
17
卷十六
|
基督死
|
(康熙)
功成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兩番雞。
五千鞭撻寸膚裂,六尺懸垂二盜齊。
慘慟八垓驚九品,七言一畢萬靈啼。
|
詩經/雞鳴
|
< 詩經‧國風‧齊‧雞鳴
毛詩序:「《雞鳴》,思賢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雞鳴===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雞鳴》,三章,章四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還
|
< 詩經‧國風‧齊‧還
毛詩序:「《還》,刺荒也。哀公好田獵,從禽獸而無厭,國人化之,遂成風俗,習於田獵,謂之賢,閑於馳逐,謂之好焉。」
===還===
: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閒兮。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並驅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陽兮。並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
:《還》,三章,章四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詩經/著
|
< 詩經‧國風‧齊‧著
毛詩序:「《著》,刺時也。時不親迎也。」
===著===
: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於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著》,三章,章三句。
===註解===
__NOTOC__
__NOEDITSECTION__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